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2024-07-20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6篇)

1.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篇一

《生物信息学》课程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学科,由生物学、医学、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应用数学以及统计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所形成,它极大地推动了诸如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生物信息学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发现与识别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阐明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和分子机制,提出相应的复杂疾病的预防措施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等。然而,在我国当前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教学方法相对单

一、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有待深化等问题。该文提出《生物信息学》课程科研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期望通过该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融合教学与科研,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改进教学 内容与方法 科研与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51-02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疾病相关的人类DNA序列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呈指数增长。面对新一代测序技术所产生的庞大的生物学分子序列数据,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这必然会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带来变革。当前,国内外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激增。在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生物技术产业界正缺乏这类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尤其是传统的生物研究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地培养新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成了当务之急。国内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都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并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然而,目前教学中,还存在内容相对落后、方法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有待深化等问题。当前研究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生物信息学科的发展。随着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可应用的生物学数据,并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热情,产生了大量生物信息学新技术、新方法。然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过于迟缓,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内容只有陈旧机器学习方法和简单相关软件的应用。可想而知,其中涵盖的知识点是十分少的,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大大不利于其对生物信息知识的运用,从而制约了《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2 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仍然遵循传统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丝毫不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于该学科的复杂性来说,学生对具体分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严重不足。虽然现有课程也有少量科研实践内容,但课时太少,内容简单,无系统化和完整性可言。

1.3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有待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发现与识别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阐明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和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仍然是《生物信息学》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挑战。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科研应用内容严重脱节,缺乏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有效整合,导致学生不能讲所学理论知识快速应用于科研实践。

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科学研究性教学,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了解前沿动态,掌握新方法,保持内容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方法与实践

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因此,《生物信息学》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应该考虑以下内容: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的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理论和科研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2.1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教师在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时,首先,不仅要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对知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还要通过了解国际前沿动态,掌握新方法、新工具,来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案,简化数据分析,缩短研究时间,加强分析深度,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成功率的目的。还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重复前人研究。其次,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地关注生物信息学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穿插于主线内容介绍中,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算法等内容外,还需要增加阅读最新文献、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复现最新科研案例等内容。同时,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实践问题贯穿于主要教学内容中,并围绕科研实践布置作业和安排考核。通过不断的科研案例分析与实践,将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并在授课对象的课程研究实践报告中加以集中体现。学生更容易对应用性强的内容产生兴趣,这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单位之一。自我院成立来,在校领导和院领导带领下,我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SCI检索的多个杂志发表高水平文章,如《bioinformatics》《Nucleic Acids Res》《plos one》《BMC bioinformatics》《BMC system biology》《Briefing in bioinformatics》《Genomics》《Gene》、《FEBS letter》等,取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些科研成果为生物信息学科研转化教学提供了大量科研案例。本课程主要由我院骨干教师承担,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教师将自身的科研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按照提出问题、选题、数据、方法、结果解释给学生讲解,指导学生自己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对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与实践:如让学生牢掌握借助搜索工具查找核算数据库的方法,利用序列比对软件对基因序列相似性进行比较,预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信息,识别复杂疾病相关基因及通路等相关问题。

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随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最新的前沿动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通过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润生.生物信息学[J].生物物理学报,1999,15(1):5-13.[2] 冉景盛,姚启伦.生物信息学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通报,2009(1):46-48.[3] 田心,郑旭媛,刘婷,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7(5):899,931.[4] 李红梅.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心得[J].农业与技术,2007(1):165-167.[5] 高亚梅,韩毅强.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J].生物信息学,2007(1):46-48.[6] 王兰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的初步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7(3):143-144.

2.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篇二

一、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教学和科研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前人已完成的科研成果, 属于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是个人或部分参加者总结、探索和发掘新知识的活动。教学与科研虽然有着质的区别, 但两者又有同构互通之处, 即两者都需要在知识领域付出脑力劳动, 都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 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与改造世界。基于教学与科研的同构互通, 两者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 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 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同时还指出, 要注意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 在科研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才能做到以教学为基础, 以科研促教学。如果忽视科研, 从长远观点看, 我们的学术水平、增殖学术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最终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高职院校希望能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 希望两者能统一和谐。因为, 在高水平之下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的高职, 才是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目前即使在著名大学亦难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更是难以实现。高职院校首先要保证教育质量, 重点应放在教学上, 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 适时适量兼顾科研。

