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2024-07-01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精选10篇)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篇一

论中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考察,探讨中国经济法产生的特殊性,以求得对中国经济法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行政调节失灵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调节失灵是西方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是经济自由主义,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平等自由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存在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为了克服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以公权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各种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调控、干预,其意图是恢复自由竞争秩序,从而产生了最初以垄断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经济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府)不仅从宏观上全面控制国家的经济生活,而且从微观上也全面彻底地控制所有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经济生活,实行宏观与微观的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会引起行政调节失灵。颁布了一些经济法律法规,它体现了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并用,这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正是由于行政调节失灵,才产生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行政调节失灵是中国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我们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法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改革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重视以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此时的“经济立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分,将大量地应属于民商法调整范围的社会关系纳入立法范围。二是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反垄断法、限制不正当竞争法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今,是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时期。以颁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起点,进入了制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阶段。先后出台了有关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国经济法体系正在迅速形成。这时期的经济法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经济法的理解,尚未完全摆脱大经济法的模式,仍停留在与经济运行有关的法律的认识上,缺乏对经济法的实质性把握。二是经济法的立法规划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三是经济法的立法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诸多重要的经济法理论研究缺位、立法过程中法律专家的作用发挥不够,也使经济法的发展缺乏理论基础。

三、计划性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方式或过程完全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一开始就带有显著的计划性特点,这一特点必然会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育是与所有权私有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权运动对于这些国家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不可能也不允许在中国出现以私有化为目的的所有权运动,因而其法律的调控方式显然不能等同于私有制国家。

第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的前提是市民社会中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三等级”的形成以及他们在市场活动中存在的不同利益要求,经济法的产生也来源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要求的需要。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起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独立于中央集权政府的市

场主体,更没有独立的利益要求。如果说西方市场经济发育的启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会内部,那么,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启动力量则主要来自于国家。

第三,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自然经济逐渐发展而来的一个连续过程,其法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基本上是在一个法律部门已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逐渐分离出新的法律部门。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起步于计划经济并且是由国家这一外部力量直接启动,国家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设计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各项法律均由政府按照立法时间表来制定的情况,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法律部门发展的脉络不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

四、国家中国经济法确立的启动力量

西方国家的经济法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显露的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存在的前提。但是,中国的市场不发育或发育不足、市场主体的缺位使得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特殊意义的资源优势无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发挥出来,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承担起创造条件促进市场发育。于是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就有立法重点的选择问题。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使政府当然选择了便于运用国家权力的法律手段,并将之称其为“经济法”,这个“经济法”当然应以计划法为核心,以企业立法为主体。相当长时期内,经济法直接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市场主体的利益,这样才出现了真正规制市场主体行为的立法缺位的情形。

五、法律资源稀缺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道路崎岖

西方国家经济法成长于良好的法律资源基础,它们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有相对成熟的公民商事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框架,其法律主要是对社会已有的关系和人们行为方式的认可,这样的法律在产生、发展及实施诸环节均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中国,一切以国家为本位的公法精神渗透了整个法学领域。缺乏公民商法律意识和适应经济运行的民商法制度,大量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强制提供给社会的。由此我们看到:在中国公民商事法律意识淡薄、权利本位观念尚无力对抗国家本位观念。法律自身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道路自然是异常艰难。

六、结语

对中国经济法的认识和研究,既不能停留于对经济法理想状态的应然设计之中,将西方国家相对完备的经济法模式照搬于中国;更不能因中国经济立法的繁荣而乐观。分析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应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法理论的起点,只有把握了中国经济法成长的独立性才能获得对中国经济法的正确认识;也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经济法的理论体系。

2.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篇二

关键词:计划经济时期,图书市场,政治因素

1935年10月, 中共中央率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1937年1月, 党中央进驻延安。为了宣传工作的需要, 1937年4月24日, 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创刊, 发行科在创刊号上署名“陕西延安新华书局”, 同年10月初改称新华书店, 其主要任务是向根据地和国统区发行周刊社的出版物,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此可见, 新华书店的体制一开始就是一个机关部门。毛泽东同志对新华书店工作非常重视, 曾两次亲笔为新华书店题写店名。第一次是1939年9月1日在延安, 为设在延安北门外的新华书店门市部题写店名, 第二次是1948年12月解放前夕, 题于西柏坡, 现在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店招用的就是当时题写的店名。新华书店随着夺取政权的需要, 网点和职工队伍不断扩大, 到1949年9月, 全国已建立新华书店分支店735处, 职工8, 200多人, 共出书5, 291种, 发行4.47亿册。

新华书店的诞生及其对宣传革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推动人们改变了图书是一般商品的观念, 而把它看作是一种与革命有直接关系的“特殊商品”;另一方面, 形成了由政府直接干预经营图书出版与发行的做法。解放以后, 革命时期形成的这一传统随着巩固政权与建设的需要而进一步加强了。

1950年3月25日, 出版总署了公布《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 明确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业务均归新华书店总店管理处领导, 下设出版、厂务、发行三个专业部门, 隶属出版总署, 形成编、印、发三合一的新华书店体制, 这是新中国图书发行业的第一次整合。1950年12月1日, 图书发行业中的出版、印刷、发行三合一的局面开始分化, 全国图书流通自1951年起统一由新华书店为主导, 连销经营。其体制是集中统一, 分工专业。据统计, 1951年全年共销售书刊5.3亿册。国营出版社的出版物, 按册数计算由新华书店购进91%, 私营出版社的出版物, 由新华书店购进占37%, 1952年12月出版总署与邮电部发出了《关于改进出版物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文件指出, 自1953年1月起, 凡是报纸、杂志等定期出版物, 由邮局负责总发行。凡是课本、书籍、图片等不定期出版物, 由新华书店总发行, 图书发行领域大的分化过程完成了。

建国初期, 新华书店基层组织只设到县, 农村以流动供应为主。1952年全国约有专职农村发行流供员3, 000人。另外, 建国初期, 与国营新华书店并行的有公私合营性质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和由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在京、津、沪、渝、穗等24个城市的分店。1954年1月私股退出, 全部公股, 成为国营单位, 后又并入新华书店。据1954年的统计, 该年度新华书店的进货总额已占全国公私营出版社出版总额的98%, 并几乎全部控制了批发环节。

自1955~1958年私营书店并入新华书店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图书发行由非经济部门向经济部门转化后, 图书发行业经过三次管理体制的变革, 迅速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体制。直到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前, 图书发行市场基本上按照计划经济的体制运行, 书店的性质从流通单位变成了政府机构的延伸, 体制是行政事业单位。

第一次改革是打破统一, 逐层管理。1955年1月, 新华书店由宣传部直属领导改为文化部领导, 当年11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文化部《关于文化行政部门所属文化事业领导关系的规定》, 从此, 由全国统一管理的新华书店, 改由地方文化行政机关领导和管理, 但总店对全国新华书店的工作仍有领导和监督的责任, 图书市场变成计划市场。

第二次改革是推行计划发行, 新华书店成为行政机关。1958年6月文化部发出《关于改变新华书店体制的通知》, 对各级新华书店实行彻底下放财权移交地方, 机构和人员大幅度精简。以总店为例, 220多人精简到40多人。这次改革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 否定书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把它当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人员调动频繁, 资金抽走, 帐目混乱, 甚至几年不记帐, 不盘存。到1962年, 全国新华书店清仓核资, 共损失7, 500万元。

第三次改革是省级店成为专业公司。随着国务院1962年5月发出的《关于商业部系统恢复和建立各级专业公司的决定》, 省级书店除负责本省 (区、市) 出版物的全国发行外, 还承担对市、县级书店的业务、财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省级书店由省 (区、市) 新闻出版局 (省出版总社) 领导。各省级新华书店的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人权、财权和经营管理权由省级新华书店统一管理, 如江苏省;二是人权、财权和经营管理权三权属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 如青海省;三是人权在地方的市、县文化局, 财权和经营管理权由省级书店管理, 如河南省。这种三体制一直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甚至到目前全国新华书店的管理体制仍未跳出此三种模式。

从这三次改革来看, 第一次改革私营企业并入新华书店, 图书发行业形成了计划市场, 市场主体只剩一家, 竞争机制基本丧失;第二次改革, 推行计划发行, 新华书店成为机关, 这就实现了从微观组织体制上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性体制;第三次改革省级店成为专业公司, 看似是体制的进步, 但多年实际运行结果是赋予省级店一定权力, 进一步强化了省级店的行政职能。所以,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三次改革, 逐步形成了新华书店计划经济体制, 进而形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图书发行市场。

另外, 这期间由于国家政治活动增多, 重要图书对社会政治给以较大的动力支持, 把图书当成特殊商品, 过分强调图书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 夸大了图书的精神作用, 如1956年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1958年的大跃进, 1959年以后与苏联论战的“反修”斗争, 1964年的“四清运动”和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随着思想的禁锢, 使我们对图书特殊性属性认识偏颇达到顶点。“图书是特殊商品”, 到进一步当作“非商品”看待, 精神产品属性替代了一般商品属性。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图书发行, 从历史文献资料上很难找到它的经济利润痕迹和图书商品属性的表现, 政治文化宣传属性替代了一般商品属性, 过分地强调图书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特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教条主义的认识, 再加上图书发行市场主体单一化代替了多元化, 使图书行业日益萎缩。据不完全统计, 从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间, 平均每年出书 (含课本) 仅7, 000多种, 只及1956年的27.5%, 并且有5, 000多种出版物是跟着运动转的小册子, 因此, 除去课本, 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少的可怜, 书店几乎无书可卖。

