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精选7篇)
1.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一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布: 2008-7-15 13:21 | 作者: 陆承志 | 来源: 水果邦。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03-06-21]来源:[河南林业信息网]生产现状
核桃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古老果树树种之一。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核桃栽培。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核桃(包括铁核桃和山核桃)栽培面积约1 000万亩,1.2亿株,其中结果树约6 000万株,年产量2.6亿千克左右。根据我国统计年鉴资料,年产核桃600万千克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共10个(表1)。表1
各主产省(市、自治区)1996~1998年核桃产量统计表万千克地区 全国总产 云南 山西 河北 陕西 四川 甘肃 河南 山东 新疆 北京
1996(年)2391.2 5544.8 3423.6 2174.2 3043.3 2772 2030 1354.4 824.4 669.5 651.8
1997(年)24838.3 5870.9 3737.6 2790.5 2622.2 2340.9 1766.9 1289.8 1152.1 708.8 644
1998(年)26920.3 5716.9 4036.5 4249 3251.4 2871.1 1818.9 1224.8 1040.3 836.5 891.9
以上10个省的核桃产量占全国核桃总产量90%以上。但是,这些核桃大都产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的大树。全国除云南省的大理、楚雄等地历史上采用嫁接方法繁殖形成泡核桃等品种外,其他产区几乎
全部采用实生繁殖,生产中没有形成稳定的栽培品种。到80年代后,全国范围的核桃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各核桃产区都先后评选出一批优良株系和优良品种,并开始在生产中较大规模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推广良种和应用良种嫁接苗小规模建园。这种变实生繁殖为无性繁殖,是我国核桃栽培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核桃实现品种化栽培的良好开端。到90年代后,除各主产省(市、自治区)选出大批良种外,还评选出了第一批国家级良种,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部分良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核桃品种资源。由于嫁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良种核桃的繁殖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的一些专业育苗单位,核桃嫁接的成活率达90%以上,每年培育合格的良种核桃嫁接苗数量可达几十万株。有了大批量的良种苗木来源,良种核桃的规模栽培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河北省建立的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如今已开始结果,辽宁、贵州、甘肃、河南等省制定了发展10万亩以上优质核桃生产规划,陕西省批准建立渭北核桃产业带,发展优质核桃100万亩的生产规划。目前,这些规划虽然都还处于实施过程中,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还需要时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是,就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出我国发展优质核桃生产确实引起了产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初步展现了我国优质核桃生产的光辉前景。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近几年优质核桃生产发展情况看,领导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广大果农对发展优质核桃的认识不断深化,生产积极性高,优质核桃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良种接穗和嫁接苗的数量不足、价格较高,受经济条件限制而发展缓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依据发展任务首先抓好良种采穗圃的建立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良种接穗足量供给,在嫁接成活率较高的情况下,促进优质核桃的快速发展。另外,根据我国核桃生产的现实情况,实生繁殖的大树数量太多,发展优质核桃又不可能把现有大树大量毁掉。实践证明采用新栽幼树和大树改造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根据各地大量调查,在现有实生资源中真正性状优良的植株仅占1/3左右,其余2/3左右的植株包括衰老树、未结果幼龄树、适龄不结果或少结果及果实品质低劣的树。对树龄在30年生以下不结果或少结果或品质低劣的树采取高接换优的办法进行改造,是发展优质核桃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高接成活后枝条生长量很大,通过整形修剪可以获取大量良种接穗,故高接园可以作为临时性采穗圃;二是,高接换冠由于利用了原树体骨架,树冠恢复快,产量上升快,能使经营者在较短时间内见到实效;三是,高接换优是一种不增加种植面积而起到改变实生核桃与优质核桃结构比例的有效措施。
(2)品种选用出现新的混乱造成的原因是对品种特性了解不多,识别能力差;没有建立正规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苗木繁育及经营市场混乱,纯度与质量不能保证;种植前计划不周,主栽品种不明确,到了种植季节采取无选择性购苗(条)。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应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良种核桃知识,提高对品种的识别能力;其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尽快建立良种核桃繁殖体系并制定可行的组织管理办法,使良种苗木(种穗)的纯度与质量得到保证。再次是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指导生产。
(3)重发展轻管理核桃同其他果树一样,种植是基础,是核桃栽培中一项重要的生产环节。常言
说“三份种七份管理”,说明栽种之后的管理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重要。当前生产上存在的成活率、保存率低,园片不整齐,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不高,大小年现象,病虫危害及高接换种树势早衰等无一不是因为放松管理所致。为了使优质核桃生产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加强栽后管理。最好采取合同承包形式,把各项具体管理措施要求提出来并狠抓落实。真正达到种植一片,保存一片,既让生产经营者得到实惠,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
2.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二
核桃品种化栽培包含2个方面, 一是利用优良品种嫁接苗进行规模化建园;二是对大树进行高接换优进行果树生产。为了加速我国核桃品种化栽培进程, 让农民早日通过核桃品种化规模发展, 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现结合国外先进国家核桃生产栽培经验, 并根据我国生产现状, 对我国核桃产业发展趋势及品种化栽培生产建议分析如下。
1 国外核桃生产现状及启示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核桃较高价值的医疗和保健功能的不断开发, 世界核桃市场的销售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在核桃生产上当以美国、土耳其、东欧摩尔达维亚为代表, 其中美国的生产更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美国从1770年引种核桃栽培到加利福尼亚州, 至今仅200多年的历史, 但在今天的国际贸易中已是霸主地位, 归根到底依靠的是强大的科技投入。从1867年建立第1个核桃园, 到1915年仅仅50年的时间就全部采用了嫁接苗建园, 到20世纪70年代全部进行了品种化栽培。美国核桃生产的优势总结为“四高”, 即良种化程度高、生产水平高、质量效益高和市场占有份额高。
1.1 良种化程度高
美国通过科研, 选育引进了深受栽培者喜爱、品质优良、性状一致的栽培品种39个, 代表品种有强特勒、哈特利、希尔、维纳、土莱尔、霍华德、彼得罗、特哈玛、爱米格、卡特和培尼等, 已经在栽培区全部实现良种化和品种化栽培。
1.2 生产水平高
在核桃集中分布区—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圣荷西和俄勒冈州东部实现区域化栽培与规模化栽培, 为良种化和品种化栽培奠定坚实基础。美国非常注重核桃园地的区化和规划设计, 以便于机械化生产。生产上普遍采用叶面营养分析指导配方施肥, 部分果园均应用喷灌、滴灌或者微灌设施, 采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依靠喷洒杀虫剂或采用激素诱杀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果实采用机械采收, 效率非常高。先喷乙烯利, 再用振落机采收, 机械青皮机蜕皮, 用清水机清洗, 然后用烘干机烘干, 最后冷库干燥低温贮藏。加工果仁、采用破壳机破壳, 通过气流分选机进行壳仁分离, 然后用分色机分为深色和浅色, 再分为全仁和碎仁, 分别称重包装销售。综合表现为模式化管理、机械化程度高, 归根结底是标准化生产。
1.3 质量效益高
美国早实丰产核桃园, 一般栽植密度为7 500株/hm2, 株行距4 m×5 m, 15~40年盛果期核桃年总产量可达5.75~6.50 t/hm2, 单株产量在13 kg左右。按国内核桃栽植户的常规核算法, 产量达到了6 000 kg/hm2, 按照当前市场价格25元/kg计算, 效益为15万元/hm2。
1.4 市场占有份额高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2005年核桃国际市场坚果年交易量约为171 300 t, 美国核桃坚果出口约52 790 t, 约占世界核桃坚果销售量的30.8%, 售价2 130.31美元/t;法国核桃坚果出口约19 180 t, 约占世界核桃坚果销售量的11.2%, 售价2 106.45美元/t;土耳其核桃坚果出口约10 t, 约占世界核桃坚果销售量的0.05%, 售价2 258.92美元/t;中国核桃坚果出口约1 480 t, 约占世界核桃坚果销售量的0.86%, 售价1 267.02美元/t;另据世界果仁协会统计, 5个核桃仁出口国中美国市场占有率为55%;核桃油主要生产国是美国、中国和土耳其。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决定出口价格的关键因素不是数量, 而是产品质量, 在质量的体现中关键因素表现在果个大、整齐度高、外观漂亮、出仁率高、仁色浅亮。
