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2024-11-07

浅议山地景观设计(共10篇)(共10篇)

1.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篇一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取笑、任性的话语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中女孩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比较女孩的伶牙利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教师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学设想]

本课相对于前两课较浅显,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重点抓住女孩的话进行分析,并把她与《红楼梦》中贾芸进行对比探究,提高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我们学过孙犁先生的《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血腥残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小说,同样表现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论文集《文学短论》。

2.关于《山地回忆》。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在他的《村歌》。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回忆往昔战斗生活中建立“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中的军民情谊,而是着眼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作家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里如是说,可见作家是在用情感来写作,光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担任女孩、战士、女孩的姥姥和女孩的父亲四个角色。要注意不同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要注意读出女孩子对战士的取笑的口吻。

1、生难字词注音。

指名学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的地方。

土靛(diàn) 阜(fù)平蓝 玉黍(shǔ) 水沤(òu) 袄襟(jīn)

刨(páo)抓 瘪(biě)着嘴 贩(fàn)卖 盈(yíng)余 破绽(zhàn)

2、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但这种军民关系并非是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环境中开始的。文章一开头,恰恰不是表现美好,而是表现冲突,细写了女孩子对八路军战士的无理。

3、女孩子的取笑、任性的话语表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冲突,女孩子竟然可以对着战士下达严厉的命令,接着又讲出了“洗脸洗屁股”这样有点野蛮的语言;如果不是人民的子弟兵,能像村人那样任性随便说话吗?

(2)战士认错了(其实战士并没有错,是人民的苦难使他冷静下来),又不让,简直有点蛮不讲理。她拿稳了:我怎么气你,你都奈何我不得。

(3)和解的方式是特别的。女孩子不让战士移动而要自己往上走,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认错方式,但因战士被其摆布得有点糊涂了,对此“认错”一时没反应过来,此时女孩子笑了。这一笑的作用和含意是丰富的,一是双方心领神会了;二是说,我逗你呢,给你开玩笑呢,你急什么,把军人当做小孩子,又横竖都是她有理,战士被弄得哭笑不得,这既进一步表现出老百姓深知人民子弟兵的特点,又“造就”了她后面的更为放肆的任性和取笑。

(4)女孩子关于讲卫生的两段话,女孩子肆意的嘲笑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无拘无束;既有曾经有过的天真、好奇、无知,更是在这种无理有理交混、不无蛮气野气的尽情调侃中,掩藏着也洋溢着对八路军的特别关切,对战士们的处处留意。于是很自然转入了后面关于袜子的深情、动人的对话。

(5)到她家后女孩子四次取笑的话语、调侃的语言,总的是表面的不礼貌反衬出心理距离更短,军民一家亲的气氛越来越浓郁。而每次的话语又表现出不同的具体情感。第一次取笑说“你这个人倒实在”。我们从前面已经看到女孩那像诗歌一样优美的真情实意,如果战士没当真,忘记来了,女孩倒失落了;所以这句是女孩高兴心情的“正话反说”。第二次说他装假,实际女孩是要把她认为战士还存留的生分客气坚决打消掉;加上个“又”字,显出他们之间的熟悉、随便。第三次是学着战士的口吻把话接下去,这是亲密无间之情的又一朵浪花。第四次说“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作活”,这人人皆知的显而易见的荒谬计算,不仅会再次逗乐大家,而且是巧妙地不无得意地承认自己对战士的偏心。

总之,女孩子取笑的任性的话语越为突出,越能表现军民关系的亲密无间。

四、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课文“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段文字。并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女孩的心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

(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

(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同时一并把她家住址和布的问题交代清楚,见出其帮助的真心实意和女孩子的细心。

3、提问: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用词?

明确:此对话形式的核心是反问。反问的基本词汇是:不会、吗、为什么不。

4.这部分比较明显地出现抒情笔调,情致美好,使得小说充满诗意。

5.小结人物性格特点。

(1)孙犁笔下的这个女孩子的个性的焦点之一,就表现在,她总是在进攻中,在不无蛮气、野气的嘲讽中,掩藏着对八路军的特别关切。

(2)焦点之二是,虽然她有意帮助战士,但是她并不直接提出,而是转弯抹角地把战士引向她预设的话题,把自己的有意,化为无意的顺便提起。

(3)焦点之三在于,明明是她主动的关切,却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主动变为被动,以层层紧逼的启发,逼得战士说出迫切无助的话来。一旦战士发出苦于无助的话语,她就变成坦然主动的承担,这里又流露出华北大地的豪爽之气。

6.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并尽量背诵。

(二)女孩子的姥姥说她“不会说话”,而“我”则说她“很会说话”,姥姥的话是否全为批评,“我”的话是否全为赞扬?

明确:姥姥的不全为批评,“我“的不全为赞扬。

从上下文看,她父亲先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姥姥是接着笑着说这句话的,所以说她“不会说话”,是指她会取笑、调侃客人,不礼貌,同时也包含着对孙女的关爱,对其淘气、率真、灵慧性格的喜爱。而“我”是紧接说“她很会说话”的,无疑包含了对其伶牙俐齿的领教,包含了被其调侃的感受,这种意思和感受不能说是批评,也不是赞扬,只是一种评价;但主要是肯定、赞扬她灵慧、心好,善于表达对部队的热情,创造融洽交流的氛围。

(三)如何看待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了一段购买织布机的情节?