通过对历史回顾说明, 以往是把图书作为“特殊”商品看待的, 这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民主革命时期是为了满足夺取政权的需要, 解放后强调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的一系列运动, 使人们进一步把图书看作是一种“特殊商品”甚至“非商品”, 而计划经济时期则把图书出版、印刷和发行都纳入国家统一的计划之中, 导致“文革”时期书店无书的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教条主义的淡出, 思想的解放, 以及文艺界百花齐放的需要, 有力地冲击了垄断的图书发行体制, 尽管由于行业既得利益存在的阻力, 致使改革步履艰难,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图书出版发行行业走向市场, 呈现多元化, 到繁荣发展,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特殊时期垄断的图书市场终究成为历史, 近30年, 图书市场的高速发展, 到2011年出版业的产值已达到GDP的2.85%。随着中国文化的产业化, 不久的将来, 出版业产值达到GDP的5%, 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新华书店总店编.新华书店五十春秋[M].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出版, 1987, 3:19

3.一条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篇三

蔡泽向当时如日中天的秦国国相范睢劝说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翠鸟、天鹅、犀牛、大象,其处势并不是不远,然而所以死亡,是因为被诱饵迷惑。苏秦、智伯聪明到极点,迷惑于贪利不止。因而圣人制礼是为了节欲,物取于民要有适度,使之以时,用之以止。“立志不溢、行为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天下承而不绝”。从前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直至葵丘之会,有骄矜之志,九个国家一起反叛他。吴王夫差用兵无敌于天下,自以为勇强而轻视一切诸侯,并侵略齐、晋,遂以杀身亡国。

接着蔡泽讲了“四子”功成未退,终至祸亡的故事。商鞅为秦孝公所重用,实施变法,禁奸滑邪恶之人,尊崇有爵位之人,赏罚分明,“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开阡陌,劝民耕种,一室无二事,或者尽力种田从事畜牧业,或者进行作战训练,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威望显赫。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军事、经济强于他国的大业。功已成矣,而革新者商鞅却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即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登台之时,被车裂而亡。

楚国地方数千里,兵力上百万,秦将白起率数万兵力与楚战,一战夺得鄢、郢,再战吞并蜀汉。又越过韩、魏而攻强赵,诛屠四十余万之众,长平之战,血流成河,遂包围邯鄣。楚、赵本是天下强国,秦之仇敌,从此以后,楚、赵皆惧怕并跪伏于秦,秦终成帝业,这是白起的功劳。功已成矣,秦昭王寻找借口赐剑死于杜邮。

吴起为楚悼王变法,削减大臣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罢勉无能之人,减冗官,杜私门,禁止无业散民,奖励从事耕战的人,南收杨越,北并陈、蔡,既破连横又破合从之计,使得游说人士无话可讲,禁朋党,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而终被诛射而死,并杀吴氏宗亲七十余家。

大夫文种为越王深谋远略,使越国免除了会稽之危。他为了国家的生存宁可自己冒着死亡的危险,自己受辱而引以为荣,开垦荒地作邑,开辟田地种植谷物,率四方之士,尽所有人的力量辅助越王勾践,终于报了夫差灭国之仇,擒强吴,令越成霸业。然而,功已成矣,有人谗言种作乱,勾践即赐剑杀死了文种。

此上四子,有两人商鞅和吴起,死于国家权力交换之时,即死于继承权力的君主之手,这两人都是改革家。另两人白起和文种,一为谋士,一为武将,都死于旧君主之手。

蔡泽在举了上面四个例子后说:此四人,功业已成却不知道离去,终至灾祸临头。只知道忠诚守信,但不知道弯曲;只知道往前,而不知道返回。蔡泽继续说:今天你为秦相,总是在国王左右谋划……你的功太大了。现在正是秦分功论赏之时,如果你现在不退,那么商鞅、白起、吴起、大夫种的结局在等着你。《尚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于此时归还相印,让贤人担当此职,你退而隐居山川,必定长为应侯(范睢被封为应侯)。假如你不能自离,疑而不决,必有四子之祸!

范睢听从了蔡泽的劝告,称病以归相印,终老一生。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篇四

关键词:新药 特殊审批 优先审查 管理

一、日本相关管理

对于新药注册特殊审批在日本称之为“优先审查”,大致有两大类药物可以进入该程序,一类是罕见病用药,一类是出罕见病用药之外的新药。

(一)针对罕见病用药品的审查管理方式在日本药事法中有明确要求,一旦被厚生劳动省认定为罕见病用药品,将实施优先审查。罕见病用药品如果打算申请优先审查,在相应的新药等注册申请书的备注栏注明“x年x月x日被认定为罕见病用药品”,并向综合机构提出申请。日本对于罕见病用药品的定义是,①对于该药的对象适应患者人数在日本不到5万人;②没有可以替代的适宜的药品等或者治疗方法;③与现存的药品等比较,显示出可以期待的、明显的有效性或者安全性,从而在医疗上有优越的使用价值。

(二)针对罕见病用药之外的优先审查事宜,独立行政法人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以下简称“综合机构”)于2011年9月1日发布药食审查发0901第1号文,该文是在以往各相关通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除了罕见病用药以外的药品等的优先审查和优先咨询等事宜,并于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废止了于2004年2月27日发布的同名规定。

第一,关于优先审查

1、除了罕见病用药品,对于该新药是否适用于优先审查的考虑

应综合评价下文中的(1)对象疾病的严重性和(2)临床上的获益风险评估来决定是否适用。

(1)如下分类评价对象疾病的严重性:A、对于生命有重大影响的疾患(致死性的疾

患)。B、疾病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对日常生活有显著影响的疾患。C、其他。

(2)如下分类进行临床上的获益风险评估:A、以往没有治疗、预防或者诊断方法。B、基于有效性、安全性、患者生活质量,从医疗角度来看是否优于以往的治疗、预防或者诊断方法。

2、相关注册申请

(1)如果打算申请罕见病用药品以外的优先审查,在相应的新药等注册申请书的备注栏注明“鉴于其他理由申请优先审查”,并附相应的罕见病以外优先审查的判断理由。(除(2)中提到的内容)

(2)对于打算申请罕见病用药品以外的优先审查者,如果已经进行了综合机构实施的针对药品优先审查品种对应性咨询的,在备注栏中还应注明“已经进行了关于药品优先审查品种对应性咨询”,并在申请书后附综合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书。对于虽然已经进行了对应性咨询,但是在注册申请之后才形成评价报告的情况下,不必附加报告。

3、判定是否适用于优先审查和注册审查时的操作步骤

(1)对于罕见病以外优先审查品种,在收到申请之后,综合机构会立即在听取来自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关于是否适宜的意见,报告厚生劳动省,由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审查管理课(以下简称“审查管理课”)来决定是否适用。

另外,对于进行了优先审查品种对应性咨询,在申请时该品种的优先审查的适用性已经得到判定,并且没有特殊变化时,会基于该评价予以判断并将整理的意见报告厚生劳动省,由审查管理课判定是否适宜优先审查。该结果由审查管理课通知申请人和综合机构。同时审查管理课告知药事?食品卫生审议会的主管部会。

(2)对于优先审查对象品种,综合机构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审查的各阶段顺序优先。

(3)相应的新药等作为优先审查对象品种在获得批准时会公开相关信息。

4、关于有多个适应症时的申请

当同一品种具有优先审查的对象适应症和之外的普通适应症时,应将优先审查对象适应症和之外的适应症分开,分别单独申请。这种情况下,注册申请书及申请资料应分别制成,对于共通的资料,可以只附在优先审查对象适应症的申请书之后。另外,在各自申请书的备注栏中将其他适应症的情况分别注明。

第二、关于优先试验咨询

1、是否适合优先试验咨询的考虑

关于可以进行优先试验咨询的药品,以药事法第14条第7项和本通知第1中1的规定为基准。对于决定是否适用,应基于可以推定在医疗上受益的数据(原则上,对于药品而言,应有截至IIb期的试验结果)。

2、是否适用于优先试验咨询的决定和咨询步骤

(1)打算进行优先试验咨询品种的适用性评价的申请人,应向综合机构提出申请。对于已经被认定为罕见病药品的品种来说,不必提交认定申请书,可作为优先试验咨询品种。

(2)对于综合机构而言,在受理了(1)的认定申请书后,应立即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之上,决定是否适宜,并将结果通知申请人的同时,向厚生劳动省报告。审查管理课应同时告知药事?食品卫生审议会的主管部会。

