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共14篇)
1.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 篇一
民俗活动
1、拜太岁
太岁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由道教继承发展为拜太岁信仰。常见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庙、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香港蓬瀛仙馆等道观。
2、五福
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传统习俗中,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我们衷心祝愿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3、满月酒
满月酒,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渡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传统礼仪习俗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
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
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
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
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2.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 篇二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工作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 目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思想、风俗、文化、饮食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并非这些地区的生源, 甚至就读学校也非这些地区, 对该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一无所知。由于生长环境不同, 从各个地方来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 生活习惯会有较大差别。尤其应届毕业生, 到这些地区求职, 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 在面试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细节无法很好把握;工作后不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文化风俗。刚参加工作最初的一年, 是需要毕业生磨练和适应的一年, 对各个方面的要求特别高,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很快适应生活, 就势必影响对工作的适应。
为了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适应当地文化, 高校有必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中国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的介绍。
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可行性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较为集中。我国多年来的风俗传统和思想观念的特点, 导致现在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各自生源地附近。
对于在自己生源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由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与之较为类似, 对当地的风俗文化已经适应, 或者可以很快适应, 故而可以很快就做到把所有精力集中工作上, 环境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另外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数目不是很多, 教师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相应的风俗文化的介绍增加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来。
三、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
1. 方式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 教育实习和鼓励学生自学为辅。
在教学方面, 首先通过修订教学大纲, 将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纳入常规的教学内容;其次,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 安排教学课时量;再次, 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往年学生就业去向的特点来自行安排和修正具体偏重介绍哪些地区的风俗文化, 例如广东、湖南的高校可以将珠三角地区的风俗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最后,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实践和实习是大学课程的一种延伸, 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大学期间的所有科目, 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经济非发达地区高校, 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或学生活动基地,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还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现实文化, 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勤工俭学或者社会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工作经验, 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 使他们增长见识, 也提前给学生一种适应工作的模拟训练机会;此外还可以增加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联系和交流, 促进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及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当地大学生, 都能对这些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有一定了解。
在鼓励学生自学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自学条件,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增加关于此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平时借阅。学校图书馆可以购进关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风俗、语言等方面的书籍。如粤语入门教程,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校园网视频部分增加各地风俗、文化、饮食等方面的视频介绍, 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
2. 内容上注重饮食和语言等方面的介绍。
对于大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的现状, 可以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 风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 了解了该地区的风俗才可以尽快地融入。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非常现代化了, 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 所以此方面并不是重点。 (2) 习惯。中国区域面积大, 南北方差异也很大。虽然经济发达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传统风俗了, 但是各种生活习惯还在保持。要了解这些习惯, 了解当地人的忌讳, 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别人留下差的印象。例如在广州, 吃饭点菜非常忌讳七盘菜, 因为是在办理丧事的时候才是吃七菜;在和渔家、船员、司机一起进餐吃鱼的时候, 不能够把鱼翻过来;和上海人在一起, 无论多么亲密, 都不要有身体的接触, 等等。注意了这些问题, 可以为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也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好了基础。 (3) 饮食。由于各地气候差异, 物产不同, 饮食习惯也相差很多。饮食无法适应, 身体必将受到影响。身体受到影响, 对应聘面试和工作后对新工作新生活的适应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例如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 口味浓厚清鳟, 质感多样, 菜品繁多, 四季分明。喜欢清淡的可能就比较难适应。 (4) 语言。虽然普通话推行已久, 但是各个地方还保留着地方特色的方言, 比如广州的粤语, 上海的上海话, 等等。了解一些地方方言, 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 加入中国主要发达地区风俗简介对大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适应是有很大帮助的。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本校学生就业的去向安排具体的内容和宣传力度。广东地区的高校肯定以广州的为主, 江苏高校应当以上海为主。加入这些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 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6 (2) :42-43, 48.
[2]李燕冰等.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10.5 (15) :136-138.
