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2024-09-02

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共8篇)

1.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篇一

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山西省的探索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围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转移安置采空区百姓,形成了一套综合体系,把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结合,降低了转型带来的波动。半个世纪前,一首山西民歌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歌词里唱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们期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首歌里描绘的美丽山西,又能重新出现在三晋大地上。

2.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篇二

一、以分类指导抓改革,夯实直属促转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10强直属单位建设初见成效。原18户直属单位中4户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全部转型。关闭6户企业,其中注销4户集体企业,关闭待破产2户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2户,改革重组2户,改革妥善安置职工3户,根据转型后的职能任务新成立4户股份公司,重新登记成立了山西黄河画院。通过改革,剥离不良贷款2.3亿元,支付安置职工成本2100万元,清理职工工资拖欠3200万元,股权投资2786万元。

为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特别提出关注职工基本权益,合同期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费五项基本要求和经营中的“不欠息、不欠税”,“依法治企、以德兴业”的原则和理念。同时我们树立“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新理念。2010年帮助直属企业太行锯条厂,经过艰苦努力争取上了一个山西省废旧家电拆解项目,是环保部、商务部备案的环保节能项目,年拆解能力40万台,2011年12月9日正式开工生产。同时,经商务部审核同意,又新上了“山西省长治市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两个项目都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见效。

近年来,企业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运城制版集团,全国最大的青铜铸造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太谷玛钢有限公司,跃居全国民爆雷管生产企业前三名的壶关化工集团,全国无机工业用钾盐产量最大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国内最大的汽车变速箱壳体生产企业山西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国首饰业“十大龙头”企业定刻花陶瓷、晋城和祁县的玻璃制品、定襄和盂县的铸件、广灵剪纸、交城五金工具等出口产品均享誉海内外。

二、以发展工艺美术为重点,推进转型谋跨越

我们抢抓我省实施“旅游强省、文化强省、一村一品”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手工业向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经过全行业的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一五”前的3户增加到27户,从业人员由776人增加到6328人,产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1.59亿元,销售收入由8600万元增加到34.09亿元,利税由400万元增加到4070.95万元,出口交货值由3700万元增加到1.24亿元。工美协会的会员单位,由70多户增加到720多户。2008-2011年,获国家级“金凤凰”杯和“百花杯”金奖17枚、银奖34枚、铜奖45枚、优秀奖68枚。有24项手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4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宇达青铜工艺品和广灵剪纸还列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有2名艺人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32名艺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18名艺人获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截止到2011年底,累计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700万元,对121个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进行了扶持发展。我们依托争取到的每年500万元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做大做强重点产品,通过一项政策撬动了一个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省城联社为山西手工业、工艺美术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省级平台。投资1500万元建设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山西省工艺美术馆”,为全省工艺美术产品搭建起集中收藏、展示、交易、服务的平台,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山西工美界多年的夙愿。我们利用省工艺美术馆,先后举办了20期省内外工艺美术专业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先后有60多名省部级领导、200多名市厅级领导和3万余观众考察和参观。全国总社领导均先后来晋考察,肯定了省城联社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转型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二是国内交流交易的平台。争取获得了参加国家级重大展会由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取得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和百花奖的获奖者给予金奖5万元、银奖2万元、铜奖1万元的奖励。并有14名艺人获得省政府“三晋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三是国际交易平台。省商务厅支持,从2008年广州秋交会开始,每届广交计划拨两个工艺美术品摊位,山西工美有了国际舞台。

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系统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农博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览,并组织到韩国办展。在第六届中国(太原)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我们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办了“中部六省城联社系统经济技术合作座谈会”,全国总社钱桂敬副主任与中部六省联社领导均莅临会议。同时我们组织全省数十家手工艺企业及艺人以“手艺山西”为主题参加了中博会。在“迎中博、创环境、争一流”活动中,我们积极筹措百万资金,修建了体现三晋文化浓厚氛围的三晋雕塑(砖雕、石雕、金属雕)文化墙,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去年,受省委党史办委托,山西黄河画院、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还为北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机关大楼承制了大型推光漆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大型推光漆画《山西圣境》。

我们利用平台,强化辐射,打造亮点,2011年11月,我社同央企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出资5000万元,组建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先行成立山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并在山西工美大楼开办中工美珍宝馆太原店。山西省委2012年第17次常委会议研究提出了“加快山西工艺美术产业集团组建步伐,确保年内组建完成”的要求。我们结合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由省直机关工委发文,于2012年4月16日至5月3日在省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省直机关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剪纸艺术颂太行精神作品展”,要求省直132个厅局的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期间,省工艺美术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

三、以转型跨越促发展,改革创新开新篇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进集体企业关闭和重组,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和运营”;“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手工业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省人社厅、财政厅发文《关于妥善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医疗保障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发(2011) 186号),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一次性补助。全系统各市县联社及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政府的目标责任,我社已草拟了一个意见和三个规划:《加快城镇集体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意见(草案)》、《山西省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振兴山西省手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山西省工艺美术“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传统行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我社将探讨同全国总社在山西组建成立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同时以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为依托,吸纳全省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共同振兴山西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围绕一个中心(转型跨越),突出两个基本点(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山西省集体合作经济协会),做大两个公司(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达到两个目标(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行业的二次振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总社的要求,省城联社党组提出全省城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实现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1.由单一的集体企业向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型跨越;2.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跨越;3.由封闭单一的行业经济向县域经济转型跨越;4.由二轻行业管理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转型跨越;5.由传统手工业向低碳产业、向一村一品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上转型跨越;6.工艺美术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7.传统二轻优势行业向我省十大产业链的延伸上转型跨越;8.招商引资向东南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的接续上转型;9.发挥各级联社机关和成员企业区位优势向现代服务业上转型;10.发挥联社合作经济优势向服务城镇化建设上转型。省城联社提出的十个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得到王君省长的重视并批示,王君省长并提出今年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省集体企业改革。

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

(一)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确立了省城联社的定位、职能、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同,确保了省、市、县三级机构的稳定,这确实来之不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省城联社的转型发展。面对没有集体经济改革政策和自收自支经费来源窘迫的局面,靠强身健体,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靠争取政策,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建立起财政供养和增收创收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并能反哺曾经为城镇集体经济做出贡献而现在陷入困境的企业和职工。

3.战略转型带动跨越式发展 篇三

发展受限,转型为先

《》:当前银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您认为应该如何权衡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投资高速发展的外在期盼之间的平衡·