(3)对于优先试验咨询品种,综合机构在可能的范围内,应优先咨询的顺序。

(4)关于优先试验咨询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2011年9月1日药械发第0901001号独立行政法人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理事长通知《关于独立行政法人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实施得当面建议、证明确认调查等的实施要点等》。

综合机构建议,不论是罕见病用药还是之外的其他新药,如果申请人打算申请优先审查,建议利用综合机构实施的申请前咨询或者事前评价咨询程序以及药品优先审查品种对应

性咨询,以便尽早整理并解决审查相关问题,及时作出决定。

二、中国相关管理

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第四章第四十五条提出四种情形可以实行特殊审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发布了《药品注册特殊审批程序实施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2009年1月9日正式颁布并实施《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国食药监注[2009]17号,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根据特殊审批的新药注册申请“早期介入、优先审评、多渠道沟通交流、动态补充资料”的总体原则,详细规定了新药注册特殊审批条件、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申请人在新药注册特殊审批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利和须承担的义务。该规定中属于特殊审批的药品范畴,与局令第28号中第四章第四十五条内容一致,有四种情形如下:

(一)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二)未在国内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

(三)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

(四)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经审查确定符合以上情形的注册申请,在注册过程中予以优先办理。规定明确属于情形

(一)、(二)项的,药品注册申请人可以在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时提出特殊审批的申请,药品审评中心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其提交的申请资料予以确认。符合(三)、(四)项规定的药物,申请人在其申报生产时方可提出特殊审批的申请,药品审评中心应在接到特殊审批申请后20日内组织专家会议审查,确定是否进入特殊审批。

规定对补充资料的要求:获准实行特殊审批的注册申请,申请人除可以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要求补充资料外,还可以对下列情形补充新的技术资料:

1、新发现的重大安全性信息;

2、根据审评会议要求准备的资料;

3、沟通交流所需的资料。

规定中对沟通的要求:

1、已获准实行特殊审批的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药品审评中心应建立与申请人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共同讨论相关技术问题。属于规定中

(一)、(二)项情形的注册申请,且同种药物尚未获准实行特殊审批的,申请人在已获得基本的临床前药学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后,可以在申报临床试验前就特殊审批的申请、重要的技术问题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出沟通交流申请。

2、申请人在完成某一阶段临床试验及总结评估后,可就下列问题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出沟通交流申请:(1)重大安全性问题;(2)临床试验方案;(3)阶段性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与评价。

3、已获准实行特殊审批的注册申请,若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需作临床试验方案修订、适应症及规格调整等重大变更的,申请人可在完成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影响的评估后,提出沟通交流申请。

在该规定发布之后,药品审评中心于2009年3月2日出台了 “特殊审批品种单独立卷资料撰写指导建议”、“特殊审批品种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实施细则”、“特殊审批品种沟通交流会会议纪要撰写格式”、“特殊审批品种公示信息”等文件,针对规定中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明确操作步骤和方式等,目的是为了做好规定相关的实施工作。

1、特殊审批品种单独立卷资料撰写指导建议:单独立卷资料所概述的任何内容和结论的得出应是基于研究数据的定量化描述和评价而来的。

建议基于以下基本原则撰写资料:产品基本情况及目标特征;适应症(或用途)的情况;已完成的研究情况;本次申请的目的及支持信息;风险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文中包括了资料综述、拟开展的临床试验方案或已完成的临床试验综述、结合已完成的试验(临床前和临床)对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已完成的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其他主要研究内容综述、申请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总结和讨论等七部分内容。

(1)在综述资料中需要提供申请特殊审批药物的基本情况、所治疗疾病的特点、现有治疗方法的情况,需要阐述申请药物的治疗目的,对象适应症的特点、流行病学数据、严

重程度以及是否有治疗手段,如果有,应综述临床现状如何等内容。

(2)鉴于规定中对于可以申请特殊审批的四种情形进行了明确说明,属于

(一)和

(二)情形的是在申请临床试验阶段即可提出特殊审批,而属于

(三)和

(四)情形的是在完成临床申报生产时才可以提出特殊审批,因此,在该文中分别对于临床试验方案和临床试验结果综述的撰写提出了要求。

(3)文中强调风险控制计划就是要申请人结合对研发产品的认识,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过程。首先要有安全性问题摘要,常规风险控制计划应当包括:A、研究中对可疑不良反应内部的评估和报告系统;B、准备给管理部门的报告:包括药物不良反应(ADR)快速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PSURs)。资料中还应包括附加的风险控制计划,以论述针对每一个重要安全性问题的计划并论证其合理性:前期研究已发现(或预计可能发生、或需关注)的安全性问题;由申办者监测安全性问题和计划的措施;评价和报告的重大事件。建议在风险控制计划中包括研究、评价、控制以及报告重大安全性结果的事件。

2、特殊审批品种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实施细则:

(1)沟通交流需由申请人主动申请,填写《新药注册特殊审批沟通交流申请表》,提交拟讨论的问题及相关资料等。

(2)一般药品审评中心审评收到申请表后,3个工作日转至所在审评部门的主审人,主审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15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同意沟通交流,以及同意沟通交流的问题,并以《沟通交流申请回复单》的形式告知申请人。

(3)经审核同意进行沟通交流的,对于已获准实行特殊审批的注册申请,药品审评中心应在1个月内安排与申请人沟通;对于符合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药品审评中心应在3个月内安排与申请人沟通。沟通交流会议由药品审评中心主审人主持。沟通交流时间一般不

宜超过90分钟。

(4)会议纪要撰写人需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沟通交流会会议纪要。沟通交流会会议纪要需经双方签字,用于确认双方在沟通交流会议上各自所阐述的观点和立场。会议纪要纳入该品种的档案资料中。

3、特殊审批品种沟通交流会会议纪要撰写格式:主要是针对沟通交流会会后纪要的格式进行了规定。

4、特殊审批品种公示信息主要是供公众和中心内部人员查询以及统计使用。

三、讨论

日本的药品监管起步早于我国,药事法在1960年就已经颁布,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相对比较完善。我国药品监管虽然起步晚,但是,我们通过摸索、总结和借鉴,监管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并紧跟国际步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7年出台了局令28号之后,各项实施细则相继发布。

我国和日本,在管理方式虽然略有不同,但是针对部分药品的管理采取的不论是特殊审批还是优先审查,初衷是一致的,就是鼓励研制新药,并能够为受严重疾病或者罕见疾病折磨的患者尽早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通过各项措施为这类药品申请、审评、审批等各环节打开“绿色通道”。

中日药品主管当局均明确了进入“绿色通道”的品种应具备的条件。从疾病本身而言,或者是罕见的,或者是严重的,甚至于是致命的。从医疗角度而言,是针对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治疗手段或者现有药物、手段等有限疾病开发的新药。从程序来讲,药品主管当局对这类药品是否符合上述条件需要认定。申请由申请人提出,经过审核认定属于该类别的药品方可进行“绿色通道”。进入该通道的品种在顺序上获得优先。中日两国药品主管当局也同时对申请人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咨询机制,如,我国是为这类

品种开辟了单独的咨询通道,日本是采用优先咨询顺序的方式。目的是通过早期介入,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一步缩短研发特殊品种所需要的时间。在信息公开方面,两国同时选择了批准后信息对公众的开放。

但我国与日本在一些监管点上存有不同,但通过差异性比较可以为我们完善管理策略提供借鉴。如,我国没有对罕见病用药品有明确的定义和认定,而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对此类药品在多方面给予了支持和优惠。又如,日本对于一个品种多个适应症的情况会区别对待,而在我国规定中没有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会遇到,也许可以借鉴日本目前的实施方式。另外,我国的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相关管理规定在受理、审评、审批等各管理环节的实践过程中还将不断得到完善,并需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同时还应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仅对两国相关管理作了简要的介绍和比较,还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5.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篇五

在20世纪,“中国有没有逻辑”始终是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给以肯定的回答,有学者给以否定的回答.同样是以西方的逻辑作为普遍者,既可能导致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可能导致比附法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中的.泛滥.对“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应当注意到逻辑的普遍性也不能忽视逻辑的特殊性.忽视或取消逻辑的普遍性,会带来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事实存在的交流进行解释的困难;忽视逻辑的特殊性,则一方面可能导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的结论,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比附法的研究模式.中国古代也有关于逻辑的理论,但其系统性及其表现形式并不与西方逻辑学完全一致.

