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体会

2024-10-02

地理心得体会(共16篇)

1.地理心得体会 篇一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我在实行地理课改心得体会如下: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2.地理心得体会 篇二

一、掌握地理中考命题宗旨

这几年中考试题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开放性都很强。考查内容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 试题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 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 题型角度较广, 立意有新意,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二、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多方协调做好备考工作

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首先必须端正对地理学科的偏见态度, 以往上到领导, 下到学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地理教学, 使得教师没有认真去教, 学生不用心去学, 对地理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现在地理科也是中考不可少的部分, 师生要高度重视, 争取多方面力量的支持, 学校开好学生动员会, 家长动员会, 从领导到老师, 再到学生都要重视地理科的中考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备考时间。教师要抓紧时间授课, 最迟于四月上旬授完八年级下册内容。各册进入复习阶段, 同时处理好各册教材的复习时间, 各册教材复习应围绕考纲和实际情况安排, 并拟好周密的复习计划。分册复习过程中, 关于地球、地图、世界地理部分, 因学生学习的间隔时间较长, 遗忘率高, 对一些外国地理事物陌生的实况, 应多花时间复习。中国地理部分的复习, 由于是我们较熟悉的国家, 相对较容易些, 特别是八年级下册部分是学生刚刚学完的内容, 对教材较为熟悉, 所花时间可少些。复习过程要整理好知识网络,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并图文结合记忆。还有复习过程中把各册知识的共同点, 知识之间有联系的内容结合起来复习利于学生掌握。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 应进行连贯性复习, 即以知识结构为线索, 重组教学内容。如:“世界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可合并复习, 八年级上册的“黄河”与八年级下册的“黄土高原”这些知识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复习。

以上所述的复习方法, 要靠教师平时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达到减少无效劳动, 师生选择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我认为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兴趣, 基础, 地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所以培养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夯实基础, 结合教学目标要求, 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 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景观图片结合文字掌握, 理解记忆。如:西部地区的主要地形区、自然资源、农业分布、工业分布、交通运输等信息能够图文结合记忆, 掌握它们的名称、分布、特点等。学生只有积极认真地对待地理中考备考工作, 才能更好地提高成绩。

三、结合学科特点, 精讲多练, 适当拓展, 做好考前准备

结合地理教材主要以图为主, 以文为辅的特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需要通过大量练习进行训练, 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精选多练, 体现了“立足基础, 灵活应用, 综合掌握, 整体提高”的原则, 能使学生在做题中做到精练细想, 提高答题技巧。所学知识多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运用, 培养学生综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考地理备考心得 篇三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综合题两大类型的试题组成。实施新课改后,高考地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题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另外,题量的减少使得试题的分值变大,更有利于拉开差距,选拔优秀人才。

地理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构成。

自然地理知识中大气环境、海水运动、地表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

人文地理知识中人口变化、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区域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是高频考点。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将农业和工业知识落实到具体地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白交通建设的意义。

教师要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将考查内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多、容量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系统性、条理性,重视考点,讲练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我国西北荒漠化的防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地图,了解西北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然后讲解典型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时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西北地区的背景;二是荒漠化的成因;三是荒漠的分布特征;四是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考点,变相练习重点。

例如,对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牢记不同气候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重点记忆特殊气候。

所有的考题都有答题模式和框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复练习比较。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快速地读图和识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联想地理事物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做到以图识文、以文定图、无图找图。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掌握近五年高考地理题中出现的典型地图、近三年高考模拟题中出现的重点地图,以及我本人精选的地图。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搜集简单实用的地图,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比较地理事物。

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精心备课,严肃对待。

对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计算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对于问答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有平等、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精选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开展探究,提高能力。

4.地理教师心得体会 篇四

一、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二、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三、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五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可以插入图片,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可准备 丰富的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不生硬,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

三、贴近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抓自身教育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必须重视地理教学和多媒体的开发、利用,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的艺术,关爱学生,正确的评价地理学习。

