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2024-08-19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精选18篇)

1.《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一

《中国神话传说精卫填海》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中国神话传说》,里面有一个叫《精卫填海》的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故事说的是炎帝神农氏最小的女儿叫女娃,她容貌秀丽,聪明活泼,被炎帝视为掌上明珠。女娃喜欢户外活动,她总是在四处玩。一次她外出玩耍,不知不觉来到了大海边。她被眼前蔚蓝的大海迷住了,踩着海边细细软软的沙子,一会儿笑着追逐海浪,一会儿痴迷地堆砌沙子,玩的忘记了时间。她没有注意到,有一股庞大而神秘的力量,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

这时候,天气忽然变了。太阳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大海也变得阴沉起来,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海面的巨浪一阵高过一阵,女娃的小龙舟被浪涛高高抛起,又狠狠地摔下去。

大海继续怒吼着,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平静下来。这时,女娃落水的地方,一只小鸟破浪而出,它白嘴红爪,一身黑色羽毛,头顶上还有花纹。这就是精卫鸟,是女娃不灭的灵魂变的,女娃伤心极了。看着无边的大海,她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愤恨之情,“大海太可恶了!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大海夺去了生命!我要把大海填平,为自己,也为许许多多被大海多去生命的人!”

想到这,女娃衔了小石子扔进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大海奔腾这,咆哮着,好像在嘲笑她说:“你就算了吧,你这样做,就是千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鸟坚强地叫着“精卫、精卫”,好像是在对大海说:“我不怕,就算是辛苦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就是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虽然每次涨潮、退潮,海浪会把她扔进大海的石头和树枝冲回海滩,但女娃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女娃振翅高飞,她飞离里大海,飞回了发鸠山,衔回了石子儿和树枝,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看完了这个神话故事,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周末的一天,我和嘟宝妹妹一起玩拼图,“哗”地一声,拼图倒了出来,我们顿时傻了眼,两百块小小的拼图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铺满了一桌,让我们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正当我俩发愁时,小姨走了过来,她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对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想想精卫填海里的小鸟是多么的执着啊!”于是我俩重新振作起来,仔细观察里拼图的图案,按颜色把拼图分开,从一个角开始慢慢地拼起来,一块一块地拼,从脸拼到了身体……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我和嘟宝高兴地手舞足蹈,抱在了一起。

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中国神话,希腊神话,英雄

在原始社会, 神话在许多国家开始萌芽。作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 两个文明古国的神话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神话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神话是古代哲学和古时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探索的集合体, 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起源, 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期望。但是由于有限的劳动生产力, 国与国之间分隔的状态和不同的政治、文化及历史, 每个国家的神话各有不同, 都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英雄神话是神话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而神话英雄则是这部剧的主角。

一、神话中的英雄

古时候, 因为生产力过低, 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在面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时, 人类显得那样渺小。因此, 人们根据想象创造出了可以战胜自然的神和英雄。他们帮助人类解决问题, 成为人们称颂赞扬的对象。在传说中, 神话英雄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品行。

(一) 中国神话英雄

在中国神话中,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世界的创造者。为了创造地球上的一切, 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在他死后, 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世界——他的身体化作宇宙, 一只眼睛成为太阳, 另一只成为月亮, 头发化作森林, 血液成为河流……

神农, 又称炎帝, 是中国神话中发明了农业之神。他传授给人们如何种庄稼, 如何交易商品建立市场。他还被尊称为“中国医药之神”。神话中记载他不顾个人生死, 尝过许多草药。他曾在一天里尝过七十多种有毒的草药。正是因为他的亲身实践, 人们才知道草药可以治疗疾病。汉朝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中记载, 在古时候, 人们只吃动物肉。但是到神农时代, 人多肉少, 所以神农交给人们种地的本领。人们掌握这项技能之后, 从中得到很多, 都很感恩神农。这也是人们称其为农业之神的原因。

(二) 希腊神话英雄

同样地, 在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就是那个不仅用泥和水创造了人类, 而且从天界给人们带来火种的神。不幸的是, 他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脉上, 忍受风霜雨雪, 种种惩罚所带来的痛苦。苍鹰在白天啄食他的肝脏, 而他的肝脏又会在晚上复原, 使他在第二天继续忍受啄食之痛。就是这样, 三年里他忍受着这样的折磨而依然坚强不屈。

最被欧洲人民称颂的英雄是赫拉克勒斯。以前, 一座小山里有一只凶猛的狮子, 许多勇士死于狮子口中。而在沼泽边有一条九头巨蛇, 只要是看到它的人都必死无疑。这猛狮和巨蛇都死在赫拉克勒斯的刀下。当他还是个婴孩的时候, 就勒死了赫拉派来的两条巨蟒;他成年之后, 更是毫无畏惧的杀死许多祸害人类的怪物, 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二、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一般来说, 中国神话英雄和希腊神话英雄有许多共同的理想化的品质, 但是它们同时又带有只属于自己的特征。这一点可以从人们创造出来的神话英雄形象得到印证。

(一) 中国神话英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 英雄形象多是神与动物的结合体:他们有着天神的法力, 身体却是人和动物的形态。女娲有着人类的脑袋和蛇的躯体;黄帝有四张脸, 他的儿子禺虢是人脸鸟身;神农是牛头人身;王母豹尾虎齿;天神之一的颛顼是人脸猪嘴, 两条腿骈在一起不能分开。

(二) 希腊神话英雄形象

然而,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则是神与人的结合。他们有着人类的外表、品格和情感, 就像是人类一样。但是又不完全相同, 他们的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人类:宙斯是个好色之徒;赫拉很小气;赫拉克勒斯因为其他女性死于妻子之手。这些神们与人类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的永生。

(三) 神话英雄形象不同的原因

造成两国神话英雄形象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神话产生的时期不同。中国神话产生于远古社会, 那时人们崇拜一切强壮的动物和想象出来的有着动物形象的神。希腊神话则产生比中国神话晚产生一千年, 那时候的希腊已处于成为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崇尚动物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因此, 他们心目中的神话英雄形象是神与人的共同体。

三、神话中的女英雄

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重要一点的不同就是, 中国神话强调女性的重要性, 而在希腊神话中男神们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一) 中国神话中的女英雄

女娲古代中国神话中人类的祖先。就像神话中描述的, 她融化了五色石, 修补了天空的漏洞;取下了巨龟的四肢, 作为支撑宇宙的四个擎天柱;控制住了洪水;赶走了凶残的怪兽, 让人们能够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因此, 人们称其为“人类伟大的母亲”。她创造了男人与女人, 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 可以说是所有神话中仅有的男女平等的例子。

(二) 希腊神话中的女英雄

然而恰恰相反, 希腊神话把重点放在了男性身上。许多重大的成就都被归功于男神。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 并且他只创造了男性。潘多拉是第一个女性, 而她给人类带来了瘟疫、贫穷、灾难、饥饿。她被创造的目的就是用来惩罚人类。赫拉克勒斯有十二功勋, 最后却被妻子毒死;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美丽的海伦。很明显, 希腊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赞扬男性、贬低女性的思想。

(三) 重视对象不同的原因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产生的时间相差一千年, 这是两者形成强烈对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神话出现于母系社会时期, 所以女性英雄会被给予更多更大的权利。希腊神话形成的时候已经进入父系社会, 所以希腊神话英雄多是男性也不足为奇。

基于上述方面的阐述, 我们很容易发现并理解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不同。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由于需要面对种种危险人类为了生存总是要与自然不停地进行抗争, 因此他们通过想象创造了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话英雄来实现他们美好的愿望。然而, 由于地点和时间的不同, 两个国家所产生的神话英雄也会有所不同。中国的神话英雄有着让平常普通人崇敬的形象。希腊神话英雄则是除了拥有超能力外和普通人一样的神。

通过比较两国的神话英雄, 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个国家。另外, 学习两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也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两国的传统和文化。最后, 这也是学习英语、走进英语、感受英语语言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西比较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中国民企传承神话 篇三

一个能随时感到时代新事物在开始的人,才是真正的年轻人。他的心永远都向着太阳……

前不久,我们赴宁波慈溪采访了方太父子,我情不自禁发出如此感慨。

提起厨具产品,华夏大地几乎无人不晓“方太”。

2004年6月28日,“方太”品牌以20.86亿的评估价值上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品牌大会上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排行榜,并跃居同行业之首。

2004年8月6日,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总经理茅忠群作客央视《对话》节目,在聚光灯下向广大观众敞开心扉,侃侃而谈方太独创的传承方式即第二次创业中完成交接班。这一方式得到了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的赞赏,一时间,国内许多媒体纷纷聚焦方太、聚焦茅氏父子。

这次采访,让我对这两位传承中各具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的父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捕捉生机“世界点火枪大王”写传奇

说到茅氏父子成功交接班的故事,就不得不提茅理翔第一次创业的传奇经历。

1985年,茅理翔任慈溪无线电九厂负责人,可不到一年,工厂便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6个月的工资毫无着落,许多技术骨干出去单干,工厂到了崩溃边缘。茅理翔心急如焚,但他没逃避,而是选择了“坚持”、“开拓”。他大彻大悟:工厂要起死回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于是他四处奔走,看市场、抓技术、寻机遇,终于在北京电子研究所几位朋友的帮助下,拿到了一种从国外带回的新产品——电子点火枪。经过一个多月的研制,电子点火枪试制成功了。接着他又亲自去跑市场,精诚所到,金石为开,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获得了浙江省名特优新产品“金鹰奖”和中国民用产品的“精英奖”。1988年茅理翔为扩大销路,把眼光盯上外销。1989年广交会,茅理翔亲自去展销会,他在交易大厅找了一个最好的摊位,但小小的点火枪在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湮没了。外商一晃而过,他急坏了,于是他在走廊上现场示范,并大声吆喝,他双手各执一个点火枪,点火枪上的蓝色火苗自信、骄傲地闪烁着,好像在为主人助威似的,忽啦啦,外商一下子围了上来,试用后纷纷翘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虽然他受到警察的干涉,保安的责难,他仍然执着地吆喝,甚至摆起了地摊。那一届广交会,他成功了,成交了8万美元的生意。