作 者:李春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62 刊 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INCAL SHPPING COLLEGE 年,卷(期): 2(1) 分类号:B81-092 关键词:逻辑   逻辑学   普遍性   特殊性  

6.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篇六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裴菊兰先进事迹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至今中心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渗透着特教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裴菊兰就是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十年的特教生涯,在与孩子们无言的相处中,她以自己博大的爱心抚慰着每一个残疾儿童受伤的心灵,用生命弹拨着无声世界的五彩乐章。为了教残疾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学会立足社会,她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见证着特殊教育的起步、发展、变化,分享着特殊教育这块园地的春华秋实,播种希望,收获成熟。说起她,中心的领导与同事们如数家珍。

一、艰苦创业,无怨无悔

十年前,特殊教育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敦煌市特殊教育历史的空白,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难而上。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配班老师的协助下,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教具自己画,自己做;没有办公室,把教室办公室“合二为一”;为尽快熟悉教材,她白天上课,晚上学习、备课。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学习听力,语训的方法,学习聋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业余时间从电视、录像、杂志、书籍上学习聋语,搜集特教信息,了解特教改革的新动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使聋生的听、说、读、写、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前来参观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评价:中心的设施是一流的,教学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中心很放心。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的光荣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自己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二、爱生如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在特殊教育中心有16名聋哑孩子,他们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4岁,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都比较困难,其个性、能力各有差异,许多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不愿意与人交往,卫生习惯较差,目光呆滞,时常发出骇人的怪叫,对教师大吵大闹,拳打脚踢,撕教师的衣服,抓教师的脸,面对这些她和同事们没有退缩。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突出一个“爱”字;抓住一个“导”字;坚持一个“恒”字。耐心地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2 动,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呀呀之语,全面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自爱,帮助他树立自信,告诉孩子们残疾并不可怕,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博大的爱心,象慈母般地关心、照顾他们,扣子掉了,缝一缝;衣服脏了,洗一洗;头发乱了,梳一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特别的关爱给予这些特别的孩子,用教师们真挚的爱,修复了孩子们一个个损伤的心灵。

五岁的聋童张强来中心一周多了,哭闹不止,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她就耐心地和他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用游戏的方式教他发音,学说话,经过短短3个月时间,张强不但变得开朗、大方了,还学会了许多日常用语。

不会说话的弱智学生邓凯洋,刚进中心时,面黄肌瘦,走路踉踉跄跄。下楼都要人扶着,还常常大小便失禁,她并没有嫌弃这个孩子,与配班的教师一起分析、协商帮助孩子的方法,她与同事们从体能康复入手,想尽办法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厌其烦地带孩子练习踏步、跑步等动作,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规律,及时提醒孩子大小便,孩子不小心弄在了裤子上,她不嫌脏,不嫌臭,为孩子洗干净,经过半年的辛勤培养,邓凯洋身心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面色红润,能大步流星地上下楼 3 梯,大便小失禁的现象明显减少。原来目光呆滞的他,现在变得开朗活泼了。

从小失去父母的聋哑儿杨海亮,家住安西县。父亲精神失常,由亲戚接送,常常误了接的时间,裴老师经常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给他洗澡、洗衣服、做好吃的。杨海亮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时,裴老师用自己的给杨海亮交学费,并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度过难关。还把情况如实地向中心的领导做了汇报,特殊教育中心的领导了解情况后,减免了该生的部分费用。杨海亮在裴老师与中心领导的关心下,读完了小、中学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张掖聋校继续学习。他常来信问侯老师,深情的称裴老师为“妈妈”。

她在聋儿身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家长们也深受感动,聋儿邓凯洋的妈妈含着眼泪说:“你们老师,照顾孩子比我还要好,我们把孩子搁这儿放心!”

十年来,她认真研究每一个聋儿的身心特点,重视个别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用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真诚的爱心,润育着每一个聋哑儿童,是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的补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昔日,顽皮淘气的聋儿赵源生,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听力、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他在南街小学三年 4 级随班就读,凭借助听器能听懂老师讲课,能与普通孩子进行正常交往。去年毕业的8名聋生,都已经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回顾十年的经历,她与残疾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选择特殊教育,她无怨无悔,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为了神圣的事业,它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立足当地,发展特殊教育

--------甘肃省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先进集体材料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中心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培养聋生人人残而不废,个个成为有用之才为目标。立足当地实际,坚持特教特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促进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市上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市政府制定了《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事业实施措施》,特教特办,特殊教育中心与市幼儿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由市幼儿园具体负责特殊教育中心的工作。地、市人事部门破例解决了特教中心教师聘任工作,并落实特教补助,市民政局、残联全面掌握了解全市残疾儿童状况的同时挨门逐户进行家访,千方百计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特殊教育中心隶属教育局管理,各学区负责抓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特教工作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聋哑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跨世纪需要的人才。这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政治上严要求、业务上勤指导、工作上压担子、思想上常鼓励、生活上多关心,选派思想过得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不轻易调换特教班教师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1、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2、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位练兵”等办法,培训师资。派教师赴北京、兰州等地参观、学习,全面学习掌握特教理论、教学原则,学习有关声电学、语言知识和助听器的使用保养知识,学习聋校教学大纲、教材等,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读、说、写、算能力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运用手语,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请省康复中心的专家为聋生配置耳膜,指导教学。

3、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为使教师尽快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殊教育中心在合理安排教师课务的同时,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进修,不断充实知识储备。

三、大胆探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聋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我们得到启示,要使聋哑学生残而不废,自立于社会,自食其力,不仅要教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练就过硬的劳动本领,养成爱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同伴等优良品质。

2、遵循《聋校教学大纲》,开齐课程,实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全国统一聋校课本,采用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等方式,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为辅的手段,通过现代化的语训设备、直观教具,表情、动作演示,对聋生进行训练、教学。使他们掌握发音方法,提高看口型、打手语及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铁树开花、哑巴说话已不是天方夜谈,聋哑学生熟练的能写会算能力,使来中心参观的领导与各界人士感到十分惊喜。先后有35名聋哑学生在特殊教育中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已有5人进入社会福利厂、编织店参加就业,1人进入小学随班就读,1人进入张掖聋校初中就读,4人回乡参加生产。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开阔聋生的视野。殊教育中心利用在幼儿园的便利条件,经常组织聋哑学生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活动,例如:“春游”、“放风筝”、游览敦煌名胜古迹、参加运动会、“六一”文艺演出等,从97年至今组织聋哑学生与职业中学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节假日、星期天职教中心的学生与聋哑学生经常举办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利用助残日与小学的少先队员进行联欢,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使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使聋哑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与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2000年由地区残联牵线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上海埔东新区爱心幼儿园结成了东西结合秭妹园,2001年特殊教育中心的三位教师赴上海学习,了解与掌握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与上海同行互通信息,共同交流,相互探讨,不断充实完善我们的办学思路,走出自己的路子,创出自己的特色。

4、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技之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聋哑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爱好,采取“专、兼、聘”的办法,对聋生进行绘画、编织、缝纫、烹饪、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聘请敦煌研究院的画家给聋哑学生教描画;带爱好编织的聋生在“红红编织店”学电脑编织;采取边学习边实际的办法让喜欢烹饪的聋哑学生在幼儿园食堂学习拉面、做面点、炒家常菜等。从立足农村出发,请有经验的养殖、种植能手教聋生学习科学的喂养、种植技术,组织聋哑学生定期与农户联系参加实地见习,使他们真正掌握实用技术,回乡以后真正成为“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争取家长的配合,实现家园共育。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活泼地成长。残疾孩子因为缺陷,家长更是关怀备至,什么事情也舍不得让他们去做,家长包办的较多,因此,造成许多残疾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懒惰等不良习惯,为此,我们利用家访、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交谈、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让聋生学会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养成自理的习惯。在学习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等方面我们同样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相互了解聋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聋生的不良习惯。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特殊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中心的领导多次上酒泉、赴兰州、跑北京向有关部门争取办学经费,并利用“助残日”等机会组 织观摩教学,请市上有关部门的领导检查指导特教工作,同时组织聋哑学生排练节目,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义演,争取有经济实力的单位资助,请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系、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多方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2002年8月启动了特殊教育中心综合楼修建,2003年9月聋哑学生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习、生活。特殊教育的领导与教师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打开了工作局面,为聋哑学生营造、创设了一个宽舒、舒适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1994、1996两年为我市赢得了“特殊教育先进市”的荣誉。

二○○二年十一月四日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情况:

2002年8月动工兴建特殊教育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05万元,2002年12月工程竣工,2003年1月投入使用,教学楼主体工程为四层,砖混结构,设计合理,采光充足,宽敞明亮,内设语训室、活动室、劳技室、电脑室、宿舍等。是酒泉市唯一的一所正规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在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窦秀玲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教师裴菊兰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特殊教育中心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办学宗旨。现在中心就读的学生有15名,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5岁,教材使用全国统用聋哑教材,采取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的方式,以口语为主,借助手语、体态语、演示等进行教学。特殊教育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安西、肃北、青海石油管理局、平凉)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

特殊教育中心现有的教学设备有:语言训练器一台,感应线圈、助听系统一套,声场测听仪一台,电脑三台,中国手语计算机合成系统一套,智力评定量表一套,所有设备运行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 的发展,现有的设备还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情况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拨10万元。

2002年省财政厅10万元,省教委4万元,酒泉市联5000元。特教津贴15%落实,由市财政随教师工资按月发放。2003年国家教委下拨20万元。

来自社会的捐赠:敦煌研究院2万元,省教干部5000元

2004年日本友人大洞龙明先生捐赠海尔电视机23台,CVD23台及配套的幼儿动画片、卡通片等,价值8万元。

2003年省聋儿康复中心先后捐赠耳背式助听器3部,价值3000元。2004年市残联为聋哑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衣物等350件,价值5000元。

