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

2024-07-05

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精选12篇)

1.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 篇一

电力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接种自查报告

为做好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工作,根据规范要求,不断提升电力社区卫生服务站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努力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为进一步推动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落实和管理,对全本站预防接种工作中的疫苗、冷链进行了自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相关的政策,总结经验,现将自查结果总结如下:

1、加强接种管理,规范接种服务:对从事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核发接种人员资格证,无接种资质人员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要求接种单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的要求规范实施接种,在实施疫苗接种前先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2、加强疫苗管理和冷链运转:严格按照国家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保障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冷链运转,保证疫苗质量。指定专人对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接收、分发、供应等记录,妥善处理好报废疫苗。同时,加大对疫苗储存、运输及接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做好储存、运输疫苗记录。

3、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与处置工作。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遵循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的原则,每次开展预防接种时,要求接种医生严格按接种规范执行,接种疫苗时不得出现操作错误,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及时报告、及时进行调查,及时进行处理,做到处理规范,处理到位,并立即上报。

4、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加强宣传预防接种对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加大“4.25全国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力度,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和国家扩免政策,倡导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理解预防接种工作,消除社会对扩免工作误解。

电力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8.7.28

2.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 篇二

关键词:卡介苗,新生儿,接种,措施分析

卡介苗 (BCG) 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可以减少发病和减轻病情。我国免疫规划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24 h之内应及时接种BCG。为了解我市小儿卡介苗接种效果的现状。对结核病的防治及进一步搞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8年1~2月前来我院做卡介苗接种效果监测的590例新生儿结核茵纯蛋白衍生物试验 (PPD试验) 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至2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做PPD试验的新生儿 (已接种过卡介苗) 。

1.2 方法

由家长携带新生儿到我院预防保健科,采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 (BCG-PPD) ,试剂批号20070918-1,由经专业培训的护士,按规定的剂量0.1 ml (内含BCG-PPD 5IU) ,注射于左前臂掌侧皮内。48~72 h观察结果,同时检查新生儿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有无卡疤,询问家长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地点,并详细记录。

1.3 判定标准

由经专业培训的医师检查注射部位反应,测量硬结的横径与纵径取其平均值,以无反应或硬结平均直径<5 mm为阴性反应,>5 mm为阳性反应,凡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者均属强阳性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将在我区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归为一组,其他地区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归为另一组。全部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PPD试验阳性率和卡疤率

590例受检新生儿PPD试验阳性率为89.8%,其中本地组为90.0%,外地组为88.6%。未发现PPD试验强阳性反应者。两组PPD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6, P>0.05) 。590例受检新生儿卡疤率为97.6%,其中本地组为98.0%,外地组为95.4%,两组卡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5, P>0.05) ,见表1。

2.2 卡疤与PPD试验反应的关系

有卡疤组PPD试验阳性率为91.0%,无卡疤组PPD试验阳性率为28.6%。两组PPD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15, P<0.01) ,见表2。

3 讨论

在我区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PPD试验阳性率达89.1%,与报道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效果检测阳性率达到86.15%相似[1],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阳性率≥80%的标准。提示我区卡介苗接种效果较好。在我区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与在其他地区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较,PPD试验阳性率与卡疤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我区卡介苗接种技术水平及疫苗冷链管理水平与其他地区相一致,在接种技术和疫苗冷链管理方面无需改进。这可能与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卡介苗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发证,落实持证开展卡介苗接种制度有关。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接种后能提高对结核病的抵抗力。590例受检新生儿PPD试验阳性率为89.8%,提示经过接种卡介苗后仍有一部分易感者,这部分儿童若不及时获得免疫保护,一旦有传染源传人,很容易引起结核病的传播和暴发,因此,PPD试验阴性者应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笔者认为,应针对卡介苗的接种质量及儿童的体质特点,对PPD试验阴性者进行补种卡介苗。结果显示,有卡疤者PPD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卡疤者, 这与国内有卡疤者阳性率高于无卡疤者[2,3]的报道基本相符,提示应及时向家长宣教,医生在给新生儿满月后体检时应仔细检查接种部位有无脓痂或溃破,并督促3个月后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PPD试验检测。

参考文献

[1]王慧玲, 来发泰, 李顺民, 等.兰州市2000年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效果分析[J].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9 (1) :29-30.

