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2024-06-2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1-8-17 9:45:50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

1、例2,练习十四1、2、3题。

知识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给三角形画高。

2、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周围,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地方凝聚了我们数学家的心血。不信?请看!

(出示课本情境图一)

如果把这幅图与数学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些什么?(三角形)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举例)

师: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在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仅仅是因为美观吗?那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出示课件:各种三角形的图案)

(1)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它有什么特点?

(3)给自己画的三角形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都有所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出示课件)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师生共同与文本交流: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师做重点强调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可以得到锻炼

2.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二

全文总共400 个字, 读一遍就知道文意, 可以说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 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既然学生自己都能读懂, 那还有什么好教的呢? 40 分钟的课堂, 如果教师走上了一条“浅语文”之路, 原地踏步, 没有提升学生的认识, 那么这节课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寓言如何浅文深教呢?笔者结合《纪昌学射》的教学, 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文眼, 悟出“深”意

对于寓意的把握, 是寓言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 而且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紧扣文眼“成功”, 辐射全文:通过读悟“功夫”, 引出“一万小时定律”, 感受纪昌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明白恒心与毅力对学习的重要性;紧接着, 聚焦飞卫的语言, 在品读鉴赏中获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从而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深刻哲理。课文教到此, 学生对于“成”和“功”的关系已经有所感悟, 内化于心, 一切都水到渠成。继而, 再以课文为生发点, 紧扣“成功”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推荐他们大量阅读经典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在同主题阅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从而更深地体会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魅力。

二、品析词语, 培养“深”读

精彩词语是文字作品中的珍珠, 绽放光彩, 辐射全篇。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 笔者以“抓关键词读悟”为主线展开全文的研读过程:首先紧扣关键词“功夫”, 聚焦词语群“注视”“盯”“睁大”“两年”……深入、丰富地了解人物特点, 促进学生在词语鉴赏中理解寓意;接着通过品析关键词“牢牢地”“紧盯目标”“极小的”“很大的”, 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然后, 紧扣关键词“成功”开展群文阅读, 将本课中习得的“抓关键词读悟”的方法迁移运用, 加以巩固。通过几个环节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深读”的能力。

三、体味语言, 促其“深”品

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语言表达, 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事情之一, 也是落实对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全盘吸收的一个原点。本课的寓言语言特色最明显的一点, 就是使用了夸张手法:“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课文运用极其夸张的语言, 表现纪昌下苦功夫练习眼力的效果。教学中, 笔者通过关键词语“相当到家”引出寓言“夸张”的语言特色的品读、仿说, 由体味寓言语言特色入手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 深入文本语言的深处, 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能更多地去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表达方式。

四、引发质疑, 唤起“深”思

读一则寓言故事, 能引发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从单向思维方式走向多元思维方式, 这就是寓言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并组织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本课的教学中, 在体会“基本功”的重要性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质疑:“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 他会百发百中吗?”“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 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 会成为射箭能手吗?”……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文本, 了解寓意, 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不仅提高了质疑能力, 也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优秀作文:关爱生命太阳就像刚刚出头的小孩子,红着脸在偷看着什么。“起床啦,小懒虫,跟我到菜地去,把杂草除了。”妈妈在叫我起床,“快点哦,不然花蝴蝶飞走喽。”“快点快点,我马上就起来。”我用惊慌的行动,童声童气地回答道。

不一会儿,我和妈妈扛着锄头来到菜园。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更有那些忽起忽落的花蝴蝶让我着迷。我跑窜在花菜丛中,悠然得就像这些花的公主,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跟妈妈来菜地锄草的。妈妈在花丛中除草,只见锄头时而高起,时而落下;不时的抬起头来看看我,就像害怕我跑进菜地园中就找不到了似的。我则在花丛中窜出窜进的,伸着胖乎乎的小手去抓那些美丽的蝴蝶。

“呀呼,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我紧紧地捏着抓到的蝴蝶,又蹦又跳地跑到妈妈面前:“妈妈,我抓到了,我抓到了。”妈妈说:“快把手松开,让我看看你抓到了什么。”我轻轻松开小手,里面躺着的却是一只折断翅膀的、已经奄奄一息的蝴蝶。我惊呆了,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眼泪禁不住落了下来。妈妈急忙说:“别哭别哭,以后你可不要再像这样抓蝴蝶啦。让它们活着,自由自在地飞着,你也就能天天和它们一起玩啦。明白了吗?”我点了点头。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七八单元教学分析

第六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用。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5.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五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课本第8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践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用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出示)

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闪动图中一个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 学生独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 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 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用图片祟,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5)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老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2、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 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M、N、D,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边说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中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如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再如以AB边为底的高是CD,(如右上图所示),也就是说三角形和高是相应的。

3、教学例2。(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 找一找,猜一猜。

先让学生找出上面的图上哪儿有三角形?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作用?