[3]古爱琼.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科技信息, 2008, (14) :481, 517.
[4]巩丽华, 王晓群.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谈高校如何开设就业指导课.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75-77.
3.中国风俗谈——送礼 篇三
皇帝与官员
皇帝给官员的东西,当然曰赏赐;官员给皇帝曰进贡,然也都是赠送的性质。皇帝对于臣属,按公事政治一方面说,自然是用升迁、加级、纪录等等的办法来激励官僚,但私下联络感情,也常常赏赐给物器,但不过是书籍、联额、福寿字、鼻烟壶、文具、玩具、笔墨石砚、瓶罐、小品等等,或御膳房菜一两碟及点心等食品,绝对没有大的物器,或太贵重的东西,亦聊以见意而已。而各大臣去世后之讣文,则这些物品都须列入,如某年月日蒙赐烟壶,某年月日蒙赐瓶罐等等,都须注明,以志不忘恩典,所以前清亲近大臣之讣文,有长至几十开者。余藏有几件,最晚者为王文韶,然已是石印钉本者,非复旧式矣。官员送皇帝物品,则平常不许,只有万寿节可送,然除一二贪污大臣外,也绝对没有以极贵重的物件进贡的:外官督抚将军,可贡四色,京中大臣,则一样亦可。这种贡品自然也颇难选择,因为太贵的东西不能用,而坏东西当然更不能用,所以彼时古玩玉器等铺,有一种流行的言语,曰“正是贡货的资格”,意是正宜于进贡之用也。
京官与京官
京官与京官,除特别亲戚、朋友、同年、同衙门外,可以说是互不送礼,就说有上边种种关系之人员,也只是婚丧等事,方彼此送礼,此名曰出份子。中等份子,不过大个钱四吊,大份子则八吊,约合现大洋五角。特别的亲戚朋友,自然另有帐子、挽联等等。若同乡京官或同年京官,遇婚丧事则每人一吊,交由本会之长班,预备一喜帐或挽幛,但因该长班必到事主家中张罗帮忙,故此幛仍要偿还该长班,这也是照例的事情。大致是每一个同年会或同乡会之长班,都有自备的红蓝两块幛子,会中一人家有事,则每一会员出钱一吊,这是长班的一笔进款,他只花少许,作一份新的上下款,连幛子字都永远保存着,其余都归他自己了。彼时每一元大洋钱,约可换大个钱十六吊,则一吊钱,约只合六分钱,还到不了三角,这是彼时同年同乡京官送礼之一定情形也。以上所谈,都是关于婚丧两种事情,若庆寿一节,除旗人及经丞书办外,在汉宫中则极少见。再者京官师生,则另有一种送礼的情形,此名曰节敬。凡中举人、进士之主考、总裁及本房之房官,都称为老师,三节都要送节敬,每份也不过二两银子。以上乃官场送礼之情形。至于至亲厚友,自然另当别论,然亦不过点心、茶叶、绍兴酒或寿桃、寿面、寿蜡等;富足之家,送礼较厚,数字较多而已。
外官与外官
情形与京官大大的不同,因为外官都是分散开的。一省有十几府,一二百县,省城之官员,虽然最多,但除督抚将军或高级武官几人外,许多省城,只藩台、臬台、首府首县等二十余位现任官员,其余大多数都是后补人员。这些后补人员为谋差使,当然都想给督抚藩臬送点礼,但是凡科甲出身之督抚臬,或稍知自爱之人,谁也不肯大做生日,大收礼物,防物议也。凡送礼者,不过是古玩、书籍、文具、字画等物,有大贪污之官员,自是例外,然亦不多见。至各府各县之官员,遇长官之两寿三节,则都只是写一封信致贺,这个名词叫做贺函或贺禀,都用四六文字,多者八篇八行纸,至少亦须两篇。总之越多越恭敬,恭维要得体,对仗要工稳,各衙门中须用书启师爷,即是如此,间有附送本县出名土产,或出土碑帖者,然亦不是非有不可。同城的官员,都是彼此拜节拜寿,对上司则禀见拜节拜寿,不讲送礼,当然也有送的,但也很微薄。贪污不自爱之上司,偶也有大做生日收礼者,但这若被御史知道了,可以参一本,就是没有参奏,终归是要招物议的,故自爱者不肯作例。
外官与京官
这两种因隔离太远,礼貌上的交往,当然很少。平常只有冰炭敬一种,各省督抚藩臬,往往给本省的京官,或自己原省的京官送点礼。比方一位山东人,当湖南巡抚或藩台臬台,则山东的同乡京官,湖南的同乡京官,于冬季年前,往往送此礼,每人不过二两银子,多则六两八两,有时夏季亦送,为买冰买炭之用,故名曰冰炭敬,简言之曰炭敬。这是正大光明、公开的行为,并不算行贿,因外官较为有钱,不过帮帮穷同乡的忙就是了。此外则是督抚进京,或藩臬以上官员进京引见,则多是带些礼物,送送有关之官员及友人,然最初也都是几种本省的土产。这种琐屑事情,固然不见经传,然在记载中也可偶尔见到。如康熙年间,黄六鸿由知县行取御史,进京时以本省土产遍送京官,送大诗家赵执信者,也是土产及自己的诗稿,乃赵给他的回信中,有土物拜登,大稿璧谢等语,因此闹了许多的是非及笑话。由此可见彼时送礼的情形,不过是土产而已,并没什么贵重物品。后来到光绪年间,才日见奢侈。土产之外,还要加些值钱的东西,然亦不过皮袄袍褂料,如貂皮、海龙等物而已。以上乃外官送京官的情形,京官送外官者更少,只有做京官的人外放,到省之初,当然多要送点礼物,然亦不过文玩、笔墨、砚石、图章等物,亦有送出名之丸散膏丹等药品者,最贵重者,也只是靴帽禀(现曰礼券),这都算是北京的土产。
民家与民家
上边所谈都是关于官场的情形,与民间社会的风俗,还有区别。民间送礼的风俗,各省固然不同,而各州县亦各有差别,不过交通方便的区域,则多是大同小异。
过年过节过年过节,即所谓三节。只有城池中送礼,北京最贵重者为八盒礼,都是点心,在富贵家中常常见到,然亦只是亲戚的关系,平常同寅,万无送者。平常官员人家,则四盒、两盒,少则茶叶禀、酒禀等等。茶叶则注明多少包,北京卖茶叶论多少包,一包正好沏一壶,用着方便;酒则注明几斤,亦极简便。所谓八盒礼者,散见于各种记载的很多,如《儿女英雄传》中便屡提及之,也值得谈一谈。从前富贵人家,送出八盒礼的往往转一个大圈,还原样送回来,因为甲家送了乙家,乙家当然不能用它就送甲家,但可以用它送丙家,转几家便可以又送到甲家。为什么有这种情形呢?因为北京送礼是连盒子送,这种盒子是特别的工艺,只是几个很薄的木板圈,全体都是用石面或砖面塑成,所以石作多带售此盒。把凿石之碴,碾成面制此,可以说是废物利用,塑成之后,涂两层粗细泥子,然后涂色彩画,大致都是龙凤或吉利画,这种盒子只是好看,但不耐用,极容易破损,而价钱则极便宜,所以送礼者,都是连盒子送。按平常送礼的情形来说,往往把几家送来之礼,斟酌各挑选一种,凑成四样或八样,另送一家,可省自己花钱现买,但这种礼物,都是装配齐整,把其中物品取出另装盒子,则物品必有损伤,不能齐整美观,则只好连盒子转送,若配上别的盒子,则尺寸花样不会一致,则只好把所有八盒一齐送出,于是送来送去,常常仍送到原置礼物之家,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笑谈。
