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

2024-10-11

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精选9篇)

1.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 篇一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

2012年06月24日 11:31:40新华网

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陶叶)记者日前从水利部获悉,《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发改农经[2012]1618号文联合印发。《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初步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任务为: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二是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三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四是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主要任务为: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水利投融资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湖和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加强水利防灾减灾管理,健全水法规和水利规划体系。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加强成果推广与普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规划》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任务重、规划投资强度大、管理要求高、改革难度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细化措施,实化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2.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 篇二

“十二五”期间, 我省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 开创了学前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期行动计划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曾长期是我省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 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十一五”末, 我省有幼儿园2407 所, 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9.68%。

为解决“入园难”问题, 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先后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 年) 》《甘肃省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 年) 》等文件, 抓住发展机遇期, 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经费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自2011 年甘肃省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经过三年的发展, 截至2013 年底, 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 共有幼儿园3141 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1613 所, 民办幼儿园1528 所, 在园幼儿 (班) 54.98 万人。

省、市、县三年累计投入28.69 亿元用于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1300 所。同时, 部分市县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民办公助、强园帮弱园、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办园模式, 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初步缓解。

虽然我省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等结构性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为此, 省上在2014 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我省坚持“扩资源、建机制、强师资、提质量”并重的原则, 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4 年, 投入资金5.612 亿元, 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58 个集中连片贫困县316 所乡镇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 实现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全省新命名18所省级一类幼儿园, 省级示范园达到51 所、省级一类园达到105 所,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

2015 年, 我省又将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 启动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一揽子专项支持计划和革命老区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推动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在集中连片贫困县和藏区分别新建幼儿园939 所、113 所, 全省58 个贫困县2000 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

在甘肃省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五年间, 全省新建、改扩建2555 个农村乡镇和行政村幼儿园。

除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外, 我省还通过增设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利用富裕校舍改建幼儿园、鼓励民间力量和个人兴办幼儿园等多种途径,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十二五”期间, 部分市县通过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积极规范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2015 年, 全省新建民办幼儿园125 所, 认定、奖补300 所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落实资金3185.32 万元。

过去的五年, 学前教育资源成为我省各阶段教育资源增速最快的部分。截至2015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70.1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 比“十一五”末提高35.3 个百分点, 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10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全面实现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的目标要求。

建立师资补充机制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省学前教育硬件资源不断扩大, 园位不断增多, 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幼儿园建设速度并不匹配, 师资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有专任教师13668 人, 生师比的配置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确保教师队伍有效补充,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自2011 年起, 我省全面启动实施了“幼儿教师特岗计划”, 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分配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各地则通过公开招考、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等方式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省内相关院校, 均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招生计划, 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积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紧缺、素质不高的状况。

2013 年,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结束时, 我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达到20621 人, 比2010 年增加6953 人, 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拓宽, 幼儿教师数量得到扩充。2014 年, 全省幼儿教师数量进一步增长, 幼儿园教职工数达到37023 人, 其中, 专任教师数达到26097 人。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后, 我省按照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 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 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

2015 年, 全省共招录幼儿教师5846 人。选拔3520 名高校毕业生, 采取“点对点”形式精准分配到939 所行政村幼儿园任教;招录500 名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招录400 名“顶岗支教”志愿者到藏区幼儿园任教。

“十二五”期间, 我省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 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 名, 其中, 幼儿教师10603 名。随着专任教师数逐年增长, 全省幼儿园生师比总体呈下降态势。

在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补充的同时, 从2011 年开始, 我省还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2011 年-2012 年, 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 全面推行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全省范围内共培训幼儿园教师19341 人。其中, 国培计划2787 人, 省级培训300 人。

在组织好国培计划的同时, 还通过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定期开展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2013 年, 省教育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 (试行) 》, 将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等的必备条件之一。

自2014 年以来, 我省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 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 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 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 年, 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 全年共培训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14.3万人次。

2015 年, 培训公办幼儿园教师、园长3600 名, 培训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7750 名, 全省共培训幼儿教师18520 人次。