[2]张俊光.5226名苗族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6) :1511.

3.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 篇三

【关键词】紧急应急预防接种的安全

应急预防接种(Contingency Vaccination,CV)是现场流行病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应急干预措施,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具有特殊意义。应急预防接种与常规预防接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运用预防接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对某一地区特定人群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干预,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在讨论应急预防接种时,常常涉及到常規预防接种内容。常规预防接种与应急预防接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计划性,后者更强调应急性。随着预防医学的普及与推广,人们对疫苗预防疾病给予了普遍认同,特别是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紧急疫苗预防便作为最经济有效的首选方法,并在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紧急预防接种时如何做到安全接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杜绝接种差错或事故,是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时,有什么特点呢?

1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普通人群的心理特点

1.1 恐慌。传染病的特点是可以互相传染,既可以传染别人,也可以被别人传染,因此一旦传染病暴发流行,普通人群便呈现恐惧心理,特别是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尤其如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往往全部被扰乱。

1.2 普通人群对疫苗预防的迫切需求。在传染病流行时,人们一旦得知有疫苗可以预防,便会不约而同地希望早日接种疫苗,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会非常高兴,感到接种后已进入了“安全地带”,暂时未接种的人群则表现出恐惧心理,他们迫切希望尽早接种疫苗来摆脱疾病的侵袭。

2 疾病控制机构和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工作特点

2.1 疫苗的相对短缺。传染病暴发流行往往会突如其来,一旦发生,疫苗的需求量很大,正常的疫苗储备会突然显得相对短缺,虽然可以随时补充,但是在传染病暴发的情况下,仍会显得短缺。

2.2 接种疫苗时间紧迫。从一般传染病流行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传染病在经过长期的低流行后,人群的免疫力都普遍下降,因此才会出现该病的流行,此时人群对该病的免疫力都十分低下,加之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还有一个时间过程,只有及时广泛的接种疫苗,才能形成有效屏障,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因此,在接种时间上就显得格外紧迫。

2.3 接种任务工作量大。在传染病流行时,只有及时广泛地接种疫苗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因此传染病流行时对疫苗接种的需求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战斗,比正常时期的正常接种往往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量。

2.4 接种工作人员会相对短缺。一般来讲,预防保健科的人员配备是与常态工作相匹配的,一旦传染病流行,面对急剧增加的接种需求,接种工作人员就会显得相对短缺。

2.5 容易出现接种差错或事故。由于接种人数的大量增加,时间紧,接种任务量大,接种工作人员的相对短缺,稍有疏忽(如禁忌症未严格控制)便会出现接种差错和事故。

3 加强安全接种工作的几条措施

3.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参与应急预防接种团队人员在接种前严格预检,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接种完后留查30分钟等,均是保证接种安全的重要措施。

3.2 选派具有工作经验的(最好是有免疫接种资格的)、具有安全接种意识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必须熟悉免疫程序和疫苗的使用规范,在工作中会主动遵守操作规范。

3.3 注重疫苗的安全是接种安全的根本。没有疫苗的安全便没有接种的安全,因此疫苗必须按规定温度储存和运输,用法用量必须规范、准确,特别是多人份的疫苗,更要强调每人份的用量及用法,才能保证疫苗安全有效。

3.4 适宜的接种环境是安全接种的保障。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由于接种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接种室的使用面积必须足够,接种室的空气质量和接种流程必须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接种室内应保持安静,防止大声喧哗,温度适宜。

3.5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科学处理不良反应是安全接种的又一道防线。尽管疫苗是安全的,但因接种人群的个体差异不同,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和心因性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祸。因此,接种人员在接种疫苗后需留诊30分钟,我们应有序地安排他们休息,并派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加强巡视,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4 正确地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疫苗的相关知识,对安全接种工作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发放疾病预防的宣传资料,让人们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既不要盲目恐慌,又要注意防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接种人群广泛宣传疫苗的预防作用、安全性及其副作用,让人们对疫苗的副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增加对疫苗接种的信心,这样,可大大降低晕针、心因性反应发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接种安全。

参考文献:

[1] 鲍文娴——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0):63.

