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精选15篇)
1.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 篇一
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
有一天,在馒头睡着的时候,我们偷偷地在他脸上画了一只乌龟。他醒来之后,并没有发觉,大家看见馒头脸上的乌龟图案,都笑得合不上嘴。馒头本来就长得胖,人们都说他长得喜庆。他自己不知缘由,看见人们纷纷捧腹大笑,他也跟着笑起来,然后继续在寺庙里到处行走。
馒头在路上遇见了老和尚,老和尚也不禁对着馒头笑。馒头挠挠头,自言自语地说:怎么今天大家看见我都这么开心呢?老和尚于是把馒头带到池塘边的石头上,温和地问馒头:徒弟,你觉得自己长得如何呢?馒头咧嘴笑道:嗯,我就像他们喊的那样,长得像一个馒头。老和尚道:那你觉得是因为你长得喜庆而让人发笑呢,还是因为你太胖而引起别人耻笑呢?馒头吞吞口水,说:师父,大家跟我又没仇,干吗要耻笑我啊?再说馒头不是很好吗?看着还可以止饿呢!大家肯定是因为我长得喜庆,所以才快乐地笑!老和尚微笑着点点头,然后掏出手帕,轻轻地把馒头脸上的乌龟图案擦去。馒头不明所以。老和尚柔声道:徒弟,你脸上有些汗,为师帮你擦掉了。
我和山宁躲在门廊后,看着这师徒的一举一动,为师父的细腻和慈悲而感动,也为馒头的那种乐观、自信、豁达而开心。我也随之陷入了沉思。
我少年时特别胖,最害怕上体育课,因为要跑步。总觉得人们会在身后嘲笑我。后来到了初中,我快速长高,人也瘦了很多。我虽然不再肥胖,但依然害怕上体育课,依然害怕听到胖和肥这些字眼,依然觉得整个世界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无论怎么照镜子,我都觉得自己依旧是小时候的那个胖小鸭。
长大后,我上过电视,做过模特,甚至成了兼职健身教练,才慢慢认识到自己已不再是胖子了。但这么多年来,我仍承受着胖子带来的巨大阴影,如今想来,自己怎么就那么傻呢?
2.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 篇二
学生平时总是忙于解题, 顾不上体验化学题中的美感, 如果能挤点时间去欣赏化学题, 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相对轻松而高效.
一.欣赏“陷阱”
一道化学题, 看似风平浪静, 其实到处是激流、险滩和暗礁, 命题人往往设置了不少“陷阱”, 稍不注意, 就会走进圈套.
例1 有五瓶溶液:①10 mL 0.60 mol/L NaOH水溶液 ②20 mL 0.50 mol/L H2SO4水溶液 ③30 mL 0.40 mol/L HCl溶液 ④40 mL 0.30 mol/L CH3COOH水溶液 ⑤50 mL 0.20 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序是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①>⑤
(D) ⑤>④>③>②>①
赏析:如果只计算溶质离子、分子总数, ①中Na+、OH-共0.012 mol, ②中H+、SO
答案: (D) .
二、欣赏细节
化学知识点琐碎, 细节繁多, 如果“抓大放小”, 往往辛辛苦苦一场空, “小河沟里翻了船”, 在黎明前倒下.
例2 某同学欲配制1L 0.06 mol/L KMnO4稀溶液用来清洗伤口, 在实验室中用托盘天平称取KMnO4晶体的质量为多少克?
赏析:在教师看来, 这是很平常的一道题, 计算出KMnO4的质量为:
1L×0.06 mol/L×158 g/mol=9.48 g
由于是用托盘天平称只能称9.5 g, 此题在笔者所在的重点高中高三测试中约95%的学生错填成9.48 g, 考后让学生评选“我最欣赏的一道题”时多数学生选择了这一题.为什么会错呢?正如一位学生说的:“经过繁杂的计算得到答案时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放松, 忽视了其他条件, 特别是细微处”, 该题充分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
答案:9.5 g.
三、欣赏“含蓄”
一些化学题给出的信息并非直来直去, 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给人朦朦胧胧、难以捉摸的感觉.
例3 现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 (X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 , 将X、CaCl2、Na2CO3、Ba (NO3) 2四种物质溶于水中, 得到澄清透明溶液. (1) 化合物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 (2) 若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中除H+和OH-外, 只有五种离子, 则X溶于水后得到的阴离子是__.
赏析:粗略一看, 有关X的信息较少, 好像缺少条件无法下手, 顿时产生一种困惑感, 像被关进黑屋子里急于找门路出来一样烦躁, “上下求索”一阵子后, 忽然发现Ca2+、Ba2+与CO
答案: (1) H; (2) Cl-.
四、欣赏新奇
人们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 如果每天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 人们的思维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4 当0.1 mol Na2O2与足量的H218O的水完全反应后,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
(A) 8.0 g (B) 8.2 g
(C) 8.4 g (D) 8.0 g 至8.4 g 之间
赏析: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 0.1 mol Na2O2就是生成0.2 mol NaOH, 质量就是
8.0 g, 选 (A) , 可就错太远了.按一般的理解, O2中的氧都来自Na2O2, 氢氧化钠中的氧一半来自Na2O2, 另一半来自H218O, 即
2Na2O2+2H218O=2NaOH+2Na18OH+O2↑
这样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2 g, 选 (B) .但又一想, 反应实质为
Na2O2+2H218O=2Na18OH+H2O2
2H2O2=2H2O+O2↑
氢氧化钠中的氧全部来自H218O, 这样算出的Na18OH的质量为8.4 g, 应选 (C) .再一想, H2O2分解生成的H2O也会与Na2O2反应, 生成的是含普通氧的氢氧化钠, Na2O2与H218O和H2O反应的比例难以确定, 氢氧化钠的质量就不能确定, 应选 (D) .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设置步步深入, 引人入胜, 看似一个很平常的问题, 其实都隐藏着巨大的奥秘, 通过不断探索, 就能在平淡的化学题中发现新奇之处, 给我们带来惊喜.