1992年,茅理翔的工厂被经贸部评为全国乡镇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并被确定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小小的电子点火枪的蓝色火焰燃遍了各地,创下了销售量世界第一的奇迹,茅理翔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世界点火枪大王”这把交椅。这便是他的第一次创业,用他的话说:“那是第一次创业时期,能人治厂时代,董事长是我,总经理是我,销售员也是我,天南地北,天马行空,厂是一个人说了算,市场一人跑了全占。”

茅理翔稳重儒雅的外表、缜密而有条不紊的思路;风趣而又富有哲理色彩的谈吐,这哪里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分明是一个学者型的企业家。特别是他那苦难童年、传奇的爱情、艰辛的创业简直是一本厚厚的人生百味书,让我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可惜对茅理翔的传奇经历在此文中只能惜墨割爱。

薪火相传“创业博士”人生新定位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会梦想自己的企业可以长盛不衰,世代相传。对于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茅理翔来说,他经过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自然也到了薪火相传的时候了。

1993年茅理翔成立了飞翔集团,但点火枪效益却江河日下,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红了眼,都做起了“电子点火枪”,大家互相压价,竞争白热化,经营利润几乎为零,白花花的银子流到了外商手里。人心又开始浮动起来了。茅理翔想到了1985年的沉痛教训,可那时厂里只有100人,而现在厂里有1000人呀。茅理翔寝食难安,他便与党委成员讨论飞翔集团的发展思路:一、坚决调整产业结构;二、强化内部管理;三、组建公司集团,提出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茅理翔懂得,知识经济浪潮已经来到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加快了,有自知之明的茅理翔,开始考虑在第二次创业中完成交接班。儿子茅忠群当时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电力电子学硕士学位,准备到美国读博士,父亲茅理翔劝说儿子回家继承他的事业。可茅忠群犹豫了,因为像他一样情况的同学几乎都出国深造,惟独他留下来到家族企业而且是乡镇企业,特别是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偏僻的乡镇,怕自己的面子挂不住。可是,家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又不断地促使他必须回家帮一把。不管人们相信与否,人是生来就有使命感的,至少在很多欧美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心中,这已成为一条真理。这两种矛盾的心理让茅忠群整整一个假期都坐立不安,不停地在公司上上下下转来转去。而后在自己全面理性的衡量之后,他终于决定回家,做一个“社会博士”、“创业博士”,这是他给自己人生的新定位。他回家了,成为慈溪第一个回乡硕士。他坦率地对我们说:“我读博士得三四年时间,而这个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在社会上有影响,因此,成功概率较大。而且我希望把茅家的事业继承下去,我不希望‘富不过三代’。”他那坚定的眼神,透过薄薄的镜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儒雅斯文的外表后面,蕴藏着深邃的思想。

儿子答应了回家接班,老子如释重负。可儿子却提了两个条件:一是把公司搬到市区去;二是寻找新项目。老子最终同意了。茅理翔太难以忘却1985年的切肤之痛,飞翔集团太需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了。

凤凰涅槃 家族制度转向现代管理

二次创业伊始,儿子向父亲摊了牌:第一,必须跳出过去,另外创办一个独立的品牌;第二,另起炉灶,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这样的权利中心转移,茅理翔只是想了想就马上调整过来了,他支持儿子的决定,既然已经选择“交班”了,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他不要给儿子留下太多的后遗症。

从一个家族制企业转向现代管理企业的过程是涅槃的过程,不是言谈那么轻松。

对于小茅提出的“亲戚不能进入”,老茅认同,他早就注意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地很多家族企业中,很多厂长、经理都是他的朋友,由于领导层成员都是亲戚,内部关系复杂,明争暗斗,不可避免地走入“合伙红火散伙”之怪圈。但是执行起来,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儿子接任总经理后,企业最红火时,他下岗待业的弟弟希望在企业谋个职位,父子俩都没同意,80岁的老母亲拍着桌子大骂茅理翔不孝。其实他是一个孝子,但他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支持儿子,他还是咬咬牙拒绝了,他流着泪在母亲的面前长跪不起。

于是,形成了新规矩:所有的亲戚均不能在这个企业工作。现在公司管理团队170多人中,没有一个是家族成员,公司董事会也吸收了一些非家族成员。同时,方太大力推行现场管理、项目负责制、现代营销战略及民主科学决策等现代企业制度。总经理下面五个助理均是MBA学历,年龄均在30岁左右。

对放权一事,刚开始茅理翔接受不了,他从1965年起就当过会计、跑过销售、当过厂长,投身企业30多年,没有一天不把心扑在工作上。突然一下子要他不管事轻松起来,他确实不习惯,正如他坦言:“我开始是想不通的,什么都想插一手。但是,后来在接触了学术界高层人士之后,才感到自己已经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在父子交接班之初,茅理翔就暗暗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做一个开明的董事长,也要做一个开明的父亲。”看来,他确实做到了。

匠心独运 大陆“方太”横空出世

方太的名字是儿子茅忠群的创意,方太进军厨具行业离不开儿子的执着,方太在国内同行业率先引入工艺设计也是儿子亲手所为。方太在中国厨具厨房制造业领域与“老板”、“帅康”三分天下,茅忠群功不可没。

茅忠群学习期间用了一年的时间收集信息,剪了大半年的报纸,留下厚厚的几大本与电器相关的资料。1994年,赴日本考察之后,茅忠群发现,日本的厨房电器非常先进,而中国市场出售的厨房电器都非常简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茅忠群找到了感觉。

1995年,父子俩在产品选型上出现了分歧:上微波炉,还是上吸油烟机?老子主张上微波炉,因为高科技项目比较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儿子认为吸油烟机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吸油烟机正大步进入现代家庭,而微波炉尚属可有可无的家用品。亲戚朋友也都支持茅理翔,都说吸油烟机产品已是强手如林,此时跻身其中无异于虎口夺食。3000万元的巨额投资不是小数,弄不好会倾家荡产。但是茅忠群经过市场研究得出,当时市场流行的吸油烟机大部分是模仿国外的产品,普遍存在六大缺点,如果能把这六大缺点改为六大优点,率先满足用户需要,就定能主宰市场。最后儿子茅忠群终于说服了大家,老子茅理翔败下阵来。

紧接着,茅忠群又给茅理翔出了一道难题:飞翔集团必须改名。飞翔,茅理翔与女儿茅雪飞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它是老茅十几年创业的一个缩影,现在刚刚入道的儿子竟然要改写这段历史,父子间一场争吵,陷入僵局。

“方太”的原型来源于香港著名亚视烹饪节目资深主持方任莉莎,她还是美食杂志《方太》的创办人。她的形象是香港、广东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家庭妇女的偶像,吸油烟机若以她命名,将很容易诱发消费者对厨房理想洁具的好感。

“取名风波”没有在父子间升级,权衡再三的茅理翔还是退了一步,认可了“方太”牌子。但他心里不高兴,觉得儿子太固执,心想现实会给儿子一个教训的。岂料,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公认“飞翔”改为“方太”改得好。

这样,茅理翔当年钟情的飞翔集团正式改名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一句“炒菜有方太,除油烟机也要有方太”的广告语家喻户晓。1998年,方太销售达到2亿元。

三品合一 铸造方太强势文化品牌

在采访中,儒雅的茅忠群还特别跟我们谈到,“产品、厂品、人品”的三品合一构筑了“方太”独特的品牌文化,她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企业文化行为,也是“方太”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茅忠群承认自己在方太崛起后并不重视企业文化,认为说说唱唱的东西没什么了不起,对企业文化传统不以为然。是父亲提醒了他:一年一度的职工文艺大奖赛,自1985年始,就被纳入了企业整体发展大纲。过支年,企业文化在飞翔集团的事业发展中,释放出茂大的能量,帮肋一个以6台冲床起家的民办小厂,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点火 枪生产基地”,并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文明民营企业”称号。茅忠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父亲的“品牌兴厂,文化兴牌”的战略思想。茅忠群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后认识到,品牌是21世纪企业竞争中最有力的一张王牌,出新牌、打广告、搞促销、建渠道、抓质量,哪一样离得开品牌的文化内涵?因为企业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在品牌身上,还往往凝聚着很多东西,是对企业内涵由表及里的全面透视,要经得起推敲锤炼,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

当我们问及企业文化的执行时,茅忠群有自己的见解。他说,100人的企业,靠家族企业的家长就行了;1000人的企业就要靠制度,要“法制”;那万人以上的企业呢,就得靠文化,文化渗透。很多人觉得企业文化很难执行,其实不是。关键在于最高层主管带头执行、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在“三品合一”的准则下,方太关心员工、回馈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积极捐助希望工程、慈善事业。仅2002年一年方太就向宁波、慈溪慈善基金会捐款200余万元。

在营销方面,方太把服务提高到营销战略总方针的地位,在全国各销售网点重点推行“更佳感觉星级服务”工程,在同行业率先开通800免费咨询电话、推出首次清洗免费服务等措施,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售后服务体系,使用户享受到全天候、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神话 创业传承民企的希望

瑞士洛桑商学院教授施瓦斯说:“老一代创业者总以为公司的成功是自己正确领导的结果,却没有意识到每经过一次权利交接,需要做战略上的调整,他们只想让子女照着自己的方针行事,以为从此万事大吉。”

茅理翔也有一段名言:“要让新一代自己去磨练,去压担子,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给自己压力。老一辈也要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原则只会把他们束缚,放不开手脚。这样,万一在今后碰到企业危机,他们也懂得如何处理。”这也许是对民企接班人的一些忠告吧!

