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实验》读后感

2024-07-12

《死亡实验》读后感(共11篇)(共11篇)

1.《死亡实验》读后感 篇一

《死亡实验》观后感

上周,上社会心理学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死亡实验》。下面先讲述一下大概剧情:科学家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扮演狱卒和囚犯的角色,来模拟两周监狱生活,这些人都是平凡而友好的人,实验开始前还相互开玩笑。用二周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任务,每人将会得到4000马克的奖金,很诱人。来参与这项实验的人的目的很复杂,有人觉得很有趣,有人是需要钱,有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人...实验开始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做游戏,后来狱卒开始用权利来维护监狱秩序,发泄私人情感,而犯人也开始对狱卒实施报复,进而整个监狱陷入失控状态......这是由一个真真实实的实验改编而来的,其中80%以上都是符合事实的。实验刚开始一天大家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实验者都成沉浸在狱卒和囚犯的角色里,咋送忘记了这仅仅是个实验,狱卒们闲着无聊就像做点“体罚”吧,找点乐子。然后矛盾就此展开了,他们的任务,是维持监狱秩序,让囚犯服从他们的管理,为此他们不惜对囚犯施虐,让他们赤身裸体站在牢房外,用身上的衣服清洗厕所,将不服从管理的囚犯关进“黑箱子”........而囚犯似乎也逐渐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说他们调整自己服从狱卒们的命令,不敢有半点反抗,完全陷入沮丧和麻木之中,甚至出现了心理紊乱!有的被关了三天以后出现惊恐,有的被关了五天以后出现了遗尿,而另一个人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不停的啃手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如此令人惊讶的结果呢?令人深思。看了这部电影,不禁会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呢?战国 时的孟子就曾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以性善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仁政。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性恶论一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所有的善都来自后天的人为。

引发人性变化的是权力的赋予,权力这东西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充满了诱惑(金钱的驱使也是人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给了伯瑞斯一个发泄对生活不满的途径。通过伯瑞斯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是个失败的人,可能他并没有没美丽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一切掩饰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身体发臭,生活一团糟,伯瑞斯的不幸也就成为了一条潜在的导火索。而77号成为点燃这条导火索的人,成为了矛盾爆发的根源。77号的挑衅为伯瑞斯找到了一条宣泄的途径,其实77号是博士特意安排的一个人物,没有他实验无法继续。77号不断制造新的矛盾冲突,因为只有狱卒和囚犯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实验才会越接近真实。如果实验一直大家相互尊重则相安无事。同时狱卒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定快感。矛盾爆发开始于82号不能喝牛奶,而狱卒偏偏要他们吃完。狱卒的权威得到挑战,如果82号不喝牛奶则会使狱卒颜面无存,而77号的所作所为也极大的惹怒了狱卒们,使他们十分难堪。经历了这次**,狱卒们变完全投入了自己的角色,伯瑞斯俨然是一个标准的狱卒,77成为了反叛的代表。

2.《死亡实验》读后感 篇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取健康捐血者12名,均为来自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的志愿者,男、女各6名,无血液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年龄25~40岁,采血前均告知采血量、可能风险并签订《捐血志愿书》。严格依照无菌操作规程,2010年3月由执业护士用EDTA真空采血管各采集全血40 m L。

1.2 方法

1.2.1 血样分组及保存

将全血摇匀后, 即刻将各个血样以每份500 μL分装到EP管中,置于25℃恒温箱中保存。 各组样本分别在0、4、8、12、16、20、24、28、32、36、40、44 h时间点取1 份待检。

1.2.2 6 种血液常规项目检测

将血样摇匀, 然后将EP管放入Sysmex-Poch-100i血液分析仪(Sysmex公司,日本)样品槽中,测定6 项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W-SCC)、淋巴细胞百分率(W-SCR);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GB)浓度(g/L),以备计算红细胞ATP含量。

1.2.3 红细胞ATP含量测定

1.2.3.1红细胞ATP待检标本处理

取40μL血样加入装有1000μL等渗PBS缓冲液的EP管中,摇匀,置于干热器中100℃加热10 min,自然冷却后13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即为ATP待检标本。