规范办园管理行为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办园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 我省不断加大力度改善办园条件, 对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 分级指导, 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规范办园行为, 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

2011 年以来, 出台了《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全省进一步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设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地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幼儿园办园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5 年, 我省出台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标准、一个办法”, 投入1724.55 万元免除了57485 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的保教费。

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方面, 我省则采取了加强保育教育教研与指导、探索建立学前教育研训基地等多种方式。

成立了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 举办全省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大赛、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观摩展示、幼儿园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校地学前教育合作等一系列活动, 组织研发了 《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甘肃省级示范幼儿园科学保教实验课程资源包》等。

此外, 还建立了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前教育宣传制度和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 通过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推进科学保教实验区工作、开展“小学化”现象排查等形式, 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

3.十二五教育发展案例 篇三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六、教育“十二五”规划

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教育“十二五”规划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八、“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九、“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区域发展战略

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一、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十二、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4.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四

总 纲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XX年末,xx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xx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xx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xx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xx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xx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xx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xx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xx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xx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xx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XX年xx东博会上,xx街道与中航xx瑞塞和xx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xx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xx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XX0平方米xx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xx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xx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xx、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是配套商业设施。重点是建好四个商场、建好特色美食街。

5.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 篇五

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十二五”是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松林坡乡教育事业应立足于分析现状,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安排的相关工作任务,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分级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坚持创新,加强协调,全面推进全乡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训目标

“十二五”的教师培训工作要以提升教师师德、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高质量完成全乡每位教师五年共360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任务,完成新录用教师一年120学时的新教师培训任务。

2、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构建高效的校本研修服务体系,确保完成每人每年24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工作,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3、进一步提高全乡教师学历水平,使全乡教师学历全部达到大专化。并逐渐向本科化和更高学历发展。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形成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健全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模式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创师训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措施

(一)以学科培养计划为龙头,形成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构建覆盖全员的教师培训新体系。

根据公平均衡原则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构建分层分类、覆盖全员的教师培训新体系,以保障全体教师获得高质量、个性化的岗位培训。“十二五”期间,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将以专业发展阶段为导向,分为新教师培训、初级教师培训、中级教师培训。各级培训按学科分类组织,将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岗位培训的有序体系。

1、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本计划由新教师培训、初级教师培训两部分组成。根据上级要求,每位新录用的教师均需接受120学时的入职培训。已完成入职培训的青年教师,在其任教2—6年期间将接受初级教师培训,培训以课堂教学设计与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

2、中青年骨干教师成才计划

本计划以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为主要对象,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主要内容,以问题研讨、反思交流、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使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不断前行为主要目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不断积累、提炼教学经验,参与教学理论的研讨过程,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形态,促使中青年教师向专业成熟型教师发展。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并鼓励其参评省、地、县学科骨干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以校本研修示范计划为着力点,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构建立足自主的教师培训新机制。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要实现培训机制的根本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需求差异,提高参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性。以校本研修示范计划为突破口,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将教师发展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和上级部门对教育的规范需求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在五年内修满规定的360学分。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特点和需求制定五年学习计划。引导教师成为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高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学习计划可从学历进修计划、职业技能达标计划、课题研究计划、阅读计划等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拟定自生学习计划。学校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管理,对教师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和经费条件,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学年对教师的发展目标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做好骨干教师的跟踪培养工作。

(三)以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为抓手,形成团队共进的研修机制,开拓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新渠道。

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动向。“十二五”教师培训要整合各级网络资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为抓手,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各校、点应以“国培计划”“远程班主任培训”为依托全面实现资源共享、团队共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

四、保障机制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点要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证。加强对教师参训的教育和管理,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责任制,按照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

各校、点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各校年初预算,按不少于生均公用经费的5%预算作为教师培训经费。并加强培训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3、进一步加强培训机构建设