陈小宪:过去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银行业的效益、质量、规模、品牌形象都有大幅提升。对这一成果,我们既应该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也需要秉持一种冷静的心态来客观看待:银行业前些年的迅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密不可分,但是目前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相当复杂,其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速度和规模,而是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在经济增速逐步趋缓的大背景下,要求银行业始终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能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

近些年,我行并未刻意追求盈利增速,相反更多地是在下大力气加速转型,加强管理,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我行始终坚持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财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支持的目标不动摇。面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格局,我行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加丰富、更加适合客户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并积极发掘和引导客户的潜在需求,在实现银行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贡献。另一方面,我行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与创新,以及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进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各项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长期以来,中信银行一直在推动零售银行转型,您如何评价中信银行的转型成果。在国内银行纷纷将发展零售业务当做战略高地之时,您如何评价中小股份制银行目前的零售银行业务现状·

陈小宪:首先说,目前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各具特色,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回顾这几年,在零售银行战略指导下,我行重点加强了贵宾理财、大众银行、电子银行、个人贷款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了信用卡、私人银行和汽车金融中心功能。从目前来看,可以说零售银行战略的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占比和排名不断提升。

回顾我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個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2007年。我们探索出了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零售银行发展道路。我行提出的是“三维四动”发展策略,就是客户、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零售体系,在营销推动上采取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和全员推动。在发展路径上“三个环节”并举,从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提升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既带动客户的积累,又促进客户的升值。在经营策略上,我行加强培育贵宾理财、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三个盈利点”。

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0年。这个阶段,我行提出了初步构建全功能零售银行的方向,实现了五个基本定型。具体来讲:一是客户获取能力基本定型;二是贵宾营销服务体系基本定型;三是专业化运营体系基本定型;四是电子银行体系基本定型;五是盈利基础基本定型。以上五个基本定型都表现出了我们零售银行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5年。我们提出了第三阶段发展策略,就是以盈利为导向,建设全功能的零售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我们将坚定实施零售银行战略,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功能业务体系建设,力争储蓄、个贷、资产管理等经营指标上取得更大进步,实现零售特色品牌在中型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应该说,我们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仍然需要我们积极的探索,进一步去研究、总结、提升,并最终形成我们第三阶段的零售战略实施方案。

《》:“转型”一词贯穿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始终,中小股份制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转型问题,您认为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在推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转型阵痛问题·

陈小宪:当前,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经营压力空前提高,这些形势的变化将加速中国银行业新阶段战略转型的步伐。整体来看,中小股份制银行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经营管理难度。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将严重威胁全球经济增长,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加大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从而迫切要求银行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二是金融监管标准的空前提高对银行形成巨大的资本压力。“巴塞尔协议III”、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银行监管的革命性变化。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银行资本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三是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转变银行传统发展模式。企业直接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逐步拓宽,利率市场化将缩小利差空间。相对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收入增速将放缓,传统存贷款业务收入占比将下降,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大,银行必须在盈利模式变革上提早筹划。

四是同业竞争加剧要求银行加速开拓新兴业务“蓝海”。国有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规模、网络实力、综合化和国际化运作能力,在各个领域对中型股份制银行形成较强的竞争压力。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加速转变发展模式,全力跨入新兴业务竞争的“蓝海”。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深耕本地,在区域市场、细分业务领域对中型股份制银行形成较强的竞争压力。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政策和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产生越来越大冲击。

基于以上因素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对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可能将是变化最快、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时期,中小股份制银行要努力建立起适应新时期业务转型发展的前中后台之间、总分支行之间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管理成为变革的核心。同时,还需突出对财务性目标、结构性调整目标、管理体系性目标的全面推进,才能促进多个层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行也将积极适应竞争的新形势,全力推动银行转型。去年,我行制定了“四化一行”战略,突出了转型的核心任务,强调的是更为稳健、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路径。这些战略调整既考虑了现有的业务结构和发展基础,也突出了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相对渐进式、较为稳健的转型模式。

发展趋缓,风控为重

《》:进入2012年,银行经营遭遇阻力,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以出口为导向的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形势恶化,对银行经营发展造成阻力。您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如何未雨绸缪,对经济下行周期做好应对思路、规划与措施·

陈小宪: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三年里贷款投放总量较大、信贷规模扩张较快,但这不是一种常态,今后的贷款增速将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在经济下行阶段,信贷风险的防范将是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强的重点工作。当前,信贷风险比较突出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政府平台、小企业。

首先,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历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与房地产泡沫相关。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银行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2007年,美国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飙升,进而引发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近两年,西班牙房价持续下跌,该国一些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甚至高达40%,又成为引发该国危机的导火索。国外教训表明,房价大幅下跌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对银行影响也是致命性的。目前中国房地产贷款占比在25%,加上与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占比超过40%。一旦房价大幅波动,产生的影响可以想象。因此,银行必须坚决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总量控制,从严审批贷款。在这方面,我行一直比较审慎,我们将房地产项目贷款全部上收总行审批,坚持项目抵押和资金封闭管理,优选项目和优选开发商。目前,我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低于同业3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政府平台贷款风险不能忽视。目前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总体可控,有现金流收入覆盖的在90%以上。从我行情况看,平台贷款中没有不良贷款,现金流覆盖率在95%以上。尽管如此,也存在两类情况必须重点关注:一类是依托土地出让收入还款的平台,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另一类是负责地方公路建设的平台,受国家公路收费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对这两类平台,银行应加大管理力度,对风险大的要坚决退出。

第三,小企业金融风险必须严格管理。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和转型需要,中国银行业对小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去年末,小企业贷款总额近11萬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0%,增长26%。从中信银行来看,近两年小企业贷款增速都超过了50%。但小企业的脆弱性确实超过其他行业,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小企业不良贷款占到新增不良贷款的一半以上。针对小企业贷款状况,要坚持专业化经营、循序渐进、适度授信原则,重视风险缓释的防范措施。

《》: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新资本管理办法并将于2013年实施。您认为新办法对未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业务模式产生怎样影响·在新办法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如何调整业务结构以应对资本约束与业绩增长的双重压力·

陈小宪:中国资本监管正趋于强化和国际化,总体上体现了四大特点:标准更高、定义更严、范围更广、口径更紧。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进一步提高、资本质量进一步提升、资本风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资本管理层次进一步丰富等。

