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童话的作文200

2024-07-11

与童话的作文200(精选8篇)

1.与童话的作文200 篇一

小学的童话作文200字三篇

谦让的小兔

一天,小兔背着书包去上学,它的学校在小河的对面,要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到学校。学校里有宽阔的操场和绿绿的小草,可美了!小兔唱着歌,蹦蹦跳跳来到了桥边。

小兔正想过桥,突然看见挑着箩筐的猴爸爸和猴弟弟从对面走来,小兔就问:“猴爸爸,您挑着箩筐要去干嘛呀?”猴爸爸回答说:“我在河对面种了一棵桃树,现在桃子成熟了,我要去收桃子了。”

于是,小兔就让猴爸爸和猴弟弟先过河,猴爸爸就说小兔真是一个谦让懂事的.好孩子。等猴爸爸和猴弟弟过了桥后,小兔也高高兴兴地过了桥,上学去了。

怎么办

冬天的前一天早上,蚂蚁洞里有了一只玩得正开心的小蚂蚁,国王用生气的口气命令它说:“小蚂蚁,去把草丛里的肉骨头抬来。”小蚂蚁只好来到草丛,小心翼翼地、用全身的力气去抬,可怎么也抬不动。这时,它看了看肉骨头,它想因为只有一只小蚂蚁,所以才抬不动。它马上回去说:“大王,请您给我派十只蚂蚁一起去抬好吗?”国王说:“可以。”十只蚂蚁跟去了,小蚂蚁说:“左边站五个,后边站五个,我站中间“,他们都站好了自己的位置,齐心协力地把骨头搬回洞里,国王奖励它们这块肉骨头过冬。

它们吃得可真开心啊!

跑步比赛

今天是星期天,小猴的班级里举行了跑步比赛。参赛选手有小猴、小兔、大象、小熊。

开始比赛了,小猴子遥遥领先。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棵树,小猴子来不及刹车就被撞得头昏眼花。小兔连忙跑上来着急地说:“小猴你没事吧?”小熊亲切地说:“你头上长了一个大包诶,马上得去医院。”大象二话不说,用鼻子把它放到了背上急忙跑向医院。

小猴后悔莫及地说:“早知道就小心点了。”

2.与童话的作文200 篇二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 无论哪个版本都编排了不少的童话。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 其中约有50余篇童话, 每篇都是教材编著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优美作品, 像《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等。但在教学过程中, 这些童话作品多半被教师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这些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 背离了童话的主导功能———审美功能。下文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当前童话课堂常见怪象。

1. 教化功能主导

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

师:大家看, 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 先到哪里?

生: (学生齐声回答) 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 (齐答)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 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

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

师:对, 小猴子做事不认真, 他做事情不专注, 三心二意, 这件事没有做完就想做下一件事, 这样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我们小朋友呀, 千万不能学小猴子。对不对呀?

这是一篇颇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心理的童话。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 注意力难以持久, 每个人都难免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所以这篇童话故事让小孩子读了, 他们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 乐得“咯咯”笑吧?我们是否应该一味否定小猴子的行为呢?首先, 小猴子的行为跟年龄有关, 这是年龄特征决定的行为。其次, 小猴子虽然空着手回了家, 可是他这一天不是也很快乐嘛。而且文本虽然简单, 但像简笔画一样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读了这样的童话以后, 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来。老师是不是也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猴子的行为、心情呢?如果把落脚点放在拿小猴子做反面教材, 教育小孩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上, 当教化目的完全淹没了审美活动时, 对小孩子来说, 学这篇课文一定减少了很多乐趣。

2. 认知任务至上

案例二:《小蝌蚪找妈妈》

……

师:读得真不错。你们谁来告诉我, 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 黑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齐读第一段。

……

师:这回读得不错, 小蝌蚪游啊游, 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接着小青蛙干什么了呢?

生:找妈妈。

师: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

生:鲤鱼妈妈!

师:他们怎么说的呢?

生:鲤鱼阿姨,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鲤鱼阿姨怎么说的呢?

生:你们的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找吧!

