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2024-11-13

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精选13篇)

1.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一

摘 要:幼儿情绪管理在如今的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和讨论。人们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幼儿期的情绪管理教育对长大后的情绪了解以及情绪表现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幼儿认识情绪、理解情绪、说出心里的感觉、学习处理愤怒与伤心的方法,对于培养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 情绪管理; 个案观察

案例一:开学第二天早上,成成被小然不小心撞了,他大声哭着说是小然不小心撞了他,我就安慰了一下也没放在心上,并接着组织幼儿学习新的韵律早操。后来我不经意间发现成成脸颊上青了一块,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有点严重,再看他很不开心的撅着嘴,我就马上过去细细地询问了他以及小然事情的经过,他们都说了不小心撞的,那我就让小姑娘道歉了,但是他还是情绪低落,我软硬兼施、又哄又骗的,他还是一直委屈的直掉泪,我就请他坐到边上冷静一下。慢慢的他看着我们学操也不哭了,但是让他一起来学他就又撅着嘴不高兴。等到我叫小朋友去小便喝水了他又犯倔了,怎么哄和施压都没用,就一直坐在边上生闷气。后来还是师傅强硬地拉着他去吃饭,他才在我们的哄骗下慢慢吃完了饭菜,吃完饭后情绪就好起来了。下午我观察他时情绪已经好了。

案例二:一天早上晨间锻炼时,突然听到成成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走过去询问他,他说是小坤打了他,于是我就去问小坤,他说是成成先打了他。这时我就问成成:“你有没有打他?”成成说:“是小坤先打了小诺。”于是我说:“小坤打小诺是不对,但是你也不可以打他,你打他了就是你不对。”成成就撅着嘴站在了边上不玩了,等到去做操时他又开心了。

案例三:这天下午放学前,画画突然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成成打我。”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成成已经抢着对画画说:“我已经跟你说对不起了。”然后小姑娘也就去排队没说什么了。

案例四:前两天放学,我走在成成的后面,手不小心甩在了他的背上,他说:“老师你碰到我这儿了。”我说了声对不起,他抬起头笑着说:“没关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成是一个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且他不会管理他的情绪。通俗点讲就是他可以打别人,但是其他人不能碰到他,如果把他弄痛了更是以大哭作为他告状的方式。但是从以上四个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改变,从一开始他不能排解悲伤的情绪到能够平静地表达出他人对他的“伤害”并能微笑面对,这是一个帮助他去克服以自我中心并学会管理情绪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鼓励、放大、强化他偶尔一次的“谅解”行为,同时在他突出的地方,如上课能认真听讲、动脑筋思考、学本领快等方面多表扬,给予他榜样的带头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从而帮助他明辨是非,学习控制他的负面情绪。

幼儿情绪管理在如今的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和讨论。认知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情绪被认为是幼儿情绪管理的几个要素。很小的婴儿就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说明已经是情绪的个体;而3~6岁的幼儿对情绪就已大致了解。人们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幼儿期的情绪管理教育对长大后的情绪了解以及情绪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以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情绪,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会使用认知历程来表现事件、期待未来、选择行为以及和他人沟通;儿童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是由观察学习而来的。因此,让幼儿认识情绪、理解情绪、说出心里的感受、学习处理愤怒与伤心的方法,对于培养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帮助成成学习控制情绪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帮助他认识各种情绪及这些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帮助他产生我是榜样,我要懂事,小朋友和老师就会喜欢我的感受,来培养强化他的正面情绪;帮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同伴交流,并了解事情的原因,从而“和平”解决。

一、帮助幼儿增进对情绪的认知能力

幼儿是通过情绪与认知这两套神经系统来学习控制情绪的。因此,如果长时间处于被情绪控制的状态里,会让幼儿形成神经上的记忆,从而影响其认知学习。教师在帮助幼儿管理情绪时,不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习正确认识各种情绪以及了解这些情绪所产生的效果,学习调节情绪并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例如在案列一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利用谈话活动和幼儿讲了个自己编的小故事,从故事中引导幼儿去发现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多种情绪,或高兴、或伤心、或生气,在我们发脾气时往往使身边的人伤心,而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往往会让大家都很高兴。通过对故事中小动物的感受、理解,幼儿能够较快地将小动物们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并且更容易理解、接纳正面和负面情绪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可见,幼儿的情绪发展若要健全,有赖于建立正确的情绪知识及学习正确对待的方式。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适宜用冷静、理性的解释来使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察觉,而应加上较强的情感,并且以童趣的方式更进一步地提供方法,才能让孩子知道如何感受并做出反应。同时,我们在发生事情时也要帮助幼儿去想想事情发生的经过,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如在案例一中,我们应该引导成成明白小然的不小心是让他被撞得很疼,但是人都会有不小心的时候,如果是他不小心撞了别人,他会怎么来解决这个“意外事故”。所以“同理心”有助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更是幼儿走向成长的重要基石。

二、利用榜样作用,培养并强化幼儿的正面情绪

面对像成成这样自尊心强的幼儿,我们还利用榜样作用,让他形成良好的行为约束。在平时,我注重从他的个别行为中提取一些正面的细节,并在全体幼儿面前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与鼓励,使他心情愉悦并感到自豪,为多接受老师的表扬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如他在看见小坤打其他小朋友时他会“见义勇为”去打小坤,我就利用他的这一点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乐意帮助小朋友的行为,但是也批评了他使用的方式不正确,不应该是打还的方式,鼓励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再动手打人,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帮助同伴了解被打的原因,从而不仅不会打击他帮助人的积极性,也能使他很快就从被指责的不良情绪中转换过来,还能让其他幼儿从他的事情中学习同类事情的处理方式。在以后出现同种事情时,孩子们少了直接的“报复行为”,多了理智的“和平外交”。由此可见,榜样的效果是好的,幼儿受榜样行为的影响,比单纯的行为强化的影响要大的多。

三、鼓励幼儿选择建构性策略,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策略,小班幼儿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而中班幼儿较多地使用建构性策略,大班幼儿有时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例如同伴排斥情境:当看到某一个或一些小朋友在玩一个特别好玩的玩具时,我也想玩,可是其他小朋友不让我玩,这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我”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策略:大班的“我”会使用回避策略,即站在旁边或走开;中班的“我”会使用建构性策略,即问同伴:“为什么不让我玩?”小班的“我”会站在那里放声大哭并且跑去告诉老师,也即情绪释放策略;还有一种是视幼儿性格特征而定的,即破坏性策略,也就是把同伴的玩具拿走并且说:“不让我玩,我也不让你玩。”

在这三种策略中最有效也是最正面的策略就是建构性策略,从案例四中可以看出,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培养,终于使成成能够较好的使用这种策略,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然后形成“没关系”的情绪表现,使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让生气难过转变成高兴、自豪。这样的结果,是个体对成长的本能需求,但关键还在于老师、家长对“长大了,你真棒”的强化。

此外,情感策略也是帮助幼儿形成正面情绪的方法之一,我们在平时要营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以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幼儿能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情感世界,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能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也为某些负面情绪感受有了正常的宣泄。

幼儿常常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冲动任性、只顾自己的需要,不会为他人着想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的对话和行为中我们经常发现,他们对无生命的玩具、受伤的小动物、路边的小花小草或陌生人都会表达关心与同情,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好好利用他们纯真的同情心。幼儿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的反应来自于自身的认知,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接纳幼儿的情绪反应,理解并欣赏幼儿的情感,积极引导幼儿积极正面的情绪,并以此来进入他们的情绪世界。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良好情感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情绪管理的观察分析]

2.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二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常有这样的情景:同龄的孩子, 有的始终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全身心地投入, 上课时积极动脑发言,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有的幼儿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 缺乏表达的欲望,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和受制约的状态中, 还有些幼儿刚刚开始几分钟能集中注意, 过了一会儿注意力就分散了。影响幼儿学习活动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心理因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牵引着孩子的行为, 影响了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 在学习活动中实施恰当的情绪调控, 对于优化学习活动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从广义来讲

