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精选3篇)
1.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 篇一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卷中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意为“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平川,虽偏居西北一隅,也领受甘霖,形成了既大同又颇具特色的丧葬文化。奈何笔者才疏学浅,未敢探究深宏,发其微旨,今聊作趣味拾零,以飧众目,以助谈资。此为引语。
一、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平川区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平川区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平川区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平川区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平川区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平川区丧祭烧的纸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平川区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平川区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平川区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平川区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平川区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硷”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旌”,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平川区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铭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平川区丧事有的将“铭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铭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平川区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平川区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平川区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领羊
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也有提前“领”的)。“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面向灵堂高喊:"x x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还说:“抖毛大领。”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就算是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驮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定论。
开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所谓“开吊”也有公开祭奠的意思。平川区俗称“来客”或简称“奠”、“吊”。此日来客最多,也是丧事的高潮。
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以外“出纸”。平川区人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蟠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就会知道过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叫“上礼”。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情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带领下,乐队前行,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了西洋鼓号,就显得更加壮观、庄重、气派。来客在灵前烧纸奠酒后,就有人散给他们“孝纱”,以作佩戴。接着由总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们人席就餐。不参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亲友,饭后即可向丧主告别离去。
祭礼
丧事应当过几天,在平川区没有定则。一是根据“阴阳”先生推算选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过去,还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动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习俗,就是把灵柩用土蟹砌埋起来存放,等待吉日吉时再过事埋葬。
进饭
平川区普通丧事,在埋葬前一天晚上,都要在灵前举行“进饭”仪式。因为死者在家“住”最后一晚了,儿女及亲人们难免有永诀痛别之情。所以,许多地方把“进饭”叫“辞灵”或“家祭”。
“进饭”这天夜里,从晚八点左右开始,鼓乐班子集坐灵旁,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的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例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
女婿、外甥“进饭”时,小姨子、内兄弟媳、表兄弟等能开玩笑的,还要“刁难”嬉闹一番。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这是平川区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起灵
平川区安葬一般都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起灵”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殡”。‘也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墓地的过程。“起灵”之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阵,乡邻听到嘹亮的唢呐声,从梦中醒来,就知道要起灵了。有的人即到丧家帮忙,有的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磕头后,便把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平川区“出殡”一般不用车,由四人或八人扛抬。与此同时,有人把灵前的谷草(麦草)、台蜡、纸活等收拾在一起,随灵柩带到墓地去焚化。一切准备停当了,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蹬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柩头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动。习俗上是谁摔“纸盆”谁就是当然的承宗子,就有继承权。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哭奔墓地。“出殡”的队列顺序是,鼓乐走在最前面,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一人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着献饭,一人背上祭桌,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接着就是男孝子、灵柩、女孝子、“送埋”的亲朋好友随后。灵柩出村时路过谁家,大门谁家就烧起火堆,一则为“路祭”,二则为驱邪。