各校、点教务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成立本校教师校本培训机构,根据实情认真选好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应认真备课并作好本校教师校本培训。教务处注重过程的监督和资料的归档整理。各校、点应认真培养本校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为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实施培训项目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坚持“五年一周期”的区域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加强培训工作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价,将教师培训工作列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教师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五、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11月—12月为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认真组织学习省、地、县有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培训规划、计划。

2、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全面自学和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

6.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六

2011年02月10日 17:46

(国家档案局2011年1月14日印发)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7.温州农机绘就“十二五”发展蓝图 篇七

“十一五”时期, 温州市农机化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发展战略, 全面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大力推广新农机新技术, 狠抓农机安全生产,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监督指导农民知识化培训, 全市农机化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至2010年底, 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224.61万kW, 比2005年增长8.45%;农业机械总值 (原值) 达15.51亿元, 比2005年增长42.03%;农机经营总收入16.06亿元, 总利润8.90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长29.30%、20.27%。机耕率达81.94%, 机收率达72.58%, 机插率12.85%,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8.40%。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农机推广领域不断拓宽, 由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到全市所有农业主导产业, 共扶持建设了茶叶加工、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及食用菌、果蔬、中草药生产等农机化示范基地72个、农机化示范镇8个。

2.农机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级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农业机械, 加大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5年间, 全市共投入农机购置资金25 512万元, 其中中央补贴6 325万元, 省级1 498万元, 市级1 835万元, 县级1 786万元, 农民自筹14 068万元。新增各类补贴农机具22 985台 (套) 。此外, 省、县两级2008-2010年投入农机作业环节补贴资金1 974万元。

3.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

全市建立粮食烘干中心25个、育秧中心37个、农机维修中心2个。按照“政府支持, 市场化路子, 社会化合作, 企业式服务”的要求,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15家,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3个, 农机专业户达到49 060户。拥有注册登记的农机维修网点463家, 维修工919人。无论是服务组织的数量还是服务能力, 均较2005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创建了瑞安篁社、乐清伊新等农机服务品牌, 2010年瑞安篁社粮友、永嘉友谊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单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居全省前列。

4.农机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 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安全制度建设。通过开展各项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检查、“一十百千”平安农机创建、警农机制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 有效地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 特别是农机特大恶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农机事故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 农机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建设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市、区) 1个、省级示范乡 (镇) 18个、市级示范村252个、示范户1 200户。温州市级建立上道路拖拉机安全管理警农联系制度, 全市10个县 (市、区) 成立农机交通管理警务站。市、县两级进一步完善农机网上审批办证, 形成了“公开、规范、高效、便民”的服务机制。

5.农民知识化培训进一步推进

至2010年底, 全市拥有6所农机化学校。“十一五”期间, 全市农机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精神, 立足服务三农、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 坚持“送教下乡”的办学方式, 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手、新机具操作手、农机修理工、农机管理人员、教练员等各类农机人员18 052人次,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1 539人,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之, “十一五”的这5年, 是温州农机化发展史上农机化关注度最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5年。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主要有: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加强警农协作, 整合资源, 深化平安农机创建,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为农机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必须坚持把人才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切实加强农民知识化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提高农机使用者素质, 努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四是必须认真实施好购机补贴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 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必须密切农机与农艺的配合, 切实解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六是必须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依托农机化示范项目建设, 在重点和薄弱环节取得突破, 不断拓宽农机推广领域, 实现农机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七是必须坚持农民是农机化的发展主体, 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是推进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指南。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 全市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安全为目标, 以“两区”建设为依托, 以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为重点, 以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继续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推广水平和服务水平, 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提升发展。

1.发展目标

(1) 农机科技推广。到2015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247万kW,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其中机耕率达90%, 机收率达75%, 机械栽植率达40%, 1.3hm2以上种粮大户基本实现粮食机械化烘干。茶叶机械化加工达到80%, 农副产品机械化初加工达到70%, 油菜机收达到30%。畜禽养殖及其他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50个、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镇 (乡) 15个。

(2) 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农机化服务中心 (包括粮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农机维修中心) 100个。

