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管理制度

2024-07-20

学术活动管理制度(精选19篇)

1.学术活动管理制度 篇一

市场活动管理制度

一、目的范围

规范公司市场线上/线下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的作业流程,保证推广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公司、产品以及设计师的知名度,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

二、术语定义

推广活动:指综合性展会、展品出展、学术研讨会、主题峰会、公关研讨会、学术分享会等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的一切线上或线下活动。

市场调研:指为举办大型市场活动、展会、产品需求、竞争对手信息收集等活动。

三、制度办法

1.人员职责-市场专员

① 收集相关的推广活动信息。

② 依据相关信息提交《市场活动申请表》 ③ 提供各相关推广活动的策划方案。④ 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落实。

⑤ 组织、促进、确保推广活动执行和实施。

⑥ 负责推广活动的策划、执行、反馈、总结、整理、报销分发及跟踪。⑦ 定期提交市场活动报告并对市场规划提供建议 ⑧ 接待公司来访来宾,2.人员职责-市场总监

① 对各相关的推广活动策划方案进行审核。

② 参与各推广活动,提出各种具体活动建议,拟定相关条例。③ 监督实施市场推广活动、协助组织公司市场活动,并与有关部门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

④ 根据市场专员或其他部门的相关建议和反馈,及时调整推广宣传政策。

⑤ 负责竞争品牌广告信息的搜集、整理、行业推广费用的分析,制定不同时期(年季月)的推广策略和计划。

⑥ 协调维护媒体协会等公关关系,与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种新闻稿件的媒体发放及传播监控;策划或召集举办相关重要会议及公关活动。

⑦ 提供市场开拓及促销、联盟、展会、现场会议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训,协助接待公司来访来宾,参与相关演讲活动等。

⑧ 提供相关产品资料,现场产品演示,现场解说,产品分析等技术指导培训。⑨ 主持公司媒体公关活动,制定并组织执行媒体活动计划。3.《市场活动申请表》

市场专员/商/业务人员/设计师根据活动信息提前一周向市场部提交《市场活动申请表》及《市场推广活动方案》,需经领导审批同意。如出现未提交申请表审批同意该活动产生的费用由该当事人根据相关情况进行处罚。4.市场活动的策划

① 活动信息分析

市场专员负责与协会等相关对接人进行沟通和衔接,从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内容、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活动对象、所需资料、收费情况、议程安排、注意事项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各相关活动的具体背景,并对所了解到的详细的活动背景情况进行综合整理,按年季月汇总,形成《推广活动信息汇总表/年》,提交给市场总监。② 市场活动的执行

线上/线下推广活动经过相关领导批准后,市场人员立即通知各相应的具体推广活动所在部门的效果负责人,及时与相应的人员进行沟通,并依据相应的《市场推广宣传制度》,联合各部门负责人推动活动的执行。同时在活动现场收集/记录,为部门总结问题反馈做资料素材等准备。③ 市场活动的总结

市场专员需要不定时不定量的收集好各个活动阶段下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问题反馈信息,综合其他有效信息汇总整理,以《XXX推广活动总结》形式发送给市场总监,存档后续解决相关事宜。

四、相关文件

《市场活动管理制度》 《市场活动申请表》 《市场推广活动方案》 《市场推广活动收集》《推广活动信息汇总表/年》 《XXX推广活动总结》

五、其他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生效。2.本制度在执行中若有争议,提交仲裁。

市场部 年

2.学术活动管理制度 篇二

在“教授管理”方面, 大学的人事招聘工作主要是由高校的人事部门负责, 教授只在最后一个环节才能参与一下, 而在涉及学术的校务治理上, 教授本身的参与程度却十分有限。最了解学术优劣之分的人没有发言权, 又如何能保证选拔到最优秀的人才呢?

开放人文是“学术型管理”的总体内涵特征。开放人文首先意味着提高管理者和学生的人文内涵。“教授管理”只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 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型管理”带来的弊端, 除了改革管理制度之外, 还得改变管理者的内在意识。开放人文为高校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人文氛围, 可以从精神意识上对“行政型管理”产生制约弱化作用。“学术型管理”意味着高校所有的管理将围绕着建构学校的整体人文内涵展开, 而学校整体内涵的提高最关键的就是从人文精神教育入手, 这包括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两方面。

3.管理提升活动中的党建管理 篇三

管理提升是基业长青企业新世纪的必修课

放眼看世界,成功的基础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镜,可知真谛。翻开人类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无不是一部创新发展史,创新力对国家兴衰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创新在企业的历程,就可窥管理创新是何等重要,企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和源动力。英国因为有了股份制的创新,带动了大英帝国的繁荣;美国因为“泰罗制”的创新,奠定了国家20世纪的风光;日本因为松下、丰田、索尼、京瓷等一大批企业的管理创新,雄踞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多年;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中国企业脚踏实地摸索出一套管理创新的路子,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展望未来路,长青的企业是精益。“未来的企业”告诉我们什么?“渴求变革;让创新超乎客户想象;全球整合;颠覆性的业务创新;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路途还是遥远。摆在当今中国企业面前的客观现实,必然会迎来“四大转变”:从管理的随意性向管理的规范化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机会型企业向战略型企业转变。这“四大转变”的着眼点是:必须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也就是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努力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法从外延式向更加注重内涵式转变,发展手段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而这些转变的实质就是走向精益。

管理提升活动必然注重党的建设管理工作

管理提升活动明确了“四个明显”的目标,那就是基础管理明显加强;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管理创新机制明显完善;综合绩效明显改善。管理提升活动的重点定在13个方面,即投资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法律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管理信息化、社会责任管理、党建管理和反腐倡廉管理,而党建管理则是方向性的管理,管理提升活动必然要注重党的建设管理。

管理提升活动在党建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毛泽东同志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科学化”的概念。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写道,“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论断。科学化就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管理提升活动在基层党建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开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管理提升强企业党建提升强管理践行路径

管理提升活动在党建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企情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不负历史重托和人民期望,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注重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结合中远集团实际,就是要落实“党政融合、互为因果”的管理思想,就是要贯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价值、多做贡献”的工作指引,就是要努力按照魏家福董事长、党组书记提出的“完成一个目标、经受两大考验、抓好四个重点”和马泽华总经理提出的“提升三种能力、实现三个确保”的任务要求,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远集团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

路径指引,三句话。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路径布局,五位一体。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制度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建设,重点是理论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几年,中远船务党委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潜心构建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的高端平台,根据中央和集团党组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难点和热点的问题,邀请党和国家权威的专家讲课,党员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开拓了视野,补充了营养,提升了岗位做贡献的能力,反响和效果非常之好。

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双建双培”机制建设是中远船务党委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贯彻“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举措。“双建”对于组织而言,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充满朝气和活力、能战能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精专,能满足自主创新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双培”对于个体而言,一是国际国内引进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二是从在校大学、研究生中招收、选拔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就要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上下真功夫。中远船务作为中远集团修造船板块的核心企业,“三工并存”是企业的现状,“三工”即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制员工、分承包方员工,特别是分承包方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0%以上。作为修理生产制造的主力军,关爱分承包方即农民工的权益,让他们进了中远门,感觉就是中远人。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外包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民工党建,首创“属企化”党建创新理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着手做事,使他们精神上有归属、工作上有奔头、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感召、政治上有依靠,让党的血液流淌在“新兴产业工人”的肌体中,这就是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真实写照。