四、抓目标导向

教师要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五、抓学法指导

6.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一、改进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三、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四、总结反思要及时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7.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学生学地理难的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 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由于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 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理解, 重突击、轻平时, 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 强化死记硬背的错误学习方法。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 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 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3. 缺乏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

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 就给自己定位在理科上, 从而潜意识里产生了地理没用的思想。这样, 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当然就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起码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 拓展知识面,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并茂, 培养学生学会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 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形成地理技能,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阅读材料获取知识, 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在阅读图文材料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利用图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来积极思维与想象。作为教师, 要学会善于表扬学生、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8.地理心得体会 篇八

下面就如何对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个人浅见。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在实践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1.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學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3.需要是人基本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内驱力。有需要才能有追求,有了对地理事物认知的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内驱力能把学生的心理内部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调动起来,有效而持久地投入学习。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希望获取知识,希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认知的实际层次,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自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当中去。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一年来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基本不超过15分钟。这种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的方式,其实是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从而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从教学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有多大,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会出现答错问题的现象,在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的鼓励、引导、点拨,而不是训斥、否定和惩罚。运用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态度诚恳,由此会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会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运用后者,就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关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凝聚师生感情的需要。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在实验教学中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课文内容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9.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初中生活我的地理学得很差,加上不用功,情况变的越来越差。天啊!要我学习地理简直难上加难。刚开始学习地理时,我就有一种恐惧感,加上没有预习,地理已成为我的弱项,经纬网向我袭来,让我分不清东南西北。

可我知道,我不可能在地理上失手,于是我开始了我的魔鬼训练,强迫自己努力去学,刚开始时,感觉实在是太差劲了,由于没有基础,我被折磨得痛不欲生,背的死去活来的公式不到10分钟就忘了,可我还是坚持着。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我的思想慢慢地转变过来——原来地理并不那么恐怖,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地理。

昨天我们有一个测试,我认为考的不太好,因为我觉得我学习地理的时间还远远不够,我钻得还不够深,有难度的问题我还无能力解决。但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继续努力学习地理,我的地理成绩会好起来的。

一个有趣的发现

当我努力钻研地理时,我发现地理与各科是息息相关的,有一次,我在做英语阅读时,有一个题目是如何确定飞机的位置,选项竟与地理息息相关。当我们再继续做下去时,我发现好几个题目都是同一类型,我不禁大喜,心中也同时坚定了学习地理决心。还有一次,还是在做题目时,我发现有一题目的计算方式竟与一地理公式很相似,于是我顺藤摸瓜,不到几分钟做完了,后来听同学们说,他们至今都不知道那解题方法。学习地理真有用!

10.地理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

第一,加强学习,创新观念,树立新观念

认真学习学校领导提出的学校教育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校本革命,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步伐,促进教师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这学期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经常看一些我买的关于新课程的相关教材和书籍。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深入分析解读高考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是扎实开展教学工作

我根据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思维懒的特点,采用低要求、低难度、小步骤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达到实施双基础、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解题能力的目的。

1、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第一个复习阶段,强调“真实”二字,强调“教科书”的实施,夯实基础。要求坚持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原则,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实行章检达标。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听写,及时纠正,下节课给学生反馈。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知道哪些知识是基础的、必要的。第二轮复习突出“全面”二字,以专题复习为主,以高考考点复习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以知识整合和能力形成为目标。在复习中,高考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触热点、渗透考点的起点。

2.做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

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五件事:学会自己看书。全面仔细深入的看,多问为什么。学会看图。能看见,经常看见。学会做题。建立错误的习题集,善于反思。学会做笔记。学会提问。问不知道就问不知道。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反思。引导学生提问。它不仅是为了在学习中提出教材中的问题,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为自己着想

提问,从而启发思维方式,让问题得以解决。引导学生反思。只有通过思考和加工,才能真正理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很注意思考这个环节。每章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凡事都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另外,让学生参考目录,思考章节内容;让学生看地图或图表,联系相关知识。

第三,做好资优生的转化和美术考生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利有弊的,对优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帮助资优学生发现优点和缺点,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以正常的态度对待他们,加强与天才学生的理解和沟通,帮助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帮助措施。