2 国内核桃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核桃标准化生产缺乏宏观规划,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核桃生产总体表现为重视面积扩大, 忽视科学区域规划, 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建园缺乏规划设计, 导致道路系统、电力系统、排灌系统、管理区域等不协调, 苗木栽植后旱时不能浇水, 涝时不能排。整地无技术, 栽植不需要技术, 个别农户栽植园“坑坑洼洼像鱼坑, 三锹一埋像栽葱”。大量采用实生苗木建园, 由于栽培户缺乏嫁接技术, 不留树盘, 间作物多采用甘薯、大豆、玉米, 树体生长缓慢, 加之缺乏嫁接技术, 导致适龄高接难以进行, 影响了品种化栽培进程, 最终导致建园起点低, 后劲不足。
2.2 全国大面积的核桃种植区, 品种化程度低
我国核桃长期延续种子繁殖的方式进行栽培, 由于种子资源的多样性, 使后代的形状分离现象比较严重, 表现为性状的多样性:果实大小、壳薄厚、取仁容易程度、种仁色泽深浅、风味浓淡、结果难易度、产量高低、抗性强弱均不一致, 总之评价结果是综合形状优良的比较少。同时, 用实生苗木栽培, 结果要6~8年, 产量低而且果实采收后既混杂, 又不能保证核桃性状一致, 市场售价要比品种化栽培的优良品种低20%~30%。总体表现为核桃成园慢、品质差、产量低、效益低。
核桃产业化的前提是品种化、规模化。国内核桃育种专家通过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等方法选育和引进了许多优良早实核桃、晚实核桃, 也涌现了众多的育苗苗圃, 但受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年积温、极端最高 (低)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良种在栽培上均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在“南种北引”过程中, 引种品种耐低温能力对引入地极端最低温的承受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引种的成败, 如果耐低温能力强还有可能成功, 否则直接导致引种失败。在实际生产中, 个别育种经营者由于没有足够的采穗 (芽) 圃, 导致苗木纯度不纯,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用劣质苗木以次充好;部分栽培户不能适地适树、适树适地, 从而出现毁园现象。特别说明的是, 全国核桃科研协作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对全国核桃产区, 依据地理、气候因素、核桃树生长结果表现和社会经济因素, 按照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同时又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将中国核桃划分为6个分布区和13个亚区, 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地势高低起伏, 温、湿、气、热、土等差异性大, 真正适合每个亚区所有栽种园地的优良品种并不十分充足, 使得品种化进程非常缓慢。
2.3 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科技含量不高, 经营管理粗放
核桃产地农民对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十分重视, 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在核桃专项研究经费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致使一些阻碍核桃生产的关键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突出表现为:品种区域化实验尚待完成;农民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难以适应核桃产业化、品种化、规模化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决策与管理脱节, 资金效能难以实现最大化, 导致我国虽然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但在核桃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栽培体系、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发水平距离核桃生产先进国家还有距离[2]。二是核桃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专业技术人员距离核桃标准化生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我国核桃生产从20个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 大约经过了60年的时间, 从品种、栽植方式、树体结构和品质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升了标准。而为了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从1998—2013年林业职能部门、乡镇林业技术管理部门因编制难以解决, 就没有补充过专业技术人员, 加之老技术员退职, 导致当前核桃专业技术人员普遍不足已是不争的现实。三是农民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使得栽培区域内管理技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各自为战, 甚至任其自然生长, 管理粗放。
2.4 核桃栽植户资金和人工投入不足, 限制了核桃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效益
核桃栽培户资金和人工投入不足是普遍现象。通过在核桃产区走访调查发现, 栽培户普遍认为核桃树是管理比较省工的树种, 因而基本处在“不施肥、不浇水、不打药、不修剪”, 只管采收核桃的局面中, 每年投入人工为75~90个/hm2, 投入资金1 500~3 000元/hm2。近几年随着核桃效益的逐步提升, 核桃栽培也进入新一轮面积扩充中, 但也在一定区域出现了分散栽植的现象。多集中在堰边、四旁栽植, 百亩还可见, 千亩不多见, 万亩很少见, 导致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栽植上的分散性, 导致技术管理的多向性, 采收、处理上的各自为政, 特别是销售青皮果也导致干果采收期的提前, 核桃采收不当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采收过早。有的栽培户甚至提前15~20 d采收, 结果导致果实晾晒后, 种仁不饱满, 口感太差, 经济效益不高。二是采收方法不正确。核桃采收方法主要是人工采收法和机械振动采收2种。农户主要采用人工采收法, 正确的采收方法是待果实成熟时, 用木棍击打枝干基部振落核桃或摇动树枝采收核桃。而用棍棒直接击落核桃, 在导致核桃受损的同时, 还损伤大量结果母枝, 从而直接影响来年产量, 甚至导致大小年现象的发生。
2.5 核桃产品等级质量与国际市场质量差距大
核桃从栽培到上市, 是一个从产品形成到商品销售连续转化的过程。它包括园区规划、整地建园、良种选择、林园管理 (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分期采收等) 、采后处理 (脱青皮、洗涤及漂白等) 、贮藏、上市前的商品化处理 (包括分级、贴标与包装等) 、果品及副产品深加工, 以及运输和上市销售,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 对应于核桃产销链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标准间彼此衔接呼应, 形成从采前到市场的完整标准体系。
2.6 核桃加工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深加工力度不足
我国核桃产区从事核桃产品交易的企业、个体户和核桃专业合作社远非上千家, 真正拥有自己的核桃生产基地, 创出自己品牌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市面上见到的核桃产品如大寨核桃乳、六个核桃等企业总体上都是从事单一的产品加工, 产品科技含量低、原料成本过高, 利润少, 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桃产品综合开发研究, 包括青皮、硬壳、横隔膜等部位在医药、保健和活性物质的研究利用上有创新与发展。
核桃深加工滞后的原因, 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核桃研发项目和成果少之外, 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栽培面积发展快, 但幼树比例大, 结果树主要集中在实生大树;二是区域范围内产量低, 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核桃产量的需求;三是近几年, 随着市场的变化, 部分农户有卖青果的趋向, 导致实际产量更低。当前制约核桃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4个:一是国家、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核桃联动系统有待完善和提高。二是农民观念还停留在实生繁育体系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对品种化栽培一无所知, “实生繁殖”比“嫁接苗建园”好的观念还占很大份量, 致使推广嫁接苗木品种化栽培还有很大阻力。三是“农村三块地”制约了核桃品种化的进程。当前在许多农村, 土地经营管理权还是停留在20个世纪80年代初,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法, 每家“上等地一块、中等地一块、下等地一块”, 一家3~5口人都是至少3块地, 家家如此, 难以进行规模化、品种化栽培。四是受栽培技术、储运技术环节、品种纯度等方面的影响, 建园成活率不足50%, 甚至发生以实生苗充当嫁接苗坑农现象, 极大地挫伤了农民核桃品种化栽培的积极性。
3 国内核桃生产优势与机遇
3.1 栽培历史久远, 资源丰富, 栽培面积稳步增加
核桃在我国有着至少2 000年的栽培历史, 如今除黑龙江、上海、广东、海南、台湾等省份没有栽培外, 其他省份均有栽培。核桃属中的核桃和铁核桃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坚果树种。经过漫长岁月的自然与人为选择和近代良种选育研究, 我国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核桃基因资源。《中国果树卷—核桃卷》收录了早实核桃中的无性系品种及优良品系104个, 实生农家品种12个, 优良单株115个;晚实核桃中的无性系品种及优良品系75个, 实生农家品种135个, 优良单株368个, 核桃野生种1个;铁核桃中的无性系品种及优良品系37个, 实生农家品种17个, 优良单株9个, 核桃×铁核桃的种间杂种5个, 共计878个种质资源。中国统计年鉴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核桃栽培面积达到166.7万hm2, 约为4亿株,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 截至2006年底, 中国核桃栽培面积211.7万hm2。