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是一个组织思想统一的物质外壳,没有制度,就不可能有包括社会团体、政党、国家等各种组织的存在。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构建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制度建设上,中远船务党委、纪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2012年工作会上提出的夯实党务基础、融入管理体系;二是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使人不想腐败。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大举措和战略任务。中远船务党委、纪委针对过去10年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案子多发的实际情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中远船务工作人员廉政从业若干规定》,用“53不准”及“四个认真七个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路径落脚点,三尺度。路径的落脚点要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做好工作,具体用好“三尺度”去衡准,即服务中心有效度、工作创新度、党员群众满意度。服务中心有效度讲的是发展是硬道理,效益是关键。党员群众满意度讲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体现稳定是硬任务。工作创新度讲的是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才有未来。

路径的动力,创先争优。就是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价值、多作贡献;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运用精益管理理念解决中远船务实际问题;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把“一个指导思想、两个确保、五个重点关注”生根落地,实现中远船务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百年中远”多作贡献。

(作者系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博士)

4.业务活动管理制度 篇四

1、正常上班时间:

周一至周五中午11:30至13:30

晚上18:30至21:30

周六至周日下午15: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30

2、寒暑假期间:

下午15: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30

3、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开放。

4、教职工应在规定时间到本中心从事各项活动,如需在非规定时间活动的须经过院工会的批准。

二、教职工使用本中心的.设备器材须听从服务人员的安排,在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后再行使用。

三、教职工在使用设备器材时须小心爱护,不得违反操作规程,如造成人为损坏要照价赔偿。

四、教职工在进入中心时不要穿带钉子的鞋,以免造成地板的损坏。

五、教职工进入活动中心后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要保管好自己的衣物及财产,以免造成损失,否则后果自负。

六、非教职工一般不允许使用本中心,如有特殊需要使用本中心须经过院工会批准。

5.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 篇五

1、目的为确保本企业的日常安全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防止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班组安全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公司安全生产基层作业单位。

3、职责与分工

3.1各岗位班组长是日常安全活动的负责人。

3.2部门领导及公司领导是班组安全生产定期活动的负责人。

3.2公司安环科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班组安全活动的协调和监督。

4、内容与要求

4.1班组安全活动开展流程

4.1.1 由安环科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企业班组安全活动计划,规

定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要求。

4.1.2 相关班组安全负责人应按照规定和活动计划,按时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各

班组所在部门领导应配合和帮助班组长开展日常的班组安全活动工作。

4.2班组安全活动的频率及对相关管理人员参与要求

4.2.1 班组安全活动至少每月进行2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

4.2.2 一般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每月至少参加2次班组安全活动。

4.2.3 安环科至少每月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每次不少于2学时。

4.2.4 总经理或副总至少每季度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

4.2.5 安环科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班组安全活动记录。

4.3班组安全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学习、讨论、参观、观摩、竞赛等方式。

4.4班组安全活动的内容

4.4.1 学习国家和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4.2 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文件、安全通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

安全技术知识。

4.4.3 讨论、分析典型事故案例,总结和吸取事故教训。

4.4.4 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异常情况紧急处理和

应急预案演练。

4.4.5 开展岗位安全技术练兵、比武活动。

4.4.6 开展查隐患、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4.4.7 开展安全技术座谈,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和录像。

4.4.8 熟悉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

4.4.9 其它安全活动。

4.5班组安全活动的要求

4.5.1 班组安全活动内容应满足但不限于《规范》规定的内容。

4.5.2 每次班组安全活动要有记录和参加人签名。

4.5.3 活动结束后要有结果评价(效果如何?员工反应如何?哪些地方做得较好

或不够?如何改进等等)。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1、目的为全面及时掌握本公司管辖范围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及分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早期预控机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本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重大危险源的鉴别和管理工作。经过重大危险源识别,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有液氯库和三氯氢硅储罐区两处。

3、3.1 职责与分工 安环部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的重大危险源的鉴别工作,并进行登记注册,制定重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评估、风险评价以及监控制度。

3.2

3.3 生产部负责重大危险源岗位生产工艺的应急处理。重大危险源所属部门负责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并根据《安全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事故应急分预案,并定期进行组织演练。

4、4.1 内容与要求 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

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4.2 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的规定和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下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容器等。)进行辨识,以及通过委托安全咨询服务公司所进行的安全评价报告,可确定本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所在。并应对已经确定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责任人。

4.3 为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本公司成立以公司生产副总为组长,生产、安全、保卫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危险源监管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管工作。

4.4 安环部是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管机构,对公司的重大危险源负有综合监管责任。对重大危险源所属各车间进行业务指导,并对监控措施进行审查,对监控效果进行评价。

4.5 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部门重大危

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4.6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摸清底数,掌握

本公司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部情况,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并应向公司相关领导定期报告。

4.7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每年都要按照《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标

准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

[2004]56号)规定,识别重大危险源,建立档案和台账并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4.8 公司风险评价小组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系统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实时检测或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每两年至少要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一次安全评估,要落实安全评估报告提出的治理整改对策措施。

4.9 当重大危险源 涉及的生产过程、工艺、材料、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因

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各单位要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机构重新进行安全评估,每次的安全评估报告均要报送公司安全管理部和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4.10 司每季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类重大危险源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对存在缺

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整改,消除危险危害因素、确保安全生产。

4.11 公司必须保证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和隐患治理整改所需的资金投入,组织

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技术管理措施,逐级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责任制。

4.12 公司总经理必须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预案,并要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完善;要对职工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预案宣传教

育、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让职工了解、掌握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自救互救知识。

4.13 公司对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的原则,要采用先进科技检查监控手段和治理技术装备,提高监控、治理的本质安全水平。

4.14 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治理整改

质量的跟踪监督力度,对因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不到位、治理整改不及时、治理整改质量不好的,不论发生事故与否,均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整改不力、监管不力责任。

4.15 公司安环部必须加强职工对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治理、防灾、避灾及

《重大危险源申报与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重大危险源事故的防控和管理能力;两级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机构要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及防控、治理知识纳入安全培训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并进行考核。对从事重大危险源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4.16 重大危险源岗位职工要严格操作规程,严格巡回检查,发现问题或安全隐

患及时处理并上报。

4.17 公司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备、设施,要按国家标准《安全标志使

用导则》(GB2894-2008)、《安全色》(GB2893-2008)等要求,在其醒目、显著、安全位置标注安全标志和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以警示人员重视重大危险源部位的安全生产。

4.18 公司要加强在重大危险源环境、设备、设施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

护,要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有关规定为作业人员配置齐全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对特殊用途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测试验,经检测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4.19 对于公司存在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单位、居民人身和

6.外出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1、组织师生外出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春游、秋游、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等)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安全措施,活动方案必须经校领导审阅签字同意后方可实施。组织到外地或较远地区活动的需经社会发展局审批。