结婚古人谓之婚礼,从前叫做嫁娶,女家为嫁,男家为娶。乡间聘姑娘,没有出份子的;大城池中,尤其是北京,嫁娶是一样的出份子。不过从前这种份子,除两家有特别关系,若只按份子说,是有特别规定的,某家与某家过多大的份子,家家都有账,即所谓礼簿,每逢接到婚丧帖子,先要查账,照账中之数出份子,永远不会加减。份子数目很小,在同治光绪年间,最小的份子,一钱(约合现大洋六分,不到一角),再大则两吊、四吊,若至八吊则是最大的份子了,然亦不过大洋五角。此外有喜幛或其他礼物,乃是特别关系,与现在普通送幛子之情形,大不相同。
丧事份子的情形,与喜事没有什么分别,彼此送礼,都是查照礼簿上之数目来送,不会加减,不过丧事多一种祭席或挽联挽幛等事。挽幛在同治光绪年间,多用蓝洋呢,价极便宜,后来则多用灰色布,更较实用。挽幛及份子,都要照礼簿之数目及材料来送,挽联则可送可不送,因此非文人不能作,且不在普通送礼规矩之内也。再者北方还有一种朴厚的风俗,例如主人去出份子吊祭,必坐车,如有祭席,则必有人抬去,这些车夫抬祭席之人,都是与主人同桌吃饭,这在城池中是不会有的情形,可是乡间都是如此。
庆寿这种事情的送礼,与婚丧事的情形完全不同。婚丧事之送礼,都有收礼的账簿,永照簿中数目还送,庆寿收礼虽也有收礼账簿,但多数都是看临时的情形,往往不管账簿,且婚丧送礼,都有现款一项,此则无之,可是又多寿屏、寿联、寿诗及各种衣料玩物等物。乡间则庆寿的举动太少,富足之家,到八十岁时,亦偶有庆贺者,然亦不过有服之人吃一顿面而已,亦难得有送礼者。
商家与商家
4.过年风俗作文 篇四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5.过年的风俗作文 篇五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乡的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的。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煎鱼、炸豆饼、做肉圆,以及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过年最重要的一天就是除夕。这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就是祭神。祭神分早中晚三次。早上篮里装茶水、米果和小吃,中午和晚上一样,装酒、米饭和菜。之后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年夜饭一般有几道菜:水煮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小鸡炖蘑菇,意为富贵吉祥,红扒猪手,意为恭喜发财。这几道菜,年夜饭一般都有。到了晚上,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饭后,长辈会为小孩包上“压岁钱”。之后,就开始放烟花,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到了晚上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啊!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就12点了,开始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6.潮州过年风俗礼仪 篇六
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州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3、拜年。初一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4、掼春盛。春节期间,潮州的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 ”(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7.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培养风俗习惯 篇七
提炼形成了“为您服务,让您满意”的核心价值观
“为您服务,让您满意”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表明我们企业的目的、使命和价值,在于向社会、业主、用户提供精品工程、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全体职工愿为社会作贡献的使命感和让业主及用户满意的责任感。这一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企业全方位为业主和用户服务的承诺,表明我们在设计、施工、生产、质量、安全、工期、效益、合同、交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信守诺言。这个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铸造精品工程、提供优质产品,提供主动、周到、完善、高质量的服务,要让业主打心里面满意,并不是口号和做秀。
这一核心价值观对内约束全体职工的行为,对外融合外部市场关系和人脉关系。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一核心价值观,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首先从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入手,使每个职工都明确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肯定是有知识,因为文化是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是一种修养,文化也是一种风俗,是企业长期培养形成的健康向上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随时都体现在全体职工的言行中,这种风俗习惯彰显了企业文化。一个社会有它的风俗习惯,同样一个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人人都自觉了,事情就好办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风俗习惯具有这样的特色:其风尚是“艰苦不怕吃苦”;礼节是“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行为是“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总起来说就是“干事,干成事”。