[2] 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3] 菏泽市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患者的调查及控制对策-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 第8期 (3)

4.预防接种工作整改报告 篇四

关于2013年上半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整改报告

汉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013年上半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整改。现将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传染病综合管理: 1)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规规范,规范完善传染病预检分诊点,设置了感染科门诊(肠道门诊)。要求各门诊及住院各科室及时规范填报传染病上报卡,要求传染卡上填写的年龄与网报年龄一致。

2)每月依据全院各项传染病上报情况,传染病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做好每月传染病的疫情分析。

3)加强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建立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死亡卡报告管理制度。根据全院死亡报告情况,开展死因分析。

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1)依据《汉台区消除疟疾2012-2015实施细则》的要求,加强对各科室疟疾知识培训,6月份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及时补齐了疟疾就诊登记表,规范资料归档。2)手足口防控:建立手足口防控领导小组,制定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原则,将指导原则下发各临床科室,对各科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3)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艾滋病保密制度,每月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小结。下发各科室艾滋病防治知识等相关资料,要求各科严格执行规范消毒和隔离,要求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预防。

4)结核病防治工作:根据市区结核病控制项目要求,做好结核病人的网报,及时发现病人,疑似病人的转诊,加强结核病的知识宣传。

5.预防接种情况审核报告单 篇五

预防接种情况审核报告单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

接种证号 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住址

经审核预防接种记录,在“① 全程接种、② 需要补种、③因禁忌不补种”中选择一项打“√”

①()该儿童已经按照免疫程序完成 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补种。

②()该儿童未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请幼儿园/学校督促该儿童到接种单 位补种疫苗,并在完成补种后再次查验接种证和本报告。

③()该儿童因接种禁忌漏种疫苗,不需补种。

表:儿童漏种疫苗和剂次登记表

备注:

1、对于①全程接种、③因禁忌不补种疫苗的儿童,填写一联由家长交学校检查。

2、对于②需要补种的儿童,填写两联。一联交学校查验;另一联作为补种和再次 查验凭证。

3、漏种儿童在漏种剂次对应栏打“×”,补种后填写接种时间(日/月)。

4、因接种禁忌漏种疫苗,不需补种的儿童,在对应的漏种疫苗剂次栏填写“禁忌”。

审核人:

审核日期:

6.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篇六

(卫疾控发〔2005〕373号)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

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与处理

1.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1.2报告

1.2.1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1.2.2 报告程序及时限

1.2.2.1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见《附件五》表3-3)。

1.2.2.2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2.2.3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报告时,应按规定的时限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2.2.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1.3调查

1.3.1 调查的组织

接到报告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核实,组织调查。必要时,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给予指导或者参与调查。

卫生部门调查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组织调查。

1.3.2 调查步骤和内容

1.3.2.1 核实报告

根据报告内容,核实出现反应者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情况、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1.3.2.2 现场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

(1)访视病人与临床检查:现场访视病人,并进行深入地调查和临床检查。主要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调查初次发病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的关系,对病人进行临床检查,要掌握目前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相关资料。如病例已死亡,应当建议进行尸体解剖。

(2)收集预防接种相关信息

①疫苗: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观察目前疫苗贮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是否存放其他物品、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贮存情况;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领取日期,同批号疫苗的感观性状。

②接种服务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③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何时用完;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

④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

调查内容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表(见《附件五》表2-2)。

1.3.3分析与讨论

1.3.3.1 分析资料

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报告发生率与可能的预期发生率的比较,判断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与预防接种无关,哪些是出现反应的可能原因。

1.3.3.2 专家讨论

调查组成员应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在专家组讨论时应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逐步达成共识。专家组成员未经允许,不得以个人名义以任何方式对外公布调查结论。

1.3.4初步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由调查组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3.5 撰写调查报告

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描述;

(2)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4)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

(5)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

(6)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

1.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

1.4.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1.4.2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1.4.3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1.4.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存在争议时的处理