1. 在日常活动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以一种愉快、喜悦的心情来感染幼儿, 让他们进入一种情绪的准备阶段, 先感受到教师的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息, 这样在接触的过程中, 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机会就会小一些。

2. 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幼儿, 防止幼儿产生恐惧、愤怒和紧张等消极情绪

遇到事情, 不同的解释会带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师必须做到自己先冷静, 需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一样, 遇到事时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记得有一次, 在区域活动时间突然听到瑶瑶小朋友大哭起来, 旁边的小朋友小手都指着恒恒, 还不停地说:“是恒恒, 恒恒推瑶瑶了。”而恒恒此时一脸的不服气。面对此情况, 当时我并没有判断谁对谁错, 而是说:“老师知道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都是懂礼貌的小朋友, 我相信刚才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请恒恒先说说吧。”恒恒指着瑶瑶说:“她抢我玩具了。”我问瑶瑶:“是这样吗?”孩子轻轻地点点头, 马上说:“可是我也想玩这个玩具。”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遇到这种事情时该怎么办。一场风波平息了, 孩子们还从中学到了怎样与同伴相处。相反, 如果当时我去质问恒恒, 依照孩子的个性很可能会产生愤怒或是紧张、恐惧的心理, 从而影响孩子的情绪。

3.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就拿小班的孩子来说, 生活技能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比如“今天我能自己叠衣服了”“我可以自己吃饭了”“我会扣纽扣了”等等, 需要我们老师时刻关注孩子。孩子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 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所以,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上, 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去争取。

二、从狭义来讲

具体到在组织一个教学活动时, 如何让孩子用积极的情绪来参与整个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自身首先要有饱满的精神和情绪, 通过老师的情绪感染孩子。通常在活动前我会先组织一分钟左右的情绪调动, 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 特别要关注平时情绪易变的孩子。比如说:“我就喜欢东东认真听老师说话的样子。”然后教师根据活动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把握好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最近发展区, 关键的是注重孩子的参与性。另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教师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 还可避免孩子过“疯”, 或过于低沉, 从而关系到孩子是否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活动中。

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当幼儿已经出现不良情绪时, 教师可以通过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来转化情绪。还要求教师学会预防和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这一方面是比较好准备的。在孩子即将做某事时, 先帮助幼儿预测一下会发生的事情, 让幼儿有心理上的准备, 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调控幼儿的在学习中的情绪, 比如, 合理宣泄、鼓励倾诉、家园合作等策略。

3.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三

关键词:情绪适应;游戏类型;实施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在儿童适应诸多方面中,情绪适应是衡量儿童学校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情绪适应良好的儿童能够很好地应对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实现当前良好发展,而且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相关研究对新入园婴幼儿在入园適应期各种行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各种教育策略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此领域研究还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探索新入园婴幼儿的适应行为,并提出更有效、更系统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通过观察、访谈、文件搜集等方式深入把握新入园2~3岁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表现,并在对0~3岁婴幼儿课程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动作、玩物及社会性游戏促进其入园情绪适应。

二、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表现及培养目标

根据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特点,设计系列游戏活动。需要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情绪表现、情绪发展水平进行仔细观察。观察及访谈发现,刚入园的2~3岁婴幼儿常常不愿与亲人分离,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怕生,喜欢尝试用错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大叫、鬼脸、露肚子等。孩子们最初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父母依依不舍与触景生情,接下来他们会表现出情绪上的调整、波动,这时往往喜忧参半,最后孩子们会进入适应期,此时他们会兴致勃勃,自得自乐。因此,对于2~3岁的婴幼儿来说,理解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过程及特点,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意愿,能有效培养婴幼儿的入园情绪适应能力。

三、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游戏类型

本研究认为2~3岁婴幼儿更多的是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因此,结合2~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入园情绪适应的过程,通过设计系列动作游戏、玩物游戏及社会性游戏来发展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

(一)动作游戏

两岁的孩子乐于进行动作游戏,在动作游戏过程中,教养者语言的互动、表情暗示、动作激励,强化和巩固孩子的积极情感。同时,也积累了交往的方法,与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例如,亲吻球游戏,让宝宝躺在干净、柔软的垫子或地毯上。告诉宝宝刺球妈妈要亲吻宝宝的身体,推着亲吻球滚过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胸、肚子、腿、屁股等)。边滚边在某一宝宝的肚子上跳一跳,在某一宝宝的屁股上滚一滚,并进行语言与眼神的交流。鼓励宝宝大胆抚摸亲吻球。利用球与宝宝接触,孩子体验交往的乐趣。宝宝与教养者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二)玩物游戏

结合情绪适应培养目标,挖掘自然物的情感教育功能,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转化成有情感教育功能的游戏材料。例如,被子、饮料瓶、锅子、盒子、毛线、鹅卵石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伸手就能拿到并摆弄起来。这时,这些自然物在孩子眼里就是好玩的游戏材料。

例如,动物毛线衣游戏,宝宝对毛线团很有兴趣,于是游戏区中提供了不同颜色的毛线让宝宝玩。机械的绕毛线固然能提高宝宝手、眼协调的能力,但由于缺乏情景性,宝宝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于是老师给游戏赋予了情感因素,在鞋底上装饰小动物的头像,介绍动物宝宝,告诉宝宝天冷了,动物们没有漂亮的毛衣过冬,请宝宝们帮帮小动物。出示不同的毛线团,请宝宝选择合适的颜色绕上去。展示宝宝成功的作品,以小动物的口吻表示感谢,激发宝宝帮助小动物的情感。

(三)社会性游戏

根据2~3岁婴幼儿情绪适应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设计社会互动的游戏情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孩子不仅积累了很多关爱他人的方法,在情绪认知与调节上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给妈妈送吃的”活动中,老师用鞋盒做了很多小拖车,把娃娃家装成妈妈工作的地方,这些自制的玩具既简便又实用,特别受孩子的欢迎。孩子们忙碌地给妈妈送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得到表达和完成,帮助孩子实现入园情绪适应。

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游戏的实施原则

通过现场观察婴幼儿游戏的选择与开展情况,结合对教师及孩子养护者的访谈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以游戏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重在对游戏活动设计、对游戏类型的选择。因此,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游戏需要符合安全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操作性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无论何种类型的游戏,安全性是前提条件。在挖掘具有情感功能的游戏时,我们经常会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或者在原有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辅助物来达成目标。因此,我们更需要检查这些游戏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必要时要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辨别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一是游戏材料的小零件是否松动;二是游戏材料的外形是否坚硬有棱角;三是游戏材料是否含有金属或玻璃碎片、针等易被扎伤的成分;四是软体玩具是否易于清洁;五是自然物是否进行过清洁处理及安全检查。

(二)适宜性原则

这里的适宜性是指同一年龄的孩子会有很多共性的情感表现,但是每个孩子的发展又有先后,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提供的游戏一定要在观察与了解孩子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例如动作游戏、玩物游戏及社会性游戏比较适宜于2~3岁的婴幼儿。此外,为了激发婴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宝宝:你真行、再试一试、加油、我们来比赛等等,多多给予支持性的口头激励。从而使孩子的情绪在活动中表达和完成。

(三)趣味性原则

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能够吸引2~3岁的婴幼儿参与,且有利于互动。例如,在一只小小的海洋球上画上小猪的脸,给纸筒涂上颜色等等,形象化、多样化、拟人化的游戏材料能支持孩子开展高质量的游戏。

(四)操作性原则

便于孩子操作的低结构游戏能满足孩子自主探索的需要。2~3岁的婴幼儿以个体游戏为主,他们往往喜欢选择堆高、连接、搬运、装扮等游戏。他们喜欢摆弄玩具,随意搬动,有时相同的动作会重复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体验到了愉悦,在开展这些游戏时,要注重游戏材料的操作性,孩子们才能自主探索,不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实现入园的情绪适应。

