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2024-10-10

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精选15篇)

1.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一

本周,我患上了失眠症。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只能从床上起来看书、听智能天猫,我打着哈欠,感觉很累,但就是无法入睡。那种感觉真的很恐怖。最严重的一天,我凌晨两点多才入睡,4点多又醒了。妈妈非常着急,她说我急需要户外的阳光和空气。

过去两个月,我们一直坚持“少外出、不添乱”,而这个周六,为了治疗我的失眠,我们决定去户外运动一下身体。

把果汁、咖啡和三明治放进一个小篮子,带上餐布,野餐的感觉浓浓地来了。去哪儿呢?公园已经预约不上了,路上人好多啊,车堵得像长龙。看来,大家都忍不住春天的召唤,走出门去。我们的车完全凭感觉向杨公堤开去。路过龙井丁家山时,我大喊起来,我记得这地方,钟老师带我们春游来过!妈妈说,那我们就索性在这附近停车吧。我们很幸运找到了一片草地。在一棵高高的大树下铺开餐布,一半树荫一半阳光,特别惬意。近处,一株樱花开满粉色的花朵,远处,风吹着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的鹅卵石岸上,野草被水浸得油亮湿润,真是太美了。很多家庭和我们一样在晒太阳、野餐,还有小孩子在放风筝、玩皮球,大家都注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好。

我和好朋友一起玩了泥巴,又玩拔草。拔到长得像青菜一样肥大的野草,是我们在学校里拔草时最开心的事。远处,传来一阵笑声。我们飞奔过去。原来是一大片鹅软石的滩涂上,很多人卷起袖子在翻找小螃蟹。比大拇指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小螃蟹,时不时被翻找到,每一次,都引起一片欢呼。我忍住脚底被石头硌到的痛,一心想找到一只小螃蟹,结果螃蟹没抓到,却摔进了泥坑。我玩得满头大汗、浑身脏兮兮的,妈妈却一点也不生气,还说小孩子就需要这样玩。

这天晚上,我八点半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大早上。

2.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二

“我们语文老师也不好, 一吹起牛来就是一节课.”

路过操场, 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孩子的抱怨声.回想自己的课堂, 也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虽不曾占用孩子们的下课时间, 但也恨不得每节课能多上几分钟.你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烦恼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时间总觉得不够用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我们教师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现状呢?

现状一:有的教师上课事先准备不充分, 目标的制定宽泛, 流于形式, 往往到了课堂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用多少时间来完成每个步骤, 只是跟着感觉走, 跟着自己一贯的老路子, 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 有时甚至是信口开河.有的问题遗漏了, 就回头重讲, 没有顺序, 没有条理, 讲得啰嗦, 听得乏味.

现状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没有明确自己本节课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教学点往往什么都想抓, 遇到问题就问, 又什么都抓不住.等到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还云里雾里搞不清楚.有些有难度的题目, 教师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答案, 没有合理有效的引导方法, 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也失去了作用, 学生的答案依然是个体的、浅显的.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无效的.

现状三:有的教师上课的节奏不紧凑, 课堂上老是无谓地浪费时间.把时间都用在了讲废话、重复的话上.比如:我们学校有个教师在教《爱如茉莉》 (苏教版第九册) 时, 他问:课文怎样写出了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顿了顿, 他又说:也就是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你先读句子, 再思考哪些句子能表现父母之间的爱.其实, 这么多句子就是一个问题, 问完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他就这么重复来重复去, 翻来覆去地表述, 表面上是生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实际效果就是在浪费时间, 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呢?根据自己从教十几年的经历, 我有以下这些看法:

一、目标明确, 不偏题.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 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度广度等, 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从大的全的方面来说的, 具体划分到每一节课, 就得有具体的小目标.目标不可多, 要有侧重点.实践证明, 目标越细化, 完成度就越高, 自我检测就越容易, 那么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学效率就越高.比如说:《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在每一课的第一个目标中列出的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散文都是这样的目标.作为有能动作用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不是该细化, 侧重呢?在备课《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 时, 我发现课文的语言、句式很有特色.于是在朗读课文方面的目标, 我是这样制定的:

第一课时

1.默读全文, 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地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出短句子所表达的情况紧急, 危险逼近, 刻不容缓的感觉.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感动的理由和想法.

2.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二、重点突出, 不盲目.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因其足智多谋, 胸中有天下, 一切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我们教师也需要事先规划, 心中有学生, 有整体的设计.每一节课, 教师都需要通过研读教材, 收集资料, 制定出适切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规划出操作的几个板块, 确定哪一个板块是重点, 哪一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预算出每个板块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哪些内容是预习完自己已经学会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通过合作、点拨才能领悟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这些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心中有策.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上的一篇课文, 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每个板块后面都有具体的时间和方法的预设:

(一) 、故事导入, 直入正题, 理解关键词语.

时间预设10分钟.方法:读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都很喜欢读故事.指名学生读2———5自然段, 教学生边读边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 、师生合作, 再读课文2———5自然段.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分角色读对话.

