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

2024-10-22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精选11篇)

1.《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 篇一

一、课前谈话,定下基调

(教师自我介绍后)

师:老师为什么从3000多里外的山西飞到这里呢?因为语文。你们喜欢语文吗?为什么?

生:从语文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提高能力。

生:也可以从语文中学到历史故事。

……

师:老师已经感觉到你们特别喜欢语文了。老师也喜欢语文,原因和你们不一样,是因为几句话,下面老师读给大家听。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大江东去的豪情,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对《红楼梦》的痴情,语文是要写好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语文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孩子们,也许你们现在还不理解,没关系,先记下来,能记多少记多少。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品出了它的味道,那你对语文的爱就更深了。

二、复习回顾,背诵第 3、4 自然段

1. 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

生: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板书:不可估量)

2. 回顾文章的整体。

师:课文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生:主要从圆明园的布局之巧、建筑之 美、收藏之 丰体现出来。

师:你说得真完整,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辉煌:布局巧建筑美收藏丰)

师:对,作者从圆明园布局巧、建筑美、收藏丰三个方面说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课文不仅写了它昔日的辉煌,也写了它后来的毁灭。(板书:毁灭)

3.回顾文章的重点。

师: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

生:辉煌。

4.复习巩固文章的关键。

师:其中描写辉煌的部分中,有两段是需要背下来的,大家一起来背背。

(生齐背第3、4自然段)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得多美啊,我们再来一起背一背,要背出与刚才不一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一起背。(采用引读的方法与学生合作背第3自然段。教师特别强调“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关联词。)

师:这段虽然长,但是有一个字特别多。哪个字?

生:“有”字。

师:对,这是列举的方法,当你用“有”字把这些列举的内容连起来的时候,你就更容易背下来了。

师 :我们接着 来背第4自然段。

(生背诵第4自然段)

师:这一段虽然只有三句话,但每句话都很重要。第一句是过渡句,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因果关系。明白这些之后,是不是背起来就更容易了呢?

三、重点研读第 5 自然段

1. 默读第 5 自然段,圈点批注重点字词句。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但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的时候被英法联军无情地毁灭了。写圆明园毁灭的是哪一段?

生:第5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统牲)

师:刚才这位同学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还可以读得更好。让我们聚焦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共有133个字,却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所以每个字的背 后都没有 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仔细地品味、挖掘。现在,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们默 读这一自 然段 ,想想哪些字、词、句让你感觉到特别的心痛,特别的难过,请你把它们圈出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 的感受批 注在旁边,留下读书的痕迹。(指导批注:“批注尽量简单明了,如果需要也可以长一些。批注是阅读的好习惯。”同时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 进行交流,谈感受,感悟第 5 自然段的情感。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感受一定也很多,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为了交流得更清楚,我们尽量按照顺序来。

生:我找的是“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他找到的是英法联军干了些什么,那有谁找到他们是怎么进来的呢?

生:(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师:要是让你从这句话中找两个最让你感到心痛的词,你找的是什么?

生:“侵入”“闯进”。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生:这两个词让我感觉到了侵略军的野蛮、可恨。

(教师反复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齐读,指名读。)

师:我们知道当时圆明园算是中国皇家园林,但是他们是怎样进来的?

生:闯入。

师:这是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

生:侮辱、践踏。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虽然你们的声音高低不同,但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愤怒。老师和你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师生齐读)

师:让我们继续交流。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字、词、句?

生:第2句。

师:在这句话中有几个词让我们感 到很难受 ,是哪几个词?

生 :“凡是”“ 统统”“任意”。

师:“凡是”是什么意思?

生:只要是。

师:“统统”呢?

生:是全部的意思。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想怎样就怎样。

师: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毁灭”后板书:统统掠走任意破坏)

生 :英法联军 的残暴、贪婪。

师:那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要想把它读得更好,还有一个方法,联系上文第4自然段,想想:他们统统掠走的是什么 ? 任意破坏 的又是什么?

生:是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这些都被侵略者掠走了。他们不是在拿,而是在———(生:抢),就是文中的———(生:“掠走”)。谁还想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写得多好啊,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你们听出来了没有,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师:让我们一齐读一下。

(师生齐读)

师:课文就在这层层递进的语气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侵略者的贪婪。

师: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生:第3、4句。

师:一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数字多。

师:你能把这些数字读给大家听吗?

生:“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三天”。

师:同学们,从这三个数字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

师 :“10月18日和19日”,这是几天?

生:两天。

师:这三千多名侵略者在这两天做了什么?

生:放火。

师:大火烧了几天?

生:三天。

师:你体会到这三个数字背后的含义了吗?谁来读这句话?(指名再读第3、4句。齐读。)

师:在这熊熊大火中———

生:(读)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

师:这每个“没有”的背后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呀!这每个“没有”的背后都是无数能工巧匠的付出呀!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

(师生齐读)

3. 回扣第 1 自然段,再次体会“不可估量”。

师:正因为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课文的第1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

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你现在知道这“不可估量”的分量有多重了吗?再读第1自然段,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惋惜、愤怒、伤心、难过。

4. 回归整体,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你们这些愤怒、悲痛、惋惜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如果说刚才你们有愤怒的心情,肯定是因为前面几句。如果你们有惋惜之情,肯定是因为最后两句。请同学们再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你们的惋惜。

(生再读最后两句)

师:读到“灰烬”的时候,你眼前出现这幅画面了吗?再读最后一句。

(生再读)

师:同学们,为什么课题说的是“毁灭”,但是文章却用了那么多文字来写圆明园的辉煌?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吗?