3.2 单产潜力大, 总产迅速增加
新中国建立前, 核桃总产量为5万t左右。20个世纪50年代, 总产量升至10万t, 60年代降至4万~5万t, 70年代又恢复到7万~8万t, 1978年达到11.8万t。到2005年, 核桃总产量达到49.9万t, 占世界核桃坚果总产量的29.35%, 稳居世界首位。2006—2010年, 核桃总产量可谓突飞猛进, 4年时间, 总产量由475 455 t猛增加到1 060 600 t, 增幅高达123%。2001—2010年, 我国核桃产量水平由1 442.0 kg/hm2提高到3 541.2 kg/hm2, 增长幅度为145.58%, 实现了历史突破。与美国盛果期树6~7 t/hm2一般水平相比, 我国核桃增产潜力非常大。
3.3 核桃价格连年走高, 效益持续创新
核桃价格持续稳定上升, 从20世纪50年代的0.5元/kg, 上升到现在的30元/kg, 约增60倍。2012年“石门核桃”代表品种“石门元宝”产地干果批发价格达到60元/kg, “石门硕宝”产地干果批发价格达到70元/kg, 青皮鲜核桃价格也是稳中有升, 2011年产地收购价格为2.6~3.0元/kg, 2012年产地收购价格为4.6~5.0元/kg, 2013年为5.0~7.0元/kg, 2014年为5.0~6.0元/kg, 按每6 kg青皮核桃生产1 kg干核桃核算, 干果核桃价格应为30.0~36.0元/kg, 而实际干果核桃价格维持在25.0~30.0元/kg。价格适中、省工是部分农户早采鲜果出售的一个重要原因。卢龙县早实核桃十年生栽培园, 产量基本达到3 000 kg/hm2, 效益为75 000~90 000元/hm2, 青皮鲜果出售经济效益要增加10%~20%。
3.4 核桃深加工市场开发潜力大
中国核桃的传统消费主要是干 (鲜) 果生食、制作糕点辅料等。近10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 核桃消费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营养、健康、便捷成为一种潮流, 鲜食核桃成为老少皆宜的尝鲜果品、营养品, 核桃饮用乳制品、核桃粉、核桃油都不再是奢侈品, 而成为中老年朋友的生活必需品, 核桃产品正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截至2010年, 我国核桃产量达到106.06万t, 按人口13亿计, 人均占有量为0.82 kg, 距离美国2006年人均占有量1.1 kg的数量, 全国还需要再增加核桃产量364 000 t, 相当于121 333 hm2标准丰产园1年的产量, 可见国内核桃的需求量在今后若干年仍然表现需求大于供给。
核桃产品深加工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个分支, 受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基地、实生树面积大、难以形成产量优势以保证企业周年生产原料供应的“瓶颈”, 影响核桃深加工企业难以形成开发优势。国内生产核桃加工企业有大小几十家, 主要是以生产核桃乳饮品为主, 其次是核桃仁小包装、核桃粉、核桃油加工, 企业生产表现出共同特点: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原料成本高、利润低[3]。今后核桃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支方向。
4 核桃品种化栽培生产建议
4.1 完善国家层面产、供、销和加工一体化核桃发展必备的国家标准
1988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国家标准, 1989年颁布实施《GB10164—1988核桃》国家标准, 1992年轻工业部颁布实施《QB/T1410—1991琥珀核桃仁罐头》《QB/T1411—1991咸核桃仁罐头》国家标准、1996年卫生部颁布实施《GB16326—1996坚果食品卫生标准》国家标准, 1998年轻工总会、轻工业局颁布实施《QB/T2301—1997植物蛋白饮料核桃乳》国家标准, 2000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实施《SN/T0880—2000进出口核桃检验规程》及《SN/T0887—2000进出口核桃仁检验规程》国家标准, 2006年颁布实施了《GB/T20398—2006核桃坚果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等规章制度, 但从已制定的核桃标准来看, 重点标准在果实分级、出口、加工等环节, 对于整个核桃建园、品种选择、标准化果园管理等许多环节无标准可依, 特别是在果园建立、品种选择、园地管理等环节建立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又适应核桃产业发展的核桃标准体系亟待建立。另外, 表现在现有国标的及时更新上, 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贸易发展, 相关国家标准有待及时完善充实和更新, 如在药剂病虫害防治中, 已经被禁止在果树上使用的药品还在名录中, 分管部门的职责不清导致有规无人落实等。而美国的环境保护局负责确定和检查农用化学品的种类和残留,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对运销前和上市前核桃的抽检。由于果农自觉执行标准, 检查部门严格执行检查标准, 从而使美国核桃能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信誉, 畅销世界。
4.2 加强立法, 从法律层面指导核桃生产
坚持政府统筹、行业指导、职能部门监督, 建立地域性优良苗木基地是实现核桃标准化生产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核桃品种化栽培已初具规模, 真正实现技术的越升和突破当属1959—1962年2次将新疆早实核桃和丰产良种引入内地栽培, 并经过亲本良种选育并推广种植, 使得我国核桃栽植整体水平得到质的跨越。1978—1989年, 全国核桃科研协作组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选育出16个早实优良品种和品系, 在辽宁、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新疆、北京、河北等省份实验并推广, 为1990年我国首次公布自主选育的16个早实核桃良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距离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数量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品种化苗木的销售还时时出现假冒伪劣坑农现象, 特别是核桃为多年生果树, 待结果时, 树体表现的“产量低、品质差、抗性低”等问题已经超过法律诉讼期, 损失最大的是个人, 影响一方的是品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的国际声誉。因此, 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核桃种苗繁育基地的管理, 政府统筹、行业指导、职能部门监督, 建立地域性优良苗木基地。加强苗木调运检疫与管理, 并做到“适地适树”, 坚决杜绝无引种试验报告, 盲目引种, 最终建园后因主导因子限制导致引种失败现象发生。实行苗木繁育基地核桃苗“身份证”制度, 从源头强化管理和责任追究制—终身责任追究制, 或者终身信誉差评制。
4.3 坚持科研兴产业的决策, 提升果园科学管理水平, 并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和深加工水平
美国在核桃生产以及国际贸易中久居霸主地位, 归根到底是科技投入的强有力支撑。美国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为核桃生产的灵魂, 坚持先进科技在生产上的快速应用是产业快速发展的法宝之一。
推行核桃品种化, 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 就是推广普及核桃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 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把科技的进步、科研的成果, 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 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而且对于更新农民观念, 改变传统习惯, 促进核桃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 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具有重要的意义[4]。推行核桃标准化, 既能够推动核桃良种化、设施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又能促进核桃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既有利于提高核桃坚果的品质, 又有利于提高核桃的经济效益, 最终必然会使我国核桃质量整体提高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 通过推行核桃标准化生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信息, 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 积极发展特优新农产品, 不断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4.4建立和完善覆盖我国核桃生产、加工、国际贸易的市场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
为了提高中国经济林产品质量, 实施名片战略, 扩大各地名优特经济林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林的建设步伐, 国家林业局开展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评定活动。截至目前, “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的总数已达到293家, 其中“核桃之乡”已经达到25个。从2006年开始, 农业部启动了稻谷、大豆、棉花及猪肉等供求、贸易和价格等市场监测, 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为全力推进我国核桃产业发展品种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应尽早建立和完善核桃生产、加工、销售和贸易的市场信息监测, 并做好对核桃的生产、价格和进出口贸易或阶段性的监测和预警, 不断提升我国核桃生产的标准化, 最终提高我国核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通过介绍国外核桃生产现状及启示, 分析了我国在核桃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和机遇, 并根据国外核桃生产经验, 提出了促进我国核桃品种化栽培生产的建议, 以供广大果农参考。
关键词:核桃产业,现状,问题,优势与机遇,栽培生产,建议
参考文献
[1]毛向红, 李春贵, 周海明.河北核桃产业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S1) :6-9.