(三) 、看图, 想兄弟俩说话的神情, 同位合作直接对话.

师生合作表演, 明理.时间预设21分钟.方法:集体看图, 同位合作, 研究兄弟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 模仿争论.然后师扮演哥哥, 生扮演弟弟, 一起创设争论的场景, 理解“争论不休”.然后抛出问题:你觉得我们兄弟俩怎么样?懂得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四) 、指名读课文的其余部分, 学习标点“…………”.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直接传授知识点, 让学生明白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省略说话人, 省略大段大段文字, 可用上面的标点.

(五) 、出示原古文《笑林广记》中的《争雁》.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师范读, 生学着读一读, 了解课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从时间的分配上, 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这节课的重点是第一板块、第三板块.第一板块侧重的是生字词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这是保底工程.第三板块考虑的是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愿意动脑思考, 动手尝试,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长进, 才会高效.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动静的搭配.后面师生合作部分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 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环节.如果前面的学习内容步步落实,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

当然,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需要灵活执行时间.因为时间是备课时预测的, 这与实际的操作很有可能有距离.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时间, 比如有些铺垫、过渡或者是小的知识点, 在预设时不可能样样俱到, 事事吻合, 遇到教学顺利时就立即展开下一阶段的教学, 不能拘泥于事先的预设, 一成不变, 否则就是浪费.心中要谨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别的环节上多余的时间运用到重点环节, 在重点部分的学习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出错、改正.像《争论的故事》中学生同位对话表演, 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 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场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指导、评价、试演, 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请刚刚表演过的同学再来一次.我想这一次他们一定比前一次成功, 因为这是集体的智慧, 是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的结果, 而且同学们也会从两次表演的对比中明确争论的语气、表情, 能想象到古时候兄弟俩争论时的真实场景.这样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教学才会更扎实有效.总之, 善用时间, 正确取舍, 重点突出, 教学实在, 是我们教师每堂课的追求.

三、关注生成, 不放过.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是充满活力、有思维、有个性的.所以课堂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 也不可能每一堂课, 每一个环节都能事先预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机制, 紧紧扣住课堂的生成, 把他挖掘成课堂的亮点.

听一位教师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教师呈现了五个文中描写“月”的词, 请学生读,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也很轻柔.其中有一个词“静影沉璧”,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说:“有时候理解词语, 你可以先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 然后把字义连起来思考整个词的意思.你还可以运用书上的图来理解这个词.”经过思考, 一个同学说:“月亮的影子静静地照在墙壁上.”教师明显一愣, 他没有请其他同学回答, 而是接着问这个同学:“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月亮的影子是照在墙壁上而不是别的地方的?”那位同学说:“是‘璧’.”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壁”.同学们立即窃窃私语起来, 那位同学立马说:“哦, 不对, 不是墙壁, 应该是玉.”“那月亮的影子在哪儿呢?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接着问.同学们一起思考、研究, 终于弄懂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 教师在预设时一定没想到这个词的理解会出现这样的插曲, 因为教师事先教给了学习的方法.不可否认, 这位教师是机智的, 以春风化雨的语言, 引导学生比较、联想, 让学生品尝了改正错误、寻找成功的喜悦, 让孩子们沉浸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

不过, 关注生成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善用.面对值得生成的关键点, 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时间, 运用有效的方法, 不能一味地生发, 随着学生的回答离课文的学习越来越远, 也不能浅尝辄止, 学生还没有领悟就突然结束.

四、即时检测, 不懈怠.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高效, 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合理有效地运用课堂检测能让我们了解学情, 及时调控课堂.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学时,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教师的心里要有数.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指定不同的学生来读, 当场评估他们的朗读能力, 合理使用朗读时间.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段落的长短, 分别请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来朗读不同的段落, 朗读水平低的同学读较短的段落, 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则朗读一些有难度的段落.教师和学生当场评价, 有效指导朗读.有时可在课尾设计小问题或小练笔来实现对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3.去野餐作文200字 篇三

我们的书包都鼓鼓的,一看肯定装了许多食物,果然大家都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胡一波还带了一个大箱子,好象出门旅游一样。我们组的食物也不少,野餐垫上都放满了,有面包,有饭团等等。周珊妮还带了午餐肉,真没想到,方一璇带的零食也很好吃。

不过,我最喜欢周姗妮带的饭团。她妈妈做的饭团是小米做的,圆圆的个头,配上午餐肉可好吃了,如果再加上一些海苔的话就更美味了。

4.去野餐英语看图作文 篇四

Boys and girls,attention,plealse.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ic at Dongshan on the ing saturday.You are asked to bring your own water and food by yourselves because there is no store there. Do remember to put on your sport shoes because we will climb the moutain after lunch.At last, we will get together at half past six at the gate of our school.It takes us 2 hours to get there.

Do be late please! thank you very much!

5.猪先生去野餐大班教案 篇五

1.在听听、猜猜、看看、讲讲、说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进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知道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准备:

PPT、录音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知道小猪吧,那在你的印象中小猪是怎样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小猪又会是怎样的呢?)