2、每次活动应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并明确职责。

3、活动的路线、地点,事前应进行实地勘查,确保无安全隐患。

4、活动来往的交通工具应向专业运输部门租用,参加活动人员应遵守乘车、乘船安全要求,行前要求营运部门对车(船)进行检修,查验驾驶人员的有效证件。

5、每次活动都要有安全、保卫、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

6、野炊、爬山、野餐等活动要注意防火、防食物中毒、防摔伤事故发生。

7、活动地附近有情况不明的水域或其它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不能让学生进入活动。

8、凡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学校领导及安全小组成员必须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监控。

7.论学术制度的变迁 篇七

一、制度变迁与学术制度变迁

关于制度变迁问题, 诺斯给出了一些理论预设。在他看来, 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 (但不一定是有效的) 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但是, 制度的稳定性丝毫也没有否定它们是处于变迁之中的事实。从习俗、行为规则、行为规范到法律以及人们之间的合约, 制度总是在不断演进, 因而不断改变着我们所能获得的选择。变迁在边际上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犹如历史的长河[2]5。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论断, 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制度始终处于变迁之中;制度变迁的内容涉及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变化;由于非正式规则的滞后性与延续性, 制度变迁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学术制度尽管有着其特殊性, 但仍隶属于制度范畴, 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迁主要是因为新的获利机会的出现, 需要通过制定新的规则来表达这一新的获利可能。学术制度的变迁同样如此, 它所反映的是新的学术利益的出现。为实现获利目标, 学术组织将会采取行动, 增强组织的谈判力, 使组织成为制度变迁中的关键因素, 得到在新学术制度中的获利机会。在学术领域内, 组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团体、学术团体、教育精英等, 其成为组织的重要条件是:这些组织必须要有充分的谈判力, 也就是说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 表达自己的诉求。

学术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将会产生以下变化: (1) 学术组织的行为变化。以大学为主要载体的学术组织在追求学术目标最大化的驱动下, 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各个具体的学术组织要素发生行为变化后, 将推动整个学术组织的行为变化。 (2) 学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依照传统观点来看, 大学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与社会其他组织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有着严格的边界。但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变化, 大学需要同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力, 甚至大学会由于被迫参与社会资源的争夺而融入到社会组织之中。这样, 学术组织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就构成密切的利益关系, 学术组织与环境之间将不再完全是相互隔绝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则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3) 学术规则发生变化。这个学术规则不仅包括学术组织内部的规则, 还包括学术组织在处理其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关系时的规则, 如大学与政府之间宏观上所表现的法律关系, 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学术领域内部具体的学术规范等。

学术制度的变迁并不总是以规模化的形式发生, 也并不总是制度的根本变革, 而往往是以边际调整的形式发生, 通常是对原有制度进行重新阐释、整合, 并以此实现制度的渐进式变革。学术制度在变迁过程中有自己的动力机制、变迁主体以及变迁方式。

二、学术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潜在的边际利益。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利益变为现实的利益, 这就涉及使外部利益内部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就是改革或创立新的制度以满足这种利益追求的需要,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最终演变为在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就是说, 制度供需不一致的非均衡状态导致人们不断做出推动制度变迁的努力。因此, 制度变迁始终离不开人们对新制度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制度现有状态的不满 (无论这种不满是出自于制度供给不足, 还是制度供给过剩) 。诺斯在分析经济制度时强调, 制度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 即在行为者的谈判力量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合约谈判给定时, 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用于再建立合约是有利可图的。要注明的是, 这一状态并不意味着, 每个人对现有规则和合约都满意, 只是由于改变合约参加者游戏的相对成本和收益使得这样做不值得。现存的制度制约确定和创立了均衡[2]116。也就是说, 制度均衡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状态, 于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呈现良性循环。但是,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这种制度的稳定性很难实现, 制度不稳定的因素一直都在增长, 所谓的制度均衡只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具体到学术制度, 不同学术利益主体对学术制度的需求度存在着差异。不论利益主体对学术制度有着怎样的需求, 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自己对潜在学术利益的追求。

对大学而言, 学术是其生存的根本, 没有对高深学术的探究, 大学也就无法称其为大学。因此, 在大学里, 无论是其组织形式还是其制度架构, 甚至其人员组成, 其出发点都应立足于增进学术。为了尽可能实现自己的学术创造潜能, 对于大学来讲, 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基本需求。为了保证这种需求的实现, 必须要从制度上来规约自身与外界的行为。这种制度需求通常化身为整个大学相对于外界的自治诉求, 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尊重, 学科内部的权力与资源的合理调整等。相对而言, 作为拥有公权力的政府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制度需求, 政府在利用制度的约束作用来维持公权力运作的同时, 还从意识形态上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一方面, 政府的这种制度需求通过政府办大学或支持办大学的方式赋予了大学一种独特功能, 即:通过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方式, 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政府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另一方面, 政府也通过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大学的这种功能。市场对制度的需求是制定交易规则, 不断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因而, 市场的需求相对于大学和政府来说就显得比较单一化。市场之所以能够与大学联系起来, 主要是大学学术的科技含量。为了引进尖端的科学技术, 市场必须要给予大学以资金支持、信息支持, 大学同时要对市场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就使得大学学术在应用方面与市场产生了关系。为了保证这种关系的持续存在, 两者之间需要规则的约束。

总之, 大学学术对大学自身和其他利益主体都构成了一种利益关系, 但这种利益关系的存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约束机制。以大学学术为中心的利益主体, 在面对新情况时, 不断发现边际利益的存在, 为了使这种边际利益成为现实, 就会不断产生制度需求来保证自身获利的交易条件。这个交易条件就是学术制度的约束作用。因此, 不断产生的学术制度需求就会造成与原有学术制度供给失衡现象的出现。为了调整这个失衡, 各利益主体将会与大学不断地进行制度博弈, 最终达成一个双方甚至多方都必须遵守的新契约。由于其根本的动力源于学术, 其最终结果也往往是通过促进学术的发展而获得各自新的学术利益。

三、学术制度变迁的方式

在新制度学派看来, 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在变迁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是自发渐进的, 而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与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相比, 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一种强制的, 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往往更具权威性, 在实施过程中更能减少制度变迁的阶段性成本, 成为制度转型的直接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往往是由于某个团体或个人看到了边际利益的存在而开始从局部进行个体尝试, 然后逐步开始推广、流行并最终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制度选择。这种普遍认同的制度选择通常最后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成为一项正规的制度, 制度创新的过程随之完成。相对而言, 强制性制度变迁往往带有强制性、时效性等特点, 而且制度从一开始就具备形式上质变的性质。如果这种质变能够反映多方的利益需要, 则不仅易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而且还能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否则, 新制度将不仅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而且还会受到整个社会传统的无形约束, 并最终慢慢地被社会传统所吞噬。此外, 强制性制度变迁往往由于不能关照所有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也会因为制度设计和执行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集团利益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效果会出现偏差。尽管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各具特点, 但二者却是一种互补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要成功地实现制度变迁, 二者将呈现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最终实现需要强制性制度的最终质变飞跃, 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往往需要诱致性制度变迁做量变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并非泾渭分明, 而是互相交叉、互相支持。