长期锤炼出“艰苦不怕吃苦”的企业风尚
中铁电气化人以施工现场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艰苦不怕吃苦”,几十年来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铁电化”行业龙头品牌。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要求,在千里雪域高原,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和探索复杂地质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并承担了全线1000多公里的通信、信号系统联调,特别是“增强型内控联锁系统
精心培育出“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企业礼节
“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传统美德。见面道好,委事道请,代劳道谢,失礼道歉,是我们企业职工的良好习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注重经营文化的培育,注重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在承揽工程的同时,将工程建设和使用价值、企业形象、企业理念传播到用户心中。因为我们的职工都明白,跑市场、揽工程、搞经营不仅仅是卖产品以实现物质价值的过程,更是将企业文化传播给广大用户进而实现企业文化价值的过程。职工还明白,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单纯地树立和展示企业形象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企业的社会行为。由此,广泛开展做诚信职工、建诚信企业活动,大兴重合同、守信誉之风,教育职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以文明施工和精湛技能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是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标志性工程,1 450多公里复线电气化,工期只有1年,中铁电化局集团作为总承包责任主体单位,发扬大协作精神,促成上线单位形成“全线一盘棋”。特别是把合作伙伴、联合体成员当作自己的队伍看待,把兄弟单位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解决,始终给人以真诚。集团公司领导对上线兄弟单位格外关爱,经常到兄弟单位看望职工,送慰问品,融洽关系,增进友谊。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作为行业龙头品牌企业,真正扛起了行业旗帜,引领着行业方向。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努力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交朋友,与政府、当地群众交朋友,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交朋友,与新闻媒体交朋友,与中介代理人和科研单位交朋友。交上新朋友、大朋友、富朋友,不忘老朋友、小朋友、穷朋友,从而使企业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干工程、树丰碑、交朋友,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企业信誉度,扩大了企业影响力,强化了企业亲和力,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资本,使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成为拥有富饶公共关系资源的强势企业。
全力打造出“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企业行为
各项任务能不能落实,各项决策能不能贯彻到底,关键是个“干”字。“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是中铁电气化人的一惯行为。在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大会战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广大职工发扬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体参建职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的高度,不讲任何条件,不讲任何代价,一切为了京沪铁路建设,一切服从京沪铁路建设。集团公司领导发出了“我以我血建京沪”的号召,一声令下,不到一个月时间,上万名职工,上千台机械,以最快的速度从全国各地向京沪线集结,其中绝大多数人员都是从其它各线临时抽调的骨干,他们战袍未脱,征尘未洗,过家门而不入。京沪铁路建设的需要成为参建职工行动的最高准则,他们把京沪会战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任务重、工期紧、难度大,在国内乃至国际铁路建设史上史无前例。