2.介绍故事名称:一起来看看,谁知道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讨论:有谁知道,什么是野餐?

过渡语:那我们就来听听故事里的猪先生在野餐的途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听听、猜猜、讲讲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倾听故事第一段(开始-------一定能打动她)

(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猪先生这样的准备能打动猪小姐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过渡语:那猪先生的朋友们也会这样想吗?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

2.猜讲故事第二段(路上----------我给你一个建议)

(1)猜想:狐狸会提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那究竟是什么建议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狐狸到底提了个什么建议?

------狐狸为什么要把自己美丽的尾巴给了猪先生?

------那你们来看看,猪先生戴上了狐狸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渡语:尾巴借给了猪先生让他看上去显得聪明一点,但到底这样能不能打动猪小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3.猜讲故事第三段(接着-----------猪先生很满意)

(1)看图猜想:狮子会给猪先生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猪先生对现在的形象满意吗?为什么?

过渡语;猪先生现在看上去既聪明又威猛,这样能打动猪小姐吗?说说你的理由。

4.看图猜讲故事第四段(出示图)

(1)看了这张图片,你觉得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2)倾听并验证猜想:一起来听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猪先生身上怎么会有斑马条纹的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斑马都说了些什么呀?(理解什么叫英俊?)

过渡语:猪先生得到了三位朋友的帮助,看起来聪明、威猛又英俊。不知不觉来到了猪小姐的家门口,猪小姐会喜欢这样打扮的他吗?

5.倾听故事第五段:(终于----------他会来收拾你的)

(1)到了猪小姐的家,发生了什么事?

(2)讨论:猪小姐说的话说明了猪先生在猪小姐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印象?

(3)自主讨论:猪先生该怎么办呢?你们来帮忙出出点子吧。

过渡语:那究竟猪先生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完整听一遍故事吧。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猪先生是怎么做的?

2.这回,猪小姐见到猪先生是什么反应呢?

3.这一路上,猪小姐把丑八怪的故事仔仔细细地讲给了猪先生听,那这个时候猪先生在想些什么呢?

6.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六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综合,素质

夸美纽斯曾说:“要去形成或培养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 一定要在他尚未定型、柔弱的时候去形成。”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大门, 一切有待塑造。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 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是这样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第一阶段为初一年级上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行为规范, 诸如工整书写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经常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等;第二阶段为初一下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智能方面的习惯, 诸如课内做笔记、课外主动阅读、读书摘记、写生活随笔或写周记的习惯。

一、工整书写的习惯

2009年中考, 桂林市的中考改卷采用无纸化阅卷, 这对书写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字如其人, 从字的书写, 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语文版的初一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中有“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四单元中有“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由此我按教材来上好写字课, 严格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做到“三个一”, 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 胸口离桌边一拳, 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还须做到“八个字”;即头正, 身直, 臂开, 足平。每周上一节写字课, 均要求用正规的硬笔书写纸来练习。在练好基本笔画后, 才让学生练习正楷字;在练习正楷字有一定基础时才引导写行楷字, 以提高书写速度;有机会时组织学生参加桂林市硬笔书法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成就感。

二、大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初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的开始5分钟, 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声朗读、个人领读等;学生喜欢大声朗读, 有利于老师开展课文教学, 有利于培养语感,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自习或班会课上, 可以多组织诗歌朗诵小组比赛活动, 各小组每周评比一次朗诵之星, 在比赛之中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一上学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 老师要布置相应的预习题, 让学生知道该查哪些生字词的注音和词义, 该思考哪些预习题, 课上用3分钟进行字音词义的抢答比赛:课后布置相应的复习题,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只有形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才能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的习惯

初一年级, 老师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上课要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 老师精讲, 匀出时间给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探究问题,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确课文重点难点, “学贵有疑, 大疑有大进, 小疑有小进, 不疑则不进。”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开启学生智力, 营造创新氛围,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举手质疑精神;除此, 还应培养学生快速记笔记的好习惯, 以便于课后复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五、课外阅读和边读边摘抄的习惯

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待于平时扎实的读书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一边阅读, 一边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比较厚的课外阅读摘抄本,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初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尚不能自觉学习, 自控能力较差, 对这种智能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可以采用家长签名和家长留言等方式来加以强化督促。

六、写好周记的习惯

中学课程科目多, 天天写日记很难坚持, 初一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 写周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勤练笔, 勤写出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初一年级上学期周记要求写350字以上, 初一年级下学期周记要求写500字以上, 班上设立作文角, 把每周写得好的周记张贴出来, 让全班同学欣赏, 也让同学们有成就感。有机会找一些写得优秀的周记推荐到有关的报刊上发表。

7.回不去初一作文 篇七

没有了哀伤。我们还有没有华丽丽的相遇?还有没有多彩的日子?