尽管学术制度变迁远比经济制度变迁更具复杂性, 但是学术制度变迁同样是利益关系的调整, 变迁的目的就是追逐在现存学术制度安排下所无法获得的潜在学术利益。因此,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同样也是学术制度变迁所必然遵循的方式。学术领域内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发生在学术组织内部。随着学术自身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由学术所带来的客观及潜在利益将使各方需求反映到学术组织内部。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 学术组织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学术规则越来越呈现相对落后的趋势, 组织成员逐渐有了新的规则需求。就学术的应用来说, 在大学科研部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社会上的企业为了用科学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无不争先恐后地意欲引入大学科研部门、科研人员的知识力量。同时, 科研组织、科研人员也看到了企业的丰厚报酬, 利用企业的资金援助将不仅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 更增强了自己的科研力量, 更能满足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和兴趣。在这种“双赢”的利诱下, 二者都希望打破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 都愿意用一种新的合作规则来规范这个交易。由此, 组织内部的具体学术规则与特定的学术意识形态随着学术与外界环境的交替变化开始了量变的准备。由于企业是以纯营利为目的的, 所以在合作方面阻力偏小, 因此, 难点在学术组织内部。学术组织是以对高深知识的探索为目的, 素有“象牙塔”之称, 更重要的是大学对与企业的合作持有怀疑的态度, 担心经济领域内的思想进入大学并侵害大学学术及其品质。但无论如何, 现实中大学的处境又不得不促使它们与外界进行合作, 在科研资助与学术自由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计算与衡量, 最终, 促进二者之间进行合作的新规则的产生。大学在怀疑中迈开了合作的步伐, 诱致性的学术制度由此产生。

学术领域内强制性制度变迁则主要由政府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 针对学术问题, 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学术政策或者是新的学术规则来对现有学术制度进行修订。这些新的政策与规则就构成了大学学术所必须遵守的契约。为实现这一目的, 同时又考虑到学术本身的高深性与自由性, 政府通常利用拨款与科研项目等手段, 来保证政策与制度的畅通性, 降低强制性学术制度变迁的成本。

学术领域内的诱致性学术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学术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很难厘清它们二者之间的界限。因而在一种新的学术制度产生后,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诱致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因为诱致性学术制度变迁通常是自下而上的, 而强制性学术制度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在学术领域, 只有将学术领域内部人们潜在的学术需求制度化, 才能进一步地推动学术向前发展。

四、学术制度变迁的主体

制度能否变迁还取决于各利益主体的实际谈判能力, 拥有实际谈判能力的利益主体可以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个人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组织, 通过组织的谈判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 真正具有强谈判力的是国家与社会团体组织。在制度经济学派看来, 国家是一种特殊组织。一方面, 国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同样追求主体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国家具有暴力潜能, 它充当了整个社会的代理人角色, 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除了这种双重角色外, 更重要的是国家具有强制性功能, 便于施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国家拥有一套完备的组织机构, 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大资金优势, 能够承受制度变迁中所需的成本, 在制度变迁产生规模效应后, 还可降低交易费用。所以, 国家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 是制度变迁中的主体。但制度经济学并未对国家和政府进行严格区分, 有时甚至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3], 其阶级统治的职能只能由政府来完成。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府便成为制度变迁中的实际主体。

学术制度所体现的各利益主体成为学术制度变迁的主体, 而决定学术制度变迁主体的是各利益团体的权力限度。一种新的学术制度是否能够产生, 除了利益诱导下的新制度需求外, 各利益主体所具备的不同权力是决定这种学术制度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的核心力量。就此而言, 对权力的争夺就是对学术制度供给能力的争夺。由于学术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与学术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演变来的现有学术生产结构、学术资源分配结构以及由学术衍生而来的学术权力构成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学术的生产过程带有一定的公共性质, 学术的专业性决定了只有在学术工作第一线的成员才具备发言权, 他们最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 是学术权力的天然拥有者。学术人员一旦有了学术权力的合法性, 那么在学术制度创新过程中, 以组织为依托的学术人员将隶属于制度博弈的一方, 成为学术制度变迁的重要主体。对于政府来说, 它具备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合法性、抗风险性、规模性、强制性等特点, 因此政府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在学术制度变迁过程中, 政府主要是利用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合法性来推行新的学术政策、新的学术规则, 而且这个规则主要是一种宏观上的政策规定和价值倾向, 从而成为微观的学术制度变迁总指导原则。在政府的宏观政策规定下, 学术被纳入一个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轨道。与政府、学术组织相比, 其他社会组织团体根据自身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程度, 也就是根据自身在学术中的受益程度和学术本身对其他社会组织的依赖程度来决定它们在学术制度变迁中的参与权。因此, 这个变迁主体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无论如何, 政府与学术组织将是一对特定的学术制度变迁主体, 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处理好这对关系。

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 要完成一项制度的创新必须依赖于行动集团的作用, 也就是说, 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会形成所谓的第一行动集团、第二行动集团和第三行动集团。所谓的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预见到潜在利益并发起制度变革的决策者, 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帮助第一行动集团推进制度创新的决策者[4]。实际上, 在学术制度的变迁过程中, 更离不开第三行动集团的作用, 所谓的第三行动集团应该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充当制度工具的集团, 也就是新制度的实施机制。具体到学术制度, 第三行动集团就是指大学的学术人员。大学学术制度的创新离不开那些能够洞悉新的学术利益的学术精英, 也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新的学术规则, 但是, 真正能够履行这些学术规则的还是大学一线学者。只有在多方行动集团的共同努力下, 一项新的学术制度才能够发挥功效。

我国学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制度变迁主体单一, 为政府这一强势主体所垄断, 而代表学术生产的基层学术团体的主体作用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状态, 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在我国也一直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 难以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来影响学术制度的变迁。因此, 只有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赋予一线学术组织的制度变迁主体地位, 并重视、鼓励和支持一线学术组织创造的制度变迁新模式, 充分尊重一线学术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才能改变学术制度变迁主体单一和路径选择单一的局面, 从而实现我国学术制度的变迁, 最终实现学术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D·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 等,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226.

[2][美]D·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7.