明确:这部分内容和做袜子的核心情节不完全统一;从结构上说,不够有机。但它与孙犁很善于表现农村年青女性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心灵的纯朴善良,作为女性的委婉和大方豪爽,善于劳动又是伶牙利齿这种风格是相吻合的,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三、比较探究。

思考:如果说这叫“伶牙利齿”,那么,女孩的“伶牙利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是所涉及的思想品质不同。贾芸是巴结奉承他人,随机应变保护自己;女孩子全无此类动机,而只是一种可爱的天性。二是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贾芸的伶俐乖巧包括言论还包括其他行为,言论方面用于讨好他人和表情达意。女孩子的伶牙俐齿是指言论,用于调侃他人或表情达意。

孙犁很善于表现农村年青女性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心灵的纯朴善良,作为女性的委婉和大方豪爽,善于劳动又是伶牙利齿。

四、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练习。

2.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篇二

一、桂北山地村寨乡土建筑布局及构造生态设计

1、外部生态布局设计

(1) 选址:桂北山区地处丘陵地带, 地形复杂多样, 山岭连绵起伏, 呈现大丘陵地貌。村寨在选址时, 多建寨与坡地之上, 充分利用复杂多变的地形, 建筑或悬挑, 或垒台, 或架空, 或按地形层层嵌入等。桂北山地村寨就在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下, 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融为一体。

(2) 布局:桂北山地村寨布局总结归纳可分为两大类:壮、瑶族分散自由布局与侗族内聚向心布局。但此两种布局模式, 都是要跟随自然地形自由布局, 不受轴线限制, 村寨边缘无明显轮廓线, 基本都是随自然地势和河流小溪因势利导。

(3) 道路:村寨的道路都是巧于因借, 密切结合地形地势, 有放射状、螺旋式、棋盘式等各式道路, 与地形及民居有机结合。道路存在于村寨的整体空间中, 收放自如, 遮掩相接, 移步景异, 曲径通幽。在道路的形成和延伸过程中, 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 都以结合实际环境, 方便通行和使用为主, 道路随着地形与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成了开敞与封闭的空间对比, 增强和丰富了道路的节奏感。

(4) 河流:山地村寨大多沿水系而建, 既方便生活又起到防火隔离的作用。桂北水源充沛, 水质良好, 村寨居民一般打井取水, 由此也产生了井亭这一公共建筑模式。

(5) 地形:有的建筑建于半山腰的陡坡地段, 村寨建筑沿等高线布置, 在依托于山地的同时, 对地形进行了适当的改造, 形成与民居等宽的台阶式用地, 利于房屋修建, 也能节约造价。这种处理手法还能在保持民居良好日照和通风的同时, 减少房屋间距, 节约村寨用地。

2、建筑内部构造生态化设计

(1) “架”:底层架空, 干栏式至少是两层至三层, 多为四至五层, 有高屋巍峨阁楼虚灵之感;木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 依据实际划分平面空间布局要求来安排柱与柱之间的间距, 檩的重量由柱直接承受, 以数层穿枋连接各柱, 组成建筑的整体构架。整个建筑的主要承受力由柱子直接承载, 高度因所处位置不同, 按造型要求配置。屋架中设瓜柱支撑檩条, 控制横向位移和屋顶重量的作用。柱脚架于柱础上, 柱础的设置有利于柱子底部防潮防水防腐。

(2) “挑”:穿枋是承载楼板和屋面的建筑主要构件多设置在柱与柱之间, 截面尺寸为100㎜-240㎜之间 (可根据穿承托的瓜柱数调整界面高度) , 宽高比在1:2-1:3之间。檐口下出挑穿枋, 直接承托檐檩, 不设复杂装饰, 仅在枋头下部斜切一角, 可圆角可直角, 显示出少数民族建筑质朴的原始美感。屋架之间用截面尺寸为100㎜-150㎜的枋连接。在中间柱上方的接头处设置硬榫, 檐柱或者吊柱卯孔大进小出, 屋檐出挑, 为争取最大的使用空间, 许多房屋都采取层层出挑的构造, 这一方面从外观上有下收上放的张扬伸延感, 另一方面在内部争取到更大的出挑的空间。

(3) “透”:通透开阔, 木结构“墙倒屋不倒”的优势, 使其空间的分割有最大的灵活性, 透光通风良好, 加上各种各样的木格门窗, 挑檐、斗拱的运用, 玲珑剔透的感觉由此而生, 通透架空感由此而生, 达到干阑式建筑通透感。

(4) “叠”:依山而建, 使村寨呈层层叠叠的印象, 加上屋顶的错落交接, 青瓦鳞鳞如叠彩一般也加强了叠的效果。屋面分为两种:质朴粗犷的直面屋顶及轻盈飘逸的曲面屋顶。干阑式建筑依山而建, 使村寨呈现层层叠叠的印象, 屋顶错落有致, 使干阑式木建筑屋顶造型变化生动丰富, 但不失质朴本色。随着历史传统, 民族习惯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适应, 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外部造型空间形态。干阑式木建筑的造型以多变的处理手法去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 结合居住功能的合理处理, 使建筑造型显得自然而不造作。

二、桂北山地村寨乡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1、环境与布局的依附关系:

干阑式建筑, 依山而建, 傍林而筑, 木楼座座相连。尤其是从山顶上俯视, 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成网的乡村巷路经纬交织, 疏密相间, 周边环境与建筑群落, 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干阑式木建筑造型多姿是与所处环境的紧密相依是密不可分的。

2、构造与建筑的依存关系:

因地处多山地和坡高地势, 对房屋的平整立基构建极为不利, 村民就借势利用了高差, 用木架长短配合相互穿插支撑, 建房立屋。在陡峭山势中寻找建筑立基的平衡点。为了多扩大空间使用面积, 有时柱础可达数米之高, 架在山涧之上。木楼架空的底层, 通常是饲养家畜的辅助空间, 通常有村路从下面穿行而过。整个木楼的构造严谨浑然一体, 并不用铁钉全靠木榫连接, 构件与构件之间紧密连接以便相互支撑。这种以柱梁枋为结构的干阑式建筑体系, 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自身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