答案: (D) .
五、欣赏“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经历错误之后才会产生“免疫力”, 才能避免两次跳进同一条河里,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例5 向含有1 mol KCl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KBrO3溶液, 反应放出96 kJ的热量, 离子反应为:
10Cl-+2BrO-3+12H+=5Cl2↑+Br2+6H2O
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赏析: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处, 一是漏写“K2SO4 (aq) ”, 该热化学方程式是笔者至今见到的最长的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共7种, 离子方程式上写了6种, 由此拖下来, 就容易把K2SO4拖丢了;另一是Br2的状态写成“aq”.什么时候写“aq”, 什么时候写“l”, 要看物质的溶解度, 易溶于水的物质在水中形成溶液, 就写“aq”, Br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生成的液态溴容易沉在水下面, 所以应写成“l”.我们往往害怕做题时出错, 讨厌错误, 不妨去改变这种看法, 去欣赏做题中出现的错误, 看到错误时不再愁眉苦脸, 而是喜笑颜开, 因为终于找到了一个提高水平的地方.谁不欣赏错误, 错误就不欣赏谁, 下一次让他还错, 如果把错误当成自己的朋友, 它就会帮你完善自己.
答案:10KCl (aq) +2KBrO3 (aq) +6H2SO4 (aq) =5Cl2 (g) +Br2 (l) +6H2O (l) +6K2SO4 (aq) ;ΔH=-960 kJ/mol
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 美就在化学题中, 只要注意挖掘.
3.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三
苏东坡信奉佛教,一次与佛印禅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佛印说:“施主,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粪。”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满意而归,与苏小妹谈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存污秽缘恶念,你胸中有牛粪,才会把别人看成牛粪。”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大学毕业至今,已担任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由开始遇问题时的大动肝火到现在的冷静对待,由遇到困扰时的急躁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耐心分析处理,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的班级管理观念也转变了很多。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看法的转变。
一个教师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在教育中处处挑剔、苛责。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教育效果会大不同。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欣赏学生呢?
首先,欣赏学生的优点。
2014年我带毕业班,刚开学不久,一名学生因为抽烟而被迫回家反思一个月。该生回家后,每次班会上我都大讲特讲,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再次出现此类事件,没想到的是,这名学生还没有返校,我班刘某又因为抽烟而回家反思了。对此我特别生气,因为班级连续出现了两例同样的违纪事件,再加上刘某平时表现就不怎么好,很少有端正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的时候,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于是他回家时我对他说:“你无视学校纪律,好好反思一下。”等刘某带着留校查看的处分返校之后,我密切地关注着他,一出现问题就批评训斥,可他身上的小毛病没有任何改观,进入学习状态慢,偶尔还会出现纪律问题等。而他有一个优点:对班级的事情特别积极,每次发书时,他都积极地搬书,每次大扫除都踊跃参加,几乎班级所有的劳动他都积极参与。
一次劳动之后,我找他谈话,见到我,他不由地低下了头,还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但我却针对他为班级做好事这一点而表扬了他,还鼓励他要把学习提上去。简单的谈话之后,刘某有了些变化,之前的小毛病少了很多。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找到刘某,当着他的面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特意表扬了他的可喜变化,同时,在那一周的班会课上,还将刘某的转变作为正面典型进行了表扬。之后的刘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绩进步很快,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他在年级进步了一百多名。
“教子十过,不如扬子一长”,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与其大声训斥,不如换个角度,发现优点,因为欣赏学生等于给了他改过的自信。
其次,欣赏学生的进步。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来自教师的赞赏会成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摘下有色眼镜,根除内心不合理的信念,定期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进行正强化。
我校每次考试后都要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发奖品进行表彰。我每次发的是奖状,这个奖状就是给家长的喜报,因为通过实际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所以,我会定期把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反馈给他们的“动力源”。每次考试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定目标,如果觉得能够在年级进步100名以上,或者能考进班级前十名,可以提前领取一张没有写名字的喜报,等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具体落实,实现目标的学生会在班会上当场在喜报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领取一个信封,写好收信地址后通过邮局寄出。实践证明,这种奖励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2013年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在班级40名左右,我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对她取得的进步进行激励,她2011年高考时考了657分,9月份教师节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真的谢谢您,每次考试后当看到您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喜报上写上我的名字时,我都非常激动,同时也想象着我的父母收到喜报时的那份喜悦,正是这种动力一直支撑着我走到高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做您的学生。”
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欣赏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会回馈给你意外的惊喜。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中学,衡水,053000)
4.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1 篇四
西固二小 刘玉娟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却忽视了小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因而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一条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可能的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通行证。但是在我国目前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并未取得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而且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更是颇令人担忧。
小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和成熟的人。在以独身子女居多的家庭结构条件下,中国的家长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但更多的家长却不懂得如何爱孩子。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注重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当孩子犯错时,“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扎根在脑中的传统思想又会影响家长们去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当今升学就业的压力,更是使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感觉的学生们,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所取代,那些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了。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对儿童无形生命的关爱。我们在主观上想给儿童幸福,但却因为未发现儿童,不了解儿童,而使这份爱在客观上变成了一种束缚。所以说教育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在国外部分国家“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一个教育者的心里,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它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更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能让学生在希望中成长。
