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4-11-22

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精选13篇)

1.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一

福建安溪第十小学 李小梅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此可看出,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呢?关键之所在必须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真正和谐起来,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情景境界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们只有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 。如《向往奥运》,理解重点句子:“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时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老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奥运会上精彩的场景,课堂上引领学生回放王一夫已0.2环之差夺得金牌,埃塞俄比亚选手图鲁和白人选手手拉手绕场庆贺的这一幕幕镜头,学生的情会自心底涌出,就能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披文入情便会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那么此时,声情并茂的朗读目标的完成就不再是模仿老师的朗读技巧了。

二、生本对话,激发思维火花

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进行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两个说话练习:

师: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并为你的朋友唱了歌,现在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让学生尝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在学生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你作为这一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

一声声真诚的肺腑之言,说出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让语文阅读成了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活动,也成了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三、师生对话,营造课堂平等的合作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时,我常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同学的朗读比赛中,与自己的学生比个高低;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我也常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创见的时候,我会大加赞赏:“你真棒,老师得向你学习”;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在课堂上说:“下面请我们的小老师教大家学这个生字”。每当学生走上讲台,从他们的步履和神情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激动、自豪,而台下的同学也被这种互动形式所吸引,兴致勃勃地听着同龄人的讲解。我想,这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最大魅力吧!

四、生生对话,生成新的见解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新观点。我想也正是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记得某位老师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上,老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即“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按不同的选择分成三大组,二人至三人结合进行互说,最后,全班讨论。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接纳,相互提高。学生的发言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生:我最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又能干。一年时间,原来的一口袋麦子经过它的劳动,增加到堆满了麦囤。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小猴那样做的。

生:我不同意它的观点,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了地,自己一年都没吃到,我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也爱动脑筋,很勤劳呀。你瞧,它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得多高兴。

生:我反对。小猪不为以后着想,把麦子全吃光了,以后挨饿怎么办?所以,我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肯为将来打算,它等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吃这些东西,而且它很细心,经常搬麦子透风、晒太阳。

生:我也有补充。我奶奶说:“富由勤俭败由奢。”小牛最节俭。

生:我还是最欣赏小猴,第二年它收获了那么多麦子,又多又新鲜好吃!

生:我认为他说得不对,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万一那一年遇到水灾、旱灾,使麦子颗粒无收怎么办?

生:老师,如果是我,我会用一半的麦子磨成面粉做好吃的,再把另一半麦子播种下去,好让来年有很大的收获。

……

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虽然在辩析中并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活。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确实是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作者邮箱: ywgywf88@163.com

[让对话使课堂更精彩(网友来稿)]

 

2.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二

一、优化课堂设计, 提高教学实效

1.精心设计预习, 为课堂学习铺路。

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往往是教师事先布置任务, 让学生读读课文, 再看看生字, 这就是预习。 这样预习千篇一律,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起不到显著作用。 因此, 课前教师引导预习, 布置的预习内容准确、有开放性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教学实践, 可以将预习作业分为三大类:一是生字认读。 生字认读并不是单纯地读读字音、认认字形, 而是通过各种工具书, 让学生先了解生字的音形义, 然后找到与生字相关的资料, 如一字带多字, 一字带成语, 一字带古诗等, 拓展生字学习;二是读书质疑。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 若对预习内容提出几个为什么, 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1]。所以, 引导学生预习时要从课题上质疑, 从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从难懂的地方质疑, 从写作方法等方面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把学生引入问题天地,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三是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教学《长征》一课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红军长征手抄报, 使学生对长征的背景有深入了解, 为学习毛泽东的诗词做充分准备。

2.精彩导入新课, 为课堂学习激趣。

上课伊始, 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选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 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 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一些教师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 枯燥乏味:“请大家把书翻到××页,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 ”这种导入固然简洁, 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效果, 同时失去绝佳的教育时机。 反之, 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 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地推敲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 那么, 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列举如下:

(1) 引用法。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导入, 生动活泼, 知识性强, 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 顺利导入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如讲《第一场雪》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吟诵有关雪的诗句引入新课。

(2) 音乐法。 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乐曲作为导入途径。 这种方法灵活多变, 利于调动学生情绪, 并能克服紧张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月光曲》时以乐曲引入, 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感受音乐意境的同时, 引起对乐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探究兴趣。

(3) 渲染法。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 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充满激情的语言, 渲染气氛, 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 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 极具吸引力。 如《养花》一课,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言:

师:同学们, 喜欢花吗?为什么?