生:正因为前面关于辉煌的内容写了那么多,所以读到后面毁灭的部分时,才会让人更加愤怒和惋惜。

四、练笔写感受

师: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成了一片灰烬。如果今天你再来到圆明园,再也看不到金碧辉煌的殿堂,也看不到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你看到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到纸上。

(生写感受后交流)

五、带着疑问结课

师:同学们心中的千言万语,一时难以言尽。老师建议你们参照本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交给你们的老师。同学们在写的时候不仅要写愤怒和悲痛,还要在自己的脑海中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想想:这一悲剧的发生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下课!

教后反思

笔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紧紧围绕2011年版课标的要求,将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大量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1.坚定正确的教学理念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传统课文,很多名家都有精彩的演绎。如何进行创新、如何上出与众不同之处是我备课之初首先考虑的问题。通过对教材和课标的认真钻研,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篇课文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方法上有很多独到之处。课后题和单元学习的重点也在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特点上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而这些,恰恰与课标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基于此,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语言,进而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材的具体要求,我首先确定了本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积累优美的语段,即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学习“列举”的方法;二是品味语言,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即研读第5自然段;三是从整体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的文字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三个教学目标在两个课时中各有侧重。第一个目标侧重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完成,但要在第二课时进行巩固。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完成好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的基础,而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二个教学目标。

那么,现场的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

1 . 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积累了语言材料,并且知道了“列举”的表达方式,总结出了背诵的方法。通过对第5自然段的研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味词语,不仅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还体会到了文章遣 词造句的 精准 ,而最后领悟文章整体的表达方法更是水到渠成,提升了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2 . 从教学过程实施情况来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一步看似在意料之中,却处处又在意料之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课前交流开始,教师就以“为什么喜欢语文”为话题,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了一种情境,定下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基调。在巩固背诵第3、4自然段时 ,又通过巧妙的引导重新呈现出圆明园昔 日辉煌的 画面 ,并总结出背诵的方法。研读第5自然段时,适时教给学生批注的读书方法,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品味词句时,教师注重引导、点拨,逐步将学 生的理解 引入深处,用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感释放的同时也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方法。接着回归整体,领悟文章整体上的表达特色。最后的练笔又自然地与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相结合,拓展为课后的作业。结课以三个“为什么”结束,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时,还是略显急躁,没有完美地体现“顺学而导”。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的读后感不能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另外,对于学生课堂回答中的闪光点没能及时地捕捉,反映出教师教学机智的欠缺。这些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评析

李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分别承载了积累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目标任务。在执教过程中李老师努力搭建桥梁,让学生在背诵、品读、练笔的实践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

聚焦课堂,笔者认为本堂课最华美的一章是在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课文第3、4自然段的方法点拨上。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背诵后,李老师适时地总结了背诵方法 : 第3自然段用 关键字“有”连接起列举的内容,抓住列举法使背诵化难为易;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理清了句子间的内在关系,明晰了作者的叙述顺序,沿着表达顺序的轨迹使背诵不再枯燥。李老师为学生支的这两招,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了作者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匠心,可以说是用语文知识为背诵积累找到了一条捷径。只有具有丰实的语言积累,才有思如泉涌的生花之笔。在指导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像李老师这样能用语文专业的眼光透彻地看清课文表达上的秘妙,让学生轻松地背诵、主动地积累。

本课教学的另一独到之处在于,较为适度地把握了文本内容理解与言语形式揣摩之间的关系。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定位。对此,我们应合理把握:这是相对于以往课堂教学中过度关注“内容理解”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完全抛却“内容理解”。从文本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读进去,理解“写什么”,体情悟理,再关注言语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来,揣摩“怎么写 ”和“为 什么这样写”,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面对这样一篇被名师演绎了多次的经典课文,李老师敢于挑战,另辟蹊径,把研读重点指向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侵入、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重点词、关注三组数字体会侵略者的残暴、贪婪,以极强的画面感再现了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从而激起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悲愤、惋惜之情,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此项目标的落实是本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重点目标之一。

2.《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 篇二

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篇精读科文,本文描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构思颇具匠心。因为当年的景观已不复存在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让学生对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有大致了解。我还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时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应祖国的强盛和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中国人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万圆之首被化成一片灰烬,同学们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事件?(火烧圆明园)

2.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变成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

二、品赏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1.指明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布局等。

(1)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2) 理解"众星拱月"

(3) 教师补充讲解圆明园的建造情况

2.學习第3自然段,品赏圆明园内美丽的景观和风格各异的建筑。

(1) 指名读第一句,感受园内美丽的景观。

师:此句以排比的句式罗列了圆明园内主要景物,富丽与朴素、热闹与宁静在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读时语气应抑扬顿挫,体现出欣赏、赞美之情。

(2) 指名读第二、三句,感悟院内景点之多、景色之美。

教师补充讲解:

蓬莱瑶台,这一景是仿照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的"一池二山",寓意建造的。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则在蓬莱瑶台欣赏。

"西洋景观",西洋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仿罗马建筑,庭院中的松柏也是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的,围墙、道路以及石雕也都是西洋风格。

(3) 师问:漫步园内的感受怎样?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

过渡:

圆明园内不仅有许多美丽的景观和风格各异的建筑,这里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么,它都收藏者什么呢?学生齐读"上自先秦……下至……"

3.学习第4自然段,明白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 从收藏时间看

先秦——清两千多年

(2)从收藏文物看

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礼品,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古代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

过渡: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了,早被两个强盗一把火给毁了,(板书毁灭)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恨)