……

作为一篇科学童话, 《小蝌蚪找妈妈》向小朋友传授了蝌蚪变青蛙的科学常识。但科学童话也是童话, 也是文学, 也具有审美的功能。这堂课从最初教学的目的设计到实际的教学过程, 都没有把审美、趣味列入考虑范围。其实, 作为一篇保留了几十年的课文, 它绝对没有仅仅传授科学知识这么简单。课文中小蝌蚪的可爱样子, “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快活地游来游去”, 让喜欢动物的小朋友油然心生喜爱, 而误认鲤鱼和乌龟做妈妈的场面又会让他们觉得滑稽有趣, 甚至捧腹大笑, 引发无限的联想。笔者也曾经在幼年时学过这篇课文, 依稀记得老师也是强调蝌蚪变青蛙的事实, 童话教学中审美感知的教育被传授知识的认知教育完全挤到了角落里。我想老师如果仅仅强调这个的话, 这堂语文课跟自然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童话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质资源之一。童话中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诗意的意境、奇妙的情节都只能让儿童来感知和体验, 而无法用认知的办法完成。所以, 童话的“更为深层的文学功能也许并不在给予儿童读者以‘认识事物’, 并不在‘认知’, 并不在社会学习上———而在‘感知’、在生理器官的感受性、在审美感应力的学习之上。儿童审美力的机制似乎更应从生理器官走向文化器官的早期审美发展, ‘社会性心理’的过早涌入是否符合特点, 是值得怀疑的, 试图传导给孩子去认识, 究竟是不是可能, 也是值得怀疑的。从审美能力效应的角度来讲, 享用终生的是感知的东西。”[1]“对小学生来说, 其学习能力长于感受、感悟, 短于理性分析和评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取具体、形象、整体的感性化方法。”[2]否则, 当认知、理性取代了感知、体验, 知识遮蔽了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时, 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乏味只会消磨学生的生命情趣, 抑制生机勃勃的生命成长。当然, 我们强调童话审美中的感性活动, 绝不是就摒弃了理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 理性因素从来不是缺席者, 而是沉淀在审美心理结构之中的审美能力强有力的动因, 不过其表现形式犹如盐匿于水, 不露其痕, 但有其性。

3. 剖析过多

现在许多教师或者是把童话当成了知识教育的工具, 把童话故事肢解成一个个生字、新词、单句;或者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 生怕孩子们理解不了童话中蕴涵的深重大义, 急于把道理告诉孩子, “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或者对孩子过分“溺爱”, 什么都想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总之就是坚决不肯给孩子自己体验的时间与机会。这样的教学, 可以说在幼儿园与小学中比比皆是, 儿童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 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而产生的情境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向往等情感被忽视, 而这必然带来了体验的空洞与虚假。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童话中, 水罐变化的次数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故事的整体及其曲折性、神奇性, 当然背后蕴藏的内涵也很重要。但课堂上老师不断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间或让学生解释一些新词的意思, 完全把学生引上了一条非审美的道路。固然, 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 学生也总结出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中心思想,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字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河流。

4. 统一思想

摘自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

今天讲《七色花》一课, 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说了很多种, 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没有这一片, 她根本回不来, 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 玩具太多了, 交通堵塞了, 这片花瓣让所有的玩具飞回原处, 解决了难题……我逐个引导分析, 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 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但我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 虽然在我的引导下, 他们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但是在内心, 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 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 就说到北极去吧, 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 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 但是我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 把我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 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平时我们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 爱听什么, 我就说什么。”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它的情感作用, 让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让语文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让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教学不是工业生产, 我们提倡个性、创造性, 尤其是对于童话这项文学艺术的解读, 更是鼓励推陈出新、各抒己见, 有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儿童都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与童话、与童话精神进行反复碰撞, 都会发生视野融合从而产生不同层次的新质, 即新的感悟。而这正是文学欣赏的价值所在。童话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自己的体验, 老师只有不作一致要求, 不墨守成规, 不照本宣科, 儿童才能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

二、童话教育应该树立的理念

让童话精神进入教育, 在童话活动前, 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 而非以成人的意志;在童话活动过程中, 应该以引领儿童成长为目的, 主动唤起并保护儿童的独特体验。

1. 尊重儿童的趣味

较之笔者幼年时期儿童读物的匮乏, 当下的童书市场可谓琳琅满目, 这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自由, 却也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痛。如茅盾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出的疑问, “给他们看什么好呢”[3]?你怎么知道这本书、这篇童话, 是孩子喜欢的呢?成人受了“污染”的眼光, 如何才能为孩子判断什么是最合适的?台湾童书出版界人士何琦瑜建议从快乐、能力、幸福感三个方向为孩子选择读物。笔者认为, 为儿童选择童话,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使孩子快乐的书