师:你们都是有生活情趣的人, 古人也爱花, 常用花传递无声语言。 他们胸怀大志, 便有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们热爱生活, 便有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他们情深谊厚, 便有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还有一位老人, 不但爱花、养花, 而且从养花中感悟生活的情趣, 让我们走近老舍先生, 感受他养花的乐趣。 (揭示课题)

(4) 故事启情法。 故事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以此法导入,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入境极快。 在讲《一夜的工作》时以总理逝世前的故事引课, 学生情感起伏, 思绪万千, 学习兴趣浓厚。

此外, 还有很多好方法, 不再赘述。

3.引导灵活识字, 还课堂识字本色。

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课上抽出一两分钟读读生字就算落实识字环节了, 有的甚至把识字环节省略了直接进行阅读教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生字掌握不扎实, 还直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使许多后进生的基础越来越差。 因此,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课上给学生适当汇报时间, 让学生把通过生字拓展的相关资料以小组汇报形式展现。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其中的“瑜”字, 一个生字带出了人物故事, 带出了“瑕不掩瑜”等成语, 带出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的歇后语, 更带出了本课的故事背景。 类似于这样的汇报, 让学生人尽其才, 都能品尝到独立学习带来的学习收获。 此外, 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好词好句和同学分享, 并把他人的搜集成果以下课传抄预习卡的方式整理到自己的“采蜜本”上。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生词,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成课件。 这样,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 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识字枯燥, 而是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丰富多彩的识字环节为第二课时阅读教学扫清了障碍。

4.充分诵读课文, 让课堂书声琅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 读是根本。 要使学生在第二课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就要在第一课时抓住“读”这个根本, 明确读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读的质量, 讲究读的方法, 让语文课堂充溢朗朗的读书声。

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应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读的本身,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是读中学习生字, 初步理解词语, 理清课文思路, 提出疑难问题等。 初读要读充分, 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感知时间, 从而为他们渐悟, 及至最终感悟奠定基础。 教学中读可分以下四步进行: (1) 读通。初读课文, 对文章整体感知; (2) 读懂。再读课文, 对文章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达到领悟程度; (3) 读熟。 反复诵读, 达到积累词、句、段的目的; (4) 读好。 即有感情地吟读, 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直至应用。

二、师生同读,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 爱表现自己。 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采用师生赛读方法,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

1.教师参与,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标中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很多, 激发兴趣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2]。 如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一课后, 学生中流行起了《昆虫记》。 这本书虽然文笔优美, 但毕竟是一部科普类书籍, 我怕学生不能坚持读完, 急忙从图书室借来此书, 在学生面前宣布:老师也十分喜欢这本书, 你们愿意跟老师比赛一起读这本书吗? 学生见到能与老师比赛, 各个跃跃欲试, 我趁机与他们定下比赛规则和奖惩条例。 为了监督彼此的阅读效果, 我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所读的内容, 对里面许多内容都津津乐道。

2.巧妙设疑, 鼓励学生探寻答案。

小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短, 当他们读一本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时,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这样的兴趣维持下去。 这时, 根据书中内容巧妙设疑,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寻答案的意识, 从而坚持阅读。 当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降低的时候, 便及时根据书本内容设计一些小问题。 课间休息时, 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装作自己对这段内容有疑问, 请他们为我解答。 学生为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常常会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进书本。 《三国演义》是学生必读的课外书, 原著中一些内容不好理解, 减缓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慢慢地, 有些学生想要放弃。 我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些小问题, 如煮酒论英雄讲的是谁? 三姓家奴是书中哪一个人物等。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读得更细致, 理解得更加深刻。