三、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贪婪

1.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侵略者采用了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

(抓住"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等词语理解)

2.师:面对强盗,皇帝只顾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同学们想象那惨痛的一幕……

3.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生1: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生2: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3: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师: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静令的园林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侵略者烧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

四、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

理解:"不可估量"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师: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板书)

六、课文拓展,了解今日祖国之强大

师:今日的中国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在世界强大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以及"神七"的成功发射都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七、学习写法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用呢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文章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让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 毁灭

<爱> <恨>

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3.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及点评 篇三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课文,也是北京教育课改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文。这样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课文点评

4.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篇四

读完了这一文,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在北京西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残桓断壁,那破碎的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砖石在风雨中呜咽着,似乎向人们悲伤地倾诉着什么。

当我读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富有诗情画意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读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

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万园之园”化成灰烬.看到这里,我握紧拳头,恨不得把他们碎尸万段,我不禁大声地骂道:“一群强盗!在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

读完文章,我为失去了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又不由得使我想到了中华民族那一段段苦难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发动侵略战争,先占领沈阳城,随后不到半年时间东三省相继沦陷。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宛平城和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了。到1938 年10月,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日军侵略者所致之处,无恶不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山河失色,光在南京就杀害了无辜军民30万人!

之后,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洗刷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祖国迎来了崭新的黎明。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我们青少年只有将这个国耻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5.《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课文个人 篇五

圆明园建筑宏伟,瑰丽多姿。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内不仅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有名可考的风景就有95处之多。不仅仅如此,圆明园还收藏着无数的瑰宝,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当我读到“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句话时,我仿佛进入了圆明园辉煌的时期,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可是,当我读到“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绕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销毁,破坏。”这句话时,我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仿佛看到了侵略者那丑恶的嘴脸,看到了中国人无奈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被烧后的圆明园的样貌:残留的石柱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仿佛在哭泣;地上的野草,随着凉飕飕的风左右摆动,好像在哀叹,哀叹这一座美丽壮观,汇集着中华儿女智慧结晶的园林的毁灭。

如今的圆明园已被侵略者夺去了昔日的辉煌,看到那些残垣断壁,我想:国富则民强,仅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康。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去建设更加完美的祖国,绝不让历史杯具重演。

6.《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 篇六

一、即兴抒情, 注重思想表达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丰富、内蕴深刻、激扬着爱国情感的篇章。初读, 笔者就爱不释手, 因为其激情澎湃, 气势如虹;再读, 爱又添上几分, 因为其语言优美, 字字珠玑;三读, 已是欲罢不能, 因为其句式整齐, 对仗工整。读一次, 有一次的感受, 读一次, 有一次的收获, 次次叠加, 层层上涌, 便孕育了一节悲愤慷慨、激情喷薄的情感课堂。

于是, 三年前的第一次执教, 笔者自然而然地作了这样一番设计:

首先, 课件出示圆明园遗址的图片, 同时播放背景音乐——令人揪心的《江河水》;然后, 我很卖力地模仿中国最具磁性的男声赵忠祥先生的声音, 慷慨激昂地引述:“同学们, 这座建筑宏伟的圆明园毁灭了, 这座文物众多的圆明园毁灭了, 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里, 毁灭在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里!当你们现在面对圆明园遗址冰冷的雕塑, 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那么, 请用你的笔把这些话写出来吧!”接着, 当然是学生写完后的汇报交流, 毋庸讳言。

现撷取学生当场练习的两个片段, 以飨各位:

片段一:冰冷的大理石雕, 就像一幅残缺的画, 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时刻铭记国耻国辱, 提醒我们时刻铭记撕毁这幅画的帝国主义强盗。有朝一日, 我们必将向他们讨还这笔血债!讨回他们抢劫的文物!

片段二:面对着圆明园遗址, 我真恨自己为什么不早出生一百五十年, 我就可以拿着长矛, 和英法联军拼杀, 哪怕流血牺牲, 也在所不惜!我真希望我们中华民族快点富强起来!

很明显, 这节课的课堂练笔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抒发, 课堂上营造了一个极佳的情感氛围, 有助于学生激情的喷发。至于语言的学习和内化几乎没有触及, 此为憾事!

二、仿写句型, 注重语言形式迁移

去年, 第二次执教。笔者从文本语言入手, 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发现文章最典型的语言特征就是句式整齐, 对仗工整。于是, 将文中的连接虚词“有……也有……有……也有……”进行凸出聚焦, 让学生在阅读时, 充分感受这种句式的整齐优美。

然后, 让学生接着用“有……也有……有……也有……”的句式描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场景。这里也撷取两个片段, 共赏:

片段一:学校里, 有高大挺拔的教学楼, 也有宽阔的大操场;有供同学们读书的图书室, 也有碧波粼粼的游泳池。

片段二:超市里, 有五花八门的高档电器, 也有瓶瓶罐罐的油盐酱醋;有大大小小的文具用品, 也有琳琅满目的化妆品。

学生很好地运用指定词语写话, 用词用语比较准确, 句式也相对整齐。这不能不说是注重语言形式迁移的一种读写结合方式。但, 明眼人一瞧, 很快发现失之机械。

三、“形神”兼顾, 读写互动促理解

今年, 第三次执教, 笔者又作了一些改动, 试图既注重内容, 又关注形式, 同时力图体现“由读到写, 又由写到读”之间的双向互动。

细读之后, 笔者发现第三、第四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 不惜笔墨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两段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别, 第三自然段着重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 就像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气势宏伟的圆明园建筑群图;而第四自然段则非常简洁地用一个句子表达了历史文物的众多:“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试想, 建筑和文物是圆明园的两大宝物, 为什么文物一处却这样轻轻一笔带过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作者没有掌握相关的详实史料?难道作者缺乏详铺细述的笔力?细分析, 其实这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精心构思, 是故意留下遐想空白的巧构精营。正因为这两处都是文本重点, 所以需要进行一重一轻的处理, 需要进行一实一虚的建构, 需要进行一详一简的对比, 需要进行一强一弱地呼应。正如建筑宏伟这一自然段是精雕细描后的工笔画, 而文物众多则惜墨如金, 只留下虚幻的一笔。