下葬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方位,同时划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索把灵柩吊人墓室,长子事先进人墓室,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接着,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记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阴间地契”(由“阴阳”先生用两块砖写明这块地方是属于死者的)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然后用土蟹或石板封闭墓室口。上述事宜办完了,就开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人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以作最后告别,接着众人就都动起手来,行动迅速,人人卖力。插条扁担以定中心,防止坟头偏斜。知客不断地给“全墓”人散烟,总管不住地高喊:“孝子给代劳人磕头!”全体孝子一个劲地磕头作揖。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冢上散上五谷杂粮,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火化纸活后,埋葬即告结束。返回时,长子抱上“牌位”,扛抬灵柩的绳索给成一团,由女儿怀抱回家放人粮囤,取“材(财)绳(神)到家”之意。
埋葬完毕回到家里后,全体孝子先叩头烧表敬天;再到“家门父子”各家“谢灶”。然后,招呼“全墓”人吃饭,过去多为耠烙面,俗称吃“埝墓汤”。当日上午,再摆酒席,谢总管、知客。然后拆席棚,送还家具,清理用物,送客人,丧事全部过完。
葬后祭祀
死者安葬后第三日下午,原来“送埋”(即“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掮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院,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从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门。这种祭祀活动平川区的叫法很多,如“复三”、“全三”、“踏墓”等等。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食不完就地埋掉,不能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及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非常忌讳,“复三”时“送埋”者无一有缺。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
“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2.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 篇二
1 古埃及医学渊源
一些古埃及医卷历经沧桑被保存下来, 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如Edwin Smith医卷描述了手术治疗方法, Ebers医卷对前人的处方进行了总结, 并对眼科、消化系统以及皮肤疾病的治疗进行了探索。古埃及人民为了治病, 将许多材料变成了药材, 如植物、动物、矿物, 甚至是动物的尿液和粪便。他们当时已掌握了如何使用栓剂以及用草药灌肠, 灌肠时常采用的润滑剂为蓖麻油[3]。现代人们对古埃及医学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著于公元前15-16世纪的Edwin Smith医卷和Ebers医卷, 这两卷医书其实并非原创, 而是对更早医学知识的总结性书籍, 里面记载了很多治病处方、诊断和解剖知识。Kahun医卷是一本妇科学专著, 主要讨论生殖器官、备孕、验孕、生产、避孕等方面的知识, 当时广泛用于避孕的处方为鳄鱼便、蜂蜜和酸牛奶的混合物。
2 古埃及常见疾病
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 如胃部不适、腹泻、头痛, 不经治疗也能自愈, 古埃及医学中并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普通感冒来说, 古埃及医学有一个秘方, 就是服用刚生产过男孩的母亲的乳汁, 其有效程度可媲美许多现代抗感冒药物[4]。
血吸虫病在当时洪灾经常泛滥的古埃及是常见疾病, 常引发出血、女性不孕、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Ebers医卷详述了血吸虫病的具体症状, 并记载了血尿症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Hearst医卷记载硫化锑可治疗血吸虫病。虫媒病, 如疟疾和沙眼, 是地方性流行病, 可顺着当时进行贸易的商道上进行传播, 古埃及历史中还记载了多次疑似黑死病的暴发。当时的人们常围绕着河流生存, 蚊虫将卵产在河边的潮湿地带, 成为流行病的传播媒介, 天花、麻疹、霍乱等很容易在当时人口密集的尼罗河谷流行。
3 古埃及医学使用的草药
草药在古埃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bers医卷中记载了许多药材, 如鸦片、大麻、没药、乳香、茴香、肉桂、百里香、亚麻籽等, 图坦卡蒙法老古墓中还曾出土过蒜瓣。许多草药都是浸泡在酒里, 可直接作为口服药。古埃及人认为大蒜和洋葱可以增加物品的存放期, 在当时的使用量很大。哮喘和支气管肺炎患者常服生蒜缓解症状, 而洋葱可用于缓解消化系统不适症状。大蒜不仅在古埃及, 在现代埃及以及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5]。人们将生蒜剥皮后, 打成蒜泥与醋和水混匀, 用于漱口或者含服以治疗牙痛和喉咙痛。还可用橄榄油将生蒜瓣泡软, 可以外敷也可内服, 用于治疗呼吸系统不适和感冒。将生蒜包裹在棉麻布中后挂在内衣上可用于预防感冒和肺炎。
古埃及人民认为芫荽具有降温、驱虫、促消化等功效, 芫荽的叶子和籽均可用作做饭的调料, 用以防治胃胀气。用芫荽籽泡水可以治疗各种尿路感染, 如膀胱炎。芫荽叶常被添加到辛辣的食物中以减少其刺激性。
小茴香是古埃及特有的伞状科植物, 其籽具有促消化作用, 常与芫荽合用作为饭菜的调料。小茴香研磨成粉后与面粉混合均匀, 加水调成糊状, 涂敷于关节或者背部, 可以缓解疼痛。小茴香粉与油脂或猪油混合后制成栓剂可填塞于肛门中, 用以缓解感冒发热或肛门瘙痒。
一些草药并非古埃及本土所产, 如曼德拉草是由迦南引进, 从此在新王国种植, 其是一种催情剂, 与酒混合后服用可导致昏迷。红桧油由法国勒旺引进, 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波斯指甲花于新王国时期引入古埃及, 可用于治疗脱发。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也有所使用, 蜂蜜和油脂是治疗外伤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乳常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如感冒。动物尿液被认为具有抗炎杀菌作用, 常用于外伤的治疗。含铅的磷酸盐和醋酸盐在当时很受欢迎, 如孔雀石不仅可以用作眼线笔, 还具有杀菌效果。
古埃及的化学家们还发明了另一类药物制剂———杀虫剂, 用于消灭家中的害虫, 其中一个备受欢迎的处方为硝酸、煤和一种叫“pipit”植物的混合物。鹅油可用于预防蚊虫叮咬。还有一些有趣的制剂是用来驱赶爬行类和啮齿类动物, 如将硝石或干鱼放在蛇洞口可阻碍蛇出洞, 猫油可以用来驱赶老鼠等。
4 结语
古埃及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虽对神灵有坚定的信仰, 但没有放弃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在解剖学和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一些成就到现在仍为人们所惊叹。古埃及当时用来治病的药物全都取自大自然, 为后来植物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古埃及的文化不只包括金字塔和古墓, 而是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法老在位时非常推崇健康养生学方面的研究, 内科医生和法师均参与到了医学保健领域。从神学的角度, 古埃及人民认为, 人类徘徊于疾病与健康状态的根本原因是正义与邪恶力量不停息的战斗。大部分补充医学治疗方法都是起源于古埃及, 其中草药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介绍古埃及医书中记载的关于中草药的内容。
关键词:古埃及,草药,传统医学
参考文献
[1]HAGGAG M.Herbal medicine in Egypt[J].Iran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1997.
