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教学总结

2024-08-30

奥数教学总结(12篇)

1.奥数教学总结 篇一

奥数班教学工作总结

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黄根明

本学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和奥数培训这两大中心任务,一切为了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奥数教学活动,现将本学期教学情况小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情况认真搞好分班工作

开学初通过与前数学老师的调查和组织的摸底考试,加上与家长的个别沟通,通过反复的观察,最终确定了以现在学生为基准的奥数班。

二、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充分利用在同一办公室的便利优势,经常在一起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切磋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探讨如何将新课程、新理念运用到老教材中去。像这样的交流几乎每天都有,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偏差与不足,以便及时改正。在每次的备课活动中,我们都能够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有益的交流,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交流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如何在老教材中渗透新课程、新理念,如何解决新理念与考试成绩之间的矛盾。通过交流,统一了认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培优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优生的奥数成绩。三年级是小学奥数培训的起步,培优工作的好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奥数竞赛及考试成绩。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加大了培优的力度。

第一、在兴趣小组的设置上,把原来一个班按基础和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个组的人数都 有10人,扩大了培优面,确保有发展潜能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得到培养。

第二、在兴趣小组进行培优的同时,我们还利用每周六一小时的时间对奥数A组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和强化训练。

第三、制订了辅导计划,使每个人在辅导时目标明确,便于发挥数学组群体的优势。

四、搞好单元考根据学生成绩及时分析

本学期我们坚持做好单元过关的考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竞争压力,教师也能及时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步伐,确立培优和辅差的对象。就目前的三次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和平均分都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跟上来了。

五、存在问题和改正措施: 存在问题:

1、培训部的教学与学校的奥数教学结合不够好,甚至有些脱节。

2、班级人数偏多,不便教学与辅导。

3、培训时间、次数过少,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改进措施:

1、加大教学课时,增加备课交流的次数。

2、控制学生进班的成绩,提高生源质量。

3、增加练习的密度,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4、多搜集好的奥数竞赛卷,提高解题能力

2.奥数教学总结 篇二

一、初中数学奥数存在的意义

奥数真是让中学生又喜又忧的一个科目,有的中学生因为奥数成为老师眼中的“优质生”,有的中学生因为奥数成为家长眼中的“笨孩子”,然而学习奥数并不是用来区别孩子的智力等级的,一些不合理存在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奥数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先告诉孩子学习奥数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知识评价学习成绩的筹码,这样只会增加孩子学习奥数的压力。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话,那奥数就应该算竞技体操了。奥数其实并不神秘,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奥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奥数获得很多乐趣,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奥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成为引导少年积极向上,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一项有益活动。

二、初中数学奥数的利与弊

(一)初中奥数存在的利处

首先奥数的学习可以开发大脑,激发学生潜意识和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初中生觉得上了初中之后奥数基本没起作用,以后更没用,因而抵触学习奥数。其实奥数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奥数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游刃有余,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科目,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锻炼在学习中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由此可见奥数对我们学习上的帮助不容小觑。

(二)初中奥数存在的弊端

经采访我们了解到很大部分学生对于奥数有一种胆怯心理,觉得很难,超过了所学的教材范围,很多高中的教材中涉及的排列问题甚至出现在了初中奥数的题目中。广州市天河区某省一级学校高三数学科组长认为,奥数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将高年级的数学知识点提前讲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不利,也严重影响了正常数学的课程学习。很多资料也显示中小学奥数的训练总是让学生把过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低水平的反复训练上,以至于学生对于奥数产生了厌烦心理。另外,中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双休日还要补习,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学生甚至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看,初中生学习奥数有一定的弊端,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是无法估量的。

三、把握初中奥数教学的尺度

有些老师教奥数的时候主要以讲题型为主,忽视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导致学生生搬硬套而不善于思考结果的出现,让学生一旦遇到题型以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其实对于奥数的学习,就算是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再好的成绩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奥数主要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般学习奥数也应该承认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老师在教初中学生学习奥数的同时也应该因人而异,老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一定要进行考试,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奥数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学校学习奥数的时间有限,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做题遇到困难时对孩子进行指示性提点,检测孩子在奥数课堂上学习的情况,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巩固孩子在学习奥数中的解题思路,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应鼓励孩子学习奥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此来把握在初中奥数教学中的尺度,让奥数的学习真的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收获,也让他们在奥数学习中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摘要:近年来,奥数的存在意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数学奥数存在的意义,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探讨了初中数学奥数教学的利与弊;其次分析了初中数学奥数的利与弊;最后指出在初中奥数教学中,应当把握其尺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奥数,利与弊,意义,尺度率