可是, 这些要让五年级的小学生懂得, 何其难也!不让其懂, 心又不甘!于是, 又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步, 让学生先细细体会第三自然段的建筑宏伟。其一是展开, 将“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句一分为四:“有玲珑剔透的亭, 有玲珑剔透的台, 有玲珑剔透的楼, 也有玲珑剔透的阁”, 比较品读;其二是画出地名, 有“海宁、苏州、杭州、蓬莱、武陵”, 感受圆明园建筑集天南海北之大成, 融诗情画意为一体, 汇中外风景为一炉。而连接这些风景名胜的词就是“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 由课文内容的学习, 捕捉行文的形式。

第二步, 课件出示“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引导学生想象, 这些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可能会是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反馈汇报, 相对比较简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诸如此类比较知名的书画。教师暂可不必拘泥, 一一应和。

第三步, 课件出示表格呈现当时的知名文物, 然后让学生选取表格中的文物和特点, 用上“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进行随笔练习。需要说明的是, 表格中的文物分名称和特点两列呈现, 一目了然, 其目的是便于学生快速根据描述特点, 从富余信息中找出相同语言句式的信息, 寻找合适的对应分句。表格如下:

表格中文物特点的信息量超过了句式所需信息, 因此需要学生寻找对应的分句, 进行适当的梳理和选择。

第四步, 学生反馈写话练习。教师随机点评, 总体效果较好, 学生都能寻找到合适的对应分句。

第五步,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我们所写的替换文中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一句, 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 很快会感到:课文更简洁, 自己写的更具体。

第六步,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果换上我们写的语段, 感觉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两段内容, 学生朗读品味后, 马上发现这样写和前一自然段的写法重复了, 重点反而不突出而觉得拖沓。一个难以把握和理解的难题, 就这样解决了。

7.《圆明园的毁灭》 篇七

于金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13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交流网上搜集的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读自悟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介绍、交流网上搜寻的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资料。

三、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字词。

2、默读课文,说一说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把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找出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找出疑难问题,小组提出来。

四、检查自学情况,个人汇报与小组汇报相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合作学习课文,探究写法,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示课题。

2、出示.课件:圆明园平面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浏览课文,提出你不理解的问题。

4、梳理问题。

A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8.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诗歌《最后一分钟》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背诵《圆明园的毁灭》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学习铺垫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猜词语: 不可估量 众星拱月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田园风光 山乡村野 诗情画意 流连其间 天南地北 风景名胜

(二)谈话导入

看着你们幸福的脸,真不忍心影响你们美丽的心情,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走进那个曾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地方,走进那个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痛的地方,走进那个镌刻着中国耻辱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圆明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圆明园的毁灭》,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大家注意毁字的笔顺,先写左边再写右边,下面工字的最后一笔要变成提。

(三)讲授新课

1、轻声朗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3、学生谈感受。

4、同学们,你读到哪一段最恨?谁能读出你的恨?(指名读)

5、一恨把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二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四恨放火毁罪证,罪证用火能销毁吗?不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

6、英法联军毁掉的是一座怎样的园林,为什么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恨呢?想不想看看它原来的样子?请用你们的眼神和坐姿告诉我。

7、欣赏圆明园复原视频

8、欣赏完后,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圆明园?

9、让我们去看下作者是如何描述昔日的圆明园的?请默读2.3.4自然段,在你喜爱的地方做上批注。

10、学生汇报,谁能读出你的爱?

11、总结写法: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只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简短地写了毁灭过程,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的写作手法叫铺垫,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就连法国大作家雨果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世界上有一个奇迹——堪以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相提并论,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荡然无存。

13、同学们,让我们郑重地告诉全世界: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诵读《最后一分钟》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就是这样被帝国主义欺凌着,还有割地,赔款等,香港就被割让给了英国,历经一百多年,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的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呀,这让我们骄傲而又自豪的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体会人们的心情。

(五)作业:(任选一个)

1、丽丽的裙子破了,要使别人感觉可惜,你会怎么铺垫?

9.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九

本课是五年级教材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本组包括《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等四篇课文,重点在使学生感受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本文通过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材处理

本课为本单元重点课文,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使学生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第三课时展示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写出文章的读后感,背诵第3、4自然段。本节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字词;

(2)学习通过词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积累语言;

(2)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一朝的毁灭,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德育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想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通过自读、感悟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别具用心。

五、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通过文字较难形成完整、清晰的形象,学生很少到过圆明园,对它现在的景象也知之甚少。本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更通过圆明园的今昔对比,理解它的毁灭给人类文化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影片片断,感受侵略者的野蛮,激发痛恨侵略者、振兴中华的情感。

2、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文字及音像资料,既丰富文章内容,有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

1、合作交流:以学生自读感悟为基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和体会;

2、自主探究: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3、重视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和感悟,才能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象,才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七、教学过程

1、引入: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首先设计: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学生合作学习,汇报学习结果。

2、本文第2—4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首先从第二段入手,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设计:谁能描述圆明园的整体布局?