相对于成人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提倡愉悦性、快乐性。被喻为“当代日本图画书的舵手”的松居直先生认为, 为儿童选书的第一, 也是最重要的守则, 就是让孩子感到“快乐”。松居直提醒, 成人一定要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 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 获得真正的喜悦。在国外的儿童读物中, 有许许多多看起来毫无“用途”的幽默、趣味读本, 历险童话等, 只是希望孩子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近年编写了一套《快乐语文读本》, 大受孩子们的欢迎, 毫无疑问, 高举“快乐”旗帜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2) 洋溢爱与情感的书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有爱与情感的需要,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 尤其需要真挚而丰富的情感。那些饱含爱与感情的作品,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 使儿童学会关爱别人。如颂扬父母与孩子间亲情之爱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如反映兄弟姐妹之爱的《野天鹅》;反映朋友之爱的《小蓝和小黄》……儿童在接受这些作品时, 必然要“反读”作品, 从而在其中反观自身, 这势必会对儿童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让他们理解人世间的真爱与深情。

(3) 反映儿童成长的书

童话活动不能一味顺从儿童的兴味, 还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 对于反映人性、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童话也是老师和家长必须考虑的范围。儿童本身是渴望成长的, 他们对这些深刻、高贵、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同样感兴趣。

2. 唤起儿童的体验

在文学活动中, “体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生命活动, 由于童话浓厚的文学性, 教师尤其要调动起儿童全部的情感, 使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进入童话世界, 用全身心去拥抱童话之美。所以, 每一个善于组织童话活动的教师, 都必须关心儿童在童话活动中的体验, 要将童话教育由知识技能本位变成体验本位, 主动唤起并珍惜儿童产生的审美体验, 切莫因自己的粗暴行为妨害了儿童的体验。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 努力唤起儿童的审美体验。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朗读, 借用多媒体音乐、画面, 让儿童表演等途径, 努力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与意境, 使儿童进入到审美意境, 获得自身的体验;也可以自身的体验来引领儿童的体验, 以局内人的身份呼唤、感召儿童, 一起进入童话世界。童话作品中有很多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却难以仅凭知识去理解的东西, 比如美、比如高尚、比如价值等, 这些因素都只有凭个体的情感、直觉去感悟或亲身经历。

其次, 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一旦发生, 刹那间便能感到审美对象的美, 这是一种与科学的“理性直觉”不同的“诗意直觉”, 审美直觉有“不假思索, 不生分别, 不审意义, 不立名言”[4]的特征。所以有时当老师觉察到儿童已经进入了这种难得的美妙境界时, 可以给儿童安静领悟的时间, 也可以继续以一种共同体验者的身份组织活动, 切不可随意干扰影响儿童, 因为体验具有“来不可遏, 去不可止”的特征, 一旦被打断, 便让人十分扫兴, 也很难再度进入状态;也不一定非要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因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有时是不可言传的。[5]

再次,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不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6]童话欣赏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情感化, 儿童在阅读或聆听中, 对同一童话产生的体验是不同的。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 是因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 一是读者的赋予。[7]因此对于同一篇童话, 教师毫无必要强求一致, 一定要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口述出“同一个道理”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3. 引领儿童的成长

文学、教育应该引领儿童奔向更高尚更智慧的灵魂, 而且这种引领是必须的, 因为稚嫩对成熟有着天性的渴求, 这是“一种渴望参与生活, 独立不羁和受人尊重的人类本能愿望的体现”。童话教育要想发挥引领儿童、提升儿童的作用, 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挖掘童话中儿童成长的主题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 大多数童话, 其题材都饱含着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关怀。有的是通过引发孩子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成熟与完美, 如安徒生童话中, 孩子们在《海的女儿》里领悟到爱的含义、灵魂的含义;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里领会到淳朴的欢乐和爱的魅力。有的童话是通过描绘人类的美德来引导儿童, 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 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有的童话则是反映儿童在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与问题, 以童话人物的反应来启示儿童如何应对生命中的困境与艰辛, 如《铁路边的孩子们》反映了艰难生活不能泯灭诗意和温暖, 幸福的生活终会来到;《雷公糕》用奇妙有趣的办法帮小孩子征服对雷声的恐怖。还有的直接描述儿童的成长故事, 如《小鹿班比》描述了一只鹿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故事;《丑小鸭》则描述了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为儿童挑选童话, 或指导儿童阅读童话时, 老师应该注意这些暗含的成长意绪。