参考文献

3.奥数教学总结 篇三

本学期我任教一年级四个班的奥数,期间我教了《认识图形》《简单的分类》《图形计数》《切西瓜》《切蛋糕》《七巧板拼图》《发现图形的规律,并接着画》《速算》等等,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种教学课堂组织形式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就只讲一个专题——《七巧板拼图》。

当我知道要教一年级的奥数时,我想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奥数的学习知识容量并不多,对于他们的学习应尽量以游戏、活动为主。

现在学生买的七巧板,里面都配有七巧板拼图纸,学生在第一节课里,还弄不清七巧板里每一块板之间的关系,我就指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里面的规律。用手中的七巧板来拼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使学生对这几块陌生的木板有着非常深的印象。

到了第二课时,学生基本对七巧板里的每一块都非常熟悉,我就要他们按照图纸上的图形去拼,他们照着图纸拼出一个图形后,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如:一个学生拼出来一只船后,他的思绪早就想象自己正在船上,这不嘴巴还“嘟嘟”地模仿汽笛的声音呢?还有同学在拼完一只狐狸后,自我陶醉了老半天,快乐地享受着自己智慧的劳动成果。像这样的实例多得数不胜数,试想:就这样七块冷冰冰的木板,通过自己的想象自由地驰骋,能变成一幅非常生动的画,孩子们能不开心吗?这种胜利的果实能不好好地“品尝”吗?我看到学生拼好了一个图形,便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当然,我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他们很乐意采取我的建议,并且要我跟他们一起拼图。这不,有班主任反映学生上晚自习都在用七巧板拼图,比以前上晚自习都轻松。

到了第三个课时,我跟他们讲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感觉,他们听故事的时候,全班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生怕有一个字漏听了,学生不仅听会了一个故事,而且我还要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里收获到了什么?讲完故事之后,要他们选择这个故事的一个场景拼图,我帮他们分好组,并选好小组长,这位小组长主要任务是根据组内成员所拥有的七巧板的大小、厚度,选适合拼这个场景的图形的七巧板,并分好工,全班分组比赛,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这时教室里只有七巧板撞击桌子的声音,我稍稍进行指导。学生那种默契的配合以及胜利的喜悦,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完了之后,我也要各个小组成员讲故事,然后要小组长负责选一个比较好操作的故事进行比赛。学生拼完之后,我就要每组派一个代表讲一讲这个故事,并且要他们讲述这个故事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并且全班讨论哪个小组拼的图形最好,哪个小组讲的故事最精彩。

到了第四个课时,我就教他们唱歌,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享受着每一个音符,当学生会唱了,我就要求学生分组来拼……

当然,我也要求学生用卡纸剪一副七巧板,用两幅七巧板来拼图形,比如:一个学生就用两副七巧板和一副数学用具拼了一副挺漂亮的《春天江上图》。当时我真有一股想用相机拍下来的冲动。(下转第52页)

(上接第39页)到了这个内容要结束的时候,我就在整个一年级举行了一次七巧板拼图比赛,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奖励,看着孩子们拿着一张“七巧板拼图大王”的奖状那种高兴的神情,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就这样,游戏、音乐、想象,活动、表扬、鼓励、互相欣赏、小组合作等等都是一年级学习奥数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功的体验是我这学期教学的宗旨。

4.奥数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们结合本班(奥术兴趣小组)特点和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实效地开展,顺利并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奥数班成员学生基础及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从本质上就给学习任务的开展造成了障碍。

二、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所使用的教材是跟教科书相联系的提高教材,内容有些相连,但跨度、深度、难度略大。备课中,不但备教材,而且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法,并对学生的反馈认真做了记录,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后及时总结、归纳、反思。

三、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期,在第二课堂上,我仍然采用“成功教学法,”即先学后教,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生生(小组)互动、合作,师生交流等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并注重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四、认真批改作业

虽然一星期才一节课,但我们班每一节课后都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一般在课下),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并在课上作出详细、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改进进度,做到有的放失,讲求实效性。

五、做好课后管理,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兴趣组的同学有一部分是本班学生,其余虽不是本班的,但距离很近。为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做到走一步夯实一步。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他们就由原来的强迫、压制学习转化为后来的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六、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选拔优秀人才参加中心举行的数学竞赛。

5.小学奥数教学大纲 篇五

根据家长要求,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校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升初考试的发展形势,以专业和先进的奥数教学理念为指导,**校长、教务联合专职奥数老师在第一时间内制定了**同学三年级奥数课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基本信息

任课老师:专职或在校奥数老师

上课地点:

上课时间:每个周末(具体时间待定)

计划课时:15次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5-10次课),一次课2小时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2.通过奥数课学习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开拓其视野,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才能,培养其数学特长。

3.课外奥数学习与学校基础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奥数学习,会加强对学校基础知识的温故、总结与提高,同时会促进下一阶段的学校学习,达到预习的效果,使学生的在校数学成绩进一步提高。

