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一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编排本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要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爱我中华》歌曲的cd片;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爱我中华》歌曲的cd片,说说片中哪些少数民族你认识。
2、教师相机拿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图片及出示相关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汉族;认识生字“傣”。
3、顺势切入: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自学课文:
划──要求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标──表出自然段的序号。
读──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也可请教同桌。
荐──小组内组长组织读课文,互相正音,推荐一位组员。
2、交流反馈:
⑴ 出示生字:
① 推荐组员互相比赛读生字,其余学生做评委。
② 说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⑵ 认读新词:
① 自由准备后同桌互读。
② 开火车读。
③ 男女生比赛读。
④ 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新词圈出,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⑶ 做游戏巩固字词:
① “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② 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⑷ 试读课文:
①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② 用一句话说说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三、指导写字
2.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二
课改实施以来, 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学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并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为贯彻上述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总量比以前明显增加。阅读课文分必读和选读两类, 三年级开始必读课文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三至六年级233篇必读课文中略读课文共97篇, 约占42%。其中不少是长课文, 而且一般只要求每篇用一课时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应怎样把握?略读课应怎样上?
二、调查概述
1.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要求“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种表达, 让广大一线教师难以准确把握, 科学施教, 只好在困惑中见仁见智。对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不少“不放心”的教师略文精教、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很放心”的教师“略文不教”, 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张扬个性, 学多少算多少;还有的教师“略文粗教”, 以粗知内容大意为满足。而真正能深入钻研教材, 像精读课文那样去探讨教学要求、处理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模式的教师为数不多, 教育刊物上或各级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中也鲜有涉及。略读课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 带着困惑与担忧, 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3~6年级略读课文做了进一步调查, 初步梳理的数据如下:
(1) 略读课文文体以记事、写人、写景的记叙文为主, 97篇中占了65篇;状物为主的说明文15篇;此外还有童话5篇、剧本1篇、长篇小说 (节选) 4篇、相声1篇、书信1篇。
(2) 略读方式以读为主。按课文前的提示语要求, “读一读”、“认真读”、“阅读”的有48篇;“有表情朗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的有9篇;“默读”的有33篇;“快速默读”的有4篇;“浏览”的有3篇。
(3) 略读要求重在内容概括、分析与感悟, 体现“粗知文章内容”。其中提出内容概括 (如: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的有26篇次;而要求内容分析 (如: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 的有56篇次;说说内容感悟 (如:悟出什么道理?) 的有35篇次;其中还有28篇次要求交流或讨论;此外有16篇次要求理解特殊句子意义;有13篇次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分析或想象;有9篇次要求进行文体表达方法比较或分析;有6篇次要求背诵积累, 有15篇次要求抄写、续写、改写或表演等实践运用;只有5篇要求延伸课外搜集资料或阅读原著。
上述数据表明, 教材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意图是: (1) 让学生多形式地读——以朗读、默读为主, 向快速默读和浏览发展。作为略读课教学的重要活动, 凸显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 (2) 读中以对文本的内容概括、内容分析、内容感悟为主要要求, 贯彻了《课标》中“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要求。
3. 笔者又整体翻阅了3~6年级各册语文教学用书, 其中六年级上册教学用书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 略读课文的教学, 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 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 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
(2)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要求,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 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
(3)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 教学用书的阐述核心是“降低理解要求, 粗知文章大意, 词句不做重点, 放手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的略的要求显而易见, 而略掉的究竟是什么呢?
4. 笔者再随机抽取四年级上册与六年级上册教学用书中对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发现, 两册教学用书都提到精读课文教学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 还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联系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这些任务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阅读教学部分提出的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比照之下, 略读课文的略, 原来大部分是略去了阅读教学中领悟表达的方法, 积累语言, 向课外扩展延伸等任务!
调查至此, “真相”大白, 心中不仅在困惑之余顿生惶恐, 倍增忧虑——
选入语文教材3~6年级的97篇略读课文, 多是文质兼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很好的文章, 不少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 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许多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表达方式奇异、想象丰富, 足可为学生学习积累、模仿应用, 更能促进学生迁移至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面, 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按上述略法, 这些教育资源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均遭“略”待, 多被略去, 岂不浪费?实在可惜!