展望未来,银行业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可能持续存在,除了监管、市场、股东的因素,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不断深化,这将对银行业以速度和规模为主导的经营战略产生巨大影响,业务结构调整压力明显增大。二是国际经济动荡、国内经济放缓给银行带来强烈的风险隐忧,亦是银行未来经营中需重点加以关注的问题。三是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提速的背景下,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不确定性。归根结底,目前及以后银行经营面临的约束和压力,将最终反映为资本压力,因为资本是应对非预期损失的缓冲器,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闸门。

因此,面对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全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加快战略转型,重点体现为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资本约束下的理性经营。在经营理念上处理好当前利益与市值稳定增长的关系,高度重视对资本的科学管理,通过运用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办法,加强资本规划和预算管理、优化资本配置,制约银行规模的过度扩张,促进银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第二,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随着资本约束日益刚性,通过提高风险溢价,优化资产结构等方式,使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低资本消耗、高定价的客户贷款,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的占比。二是丰富收入结构。银行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可调整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还可缓解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的问题。三是调整客户结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对私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等的开发将是下阶段的重点。四是强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推动负债结构的转型,增加负债来源,降低存贷比,特别是要增加非贷款户存款、结算性存款、储蓄存款等。

第三,坚持科学的资源配置。在新的监管标准下,银行面临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我行根据自身情况,很早就着手进行了准备,通过经济资本的管理和考核,资金转移定价的实施,管理会计价值管理的推广等,优化我行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使用水平,提升内涵发展能力。

第四,坚持持续的金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包括着眼于差异化经营的产品、服务创新,也包括有效应对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的管理创新,还包括风险准确计量等技术创新,通过一揽子的创新以及搭建创新机制,更有效的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四化一行”,助力中信

《》:2011年中信银行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您认为上市银行如何做到对投资者的持续吸引力·

陈小宪:上市五年以来,中信银行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市场营销、服务品质等诸多方面进行艰苦努力,各项业务突发飞进,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整体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也向股东和社会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回过头来看,这些成绩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我们把这些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和感受概括为四句话:即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这些理念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越来越为全行员工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了中信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逐步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体制。经过股改上市,我行顺利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国际化,并按照监管要求和国际规范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和机制。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强化了总行决策中心、风控中心和管理中心三大职能。加强了总行主线部门对全行业务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基本实现了统一的产品设计、统一的市场营销、统一的宣传策略、统一的考核办法,提升了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我行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逐步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冲击力和影响力。过去,我曾用“四少”来概括中信的市场影响力,即“少名声、少声势、少宣传、少品牌”。几年来,我行的市场与监管评级明显提升,监管排名保持同类银行最好水平,长期存款评级和财务评级也位居同类银行前列,市场地位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不断强化营销能力,打造银行品牌,在国内外金融产品和服务上荣获多项大奖。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信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48位,按总资产排名第53位,客户认知度大幅提升。

四是逐步形成了较为平衡、协调的业务发展架构。上市前,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占比较低,储蓄存款在中小股份制银行排名中靠后。这种业务结构与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不相符。这几年,我行大力推进零售银行战略,零售银行储蓄占比和零售贷款占比快速提升,零售银行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迅速发展,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实践表明,传统对公优势并没有因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而削弱,继续保持了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领先地位。同时,零售业务也迅速赶上,全行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市场结构更加平衡。目前,我行的业务结构正在朝着对公、对私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五是逐步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几年,我行在理念、体制、技术三个方面显著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水平。在理念上,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强调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在体制上,强化了独立、垂直、集中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横一竖一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一横”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最核心的是运用资本对银行风险实行全覆盖,提升识别、评估、管理所有风险的能力,实行全员、全过程、全业务的风险管理。“一竖”强调风险管理的垂直性。随着业务线事业部和准事业部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将不断推进嵌入制、派驻制、授权制等多种风险管理模式,但这同时更要求从上到下实施统一的风险政策、统一的制度流程、统一的风险标准。“一中心”强调总部风险管理中心地位。适应业务范围的拓展,银行必须突出总部在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风险战略、统一的风险偏好、统一的资本配置等方面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在技术上,我行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为契机,强化了风险量化管理。目前,量化风险技术已应用到公司的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其中,客户评级系统已上线5年多,债项评级系统已上线1年多,评级覆盖面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主体项目已达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水平。

六是逐步夯实了长期、持续、较高盈利能力的基础。这几年,我行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经营规模等指标显著改善。首先是盈利水平大幅增长。去年全年净利润超过300亿元,在同类银行排名第二。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前茅。其次是资产质量持续优化。目前,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86%,相对于过去,我们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经营规模保持前列。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合并总资产跃升至2.8万亿元。四是分支机构竞争力明显提高。上半年,全行网点总数突破800多家,分支机构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中信银行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您认为未来中信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机遇是什么·

陈小宪:对于中信银行来说,经济大环境中潜在的挑战与蕴藏的机遇并存,如何抓住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等带来的诸多机会,对于未来我行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为银行发展提供增长动力。未来5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3%~4%的增长,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和加速工业化时期,预计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将为银行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带动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优化网点、资本、信贷等资源配置提供巨大动力。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中信银行提供众多潜在的业务增长点。在国家促进中小企业相关金融服务和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下,将为我们的中小企业业务增长提供保障。

三是金融市场深化将为中信银行的转型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国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将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金资本交易、金融同业业务发展带来潜在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发挥我们的国际结算和资金资本业务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国家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将为我们银行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创造市场机遇。

四是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将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加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逐步与国际接轨,预计整个银行业的零售银行业务在未来五年将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那么,我们银行的信用卡、个人信贷、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业务也将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五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为银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数字化设备和互联网将继续普及,移动互联网将日渐成为技术主流,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网上支付的发展和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这都将为中信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六是国际化浪潮将为中信银行提供差异化竞争的空间。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跨国投资快速增长,要求商业银行跟随客户走出去,为客户提供更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全球化的金融服务,海内外一体化服务能力将成为银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中信银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守住自己的位置·

陈小宪:在新的发展阶段,我行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着力破解前进中的问题,走出一条新的中型商业银行科学发展之路。基于以上考虑,我行去年制定了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四化一行”的发展愿景,为银行长远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和特征。

“四化”突出强调四大体系建设:一是专业化体系建设,强调通过专业化的体制、产品、服务和队伍建设,努力成为在传统和新兴金融领域的重要引领者,业务流程、创新方式等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二是综合化体系建设,强调在未来金融监管框架下,成为跨地域、多领域的专业综合金融服务商。三是国际化体系建设,强调成为在多地区,针对特定客户和特定业务的跨境金融提供商。四是特色化体系建设,强调精细化管理,差异化定位,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一行”强调的是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这一目标要求我行争创三个“一流”:即一流的财务指标、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企业文化。