1.2.3.2 ATP含量测定

采用改良后生物发光法[3]。全部试剂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产品。

1.2.3.3红细胞ATP含量计算

红细胞ATP含量(μmol/g Hb)=26×样本ATP浓度值/血红蛋白浓度值。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1各指标回归方程及联合方程分析

对上述6 种血常规项目及红细胞ATP含量(用[项目]表示)随保存(死亡)时间(用PMI表示)的变化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回归方程,并对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检验;6 种血常规项目的全部数据汇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六元一次的联合方程。

1.3.2 各组残差(偏离时间)计算

以各项目、指标的原始数据分别代入线性回归方程和联合方程,计算残差(估计保存时间与实际保存时间之差),同一时间点上12个残差绝对值的均值为各时间点推测的平均偏离时间,各血常规项目的残差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ATP指标残差及联合方程的残差进行成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 种血常规项目、ATP指标回归分析及联合方程拟合分析

6 种血常规项目及ATP指标与保存时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及ATP指标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与保存时间的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PMI=-129.07-0.15[MCV]-27.75[W-SCR-1.68[W-SCC]+3.18[RDW]+0.47[PDW]+2.54[MPV],其r2为0.9663,拟合分析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在联合方程中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比较来看各方程决定系数(r2) 差距较大,6 种血常规项目的决定系数(r2) 为0.7~0.8,ATP指标r2为0.9126,联合方程的r2为0.9663。

2.2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方程与ATP指标残差(偏离时间)的比较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方程与ATP指标残差结果见表2。 6 种血常规项目平均残差值在2.44~2.99 之间,ATP指标平均残差值为1.86, 联合方程平均残差值为1.35。 同时可以看到,6 种血常规项目残差值在各个时间点上与ATP指标或联合方程的残差值进行成对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TP指标残差值在各个时间点上与联合方程的残差值进行成对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注: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W-SCC:淋巴细胞绝对值;W-SCR:淋巴细胞百分率;ATP:三磷酸腺苷;PMI:死亡时间

注:与ATP指标比较,*P < 0.01;与联合方程比较,#P < 0.01;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W-SCC:淋巴细胞绝对值;W-SCR:淋巴细胞百分率;ATP:三磷酸腺苷

3 讨论

死亡时间常通过死后尸体现象、体液化学变化、直肠温度、昆虫学原理等方法进行分析推断[4,5,6]。Medea等[7]曾指出,生命代谢在死后继续进行直到代谢底物耗竭为止。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尝试利用DNA降解和蛋白质降解规律推断死亡时间[8,9]。红细胞ATP这一参数推断死亡时间亦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1]。 上述方法或误差较大,或检测繁琐费时。 寻找简便快捷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应该为广大法医工作者所关注。

至于如何判断某回归方程的应用价值,龚志强等[1]认为r2>0.9的因子,其方程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但是刘茜等[10]认为,评价方程不应仅考虑r2值,还应该注意评价方程在推断死亡时间时产生的预测偏离时间。笔者较为认同刘茜等[10]的观点,根据法医办案经验,对死亡时间推断其误差应控制在2 h左右为佳,否则其实际应用意义将大打折扣。

实验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其r2值明显低于ATP,且偏离时间高于ATP,误差偏大,不适于单独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但同时也看到,6 种血常规项目的联合方程其r2值为0.9663,而且偏离时间为1.35 h,均明显优于ATP指标,更远超各血常规单项。陈瑶清[11和陶涛等[12]均报道应用多种人玻璃体液化学成分推断死亡时间,后者研究葡萄糖、钾、钙[13]、镁[14,15]、磷和微量蛋白等11 种指标,认为葡萄糖、钾离子和无机磷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好, 并建立三指标联合回归方程;钾离子与死亡时间最具有线性关系,但由于各自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差异,造成直线回归方程斜率和截距的不同[16,17,18,19,20]。 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提高对死亡时间估计的准确性。

3.观《死亡实验》有感 篇三

《死亡实验》是一部以探讨人性为主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史丹佛监狱实验”为基础拍摄的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了满足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于是,在社会上招募了一群人,参与到一项所谓的科学实验中,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死亡实验》以重金做诱饵,在变相自愿的方式下,采用私自羁押和施以软暴力等手段,来研究人类在这种非正常条件下,心理及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的科学实验。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