茅忠群对老一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很敬佩,但他认为企业做到一定程度,需要的是现代管理方法,然而在当前企业特别是民企比较缺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方太的成功传承,对有自信、有能力的第二代来说,民企传承可以选择和“方太”一样的方式,边创业边接班。而父辈要给他们机会展示才能,通过才能的展示让员工认可。

茅忠群任总经理后,“方太”顺利完成交接班,“方太”每年都以30%的增长速度发展着。2002年“方太”吸油烟机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2003年“方太”的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连续7年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二。2004年最新发布的“方太”品牌价值达20.86亿元。

有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0年,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才能存活到第三代。

如今茅理翔与茅忠群,这对父与子,在传与承的过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茅理翔热衷于他的讲课生活,并且他还著书立说(已出版了三本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他决心要把“方太”的文化,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茅理翔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而茅忠群在实践中探索着“方太”的发展道路,他要把“方太”锻造成为一家满怀激情、令人向往、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方太父子兵在第二次创业中成功地传与承、胜利地完成了交接班,这是茅理翔、茅忠群父子俩与他们的员工们共同撰写的一个个最经典的新神话。

“让家的感觉更好”是方太广告用语,也是方太经营新观念。茅理翔、茅忠群父子以及他们的家人不仅经营着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更在成功地经营着“方太”这个大家。

4.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篇四

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为了人类的世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万物;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手足、躯干、血液、肌肉都变成了世界万物。借盘古言志,这个故事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崇尚。

再比如追日的夸父,为了追上太阳,造福子孙,他夜以继日地奔跑,最后在中途因疲累、口渴而死。直到死亡来临,夸父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难道这不是古人在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可贵吗?

5.《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篇五

哪知道,我一看见《中国古代神话》的封皮,就被吸引住了。封皮上面是一个相貌堂堂的男人,穿着一身橘黄色的古装,眉毛粗而浓密,一头黑发披散下来,用一根黄色的绳子绑住头,装饰着一根孔雀羽毛立在头上。他乌黑的两只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天上,短短的胡须遮住了嘴巴。两只强壮的胳膊和半边胸脯都露出来了,左胳膊上搭着一条红巾,斜指着天,右胳膊弯曲在下,右腿膝盖往边上一弯,整个人呈现出一个斜斜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他正张弓搭箭,用一个标准姿势拿着这张红色的弓,搭上一只黑色的箭,赤裸着脚,旁边是中国的江山!

是的,他是黄皮肤呢!我立刻就猜到了他是谁,一定是我们中国神话的代表人物之一――神射手后羿。

关于他,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会知道,甚至只要是稍微了解一点中国神话的外国人都会听过羿射九日的故事,封皮上的后羿真的好帅!

我慢慢翻开了第一页,果然,第一篇神话就是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巨人盘古为了天地能够分开,牺牲了自己。他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现在这个奇妙而美丽的世界。

第二篇神话是《女娲造人》,噢,人首蛇身的女娲觉得孤独,按照自己的相貌,用泥土捏出了一个个小泥团,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人”。啊!人就是这么来的!

渐渐地,我被这本充满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神话书深深吸引了。里面的内容十分有趣,从人文始祖伏羲到激烈的炎黄大战;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到尧舜禅位;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夏朝的夏桀暴政到周朝的烽火戏诸侯。作者袁柯用简明易懂的文字,描绘出了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

当然,任何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国古代神话》之中也有不对的地方。举几个例子吧:明明舜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后妈几人设计的陷阱,《中国古代神话》却说,他是凭借两位妻子――娥皇与女英给的奇妙宝物才闯出重重难关的;明明嫦娥是被坏人逼迫,不得已才吞下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与后羿分别的,《中国古代神话》却说,这是因为嫦娥自己的自私;明明鲧是因为用大坝挡水,治水无功,被尧处死的,《中国古代神话》却说,他是因为偷了天帝的至宝――息壤去治水,被发现后,天帝一怒之下杀了他;明明夸父是为了能够让他的族人们不热死,才想要抓住太阳的,《中国古代神话》却说,他是因为脑子里突然蹦出的新想法:和太阳来一场赛跑,而去追太阳的。所以,也不能说《中国古代神话》里面的东西全对。

6.《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六

目前对于“重述神话”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 以单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其在作家整体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主要采用文本解读和文本比较的方式, 在作家研究的框架下对作品进行阐释, 侧重的是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研究。

《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一文, 探讨了藏族民间史诗中格萨尔王的神话原型, 以及藏民族文化精神对阿来小说的影响。论者对于小说《格萨尔王》的分析, 是置放于阿来的整体创作经历之中的, 论者指出, 阿来的创作目光总是聚焦在宏大主题之上, 从《尘埃落定》到《空山》, 再到《格萨尔王》, 阿来反复言说着历史、人性、命运这样大气恢宏的话题, 如果说《尘埃落定》和《空山》是试图熨烫历史的褶皱以揭示一种真实, 那么《格萨尔王》则从更为遥远的起点演绎了一部关于英雄的传奇。

其二,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重述神话”的文本进行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对作品外显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 即对小说文本结构的复杂化处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 以及追求叙事难度和想象极限进行剖析。由于“重述”所代表的再创作集中体现在对多样化叙事手段的运用上, 因此论者对于小说文本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如姜婷《虚构的魅力与叙事的层次——论<碧奴>的叙事学特点》一文从叙事学理论入手, 分析作品中的叙事层次与虚构模式, 进而对《碧奴》叙事特点进行研究;周子玉《格萨尔王:历史幻象的消解与神性解构》则探讨了《格萨尔王》采用的格萨尔王的故事与说唱人晋美的故事共同发展的双层叙事结构, 认为这是阿来为了消解历史幻想与解构神性而采取的创作策略。这方面研究的文章还包括方燕妹《<人间:重述白蛇传>对复调对位理论的运用》、王迅《历史化·神性退位·精神修剪一一关于“神话重述”的几点思考》;郭延兵《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特点》等。

其三, 以“重述神话”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侧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揭示“重述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主张破除由西方中心主义视域带来的文化偏见, 以科学的态度和文化相对论重新认识文化他者。“重述神话”意味着重返民族文化的源头, 寻找重构当代意义的精神元素, 从这个角度出发, 论者肯定了“重述神话”作家的贡献, 当代文学的“重述神话”, 以及由此呈现的“中国形象”, 凝聚着对当代中国现实状态和人的精神走向的反思。代表性的文章有:李永中的《神话重述与中国形象重构》分析了现代观照、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三种叙述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追溯中国形象的历史来源和文化之根, 阐明神话所孕育的独特文化意蕴和人物特征。黄健、叶佩琪的《“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中提出,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并非由中国自身塑造, 藉此次跨国出版项目的契机, 当代中国作家获得了重塑“中国形象”的新认知和新体验。通过对本民族神话的现代重述, 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当代中国作家借此催生新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 彰显出新的“中国形象”的深厚文化涵义。

其四, 侧重从后现代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等角度解读作家“重述神话”的行为。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末形成的文化思潮, 它既是现代性文化工业和消费文化的产物, 又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背离和反叛, 借助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构建的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 逃离现代性对人性的挤压和异化。然而由于部分重述者缺乏“跨文化比较的大视野和多民族神话遗产的知识”, 作品的格调容易流于平庸和媚俗。基于此, 论者对“重述神话·中国卷”的部分作品进行了批评, 如刘超的《从叶兆言的<后羿>看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述神话”》一文批评道:“作者完全把《后羿》写成了一本充满各种噱头的通俗小说。”代表性的研究还包括傅元峰《传说重述与当代小说叙事危机》;张悠哲、王学谦《消费文化视域下“重述神话”价值辨析》;杨瑶、杨正和《狂欢化视野下的中西“重述神话”》、孙涛《当代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神话重述”》等。

总体而言, “重述神话”的既有研究侧重对叙事方式和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 而作为带有命题作文形式的“重述神话”创作活动, “神话”构成了作品的重要维度, “重述”和“作家”都是围绕着“神话”展开, 这也是我们评判作品是“偏离主旨”还是“简单复制”的重要依据, 因此将分析重点放在神话原型与作家重述间的关系上, 有助于将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摘要:2005年开始启动的“重述神话”跨国出版合作项目, 近年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的热议, 目前对于“重述神话”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以单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其在作家整体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重述神话”的文本进行分析, 侧重于对作品外显的文化符号的解读;以“重述神话”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从后现代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等角度解读作家“重述神话”的行为。

关键词:重述神话,研究现状,新神话主义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如何重述[J].长江大学学报, 2006 (1) .

[2]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 2010 (3) .

[3]姜婷.虚构的魅力与叙事的层次——论《碧奴》的叙事学特点[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4]周子玉.格萨尔王.历史幻象的消解与神性解构[J].民族文学研究, 2011 (2) .

[5]李永中.神话重述与中国形象重构[J].小说评论, 2008 (6) .

[6]黄健, 叶佩琪.“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7]叶舒宪.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J].中国比较文学, 2007 (4) .