8.学术造假与制度改革 篇八

堂堂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副校长,居然也因为学术造假而被摘掉博士帽,剥掉导师袍,这让人们看到了西南交大学术打假的决心。如果每一个人才培养单位和每一家用人单位都能如此严厉地打击学术造假,禁绝这一流弊俨然克日可成了。

其实不然。原因有二,一是“空前”难,即将以往的学术造假一一“抄底”,难度极大。二是“绝后”难,如若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科学的制度设计,学术造假还将重现。

先说“空前”难。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其中提到一组数据:分别有43.4%、45.2%和4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过半数(55.5%)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如此严重的学术造假情况、这些一抓一大把的学术造假行为,要是一一追究起来,那很可能會出现全国性的学术打假运动。就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也要抽调专人组建专班,来从事学术打假。如何兼顾学术打假与单位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如何安排学术造假者的去向,如何处理揭发造假引发的人际纷争,这都是一堆乱麻式的棘手难题。

如果只是有一说一,抓住一个惩罚一个,固然能够显出壮士断腕般的雄力,却也缺乏对症下药的智慧与效果。以往的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制度安排不周,如果不从这一层面去抓改革,那要想“绝后”也很难,打假再多也枉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听说过有几个官员、老板读博自己写学位论文的?这样问似乎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换个问法:你听说过官员、老板读博让别人代写学位论文的吗?答案自在人心。那些让别人写的论文,虽然本身不一定造假,使用了也不构成侵权,但这种类似于把别人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抱到自己家里的行为无疑还是学术造假。相比其他剽窃或过度引用行为,这种行为可称为“全剽窃”、“全引用”。如果不从改革官员、老板读博的招收、培养、学术水平考核制度上着手,这种假又怎么打呢?

又比如,有的大学规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不予毕业。而现在,有的大学的院系为了扩大硕士生生源,招收了大量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采取的还是两年制培养方式。如此速成班,当然也很难保证让学生在写论文方面“包教包会”。但他们又不享受“不会免费再学”的待遇,于是只能被逼造假。如果分类施教,实行弹性学制,造假现象应该会有所遏制。要是索性取消发表论文规定,也不失为可行之策。

9.活动板房宿舍管理制度 篇九

一、消防安全。

1、严禁在板房内私拉乱接电线,严禁私自改装电路,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酒精灯、煤油炉、压力锅、电饭煲、电炒锅、热得快、取暖器具等。

2、活动板类、漆类、白酒、医疗酒精等。

3、严禁在床上吸烟,严禁将烟头丢弃活动板房其他位置。严禁将衣物挂在电线上。照明灯不能超过60W,严禁烧香烛照明。严禁停放摩托车、电瓶车,禁止在室内充电、维修各类车辆。严禁使用切割、焊接物品等。

4、严禁在宿舍内使用明火、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将活动板房作为厨房,配电房,易燃易爆品库房。禁止将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和有浓烈异味等物品带进板房。配置的干粉灭火器具,禁止挪作它用。

5、严禁乱接电源,离开宿舍须关闭电源,拔掉电源插头,断掉所有电源。

二、公用设施安全。

1、爱护生活区所有水、电等公用设备设施设施,不得私自拆卸、调换、故意破坏。严禁在桌、凳和墙上乱刻、乱划。

2、宿舍内公用设备由室内居住人员共同负责,共同保管,未经许可不得将室内家具转借他人或互换使用,更不得进行拆卸或搬出挪用。

三、文明、卫生管理。

1、保持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清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得在门窗、墙面上乱写乱画、乱张贴;不准在公共区域内堆放垃圾乱倒污水。宿舍内和走道卫生由宿舍人员负责。

2、宿舍内卫生要整洁,床铺要干净,床下物品摆放整齐,床上不得堆放杂物,衣物不得乱堆乱放,脏衣服要及时清洗。

3、严禁在楼内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乱起哄或高声播放音响设备,晚上11点前须全部宿舍就寝,上夜班的人员不得从事影响他人休息的活动。严禁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及不雅语言。严禁组织收看淫秽光碟、书刊等。宿舍之外女性一律禁止穿吊带、超短裙及过于暴露的衣服;男性禁止赤裸上身。

4、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做到随用随开,用完即关,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

5、住宿人员不得随意将钥匙转借他人,严禁私自调换门锁或另加门锁,丢失钥匙要及时上报备案。私人物品自行妥善保管,任何人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他人物品,否则视为偷窃行为。

10.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十

一、党员活动室的`管理由支部负责,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二、党员活动室的一切设施要登记造册,派专人进行管理;

三、活动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固定开放,其他时间需使用活动室时,须征得办公室同意方可使用,并实行申请人负责制。活动室使用情况要及时做好记录;

四、活动室所配备的所有物品,应妥善使用,用后按原样摆放好,不得随意外借,如损坏、丢失照价赔偿;

五、室内报刊杂志阅后请放回原处,未经同意不得携带外出;借用书刊需按规定办理手续;

11.教授兼职是学术管理变异 篇十一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泉声近日被揭违规兼职,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当下的高校、科研院所,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早年我国由于学校资源有限,所以,教师在同一学校内部要求双肩挑,对外也允许兼职,实现资源共享。不过,教师一般只在双休日出去兼职,所谓的“星期日工程师”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双休日兼职逐渐演变成工作日兼职。

这些知名教授、博导,甚至是院士违规兼职本质上是学术行政化的结果。事实上,各种人才计划本不应该由行政部门来推出,一旦由其推行就会变成政绩工程、分钱计划。因为引进的学术人才越多,腕儿越大,表明该高校的计划就越成功。因此,高校、科研机构对于这些学者身上明显存在的职位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故意招揽这些学者以提升招聘的成功率。通过招聘这些兼职教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建设可以说是大获成功,而通过知名教授的头衔和人脉资源获取的科研经费又可被大家所共享。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样做带来了一个可怕的结果,那就是真正的学术被放在了一边。我认为,这是严重的学术管理变异。

此外,造成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前国内的高校大多缺乏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岗位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而学校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又不够严格。大学行政人员动辄五六百人,多是人浮于事,对岗位要求、人才遴选、岗位考核以及评价的制定却都是模糊的。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例,其规定的招聘条件之一是,必须保证在聘用期内每年在校工作9个月以上,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在国外,高校对教授在外兼职的规定非常严格。在美国,许多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在学校或实验室坐班,一周之内只允许半天时间出去。印度甚至不准教授在外兼职。反观国内,高校教师如果只负责科研项目,根本没有监管人员检查其是否在学校。有课程安排的教师也往往只在上课时出现。

目前,我国高校普通教师兼职虽有悖于职业操守,但分析其内在原因,跟当前高校普遍薪资待遇过低也有关系。纵观周边国家,教师的待遇都是高出许多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国内的教师,除了基本工资外,奖金、津贴以及科研提成等都需要自己去赚取,这样的薪资结构本身是不合理的。

12.软件项目管理活动浅析 篇十二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特别硬件水平的提高, 对软件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产品规模日益庞大, 复杂度越来越高, 开发周期越来越短,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多年来许多大型软件项目研发失败的教训提示我们, 只有在软件研发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确保软件项目成功。软件项目管理者要把握住管理活动中的关节点, 善于用现代管理学和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来管理软件项目。

2 软件项目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 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地组织各种管理要素, 达到组织的目标。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 对软件项目按照管理学的要求进行管理也十分必要。软件项目管理先于任何技术活动之前开始, 并且贯穿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必须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指出每个项目管理过程都是一系列活动, 要用项目管理过程来组织项目管理中的活动。由于软件项目的实现手段和涵盖内容与通常的项目有所不同,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软件项目管理体系一般可分为立项、计划、实施、评估、推广和维护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管理活动和内容, 本文侧重分析以下三项管理活动:项目规划、质量管理和软件成本估算, 只有处理好这些活动才能提高开发效率和保证软件的质量。