在 学校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满脸稚气的孩童,是所有学生中最渴望被赏识的一个群体。在小学中,我经常发现老师无意中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贴在额头的小红花、布告栏中的小红星都是荣誉的象征,孩子总会无比骄傲地向父母炫耀。于是,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以期得到老师、家长甚至是其他同学的赞扬。他们在不断的激励中完善自己的行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说,古代的教育的戒尺是用来鞭策、激励学生的话,那么赏识教育更是一把无形无影悬挂在心灵上的戒尺。教师赏识学生就是要用满腔的热爱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压抑的锁。1.善于倾听,加强学生自律意识
人们经常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成知己、朋友,真诚的赏识他们,学生才回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小学生正处于尚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好奇、贪玩、任性又是他们的缺点,所以难免会犯错误,不经意间就成了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可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的表现,于是更是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仍忿忿不平。本来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教育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这时,他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倾听。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而倾听就是尊重学生效果奇佳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的同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内心也平静多了,这时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所在,给予及时的指导。在理解学生的同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自控能力,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同时真诚的表扬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相信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在鼓励声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2.承认差异,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俗语说:十个手指都会有长短。学生之间自然也有差异,作为老师在面对那些学习积极,一点就通的的学生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另一部分人,他们学习并没有那么主动但却特别调皮,常常要花费2~3倍的时间却不一定有效果,这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后进生”。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同学,一些后进生更是被分到靠墙角的座位,同学们都戏称是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同学投来淡漠的眼神,渐渐地他们真的被温暖的集体所遗忘。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其实对于后进生而言,单纯的说教,常规的严格管理,甚至是无休止的补课或加大作业量已无益于改变现状。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罗杰斯就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和教师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不管什么学生、不论学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爱心,而不是抛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教师都要给予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进步。按照崔学鸿老师的说法,教育好后进生,一定要有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以心换心。只有寻找闪光点,赏识他们,让他们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转化他们。李博是我班的一位学生,由于长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加上又有些自闭在班级中根本没有朋友,在大家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可是,他会积极主动的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分发到同学手中,还不忘要叮嘱一声“这写错了,要赶快订正。”后来老师主动让他负责分发本子,并在班会课上对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大家第一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虽然他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从此他开始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仔细回想,原来当初他种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感受不到大家的爱,渴望用对立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自卑,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样一份赏识,如果对于优秀学生是1的话,对于后进生的价值则为100,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赏识的力量就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迈向成功。3.注重技巧,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5.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篇五
通过近期深入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以我的理解,科学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客观联系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发展就是突破质变,使事物更进一个层次,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观就是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对世界、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社会的特定阶段,用行之有效,符合相关规律要求的唯物辩证主义方法去认识、改造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使其朝着科学、有益于人类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工作环境的改善、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教育,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我国教育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施行应试教育,老师为知识的教授者,而学生为知识的学习者,不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在评价学生时也以分数为准,在选拨人才时以分数作为标准。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所谓的“人才”,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们。
反观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培养之下,西方的小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而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另外,欧美国家科技发展之迅速与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这几年,我国的初中及高中都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新课程正在试行阶段,尽管科学发展观正在学习阶段,但学校领导及学校老师的观念在逐步地改变。
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真实的发展。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单
一、片面的,不能只考虑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应在科学发展的的引领下,注重自身的发展,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师素质的自身发展等。
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家长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教育子女,不能只看成绩,还应该在子女能力及情感方面加以培养。此外,孩子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家长、教师、学校的不断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6.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 篇六
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模样的,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一般也是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每一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一样的,100个人眼里就有100个你,1000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你,在不同的人眼里你是不同的,善良的、聪明的、可恶的、愚蠢的、忠诚的、虚伪的、背叛的,不胜列举。
那么真实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伤痕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答案——内心,一个内心烦躁的人纵然身处幽静也是狂躁不安的,一个内心清净的人虽然深处闹市,他的世界还是清净的。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7.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篇七