三、对策思考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消除略读课文教学的当前弊端?笔者在调查之余结合自身实践, 有如下对策思考:
1. 思想认识纠正偏差。
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 不能像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提示语中所要求的那样, 致力于内容概括、内容分析、内容感悟。应该意识到, 略读课文中含有一定精读任务, 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部分, 精与略是相对的。长文短教是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不能将“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这样重要的工具性任务略去。
2. 教学要求因文而异。
(1) 要因文体不同整体确定略与不略。
纵观97篇略读课文,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占多数 (56篇) ,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与状物类说明文各有11篇和15篇, 而童话故事、诗歌和其他文体各5篇。笔者认为, 说明文、诗歌、其他文体及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篇数虽少, 但工具性教育资源丰富, 在课外拓展运用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甚至优于精读课文, 应该多从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方面加以选择, 不能略去, 甚至局部要精读。
而对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分析的问题要少而精, 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 相互交流, 无需面面俱到, 而对于能体现文章人文情感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表现人物品质的描写性语言则不能略。这样才能体现略中有精、精中有略。例如, 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青山不老》、《一面》等。像教学《一面》时, 就要重点选择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 引导学生运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读课中掌握的学法, 去理解感悟“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文中对作者的描写则可略去, 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2) 要因篇而异, 局部确定略与不略。略读课文篇篇都具有丰富的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 要因篇而异, 局部确定略与不略。
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索溪峪的野》一文中, 整篇文章应以“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课外扩展延伸”为主要任务, 其他要求可略。文中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部分, 教学中应以“山野”、“人野”这两部分为主, “水野”、“动物野”可作略处理。教学“山野”部分, 让学生抓住“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去具体领悟“总分”表达方法, 以及“总分”表达中词语运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抄写这一自然段。而处理“人野”部分, 又相对略于“山野”, 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现“人野”的动作描写, 并抓住省略号, 让学生模仿想象一队人中水的动作神态野, 从而使本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 达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
3.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与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样, 都要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地自主阅读、思考、发现或质疑、讨论交流。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练, 即多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空间,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独立性。但对不同课文, 学生的读、议、悟、练以及交流、讨论、质疑等实践活动的方式也要思考略与不略。
如六年级上册的《一面》与《有的人》两篇文章中, 《一面》中议、悟文中“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不能略, 而《有的人》中读、悟诗中的情感表达则是不能略的。
4. 教学方法应侧重比较。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 而且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在内容主题、文体与表达方法方面往往同中有异, 乃至相似、模仿中拓展延伸, 其目的也是要求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于略读课文中, 以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迁移运用、拓展能力, 进而延伸于课外实现有效的自主阅读。
例如, 四年级上册的《白公鹅》、《母鸡》与其相应的精读课文《白鹅》、《猫》, 在内容表达上都蕴含了对小动物深深的喜爱之情, 而在语言表达上又都运用了欲褒故贬、欲褒于贬的手法, 这是共同点。而不同点则是《白鹅》围绕“高傲”的特点用了总分叙述的方法, 层次分明;《白公鹅》这一特点则不突出。《猫》虽以“性格古怪”总领全文, 但喜爱之情始终贯穿于“古怪”的种种表现之中;而《母鸡》却是以“一向讨厌”开头, “不敢再讨厌”结尾, 先贬后褒, 表达了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 表达中所运用的语法差异, 必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而后在迁移运用中掌握。
5. 扩展延伸应引向课外。
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当然, 这不是一般俯拾即是的例子, 而是经过专家精选出的优秀范例。学习例文的目的是从中激发阅读兴趣, 悟出阅读方法, 积累阅读经验, 以便能在课外有效自主阅读, 拓展阅读视野,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 无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作用。
但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 精读课文中的课外扩展延伸安排得很充分, 如引导课外搜集资料, 安排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引导课外阅读, 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 有的还在教材后附上《阅读链接》、《资料袋》等供学生阅读。从编者的意图猜测, 似乎略读课文也成了精读课文的拓展延伸。笔者认为, 如若这样认识和处理, 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外扩展延伸功能就得不到强化和落实了, 没有让其发挥举一反三、学一迁多的作用。