1) 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由于其性质及对社会影响的重大差异, 对人们注意力的影响是自然的, 甚至是规律性的导向失衡。高职院校应使教学常处于注意力的强势一端和主导方面。

2) 就高职院校而言, 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应该是可以做到协调、平衡的。学校应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研究通过若干结合点以“结合”、“转化”、“内化”等多种方式, 促进教学诸多方面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扩张。

3) 适时适量开展科研,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时, 更应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研究。开展的科研活动要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使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教学成果。如将科研实验设备转化为教学实验设备, 或利用这些设备承担某些教学实验项目;或是将科研实验基地转化为承担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实验基地。理论成果及可视听成果应转化为教材、课件等等, 可属于创新性教材 (课程创新, 内容体系创新) , 它的特点是:其结构及阐述方式是教材式的, 但内容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实用性。

三、科研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职学院教学与科研应该互相沟通, 互相促进。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教学上, 在科研方面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在“十一五”期间, 必须把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加快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 也促进高职自身发展, 可以认为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科研工作具有广泛的领域,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与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 重在技术性学科的建设, 重在技术的应用、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重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具体技术问题。这就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指明了方向, 也即高职的科研工作必须为教学服务,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体现高职特色。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教学促进了科研, 科研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是学院工作的核心。以教学为基础, 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用科研为教学服务, 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 高职学院在搞好教学的同时, 必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保证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 互相促进, 制定并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提升高职学院的办学实力, 使高职学院更好的为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服务, 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孙克威, 杨春玲, 姚丽敏.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培养创新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 2000.

[3]金薇吟.论科研与教学的双向驱动关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99.

[4]徐桂秋, 李华良.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3.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大学,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

一直以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以来, 科研就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并延续至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的观点已经成为被现代高校普遍接受的原则。国内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欧美等国就开始广泛关注“教科研”的问题, 并且成果颇丰, 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寻教学与科研的正负关系, 来探寻解决之道。他们的研究虽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 试图从学生培养成本这一崭新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大学体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实质性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 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 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 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 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 它也是绩效指标, 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 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 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 本研究是否有意义, 是否对学生有益, 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 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 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 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 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 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

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 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 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 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 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 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 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 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 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 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 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 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

这种剥离式的分化, 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 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 (Kenneth A.Feldman) 的研究指出,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 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 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 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 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 用单一的评价体制, 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 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 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 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

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并进行考核。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 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 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 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 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 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 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 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此外, 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 设立教学补助基金,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 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 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 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 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 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 设置教学津贴, 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 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 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 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 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

例如, 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中博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 (creativity contract) 这一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 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 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 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 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 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

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 提高工作效率, 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 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 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 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 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 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 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 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 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或结合自身状况, 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 根据申请, 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 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 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 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 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 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 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

如今, 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 特别是近些年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成本的不断上升, 学费问题的不断争议, 教学科研的投入成本问题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科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及调和机制对缓解大学财政困难、消减学费、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 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对师生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意义非凡。最后, 请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不要忘了, 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到底在为谁服务?在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请不要忘记教育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而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再审视[J].高教探索, 2000, (2) .

[2]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3) .

[3]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

[4]Feldman KA.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s 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7, 26 (3) :227-298.

[5]Webster D S.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enhance teaching?, Educational Record, 1985, 66:60-63.

4.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篇四

关键词:新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冲突,平衡

新晋本科在晋升之前, 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平衡和融合。长此以往, 科研与教学便产生了系列矛盾, 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造成很多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精力投入上形成了某种对立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做科研的功利性较强, 往往是受职称评定、完成工作量等利益的驱使。变成了科研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无关, 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相互矛盾, 缺乏互相渗透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冲突的表现

(一) 时间的分配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冲突。随着高校晋升,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师队伍显得供应不足,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因此, 教学时间被拉长, 每个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加重, 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教师的科研时间。同时, 也存在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 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的写作上, 又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这样的时间冲突矛盾, 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科研没做好, 教学也没提高的尴尬境地。

(二) 经费的投入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冲突还表现在学校的经费投入上。由于, 新晋本科院校是在原来高专的基础上晋升, 以教学为主导致使学校的经费投入更多的倾向于教学方面。从教学设备、教师的课时津贴补助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由于科研基础薄弱, 因而, 科研设备、科研奖励等方面都存在不能与之配套的现象, 这大大限制了学校的科研发展。

