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2024-07-25

《蜀道难》(精选9篇)

1.《蜀道难》 篇一

《蜀道难》中哪些最美的蜀道

蜀道难,蜀道美

千百年来,蜀道难,难住了一代又一代蜀人。变蜀道难为蜀道通,从城市至农村,从国、省县主干线到乡村公路,四川的公路路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现如今,四川有多条公路被旅游爱好者们冠以“最美”的名号,今天就来给你盘点一下,四川都有哪些公路值得游上一遭。

川藏线

318国道线

说起四川最美的公路,那么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川藏线无疑。其实严格来说,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四条入藏的公路风景都是极好的,但以川藏线最为出名,这里是骑行者的天堂,是中国的景观大道。

川藏公路以风景优美路途艰险著称,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极乐所在。

郎川公路

213国道若尔盖段

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美国梦,一个公路自驾梦。一定不会不知道美国66号公路。行驶在美国66号公路上,仿佛掉进了时光隧道一般,回到了西部牛仔风行的`时代。

然而就在我大四川,也有这么一条公路,被旅游爱好者们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的“66号公路”,那就是国道213线若尔盖段的郎川公路。这条公路几乎穿越整个若尔盖大草原,它像一根线,线的两端串起了两座寺,一端是川主寺,一端是郎木寺。

甘白公路

甘孜-白玉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甘白路,因为它是一条从白玉县至甘孜县的没有编号的省级公路,全长 200多公里,其所经路段人烟稀少,沿途风光却非常优美,一路上河谷、原始针叶林区、草原、雪山等景色美不胜收,尤其是此路却是有名的“一高三差”,即海拔高、地形差、地质差、自然环境差。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未开发、野性的美,让人欲罢不能,无论甘白线全线有 140 公里路段海拔高度在 4000 米以上也好,氧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也好,还是近100 公里处于无人区、160 余公里无移动通讯信号等等,都无法阻止去过的驴友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雅西高速

雅安-西昌

如果有人问你,中国的天路是哪条,可能很多人会说是西藏铁路,但你也许不知道中国还有一条真正的“天路”,被称作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逆天工程”,它就是从四川雅安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的雅西高速。

这条全长240公里的高速公路,经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爬升,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恶,沿线区域海拔从600米爬升到3200米,相对高差,堪比一整座峨眉山,其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美感很是醉人。

省道210线

宝兴-夹金山段

省道210线 宝兴-夹金山段是前往四姑娘山的路线之一,公路环绕硗碛湖而行,湖景美不胜收。这条路多数在高山深谷中穿行,弯道较多,开车时要注意飞石。垭口处还有崎岖的盘山公路,所谓艰险与美景并存,走这条路一定要小心。

其中翻越夹金山那一段最为有名。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200多米。不同时节,这段翻山公路就有着不同的美,远眺公路全景,像一条白练缠绕在山坡上。

2.《蜀道难》 篇二

现代社会进入了 “读图时代”, 很多孩子从小就与图画, 视频, 亲密接触而对文字渐渐远离。各种影视、动漫等图像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 麻木了他们的语感, 这也就是现代学生语文素养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尤其是诗歌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提出 “无用论”。面对这种现状我很无奈, 很悲叹, 但更多的是在思考。虽然到了高中才来培养学生对古汉语和诗歌的兴趣和相关阅读能力可能为时已晚, 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尽其所能去亡羊补牢。于是我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让古诗文结合学生的兴趣融入现代感, 消除学生对文字的隔阂, 让学生能利用他们有限的知识背景和稚嫩的人生阅历去走进古人那用智慧用情感用思考萃取出的诗歌世界。

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可以通过设计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 但它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 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未及的体验, 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 即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 。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为师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能提供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师生可以根据课堂学情变化, 共同及时接纳突发信息, 采取积极措施, 有效应对, 老师更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获得的结论, 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 使课堂产生飞跃的过程。

三、创新点说明

这堂课我抓住了课堂生成, 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排斥, 以学生亲身感受为前提, 把时隔久远, 有代沟隔膜的文言变成同学们日常运用的四川方言, 生动幽默的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 化解了学生对翻译文言的厌恶感,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 自主的完成了感悟品读, 体会到自主学习解决疑难后的快乐和再创作的成就感。这才是真正的变被动为主动, 变枯燥为生动, 变死气为灵动, 很充分的实践了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情景

在学生对古诗文的排斥中, 我在我班开始了 《蜀道难》的课堂教学。课前我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综合分析了多位名师对 《蜀道难》的设计, 我放弃了很多引经据典, 文采飞扬, 优美如诗的语句导入而是尽量选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开始教学。

师: 同学们在你们短暂的十几年中步行最艰难的地方是哪里?