(2) 适当指导儿童欣赏

儿童在感受事物和审美时是比较浅层次和粗线条的, 但儿童的审美意识又是发展向上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班马提出了童话创造的“儿童反儿童化理论”, 即童话作品的创作不能一味来迁就儿童的简单认知水平, 否则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浮躁与肤浅。同样, 在对待童话的阅读与欣赏上, 教师的指导也不可仅仅停留于情节给孩子带来的刺激, 而应通过审美使儿童的心灵获得一定的生长。一个小学生在阅读童话《鱼灯》时, 最初并没有真正读出童话的内蕴, 只是觉得好玩有趣, 在妈妈的引导之下, 通过大声朗读陶醉于童话语言的美妙, 一步一步融入童话意境, 时而叹息, 时而惊奇, 时而紧张, 时而感动, 仿佛自己变成了那只执着、坚持的小红尾当最后妈妈问她的感受时, 她脑子里似有许多想法, 但思考了许久不知如何表达, 这时妈妈及时点透, 使她进入故事意义的深层内涵, 豁然开朗儿童已经进入了童话境界, 但囿于年龄的原因, 思而不得, 已经到达了孔子所说的“愤”与“悱”的状态, 此时的“启”与“发”必然能真正发挥作用, 帮助儿童把童话欣赏进行到底。

童话为儿童提供了一块“诗性的智慧”园, “它让孩子沐浴在自由而充满诗意的童话里感受生活的激情, 让孩子沐浴在‘诗性的智慧’里, 教育孩子向真, 趋善, 求美”。[8]一个人的成长就如一棵树, 只有它的幼苗是健壮的、笔直的, 它才能长成一棵挺直的参天大树, 童话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正确引导的作用。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 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 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 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9]

参考文献

[1]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

[2]小学语文读本要追求快乐阅读[J].黑龙江教育 (小学教学文选版) , 2005 (9) .

[3]茅盾.给他们看什么好呢[C].太原:希望出版社, 1988.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5]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H·R·姚斯, 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 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包鹏程.童话中的诗性智慧[J].儿童文学研究, 1999 (3) .

3.童话的“深”与“浅” 篇三

《小绿狼》和《我是一只蓝色猫》是两本好看的图画书,两个法国的童话故事,主题都涉及到了与众不同的个体的心路成长历程。

小绿狼哈瓦尔因一身绿色皮毛而被同伴嘲笑、排挤,他一次次地改变自己,却一次次地遭遇失败,就连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对此无能为力,最终他决定做回本来的自己。而另一个故事里的蓝猫,也因特殊的颜色而被主人抛弃,流浪街头,它每天都期待能遇到喜欢自己的人,却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孤独,最终与众不同的小火苗一家给了他一个幸福的港湾。

之所以选择这样两个故事组合成一堂特殊的“色彩课堂”,是因为它们讲述的故事看似清浅,却十分深刻。几乎每个孩子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内心的共鸣。那个脸上有胎记的孩子,那个说话口吃的孩子,那个不学“奥数”的孩子,那个不懂电子游戏的孩子……谁能统计出究竟有多少孩子经历过那样的“孤独”?从来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当小绿狼大声说出“是的,我就是一只绿色的狼,不过,那又怎么样呢?”孩子们一定会如释重负,就像自己发表了重要的宣言。

二、追求“深”与“浅”的融合

长长的路慢慢走,深深的故事浅浅地教。追求“深”与“浅”的融合,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主要采用了这样两招:

第一,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小绿狼》的结尾是这样的:“哈瓦尔昂首挺胸地走到灰狼中间,大声说:‘你们好啊,我又来了。’灰狼们还没来得及开口,哈瓦尔又加了一句:‘是的,我就是一只绿色的狼,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教师趁势引导:“作家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心里的故事一定还在继续。想不想把故事继续演下去?”回味着动听的故事,欣赏着生动的图画,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想象也被激发了。请看教学实录——

教师:现在,我就是小绿狼,你们都是小灰狼,桌子、椅子都变成了大树。你们趴在桌上,就好像藏在大树后面一样。

(学生一脸惊喜,进入表演状态,趴在桌上。)

教师:(从容地走到“灰狼们”中间)嗨,灰狼们,你们好!

学生:(情不自禁地)嗨,你好,小绿狼!

教师:(好奇地)就在刚才,你们都不愿跟我玩呢,现在呢?

学生1:现在我想和你玩了,其实,你一身绿色挺可爱的呢!

教师:(真诚地、惊喜地)谢谢你愿意和我玩,更感谢你的赞美。

学生2:我也愿意和你玩,如果我们一起捉迷藏的话,你绿色的身体一定会让你隐藏得很好!