3、材料与建筑的契合关系:

木材质软且轻, 比较容易加工, 更适合于横向拓展架构空间, 利用木材长而轻的特点常以柱为主作框架式的连续空间, 住宅内部色泽相当统一协调, 室内地板是木的, 墙体的间隔是木的, 楼层也是木的, 连家具陈列也是木的, 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而营造出朴素大方的木结构氛围。建筑的单体如此, 建筑与建筑及至整个村庄群落也是如此, 环环相扣, 座座相连, 最终形成一种平实有序的有机建筑体系。

结语

从广西乡土景观的历史文脉出发, 多角度理清乡土景观的特点, 特别重视经济因素的影响。在理顺乡土景观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同时, 理清乡土景观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揭示其历史文脉内涵;从建筑单体造型与聚落群体布局两大关系对乡土景观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详细分析乡土生态景观的聚落形态、空间结构、村落意象及建筑造型。鉴于乡土生态景观对解决城乡规划、建筑创作、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的作用, 将广西乡土生态景观的传承保护及发展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特色城市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的建设实践提供支持帮助。

参考文献

[1]《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蔡凌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寻胜兰编著.—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4

[3]《中国空间》/李晓东, 杨茳善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元贵撰“.侗族的建筑艺术”, 《贵州文史丛刊》, 第148页。1987年4期。

[5]《广西民居》/雷翔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8

[6]《广西民居》/牛建农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

3.《山地的形成》教案设计 篇三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论文 篇四

虽然如今城市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许多的方便,但是伴随着这种便利的还有许多的弊端,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存在着多方面的污染,如光的污染、声音的`污染以及空气的污染、水的污染等许多方面。人们心中的大自然离人们渐行渐远,因此回归自然成为了每一个城市居民的愿望。“回归自然”的意思并没有让人们与城市生活脱轨,而“回归自然”的根本意思就是要把大自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不仅仅只能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所创造出的世界中,山地住宅就能多方面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既能够让人们拥有现代化的生活,还能使人们全方位的接触大自然。然而我们如果想要真正的做到“回归自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自然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进一步的利用自然的优势以及顺应自然的要求,最后才能使人们真正的做到改造自然,因此建筑山地住宅小区就能够多方位的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2.2有助于人们健康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的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90%的城市达到水污染,50%以上的城市没有达到饮水的标准线并且有40%的城市长期的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下。虽然城市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是伴随这种方便的还有许多的不便,城市的污染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然而为了解决现如今面对的问题,建设山地住宅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现如今的这种情况,在一段时期内,也能令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情况有所改善。

2.3通风采光等条件更加具有优势

5.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篇五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论述了山地公园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指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运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山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同时考虑将人为活动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选择最佳的恢复位点,取长补短,形成复合生态恢复的策略.

作 者:刘宇 邵波 王海洋 LIU Yu SHAO Bo WANG Hai-ya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3)分类号:X171.4关键词: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6.山地的形成教案 篇六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山地,褶皱,断层的内涵及褶曲的类型、基本形态特征。

2、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以及各自的范围,板块的边界类型。

3、知道断块山的形成原因以及基本形态特征。

4、学生能够从老师提供的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分析说出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用自己绘制的背斜,向斜,断层构造示意图以及 资料给的示意图来分析岩层的新老程度从而判断褶曲和断层的类型,分析讨论我 国相关的名山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观。从理性认识角度观察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道中国名山大川的成因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

山地的类型,各种类型山川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示意图的画法,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形态。

2、板块的形成机制,组成,运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用诗句导入,让学生回想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哪些山,这些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用地理角度来看,这些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进入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板书)

1、褶皱山(板书)

0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新课学习】

[提问]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学过山脉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产生了像喜马拉雅这样大型的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是褶皱山,那褶皱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阅读相关内容。(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从弯曲的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

a、褶皱的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态)而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褶皱形态的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图中的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褶皱的规模:大的:数千千米的褶皱山系,如我国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它

与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脉相连形成较大的褶皱山系

小的:几十米的褶皱山(板书)

[提问]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会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请同学们阅读相关内容,重点是对图4.10的理解。

[讲解]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其自己的范围,重点看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以及各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如果板块的相向运动,就是图上所说的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地貌?如果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又会形成什么地貌?过了很多年后地球上的大西洋以及红海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可以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找出答案。我知道很多同学对板块的形成以及板块的运动感兴趣,可以去浏览“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板块不断碰撞与背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海岭,断层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板书)

[讲解] 我们前面学过的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塑性变形,而断块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载能力使岩石发生了破裂,岩石破裂后它两侧的岩体会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样就形成了断层。大家可以参照图4.12找出断层面以及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并猜测其形成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的地貌。断层的位移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地貌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的形成:以垂直方向为主断层位移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的山岭。如华山。

(4)断块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5)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小结】

在本节我们学习了山地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成因、分布、规模,重点讲解了褶皱山的形成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那这些地方的交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在修路的过程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是必需贯彻实施的。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褶皱山和断块山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1)褶皱:

①含义: ②基本单位: 背向斜的区别:

a、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3)褶皱山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但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7.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篇七

丘陵山地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非直线系数大,对于场地的总图设计来说,难度系数比一般平地增大很多。在实践当中,从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建筑、总图、景观等专业就应共同介入,并明确分工,才能将山地建筑与环境更好地有机融合起来。在后续的深入设计以及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局部会出现大填大挖。填挖引起的防护工程需要由岩土工程专业介入,共同考虑设计,为山地工程的道路及建筑周边场地提供安全的设计和施工措施保障。由于我国山地多、人口多、可利用的一类建设用地较少,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山地建筑设计理论探索就显得极为必要。

