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2024-08-15

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11篇)

1.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一

浅谈数学启发式教学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现代启发式教学能很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首先简述了启发式教学的由来,思想内涵。之后总结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最后归纳出了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案例

1启发式教学概述 1.1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教学思想,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历久弥新。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在国外,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发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启发式教学不断吸收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当前的教学领域更显得生机勃勃,更具有优越性,值得大力推广。

从现代意义来讲,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重新认识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建构新的学生主体观为目的。

这种新的学习观念强调学生作为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创造来判定其优劣。

(2)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会学习也正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重点,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最后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

(3)启发式教学侧重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

它是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的,它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论思想,既要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又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应有的特点。2.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完成现代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揭标、设疑、导练、评价”的教法,又包括学生“自学、解疑、应用、矫正”的学法。中学数学课的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以此为基础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由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在采取行动,各自在其中有所收获。2.2教学对象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应为“学”服务。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想了些什么要重要千万倍。”中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对象是否会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而教学对象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数学课启发式教学就要把教学对象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3学习的“双部性”

所谓“双部性”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只注意他们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实验操作是否有秩序,观察是否细心。但是,有时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尽管相同,但从内部来说则可能完全不同。原苏联教育学家休金娜说“教学方法的教育学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3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在对学生进行启发的过程中,“问”的艺术是启发的关键,是研究和表现启发式教学的艺术性的重要方面。“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商讨。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即学生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引导数学学习。可见,“问”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极其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如何通过恰当的“问”来启发诱导学生呢?

(1)针对学生的差异,提问要有层次性、递度性

教学提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问题的难度与坡度,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也需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24xxymxmyx例如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4;因为第一问比较简单,所以提问的层次是中等生,第二问需要添项、拆项,所以提问的对象是优秀学生。

2x解1:xymxmyx(xy)m(xy)=(xy)(mx); 42222222x4x44x(x2)(2x)(x2x2)(x2x2)2:(2)掌握发问时机,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

教学需要是设计提问的客观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发问,但要保证提问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注意发问的时机及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发问,发问时应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以免画蛇添足。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必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不须”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最佳发问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2xxx10,教师应该问学生是现在平方,还是平移以后例如解方程

2平方,而要是老师直接写出xxx1,再两边平方,那题目太容易了。

(3)注意发问顺序,所提问题结构要简明合理,含义要清楚、准确、具体

教师发问在内容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形式上,教师的发问又切忌按座位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随机”提问。在问题的结构上,要简明合理,冗长繁杂的问题,使学生很难把握问题的中心。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发现教师会问学生“你学了这些知识,有何感想?”“你的体会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笼统的提问,常常使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做一些含糊其词、无关痛痒的回答,使教师难以顺着这条线再问下去。因此在提问中要限定问题的范围,避免提问大而空。要把大的问题具体化,尽量使问题的含义表述的清楚、准确。

2例如:把yx2x3向右平移5个单位,所得解析式为。2y(x1)2,教师要先问学生:第一步做什么?学生答:配方为第二步做什么?学生答:求出顶点:(1、2),第三步做什么?学生答:把顶点平移后为(6、2)

2所以y(x7)2

(4)适时提示点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总结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主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思考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二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以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以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优点或不足,教学提问的总结对学生系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若不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也很难掌握课堂知识。

4.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不足

(1)以练代启

认为启发式教学既然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就应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即“精讲多练”。多练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解题术的套用)而大量做一些重复性练习,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领悟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启发式教学。

(2)以活代启

这里的“活”不是思维上的活,而是追求教学形式的活跃、热烈,认为教学气氛不热烈就不是启发。常见的有:教师用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换回学生大声的“对”、“不对”、“是”、“不是”。或是哗众取宠,通过一些偏离主题的动作、语言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等。

(3)以已代生

教师虽注意分析,分析起来也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却是“事后诸葛”,往往是教师多次探索后保留的最佳通路,而“最佳”的寻求过程,特别是克服障碍的过程并未表现出来,结果是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做起来却一筹莫展。这些都是没有抓住启发的实质,形而上学地简单套用的结果。

(4)提问不科学

先点名,后提问题。被叫学生站起来了,但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无数,惶惶不安。这种提问方法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会造成一人惊慌,大家松气的局面。问题不分难易,提问不看对象。提问本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信口点名,把难题叫“差生”回答,容易的题目叫“优等生”来回答,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启发式教学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有启发式教学的意识,并能深化到教育教学中,真正地体会并落到实处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是节节课都可以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授课,然而对于数学的学习,启发式的教学行为在学生逻辑思维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并将新的知识内化,重新整合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才是我们所最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1]乔石.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2]孙玉楼.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启发式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12:25.[3]杨丽,陶月仙.论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2+10.[4]张连敏.浅议启发式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3.[5]姜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06:21.[6]潘立新.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研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2,06:48-49.[7]董玉琴.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0:77.[8]华丽萍.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02:60.[9]何细良.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2,Z3:113.