4.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篇四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二、全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干部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聚集核心、要素制约严重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缓慢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牢固树立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要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认真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展和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规划等重大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治理等关键产业,努力争取到位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二)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新型产业。按照新兴工业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县石灰石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兴产业格局。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和要素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兴建材基地,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电石、水泥等为主的化工建材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提升。提升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切实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财政税收,从而促进更多财力用于惠农补贴、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其他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抓住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道路。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灌区按照“221”(即户均2座棚、2亩经济林、人均1亩节水高效田),山区按照“121”(即人均1亩梯田、2亩旱作马铃薯、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模式,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井河灌区和黄灌区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精细果蔬业和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7.5万亩,努力把古浪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牛羊产业大县;中部川区大力发展以枸杞、葡萄和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南部山区推广以全膜垄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将古浪打造成河西最大的旱作农业样板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增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名优品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全面实施核心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古浪“一轴一心两组团”北部重点经济区,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充分发挥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等过境公铁密集并行的带动优势,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大靖城、打造以黄花滩和土门为基本单元的土门组团、将泗水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及新农村、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商贸物流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公共配套、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古浪北部新经济板块。加快建设核心区大靖副中心。充分发挥大靖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大靖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建材加工、小商品制造为主的优势产业,将大靖建成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逐步承担核心区副中心城镇功能。着力打造土门组团。以土门和黄花滩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实现组团发展。土门核心依托土门镇区和化工建材工业园,发展以电石为母体的精细化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黄花滩核心依托黄花滩乡、马路滩林场、有机蔬菜基地和移民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融入黄羊组团。充分借助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产业发展和良好交通优势,将泗水镇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融合发展。

(五)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旅游业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持续产业,是拉动消费市场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一要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适应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围绕打造“绿色古浪•生态养生”旅游品牌,突出重点、组团发展,谋划大项目,打造大景区,融入大旅游圈,全方位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二要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丝绸之路和西路军红色旅游线,谋划省内外精品旅游项目;以旅游大发展带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旅游骨干企业。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要素市场,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重点支持,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严格依据旅游产业规划,加快道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景点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四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大集团统筹谋划,采取节会推介、网络推介、上门推介等手段,集中宣传、重点促销,不断扩大古浪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古浪建成省内外新型旅游目的地。

5.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篇五

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 年 6 月 28 日)