[2]冯雪敏, 杨作龄, 梁翠玲, 等.卢龙县核桃生产现状与对策[J].河北果树, 2014 (6) :37-38.
[3]王忠群.澜沧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2 (2) :76-80.
3.XX镇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三
XXX
摘要:XX镇种植核桃虽然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实生苗栽培,品质差,结实迟。文章分析了芳华镇核桃种植存在的问题:产业规模小;品种良莠不齐;管理粗放单产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深加工技术。总结并提出了核桃产业发展中所采取的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政府引导,林工贸相结合;培养龙头企业,开展核桃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大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产业升级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核桃;产业发展;芳华镇
核桃(JuglansregiaL)是世界主要油料干果树种,也是一种珍贵的用材树种。它的果实、木材、树皮、枝叶等都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它具有长寿、高产、投资少、收益大、收期长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核桃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芳华镇精心规划,并把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增效、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产业。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研究和指导芳华镇的核桃产业发展,是芳华镇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1基本慨况
芳华镇国土面积241平方公里,位于陆良县城以北15公里处,东与板桥镇接壤,南与中枢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及马龙县纳章乡、越望乡相邻,北与曲靖市越州镇、三宝镇毗邻,属山区半山区乡镇。全镇辖2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9951户3256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人。耕地面积27214亩,其中水田面积12812亩,人均占有耕地0.84亩。
芳华镇最高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1860米。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湿,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年均气温14.3℃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水集中,正常年份可蓄水3650万立方米,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125千卡/平方米,日照时数为2242h,相对湿度为74%,无霜期246d。土壤分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沼泽土、石灰土、水稻土六大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66个土种,红壤在全镇发布最广,发布于海拔1900~2300米,占全镇总面积的78.23%.全镇农村经济实现生产总值63818.8万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收入达4284元,同比增 1
长12.7%;财政总收入实现1100.4万元,同比增长31%。全镇生态环境良好,有林业用地面积20.3万亩,其中国有林地1.2万亩,集体林地19.1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8.6万亩,发布在8个村委会41个村小组,涉及94个林班,共划分50个管护责任区,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7.85%,核桃种植8000亩,实现林果综合产值2210万元。核桃种植现状
芳华镇适宜核桃树生长,各村委会均有不同程度的核桃栽培品种和少量野生铁核桃(J.sigllata dode)发布。芳华镇核桃栽培约有上百年历史,人们历来就有房前屋后或零星种植核桃的习惯。过去多种植实生核桃苗,品种变异大、品质差、结实迟,一般需10-15年方能结实,经济效益不显著。自上世纪末引进核桃嫁接苗种植,1997-1999年全县大力发展干果产业,芳华镇核桃得到成片大规模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共种植核桃8000亩,主要分布在四个村委会,其中乘明村委会3600亩,板田村委会3400亩,高黎树村委会600亩,狮子口村委会400亩。存在的问题
3.1核桃产业总体规模小
近年来芳华核桃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上仍偏小,产量产值不高,加之新植核桃尚未挂果,市场供应不足。因此,只有在扩大核桃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核桃总产量,才能保障市场供给,才能促进核桃加工业的发展,也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核桃产业成为芳华镇的后续支柱产业。
3.2 核桃品种良莠不齐,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核桃大面积发展,种苗工作未能及时跟上,核桃品种混杂,良莠不齐,有较优良的云新系列、漾濞泡核桃等,也有部分较差的夹棉核桃甚至于少量铁核桃,致使核桃结果晚,经济效益低下,每棵核桃树大概能产果10公斤,每亩产果200公斤左右,每公斤按12元计价,即每亩核桃树也只有2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除去种植成本等费用,致使其经济效益极其低下。
3.3 核桃园管理粗放,单产低下
芳华近年种植的核桃林特别是200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成片幼林,核桃园管理粗放,具体表现为: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打药不及时;无篱笆式管理,牲畜踩踏严重;水利条件有限等。单位面积产量低,即每棵核桃树产果只有10公斤左右。有待于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使其尽快进入盛果期,提高单产,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3.4 产业投入不足
核桃属于生长慢,结实寿命长的树种,精细管理5年进入结实期,7-8年进入盛果期;若一般管理7-8年才能进入结实期,10年以后才进入盛果期。核桃从定植后到盛果期的管理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投入高(每667㎡每年需投入30-100元)。而芳华镇的核桃种植每667㎡补助50元,没有大的项目支撑,单苗木费每667㎡就需要264元,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在核桃基地建设中管理粗放,保存率低,效益差。
3.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基础设施和深加工技术
由于经费不能保障,致使发展核桃产业的科研、推广、示范技术的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林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新的科学技术及时送到田间地块和农户手中。其次是缺乏系统完整的贮运和加工基础设施及深加工技术。县内外的市场体系网络没有形成,国内外网络也几乎是空白。采取的主要对策
4.1 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
1)鼓励个人、集体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以联营、入股等形式发展核桃,实行“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明确提出稳定山林权属关系:一是继续保护林业“两山”责任制,经营权坚持70年不变;二是对发展起来的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实行保护政策;三是提出鼓励各种组织和法人以各种形式发展核桃产业。2010年以来,全镇上下兴起了发展核桃产业的热潮,芳华镇紧紧抓住被全县列为林改试点镇的机遇,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极大地促进了全镇核桃产业的发展。
2)鼓励农户在适宜地块内种植核桃。
3)允许部门、集体单位与村组联合开发规模化种植核桃。
4)充分利用省列干果基地、以工代赈林业项目、扶贫攻坚绿色工程等各级林业重点项目扶持农户发展核桃。
5)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绿化造林、农业开发项目中,优先规划安排核桃树种植。
6)要求干部职工和单位结对帮扶主持贫困户高标准种植核桃。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到芳华发展种植核桃。
4.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鼓励核桃产业发展。对凡是连片种植核桃20株以上的农户给予每株5元补助,并且全镇每年还开展泡核桃示范抚育,补助施肥、锄草、浇水、防治病虫害等示范抚育费20元/667㎡,每年安排核桃种植补助资金5万元。通过泡核桃示范抚育,带动全镇泡核桃科学管理。
4.3 强化科技,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
1)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栽培、管理和嫁接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八个一”的种植方法,即选一株一级苗,选取一块好地,挖一个1m³的种植塘,施一担20kg农家肥,浇一水挑,盖一块地膜,围