教师:其实,我还有一个绿狼弟弟,他也很想和你们玩,但一直都不敢呢!(相机请一位身着彩色服装的孩子上台扮演“绿狼弟弟”。)弟弟,告诉他们,你为什么不敢和他们一起玩?

学生(绿狼弟弟):你们一直都嘲笑哥哥,不带哥哥玩,我也怕你们嘲笑我呀!其实,你们不懂得友好,也不会审美!

教师:灰狼朋友们,你们谁能安慰一下我的绿狼弟弟,让他大胆地和你们做朋友?

学生:绿狼弟弟,我们不该嘲笑你哥哥,以前我们是有点嫉妒他,也让你担惊受怕了,对不起啊!

……

“绿狼弟弟”的那句“我也怕你们嘲笑”的呐喊和“不会审美”的批判多么掷地有声啊!孩子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接纳、肯定和欣赏,明白了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与众不同的自己,自己都要相信自己,喜欢自己。再反观“灰狼”,他们不也在自我批判中,懂得了宽容与改变吗?

第二,拓展话题,自由言说

《我是一只蓝色猫》是在讲完《小绿狼》之后讲的。相对于《小绿狼》来说,这个故事的讲述节奏比较快。讲完之后就给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为什么别的人都不喜欢蓝色的猫,而小火苗一家却喜欢它,愿意接纳它呢?谈谈你的发现。”

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孩子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理解。比如,小火苗一家人的样子——小火苗一家头发火红,身材各具特点:爸爸非常高,小腿都比桌子高;妈妈非常矮,只有三个苹果那么高;叔公是男生,却穿着苏格兰裙子;叔婆则胖得像个快要爆炸的皮球。又比如,小火苗家奇怪的房子——小蓝猫原先看到的英国的房子,每一幢都是一模一样的,而法国的小火苗家的房子却与众不同。甚至有同学从小火苗妈妈说的话里琢磨出了喜欢蓝猫的理由:“这个国家的天总是灰蒙蒙的,可我们却喜欢快乐的色彩!”……这又是一本图画书,图画中鲜明的色彩和形象,无一不在向孩子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小火苗一家是与众不同的,这让他们更理解与众不同的蓝猫。这样的话题,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也丰厚了他们对“与众不同”的认识。我想,埋下了这样的种子,孩子们就能逐渐领悟到,所谓的“尺码相同”,与种族无关,与国别无关,甚至与是“猫”还是“人”也无关——唯一有关的,是彼此精神密码的吻合。

相信,那些被“绿狼”和“蓝猫”的童话滋养过的孩子,将来无论行走在世界的哪一片土地,都会更乐观、更阳光、更自信。

(张洪洪,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210013)

4.与童话的作文200 篇四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聪明的公鸡

一天,公鸡出来在草地散步,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狐狸悄悄的.跟在公鸡后面。狐狸一边走一边想:这只公鸡多肥呀!我得把它吃掉。

公鸡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它回头一看,一只狐狸跟着它。公鸡顿时紧张起来,但很快又镇静下来。这时,狐狸对公鸡说:“公鸡大哥,您早呀!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呀?”公鸡说:“我出来散散步,顺便找点小虫吃”。狐狸一听,马上对公鸡说:“怎么就你一个人呀?我陪你去吧”!公鸡灵机一动说:“怎么是一个人呢?猎人大哥在后面呢!”狐狸听了,一溜烟就跑了。

5.童话王国作文200字 篇五

我推开童话王国的大门。那里的环境真是好,有许多神奇的事物,还有一个美丽的王国,我心想:我要是公主,那该多好。

我走着走着,突然,那些人和那些士兵都跪了下来,我想:这些人都怎么这样了,是不是生病了。在我想时,那其中的一个士兵就走过来说:“公主,您怎么了,是不是十分惊讶,您其实就是我们新一代的公主。”

我听了,心里暗自高兴。

我踩着红毯,戴着公主的发夹,穿着公主的服装。走向我梦幻的王国。当我走到门前时,那些奴人们都亲切地说:“公主,您终于回来了,我们真开心。”我来到母亲和父王的房间里,他们说:“我可爱的女儿,你真好。”我跟他[她]们说完后,又来到弟弟的房间里,跟他寒暄了几句后。我们就来到餐桌前,开始享受一家人在一起吃的晚餐。吃完晚餐后,我来到了自己的房间里,啊,仆人们都在那里配洗澡水。好香的味道,那真是美,我脱下衣服,进入那香香的洗澡水中。泡着泡着,我睡着了,在梦中的梦中,我又进入了甜甜的梦想。