听了这个问题同学都来劲了, 跟上现代文一样大家都有话可说, 纷纷说起自己的经历。生答略。

师: 同学们都谈到自己觉得行走困难之地, 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行走的如何艰难吗?

此问一出, 活跃的课堂立刻陷入了安静。过了一会才有学生用“脚步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等句子来描写行路艰难。

师: 在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唐朝, 诗仙李白觉得蜀道是世界上最难走的地方。同学们描述不出来, 那我们就来看看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号称谪仙人的李白如何来描述蜀道的难的? 朗读全诗后, 我问大家: 同学们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写蜀道难的是哪个句子?

生 (齐答)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师:为什么是这句?

生 ( 齐答) : 出现了三次。

生 ( 补充) : 第一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噫吁戏! 危乎高哉!

师: 这七个字有什么含义?

这时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平时有的小聪明但上课不太认真就让他起来翻译。

开始这个男同学们还一本正经的在回答: 噫吁戏! 乎哉, 五个感叹词, 翻译出来是: 哇, 我的妈呀。黑死人了, 黑高黑危险, 格老子比登天还难。 ( 他开始用普通话在回答, 翻译的时候用的是四川方言。)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他似乎也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得到了某种满足。李白的 《蜀道难》本来就是写的四川风光, 用四川方言来翻译又有何不可呢? 我见此情形发现那些往常提起翻译都昏昏欲睡的同学也来热情, 灵机一动, 立刻放弃了我预设的教学方案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用普通话, 就用咱们的四川话, 重庆话来翻译李白的这首 《蜀道难》好不好? 翻译好后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一篇意思到位, 生动幽默的作品到全班交流。”

“好! ”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回答着, 马上开始了翻译。教室里鸦雀无声, 只听到同学们沙沙的书写声, 看得出在经过对诗歌文本深入的探讨后, 同学们思如泉涌, 奋笔疾书。我是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翻译这么感兴趣。

在接下来展示习作这个环节中课堂几乎失控了, 很多同学都纷纷要求上台朗读自己的大作, 特别是以前那些语文成绩不太好, 有点调皮的同学这次表现出极大积极性, 都渴望急于展示自己重庆话版的 《蜀道难》, 于是我只得把小组推荐和毛遂自荐相结合, 结果这堂课延续到了课外, 比教学计划多上了半个学时才结束。

五、教学反思

把 《蜀道难》 翻译成四川方言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被激活, 他们开始自主思考, 进行自主研讨, 积极的自学课文, 并且还兴高采烈的发挥想象力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我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还教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体验到阅读、写作中创造的快乐, 成功的实践了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蜀道不再难 篇三

致力于成为西部交通枢纽的成都和重庆,正在各自发力加大建设投入。事实上,以成渝为核心来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而且要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变“川渝自用”为“东中西部共用”。

成渝大枢纽

在国务院最新通过的《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成渝被定位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处于第一层次。

按规划,到2012年,重庆交通将建成“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的大西南交通枢纽,到2020年,重庆交通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07年底,重庆市已基本建成了內环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重庆至贵州、重庆至武胜、重庆至邻水、重庆至宜昌、重庆至遂宁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连通区县26个。

2008年,外环西南段、石忠、云万高速相继通车。到2010年,重庆将基本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实现交通“西部领先”。重庆高速公路的远期规划是2020年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对外高速通道也将由2010年的10个增加到19个。

按照构建西部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成都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总共分为11个层次。这11个层次中有8层是对外联系的交通,主要包括“成都与中西部城市”“成都与西部城市”、“成都与重庆”、“成都与省内城市”、“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另外3层是向内,城乡一体,分别为“全域成都”、“二三圈层”、“中心城区”。这11个层次像11个圈,最大的圈当然是成都与全球大都市的交通联系,而最小的圈则是成都中心城区内的交通体系。