五、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2~3岁是婴幼儿情绪的剧变期,也是情绪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针对2~3岁婴幼儿情绪适应的特点,本研究从情绪的觉察能力、控制能力、调节能力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培养。情绪适应能力培养途径很多,但本研究认为2~3岁婴幼儿更多是在游戏中,在与玩具、老师及同伴的互动中学习,因此,通过设计动作游戏、玩物游戏来发展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以游戏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重在对游戏活动设计、对游戏材料的选择以及游戏中对婴幼儿的指导。因此,指导者在设计游戏活动、选择游戏材料时,应遵循相应的安全性、适宜性、趣味性、操作性原则。

本研究是在深入研究0~3岁婴幼儿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完整游戏方案,培养2~3岁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托尼.在游戏中评价儿童[M].陈学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

注:本文为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YGH082。

作者简介:冯丽娜,女,1983.7,宁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发展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

4.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婴幼儿) 篇四

原文地址:

情绪管理,是一种通过后天努力可以不断提高的个人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只要爸爸妈妈们不要太心急。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悉心引导,你和我都能做到。

2岁之前: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

刚出生的婴儿,生活在一个感受弥漫的世界之中。他们的情绪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伴随着某种身体感受的体验而产生。肚子饿了,屁股湿了,小手小脚碰到冰冷坚硬的东西不舒服了,孩子都会用哭泣和叫喊,来表达自己恐惧和焦虑。因此,处在这一阶段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需要尽可能敏锐地对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做出及时回应,以现实的行动去解决孩子的焦虑源。

简单地说,父母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自身“消化焦虑”的能力(即健康的人格)反复借给孩子使用,帮助孩子及时从每一次的焦虑状态顺利回归到非焦虑状态,并且,在这样互动过程中,促进孩子自我功能的发展,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下“焦虑是可以处理的”的基本信念。这种健康的人格基础,正是一个人成年以后发展和完善各种能力,也包括情绪管理能力的必备基础。

这里的关键,是要父母自身首先可以平静地面对孩子的哭闹,而不是急得乱作一团(那样会反过来加剧孩子的焦虑)。举一个理想的情景为例,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发现尿布湿了,就马上熟练地给孩子换尿布,同时温柔地对孩子说:“等妈妈给你换好尿布,你的小屁屁就舒服了……”即使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听不懂这些话语,但母亲温柔的声音和逐渐放缓的呼吸,也足以很好地安抚孩子 的情绪。

3-5岁:帮助孩子命名自己的情绪,并体察这些情绪

等到孩子更大一些,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发展,我们就可以开始借助言语交流,对孩子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情绪管理”教育。这个时期父母的主要工作,是增进孩子对于各种情绪“体验的”和“知识的”的双重理解,让他们领悟到情绪是我们对应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首先要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感受,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为孩子准备牛奶的同时对他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也可以在孩子被新年的鞭炮声惊吓时对他解释:“宝宝被鞭炮声吓倒了,宝宝害怕了。”

等到孩子对于某种情绪的名称已经十分熟悉,就可以带领他们去更为深层地体察这种情绪,理解它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害怕”。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亲自经历的事件,或者是故事或图书来告诉他,害怕这种情绪有很多种。遇见大狗、独自在房间里、身边有人吵架、或者是站在高高的小桥上,都可能让不同的人感到害怕。

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情绪。要求一个三、五岁的孩子具有和成年人一样自控力是不人道的,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对于情感暴露产生羞耻感。对着哭闹的孩子大喊“不许哭了”可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去问问他“如果哭过一会儿之后不那么伤心了,就停下来好吗?”如果还能专心听听孩子为何如此悲伤,那是最好不过了。

5岁以后:让孩子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

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开始教育孩子做情绪的主人,以及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情。

父母要帮助孩子知晓,我们可以对同一种情绪采取不同的行动反应,其中有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有一些则会让我们感觉更糟。有些孩子在冲动的时刻会动手打人,另外还有一些则会伤害自己。在这样的时刻,父母首先要制止孩子的伤害性行动,然后告诉他,其实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可以表达愤怒:

你可以大声说出“我生气了!”再找张白纸把内心的愤怒统统画出来,撕个粉碎。的确有一些孩子,需要比其他小朋友更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掌握这种自控能力。父母可以在他激动的时刻握住他的小手、小脚,这样说:“我知道,你经常发现很难管住它们的乱蹦乱跳,但是下一次,请到我们这里来寻找帮助。”任何情绪本身都不应该受到惩罚,需要孩子们去努力控制的,是放纵情绪时做出的错误行为。

当然,所有的孩子都一定不会长成大人想要他们“被教育”出来的模样,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长成从小看到的那个人。在情绪管理的问题上,父母自身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实际上恰恰正是孩子无意识参考的模本。

5.培养幼儿快乐情绪的点滴体会 篇五

幼儿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次次的袭来,大家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让我深深的思考着:幼儿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呢?

我想除了这些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等,在幼儿园里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孩子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会拥有自信;有了快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快乐才会有创造的欲望。所以,我总希望自己的教育是将快乐带给孩子,希望自己的教育能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

可是,快乐不是那么简单啊!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人为的压制和其它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实践证明:快乐的孩子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力强。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喜欢我带的班级的孩子是快乐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自己的快乐情绪感染孩子 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最直接相处的示范者,幼儿教师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心中的教师形象。也许我们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我都注意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对孩子充满挚爱之情;并时刻能够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在平时我注重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活动室的环境布置我也注意优美洁净,充满新奇感,把孩子的作品及时上墙,让孩子有一种满足感,使孩子在班级里产生快乐感,从而在身心上得到愉快的满足。在吃饭与自由活动时也经常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给孩子讲一些笑话、小幽默,让孩子猜一些谜语,使孩子轻松愉快。在与孩子的交往时,我时刻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度;经常与孩子做朋友似的沟通。在教育幼儿时,也从尊重他们,说服他们的角度出发,多采用正面教育,很少采用反面的教育。例如:我常常会说“请你们去喝水”“请大家坐端正”“你真棒,画得真不错,如果再多选些颜色就更漂亮了。”等等,无形中让他们滋生出一种积极情绪,在情感上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尊重,在心理上把他们当作自己孩子来理解,这就是我们每天应该给予孩子的关注和呵护。

由于我的鼓励与快乐的情绪感染了我们班的孩子,所以他们在园非常快乐,每一天都愿意来幼儿园,不想缺课,就是生病了也不想请假,还是要带病上学,所以我们班的出勤率很高。

二、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快乐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但是我们在教育中常常会忽略很多:孩子吵了、孩子哭了、孩子皮了……这些都是我们生气的理由,是我们发怒的导火线。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自己的粗暴辩解。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快乐而设想,还不如天天带孩子去游乐场。

但在几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快乐的秘密。在中班《欢乐的曲线》《与时间赛跑》、《找小猫》等这些活动中我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你是我的好朋友》是一个我设计的智力游戏,没有古老的教一笔、学一笔的模式。而是让孩子们在玩彩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找一个朋友拉拉手。当我和孩子们的彩带舞动起来的时候,我收集到了快乐。那是来自我本身内心的快乐,还有是来自孩子们游戏时的快乐。我和孩子们的快乐互相感染着、延续着……。《找小猫》是个音乐游戏,当扮演老猫的我找到小猫孩子时,我会心地笑了,孩子们更是开心的叫起来。我发现在快乐中,孩子们的思维是那么活跃、想象力是那样丰富。我终于感觉到教育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的快乐,而应该有教师们的快乐。

这些活动都是游戏化的,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而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快乐的和孩子们玩。如果教师是沉闷的,是生气的,整个活动会怎么样呢?幼儿的情绪是容易受感染的,当我们教师拥有了快乐,孩子也是快乐的。我们快乐了,自然会微笑地对待每个孩子;我们快乐了自然会使整个活动都洋溢着快乐;我们快乐了,自然会将快乐传染给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

三、增进对“快乐”的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和谐的发展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X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让值日生整理图书、排放桌椅等等,让孩子的生活得到充实,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是的,时代的发展已不容我们用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孩子;用昨天的方法来进行今天的教育。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塑造今天的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快乐每一天。