2 场地分析

2.1 设计区域位置

本工程为潭柘寺阳坡园改造项目,阳坡园村位于潭柘寺镇西北部,距潭柘寺镇区约3km,距潭柘寺约1.4km。即将贯通的108国道石门营至南村段隧道将大大缩短潭柘寺镇到北京主城区的距离,届时从潭柘寺镇至三环莲花桥只需30min。

本工程场地北侧有乡道经过,西侧有县道经过,有多条山间小径可至周边村庄,交通便利,传统台地村落格局,具有独特的景观界面。传统历史街巷,具有独特的步行体验。场地西侧植被丰富,有较佳的坡地景观,可俯瞰场地。

2.2 场地内现状布局

场地内现状保持北方农村院落风貌,沿台地散落分布,现状场地内有多条人行街巷相连;场地内没有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满足一般生活的必要管线,生活不便;场地内缺乏消防道路,存在安全隐患。

2.3 现状场地地形地貌分析

由于场地在山的南侧,场地内所有台地朝阳,故得阳坡园之名。场地从北至南分台地逐级跌落,南北长约480m,最高点标高约为442m,最低点标高约为363.80m,高差为78.2m,平均坡度为16.3%;场地东西向,场地中间低,两侧高。西侧坡变化幅度较大,高差52m;东侧坡变化趋势略小,高差26m;场地的中间和东侧各有一处较深的冲沟,中间的冲沟从北向南延伸至场地外,为场地内主要泄洪通道;东侧的冲沟为区域的主要泄洪通道。南北向与东西向剖面见图1~图4。

3 建筑布局

本项目场地地形复杂,总体布局时结合地形及景观要求,尽可能地保留原有良好的绿化植被风貌。在保持原有街巷、院落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对场地东南地块的传统聚落格局进行梳理,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西北地块现状零散,对其进行少量修整,以达到场地风貌的整体统一。沿现状台地散落布局,充分利用和略加改造现状场地内多条人行街巷,建筑单体数量为359栋,形成162个聚落空间,6个分区,分别为示范区、田下居、抱朴园、坡上村、真吾苑、山肴餐饮酒吧街。建筑层数以1~2层为主,局部院落结合地形布置地下室和下沉庭院。

场地中以6条主要车行道路将每个分区和聚落与外部道路连接,并形成了以泄洪沟为主要景观带和东西两大组团的总体布局格式。由于整个用地都位于向阳坡面上,建筑布局也是北高南低,能获得较好的通风、日照及景观视线。按每4000m2建筑面积划分一个防火分区,并有消防车能够到达。其中东侧组团又分为示范区、坡上村、田下居。西侧组团分为抱朴园、真吾苑、山肴餐饮酒吧街。邻近1号路和2号路及用地东北侧主要出入口布置中心服务区和中心停车场。中心服务区包括接待中心、阳坡园酒店、会议中心、大队部广场、地主院精品酒店、养生餐厅、天仙宫书院、三合院和四合院等度假别墅。

受场地地形限制,机动车道路较难深入各院落,因此考虑在各聚落分散设置小型停车场,尽可能提升居住舒适度,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便捷性要求。

场地内现状冲沟一方面是天然的泄洪通道,一方面对场地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场地中间的现状冲沟,设计形成场地的主要景观绿带,沿绿带周围合理布置建筑物;另外,建筑物、构筑物和道路的选址及选线等尽量避开冲沟,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道路不可避免地和冲沟交叉时,道路尽量垂直冲沟走向,道路下设计涵洞以保持冲沟的泄洪通道畅通,涵洞的过水断面也要由防排洪单位设计计算泄洪流量后确定。

4 道路设计及内部交通

园内车行道路规划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共分为6条主要慢行机动车道路,分别服务于每个分区。道路不但保持了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而且通而不畅,有天然的绿化和景观效果;车行道路不能到达每个院落,大部分的院落之间及院落与车行道路的交通联系都是利用现状坡度较大的人行街巷空间。车行道路除满足消防要求外,还满足搬运家具、医疗救护、地下管线埋设等的要求。

区内倡导步行,尽可能保留原有街巷,以经济、环保的方式形成场地内独具历史感的、便捷的步行道路系统。人行系统采取非常灵活的方式,如台阶、坡道,有些利用现状街巷空间并相应拓宽以满足地下管线敷设的要求,有些是重新设计台阶、坡道,并保持和现状街巷的风格一致。由于部分区域地下管线敷设需要的宽度比较大,如果设计很宽的台阶和坡道,就不符合村庄原有的风格。因此,在坡道和台阶一侧或两侧增加了绿化的设置,这样既保持了地下管线的有效宽度,又保持了地上台阶和坡道不宜尺度过大,形成生态的步行交通空间系统。为了增加园区游客及居民的亲水意愿,在南北向的主要景观水面岸边设置木栈道和休闲平台,增加了在岸边行走的乐趣。

5 竖向布置与土方计算

本项目根据规划要求,在北侧潭王路、东侧潭王路、西侧乡道上共设置3个机动车出入口,其中1号路在潭王路上的出入口为本项目主要出入口,5号道路在潭王路上的出入口为田下居与外部联系的主要出入口,沟西侧6号路与现状路在潭王路上的出入口为真吾苑、山肴餐饮酒吧街与外部联系的主要出入口。场地内1号路、4号路与潭王路构成环路,其余2号路、3号路、5号路、6号路均为尽端路,宽度均为5m宽,慢行双车道,两侧设有0.5m宽露肩,尽端路设有15m×15m的消防车回车场地。