(3) 农机安全生产。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农机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机安全监管装备得到加强, 建立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平安农机”创建范围, 新建1个平安农机示范县 (市、区) , 1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 (镇) , 创建 (复评) 24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 1 0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检验率达到85%和90%以上, 全市农机事故控制在省农业厅和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安全目标考核指标内, 黑车非驾、拖拉机载人、人货混装、驾驶室超坐、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非法改装、异地上牌现象基本消除。

(4) 农机科技培训。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等人员3 000人次, 培训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经营服务等人员30 000人次, 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8 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8 000人, 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电子化审批办公。

2.发展任务

“十二五”期间农机化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调整农业机械结构, 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机制, 提高农机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发展。

(1) 以完善落实政策为重点, 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扶持措施,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争取规划、用地政策支持, 加强机耕道路、农机库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机用油补贴政策, 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争取贴息贷款、抵押贷款等金融信贷支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 每年安排足额专项资金, 用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试验和农机示范区 (基地) 、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安全村、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农机公益性设施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浙江省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和温州市促进农机化发展项目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 规范操作程序, 加强监督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 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到位。争取当地政府出台配套扶持政策, 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范围, 提高关键作物机具和关键作业环节补贴标准, 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种粮 (农机) 大户农机购置补贴比例。

(2) 以推进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 加强农机新装备新技术推广。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 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突破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和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 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加快推进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扩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应用。加强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等技术推广示范, 推动农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协调农业、植保、种子等部门成立专家组,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制订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加大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领域配套机械的推广力度, 实现农机推广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3) 以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农机化发展的主体, 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倾斜, 增强其自我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 继续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队伍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活动, 大力培养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好的品牌合作社, 着力打造一批农机化合作服务旗舰。鼓励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农机服务合作联社, 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联合。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 扩大作业规模和服务功能, 使服务范围向产前、产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延伸。

(4) 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为重点, 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年”、“安全生产月”和经常性的宣教活动。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 推行应用监理行业标识, 改善监理装备水平。完善农机交警交通管理联系机制, 建立农田、场院等道路外农机安全巡查制度, 强化农机安全动态监管。适时组织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 及时排查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预防减少农机事故发生。推进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建设, 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 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强化农机维修网点监管, 确保维修质量和市场秩序。

8.“十二五”甘肃农机化快速发展 篇八

——发展水平进入新阶段。2015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4%,比“十一五”末提高13.7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5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马铃薯机械化率分别达到46.9%、36.2%,同比分别提高4.63个、4.98个百分点,河西地区机采棉实现了零突破,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农机化在中级阶段快速发展,为全省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装备能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农机补贴资金达到23.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机具88.7万台,受益农户达到61.3万户。全省农机总值达到224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685万千瓦、拖拉机达到77.4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63.6万台(套),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0%、35.8%、44.9%、45.7%。小型拖拉机占比持续下降,比“十一五”末下降7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机具占比提高。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装备基础。

——体系建设显现新成效。省政府出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并从2015年开始每年扶持发展装备规模100万元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150个。全省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778个,比“十一五”末增长6.73%。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54个,同比增长5.5倍。农机作业、信息、技术、维修等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农机人才队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鉴定、推广、培训、监理、生产销售等支持保障网络,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人力和组织保障。

——质量安全实现新提升。全省层层靠实安全监管责任,农机监理“三率”水平达到74.08%,5年共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58个,其中国家级30个,加强了对微耕机、联合收割机等危及人身安全农业机械的监管,农机事故持续控制在安委会下达指标之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省农机鉴定站更名为省农机质量管理总站,农机质量管理、农机鉴定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取得新实效,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9.乡镇“十二五”城建发展规划 篇九

1、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畅通便捷的内外交通网络,先进的通信设施,良好的供电、供水、供气条件等)。

2、合理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的比例。

3、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高效、务实。

4、城镇空间布局合理。

5、保持独特的城镇生活环境。

6、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二、城镇用地规划镇区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34.85㎡/人,规模为148.76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6ha;远期建设用地指标取119.94㎡/人,规模为200.00ha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245.88ha。