今年1月,铁道部和四川省的部省会谈纪要公布,拟将成都至甘肃哈达铺到兰州、成都至贵阳、成都至江油延伸至西安、成渝城际、川藏铁路等6条铁路纳入全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调整方案,直接引入成都枢纽的出川铁路大通道由现在的4条增加到10条。

与之配套,成都已经开工建设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成都新客站,形成地铁、城际铁路、市内公交等一体、实现乘客零换乘的立体交通体系;探索修建全国规模最大,与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宁波港直接相连,具备通关功能的“内陆港”——成都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站;对枢纽内线路和货场进行整合,建设成昆铁路外绕线,并选址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综合性货场。

航空枢纽方面,重庆规划了“一大三小”四个机场。万州机场、黔江机场即将建成投运,库区旅游机场也在规划中。根据民航总局和重庆市的联合批复,江北机场已定位为国内大型枢纽机场,近期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远期按满足2040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进行规划控制。终端规划控制发展用地达36平方公里,规划了4条平行跑道和东西两个航站区,总体格局为“南客北货”,外围交通为“三横四纵”。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预计今年开建明年竣工。建成后,双流国际机场将新增起降飞机15万-20万架次,成为西部地区惟一拥有双跑道的现代化国际机场。第二机场选址工作也已经积极启动论证。

与此同时,重庆水运建设投入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寸滩港一期已建成,二期建设进入尾声,三期建设即将展开。奉节、巫山等一批旅游码头已建成,合川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大渡口茄子溪码头、九龙坡黄天物流枢纽码头等正在建设中,标箱规划年吞吐量都逾百万。

按初步规划:至2020年,重庆将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主城、万州、涪陵“三枢纽”港区为中心,航道网络畅通,港口布局合理,船舶技术先进,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对于交通辐射所带动的地区城市群,不久前,一份名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出基于大西南交通枢纽的城市群构想,这份报告从三方面予以规划。

首先是川南城市群,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体,形成以宜宾、泸州、内江等城市为主要节点的成渝经济区南部腹地。

其次是川东北城市群,构建川渝陕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达州、广安、南充、遂宁等城市为主要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北部腹地。

此外则是构建川滇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水电能源、钒钛新材料和亚热带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攀枝花和西昌等城市为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西南腹地。

优势互补

很明显,西南陆地交通的加快建设,是打开西部“天眼”,形成中国开放新格局和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对于四川和重庆的壮志雄心,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认为,在建设交通枢纽方面,成都和重庆各有优势。 从地理区位来看,重庆离东中部地区更近,成都则辐射云贵藏青甘等省区以及川南、攀西等重要经济区域,腹地范围广阔。在沟通东南亚与中亚、欧洲的陆上联系方面,重庆、成都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近期来看,成都在铁路编组站与集装箱运输、航空方面的枢纽作用相对突出,而重庆则在水运以及保税港方面更具优势。从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角度来看,成渝两市有很强的互补性。

当然,成渝双方都承认,彼此的竞争也不可避免。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同处西部内陆的重庆、成都而言都是必需和紧迫的事情。

在枢纽建设规划“1+9”中,有一个配套规划专门针对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城际铁路网规划》。这条城际铁路直接连接经济区内的“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全国第四个针对城市群所做的城际铁路客运网规划。根据该规划,成渝经济区各个城市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时间缩短在8小时之内。

和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不同,成渝经济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型经济区,不靠海、不沿边,与沿海主要港口的运输距离超过2000公里,运输及物流成本高,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低,而这就是内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

因此,从参与国内以及全球产业分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能力出发,成渝经济区必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全方位、快捷、方便、多向的对外交通通道,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发展瓶颈的制约。

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经济区内铁路路网密度不高、线路等级偏低:公路进出经济区的主通道未完全打通,区域性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水运航道等级总体偏低;枢纽机场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支线机场布局不尽合理,客货运量不足。凡此种种,对成渝经济区的交通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早在2004年,中国西部的公路交通就有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将自己纳入“亚洲公路网”。这一年,交通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在《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议》上签了字。这一公路网连接32个国家和地区,全长14万公里,其中中国境内2.6万公里。亚洲公路网建成后,中国西部将成为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

成渝经济区将作为打通西北、中原、东部、东盟出海口和南通道的关键节点,有两条国际线:一是通过南宁进入北部湾,二是通过云南、缅甸进入孟加拉湾,即“人”字模型。这条国际交通线将直接通达缅甸的印度洋港口,从而使中国西南和成渝经济区有了专用出海口,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4.蜀道难李白 篇四