(三) 内容的脱离

新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还表现为教学与科研内容的脱离。目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等原因, 致使很多教师选择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很多教师是为了学术而不懈追求, 同时也存在教师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这就出现了, 一些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内容与他所教授课程内容相距甚远, 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毫无帮助, 甚至还存在完全脱离的现象。因此, 就会出现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果指标不成正比的现象。

二、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原因

(一) 片面理解“: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

新晋本科院校的前身决定了教学为主导的现象, 在晋升成本科院校之后, 存在片面理解了“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的定位, 忽视了高校的教学是体现了科研的教学这一特征, 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在如何理解“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问题上,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规律。这样的认识误区, 在新晋的本科院校中, 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条件等因素决定, 显得尤为突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都需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但不能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单纯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若撇开科研只谈以教学为中心, 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认为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 削弱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二) 错误认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

在一些新晋本科院校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 学校的科研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因而, 学校整体科研气氛不弄, 科研工作在教师中往往变成了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或需要晋升职称教师的个人行为。长此以往, 在很多教师中已然形成了科研只是少数可以或者需要科研的教师的个人行为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误区。很多教师都认为, 如果不是晋升职称需要, 普通高校的教师没必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当中, 且长期也形成了一定的惰性, 根本不想去费心费力做科研。另外, 即使部分热心科研的教师, 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并不能基于科研与教学互动来把握和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如此, 个人的科研往往有浓重的功力色彩且与教学脱节。

三、平衡、融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 合理的定位

在高校,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相辅相成, 但绝不能互相代替。教学是科研基础和依托, 是科研不断走向深入的推动力。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 反哺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宏观政策导向, 合理定位, 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 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 做到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视。“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大学, 仅有科研成果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好的大学和好的教师, 都是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到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的教师”。

(二) 优化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体制

新晋本科院校在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 教学与科研需要统一管理。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管理统一起来, 才能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环境, 不至于引导学校偏向某一方。同时, 还需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联系的管理体制, 建构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

(三) 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新晋本科院校中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冲突很大程度与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高校在考核教师时, 教学质量是一个方面, 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如, 发表文章、承担课题等, 均与科研有关系。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 会引导或促使教师从教学重点转向科研。因而, 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冲突, 需要对教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做到既重视科研指标, 也注重教学指标。学校应完善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协调的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就必须将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四) 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 具有双重身份。因此, 教师研究的内容也分为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两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相距甚远, 势必会导致两者都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者的关系平衡。因此, 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将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科研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 还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反过来,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科研有所完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篇五

1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2008年12月, 我系确定了“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目的。在充分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 我们在基本指导思想引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 消除了我系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的烦恼, 找到了丰富的科研课题, 有效解决了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

我系重点以科研课题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科研课题可以是政府部门或学院立项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教学系立项, 教学系不提供经费, 但课题成果可用于部门绩效考核。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备研制、教材或专著撰写等。我系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下:

科研课题选择:深入了解我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形成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信息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检索, 收集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资料, 整理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作为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材料。

科研课题立项或研究计划制订:将要开展的科研课题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以便获得科研经费。若条件许可, 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则需要制订科研课题研究计划, 以便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实施:依据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或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找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突破口, 通过查文献、调查、实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等形式来判定预期科研成果的正确性。

科研课题评价:对于已立项科研课题, 由科研课题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全面评价和验收。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可以自行组织专家开展课题评价和验收。同时, 还可以将研究成果以论文、专利、专著等形式公开发表。

3 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3.1 科研课题申报和实施情况分析

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实车或实训台上认识和测试汽车传感器很不方便, 并且容易损坏传感器。因此, 我系成立了《汽车传感器实训台设计》课题组, 开展汽车传感器实训台研制工作。此后, 该课题组经历了课题调研、申报、实施、验收、专利申报等过程, 在2008年12月, 圆满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获得学院优秀科研课题一等奖。通过该课题的实施, 我们设计完成了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方向盘转向角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14种汽车传感器实训箱, 编写了实训指导书, 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 并通过专利转让为学院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

另外, 我系还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 先后完成了《静电复印机光学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点火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自编控制程序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训台设计》、《汽车大灯随动系统实训台设计》、《01M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等9项有经费支持的科研课题, 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设备。目前正在执行的科研课题有《汽车动力系统网络布线试验台的研制》和《实车灯光线路演示台设计与制作》, 其主要成果也是急需的实训教学设备。