其次,做好美术考生的推广工作。对于美术考生来说,年前开始的美术联考和校考耽误了他们很长时间复习文化课。在接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如何引导美术考生复习文化课,提高他们在文化课上的成绩?美术考生文化课复习主要有四点:一是要对文化课的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心,面对文化课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情绪;二是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不仅是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计划,还要针对每个科目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三是要有针对性,明确自己文化必须达到的成绩,把成绩分解到各个科目,围绕大纲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第四,要在高考核心考点上有所突破。

11.对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不同版本;对比;体会

我从教地理已经有16年多了,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商务版教材,对比这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感觉到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给我的教学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新教材、学生适应性、教师培训服务的几点认识、体会。

一、对教材的认识

1.编写遵循的基本原则

(1)满足最低要求

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内容标准。

(2)突出学习方法

寻求更多的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

(3)注重拓展空间

(4)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1)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探究性,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传统地理教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其内容编排主要适合“师传生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新教材有利于展开合作、探究、开放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放手让学生从报纸、互联网站等多种途径去获取信息,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且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发性

教材的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要求利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可直观地认识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的地形部位以及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特征,认识抽象的经纬网。动手做,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分散难点,落实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如,地图教学历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在传统教材中的安排过于集中。而新教材则将地图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通过分散在各章的“学看平面图”“学看地形图”“学看气候图”等,循序渐进地进行系列化的技能训练,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的“地图的基本要素”,教材“活动”栏目提出让学生讨论、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在校外活动中,体验如何辨别方向。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都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4)图像系统增多,文字系统精练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一变化更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各种彩色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彩色图使教材充满可读性、趣味性;各种示意图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直观浅显,明了易懂;种类繁多的统计图表能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与各类图像对应的“阅读”“活动”栏目中的读图要求使教材又成了“学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读图要求的步骤,总结归纳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从而学会从各种资料中、地理图表上独立获取知识,由简单的学会到会学。图像系统的增多也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突出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又叫“示范教学”,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方法。例如,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等章节。让学生在掌握几个大洲、几个地区、几个国家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大洲、地区、国家的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地去学习别的大洲、地区、国家的知识。

4.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阅读”“活动”栏目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如,八年级上册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要求学生谈谈看法;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

1.能学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2.想学

初中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3.会学

初中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体验,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4.坚持学

初中阶段是锻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意志力的最佳时期,通过六年小学学习升入初中的学生已初具意志力。

三、对教师的培训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商务版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初中学校应该给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可由于种种原因,给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有的县、市无地理教研员,就算有也不够重视对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而有的学校借口经费紧张,根本就没有公开对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培训、交流学习信息。

所以,导致各市、县、乡级初中地理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甚至根本就没机会参加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所以我认为培训服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公开性

培训服务的信息要向初中地理教师公开,让教师自己定夺是否参加培训。

2.稳定性

参加培训的人员应以在各级学校里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专业或专职地理教师为主;举办培训的时间、地点都要相对稳定,如寒、暑假等。

3.多样性

培训方式应多样化,避免单一性,如新教材培训请专家讲座,这种做法固然必要,但只是专家一味地讲,没有专家与听众的互动,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若能给一线任教的地理教师一个平台和机会,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做法、体会、疑惑及应提供的帮助等,那就更务实了。

总而言之,新教材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上,都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师生在互教互学中,共同探究、寻求更多的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达到师生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迈上新台阶。

1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一点体会 篇十二

地理知识、地理景观、地理图像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自由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偿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

1. 设疑,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如在引入“大陆漂移”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2. 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如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毛泽东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两句诗及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挺拔险峻,峡谷瀑布的秀丽风景;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都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 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如在讲《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6页和《地理八年级下册》第12页,从图中发现,西北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较多;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

4. 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我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5.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顿时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如讲到南极洲冰雪覆盖的大陆时,我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是“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潜水时,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农业生产时,对于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对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13.地理教研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三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的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许就限于知道有个三峡罢了。