一个草笼,每年抚育管理一次,核桃种植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四个一”的抚育措施,即年一次科学追肥,一套合理的果粮间作措施,年一次统防,年一次修剪,使核桃早实丰产。摸索出了林草、林桑、林粮间作的混农经营模式,实现了以耕代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核桃嫁接培育由过去单一的多年生就地砧方块芽接发展到现在的1-2年生实生砧室内嫁接、室外田间移植培育技术,大大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出圃率,缩短了育苗时间,核桃产业建设要立足于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发展的贡献率,坚持用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来建设发展核桃产,以便提高核桃产业的科技含量。
3)制定核桃种植及抚育管理技术方案,固定专业技术人员,送科技进村入户,探索一种适合芳华核桃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4.4 政府引导,林工贸相结合依据芳华镇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实现全镇的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解决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大户承包,鼓励农户联营。广辟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同时以政府提供配套服务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带动,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林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开展核桃精深加工,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提高核桃的综合利用率,极大的推动了芳华镇核桃的产业化发展。
4.5 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科学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必须对现有核桃树进行科学管理。核桃苗种植后2年内进行栽后管理,种植2年后进行土壤管理和肥水管理。
1)栽后管理:核桃苗栽植后要从浇水、防止人畜危害、追肥、锄草、防止病虫害、除萌、定干、防寒8个方面进行管理,即:一是定植时浇足定根水并用地膜覆盖,经常观察,若干旱缺水,要及时浇水保苗;二是在苗木周围设防护笼,防止损害;三是6-7月在苗木10cm左右穴状施一次复合肥,每株施肥量50g;四是及时清除苗木周围的杂草,促进苗木成活、生长;五是定植塘积水的要及时排水,发现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要进行综合防治;六是及时抹除嫁接口下沾木新枝;七是培养良好的树形,确定合理的定干高度;八是对冬季霜冻严重的地区要进行苗木防寒,防止苗木冻害。
2)林粮间作:实行混农种植、混桑种植、林粮间作,对提高核桃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对玉米、小麦、豆子、烤烟、桑树等进行翻耕、锄草、灌水、施肥的同时,也使核桃树生长健壮,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3)翻耕:未进行间作的核桃树要进行耕翻,不能荒芜,否则会导致核桃树长势和产量下降。耕
翻每年2次,立春前1次,秋季八九月1次。翻耕深度30-40cm,树冠外围宜深,树盘附近宜浅。不具备翻耕条件的,可在核桃树盘附近进行人工翻耕,以达到消除杂草,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4)合理施肥,适时浇灌:核桃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进入盛果期以后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给,有些养分在土壤中缺乏,需要施肥补充。无论幼树、初果树、盛果树、衰老树都要以施农家肥为主,幼树施氮肥为主,初果树、盛果树、衰老树增施磷、钾肥或复合肥。施肥次数每年2-3次,第一次施肥在立秋前后进行,穴施氮肥,施后灌水;第二次在6-7月进入雨季时进行,穴施复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季结合翻耕土壤进行环状施肥,以农家肥、磷、钾肥为主。施肥量根据树龄大小和种植地块的土壤厚度、肥力状况确定。
5)防治病虫害:近几年,核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核桃豹纹木蠹蛾、核桃炭阻病等病虫害在个别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造成树势衰弱、落果、核桃仁干瘪,大大降低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研究,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核桃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市场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我国“无公害食品”的提出,2006年,漾濞大泡核桃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评审,获得“核桃有机食品转换证”,要生产无公害核桃,核桃病虫害的防治就必须按无公害防治要求进行。一是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改善核桃园环境条件,加强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二是推广营林技术措施,采用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三是尽量使用低毒化学农药,减少污染,保证核桃质量。
4.6 坚决贯彻“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经营发展思想
1)把好“种苗关”。对于核桃种植所需苗木,必须加强管理,严禁没有通过评审的、不合格的、未经区域试验的品种或无检疫证明的苗木进入核桃种植地。
2)把好“栽植关”。核桃种植实行领导亲自挂帅,林业站技术员包干负责到底的办法,集中管理植苗和跟踪管护等工序,工程技术人员来回巡查栽植质量。
3)把好“管理关”。植苗造林结束后,及时制定管护措施和村规民约,并及时核发林权证,宣传和落实“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政策,落实管护责任。
4)把好“资金管理关”。把核桃工程项目资金视为“高压线”,严格按照政策使用和运行。实行“专款专用、专户专账、封帐运行”的办法,认真对待工程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完备各种手续和程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结论
历史上芳华镇就有核桃种植,目前,全镇共种植核桃8000亩就再次证明了芳华镇种植核桃是可行的。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全镇核桃产业发展的道路,因此,芳华镇将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以便提高全镇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杨源.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杨源.核桃丰产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施彬.云南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西部林业科学,2006
[4]张雨.方文亮.滇中地区核桃杂交早实优株无性系的种植试验[J].云南林业科技,2002
4.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四
一、成县生猪产业现状
㈠全县生猪养殖基本情况2008年末生猪存栏9.2万头, 存栏母猪1.34万头, 当年生猪出栏13.62万头, 出栏率148%, 猪肉产量11200吨, 头均产肉82.2公斤, 比2004年生猪饲养量增加5.17万头, 存栏下降2.17%, 出栏提高47.24%。全县建成了以红川、店村、城关、抛沙、陈院、小川等主干道公路沿线川坝区瘦肉型生猪养殖带和南北二山及西片生态猪散养基地, 发展以城关为主的生猪定点屠宰场两处, 建立县、乡、村各类生猪养殖营销协会和合作社5个, 全县规模养殖户逐步发展壮大, 发展50头以上养殖大户82户, 其中500头以上养殖场4个, 300头以上养殖场9个, 100头以上养殖户27户。
㈡品种改良情况成县先后引进了甘黑、甘白、北京黑、汉普夏、汉白、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良种猪品种, 对当地生猪开展了品种改良, 年外调良种30余头, 逐步形成了以川坝粮食生产区为主的瘦肉型杂交猪生产区和以丘陵山区生态放养为主的肉脂型猪生产区, 全县种猪授配主要以各规模养殖户为主, 本交占主体, 全县有一处常温人工受精点。2008年全县生产授配杂交瘦肉型三元仔猪6.8万头, 二元肉脂型猪8.5万头, 改良率67%。
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成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圈舍改建作为改善生猪养殖环境的重头戏来抓, 通过川坝区兴办新农村示范点、贫困山区实施生猪养殖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带动, 在圈改工程上由财政予以补贴引导,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圈改工作进程。全县每年以3000间~4000间半开放式或暖棚式砖木结构圈舍改建数量递增, 目前川坝区和浅山丘陵区暖棚圈舍普及率达到80%, 贫困山区也超过了50%, 部分饲养场和规模养殖户已兴建起了全封闭式圈舍, 配套起了自动饮水和供料设施, 在顶棚处理上也采取了新型隔热保暖材料, 极大地改善了养殖环境。圈舍改建工作不但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还由于改圈配套实施改厕, 改变了农村卫生状况, 极大地降低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提高了猪肉产品安全质量。
㈣饲料生产情况全县尚无一家大型饲料生产企业, 县内主要经营销售外地厂家饲料。全县有各类饲料经营户153户, 年销售生猪配合饲料和各类预混料2480吨左右, 以正大、希望、谷雨等品牌饲料居多。大多数养殖户将配合饲料用于仔猪哺乳期补料, 对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发挥了关键作用。生猪育肥阶段, 养殖户普遍使用预混料勾兑当地玉米、麸皮、油渣等原料饲喂。全县有小型饲料加工机械350余台套。全县有天然草场1万公顷, 人工草地留床0.25万公顷, 主要为紫花苜蓿、三叶草和聚合草, 其中聚合草栽培面积约200公顷。聚合草和各类次等蔬菜是生猪主要青饲料来源。