1.4.4.1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1.4.4.2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臵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1.4.5.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另行制定)规定执行。

1.4.6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1.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臵

1.5.1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积极诊治,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及处臵原则参见《附件三》。

1.5.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经济补偿

1.5.2.1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1.5.2.2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1.5.2.3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1.5.3 发生群体性反应或者有死亡发生的,按照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2其他与预防接种相关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2.1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7.预防接种工作计划 篇七

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工作指标

1、建卡、建证率:以乡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均要求达98%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

2、“五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

3、乙肝疫苗接种及时率:确保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

4、疫苗相应传染病发病率:“脊灰”、白喉、百日咳、乙脑、流脑城区不发病,麻疹发病率城区小于1/100万。

5、继续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2013年以后出生儿童接种个案信息录入上传率达100%。

6、报表及时率、准确率:各种报表应按上级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上报,及时率、准确率达100%。

7、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

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对策与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我区人民身体健康。

一、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利用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契机,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及区卫生局构建“幸福鼓楼、健康同行”计划要求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至少举办一期业务学习班,同时通过不定期的防保人员工作例会,以不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能力与工作质量。

二、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保持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不断健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保证周六在内至少三天的接种日。不断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确保安全注射及疫苗效价。

三、按要求结合社区考核每半年组织一次全区免疫规划工作检查,主要考核儿童建证、建卡率、单苗及全程接种率、疫苗接种质量、冷链管理情况及免疫规划有关资料整理、收集等情况。

四、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开展各种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降低我区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同时针对不同传染病流行季节、易感人群开展各类疫苗接种工作,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完成一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五、做好各种疫苗供应管理工作,规范供应渠道。完善领发苗登记制度,保证冷链正常运转,确保疫苗效价,做到有效接种,做好生物制品的计划、订购、冷藏、分配和统计汇总工作。我区现有冷链设备大部分已更新,今后做好冷链设备维护工作并加强冷链管理,尤其疫苗运输过程中的冷链。

六、开展人群抗体水平及免疫成功率检测。为了解辖区1-15周岁儿童接种疫苗后免疫状况,评估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水平,根据“知情同意、自愿检测”的原则动员适龄儿童开展免疫效果监测,了解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的免疫状况,评价免疫预防接种质量和水平,为制定科学的免疫预防策略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按照相关要求为检测结果阴性的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七、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利用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等契机,大张旗鼓对辖区居民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扭转从“要我接种”变成“我要接种”的局面。

八、认真执行《福建省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制度,加大宣传,最大限度争取家长配合,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出入的信息交流,开展对特殊儿童的主动搜索,不断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

九、加强对各设有产科的医疗机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工作督导落实,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十、认真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免疫规划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科学性工作,必须继续依靠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以及通过全体预防保健人员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提高预防接种质量,使我区免疫规划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保障儿童健康。

预防接种工作计划指标要求

1、常规免疫:根据上级要求,专用乙肝,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麻风,麻腮,麻腮风,乙脑,A群流脑,A+C群流脑,甲肝等疫苗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全部免费疫苗。我镇每月的16至19日为接种时间,各村防疫员必须提前—天到防保所转抄当月应种儿童名单,以便进行通知。

2、乙肝疫苗的管理及接种实施:接种室要建立乙肝疫苗、注射器的专帐登记和使用核销制度,使用的数量与接种人次数相吻合,严格执行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统一回收、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转录其他单位转移来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的接种信息;各村卫生室防疫员要及时掌握本村新出生儿童信息,通知并动员新出生儿童家长在24小时内到赵庄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首针接种及时率。

3、主动与教育部门协调搞好各小学新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及补种、补证工作,首针补种、补证率≥100%;全程接种率≥95%。

4、卡证管理:1岁以下儿童建卡率≥90%,(本地户口儿童出生后1月内;居住满个3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完成建卡建证,卡证吻合率95%,逐月依次填写登记,卡面保持清晰,项目填写完整,正卡由防保所统一保管,副卡由各行政村卫生室登记保存,各村副卡、接种证必须与正卡吻合;接种证的发放作好发放登记。各行政村卫生室防疫员要在月末上交本月本村儿童出生名单,及时上报月龄报表,并及时从正卡转录本村本月儿童接种信息到副卡上。