3.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三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从内容上来看,课文描写的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从文章结构上看,先写孩子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景,最后抒发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以及有这样一所民族小学的自豪之情。从语言特色上来看,作者用了大量描述性的词语,准确地写出民族小学各种事物的特点,同时,还用上了排比、联想等修辞方法把民族小学的特点写具体。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这个点上,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学习用几句话将一个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式。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里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请说一说你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指名交流)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一所民族小学,看看这所民族小学的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
2.读题质问。(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3.聚焦疑问。同学们很想知道“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这所民族小学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引入课题,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词语画出来。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同学们 小鸟 老师们 国旗 大青树 铜钟
教室 蝴蝶 猴子 松鼠 山狸 凤尾竹
(1)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2)出示山狸、凤尾竹的图片,学生认识山狸、凤尾竹。(3)串读。读了一遍课文,我们就发现,民族小学里有这么多东西:有……有……有……还有……
设计意图:归类出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让学生对“民族小学”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三、以“画”导学,发现特点
1.如果把这些事物都画在一张纸上,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定非常漂亮!预习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画了这所民族小学的一幅画,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几张特点不明显的学生作品。)
2.交流学生图画,发现特点不够明显。该怎么画才能突出“民族小学”的特点呢?请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点?可以找到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 )的同学( )的老师 ( )的小鸟( )的国旗
( )的大青树( )的铜钟( )的教室( )的蝴蝶
( )的猴子( )的山狸 ( )的凤尾竹( )的粉墙
3.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发现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形容同学们特点的词语不同)
4.抓住特点,把民族小学画得更美丽。请借助课文内容画一画我们的民族小学。(选择一到两个事物,抓住特点来画)
5.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描绘的三个场景: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6.归纳小结。同学们,借助语言,我们把课文读成了三幅画,一幅是同学们上学时候的场景,一幅是同学们上课时候的场景,还有一幅是同学们下课后的场景。从这几幅画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预习作业,找到阅读训练的核心内容,将语文学习转化成“画一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色,初步感知“抓住特点”将事物描绘具体的写法。同时,借助“画”来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四、以“说”导学,积累语言
1.说一说。如果你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你一定会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如果有人来学校参观,看到我们墙上的这三幅画,想让你给大家做个介绍,你会吗?那我们就来当一次民族小学的小主人,为客人们介绍介绍,“秀一秀”我们的民族小学。
2.品读课文。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上学时的场景跟我们平时上学的场景有什么不一样?
3.指名交流。(1)上学路上的环境不同,他们从山坡、坪坝、小路上走来。①说说山坡、小路的特点。②看图片理解“坪坝”,学习生字。③说说坪坝的特点。④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形。(2)不同民族的孩子穿戴不同,语言也不同。①拓展各民族服饰,说说他们穿戴的特点。学习生字“戴”。②出示句子,联系课文朗读体会: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③介绍各民族的语言。④尝试说话:看,那_________的,是_________族的孩子。⑤这么多民族的孩子穿着各民族的服装,校园就显得更加美丽了。我们再读句子: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3)校园里的环境不同。引导学生把特点说清楚。(抓住这些事物独有的特点,就能把孩子们上学时的场景说生动、说具体。)
4.回答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除了这些不同的地方,民族小学有没有跟我们基本相同的地方?(通过交流发现相同之处:友好相处、尊敬师长、热爱国旗)
5.归纳小结。对啊,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孩子,都是中华民族的孩子,都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老师,也热爱自己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学习遇到阻碍的时候去发现,学习的动机会更加明确。借助“说”的实践活动,强化抓住事物独有的特点进行介绍,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学习方法,最终积累语言。
五、以“写”导学,运用语言
1.夸一夸。请用一个词来夸一夸我们的民族小学,你最想用哪个词呢?(指名交流,相机板书:绚丽多彩、特别、热闹、快乐……)
2.写话练习。请选择民族小学里的相关事物,抓住特点,用上两三句话来夸一夸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真_________!你们看,_________。
3.指名交流写话内容。
4.归纳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画了这所民族小学,说了这所民族小学,还夸了这所民族小学。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再次走进这所民族小学,去教室里听课,到大青树下游戏!
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谈话引入课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预习,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认为这所小学称为民族小学的原因。
2、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读书情况。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巩固“傣、昌、昂、跤”四个生字。
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和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提问:你读得这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话分别有几句话,读是时候要注意停顿,把课文读清楚。(根据学生读书情况适时指导)
4、全班把课文齐读一遍,读后交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民族小学里学习的情景,进而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哪里写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景,哪里写了孩子们学习的情景?