分析: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 极具想象的, 所以他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雪花片”当成种子来玩。这和我们成人大不相同, 我们站高了, 看远了, 往往陷入自以为是的偏执却不自知。所以, 我们家长应常常提醒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他们的眼光看问题, 以孩子的思维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孩子, 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做什么, 才能以公平之心对待, 公正之举处事,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反之, 如果我们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不但不能使孩子信服, 反而使孩子内心受到创伤, 甚至造成他们叛逆的心理。
对策:这次事件, 使我颇为欣喜, 原来, 教育孩子有时候可以变得这么简单, 也使我亲身体会到多与孩子沟通, 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是多么重要。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有的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 以教育者自居, 似乎自己总是正确的, 对自己缺乏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 孩子心里还是不服气的, 只是不敢言语罢了。家长既是实施教育的主体, 更是具体的设计者、执行者, 关键还是要在平时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因此, 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沟通,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为家长, 我们要经常与孩子沟通, 努力缩短与他们心灵之间的距离, 愿意听他们的知心话, 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 使其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时, 切忌使用训斥或命令性的口吻与孩子交谈, 注意不要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来批评孩子, 更不要靠打骂来解决问题。这样, 只会抹杀孩子的自尊心, 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进步。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家长应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人无完人, 家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甚至错误。当你发现孩子做错了的时候, 就应该先跟孩子坦诚沟通, 讲清楚, 而且可以听孩子的意见, 这本身就是人格的力量。
二、理解, 做孩子的善良家长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孩子正是在不断纠正缺点或不足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 而是家长采取何种态度。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 恰如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也可以割破孩子的心, 留下永恒的伤疤。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应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 对其启发和引导, 千万不要强制或抑制孩子的天性, 要让孩子快乐地玩, 幸福地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发现孩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了, 也不要急于去纠正他的错误, 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自己体会自己, 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才是我们要让他们学会的。而且敢于承担自己的错误, 坦然面对错误的勇气, 是他们应该逐渐形成的品质。
三、引导, 做孩子的生活老师
如果希望孩子能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 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 告诉他“我们……做会更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责备他错了, 却忘了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做会更好。生活中, 我们更应该记住在告诉孩子正确做法的同时, 自己的行为是否也合乎规范, 言行一致才是真表率。有一位家长对孩子说:“盆在那边!”意思是要叫孩子拿过来。但是, 他没把下面那句话说出来。孩子还在做自己的事情, 家长呵斥到:“干什么呢, 还不快给我拿过来!”这位家长并未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却责怪孩子没有听懂。他认为孩子应该明白他的意思。其实只要多加一句话, 就能把意思说清楚。对孩子讲话一定要完整地表达意思, 它可以减少许多矛盾。
8.用欣赏的眼光看待80后 篇八
“80后”是最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颇多的一个词,人们对80后褒贬不一。但不管是持正面看法的人还是持负面看法的人,在谈论80后这个问题时普遍以偏概全,以百万分之一的“特殊80后”来代表普通的80后。于是“盲人摸象”的问题就出来了,“垮掉的一代”、“懒惰的一代”等各种偏见出现在媒体上,打击了一大片,让大多数80后感到很不公平。同时,很多70后和60后的管理者看不惯部分80后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但是又不得不用80后,因此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驾驭80后才合适。
对于企业家和经理人来讲,现在已经到了认真研究80后的关键时刻。因为80后既是员工,也是客户。对于80后员工,企业家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事业;对于80后客户,企业家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产品。
未来十年,决定胜负的除了把握好未来的市场机遇之外,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就是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对企业忠诚的员工队伍。可以说,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界的佼佼者,将是那些懂得倾听80后的声音,懂得善待80后的员工,懂得尊重80后的个性,懂得激发80后主人翁精神的企业。谁能够成为80后心目中的最佳雇主,谁就抢占了人才市场的制高点。
再认识:摒弃对80后的偏见
80后注定是要成为特殊的一代人。因为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家庭环境中,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塑造了特殊的性格,也难怪社会给了他们很多负面的评价:贪图享乐、不能吃苦、急功近利等等。但这些不足,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80后时,就有了新的解读。
“垮掉的一代”?
这几年,人们给80后戴上了几顶让80后难以接受,却无力辩驳的帽子,最严重的莫过于“垮掉的一代”。指责80后“垮掉”,其实是忽视了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80后从小像生活在真空中的幼虫,被家长百般呵护,被教育成要有远大的理想。等他们长大成人了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居然那么大,让80后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价值观不得不重新调整。因此,很多人觉得这是垮掉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
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时代,价值观、人生观也相应受到强烈冲击,以前的观念被冲破了,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旧世界打碎了,新世界还没有建立,所以生活在混沌之中,深受拜金主义、成功快餐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80后必然会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却没有人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金钱观。于是,有一小部分“80后”因为无法正视现实,选择了逃避,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颓废的生活状态,不思进取。
其实,这种不适应是暂时的,是家长教育的失败,是大学教育的失败。80后在学校里仅仅学到了很多没有用的应付考试的知识,却不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工作、社交技能,而学校更没有把社会的阴暗面真实地告诉80后,结果导致80后的“免疫力”低下,把这个世界看得太好了,太简单了。我相信只要给80后一段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过来,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以适应现实世界的挑战,不会垮掉。
“懒惰的一代”?
绝大多数80后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懒惰就被培养起来了。另外,80后一方面被父母保护着,另一方面又没有被完全信任;一方面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很多人的懒惰逐渐转变成害怕,逃避。这与他们内心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有关。
然而,“懒惰”中却潜藏着革命性的创新基因。实际上,懒人创造了世界。因为懒,所以会在方式方法上找捷径,设计出更好使的工具。大多数80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认同传统的艰苦奋斗,因为他们相信有比艰苦奋斗更聪明的方法。美国人自知工作努力赶不上中国人,严谨细致赶不上日本人,工艺精湛赶不上德国人,把利润最薄、工作量最大、破坏环境最严重的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让那些勤劳、智慧、严谨、细致的脑袋为他们服务,把这些人辛苦赚来的钱用合法的方式“抢走”。 这就是基于典型的“懒惰型思维”而做出的选择与判断。
2008年之后,中国开始从“大众化消费”步入“小众化消费”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转变,企业的战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过去拼的是体力,现在拼的是智慧;过去拼的是固定资产,现在拼的是人力资源;过去强调的是客户至上,未来强调的是员工至上;过去是傻干,现在是巧干。
今天很多80后刚刚展露出一种创新特质,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些萌芽扼杀在摇篮里,非要让80后像70后和60后那样去思考问题,那是一种倒退。如果80后能想出好办法,少干活,多办事,少投入,多产出,既省心,又省力,那不是更佳的选择吗?
“叛逆的一代”?