詹 立 风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如东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如东基本现 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 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如东县第十三 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共 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 神,紧扣主题主线,聚力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跨越发展,为 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 设现代化新如东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 议。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如东发展史上速度 最快、投入最多、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 众,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抢抓机遇,创新举措,攻坚克难,负重拼搏,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二次党代 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推进现代 化、建设新如东”打下了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 增强。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县域 经济实现了量的快速扩张和质的显著提升。2010 年全县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 352.4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5 万元,分别是 “十五” 期末的 2.4 倍和 2.7 倍; 实现财政总收入 50.38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19.04 亿元,均比“十五”期末翻了两 番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 12.8∶ 53.4∶33.8,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了 7.4 个百 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 8 年跻身全国百强行列。产 业集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始终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和项目建 设中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走集聚吸纳发展之路。五年来,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基地、先进制造 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精心打造 “东 方深水大港、绿色能源之都、黄海旅游胜地”三张名片,成 功举办了四届海洽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 15 亿美元,是 “十五”期间的 3.9 倍。五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 快,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落户项目的质量和规模明显提升,产业基础越来越好,集聚能力越来越强。沿海开发建设实现 重大突破。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 史性机遇,举全县之力,推进以洋口港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建 设,“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三大会战取得了重 大突破,洋口港海上作业区、临港工业区、港口新城区、陆 岛连接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港口通航、口岸临时开放和 LNG 接收站投入运营,累计完成开发建设投 入 115 亿元。港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金牛挖入式港区和 东太阳沙港区的规划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一批重大项目成功 落户沿海,沿海产业带正在加快形成。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强势推进。围绕提升承载能力和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大力实施环境革命,加大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形成了“一心、两轴、三核” 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建设新区、完善老区、接轨港区步伐 加快,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入 33 亿元,县城主城区 73平方 公里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大幅提升,重点镇建设速度明 显加快,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扎实推进。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 施投入 44 亿元,以高速、铁路、省道、运河为骨架的现代交 通格局加速形成,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统筹发展 取得明显成效。始终突出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加快公共服务 向农村延伸,累计投入 40 多亿元,用于“三农”、社会事业 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富民进程不断加快,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50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120 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 1.8 倍和 1.9 倍。新农村建 设成绩斐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 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效显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 强,广电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体育健身设施加快建设,人口计生事业续写新篇章。全县人 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幅提升。党的 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执政 能力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化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县、镇两级机构改革和镇党委、村“两 委”集中换届全面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得到进一步优化。强 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意识,加大了科技创新和 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在全 市率先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成具有如东特色的惩 防体系基本框架,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以《如东县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主线,加强“学习型” “创新型”如东建设,大力弘扬“厚德笃行、扶海越江” 新时期如东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 文明程度有效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大、政协 工作富有成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扎实推进政法 综治和社会管理创新,大防控、大调解和基层基础“三大建 设”更加完善。长安、法治如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五 年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县”,荣获“省法治创建先进单位” “省信访工作先进县”称号。与此同时,人武、统战、群团、老龄、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 绩。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 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 界人士、各人民团体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结果;是历届县 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向奋战在 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如东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如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 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既坚定了我们“推进现代化、建 设新如东”的信心和决心,也给了我们诸多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坚持以统筹统领的思维谋划发展全局。一是坚持以统筹统领的思维谋划发展全局。理念决定走 向,思路决定出路。五年来,县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 筹谋划发展全局,整体系统地推进各项工作,鲜明提出并始 终坚持“两集聚、两突破、两促进”的总体思路,既注重抓 发展的源头,又注重发展环境的打造;既注重抓当前发展,又注重抓长远发展;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民生事业的发 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共进。二是坚持以重点重抓的举措加快发展步伐。二是坚持以重点重抓的举措加快发展步伐。抓住了重 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局;突破了重点,才能实现跨越式发 展。五年来,县委始终突出项目建设中心,坚持求高求实、求好求快,一以贯之地狠抓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港口开发、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各项 重点工作的快突破,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提速。三是坚持以创新创优的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三是坚持以创新创优的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推动发 展,创优才能争先。五年来,县委全力推动思想解放,主动 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危机创新思路,面对制约创优机制,着力化解了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瓶颈,坚决突破投资环 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活力,增强了 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坚持以实干苦干的作风谋求发展实效。四是坚持以实干苦干的作风 谋求发展实效。干部的作 谋求发展实效 风,决定了抓落实的力度和成效。五年来,县委持之以恒地 抓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大力营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干 就干成的工作作风,锁定目标不放松,明确责任强推进,一 心一意抓落实,坚持以一流的服务推动转型升级、以过硬的 本领攻坚克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五是坚持以富民惠民的宗旨践行发展使命。五是坚持以富民惠民的宗旨践行发展使命。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年来,县委始 终把发展富民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 先,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坚 持发展惠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社会管理创新,让发展成果全民共 享,形成了和谐发展的局面。在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县经济 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 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跨越发 展的基础还不够扎实,转型升级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沿 海开发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有 待进一步提高;富民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党的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干部队伍的能力和作风建设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县沿海开发、转型升级和建设基本现 代化的关键期。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总体向好,主要新兴 经济体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资源和环境约束对经济 的影响日益凸现,加速了资本、人才、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 流动,为我们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 化、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并进,有保有压的宏观调 控政策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产生持久 而深刻的影响。从我县发展情况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 县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产业集聚的加速期、沿海 开发的黄金期,同时也面临着以科技驱动、创新发展为主要 内容的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今后五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突出科学发展 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增强加快转 型跨越的共识,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在“推 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的过程中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坚持“四个更加注重” : 第一,牢牢把握如东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 第一,牢牢把握如东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 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发展的新共识,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发展的新共识,更加注重持续跨越 发展。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东开启了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 征程,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 是我县今后五年发展的总定位,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要充分认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高点定位不动 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承接和放大良好的发展势头,奋 力推动持续跨越,实现赶超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力争到 2015 年,全县人均水平实现与南通大市“齐步走”,对照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实现程度达到 80%以上,进入苏中地区基本现代化建设第一方阵。第二,牢牢把握基本现代化的新内涵新标准,第二,牢牢把握基本现代化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 聚科学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聚科学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更加注重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对照新阶段江苏“两个率先”的新要求,今 后一个时期我们所要建设的基本现代化,标准更高,内涵更 丰富,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 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不仅要注重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 升。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 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 得重大进展。围绕产业的现代化,加快建成新的产业体系; 围绕城市的现代化,加快形成新的城市格局和面貌;围绕生 活的现代化,加快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新的提升、生活质量 和生活环境有新的改善。第三,牢牢把握建设新如东的新机遇新动力,第三,牢牢把握建设新如东的新机遇新动力,进一步凝 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更加注重推 进沿海开发开放。进沿海开发开放。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苏沿海开发 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如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重大 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更加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 济建设中心,进一步强化科技驱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跨 越发展的内在动力,再创如东发展的黄金期。坚定不移、全 力以赴地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加大开发建设投入力度,提升 开放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港口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 用,争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提升沿海开发 的贡献份额,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四,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第四,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凝聚 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更加注重民生福祉与社 会和谐。会和谐。让全县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美 好的生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也是检验“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实际成效的标准。随着建设新如东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 充满新期待。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增进人民幸福贯穿于“推 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的全过程,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 的物质基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加快完善覆 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保 持社会持续和谐稳定,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 感。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力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战略机 遇,更加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主线,以“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为统领,以沿海开 发为支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改善民生为根 本,大力实施“港口引领、科技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 展”四大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切 实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超额 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勇当江苏沿海开 发第一县,为 2018 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更加繁荣。16%以 经济更加繁荣。地区生产总值按不变价年均增长 16%以 亿元,上,2015 年确保 850 亿元,力争达到 1000 亿元;人均地区 万元,达到南通全市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生产总值突破 8 万元,达到南通全市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十一五” 期末翻两番,分别达到 200 亿元、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比 十一五” 期末翻两番,亿元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70 亿元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改 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江苏沿海 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物流新枢纽。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物流新枢纽。科教更加发达。科教更加发达。科技对转型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5%,高新技术产业产 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5%以上,科技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做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科技 创新型企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实现新 突破;人才强县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建成创新型县份。社会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更加完善;新时期如东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全民综合素质 普遍提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各类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 政能力明显增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长安、法治如东 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环境更加宜居。环境更加宜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主 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节能减排 目标全面实现,建成国家级生态县;交通条件大幅度提升,建成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 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到 2015 年城市化率达到 55%,基本建成 宜居创业、富有现代气息的滨海城市。人民更加幸福。人民更加幸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人 均收入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0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8000 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 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社会 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产品,满 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 作:

(一)突出港口引领,推进集聚发展,全力谋求沿海开 突出港口引领,推进集聚发展,发新突破 沿海开发是如东今后五年实现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围绕 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县的目标,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港口 开发,扩大沿海开放,放大港口引领作用,促进各类资源要 素向沿海经济带集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爆发式增长。加快建设现代深水海港。加快建设现代深水海港。坚持把港口建设作为沿海开发 的重中之重,发挥洋口港开发建设起步早、航道等级高、岸 线资源丰富的优势,举全县之力,聚各方之能,加快洋口港 开发建设,进一步放大港口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快集聚临港 产业。坚持以工兴港,重点围绕建成能源、石化、冶金、船 舶海工、现代物流五大产业基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千亿级产 业板块。确保 LNG 二期工程、LNG 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差别 化粘胶纤维项目竣工投产,努力争取炼化项目落户港区,加 快推进成品油库、矿石和煤炭中转基地、石材和粮食物流园 区建设,促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关联项目落户,实现产业集 聚发展。推进港口设施建设。加快太阳岛三期、四期工程建 设,确保“十二五”时期金牛挖入式港区基本建成、东太阳 沙港区开工建设,推进 15 万吨级深水航道和石化、煤炭、通用散货等 5 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完善口岸联检设施,健全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国家一类 口岸开放。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 末,基本建成港口设施配套、功能较为完善、集疏运体系健 全的现代化深水海港。优化港口发展规划。立足于建成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深水海港的目标 定位,抓紧完善“港、产、城”一体化规划,推动港产城融 合发展。依托港口科研机构,加快编制各类等级航道、泊位 码头和港区规划,重点开展 30 万吨级航道前期研究,尽快 形成最终成果。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规划能 源、石化、冶金、船舶海工和物流产业园区,着力提高港口 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快打造优势载体板块。加快打造优势载体板块。园区经济直接代表了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的水平,依托港口辐射和快速连接通道,推进港口 与腹地联动开发,加快打造具有如东特色的优势板块集群。提升园区功能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打造特 色产业链,努力建成定位鲜明、错位发展、产业高度集聚的 一流园区。如东经济开发区重点集聚发展机电、光电、汽车 电子等先进制造业;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集聚发展高科技精 细化工产业;东安科技园区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 国家级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 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级 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加快园区设施 配套。坚持环境先行,着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统筹园区基 础设施建设,实行并联配套模式,形成滚动开发、梯次推进 的良好格局。重点在项目供地、供电、供水、供热和治污等 环节上完善配套,促进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快达产。抓紧 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搭建各类发展平台,打造宜居创业新环境。创新园区经营理念。积极探索科学的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选准最有基础、最具成长性的优势产业,集中力量优先突破,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跨区合作,主动承接 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加快发展。优化政策机制,推动企 业加大技改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的竞争 力。加快招引优质项目。加快招引优质项目。优质项目是加快区域发展、实现转 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招引优质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 的重点,加大有效投入,促进产业快速集聚。持续推动大招 商。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升温、产业集聚加快的机遇,加大招 商引资的力度。配强招商力量,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 化水平。强化载体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欧美日韩、香港、台湾等重点区域,紧盯世界 500 强、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力争有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参与我县沿海开发建设。全力猛攻 大项目。抓大项目是实施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 提升的关键举措。各载体要结合自身的产业定位,准确把握 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将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重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力争每年引 进一批超亿元的科技成长型、税赋增长型、产业带动型项目。进一步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更加注重招引项目的投资强度和 税赋贡献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二)突出科技驱动,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构建现代产 突出科技驱动,推进转型发展,业新体系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发展 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坚持把实施科技驱动战略与建立现代产 业体系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我县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依托优质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加 快编制符合我县产业发展基础、具有如东特色的战略新兴产 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 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之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发 挥我县沿海风电场资源丰富的优势,拉长风电产业链,做大 做强风电产业;加快发展太阳能电池制造及发电项目,提高 新能源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发展新材料产 业,鼓励现有企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重点发展化工、感光、纺织新材料,着力打造新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化 工新材料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医药 化工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港口优势,以物流 企业发展为重点,以物流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 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服务 外包产业,重点推进如东科技城、软件园建设,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引进创意设计、软件设计、研发中心等服务外包企 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集聚。大力推进现有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现有产业升级。现有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加快推动现有产业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努力构建 如东现有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推进农(渔)业现代化。以 实施农(渔)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加大“三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设施、高效规模、生态农(渔)业,加强现代农(渔)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产 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流 通体系建设,实现传统农(渔)业向现代农(渔)业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企业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 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能源消耗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 上台阶、增效益。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的信 息化水平。强化资本运作,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兼 并重组、嫁接改造,实现规模扩张。推进建筑业品牌化。以 跨入“省建筑强县”行列为契机,推动龙头企业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调结构、拓市场、快转型,进 一步做大做强如东建筑业,实现全省位次前移。推进服务业 质态优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加 快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积极吸引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和 投资性公司来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制造类企业实施主辅分 离。倾力打造黄海旅游胜地,加快现代旅游业发展,加大旅 游景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 护和开发工作,建成全国闻名的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基地。加快县城核心商圈建设,着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实现服务 业规模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力争到 2015 年服务业增 加值占比达到 40%。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是科技驱动的核心,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能力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提升企业创新 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 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更加紧 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 新联盟,实施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 动传统企业加快转型。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 研发基地、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 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加快创新型产业园区 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 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 系,以高强度投入支撑科技驱动,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 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着 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支 撑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我县优先发展产 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 队以及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 地。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强化社会化 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业载体完善功能配套,为人才发 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突出城乡一体,推进均衡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兴 突出城乡一体,推进均衡发展,业新环境 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建设现代化新如东的迫切要 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推进,加快城市现代化和新农 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城 乡发展新环境。加快建设现代滨海城市。加快建设现代滨海城市。城市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抢抓沿海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机遇,加大开发投入力 度,加快形成与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相称的现代城市新 格局。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围绕“十二五”期末县城区人口 规模达到 35 万人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提 高县城片区开发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的水平,突出前瞻 性,体现整体性,增强科学性,维护严肃性。按照“一心、两轴、三核”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港城联动开发和小 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口吸纳、产业集聚的能力。着力提 升城市品位。围绕做优、做特、做精的目标,加快推进县城 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文体中心建设,建成一批充满现代气 息的标志性建筑和生态园林小区,充分展示现代化滨海城市 的魅力。推进城市水脉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公园、郊野公园 建设,加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城市内涵。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完善城市功 能。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环境建设,实现城 市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同步推进。加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 设,不断提升城市辐射集聚功能,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加快城市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商务功能;加大城 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网格化、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依法管理、科 学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对外大通道和县内路 网建设,着力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省级干线公路 为支撑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海洋铁路电气 化工程建设,实施铁路港区连接工程。推进通洋高速建设,确保 2013 年建成通车,争取海启高速早日开工,力争 2015 年建成通车,使如东真正融入长三角高速公路网。加快临海 高等级公路如东段、港城中通道、省道 334 线东延、苴东线、省道 225 线复线南北延、省道 223 线北延等交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连接线和镇(区)间连接线,力争到 2015 年基本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格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基本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 农村。坚持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为导向,着力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 水平。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建设规划城乡全覆盖,促 进基础设施投入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向农 村延伸。坚持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 度规模经营集中,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 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充分发 挥村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支持村级集体通 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为农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 体经济。进一步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 设用地市场,保障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确保全县村级集体收 入大幅增长。加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拓展 便民商业、农产品购销、农资配送、网络信息咨询等服务功 能,提高村级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 完成农村改水任务,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 危桥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 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集中收运处置农村生活垃 圾,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 力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