5、师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读书,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利,而且会思考,读懂了课文的意思。
二、学习字词。
1、出示“坪、坝”等12个生字,检查学生生字预习情况。
师:大家的课文读得很好,不知道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呢?现在我们进行“我指你读”的游戏。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吗?
3、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生字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给生字注音、找音序、找部首、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
4、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5.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五
篇一: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我制作了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少数民族风情,学生们兴趣很高,知道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在教学时,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也很突出。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罗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渡语言、激励语言、提问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有所得!
篇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篇三: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几年来我一直教低年级,形成了一些习惯,或许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慢慢摸索着来——
三年级,识字和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低年级不一样,三年级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为识字量越来越大,老师不可能在课上逐个讲解,如低年级一般。
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而且学生刚开学,精神还没有集中,上起课来,学习的兴趣不浓,有个别学生,拼音没能过关。
识字方面,在以后的课文教学中,要先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先全部读准确读流利才在词语中学习生字。
在指导书写方面,也不可能一个个的让学生去模仿,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
6.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六
开课时,我在介绍了课题后,利用新学校和新设备,在电视上放映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仔细观察少数民族的特点。孩子们通常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的衣服。同时,我要求孩子们背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在认识这些族群的同时,也为以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寻找少数民族小学和我们正在阅读的小学之间的差异。使用“这是一所小学。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联合小学,来自“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语言。当他们来到学校,他们成为好朋友rdquo“课后,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rdq Uo和其他句子。一些学生说那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从“鲜艳的民族服饰,使学校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这棵绿色大树的粗枝上。凤凰尾竹的影子在白粉色的墙上晃动着“hellip&hellip”的句子中感觉得到。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学生们向在学校唱歌的鸟儿致意,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飘扬的国旗致敬。下课后,每个人都在大绿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和玩游戏,吸引了许多鸟,甚至松鼠和山狸。
课文没有说孩子们如何去上课。他们为什么在课文中写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民族小学学生的情况。孩子们表达了他们的意见,非常热情。有人说:";他们无法转动眼睛&有人说:“我不知道。”;他们很有进取心,举手发言,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有人说,“他们的表现很好。”;他们把课文读得干净利落。吸引了很多小动物&rdquo&hellip&hellip
7.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七
从“教什么”的视角来看,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低水平的教师, 只会照本宣科, 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高水平的教师, 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在教教材中显性知识的同时, 能挖掘出其背后的隐性知识, 教一些别人教不出来的内容, 那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明确地点出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 它们都是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虽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但就教学而言一样重要。对于这类课文的教材处理, 即“教什么”, 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有的老师上得过详细, 费时不讨好。有的老师教学内容处理得过于简单, 过分挖掘和延伸拓展。其实对于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 可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取舍、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下面通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 来谈几点体会。
一紧扣文前提示, 凸显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编写的要求, 略读课文安排的课时为一课时, 这是有依据的, 可以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快速找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 明确“教什么”, 从而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小循环的教学整体, 更好地发挥阅读训练、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 这段提示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教师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提示语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 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 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刷子李》的课前提示语生动活泼, 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 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围绕这个提示语,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回顾写法。“同学们,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大家回顾一下, 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接着让学生浏览提示语, 明确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作家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然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概括的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并作简单批注。最后出示表格, 让学生学会自学课文, 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依托提示语, 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高效, 有所侧重必有所舍弃,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 明确了本课“学什么”。
二巧抓生字教学, 处理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生字教学应该贯穿于小学学习的整个阶段。有的老师以为生字教学应该在精读课文中仔细教、扎实教, 略读课文可以略过。其实不然,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自有需要侧重的地方。以《牧场之国》为例, 针对本课中的词语, 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从字理入手, 紧扣题眼。
片段一:1.课件展示“牧”的字理图, 同学们, 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牛羊成群)
★从字音入手, 读通课文。
片段二:1.刚才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了课文, 老师发现有两个词, 你们读准了吗?
(出示模样, 膘肥体壮)
2.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出“模”的另一个读音吗?
3. 将这两个词语放入句子中, 你们会读吗?
4. 指导学生读, 什么是“膘肥体壮”?谁来描述一下。
5. 师:你懂得真多, 请看图片——辽阔碧绿的草原上, 有一群膘肥体壮的牛羊, 这一切, 让你想说什么?