2.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二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除对学生加强有关学习目的的教育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设置问题情境,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 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 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 在讲助人为乐时, 配合挂图, 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 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意义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 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 与老大娘告别时, 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 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在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 既丰富了知识, 又增长了智慧, 利于学生展开想象, 揣摩人物情感, 探究事件包含的深层意义。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 加深道德情感, 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语) 为此, 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 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 多引导学生探究, 这样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 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在启发式教学中, “启”是关键, “发”是要害, 合理的“启”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 适时运用反问启发, 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所谓反问启发, 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 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地发问, 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讲“奴隶社会中, 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 学生往往似懂非懂。这时可用反问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 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则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

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 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 这就是对比启发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可大量运用此法, 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 从而领会教学内容, 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 在进行人生观教学时, 通过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 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 作《过零丁洋》诗, 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身殉国, 流芳百世, 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 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 也作《过零丁洋》一诗, 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 检点生平未尽心”。甘做奴才, 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 遗臭万年。通过对比, 让学生知晓,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联系实际, 对照自己, 对照同学, 赞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倾向, 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真伪, 懂得善恶、美丑, 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若教师运用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 启发学生对比, 同时教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3.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启发式;政治课;运用

教无定法,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一堂课要穿插几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什么样的方法,要以准备要教的内容而定。本人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启发式教学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学指导、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从教学方法来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总的教学方法,它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起指导作用;同时,启发式教学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启发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为之一新,告别“闷课”,营造“活课”。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启发式教学在政治课中运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导语启发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成功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成功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导语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歌曲、温故、事例等等。例如:在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式。今天,我们先讲一个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由此引入新课,一个简短的故事就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

二、直观启发

由于社会意识、经验的不足,教材中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可以恰当地给学生一些直观材料,例如事例、文字材料、图片、教学录像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时,我向学生展示“辽沈战役战局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锦州、长春、沈阳等几个地点,引导学生分析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我军将锦州作为首功地点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得出在辽沈战役中,存在着我军与锦州之敌、我军与长春之敌、我军与沈阳之敌等多个矛盾,而其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又如讲授“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时,我利用自制的地图,地图上简要标明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陆开放城市。这一教具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广,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同时面向世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三、设疑启发

有效的设疑能创设问题情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问题的新颖和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时,我创设如下情景:我们本地经济不景气,主要原因是缺钱或没有钱。如果让我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下令多印钞票,让人民有更多的钱。同学们想想,这样做行吗?这一疑问能将抽象的原因具体化。

又如在讲授“挫折孕育着成功”时,我先设置问题“挫折本身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经受挫折的人是否一定能走向成功?”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集中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得出挫折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四、比较启发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比较分优劣,比较见异同。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高二教材中的“规律”与“规则”概念仅一字之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更容易把握其含义。

五、讨论启发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要背诵,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获取这种知识的能力。

讨论启发的基本做法是: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过程。对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其认识也是不同的。政治教材中有个别问题,人们对其特有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此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讲授“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制度”,可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如何看待下岗”,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请大家运用一个知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六、比喻启发

即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的一种启发方式。如在讲授“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可形象比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好比八宝粥,糯米是主要成分,此外,还有红枣、莲子、花生、豆等其他成分。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莲子、花生、豆等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实践启发

教育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们往往是先从教材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在新教材下,我们按照人类认识活动的秩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时,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关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八、情感启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歌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唱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许多歌曲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歌词背的滚瓜烂熟,可谁也不曾留心者一首首歌词的含义,把这些歌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运用于课堂教学,经过教师的点拨,既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四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怀宁县黄龙镇中心学校:黄龙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方法,古已有之,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所以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一)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

②够主动的学习,已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二)作用

第一,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第二,教学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步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智能的教学模式。