其实重庆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庆的山岭很独特,我从书上航拍的地形图看,只见一道道山岭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接着观音伸出手掌,展开玉指,重庆城像观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颗珍珠。

其二是,从图上看,长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着山谷或平川温顺的、消极的流淌,而是汹涌而来,垂直冲断一条条山胁,山挡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显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气慨。于是一道道峡谷展现在世人面前。重庆峡谷出奇地多,称之为峡谷市,毫不为过。

其三是,惊艳重庆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庆的喀斯特分佈面积广,但它不是以广著称,而是喀斯特的险、怪、幽取胜于世界。重庆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样优美,那样诗情画意,没有刘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风景如画,也没有阿诗玛。重庆的喀斯特中走出来的是云雨巫山神女,与众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为过,不过是由外国探险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让世界认识了重庆武隆。

重庆的武隆、奉节是世界竖井、天坑、天缝、洞穴、天桥之乡,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桥的组合肯定世所罕见,还有密佈的一个个竖井,直径窄则一两米,宽者也不过三五米,钻地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竖井,深度达1026米。

遗憾的是,这世界第二竖井,竟是一个美藉、英国剑轿大学的数学系的女学生所探,这姑娘巳在武隆探险达十五个年头之久,有时在洞中、在竖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无数次从生命的死亡线上走回。她在竖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从看此刊物来十多天,一直在我脑海中翻滚,不得不佩服她这种追求美丽大自然的执著毅力。看来她巳深深爱上了重庆武隆,乐不思美了!

对重庆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国地理科学家早在18就开始了,近两百年来,法国的、英国的、墨西哥的、美国的、奥地利的、俄国的等数支探险队,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这里有寻不完的宝藏,而我国的那些地理学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宝地。直到今天来也是看看表层,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窥视,其主流惟外人也。

14.农村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四

1、转变教育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与结果,轻能力与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地进行课程改革。我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们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因此,实施新教材让课改顺利进行必顺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改后的课堂开放了,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能否随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必顺不断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选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性学习。

新形势下的课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机遇,只有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如通过感德片区每月的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发表各自意见,总结经验,使每位地理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比如,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合作学习,探讨研究,三位地理教师同时上课改七年级的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每月都推出一节课,一起评课,共同总结,还有每月都对本月集体备课进行经验总结。此外,我们课外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在这样的合作性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提高,使我们都有质的飞跃,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加强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学经验理论化

1、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

2、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3、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15.地理心得体会 篇十五

按照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的要求, 凉山州蚕业协会组织人员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气象资料, 将产品送权威部门检验, 形成申报材料报送四川省农业厅审查, 由省农业厅报国家农业部审核登记。现就“凉山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登记谈几点体会。

1 凉山州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地理标志成功登记打下了基础

凉山州适宜栽桑地区广阔, 有“无地不宜桑, 无时不宜蚕”之称。自海拔360米的金沙江边, 到2500米的山区都可栽桑养蚕。凉山州海拔360米~1600米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区及部分中山地区是栽桑养蚕最佳适宜区, 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旱两季分明、日照时数长、冬暖夏凉、雨量集中等气候特征。蚕桑生产区内年平均气温14℃~22℃, 高于四川盆地 (14℃~18.2℃) 3.8℃;年降雨量960mm~1143mm之间, 降雨时间多集中在5~9月, 正是桑树旺盛生长期, 雨热同季、夜雨昼晴。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2400小时, 高于四川盆地 (782小时~1575小时) 1418小时~825小时;≥10℃的年均有效积温4500℃~7000℃;全年无霜期290天~360天。独特的光热资源是生产优质桑蚕茧的有利条件, 凉山种植桑树生长期长达290多天, 产叶量高, 桑树当年生枝条可达4.5米以上, 单株产叶量可达4公斤以上, 宁南、会东、德昌、甘洛等地区的桑叶72片即有1公斤, 较四川内地产叶量高一倍以上。在亚热带蚕区一年可养五季蚕。凉山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2 凉山蚕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地理标志成功登记创造了条件