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在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身为狱警的一方以不违规为由,开始是规劝和轻度的惩罚,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利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

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利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4.死亡之旅读后感 篇四

一、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对死亡之旅项目的起因给出了崭新的理由,深刻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并系统地讨论了项目参与者所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政治、人员、过程、项目管理,以及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指南。本书不但有助于快速识别死亡之旅项目,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自己从中生还的概率。无论是开发人员、项目领导、直线商务经理还是CxO,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现实而适用的解决方案。本书的主角并不是在“教科书一样规范的”模范公司中那样组织完美的项目。它所描述的正是你在自己公司中所面临的项目。但通过本书,你不仅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残酷现实,还将会学会如何应付它们。

二、个人读书点评、读后感 成功无须赘述,但我们必须明了自己的失败、挫折和疑问。人们很容易忘记以往的困境、错误开端和痛苦摸索。我们总把过去的成功归功于一往无前的决心,而把当前的困境归咎于这种决心的消逝和减弱。

——Eric Hoffer

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此才决定看一看它到底是什么内容。但通过阅读才明白这是一本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书,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告诉你理想世界里的做事方法——理智的人们会针对项目的预算、进度和资源做出冷静和明智的决策。

我们每个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之中,而且事实往往恰恰相反:虽然有些人毫无理智,所做的决定一点都不冷静和明智,但为了工作或项目我们也不得不同他们打交道。换句话说,你正在为一个“死亡之旅”项目工作。本书如此命名有一个巨大的优点:无须对它进行任何解释。因为每当向工作在一线的人提起这个名称时,他们都会带着会心的微笑说:“噢,没错,你一定是在说我的项目。”现在,它既有可能是你的项目,也很可能是你和其他任何人的项目——我们都正在或即将为各种死亡之旅项目工作,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就以下问题扪心自问(尽管你往往在项目结束时才会这么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陷于这样的项目之中?”第1章中首先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作者根据自己作为咨询顾问研究和观察了大量此类项目的经验,但是假设你无法避免参与这种项目,比如,由于没有其他工作可做,或者由于和雇主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金手铐”关系,而使你无法离开,此时你就面临下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挺过这个项目并且无损自己的健康、理智和尊严?”如果你是乐天派,或许你还会考虑如何克服自己所面临的障碍,并以低于预算的成本准时完成项目。但如果你已经历过大量这种类型的项目,你可能已经很清楚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能够挺过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作者在软件业30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对死亡之旅项目的反应非常有趣。软件业的部分人员(特别是在硅谷)把这类项目美化成对勇气的测试,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赤足攀登珠穆朗玛峰。只要技术像一生中所经历的那样不断迅速变化,这种有趣的观点可能就会永久存在。我们的软件业还并不成熟,每年都有新的“珠穆朗玛峰”出现,而同时也会有一批充满自信的新程序员被说服,相信自己能够赤足一直攀上顶峰。然而,软件业另一部分人员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死亡之旅项目是令人困窘的失败。在各种各样的统计中,人们满眼都是进度延期、预算超支、充斥着错误的软件、不满的用户和完全失败的项目。而咨询顾问、权威和方法学家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诉我们导致这种恶果的原因包括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工具或项目管理技术。换句话说,出现死亡之旅项目完全是因为我们愚不可及或者缺乏能力。如果你同业界中久经沙场的老手交谈,他们经常会这样说:“嗨,我并不是傻瓜!我当然也想用正确的方法、工具和管理技术,但我的上级经理和最终用户不允许我这样做。这个项目的进度如此荒谬完全是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被强加给我们的,而那时我们连项目要干什么都根本不知道!”结论:出现死亡之旅类型项目是因为资深管理层都是不择手段的混蛋,而用户们不但幼稚可笑而且不切实际。

三、读书心得

毫无疑问,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管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资深管理层确实沉迷于荒谬可笑的政治游戏,而最终用户们也确实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我深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快速变更、新生代对老一代的意见常常不尊重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为什么要尊重老一