第三,启发式教学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个方面,它深刻地反映和提示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

第四,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健全人格。

二、目前最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激疑吸引法

指教者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2)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能开拓思想,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博中寻觅问题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如,在课题上设疑: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者首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教者都能迅速判断能被几整除,学生验算后深惊奇,接着教者出示一组数问:“谁能很快答出能被3整除的数各是哪个?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可使课题跃然而出,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注脚”。

(二)提问启发法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力求做到精心推敲,精心设计,使学生上课后迅速做到精神集中,眼神汇聚,充满兴趣③。

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才能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1)点明知识规律性;(2)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3)分析或概括性的;(4)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1)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这是启发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

(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为了提高提问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设问:教材的疑点;关键的内容;含蓄的内容。

(3)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三)反诘启发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让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法或称反问法。

由于它是在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深似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学习、纠正错误、追求真理,而后得出正确结论,因而对于克服学生在注入式教学法下形成的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善动脑筋、追根问底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卓有成效的。

在运用反诘法时,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必然联系,不要离题太远,使学生感到“茫无边际,摸不到头脑”。有时新旧教材之间的跳跃较大,学生一时回答不了新问题,教师也可用反诘提出一些有关的较简易的问题做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来解决较难的问题。反诘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而不在于暗示他们现成的结论。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能粗暴地驳斥学生的意见,更不能嘲弄学生,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四)直观图示法

是教者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运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手段进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有目的、有方向、有思考性的演示或操作。也就是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以典型形象通过直观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④。随着静态教材动态教、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和直观感受的教学“化聚过程”,使学生在动态的符号语言教学情境中,激发动力积极思考,在愤悱中求索,在乐学中内化。所以教者课前应根据演示和操作程序,精心设计引导提问,课中边实际边插问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中得出结论。

(五)讲练引导法

指教者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教者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如教学“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31人,到胜利街下去12人,又上来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教者课前可设计如下启发提问:求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首先要知道什么?题中哪两个条件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可求出什么?„„。课中教者借助媒体有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答出:先求 12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再求上来 8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由于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正确的引导提问必须体现目的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同时讲练引导时教师尽量少讲,只有少讲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

⑤充裕的时间进行“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六)语言动作法

指教者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艺术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为什么幼儿园儿童愿意跟具有音乐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青年女教师学习呢?就是因为她们声音清脆、甜润、悦耳动听、眉清目秀、仪表端庄、动作逼真形象,而且年龄、兴趣的差距较小,并有某些共同语言,其道理不言而喻。由于语言艺术和表情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教者应充分发挥、合理地运用其功能作用,给学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之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学习动力,以利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应用启发式教学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气氛也不好。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时,如果直接和同学说搭配的规律然后再让他们做题,即使他们知道的规律会做题,他们学的也无趣,重要的知识点也记得的不牢固,数学的诞生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学的高兴,记得牢,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运用激疑吸引法和直观图示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从同学每天吃的菜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问:同学们每天吃什么?图中哪些属于素菜哪些属于荤菜,同时教者应指出在我们每天的食谱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中,只有荤素搭配合理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一下就把同学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每个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进来,先点名让学生搭配,再引导孩子先用素菜中的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然后在用素菜中的另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这样做才会不重复不遗漏,进而使同学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要有序的搭配,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爱学数学。

(二)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究”;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生有“疑”,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何时启发激疑,引起学生思考;又何时进行画龙点睛的、揭析性的讲解呢?我认为要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根据每课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激疑和揭示讲析,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无所疑”或不敢“疑”又怎么办呢?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运用讲练引导法和提问启发法。书上例题是通过在口袋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同学蒙着眼睛摸球,通过摸球的结果来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先在口袋放入红色的球,让同学们猜测一下马上上来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找同学上来蒙着眼睛摸球,第二次放入黄色和绿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可能和他们猜测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放入不同颜色的球,结果是不是不同?需要这样的结果时,应放什么颜色的球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可能性的知识,达到了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和激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求得答案呢?我认为老师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的困境,开辟新的天地。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

(四)启发诱导,培养思维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起着主导作用,“学”则是中心活动。“教”的效果如何,要从“学”这方面来看。在教的过程中忽视了“学”这个中心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忽视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从而达到“自得”。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课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反诘启发法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活动。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先把三个放一排,剩下的一个放在中间的上面,提问: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出现错误答案时,不是严肃的批评或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而是从下一个问题继续追问,通过一步一步的反诘,直到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然后分组由一个学生摆图形另一个同学来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师的反诘和同学的动手操作来学习这一课。