重点:众星拱月

(1)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培养学生对景物的想象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2)观看课件演示“众星拱月”

(对圆明园整体布局有更深刻的认识)

(3)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可以获得与初读不同的感受,可以对词句有更深的理解)

2、导入第三自然段: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的布局,更有众多独特的景观。

(1)读第三自然段。要求:谁能把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

(学生喜欢表现,这一要求既使学生明确了阅读重点,更增强阅读兴趣,又能够通过介绍培养表达能力)

(2)介绍

结合各自搜集到的图片和演示图片,学生描述园中景观。

(描述中教师指导和范读,体会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和对景色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后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图片欣赏及教师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说明:省略号运用的含义。

(3)自己也来读一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

(新课标要求要加强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技巧上加以指导,更要使学生通过进入情境,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段文字最为优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既培养朗读能力,又激发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导入第四自然段

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青铜礼器”、“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4、延伸: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上的学习,通过设置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对圆明园产生了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激情让学生谈出各自此时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感想,使课本内容得到延伸,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5、此时学生激情高涨,话锋一转,引起心理上的强烈落差:多好的园林,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被强盗一把火烧毁了!导入第5自然段。

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要求:用词语简要概括。

(通过词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

师:面对强盗,皇帝只顾逃命,中国人也只能紧握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样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转眼间变成一片残垣断壁。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目睹那惨痛的一幕!

(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使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和清政府软弱无能的憎恨之情)

6、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回归第一段,出示字幕:“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给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所带来的损失,使学生的激情得到升华)

7、写作特点:本篇课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与文章内容对比,你觉得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8、教师总结:100多年过去了,圆明园废墟依然屹立在那里,它不仅记载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更在时刻警醒着我们: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中国只有强大、强大再强大!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9、课下拓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形成正确的思想、独到的思想。

思考:(1)面对圆明园废墟,你想说些什么?

(2)关于圆明园是否需要重修,你的意见是什么?

八、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众星拱月

瑰宝 精华 景观 风格各异 (爱)

博物馆 艺术馆

毁灭:掠 毁 烧 (恨)

10.圆明园的毁灭作文 篇十

1860年,怀着狼子野心的英法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践踏中国国土,夺取了圆明园内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园内的亭台楼阁,毁坏园内的奇珍异宝。为了销毁其罪证,他们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大地在颤抖,国人在哭,园林艺术的宝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啊!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耻大辱!而在落后的旧中国里,这样的耻辱又何止一次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圆明园留给后人的教训。“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国家强盛,中华民族才不会受到外来的侵略和欺辱。如今,睡狮以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巨龙腾飞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犹如一颗翠绿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11.《圆明园的毁灭》 篇十一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

执教: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贾 宁

(实录后附课堂总评

一、总评二)

课前交流

一、师生问好,拉近师生距离。

师:孩子们,看到大家非常高兴。知道我从哪里来吗? 生:北京。

师:知道我姓什么? 生:贾。

师:大屏幕上都写着,是吧?知道我姓什么的,我们再来打声招呼吧!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我呀,特别喜欢听声音洪亮的问好声。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怎么把我的姓给丢了呢?我们再来一次: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哎,贾老师好!

师:我相信你们是真心的希望我好,所以我还想从你们问候声中听到那份饱含的深情,咱们再来一次:同学们好。

生:贾老师好!

(师生打招呼,消除了初次见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猜字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师:简单的几句问好之后,我相信我们没现在已经是朋友啦。那么现在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咱们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好,猜字谜。认真看,这个字,是你认识的。谁认识?你说? 生:这个字应该是个“水”字。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这是一个甲骨文,看起来就像流动的水,它就是“水”字。那咱们再来一个?

生:好。师板书 师:这是什么 生:这个是“山”字。

师:哎,这个就像并立山峰一样,它就是“山”。

行啊,我对你们刮目相看了,要不要来个难的试试? 生:好。

师:看清楚了啊,(板书)这个字长得可真是有点难。生:这个字可能是“十”字。师:“十”字? 生:没错。师:为什么?

生:我猜他是交叉十字路口。师:像不像? 生:像。

师:越看越像啊。哎,他还真不是“十”字。(生笑,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幽默感,调节了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生:我觉得这个字像个“井”字” 师:井,像不像? 生:像。

师:越说越像吧?

师:可惜也不是,谁再来试试。

你看它还像什么?最后那男孩。生:我觉得有点像那个斯特勒的铁十字。师:你们看他像不像一个十字路口? 生:像。

师: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想。师:这个路是干什么用的啊? 生:走的。

师:对呀,哪个字表示走? 生;这可能是个“行”字

师:不是可能,你说的非常准确,它就是行字。行的本意就是路或者是路口。

好的,要不要再来一个? 生:要。

师:但我可要提醒你啊,这个可特别的难。想猜吗? 生:猜。

师:刚才这个你们就猜错了。你可以放弃,是猜还是放弃。生:猜。

师:好,欣赏你们这点。咱们学习上就该有这种自信心,有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那我就把这个最难的字写在上面。请你认真看。(板书)

师: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我给大家点小提示,你们看,下面这个部分表示的是旗子,底下两个人表示的是很多士兵。

生1:有可能是“众”字 师:哪个“众”。生1:群众的“众”字。

师:哦,有很多人表示“众”,有点意思了。你来。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军”字。

师:“军”字?哎呀,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了。生3:我觉得有可能是个“兵”字。

师:兵字,一个人,可我这里是好多的士兵呀。生4:我觉得这个字是“营”字。师:“营”字,越来越接近。

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吧,不想再难为你们了。我写一半,(板书)?说出来。生:旗。