8.预防接种工作计划 篇八

一、查验方法

1、在新生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新生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或有效接种证明。验证时根据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认真逐项填写附表。如学生的《预防接种证》已遗失,应尽快到原来的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其预防接种信息补办《预防接种证》。如果学生是外地来的,应出示原籍办理的《预防接种证》。

2、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通知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在完成工作1周内将无证或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学生的名单向当地的接种单位进行报告。

3、儿童在完成补种(补证)后,将补发的接种证或补种完成的接种证交学校验证登记。对于不能及时补证或补种的学生,应督促学生家长尽快完成补证、补种。

4、完成新生入学验证工作后,学校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档备查。

二、查验原则

9.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九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预防接种基本服务工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逐步均等化,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预防接种管理项目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保持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含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疫苗高水平的接种率(98%以上)。

(二)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实 施工作。

(三)在全乡组织对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

1、覆盖全村。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流脑(A群和A+C群)、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继续在全乡范围实施。

2、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兔疫活动覆盖全部目标儿童。(二)内容

1、常规接种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常规接种服务。因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采用过渡期免疫方案: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或麻腮疫苗,不足的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免疫程序,根据分配计划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第3、4剂次,不足部分继续使用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脊灰减毒活痪苗强化免疫对象为0-4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

3、发生炭疽疫情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应急接种。

三、组织实施

10.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吉林) 篇十

一、严格执行全省统一规定的预防接种服务周期,按照每个接种日接种儿童数不得超过50人(应急接种除外)的基本原则,设立预防接种日,并在预防接种门诊醒目处公告后执行。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吉林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和业务咨询。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变迁手续。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五、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每月开展主动搜索,了解辖区常住和流动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区内儿童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另行妥善保管;预防接种卡(簿)保存至儿童满6周岁后15年。

六、接种门诊应配备专用冰箱,建立冰箱温度监测记录。每天早晚记录冰箱温度各一次。接种门诊冰箱供存放疫苗专用,其它物品不能在门诊冰箱存放。

七、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做好消毒并做好记录。在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接种时注意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接种结束后应在5天内及时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登记到儿童预防接种卡上并将接种情况逐级上报至疾控机构。

八、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11.预防接种工作计划新2018 篇十一

免疫规划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科学性的一项工作,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计划《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规范等,以达到控制消除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工作指标

1、建卡、建证率:以乡为单位12月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均要求达98%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

2、“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

3、乙肝疫苗接种及时率:确保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

4、继续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2017年后出生儿童接种信息录入率达100%。

5、报表及时率、准确率:各种报表应按上级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上报,及时率、准确率达100%。6.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

二、预防接种工作计划、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利用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契机,至少举办一期业务学习班,同时通过不定期的防保人员工作例会,以不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能力与工作质量。

二、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保持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不断健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确保安全注射及疫苗效价。

三、做好各种疫苗供应管理工作,规范供应渠道。完善领发苗登记制度,保证冷链正常运转,确保疫苗效价,做到有效接种,做好生物制品的计划、订购、冷藏、分配和统计汇总工作。

四、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利用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等契机,对辖区居民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

五、认真执行《**省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制度,加大宣传,最大限度争取家长配合;

六、认真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12.预防接种查验工作小组 篇十二

一、目的意义: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儿童监护人有义务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查验儿童接种证,保证儿童接受预防接种。为保证本次查验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查验工作领导小组。

二、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1、2、3、组

长:肖启贵 副组长:王

员:兰玉刚

黄定武

袁青云

郑静

刘小琦

三、职责分工:

肖启贵:全面负责儿童预防接种查验工作

冬:具体负责布置、督促查验工作 兰玉刚:负责预防接种查验工作的后勤保障

黄定武、袁青云:负责查验工作的宣传和资料的印发、宣传 刘小琦:具体负责一年级学生的预防接种查验登记 郑

静:具体负责幼儿园学生的预防接种查验登记

上一篇:残联三会一课自查下一篇: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