6.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篇六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一个夏季的一天,小松鼠松松和啄木鸟欢欢在一棵大树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小兔灰灰却独自在树下采蘑菇。他们看见熊爸爸扛着一把大锯子朝着大树走来,欢欢对松松说:“糟糕,熊爸爸要砍树了。”灰灰也害怕得往树后躲。

正在这时,小熊豆豆急急忙忙从家里跑出来,他边跑边喊:“爸爸,等等我。”豆豆追上爸爸后,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不能砍树!”爸爸说:“为什么不能?这是我家门前的树,我要用它做家具呢。”豆豆说:“不对!这是大家的树,不能随便砍。”他停了停又说:“如果人人都去砍树,森林就会被破坏,我们的家园就会被洪水冲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树木。”听了豆豆的话,熊爸爸惭愧地说:“你说得对,就听你的,咱们回家吧。”

看着小熊和熊爸爸的背影,松松、欢欢和灰灰都笑了,他们连声说:“小熊真可爱!”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二):《眼睛和睫毛》

本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来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吵。

“喂,离我远点!”眼睛呵斥道。“你这个没用的家伙,耳朵能听到美丽的声音。嘴巴能品尝到人间的美味佳肴,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我能欣赏美丽奇妙的大自然。你能干什么?”睫毛被问得哑口无言,无奈地摇摇头,伤心地走了。“哈哈!这个没用的家伙终于走了。”眼睛正在洋洋得意,忽然一阵风吹来,吹起了地上的尘土和沙子,一粒沙子正好落进眼睛里。眼睛痛得大叫,左躲右闪,惊慌失措。睫毛不知从哪钻了出来,勇敢地挡在前面,用自己的身体紧紧的护住眼睛。尘土和沙子吓得落荒而逃。眼睛这才明白,原来睫毛一直就是这样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保护着他。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此,眼睛和睫毛比以前更亲密了。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三):《三只老鼠》

有一天,三只老鼠到处找吃的。它们走啊,走啊。看到了一个油缸,但是油缸里的油太少了,油缸又很高,老鼠吃不着。它们想啊想呀!老大说:“我们一只咬着一只的尾巴,倒吊着下去,这样就可以吃到油了呀!”可是,谁先下去呢?老大说:“办法是我想出来的,当然是我第一个下去吃。”它心里想:哈哈,我真聪明,我要吃个够。老二想:如果老大吃完了油,那我不就没得吃了吗?老三想:等它们吃完了,我只能喝西北风啦,我还是早点放开尾巴,自己下去喝吧!后来,老三放开了老二的尾巴,老二放开了老大的尾巴,一起跳下去抢吃的。当它们吃完后才发现,自己怎么都爬不上去了,()老大、老二、老三都互相埋怨起来。正在这时,一只小花猫来到油缸说:“你们真笨,中了我设下的圈套,哈哈!”

7.与童话的作文200 篇七

【教学目标】

1、激发阅读微童话的兴趣,加大微童话阅读量

2、了解微童话主要特征是“篇幅短+童话眼”

【教学难点】

如何发现“童话眼”

【教学准备】

1、教师需阅读大量优秀微童话,也可将部分优秀微童话作为课外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和家长。推荐书目:《谭旭东微童话》谭旭东著、《水晶靴子》冰波著、 《住在树上的猫》王一梅著。

2、教学课件、印发课内讲到的优秀微童话作品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童话来自哪

1、谈话激趣: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微阅读时代,微童话是必然产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就认为“微童话只是比一般童话小一点,字数少一点,童话的内涵和营养并没有任何的流失”。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承上启下,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微童话的兴趣】

2、指导对比阅读谭旭东教授的微童话《小熊和小熊爸爸》的创作故事,用不同色的彩笔把微童话和生活素材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画出来。

生活素材:一天晚上,谭教授的女儿做了一个小玩具,想给爸爸看。她推开爸爸的房门,发现爸爸正在认真地读书。他的女儿悄悄把门关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也拿起一本故事书,认真读起来。门边看到了这一切的妈妈开心地笑了。

微童话:晚餐后,小熊做了一个小玩具,想给熊爸爸看。他打开熊爸爸的门 , 发现他正 在认真地 读书。“哦,爸爸一定又想写故事啦。明天再给他看吧。”小熊悄悄把门关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也拿起一本故事书 ,认真读起 来。他自 言自语道 :“我要多读书,像爸爸一样。”小熊不知道,熊妈妈在门边开心笑呢。

3、小组讨论交流:二者相同之处在哪?不同之处在哪?对你创作微童话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微童话与生活素材间的同异,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和创作做铺垫】

二、认识“童话眼”

1、教师提示:许多小组都发现好玩有趣的童话想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是否只要将生活中的事照搬,再将主角换成动物就是一篇优秀的微童话呢?