师:哎呀,真的是“旗”字吗?是旅,旅的本意就是军旅、军队的意思。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旅行山水。

师:我想你们的声音还能够更洪亮一些。再来 生大声朗读:旅行山水。

(猜字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了课前的紧张气氛,同时,激活了学生思维。有收有放,在收放自如中囊括了文字、文化、历史,用心良苦。)

三、漫谈旅游,奠定感情基调。师:喜欢旅行吗? 生:喜欢。

师:你们说说你都去过哪儿? 生1:我去过东山港。师: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1:那里有个海滩,那里有很多贝壳,我在那里捡过贝壳。师:哎,童年的时候在海边捡贝壳那一定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还有谁想说说。

生2:我去过汕头的南澳港,那边有海,有沙滩,那边很美很漂亮。师:真是的,大海总是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所以有一种辽阔的美。生3:我去过鼓浪屿,那边有一个日光岩,上面是鼓浪屿最高的石头。师:真是,知道著名诗人舒婷吗?舒婷说鼓浪屿是自己的生命之湾。生4:这个暑假我刚好去过乌镇,在乌镇的小桥流水古镇中我体会到很多。师:你说的也像乌镇一样的美,给人一种悠远的、飘摇的、江南特有的特色,对吧?还有谁来说说?男孩。

生5:我去过牛头山,那边的岱山瀑布想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你真了不起,还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来说。牛头山旁边有个牛头王的墓碑,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启元白先生写的,那个字可漂亮了!

(信手拈来的教师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及积淀。)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也想介绍一处我很喜欢的地方。(播放课件或板书,因看不到视频,仅仅是猜测)读出来!

生:敦煌莫高窟。

师:在敦煌莫高窟,有很多精美的石雕,泥塑和皮画。那么在莫高窟中啊,有一个长织洞,在上世纪初被发现后,国外很多的考察队、探险队纷纷而至。将洞中几万件的珍贵文献、绢画、泥塑以及其他洞中的壁画、雕塑等等都运往国外,5 造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损失。那么今天,敦煌已经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好好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学生猜甲骨文“旅行山水”,再讲到自己最喜欢的敦煌莫高窟,自然引出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文化浩劫——莫高窟文物的流失和圆明园的毁灭,从情感上已经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间

一、直接导入,揭示劫难。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心痛。一件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敦煌的蒙难,还有一件,便是——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扫除障碍。

师:好,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了吗?

来,一起看看这些词语。自己读读。

生齐读: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生每个词语读两遍)师:读一遍就可以,接着读。

谁想自己来读读。

师:有这么多同学想读,这样,每人读一个。生接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它们都是文中的词语,在课文句子中,相信大家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四字成语全都准确概括了圆明园的辉煌与精美,所以这些词语的阅读不仅仅是正音与扫除障碍,更是让学生在初读之后对圆明园的整体感知。)

2.理清脉络,感知结构。

师:那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清楚了吗?谁来说说。生:第一自然段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师:哦,说的是毁灭。(板书“毁灭”)你接着来。生:第二段是讲圆明园有三个小园,也叫圆明三园。

师:嗯,说的是圆明园的组成,那就叫“布局”。来,把这个词批注在2自然段旁。来吧,你继续说。

生:第三自然段讲圆明园里面有什么建筑。

师:好的,写的是“建筑。(板书“建筑”)看谁还记得和老师一起记批注。你接着说吧。

生:第四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历史文物。师:嗯,讲的是“文物”(板书)。

生:第五自然段讲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拿走圆明园的东西,并烧了圆明园。师:嗯,圆明园被毁灭了,对吗? 生:嗯。

师:谢谢你,说的比较准确。

孩子们请看,其实文章的1、5自然段写的都是── 大声说出来。生:毁灭。师:那么2、3、4自然段概括地讲,写的是? 生:2、3、4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很美。师:是现在的圆明园? 生:以前的圆明园。

师:哦,以前的、原来的、昔日的。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学生读起来并没有难度与障碍。所以,老师安排在学生初读之后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三、精细品读,感受美好与毁灭。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默读2、3、4自然段,看看从昔日的圆明园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画画相关的句子,做一做简单批注,开始。

(前面有方法指导,这里有适时运用,扎实的引领与训练)。生:默读。

师:好了,孩子们,咱们来交流交流? 在昔日的圆明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里看到了“众星拱月“这个词,我能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园林是十分多的。

师:是呀,孩子们,数量很多,那是上百个圆明园,而其中的一个圆明园就占地5200余亩,相当于640个足球场啊!什么感受?

(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生:我感受到圆明园非常大。

师:用上一个四字词语,那叫做规模—— 生:宏大。

师:真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生:皇家园林。师:好啊,咱们接着谈,从其他的词语中,你还感受到什么?你来说。生:(学生声音过小,听不清楚)

师:你看看,他从第三自然段读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你说?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我们好像住在圆明园的境界里面似的 师:陶醉其中啊,那你能给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真是美不可言。你来说。

生:我也从第三自然段得到体会,圆明园有很多壮观的景象。我还觉得他们虽然以前没有汽车,但是他们的建筑还是一样的雄伟。

(学生提到了古代条件的局限下却依然有如此震惊世界的建筑,老师是否需要在价值观上进行引领?)