李 白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2.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3.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人笔下蜀道绮丽风光

2.体会诗人浪漫气质和对国事民生的担忧 3.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探究式学习法,辅以诵读、质疑、讲解、提问法。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作者简介:

课前请同学收集有关李白的相关方面信息,课上请同学们说一说:“我所知道的李白”。

同学们发言,教师之后多媒体放映有关于李白相关方面基本知 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他所说的“蜀道难”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媒体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的画面)。2.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多媒体放映)

(四)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四)《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六)相关链接: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也有人说,李白是醉酒后看到江中一轮明月,就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捞月亮而溺水而死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思考练习题

一、这首诗的内容是以什么线索进行组织的?试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二.找出这首诗运用想像和夸张的诗句,说明其作用。

三.这首诗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后三次咏叹,各起到 什么作用?

四.找出这首诗中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5.蜀道难 篇五

一、说教材:《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通过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等的诗歌展现广阔的盛唐气象。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盛唐时人的审美情趣;并结合时代与创作背景,在朗读与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诗作,艺术上想象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最好体现。学习这首诗,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李白飘逸狂放的盛唐气质有更深刻感悟,体会浪漫主义诗风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启发、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学生将采用问题讨论法和自主合作探究,以自主学习为主,增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安排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感知诗歌的内容,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品味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B、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赏鉴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C、情感目标: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B、探究本诗情感主旨。C、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2)教学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多媒体出示蜀地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蜀地的奇丽艰险的风貌,让同学们对于诗歌描绘的风光有整体的感悟。

2.朗读感悟。诗重在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诗歌学习的状态,实现从感性到感觉再到感悟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作为重点。

3、课题简析与创作背景解读。简要解析课题,并明确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主旨的解读提供一种方向。(但在主旨分析时并非拘泥于此,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唐代的蜀中经济发达,人们入蜀便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变的可能。有人说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文本解读与互动探究。4.疏通诗句,把握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以及要求认知的词义,请学生疏通词语的意思,学生对难以把握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句内容。5.鉴赏、研讨重点词句

文章开头“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诗歌语言、章法、主旨、艺术特色等问题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为了学生理解诗意诗情,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予以帮助,但不能将所谓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唯一评判标准。只要言之有据,不偏离诗歌旨意太远,都应该予以鼓励,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作用?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具有迷信色彩?

找出全诗的主旨句,思考主旨句分别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和表达作用?体会它们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6.主旨概括与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伟、险峻、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担心。

7.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大胆的夸张 2.瑰丽的想象 3.强烈的情感 4.变幻的句式

8.迁移拓展。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六.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集中反映文本的重点及难点。

6.《蜀道难》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3、通过诵读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雄奇险峻的写法;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学习重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古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杂言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3、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yī)吁(xū)嚱(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岩峦 扪(mãn)参(shēn)历井 仰胁(xiã)息 抚膺(yīng).....巉(chán)岩 号(háo)古木 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 .....万壑(hâ)雷 嗟(jiē)胡为(wâi)峥(zhēng)嵘(róng)崔嵬(wãi)......吮(shǔn)血(xuâ)飞湍瀑流(tuan)凋朱颜(diao)咨(zī)嗟(jiē)......(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危乎高哉(高)横绝峨眉巅(穿越)六龙回日(迂回,绕道)...猿猱欲度(翻越)悲鸟号古木(鸣叫)胡为乎来哉(为什么)....去天不盈尺(距离)(满)所守或匪亲(倘若)(通“非”,不是)....(3)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明确:“也”在句中表停顿。正确朗读节奏: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诵读全诗,把握主旋律,感知诗歌风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全诗风格

2、学生朗诵,自主感悟诗歌风格

3、教师指导——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 雄浑豪放 的风格 问:主旋律是哪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指导: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这“三叹”之中,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 雄浑豪放、一唱三叹 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赏析第一节

(1)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此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一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高”以及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 学生再齐读第一节,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节

(1)第二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②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2)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作者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此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二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险”。

3、赏析第三节

(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

明确:蜀中战祸之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可见蜀地凶险。

(2)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 雄奇可怖 ——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4、【总结】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总结】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3)反复咏叹,一唱三叹。