7.别这样浪费中国神话 篇七

淡入时代的“国漫”经典

从《大圣归来》开始,网络上就反复有人提“国漫复兴”的口号。《大鱼海棠》在上映前,也被寄予了这样的厚望,但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

提到“国漫”,也许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经典是《大闹天宫》《山水情》等上个世纪的作品。去年,老字号朵云轩跨界开出了杜比全景声影城,以“中国经典水墨动画影片展映周”作为开映“大礼”,选取的中国经典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三部影片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担任总导演,以此向一代大师致敬。当拍摄于1988年的《山水情》出现在荧幕上时,浓郁水墨风的唯美画面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清冷、空灵的意境让不少观众赞叹惊艳。《山水情》讲了什么故事,也许很难描述,它更像一首古诗,需要不断去品、去悟,每次又都可以品出一点味道出来。

国漫的辉煌从《小蝌蚪找妈妈》走来,到《山水情》戛然而止。一批经典的水墨动画震惊国际动画界,而木偶戏系列美术片《阿凡提的故事》还险些得奥斯卡短片奖。如果说“国漫复兴”,上世纪60到80年代正是国漫最“兴”的时刻,“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那是国漫的“盛唐”。

然而,兴盛之后却是走向没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好动画越来越少了,画面没有以前精致,故事也开始粗制滥造。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曾听一位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分析,如今看来颇有“工匠精神”的水墨动画与“计划经济”不无关系,据了解,水墨动画片的摄制工序极其繁复,一部水墨动画的制作时间相当于普通二维动画的4到5倍左右。当时因为保障收入稳定,允许几年时间制作一部作品。可随着进入市场竞争,谁还能靠情怀去花费几年光阴做一个几分钟的纯艺术短片呢?据美影厂第四任厂长常光希回忆,那时没有发行和市场的压力,一心只有创作。“我们可以不受干扰。关在屋子内,只管动画的艺术质量,可以不担心票房。完成后统一交给国家发行。”

曾经和一些朋友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里观看美影厂的经典动画片陈列,从《小蝌蚪找妈妈》开始一路看下去,看到《宝莲灯》,他说,这是我知道名字的最后一部国产动画了。1999年,由常光希执导的《宝莲灯》成为美影厂历经10年沉寂后走市场化道路的第一部代表作。尽管也是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造型也传统,但是画面、色彩远不如以前精致,人物、情节中模仿“迪士尼”的痕迹也非常明显,明星献唱的插曲虽然时尚好听,却充满了商业大片元素,让人觉得与画面相比很是跳戏。

但是,《宝莲灯》在市场化这一步上无疑是走得成功的:1999年,《宝莲灯》以2900万元的票房成绩位列当年中国电影市场排名第5位,将迪士尼的《花木兰》斩于马下。如今回过头来看,《宝莲灯》的票房,是否也是当时尚没有自媒体发声的青少年们一次对“国漫复兴”的“自来水”贡献呢?

《大圣归来》:“中国元素”只是外衣

从《宝莲灯》到《大圣归来》,又是十几年。十几年来,中国动画难寻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甚至画面越来越草率,情节越来越简单、低幼,等到《大圣归来》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反而有了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如果《大圣归来》出现在《大话西游》的年代,我会觉得它是一部神作。

去年,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大闹天宫》诞生50周年纪念展,也陈列了张光宇为《大闹天宫》设计的孙悟空人物造型,以及时任原画设计师的严定宪当年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体会孙猴子特定动作的照片。正是因为这番努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经典的1961-1964版大圣形象,连日本著名的漫画家手冢治虫也是他的粉丝。

当然,好故事不妨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可以有每一代人的孙悟空。不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圣归来》,其实并不能算一件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反英雄”、解构主义,片中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和故事内核,其实十几年前的一部小说《悟空传》里早已有之。《大圣归来》的故事毫无新意,造型也谈不上美观,里面的反派混沌还被人质疑抄袭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关于这项质疑,很多人说冤枉,混沌的确是来自中国神话的角色,《庄子》里记载了混沌无面目,凿七窍而死的故事,不少人都认为混沌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帝江,“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再看《大圣归来》里的混沌,其造型与中国传统的“神兽”形象实在难以扯上关系。

《大鱼海棠》:借典还是附会?

披着“中国元素”的外皮,骨子里却是效仿美日的影子,同样的问题也在后来的《大鱼海棠》身上。

也许大家都认可《大鱼海棠》是用一个好画面讲了一个烂故事,但我觉得这故事除了乏味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味道不正。尽管是中国风,给人的感觉却像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神秘、压抑、猎奇。好比外国厨师烹饪出的中国菜,每一样食材、调味品都来自中国,看样子也像那么回事,尝一口,却是五味杂陈,难以下咽。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仙人们应该住在昆仑山或是蓬莱仙岛上,而不是客家土楼里面,穿的衣服也是缥缈云裳,而不是民国学生装。成人礼时浮出海面看人间的故事显然来自安徒生童话里的小美人鱼,但中国神话里的海底世界,远比《大鱼海棠》里呈现的丰富得多,美丽得多。在这片大海里面,原本应有水晶宫,有鲛人,有龙女织鲛绡,有各种方法与人间暗暗传递情愫,连眼泪也能变成珍珠。

nlc202309081822

人死后变成鱼的传说更无从讲起。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或是冥间地府。留在人间的孤魂野鬼,一样可以与人谈情说爱,像是《倩女幽魂》里的聂小倩。只要尸体保存得当,一样可以起死回生,或是借尸还魂,比如《牡丹亭》里面的杜丽娘——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爱令人死而复生,这是非常感人的想象。但在《大鱼海棠》里面,女主高呼的却是“我欠他一条命,我要还清欠他的”,这不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情爱宣言,而是《水浒传》里鲁莽的兄弟义气。

尽管不按常理出牌,《大鱼海棠》又偏偏用了许多中国神话中的人名和意象,试图告诉读者它是有正统出处和来源的。官方海报上标注了很多人物出自何典。这些人物的来源很乱,有些出自《山海经》,有些出自《淮南子》,有些直接把类书当作出处,有些又是自己原创。很多神仙也只是有了造型人设,并没有实际剧情,更遑论人物性格。比如嫘祖通常以为是黄帝的妻子,出来露个脸后,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赤松子更像是一位道家的神仙,而祝融与句芒、蓐收、后土、嫘祖则应算是“天神”的级别。在片子里,“天神”发怒,让这个世界的人受灾,那这位天神又是谁?黄帝的妻子还住在里面呢。

有人开玩笑说,中学生最好不要去看《大鱼海棠》,因为它把《逍遥游》背错了。在影片里,“湫”引经据典把大鱼命名为鲲,但因为故事里并没有鹏,所以他在背“北冥有鱼”时跳过了鹏的部分,直接接“翼若垂天之云”,这种处理方式正如对其他神话的引用一样,断章取义,不加深究,只考虑对自己有没有用,而不考虑文化内涵和观众的接受度。

《大鱼海棠》虽然美,却把神话故事讲小、讲乱了。《大鱼海棠》里的世界太逼仄,一个土楼就能住下全部的仙人,一个灵婆能管所有好人死去的灵魂,如果这是日本或是韩国的片子,也许会更加合理,它很像是小国家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中国人的脑洞要大得多,上至九霄,下至黄泉,一个地府要十殿阎王,各司其职,生死簿上各种门类分别著述,再加上判官、小鬼、黑白无常四处勾魂索魄,岂是一个灵婆忙得过来的?

很多人说它抄袭宫崎骏,抄袭新海诚,我倒觉得,这部片子的故事内核像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竹楼和水乡背景下,两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有点作的姑娘,那个没有被选择的不幸者最后死了,还有一个被连累而死的爷爷。但是沈从文的文字是来自生活的,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湘西的真实风情,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而《大鱼海棠》的缺陷,说到底,还是缺乏生活。这一切幻想不是扎根于中国本土,不是扎根于人民的生活本身。仿佛一个从未见过中国本貌的西方的眼睛,掀起了面纱的一角,看到了一种难以理解的美丽。

喜欢纯爱故事,又想拍点中国特色,同时还想在国际上得奖,照顾到西方人的猎奇心态,与其生搬硬扯地浪费神话资源,不如好好研究一点中国边境、农村、少数民族、非主流的文化生态和故事,或者干脆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搬上动画,像是《神巫之爱》《龙朱》,原本那就是童话般的故事,再加上瑰丽的想象,好好打磨,也许更容易出经典。

说到底,剧本还是第一位的,国产动画缺的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和时代创意,而不是精致特效、完美画面。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动画给“小孩看”的理念要扭转,《大鱼海棠》的优点也许是拍出了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即便只是一个俗滥的故事。其实近年来以神话为题材的国产动画还有很多,比如《小门神》开头里,神仙下岗危机以及再就业的转型培训倒是让人眼前一亮,只可惜故事后面又转入了迪士尼斗恶霸式的俗套的剧情,而结尾战胜年的方式,又与现在的禁鞭令相悖,否则,以开头的思路写下去,讲讲各路神仙如何在新时代转型再就业,说不定是部不错的喜剧。此外,还有不少独立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在做着动画艺术电影,在美术馆中放映,比如耿雪的《海公子》取材于《聊斋》,拍得诡异凄美,令人惊艳。想要让国漫真正“复兴”,我们应该给动画多一些自由和宽容,多一些播放渠道。

8.《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 篇八

今天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故事》,我很喜欢这本书。

晚上我读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三个故事。我很喜欢《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女娲觉得很寂寞,直到有一天她用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写小人儿,从此大地上就有了人。由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结果祝融打胜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了不周山,最后天被撞了个大窟窿,人类面临空前大灾难。于是女娲决定补天,她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他们熔化成浆,再用这种浆把窟窿补好,然后又斩下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那只大乌龟很可怜,他把自己的四只脚斩下给了人类,我们家也有两只小乌龟,以后我可要好好照顾它们呀!