经过多次纸上定线、现场踏勘和工程量比选,最终选定1~6号路作为项目的主要机动车道路,如图5总平面图。

1~6号路的设置满足消防车道、临时停车及灭火救援的要求。由于项目处于北方严寒地区,主要道路坡度控制在6%以下。2号路、5号路、6号路顺应地形地势,高差及土方工程量都不大。1号路南段在回头曲线附近填方挖方量较大,最大达到极限值12m,此段道路控制在较大坡度8%,以此来降低工程量,降低造价。如图6,1号路局部竖向。4号路西南角的纵坡设计考虑到与3号路的衔接及与4号路东侧通过泄洪沟的段道路标高的限制。如图7,4号路局部竖向。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工程量的大小,道路坡度达到了极限最大值12%。在和8%、12%坡段相连处均设置3%左右的缓坡段,以达到道路行驶的安全。

原设计将3号路和4号路形成环形消防车道,但是由于在3号路东端尽头和4号路衔接时坡度过大,且建设方无法接受因此产生的巨大工程量,因此,3号路在东段设置成尽端路,与4号路不贯通,并设置消防车回车场地,以降低造价并保证消防安全。

总之,每条道路在设计时,经过选线、现场踏勘多次,纸上定线多方案比选。最重要的是进行每个方案的工程量造价比选,才最终确定这6条主要机动车道路,使项目既满足功能使用和安全性,又将工程量降到最低。

1~6号道路的线形和标高确定以后,在深一步的设计中,已无多大的改动余地。竖向设计中以减少土方量,特别是岩石方量为原则,因此,院落的台地标高尽量在原有台地标高上做较小改动。由于3、4号路的位置处于南北两侧台地的中间,高程跨越台地两侧,因此在设计其标高时,尽量兼顾道路南北两侧台地,不能完全兼顾时,最好能和南侧低台地有方便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南侧院落的通风、排水、防护安全等。并且也能减少很大的岩石方量及支护费用,以及支护结构过大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土方计算中容易忽视的是石方量的计算,过多的石方量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过大的挖方量也会造成支护结构的不稳定因素,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尽量将标高置于下层台地的中风化岩层标高以上。

对于单个院落的场地设计,常用的山地建筑处理手法主要有错层、跃层、退台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地形。尽量利用原有台地高程,对于南侧有机动车道路的院落,院落高程和南侧道路标高高差较大,并且有南侧道路标高高于北侧现状台地标高的特殊情况,有些高差在3~4m。

完全利用原有台地标高,日照和通风就有问题,完全填方,工程量很大。因此,考虑设计地下室或设计成下沉庭院等设计手法。

在场地竖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两种高差问题:1)道路与周围场地之间高差较大,在1号路南段设计高程401.377m处附近,道路西侧现状标高为411.15m,10m的高差的处理可以采取锚杆或重力式挡土墙等方法支护山体,使其保持永久性稳定,这样土方的工程量相对较小,但边坡支护等工程量投入较大,并且对景观视野有遮挡影响。也可以从上部台地自然放坡到道路边缘,这种方法土方的工程量大,现状植被能被保留的很少,但能节省为维持山体稳定所需的边坡支护的费用,绿化景观视野良好,通风效果也好。经过多次土方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最后确定按照自然放坡的方式。2)道路与南侧建筑之间存在6m左右高差,如阳坡园酒店北侧道路标高在410.60m,南侧阳坡园酒店及养生餐厅地面现状高度在404.00m左右,高差6.0m多,酒店2层(建筑3层)在北侧道路上设有出入口,道路和建筑外墙之间距离较近。因此,两者的基础离得很近,设计时各自的基础留出了一定的距离。由于道路的挡墙需采取锚杆方式,在施工顺序上需要注意,应先施工道路及挡土墙,再施工建筑。如果先施工建筑,再施工道路时,道路的基础施工就没有操作空间,尤其是酒店与道路间距较小。另外,道路已没有其它路由可调整。

6 防灾设计

在本项目中,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为主要灾害,并综合考虑火灾、突发事件等,划出禁止建设区。对于场地中一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行洪道以及抗震不利分区等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地区,将其规划为禁止建设区,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设计防洪堤、截洪沟、泄洪沟、蓄水池、护坡、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加强验收监督,将防灾设施高质量建设到位。

该项目场地设计中防灾设计分为防火、防洪、抗震联络通道的设置。按每4000m2建筑面积划分一个防火分区,尽量每个院落都有疏散出口到公共人行街巷,条件困难时,满足3个院落2个疏散出口(安全出口)。出入口的楼梯及通道宽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净宽≥1.5m/100人,当发生火灾或地震时,游客或居民能有足够宽度和稳定性的通道迅速疏散到院落以外的人行道路和车行道路上。消防水池容量、消火栓间距保障当遭遇正常设防水准下的灾害时,生命线工程、公共建筑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保障人身安全为主,经济损失为辅。

在行洪道附近划出洪水淹没线,在建筑布局时,退后淹没线并在高程设计上高出设计洪水位标高0.5m以上。严禁在淹没线以内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等影响行洪的设施。与泄洪沟垂直的道路下面设置涵洞,涵洞的过水断面需要经过防排洪设计单位的计算而保证安全性。

7 管线综合

室外管线分为给水管(兼消防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电信管。所有管线均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供给各个院落。