四、深度探究意蕴之奇

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①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②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五、学习小结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明确:A、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B、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坐,动词,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明确:①和②中的“回”均为“迂回”;③中的“当”为“遮挡,阻挡”之意④中的“当”为“把守”之意)

3、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黄鹤之飞尚不得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明确:①③主谓间助词,②④结构助词,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译: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也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青泥岭道路曲折,百步之内就有许多的弯路绕着山崖转。(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译:群山高峻,行人伸手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星,甚至要在它们中间穿过,仰头望天使人紧张得连气也不敢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长地叹息。

全文翻译: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

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译:“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7.《蜀道难》 篇七

一、发现学生困惑,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教参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展示现实状态中的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有效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偏离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起点的模糊化。因此,在学情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已有基础,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才有可能找到学生的现实发展起点。

《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年级必修四的课文(第59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上课前,学生已经充分自学了本课。针对课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编制了一份导学案,早读课间,学生上交了导学案,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依然存在“夹生”的地方。

在导学案“我来质疑”的栏目里,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意义?3.作者写作《蜀道难》有什么意图?

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调整了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弄明白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2.品读诗歌,结合诗歌中具体的句子,读懂作者表达的感情;3.联系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写作目的。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目标难免或高或低,而前置性检测———导学案,明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了学情,有效地规避了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二、抓住学情疑难,落实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要在充分了解了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疑难”的内容基础上展开,对学生来说,才是有趣味性的活动。以“趣味性活动”为中心,才有可能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状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的知识可以传授,而对文本的感受,只有在文本的解读中体悟,才能获得。

教学流程的预设中,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把教学设计调整为: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在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从作者对蜀道壮丽景色的描绘中,感受蜀道的高峻、险峻、险恶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中,以课文的朗读为主线,贯穿对内容的整体理解,以及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赏析,感悟诗人的情感。我设置了这样的几个导学题:

1.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具体句子,和组内同学说说这些句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感叹蜀道由来的艰难,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运用了以虚衬实的写法,表现了山势的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猿猱都攀不过去,从侧面烘托出蜀道的之险峻。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写了所见到的蜀道景物,画面凄清。鸟鸣,山林显得更加幽静,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渲染了蜀道逼人的气氛;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营造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绘了惊险的画面,“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表现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

学生在文中句子的赏析中,概括出蜀道的高峻、险峻、险恶,感受到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洋溢着对蜀道(祖国山河)赞颂、热爱的思想感情。

2. 朗读文中诗句,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揣摩一下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从内容、结构以及效果方面,诵读、交流,在赏析文中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揣摩出诗句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潮;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在朗读中,深入解读文本,在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再次回到学生中交流、讨论,在碰撞、交流中释疑、展示,从而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入解读。

三、找准学习难点,探究作品意蕴

在对蜀道壮丽景色的描绘中,师生从文本的层面上,感受到蜀道高峻、险峻、险恶的特点,慨叹蜀道之难,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颂之情。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学生仅从文本中不能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的支架。

教师课件展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

请同学们联系写作背景,找出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从文中找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句子,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作者不愿朋友入蜀。

学生归纳:作者描写蜀道之难,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去蜀地,更不要在蜀地逗留,要早日回到长安,避免遭到不测。

师:仅仅是为了规劝朋友不要入蜀吗?

教师课件展示作者的经历: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再次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以及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经历,再次阅读诗歌,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小组内讨论,诗中还有哪些言外之意?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诗歌的言外之意,并展示。

1. 慨叹人生。描写蜀道之难中,还有自己的身世之感,感叹仕途之难、人生之难,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怀;

2. 担忧国事。

描写剑阁险要的形势,突出了在剑阁,生活环境险恶,暗含当年政治环境的险恶,要谨防军阀割据称霸,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充满了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至此,劝勉友人、感叹人生、忧国的情怀,作者复杂的情怀在蜀道之难的状写中凸显,学生对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更加全面。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真正触及到作者的内心,深入理解了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诵读才入诗入味了。

在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深读文本,从学情视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在课文学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解课文所需要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等辅助资料,学生对此漠然置之,因为这些信息的提供缺少目的性。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感到不理解、遇到困难时,适时提供探究的帮助,搭建阶梯,置放探究支架,学生的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涨,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深刻意蕴有了更深入的把握。以学定教,以需定供,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才不会落空。