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功夫放在激发动机,启发思维,积极引导,设疑提问,因势利导,用“启发”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达到培养思维和发展智力。

5.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五

摘 要:国外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很好的启发,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需要,加以吸收与改造。

关键词:国外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 柯达伊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 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中小学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合格公民、哺育人才的根本和关键,也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向21世纪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外,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同样不容忽视。在音乐教育方法方面,西方曾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地利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还有日本的铃木小提琴教学法、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等。而以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综合音乐感的教学方法影响最大,在我国也不例外。随着这些优秀教育教学方法的引进,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不管是在专业音乐教育抑或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曾出现了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热潮,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针对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并结合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际需要,可以加以吸收与改造。以下四种较为优秀的音乐教学法都曾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取得过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学法对欧美初级音乐教学的影响很大。奥尔夫制造了大量的教具,在教学中突出使用节奏性乐器,如奥尔夫教学专用的木琴、铁琴等。这些教具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奏乐、即兴演奏自己设计音乐的热情。奥尔夫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们马上掌握音乐,他认为想要学生学好音乐,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欢,这就首先要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音乐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练习,而是变幻无穷的创造性活动。奥尔夫的这些观点,是以最大限度的去开发人的能量,充分创造机会让音乐去发挥人性的作用,鲜明地突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得以生动地体现,并且他极力反对“音乐教育系统的理性主义化”,强调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灵活性、有效性,以求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1

这从下面两个角度给人以启发:首先,可以通过形式多变、简单易学的教具来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拘泥于课本的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即兴地进行创造,将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课堂体验,打破以前“照本宣科、你弹我唱”的僵硬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们从心理上接受并喜欢音乐课。其次,奥尔夫强调,他的音乐教学所呈现的是经由创作性游戏来学习音乐的一种实验形态,所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妨将目前完全在教室内进行的音乐教学一定程度上“搬”到室外操场上,教室狭小的空间无法满足学生们游戏的需要,这样“创作性的游戏学习”就可以更加高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佐尔丹是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看到了匈牙利人民音乐水准的落后和音乐教育缺失的状况,便决心致力于提升音乐教育水平的扎根工作。他主张一种全民的、民族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让少年儿童较早地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来达到提高民族素质、丰富少年儿童生活的目的。柯达伊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大量的、特别适合用于教学的民间歌曲,如果选择的好,并且通过这些歌曲有目的地安排各种音乐要素的学习,民间歌曲将会成为最合适的教材。因为它们具有短小的形式,是历史文化中久经锤炼的优秀典范。通过学习民间音乐是达到对一个民族了解的最好的办法。学习民间音乐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促进学生们懂得热爱这些优秀作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了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他订立了一套系统的音乐课程,由浅至深,将幼稚园到中学的音乐学习分为六个阶段:从节奏训练到唱歌,最后进入音乐创作的学习。柯达伊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也有很好的启发: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代代流传。所以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社会风貌、地理环境等,充分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素材,来充实和丰富课程大纲上的常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授课内容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课堂的教学互动,再者可以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甚至还可以请一些民间艺人或者专业演出机构走进课堂,来更好地为学生展现民族音乐风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民族音乐的滋养。

三、铃木教学法 铃木一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多年来致力于儿童器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器乐学习规律,并对全世界儿童的音乐启 2

蒙教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铃木教学法的核心是才能教育。铃木强调:才能教育并不意味着天才教育,提出才能教育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儿童的后天教育,开发儿童的潜在才能。铃木很早就开始注意儿童学习母语的问题,他发现,不论多么多样复杂的语言和语法结构,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掌握。于是铃木开始尝试将这种儿童学习母语的一般认知反应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尝试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的领域上。研究后铃木认为:“人是环境之子”,儿童能够很快地掌握和使用某种语言的重要原因就是受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方式,也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以儿童学习音乐也需要创设一个类似母语学习的环境,借助爱的力量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并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这种教学理念带给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器乐教学如下启发:第一,教师在器乐课的备课时,要准备充分的音乐欣赏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反复播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乐感,还可以使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曲目,对它的形式内容和表现特点有较清晰的理解,让他们在技术要领上得以启发的同时消除对器乐学习的陌生感。第二,教师与学生同步陪练。铃木强调:模仿、强化和重复练习的方法是学习器乐的基本手段,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器乐的演奏。而老师的同步陪练可以始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符合演奏要求的声音范本。第三,创造公开演出的机会。教师可以与家长配合,例如:成立演出小组,定期举行“亲子音乐会”,请家长参与、观看演出实践。演出的地点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因为演出与课堂练习的性质不同,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空前提高并自觉地进行高强度的练习,还会对自己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短期内音乐技能的提升,还可以形成学生、教师、家长间的良好互动,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爱的力量”,创造出一种“爱的环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起源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称之为“挖掘创造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鼓励学生就自己对音乐的综合理解和认识做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一理念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堂上那种强行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强调教师是站在一个开发者与引导者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同时要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好奇与热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演出与指挥)和创 3