9.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300字 篇九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而又辉煌的历史。

在没有文字以前,中国就有许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说明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反映了我们祖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理想。

《女娲补天》讲了女娲与恶龙三天三夜的苦战,最后除了恶龙。女娲辛辛苦苦把天补好后,又不辞辛劳地去劝说黑龙,充分地说明了女娲对人类的爱。

《百灵除龙》讲了百灵想把毒龙除掉,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受伤了一次又一次,可是百灵还是没有放弃,这充分地说明了百灵抱着希望想为人类除去一大害,从这句话就能明白百灵热爱人类,尽管在和毒龙的打斗中可能会自己丢了生命,可是他还是努力做下去,就能体会到他不屈服的精神。

10.王孝廉“中国神话诸相”序 篇十

华夏汉族是务实趋善的民族,原始性的自然宗教始终没有在内部发育成高级的人为宗教,使中国人免除了“原罪”、禁欲、原教旨主义之类的精神负担和黑暗世纪、宗教战争之苦,但也使得中国的原生态神话仅存片断,显得晦涩、枯索而零乱,而且过早地历史化,从而造成中国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格局,象南国的楚骚那样的“浪漫”相对稀见,更缺乏印度文学、希腊文学那种奇诞和神秘之美。这样,中国古代就没有神话学之可言,连近代西方神话学的传布应用也显得迟缓困窘,举步维艰。启蒙者鲁迅曾探索中国神话不发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原因。玄珠(茅盾)先生得风气之先,以希腊、北欧神话为参照系,描述、解剖了中国神话诸相。以顾颉刚、杨宽等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和徐旭生、丁山等先生严格而富有创造性地批判清理了那些与历史相混淆的神话传说。郑振铎、陈梦家、闻一多、钟敬文等先生以诗人的睿智和敏感解释了中国神话的一些疑难,引起至今未息的兴趣和争论。他们多属中国知识界的第一流人物,他们的批判、怀疑精神和创造性工作所造成的冲击波从历史学一直传导到哲学和文学而不仅限于神话。近年中国学术界已发表的论著(包括王先生这部著作的附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检讨和总结了前人的这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工作。而袁珂先生对中国神话传说的整理复原重建引起公众的兴趣,《中国古代神话》一书在海内外重版了十次以上。不过老一辈的专家们虽然已注意到边疆民族的神话传说,但是大多是把它们当做华夏一汉族神话的参照系统而不是独立的实体来考察。近年民族学家们,象杨、凌纯声、芮逸夫、宋恩常、汪宁生、刘尧汉、宋兆麟、文崇一、刘敦励、乌丙安等先生,在中国各民族神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可是他们还来不及把它们作为整体来综合并且与华夏—汉族的神话做系统的对照和整合。王先生这部书却是从纵横两向对中国各民族神话和原始信仰做整体性和历史性研究的可贵尝试(鄙人近日也有《太阳文化的精英》之作,涉及中华各族和世界神话,但如其副题所示,仅限于“中国英雄神话的比较研究”)。

随着中国比较文学学派在台湾—香港-北京的崛起,随着西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仪式说、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批评等神话学说的译介,人们为之耳目一新,怦然心动:原来神话还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么多的“用处”!其实王国维的《国学丛刊序》已经把科学没有大小、尊卑、轻重、热冷之分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可惜我们体会得不深,甚至还很不赞成,

“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之学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

有时一门足够偏僻而在国计民生上又无足轻重的学科,忽然取得某些突破或进展,却会引起科学或思想的革命,功用之巨,意义之深,影响之大,都并非始料所及。因为“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已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途径,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引同上)。人们对自然科学这一超功利而又大有为的性质多少已有所认识,久矣乎不去嘲笑那些研究蚊子分类、臭虫体型,蟹状星云之起源、恐龙灭种的原因的专家。但是在人文科学方面的认识则仍旧迂执,总喜欢从“有用”、“无用”去衡定某门科学的重要与否。神话学长时间坐冷板凳实出乎此。可是列维—斯特劳斯(或译李维斯陀)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导入神话研究,终使这个“方法”蔚为大国,开创了一整个科学世纪,至今影响仍未销歇,可以纳入“广义系统论”而得到新的“复归”。此《荀子·劝学篇》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者也。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在最荒诞的幻想之下埋藏着“秩序”——“没有秩序,就不可能表达意义。”这种秩序体现为“一再于全世界重复出现”的程式化了的“故事”,或某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所以,神话是埋藏着“原逻辑”的原始思维的最好标本;而原始思维的研究又为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以及起源学、原始哲学等开拓着新的境界,新的道路。这是一种由边缘热敏造成的链式效应,“一学既兴,他学自从之”,反映着现代科学从分学科到跨学科到超学科的运动。这种效应,这种运动,又导致了现代文化学的兴起和昌盛。

有的学者甚至预言:“神话的重建”不但可以挽救日趋颓靡的文学艺术,而且能获致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直到人类最后之拯救。这就有些象新的“神话宗教”福音书了。比较文学家谥之为“神话偏执狂”(Mythomania)。但是名著《千面英雄》、《神的面具》的作者坎贝尔曾不无愤激地反驳对他的攻讦说:现代大学的全部课程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神话学”里。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倒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科学最重视横向联系和边缘突破,网络结构、连锁运动、边际效应将成为现代神话哲学和文化史研究的重心,这两门学科的突破与收获又必将引起友邻学科的震荡和改革。例如,王先生这部书的第六章“关于石头的古代信仰与神话传说”,他认为石头以人类“最初的创造”(工具或武器)成为“文明的原点”,文化的符号;复以“土地的结晶”变做生命和再生的象征,而被初民视作“具有神秘生成力和行动力的神圣东西”,象母腹和大地一样,所以能促成庄稼的丰庶和人类的繁殖,也能用以求雨,并实现“感生与回归”。这可以使禹妻涂山氏化石,石破生启的故事得到很好的解释。颇为巧合的是香港大学陈炳良教授《神话·礼仪·文学》一书也从世界洪水神话里石头变人、石破生子、在圣石之旁交合以再造人类等情节里证实石头曾是生殖器官、力量及活动的象征。我也曾从此得到启示,以《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一节话里所包含的启母被碎尸分埋(其象征是启母石破而生子)的风习证明原始《九歌》是用来祈雨求丰的巫术性歌舞,从而破译了《楚辞》里的一些重大疑难。这又将引起哲学史研究的响应。王先生说,原始土地—石头—母神信仰分析与E.Rouselle氏对代表南方思想的《老子》的研究结论一致:它“是以农耕文化中的母神信仰为胚胎而形成的,老子书中的‘道’、‘谷神’、‘万物之母’等都是原初的母神”。其实所谓“玄牝”,所谓“谷神”,所谓“众妙之门”,其原型都是多以石头为象征的女阴;“帝”或“象帝之先”最初都是以三角石为代表的女性生殖器(这,我将撰写《老子与原始文化》加以考据)。北京的刘尧汉教授也曾以彝族、白族的“石头-生殖器”信仰解释《老子》里的许多范畴,他的新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的冲击力已逐渐波及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文化学。

土地—石头—母性信仰、神话与古代哲学范畴“原型”的关系,还涉及中国文化心理深层结构里是否存在“母胎化”的问题,而神话民俗作为民族性格心理潜源的性质也于此可见一斑。神话是巫术言语链的审美再增殖,通过讲述故事能力的加强,原始信仰代代相传演化为具有审美价值并体现部落群体意识的“神的故事”,最终生长成民族的灵魂。谢林甚至说:“一个民族是有了神话以后才开始存在的。……它的思想的一致性——亦即集体的哲学,表现在它的神话里面;因此,它的神话包括了民族的命运。”荣格进一步揭示,原始人的“无意识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因而神话便成为体现“集体无意识”,“揭示灵魂性质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现象”。死的神话还往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活的现实。“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这样的群体神话意识、神话语言,便是中华各民族“向心力”和中国历史“内聚性”的一个重要构造成分。台湾学者乐蘅军、古添洪、尉天聪等都着力于此,颇有发明。王孝廉先生也在书里附带论证神话作为“史前艺术的母胎”的特质,说:“经过神话,人类逐渐步向了人写的历史之中,神话是民族远古的梦和文化的根;而这个梦是在古代的现实环境中的真实上建立起来的,并不是那种‘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胡适语)的虚无和飘渺”。他还有《梦与真实》之作,作为幼狮出版社集体巨著《中国文化新论》的一章,使神话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开篇。这些可以说都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文化“寻根”、文化认同运动的积极表现。