3.及时评价,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过程中, 教师提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既是检查学生阅读态度是否认真仔细, 又是不经意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阅读, 从书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 因为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比较熟悉, 可以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及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 有效改进学生的阅读态度, 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学生已形成的好的读书方法, 及时加以表扬, 并予以推广。 如有一个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中写道:鲁滨孙说:“我的脾气只要决心做一件事, 不成功绝不放手的。 ”他没有助手, 工具不全, 缺乏经验,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精力, 但他从不灰心失望, 总是总结失败经验又重新开始。 从这些描写中, 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坚毅的人。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此我给予充分肯定, 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读书方法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渗透下去了。

师生共同读书, 学生意识到老师在陪伴他们同步阅读, 阅读兴趣特别浓厚, 加上老师熟悉他们每天看书的内容, 与他们谈论起来更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不断扩大, 习作能力自然而然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艺华.小学生预习方法浅谈[J].文摘选刊, 2003.

3.精致课堂使语文教学更精彩 篇三

一.精心地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精心地阅读,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全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加旁批眉批,记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字,还要记下阅读中的疑难点,为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二.精练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精练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艺术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即教师通过凝练精当的讲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来激扬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将学生带入语言学习的殿堂。因此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能有效避免教师课堂话语的随意性、零散性,使之更简洁精练,并充满一种灵动的美。

1、导语创设情境。好的导语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扣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通过视频播放云南的风土人情,配以优美的乐曲。唯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立即进入特定的情境。教师再通过这段话导入:“云南,是一个让人一听就怦然心动的名字,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云南绮丽的风光和率真淳朴的人民,耳旁响起的是云南民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看到这些,相信同学们一定希望更多的了解云南,那么,就随老师一起走入《云南的歌会》吧!”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2、评价诚挚精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极为重要。课堂中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做到心诚意切。教师切不可主观片面的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词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结语画龙点睛。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学生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如在教学《海燕》一文时,我是这样结束的。“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愿同学们是暴风雨中的海燕,能直面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像海燕那样勇敢、自信、乐观、坚强!”同学们在对海燕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教师以慷慨激昂的陈词作结,就会更加激发同学们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勇气和力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精巧地提问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或几个好问题,这几个问题即教学主问题。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时,它还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授《云南的歌会》一文,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文章中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场面?②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有什么特点?③三个场面描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不同?④作者想借此文表达什么主题?这样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后分析探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文章主旨。

精致是一种艺术,精致是一种境界,让我们一同踏上追求语文精致课堂的教学之路吧。

4.如何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篇四

如何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作者/李静

摘 要: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对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一些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前准备;教学时间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有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效率更高呢?我结合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谈一下对建立高效课堂的体会。

一、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预习,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听课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听课、记笔记的效率,预习对课堂教学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加强备课,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还要再进行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等。()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要充实,教学方法选择要灵活,练习题配备要多样,力争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更有利于教学的教案。

二、安排好教学时间

根据新课改精神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来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要多学多练。课堂上学生的学、讲、练的内容教师应安排好,保证课堂的利用效率。

三、探究好教学途径

探究好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新颖的学法、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新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四、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课堂练习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课堂作业的选择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因为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布置课外作业时,要精心设计,避免重复,要加强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五、加强管理,保证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高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学生的课堂练习都要按时交。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课下要让其反思学习过程;在学习中,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六、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教师对教学实践要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思考,并且总结经验教训,自己的教学过程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课后更要写好课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探究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5.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五

(一)教学理念方面

教学理念指引、指导、指向教学行为。但是目前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旧存在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违背语言教学的交际、意义、应用为重点的学科理念。这很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教学设计表现

教学设计就像建筑图纸一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达成程度的标准。然而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受学科教学理念的影响,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或理解层面,而没有设计语言应用环节,致使目标达成程度很低,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2. 对语言教学规律错误认识或者无知,导致语言教学环节紊乱。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有所偏差