(四)突出可持续战略,推进协调发展,全力开创和谐 突出可持续战略,推进协调发展,共享新局面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根 本要求。坚持以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感,以创新社会管理增强 安全感,以建设良好生态提高满意度,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着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农村居民、企业职 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为重点,进一 步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以稳定 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 展民营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大扶贫增加转移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 普遍增长,力争到 2015 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倍 增计划。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 化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 长,整合教育资源,巩固和提升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加强 素质教育,做强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完 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多 层次的就医服务需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保障 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和壮大新闻、广播电视服务业,“三 推进 网融合”,加速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GDP 占比。加强体育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着力优化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镇居民社会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基本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信息一 体化平台建设,力争到 2015 年,全县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达到 96%以上。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慈善救助,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健全城乡低保对象、农 村五保对象等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 居工程建设的力度,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社会福利中心,鼓励扶 持社会力量兴办敬老助老机构,完善高龄补贴制度,逐步提 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保 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 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快建立与我 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考虑重大决策、重大项目 实施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法治如东建设,推进依法行 政,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全力推进民 生权益保障中心建设,加大对特殊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关 心、帮扶和救助力度,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服务、社会运行、社会治理三个层 面的管理创新体系建设,针对征地拆迁、企业用工、教育卫 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矛盾比较集中的领域,进一步健 全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 急管理机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等五大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发现苗头,妥善化解矛盾,强化舆情引 导,主动稳控事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 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夯实基层 基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做好抓基层、打基 础的工作,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扎实推进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体制、功能和 工作转型。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 网的管理,全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持续优化生活空间,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广 节能环保技术,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 源再利用率。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通过项目源头控制、基础设施支撑、严格日常监管三措并举,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深 入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大力开展绿色如东建设,加大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启动生态文明 县创建,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人居环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必 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 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如东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锤炼创新发展的坚强党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锤炼创新发展的坚强党性。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主动适应建设现代化新如东 的新目标新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牢记党的宗 旨,坚持执政为民,推动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增强党性、提高本领的首要途径,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 为抓手,做优 “扶 海大学堂”学习的平台,紧密结合建设现代化新如东的实际,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开展“学理论、促转型、助跨越”主题 活动,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各级干 部引领创新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大力弘扬创先争优的时代旋 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弘扬“厚德 笃行、扶海越江”新时期如东精神,着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 度。大力营造突出科学发展、推动转型跨越的浓烈氛围,始 终把思想集中到立大志上,把本领体现在干大事上,把目标 锁定在创大业上,把争创一流作为最大的责任,把建功立业 作为最大的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创造在同行业、同系 统中有位置、有影响的骄人业绩,勇当创新发展的时代楷模。善于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 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 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勇挑重担,带头攻 坚克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紧紧依靠群 众,善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善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 力量,大力组织实施“四大战略”,全面加快现代化新如东 建设进程。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夯实推动发展的执政基石。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夯实推动发展的执政基石。实现建设现代化新如东的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各级党组 织来推动,靠广大党员干部来落实,必须着力加强各级党组 织建设。打造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的配备,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述职评议和实绩考 核,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引领科学发展、推动转型跨越 的责任意识,确保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在岗在位在状态,有责有为有激情”,创造出无愧于组织、无愧于时代、无愧 于人民的业绩。打造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突出素质培训和 能力提升,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为抓手,增强各级干部推进 科学发展、应对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着 力打造“三宽”型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后 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在一线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为优化 领导班子结构、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源头活水。打造坚 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改革 创新,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筑牢加快建 设现代化新如东的坚强堡垒。大力开展“强村行动”,着力 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村级 组织的运转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 和工作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 径。强化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 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营造保障发展的清正环境。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营造保障发展的清正环境。贯彻《廉政准则》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为建设基本现代化营造风清气 正的环境。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 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扎实推进廉洁教育“四化”工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推进 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廉荣 贪耻、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抓 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等重点对 象,完善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和规范 严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 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整 合监督资源,形成整体监督合力。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 力度。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问题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社会 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惩治不作为、乱作为等妨碍经济 发展的行为,严肃查处久拖不决、敷衍塞责的人和事,坚决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 件。强化反腐倡廉的治本功能,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6.右玉县卫生系统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篇六

为切实解决我县卫生系统在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县纪委《关于印发<右玉县纪检监察机关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右纪发[2011]7号)的要求,并且结合我县卫生系统的具体情况,就卫生系统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卫生行政执法为重点,以卫生行政审批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社会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努力为社会、群众营造廉洁、高效、公正的服务环境。通过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整治工作,使卫生局机关及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思想受到教育、行为得到规范、作风得到转变、环境得到优化、形象得到提升,牢固树立“勤政、为民、高效、廉洁”的卫生行业新形象。

二、整治重点

这次整治的重点是卫生局机关、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中存在的影响和损害卫生系统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自全县开展“环境整治年”治活动以来,县卫生局高度重视,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和召开座谈会,查找出诸多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要根据这些突出问题,结合卫生工作任务,扎实开展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一 是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着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基层卫生医疗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二是在优质服务方面存在着服务条件和服务态度有待改善、需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三是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着打击非法行医力度不够、打击非法医疗广告的力度不够、对医疗市场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整治措施及整治时限

这次整治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1年12月底结束,针对归纳的几大类问题分别提出整治措施:

1、认真履行卫生工作职责,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探索统一管理模式、科学调整补偿方案、加大支付力度和严格控制基金比例的基础上公开透明新农合政策,实行“五统一”和“三公开一公示”制度。即:补偿比例统一、起付线统一、封顶线统一、诊疗项目统一、用药目录统一;服务承诺公开、医疗收费公开、药品价格公开和补偿公示。通过宣传引导和利益导向提高农民的参合率。

二是调整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积极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现我县有1家县级中医医院、1家县级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县级妇保院和10家乡镇卫生院、321个村卫生室;通过继续开展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进行理论和临床实践岗位 2 培训等措施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不断提档升级,提高诊疗水平。全力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县级医院以看病为主,乡镇卫生院以康复为主,村卫生室以预防为主的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公共卫生安全。通过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有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措施,逐步规范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强化疾病防控措施,确保我县无突发疫情发生、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保障我县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一是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以落实核心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和“三合理”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医疗纠纷报告、评析、责任追究、定期通报四项制度,每 3 季度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统计排名并在系统内进行通报,对发生医疗事故或负有一定责任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始终保持对医疗安全事件处置的高压态势。三是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维护正常诊疗秩序,完善导诊服务,实行划价、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简化就诊程序,缩短候诊时间,充实一线值班人员力量,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舒适、高效的诊疗服务。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首诊责任制,限时结算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方便病人,服务病人。五是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惠民服务内涵。在全县卫生系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服务措施,服务右玉人民。