4.从小升初考试的角度来看,经过奥数课的系统训练,进入五、六年级后就能得心应手,在小升初的各类考试与竞赛中也能轻松面对,游刃有余,最终达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来讲,**奥数课程将采用重点精讲与梯度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精讲:包括基础知识、例题、例题的铺垫、巩固、拓展等。虽然奥数知识点繁多,但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说,直接命中的题型将仍然以重点专题知识为主,涉及到的有综合应用题(平均,盈亏,鸡兔,植树,方阵等),几何(面积与周长,割补),计算问题(凑整,拆分,分组)等。合理分配时间,对重点环节及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具体包括铺垫、巩固和拓展三个环节。

其中,铺垫的例题较难,直接给学生讲解可能难以接受,铺垫的题目更侧重介绍例题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而巩固的题目与例题近似,帮助学生巩固练习例题;拓展的题目是例题的变形或延伸,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梯度练习:奥数的考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多学多练一定是出成绩的基本手段。根据王博的在校学习情况及奥数课程的进度,进行梯度练习,练习题是与例题在思想方法上有共同特征、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通过做练习可以强化、巩固本讲所学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 从数表中找规律 第二讲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第三讲 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第四讲 最短路线问题 第五讲 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 和倍问题 第八讲 差倍问题 第九讲 和差问题 第十讲 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 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 巧求周长 第十四讲 从数的二进制谈起 第十五讲 综合练习

*****

6.暑假班奥数教学计划 篇六

翁华明张细英

为增强优等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优良的数学品质,超强的思维能力,特作出暑假奥数班教学计划如下: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2.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大空间。

5.为六年级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具体措施: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作好一切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反思、总结。

二、增强第二课堂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7.奥数教学总结 篇七

小学奥林匹克数学教学是指对小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数学”的教育。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分支,人们将奥数教学归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数学的普及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奥数教学不至于冲击正常的数学教育秩序的情况下,奥数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数学品质

首先,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奥数题目往往从结构到解法都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易厂小学牛积极探索解法,而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又亲身体验到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因此义会产生进一步对学习数学的向往感、入迷感。

其次,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审美感。数学的美在许多的奥数题目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让我们先来观察奥数题的—系列解题技巧:构造、对应、逆推、区分、染色、对称、配对、特殊化、一般化、优化、假设、辅助图表„„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解题技巧是一种高智力水平的艺术,能带给小学生—种独立于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再次,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奥数题的求解更要依赖的是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这些正是创造力构成的主要元素,而这些创造力的土要元素也正是系统接受过奥数教学的小学生之所长。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数学知识的继续学习,加强解题能力的自我修炼。另一方面,教师更需要改进自身的数学教学艺术。第一,在奥数教学过程中,由于通常面对的是智力超常的学生,生硬、呆板、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无疑会与学牛活泼的思维形式形成巨大的落差,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奥数教学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活泼的教学艺术;第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活学数学知识,因为奥数教学更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为此,小学数学应实现由知识导向、应试导向到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的转移。

三、为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开发探路

8.奥数教学总结 篇八

1.副食店共有白糖和红糖234千克,白糖的千克数正好是红糖的2倍,副食店有

红白糖各多少千克?

148

2.甲、乙两个油桶共存油160千克,如果把乙桶中的油注入甲桶20千克,这时甲

桶存油等于乙桶存油的3倍,甲、乙桶原存油各多少千克?

3.小智爸爸的工资是他妈妈工资的2倍,他爸爸从工资中花了180元买了一辆自

行车,正好是小智父母工资总和的一半。小智爸爸每月的工资是多少元?

4.副食店的白糖千克数除以红糖千克数正好商3,白糖千克数加上红糖千克数再

加上商,得数是163。问白糖和红糖各多少千克?

5.李师傅每天生产零件1000个,张师傅每天生产的零件是李师傅的2倍。两位师

傅每天生产的零件中,合格的是不合格的99倍,两位师傅每天生产合格零件共多少

个?

6.永丰村原有水田320公顷,旱田180公顷。把多少公顷旱田改造成水田,就能

使水田的公顷数比旱田的公顷数多3倍?

六、差倍问题

前一讲我们讲了用线段图解“和倍”应用题,这种方法使被分析的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从而易于得到解题思路。同学们一定尝到了线段图带给我们的甜头,下面我

们再来研究与“和倍”问题有相似之处的差倍应用题。

根据“和倍”应用题的特点,同学们一定能类推出“差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又知大数是小数的若干倍,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差倍”应用题。

149

例1路灯队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电线杆120根,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是第二天运进根

数的3倍(图1),两天各运进电线杆多少根?