1.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只侧重语言知识,却忽视情景对话、口语交际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词义辨析,语法特例。如忽略了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继而将阅读目标改为听力或翻译。

2.虽然重视设计语言能力目标,但是目标设计技术相对滞后。目标内容所属层

面界定紊乱、模糊。

(四)教学活动盲目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设计要求来设计教学活动。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好好利用教学活动并且发挥好活动的作用,例如:

1.停留于形式的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参与度,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小组来完成,个人活动效果更佳时一般不设计小组活动,比如阅读课文、短文写作等。

2.旨在做秀的竞赛活动,如抢答时在毫无秩序的混乱状况下进行。

(五)教师提问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为普遍的行为,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行为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1. 有些教师不够用心提问,导致提问失效或者低效。

2. 教师提问时缺乏必要的铺垫,提问引发的学生思考不足。

3. 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学生没有生成的机会,问题引发学生生成不足。

4. 教师提问方式及操作不当,致使学生的反馈显得多余,例如多人同时答一题

5. 问题的深入性不强,教师完成了预设的提问,但是忽视了可以挖掘更多信息的追问,错失了达成、生成创新的机会。

(六)课堂组织管理形式----小组活动低效

1. 师生角色错位,教师唱主角,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

2. 对小组活动的作用认识偏差,认为只是为了营造气氛。

3. 停留于形式的仓促互动,未能使学生对问题形成独立的看法。

4. 忽视活动的功能,盲目设计小组活动,例如默读课文也设计小组活动。

5. 缺乏合理的操作方法,例如小组划分单一;任务分配不明确。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最终获得全面发展。首先,发展就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即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价值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那么课堂有效教学有哪些特征?

1.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参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和需要;

2.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

3. 教学产出与投入相比要高效比;

4.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5. 经常进行反思性教学;

6. 合理化教学设计科学,完整学习过程;

7. 通过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培养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8. 反馈清晰,能够表明学生获取、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性高。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形式化、低效化问题也日趋凸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 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前精心准备

1. 加强对英语课程标准的钻研

在备课时,教师们都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并在无形中贯彻任务型教学的思想,这对保证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课程标准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教师只有了解各级目标要求,才能准确地设计和描述这些目标。

2. 加强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由于目前使用的《新目标》教材,起点高、难度大,教师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

3. 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4. 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增添教学活力和乐趣

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场景,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渲染气氛,避免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英语的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为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的课堂中来,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讲授语法的现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时应遵循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我们在处理GO FOR IT 时却困难重重:以话题为主线编排的教材不易处理,偏大的词汇量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语言文本材料不足以供学生积累,零乱的语法呈现不利于学生聚焦语法等。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活动、没有语言,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使活动停留于形式。因此,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人文性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在呈现句型时时,教师可示范,或叫优生先做示范,慢慢的就可以过渡到后进生,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2. 突出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它支配、调节和控制着。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某个教学目标展开。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 遵循可行性

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

4.力求生成性

教学活动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不断持续和循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误把“满堂灌”等同于启发式教学,或是误把实施众多的任务是看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活动进行预设。但不能完全依赖预设,否则就会造成只有预设的精彩而没有生成的精彩。

(三)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重视师生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学生普遍喜欢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接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心,只有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难点,还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互动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赏识并在心理上产生莫名的愉悦和满足,增添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积极上进。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就会使学生由厌恶老师进而厌恶学习,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也应该重视师生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②在互动中保持对每个学生的充分关注,适时转变教师的角色

保持对每个学生的充分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也要保持足够的关注,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提供开口的机会,鼓励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英语互动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从“教”转为“辅”,即我教你学,转到你学我辅。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很好的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把互动教学搞好,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从而达到在“玩中学”和“学中用”的目的。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传统的教师是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新课提倡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设计好适合他们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同样一篇阅读理解文章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题型。第一类为特殊疑问句,让学生回答关于时间、人物、地点、原因、事情等具体内容,安排中等层次的同学来完成,最后再设计部分经过提升的任务,如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之后提炼出来答案,这部分任务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成就感,维持他们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3.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新鲜感