6.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样本,在湖南省某县城同意参与本调查的2所规模较大的省级或市级示范幼儿园,调查所有小、中班幼儿家长。共调查560名幼儿家长,有518名家长回答了有关情绪控制的所有条目,占有效问卷的92.5%。被调查的518名家长包括190名男性(36.7%)和328名女性(63.3%)。其中母亲277名(53.5%), 父亲158名(30.5%);祖父(母)、外祖父(母)共69名(13.3%);其他监护人14名(2.7%)。家长最常见的3种职业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29.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2%)以及家庭主妇(18.9%)。高中毕业及以下的家长320人,占62.1%;大专毕业及以上的家长195人,占37.9%。所调查儿童中,男童291名(57.5%),女童215名(42.5%);年龄范围为2~6岁,均值为(4.05±0.77)岁。

1.2 问卷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儿童的性别、年龄等。(2)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参考美国CDC建议的自我控制量表[4],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适当修改后共形成8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个选项,即“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赋值为1,2,3,4分。将每个条目的得分相加,为情绪控制得分,理论得分范围为8~32分。得分越高,表明情绪控制能力越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4。(3)最近3个月内家长对子女的躯体暴力行为[5,6,7,8]。共8个条目,包括①用力推搡/摇晃孩子;②用力掐、拧、捏、抓孩子;③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屁股;④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手、脚、胳膊、腿、背;⑤用力地拿物品打孩子屁股;⑥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脸/头;⑦用力地拿物品打孩子屁股以外的其他部位;⑧用力地用拳头打、用脚踹、踢孩子。家长在最近3个月内对儿童有上述1项或以上行为,定义为对儿童躯体暴力行为阳性。上述前5个条目为轻度躯体暴力,后3个条目为重度躯体暴力。(4)家长童年期受躯体暴力经历。询问家长18岁以前被其父母打的经历。本题目有5个选项,即“从不”、“很少”、“有时”、“频繁”及“非常频繁”。若回答“有时”或更高频率,定义为家长童年期受躯体暴力经历阳性。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双录入及逻辑检错。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相关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描述家长情绪控制水平;利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家长的情绪控制得分差异,以及家长情绪控制与童年期受父母躯体暴力经历、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程度之间的关联。

2 结果

2.1 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

被调查的518名家长情绪控制实际得分范围为8~25分,均值为(16.59±2.53)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有无职业等的家长情绪控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家长情绪控制水平与躯体暴力

单向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家长18岁前被父母打的经历加剧,其情绪控制不良得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家长近3个月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情况,将家长分为3组,即“无躯体暴力”、“轻度躯体暴力”和“重度躯体暴力”。单向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家长躯体暴力程度的上升,其情绪控制不良得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a与“从不/很少”比较,P<0.05;b与“有时”比较,P<0.05;c与“无躯体暴力”比较,P<0.05;d与“轻度躯体暴力”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童年期受父母躯体暴力经历阳性的家长,与受父母躯体暴力经历阴性的家长相比,其情绪控制水平明显降低。这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相似,Thompson等[9]对美国1 000名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实践进行调查发现,经常使用躯体暴力、忽视、言语虐待或贬低孩子的父母,更可能报告童年期虐待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控制与童年期虐待经历之间的关联可能是源于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10]。由于受惩罚者对父母暴力行为的模仿,惩罚可能使受惩罚者变得更具侵犯性。Shokoohi-Yekta等[1]也指出,父母的暴力行为可能影响儿童甚至导致儿童的暴力倾向。

本研究还发现,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与其对子女的躯体暴力有关。随着家长对子女施加的躯体暴力程度的上升,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逐渐降低,这一结果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Stern等[11]指出,很多具有虐待行为的父母存在控制怒火或者处理压力等方面的障碍。Thompson等[9]的研究也显示,经常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或其他虐待的父母,更容易报告自己在控制怒火上的问题。而Fetsch等[12]为75名父母提供以怒火控制为主的抚养规划,发现干预后父母的怒火控制水平明显上升,而父母对子女的暴力水平明显降低。家长对子女的躯体暴力问题在我国严重存在,如王粉燕等[8]在内蒙古包头市对810名幼儿父母的调查发现,近1 a内有68.9%的父母对子女实施接触性躯体暴力。陈晶琦[6]对185名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发现,近1 a内52.4%的父母对子女实施过躯体虐待行为。So-kum[13]对1 019名香港16岁以下儿童的父母调查显示,近1 a内超过半数的儿童都曾受到过父母的躯体暴力侵害。父母对子女的暴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持续到儿童成年之后[14]。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减少儿童暴力伤害,帮助家长学习情绪控制技能,应该作为预防儿童虐待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研究的局限性有:第一,采用方便样本,使得结论的外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第二,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从而无法确定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与其童年期躯体暴力经历、对子女躯体暴力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但从本研究的结果仍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幼儿家长中,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与自身童年期躯体暴力受害经历及其对子女的躯体暴力行为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家长情绪控制水平与童年期躯体暴力经历及对子女躯体暴力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儿童暴力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518名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518名幼儿家长情绪控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职业等无统计学关联。随着家长18岁前遭受其父母躯体暴力经历的加剧,或者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严重程度的加重,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家长情绪控制不良与童年期受躯体虐待经历相关,情绪控制水平低的家长对子女施加暴力的危险性增加。

7.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七

(六)授课人

授课年级

2009级5、6、7、8班

指导老师

授课内容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课型

新课

课时

3课时

备课时间

10.22

授课时间

11月2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新课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掌握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3.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探讨,帮助自己学会建立正确的高级情绪观。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用提问+事例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婴儿期情绪的逐渐分化

用视频(片段)加以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行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

1.情绪是生物需要,情感是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3.情感更稳定。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动机作用、组织作用

信号作用、感染作用

4.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

愉快的情绪状态;不要过重的压力;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宣泄;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导入新课

看视频

逗婴儿吃奶

学习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一)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

情绪是人的生物需要,是先天形成的,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反应,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都可以称之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

如: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刺激,婴儿就会以哭闹等不愉快情绪进行信息的传递。

当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消失后,这种情绪反应也就停止。

如,换上干净尿布后,立即停止哭声或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喂奶等,情绪也变得愉快。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视频“婴儿想吃东西的欲望”

(二)婴儿期情绪的逐渐分化

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基本的情绪反应。

提问:人一生下来第一个情绪反应就是哭,那紧紧跟随的第二个情绪反应又是什么?(痛)

对书(P121)表9.1个体情绪发生时间表进行简单的说明

哭——痛苦——厌恶——微笑反应——兴趣——愉快(社会性微笑)——愤怒——悲伤——惧怕——惊奇——害羞

提问:1.同学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笑”有几种类型?

2.什么是社会性微笑?它和一般的生理性微笑(又称内源性微笑)有什么区别?

社会性微笑: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开始有了依恋关系

内源性微笑:新生儿常有自发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

补充资料,诱发性微笑:在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他会露出愉快的笑容;

反射性微笑: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也能引起婴儿的微笑。

如:视频“宝宝吃奶”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提问: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暴发户?那猜猜看什么又是情绪爆发户?

1.情绪的易冲动性.(情绪“暴发户”)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猛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

如:“当班长”,(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要什么东西得不到,就会大哭大闹。

家长和老师不妨采取冷处理,冷静。

提问:大家在小的时候看见别的朋友一会哭一会笑的时候

会用怎样的一句话来形容啊?“又哭又笑,小猫上吊;又哭又笑,两个眼睛开大炮”

2.情绪的不稳定性(一会哭一会闹)

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会经常互相转换。

如,要什么东西得不到马上哭起来,如果及时的递到幼儿手里,他又会笑起来。并且脸上还带有眼泪。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

提问:当大家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面部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啊?遇到开心事情的时候呢?