2、学生围绕二者不同之处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除发现微童话素材来源于生活外,还能更深刻去思考和发现微童话创作高于生活之处,为其后的微童话创作做铺垫】

3、教师小结:一篇优秀的微童话必须要有“童话眼”,这就如下围棋“做眼”才能盘活一样。这个“童话眼”可以是鲜活的童话人物,比如《小熊和小熊爸爸》里,将女儿幻化成“小熊 ”, 将自己幻 化成“熊 爸爸”,出现在读 者眼前的 就是胖乎乎、爱学习、憨态可掬、其乐融融的小熊一家了。

这个“童话眼”还可以是打动人的细节,比如《小熊和小熊爸爸》比原来的生活素材增加了小熊的心理活动,这个细节就成功地塑造了小熊爱思考、爱模仿、爱学习的个性特点。“童话眼”还可以是奇特的想象、令人遐想的意境等,比如之前推荐的《住在树上的猫》和《树叶鸟》就是如此。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童话眼”在微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教师可随小结继续板书“微童话=篇幅短+童话眼”】

三、寻找“童话眼”

1、快读推荐的两篇优秀微童话,将打动自己的“童话眼”画出来多读几遍。

(1) 《阳光在你心里》:小熊展开四肢在阳光下翻滚着想:“要是熊爷爷也能这样晒晒太阳该多好啊!”于是他脱下身上的衣服,平摊在地上晒了一会包起来。“爷爷,爷爷,你快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小熊抖动着衣服。突然惊叫道:“咦,阳光怎么没有了?”熊爷爷慈爱地抚摸着小熊的头说道:“爷爷知道阳光就在你心里,谢谢你!”

(2) 《叶子和小鸟》:寒冷的北风吹来了,银杏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哎,这么冷,我该到哪里去呢?”叶子叹了一口气。一只小鸟飞过,正好听到叶子的轻轻叹息。“跟我走吧!”小鸟啄住叶子,飞到了鸟巢。“哦,我可以用它来做被子,这样一来,叶子不冷,我也不冷。”于是,在寒冷的冬天,叶子和小鸟互相取暖。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学生微童话的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及内化“童话眼”在微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阅读篇数】

【板书设计】

微童话的阅读与创作2

8.美女与野狼的“格林童话” 篇八

早在1999年,画家李薇漪和一群驴友到若尔盖草原旅游。一天傍晚,和同伴分开后,她迷路了。突然,前面有动物在活动,仔细一看,她吓坏了:4匹狼!她当时很害怕,站在原地一动不敢动。对峙了大约半个小时,它们并没有攻击她。后来同伴们寻过来,那几只狼慢慢走开了。

这次遭遇给李薇漪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发了她对狼的好奇。回家后,她查找了许多有关狼的资料,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她还去野生动物世界近距离观察狼,尝试画狼。不过,跟这些人工饲养的狼相比,她更希望接触到自然界的野生狼。

2010年4月初,李薇漪来到美丽的若尔盖草原写生。一天,她听说有一位牧民逮住了6只小狼。当她日夜兼程赶到这户牧民的帐篷时,发现有5只小狼已被饿死了,最后一只小狼也没了声息。她顿时泪眼模糊,悲从心起,从喉咙里发出一声悲哀的长啸。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那只濒死的小狼一个激灵,颤颤巍巍立了起来,循着声音,跌跌撞撞地向她爬了过来!李薇漪张开双手,迎了过去。小狼双眼尚未睁开,嗅着,拱着,小爪子抓着,使劲往她怀里爬!