(2) 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刚才大家从图中都找到这些部位有三角形,猜测这些三角形有稳定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如下操作,依次使劲地把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或往中间推,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最后,教师指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1、第1题。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彩纸剪成的三角形,先与同伴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再以其中一边为底,画出它的高。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第2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3、出示一张松动了的木椅或木桌,请学生先分组讨论修理方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6.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换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cm=1dm=1分=(1)m=()m(填小数)(100)(1)m=()m

(填小数)(10)(1)元=()元

(填小数)(100)0.05×1000= 2.37÷100=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校要举行体操比赛,需要将同学们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

出示48页情景图,学生说说比较中有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难比较)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并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2)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1)出示例1,引导自学

自学课本48页例1,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80cm=()m中,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

②问题是要把()的名数改写成()的名数。③80cm=()m。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2)质疑一: 为什么80cm=

80m=0.80m?谈谈你的理解。100(3)质疑二: 1m=100cm 80cm=(80÷100)m? 根据是什么?

你能算出80cm=(80÷100)m=?m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低级单位的数-----(聚(除以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4)优化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填空: 24dm=()m

1450g=()kg(5)思考后讨论: 1m45cm=()m(6)6km350m=()km

8t40kg=()t

4、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1)出示例2,引导自学

自学课本49页例2,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0.95m=()cm中,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

②问题是要把()的名数改写成()的名数。③0.95m=()cm。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谈一谈你的理解。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鼓励学生质疑。(预设质疑0.95分成0.9和0.05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级单位的数-----(化(乘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优化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填空:

0.3 kg =()g m

0.86㎡=()dm2(3)思考后讨论: 1.32m=()cm 2.63km=()m

3.7t=()kg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前引入题。2、13cm=()dm

5350m=()km 2.56t=()kg 2.95元=()元()角()分

3、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课堂检测

1、练习十二第3题。

2、练习十二第4题.六、自我评价,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6、7、8题。

7.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四年级数学孩子要如何学习?

能力储备。有一个现象大家不知注意到没有,有一部分孩子在一、二年级数学常常考满分,三年级也还好,升到四年级后成绩就逐渐下降。这是为什么呢?从理论上讲,这是学习者所学知识与学习能力不协调所致,也就是说,高年级知识要求提高了,而他的学习能力未跟上,造成学习吃力,久久之,成绩下降是必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年级孩子计算3+2时,他常常把它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即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这种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它是低级思维。随着年级升高,孩子要逐步从具体现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比如,到了三年级,他要计算0.2+0.3,单凭形象思维已经无法完成等于0.5的结果了,他要把小数与元角分联系起来,知道0.2元就是实物的2角,而2角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物了,它是符号化的概念在币值上的反映,其抽象程度可想而知了。或许有的家长会疑问:没你说的这么复杂呀,我孩子知道这个结果是0.5呀。如果您的孩子没有经过上面的思维过程的话,那他是凭记忆、模仿得出的结果,这是低级的学习方法,等到了高年级,老师讲授的东西超过了他的模仿、记忆能力范围的时候,他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四年级阶段,孩子要完成从低级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高级的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得越充分,孩子的成绩就越稳定。从这种意义上说,家长不要把眼光只盯在考分上,也不要把关注点停留在对与错上,不要把孩子的出错归纠于孩子笨上。

8.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单位:兴庆区海宝逸夫小学

姓名:陈红梅 邮编:750001 电话:0951-6084664

营 养 午 餐

______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活动背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一家几个人宠着,想吃什么吃什么,主餐可以不吃,但是零食决不能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挑食、偏食,时学生的身体走向了一个极端,要么太胖要么弱不禁风。因此,设计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习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再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这一课,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的营养成分,合理、科学的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菜谱。

2、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活动重点:科学合理的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菜谱。[分析:把这一条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饮食中,是意识不到合理搭配的的重要性,学生也根本不知道依据什么去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科学的搭配上,让学生在搭配中明白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知道荤素搭配,科学合理。]

活动难点:在“不低于、不超过”的标准上合理搭配。[分析:学生在搭配中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搭配,才能符合标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先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在搭配中应该考虑的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热量和脂肪时,应该尽量做到“热量尽量做到达标,因为热量太低是不利于营养吸收的,而脂肪是不能超过50克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美食吗?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出示菜肴图片)

你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你认为什么样的菜肴可以称为美味?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饮食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饮食

习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菜谱,进行分类。

(1)说说这些菜中,自己喜欢吃些什么菜?(让学生说一说)(2)这些菜我们可以怎样分类?(肉类和蔬菜类)

2、初次进行菜品搭配。教师出示餐厅菜谱。

(1)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点自己最喜欢的菜,任点三样。(2)点完菜后,汇报交流。

(3)说一说做的菜,除了满足好吃以外,还要关注菜的什么?(4)菜肴中都含有什么呢?