在上述课题中, 有7个课题获得学院奖励, 有3个课题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2 教育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常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方面的典型研究有《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汽车专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设计》、《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培养创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特殊家庭对高职生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考核法研究》等。这些未立项课题有50余项, 研究成果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据统计, 自2009以来, 我系教师共计公开发表论文132篇, 其中涉及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122篇, 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10篇。与2009年以前相比, 每年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并且这些课题的成果都能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与出版情况分析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专业教材存在理论分析过深、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贴合度不高、实践性不强、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等现象, 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因此, 我系坚持自编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在条件成熟时, 将校本教材交给出版社出版。2009年以来, 我系教师主编了《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分析》、《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电工取证实训指导书》、《车辆保养实训指导书》等16部校本教材, 主编并出版《汽车底盘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实务》、《办公设备维修工》、《电子测量技术》等7部高职高专教材。

3.4 科研成果统计分析

在2009年之前, 我系教师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多, 每年的人均研究成果不足1项。从2009年开始, 在新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引领下, 我系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 并且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2012、2013年时科研成果出现大幅度上升。2008年以来的科研成果统计如表2所示。

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我系倡导的“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是适合当前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通过这种“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科研目的的科研工作模式, 我们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较好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取得许多有实际教育教学应用价值的成果。同时, 由于我们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较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 尽管我系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仍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不足、前沿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 以后将在这方面下功夫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晖.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2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新民.科研方法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伟刚.科研方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6.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篇六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科研

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提出:“你不教课, 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 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学的本质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应用科学文化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科研的本质是去发现 (创造) 科学文化知识, 并进而去推广应用知识, 以达到使更多人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所以, 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最为核心的两大职能, “教学立校”、“科研兴校”, 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最终服务于社会。目前,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已经走完了原始积累的初创期, 开始进入内涵提升的成长期, 未来竞争的焦点是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因此, 教学和科研都不能偏废, 尤其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分析

(一) 民办本科院校职能定位不清晰。

目前, 学术界将我国的大学类型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服务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等, 不同类型的院校具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类型, 从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不同。 (表1)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科研条件和能力, 应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大学, 科研定位于服务与促进教学。但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民办本科院校职能定位不清晰, 出现了两种误区:

误区一:以教学为纲, 忽视科研。有些民办本科院校以建校历史较短, 师资力量较弱, 教师课时负担重, 教育经费紧张为由, 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 认为“科研冲击教学”, 于是将学校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教学上, 科研留给一些“散兵游勇”搞“游击战”。

误区二:以科研为中心, 忽视教学。有些民办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发展史, 不顾自身办学特色, 盲目地复制公立高校模式。简单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划等号, 认为“科研能够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从而将学校的各项资源和政策都向科研倾斜, 盲目引进高层次人才, 片面追求科研的高速增长, 导致教学的敷衍化、甚至边缘化。

(二) 民办本科

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从专兼职结构来看,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专兼职比例失衡, 专职教师比例较低。这将造成专职教师课业任务较重, 部分教师充当“救火员”的角色, 每学期都要变换授课课程, 甚至一学期要讲2~3门新课, 从而使其只能疲于应对, 分身无术;另一方面由于排课照顾兼职教师, 导致专职教师上课时间分散, 难以集中精力搞科研。

从职称结构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中讲师占主导, 副高以上职称较少。这将造成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缺乏, 难以组建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 难以申报和承担较高级别的课题项目。

从年龄结构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以青年教师为主, 中老年教师居少。青年教师虽有满腔热情, 但由于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科研实力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领衔, 导致科研活动无人指导, 只能进行“游击战”。

(三) 民办本科院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 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兴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 建校历史短, 文化积淀少, 大多处于成长期, 外延式扩张为主, 内涵式发展不够。学校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不断兴建基础设施, 从而使其工作重心大多放在招生和基建上, 很难兼顾教学和科研;学校管理制度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

倾向一:管理制度较为松弛。该类民办本科院校过于注重规模扩张, 不注重内涵发展, 缺乏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一般只要求教师站稳讲台, 教好课, 对科研未作任何要求。

资料来源: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6.