6. 就是如此的膘肥体壮, 让我们感受到牛羊王国的快乐。
这两个片段的处理, 没有掉入像精读课文那样的进行分析、练写的框框, 而是去繁就简, 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第二学段中容易出现的字词错误进行点破, 再反刍到对文本的领悟, 事半功倍。
三妙解内容教学, 过程体现方法性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 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略读课文作为一个单元主题的延伸, 再做处理时, 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 才能达到让孩子自发思考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略读能力能够更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 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略读课文是孩子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 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 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
以《刷子李》为例, 本文篇幅虽长, 却处处有亮点, 有学习点。如果按精读课文的方法, 每个点都舍不得丢, 每个点都想讲足讲透, 那么三个课时都讲不完。芝麻和西瓜如何进行取舍呢?什么是芝麻?什么又是西瓜?我觉得要先从三点来分析:第一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如同散落在文中的珍珠, 需要老师将其一一拾起, 串成一条珍珠项链, 熠熠生辉。第二点, 本课的文章结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 冯老爷爷为了凸显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采取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是五年段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第三点, 本文有很多词语的使用非常精彩, “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天衣无缝”等, 取舍得当, 可以达到一点就破的效果。针对以上分析, 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1.从动作描写中体会
出示内容: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教师提问: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做一做这个动作。你能边做这个动作边读吗?在学生思想交流后, 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动作, 紧接着提问:此时刷子李在你的眼里还只是一名粉刷匠吗?读着读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位……
2.从点睛之语中感悟
出示内容: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天衣无缝是什么意思? (一个“天衣无缝”, 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 质量很高。效果真奇呀!)
师:读到这, 你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了吗?谁来夸夸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 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文本语言的同时, 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 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
四找准拓展延伸方向, 选择要慎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 就课文扩展方面来说, 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特性, 使教师们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略读课文自身的教材特点决定了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但是发现有很多老师选择的材料过于随意, 没有充分考虑本课的单元训练点。其实, 拓展延伸做得好, 就如余音绕梁, 能够达到影响深远的效果。还是以《刷子李》为例: (1) 谈收获, 总结方法。学了这篇课文, 你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学生交流。 (2) 运用方法, 自学片段《泥人张》。学生读短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3) 交流: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哪?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
五充分考虑学段特点, 设计要有切合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段的要求是明确的, 任何类型的课文都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量、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防止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 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情况。
略读课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 对略读课文的全面把握和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西瓜和芝麻的选择——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侧重点的取舍, 即“教什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即“教什么”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误区,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教学、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本文通过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不同角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8.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八
一、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的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平辅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二、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挖掘丰厚内涵,将文本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关心,实则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问:“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他的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三、 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此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面是他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也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画等。例如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可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他们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四、 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枝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有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题材丰富、内容多样、结构精湛、语言精妙,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感受古典白话小说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逐渐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素琴.文体意识统摄下的文学作品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3(9).
[3] 陈国安.小学语文课文中“四大名著”改写选入的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月刊,2013(4).
[4] 依文体定教学内容:古典小说怎么教[E].http://res.hersp.com/content/1491597.
9.《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10.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
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参加了省级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学,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首先,从自身来讲,多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习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总之,教这班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学效果。
11.刍议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十一
一、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性质
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时迁移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二、略读课教学,读是基础,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朗读。
第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自己熟读了课文,才会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把自己初读的收获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同桌互读课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可常用。同学之间可以利用互读的机会纠正读音,更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朗读的技巧,改善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再一次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学生读后谈收获,这是初读的最终目的。读完课文,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集体交流。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对于学生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给予补充。
三、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更为集中,不是没有重点,而是重点会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细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学略读课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体验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略读课文不是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是:在“精”与“略”之间,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学,让学生在略读教学的实践中学会阅读。
12.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二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13.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2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3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西南部地区有好多学校是由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的,这样的学校是什么样的?那里的学生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就去一所这样的学校参观一下。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同学读第一段,想一想:1、上学路上你有哪些惊奇地发现?
2同学们来到学校都干了什么?
3请把民族的名字画上圆圈。
b.学生读后小组讨论。
c.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
d.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重点句子。
f.讨论三个向的句子,把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第习二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b.让学生学一学悠扬的钟声。
3.学习三段。
请各自轻声朗读三自然段,想一想:
a.上课了同学们在教室干什么?b.窗外什么样?
