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说课稿(精选5篇)
1.李清照——《永遇乐》 篇一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2.永遇乐原文阅读翻译 篇二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赏析: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在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中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音节停顿。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学习上阕: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明确: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明确: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辛弃疾的对他的评价? 明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问6: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明确: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问7: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 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六、学习下阕 问8:“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明确: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腚杏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4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腚兄流依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9: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10: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明确: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问11: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明确: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课堂小结 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十、布置作业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试将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异同? 【板书设计】 孙权: 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令人仰慕 上阕刘裕: 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附:备课参考资料――关于词中“用事”: 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善于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词的用典,从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其中 “用事典”: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用事典”的典型例子: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腚忻跋毡狈ァ⑼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腚械牟肘П狈ァ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
4.永遇乐说课稿 篇四
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开场白:老师好,我是,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谁能给大家介绍下辛弃疾?
师:看你有话想说,请你。
师:你说,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还是位爱国诗人。
师:同桌,你也来说说。
师:是的,他这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词,边读边理解题目《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思,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师: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大家的朗读结束了,那现在,我们找两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做评委。
师:左边第三排女生。
师:大家说,她读的怎样?
师:嗯,声音婉转动听,要是再有一丝气势在里面就更好了。
师:来,中间最后一排的男生。
师:声音洪亮,要是再悲愤些就更好了,请坐!
师:现在谁来回答下第一个问题?
师:右边第五排男生。
师:你说结合课下注释可以知道,这是作者在京口北固亭缅怀古人,抒发感情。
师:看来你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请坐。
师: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左边第三位男同学。
师:他说,上阕主要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阙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的热切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大家赞同吗?
师:没错,观察细致,概括的很准确,请坐。
三、析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找一找诗词中哪里体现了用典?
师:大家已经讨论结束了。第一小组的同学胸有成竹的,就请你们小组代表先来汇报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还有“人道寄奴曾住”。
师:哪里运用了典故?
师:原来“仲谋”指的是三国时的吴王孙权,他字仲谋。“寄奴”则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师:能具体说说这二人的事迹吗?
师:嗯,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而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后来建立了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师: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呢?
师:没错,他们都与京口一地有关。
师:还有吗?再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师:的确,两者不仅仅与京口一地有关,更都曾勇猛抗敌,保家卫国。
师:从哪能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呢?
师:正是“千古英雄”一词。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了刘裕。
师:作者对刘裕仅仅是赞美和敬仰吗?
师:看同学们也露出疑惑的神情,那我们了解下刘裕建功的历史。
师: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家觉得这里反衬出什么?
师:对了,反衬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师:所以词人写刘裕其实不仅向往他这样的英雄,还希望遇上像刘裕这样的国君,有这样的政治谋略,那么他的建议就会被采用了。
师:理解到这儿,大家想象一下,你觉得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
师:唉,如果现在还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该多好啊。
师:嗯,倘若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就不愁收不回失地了!
师:那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下这部分内容,读出对英雄的赞美和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师:第一小组整体实力很强,给你们点赞,请坐。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也来说说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发现了“元嘉”这一典故,这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师:那这里的“草草”什么意思?
师:是的,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师:那能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师:从宋文帝惊慌失色,狼狈不堪这里,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师:嗯,不屑、讽刺。
师:还有吗?小组成员补充。
师:哦,还有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劝为政者切勿草率。
师:好,那请大家一起朗读下这部分内容。
四、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到了下课的时间。本节课我们解读了词中的典故“仲谋”、“寄奴”、“元嘉”,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师:其实词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时间原因老师就不一一赘述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师: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出现的典故,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师:好,下课。
5.永遇乐说课稿 篇五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用典、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
3、品位语言,领悟作者的爱国热忱。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仓皇( )
无觅( ) 孙仲谋( ) 狼居胥( ) 廉颇( ) 佛狸祠(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千古江山 (2)赢得仓皇北顾
(3)可堪回首 (4)烽火扬州路
3、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
4、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怀念廉颇,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3)凭谁问, , 。
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12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 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 《永遇乐》用典较 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课外阅读: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1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 ,暗讽 。
学后心得:
答案:
1、xiè xiàng gē jiā huáng mì móu xū pō cí
2、(1)长远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3、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0、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11、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1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永遇乐说课稿】推荐阅读:
说课稿说课 教学设计12-17
如何进行说课和写说课稿07-15
凡卡说课稿及说课课件01-06
《雨点》说课稿06-16
《透镜》说课稿08-27
西湖,说课稿10-19
《花钟》说课稿11-26
《史记》说课稿01-01
《秋天》说课稿01-10
幼儿园说课稿说课技巧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