经常反复使用即使是好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也将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习热情。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同义解释、情景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句式、对话或是情景等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反复操练并学会使用。

再如教课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不同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各个角色的活动和内容,然后提供key words,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讲述。只有难度适合学生,他们才有兴趣去完成。另外,老师可以采取接龙或小组竞赛的方法,将复杂的课文被简单化了,对课文的内容明了化。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利。

4.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教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需要在自主实践、自我发展中提出问题,并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也应该发挥开放性教学的作用,因为开放活动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开放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路和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然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似乎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目前我们的班级规模较大,无法全体兼顾,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

英语新课程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究思维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强调方法、情感与知识的感受。所以,在新课程的英语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多了,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记得少了。许多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求热闹却什么也没有记录,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都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摘录笔记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教师得让学生明白“记什么”。除了引导学生记重点词汇、重点句型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课堂中的问题。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清、听懂、理解”是记笔记的前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单下划线标注重点句子,双下划线标注重点短语,关键介词打圈等等。在课后教师还需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根据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进行复习,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五) 科学地运用评价手段

6.努力使人生更精彩高三作文 篇六

不是世界末日,生活还得继续,如果心中有梦想,人生会因此而变得精彩!也许这一生充满坎坷,幸福永远在远方,但只要心中有期待,生活就充满希望。很多时候,击败自己的是自己的思想,它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然后再也无法前进了……

人的一生中,总有种信念在支持着自己,让我们不断幻想明天会更好。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算命的对一个女人说“你这一生,前几十年比较贫苦,后几十年就好了。”那女人很高兴的问“那几十年后我就会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吧?”算命的说“不,几十年后你就习惯了这样生活!”现在我细细品味这段对话,觉得富有哲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一生的命运,如果我们知道无论怎么努力都与幸福快乐无缘都是痛苦悲伤的宿命,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在心中对明天怀有梦想,才让我们在痛苦悲伤的时候渴望着明天的快乐幸福!

就在这样的期待中,每一天都变得不寻常。我们感受了月缺月圆的悲欢离合,我们看见了春天的百花争艳,夏天的繁枝茂叶,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飘雪纷飞,在这轮回的四季里,因为心中的梦想,让生活少了许多枯燥乏味,让灵魂少了许多孤独寂寞,我们才在一次次跌倒后爬起来擦干眼泪,期待着幸福就会来敲门!

很多年了,没有去看看远方的风景。一直渴望有机会去看看香山的红叶,那片片火红的枫叶便是我心中的诗,虽然没那么真实的触摸,但总在梦中向我招手。还有那有着青石板的南方古镇,总想在下雨的时候撑起一把伞走在那石板桥上感受唐诗宋诗的韵律。虽然我一直没去过梦想的某一个地方,但那些美好的向往留在心底也是一种抚慰吧!

生活也许平淡如水,在这真实的每天中,我们总会怀念那些远去的时光,和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关于少年时的梦想。还有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才觉得人生每一段都是精彩的!

7.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七

1. 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此时,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学生写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对挫折,我将选择不屈不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海洋,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急流险滩。此时此刻,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自暴自弃,应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和拼搏。”有的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最可怕的不是漫长的路程,而是心无绿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无边的风浪,而是胸无斗志。任何时候都要抱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

2. 确定小练笔的密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 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造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效度的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师:写之前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然后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4. 拓展小练笔的广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正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情感的积蓄,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由此可见,小练笔的设计不应该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而应该受形式、内容、效果的支配。

8.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八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学课堂;自主探究;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6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来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

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你问我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