给水的供水水源在用地的最北侧场地高程最高的位置,给水管分为北侧高区供水和南侧低区供水两个分区。

排水管主要是排除园区的生活污水,在用地的南侧采用毛管渗滤污水处理工艺方式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完的中水可以用作周边绿化和水景的补充用水以及清扫道路用水。达到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场地的雨水通过场地坡度排向周边的人行道路。人行道路雨水排水方式和景观设计结合,在人行路一侧设置线性排水沟,排水沟截面为5cm×10cm,不影响行人的安全,目的是排水沟顺应道路方向引导雨水排向附近的泄洪沟。机动车道路雨水排除分为两种情况:道路两侧有泄洪沟的,道路雨水直接排向泄洪沟;道路两侧没有泄洪沟的,道路单侧设置雨水暗沟,通过雨水暗沟排向场地中间的泄洪沟。

一般的工程中,室外管线都是沿着主要道路敷设,然后分别供到各个建筑。本项目中由于室外道路不但呈曲线布置,且线路迂回曲折,尤其是电力、电信管需要用最短的距离敷设到各个院落即可,全部沿着机动车道路敷设就会因为迂回造成不必要的管材浪费;给水管线由于兼具消防的作用,需要呈环布置,因此需要沿道路敷设;由于场地高差起伏较大,排水管线不沿道路敷设时,要解决很多跌落问题,由此引起的工程造价也很大。

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充分考虑到了项目的施工进度、项目的分区以及节约管材等因素,给水管和排水管沿道路敷设,电力管、电信管沿道路和场地就近敷设,同时解决好跌落的问题。

8 结语

山地的总图设计由于竖向标高变化大,进行多方案比较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是土石方工程量,平整场地费用比较,一方面是建构筑物建设费用比较;还有景观环境质量的比较。所有这些都需要建筑、总图、景观专业先提出设计方案,并与结构、设备专业配合,必要时还要征询岩土工程专业的意见,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优选出相对经济合理的方案。

摘要:通过阳坡园项目的实例,论述丘陵山地居住区的一些共同特征。同时结合总图设计的具体内容,阐明总图专业在山地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阶段开始,与建筑、景观专业相配合,必要时也要和岩土工程、防排洪设计配合。从项目的自然地理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建筑布局、道路交通、竖向设计及土方工程量、防灾设计、室外管线综合等工程。针对山地建筑的特点,力求创造出以人为本、和谐、舒适、方便、经济的山地人居环境。

关键词:山地,道路,竖向,土方,防灾,管线

参考文献

8.浅议山地景观设计 篇八

关键字:山地 高速 景观 特征

随着上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之后,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革命性成就,无论从里程还是等级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高速公路作为道路的一种更高速,更快捷、更高等级的公路形式,更是伴随交通事业飞跃式发展,从八十年代末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起,截止2010年底,已达到7.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与“万亿投资”规划,我国未来短期用于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投资年均超过数千亿元,这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并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热点及交通发展战略的重点。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规范化,成熟化,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投资巨大,规模通常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将极大影响对国家的规划布局,国土整治,区域经济建设规划产生巨大影响,其后果绝不单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也是展示地方形象的“主窗口”,给予来宾给予当地“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设计建设绝不能仅仅停留于道路工程技术方面,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美感,以及其通过景观设计所满足使用者和周边居民的身心需求都应当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理论实践基础也日益完善。但是,纵观国内外高速公路景观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往往集中于普通的、平原的高速公路景观,而对山地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的研究甚少。另外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占到总面积70%以上(图1),光从这一数据,可观山地高速公路景观研究对我国相关建设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随着我国西部大法开的深入,广大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区进入了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无论从我国山地所占比重来讲,还是中西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契机,当前研究山地高速公路景观问题比起普通的,平原的相关研究更加紧迫且意义更重大。

作者通过实践的经验,结合现有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与特征,总结出山地地区景观设计的相关特征及原则:

1.山地地区景观设计特征

1.1弯多缓坡,路线狭窄、边坡陡峭

山地地區高速公路因地形地貌的原因,即便开山劈石,填路挖洞,也很难避免道路中一定数量的弯道和一定坡度的高差,某些地区还不乏急弯、长大坡、大纵坡等地段。这一点特征应结合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动态视觉原理考虑,同时弯多坡陡所导致产生的可能的高危交通事故区域也应纳入景观设计合理引导的综合解决范畴之内。

1.2隧道密集、桥隧组合、结构复杂

为保证高速公路所特有的快速、畅通,减少弯道、陡坡的产生,合理消除驾驶者的紧张感,提升驾驶者的驾驶舒适感、愉悦感。山地高速必须建立相当数量的桥梁和隧道,在山地高速中甚至常常桥隧紧密相连,这一特征也是从根本上区别于平原高速公路的特征之一,更是高速公路建设中一切问题之重点难点之首,当然也是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特征问题之一。比如兰海高速(兰州至海口)甘肃境内的成武高速(成县至武都)全线桥隧累计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72.43%之多,再如渝湘高速中包含隧道74座,桥隧长度占全线长度比例达50.8%,其中武隆到酉阳的武酉段全线桥隧比例更是超过70%。处理好桥隧这一山地高速特征是景观设计的重难点。

1.3气候极端,变化无常

山地地区由于地面起伏较大,山峰与谷底之间温差、降水、热辐射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甚至呈现出山谷到山峰出现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和植被变化。冬季冷空气的下沉,还可能出现逆温现象;而气流的遇山抬升,易成云致雨,故降水随高度上升而增多;即便是同一座山脉,方位的差异导致的气流、背光、降水的差异,也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较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如作为南北分界的秦岭,再如天山北侧山麓的荒漠,与同为天山降水较多地区的森林。某些隧道的进出洞完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候情况和自然风貌,这样的山地气候特征也是景观规划中值得注意的。