3.情绪的外露性.(面部的晴雨表)

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表现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里怎么想的就会表现在脸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如,爸爸出差回家,送给他一件礼物,如果礼物不合意,会在脸上显现出不高兴的表情。一个大班的小男孩在不小心摔倒以后,他会马上爬起来,揉着眼睛对自己说:我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不会哭的。

幼儿晚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力有所发展。孩子在父母面前较少的克制,而在他人的面前时,则有能有一定的控制力,及时有要求,也表达的叫委婉(通过想象来压制那些不高兴的事情)

如:“这些玩具不好”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4.高级情感的发展

A、道德感

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幼儿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如:幼儿在2岁左右,开始评价自己乖不乖。

进入幼儿园以后,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孩子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步发展起来。

小班的幼儿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的。(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如:打人是不对的。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如:“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幼儿在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表示出愤怒或谴责的同时,还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并表现出相应的安慰行为。

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如,看小人书,往往把大灰狼和坏人的眼睛挖掉,这个年龄幼儿的集体情感也开始发展起来。

幼儿的羞愧感或内疚感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羞愧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起来,幼儿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如在游戏时,不小心把小朋友推倒了。

总的来说,幼儿期的道德感是不深刻的,大都是模仿成人、执行成人的口头要求,(老师要求我们不要剩饭)在集体活动中和在成人的道德评价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补充知识:皮亚杰的对偶实验和柯尔伯格两难推理故事——“海因兹为患绝症妻子偷药”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海因兹,是一个善良本分的中年人,经营着一个小钟表修理铺。虽然不太富裕,但夫妻俩互敬互爱,生活地还算美满幸福。

不幸降临了。妻子艾玛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令海因兹惊呆了,艾玛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好心的医生说:“您的妻子没有多少时间了,医院里没有什么特效药。不过,我听说本城的药剂师约翰最近发明了镭,这种药也许能挽救您妻子的生命,你去求求约翰吧。”

海因兹如同抓住了救命草,马上奔向约翰的家。傲慢的约翰声称自己花了大本钱才发明了镭,不肯轻易卖给海因兹:“2000英镑,这东西就归你了。”海因兹哪有这么多钱。可妻子的生命危在旦夕,他只好把小钟表店盘了出去,并四处奔波向亲戚朋友借钱。可是,凑来凑去,也只有1000英镑。海因兹没有办法了,只好再次求约翰。

——您行行好吧,艾玛快要死了,您就以一半的价钱把药卖给我吧!或者我先欠着这笔钱,以后还给您。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约翰生硬地拒绝了海因兹的请求。海因兹十分绝望。看着日渐憔悴的爱妻,走投无路的海因兹决定孤注一掷。

一天晚上,海因兹翻墙撬门进了药店,为自己的妻子行窃,去偷药……

海因兹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

B、理智感

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

如:3岁左右这种的情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

5、6岁的幼儿会长时间迷恋于一些创造性活动,如用积木搭出宇宙飞船等。

6岁孩子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动脑筋”,如下棋、猜谜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产生由活动带来的求知欲、愉快、自豪、独立感等积极情感。而且还会成为促进幼儿进一步去完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强化物。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2~3幼儿往往问“这是什么”,4~5岁“这是为什么?”、“由什么做的”等。

如: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一年内共提出4043个涉及25个方面的问题。

C、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幼儿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中期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中、跳舞、朗诵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儿晚期,开始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幼儿园儿童对老师往往根据老师的外表来评价,幼儿喜欢外貌、穿戴漂亮的老师。

(三)总结

板书设计

见PPT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见第九章教学反思材料

指导教师的评价

8.让幼儿学会宣泄情绪 篇八

一、提高认识水平, 进行情绪疏导

幼儿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而且对于同一情境或刺激, 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反应。

有一次, 刘思涵和汤时暻为争夺积木发生了争执, 汤时暻还动手打了刘思涵。他们虽然同样受到了我的“责备”, 但反应迥然不同:刘思涵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 而汤时暻却面红耳赤地指着刘思涵的脸哭着说:“都是你, 让我被老师说, 这本来就是你的错, 呜……”汤时暻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他对自身的错误和老师的“责备”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此, 我采用“移情法”来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引导他做换位思考:“如果你被别人欺侮了会怎么想, 怎么做?”并让他明白老师的责备是善意的, 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以获得同伴的喜欢。通过多次交流后, 汤时暻逐渐掌握了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

二、培养广泛兴趣, 转移不良情绪

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 鼓励幼儿与他人积极交往, 是一种帮助幼儿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转移法消除不良情绪, 真正让幼儿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 不能让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 而应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之中。

记得有一次, 我带孩子们玩“滚地雷”的游戏。在游戏的第一个回合许书杰输了, 他急得要哭。我却笑着对他说:“杰杰, 你最爱讲故事了, 待会儿游戏完了, 老师就请你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好吗?”他使劲地点点头。游戏结束后, 当我看到许书杰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 我心里乐了。因为他不再为“输”生气了, 我的兴趣转移法“赢”了。

三、充分理解幼儿, 允许向“我”宣泄

在遭到冲突或挫折时, 幼儿往往会将事由或心中的不满感受告诉老师, 以寻求同情和安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好 (批评或不在意) , 那么以后幼儿就会不知不觉地借助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各种不良情绪, 如自我压抑、向他人投射等。

记得刚带班时我的教育经验不足, 经常对孩子的“投诉”、“报告”不予重视。一天, 张璇哭着说:“老师, 彭伟把我的画全撕了。”我生气地找彭伟问个究竟。他理直气壮地说:“上次张璇把我的纸撕了……”我这才想起上次我确实敷衍了事地解决过那件事。显然, 这使彭伟的情绪一直都未得到适当宣泄, 因而产生了这次不良后果。自此以后, 每当遇到幼儿的“告状”, 我都认真地了解幼儿“告状”的内容、状态以及情绪反应等, 力求做出公正的评价。目的是稳定“告状”幼儿的情绪, 传递“老师理解你”的信息, 从而营造一个老师支持你、“让你宣泄”的氛围。

四、设置冲突情境, 给予“补偿”教育

通过设置冲突的情境让幼儿自己感受并给予补偿性的教育, 是引导幼儿正确选择与社会行为规范相一致的宣泄方式的有效方法。在设置的“冲突情境”里, 教师可引导幼儿适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讨论出合理解决冲突的办法。通过多次对“冲突”的讨论, 幼儿可以学会怎样更好地宣泄情绪。

9.幼儿园《情绪泡泡》健康教案 篇九

2.初步了解不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体会、表现“生气”的情绪,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难点:学会管理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三、活动准备

1.事先熟悉幼儿,请两位家长录制相关视频

2.活动ppt、《菲菲生气了》故事图片、《樱桃小丸子》片段视频、音乐、气球、激光笔

四、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菲菲生气了

请幼儿看课件听故事,提问“菲菲怎么了?”

与幼儿一起讨论菲菲生气的原因,观察菲菲生气的样子,理解“生气”这种情绪。

(二)感受体验:不同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

1.情景体验:每时每刻人的情绪可能都不一样

运用课件,逐一分析:早高峰堵车、幼儿园快乐游戏、与小朋友相处时因为误会而委屈、大家一起去郊游、毕业时离别的不舍等相关图片和音频,和幼儿一起体验我们的情绪变化,知道每时每刻的情绪可能都不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教师运用吹气球的游戏,让幼儿亲自感知生气对人的危害。随后教师小结:不好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2.讨论使自己不生气的办法,大胆尝试表现

提问: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生气的人进行自我调节,变得开心起来呢?

(1)幼儿讨论(孩子们说的方法也尝试着试一试,比如抱一抱、唱首歌等,延伸出去)

(2)运用图片的方式总结调节情绪的办法。

大喊:请幼儿试一试大喊一声,2次;想开心的事:什么事让你开心,请3-4名幼儿说一说;听欢快的音乐:《莎莉花园》;看动画片:请幼儿说一说喜欢看什么动画片,提醒幼儿看电视时间不能太长,大班小朋友每天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跳舞:带孩子们做律动“小苹果”。还有看书、画画、运动、找朋友一起玩、出去走走等方式。

小结:你们看,让自己情绪好起来的方法有这么多,我们都记在心里,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怕了。

3.移情换位:父母长辈生气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1)播放《樱桃小丸子》视频片段,让幼儿知道大人也会生气

提问:小丸子的妈妈为什么生气?