三、镇区用地布局

1、城镇发展方向

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

2、规划区范围

镇区规划用地东至红枫路,西至合欢路,南至临河路,北至青枫路,面积552公顷。

3、规划结构和形态

3.1、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道路情况,考虑操作的方便性,及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基本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最终整个镇区形成以“一心、两区、多组团”的规划格局结构。一心——镇区新的商业教育服务核心;两区——镇区工业生产区、镇区生活服务区。多组团——镇区生活区形成的多个居住组团。

3.2、形态

由于镇区主要向东发展,次要向北,谨慎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为此镇区最终形成以原建成区为基础的逐渐形成集中团块状用地格局。

4、各类用地布局

4.1、工业用地

镇区工业为民营产业区。本区对镇域范围内部的传统工作业的整合重组,原则上要求无污染的绿色企业进驻。规划在镇区东北侧集中布置,建设用地面积49.7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6.55%。

4.2、仓储用地

规划集中布置了两处处仓储用地,位于镇区繁荣路和河滨路交叉口东南侧。另一处布置在产业区内,服务于工业。仓储用地总占地面积为6.30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07%。主要用于粮食收储及物流存储。

4.3、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面积为92.92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37.79%。

——镇区居住建设用地集中布置,由繁荣路及历大路的划分为四个组团。

——现状居住地主要进行调整,改造居住条件,调整人口密度,增加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按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住宅,公建道路及绿化用地,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形成居住中心。

4.4、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依需设置,规划总用地总面积为32.13ha,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3.06%。

(1)行政办公用地:将原镇政府扩大至龙槐路和繁荣路交叉口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完善,其它行政办公机构用地尽可能在其周围集中设施。

(2)商业金融用地:完善原有的镇区商业金融区,规划腾飞路和盐化大道作为商业发展轴线。

(3)教育机构用地:现状城西中学和城西小学原址扩建,同时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远期在北部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更好地服务于居住区居民。

(4)文体科研用地:规划在新镇政府北侧结合水体绿化景观布置科研、文化、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现状的老医院原址扩建,并且为远期预留发展用地。

(6)集贸市场用地:为强化本镇的商业服务功能以及良好的区域位置条件,规划在东北部居住区处建设综合交易市场。

四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过境公路:青班路,历路,均为二级公路。

——汽车站:在镇区西部设置汽车站。

——加油站:镇区共设置一个加油站。

2、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结合现状路网情况,规划采用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路网间距基本上为200—300m。道路等级主要采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体系。

——主干道:红线宽度24-36米。规划将青枫路、红枫路作为主要干道。

——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8-24米。

——支路:其他道路为支路,红线宽度14、16米。

——停车场和其它交通服务设施:停车场设置两个,一个在历大路西侧、公园路南侧,另一个考虑在民营产业园区设置停车场,镇区新建项目应按有关规范的留足停车泊位,居住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家用小汽车的停车问题。镇区西侧设置汽车客运站一处。

——城镇广场:在镇政府南侧设置一个广场,平时供居游憩,特殊时可做集会之用。

五、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1、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1.1、城镇公园

规划在镇区设置城西水上公园以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并为镇区居住环境的提升打下基础。

1.2、城镇小游园

规划中以保护和利用自然河塘为原则,结合居民的行为特征,规划结合河道设置绿地景观小游园作为镇区景观点供居民休憩、谈心、游玩等。

1.3、线性绿地

本次规划以整合镇区内部水系建设绿地

为主、重点绿化道路为辅防护隔离带作为补充,形成线性网络。

——滨河绿地:在镇区北部、中部和东部通过整理形成的水系,在其两侧设宽不一的滨河绿带,以环境绿化为主,建军设对应突妯其休闲、娱乐功能。

——重点绿化道路:路和和左路规划为重点绿化道路,保证应有的道路绿化的同时,两侧还各增设4-15米的绿带,以丰富城镇景观。

——防护绿带:规划在汗水处理厂北侧和镇变电站西侧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以尽量减少其对居民的干扰,现时为防护设施的扩建留有余地。