那些潸然的日子里,那一次次的擦肩,诠释的不仅仅是相遇。愿意一辈子守着那沉寂了很久的故事听了又听。翻开日记本,上面写着的全是回忆,不仅仅只有我和你,还有那些并不曾在我生活里停留许久的人。其实,偶尔回头看看身后的风景,遇见的总有许多相同,只是在错过之后淡忘了所以。数着星星,踏破晨曦,收获的不仅仅只有小小的快乐,更多的是那些被尘土掩埋的许多中,忘却了哀伤的昨天。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地记住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所以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坠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也许整日的寂寞可以伴随着我一直走下去。那尘土飞扬的日子里,不曾寻找过,暂停的歌曲,一遍遍的聆听着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

说句真心的话,文字真的可以理解哀伤。每一次,在日记本上用文次记录下我们明媚的昨天和哀伤的今天。虽然留下的有一道道必然的伤疤,可却总也忘不了身后的`快乐,尽管有快乐和哀伤并存。

有些事情拼命想去回忆,也回忆不起到底陌路的曾经到底留给了我什么。有些时候不想回忆的东西,偏偏出现过无数次,没有了灯光的华丽。在灯火阑珊处还会不会有和我约定了永远的人。

8.时间都去哪儿了初一作文 篇八

那真挚的歌词,那感人的旋律,对于情亲的浓浓的呼唤瞬间钻入心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那一刻,我在思考:对呀,时间都去哪儿了?朱自清也曾说:“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时光老人从来学不会等人。这一秒的事情,在下一秒却永远的成为过去的记忆,永远不会变成下一秒了,因为它只是过去的一秒。

十年的时间,它可使一个地震后的灾区重回繁荣,同样可使一个繁华都市变成一座空城。它可使一位年轻的姑娘双鬓发白,同样可使一位老人长眠于心中。它可使一个乞丐变成百万富翁,同样可使一个事业有成的亿万富翁倾家荡产。可现在,就化为一眨眼的功夫,我就从只有手臂这么宽的小婴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五年级小学生了。原来咿呀学语变得口齿伶。在以前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可是现在,已经成了永远的过去……

拿下了很久以前的父母合照,我心里如刀绞,隐隐作痛,泪滴在了那充满灰尘的相框上……

全家父母合照上,爸爸是满头健康的黑发,身体健壮,眼睛里散发出来的是活力的小伙子,妈妈是长发飘飘,皮肤暂白,优雅漂亮的小姑娘。

如今,几十年后的父母,整天已忙忙碌碌,头发里多了几缕白发,脸上也不少皱纹……

随着时间的流动,那音韵的旋律,是什么时候带了淡淡的忧伤?那些欢乐的笑声,变得悲凉?我为什么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到底都去哪儿了?那青涩的黑发,什么时候变得斑白?那年轻的父母,什么时候有了皱纹?

是啊,在时间的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不能倒流时光,这是免不了的事情。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不会遗忘的事,真的就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不会在乎的人,却那么真切留在记忆中。

9.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九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80份, 收回160份, 调查对象正是江西省樟树市某校初一年级全体新生。也许调查的范围不够广, 调查结果的收集不够理想, 数据统计不很精准, 但调查活动或已达到调查目的, 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于是笔者愿执笔将调查结果加以分析, 形成本份调查报告。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并节约作答时间, 本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6个题, 题型大体是选择题, 或有个别题是选择加填空题, 填空的部分多为选项的补充, 为得到学生的其他想法而设。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习态度方面

“态度决定一切”。在语文学习方面, 学生的学习态度虽不至于说是最重要的, 但其地位不可忽视。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必将其列为学情分析的一项, 本问卷正设计了本方面的问题供学生回答, 并排列在问卷前面, 让学生一开始答题就进行自我反思。

在这个方面设置了四个选择题, 有关于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学习难度方面的、学习地位方面的和学习动力方面的, 调查结果如下:

在收回的160份问卷中, 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与有些兴趣的各有49和84人, 共占比例是83.13%。看到这个结果, 语文老师该是欣慰的, 并且还有约9.38%的学生认为以前没有兴趣、现在有兴趣, 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对学语文现在或一直没有兴趣。关于把语文放在各科学习中的地位, 收集到的结果显示比例类似, 把语文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和比较重要的地位共占比为81.25%, 放在不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地位共占7.5%, 放于次要地位的占剩下的11.25%。这两个问题虽不是连续呈现, 结果却以如此接近的比例呈现, 实为惊讶, 也该引起语文老师的注意, 以及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影响了其将该学科列于总学习中的地位?由此, 该用什么办法培养兴趣呢?