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
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
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
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描写窗外静的句子。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理解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省略的其他独特风光。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5、教师小结。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
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三、作业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板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
去上学绚丽多彩
到学校打问敬
上课前钟声悠扬
上课时读书认真
下课后尽情玩耍
1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认读、带读等形式,识记“坝、傣、昌、昂、跤”五个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2.通过找规律、归类识字等方法识记“坪、坝、戴、招、蝴、蝶”等12个字的字形,正确书写。
3.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品读重点词句,领悟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的情感,培养与少数民族的和睦共处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认读、带读等形式,识记“坝、傣、昌、昂、跤”五个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2.通过找规律、归类识字等方法识记“坪、坝、戴、招、蝴、蝶”等12个字的字形,正确书写。教学难点:
通过找规律、归类识字等方法识记“坪、坝、戴、招、蝴、蝶”等12个字的字形,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读、带读等形式,识记“坝、傣、昌、昂、跤”五个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2、通过找规律、归类识字等方法识记“坪、坝、戴、招、蝴、蝶”等12个字的字形,正确书写。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教学过程
一、看画导入
1、出示图片: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瞧,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德昂族的。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介绍自己收集的民族?
2、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认读生字:领读、指名读
师:你们图文结合着,自己又认识了词语,了不起。
二、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1、过渡: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
2、引入: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3、指导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
4、配乐范读课文: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5、提出读书要求,大声读课文: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读完课文,将你划出的词语读一读。
6、读读认认:坪坝、傣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
穿戴、招引、蝴蝶、孔雀舞、铜铃、粗壮、凤尾竹
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7、日积月累:鲜艳的民族服装、绚丽多彩、欢唱的小鸟、敬爱的老师、飘扬的国旗、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洁白的粉墙
老师领读、自由朗读、齐读
8、分段朗读,检查正音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
四、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研读课文
(一)感受美丽、感受异同
1、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出示: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通过简繁句的对比,体会描写要具体,而且抓住事物的特点,“山坡、坪坝、开着绣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突出西南边陲山区的特点。
4、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出示:„„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小学生。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还有汉族的小学生。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得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第一句过于概括,第二句表述累赘、第三句运用“的”字结构,既具体又简洁。)
5、指导朗读:现在这句话,你想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6、过渡: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读着读着,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7、学生交流:我仿佛看到了„„(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随机解释:招呼,用手招,用嘴呼。)
8、指导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高高兴兴地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个学校美不美?
如果你是这所民族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听到这样的赞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自豪)
指名读:谁能读出这样自豪的感情?谁还愿意来赞美一下我们的民族小学? 齐读:让我们一边想,一边读,用朗读表达对我们的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吧。
(二)感受上课
1、自由朗读:“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画出描写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句子。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2、想象拓展:课文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孩子们是怎么上课的,那你能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吗?
3、语言训练:这时,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用上老师给出的句式来说一说。如果我是一只(),我会()。
4、读读找找:课文中又是怎么样窗外安静的句子呢?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5、指导理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描写课堂内的安静,而是写窗外很安静呢?(体会间接描写的作用和情趣性。)
6、读读背背:这句子写得多美啊,请你把它背下来。回家以后,积累到你的采蜜本上,并且再从其他途径积累两句描写安静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感受下课
1、朗读想象:当,当当。下课了,各个民族的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些什么呢?自己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些是描写上课的句子,哪些是描写下课的句子,用“//”隔开。
理解:一段文字里面写了两部分内容,我们说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中间用“//”隔开。
想象:各民族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些什么呢?
2、体会民族特色:你觉得哪句更合适?为什么?
比较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捉迷藏、跳长绳、做游戏„„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理解:孔雀舞、摔跤是少数民族特有活动,这样写更能突出这所小学的民族特色。
3、体会间接描写:作者没有具体展开写小朋友是如何活动的,而是写了小鸟、松鼠也赶来看热闹,这样写又有什么妙处?谁能体会?(简介描写、与前面呼应)
4、指导朗读
二、总结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然后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出示:这就是我们的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第二句把一句话的意思分成两部分来说,强调了“边疆”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这所边疆小学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时候要重读。)
3、品读加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A、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认真地朗读这句话,思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表现出这所学校“民族”的特点?