2.1 凉山州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

公元四世纪, “南方丝绸之路”途径凉山, 沿线人民受其影响, 开始栽桑养蚕, 所产的丝, 称为“山丝”, 汇入南方丝绸之路, 远销缅甸、印度等国。四川通志食货志, 物产卷七十四载:“丝布 (唐志) 崔州贡丝布花布 (无和志) 崔州贡丝布”。在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年间即以丝布入贡。唐代以后, 凉山冕宁县的泸宁、甘洛的田坝、西昌的琅环等地蚕桑初具规模, 有一定数量的丝织品在市场交易。明、清时期, 西昌、冕宁、会理、越西等县区栽桑养蚕较盛。《西昌县志》所载:“蚕丝业的发展清代较盛”。民国期间, 虽有进取, 但由于社会及经济技术等原因而无大成效, 乃至衰退。解放后, 党和国家重视蚕桑生产, 成立蚕业指导所, 引进优良桑蚕品中, 一批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来凉山工作, 蚕桑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生产, 成立专门机构, 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发展措施, 兑现奖励政策, 扶持生产发展, 使凉山蚕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2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凉山蚕业生产模式”。

为确保凉山优质桑蚕茧的质量和信誉, 凉山州技术监督局于2005年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了《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 内容涵盖了育苗、栽桑、养蚕、蚕茧分级、收烘、销售等全过程。凉山蚕业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生产道路。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了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栽培规范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推行了鲜壳量计价办法, 实现了仪评收茧, 热风烘茧机烘炕, 确保了凉山桑蚕茧的质量。

2.3 蚕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到2009年, 凉山州桑树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 蚕茧产量达到38.1万担, 蚕丝业综合产值13.6亿元, 蚕农收入4.65亿元。凉山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州现有缫丝企业5户, 自动缫丝生产线30组12000绪, 年生产生丝1000吨, 成为凉山州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蚕茧产量在50万公斤 (万担) 以上的有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冕宁县、会理县等8个县市, 其中宁南县产茧15.9万担, 是四川省蚕茧生产第一大县, 会东县产茧8.2万担, 德昌县产茧5.65万担, 为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2.4 凉山蚕茧品牌已赢得市场认可。

2002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县;同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生产的桑蚕茧在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004年宁南桑蚕茧成功注册“南丝路”牌商标, “南丝路”牌桑蚕茧荣获了“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等荣誉称号;2005年宁南、会东桑蚕茧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分别被评为“金奖”、“优质产品奖”;宁南县于2006年被国家定为优质桑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7年被国家定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单位”。

2.5 凉山桑蚕茧质量优良。

凉山桑蚕茧其茧形大而匀整, 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粒茧茧丝长≥1100米, 解舒率≥70%, 上茧率≥90%, 干正茧上车率≥95%, 干茧茧层率≥50%, 深受市场欢迎, 每公斤干正茧销售价格高于四川内地6~8元。

2.6 蚕种供应安全保障有力。

凉山州蚕种场生产的桑蚕种于2008年成功注册了“桑花”牌商标, 凉山新建了设备全省一流的蚕种冷库, 州蚕种质检站在全省同行业中首先通过省级蚕种质检资质和计量认证, 为全州蚕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安全的服务。全州两个蚕种场生产优质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37%, 成为全省规模最大, 质量最好的优质桑蚕种生产供应基地。

2.7 茧丝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州现有缫丝企业5户, 自动缫丝生产线30组12000绪, 年生产生丝1000吨。桑、蚕、丝系列产品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西昌华茂丝绸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缫丝厂完成选址和项目设计, 德昌元坤绿色食品有限公司6000吨桑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 蚕蛹深加工提取活性化合物项目落户宁南。为凉山蚕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登记必将促进凉山蚕业的加快发展

3.1 有利于“凉山桑蚕茧”名特产品产业的保护和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推行能够有效的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为特色质量产品撑起“保护伞”。具有独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地方产品在实施保护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 当经过审核批准并颁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证书, 由政府部门实施保护后, 才上升为社会属性。凉山桑蚕茧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 就意味着只有经过审核批准的特定区域所产出的桑蚕茧, 才能使用“凉山桑蚕茧”专用标志, 其他地方生产的桑蚕茧不得以凉山桑蚕茧在市场上销售, 这样就有效的保护了凉山产区的利益