造能力。这种创造既可以是即兴创作,也可以是有计划的创作,但学生们的创作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将实践与创新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延伸、归纳、综合。目前,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它的传播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得到如下启发:第一,不妨将一些较为浅显、可供学生想象发挥的知识点课交给学生讲解。让几个对这个问题共同感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并在下堂课的时候讲给全班同学听。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们讲解的准确无误,但需要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述出来。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还提倡建立一个对学生的评估系统。音乐教学工作者平日中可以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进行随时记录,这种记录应当是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给学生看,并组织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获得更为生动的音乐分析与体验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有音乐才能学生的挖掘。

6.政治课堂教学浅谈 篇六

政治课堂教学浅谈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思想政治课概念原理具有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与中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特点所具有的矛盾性,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学生接受,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太枯燥,学生难学--太乏味.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 者:江晓敏  作者单位: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 

7.浅谈启发式教学 篇七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涉及到人的本质观和教学观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基础之上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和“发”是有前提的, 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因此我们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得知识, 发展智能, 陶冶个性, 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1]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教学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向理性认识攀登。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满人格, 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的终极目标。第二,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三, 启发式的课程观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科学性原理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建构准则, 强调理性知识起主导作用, 突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这是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心理逻辑性原则强调学科、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第四,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模式, 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结构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不同阶段不同方法的组合, 体现了多种方式类型。活动的方式体现了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互作用统一的特点。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启发, 还有非语言的方法, 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教学环境上, 强调教学民主,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合理气氛, 这是达到“和易以思”的前提和基础。[2]

2 启发式教学的步骤

2.1 情境引入

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激发出该情境下的积极思维逻辑, 对探索的事物行成表象认识。

2.2 设置疑问

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

黑龙江綦明霞田雨

维惯性下独立思考, 要善于把握问题的难度, 对于较难理解的事物要将它层层分解, 循序渐进的给出, 让学生既有突破矛盾的信心又存在适度的困难。问题既不要太难, 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不要过于简单, 失去了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2.3 独立思考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教师不起作用, 它要求教师适时的把握时间, 及时的给出提示, 让学生在适度紧张积极的环境中突破矛盾, 快速理解问题的本质。

2.4 精准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会使学生如拨云见日, 茅塞顿开, 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与学生换位思考, 真正找到学生不能顺利理解的地方, 在提示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精准点拨。

3 启发式教学与多类教学法的融合

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都不尽相同, 但都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最终目的的。下面介绍三类常用的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的新思路。

3.1 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入情入景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打动学生, 使学生思维集中, 易于被引导和启发, 顺利保证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作用。[3]因此, 尝试情景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2 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从而相对的提高启发教育的有效时长, 同时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师营造的引导环境, 配合老师的点拨积极思考, 更容易产生灵感, 突破矛盾,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3.3 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融合

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解决实例问题会更加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加深知识的理解能力。善于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实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有步骤的结合, 把启发学生的素材取自实例, 会更加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教改环境下, 各校教师运用的教育方法种类繁多, 其中以启发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多元教学模式正在逐渐酝酿成型。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灵活自如的运用比较擅长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时间, 使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加扎实。