代的意见呢?毕竟现在这一代主要使用面向Java的编程技术,而我们这一代的编程经验却仅仅来自于30年前的自动编码器与汇编语言。对今天的商业用户而言,即便考虑到前辈们要求使用基于主机、字符界面、具备傻终端接口的在线系统,这对搞清楚自己应该使用哪种基于Web的应用又有什么作用? 无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什么,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清醒的结论:死亡之旅项目的产生非常正常,根本不是意外情况。我认为如今的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十分聪明,而且非常乐于用理智的方式来管理项目,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如今的商业用户和高级管理人员比上一代更加精通计算机,而且他们对软件开发人员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按时交付成果的期望也更加现实。即使这样,也不能让这两类聪明人停止启动新的死亡之旅项目——因为商务压力和新技术要求不断启动新的此类项目。也许商务经理很清楚新系统的开发至少需要12个月,但他们仍然会向你强调:如果在6个月内不能交付新系统,竞争对手就会用他们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抢走全部市场份额。与此类似,也许技术人员非常清楚采用新技术(例如因特网)的风险很大,但他们还是会告诉你:如果这种技术最终获得成功,你就能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值得冒险的。换一个角度来说,根据Standish的行业问卷结果,以及由测量权威

Capers Jones,Howard Rubin和Larry Putnam等人所收集的统计数据,项目不但平均落后进度6~12个月,而且平均超出预算达50%~100%。虽然情况根据项目大小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严酷的现实往往是项目情况会导致项目经理及其技术人员在死亡之旅项目中出现的行为。如果项目一开始便伴随着很多高风险因素,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加班现象,人员也很可能会在项目结束前身心俱疲。

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死亡之旅项目不可避免,你怎样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应如何做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你应该在哪些方面准备好妥协?一旦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你应该准备好在何时辞职?本书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的理解和研究都给与了我无限的认同感。以上这些问题不但涉及负责项目的经理,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撰写系统文档等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息息相关。

如果你正在为一个死亡之旅项目工作,几乎可以肯定在被分配的进度和预算之内,你将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或特性。你将不得不做出一些冷酷的决定——确定哪些特性需要放弃,以及哪些特性需要集中资

源予以保证。实际上,由于一些琐碎的特性永远都不会用到,因此最好让它们自己消亡。其他特性虽然重要,但实现起来却相对简单,例如它们就是用户所提供类库或者你当前所用CASE工具的副产品。根据“分类”在医学上的寓意,这些特性是否能够得以幸存完全取决于自身。死亡之旅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项目团队对系统关键特性的定位能力——因为如果缺乏充足的资源和精力投入,这些关键特性必将消亡。

当然,要想在死亡之旅项目中幸存下来,仅仅靠分类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注意人件、“过程”、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作者也鼓励我们不断收集来自实际项目团队的意见,这些项目团队往往会针对最佳实践、最坏实践和“酒醉测试器”问题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

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日益激烈,几乎每一位软件从业人员都面临着残酷条件下的死亡之旅。虽然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采用各种软件项目管理方法、质量保证体系来提升项目绩效,但越来越多的软件项目往往不得不接受通常情况下被视为不切实际的条件:人手短缺、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工期奇紧。这时,项目经理仅仅利用软件项目管理的常规方法已经不能再保证项目的成功。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经理,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情况呢?我想《死亡之旅》恰恰为此时的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可以预计,每个项目最终都将具有死亡之旅的特点。如何让死亡之旅项目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获得良好的效果,必将是每个项目人员都将面临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对于初涉这个领域的人员,还是对于那些“饱经摧残”的资深人士,本书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相信,本书不但是对我国的软件行业项目管理的一大贡献,而且对各行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的提升也将有极大帮助。

无论我们将来毕业后会面临什么,决定怎么做,我们都希望在下一个死亡之旅项目中能有好运。而且,请记住Samuel Beckett的话:

5.《死亡医生》读后感 篇五

先不谈这部影片的医学意义,单就杰克本人而言,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意见的铁汉子,可是性格上的缺点让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就像珍妮所说,“站在他身边他的人越来越少”,等到妹妹、珍妮去世后,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可是无论是被拘禁还是被游行的人包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或许是一种疯狂,但在我看来人生就应该有着一种疯狂,整天为这种疯狂而努力,充实并快乐着!