师:你也感受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是吗?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的古代的园林建造上常常会挂上一块匾,有一册书叫做《圆明园匾额启示》,当中所记载的匾额就是数千景。

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生:好

(师生合作读)

师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齐读: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读: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齐读: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我刚才读的是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宏伟大气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玲珑剔透……

生1:我们读的是玲珑剔透,小巧的亭台楼阁。(逐步引导)

师: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哟,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那对比只是为了在这儿提这一处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我读的是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山乡村野。

师:我读的是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真是如此。有大气的,就有小巧的。有表现热闹的,就有—— 生:宁静的。

师:那接下来,同桌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合作读读 二、三两句话。你看看这种对比还体现在哪?开始

(生同桌合作读)

师:好,孩子们,发现了没有?谁来第一个说?来吧。

生:我发现白色的这些句子和黄色的这些句子,他们也有对比。白色的句子,他有仿造的东西,是现实的。

师:真好,是仿造现实的。

生:而黄色的部分主要写他是仿造想象出来的一些物体来建造出来的。师:接着说吧。生:所以我认为他们这里面有运用对比的手法。师:而且不仅有民族的,还有—— 生:西洋景观。

师:那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谁来?这样,请你们同桌来,那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女生读: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男生读: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女生读:还有西洋景观。

(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无需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美”,通过读,读出了一个“美”。同时,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方法、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在圆明园中——你来读 生1: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在圆明园中——你来读

生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师:是呀,在圆明园中——,一起来。生齐读: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漫步在圆明园中,我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有大有小,你们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哦,你看到的有大气、小巧的。你呢?

生:我还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感受到他宁静的山乡村野的感觉。师:是呀,不仅有宁静的。还有? 生:热闹的。师:你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那些很美的景物。师:还有那些现实中的——

生:还有那些现实中的仿照安澜园建造的。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来读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那个女孩。

生1:(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哎呀,真是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谢谢你。谁还想来? 生2:(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嗯,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好,咱们接着看。从其他段落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看到圆明园中有很多的财宝。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我从“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读到的。

师:真是啊,孩子们你们,看这个“上自”、“下至”抓的多好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播放课件,欣赏视频。)

师:慢慢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那段不可重复的历史,而当中的很多就被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这样描述:说圆明园是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总体。那么此时,你还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呢?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用几句话写在练习单上。开始。

(生开始自由创作)

师: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姿势,把头抬起来。哎,头放正,肩放平。师:(提醒)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咱们在力求把字写得美观的同时,还得注意有书写的速度。(生书写约五分钟)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就先写到这里。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描述的昔日的圆明园。

生1:交流: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规模宏伟的,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那里的奇花异草十分美丽,点缀着圆明园金碧辉煌、壮丽浓烈。

师:真是好一座壮丽的圆明园啊,谁再来分享?

生2:交流:圆明园不仅有人造景观,还有自然景观点缀着金碧辉煌的殿堂,他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

师:听听,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赞美之情。来,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个女孩所写。

师:来,你读。

生:昔日的圆明园美景数不胜数。园内的小园林变化多端,各有各的特点。到处都是奇花异草,十分迷人。

师:哎呦,你们看,能够看得出来,他提取了课文资料。而且将他们整合起来,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这些语言多么精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书写,大家可以看到,整齐、美观,我相信能够代表咱们班同学的书写水平。

师:同学们,其实很多你们的描述中,还用到了诸如此类的词语,真的是很精彩。看,这规模宏伟的圆明园不但如此,而且其间还遍植奇花异草。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所有多媒体的借助、书面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在学习中“一咏三叹”。使“爱之深”,“恨之切”,水到渠成。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

然而,这昔日所有的辉煌,在1860年10月,都被付之一炬。(课件播放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视频。)(一系列视频的播放都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让那段遥远的历史活生生立于学生面前。当学生沉浸在对圆明园的赞叹中时,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犹如充分酝酿后的爆发,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师:好了,同学们,带着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生自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英法联军简直就是一群强盗。当他们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后。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齐:统统掠走。

师:孩子们,你们这是温文尔雅的拿走,他们可是统统掠走,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引读:他们闯进圆明园后,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齐:统统掠走;

师:那名贵的书画,珍贵的典籍不复存在了。实在运不走的—— 生齐: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那精美的雕塑,金铜利器不复存在了。最后,他们竟然—— 生齐:任意破坏、毁掉。

师:那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不复存在了。

难怪文章的作者在开篇便这样感慨到:一起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前面所有情境的创设,此刻通过朗读充分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 狂,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再次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心情。作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写下了两个“不可估量”。来,圈画在书上。

师:好,孩子们,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的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呀?你来说。

生1:作者就是想给后面铺垫,说后面是很辉煌的建筑被毁灭的。师:是啊,这是他的理解。还有吗?

生2: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要写出他的辉煌,然后后面要写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你读出了“突出”。

生3:其实呢,他是用了很鲜明的对比。用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和他后来被毁掉进行了对比。

师:孩子们,你们所说,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用大量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从而更加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下节课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大家再进一步了解圆明园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对于组织手法,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圆明园的美好与毁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触,此时,老师适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将学习由浅表到深层,由阅读理解到写作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师:那,这是今天的作业,谁来读一读。

生:作业一:抄写文中生字新词。二,对比课文和你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

师:好的,因为刚才我们课堂上还有很多同学的写作没有来得及收尾,所以我把它补充成今天的作业。下节课,我们还可以来交流。你看,通过一整堂课的学习,我们其实只是了解了圆明园的皮毛而已。我们的圆明园那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如果大家将来有时间去北京的话,你们亲自走进圆明园,我相信那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棵花草会无声地告诉大家更多、更多……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生沉浸在课堂中)

师再次高声说:下课了,孩子们。师:谢谢我们同学,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师:跟台下的在座老师说再见。生:老师们再见。