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走出去”参加培训。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之前,就派教师到甘肃省聋儿康复中心参加培训,学习了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聋儿配戴助听器等。

93年12月送教师到北京第一聋校随班听课、见习一个月,学习掌握聋校基础教育的模式、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电教设备的操作方法。

95年派教师参加全省“聋儿语训评估及助听器修理”培训班。为聋生制作了耳模,并配戴了助听器,工作受到了省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99年参加了在张掖地区举办的“北京聋校专家讲习班”学习了解了 国内,特别是发达地区聋教育改革的先进信息。

2001年赴上海参加了“全国个别化训练方案”研讨会,接受许多国内外先进的特教新理念。

2002年参加了由香港爱德基金会在兰州举办的培训班,听取了新西兰特教专家互动式教学模式讲座。

7.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篇七

8月16~18日,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主办的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宣贯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以“倡导规范发展服务公众健康”为主题, 宣传贯彻7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阐明发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重大意义, 科学解读特医食品应用范围和监管模式, 分享特医食品国外发展现状。会议现场,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出席并做出重要讲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有关司局, 总局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查验中心、行政事项受理和投诉举报中心负责人, 相关国际组织、国内行业组织及临床机构、企业代表约400人参加会议。同期还召开了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委员会成立大会。

发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意义重大

会议上, 滕佳材表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特殊医学食品的科学监管和规范发展。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法律地位, 将其与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作为特殊食品, 实施严格监管, 并提出了相关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路图, “加强国民营养计划”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临床营养需求的不断增加, 鉴于欧美发达地区的应用实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潜在市场宽阔,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

滕佳材认为, 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先前的临床应用实践已明确表明, 经过科学研究设计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能有效满足疾病状态人群的营养需求, 降低疾病状态人群的机体组织负担, 加快疾病状态人群的身体康复。同时, 此类产品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学效应, 对减轻消费者医疗负担, 减少国家医药卫生支出等具有积极作用。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给予特殊人群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支持与保障, 其涉及种类较多、组份较多、工艺复杂, 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目标人群的健康安全, 须臾不得放松。为落实中央关于四个最严的管理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按照药品严格注册、简化许可审批程序、产品注册与生产许可衔接的思路与原则, 对产品注册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对生产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以及检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严格了注册审评技术资料要求, 明确了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的临床试验要求, 规定了现场核查要求和产品抽样检验要求;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与说明书的内容也将严格管理。

特医食品在欧洲

国际医学营养协会通过6大重要的国际营养组织建立而成, 该6大营养组织大部分于2005年在欧洲成立。国际医学营养协会致力于研究与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以及临床症状, 其宗旨是帮助医护人员和病患了解营养补充的重要性。会议上, 国际医学营养协会 (MNI) 副主席Tim Meyerhoff做出发言。他表示,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专门针对营养不良重症和慢性病患者而生产的, 它能够为医院节省费用、减少病患死亡率, 同时也能降低医院相关投资, 是缓解全球营养不良问题的科学性解决方案。

据Meyerhoff介绍, 在欧洲医院里约1/4的病患营养不良, 约3300万欧洲人面临着与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而其中大部分没有明确诊断, 即使诊断之后也仅有50%的人获得营养补助。据统计, 这些疾病性相关营养不良每年为整个欧洲的医疗系统增加近1700亿欧元。Meyerhoff认为, 营养的摄入包括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 病患很难从正常饮食中获取所需营养, 特医食品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能够对病患健康状况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在欧盟, 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特医食品本身而是一系列的监管框架。据Meyerhoff介绍, 最初的“特殊医疗用品监管方案”始于1989年, 相比之下后续出台的“特殊群体食品法案”将特医产品放到了更宽泛的监管环境中。对于特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国际医学营养协会与专业医生进行了大量的交流, 并且规定了详细的标签要求, 获得了病患的信任。最新数据显示, 特医产品的应用为欧洲医院节省了12%的费用, 每12个病患中就会减少一名人士的死亡, 同时减少了医院330万欧元的投资。

用科学支撑特医食品发展

会议上, 雀巢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Roberto Reniero表示, 研发是企业甚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高水平研发同样可以推动特医食品产业的发展。据介绍, 雀巢有着广阔的研发平台, 目前在全球有40家研发中心, 其中4家分布在中国, 主要分布在欧洲。2015年, 雀巢拥有250位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顶级大学的科学家, 他们分别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誉。同时, 雀巢一直在增加中国的员工、增加专家来支持中国市场。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的目的是帮助中国建设食品安全科学能力, 让中方更加了解雀巢的研发重心。

8.秩序想象与中国的特殊 篇八

首先,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这样的艺术项目,是加强其文化与中国的交流,它们不仅在与中国有这样的项目,与其他国家也有。这正如中国开展孔子学院活动一样,有着如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世界里,交流是非常自然的需要,是因为交流和了解,才有了那么多文化年、艺术展、学习、艺术家驻留计划等等,从这角度,也理解了中国近30年来,那么多新艺术、前卫艺术、青年艺术等为什么在没有任何主流关注的情况下,能够漂洋过海在不同的地方、国家做展览、被研究。对此,我们曾经报以警惕和批判,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或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策略,似乎拒绝交流和展览就抵御了这种后殖民主义,或者只以国家的名义去做,就不存在这种质疑。这也许是我们从自身出发做出的想象和假设,我们不断用猜测来分析对方的动机,对于民族、国家的冲突对立念念不忘。这样的思考和出发点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我们要不要做什么。仅仅是否定和拒绝,则永远使我们处于蒙蔽状态和自虐心理中。

幸好,世界越来越沟通,中国的开放程度大为改观,甚至国家也开始重视国家形象的建设,其中艺术的交流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但如何做,目前官方决策者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比如,韩国在伦敦的中心位置,租下整个临街楼层来展示韩国的文化、设计、艺术、饮食,大力推广韩国的文化形象或国家形象。相反,据了解,我国还没有做到这些,即中国的国家形象还不显赫,或没有,有的只是那些我们都知道的负面印象(如不民主、专制)。人们都知道、都感知到了中国的变化和加工制造的标签,但一民族、一国家的形象是整体构成的,特别是强调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后,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视野,这方面,民间做的要比官方好,当代艺术家做的就比较好,尽管对之批评的也很多。这很正常,批评的声音是常态,而为了面子或友好的关系而不说什么意见,那却是要不得的。

一切以文化的姿态来做交流就非常自然,是这个全球化时代都在做的事情,主动、积极去交流,就能够获得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身的价值,交流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要增加认知,在这方面,我们对于艺术也应该有明晰的自信力,对于多样化、转换文化传统的艺术多些理解和宽容,让这些中国艺术家创造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多来国际上交流,这会使得对中国的尊敬愈以增加。在国际上,首先是对艺术(如当代的视觉艺术)的尊重,而增加了对该国家与文化的尊重,也增强了该国的文化形象,也就塑造了该国的形象。在今天的世界,国家的形象是以文化确立的,不单是经济的;也是以国家的文明确立的,不单是强制的;而文明又是以公益和道德为前提的,缺少了对人群、族裔、社区、环境、自然的关心和爱护,则缺少了对文化的尊重和爱护,因为国家、社会是以族裔、社区、自然为构成的,而不是以超于其上的什么构成的,这一点颠倒了,其文明的状态便不自然,很多本该族裔、社会做的事情就做不好。为什么我们出国看到很干净、漂亮的环境,其实这很简单,如果群体关心公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无不会去做好的;社会的公益性要大于极端的私利性,但公益性不等于团体性,只为一个小群体牟利。以前看到MBA课程里有一门叫企业伦理,当时很疑惑:做企业不就是赚钱、唯利是图、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吗?如果讲企业伦理,那不是做公益了吗?还办什么经济、发展什么产业?其实,现代社会的发展,恰恰是资本主义之外有着强大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在里面,甚至说资本主义的弊症是需要社会的公益伦理来修正与修复的。

这是人类社会自然进化的产物,过去中国也有族裔和社群(宗族、乡村)来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而现在的中国如何再次进入新的公共社会,实际上是中国改革的大问题。对此,人们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再来看艺术,就知道不同地域下的艺术有何不同,否则无法理解那些不在我们的环境下存在的艺术的理由。如参与式艺术,则在我们的艺术知识话语里很少这样讲,我们一说艺术的功能,过去只讲“为人民服务”,而公共性是以表达公共话题、问题为诉求的,它像言论表达一样。当言说不可以任意的时候,这种参与式艺术在中国的不普及,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反过来,中国有大量符号式、隐喻式艺术也可以理解。因为不可以直接诉说,则必然曲折表现;既然现实性不可直接呈现,则以符号的去叙事性来表现;个体不可以表达公共性话题,则以个体的技术性和观念性来显现。这样,中国的艺术家最容易创造他们的观念性、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他们想这样做的话。如果能证明中国的创造力的话,艺术家是最容易发挥这个特长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都变得越来越是一种独立自足的系统,凡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就能够被宽容的社会接受,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命名,就权且称之为艺术。艺术的宽容带来了艺术的想象和创造的可能性,而整个社会的大的结构性秩序又容许艺术的前卫和挑战,艺术被赋予这样的批判态度和可能性,是现代社会进化的结果,如果不是艺术去表达这样的批判性,那还需要什么呢?正像足球释放了现代人的热情和体力,也同样地,现代社会也需要艺术释放人们对社会的反思、新视觉以及批判和观念化。