倾向二:管理制度过于严格。该类民办本科院校实行“坐班制”, 不仅基本课时工作量较高, 还不允许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外出访学、进修和调研, 使教师视野狭窄和信息闭塞, 抓不住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

(四) 民办本科院校科研水平不乐观。

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大多是教师为了评职称、晋升而自发形成的, 不仅缺乏学校统一的规划和引导, 缺少科研经费的大力支持, 也缺失有力的科研奖励政策, 还缺少完整的数据库支撑, 从而导致申报项目层次和发表论文级别较低;另一方面民办本科院校大多申报省、厅等纵向课题, 较少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横向课题, 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转化能力极低。

(五) 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定位不清晰。

民办本科院校大多没有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设置完全根据市场热度来定, 往往有些专业“时开时不开”, 很难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不仅会导致部分教师经常变换课程来教, 使其难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 难以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人才, 培养规格要求不同, 培养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应用型大学应重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职业性人才。但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仍采用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 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而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系

(一) 找准学校定位, 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规划。

目前, 我国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具有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弱、教育经费少等特点, 决定其应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服务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树立教学为中心, 科研促进并服务于教学的理念, 科研活动应以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为主体。因此, 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办学特色等情况, 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规划。

1、树立教书育人为中心的理念。

孔子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 我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人文教育。而在当代教育中, 许多高校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 使高等教育沦为一种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 从根本上忽视了综合教育。因此,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造就具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人格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大学的价值所在。

2、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规划。

科研处在制定学校科研与教学规划时, 应当明确科研的主攻方向, 突出科研为教学服务的主线, 将科研作为教学改革的手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把科研方向与教学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找准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 从而找准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二) 改善师资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1、大力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比例。

从专兼职结构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应适当提高专职教师比例。要切实减轻专职教师课业负担, 力求每学期只教一门课, 适当集中排课, 使其教有余力, 专心做科研;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与管理分工, 减少专职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力度,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使其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科研。

从职称结构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应逐步提高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尽快改变职称结构失衡局面, 建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考核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 根据科研的方向和任务特点, 组建科研攻关小组, 实现科研由“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首先, 拓宽引才视野和渠道。一要树立大人才观, 拓宽引才视野。目前, 大部分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国内硕博士毕业生和海归人员, 而忽视了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因此, 民办本科院校应“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二要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机制, 实现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 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 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在实际操作中, 实行“不求所有, 只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方式。其次,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要与学校定位与发展相适应, 必须从本校学科建设和综合水平出发, 重点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 重点引进教学技能娴熟、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人才。

(三) 完善管理制度, 健全教学科研激励约束机制。

民办本科院校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教学和科研互动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关键在于设计融入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和目标的机制, 比如建立“双重”考核机制、双份工作量安排机制和双挂钩激励机制, 建立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职称晋升聘任制度, 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

首先, 在“双重”考核机制方面, 要有比较完善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教研人员既有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要求, 又有质量要求;既有教学评奖, 又有科研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向教学和科研结合得好、成绩突出的教研人员倾斜。

其次, 在双份工作量安排机制方面, 要核定教师每年教学与科研的最低工作量。对于取得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人员, 应在外出调研、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再次, 在实行双挂钩激励机制方面, 要使工作业绩与利益分配直接挂钩, 考核制度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为导向。

最后, 在建立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职称晋升聘任制度方面, 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公开竞岗制度, 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全面推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 实行择优授课, 择优中标课题。

(四) 加强师资培训, 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

1、加强师资培训,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学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条腿走路, 要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加大人才的后续培养力度。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 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 正确处理好吸引人、使用人、留住人的关系, 实现“外才”与“内才”的优化整合。

2、加强团队建设, 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将科技前沿成果和方法及时融入课堂, 需要开展以应用性研究为支撑的教学。因此, 必须打破师资队伍的院系壁垒, 加强跨院系、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基层学术组织改革, 实现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有机融合, 从而保证其既能进行“大兵团作战”, 又能凝练科研主攻方向, 打造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团队, 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五) 加快学科建设, 构建教学与科研融合互动的机制。

学科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工作。学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促进知识的系统传播和应用。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对科学知识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 教学和科研作为实现学科目标的手段, 其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 进而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 教学和科研应统一在学科建设的框架内, 统一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目前, 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十分滞后, 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的职能, 通过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科发展、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组织结构, 以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从而构建教学与科研融合互动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和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 2003.10.

[2]曾冬梅.探索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3.

[3]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6.

[4]张凤明, 彭湘华, 周艳.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讨[J].企业家天地, 2010.4.

上一篇:牛场乡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一篇:微信上搞笑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