安乐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几近冰冷的词。我知道,有些病人需要解脱,或者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想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提前结束他们的生命,对于理智时的我而言始终是不能接受的。我知道,病人正在承受身体以及心灵上的痛苦,但是我始终不能接受让他们就那样走,提前结束他们应该存在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宠物,我也宁愿多一份负担,而不会选择让它在我眼前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生命。

我父亲于六年前身患偏瘫,大约一年之后就失去了自理能力,到最后眼睛也因血栓失明了,但不能本来身体就不好的父亲完全成为了家里的“负担”。说实话,有的时候真的希望父亲能早早的走了,这样对于他自己和有精神病的母亲以及正在上学的哥俩都是一种解脱。可是,我不忍心看到父亲就这样离去,哪怕是自己多吃一点苦,也要父亲活下去,这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人有的时候总是这样子,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矛盾心理。生前也常常说:“就让我快点死吧,这样就不用给你们增加负担了······”可是,我知道父亲心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让他一直在坚持。可是内心的“负罪感”让他一直自责,试图安抚我们生活的艰难。杰克安乐死理念的对象应该就是像我父亲这样的一类

人吧,但我知道,如果可以选择,我的父亲是不会选择杰克那样一种方法的。我不知道杰克的理念是否能在未来得到绝大部分人的支持,但我知道哪怕是父亲还在,我也不会让父亲那样恐惧且无奈地面临死亡。人有生存的本能,这样一种本能有时比自己后天的道德观念都要强烈。我不知道,影视里的那些人为什么能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或许病痛让他们已经无所畏惧了。我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当自己面对身患不可治愈重病的患者时,我会劝他们做出怎么样的一种选择?我不知道,最起码现在安乐死在我脑海里还是那样的冷冰冰、毫无人性的一个词。

现在,中国不乏那些需要杰克那样的死亡医生去“拯救”的人,可是有多少亲属同意病人那样提前走向天堂呢?我认为生命不在于能有多长时间可以快乐,在于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有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之后,才可以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也可能是这样一种原因,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家属有砸锅卖铁的决心,来救护、服侍家里没有希望的病人。

6.《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六

第一堂课,英文老师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并引导学生告诫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能够出高分人才,但鲜有做出积极创新之才,关键还是缺乏独立思考,以后作为老师的话,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积极思考能让自己诗意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另外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这样对学生才公平。

第二堂课,基廷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并告诉学生我们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这些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而诗、美、浪漫、爱,这些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不光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积极阳光,让他们明确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引导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诗意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堂课,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

7.解开死亡密码读后感 篇七

《解开死亡密码》是超级成长版冒险小虎队中的一本。书中主要说了三个主人公:路克、碧吉、帕特里克在为一位已过世的老爷爷清理物品时无意中得到了一本“海盗的航海日志”,随后他们受到了用心险恶的人的逼迫,参加了死亡游戏,最终,他们凭着聪明和机智,战胜了种种困难,还得到了一大笔奖金。但他们没有要,反而捐给了一座面临破产的动物园。

在这本书里,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们应当在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位置上做到最好:我没路克那样拥有众多的知识,不能担任团队中的“知识宝库”;我没碧吉那样顽强的意志,不能做“领头羊”;我没拍特里克那样强壮的体魄,不能做团队里的“侦查员”,但我善于观察,可以迅速算出各种数学难题,担任“算术后援”。

8.指向死亡的宝藏读后感 篇八

指向死亡的宝藏读后感

湖北秭归五老村小学五年级 纵嘉慧

我读了《指向死亡的宝藏》这本书,觉得写得非常好,它的作者是威廉。 罗宾斯。输的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从中国、朝鲜、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强取豪夺了大量黄金、古玩等稀世珍宝,并将其分批掩埋在了热带丛林和深海珊瑚礁中。它们以天然地势作屏障、以血色骷髅为路标,使得世界各地的掘宝者得以寻迹而来。可是,当时埋藏珍宝的人无一生还,后来去探寻宝藏的人不是疯掉了就是失踪了。时间久了,这笔闪射诱人光芒的宝藏就变成了一个传说。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描写是由于接近海边,菲律宾人过得很浪漫,马尼拉更是一个快乐的城市,人们悠闲而又充满激情过着生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很幸福,后来那发生了一场战斗,所有的`人们都变得忧郁了。