在学习语文的动力问题上, 过半的学生认为是语文内容丰富精彩, 其次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三项共占比例是83.76%, 也有10%的学生选择的是能取得良好成绩, 剩下的几个比例的学生则认为是父母、老师逼的, 或是其他原因。而在学习难度方面, 有80.76%的学生认为在各学科中, 语文比较或最难学, 如此高的比例, 远超认为比较好学和最好学加起来的7.5%。那么对于这两个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 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语文教材编织者和语文教师都得下一番工夫, 将语文内容设计得更精彩, 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 培育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 已有情况方面

知道了学生在语文上的学习态度, 也很有必要掌握他们以往的学习方式, 以根据他们的已有情况进行教学衔接。因此, 本问卷设计了十道明显的此类题目, 以了解学生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状况, 从时间上划分, 有课内也有课外的;从功能上划分, 有阅读、写作学习和完成练习的。

例如, 课堂学习方面, 有44.38%的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老师讲为主, 甚至有10.63%的学生处于发呆、走神、听不懂的状态, 只有26.25%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和11.87%的学生与老师同学产生思维碰撞, 6.87%的学生会积极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状态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 在多选题的第9题“在六年级的学习语文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的结果里, 有32.93%的学生选“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 和30.08%的学生选“多读、多听、多写、多问”, 也有21.14%的学生选“识记、理解、应用”。与此同时, 有超过15.8%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或是想学就学, 或是只听老师讲。

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的显性载体在于课堂的实在表现。当问起“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你是______?”时, 竟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 过半比例的是知道答案不愿举手, 也有一些是等别的同学回答, 甚至有一小部分是根本不参与, 以没思考为由,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思考并回答, 其中还包括遇到简单问题能思考并回答。这样的结论, 也就和前两道题不谋而合, 可知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大多学生有被动学习的心理迹象, 更愿意听老师讲授, 而自己则懒于认真思考、主动回答。这样的学习状态, 着实令人担忧, 而初一语文教师就该运用一些方法, 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的习惯, 一改以往的惰性。

知晓了学生在以往课堂里的表现, 也可顺便了解他们在课外是怎样巩固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提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语文拓展到生活”, 学生的课后练习和课外阅读就不可忽视。可就课后巩固练习和课外阅读的统计结果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方面, 仅有13.13%的学生有经常读的阅读习惯, 偶尔读和没时间读、不想读的学生比例竟超过40%。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阅读量难以居多, 怕是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虽和阅读速度、方法等有关, 但阅读词汇和语汇估计也难以得到质的积累。所以, 这该引起接手这些刚从六年级升上初一新生的老师们注意, 适时和适量地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 增加阅读量, 并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 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途径;写作, 则是他们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为获得学生在习作方面的情况, 本套问卷里有几道关于写作的题, 统计数据是:作文素材来源上, 分别有69和15位学生是自己平时积累和观察生活;70位选择仿写或自己想象, 比例超过40%。由此, 在写作方法上, 已有和期待的方法选择结果如下:

这些统计数据较充分地说明, 学生无论是已获得的写作方法还是希望得到的方法, 阅读和老师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在老师指导上, 多于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老师精批细改或评讲、增加练笔指导。由现有水平到希望得到帮助, 这是反映语文教育衔接的一个角度, 而更好地体现这一观点的表现则在于由学生的主观判断到期待心理的过渡。

(三) 主观判断方面

主观判断是指对于本套问卷设计的一些题目, 适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判断结果因人而异。例如, “你认为哪个因素最能影响你学习语文的热情”、“你认为考试成绩与你语文水平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认为最有效果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 这几个问题有类似之处, 却散落于已有状态和期待心理部分之间, 现只做简单分析。

各有略超于3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重”和“教师态度不好”易影响自己学习语文的热情;约有六成学生觉得考试成绩基本或能反映出自己的语文水平, 只有不到12%的学生选“不能相比”;而对于“最有效果的学习方式”的选项则以“做练习题”、“默写背诵”、“查找资料”、“去图书馆读书”和其他方式的排列呈现, 并且前三个选项的比例都居于两成到三成之间, 相差不大;就“自己的语文薄弱环节”而言, 选“古文阅读”和“写作”的居多, 各占43.13%和36.88%, 其次是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和诗歌鉴赏。设计这样的题目供学生作答, 并以无记名方式, 对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略有欠缺, 但对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情况是有帮助的。

(四) 期待心理方面

教师从总体上通晓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 更重要的是结合课程标准, 迎合他们的期待心理, 编排符合他们年龄段心理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踊跃地参与进来, 快乐阅读, 乐意写作, 以达到语文教学有效衔接、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分析他们的期待心理就尤显必要。摘录几道题的统计数据, 以直观的表格形式呈现:

表格里的数据表明, 学生希冀老师能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 并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 多讲授或是在讲授中交流, 也就是说, 希望老师发挥引导作用。这就该引发语文老师们的思考:新进来的初一新生希望老师能给予较多的帮助, 那么该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 又不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除了这些, 还从教材和学生自己学习角度方面提出问题, 以把握他们的期待心理。如对于新教材中的栏目, 学生较喜欢的有课文阅读、古诗背诵、名著推荐阅读等可知, 相对于更需要深入思考的写作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言, 学生更偏向于简单的基础知识部分。