然而如果没有艰难困苦、复杂细致的训诂考证工作,就不能解开和深入古代神话的表层结构,更无从揭示和“破译”它的深层意识。王孝廉、陈炳良等先生以神话为专业,继承乾嘉诸子、“古史辨”和史语所《集刊》派的传统,苦心掌握古代文献和小学知识,高度重视文物考古、甲骨金石和民俗调查的最新成果,用跨学科的综合论证方法解释神话的含义,从其“叙述层次”逐步楔入“象征层次”,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剥笋般揭示其“内心”。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既不同于纯案头的资料处理,也不同于一般的平行“比较”和“神话批评”,更不同于射覆猜谜式的臆测,因而不流于空疏、琐碎、穿凿。某些缺乏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外籍学者对中国神话充满热情,并且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也有时不着边际,诛求过甚,离题太远,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更重要的,王、陈二先生都长期在国外留学、教书、研究,外语水平高,又能接触当代批评大师和神话学原著,能够用较新的方法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深的结构里探求神话的原义。王先生是日本著名神话学专家御手洗胜先生的高足,又多了一重东瀛文化的修养,他的《朱蒙神话》就是比较研究亚洲东部太阳神文化的一篇优秀论文,不熟悉日、朝文献是做不出来的。御手洗胜教授的巨著《古代中国诸神》(承他惠赠我一册)显然给王先生以极大教益和影响,但是王先生的书也颇有“青出于蓝”之处。我访问香港时幸会陈炳良教授,谈起中国神话学,我们觉得我们三个人的意向和方法比较接近,尽管具体看法有极大不同,但我们都是努力在尽可能广阔的世界文化或“总体文学”的背景之前,用综合证据来破译神话故事表层、基层和深层的涵义;并且借以考释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某些疑难(我自己也在《楚辞新探》、《楚辞文化》、《楚辞与神话》等书里努力剖析中华上古文化四集群的神话传说与民俗因子);我称这种方法为“新还原论”,而将其归属于所谓“新文化史学派”——可惜我缺乏陈、王二先生那样的域外经历和知识,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王先生还是个诗人,小说家,曾以王璇的笔名发表过许多作品。陈先生也曾醉心于诗词。我虽然也尝试过戏剧和美学,却没有什么成功之作。可是搞神话的人都要懂一点诗,最好还曾浸淫于辞章。因为神话是孩子的诗,少女的梦,是原生态的文学和哲学,不深入到它那诗情画意的“梦境”或“醉乡”里去体验一番,是很难复现它的奥秘、它的神奇的。F.C.Prescott《诗歌与神话》指出:“古代神话,乃是现代诗歌靠着进化论者所谓的分化和特化过程而从中逐渐生长起来的‘总体’(mass)。神话创作者的心灵是原型;而诗人的心……在本质上仍然是神话时代的心灵。”称引这节话的Ernst Cassirer也曾在《语言与神话》里揭出:“抒情诗肇基于神话动机,甚至最上乘最纯粹的作品,都和神话有密切关联。”王先生的诗作我得太少。他在赠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读题写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的确是诗人和赤子的感兴。我深信,他的诗,他的神话学,他的小说,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神话确以它特有的诡秘、奇奥和荒诞感动、启发或造就着诗人。它是潜隐的“动机”,是深邃的“背景”,是灵感的“触媒”,是神秘的“冲击”,是情思的“渊薮”。近年来,我读到一些以神话意象为母题的诗作,象杨炼的《礼魂》,大荒的《存愁》,江河的《太阳及其反光》,赵恺的《命运三部曲》,特别是卡里姆荣膺列宁奖金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别扔掉火种》,深感神话生命和魅力之强大,它不但赋予平淡的生活以诗情和意义,而且鼓动诗歌喷薄出生命和哲学。它是接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座虹桥,是沟通梦境、现实、欲望的一条彩路。有趣的是,中国非历史学派的神话学家几乎都是诗人,或具有艺术天赋和气质。鲁迅、茅盾、闻一多不必说了,郑振铎写过华美的《取火者的逮捕》,陈梦家是“新月”诗人,袁珂能把零乱枯索的神话说得那样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杜而未博士才华洋溢,苏雪林女士想象惊人。这大概是象E.Cassirer《人论》所说的那样:“神话兼有一个理论的要素和一个艺术创造的要素。”虽然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要求想象力,神话学却需要更多的幻想,更多的美和创造性。读者有理由有权利希望神话学论著文彩更辉煌一些,写得更漂亮一些(王先生这部书就颇有可读性)。正象神话借助诗歌跨越“老迈”和“青春”的文化断裂带那样,神话学也许能使哲学、科学和诗歌之间“泯灭”掉一些人为的界限和传统的恩仇。

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

11.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英雄形象 篇十一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分类

(一) 孕育万物, 造福人类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 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 这就是女娲。据说天地开辟以后, 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 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大母神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于是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女娲还使男女相配, 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 一代一代绵延。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 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 半边天空坍塌下来, 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 地上也也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 山林燃起炎炎烈火, 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 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 就全力补修天地。从此灾难得以平息, 人类得到拯救, 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 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 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

(二) 错奔月宫的嫦娥。

嫦娥原是天上的女神, 因为丈夫后羿奉了天帝之命到人间除害灭妖, 她就跟随他来到地上。一天, 后羿求得一包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不料被蓬蒙看到了。蓬蒙趁后羿狩猎之时, 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 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 后羿回到家, 侍悲痛欲绝, 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 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到后花园里, 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 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嫦娥也不禁泪流满面, 便有诗云:“嫦娥因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 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三) 扑朔迷离的西王母。

西王母在民间又被称为“王母娘娘”, 是一位拥有至高权力、雍容华贵的女神。王母娘娘是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 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优美化, 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 园里种有蟠桃, 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 善啸, 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好像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 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 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 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满头乱发, 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 。可见外形很恐怖, 而且是位散发灾疫的煞神!他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 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 每天替他叼来食物和日用品。但是在《穆天子传》里, 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 西巡到了昆仑山区, 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 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 两人都清唱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汉武帝内传》谓其为容貌绝世的女神, 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 并于此日盛会, 俗称蟠桃盛会。

此外, 还有精卫填海、娥皇女英的传说。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和男性英雄形象的区别

(一) 中国古代神话女英雄的形象留有母系社会的残余, 神话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早于男英雄的形象。

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最早追溯到五帝时代。五帝的时代已距司马迁所处的时代非常久远了, 司马迁所依托的资料大都是口口相传的口头历史传说, 其间夹杂着大量历史神话。司马迁将历史追问到黄帝和夏、商、周、秦的始祖时都得到类似的结果, 他们大都有母无父。附宝感雷电而生黄帝, 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姜原践巨人迹而生后稷。女修也是吞玄鸟陨卵而生大业。这与母系社会的血亲现实相吻合的, 有母无父。可以看到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度的痕迹。附宝、简狄她们是历史传说层叠出的母系社会的英雄。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女娲 (蛙) , 一种说法是取繁衍之意;另一种说法是初民在与水斗争中出现的英雄。在陕西、甘肃和青海的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生活遗迹中发掘出了许多画有蛙形象的陶器, 从形象逐渐到抽象。有专家认为, 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初民在水中取食, 又受到水的威胁, 希望出现象蛙一样不怕水的英雄。就以女娲为部族首领。与女娲同时出现的还有伏羲 (蜥) , 伏羲最早是女性 (1) , 到汉代才变为男性。

中国一些学者、专家研究认为, 神话色彩浓厚的西王母 (王母娘娘) 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研究昆仑文化的学者李晓伟说:“事实上, 被无数神话光环所笼罩的西王母并非天仙, 而是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女酋长。”一些学者、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 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 曾经有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 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据考证, 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忠孝教授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值得说明的是, 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 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 代代相传。”现存古籍证明, 两晋到明清乃至民国, 青海草原地区、昆仑山南北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 苏毗部落是最有名的一个。

嫦娥奔月的神话是这样一个隐喻:嫦娥之所以要离开她的丈夫, 应该缘于女性王国的消失和不满于男性王国的统治而又无可奈何, 于是自我放逐。她得以离开的工具是不死之药, 她所去的月亮又是死则又育 (缺而又圆) 的“不死月”, 而她所在的月宫中又有一棵“随创随合的“不死桂”。这里的“不死”正是出于对生命的重视与追求, 而对生命的重视与追求又正是这位生命创造者———这位人类伟大母亲的神圣职责。

(二) 在男权社会中, 国古代神话女英雄逐渐柔化, 由壮美向柔美转化。

在母系社会, 女性具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反映在最早的神话故事中, 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西王母雄踞昆仑;精卫怒而填海。都是波澜壮阔大的英雄事迹。随着时代的演进, 这些形象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改变。女娲又成为婚姻之神、音乐之神。在民间称为“女娲娘娘”, 就成为了慈祥和宽厚的代名词。西王母由虎齿豹尾的煞神变为雍容华贵的女王, 再变为顾盼多情的女神。李商隐诗“瑶池阿母倚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更是描摹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相思故事。

窃药奔月的嫦娥的遭际更能说明神话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我们从汉代石刻画像中所见的多是蟾蜍捣药, 而从后来许多诗中得知, 嫦娥确实是被罚在月宫捣药的。这说明, 月宫中的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蟾蜍是一种其丑无比的动物, 用它比喻嫦娥, 则表示此时人们对她的所为谴责较多。到魏晋时期, 情况开始变化。至唐, 对嫦娥窃药奔月的谴责已基本消除, 代替它的是对其孤寂凄凉处境的同情。嫦娥真正成为美丽的化身, 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那是在宋以后了, 这主要反映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说唱文学、戏曲、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之中, 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古代女英雄与男英雄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刚柔对照。

中国神话中的日神是羲, 月神是嫦娥, 羲代表太阳, 代表理性 (如伏羲作八卦) , 代表统治, 代表威严;娥则代表月亮, 代表生命, 代表辅佐, 代表柔美。从结构上讲, 两者正好相反相成, 且明显以日神为尊。然而, 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有所不同。对男日神羲, 人们是敬而远之, 又时而怨之, 羿射十日、夸父追日以及各种旱灾神话故事即说明了这一点;而对女月神嫦娥, 人们则表现为深深的崇敬、亲近和依恋。

12.《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500字 篇十二

故事讲的是国王有一位鱼王子,乞丐的女儿嫁给鱼王子做妻子。而鱼王子其实是受到诅咒才变成了鱼,乞丐的女儿在蛇王的帮助下把丈夫鱼王子变成了真正的王子……王子和妻子历经磨难,最后终于苦尽甘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渐渐明白,幸福和甜蜜往往是在经历了困难和挫折之后才会出现。就像有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对于“成功”也是适用的。只有经过不懈地努力,克服重重的困难与挫折,吸取一百次失败的经验,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13.《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十三

这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神话,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本书通过描写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等不同方面的故事,颂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讴歌了善良、勤劳、智慧、勇敢、忠诚、顽强等崇高的品德,值得我们到书中去细细口味,学习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还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好词、好句、好段,对于有难度的词语加以注释,对于精彩的语句配以精准到位的批注以及评点,帮助读者无障碍的阅读。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教授杨合鸣对这本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翻开此书,如同进入金谷之园,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阅读此书即可了解中外灿烂的文化,又可怡情励志,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不知不觉,寒假已经过去了一半,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一定要多读点好书,多学点知识。

14.《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十四

一.报春与催耕

在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 好像发出“布谷布谷”声, 这就是布谷鸟, 是杜鹃鸟中的一种。在民间传说中, 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 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 催促农人及时耕作, 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 勤勉鸣叫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布谷布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 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 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 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 适时而作, 不要耽误农时。从这里看出, 人们将杜鹃鸟与农业生产时令联系在一起, 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人们通过杜鹃鸣叫声传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希望, 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