3.2 有利于提高“凉山桑蚕茧”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 将使受保护的地方名特产品的无形资产得到提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从法律意义上承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特一性, 同时也是国家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担保。

3.3 有利于促进凉山经济发展。

16.优化地理教学成效的实践与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学习兴趣;读图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纠错笔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主导者是老师,主体者是学生。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发展完备的过程,而且不同学科要求不同,特点有别。教学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同。下面我从学习兴趣、读图能力、多媒体教学和纠错笔记方面谈谈提高地理教学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学、好奇、求新、可塑性强的生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课堂情景,挖掘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思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而且长期的工作,教师应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中。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偶然地激发,而没有得到长久地保持。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是昙花一现,内心的热情之火很快熄灭冷却,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在课前、课中、课后要会不断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加以引导和把控,并且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兴奋点然释放,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我们生活所处的周边环境,所见所闻之现象,其可能引发出无限的地理问题。这种与生活多维度上的紧密联系,正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抓住这个优势,开发这个宝贵资源,抓住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地理学习形成生活化、自主化。譬如,在一次野外登山活动中,清晨时分出发,中午时分到达山顶。此时我们汗流浃背,满脸火热。我借题发挥问起学生:我们学习了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6°C/KM),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现在我们不仅没有感觉气温下降,反倒更热了,难道是书本的知识错误了吗?学生来了兴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讨论总结出两条理由:其一,现在是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大,导致了地面得到太阳辐射的差异。其二,登山运动消耗体能,产生了热量。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指出,对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的研究,是在相同时间内,同纬度(或同一地点)的不同海拔处比较而言的,是有条件性的。通过一个小小的地理问题,寓教于乐,把知识与生活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将三维空间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呈现在二度空间平面上。地图容纳和储存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布和联系,以及时间的发展变化。地图具有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载负和传递功能。读好地图,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和技能,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看懂看透地图。首先,熟悉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地图三要素,这是读好地图的入门关。图例是各种符号标记,熟悉各种图例的含义,养成读图先看图例的习惯。注意地图注记的标写方法。注意区别普通地图和指向标地图,并能准确判别方向。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三种表达方式。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估算面积(常用割补法)。理解比例尺大小与图幅面积和地图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其次,要掌握好经纬网的概念,类型、用途。能够根据经纬网的分布规律,判断经纬度,确定地理坐标。判读不同地点的相对位置,两地间最短路线的确定。第三,熟悉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部位,理解等高线如何表示地面起伏,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深线及其他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学会“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八字方针在等值线图中的应用。同时,还要了解政区图、交通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其他专门地图的概念和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在学生掌握这些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搞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看懂看透地图了。

(二)加强区域地图阅读,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的学习自然就不能脱离区域地图。通过阅读区域地图,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册、课本插图、幻灯片、多媒体地图等工具,让学生熟悉地图内容,了解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构建感性的知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应用可从两个方面加强读图指导。一方面,利用区域地图进行区域自然地理教学。加强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区域空间概念。并在纬度、海陆位置的基础上奠定学习区域气候的基础。利用区域地图,掌握区域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山脉、河流走向及分布,植被土壤等。并利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規律,分析各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事象成因分析。在夯实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指导,反复练习,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地图进行区域地理人文教学。依据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水源)等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布局。依据资源、交通、人口(劳动力)、科技、国策、环境等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工业生产布局。利用区域地图,学习交通、聚落分布,旅游开发,人类重要工程建设,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成就。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把区域地理知识,通过区域地图这个载体,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图析文,以图释文的目的。