而对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预期方面, 就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上的统计结果如下:近半数学生愿意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主动收集有关资料或借助教辅资料书来预习, 但仍有多于三成的学生不愿意预习或只把课文读几遍来简单预习。只有55.63%的学生会积极与他人合作, 剩下的一些学生或是自己独立思考, 或是因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讨论和不想思考、讨论, 而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以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课后学习上, 预计自己能用一个小时以上来学习语文的只有38.75%的学生, 而大概能用半个小时或以下的人数近于三成。可见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预期度不够高, 计划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不够充足, 学习方式不够新颖灵活, 多数是希望老师给予帮助。如此, 学生或许会花一些时间自学简单部分, 老师倒是要多指导他们不懂的部分, 准确选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

三、调查意义

本份调查报告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 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已有情况、主观判断、期待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大致分类, 既了解了他们以往 (多指就近一年的小学六年级) 的学习状况, 又倾听他们的本阶段的真实心声及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这一年的学习期待。并就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提出自己的思考, 希望对初一语文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群体和个体特点, 以抛砖引玉;并在固有经验基础上尤为准确地把握学情, 确定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4.

[2]邵燕楠, 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2.

[3]唐子江.语文“有效教学”批判[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5.

10.初一暑假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十

——题记

小时候,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无限的数字。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总感觉时间是用。之不竭的。曾幼稚地以为,我是初生之阳,前路有无限的光阴,于是乎,许许多多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却不知道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消失,太阳也会落下。

等我长大,懂得了人生,也懂得了什么是衰老,再看到美好的事物正渐渐凋零时,我不禁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我很顽皮,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总是一味地玩乐,于是虚度了许多光阴;小时候,我对理想的概念很模糊,于是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步入初中后,我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感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感觉到了时间的不够用。于是心中开始树立理想,但是学习的状况却让人不甚满意。

小时候,总觉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是我的保护伞,他们永远不会老去。现在,我再认真地看看他们,爷爷、奶奶头上已经全是白发,背也驼了,还拄起了拐杖;爸爸、妈妈脸上新增了很多皱纹,如沟壑一般。我心中不免一阵恐慌,岁月催人老,我何时才能自立?

时间无处不在,又每时每刻都在流逝着。延长时间,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我们的理想,珍惜美好的亲情。多花点时间学习,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你距离理想的彼岸才会更近一些;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你才会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爱的淳美。

时间的短暂或漫长,取决于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只有真正懂得生活、懂得合理利用时间的人,才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叹息:时间都去哪儿了。

11.特殊的野餐作文 篇十一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乘着车向老家奔去,一想到要回老家了,我的心就怦怦直跳。老家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天空湛蓝,鸟语花香,我很喜欢那儿,这次要去那野餐,我自然很高兴。

到了老家,发现有好多亲朋好友都来了,热闹的气氛难以言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都已准备好了烧烤架和各种食材,就要开始烧烤了!看着烧烤架上摆着的琳琅满目的美食,我都快流下了口水,嘴馋死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其中一串肥嫩的里脊肉,好想一口气把它吃掉,可惜它还没熟,不能吃。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烤好啊?我擦着额头上的汗珠。终于,里脊肉烤熟了!我马上扑了过去,但还是晚了一步弟弟闪电般地伸出了手,取走了那片里脊肉。我很不开心,却又无可奈何地拿了另一串又瘦又小的`,大口吃起来。这片里脊肉,味道又麻又腻,而且这么小块头,怎么可能好吃?

但我马上便转悲为喜了,因为我看到一串又香又脆的香肠就要烤熟了!我不住地问旁边的叔叔,“可以吃了吗?”“什么时候烤好呀?”叔叔一次次地回答道,“还没呢!”“还要再等会儿。”我真是等不及了。香肠烤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根往嘴里塞,结果因为太心急而被烫得龇牙咧嘴!唉,太悲惨了!

吃着吃着,实在有些口渴了,我打开一瓶饮料,凑到嘴边,“咕噜咕噜”地喝了个爽快!我边喝边擦着嘴,回味着刚才饮料那甜蜜蜜的味道。

12.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引导,应变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是各门科学必备的语言基础, 但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性, 导致好多学生不愿甚至不学语文,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有一点是不容我们忽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情感的投入——融情于教, 热爱每一位学生, 这是使课堂充满温馨与激情的基础

情感, 从审美角度上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与情感, 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教与学的乐趣之中。使自己的每堂课都情意融融, 如诗如画, 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领悟真谛, 陶冶情操。

三尺讲台赋予我们的是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无尽的知识从这里传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视之为自己耕耘的圣土, 应精神焕发, 神采飞扬的踏上讲坛, 带给学生以久旱的甘露, 饥渴的琼浆,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是爱他们的。

二、开篇导语的精心设计, 是吸引学生思维的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教学导语不仅能产生先声夺人之势, 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 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 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 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所以,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在学习莫言的《过去的年》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春节俗称“过年”, 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年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了, 你过年都做些什么?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一下?由大家熟悉的年的习俗导入, 让学生有话可说, 激发学生对过去年的习俗的好奇之心, 也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问题的设计、提问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能否吸引住学生思维, 关键在于问题的精炼与趣味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相当的诱惑力, 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