B、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认真地朗读这句话,思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表现出这所学校“边疆”的特点?
4、让我们把最后一段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一:课文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听一听。看谁最快背出来。
2、课后练习二:背诵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抄写在采蜜本上。
3、安排课余生活,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在学校里过着快乐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请大家交流一下。
(2)讨论:怎样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写清楚哪天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收获;
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分“时间”、“活动内容”、“收获和感受”等栏目,逐项记录;
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就像记图画日记,一旁写上时间,再加上几句当时的感受。
15.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略读课,必要性,思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待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出现这样的趋势:要么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没什么区别,在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面面俱到;要么是略读课文被轻描淡写一读带过。针对这样现状,下文将对略读课文教学展开论述。
一、略读课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 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二、对如何开展略读课教学的讨论
对略读课教学来说,一直受到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备受争议。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并呈螺旋上升趋势,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比重是平分秋色。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的问题,一些语文老师以《鹿和狼的故事》为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并开展了专题辩课讨论。
(一 ) 在略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否有成效
有些老师用狼和鹿的图片和一个主要问题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些老师则用音乐、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些老师抓住“宠儿”一词,联系学生认知情境进行教学;还有一些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狼和鹿的成语效果很好。
(二)略读课所得的交流形式有哪些
有些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电脑这一途径交换资料或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交流。有些老师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虽然有效但是过于频繁,是否应该把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起来?有些老师认为边听别人的发言边积极思考也是交流。有些老师指出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不应该局限浅显的课本教材内容,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容量。还有一些老师则让学生自己和文本交流并学会做批注,然后学生间交换看。
三、对有效开展略读课教学的思考
(一)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所以略读课文中要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单元导读”和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是依据,应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拨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二)加强交流反馈,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环节是交流反馈,首先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关键性的问题处进行点拨和引导, 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进行自主的思考,不能包办代替。能不给学生提示的尽量不要提示,遇到非常难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提示,注意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
(三)采用主题阅读,使学生学会对比阅读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四、结语
16.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整体意识
现代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更多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模式有略读和精读之分,其中略读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略读的作用,过多采用精读教学模式,阻碍了日常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认识上还存在偏差,阅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问题,导致小学语文略读的实际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有必要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语文略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略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是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认为略读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大意进行深层次了解,导致实际教学中略读教学模式逐渐被弱化。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精读课文,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于课文和拓展阅读知识的略读,而一味地重视精读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文章的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状况缺乏具体了解,不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知识结构的理解。正是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实际和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状况,阻碍了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2.忽略了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相互配合,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教师的指导下阅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普遍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使得在本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时期没有开展合理教学。其实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这个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由于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3.教学理论不完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同样离不开完善的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恰恰缺乏略读教学理论,教师往往教学前对于课文略读的意义和目的缺乏准确的把握,导致学生没法进行正常的语文略读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文阅读过程中略读与精读的相互配合中,由于教师对于略读与精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在略读时没有明确的目的,精读课文难以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这些问题都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4.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整体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阅读同样是一个整体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语文课文的阅读,日常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学生对于语文的整体把握,比如没有有效地将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缺乏整体认识,总是通过一种方式理解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忽略语文整体教学导致的。就像略读一样,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它实际上属于语文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以便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二、增强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1.明确略读要求,增强学生的语文略读能力。
略读不是精读也不是自读,由于学生在小学教育时期阅读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一味地进行精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将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的学习中,课堂前可以先让学生略读,略读之前先要明确略读要求,比如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只有明确了略读要求学生才能够正确略读。学生通过略读对文章将会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出学生理解上的问题,适当传授一些略读技巧,就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语文略读能力。
2.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日常教学就需要充分发挥略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强化独立阅读能力。此外,在学生进行文章略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在略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略读。例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相关课文背景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通过对于当时历史环境的略读充分认识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教学环境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略读,由此可见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才能够更加深刻。
3.凸显略读特点,增强语文略读教学效果。
略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的技巧,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语文课文的知识结构。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课前略读课文,通过课前略读让他们对于所学课文的知识结构有初步的了解。此外,略读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学习一篇课文前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课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对文成公主入藏这个历史年代有初步的了解,以及当时的社会外部环境有大体的了解,这些都需要略读,从而快速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略读的快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强化语文略读教学效果。
4.运用略读教学,促进语文整体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略读教学时就不能忽略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略读的目的需要和教学计划已经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略读计划的制订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计划,只有充分考虑教学计划的语文略读教学才能够起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作用。例如在文言文的略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理解,可以选择一些白话文先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但是白话文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文言文教学目的,不能因为略读白话文学生就不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语文整体意识的培养,逐渐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体系,从而便于语文略读教学的开展。
三、结语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此外,进行略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2]单晓菲.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129+173.