(2)你的爸爸妈妈有生气的时候吗,因为什么?

(3)想一想,怎么样能让爸爸妈妈不生气,也快乐起来?(调动孩子说出之前学习的经验)

4.情感升华:爸爸妈妈对我说,我对爸爸妈妈说

(1)爸爸妈妈对我说:看视频资料

听一听爸爸妈妈对我们说了什么?

(2)我对爸爸妈妈说:老师把孩子们说的拍下来,发给爸爸妈妈看怎么样?(手机录制)

(三)理念传递:要逐步学会控制情绪,做快乐的传递者

人在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情绪,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为了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要学会调节、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10.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十

一、主题活动的引领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 促进人的活动, 形成一种动力, 激励人去努力, 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许多行为不是天生遗传的, 在家长、教师和社会用各种教育手段有意识、有计划培养教育的过程中, 榜样对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形成以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着显著的影响。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讲起来娓娓动听;想象是那样丰富、奇异, 充满浪漫的幻想;情节是那样离奇、曲折, 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又是那样的栩栩如生, 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围绕某一民间故事开展主题活动, 可以让幼儿通过学习、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来形成健康的情绪。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民间故事《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 具有教育和启迪意义的故事, 它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七岁的司马光以他的沉着大胆、聪明机敏, 不但赢得了后世无数小孩子们的崇拜, 就是连大人们, 也都对那七岁的小孩儿生出一种爱怜之情。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也是幼儿认识世界分辨是非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语言活动《司马光砸缸》、音乐活动《司马光砸缸》等一系列活动, 让幼儿通过看图书、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唱歌曲等, 以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为榜样, 建立幼儿互助互爱、沉着大胆、机智勇敢的良好品质, 以形成愉快的情绪。

二、生活活动的渗透

良好的生活能力是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各种活动时, 保持愉快情绪的保障, 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 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 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民间故事对健康情绪影响, 也应渗透融入孩子们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各个环节之中:分吃点心时, 让孩子们争做懂事、谦让的孔融;练习自理能力时, 学做勤奋刻苦的马良;遇到困难时学做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等, 让民间故事融入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 通过民间故事的渗透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

三、家园关系的携手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和家庭, 他们的生活认知、情感世界、人生观的形成都源自于家长和老师, 家长和老师教育思想的统一非常重要。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 集六位家长的疼爱于一身,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让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孩子们的自我中心思想很严重。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健康情绪的培养上也少不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把民间故事对孩子们情绪的影响深入家长的教育理念, 转变他们事事包办、迁就的教育思想。请家长帮搜集民间故事;在文明礼仪节中, 请家长每天为孩子们讲民间故事;请他们走进课堂进行亲子民间故事表演, 加强了亲子关系的融合度, 培养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浓浓的亲情中体验了关爱, 形成了愉悦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 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 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 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 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 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 我们将根据孩子们不同的情绪类型, 和家庭密切配合, 有效的把民间故事渗透、融合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这束芬芳的鲜花, 在孩子们的心灵开放。

摘要:“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一个健康的幼儿, 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 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 口头流传, 并不断集体加工、修改的故事, 其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感情, 其特点是数量多、题材多样、体裁齐全、广泛流传。民间故事的内容、体裁以及流传性, 正是健康的情绪培养所需要的。

关键词:健康第一,民间故事,主题引领,活动强化,生活渗透,家园携手

参考文献

[1]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2]陈帼眉.《学前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3]吕静, 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11.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十一

今天天气不好,早上来后孩子们就在教室里搭积木。由于有几筐积木消毒后还没有干,孩子们就拿了两筐积木在玩。羊羊来的特别晚,跑到全盛小朋友的旁边伸手要去抢他已经搭好的飞机,我急忙抓住羊羊的手把他一把抓到身边就是一顿训话:“你怎么又抢小朋友的玩具了!如果大家来抢你的玩具,你生不生气?”我原以为我的教育是很到位的,没想到羊羊的表情却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下可把我惹火了,我怒气冲天地对着大家说:“来,我们把积木全拿过来,不要给羊羊玩了。”当孩子们全响应了我的号召后,我才发现羊羊正拿着那个积木飞机瞪着眼看着我,委屈地眼泪含在眼眶里。我的脸霎时红了。

我真后悔我当时的做法,我竟然小气的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为什么我要替孩子处理这件事情呢?为什么处理得这么不妥?连孩子都不能理解呢?我这才发现,有时我们老师应该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还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说不定他们处理得会更好。

1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情绪能力 篇十二

教师的情绪能力是指教师觉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表达与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的情绪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处理情绪事件的效果,还会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面对幼儿的消极情绪,情绪能力强的教师更加关心幼儿的情绪反应,会安慰幼儿,鼓励幼儿讨论引发他们消极情绪的问题,并聚焦问题的解决,引导他们学习适当地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而缺乏情绪能力的教师则更多地指向幼儿由消极情绪引发的行为反应,往往通过控制幼儿外部行为或对幼儿进行惩罚的方式给予回应,而忽略幼儿本身的消极情绪。另外,与缺乏情绪能力的教师相比,情绪能力强的教师更愿意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情感世界,而不是与幼儿保持一定距离或只是站在幼儿的旁边。情绪能力强的教师常常会创设假装游戏的情境,以微笑、拥抱等方式来鼓励幼儿表达积极的情绪。而教师的这些表现会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榜样,从而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的情绪能力也会影响自身的生活与健康,缺乏情绪能力的教师容易造成与家长、同事关系紧张。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高自身的情绪能力。

一、学习识别情绪状态和表达方式

学会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是教师情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特别要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的情绪状态,这有助于教师调控情绪和排解消极情绪,提高情绪能力。笔者认为教师识别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二是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一)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

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情绪从性质、强度、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自己当时或在一段时间内主要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一,使用情绪词汇帮助自己明确情绪的性质。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把各类情绪词汇罗列出来,再把那些程度不同、角度不同但基本属于同一性质的词汇归为一类,如将高兴、快乐、愉快、喜悦等归为“喜”,将不安、紧张、心慌、害怕、恐惧等归为“恐”,等等。教师可以仔细体验自己最近刚经历的情绪事件,也可以充分回顾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再在情绪词汇列表中找到最合适的词汇,从而判断自己情绪的性质,明白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分析这种情绪对自己处理各种问题是否有利,是否需要调控等。

第二,教师也可以用画圆饼图的方式标出一天或一周中被各种情绪困扰的时间及其比例,以辨识自己主要处于什么情绪状态。

第三,教师在明了自己当时或在一段时间里主要处于什么情绪状态后,还需对这种情绪进行强度辨识,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对情绪进行调控以及如何调控。在情绪强度确认中,教师可将大小不一的圆点、气球图等整齐有序地排列出来,用来象征情绪强度,情绪强度越大,对应的点或气球越大。教师可以将此圆点或气球图涂上颜色以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明确自己的情绪强度。比如,教师因一幼儿老是告状而生气,她体味自己的情绪状态,发现在十个从弱到强有序排列的圆点中,自己的生气情绪大约可与第二个圆点对应,从而确定自己生气的强度并不高。

第四,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强度,还可以主动收集他人的反馈意见。教师可以真诚地与同事交流,请同事评价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