历史意义上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再现、写实、反映、美化、装饰、把玩、愉悦等,都继续存在,但作为当代显性的方式,被艺术的功能转换所代替,艺术有了其继续表达思考方式的特征和功能,作为整体的方式,艺术与多学科结合起来,成为言说各种观念的载体和方便,由于艺术作为方式可以激发想象力和思考力,所以,艺术成为受到教育重视的核心课程之一,就如过去学习拉丁语是学习古典文化的基石一样。艺术成为整个人文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之后,现今的世界对于艺术就有了全新的求解、求知的需要和渴望,如在这个英国诺里奇市的东安格利亚大学(East Anglia)的桑斯贝里视觉艺术中心(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就出版了《世界艺术》(World Art)学术研究期刊,一年两期,去年创刊,迄今出版了三期,其出版宗旨就是“鼓励对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交汇进行批评性反思,为学者、学生和实践者重新界定艺术的概念,重新思考艺术与阐释范畴并探讨艺术实践、正典及话语的文化翻译,并鼓励研究人类活动(过去的与现在的)的创新—比较方法”。对他们而言,现在已经不是西方艺术史什么的,而是世界艺术历史什么的,也是因为他们有了一批桑斯贝里的收藏捐赠,于是在实物的基础上开始反思“世界艺术”何以可能,也借此来出版其学术主张,汇集世界学者共同来研究,而不是给一个答案。他们采访了20多个学者来谈“世界美术”,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正好说明了“世界艺术”的本来状态,何处求一致呢?事物就是都有其自身价值,但又有共性和交流的可能,正如“当代艺术”概念,我们是多么想给出一个定义,这恰恰违背了“当代艺术”的宗旨和精神,还想以强制性定义去规约“当代艺术”,肯定是背道而驰。但是对于当代的人来说,他们还是以“当代”作为一种态度,来回应、思考、解读他们的时代和问题,虽然答案不一,但共存于世界的差异理解是必要的,也是要追求。

9.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 篇九

宁化特校

伍建福

特殊教育事业和普通教育虽然相通,但又有着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特殊教育对象是一个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群体。他们在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上是比较缓慢和滞后的,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教育他们,避免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和良性成长,为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奉献 自己的力量。下面就从我的工作中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时间告诉我,听障孩子有了思想问题时,内心是很固执的,一时不能接受教导,这时千万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他的好坏,一旦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会使他钻入牛角尖,使问题变得更不好解决。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耐心的慢慢开导他,多和他真诚的 交流,鼓励他并使他逐步消除不良情绪,直至走出阴霾,此时,你会仍然发现他照样还是个好学生的。

[二]:聋哑儿童由于自幼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或者别人的冷落,逐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同时给他们在心理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如果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就会给他们的内心再次造成伤害,使他们失于管教而放任自 流,学而无获。所以在对待听障孩子时需要我们这些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开导、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容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将康的成长。[三]:在外人看来一个弱智孩子的学习好坏似乎无关重要,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名特教老师,不容忽视任何一个个体,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残疾孩子,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他是怎么样 的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教他们读书识字,尽最大可能的培育他们脱离懵懂,使他们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四]:听障孩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较低,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就不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而过。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取适合他们学习特点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面,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发展,才 能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得到进步,才能为特殊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0.特殊教育 篇十

盲缺陷是影响盲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决定身心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盲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学龄前盲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家庭是盲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对身心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在教育学中有明确的论述:“儿童从出生起就和他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环境中无数事物对他的感觉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大脑的活动,然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儿童的社会 活条件,即环境与教育,决定儿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等的发展。”

环境与教育虽决定儿童的身心发展,但儿童也有主观能动作用,能凭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接受教育影响。双目失明的盲童虽不能目染,但具有耳濡能力,用听觉感知家庭、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风俗习惯等直接发生影响的人和事,以及间接影响的许多社会现象。这些感知,对盲童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人可以使盲童健康地成长,接近坏人可以唆使盲童变坏。

盲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家长和家庭人员的影响中起始的。家庭成员的政治态度、思想行为、生活作用以及对盲童的要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身心的成长。正因为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造成盲童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因而,家庭应十分重视对盲童的学前教育,在盲童进入学校后,也应积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培养工作。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盲生的主体性时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过去的盲校教学中,盲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视觉上的障碍与认知范围的局限,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意识,而且有些教师也忽视他们的主体性,形成了只是教师一人表演,学生僵化去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对于盲生的能力培训,个性的形成,潜能的发挥都是极其不利的。这种模式培训出来的盲生,容易变成盛装知识的机器,缺乏竞争和自主意识,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使盲生真正成为盲而有为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盲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迎接未来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育过程呢?下面笔者根据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培养盲生主体意识。

在影响人的心理与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心理学家曾指出: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与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盲生由于长期受视觉缺陷的影响,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心理上往往就会表现出怯弱性、害羞性、依赖性、自卑性等行为弱点,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为不敢回答问题,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老师批评,担心同学嘲笑,顾虑重重。

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盲生创造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感情自由发挥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被老师和同学理解与接受。首先,教师应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权威意识,把自己放在求知者的角度,融入学生中去,变讲听关系为朋友式的讨论关系,互通式的角色交往关系,减轻盲生的心理负担压力。同时,多采用鼓励式教学,摈弃“失败乃成功之母”,遵循“成功乃成功之母”,帮助盲生克服心中的自卑感,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问题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名盲生在不断的小成功中去体现总成功快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自我回答问题过程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别人回答中寻找自身的不足,树立自信心,为下一步参与课堂活动做好铺垫。当盲生的自信心一旦树立起来,他的上进、求知、发展的动机就获得了激发,就会向下一个新的目标奋进。最后在教学中,消除同学之间的优差思想、低视和全盲思想,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同学中开展“优势互补”、“知识互补”的活动,在互助过程中完成“自我成功”。

当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起来后,盲生不仅个体思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所有盲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了,渴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渴望获得成功,渴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氛围中也会得以实现。

二、加强教师引导,激发盲生的求知欲望。

盲生正是由于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所以他们最初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渴望认识他所不知道的一切,而这种欲望在不平等的人际交往中和僵化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了抑制。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和依赖心理,缺乏竞争和主动参与意识,形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机械学习方式,而失去了主动性。怎样才能重新激活盲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即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它的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可以是用关键问题、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调动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可以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观察,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以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思考;可以是带到户外参观或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从调动盲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而当这种欲望被解固出来以后,它将会放射出无限的光芒。学生将不再甘心只做课堂中的听众,而真正成为主体。他们会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思路,勇于发问,寻求真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自身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盲生主体意识。

盲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即使主体意识建立起来了,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强化,他们又会畏缩不前,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对促进和牢固盲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简化问题法”、“以物代教法”。“自设试题互评法”、“反问教师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l、简化问题法。

简化问题法其实并不是把盲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难度降低,而是在教学中,把一个复杂、较难掌握的问题,通过分解、细化、弱化,转化为若千干个难度较小的系列问题,最后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立问题过程中要有层次,由浅及深、由易为难,这既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规律,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差生可以回答前面初设的简单问题,优生可以回答后设的较难问题),最终总结出答案。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这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包含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体验到“成果共享”的喜悦,无形中也强化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2、以物代教法。

盲生由于自身的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而以物代教法,是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让盲生用手去触摸,用耳去聆听,使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完成认识过程。盲生在“观察”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参与,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产生了自主自动的学习“内驱力”,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天地。

3、自设试题互评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方面。盲生由于视障程度和所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到的启蒙教育也不一样,所以在接受新知的能力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作为教师仅从表面去观察,或列几道题考一考是无法检测出这种差别的,也就不能完成个体辅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设试题互评法,即利用课后的一定时间,让每名盲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给自己出一套试题,自己解答,同桌互评,教师点评。然后,根据学生自己出题的难易程度,解答方式来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共性未引起重视的知识点加以重释,对个性的问题做好个体辅导。这种教学,不但使教师对学生的“学”心中有数,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在主动参与自测中找到不足,全面进步。

4、反问教师法。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我大力倡导学生发问,突出教学的民主意识。尤其是当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后,我就采用“反问教师法”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让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内容系统地连贯起来,设立一些较为综合的问题,做一次考官来“难为”一下老师。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原来的单列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师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共融。

总之,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盲生自身特点,突出盲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盲生主动发展,让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动手操作时间,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将来的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定向与行走

定向: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物体的相互关系。

行走:从环境中的一个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到另一个地方。

定向与行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定向中的方法与技巧,即怎样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帮助盲人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另一是行走的方法。盲人可用三种安全的行走方法:明眼人带路、独走及使用盲杖。

(一)掌握定向信息

盲人心理地因

盲人要想安全有效地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必须在出发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去那里?通过问答这三个问题,帮助自己制定行走的计划或在头脑中构思一个旅行路线图。