㈤疫病防制情况全县生猪免疫已形成由过去单一猪瘟免疫向以○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病免疫为主体, 猪丹毒、猪肺疫等地方流行性疫病防控为辅的多病种免疫防控格局。2008年其免疫○型口蹄疫152095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51323头、猪瘟146464头, 因病设防猪肺疫和猪丹毒11558头。2004年和2007年全县在疫病防控中分别实施了部列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和县乡两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督项目, 有效地改善了县乡两级疫苗的储藏、中转和使用条件, 确保了疫苗的有效使用期, 提高了疫苗质量。在对疫病的监控中, 由于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 使实验室条件改善, 疫病监测功能得到提升, 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㈥科技培训情况近年来成县以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部门为基础, 联合职业中专、陇南农校、农村夜校、村党支部和养殖协会等多种教育培训基地, 开展了以“五良”技术配套为主的技术培训工作:在良舍上全面实施暖棚圈舍改建以改善养殖条件;在良种上狠抓杂交种推广以提高产品质量;在良法上改吊架子育肥为直线育肥;在良料上改单一料饲喂为混 (配) 合饲料饲喂;在良医上突出抓好以防疫消毒驱虫为主的生猪保健服务工作。200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 参训人员2000人次, 累计发放各类资料1万余份。
二、成县生猪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成县生猪产业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 品质上不断提升, 总量上有较大提高, 但生猪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无品牌支撑, 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 生产优势并未较好的转化为商品优势, 这是生猪产业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㈠生猪产品品牌注册工作滞后目前为止, 成县尚无一家养殖企业开展生猪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成县是陇南生猪养殖大县, 产品主要依靠外销。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 各地已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安全准入制。成县生猪产品无品牌, 不仅使外地客户无法了解成县生猪市场, 更会直接影响成县生猪产品的外销入市, 外销售环节将会受到制约。
㈡生猪品种混杂, 产品品质无法统一成县川坝区瘦肉猪生产体系是以长白、大约克、本地黑猪为主的三元杂交品系, 兼有其它品种搭配, 由于全县无统一的父本品种和标准的二元母本生产体系, 造成瘦肉猪外观不统一, 瘦肉率还达不到广大消费者的最高要求。边远山区生态放养猪虽然在饲喂上使用传统的原料饲喂, 放养、补饲青料兼有, 肉质好, 但由于品种杂乱, 主要是内江、甘黑、甘白的杂交种, 造成生猪品质差异悬殊。全县由于品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良种更替主要依靠外调, 相应增加了疫病传入的风险, 加之父本品种不统一, 常温人工受精点缺乏, 母猪繁育户主要依靠本交授配, 客观上造成授配成本提高和授配品种随意性大、商品仔猪生产混乱的局面。
㈢饲料工业发展滞后由于全县尚无一家正规化的大型饲料厂, 因而供本县生猪生产的配合饲料和预混料要依靠外地饲料补充。就养殖户而言, 当地粮食转化受到阻碍, 饲养成本相应提高;就饲料市场而言, 由于各类饲料品种繁多、质量不统一, 在饲料产品安全监管上增加了难度;另外, 由于外来配合饲料价格较高, 也相应加剧了当地农户粮食加工混乱情况, 混合饲料标准不统一, 成分复杂, 导致生猪生产饲料使用的混乱。
㈣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不规范全县生猪生产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 规模养殖户还为数不多, 养殖过于分散。养殖场沼气池建设相对滞后, 养殖户化粪池建设达不到标准, 雨水与粪尿未分离, 同池排放, 既不利于粪便生物热发酵消毒, 也易导致粪尿溢池污染环境。一些养殖场在选址建场中距离居民区和干线公路较近, 在疫病防控上存在诸多隐患。
㈤部分养殖户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养殖户就是畜禽生产企业, 其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必须严格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法律要求。而部分养殖户在养猪生产环节存在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 在生猪生产中随意使用生产技术不过关的价格低廉的劣质饲料, 甚至为追求低成本运作, 大量使用宾馆饭店的泔水喂猪。由于劣质饲料大多存在加工工艺粗糙, 加工过程消毒不严、添加成分与含量成分表不符的情况, 不仅饲喂效果欠佳, 而且还会留下安全隐患。至于泔水喂猪, 则更不符合《畜牧法》要求。还有部分养殖户, 在猪病治疗中还存在自配药物治疗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严重违反抗生素使用中有关停药期的规定, 造成生猪抗生素超标, 影响了生猪产品质量。
三、成县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㈠大力发展中小型养猪场和具有疫病防控天然屏障的养殖小区发展猪产业是完善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 它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养殖业在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利润微薄性和在疫病防控、防治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养殖场地必须远离人口密集区、交通要道及河流, 并且将养殖用地应作为农业用地对待。政府应协调好以养猪生产、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户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建设, 高度重视场选址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 并使企业在土地占用和水、电、路及贷款方面能享受农业生产优惠条件。
㈡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县级父母代配套系良种猪场, 重点为饲养场、养殖大户提供良种二元母猪;在全县17个乡镇都建立常温人工输精站, 实施良种授配全覆盖。在川坝和丘陵粮食重点产区实施三元杂交瘦肉猪标准化生产, 在山区实施本地良种猪生态养殖, 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奠定良种基础。
㈢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利用当地粮食资源优势, 引进和兴建大型颗粒配合饲料生产厂, 开展本地粮食资源剩余转化, 以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和养殖生产成本, 走种、加、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㈣狠抓无公害生猪产地认证和产品品牌注册以大型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及养殖、营销、加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 开展申报产地认证和品牌注册工作, 打造“成州生猪”绿色品牌, 为产品出县, 步入国内大市场创造条件。
㈤无公害生猪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监督对饲养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颁发安全生产管理规程, 对养殖人员开展经常性的生产技术培训, 树立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程组织生产的理念。县上建立生猪安全生产执法机构, 强化监督职能, 定期组织人员督察生产程序和抽检产品质量, 依法查处违规案件,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㈥做好信息服务与化解市场风险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分析全国生猪价格走势, 做好生猪生产预测预报, 对外发布信息, 指导养殖户把握市场动态, 搞好计划生产。商务部门应根据市场需要建立猪肉冷冻储备库, 以便平衡市场猪肉销售淡旺季, 降低养猪市场风险。
摘要:通过对成县生猪产业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成县生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养殖小区、建设良繁体系、发展饲料工业、产地认证与品牌注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与技术监督、信息服务与风险化解方面提出了发展成县生猪产业的建议。
5.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五
关键词:优质专用冬小麦,生产现状,发展对策,甘肃康县
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产业化,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康县冬小麦分散种植、品质不稳、安全供货能力差、生产成本高和农民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提高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带动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国内省内市场、增强县级农业竞争能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康县冬小麦生产现状
康县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32.5万hm2, 其中山地225.6万hm2, 川地6.9万hm2, 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平均产量2 892 kg/hm2, 其中川地3 000 kg/hm2, 山地2 784 kg/hm2。主体品种N·斯特拉姆潘列, 品种特性为半冬性、中晚熟、中秆、中产, 抗病害性强, 综合抗性良好, 籽粒品质为玻质, 属中强筋类型, 其面粉适合面包、面条、水饺、馒头专用。种子年统供率43.5%, 统供总量235 t。主推技术以配施磷肥为主的科学施肥, 提高产量与品质, 维持土壤中有效磷含量22~30 mg/kg, 有机质含量1.2%左右, 全氮0.09%, 速效氮60 mg/kg, 速效钾80 mg/kg以上。一般在整地前施有机肥37.5 t/hm2、纯N 4.5 kg/hm2、P2O56.0 kg/hm2、K2O 4.0 kg/hm2、硫酸锌0.5 kg/hm2。在孕穗挑旗期和灌浆初期, 喷施光合微肥、磷酸二氢钾、以增强光合作用能力, 主攻增加粒重。