为了让很多基础并不好的同学都能有话好说, 可以设计多个问题供学生选择。例如我讲授《致橡树》时, 在最后延伸拓展这一环节上这样设置问题,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愿意谈一谈的说说, 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 激发了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心灵的共鸣。我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谈一谈你对爱情是怎样看待的?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谈一谈: (1) 你对中职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 (2) 你认为爱情的基础和保障是什么? (3) 你认为接受爱情之前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些问题一提出, 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 连平时不怎么主动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几句。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而且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轻松、愉快的美好状态。

四、良好的应变能力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搞好课堂气氛的保证

教师课前准备再充分, 也可能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 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意识和能力。

语文课中常出现的意外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学生不能按老师思路完成学习任务, 使课堂出现暂时冷场。2.学生启而不发, 面对这种情况, 不要着急, 要仔细寻找其不发的原因:是师生情感沟通不够理想;还是学生精力不集中, 对问题不明白;还是有顾虑, 怕答错了?然后再对症下药, 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学生提出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观点或老师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好事。它起码说明学生开始动脑了。解决的办法是表扬并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还可将问题转移给学生, 让他们去争论, 教师再从中点拨提示。

五、合理的课堂结构, 适当的教学节奏是搞好语文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呆板机械的, 而是生动灵活的。在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结构, 摒弃了分析文章怎样写的定格, 采用了分析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的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和思维能力。我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在介绍荔枝重量的时候, 为什么又引用了《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不同的说法?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大家很快的明确了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作品中的句子, 既说明了成熟荔枝的鲜艳色彩和甘美滋味, 又引出了下文的说明总纲, 作者对于荔枝重量的说法不确定哪一本材料中的记载正确, 这样写,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既明确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经验。

把握课的节奏, 就必须注重思维的速度, 在信息速动, 知识爆炸的今天,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与时代, 必须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多面性、敏捷性。在教《故都的秋》一文时, 我采用了“一枝报春, 万木竞秀”的点式手法, 让学生讲一讲有关“秋”的妙语佳言, 一分钟之内, 学生就说出了“秋意盎然、秋月春风、秋风扫落叶……”等近二十个语句,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扩大了思维的容量。

总之,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种艺术, 它既应遵循一定规律, 又应允许百花齐放, 创出个人风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用心灵去拥抱, 用汗水去浇灌, 才会“满园桃李芬芳, 秋节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2]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06期.

13.快乐的野餐作文 篇十三

我们各自从家里带来了刀、叉子、铲子……还有我们的零花钱。我们把钱凑在一起买了一些鸡蛋、鹌鹑蛋、蔬菜、水果等等,许许多多的东西加起来足够这顿饭了。

准备野餐,我们做了很明确的分工,有大厨,有洗菜的,有刷锅的……分配完了以后,大家就把架子搭起来,把锅放在上面,生起火,放上油。因为火很大,烟很浓,我竟然看不清锅在哪,把菜倒在了锅外,结果菜也没吃到,锅也脏了。我们用了半桶水才将锅和菜重新洗干净。

虽然刚开始就受挫,但我们毫不灰心,又继续做第二道菜,这次做的是西红柿炒鸡蛋。

几个菜出锅了,可有人说太咸了,有人说很好吃,还有人说太淡……唉!真是众口难调啊。我只能把每个人的口味记下来,然后再给每个人做适合各自口味的菜。就这样七八个菜就做好了,我们大口地吃了起来,大家都很开心。

14.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猜猜、看看、讲讲、说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进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知道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PPT、录音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知道小猪吧,那在你的印象中小猪是怎样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小猪又会是怎样的呢?)

2.介绍故事名称:一起来看看,谁知道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讨论:有谁知道,什么是野餐?

过渡语:那我们就来听听故事里的猪先生在野餐的途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听听、猜猜、讲讲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倾听故事第一段(开始----一定能打动她)

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猪先生这样的准备能打动猪小姐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过渡语:那猪先生的朋友们也会这样想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

2.猜讲故事第二段(路上----我给你一个建议)

1)猜想:狐狸会提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那究竟是什么建议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狐狸到底提了个什么建议?

---狐狸为什么要把自己美丽的尾巴给了猪先生?

---那你们来看看,猪先生戴上了狐狸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渡语:尾巴借给了猪先生让他看上去显得聪明一点,但到底这样能不能打动猪小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3.猜讲故事第三段(接着----猪先生很满意)

1)看图猜想:狮子会给猪先生什么建议呢?为什么?

2)倾听故事验证猜想:(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猪先生对现在的形象满意吗?为什么?

过渡语;猪先生现在看上去既聪明又威猛,这样能打动猪小姐吗?说说你的理由。

4.看图猜讲故事第四段(出示图)

1)看了这张图片,你觉得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2)倾听并验证猜想:一起来听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猪先生身上怎么会有斑马条纹的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斑马都说了些什么呀?(理解什么叫英俊?)

过渡语:猪先生得到了三位朋友的帮助,看起来聪明、威猛又英俊。不知不觉来到了猪小姐的家门口,猪小姐会喜欢这样打扮的他吗?