(二)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教师在了解自身情绪状态的同时,还要学习分析自己情绪表达的类型和方式。人们的情绪表达方式通常有理智型、平稳型、冲动型等,个体的性格不同,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倾向。但总体来说,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恰当和不恰当之分,所谓恰当表达就是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又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方式。反之就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情绪表达既可以向自己表达,也可以向他人表达甚至向环境表达等。向自己表达,就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情绪的来源及自我体验。比如,取得成功时,自己会很高兴,因而手舞足蹈;一件事没做好时会沮丧、懊恼,因而垂头丧气,等等。指向自己的情绪表达也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比如,有的教师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持续不快乐甚至恨自己。这就是不恰当的表达。向他人的表达,通常是指向亲人、朋友等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样也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有的教师会把在幼儿园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消极情绪向家人发泄,有的教师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这都是不恰当的。向环境表达,主要是指借助环境来释放或排解自己的情绪。比如,不开心时可以去旅游,可以到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可以把沙袋痛打一顿等。有的教师生气时会乱扔乱砸东西,这是不恰当地向环境表达情绪的表现。教师要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加以分析,以确定哪些表达方式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而且要明白如果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不恰当会对幼儿造成什么不利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改变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自己有消极情绪时出现神经质反应,导致自己行为失控,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总之,教师了解自己的情绪性质、强度与情绪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情绪意识,增强处理自己和他人情绪事件的能力。

二、运用情绪聚焦的方法提高情续觉察力与调控力

情绪觉察力和调控力是情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用情绪聚焦的方法来训练和提高这两方面能力。在运用情绪聚焦法时,教师可以选择最近体验较深刻的一个事件,由激活已发生的情绪开始,通过回溯的方式进行。例如,集体教学活动快开始了,其他幼儿都已坐下了,兵兵才慢吞吞地去搬小椅子。活动中,兵兵与邻座的小朋友不停地打闹,教师提醒他,他也只能安静片刻。随后幼儿在区角操作,兵兵又冲过去把小朋友推倒了。教师忍不住生气了,把兵兵一把拉到旁边,大声训斥道:“你看你,刚才拖拖拉拉,还和小朋友打打闹闹,现在又把小朋友推倒在地,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你说你该怎么办?”兵兵面对发怒的教师低头哭了起来。针对这一事件,教师可进行深层次回溯。慢慢回味自己所曾体验到的情绪。在回溯过程中,教师要同时对这些情绪的适应性进行评估,设法转换适应不良的情绪,获得新的认知和情绪体验。如教师可这样分析:兵兵在集体教学活动时讲话,在区角活动时与小朋友冲撞,教师对这种违反活动规则的行为感到生气是正常的。但把兵兵拉到一旁大声训斥,是否反应过度?是否会使兵兵感到恐惧?如果是这样,不仅不利于兵兵改变行为,还会影响兵兵的情绪。经过冷静分析,教师会形成新的认识: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幼儿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发脾气更不可行,得慢慢来。兵兵的规则意识较弱,对他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而是要一点一点提高要求。通过事件及情绪回溯、理性思考,教师可平复不良情绪并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增强情绪觉察力与调控力。

另外,情绪聚焦训练还可通过书写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教师通过写教养日记、微博等进行情绪回溯,使零散的记忆连贯起来,并直面自己的消极情绪。叙述的过程可使人释放压抑的情绪,增进反思能力与领悟能力。

通过情绪聚焦的训练,一旦出现对幼儿不利的消极情绪,教师自身马上会有意识,同时可以对产生消极情绪的事件及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理性分析,接纳自己的适应性情绪,转换自己的不适应情绪,如此,可以提高对自身及幼儿情绪的敏感性与调控能力。

三、身心调适技术的学习与使用

幼儿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需要学习一些身心调适技术来隔离消极情绪,增强积极情绪的复原能力,以良好的状态、愉快的心情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释放消极情绪。消极情绪长久被压抑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更具破坏性。因此,教师在意识到自己具有较强的消极情绪时,就要想办法给消极情绪找到一个突破口,将之释放出来。

倾诉是比较好的宣泄方式,教师可以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如园长、同事、朋友或心理指导师等,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矛盾甚至是难以启齿的秘密,以舒缓自己的消极情绪;教师也可以投入地哭一次,关起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写写日记、利用工具或设备等来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

其次,可学习和使用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第一,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并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面对工作压力时,教师可安慰自己“不要急,越急越糟糕”“没事儿,辛苦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当面对家长的质疑时,教师可以这样想“家长会理解我的,只是时间问题。我只要真诚就行了”,等等。第二,利用情绪转移法。当意识到自己有消极情绪时,教师可去做一些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比如逛街、看电影、听音乐、散步、参加体育运动等,转移自己的注意,使自己放松,以消解消极情绪。第三,使用换位思考法。在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很多教师总想把所有幼儿都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便会郁闷。这时,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想法,承认幼儿之间存在差异,这样才能客观平和地看待幼儿,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第四,采用放松技术。幼儿园教师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可采

用放松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来抵制伴随紧张、焦虑情绪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焦虑的情绪。比如,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慢慢地放松自己的肌肉,细心体会肌肉的松弛程度,最终达到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的目的;在自己异常激动、亢奋的情况下,可用深呼吸使自己冷静下来;还可通过想象来放松自己,比如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大海边,躺在柔软的沙滩上,感受温暖的阳光,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5~1O分钟后慢慢睁开眼睛,舒展全身,会觉得轻松不少。第五,多看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书籍和影视片,以从中得到启发。

13.幼儿情绪管理的游戏 篇十三

关键词:活动室环境,2-3岁幼儿情绪

衡量孩子成长健康的标准, 不仅仅是孩子要聪明伶俐、活泼乖巧, 更重要的是孩子开心快乐。与开心快乐直接有关的就是孩子的积极情绪, 甚至在研究日益深入的状态下衍生出情绪教育, 可见情绪在孩子的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幼儿早期情绪的良好发展对孩子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但是想要让幼儿获得积极健康的情绪, 需要成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2—3岁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接触得最多的活动室环境中初步探索环境对2-3岁幼儿情绪的影响以及在环境布置中的对策。

一、活动室环境对2-3岁幼儿情绪的影响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而幼儿园的环境中较多也较容易把握的就是物质环境, 当然在幼儿园众多的环境影响中的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得最多的场所, 活动室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感受最直接的内容, 所以这些环境也最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那么情绪是什么呢?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研究表明, 1个月大的婴儿就出现社会性微笑, 2—3岁的幼儿就已经出现喜怒哀乐等各种基本情绪, 与成人相差无几。可见, 情绪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2—3岁的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时, 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变化。下面我提供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一) 添添的个案:

早上部分幼儿入园后, 老师取出了桌面玩具给幼儿玩耍。这时, 所有的幼儿 (包括添添) 都坐在桌面上自己摆弄着玩具。不久后, 欢快的音乐响起, 声音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越来越大。添添有点兴奋了起来, 和旁边的几个男孩子拿着玩具当枪, 玩起了打打杀杀的游戏, 嘴里还不停地大声叫喊。老师停止了添添的游戏, 并告诉添添:“这样的游戏不适合现在玩”。添添有所收敛自己的行为。但是音乐声并没有停止, 没过多久添添和几个男孩子又玩了起来, 甚至拿着玩具绕着活动室满场跑着, 连老师的制止声也充耳不闻。最后, 在场的所有孩子都跟着一起跑, 直到音乐结束。第二天早上, 老师请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工作, 并播放轻缓的音乐。当添添听到要做工作后, 就端出自己选择好要做的工作, 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安静地做了起来, 一做就是十多分钟。有时遇到一些困难, 添添会轻声地请老师帮助。

分析:

添添本身就是活泼好动的孩子, 相对来说也就更容易兴奋。在欢快明朗的音乐激发了添添的好动性, 3岁左右的孩子本身就能跟随节奏而不由自主地摆动, 而添添的“摆动”却更多的用他喜欢的打打杀杀的游戏方式表现出来。虽然老师的提醒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停止了他不良的表现方式, 但是音乐并没有停止, 这也意味着对添添的情绪刺激没有停止, 结果就越开心越和同伴游戏, 越游戏就越开心。相反, 在第二天进行区域活动时, 在轻柔舒缓的音乐的暗示下, 添添平静了, 没有了兴奋的刺激, 添添也能安静下来。

(二) 不同活动室的差别:

我观察托班有15个幼儿, 有两个活动室, 分别是活动室和区域活动室, 在环境的布置上, 两个活动室差别比较大。活动室因为集体教学的需要和教具的限制, 在教室的中央有较大的一块活动空间, 平时的集体教学、吃饭等活动都在这个活动室里进行, 主题墙经常更换的需要, 教室的布置会显得比较丰富、活跃, 颜色也多以鲜艳、明亮的色彩为主。由于孩子进行自主性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都十分有限, 所以孩子们与环境的互动性不够。而区域活动室的布置中, 不但有占1/3面积的娃娃家, 还有很多用区角柜划分开的区域, 主要是用于幼儿自主性活动, 由于区域活动室里有很多细小的物件, 在这间活动室的布置上显得简单、明了, 颜色也比较单一。

分析:

活动室环境的隐形暗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发展,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发现, 明亮、鲜艳的色彩和内容丰富的墙面布置只能在视觉上引起孩子的兴奋, 而这样的兴奋又不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释放, 所以当孩子在活动室活动时, 孩子很容易激动, 情绪变化大, 不同个性的孩子情绪体验丰富, 相对而言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当孩子进入区域活动室时, 简单、颜色单一的墙面布置就直接提示了孩子应该安静一些, 由于区域活动室的自主性活动较多, 孩子能够将兴奋转换为与环境的互动, 所以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室里更容易安静下来, 情绪平稳, 相对而言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更能够将对区角工作的好奇而转化对工作的自主探索。

二、布置适合2——3岁幼儿的活动室环境的对策

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不同于居室环境, 更加与少年宫、游乐场所不同, 活动室是注重与幼儿身心发展同步的, 适宜于幼儿心里发展特点的, 幼儿化、教育化、艺术化、绿化的环境特点。所以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特征适时改变, 上文也指出了2——3岁孩子的情绪表现明显, 情绪控制能力弱, 因此在环境的布置上需要注意:

(一) 活动室的音乐选择适宜幼儿

研究表明, 在婴幼儿时期听合适的音乐, 不仅能让幼儿增加乐感, 更能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但是这并不是说, 每天都要给与幼儿强烈的音乐刺激。对于行为控制能力还不够好的低龄幼儿来说, 音乐对他们的暗示作用是比较大的。所以当幼儿在音乐的环境中做出一些偏离常规要求的事时, 首先应该检查给予孩子的音乐是不是符合要求, 比如在活动室里就要尽量避免让孩子听节奏过快的音乐, 2-3岁的孩子听到类似的音乐时, 除了手舞足蹈地“疯狂”, 也实在找不出什么方式能表达高兴的情绪。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 需要孩子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那么在听这样的音乐之前, 可以告诉孩子, 很高兴了可以怎么表达, 比如:跟着音乐很快地拍手、跟着音乐转圈, 用嘴巴说出来等等方式, 这些方式不但避免了安全隐患, 还能让幼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主要的是, 在尽量保证自己的安全环境下, 也同时为别人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学会关怀别人的人文素养。而对于其他如:愤怒、伤心等强烈的情绪体验则尽量让2——3岁的幼儿少体验, 可以在年长一些的合适时间来体验,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情绪低落。当然, 在活动室里应该降低对孩子的兴奋刺激时间长度, 在日常情况下孩子还是应该多一些平静, 而其他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体验的效果。

(二) 活动室的物品摆放排列有序, 准备充足

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 很多一线的教师在环境的布置上已经能够注意到物品的摆放要有序, 准备充分, 但是如何有序?怎样才是充分的准备?这都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会让人无从下手。其实, 蒙台梭利的环境布置和教具摆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蒙台梭利根据操作教具所能达到的目的而将教具分为不同的区域, 在每个区域里, 教具都是有自己的摆放方式的, 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 强调将教具按照原来的方式放回原位, 这样的操作让幼儿心中有数, 内心平静, 不会因为教具的不确定因素而不安。

活动室可以说是幼儿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 所以活动室的陈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将众多的东西排列整齐是环境布置的一个基础, 试想一个堆砌、陈列大量装饰品的活动室如何能让幼儿获得平静的情绪体验, 即使勉强进入这样的环境, 过不了多久就能发现孩子容易出现烦躁的情绪。2——3岁的幼儿的精细动作还不够好, 但是独立意识较强, 所以在物品的摆放上, 要考虑方便幼儿, 比如:纸巾、毛巾的位置就需要根据幼儿的身高、方便性而放置, 而不是根据成人的习惯或是美观的需要来摆放。这一时期的幼儿虽然是独立的活动, 但模仿能力较强, 所以在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需要准备类似的材料, 这样每个幼儿都有自己要操作的材料, 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等待中的不良情绪。

(三) 活动室的色彩搭配温馨、舒适、协调

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有自己的颜色的, 而活动室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也有属于自己的颜色。蒙台梭利的理念认为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应该有家的感觉, 特别是2-3岁的孩子是刚刚进入幼儿园, 在活动的布置上给予家的感觉就能减轻幼儿的害怕情绪, 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打好基础。看看一些优秀的家庭装修就能明白, 家里的颜色不是简单的颜色堆积, 家庭装修所用的颜色讲究的是协调、美观。虽然幼儿的玩具、用品会有一些鲜艳的色彩, 但总体来说, 在家中幼儿接触的大环境还是以庄重、简洁的大众色为主, 如:白色系、黑色系等。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家的摆设, 但至少家的核心情感:温馨、协调、美观是不能缺失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色彩的搭配上多加注意, 从美学角度来说, 大块连续的色彩叠加只会增加幼儿的视觉疲劳, 让幼儿对环境产生恐惧感, 缺乏安全感。活动室的色彩应该以简单、明了的单一色 (最好是浅色) 为主, 在活动室尽量只选择一个色系的主色调, 尽量避免用补色装饰大块面积的墙面, 这样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但是幼儿对色彩也是十分敏感的, 所以可以在细小的物件或区域工作上用多彩的正色加以辅助, 这样既能增加活动室的丰富性, 让孩子尽可能地与环境互动, 又不至于影响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在环境中发泄情绪, 学习情绪的自我控制。

(四) 活动室的布置可以多选择绿色植物

看见过很多的环境布置都非常漂亮, 装饰用的花、纱、纸等都制作得很精致, 色彩的搭配运用很自然, 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墙面环境上, 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但是这样的环境总是缺少了一点生气, 人工雕琢的痕迹过于严重。就好比是动物园里的各个区域, 虽然很逼真, 但始终都是人为的氛围。而要打破这种人为因素, 简单而实用的选择就是用绿色植物来装饰活动室环境。选择绿色植物是因为, 较之于动物来说, 绿色植物的生存能力强, 适应能力快。而且适用于室内养殖的绿色植物非常多, 这些绿色植物不仅有净化空气、吸收废弃等作用。更重要的是, 绿色植物是活动室里除了人之外活的东西, 换而言之, 绿色植物是有生命的。这就意味着, 幼儿在与绿色植物相处的过程中, 需要幼儿付出情感去照顾绿色植物,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是看作有生命的, 也就是说, 幼儿会将自己的情绪体验迁移到植物的身上, 在遇到不良情绪体验时, 可以尝试让孩子与植物“对话”, 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说, 绿色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能保障幼儿的呼吸到足量的氧气, 使幼儿保持舒畅、愉悦的情绪, 而在所有颜色的波长中, 绿色是处于中间的位置, 也就是说, 绿色植物从视觉上能暗示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避免幼儿过于兴奋。所以,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在活动室里多摆放几盆绿色植物。

参考文献

[1]展宁宁.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5年第7-8期.

[2]吴凡.值得关注的幼儿情绪[J].安徽文学, 2007年第6期

[3]周微微.《纲要》理念引领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校长阅刊, 2007年第7-8期

[4]王春燕.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墙面布置的问题[J].教育导刊, 2004年下半月2、3月号

[5]张莉萍.幼儿良好情绪的养成[J].教育导刊.2005年下半月2月号

[6]王子健.环境也创造人——谈幼儿园的环境布置[J].幼儿教育, 1991年11期

[7]张昭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绿化[J].幼儿教育, 1988年01期

[8]袁爱玲.浅谈活动室物质环境的创设[J].早期教育, 1993年01期

上一篇:关于自立的国旗下讲话下一篇:独家讲师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