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广大建设者发扬“敢于挑战、敢于胜利”的京沪精神和“促创干、争一流”的“中铁电化”精神,艰苦奋战,顽强拼搏,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正常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2006年7月1日如期开通了京沪电气化铁路,成为同青藏铁路同期开通的“亮点工程”,向铁道部和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用辉煌的成果兑现了“我以我血建京沪,确保一年必建成”的庄严承诺,创造了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陇海铁路牛头河大桥抢建工程是铁道部党组为确保青藏线“7·1”开通作出的一项紧急部署,是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配套工程。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参建干部职工按照“建精品大桥,树百年丰碑,创一流品牌”的目标,紧急行动,科学组织,攻坚克难,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仅用56天就拆了一座桥,并在原址建成一座新桥,创造了铁路抢建工程中的“牛头河速度”,为青藏铁路7月1日顺利开通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铁电气化人“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实干精神。
始终秉承着“干事,干成事”的企业风俗习惯
“艰苦不怕吃苦”的风尚、“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礼节、“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行为,综合形成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风俗习惯,就是“干事,干成事”。近3年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正是因为秉承了“干事,干成事”的习惯,才使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企业资质由过去的专业一级升为综合特级,企业营业额每年以10多亿元的幅度递增,2003年的营业额才35亿元,到2006年达到了75亿元。职工收入以每年不低于10%的幅度增长。职工住房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密集度大幅度上升。
大秦铁路2亿吨扩能改造工程,正常工期需要两至三年,而此次应急改造工程要求在几个月内完成,每天封闭点仅4小时。主体工程要拆旧线换新线,技术难度前所未有,每一个单项工程都必须在封闭点内完成并达标开通。如此急、难、险、重的工程,在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面对这样的工程,铁道部断然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这在铁路长大繁忙干线是第一次。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凭着自身的优势和实力,作为该项工程总承包单位,充分发挥管理优势、技术优势、装备优势、人才优势,迅速组建精干的指挥机构,调集精良设备和机械上线,组织强大的施工队伍上线,做出“倒排工期、分段包干、量化考核、层层负责”的施工组织计划,对质量、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使“人、机、料、法、环”实现最佳组合,在顺利完成47公里实验段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东、西段650多公里复线,仅用了77个封闭点就胜利竣工,创造了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第一速度,同時也创造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之最”的大秦精神。2004年10月26日大秦正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全部完成。当年,大秦铁路煤炭运量在历史上首次突破1.5亿吨。次年,大秦铁路煤炭运量一路飚升,顺利实现了2亿吨。这项工程的胜利完成,也充分体现了中铁电气化人“干事,干成事”的求实精神。不仅是企业内部要干成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干成事,惠及全国人民。
习惯就是文化,制度可以培养习惯,习惯能够产生共同行为,这种共同的行为一旦养成,产品就附加了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也就不同了。几十年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始终坚持从培养职工良好习惯入手,秉承“干事,干成事”的习惯,着力打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文化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和“中国行业龙头品牌”。
(作者系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党委书记)
8.过年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八
过年风俗手抄报
1过年风俗手抄报
2过年风俗手抄报
3过年风俗手抄报
4过年风俗手抄报
5过年风俗手抄报6
过年风俗手抄报7
过年风俗手抄报8
过年风俗手抄报9
过年风俗手抄报10
各民族的过年风俗
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
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