5.倾听故事第五段:(终于----他会来收拾你的)

1)到了猪小姐的家,发生了什么事?

2)讨论:猪小姐说的话说明了猪先生在猪小姐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印象?

3)自主讨论:猪先生该怎么办呢?你们来帮忙出出点子吧。

过渡语:那究竟猪先生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完整听一遍故事吧。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猪先生是怎么做的?

2)这回,猪小姐见到猪先生是什么反应呢?

3)这一路上,猪小姐把丑八怪的故事仔仔细细地讲给了猪先生听,那这个时候猪先生在想些什么呢?

小结:原来,适合别人的东西并一定适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15.去野餐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十五

一、抓好朗读一环

自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 语文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多是由热热闹闹的讨论创造的, 朗读在语文教改中几乎成为“洗澡中的婴儿”。尽管有识之士, 对语文朗读“千呼万唤”, 教学实践中却依然“春风不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这种语感是千磨万击锤炼出来的:书声朗朗, “口舌成疮”反映了我们古人读书的认真刻苦;“操千曲然后知音, 观千剑然后识器”“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又神”说明我们古人早就懂得多熟读的意义。

鉴于此, 我们应舍得在朗读方面下工夫。首先, 主动泛读。由于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 多数学生很难领悟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当读到“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 一些学生要么故意拖长声调, 要么传递着笑容。而《乡愁》里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 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 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范读。范读时, 要让抑扬顿挫的朗读效果深深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自觉加入到主动朗读的行列中来。其次, 开展朗读比赛。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纸船》;接着开设一节朗读比赛课并及时评价。评价时多用鼓励性语言, 充分肯定参加比赛学生的表现并且提醒其他学生, 只要敢于去尝试, 你也能成为朗读好手的!第三, 动员学生积极体验。不论是早读时间还是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常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体验多了, 体验得深刻, 学生才会自觉地让朗读伴随着自己, 才会深刻地意识到朗读是领悟文章的催化剂。

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随着反复“练”有所提高了。只有让学生亲口去品尝“橄榄”的美味, 才能得到纯正的原汁原味。加上个人情感的朗读, 实际上是对作品美的一次再创造。丰富的想象能够补充、完善作品的内涵, 填补作品的空白之美。这样一来, 一个个死的文字就能动起来, 变成“大脑屏幕”上一幅幅活的画面。学生面对的才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世界, 伴随他们的必定是兴奋、愉悦。

突出朗读, 让学生体验朗读, 真正让学生尝到了领悟的喜悦, 自觉地养成了积极朗读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7~9年级) 目标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语文教学实际来看, 我们就会发现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陷入了一个新的误区———“满堂问”。教师在满堂问的时候, 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 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导演”,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质疑问难, 用“问”来调动学生, 引发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如果满堂课教师处处主动, 先“发”制人, 学生只是面对老师发问被动地答问, 尽管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思维训练, 但往往在这种连珠炮式的质疑中, 学生只能是不亦乐乎地寻找答案, 几乎没有设疑发问的时间。教师在教学中, 有意无意地要通过设问把学生引领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结果中去, 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主体性得不到确认。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完全是为老师服务的。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启发式”的老黄牛。试想想, 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怎样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呢?

心理学认为,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从觉察发现问题开始的。求知欲旺盛的人, 不满足于对事物的通常解释, 而要进一步追求现象内部的原因和结果, 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后, 才能分析、解决问题。所以从完整的思维过程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三部曲”。如果失去发现问题这一首要环节, 思维链上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环。久而久之, 这种思维环节的缺损就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就会影响到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其优势表现在:

1.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主动质疑, 这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体现的是“以生为本”,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体现课标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同时也可以激发教师的不断进取。学生质疑的过程中, 既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应得到的尊重, 又会因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了别人的问题而产生“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增强了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激发了他们“质疑”和“解答”的热情。

2. 让学生处在和谐的气氛中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流行的教师满堂问是教师依照《教师教学用书》, 将罗列出的一串自认为能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搬到课堂, 抛给学生。教师用不经自身脑力劳动获得的“问题”和“答案”充当智者, 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这样那样, 这种师生对话是不公平的, 且极易造成对学生学习积极的挫伤。让学生主动质疑时, 由于学生所提问题的不可预见性, 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与学生做“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因此, 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充满和谐、民主, 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动质疑时, 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让学生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将会杂乱无章。因此, 教师的“导”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导读”, 明确目标, 揭示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阅读时能突出重点。其次, 教授要“导疑”, 指导学生会疑, 能在有疑之处发现有价值的疑问。最后, 教师要“导思”, 在疑问浮出水面后, 不能由教师包办解决, 仍要交给学生解答。这时, 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 甚至和学生讨论、争论,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学生的权利, 也是学生的义务, 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没有提问的权利。教师的提问如能点缀于学生的质疑之中, 起到引导、启思的作用, 定会使二者相得益彰,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学生自觉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

上一篇:汽车swot分析报告下一篇:高二文科期末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