(5)出示菜肴营养分析表。让大家来算一算自己所点菜品中的热量和脂肪含量。[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计算出方案中的热量和脂肪,为后面学习合理搭配做好准备。

3、脂肪和热量的作用,专家的建议。(1)出示健康小常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热量不足和脂肪过剩的不良后果。

(2)对照专家建议,说一说自己点的菜是否科学、合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3)说一说吃菜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专家的建议,了解热量和脂肪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营养的合理性,不可过高和过低。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喜好与科学、合理的饮食发生了矛盾,从而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配菜方案。为接下来的合理调配做铺垫。

4、科学搭配,合理组合。

(1)让学生按照刚才说的从新搭配菜肴。(2)出示合作要求。

①先估计一下,哪几种菜肴搭配起来比较符合营养标准。②在估计的基础上,从新搭配。③搭配时要符合营养标准。

④将自己搭配好的菜品汇报给组长,由组长整理后,选出本组最好的方案汇报给老师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搭配要科学、合理,荤素搭配,不能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要养

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5、汇报整理,完成统计图。(1)各小组汇报交流,完成统计表。

(2)全班投票,选出男女生最喜欢的五种搭配方案。(3)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拓展练习。

对于偏胖的或偏瘦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从这节“营养午餐”中,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根据营养分析表,设计合理的晚餐。

[设计意图] 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究.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经过两次点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理搭配午餐的重要性。一节大容量的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这是一堂融趣味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课,是一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

1、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

我在引入新课时,运用了一些精美的菜肴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第一次点菜埋下了伏笔。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两次点菜,一步一步明白科学搭配午餐的重要性。在第一次点菜中,我让学生尽情点自己喜欢的菜品,学生特别高兴,尽点自己喜欢吃的,这时学生点的菜中就出现了低热量、高脂肪的问题。老师出示了专家的意见,这时学生的认知与专家的建议出现了矛盾,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第二次点菜做好了准备。在第二次点菜中,学生就有意识的按照专家的建议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菜品。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的提醒学生热量尽量达标,脂肪是绝不可以超标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脂肪过度沉淀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很认真的选出了合理的搭配。通过两次点菜,学生综合运用了排列组合相关的知识解决

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九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具准备:

1、主题图。

2、有关定向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设计意图] 将生活中的数学体现出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使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为下面的知识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处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再次,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东偏北30°)可以这样表示吗?(北偏东60°)(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终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三、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有意识引导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四、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于方向和位置的认识。从而直观加深认识方向与位置的特点。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直线射线与角,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1、说一说:

2、根据玲玲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图画完整。

六、布置作业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在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10.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十

(共5题;

共8分)1.(2分)一棵小树被扶种好,这棵小树绕树脚_______方向旋转了_______。

2.(1分)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_______现象。

3.(2分)如图,绕点A顺时针旋转了_______°,右向下平移了_______个格。

4.(1分)如下图,三角形围绕着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是_______. 5.(2分)电梯上升属于_______现象,车轮运动属于_______现象。

二、选择题。

(共5题;

共11分)6.(2分)中心对称图形是指把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下面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中,中心对称的图形有()个。

A.1     B.2     C.3     D.4     7.(2分)下面哪个数字不是轴对称数字()A.80                                 B.58                               C.88     8.(2分)把一张圆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所形成的角是()度。

A.30     B.45     C.90     9.(2分)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1)(2)B.(1)(3)C.(1)(4)D.(2)(3)10.(3分)下面各图形中()不能通过图①平移或旋转得到。(多选)A.B.C.D.三、画图题。

(共3题;

共30分)11.(5分)下面图形是由4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卡片拼成的.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一条对称轴. 12.(5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3.(20分)按要求画图(1)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B;

(2)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

(3)图形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D。

(4)画出图形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E。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5题;

共8分)1-1、2-1、3-1、4-1、5-1、二、选择题。

(共5题;

共11分)6-1、7-1、8-1、9-1、10-1、三、画图题。

(共3题;

1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上一篇:常规教育如何抓发言稿下一篇:母亲节想对妈妈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