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2、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4、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5、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6、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7、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8、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9、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11、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12、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13、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5、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6、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17、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18、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19、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 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20、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21、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时间是什么时候?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9.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 篇九
在大城市里,过年那天,人人都穿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家,贴对联,购年货,然后把买来的花花草草摆放好。晚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里看精彩的的春节联欢晚会。
农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家一大早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然后挂上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每家门前“噼里啪啦”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非常热闹。
大年初二的时候,大家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大家子出去游玩。
10.打造家庭过年传统 篇十
新年新气象,提前打理下发型,用一个崭新的形象去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都说换发型就是换一种心情,年前做个头发,也能将自己的过年心境调整出来。此外,春节期间亲友聚会较多,把自己打理得清清爽爽,也不失为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
全家换新衣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许多人对过年的情结,莫过于孩童时候,对过年的盼望,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能穿上新衣裳。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在过去的农耕社会,庄稼一年一熟,普通人家到了年底才能有收入,因此到了新年才能穿上新衣。而一年初始万象更新,穿上新衣,就是从里到外都有了一种新气象,人也精神起来。
如今物质丰富,添置衣物已经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对新年换装的重视,反倒淡了下去。今年不妨试试,提前为全家老少各添置好一套全新的衣服,等到大年初一,全家人都换上清爽的新衣服,一定能有不一样的新年感受。
拍张全家福
在相机还不普及的时候,每到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到照相馆拍张「全家福」,记录下一家人的幸福,是件很隆重的大事。一般来说,家里的主事人提前就要定好日子,通知一家老少,然后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照相馆拍下照片。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的普及,随时可拍的机会,反倒给了人们一种错觉:不需要那么麻烦又郑重地去拍全家福了。
在春节期间,全家一起去拍张全家福,其实是相当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每年都固定去拍张全家福,可以在照片中記录下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是过年时营造家庭情感气氛最好的做法。而留存下的影像,也远比随手一拍的照片来得更珍贵,也会带来更温馨的团圆气息。
家庭记忆库
大团圆的时刻,把家人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拍摄下来,剪辑、存储,打造你自己家的家庭记忆库。会不会比牌局更有意义?