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先行导学,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造就生本数学课堂的精彩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在我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们非常喜欢做前置性学习小研究,提前收集上课时所需的资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最好,表现最棒!”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三个前置任务:第一,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例子;第二,画几个平行四边形,并猜想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或结论;第三,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这三个问题,涵盖整节的学习内容,且简单、根本、开放,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因此,本节课上,教材中共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结果学生共讨论出六条,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远远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取过程与验证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课堂上的一切精彩缘自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既减少了劳动量,又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同样,教育怎样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提高自己,调动其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邓小平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这一难题的做法就是把土地还给农民;而教育怎样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呢?就是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們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

四、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习的课堂。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改变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把自己先学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步骤,把讲台让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登台亮相。

学生4-6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时,学生可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的引领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讲台作为展示的舞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仅探究并归纳出圆柱的特征,而且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自由地质疑争辩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这正是“我只是给了你们一只桶,你们却把它装满了水。”

生本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作适当的讲解,而老师的“无为”,却造就了学生的课堂上的精彩。

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本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精彩。

9.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九

平谷六小林志英

【关键词】课件情境精彩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有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鉴于这种形式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这种形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有力的捷径。

一、动画课文,使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让他们复述或背诵刚刚学过的课文,都会感到特别困难。相反,如果让他们讲述他们所看过的动画片,哪怕是几年前看过的,他们也能完整具体、1

有声有色的讲述完整。小学生年龄小,爱看动画片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把学习课文与相应的动画片相联系,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如在教学《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等课文时,我在上课过程中适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并配上课文的文字、朗读,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调动主体投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可想而之,新颖有趣的动画效果定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好奇,调 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身临其境,使学生愿学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内容是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课件又为教学输入了鲜活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影象、音乐资料,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化天涯为咫尺。

例如,在教学《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课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身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光凭书中的语言文字去 让学生想象那里的美景,这是很难办到的。这时如果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自然风光,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就会自然置身于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不难想象,此时学生学起课文莱,就不会再对书本上的文字感到陌生和遥远了。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理解课文,也为教学营造了美的环境,使教学目标在十分优美和愉悦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三、形象演示,使学生易学

变抽象地说教为形象地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特色。在小学有一些课文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些道理仅仅依靠教师苍白的说教,黑板加粉笔,是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的。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切为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的移动、定格、同步解说等手段制作的课件在教学,《黄河象》《捞铁牛》等课时,形象直观的演示使课文中抽象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浅显,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

四、影片播放,使学生激情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相结合的功能,将影视作品制作成VCD各式的文件进行播放,不仅能使学生乐学愿学,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董存瑞》等课时,就可 2

播放有关影片片断,使学生犹如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那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举,从而激起了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0.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

利用农远资源让初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薛春英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

【摘 要】农远资源现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农远资源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课堂更精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远资源;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加深理解感悟;学会学习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如一股清新而强劲的东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为我们农村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丰富了教师的备课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结合我在语文实践中,运用农村远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农远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农远资源中许多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的视频资源,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教师只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对农远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运用农远资源,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时,我运用农远资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播放罗布泊昔日优美景色和今日苍凉的图片,创设一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学生连连的惋惜声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看到了昔日罗布泊的美丽与今日的荒凉,同学生一定会问: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变成了今日这个样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往篇文章会给我们答案。”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农远资源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介绍的一些重要内容难以理解。而农远资源的运用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 《苏州园林》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苏州,更没见过苏州园林,我在备课时就通过农远资源整合了大量关于描写苏州园林的文字信息、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源,教学时便把这些关于描写苏州园林的文字、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源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

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愉快等感受,从而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合理运用远程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

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一段歌曲视频《跪羊图》,使学生深受感动,看完视频听完歌曲,我因势利导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们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这时学生所说的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最感人的。

三、利用农远资源可以加深理解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农远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运用农远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在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在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情景及潮的响声比较陌生,仅从字面上很难感受到潮来时的壮美。我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中的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文中有很多语句理解不够深刻,我从农远资源中剪辑了部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片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日本践踏中国东北土地、侵略中国人民的真切画面,并与语句相结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爱国的情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无限憎恨之情。