(“一座山对一座座山峰的依靠才层峦叠嶂,一条河流对一条条河流的召唤才海纳百川”。短短的四十分钟,贾老师用他儒雅浑厚的个人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富足、思想深邃、文化立体的老师。)

课堂总评

(一):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在阅读中感受园美、情重、心痛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想,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贾老师这节课真是恰到好处的。

细细读来,课文虽是极尽简洁,却是文情并茂。作者通过简洁却内涵丰富的每一句话,能极尽人们想象的每一个词,详尽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与壮观。诚如雨果所说:在世界的一隅,圆明园的存在是人类的一个奇迹,她属于幻想的艺术。而当这个奇迹与幻想化为灰烬时,我们要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应仅仅是一个美丽泡影或者一声叹息,而应是一种丰满的体验。

其实,不论昔日的圆明园如何地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管她的毁灭又是如 何地痛切心扉,若是没有实实在在的现于眼前,我想,于学生而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吧。所以,只有让学生深刻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她的毁灭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贾老师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让学生情到极致。将赞叹之情充分激发、对惋惜之心深层挖掘、让仇恨之意喷薄而发。

从课堂伊始,老师便在“美”上做足了功夫。从结构布局到园内风光、从宏伟建筑到历史文物,贾老师引领学生漫步园内,细细赏、美美地读,发挥想象、抓住对比、紧凑文字训练,将一座活灵活现、娇俏灵动的圆明园摆在了学生眼前、放入了学生心里: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让学生动了真情。却不知,这是老师一个美丽的 “圈套”,此时的老师正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当学生在圆明园的美景里醉意正浓、对圆明园的爱意正酣时,她的毁灭却如江河崩堤,那一段段残忍的视频、一组组庞大的数字,让学生懂得了“不复存在”的不仅仅是美丽建筑与奇珍异宝,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尊严,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不可估量”。此时,学生一直被“压抑”、被激发的饱满情感,终于喷薄而出。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梅艳芳那首流传了几十年的老歌: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四十分钟里,学生醉倒在圆明园的美丽之中,对这样一座园林爱得情真意切、酣畅浓餍。然而,犹如狂欢过后的末日、阳光背后的响雷一般,学生从“非常美丽”到“残垣断壁”,老师给予的是冰火两重天,体会到的是美得心醉、毁的心碎。以至于四十分钟过后,学生依然沉浸在课堂中,意犹未尽。

语文,是一门生命的课程,执教者的厚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高度,贾宁老师的儒雅浑厚、自然潇洒,若闲庭信步般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语文课堂,带给学生、带给观课者的是“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的余音缭绕„„ 课堂总评

(二)情智并重 文意兼得。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当今阅读教学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沉下心来再次品味贾宁老师的课堂,慢慢找到了课堂中的立足与聚焦点。可以说,《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最好文本。贾宁老师立足这一点,删繁就简,对文本充分解读,深层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满而又立体的课堂。

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承载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包罗万象。而语文课堂,又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因此,借助于一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有很多。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若细细品味,在简洁平直的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及文本内涵:

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突出了圆明园的主要地位,彰显了圆明园建筑风格上的美丽;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映成趣,“金碧辉煌”之宏伟和“玲珑剔透”之精巧,本是不和谐的,在这里却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见建筑师构思之巧妙;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圆明园中可真是无奇不有,天下美景尽集于此,想象一下这个建造的过程,估计也是一部血泪史……

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老师不懂得取舍,盲目追求形式化,就会喧宾夺主,使学生抓不到重点,从而造成了语文课堂的低效和教学目标的失败。所谓“大道至简”,我们一堂课若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在这个时候,老师需要的便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敢于取舍、舍得放弃,能有一双慧眼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对学生最有利、与教学目标最近的一条路,还原一个真实、求简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贾老师关注重点词句,整体抓住 “对比”这一表现手法,小处着眼于:大气——小巧、宁静——热闹、现实——想象、民族——西洋的对比,大处着眼于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以朗读为手段、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落脚点,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在短短四十分钟内给了学 19 生一个不一样的天地,一次丰厚、跌宕的情感体验。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承载起一节课的精彩。

2.“君子动口又动手”,在读写结合中扎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对“语言文字”的提出和强调是2011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标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纵观贾老师的这节课,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始终、扎实有效。(1)在品读剖析中感悟语言技巧。

贾老师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悟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作者构段的方法、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在想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并没有一处明显的想象环节,但是,每一个环节却又都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如在情感朗读圆明园的布局及建筑时,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文字流转的,否则怎会有犹如漫游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的感觉?让学生充分描述圆明园中究竟有怎样的奇景,才称得上美轮美奂、万园之园时,想象定是学生语言的前提……

(3)在情景中体会语言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学生的主观朗读与音频、视频资料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以及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可耻行径,一咏三叹,充分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及内涵。

(4)在读写、交谈中进行语言实践。

在学生充分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丽之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与惊叹之情。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就想一吐为快,直抒胸臆。这时,贾老师安排学生在动情处写话,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的辉煌,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

3.书读百遍,文意兼得。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堂的高效应该从读书中来。可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贾老师貌似无意实则用心良苦地安排学生进行了多次、多形式的阅读。层层的读,读出了文本的精妙:通过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结构与布局;通过读,学生读出了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学生读出了圆明园的辉煌与美好;通过读,学生读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惨烈与无奈……

纵观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有情有智、文意兼得,让我们看到了执教者的大气度、大智慧。

上一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案例下一篇:你一直镌刻在我心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