如今的手机和相机摄录功能已很齐备,足够家用,一个人就可以承担起拍摄喜庆场面的任务。后期的剪辑工作,也可以通过网上的软件来辅助完成。
除了拍摄过年的生活,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情况,进行主题性的拍摄。如果一家人都喜欢唱歌,可以办个小型的新春卡拉OK比赛,录下大家的表演;也可以录下家庭成员的新年心愿,年年比对来看,更具留念意义。
11.苗族过年的风俗手抄报 篇十一
苗族过年的风俗手抄报【1】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这种活动苗语中意为摘樱桃。
赶秋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苗语叫赶秋场。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庆丰年之意。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8米,可以转动,8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1999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
挂社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苗族过年的风俗手抄报【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我们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他们的民风民俗是独具一格的。
苗族过年的风俗手抄报【3】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过年的风俗手抄报【4】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1、苗族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2、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3、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4、服饰特色
12.描写过年风俗的作文600字 篇十二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13.中国传统文化过年作文 篇十三
过年了,因为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了久违的老家,街道特别热闹。现场真的挤满了人,非常壮观。如果我们这些孩子不紧紧握住大人的手,一眨眼就要被这人山人海挤了。路上那么多车,就像一个看不见头的长队。
在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喜庆的对联,然后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我们穿自己喜欢的新衣服,接受长辈的压岁钱。爷爷奶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团圆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春晚。太过瘾了,想定格这一刻。
14.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篇十四
除此之外,在腊月初旬还要刺好面鱼和面金元宝,在除夕夜挂到门上,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幸福平安。
在春节期间,小孩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玩。带上爆竹和铁铲,上到土山上烧些干草,挖个陷井这类事情,自然就不在话下。大人们也不闲着,他们去买来甜饭、面皮,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还要堆好金石塔,不让旧年的气息遗留下来。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仅仅是传统的“小年”,还是厨房里灶王爷的生日。这一天已有许多人放炮,但气势还是远不及除夕夜。据说,这灶王爷喜欢在生日这天上天庭说这户人家媳妇的闲话,所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街上买来许多糖瓜去供给灶王爷。一来让灶王爷吃了自己的东西,不好意思说自己家的闲话,二来因为糖瓜非常黏,可以把灶王爷的嘴粘住,自然也说不出话来了。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都摆好饭菜,下好饺子,取出晾好的辣子,享用起了丰盛的年夜饭。人们贴好对联、年画和“福”字,穿好新衣,显出了万象更新的气象。年夜饭的美味就不用说了,十二点之后,宝鸡的街道上便出现了舞龙队。他们舞着十几米长的龙,走街串巷,不一会儿便有许多人跟着舞龙队,变得声势浩大。人们边走边向天空发射烟花,整个宝鸡灯火通明,人们常常这样闹一个通宵。
初一早上,大部分人都在何处,到了下午,人们才会拎着礼物,去朋友家拜年。许多戏班子架台唱秦腔,经常是引得二三百人一起去看。小孩子们也喜欢去看戏,是因为有时候戏班子会发零食和点心,孩子们最喜欢。
元宵上市,春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到了晚上,人们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手提着灯笼,放着爆竹,这热闹的感觉,几乎可以比上春节晚上的舞龙队了。秦腔戏班子也不上舞台了,在街上一边走,一边表演着各种故事。还有许多踩高跷的人,戴着面具,又给十五添上了几分喜庆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学术07-03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6-21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07-0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报告07-04
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总结07-17
日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07-2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汇总》08-10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08-27
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