80后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喜欢讲大道理、喜欢教育别人的虚伪之人。这种状况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叛逆”,不管老一代人说什么他们都不轻易相信,不管媒体上说什么他们都表示怀疑。越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们越是不相信。
其实,80后之所以在老一代心目中显得“叛逆”,是因为价值观的冲突。80后比以前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即使是错了也要自己亲自去尝试,与老一代的传统想法和做法往往不一致,所以老一代就认为80后普遍“叛逆”。
可以说,很多传统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经过时了,与其说是80后“叛逆”,不如说是老一代的很多思想落伍了。比如,老一代人喜欢那些兢兢业业却没有任何成绩的“老黄牛”,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是以结果论英雄。如果你很努力,却没有结果,按照现代企业的理解就不是好员工。这样看来,80后的“叛逆”不仅不应该受到指责,反而应该大加赞赏。
另外,80后之所以显得“叛逆”,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与80后沟通。绝大多数80后是讲道理的。他们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说得没有道理,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要想说服80后,就要拿出令他们信服的事实和数据来,用理性的语言和真实的证据去说服他们,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说辞和大话去愚弄他们,更不要编一些动人的故事来戏弄他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站在80后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追求,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痛苦,就不难激发他们的梦想,唤起他们的热情。
“浮躁的一代”?
80后员工喜欢跳槽。很多老板抱怨80后员工不好管,你不管不行,管得太多也不行。现在的80后宁肯牺牲某些利益,也不愿意受委屈,用跳槽来炒老板的鱿鱼,而不是等着被老板炒鱿鱼。
其实,中国社会的浮躁问题并不是80后的错。全中国人都浮躁,因为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浮躁,身在其中的80后也难逃梦魇,加上80后从小没有吃过苦,所以浮躁心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种致富的机会多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选择自由多了,就必然出现“选择的困惑”、信仰危机。
在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加之竞争的压力,企业环境也是浮躁的。大家往往等不及一个人的自然成熟,不愿意从头开始培养人,恨不得招来一个人马上就能上手干活,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再受欢迎。80后毕业之后到了一个企业工作,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如果老板或上司没有耐心,表现出不尊重部下,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因为不给员工系统的培训,员工就不懂得怎么干活,自然就没有业绩。一旦没有业绩就觉得没有意思,工作热情下降,老板或上司看不到业绩和热情就会失望,员工看到老板或上司不满意自己,就只好选择跳槽,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惩罚老板,而老板看到那么多80后跳槽就更不敢信任80后,于是形成恶性循环。80后觉得委屈,老板也觉得无奈。一个单位不给80后应有的尊重,不给他们应有的培训,不给他们成长与成熟的时间,结果只会使80后变得越来越浮躁。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刚刚进入跨国公司时,差不多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接受各种培训,上司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会干活,之后才开始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转变:如何管理80后?
80后今天的问题与他们成熟得晚有关,与70后和60后相比,大概有5年的滞后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80后有看法。到了成熟的年龄不成熟,到了理智的年龄不理智,到了奋斗的年龄不奋斗。但是,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们时,就会看到他们跳槽背后的追求、斤斤计较背后的认真、任性背后的进取、懒惰背后的创新、叛逆背后的勇敢。这些优点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特质。现阶段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改变管理理念和方式,适应80后的特点,帮助80后成长成熟,发掘、引导和激励他们的优点以创造价值。
从压力式管理到动力式管理
企业一定要用人之长,一个人的个性越鲜明,往往缺点也越突出,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往往越有主见,越不听话,像个刺头。作为管理者,不要总盯着部下的缺点和弱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辅导他们,不再用批评与自我批评那种方式来管理80后,一定要从压力式管理转变为动力式管理,使用好“利益驱动”这个法宝。
可以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员工在企业的定位不同、价值不同,所以对待员工的态度必然不同。跨国公司希望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价值。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绝顶聪明,用脑在工作,而员工傻乎乎干活,用手在干活,脑与手是分离的,大多数白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只要按照上司的指示去执行就好了,最多使出来三分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的老板喜欢谈论执行力,而不喜欢谈论员工激励。简单说来,跨国公司是用员工的智慧去赚钱,中国企业是用老板的智慧去赚钱。
80后普遍追求独立,喜欢张扬个性,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图去做,不想让别人指手画脚,尤其是居高临下的教训。面对这样一群具有独立意识的年轻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借鉴30多年前在西方企业流行的目标管理,即让每一位员工有清晰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时间和考核人,让每一位员工心里很清楚做到什么样是5分,做到什么样是3分。之后就不要过多地干预,给员工自由计划,自由安排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和优先级顺序主动地去做事。企业管理者只需要告诉部下做这件事能从中学到什么,能得到什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他们会感到是为自己做事,为了自己学东西、长本事而努力地去“做事”,自然而然就有了主人翁精神。
什么是管理的真谛?说穿了就是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集体利益挂钩,让每一位员工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努力奋斗,努力工作。只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拼搏,自然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唯有这样,才能从骨子里激发80后员工的斗志,从根本上调动80后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敬业爱岗。
当你设计好了让80后赚钱的平台,当你把游戏规则讲清楚了,他们会比70后和60后更努力,因为他们渴望成功,希望早日出人头地。就像当年我20多岁进入惠普时那样,当我理解了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时,就感觉到那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因为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员工必定全力以赴。”
从机械式管理到学习型管理
在现在的学校里,只教知识不教技能,只教如何考试不教如何做人,结果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80后大学生。这些人走向社会之后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无法马上就上手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学习期和适应期。
但是,或许是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的管理者总把自己的企业当成一部机器,把员工当成一颗螺丝钉,认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螺丝钉不合意就可以马上换一颗。这种管理方式在“大众化消费”时代、在中国制造业还处于低端水平的时代还看不出什么缺陷,但到了“小众化消费”阶段,马上开始显得后劲不足,落后于时代和社会进步。
作为管理者,其职责主要是帮助部下学会如何做计划,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地盘和时间,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提供辅导和指导意见,用对待家人的态度来对待员工,因为他们是管理者的内部客户。为了让员工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当的培训是必需的,因为没有人无师自通。经过培训以后,员工就掌握了很多规定动作,知道如何去做事,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好,按照管理者制定的激励制度为公司创造价值。
针对80后员工,管理者要从机械式管理转向学习型管理,要让企业成为80后适应社会、回报社会的第二学校,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