2.1 项目规划

对一个软件项目的有效管理取决于对该项目进展状况的全面规划[1]。规划过程从评估影响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 (项目的交付日期、现有的人员情况、总体预算等) 开始。对这些制约因素的评估要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 如项目的结构、规模和功能分布。

管理者要估算完成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严密地组织起来。把一个项目所有的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活动, 并判断完成这些活动所需的时间。协调这些活动并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正常情况下, 项目的活动要设置时间限制, 各项活动既不宜太细 (至少持续一个星期为佳) , 又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八至十个星期) 。项目规划中还要定义分隔任务的里程碑和可交付的文档。接下去规划过程进入一个循环:拟定项目进度表;各种活动按照进度进行;在一段时间之后 (2~3周) 检查项目的进展状况, 注意项目进度是否明显偏离既定的进度, 并不断修改计划。管理者要根据本单位制定的项目管理规程确定需要编写各个计划, 通常包括项目计划、质量计划、有效性验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维护计划和人员开发计划等。根据需要其中部分计划可归入项目计划中。项目计划通常由项目经理编写, 主要包括可用的资源、工作分解、完成工作的进度安排及项目里程碑和交付的文档, 等等。

2.2 质量管理

2.2.1 质量管理概念与影响质量的因素

软件质量是“软件与明确和隐含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2]。软件质量管理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的独立的检查活动, 贯穿项目开发的各阶段。

从管理角度来看,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可根据产品活动分为三类:

1) .产品运行

a) 正确性;

b) 健壮性;

c) 效率;

d) 完整性;

e) 可用性;

f) 风险。

2) .产品修改

a) 可理解性;

b) 可维修性;

c) 灵活性;

d) 可测试性。

3) .产品转移

a) 可移植性;

b) 可再用性;

c) 互运行性。

2.2.2 质量管理的主要活动

软件公司的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活动:

1) .质量保证。建立起机构质量规程和标准的整体框架。这些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和过程标准。产品标准用于待开发的软件产品, 包括文档标准和编码标准。过程标准定义了软件开发必须遵循的过程, 包括对描述、设计和有效性验证过程的定义、以及对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文档的描述。

2) .质量规划。选择适当的质量规程和标准, 改写使之适用于某一特定的项目。

H u m p h r e y提出质量规划的结构框架, 包括:产品介绍、产品计划、过程描述、质量目标以及风险和风险管理。

3) .质量控制。定义并设计质量过程, 确保软件开发团队严格遵守项目质量规程和标准。

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来确保质量。此外用质量评审和自动化的软件评估来检查项目可交付的质量, 也是对质量控制的有益补充。

2.2.3 质量测量

鉴于质量评审昂贵、耗时并不可避免地推迟软件系统完成时间, 因此可以利用工具来处理软件设计或程序, 并对软件质量进行自动评估。这种方法就是软件测量, 即对软件产品或软件过程的某种属性进行量化, 在得到的数据之间以及数据和机构的通用标准之间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有关软件或软件过程质量的结构。对软件系统、过程或相关文档的任何类型的测量称为软件度量。

2.3 软件成本估算

2.3.1 软件成本估算基本内容

软件成本估算的目的是要客观地、精确地预测软件研制单位的开发成本。估算通常要确定完成一个活动的工作量、时间和总成本。开发总成本有三个方面, 一是包括维护在内的软硬件费用;二是差旅费和培训费;三是工作成本。目前软件公司中主要参照工作成本作为报价的主要依据, 当然它不仅包括支付员工的薪水, 还包括机构动作的管理费用等。

2.3.2 生产率及工作量估算技术

在估算过程中, 首先要评估软件工程师的生产率, 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度量:

1) .面向规模的度量。根据活动输出的量来度量。通常是计算源程序代码行数。

2) .面向功能的度量。根据移交软件总的功能数来度量。功能点和对象点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度量指标。

对软件系统所需工作量估算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术:

1) .算法成本模型。用与一些软件度量相关的历史成本信息建立项目成本模型, 由度量到估计值, 预测所需工作量;

2) .专家评判。通过领域专家和软件开发技术专家进行估算, 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反复进行估算直至一致。

3) .类比估算。类比相同应用领域的其他项目进行估算。

4) .帕金森法则。规定所有可用的时间都工作, 由可用的资源而不是客观的估算来决定成本。

5) .根据客户预算报价。估算出的工作量依赖于顾客的预算, 而不是软件的功能性。

基于项目的规模、软件工程师的数量以及其他的过程和产品要素的估算, 用数学公式预测项目的成本, 就是算法成本建模。COCOMO模型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软件成本估算模型,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经验模型。其基本思想是, 以一系列输入量作为基础 (与软件的规模和生产率相关的因素) , 导出软件开发所需的人力费用。其改进的CO CO M O 2模型公式为:

其中, E是开发工作量 (以人月为单位) , a是模型系数, KLOC是估计的源代码行数 (以千行为单位) , b是模型指数, fi (i=1~17) 是成本因素。其中成本因素包括:

1) .产品因素

a) 要求的可靠性

b) 数据库规模

c) 产品复杂程度

d) 要求的可重用性

e) 需要的文档量

2) .平台因素

a) 执行时间约束

b) 主存约束

c) 平台变动

3) .人员因素

a) 分析员能力

b) 程序员能力

c) 应用领域经验

d) 平台经验

e) 语言和工具经验

f) 人员连续性

4) .项目因素

a) 使用软件工具

b) 多地点开发

c) 要求的开发进度

3 结束语

软件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实用性和可靠性有着现实的要求, 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软件项目管理者既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又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而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为软件项目的成功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善于把握软件项目管理活动中的关节点, 是确保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软件项目管理活动中的项目规划、质量管理和软件成本管理三项主要活动, 以及这些活动中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规划,质量管理,软件成本估算

参考文献

[1]Ian Sommerville;程成译.软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 篇十三

1为了加强我校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鼓励我校各单位和教师进行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调动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特制订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

2本办法所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为:

2.1 由我校主办或承办的或与校外单位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地方性学术会议。

2.2 本校教师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

2.3 我校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或合作研究。2.4 本校各单位组织的校内学术交流活动。3 上述各种学术活动是指:

国际性学术会议:包括在国内外举行、有外国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以港、澳、台为对方的学术交流活动暂并入国际学术会议)。

全国性学术会议:指经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在本国举行,只有本国学者专家参加的学术会议。

地方性学术会议:指经省部有关部门批准或地方性学术团体在国内举行,只有本国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

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指校外专家学者接受邀请,来我校进行传播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等信息的学术报告,包括受聘作学术报告和研究生导师。不包括以培训大学本、专科生为目的的受聘讲学教师。将受聘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分为学校邀请和系部邀请两种类型。

所谓学校邀请是指学校为了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的发展,学位点建设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请等工作邀请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系部邀请是指系部为了自身学科学术发展、系部学术水平的提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合作研究:指我校与他国、国内其他单位共同承担的研究项目,互派专家学者到对方参加研究的项目等。

