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共6篇)
1.庄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篇一
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内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步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2.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篇二
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天地》
译文: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的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饱满。精神饱满方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这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
3.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三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4.《入蜀记》原文及对照翻译 篇四
《入蜀记》译文
【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原文】(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译文】(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原文】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译文】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译文】(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原文】(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译文】(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5.庄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篇五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 1
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使者)视(察看)客馆(宾馆),则束载(束,捆束。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使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指辞谢为保卫郑国而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等人,要他们离开)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干粮)、饩(xi,鲜肉;一说干肉。前说是)、牵(已宰杀的或尚未宰杀的牲畜)竭矣。为(使得)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兽园名),犹秦之有具囿(兽园名)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安静,安宁,使动)敝邑(此两句意思是说,你们走时可以猎取麋、鹿等野兽,以便让我国得到安宁的机会),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干肉、粮食、鲜肉、牲畜等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一个名为原圃的兽园,就像秦国那个叫具囿的兽园一样,你们走时可以到那里猎取麋、鹿等野兽(带走),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包围又没有增援的部队。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语气词,可译为“还是”)还也。”灭滑而还。„„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原轸(即先轸,因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称)曰:“秦违蹇叔,而以(因为)贪(贪婪)勤民(使民劳苦不堪。勤,使动用法),天奉(奉送、赐予)我也。奉(名词,奉送的东西)不可失,敌不可纵(放纵;此指轻易放过)。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必伐(讨伐,截击)秦师!”栾枝(晋大夫)曰:“未报秦施(秦国的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此时晋文公已死,但还未安葬,故称死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乎?”先轸曰:“秦不哀(举哀)吾丧而伐(讨伐)吾同姓(同姓国家。晋、郑二国均为姬姓,故先轸有此说),秦则(就是)无礼,何施(施恩,此处意为“报答”)之为(“何施之为”为宾语前置句,即“施何”。此句意为还报什么恩)?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谋(名词,考虑、打算)及(到)子孙,可谓死君乎(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遂发命,遽(急速;快速)兴(调动)姜戎(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友好)。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墨(名词活用为动词,染黑)衰绖(cui die丧服。衰,麻衣。绖,麻腰带。本应为白色,现因军事需要染黑,以免不吉利),梁弘(晋大夫)御(驾驽)戎(此指战车),莱驹(晋大夫)为右(右:车之右,此指在车右边的武士。为右,做在车右边保卫君王的武士)。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我们)忘记了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夏(夏季)四月辛巳(四月十三日),败秦师于崤,获(俘虏)百里孟明视、3
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用如动词,穿着黑色的丧服)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丧服均用黑色)。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请三帅(“请”后省略“释”。此句意:替三请求[即求情]),曰:“彼(指三帅)实构(挑拨离间)吾二君(二君,指秦、晋二国国君。构二君,挑拨二国国君的关系),寡君(对其父秦穆公的谦称)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此二句意为: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杀、惩罚)焉?使归就戮(受戮刑)于秦,以逞(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之。(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朝(动词,朝见),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放)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诸(“之于”的合音)原(此指战场),妇人暂(短暂的时间,此指在很短的时间内)而免(赦免、放走)诸国,堕(hui,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不顾晋襄公在跟前,就随地吐唾沫)。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解下)左骖(左边的马),以公命(命令,这里意为“名义”)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用)累臣(累,捆绑,臣,孟明自称。累臣,被捆绑人,指俘虏,这里是孟明自指)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之以为戮:以之为戮,意谓如果因此而杀我),死且不朽(此句意为,死了也不会忘记这个恩德。言外之意,不会忘记这个仇恨)。若从(遵从;遵照)君惠(恩惠)而免之(不杀我。之,代词代杀戮之刑),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此句意思是三年后要兴师报仇)。”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贵国国君的恩惠)。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伯素服(穿着白色丧服。服,用如动词,穿。)郊次(等候在郊外。次,停驻),乡(同“向”,面向)师(军队)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动用法)二三子(指百里孟明等人),孤之罪也。”不替(废弃,撤职)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况且)吾不以一眚(sheng,眼病,借指一般的疾病,引申为小的过失)掩大德(指大的功劳)。”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3)国可得也 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8)无礼则脱 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10)以乘韦先 四(11)为从者之淹 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 战争(16)敢犒从者 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2)超乘者三百乘(辆)(3)以乘韦先
(四)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11、得
(1)国可得也(得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获得)
12、及
(1)及滑(到)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谋略)(2)谋及子孙(考虑)
14、而
(1)勤而无所(却)(2)哭而送之(表修饰0(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4)秦师轻而无礼(而且)(5)灭滑而还(顺接)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表顺接)(7)入险而脱(却)
15、之
(1)何施之为(宾前标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他们)(3)吾闻之(这种说法)(4)夏后皋之墓也(的)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取独)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赦免)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磨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 为……死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臵句:(1)尔何知!(2)何施之为?
2、定语后臵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臵: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臵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八、课文分析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
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6.陈情表原文及对照翻译 篇六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臣李密陈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体弱,亲自抚养我。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孤独无依,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勉强算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译文】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而离开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到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推举我做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荐我为优秀人才。
【译文】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没人承担,辞谢没有接受任命。朝廷诏书特地下达,任命我做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顾,任命我做太子的侍从。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译文】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杀身能报答朝廷的。我用上表的方式详细地让朝廷知道这件事,推辞不去担任职务。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上意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并催促我上路;州县长官来到家门,(催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我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我进退两难,确实是非常苦闷。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译文】我想晋朝用孝道治理天下,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悯抚育,更何况我孤单凄苦的程度特别严重。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译文】况且我年轻时曾在蜀汉做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的官职,本来就是谋求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文】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像太阳落山一样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会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办法走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法度过她 的余生。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因为这种真挚的私情也不能废止侍养祖母 而远离他。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我现在四十四岁,祖母现在九十六岁,因此我向陛下尽忠效命的日子长,回报赡养 祖母刘氏的日子短。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给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能看见并且明白知道,天地神明,确实都能明察。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微小的心愿,或许能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庄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推荐阅读: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09-06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10-16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01-24
庄子二则翻译06-13
庄子哲学论文10-22
庄子教案12-29
浅析《庄子·逍遥游》09-18
《庄子·逍遥游》(节选)01-01
竹石原文翻译07-01
劝学翻译原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