1.1 小麦产业开发思路
当前, 康县普通小麦原粮加工总量供求情况基本属于自给略余。按农户抽样调查, 人均现有小麦200 kg左右, 按全县总人口平均计算, 人均有小麦150 kg左右, 基本满足县内人民生活对小麦的需求, 造成了供大于求;而其中优质专用型冬小麦品种生产总量全县人均100 kg, 造成了供小于求。在市场经济的效益驱动下, 优质专用型冬小麦原粮加工增值的浪头正在逐步掀起, 形成了产业化开发新趋势[1]。康县有大堡康兴面粉厂、太石康雪面粉厂、岸门口燕河面粉厂、阳坝面粉厂4家优质冬小麦面粉加工厂企业, 年加工优质冬小麦能力近达5 000 t。从种植面积看, N·斯特拉姆潘列优质冬小麦现种植面积达165万hm2, 占小麦总播面积的70.97%, 以后可开发种植到90%的优质冬小麦主推面积, 年加工能力可提高到1万t左右, 全县可推进优质订单冬小麦迅速发展。
1.2 品种供应情况
N·斯特拉姆潘列和里勃留拉冬小麦来自国外, 1976年县种子站从河北省引种0.1 kg到康县, 由县农技站在寺台马莲山村农技点连续试验、示范后, 1981年县种子站主持田检, 组织验收, 精选N·斯特拉姆潘列原种1 500 kg供给全县100户种子科技户稀播植, 仅1年就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开来。
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 由县种子公司主持, 县农技推广中心协作, 经6年的努力, 完成了N·斯特拉姆潘列优质冬小麦品种提纯复壮项目工作, 有效改变了该品种种植多年混杂退化减产的局面。供种单位由县种子管理站牵头, 选择寺台成湾、碾坝崔湾、望关李坝、塄上村、微县良种场5个单位组成集约型生产优质冬小麦良种的专业基地。实现年种子统供总量235 t, 种子年需求总量达1 100 t。
1.3 主要栽培技术和措施
要求将优质冬小麦品种种植实施可持续天然林气候环境条件下, 并将N·斯特拉姆潘列等品种采用地膜膜侧精量法栽培模式, 保持有效土体厚度为100 cm以上。许可中等以上土壤肥力地块, 采用有机、无机氮、磷、钾, 测土配方, 平衡施肥技术。在冬小麦生长孕穗、挑旗和灌浆初期实施叶面追施速效肥技术和生物化学除草等先进技术[2]。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技术方面
康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最适宜海拔为1 000~1 500 m;种植最适宜播种量为75.0~150.0 kg/hm2, 高肥力地块为75.0kg/hm2, 低肥力地块为112.5 kg/hm2。
2.2 土壤与种子植保方面
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 要求的最佳土壤为有效土体厚度1 m以上的地区, 必须选经过精选的大粒、饱满的种子, 为防虫防病、确保全苗壮苗打好基础。种子必须用高效低毒药剂拌种, 或用包衣种子, 带药带肥下田。
2.3 推广技术方面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既要注意品种的特征特性, 又要考虑康县的生态特点。未经当地试种和试种表现不成功的品种, 不得盲目推广, 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2.4 产业开发方面
康县优质冬小麦生产的产业化, 除有限的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外, 随即开发出了优质面粉产业、优质挂面产业, 今后有可能开发出系列优质高营养食品产业, 这是康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5 质检体系建设方面
目前, 康县市场上销售的优质专用商品粮食中, 优质面粉、优质挂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等级监控标准, 更无法衡量其价格的公平与否, 有关质量质检管理单位还没有将这些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
3 加快优质专用型冬小麦发展的建议
3.1 巩固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种植面积
尽快由政府统一指导, 加强组织, 有序领导, 选择康北10个乡镇和康中6个乡镇, 重点组建一个产业化发展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生产的长效基地, 全县必须稳定有165万hm2的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生产面积, 才能确保县内人民生活对优质专用冬小麦粮食的需求。
3.2 加强部门协作
农技种子和相关部门应在技术业务工作中加强密切合作, 确定共同研发主推N·斯特拉姆潘列等系列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 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主推技术为在海拔1 000~1 500 m有效土体厚度1 m以上的土壤耕地区域, 应大力实施试验示范推广旱作保优节本节水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配施磷肥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 叶面追肥, 实施生物药剂拌种防病防虫保全苗壮苗技术及高效低毒化学除草技术[3]。
3.3 加大优质专用冬小麦新品种引种力度
目标任务:应用提纯复壮优质冬小麦N·斯特拉姆潘列原种, 同时引进新优原种与现代农业科学种田最先进技术相结合, 突出重点生产优质专用品种专用粮食, 选用先进的加工面粉、面条等产品工艺设备与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围绕以质量求生存、数量促发展、品牌增效益的原则, 加强与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等科研育种单位的业务联系。
3.4 强化市场意识
依据市场发展前景, 要求不断增加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生产类型, 强化产品质量, 升级商品数量。因此, 要求广大农民应抢抓机遇搞好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粮食双向生产;企业应抢抓机遇搞好优质专用种子和优质专用粮食的加工营销增值[4];农技、种子等推广部门应抢抓机遇来搞好现代科学种田综合技术服务。以康兴面粉厂为例, 日产10 t优质面粉的加工速度远远供不应求。
3.5 讲求经济效益核算
康县粮食市场年加工消费优质冬小麦专用原粮为5 000 t, 年加工增值可实现100万元, 从而活跃了县内市场经济, 促进全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全国人民吃粮问题, 拓宽就业门路。
3.6加快康县现代农业优质良种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康县农业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 科学发展, 技术推广部门应努力提高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及面筋食量和产量, 做好优质品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加工及社会化服务。严格优质专用品种生产加工系统质量监管, 真正把优质优价政策落到实处。相关单位应组织联合执法, 定期检查, 有效监督市场, 实现科学有效的优质优价政策体系、互惠双赢发展的良好良性局面, 最终实现公平竞争。建议组织优质专用冬小麦良种生产和加工企业逐步转向订单农业试验示范发展轨道[5]。
参考文献
[1]傅玉祥, 张宝文.国家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节本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林玉红.浅议甘肃省生产开发优质瓦用小麦的丽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7) :11-13.
[3]孙进先, 杨晓燕, 张美芳, 等.昌邑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9) :144.
[4]杨久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7) :132-133.
6.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六
1998年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大量农田、坡地退耕还林, 而这些土地原本就是地道药材的理想生长地, 利用这些土地种植药材、基础资金投入少, 设施建设简单, 回报率高, 为此, 发展北药生产提到议事日程, 并做为我区六大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发展, 地区当时提出六个重点地道药材培育品种:黄芪、防风、龙胆、柴胡、五味子、穿龙薯蓣。并提出到2005年达到种植面积3万亩、生产原药500万公斤, 年产值2000万元的目标, 各县区局也都规划了实施方案和发展目标, 投入了很多资金, 但由于缺少技术支撑, 目标过大, 种子缺少、没能适地适药、培育周期长 (2-3年) 等因素的制约, 没有实现所确定的计划目标, 从而影响了北药生产的积极性。但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药材生产在我区没有发展的空间, 相反药材生产在我区有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地缘优势。
二、生产现状调查
目前, 药材生产在我区处于零散的种植状态中, 据我们调查, 种植面积不超过5000亩, 产值很小, 无法测算, 也有一些药商来我区收购药材, 职工群众只是在野外采挖一些所需的药材卖掉, 还容易造成资源破坏, 不能形成广泛的生产力, 也不能满足中小型药厂的需要。本区木材已经停止采伐, 进入二期天保工程的新阶段, 特色产业也进入了"二度开发"的新时期, 我区有得天独厚的药材生产种植条件, 职工群众对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一直很高, 通过我们调查了解, 林场职工群众常常询问有没有药厂收药材, 目前有些药材品种已经列入禁采名单, 只有进行人工规模种植, 职工群众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上就是目前药材生产处于"观望"状态的主要因素。
目前, 大批富余人员需要转产转制, 规模开展药材生产可部分解决再就业问题, 按每人种药10亩, 推广种植二万亩, 可安置2000人就业。本区耕地多数为坡地、沙质土壤、十分适宜根类药材的种植。
三、药材生产发展建议
1、优良种子实验区建设:
发展我区药材生产, 首先要解决优良药材种子来源问题, 以前的药材生产常常要去外地购进种子, 用异地种源发展本区药材种植业, 失去了高寒药材的特点, 降低了本区药材品质, 还容易使我区药材种植业误入歧途。因此, 发展药材必须首建设本区良种培育基地, 生产地道药材种子或者药苗, 带动本区北药种植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2、优先普及种植技术:
种药之前一定要让种药人成为"明白人", "适地适药"就是种药最基本的常识, 通过我们调查, 在以往的药材生产中这个问题还常常出现, 比如;喜荫药材种在阳光充足的地块, 喜湿药材种在干旱的坡地上, 药材虽然不死, 但也不生长, 何谈产量和质量?其它的田间技术管理措施可以边种边掌握。
3、适度规模、以点带面:
(1) 根据药材市场行情以及制药厂所需原料信息、来确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
(2) 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栽培技术和地道药材品性来确定种植品种。避免再次出现只有计划没有面积的情况。
4、规范化、标准化种植:
种子生产和药材生产基地要符合中药材种植质量 (GAP) 标准, 要实现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中药材GAP基地是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 是中成药质量的源头, 抓好这一源头, 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内在质量和稳定性, 才能使我们生产的高寒中药材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四、药市行情及培育品种:
当前药材市场的价格平均提升30%, "兴安北药"的价格已提升至100%。我们要在跟踪药市信息, 掌握价格行情的前提下, 选择规模培育品种, 同时和制药厂签订产销合同, 保证生产的兴安北药走出大山, 以质量上乘, 价高优质地为社会服务。分析药市信息, 掌握培育技术, 结合我区药材资源品种和禁采药材种类的实际现况, 我们提出以下四种药材做为今后重点培育品种:
(1) 、北苍术 (根入药) , 亩产干货250公斤, 折干率30%;二年收获。市场价15--18元/㎏。
(2) 、黄芪 (根及全草入药) , 亩产干货150---200公斤, 折干率30%;市价60-80元/㎏。
(3) 、防风; (关防风、根入药) , 亩产干货300---400公斤、折干率20%;二至三年收获, 市价40-60元/㎏。
(4) 、返魂草 (全草入药) , 亩产干货500---600公斤、折干率20%;当年可少量收割, 三年产量最大, 一次种植, 多年收获, 市价4-6元/㎏。
综上所述;我区多年前提出的;把"兴安北药"作为我区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是因为它具备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生产优势、人员优势。2003年制定的《大兴安岭地区北药开发产业发展规划》, 就是以把我区药材产业培育成本区经济支柱产业为目的, 建成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大兴安岭北药绿色药业基地。
参考文献
7.浅谈丹凤县核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七
1 丹凤核桃生产地域地理特征
1.1 地理环境
丹凤县处于312国道上海至伊犁公路中间地段, 是连接我国东南与西北部交通要道。已开通的G40沪陕高速和西合铁路从我县经过, 且在我县修建了大型货运站, 集销产品有得天独厚交通条件。
1.2 气候特点
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 陕西省商洛市东南部, 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分明, 是发展核桃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0~20℃, 降水量500~1200mm生长最有利, 而我县大部分乡村年均气温13.8℃, 年均降水量687.4mm左右, 适合核桃生长。
1.3 土壤特点
我县大多为土石山地、缓坡开荒地及沟壑丘陵荒地, 面积大, 大量四边地闲置, 这为开发核桃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园地。土壤为黄棕壤为主,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 土质肥沃, 地下水位低, 通透性强, 是核桃栽植的最佳适宜区。
2 丹凤核桃生产的现状
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到1996年底, 我县核桃栽培面积已达4200hm2, 94.5万株, 特别是1997年把核桃作为主导产业开发以来, 本着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发展思路, 核桃面积已发展到现在的1.77万hm2, 515万株。其中挂果树130万株, 先后引进了辽核系列、元丰、香玲、中林系列、鲁光等核桃良种11个, 新建良种丰产园4160hm2, 采穗圃16.67hm2, 同时有了自己的良种繁育圃, 使核桃产业开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年产量也由原来的1117t, 产值约391.2万元, 增加到现在的3100t, 3100万元, 外贸出口量大幅增长, 农民仅此项人均纯收入达120元, 在全县多种经营收入中居第二位。
3 丹凤核桃生产存在问题
3.1 基地规模小, 品牌效应差
全县核桃栽植过于分散, 大多数核桃树分布在荒沟。野洼。路边。成片面积占不到50%, 加之土壤瘠薄, 而核桃树属深根性树种, 对立地条件要求比较高, 其水分、营养、光照都互相影响, 因而导致树势衰弱, 生长不良, 小老树产量不高, 质量不好, 基地规模小, 品牌效益差。
3.2 病虫害严重, 管理水平差
近年来, 以核桃举肢蛾、核桃小吉丁虫、黄须球小蠹、核桃黑癍病、核桃枝枯病、核桃流黑水病等害虫十分严重。据调查, 以举肢蛾危害造成黑蛋核桃, 在川道貌岸区约占30%, 浅山沟洼地约占40%, 深山阴坡约占70%, 加之群众对修剪、防虫、垦复、扩盘等科管技术差, 全县每年仅此一项核桃减产100万kg以上, 年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3.3 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丹凤县核桃长期采用实生繁殖, 没有经过选优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虽然分布有少量的棉仁薄壳核桃, 也未形成基地规模。近年来, 丹凤县从外地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 从生长的情况看, 真正适应丹凤县生长的有辽核、中林、香玲、鲁光、陕核一号等几个品种, 但良种的繁育技术和高接换优技术科技含量比较高, 群众一时难以掌握, 推广难度比较大, 嫁接成活率不高。目前, 仍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除此而外, 群众每年在核桃采收时把优质核桃加工成核桃仁出售, 育苗多用劣质小种, 这样以来, 长期繁殖实生建园而导致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3.4 科技投入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核桃生产的专家能手, 仅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核桃生产缺乏新技术、新方法和系统性的研究, 再加上科技经费和管理措施跟不上, 造成核桃产量低和质量差。
4 丹凤核桃生产发展对策
4.1 因地制宜, 扩大基地规模, 实现栽植数量大突破
丹凤核桃发展潜力很大, 全县可栽植核桃的地块还很大。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坡座、川塬、沟槽以及“地、沟、路、坎”四边地段上, 做到高标准集中连片建园, 采取一条沟, 一面坡, 一条路, 一个流域标准化栽植, 逐步形成规模化核桃基地。
4.2 加强科管, 提高现有挂果树产量和质量, 实现核桃产量的大突破
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核桃综合管理工作是提高丹凤县核桃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 就举肢蛾危害造成核桃落果达50%, 严重地区高达70%。因此, 要加强核桃病虫害防治, 强化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认识, 广泛开展核桃举肢蛾的“群防群治”, 把核桃黑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其次, 要抓好现有挂果树的垦复扩盘, 施肥改土。修剪防虫, 号召群众每年开展一次扎实有效的综合科管工作, 使丹凤县的核桃产量力争在5年之内产量翻一番, 实现产量质量的大突破。
4.3 增加科技投入, 搞好嫁接改良, 实现优良品种的大突破
核桃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是当前丹凤县核桃生产的燃眉之急, 开展核桃嫁接, 防虫科管等实用技术培训, 建立县、乡村和重要核桃大户培训网络。
4.4 建立产业协会, 引进技术人才, 实现产业体系建设的大突破
一是与大专院校建立技术靠山, 引进技术人才, 搞好核桃产业开发, 二是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 深入核桃生产一线,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三是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 组建核桃产业协会, 培养产业大户, 建立“公司+基地+市场+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培养产品销售新型的经纪人, 为农民产品销售提供经济服务,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使丹凤县核桃产量有一个大的突破。
摘要:通过对丹凤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调查,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核桃,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余建军, 康东田.山阳核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陕西林业, 2008, (3) :40.
【和田核桃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核桃产业发展规划08-15
《9.和田的维吾尔人》课堂实录(公开课)07-01
和田县第二中学阳光体育活动总结07-17
和田市给排水公司2014年度工作总结11-12
核桃工作总结09-04
正宁核桃峪煤矿09-10
核桃计划书10-11
成教培训核桃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