1.4地质复杂,灾害严重

大量的开方劈石,挖沟栈道,加之某些地区的高温高湿多降水的气候特点,使得原本复杂的山地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愈发应值得引起重视。地质灾害的发生成为影响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施工,乃至正常运营不可回避的问题。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沉降等。针对这一特征,在景观设计中,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是有一定能力降低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的。

1.5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山地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尽管高速公路本是施工建设难度极大,同时山地地区往往拥有秀美山川,大好江河的景色,未被开发的自然风光;在地势方面,巨大的高差,柔曲的道路,也往往使得景致比起一马平川的平原高速来讲更流连忘返,另高速路的使用者——驾乘人员,停车驻足欣赏美景。

1.6污染严重,生态脆弱

高速公路从建设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条致富路,畅通路,更是一条污染大道。从开山劈石建设的那一刻起,机动车噪音污染,排放物污染、灯光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水污染、驾乘的固体废物。不夸张的说,高速公路自身便是一条庞大的齐全的长期不间断的污染源。在固体废物,水污染,排放物污染等等方面,由于山地地区路段难以作业、空气流通较平原缓慢、水体流速流量往往较小等原因,这样的污染将会更大程度上反馈回当地生态环境,这以特征可以很大程度的也唯独景观规划设计能降低影响。

2.山地地区景观设计原则

百科全书中对与公路景观设计给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结合前文提到的山区高速公路的特征,笔者认为对其景观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一定在绿化美化的基本审美作用之外,体现其功能性价值,如其是否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诱导视线、缓解疲劳、警示通告、反应地域特色等等作用(为强调景观对于高速公路景观除美化作用外的功能重要性,本文特别单列此点全尽强调功能性的原则,同时与其他类功能性或功能性原则并行不悖);

2.2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并且这样破坏的结果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子孙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加之前文提及的高速自身污染性和山地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不但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另外一方面来讲,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带给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抗逆性较弱的山地自然环境烙下了重重的人为痕迹,加强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持续维护和利用迫在眉睫。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划预测与避免该高速公路景观将会给沿线动植物生活和生存空间带来的影响,使沿线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前进的势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代价来获取眼前的利益;唯独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及其景观建设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

2.3动态性原则

反映人类文明的公路景观环境存在着保护、继承、又不断更新演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公路景观的塑造过程中,坚持动态性原则,在公路设计时要结合景观设计,在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景观恢复与建设,工程竣工后也适时根据实际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在时代和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中,赋予高速公路景观以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和新的形式。动态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在于高速公路景观有别于传统的静态景观,应以动态视点的角度按照车行速度科学计算并规划设计相关景色。

2.4区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各异,气候气象特征造就了不同植被覆盖特征等等,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观,民风民俗等各不相同。因此在高速公路设计中应考虑尊重地域环境传统文脉,结合区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鲜明风格的景观形式,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形象,形成特定区域所特有的高速公路景观。特别是在不少山地高速公路建设或通车地段,由于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高速公路的建成为当地打开了甚至第一次打开了一扇通往山坳外的门户,外来事物与地域文脉交集于高速公路的那一刻,如何探索保留传承和發扬地域特征,值得设计者深思并实施。

2.5整体性、连续性原则

山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一个纵向跨度极大的线性工程,在公路景观设计中,均应将道路宽度、纵坡、平竖曲线、高速公路交叉点、及其构筑物、沿线设施、道路绿化等与沿途地形、地貌、生态特征、景观资源等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与设计,使高速公路这一庞大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

2.6经济实用性原则

山地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为平原地区的四倍,而大多数山地地区因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地形地貌,收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在这样的严酷前提下,高速公路建设后的景观投入要求必须每分钱用在刀刃上,长远的角度合理分配具体投入。不仅公路建设经济代价较平原高速大,山地高速公路的生态代价更应引起重视。比如在景观投入上偏重对高速公路沿线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及路体本身和其沿线设施、构筑物等人文景观与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的方面。经济实用的满足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前提,又保护了沿线环境,创造出生态效益好,景色优美的自然景观。

2.7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原则

保证安全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山地高速弯道较多,坡度较大,气候多变,因此要求山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满足行车视线、行车净空等要求,在根本上满足道路交通安全功能的基本需要,改善行车条件,使高速公路更为安全、快捷舒适。

3.小结

随着全国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西部发展的深入,山地地区高速公路及其景观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呈现在了设计者的面前。如何符合山地地区特征的情况下,合理、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当前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议题。笔者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之后,通过对山地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特征和原则的归纳,希望抛砖引玉的对今后的相关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葆琨.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朱唯、刘珊、朱铭.高速公路环境建设与公路景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2),

9.林地、山地租赁合同 篇九

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受让方:贺州市松木建兴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更好发挥土地效益,发展林下经济,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规定,本着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此合同。

第一条、甲方自愿将位于 的林地约 亩(以下简称“该林地”)出租给乙方发展林下经济,土地(荒地、油茶林)属甲方自已所有,并由甲方负责土地周边的关系协调,如发生纠纷产生的一切费用由甲方负责;乙方负责利用“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负责“该林地”的各种管理。

第二条、流转山场得地点和面积

本合同流转林地的地点,总面积 亩。

第三条、流转林地用途:种植、养殖业。第四条、流转期限

流转期限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第五条、流转价款及付款方式:

经双方约定,土地流转费用由现金支付,共计林地面积 亩,每亩

元/年,年一付,合计

元,(大写:)。

第六条、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监督流转林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收取乙方交纳的流转价款。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3、帮助乙方解决在流转期内生产经营上遇到的矛盾和纠纷,不得干预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

4、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流转该林地、不得使用流转林地进行抵押担保。

5、甲方保证其流转给乙方的林地无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纠纷,并在签订合同之日将林权证交付给乙方。