抱着小狼,李薇漪就像抱着孩子一样。它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种想要呵护它的情怀陡然升了起来。她弄来稀释的牛奶,一点点喂小狼……

格/林/童/话

几天后,李薇漪把小狼带回了成都。她给它取名叫“格林”,英文发音“green”,绿色的意思,那也是狼的眼睛和草原的颜色。

新名字喊了三天,格林渐渐有了反应。李薇漪主要给它喂一些稀释的牛奶、玉米糊糊,它很能吃,从不挑食。

格林很淘气,和狗一样,喜欢撕咬东西、叼拖鞋,电线、桌腿、窗帘都成了它磨牙的玩具。格林喜欢咬人,常常一口咬住李薇漪的脚腕,虽然是戏耍,但连拖带拽地也很疼。她把格林送到宠物医院打预防针,医生很惊奇,询问是什么狗,她就说是新品种,叫“格林犬”。旁边的人说,哦,就是那种能逮兔子的狗。她哈哈大笑,说就是就是。

格林慢慢长大,一两个月的时候,它和小狗崽外形上差不多,细看才能发现它的毛比狗毛粗,牙齿更尖利。它对生食的贪嗜也慢慢显现。

李薇漪每天都给格林开荤,但始终坚持把肉煮熟了再让它吃,害怕喂生食会激发出它的野性。2010年5月的一天,她用菜刀剁肉时,一不小心切到了手,顿时血流如注。见她捂着手蹲在地上,一副痛苦的样子,格林就跑过来亲昵地舔吻她,以示关心。可就在舌头落到她手上的一瞬间,在血腥味的刺激下,格林的眼睛突然睁得又圆又大,仿佛嗅到了一种无上美味!它开始兴奋地狂舔她手上和洒落在地上的鲜血。李薇漪当场愣住了,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一个词——嗜血!

说到狼的天性,这正是她感到担忧的问题。她必须在合适的时候把格林送回大自然。

对动物来说,在自然界生存,最重要的技能是猎取食物。为了让狼“儿子”尽快摆脱对人类的依赖,李薇漪开始对它进行野化训练。她经常买来活鸡用绳子拴住了,在野外教格林“捕猎”;并找来很多狼的纪录片播放给格林看,让它接受狼的启蒙教育。在活食和影片的激发下,格林狂野的狼性渐渐被唤醒。

放/狼/归/山

李薇漪带着格林回了它的老家——若尔盖大草原。在美丽的草原,她和格林一起狞猎,一起散步,一起嬉戏,一起在蓝天白云下相枕而眠。

格林在野外生存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从它第一次伏击鼠兔,第一次猎捕旱獭,第一次与陌生藏獒为夺食而战,第一次为了保护她而与三只野狗亡命厮杀……那么多的第一次,让格林从一只在李薇漪怀中瑟瑟发抖的小毛球成长为挺拔矫健的野狼。随着它对自然的探究愈发深入,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她渐渐跟不上它的脚步了。它常常脱离她的视线探看陌生世界,又在她的声声呼唤中幽灵般归来。她为它的成长和机智感到由衷的高兴,它也对这位人类“妈妈”无限眷恋。在世界的尽头,她们享受着最纯粹的生命之乐。

因为疲累和食物短缺,李薇漪病倒了,独自回到驻地,在昏睡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突然,一阵熟悉的叩窗声唤醒了她。多日不见的格林回来了,或许它感应到了她心底的呼唤。当格林感觉到她的虚弱,它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从窗口送进了一只兔腿——那是它在院子里藏匿的食物。那一刻,李薇漪对格林母亲般的情感,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一场大雪之后,格林在河边发现了一头死猪,并在四周看见了狼粪和狼爪印。格林亢奋地在地上打滚,以此留下气味提醒同类它的存在。

之后的一天,格林突然消失了,李薇漪到处找不到它。她一面担心它被人伤害,一面担心它会不会饿肚子。两天后,格林回来了,既没有饿肚子,也没有被伤害的痕迹。

此时,格林虽然才8个多月大,属于未成年狼,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捕食能力。狼爱幼崽,现在正是格林回归狼群的最佳年龄,而且格林容易臣服的性格也有助于它融入狼群;此外,冬天的若尔盖草原冰天雪地,食物匮乏,狼群需要集结更多的同类去捕杀大型猎物来储备冬粮,这也是格林回归狼群的重要时机。李薇漪相信,格林一定能顺利“归队”。

之后,格林又出走了几次,在外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李薇漪觉得它应该是找到了同伴。

身处草原的狼,终究是要回到狼群中去的,因为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夕阳下,李薇漪在恋恋不舍的复杂心境中,把格林轰走了。格林在徘徊,在犹豫,在三步两回头的依恋中,奔向了属于它的狼群。

终于,格林的身影,消失在旷野深处。

与狼共舞8个月,狼给李薇漪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更让她领悟到情义的纯真与宝贵。

上一篇:什么是现场签证单5则范文下一篇:学生干部培训开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