[3]田晓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08:96.
[4]史敬一.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有效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08:172.
17.我们的民族小学作文 篇十七
我们的民族小学 江城民族小学成立于XX年,它坐落在美丽的猛烈河畔,我们的校园绿草如茵、美如画卷。我们的校园书声朗朗、欢歌笑语。我们的校园充满着勃勃生机。我爱校园、我爱老师、我爱同学。 美丽的校园绿草如茵,啊,鲜花盛开、书声朗朗。快乐的笑容洋溢在我们脸上,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 各族儿女来自四方,父老乡亲的嘱托,民族的希望,记在我们身上,啊,老师的教诲永记心中。勤学求真奋进打好坚实基础,接受未来挑战。 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新一代的接班人在我们这里孕育成长,啊,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名字同记在功劳薄上,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让我们同享这阳光雨露,让我们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18.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师:读了课题,引起你注意的是哪个词?----------生:民族。师:看到“民族”,你都想到了什么?
预设1:不同的少数民族,平时的衣着打扮各有特色,但都很漂亮。我不知道,学生上学时要不要像我们一样穿校服呢? 预设2:不同的少数民族说话也不一样,那他们怎么交流呢?在学校里要不要都说普通话?
预设3:他们是分民族编班上课,还是混在一起上课?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民族”一词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不同的衣着、语言等等,那么这些情况都是怎样的呢?我们翻开课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预设1:
(1)生:我是从这里看出的。“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1)老师来读一句话:“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我从这里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丽。“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那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呢?(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5)同学们,这样的校园美吗?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带着对美丽的民族小学的向往,再读这句话。
(6)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3:
(1)生:我从这里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丽。“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民族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我们也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5、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穿梭的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民族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民族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你认为“我们的民族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方法和“品悟民族小学的美丽”类似。)预设1:
(1)生:我认为“我们的民族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因为这句话说明个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5)讲的好。谁来读这句话?(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我还从这里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很团结。“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2)找到这句话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3)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5)你们可不可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民族小学啊。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民族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民族小学的欢乐 预设1:
(1)生:我认为“我们的民族小学”还是一所欢乐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热闹?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欢乐读出来?他读的怎么样?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民族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欢乐的学校啊!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预设1:
(1)生:我认为“我们的民族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民族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4)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5)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了?
(6)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7)是啊,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让我们带着对民族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1、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欢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2、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赞美后,用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3、假如你是这所民族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4、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5、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6、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我们的”读重音。)为什么?(为有这样的民族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民族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7、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四、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民族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我们的民族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五.板书设计:
美丽
团结 我们的民族小学
欢乐
自豪 骄傲
祥和
、师: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句话。(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段的‘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师:大家找得都不错。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边疆的”“民族的”小学的特点呢?请认真阅读,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读书,圈点勾画,汇报)
生1:我从“山坡、坪坝、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等语句感受到了边疆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住得很偏远,但上学途中的景色很美丽,心情也很愉快。
生2:我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读懂了这所学校确实是一所不同民族的小孩同在一起学习的学校,他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他们很快乐。
生3:我从学校里竟然有“鸟儿、蝴蝶、猴子、松树、山狸”等动物感觉这所小学很独特。课文说它们是“山林里的朋友”,表明了小动物们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很有趣。生4:我从他们敲大青树上的铜钟来提示上下课时间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又别有风味。
师:是啊,同学们分别通过这些字句充分体会到了“边疆的、民族的”小学的特点──很偏僻、条件也很差,但是那里的同学们却是很快乐很自豪的,因为那里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有可爱的小动物,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再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体会这种独特的乐趣吧!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07-17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11-18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0-17
《我们成功了》课文教案12-25
课文《让我们当起双桨》教案10-09
小学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优秀教案10-24
我们民族小学课件08-04
小学课文《大瀑布的葬礼》优秀教学设计07-31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11-01
小学课文《圆锥》教学反思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