6、甲方应帮助乙方协调好村民及周边关系,避免和制止村民干扰乙方正常经营活动。

7、乙方办公场所用地、用电、用水及经营中的用电、用水乙方自行负责。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在流转期限内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及收益权,但对山场内的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矿藏和埋藏物等没有收臵权和收益权。

2、按合同约定按时足额交纳流转价款。

3、负责做好森林防火、病虫防治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工作。

4、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流转林地。

第1页

共2页

5、乙方进行林地建设或者通过上级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资金,则全部归乙方所有。

6、乙方在流转期内有权依法在承包山地内进行经营管理所需的生产设施、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并对所建设施、设备、建筑物、构筑物享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7、乙方应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不得自行或准许他人在流转林地内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给林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行为。在流转林地内发生毁林和乱占滥用林地行为时,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制止,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其他约定事项 林区作业道路建设

乙方为便于林业生产需建设林区道路及与林区道路相连的其他道路时,甲方应协助乙方做好协调工作,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如上级有林区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则归乙方所有。

第八条、合同期满后,甲方如继续流转的,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重新协商签订合同。如乙方不再流转,林地上经济林、投资建设的房屋和配套设施,由乙方自行处理,期满后半年,土地由甲方收回。

第九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而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履行期间,如遇政府需征用林地,双方须无条件服从。青苗和地上附属物补偿款归乙方所有,其他所有款项均归甲方所有,但甲方应归还乙方已付但未能使用年限的流转费用。

第十条、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通过法院判决解决。

第十一条、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第十二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三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转让方: 受让方:

代表人(签字): 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2页

10.山地承包合同 篇十

农户: 身份证号码:

承包方(简称乙方):

地址:

经甲、乙双方公开协商,甲方自愿将自己的自留山、责任山承包给乙方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承包山地地点

详见附件1—《1:10000承包山地位臵图》。

山地地名及四至以林权证为准。

二、承包山地面积

承包山地的林权证上勾图面积 亩,如林权证上勾图面积与实际造林面积差距越过±的范围,以实际造林面积为准,实际造林种植面积是乙方种植完毕,扣除林地内脐橙等经济作物占地、低洼湿地、水源地、石块地、坟墓地、高压线以及相应范围内水田、旱田、村庄占地后,由甲、乙双方协同林业部门使用GPS或用1/10000小班地形图勾绘测量确定的面积(见下表)

三、承包期限

承包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计 年。如合同期满时,林木未砍伐完毕,林地承包期限可顺延至林木砍伐完毕为止。延期时间不能超过三年,所延时间的承包金按本合同分解的年付标准支付。合同期满后,甲方山财如继续对外发包,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承包权。

四、承包金及支付办法

承包期为30年,承包金按 元/亩/30年在甲乙双方签订承包合同并且甲方把林权证提供给乙方,一次性付清30年的承包金。

五、承包用途

营造光皮树及发展其相关产业。

六、山地及林木的所有权、使用

甲方所发包的山地必须权属清楚,无生态林,无纠纷,没有被用作抵押或被查封的商品用材林地,并复印有关权属证明作为本合同的附件2—《承包山地权属证明复印件》。

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期满止,山地的使用权及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属乙方。

七、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原则将山地承包给乙方经营,并经过村委会同意,镇政府批准,确认乙方承包行为符合法定程序,乙方合法取得林地的使用权,保证乙方的承包程序合法。

2、因甲方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及合同规定,导致纠纷、影响乙方生产经营的,甲方赔偿乙方的一切经济损失。

3、甲方必须确认勾图范围内的林地确属甲方所有,并保证乙方的正常生产经营,因甲方原因造成乙方在承包林地范围内部分林地无法种植的,乙方有权从应付而未付甲方的林地承包金中扣除无法种植的相应林地面积的承包金。

4、全面负责解决土地纠纷事宜并协调与当地的关系,否则,乙方的损失由甲方负责。

5、现有的道路必须无偿提供给乙方使用,不得发生故意毁路、拦路、设卡及收费等现象,否则,所所的损失由甲方负责。乙方修建的林区道路,途经非承包的农田、坡地、水塘等需占用的土地由甲方协助解决,乙方负责适当的占地补偿费。

6、必须协助乙方取得合法经营的相关手续,如林权证、采伐许可证等。办证费用由乙方负责,林权证、采伐证由乙方保管。

7、维护乙方的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管理秩序,防止村民盗伐或以其他形式破坏乙方林木或其他财产的行为。承包期内,不得在乙方承包地内种植林木和其他林农作物、开矿、取土、采石。如发生火灾、盗伐等损害乙方利益的行为,必须协助乙方和相关部门处理责任人。

8、合同生效后,甲方必须告知村民上山标明所属的无明显标记的坟地,否则,乙方不负担在耕作中意外损毁坟地的责任。

八、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除缴纳承包金外,有权拒绝甲方摊派的各种费用。在承包期内,如上级有拨给营林及相关设施的补助款等归乙方所有,如国家规定因林地而补偿给农村的扶贫款归甲方所有。

2、自行决定造林树种及搭配种植经济作物、耕作方式、林木的采伐期及产品处理方式及其他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3、原有坟墓保留适量见光保护区。

4、在承包期内,可自行转包、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收益归乙方所有,但不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不得改变本合同约定的使用范围。

5、由于甲方的村民或任何第三方阻挠致使乙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或乙方已完成的工作被甲方的村民或任何第三方恶意损毁、破坏,经协商处理不能解决,乙方可单方面解除合同。承包合同自乙方向甲方发出《解除承包合同通知书》之日起解除。合同解除后,甲方退回乙方支付的土地承包金,并赔偿乙方的损失。

上一篇:梅花的品质初中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