4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4]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5]启发式教学就是这种促进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理想阶梯。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思想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不断摆脱原有的依存性、受动性, 成为自立、自强、自主、自律的独立主体, 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方法、学会学习的人, 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也就是在从他教向自教的转化过程中, 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依赖性的减弱, 以及年级的升高, 逐步由他教转为自教, 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最后实现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过程。为此, 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 善教善导, 注意教会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 注重学习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主体的确立, 便是自我教育的增强。能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不断树立起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这本身又促进了主体性的提高。因此,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为实现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找到了发展的阶梯。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的内在动因之一, 是解决“厌学”、“减轻课业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学应遵循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改革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对象, 又要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 从而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因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好学、乐学, 视学习为乐趣而不是苦事, 从“乐学”中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满足, 体验到学习有所得的胜利感和愉快感, 这样, 就会变“苦学”为“爱学”、“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到“我会学”, 促使学生智能发展。

综上所述, 主体性人本观的确立, 客观上要求启发式教学要以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体性、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所广泛使用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本文主要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步骤与策略以及教师与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策略,人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与研究[G].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 1998.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哈尔滨) , 1997.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8.浅谈启发式政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课堂;主体地位;过程启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课一定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授课对象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教学方法,都可以将启发式教学贯彻其中。因为启发式教学渗透于一切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中,体现了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的渐进性、反映事物规律和本质的透彻性、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是非分明的鲜明性,更重要的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它能给学生带来新颖感、可信感、适用感和趣味感。

一、高中政治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宝库。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通过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展现探究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质疑,使其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教学思想符合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不知不觉中学好政治。

二、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坚持实施启发式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亲人、朋友,这样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愿,从内心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用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现代教学下的启发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现实复杂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分析,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不能对任何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不尊重或侮辱,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心静气地看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启迪者。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行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具体来说,其要求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启发因素,抓住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好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为了搞好教学,我在上课前先进行了以下准备:(1)选材料,我选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同时也选了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先进事迹。(2)设问,我首先问“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饭?”接着问“人活着干什么?”“怎样才能让别人羡慕你?”接着讲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所体现的哲理。最后,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道理。

3.由“结果启发”转变为“过程启发”

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假启发”比比皆是。教师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所有的启发最终不管学生如何作答还是被教师拉回“标准答案”上来。学生的参与是虚假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成了牵引思考,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思想政治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体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兴趣,才能使他们以良好的情绪、巨大的热情、集中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活跃的思想来进行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中有乐、乐中促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谢琼.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政治教学若干问题探索[J].池州师专学院学报,2005(2).

9.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篇九

摘要:“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这种教育方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他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防止其流于形式。

关键词:启发诱导,积极主动,灌输,形式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现在我们把它总结为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它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

启发诱导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和借鉴的。

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原则呢,这里有几方面的的原因:

一、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的合作关系,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学民主,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以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孔子说过:“我是无所不知吗?我实在无知啊!如果有一个粗人来问我,虽然他一无所知,却很诚恳的求教,我也只是就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源头之处就是了。”可见启发诱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开启学生智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呢?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启”呢?“启”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启发需要教师在洞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设定开启的知识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在学生思考得智穷虑竭之时进行指点,使学生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首先就要想到怎样能把学生的思想抓住,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积极性,来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课一开始就没有兴趣,就会导致启而不发。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开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条件。

有些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呢?“发”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获得了一些思想体会,这些思想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得经过大脑的整理,要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用什么词汇来概括那个思想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加以阐发,学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于是特别感谢老师把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话给说了出来,老师所要说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以抽象的理论为主,如果教师再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缺少反思则领悟有限,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也就谈不上应用了。所以教师在施教时,应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关系融洽。

所以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学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时再开导他,以便他能充分思考;在学生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时再加以引发,使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认。

最后,启发诱导式教学还要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教材,拟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10.启发式教学 篇十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12-28

学的求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茹贡忠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其着眼点是通过设疑、点拨、解疑、再质疑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 一次既定的教研组活动,听几位老师发言谈及自己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会的,引起我好几天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怎样的教学才是启发式教学?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是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教师教的轻松应手。经本人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认为启发式教学的本义是以下几点;

第一、启发式首先是永恒的教学思想。即只要教学活动存在,启发式就永远成为指导教学活动的原则,不可或缺,不能脱离和违背。

第二、启发式是贯彻始终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不是权宜性手段,它是所有教学方法的统揽,是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很多老师把它经常作为一般方法来使用,这完全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

第三、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式和设问式,有许多老师把启发式理解为提问式教学,认为提问越多越好,这是片面的。