3、创新执法管理模式,优化经济环境。

一是实施温情执法。通过必要的宣传、恰当的引导和耐心的说服,引导相对人自觉守法经营;同时主动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实施“缓冲”执法。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以教育为主,做到人性化执法。在执法活动中始终坚持按下限处罚的原则。三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坚持文明执法,强化食品安全。四是推进政务公开,营造优良环境。将部门职责、办事原则、标准权限、审批程序、承办人以及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在网上、新闻媒体上以不同方式向社会公开,简化工作程序,制定行为规范,明确岗位纪律,完善监督制约措施。五是加强医疗市场管理,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4 进一步加强医疗市场整治,严把准入关,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力度,严格医疗广告审核、监管制度,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确保医疗安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抓好整改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工作专班具体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推动整治落实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精心组织。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整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我们既要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积极参加整治活动,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不打乱仗。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三)依靠群众。制定整治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都要注重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制定整治落实方案,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群策群力推进整治落实。

(四)落实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实行责任追究,对敷衍塞责,行动不力,整治不落实,顶风违纪的将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7.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篇七

毋庸置疑, “十二五”是吕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各界对当前吕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 我们就建立吕梁国际陆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国际陆港是内陆型经济开放的重要保障

所谓国际陆港, 就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 在内陆经济物流中心城市的铁路和公路交汇处, 依照有关国际条约或法令, 设立对外开放的商港。

众所周知, “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内涵如今已引申成为宏观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内陆地区”是指远离国际港口, 交通运输不便, 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地区。在内陆地区经济物流中心城市建立“国际港口”, 连接国际航线, 以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无差别地进行国际运输为出发点, 以建设国际陆港为切入点, 引进各种国际运输机制和国际贸易机制, 将直接促进内陆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 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国际陆港开启了我国内陆地区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是世界各地货物和资源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便捷通道, 是内陆地区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地区产业“双转移”的前提, 是内陆地区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的前提。

建立吕梁国际陆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吕梁市以煤、焦、钢材为支柱产业, 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城市, 第三产业比重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经济结构畸重,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这是当前制约吕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像吕梁市这类以煤为基、结构畸重、没有沿海沿边条件的工业城市如何实现成功转型, 是个重大的课题。为此, 吕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吕梁市要抓住国家将山西省设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有利机遇, 广开思路, 大胆设想, 全力推动吕梁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延伸, 太中银铁路和中南部铁路的修建开通, 使吕梁已经成为连接晋、蒙、陕、甘、宁、新、青、藏的交通物流枢纽, 这使得在吕梁建立国际陆港具备了现实条件, 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建立吕梁国际陆港, 使吕梁从资源大市转变为“国际港口城市”, 使周边地区转变为“沿海地区”, 构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平台, 带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实现第三产业的快速全面提升, 实现相关企业的降本提效, 增加一般预算收入和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从而实现吕梁经济的成功转型和跨越发展。这也为将吕梁打造成内陆型开放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 建立吕梁国际陆港, 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积极推进吕梁国际陆港口岸的建设

建设吕梁国际陆港, 是关乎吕梁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 吕梁市要始终坚持“建设陆港、依港设区、以区养港、区港联动、建港兴市”的战略原则, 以此引领吕梁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 要转变观念。当前, 从全球经济来看,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吕梁市要真正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就要立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 解放思想, 转变区域经济发展固守的“内陆思维”。这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基础。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观念创新的强度决定改革创新的力度。要按照吕梁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解放思想、广开思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先行先试, 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建设、大市场运作。

再者, 要科学规划。建设吕梁国际陆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它是由铁路部门、沿海港口、“一关三检”、金融保险、外运货代、物流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组成的一个共同经营体和外运服务体系, 经营关系和利益分配都十分复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国际陆港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吕梁国际陆港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由铁路部门、沿海港口 (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上海港以及阿拉山口口岸等) 、外运货代、物流企业和吕梁国际陆港管委会下属的经营实体出资组成的“吕梁国际陆港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运作。

同时, 要积极推进。建议将建立吕梁国际陆港立入《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并且由吕梁市政府组织, 尽快成立相关机构启动吕梁国际陆港项目。由交通部、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牵头, 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 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和有关部门共同参加, 召开“吕梁市建立国际陆港研讨会”, 共同商讨建设吕梁国际陆港的问题。并要尽早规划, 争取与山西中南部铁路统筹规划同步建设, 同时运营。

编后语:乾坤动, 吕梁生。如今的吕梁正抓住山西省被确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 积极拓展外向型经济, 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上下同心, 其利断金。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共谋科学跨越发展大计。关于本文, 见微知著, 滴水藏海, 何况已有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内陆港发展模式的借鉴。

8.广州艺博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八

广州艺博会一直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中国文化市场”为已任,是广州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会展品牌,是广州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广州市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试点项目,广州国际艺博会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团队负责具体承办执行工作,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实现了广州艺博会在规模、人气、影响力及成交量方面的持续飞跃,而且节省了政府资源和财政投入,实现了“政府指导、专业执行、市场运做”的转型目标,成为广州乃至全省政府办展模式成功转变的典范。

2010年的第15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执行团队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策略。规模之大、展品之丰富、品位之高格均超过了历届艺博会。展会面积达20,000平方米,展位550个展位。其中,国外画廊80多家,国内画廊130多家,汇聚了世界各地一万多件美术作品。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艺术家参展。现场可统计交易额达1.1亿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专业观众7万多人进场,更有近15万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市民参与了艺博会的各类活动。15届艺博会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影响最大的艺术博览会。

年年花相似,岁岁会不同。随着广州艺博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和艺术市场持续升温,国内各种水平的艺术展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令广大参展商目不暇接、疲於应付。因此,如何延續第15届盛况并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艺博会品牌就成了16届艺博会需要攻坚的课题。据了解,16届艺博会从2011年年初就开始精心筹划,制定多种措施来提升16届的品位和档次。其中一项就是,将个人艺术家全部剥离出来,分流到夏季艺术品交易会,只有艺术机构、画廊作为唯一的参展对象。

与此同时,为积极配合广州市政府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规划,艺博会将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艺术长廊”的概念。整合各类媒体、广告资源优先推广画廊,将百分之九十的各类广告资源直接宣传参展作品。将建筑围墙、公交车身、候车亭、文化场馆、地铁、机场、公交站场、影剧院、游乐场、文化场馆、社区宣传栏等公共资源与各大媒体一起营造艺博会浓厚的文化氛围,构筑起立体的城市艺术长廊。

上一篇:保护母亲河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英国硕士留学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