四、利用农远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怎样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农远资源不仅成为教师备课的资源,也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学生对桥的了解比较少,如果单凭文本根本唤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谈不上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为了充分发挥农远资源的优势,我发动学生亲自到资源中查找相关资料,把课文朗读、桥梁的发展史、古今

中外的桥的发展与演变图片、视频等资源下载下来,上课时与大家分享,这时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也特别有成就感。

总之,农远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农远教育资源,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以上只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实际上,现代农远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极其广泛。要真正运用农远好资源为教学服务,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恰当、合理地运用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产生伟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诲出书社2003年版)

[2]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11.体验,使政治课堂更精彩 篇十一

【课堂实录】

比如我在讲授“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节课时,经过认真思考,我改变了以往“播放歌曲,引入新课,学生明理,激情导行,最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备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要求每个学生站立在40—50厘米高的凳子上,闭上双眼面朝前,直直地往后倒下去(后面有同学保护)。全班32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8人,为安全起见,每组选派两名责任心强且身体强壮者任组长,负责保护,先做完的一组为获胜组。”

上课时,我刚刚说完要求,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是激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甚至有一些胆大的同学,一下子蹦到凳子上,面朝前,两眼紧闭,瞬间又猛回头,担心地看了看两名保护者,嘴里还嘟哝着什么,然后,摆出一副豁出去的样子,悲壮地完成了动作。而那些胆小的同学就惨了,好不容易站到凳子上,眼不敢闭,小脸煞白,两腿战栗,在同组同学的一再鼓励下,才勉勉强强做完了动作,这样的场景让大家忍俊不禁。

活动在惊心动魄中接近了尾声,我做了简单点评后,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

师:在活动开始前,你有哪些想法?

生:害怕其他同学笑话自己、担心后面的保护者接不住……

师:在活动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互相鼓励,勇气倍增;合作使我们取得了成功;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合作……

师:你们认为此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

生:精诚合作,遵守规则。

……

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最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于是我又因势利导,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合作的重要意义。

⊙逐步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自身体验,做了如下的分析:

1.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互助互惠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2.我们只有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地合作和合理的竞争。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地进步。在竞争中,合作得越好,力量就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经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明确的理解,为了拓展延伸,我又抛出了如下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合作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因为有了亲身体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了共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鼓励,守秩序、规则,不相互批评、指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很有教育意义,过程设计可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参与,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能有效地创设情景,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它既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又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从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教学中,我能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特别看重过程性评价,符合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所以课堂上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既有助于合作交流,又尊重了个体,重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体验,这个新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理应走进学校德育的视野,走进课堂,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由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架起一座体验的桥梁,让它沟通起教与学的两端,帮助学生明理践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使政治课教学摆脱枯燥说教的尴尬局面,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如何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二

一、以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主动求知与进行探索活动的强大动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对学习表现出强大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问为什么的心理特点, 巧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弗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使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我提出问题: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初读, 等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后, 再针对文中的细节进行提问。如:“她敢从成把的火柴堆里抽出一根来, 在墙上擦燃了, 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针对其中的“终于”一词, 我提出:小女孩不敢回家, 也不敢随意的点燃火柴, 但这里为什么说“终于”抽出了一根?这样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运用的巧妙, 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对小女孩产生了同情与怜悯, 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很重要, 但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我们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提问, 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 让学生善于思考, 善于提问。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富有生机。

二、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

小学生年龄小, 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易于理解与接受图像、图画与动画所表达的信息, 对一些文字描述的事物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 以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 可以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可以将静止的文字描述转换成有图有文、有声有色的优美画面, 实现了声像同步,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吸引学生的强大亮点, 也是一个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多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学习《翠鸟》一课时, 我课上收集了翠鸟的相关资料, 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 学生看到翠鸟漂亮的羽毛、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 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视频播放翠鸟捕鱼的过程, 使学生对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一句中的“蹬、叼、贴”, 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些词的精妙, 同时也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充分运用, 使动作更传神。古诗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作品的创作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为久远, 而且古诗用语精炼, 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到诗文的意思。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可以再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这对于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领会文字的魅力大有帮助。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很难全方位地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致,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 将天门山“搬”到课堂上来, 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中体会到了“断”用得精妙, 用得恰到好处, 一个断字将天门山的雄伟壮观表现出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如临其境, 自然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壮观与作者的情感。