我觉得这段话写出了人们渴望和平的心理,我以后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保卫祖国,让我们国家远离战争,人民都过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9.《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九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吴兴富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为支柱的古老学校。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一个新老师的到来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基丁老师的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校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无时无刻打击着充满梦想的人们。尼尔,“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一个热爱诗歌,热爱表演的孩子,却被要求接受父亲为他选择的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在父亲一次次的警告之下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代价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沉重。在他成功演出了戏剧“仲夏夜之梦”后,愤怒的父亲狠狠的斥责了他,深深感到梦想实现无望的尼尔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在寒冷的冬夜里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如花绽放的生命。尼尔的死给“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和基丁老师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学校及尼尔的父母都将尼

尔的死归罪于基丁老师,并据此开除了他。“死亡诗社”也在学校的强迫下解散了。虽然“死亡诗社”被迫解散了,但是在电影的结尾,我们还是看到了有着自由而勇敢地光芒。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现在的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

10.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十

我不想说太多关于这部电影批判了某个时代或者某种教育制度的空话,可能不同的人看了这部电影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从各个方面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想我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我应该去扪心自问一下我内心的真实追求。

片中男孩的死因非常清晰,他想要追求自己的演员的梦想,但他从小的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都被他爸爸一手掌控,剥夺了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从小如此,因此他不具备违背他父亲的能力,想要追求演绎事业的梦想与父亲强烈的言辞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内心无比的纠结和无助,最终内心没有跨过这道坎儿而因此丧命。他为自己无法达成理想而抛弃了这个世界,理想的高大由此可见。

影片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与这场悲剧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但我并不认为老师是错的,错在男孩的家长,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能够跟我一致。老师的教学的方式可能有一点点偏激,但他的意图是正确的,只是在当时的社会与老一辈的人的观点相违背,这点我就不说太多了,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这让我想到了《士兵突击》里的一句经典话语: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如果一个人是追求着他喜欢干的事,那么他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着的。这就好比是今天干了一件事明天还要干,这是工作;而今天干了一件事明天还想干,这就是事业了。我活着到这个世界上,没带来任何东西,我死去的那天也带不走什么。那么我有什么理由能不让自己在活着的这些年里活的更有意义一些呢。马克思哲学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其中的含义,就好比我们活着,但要吃饭,所以被迫的可能要去干一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来换取财务、粮食以求活着,这无可厚非,毕竟没有生命谈什么也都是空谈,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被迫的需要干的事情可能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能够笑着离开人世么,我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在我做我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充满着激情,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做,比如业余爱好,打篮球和游泳,就是还没去做的时候我就想着我要用这个姿势那个姿势,我要怎么怎么样等等,内心充满着欣喜,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并不和想

象的一样,遇到了挫折,但在下次还将要去做的时候内心仍然是充满着期待,所以我认为,人在做自己渴望做的事情的时候内心的潜力是巨大的。

影片中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及时行乐。它的解释是:不失时机的寻欢作乐。片中老师活得非常自在和潇洒,跟他那些一脸严肃的同事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他喜欢老师这份工作,他也享受着当老师的快乐,他不仅仅把及时行乐四个字挂在嘴边,他平时做事的细节也无处不体现着这一点。比如他吹着口哨走进了教室,又从后门走了出去;又比如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在看壁画的时候故弄玄虚的发出古怪的声音等等;还有他的一些名言:“惟有在梦中,人们才是真正自由的”。“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句句感人肺腑,由不得不引发我无尽的联想。我活着就是要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辛勤的劳作直到生命的终结?我真的不希望那样。还让我感触深受的一点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他让同学们撕课本,站桌子上。其目的应该是希望孩子们能

够脱离思想的束缚,让自己能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形势,从而找到有利的一面更好的生存,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还有他说的一句话我很有感触,记不得原话了,大致意思是:聪明人能找到真理,但他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从而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我决定做一个聪明人!任何时候谈追求都不为过,可是就现在的我而言,还没能确定未来的方向。我时常问自己,我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可每次都不能得到结果,在苦恼和纠结中慢慢逝去,不知隔了多久再次想到,又再次陷入苦恼和纠结„„

总之还是及时行乐吧,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自我找寻快乐,不管他人的流言蜚语。

11.《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十一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上一篇:一年语文单元导读课下一篇:有关国庆的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