1.4、小块绿地

居住区的组团绿地,城镇内部的小块绿地,公建前的装饰性绿地等,在建设时,要按规范配置。

1.5、经济果林

在镇区周围结合地形、水塘种植果林,既有利于小环境气候的改善,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2.1、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塑造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城镇风貌。同时强化生态景观特色的营造。

2.2、规划重点

a、主要水体景观轴线:对现状水体进行科学整治,在最大限度减少土方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个水体景观公园即“水上公园”。沿线建造造型优美的建筑物,以形成活泼有序、统一、和谐的水体景观画面‘

b、次要水体景观轴线:在现状水系的基础上加以整治疏通,设置两岸绿地小品形成次要水体景观轴。

c、道路景观轴线;以河滨路、柳林路为主要道路景观轴,在美化街道的同时对各个景观点以及各条水体刘观进行串联。

d、公园建设;公园是绿地景观系统中所占面积最大的景观中心,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整体绿化风貌,规划提出应挖掘景观资源、突出城西特色。

e、环境细部处理:规划要求在注重大环境塑造的同时,应注意各类小品、铺装、标志牌等细部设计,以真正达到环境点缀目的。

3、整体设计导则

3.1规划原则

1)以镇总体规划为指导,在城镇功能分区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城(来源:好范文 http:///)镇的特色条件,加以充实、突出、提高,以创造新的城镇风貌。

充分利用城镇的经典门户区、控制点,重点规划,精心组织,使城镇景观富有生机。

根据城镇规划结构和自然环境,创造丰富有序的城镇生态景观。

3.2规划重点

重点研究在城镇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镇形态结构、城镇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确定城镇特色形象塑造的标志、标识性景观区域及其景观节点,构筑城镇景观整体框架。

3.3规划措施

1)城镇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筑

城镇形态空间结构:“结合现状、中心发作、绿带环镇”的整体城镇空间形态。

2)城镇景区的划分

规划将镇区划分为以下景区:

——自然环境保护景观区:主要是中部水系周边区域。要求保护水体的自然形态,加强绿化,严禁污染;适当修筑人工景点作为镇区核心景观;

——近郊田园景观区:主要是城镇近郊观赏性农田、果林、苗圃、鱼塘等,突出田园风光特征,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中心政务文化区:主要是新镇政府及附近的城镇中心区,强化建筑的风格、个性,反映现代化城镇的风貌;

——城镇门户景观区:主要是城镇对外出入口地区,其建筑、小品、环境等主要突出强调城镇门户的景观特征;

——城镇环境:强调城镇水体的保护与利用,重视绿化的质量和覆盖效果,提高景点与景区的观赏价值和品位。

——建筑物

a、建筑高度:新老镇区均为4-6层,城镇中心和地段中心可适当布置高层建筑;

b、建筑风格:以现代感为主,以有特色和个性为宗旨,建筑色彩宜淡雅、明快,并形成和体现地方特色。

六、城镇建设规划

1、规划原则

1.1、建设实施总体规划的关键步骤,注意与总体布局的协调统一。

1.2、依托现有镇区,逐步发展,充分利用原有各项设施,避免分散建设提高资金利用率。

1.3、成片集中开发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1.4、在进行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进行原有镇区控制、改造和建设。

2、建设规模

镇区人口将发展为1.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48.76公顷,人均用地为134.85㎡/人。

3、用地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镇区,沿繁荣路、历大向北、向东发展。

4、近期建设主要项目4、1道路建设:拓宽历大路、打通马朱孟大街海棠路、合欢路、富康路、临河路以及城西公园区域一些道路、停车场等一期工程。

4、2完成镇政府周围环境的整治。

4.3、完成河滨绿苑的一期工程。

4.4、新建、改建居民居住生活区。建设部分高档次的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示范小区。

4.5、新建镇区的汽车站。

上一篇:评星定级动态管理方案下一篇:三年级学习《教师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