第一,要重视培训。现在,没有多少家中国企业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当做重要工作来抓,更没有几家企业有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就算是偶尔安排一些技能培训也是针对企业的高管层,很少企业愿意在基层员工的培训上投资。殊不知,善待员工、培训员工才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员工进入公司后,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而是要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在企业里如何做人做事,毕竟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没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要由用人单位来完成这个任务。像当年的中国惠普,每个新员工入职后不久就会参加新员工培训,两年之后是老员工培训,如果晋升到管理层,则有新经理培训和老经理培训,还有很多公共培训。虽然企业培训员工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通过培训,可以让员工对公司的文化、制度、目标、战略、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对企业有归属感。所以培训一方面让员工掌握了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洗脑子”的目的,让员工逐渐掌握各种规定动作,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听话。
第二,要重视员工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员工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同时又会增加员工的退出壁垒,减少人才流失。不管是哪个层次的80后,如果进入一家企业之后,能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自己努力工作会换来什么,知道达到什么水平,做出什么贡献,掌握什么技能,经过多长时间,就可以晋升,那么绝大多数人会努力攀登。一旦公司的福利待遇均与本企业工龄挂钩,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下去。现在很多企业“只用人,不育人”,给80后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少得可怜。如果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不关心,怎么可能奢望员工对企业忠诚?当然,升级不等于升职,毕竟一个单位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企业要设计科学的级别体系,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奔头”,只要表现不错,每隔1~2年就可以升一级,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从军事化管理到人性化管理
有本事的80后大多是有个性的人。因为有本事,所以有个性,因为有个性,所以有本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表面上看这些人有点傲气,有些任性,但是我认为这是有骨气的表现,是值得推崇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但很多60后和70后老板(上司)都喜欢听话的员工(部下),偏爱军事化管理。灌输式教育。他们把听话与执行力挂钩,以为听话的人就能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要知道企业不是军队,企业没有理由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老板不能拿军队的一些做法来说事。80后追求平等,无法接受那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军事化管理,不接受绝对服从的组织文化,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80后是很真实、讲道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对“家”依赖的一代。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同事们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关注和公正的待遇。对于80后员工,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包容宽爱,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
因此,最适合80后员工的管理方式是人性化管理。管理者需要同时承担慈爱的家长和严格的领导两种角色。我坚信,哪家企业能把给80后员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当做大事来做,哪家企业就能成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佼佼者,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得到超值回报。
不久前,在我的咨询客户那里发生了一件小事,发人深思。有个80后员工吃饭时剩下了很多,领导看到了就对他说:这样做不行,公司有规定如果有剩饭就要罚款。那个80后员工听了,什么也没有说,马上又买了一盒新的饭菜,当着领导的面把刚买来的饭菜倒在垃圾桶里,然后说了一声“我就愿意这样,你怎么着”,于是头也不回就离开了公司,从此再也不回来了。
9.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 篇九
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10.学校领导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 篇十
其一,发现优点,予以肯定。人性中最殷切的心理动机,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即人都有被重视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工作积极性将会有增无减。那么,如何满足人被重视的欲望呢?那就是肯定其优点。而肯定其优点的前提,则是发现其优点。生理研究专家指出:“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这也就是说,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抱着鼓励人的心理去“观言察色”。巴甫洛夫说:“不会观察的人,即使有眼睛,也和盲人一样,看不到身边出现的奇迹。”
其二,“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存在于教师中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思想、行为,领导必须通过批评、教育,加以引导和改进。然而,做教师的工作,若采取强硬的行政命令手段,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是“人”,是思想动物,情感动物,而且是知识分子,难免有“士为知己者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服软不服硬”的犟脾气。怎么办?当然要以情动其心,以德导其行。这里的“情”,显然是指领导与教师的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如何建立此情?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因为欣赏本身就是尊重人。你尊重教师,教师就能感受到你心底无私,看得起人,值得信任,是“知己”,教师就会从心里接纳你,认可你,就会认为你对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完全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他们自己的进步,而“亲其师,信其导”。
其三,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当然,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这时候如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就会发现对方其他方面的优点,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就能使他们对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弥勒县西山民族中学有位老师年龄偏大,加之个性懦弱,继续上课进行课堂管理有些困难,校长发现他文字功底好,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就安排他到办公室做材料搜集、整理和打印工作。这位教师工作积极努力,成绩显著。对此,弥勒县教育局党委曾组织上百名教育基层干部前往参观。
其四,助人成功,促人发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泰勒说:“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证雇主和每一个雇员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兴旺发达。”心理学家丝雷认为:“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人们就无法成长开花。”1981年,笔者在一所山区中学任教,写了一篇报道在《春城晚报》刊发。校长看到后到我宿舍对我说:“你的作品我已拜读,很好!看来你很有写作才能,继续努力吧,将来成为我们的教师作家。”本来,那只是我见学生义务劳动很卖力而一时冲动的信笔涂鸦,也不过300字,但校长把它当作是“作品”,说我有“写作才能”。此前,笔者还没有得到过任何领导的表扬肯定,当时的确受宠若惊,而暗下决心——今后,教学、写作齐头并进!20年后,笔者终于成为特级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事情就是这样:领导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色,有时候就能为一个人的成功铺就基石。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益处是多方面的。然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并非易事。这需要领导一要有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的精神,明白“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的道理;二要有“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襟,坦坦荡荡。有一则大家熟悉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猜疑或挑剔的眼光看待人,别人在你心中肯定一无是处。有些领导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就会陷入“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的烦恼之中。