如果盲人在行走前未能对行走路线在心理上形成一幅地图,明眼人应该制一幅触摸地图或带领盲人走一趟。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明眼人都要让盲人了解路上的重要路标和线索,如建筑物、电灯杆、特殊位置的树、邮筒、交通岗、特殊质地的路面及熟悉的声响、气味等,以便帮助盲人确定好方向,有效他行走。

认识声响、气味和环境的关系

利用听觉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盲人在行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声响是与其特定的环境有联系的,如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可判断前面是所学校;听到商贩的叫卖声,则意味着农贸市场就在附近;鸟啼声意味着前面是树林;蛙鸣声意味着接近了池塘;流水的哗哗声提醒你离小河不远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汽车声响判断汽车行驶方向,根据来自前后左右各种车辆行驶声判断十字路口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走路时的脚步声、用嘴发出“咂咂”声的回声判断前面是否有楼房或其他较高的障碍物。有障碍物,回声发闷;没有障碍物,则声音发空。

嗅觉对盲人辨别方位及行走也能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如餐馆的饭菜香味、医院的消毒水味、油漆店的油漆昧、花店或田野花香、垃圾堆腐臭味等都可帮助盲人认识特定的环境。

根据风和阳光辨认方向

太阳和风可以帮助盲人辨别方向。如果盲人知道每天的时间和太阳的位置,就能以太阳光照在身上或脸部的热为依据帮助自己定向。早晨,如觉得太阳光直射在脸上,就知道正对东面;下午,如觉得太阳光照在身体左侧,就知道是正对北面。同样,如果盲人知道风向,也可利用风吹到身体或脸部的不同位置来辨别方向。利用风辨认方向,最好是在空旷的地方,因为风遇到较高障碍物时,容易改变其方向,致使判断失误。

识别各种路标和线索

路标和线索可以使盲人不致迷路。路标可以是门边的大树、公路的上下坡、路旁的大岩石、水沟、商店、电线杆、邮筒,也可以是不同质地的路面,如柏油路、土路、石路等等。线索尽管不像路标,但好线索也能帮助盲人判断他所在的位置,如操场上孩子们玩耍的叫喊声,农村场院扬麦人的说笑声等都可帮助盲人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但要注意线索的短暂性。

(二)影响定向的因素

盲人的定向能力受其主观状态(心情、身体状况)、自然环境(天气、路面)等情况的影响。

盲人的主观状态

盲人当心情舒畅、自我感觉良好时,在行走中辨认物体比较容易;当心情压抑、感觉厌烦时,辨认能力就降低。健康状况对定向的影响也比较大。身体健康时,嗅觉、听觉都很灵敏,能感知环境中极微小的变化;而当身体不佳时,特别是伤风感冒咳嗽、头晕鼻塞时,定向能力就很差,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行走就很困难,外出时,最好结伴而行。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如天气、路面等对盲人走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晴天时,各种声音听得较清楚,而阴天时,特别是刮风下雨时,各种声音变得暗哑了,较难辨认。因此刮风下雨时,盲人最好不出门,如必须出门,行走时一定要精神集中,最好使用雨伞而尽量不穿雨衣。不得不容雨衣外出时,一定要设法将耳朵露在雨衣外面,否则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有时会发生危险。

关于路面,一般来讲干燥的路面可以听到敲击或踏踏的脚步声,较易辨认环境;泥泞的地面不易辨认;覆盖地面的雪如已冰硬,较易辨认环境,如地面刚被落下的一层软雪盖住,则最难辨认。

此外,后天训练对盲人定向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父母是盲人的第一老师,因此父母对盲人定向行走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首先父母不要过分保护盲人,要让他们自由行动,使他们养成独立、坚韧的性格,但同时又不能把他们丢在一边不管,不要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过分受到伤害,以免使他们在几次伤害之后,再不敢移动半步。

(三)行走方法

明眼人带路

基本技巧

明眼人(也称导盲人)根据需要站在盲人左边或右边,然后用手背轻轻地触碰盲人的手背或告诉盲人他将被带领。

盲人用他的手沿着明眼人的手臂向上触摸,直至肘关节,然后轻轻握住肘关节上方,拇指在肘部外侧,手指弯向内侧。

盲人应将肘部紧贴身体,以防行走时左右摆动。

盲人在行走时,应总比明眼人慢半步左右。

注意

盲人行走时应注意明眼人的手臂动作,因为明眼人的手臂动作能给盲人一种信号,使盲人知道怎样行走。

盲人应用手稳握明眼人手臂肘部上方一寸处,这样便于明眼人活动,开门、拿东西等。

行走时盲人应走在明眼人后侧半步距离处,这样一旦遇到障碍物时,盲人有足够的时间对明眼人身体或语言发出的信号采取必要的反应。

若明眼人与盲人在草地或运动场等空旷地带散步时,可以手拉手并肩行走。

若明眼人想要离开盲人,不应将盲人单独留在空旷或危险的地方(如水沟、洞穴等),应将盲人带到一个他能触摸的地方(如椅子、栏杆、墙、树等前边),使盲人觉得很安全。

明眼人应告诉盲人要离开了,使盲人知道他现在是单独一个人,否则盲人会继续谈话,让别人看见以为他在自言自语,事后盲人会觉得自己很傻,从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切记:盲人应总是跟在明眼人后面。明眼人不应在盲人后面推他前进,这会使盲人遇到危险。盲人也不要用双手搭在明眼人双肩上,直接跟着明眼人走;虽然这样可由于明眼人的身体保护,使盲人有一种安全感,但若盲人绊倒或失去平衡,他将跌向前方,推倒明眼人,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附近有许多汽车的地方尤其危险。

通过狭窄通道

当明眼人与盲人通过狭窄通道或遇到障碍物仅能允许一人通过时,应使用特殊的方法使盲人能在明眼人的正后方走。具体做法为:

明眼人将被盲人握着手的手臂伸直,并横过背部,以此向盲人发出通过狭窄通道的信号或直接告诉盲人要通过狭窄通道了。

盲人接到要通过狭窄通道的信号后,伸直握着明眼人手的那只手臂,后退半步,斜走向一边,以此做为接到信号后的反应,并使自己位于明眼人正后方一整步远的地方。

通过狭窄通道后,明眼人将手臂恢复到原位置,盲人也回到距离明眼人后半步的位置。

切记:在通过狭窄通道时,盲人是在明眼人后方一整步远的位置,手臂伸直,否则行走时容易踩到明眼人的后脚跟,造成危险。

180o转向

当明眼人带领盲人走到路口的尽头或遇到某种障碍物需要转向时,可用180o转向的技巧。具体做法为:

明眼人和盲人停下来,互作90。转向,面对面站立,并保持接触。

盲人用空着的那只手握住明眼人的另一手臂,并放开原来握着明眼人的那只手臂。

双方再做90o转向,并面朝前进的方向,继续行走。

换边

明眼人在给盲人带路时,往往会遇到人多、路窄、道路不平等情况,为确保盲人的安全,需要换边,即盲人从明眼人一例转移到另一侧,做法为:

明眼人告诉盲人要换边了,并把被盲人握着的手臂伸向后背,指尖刚好接触另一手臂的肘关节。

盲人用另一只手沿着明眼人放在后背的手臂,从背后移到另一侧,握好明眼人的另一只手臂。

换边过程中,双方最好一直保持接触,以免使盲人感到不安全。对于配合默契的老搭档,双方不必停下来,只需将脚步放慢点就可以,但对于初次合作的明眼人和盲人,最好双方都停下来,完成换边后,再继续行走。

通过门

盲人应站在门有铰链的一边,否则需要换过。

告诉盲人门是拉向自己还是往前推的。

明眼人用被握着的手去开门,盲人用另一只手顺着明眼人开门的那只手去寻找门把。

如果门道狭窄,可用过狭窄通道的技巧通过。若有门槛,应该稍停一下,并告诉盲人有门槛,以免被绊倒。

通过后让盲人用扶着门把的那只手把门关上。若后面有人,要告诉盲人,以免碰伤别人。

上(下)楼梯

告诉盲人要上(下)楼梯了,并告诉盲人楼梯是否有栏杆。如有栏杆,让盲人手背靠着栏杆,他会觉得更舒服。

明眼人和盲人在楼梯前停下来,告诉盲人前行约半步,与明眼人平排站立,盲人可以用脚试探一下楼梯的边缘。

上(下)楼时,明眼人应该走在盲人前面的一级。

一步应只上一级。

上(下)完毕后,明眼人应稍停一下,让盲人知道楼梯已经走完,然后再继续走。

注意

盲人在上(下)楼梯时不需要数楼级的数目。

在上楼时,身体应前倾;下楼时,身体应后仰,以免万一绊倒,从楼梯滚落。

找座位

明眼人将盲人带到座位前,把被盲人握着的手放在椅背上。如椅子没有椅背,直接将手放在椅面上。

盲人用另一只手沿着靠背去摸索座位。并查看是否有东西放在座位上,然后坐下。

盲人坐下时,最好一只手抓住椅子靠背以免椅子滑动,另一只手扶着椅子边缘,以保证自己坐在椅子中间。

如果椅子在桌子下面,明眼人需把盲人的一只手放在靠背上,另一只手放在桌子边缘上,然后盲人将椅子拉出来坐下。

盲人坐下后,把两手放在桌子两边来调整座位的位置。

切记:坐之前要检查椅子是否空着;用手摸索座位时,头部不要过于前倾,以免碰伤。

乘坐小汽车

站在车旁,明眼人把被盲人握着的手放在车门把手上,并告诉盲人车头方向。把盲人另一只手接于车顶上。

盲人将车门打开后,走上汽车。侧身坐下,然后把按于车顶的手放开。

盲人用力将车门关上。

如乘坐公共汽车,可以:

明眼人将盲人空着的手放在车门边上。

采用上(下)楼梯的方法带领盲人上(下)车。

进入车厢后,应立即带领盲人坐下或让盲人握着扶手。

乘坐地铁

在地铁站,如果遇到电梯。带领盲人乘坐电梯时,首先带领盲人站在电梯前的皮垫上。

让盲人的手按在扶手上,双方同时踏上电动楼梯。

到达端点时,最好告诉盲人,双方同时走出电梯。

带领盲人到卖票口,排队买好票后,带领盲人到达检票口。

通过检票口时,让盲人将票交给检票员检票,然后用上(下)楼梯法到达站台。

列车进站后,提醒盲人跨过站台与车厢之间的空隙,并带领盲人进入车厢。

进入车厢后,带领盲人坐下或让盲人紧握扶手。

在使用上述各种方法带领盲人外出时,最好积极使用语言指导,诸如在你右边有个池塘,要向右拐了,这儿有棵大树等等,这不仅能密切与盲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盲人对于所经过的路线在心理上形成地图。

独走的保护技巧

上手保护法:使用此法可使盲人免受低矮的树枝、打开的窗户、柜门及其他类似物品的撞击。作法为:

将左手或右手臂抬起与肩同高。

时关节弯曲形成钝角(大于直角)。

手掌向外,手指张开且伸直。

手指的位置最好在身体另一端前面。

注意

前臂不要紧靠面部,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以便在碰到物体时能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在遇到较高的障碍物时,如绳子、横杆等,也可把前臂向上,五指朝天。

下手保护法:主要用于保护腰部以下的身体,免于被较低的物体碰伤。具体做法为:

左臂或右臂伸直放到身体中间。

手掌向内,手指向下可稍微弯曲。

手臂与身体保持约20厘米的距离,以便在碰到障碍时,能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

注意

手臂与身体的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显出盲相;太小,不便有效探入知前方障碍物。

肩部不能前伸,应自然挺直。

跟踪行走(也称沿墙行走):在过道行走时,为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及与环境保持固定的接触,找到目的地,可沿墙壁或其他物体的边缘跟踪行走。具体做法为:

盲人站在他所要跟踪的物体的旁边,并与所跟踪的物体保持半步距离。

伸直手臂接近物体,使手臂在身体的侧前方,用小拇指和食指背轻触物体。

手指向下并稍微弯曲。

切记

手背要轻轻触碰物体,否则会擦伤手指;

伸出的手背要在身体侧前方,不能太靠近身体,以免在前方发现有障碍物时,没有足够时间停下来。

盲杖的使用方法

盲杖的选择

盲杖的长度。盲杖的长度要根据自己的身高来确定,一般是选择由地面到腰和肩连线中间的长度。

盲杖的质地:标准的盲杖一般是由重量较轻的硬质铝合金制成。没有标准的盲杖,也可用结实而不笨重、长而直,又不太粗的木棍或竹杖代替。最好使用竹杖,因为竹杖探水感知灵敏,而且较轻,冬天又不冷,敲击地面的声音也比较清脆,便于利用回声判断距离。为了保持美观,可以用白色和红色油漆装饰一下,给人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

使用盲杖的基本技巧

基本握法:大拇指放在盲杖上方,虎口朝上,食指在盲杖的一侧伸直,其余三指在盲杖下方弯曲。食指放在盲杖一侧伸直有助于盲人在任何时候都知道盲杖末端(触地端)的位置。

手腕的动作:握好盲杖以后,腕关节很自然地像鱼尾那样左右摆动,要注意手臂不动。盲杖末端应在身前左边、右边触地,不要总指向一边或一边指的多,另一边指的少,这会使杖端移动的不均衡。

手臂的位置:手臂的位置对盲人能否直线行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适当的位置是握杖的手应常放于身体的中线上,此时肘关节微屈,靠近身体。若盲杖握在身体一边,走路时会因走不直而改变方向。

盲杖的摆动:盲杖左右摆动接触地面的宽度应比肩的宽度稍微宽一点,摆动高度离地面大约5厘米左右。杖端落地离身体大约两步距离(l米左右)。

步伐:盲杖末端移到右边,左脚向前迈进;盲杖移到左边,右脚向前迈进。即盲杖末端总是接触下一次脚要迈到的。

节奏:盲人的脚跟与地面接触时,盲杖的末端也正与地面接触,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盲杖最好以一固定的速度来回划动。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盲杖末端总是接近地面,不能将盲杖举离地面,指向前方,这会给别人带来危险。

行走时,盲杖应轻轻接触地面,以免杖端被卡住。

盲杖末端不能从一边跳到另一边,不然会漏掉路中间的障碍物。

切记:盲杖是用来保护盲人行走时的安全的,因而盲杖应先于人触到障碍物及找到水沟或泥坑。

对障碍物的处理

行走中,当盲杖碰到障碍物时应立刻停下来,然后用盲杖探测障碍物两旁,寻找可以通过的地方。

如果要查看是什么障碍物,应保持盲杖与障碍物的接触,然后向前走一步,把盲杖垂直,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下滑,直到能轻轻碰到物体为止。

切记:盲人要想绕过盲杖探到的障碍物,一定要用盲杖找出一条无障碍的通路,不能不经盲杖探索,就往边上走,因为这样有可能撞到路上其他的障碍物,发生危险。

盲杖跟踪行走技巧

盲人可以用盲杖沿墙根、草地边、篱笆根、马路沿、马路边等跟踪行走,具体作法为:

盲人与所沿的物体(如墙根、马路边等)保持约15厘米(半步左右)的距离。

保持盲杖的基本握法及位置,杖端沿物体边沿行走。每走一步,盲杖都应左右划动一次,一边轻轻撞击跟踪行走的边沿,同时也必须将盲杖轻轻向另一边划动,以免被路上障碍物绊倒或碰伤。

利用盲杖上楼梯

盲人到楼梯前停下,面对楼梯站好。

用盲杖试探楼梯最下一级台阶的宽度、高度和长度,楼梯两边是否有扶手及是否有障碍物(如自行车等)等,最后选好安全地方(通常靠近楼梯右侧),准备上楼梯。

伸直握盲杖的手臂与肩同高,以拇指顶直盲权,即盲杖的握法改为拿毛笔的手法,并使杖末端与第二级台阶的边缘接触,往上行走。

盲杖与楼梯保持自动叩击,直到没有与楼梯接触的声音,就表示已到了最上层。但注意仍要再踏上一级台阶才能上完楼梯。

切记:上完楼梯后,一定要用盲杖探测一下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后,才能继续行走。

利用盲杖下楼梯

来到楼梯前停下,面对楼梯站好。

用盲杖探测楼梯最上一级台阶的边缘。

试探台阶的高度、宽度及长度,楼梯两边是否有扶手及是否有障碍物(如自行车等),然后选好

安全地方(通常靠近楼梯右侧)准备下楼梯。

将盲杖倾斜在第二级台阶上,并稍微提起一点,使盲枝不接触台阶面,仅与台阶的边缘接触。

当盲杖末端触及地面时,表示快到地面了,但注意还应再下一级台阶才能到达最底面。

切记:下完楼梯后,一定要用盲杖探测一下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后,才能继续行走。

横过马路

当盲人走到路边要过马路时,应先停下来倾听一下附近车辆的来往声音,判断是单线道还是双线道。

用盲杖沿路的边线探知路的方向,取好过马路的垂直路线,再静听一下来往车辆的情况。

如果是双线道,则先听一下左边车辆的声音,到公路中间再听一下右边车辆的声音,再迅速通过。如是单线道,则要判断一下车辆行驶的方向,静听一下车辆行驶的情况,再通过。

注意以下几点

过马路时,不要用盲杖在前方挥动,以免伤害别人,如果车辆过多,可将盲杖举过头顶示意过往司机停车或减速,使自己能顺利通过或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穿越马路。

不可在车辆刚刚通过时马上穿行,因为紧接着可能会有另一辆车驶过来,盲人由于被前面的车声掩盖住而无法听到第二辆车驶来的声音,容易发生危险,只有等两边车子已远去,且无其他车子驶来时,才能迅速通过。

穿越马路时,最好不要跑,也不要时快时慢。

上一篇:2022年5月医疗质量督查下一篇:成长的脚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