[2]MCGOVERN P E, MIRZOIAN A, HALL G R.Ancient Egyptian herbal win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 (18) :7361-7366.
[3]LINDNER K S.Egyptian Herbal Wine:A 5, 000-Year-Old Vintage[J].Herbalgram, 2009, 2009 (83) :22-23.
[4]ABDEL-AZIM N S, SHAMS K A, SHAHAT A A A, et al.Egyptian Herbal Drug Industry: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J].Research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 2011, 5 (2) :136-144.
3.客家人春节饮食习俗拾零 篇三
通常来说,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客家人就会着手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了。首先是腊味,有香肠、腊肉、腊鸡、腊鸭和腊鱼等,这是因为腊的食品咸、香、味道好,特别合客家人的口味,且方便保管储藏和待客下酒。其次是要蒸上几缸客家黄酒,一方面黄酒是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酒精度低,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喝了不会伤身体。而且黄酒蒸得早、储存久,更浓更香;另一方面春节肉食多,更需要多点下酒料。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做黄粄的树杈、做炸粄的米粉和做米糕、麻糕的原料等。客家人把农历十二月廿五起称之为入年假,从这一天起,客家人过年就真正忙起来了,开始全力以赴作迎接新年的准备,浸米做煎粄、磨豆腐、炸油糍、炸花生、炸鱼、炸黄豆、炸排骨和采购猪肉、鸡、鸭、蔬菜糖果饼干及各类水果等年货。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于宰杀鸡鸭,早上和中午都吃得较随便,但用大木甑蒸“年饭”的习俗不能少,蒸的“年饭”可从除夕吃到大年初一,取意“年年有余粮”。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最为庄重,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餐桌上一般都要有肉丸、鱼丸等,其象征团圆之意。美味佳肴各地各家则不尽相同,但这餐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搬到桌上来,传统的有猪肉、鸡肉、鸭肉、草鱼和豆腐之类。餐桌上约定俗成会把鸡腿、鸭腿给老人吃,把鸡臂、鸡心、鸡翅膀让给小孩吃,以示尊老爱幼,也意为希望子女比得过别人、读书有记性、能远走高飞。同时把鸡鸭的头和爪子夹给外出做工或家里的主要劳力吃,意为吃了更能爬(挣)钱和出人头地等。另外即使没有回来的家人的碗筷也要摆在饭桌上,象征合家团圆。同时客厅桌上也会摆设有柑、桔、橙、柚和糖果等,取“大吉利市”、“甜甜蜜蜜”之意。
大年初一,以前客家人讲究要吃素,意味斋一天图一年吉利。这种奇特的习俗源自一个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老人,生有十多子,长大后都分了家,老人独自为户。有一年到吃年夜饭时,每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每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团圆饭,还没有人喊父亲吃饭。老人气愤难消,大年初一便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现在多数地方改变了这一传统习俗,并且在吃早餐时一般会有大蒜,意为新年会打算;有葱,意为吃了更聪明,有芹菜,意为吃了更勤快。同时还会煮一些吉利的菜色,如酿豆腐,意为新年更富有;草鱼,意为年年有余等。吃过饭,小孩串门给长辈拜年,说“新年好”、“身体健康”、“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长辈一般还会赏给糖果、糕点、“利是”等。
客家人有句俗语说,“有食冇食,嬲到初十”。的确,对于客家人来说,由于是集一年的财力来过个新年,食品准备得十分充足。整个春节,让人不吃饭也能酒醉肉饱。到了初七,客家人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菜、韭菜、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客家人勤劳善持家,春节准备好的腊味、浸豆腐和炸粄、煎堆等便可储存到春耕时节,确保整个正月都能休闲吃喝,以致到现在还有:“有吃冇吃,玩到惊蛰”,“有做冇做,玩到社过”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