(三)填图、绘图,构建心理地图。教师指导学生适量地填图练习,并通过绘图,描图。不断增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经纬度坐标、山脉、河流、区域轮廓特征等要素进行地理空间定位,构建心理地图。做到心中有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地理教学,一块黑板、一张地图、一本地理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以其灵活性,直观性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走进了各类学校的课堂。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独特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一,地理教学中,有大量地用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以及其他各种用图,直观展示,而且多种图表切换,大大提高了课堂读图效率。其二,多媒体强大的动态模拟功能,可以把许多的地理运动,如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火山活动,星球及天体系统等进行直观展示。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形象地表达,易于学生的理解。其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缓冲了地理教学内容繁多和教学课时紧张的矛盾。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优越性,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全权代表,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能成为优质课,片面否定了传统教学。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上,从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和探讨,顾此失彼。有的教师利用了计算机大容量的优势,在课件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字、图表、声像信息。结果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条理不清,主线不明,缤纷杂乱的局面。或者有的知识点被过度加深拓宽,超过了学生认知接受的能力,一节课下来,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有的多媒体课件追求过多的精美图片,高质量的动画音效,原本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结果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层面转移到“欣赏”层面,课后学生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点,课件反而成了影响学习的干扰源。原先设计好的课件,往往固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课堂中学生随时反馈的信息,不能及时灵活地应变,随时调整,只好仍按设计者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到底,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过于简单,只有文字和一些图表的再现,没有把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模拟功能发挥出来,在课堂上随着授课者的操作而顺序播放。

多媒体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一对矛盾。如何提高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功效。我们就要很好地处理二者的矛盾。多媒体应定位在“辅教和助学”上,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组织教学,把地理课堂变成了“机灌”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主导者,不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课件的设计不应定格为“全过程”。不可否认,教师花费几十上百个小时,辛辛苦苦制作的课件,可能会获得效率高,效果好,信息量大的好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课件适用于教师开设的这节课,用于汇报课,优质课。而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去准备这样的课件。应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教材的研究探讨上,用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必须充分体现课件的实用性原则,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把课件制作成积件(小课件),在授课中即播即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出主题,浅化难点。在多媒体的应用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追求生动、形象、逼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切不可喧宾夺主,成为学习干扰源。在设计上,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多启发引导,避免现成结论的全盘托出。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双边交流。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和肢体语言。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二者之间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做好地理学习的纠错笔记,建立错题库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学习纠错笔记,建立错题库,并且很好利用纠错笔记这个宝贵的资源,会收到极为有效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法被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和学生所采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经常讲到的一些题目,或者自己做过的一些题目,存在解题错误。由于“错误惯性”,在下一次的考试或练习中出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犯了和原先同样的错误。这种现象在学生学习中还较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这也不是什么怪现象,只是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理解不透,知识结构残缺不全,存在知识盲点误区。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缺乏反思总结,没有及时找出解题错误的病因。敷衍了事,时间一长,又回到了原点,出现了“一错再错”的现象。如果学生的知识盲点误区没有及时解决而被积累下来,可想而知,其结果对学习来说是致命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失误是难免的,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那就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可掉以轻心,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做好纠错笔记,建立错题库。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错题不论大小,有错必纠,随错随纠的好习惯。在做纠错笔记时认真做好错误原题、错误解法、错误纠正三个步骤。笔记内容尽量详细,用色笔点画出错误关键点,引起高度重视,便于后期翻阅。做好错误原因分析十分重要,分清是粗心大意,是理解错误,还是审题出现偏差。在错误原因分析之后,要写出错题感悟,心得体会,错误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规律、原理,及今后要注意的问题。对已做好的完整纠错笔记,建好的错题库,必须经常翻阅,认真总结,重新认识,反思重组,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学生在翻阅纠错笔记过程中,许多知识盲点、漏点将得到及时更正补充,知识体系日趋完善,学习有了质的提高。对于后期仍还还存在,一时难以解决错误问题,属于“疑难杂症”。应给予筛选整理,把纠错笔记由厚变薄,由繁变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扫清最后的路障。一本好的纠错笔记就是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源,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特点有别。他们所作的纠错笔记内容不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纠错笔记的互相交流,实现资源互补整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相信在教学中一定会花开遍地,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黄雪娜.应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依法行政专项教育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产品销售合作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