作者单位
云南省弥勒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11.用发展的眼光看邓小平理论的价值 篇十一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面临新时代的新情况, 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世界形势和特征:“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或者说发展问题。”[1]并且“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发展方向。“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强调对生产力的发展任务;邓小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正在世界范围兴起新技术革命,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 具有吸收当代新科技成就, 推动科技进步, 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的能力。因此, 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2]“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为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接轨架起了桥梁, 新技术革命正在越来越强劲地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并最终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就必须要实行改革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不开放不仅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 而且将被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浪潮所淹没。“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搞了改革开放,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1]。邓小平理论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情况同世界形势相联系, 打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认知模式的僵化认识, 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 在新形势下寻求中国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为中国当前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3]。
二、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价值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根本所在。在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邓小平理论从各个层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向。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深刻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为中国共产党从理想的社会主义向现实的社会主义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 中国的经济建设依然发展缓慢, 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 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较大改善, 这种形势, 迫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重视“从理念的、理想的社会主义转向现实的社会主义, 必须正视我们在几十年内建了起来的社会主义存在的弊端”[4]。鉴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国内的形势, 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并没有详细的规定, 社会主义的路需要各国去摸索,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想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因而, 搞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探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状况进行的定位, 贫穷、落后都不是社会主义,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生产力不发达,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要经过分阶段、长时期的努力, 由此得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定。”[1]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
在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 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 明晰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5]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 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 所谓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从实际出发, 这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就国际局势来看, 冷战对峙格局已经被打破, 世界向多极化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使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 实行全面开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只有不断发展,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说,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 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深刻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有“两个正确”:一是要对社会主义正确理解, 二是要采取正确政策, 在1992年春南巡讲话中, 邓小平从更进一步的层面上精辟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给予透彻解答: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个论断是邓小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基础上,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支点, 它完全消除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种种偏颇以及拘泥于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误解, 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 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问题一无所知, 而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 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而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出发, 抓住中国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指导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中国社会主义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伟大战略决策。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物质文化丰富了, 才能逐渐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 重新认识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诸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真正为社会主义体制根本变革提供了根据, 突破了以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 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旧观念, 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真正超越。
社会主义本质论, 是邓小平创新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升华, 在哲学层面上, 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邓小平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国情, 为党在新世纪的执政提供了依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今天,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 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三个代表”为向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战胜了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人民群众对党更加信赖和拥护。邓小平理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 不断与中国的新的国情相结合, 与时俱进,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386.