4本校举办或承办与校外单位共同主办学术会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4.1 会议指导思想正确、目的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议主题必须有利于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队伍建设,且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4.2 会议主题所涉及的学科或技术领域,我校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已形成至少3人学术研究群体,承担有省级以上研究课题或已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4.3 会议组织健全,且须有我校专家学者进入会议的领导机构或论文评审委员会。4.4 会议经费落实。

4.5 须提供会议背景材料,包括会议主题所属领域近期研究状况、本次会议的目的、以往历届会议的主题、主办者及会议效果。

4.6 须有我校学者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国际学术会议不少于2篇,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地方学术会议不少于5篇)。

4.7 国际学术会议必须能邀请到国际上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必须邀请到国内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

5国际学术会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必须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或学会、研究会的正式批文。实行会前申报制度。我校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具体实施单位(系、部、所等)必须与会前6个月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会议名称、主题、主办单位、会议时间、地点、会议组织机构、经费来源说明、日程安排、拟到会专家学者名单,我校提交论文情况”,并附政府主管部门(或学会、研究会)或委托单位的批文附件及会议背景材料。凡在我校进行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严禁以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游山玩水。接待标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超标准接待。

8凡本校主办或承办或与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应向与会者收取必须的费用用于会议开支。学校提倡、鼓励和支持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校内单位积极向校外单位和组织争取和筹措会议所需经费。本校主办或与校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一般情况学校不提供经费资助。确需学校提供经费资助的,须与会前6个月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会议申请的同时提出包括详细收支的经费预算报告,是否资助及资助金额多少以学校批复为准。学校提供资助的额度为:国际学术会议不超过五千元,全国性学术会议不超过三千元。

实行会后报告制度。

凡本校主办或与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会结束后,须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10.1 千字以内的会议综述1份。

10.2 会议资料(包括音、像资料)1套。

10.3 会议经费决算表1份。1

1本校科研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校外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者,必须做到: 11.1 会前须向校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参加。11.2 有会议论文录用通知书。11.3 经费落实。参加会议所需经费一般应全部由参加者所承担的项目经费中开支。

11.4 确需学校提供经费资助的,须与会前向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经费预算,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主管校长审批,是否资助以学校批复为准。11.5 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者,返校后15天之内须向校主管部门提交1份包括会议简况、有价值的学术信息的书面报告,由校主管部门审核签字后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核销手续。

2本校科研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其涉外事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其余事项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执行。

3学校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的,其费用(含食宿、用车、讲课费等必需开支)由学校支出;系部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的,其费用由系部出面解决,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部分资助。

4凡我校与外单位进行的合作研究,其活动经费一律从项目经费中支出。1

5学校各单位应将学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凡学校内各单位自行组织的学术讲座需事前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报告题目、主讲人、主办单位、报告时间、地点等。学术讲座结束后一周内提交简报1份。学校主管学术交流活动的部门为科研处。

本办法由校科研处负责解释。18

14.美术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十四

1、美术活动室由专任美术教师担任管理员并承担相关责任。

2、美术活动室的使用,按规定制度使用,确保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画室氛围,确保各项教学、学习工作顺利进行。

3、指导教师要妥善保管画室内各种设施,认真做好设备添置登记,画架、画板、美术用品要摆放整齐,并监督做好学生使用情况。不准随意挪动静物、工艺陈列品、石膏雕塑等教学物品。

4、指导教师要组织好纪律,室内保持清洁、安静,不准随便喧哗、打闹,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画架、画板、画凳、墙壁乱刻乱画;教育学生爱护公物,节约用品。室内活动结束后,值日生做好清洁工作,铅笔灰、纸屑、杂物等废材料应及时清理。

5、指导教师负责绘画用具的发放和管理,绘画用具不得私自外借,画板、画架、画凳等不得搬离画室,教学物品若有人为损坏、丢失,按情节轻重由个人赔偿。

6、爱护室内摆放的模型设备,损坏者,照价赔偿。

7、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搞好室内整洁,关好窗,锁好门。认真做好防盗、防火工作。

15.义乌开展“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 篇十五

近日, 浙江省义乌市农机站制定并印发《义乌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开展“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在该站党员干部中开展“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为加强组织领导, 义乌市农机站成立了“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亲自抓,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 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活动期间重点开展3项专题活动:一是开展“学制度、明纪律、守规矩”专题活动, 列出“从严管理制度清单”, 查找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干部人事纪律和财经纪律等方面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整改活动, 紧扣市委集中整改十大行动, 抓好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三是开展“四个知晓”专题活动, 从早从小从细落实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日常管理。

16.学术活动管理制度 篇十六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现状;管理策略

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因此,践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是使人们在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上得到满足,凝聚广大群众的向心力,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发展任务。所以,切实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尤为重要。

一、群众文化活动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特性是社会群众集体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与公众群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群众文化活动的变现形式各有不同,可将活动内容划分为歌舞、曲艺、文学、健身运动等多种类型,尤其是在新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文化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各种诉求。当然,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应改革开放发展要求,共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社会主义的新面貌、多元化、符合传统文化的社会形式。群众文化活动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追求多彩缤纷、新鲜快乐,其渗透力强、影响力大。从文化传播角度看,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与表现类别,使得社会公众由其兴趣吸引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受到社会正向价值的浸染与熏陶,同时使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旨趣提升,进而在社会活动中自觉实现对低俗审美的排斥,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二、群众文化的管理现状

(一)群众文化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难以尽如人意

现阶段,不管是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管理者,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根据实际调查表明,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大都与新时代的发展出现脱节,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的老龄化趋势,受其年龄、身体甚至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其在群众文化活动引领方面无法有效的开展,特别是一些老年工作者,其思想观念偏于保守,与现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脱节,尤其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作为年轻群体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热情不容否定,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落实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欠佳,以及惯常表现出热情有余而难以持之以恒的坚持工作等问题,因而也无法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不力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实现是必须保障社会公众的全民参与、踊跃参与,因此,这一保障工作的有效前提是拥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来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然而,现阶段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工作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所开展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文化参与热情。文艺工作者应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组建一种非常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策略

(一)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

如今,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成了人们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主要途径。每个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而有利于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然而,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固定的几种形式,不能满足所有群众的需求。针对这种情祝,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对新颖、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形式加以推广,提高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扩大活动群体。尤其是当今时代下,新型的文化活动形式,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改善利用,优化升级,找到既新颖独特,易操作,又能促进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活动形式。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就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管理好群众文化市场。目前,群众文化市场整体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市场布局散乱、文化产品供给贫乏、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在宣传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逐步培育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调动社会各届参与建设群众文化的积极性;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各界投资群众文化产业,要履行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对群众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制度。

(三)要注重彰显群众参与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管理者、参与者和表演者的共同协作,共同构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文化活动形式。除此之外,还要依托政府管理机构的有效支持。在重大节庆日中,各种文化形式集中得以呈现给社会公众,因而使得此时段的文化管理面临较为复杂的情况。因此,在大型节日和庆祝节日,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组织开场文化活动。作为对文化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的文化管理者,要对岁时节令的文化活动进行全面规划,提前部署、周密安排、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全力以赴搞好节日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节日高潮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必须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自身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办法,抓住推进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公众一起开创出一片绚烂的文化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金泽.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现状与管理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09):22.