三、以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作用,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独占课堂, 是绝对在上的权威者,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 参与意识不强, 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有时甚至是对抗的关系, 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紧张, 充斥着消极对抗情绪, 这样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 使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的讲解课, 可以说完全将学生排斥在自主学习之外。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喜欢表演, 爱跳爱唱,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 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中的角色, 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

1.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

选取一些故事情节强或人物鲜明的文章,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 以对话或动作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扮演小女孩, 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语言, 从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全方位把握作者形象。

2. 让学生扮演虚拟的形象。

如一些描写景物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当导演来介绍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 一切要以作品为依据, 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改编并在课上讲述。如在学习了《桥》后, 我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来讲给全班学生听, 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在讲述的过程中还加入了肢体语言, 将人物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

13.如何使自己更优秀 篇十三

成功的人们和其它人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界线。这条成功者的边界,只是标示着两者人生态度的不同,无关其它。

人们都希望获得成功,都在探索成功的奥秘,其实,这比你想象中要简单,那些成功的人们和其它人们中间有着一条明显的界线。这个边界并非标示特殊环境或具有高智商,也不是高等教育或天赋差异的归类,更不是靠时来运转。成功的关键是态度。成功者的态度包含众多的层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奉行三个重要的箴言。

1、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所得的报酬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努力。或许,生活中有些让你不甚满意的事情,而且你非常想改善它。有责任心的人,则会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适当时机,摆脱束缚自己的枷锁,宣告自己的独立。

2、发现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大臣波洛涅斯告诉他的儿子: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诚实;正如同白昼续接黑夜一样,对自己诚实,才不会欺骗别人。波洛涅斯在劝告儿子要根据自身最坚定的信念和能力去生活,去正视不同的世界。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

然而,大多数人总发现自己活在犹豫之中。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选择了合适的职业或恰当的目标呢?

与其让双亲、老师、朋友或经济学家为我们制订长远规划,还不如了解自己擅长做什么。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虽只拿着高中毕业的文凭,因为在哈佛大学他没有读完就经营他的计算机公司去了。但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果断地去经营自己长处的人,他成为世界首富不足为奇。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职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永远沉溺在卑微和失意中。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也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

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带给你多少利益,能不能使你成名,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的职业,应该选择最能使你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那么,才不至于日复一日地与工作无力感为伴。

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为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

3、适应现实

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你对环境的适应力。

压力之下,我们许多人会变得沮丧,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借着酗酒,大量地吸烟或依赖镇静药剂,以麻痹自己,企图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酒精和其它抗忧郁的药虽可以暂时减缓我们对失败和痛苦的畏惧心理。但也阻碍了我们去学会承受这些压力。

适应生活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将它们看作美好的东西加以接受。生活中的逆境和失败,如果我们把它们视为磨练的大好机会来看待,就会帮助我们增强免疫力,好比我们的身体不能单靠药物对抗病菌一样,心智也须挫折来锻炼。

成功者之所以能有这番作为,在于他们能改变压力的定义。不惧怕、不逃避。他们热爱与压力斗争,并相信自己一切会安好,他们终会获胜。这并非指我们须默默承受压力,而是应该转压力为动力。倘若只是一味承担压力的重量,你的身心是完全无法抵挡压力的反扑。

总而言之,失败者乞求机遇降临,成功者致力改造现况,铺设未来。

一个人的信念是可以选择的我们都会历经各种磨难,但是只有良好的态度才会使人成功。我们可以藉由改变自己的态度,进而来改变自己的世界,乃至于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一篇:中国梦,廉洁情下一篇:再读骆驼祥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