学情分析的缺失,语文教师的备课重心,就被迫从“备学生”扭转到“备教材”乃至“备选文”;语文教学内容,从“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怎么教”的关注,就被迫退回到“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生产”。[2]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的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开展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改变语文课堂里的“学习状态”,转变教师“逐句讲析”的教学姿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在同学的群学中,走进文本,在进一步交流、研讨、展示中,逐步完善着自己的知识建构。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由教材以某一个要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中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3]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4]在学情视角下,教师以学定教,找到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为学生的学习搭梯子、筑台子,让学生在课堂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对困惑探究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有效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2]寇永升.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何在[J].语文教学通讯2014(25):77-78

[3]李海林.文选型教材的双重价值[J].语文学习,2004,(3)

8.《蜀道难》的主旨探研 篇八

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山水特点与社会的隐忧微愁的关联;其二是与作者当时身处长安(或说离开长安以前)的心绪不一致,此时身居长安,过着声色犬马生活的李白何以会陡然间想起古老蜀道,并生发出对社会深深的忧虑之情呢?

可见这首诗并非是一首着力描绘山川美景的诗,而是一首曲尽其意的诗。即: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的一首诗。清人沈德潜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重吟这首诗,我们不难在变幻莫测的想象和明丽的意象中捕捉住作者情感的脉胳。

本文开篇发出感叹,这“噫吁戏”三字连用,充满了惊喜,感叹与艳羡之情,抑制不住自己对蜀道(其实是仕道)的向往之情。而联系自身的际遇,又感到难以企及而又无限感伤,因而悲从中来,发出了“难以上青天”的悠悠叹息!

接着作者极力陈述仕道对人诱惑的原因。“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表面写蜀地的历史悠久,和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实则写仕道的悠久以及难以攀缘的仕道等级限度。“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运用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正是要表明仕道高位的尊严与来之不易。正是因为这份庄严凝重,令无数的有抱负的士子们冲破重重阻碍,实现高远之志。即使山高水险也阻碍不了追逐者前进的步伐。作者在此直写高山,而且衬以“回川”之险,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作者在此极写“蜀道”难行,实则在渲染“仕道”的难走。“黄鹤”与“猿猴”暗指那些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佼佼者,可见竞争的激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当他走上这条仕途之路后,才切身地感受到这条路途的曲折与盘旋。紧接着作者又用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经过了奋力拼搏,终于在惊惧与不安中登上了目的地,到达了理想的境界,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绪,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作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这一组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登上仕途之后的孤寂、失落与凄冷感受,让人想见官场中人情冷漠。由此,作者再一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凄厉慨叹。如果说第一次慨叹是充满了惊异与向往的话,那么此时的叹息则是经受淡漠与孤寂后的失望。在这里作者又极尽铺陈之能事,用形象的描述来写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连峰去天不盈尺”,写出了自己此时位职的高高在上,“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自身“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处境,紧接着,作者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旨在展示官场上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情景,以及令人无法应酬的惊心动魄的心理状态。于是,作者自然发出了“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对以前自己追求仕道目标的彻底失望与彻底否定。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官场中黑暗内幕的揭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极写了帝王的无上尊严与权威,用“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来表达朝中“无人莫做官”的无奈,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来展示自己在官场中的危险处境以及官场上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腐朽……于是作者幡然醒悟,发出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叹息,在经历了一场场非难挫折之后,在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腐朽之后,在洞悉了官场的风云变幻之后,李白的心志受到了一场洗礼,他对仕途的情感也由最初的热衷向往转为失望愤懑,最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咨嗟”中含有辛酸、无奈、绝望等较为复杂的情感因子,作者的情感曲线达到了最低点。

纵观全篇,作者的情感是从激昂澎湃走向静寂无声,而对仕途的认识却随着情感旋律的降调反而更清晰。作者借蜀道的三个特点:高、危、恶写出了仕道中高不可测,凄凉险恶的特点。因此,本诗绝非是一首描写山川景物的诗,而是一首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幽愤诗作,是借“蜀道”叹“仕道”的寓意婉曲的诗作,它充分展现了李白由追求到幻灭的心理路程。

9.【精品】《蜀道难》教案 篇九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蜀道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 篇2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提问]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案 篇3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六.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上一篇:如何追回处女座下一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