[2]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341.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Z], 2002.
[4]张乐岭.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J].发展论坛, 1997, (3) .
12.不管眼光做自己演讲稿 篇十二
如果时间真有来世,我会、做谁?过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前生今世,有缘再续前弦?如果可以抉择,我愿做我自己,做现在拿笔写下这段文字的自己。
想过在晴天做一朵白云,想过在阴天做一束阳光。但、现在,我最想做的,还是自己。
尽管,自己走过的那些如花似锦的岁月中,曾有太多的荆棘,那些辛酸与痛楚早已烙入永恒的记忆。但自己,毕竟是自己,那个自私、敏感、爱抱怨又有许多恶习的自己。作文
没有人不爱自己,不爱曾经,不爱如生命的回忆。
如果我过奈何桥,就绝不喝孟婆汤。因为、我爱回忆,那些残留在心灵深处,花一样华美,有如花一样脆弱的记忆。那些记忆或黑或白,或大或小,或完整或残缺,但都是属于我自己,即使是撕破了的碎片,也张张记录着我的历史。至少,还存留着我走过的十几年璀璨年华它们,不,应该称呼为她们,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容颜的她们,恍如月光下的薄冰,虽然不堪一击,却仍然透明,如此的单纯不已。她们散发出令人心头一颤的微光,她将辉煌的照耀我们将来的传奇,一个个被标上未知数的奇迹...作文
那是属于我的传奇,我一个人独自拥有的完美奇迹。因为再小的快乐,也是我自己,她会引起,心灵深处,某种力量的共鸣。
我就是我自己,空气中残留着我的记忆、我的呼吸。在来世某天的我,还会产生共鸣,接受着曾经的回忆这模糊有清晰、的回忆。
走曾经走过的路,唱曾经唱过的歌,牵曾经牵过的手,爱曾经爱过的人。
13.以发展的眼光看外贸竞争力论文 篇十三
(这种公式变换和意义也同样适用于下面的三个指标。)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率=(Xt/Yt)/(Yt/Y0)进口依存度的变化率=(Mt/Yt)/(Mt/Y0)净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率=[(Xt—Mt)/Yt]/[(X0—M0t)/Y0]这四个指标可以考察进出口的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即对外开放程度是否提高,经济增长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是否加强。
如果乘以弹性系数即具有增长方程中贡献率的意义。
上面的指标中,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是第四个指标,即净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率,这个指标可以直接在四部门的国民收入模型中直接推导出来,在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研究中应用最多,通常被称为净出口对GDP的拉动度(或简单的称为外贸增长对GDP的拉动度)。而净出口的贡献率(为简化通常以净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率乘以净出口依存度)也通常被称为外贸贡献率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这种传统方法受到了一些质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和李永军认为,使用这种方法测算的“外贸贡献度”指标有可能造成低估。他们提出,为了正确地测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深入探讨出口和进口两个变量的性质以及出口、进口、消费和投资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他们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1)可比净出口指数的变化率=[(Xt—Mt)/(Xt+Mt)]/[(X0—M0)/(X0+M0)]将公式稍作变换可得:可比净出口指数的变化率=[(Xt—Mt)/(X0—M0)]/[(Xt+Mt)/(X0+M0)]说明可比净出口指数的变化率即为净出口增长率与外贸增长率的比值。这个指标可以考虑对外贸易发展中出口与进口的相对关系的变化。
(2)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率=(Xit/Xwt)/(Xi0/Xwt0),也是一国外贸增长率与世界贸易增长率的比值,它可以说明一国的外贸规模在世界贸易总规模中所占重要程度的变化。
显示性比较优化指标的变化率(出口绩效指数的变化率)=(Xjit/Xjw0)/(Xit/Xw0)它可以说明某商品或产业的出口对一国总出口绩效的变化程度。
(3)出口贡献率的变化率=(Xjt/Xt)/(Xj0/X0),也是某商品出口增长率gi与总的贸易增长率gt的比值,又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14.用趣味的眼光看历史 篇十四
◆字头连读法——把历史知识点中最重要的字词抽出连读,虽无多大意义,但也朗朗上口。“谭刘林,杨杨康”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谐音记忆法——借汉字的谐音关系,利用其双关性,使历史材料具有双重意义。周武王伐纣灭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记忆时可认为周武王吃了十个石榴。
◆形象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赋予乏味的历史材料一定的意义,方便我们进行形象记忆。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在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记忆时可将其想象为“一鸭下蛋一鸭看,刘邦建汉定长安,两鸭下蛋汉完蛋”。
◆顺口溜记忆法——将知识点归纳成或短或长的朗朗上口的语句进行记忆。1947年,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取得四次战役的胜利,地点按方位自南往北分别是“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可记作“青龙羊往北跑,一直跑到沙家店。”
◆数字特征记忆法——通过分析,抓住知识点的数字特征,亦可加深记忆。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的时间是1851年1月11日,时间本身正好有五个一。1234年,蒙古灭金,其年份是四个最小的连续自然数。
狂欢主义者说——
同样是发光,喷发的火山和逡巡的鬼火有什么不同?一个是蕴藏良久的全力爆发,而一个是只会虚张声势的偶然自燃。我时常以此来提醒自己:创意狂欢诚可贵,实际行动价更高。没有积累作为依托,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出来,再有创意的狂欢也会变成盲目的乐观,而成功也会如飘浮的磷火,隐约可见,却不可触摸。
15.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的阅读答案 篇十五
② 有位网友所言极是:“文言文虽不适合生活,但在写作上微言大义,意境悠远,往往超越字面本身,引人遐想。现在的白话文虽然口语化,更贴近生活,却没了汉语的优雅和精确。”前些时候,一首英文金曲被译成文言文走红网络,歌词成了“毋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等之乎者也,大概就是这种失落情绪的宣泄。点赞的网友说“突然有种想学好文言文的.冲动”。
③ 多读些,“技多不压身”,至少不会被忽悠。像“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这等“古体诗词”,是否真如某位大家所说“亦属绝唱,已属绝伦”?“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美其名曰“辞赋体”,算得上“世无孤品”吗?不用“熟读唐诗三百首”,只需课本多留几篇古诗词,想来连小学生也能念出个所以然。可悲的是,某些传统断根已久,心灵无从浸润的现代人连“照妖镜”都不会用,连“画皮”都看不出。
④ 93岁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自幼博学强记,和许多老一代学人一样,他始终相信“背”是做学问的重要方法,但教人读书并不主张一味贪多,要求学生读《古文观止》,在《国语》《左传》《战国策》三者之中各选两篇精读,读到能背诵,其余的能读能解即可。西汉文精读《报任少卿书》等篇,骈体文只要读熟《滕王阁序》一篇,韩柳文章只精读《柳子厚墓志铭》即可。
⑤ 余秋雨说:“古人学富五车,其实算起来没有现在的一本书容量多,但他们可以在山下、水边静静地思考。”想要给“读多少古诗词才算够”一个准数,怕是永远都找不着答案。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必要学习古诗人,像他们一样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
(摘编自9月16日《福建日报》,原题为《学古代诗人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明确】本文首先由中小学教材古诗词瘦身,引出现代人要品读诗词。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阅读古典诗文的原因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现代社会,要学习古人,多读诗词,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各2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划线句如何理解?(6分)
【明确】照妖镜:指的是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1分)“照妖镜”不会用,说明现代人不能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参照(标准),判断当今诗词文章的优劣(2分);画皮:劣质的文学作品(1分);“画皮”看不出,表明现代人难以判断掺杂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劣质作品。
17.请结合全文说说现代人如何才能具备“纯净的眼光”? (6分)
【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06-22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作文11-25
感想笔记——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11-21
难忘的眼光作文07-08
难忘的眼光初中作文07-21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作文1000字08-28
世界眼光孕育战略思维12-04
换一种眼光初中作文07-19
提高自己的摄影欣赏能力07-19
爱眼护眼光明未来近视防控观后心得感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