第四、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导演”学生学习的能力。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而不要成为讲台上的“演员”。(导演的角色是指导演员演好戏,而演员则只管自己的演技发挥,而不必考虑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第五、启发式的本质是教学“问题”的求索和解决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节课的主要矛盾展开,围绕欲知与未知的心理矛盾性问题为突破口,切忌平铺直叙的灌讲淡说。下面就如何启发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适宜的思考点、悬念点、联想点,然后启发点拨,引导思考方向,和学生共同讨论,解疑释义。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分析、归纳、判断、想象、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先入为主,由老师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之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高超的临场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提出的问题或讲解、或点拨、或分析、或演绎,教师始终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即敢于放开,又能合适时机的收拢回来,即能提出问题,又不能使问题成堆,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更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问题,而是围绕重点、难点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二。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合作教学。创造愉悦民主的心理空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或幽默、或风趣、或激奋、或低吟,铿锵轩昂,抑扬 顿挫。或讨论、或咨询、或老师演讲、或学生诘问,课堂充满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气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三。

二、做好教学互补,以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

(一)多侧面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围绕教材中的疑难概念,多角度提问,多侧面提问。即从正面提问,也从反面提问,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靠老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最主要的活动环境去培养。

(二)、做好教学互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有许多互补性,这些互补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巨大的裨益,必须善于择机运用。如师生情感互补、情绪互补、认知互补、态度互补等。互补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的共融与合作,是认知能力与态度的交融与促进,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三)激趣启智,训练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要限定时间,提高效率,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多数问题的结论由学生自己作出,并有效控制学生问题讨论的范围。

三、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贯彻启发式教学还要处理好师生双向的角色关系,要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着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要由老师的“主导”代替学生的“主体”,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辨。并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启发式”教学在文科教材的教学中,大多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比较法”、“讲授法”、“练习法”、“质疑思辨法”等教学方法。解决好了这几点,将会使一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轻松而又高效。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讲方法只能具体,不能抽象。如:读书的方法、做札记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理解运用知识的方法、知识迁移与互补的方法、作业练习的方法等,好的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力杠杆。

(三)“精神胜利法”与“能力强化法”。要消除学习能力差和自卑心理重的学生的畏惧感和怯懦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相信自己是最强的。老师要经常巧妙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原理鼓励差生,并给予差生学习能力的强化训练。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体验启发式没有止境,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亦无止境,上面的观点愿意和同仁们继续商榷。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作 者:茹贡忠

11.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启发 方法

广大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启发艺术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启发

设疑和提问并不等于启发,然而,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要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必须注意:第一,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乐于思考;第二,提问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现有知识结构,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未知到已知。第三,提问要富有艺术性,要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二、反话启发

反话启发,即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反问,启发学生改变方向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谬误进行反话,促使学生另辟路径或深化理解的一种启发方式。如对“企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发生一些误解,认为“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教师针对这些误解进行反话,就会深化学生认识,让他们更全面、难确地理解“企业”这一概念。

三、情境启发

真实的情境是创造力源泉,这是一种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启发方式。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有同学说,现在企业经济不景气,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就是因为没有钱。假如我当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下令多印些钞票,使企业有钱购买生产资料。这样做行吗?”这一情境的创设,将抽象原理具体化,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提示启发

提示启发,即教师善于针对学生思考中的困惑进行及时点拨。这是一种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生困难而进行具体提示,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问题的启发方式。如在讲授“货币的本质”时,当教师提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否与一股等价物画等号”时,学生众说纷坛。教师适时提示说:“大家应考虑一下,在货币生产以前,商品交换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般等价物呢?”经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茅塞顿开,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五、直观启发

直观的教具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揭示出事物内在特点和本质特征。这是一种利用直观教具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教师利用直观手段和演示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讲“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时,可利用自制的中国地图,图上简要标明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沿边和内陆开放城市等。这一教具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逐渐推进,最终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同时面向全世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六、分解启发

这是一种将比较复杂、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若干较为简单,易为学生所理解的问题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在教学中,面对“怎样正确认识价值、供求关系”这一问题,教师最好应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来考虑,即: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怎样?供求关系会呈现哪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对价格有什么影响?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又有何影响?供求关系是否决定商品价格?这样分解启发,有利于学生条分缕析地解决问题。

七、比较启发

这是一种通过将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或先后讲述,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觉察其中的联系而进行类推,得出结论。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比较的概念、原理和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公民”与“人民”“劳动”和“劳动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等概念仅一字之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就会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气氛。

上一篇:小学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gmp培训考试题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