17.工会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十七

为活跃员工文化生活,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加强工会活动室的管理,保持良好有序的活动环境,根据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凡至工会活动室参加活动者须自觉遵守本活动室管理制度。

2、工会活动室为本单位员工强身健体的场所,原则上不对外开放,如需邀请外人参加,须经管理人员同意。

3、凡参加活动人员要爱护室内设施,科学合理使用健身器材,不得随意拆卸和搬动位置,更不允许将器材带出室外。

4、要增强爱护公物意识,防止损坏公物和公物私用现象,一旦人为损坏,须照价赔偿。

5、活动内容必须健康、高雅,不得搞赌博或变相赌博等活动。文明娱乐,以达到增进友谊和健身强体的效果。

6、讲究文明礼貌,禁止大声喧哗,保持室内安静,不影响他人活动。

7、注意公共卫生,禁止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

8、活动后将物品归放原位,关闭门窗、电源,并由活动人员主动搞好清洁卫生,以保持室内整洁有序。

9、遵守活动时间,工作时间一律不得进入室内活动。

10、本活动室开放时间(暂定):

18.活动场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八

为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更好为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服务,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场馆管理,维护运行秩序,确保场馆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遵守场馆开放时间,场馆开放的时间是:周一至周四晚间18:30——21:00,望大家准时离馆,非开馆时间没有特殊情况或领导批准,馆内不负责接待。

2、在馆内进行体育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消防法》,积极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爱护馆内设施和器材,在使用过程中严禁用力过激而损坏器械,保护公共财产安全。违章、随意操作造成的人身伤害,责任自负。

3、严禁穿皮鞋和带钉的鞋进入场地,以免损坏场地层面,必须穿运动鞋、旅游鞋。

4、严禁在馆内吸烟、携带易燃、易爆、油质物品进入场地,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不准在场馆内吃口香糖、泡泡糖、带皮、核和带包装的食品,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等,不准在场地内乱写乱画。

5、参加运动时,请大家轮流上场、互相谦让,严禁大声喧哗、打闹、打斗等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并服从场馆管理人员安排。

6、场馆管理人员每天按规定清扫场地卫生,保持场馆清洁,搞好场地和器材的保养工作。关闭场馆前管理人员应检查场馆内是否有火源、门窗是否关好、电源是否切断,并锁好门。

7、外来人员进入或借用场馆进行比赛或者训练,必须经相关主管领导批准,不可擅自入内。未成年人禁止在体育场馆内参加运动,避免造成伤害,不服从管理者,造成伤害后果自负。

8、对违反上述规定,酿成事故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视其情节,给予适当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19.加强活动体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篇十九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走世界, 行万里路”, 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活动体验”为载体, 走出条条框框, 走出固有僵化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活学、乐学、受益。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引导, 并且摆正自己的心态, 适应角色的转换。

教师的角色应逐渐从领导者、指导者向陪伴者过渡, 并且随着时间的转移, 对班级学生的直接管控力要有意识地逐渐减弱,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更多独立、自我管理的机会。

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提到高中生“最应该学会什么”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 有的说是为高考学习, 有的说是意志力, 有的说是人际交往等等。这些说法我不否认, 但就我个人认为, 他们最应该学会的是“会生活”!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追求的目标。而高中是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 这种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质量。一个会生活的高中生, 他 (她) 会知道自己应该独立了, 会知道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会知道学习是必须的, 会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会知道“钱”的消费, 会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会知道学习各种技能 (如歌唱、篮球、绘画等等) 来“过生活”……

而我觉得, 在“活动体验”中, “会生活”需要的基本素质, 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他们通过团队配合、商议协作、共同分享, 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有活力、有主见……

下面, 我就自己的切身经历, 谈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活动体验,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曾经的高二 (7) 班美术班, 学生个性强, 但普遍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 常规的打压式管理肯定解决不了问题。他们需要自信, 需要个性化发展, 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媒介。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进行前期的组织策划、经费预算、沟通协调, 中期的主持串联, 后期的总结反思, 每个阶段都不轻松, 但却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了强调自我, 鼓励个性化发展, 开学组班之初, 我们举行了“板报我来办, 小组我来Show”活动, 给每个同学参与并展示自我的机会。因为活动的开放性极强, 我们称为“疯狂的开始”。

在班训和班主任寄语的选择问题上, 我充分放权给学生, 不仅班训要全班定, 班主任寄语也是我列出N条, 供他们投票选择再来确定。

我们最后确定的班训是:NO sweat NO sweet;班主任寄语是:孩子, 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班主任寄语简单、明了, 有个性, 并没有过多的文字, 没有过多的要求, 目的只是引导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希望他们能居安思危, 学会规划自己将来的发展。

具体来说,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活动的组织开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1.做实班会

开学之初, 我们以6人为一小组, 将全班分成7个小组, 按照学校的校历周次, 给每个小组指派相应的班会任务, 让他们自己确定执行时间, 并在团支部那里进行申报登记。除了生日与感恩、Team精神、微笑面对挫折等常规班会主题外, 各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小组特点, 选择其他丰富的班会主题, 如童年、流行歌曲、电影、动漫、旅行等等。从前期策划、中期主持到后期总结, 所有的环节都由小组的6人一起协调完成。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所有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效果相当显著。

2.玩转生日party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一般都生活在三口之家, 很少有机会感受到大家庭的热闹和温暖。为了让他们感受班集体那种像大家庭一样的温馨氛围, 我们约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第八节课, 由各小组轮流策划、组织, 给当月过生日的同学集中举行一次生日Party。有了这个活动舞台, 大家一起交流、互动、游戏、嬉闹, 不仅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快乐, 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 为班级自主管理创造了重要的“人和”条件。

3.积极开展户外拓展

每隔两周, 我们都会由各小组轮流负责, 分工协作, 组织开展一次户外拓展活动。户外的拓展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 也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有效促进了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这是属于运动和活力的时间, 属于他们的时间, 我们称之为“Activity time”。

4.常态班级特色

(1) 每学期一个班级集体舞

集体舞等技能学习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活力, 更重要是为以后“会生活”多了一个选择的技能。

(2) 每学期一个集体相册

集体相册是让学生将自己高中生活每个阶段中最有纪念意义的相片装订成册。这种相册每学期一本, 作为他们成长的历程的见证, 特别有纪念意义。

(3) 以老带新, 建立学习模板的引导

对于美术生来说, 学长的经验和历程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考上不同类别大学的学长们回校与他们进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从众多学长的经历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模板, 找到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努力方向, 而且来自不同大学的学长们的思想碰撞, 更能激励起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交流对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重要的活动。

(4) 制作一部微电影

高中即经历, 高中即历程。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只有一次, 与自己共处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值得怀念。因此, 我们由班级自主编导、拍摄, 将高中生活、学习以微电影的形式加以展现, 为他们留下宝贵的成长印迹。

上一篇:移动自我介绍下一篇:骄傲和自信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