二.寄哀思与伤离别

在民间传说中, 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杜鹃啼血”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但主要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 是一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 望帝无能为力, 就派宰相治水, 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 于是主动禅让, 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 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 声声啼血, 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 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 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 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这个传说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杜宇化鹃”的传说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是属于“人化为鸟”类型。“人化为鸟”的传说故事类型体现古人的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 既有神话因素, 也带有迷信色彩。这种类型的传说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于是将理想寄托在幻化的事物之中, 从而表达人们的心声。在这里杜鹃成了悲剧色彩的象征, 象征一种悲悯情怀。

古人还认为布谷鸟鸣四声一顿, 仿佛在说“不如归去”, 所以在一些传说中, 人们还赋予杜鹃鸣声以神奇的力量, 可以关乎人的生死离别, 国家的兴衰存亡。如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杜鹃, 始阳相催而鸣, 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山行, 见一群寂然, 聊学其声, 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 主离别;厕上听其声, 不祥厌之法, 当为大声应之。”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杜鹃的声音有亡故, 听杜鹃的叫声, 主离别, 有不详的预兆。这里也表现了古人的一种灵物崇拜的思想。而在后人的流传中, 多将杜鹃鸣声表达为离别的意义。

“杜鹃啼血”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底蕴, 在我国古代, 许多诗人都喜欢选择杜鹃这一意象, 在诗文中将杜鹃作为寄情的载体, 传达他们的悲凉思绪与情感, 表达思念、离别的哀伤之情。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着对亡妻的深情的悼念, 秦观以“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抒发了自己惨遭贬谪的清冷与孤寂。而诗歌中杜鹃的艺术形象, 显然是来自民间传说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得益于民间文学的滋养, 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在民间传说中, 杜鹃鸣声有着多重涵义, 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人们在杜鹃鸣声里寄托各种情感和追求, 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 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 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理想, 无论是对春耕播种的希望, 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还是寄托思念、离别之情。杜鹃鸣声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意蕴是不应当简单否定的, 它将长久地存在下去。

梁益姣,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杜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而在民间传说中, 杜鹃的意象更是频频出现。在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 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 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 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15.《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篇十五

于是有关人士纷纷表示,拉菲价格的暴跌预示着拉菲的神话已经被打破。部分酒庄负责人更乐观地预言:随着中国葡萄酒认知度的提高,国人消费进口葡萄酒会越发理性,中级酒庄将迎来绝好机会。

降的只是投资市场(一级)

事实果真如此吗?

倘若细究下拉菲降价的市场原因及拉菲品牌在中国的江湖地位,就会觉得上述判断下得过早或过于乐观,因为红酒市场格局泾渭分明,中级酒庄很难挤进高端阵营。

首先不妨看下拉菲为什么会突然步入降价通道?

业内一致公认的分析是:受制于国际经济低迷局势及持续蔓延、不知何时能找到正确出口的欧债危机影响,因此,当下紧握现金流成为拉菲藏家和炒家的共识,原拉菲藏家把手里的酒放出来变现,原拉菲投资客的获利回吐才导致了阶段性的拉菲降价。

波尔多顶级酒庄联会常务董事MathieuChadronnier这样说:“我们经历了一段连续的价格上涨期,但是,价格不可能永远上涨,必须要进行调整。”他还断言高档葡萄酒可以成为一种投资产品,但是,其交易成本非常高,存储成本也不低。因此,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投资产品。

看来拉菲降价是属于市场范围内因收藏、投资资金进出而引发的正常价格调整,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加上相比起投资市场的价格起落,实体专卖店内的拉菲价格变化就显得非常之小。

不曾破灭的神话(一级)

拉菲降价诚然是事实,但拉菲高的神话哪能如此轻易被打破?

拉菲成名,不仅在于包括土壤及得天独厚的微型气候、40年以上平均树龄的葡萄树、不使用化肥以及重金雇用顶级酿酒大师等被人熟知的关键词句,更在于其背后身世显赫的庄园主——畅销书《货币战争》中提及的带有金融帝国光环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始于2000年的中国拉菲热,目前的知名度、地位在国内红酒市场上可说几无抗衡者,任何一款只要酒标上写有“lafite”,就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力。最关键的是,对于那些消费拉菲的富裕阶层和官员来说,在应酬往来场合选红酒时,声名显赫、广为人知的牌子仍只能选择拉菲。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还停留在“认牌子”和“讲面子”的阶段,而且大部分人喝红酒,也都是采用干杯似的喝法,根本不去或懒得去品红酒微妙的口感。在一些宴请官员、重要客户的场合,葡萄酒的消费只是作为顾及到白酒伤身后的替代品出现,但只要上红酒,拉菲就又成了唯一的选择。为什么?名气大,大家都知道它贵,面子上好看。在这些场合如果端上拉菲以外的其它红酒,只能说明宴请方档次不高,办事不力,请客不到位,这点就宴席上的众人来说都心知肚明,“什么样的档次办什么样的事情”。

无关中级酒庄(一级)

拉菲降价了,中级酒庄有无可能占有更大市场?

其实,在高端市场上,除去拉菲庄外,法国波尔多地区最顶级的其余七大酒庄拉图庄、奥比昂庄、玛高庄、木桐庄、白马庄、奥松庄和翠柏庄都分外眼热拉菲在中国的大红大紫,纷纷调整战略,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如木桐庄已高调在广州开设了全球首家木桐嘉栎酒吧,玛高庄紧随其后将国外首次设立的代表处落子香港。

由于国内红酒消费市场广袤,进口红酒数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国际国内的各种资金纷纷进入整个产业链。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各种有个性、有特色、有品质的酒庄确实都可以找寻到各自对口层次的消费者,只不过这种机会其实与拉菲降价关联不大。原因在于针对的市场面不同、客户群有较大差别。试想,即便拉菲不再高端了,中端市场你又能如何崭露头角,一花独放呢?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说服消费者从产地、产区、口味等特质去认可你这个进口中端品牌、教育消费者记住你的商标品牌名,否则的话,;;昙花都不能一现。

依旧笑傲群雄(一级)

拉菲之所以在中国受追捧这么多年,也许真是拉菲是沾了好名字的光,一箱2009年的拉菲目前售价在1.6万英镑上下,比名称拗口的同位顶级酒庄的奥比昂(Haut-Brion)要贵出一倍;即便1974年的拉菲被《The Wine Advocate》杂志的创始人、欧美地区的“红酒教父”罗伯特·帕克品评为“令人无法接受的葡萄酒”,但拉菲的江湖老大地位很难被撼动。况且拉菲一年产量20万瓶,中国市场配额不超过5万瓶,供求关系也决定了其价格的止跌幅度。毕竟市场上已很难再出下一个拉菲了。

至于市面上流行着“连潘石屹都不喝拉菲”的传言,的确,国人造假的疯狂已在一步步毁掉国际高档葡萄酒的投资价值,但有深知行情的葡萄酒销售商透露,国内造假者已将造假目光从拉菲转向了拉图、玛歌、木桐、罗曼尼·康帝、龙船庄等其它名庄酒。

这些恰恰说明了目前国内的红酒文化仍然徘徊在低水平状态。后拉菲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只要控制下小拉菲、拉菲儿、拉菲传奇的“鸡犬升天”幅度,或者在凸起的“五箭族徽”上增加新防伪标示,拉菲仍可能笑傲群雄、高高在上。

【抽文,放第二页】

一箱2009年的拉菲目前售价在1.6万英镑上下,比名称拗口的同位顶级酒庄的奥比昂(Haut-Brion)要贵出一倍

16.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篇十六

后羿是天帝手下的一员大将,练就一身好武艺,射箭的技术很高,百步之外,百发百中。

当时,天狼为害天廷,天帝很害怕,派了几员大将去,都未能平定。天兵天将,个个惊恐,不敢出门。后羿自告奋勇,要去射杀天狼。他身背长剑,腰悬箭壶,手持彤弓,驾起火轮车,飞奔向前,与天狼搏斗了几天几夜,最后,一箭把天狼射死。从此,天廷安宁了。天帝封后羿为护卫大将军,掌管护卫军的大权。

嫦娥见后羿得到天帝的信任,长得威武英俊,就打定主意要嫁给他。

嫦娥知道,要成就这段婚姻,必得天帝做主。她就让侍者到银河里弄来一千颗明珠,再把明珠镶嵌在一顶王冠上。她自己拿了这顶王冠做为礼物给天帝送去,请求天帝成全她和后羿的婚事。

天帝知道后羿爱上了伏羲的女儿洛神,本来不想管这些闲事,但架不住嫦娥一再请求,又收了她这样贵重的礼物,就不好推辞,他又想,嫦娥是自己的亲侄女,和后羿结了亲,多了一层亲戚关系,后羿就更会成为自己的贴心人。想到这些,就对嫦娥说:“这事待我慢慢地想办法。”

过了些日子,天帝借故把洛神调离天宫,让她去管理洛水,不许她再返回天廷。

又过了几天,天帝吩咐摆酒宴,请后羿来吃酒。他暗中让人在后羿吃的酒里放上一种叫忘情草的药。后羿吃了这酒,就把以前和洛神相爱的事全忘了。等到后羿吃酒吃到微醉时,天帝命嫦娥出来给后羿敬酒。嫦娥在天宫也算得上是美人,加上打扮、穿戴的光彩照人,又增加了几分美色。天帝指着嫦娥对后羿说:“这是我侄女,人们都说她长得好看,手艺还极灵巧。我这顶王冠就是她亲手做的。我想把她嫁给你,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后羿喝了忘情酒,此时又喝得醉醺醺的,他看了看嫦娥,呆呆地向天帝点了点头。

就这样,嫦娥成了后羿的妻子。

一次,天帝得到下界尧帝的报告,说人间有许多恶兽为害。这些恶兽中有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豕等,很是厉害。猰貐的形状就十分吓人,它长了一个龙头,四只爪子象猛虎,吼叫起来象狂豹,这只凶兽不知吃了多少人,凿齿也是个怪物,它长着野兽的头,毒蛇的身体,牙齿象锐利的锯齿。九婴是个九头水怪,它行凶的时候,左边的四个头能吐火,右边的四个头能喷水;大火能把庄稼烧死,大水能把村庄淹没。这些恶兽同时在各地为害,老百姓不能生产,无法生活。

上界天帝得到下界尧帝的报告,就派天兵天将到人间去除害,派了好几批去,都被恶兽吞食了。天帝很是害怕,让后羿好好保卫他和天廷的安全。

后羿说:“恶兽不除掉,人间不得安宁,天廷也难保安全。”后羿主动要求去除掉这些害人的猛兽,天帝怕恶兽危及天廷,就同意了后羿的请求。

后羿背上彤弓,挎着箭袋,来到人间。凭着他的神箭,在畴华之野射杀凿齿,在凶水之上除掉了九婴,在青丘之泽射死大风马。他跟踪猰貐的足迹,转战南北,终于把它射死。在桑林擒获了封豕,又在洞庭之畔除掉了害人的大毒蛇。

后羿为人民除了大害,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天帝又加封了后羿的官职。

后羿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又受到天帝的加封,嫦娥自是欢喜。但她感到很不满足,因为后羿常到外面去为大家办事情,很少在宫中陪伴她。

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开始,十个太阳还都很规矩,他们每天一个个轮流着出来。百姓们的生产生活很正常。后来,有些太阳仗恃着老子的势力,逐渐地骄横跋扈起来。有时八九个一起出去,胡作非为。江河湖汉里的水干涸了,龙王对他们又怕又恨。地面上的庄稼苗干枯了,老百姓恨得要命。可天帝是他们的老子,人们有苦到哪里去诉!

这十个太阳中,只有最小的一个心肠好。他常劝说九个哥哥收敛些,不要一起出去胡闹。可哥哥们不听,他也无可奈何。

十个太阳成群结伙地出去胡闹,百姓们怨声载道。下界尧帝打来的报告,到不了天帝的手里,就被半道上压下了。

这事不知怎么被后羿知道了。

一天,后羿走出天宫,到外面去办事,恰好碰见一群太阳乘坐着火轮车子到处闲逛,一个个指手划脚,吵吵闹闹。他们把太阳老十夹在中间。太阳老十低着头,好象被抓的俘虏。

后羿见这些太阳横行无忌,给人间带来灾害,很为难过。他知道,他们是天帝的骄子,自己只是天帝手下的一员将官,管不了他们的事。可再看看老百姓受的罪,又觉得不能不管。他又想,如果出来制止,还牵涉到嫦娥的关系,也有一层难处。不管倒省事,可是刚除掉了各种猛兽,老百姓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又遇上这些太阳的残暴,怎么受得了!他决定去用好言劝他们一劝。

谁知后羿刚一开口,就受到几个太阳的嘲骂。后弄耐着心性继续劝他们:

“我劝公子们回去歇歇吧,你们看,老百姓都快要热死了。”话音还没落,就听到一阵叫骂声:“滚开,滚开!我们愿意这样,百姓的冷热管你什么事!”

后羿想拿出弓来吓一吓他们:“公子们,回去吧,别再胡闹了。再胡闹我可当真不客气了。”

“你敢!你是什么东西!再多管闲事的话,我去告诉我爸爸,抽你的筋,剥你的皮!”

这一下可把后羿激怒了。可他还是忍着性子劝:“公子们,不要太任性了!再不听劝说,我可真的要放箭了。”

太阳老十也小声地劝哥哥们:“咱们回去吧,后羿将军的话有理。再说,那次要不是他射死天狼,我们也活不到今天。”九个哥哥不仅不听小弟弟的劝告,反而并排地站在一起,把强光射向大地。还把他们的一部分热集中成一个小白点,象银针一样向后羿刺去。

太阳老十见哥哥不听劝告,任意胡行,和后羿的关系闹得十分紧张,就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走了。

17.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 篇十七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它讲的是:洪水给古代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首领饶便派来禹来治理洪水。禹下定决心要把水引到海里,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帝舜之后,禹还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面对如此大的洪水,禹下定了决心要把洪水赶到海里,果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禹不但下了决心要把洪水制服,有耐心的查看地形,而且他还吸取了父亲的以前的家训,用了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把水引到海里。最后,洪水终于被他制服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要以大禹的精神为榜样,了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要取得更大的进步。

18.中国神话的幼儿教育价值探析 篇十八

一、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神话是原始人想象和幻想的产物,是原始人的思维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产物,既是他们的文学,也是他们的科学。神话中极度的夸张、明快的想象和奇特的幻想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想象是神话思维的灵魂。“或许在任何方面也不能像神话故事的特定事件上那样很好地研究想象的过程。”[2]神话迎合了幼儿好想象、幻想和好奇的心理,本质上是迎合了幼儿游戏精神的需要。因此,神话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在中国神话中就有充分的体现:盘古四肢化四极,五体化五岳;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后羿射九日而灭猛兽,除害救民;精卫口衔木石以东海,不屈不挠;夸父逐日,顽强不屈,道渴而死,弃杖成林,造福人类。这些神话简洁明快的想象,情节生动有趣,场面大气,充满奇幻的色彩,留给儿童许多想象的空间。再如婉约一点的神话,《搜神记》中记载的一则“马头娘”的故事,讲的是蚕神的故事,是从蚕的形象引出的对养蚕业的起源的想象,把蚕想象成是马与人的结合体,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些神话符合儿童的想象需求和审美需求。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神话具有极大的审美功能。因为神话具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美,体现在多方面,有语言的美、想象的美、怪诞的美、力量的美、精神的美、人物的美。文学给予幼儿的美是幼儿从作品中获得的一种美的体验,任何给予幼儿以共鸣或感触的细节都可能形成美感。学者王曾永说“神话作为原始思维的产物,具有可闻可见和绘声绘色的美学形象,具有叙事感,神奇感和形象感的形式结构……神话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是无可质疑的。”[4]

茅盾把神话分为解释的神话和唯美的神话。解释的神话就是原始人对万事万物、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神话,多属于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是解释天地的起源神话的典型代表,从中可以读到人物精神的美和力量的美。此外少数民族当中,广为留传着更为丰富的创世神话,如:维吾尔族的“女天神创世”神话,情节完整,极富想象力。女天神在天地间呼吸,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于瞬息间从其呼出的尘土中产生日月星,你可以想象她的巨大无比和神力无穷,真是充满神奇的色彩,如魔幻般吸引人。唯美的神话讲述史诗般的英雄故事,体现出丰富的想象的美、力量的美和人物精神的美,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典型代表,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神话。还有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都是能引发儿童美好的想象和向往的唯美的神话。这些神话都能给人以心理的愉悦感觉,其中的怪诞美,产生的“审美距离”,给儿童的想象留下了许多“空白”,给儿童许多表达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空间。

三、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神话当然应该当神话来读,不宜用科学的解剖刀去解读神话。儿童文学是允许想象和幻想,允许虚构的。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让动物如人一样说话,可以让蚂蚁和人一样高,和人同桌吃饭。这就是儿童文学创作,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幼儿的想象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其实,神话当中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也是儿童这个天生的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如:“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有什么东西?”“天外面是什么?”“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等等。这不也是儿童对自然、对宇宙、对自身的原始的探索吗?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成为了科学知识,有更多的问题仍然是谜。对于那些已经成为科学知识的问题,我们自然应该在让儿童了解古人的想法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去思考、探索,寻找到科学的解答。神话应该发挥它启发和激励儿童思考的作用。

四、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

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神话中也多有体现,如:尊敬祖先长辈、诚实、为民、服务、爱国、造福人类……因此,神话还具有对儿童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我国神话,尤其是后期的神话中,历史的痕迹很明显,其中不乏爱国主义的教育题材。如:鲧禹治水的感人事迹:鲧死而精气化为禹,禹继承父志,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反映了部族首领们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牺牲精神。为君之后,依然身先士卒、谦恭下人,虚心纳谏、爱民如子、崇尚节俭,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与洪水的斗争中,以禹为首,但也有东夷的伯益、皋陶参加。反映了在大灾大难中,中华各部族患难与共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来是个团结爱国的民族。

五、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

天人合一观念是原始人神话思维中产生的一种重要观念。体现为万物与我同为一体,万物皆有灵性。这自然只是原始人神话思维下产生的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但是对于现代,我们对自然的索取过多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规律,自然给我们的报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循着自然的规律人才能真正发展自己。因此,神话中蕴含的自然观无疑对于儿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在原始人的观念里,生命是平等的,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受到尊重。在原始人的宗教观念中有许多对动物的崇拜、祭祀仪式。在祖源神话中,有许多先民把动物或某种昆虫奉为自己的祖先,这些动物或昆虫是有神性的,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就如中国的龙神话一样。此外,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保存着许多动物或昆虫造福人类的神话。如:佤族史诗《司冈里》说,小米雀把司冈啄开,人才从里面出来(人的诞生);火是蚂蚱从雷神那里偷学来,然后教给人类;谷种是蛇用尾巴从水里卷起来的。可见,原始人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其他动物平等相处的,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自然观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六、进行文化品格教育

中国神话中,体现中华文化品格的神话尤其多,如体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勇于探索的无畏的精神,为民造福不畏牺牲,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等,都给后人以很多的鼓舞。有许多的神话,其中的寓意与幼儿教育目标不谋而合。这不仅说明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其优秀的文化至今仍煜煜生辉。如:盘古开天辟地化万物这一则创世神话体现出了开创伟业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也可看出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的抗争,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后羿射日反映了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的不懈精神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故事都是幼儿所喜闻乐见的,符合幼儿审美的需求,满足其好奇心和对力量的一种向往,对幼儿文化品格的形成也有熏陶渐染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值得进一步去挖掘中国神话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4,228,229

[3][德]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中文版第2版,第2卷,第29页

上一篇:海底奇遇想象作文下一篇: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