分析与解由右图可以看出,把第二天运进的根数作为1倍,“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是第

二天运进根数的3倍”,那么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比第二天运进的根数多(3-1)倍,即2

倍。“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电线杆120根”,即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120根相当

于第二天的2倍,可理解为2倍和120根对应,即2倍是120根,这样就可以求出1

倍的数量是多少根,进而可求出3倍的数量是多少根。

(1)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的倍数是:

3-1=2

(2)第二天运进的根数是:

120÷2=60

(3)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是:

60×3=180

综合列式计算:

120÷(3-1)=60(根)(第二天)

150

验算:

60×3=180(根)(第一天)

180-60=120(根),180÷60=3(倍)

答:第一天运进电线杆180根,第二天运进电线杆60根。

例2甲仓所存大米是乙仓的3倍,从甲仓运走8500千克,从乙仓运走500千克,两

仓所剩的大米千克数相等。问各仓原存大米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分析时可观察图2的线段图,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甲仓所存大米是乙仓的3倍”,应该把哪个仓所存大米看作1倍?

(2)如果从甲仓少运走500千克,那么这样所运走的千克数相当于乙仓原存大米的

几倍?

(3)怎样求乙仓原存大米的千克数?

(4)怎样求甲仓原存大米的千克数?

由以上几个问题,再考虑如何列式解答。

151

(1)如果从甲仓少运走500千克,那么这样所运走的千克数是:

8500-500=8000

(2)甲仓所存大米是乙仓的3倍时,甲仓比乙仓多的倍数是:

3-1=2

(3)乙仓原存大米是:

8000÷2=4000(千克)

(4)甲仓原存大米是:

4000×3=1(千克)

综合列式计算:

(8500-500)÷(3-1)=4000(千克)(乙仓)

4000×3=12000(千克)(甲仓)

验算:12000÷4000=3(倍)

12000-8500=3500(千克)(两仓所剩大

4000-500=3500(千克)米千克数相等)

答:甲仓原存大米12000千克,乙仓原存大米4000千克。

152

例3有两桶重量相等的油,甲桶取出12千克,乙桶加入14千克,这时乙桶油的重量

是甲桶油重量的3倍。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分析时先观察图3的线段图,然后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依据题意应该把哪个数量作为1倍?

(2)你能从图上看出,(12+14)千克相当于甲桶油剩下重量的几倍吗?

(3)怎样求甲桶油剩下的重量?

(4)怎样求两桶油原来的重量?

由以上几个问题,再考虑如何列式解答。

(1)乙桶加入14千克油后的重量比甲桶油剩下(即甲桶取出12千克后)重量多的千

克数是:

12+14=26

(2)乙桶加入14千克油后的重量比甲桶油剩下的重量多的倍数是:

3-1=2

153

(3)甲桶油剩下的重量是:

(4)两桶油原来各有的重量是:

综合列式计算:

26÷2=13(千克)

13+12=25(千克)

(12+14)÷(3-1)+12=25(千克)

答:两桶油原来各重25千克。

验算:

(25+14)÷(25-12)=39÷13=3(倍)

想一想:求两桶油原来各有的重量列式计算为:

(12+14)÷(3-1)×3-14=25(千克)

你说对吗?你能讲一讲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例4有甲乙两个人数相等的车间,由于工作需要,从甲车间调120人到乙车间,这时

乙车间的人数正好是甲车间人数的4倍,求每个车间原有多少人?

154

通过解答前面的三道例题,我想同学们一定认识到了画线段图的重要性,也一定

尝到了画线段图解应用题的甜头。现在请你自己画出例4的线段图,然后进行分析,

再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如果有的同学独立解答感到困难,那么请你看线段图4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个车间的工人调动后的人数差是多少?

(2)这个差相当于甲车间调出后(即甲车间所剩)人数的几倍?

(3)怎样求甲车间所剩的人数?

(4)怎样求每个车间原有多少人?

(5)求每个车间原有多少人,你有几种方法?

(6)你会自己进行验算吗?

综合列式计算:

方法1:120×2÷(4-1)+120

=80+120

155

=200(人)

方法2:120×2÷(4-1)×4-120

=320-120

=200(人)

方法3:(120+120)÷(4-1)+120

=240÷3+120

=80+120

=200(人)

验算:

(200+120)÷(200-120)=320÷80=4(倍)

9.奥数教学总结 篇九

方法 1:4×16=64(厘米)

方法 2:4×4×4=64(厘米)

方法 3:4×u65288X3×4+4)=64(厘米)

方法 4:4×3×4+4×4=64(厘米)

85

我们还可以用火柴来做图形的游戏。

例 5 用 10 根火柴,摆了两只倒扣着的杯子(两杯口之间相距 1 根火柴长),见图 4,

请你只动 4 根火柴,把杯口正过来。

分析与解 照图 5 移动,杯口就可正过来。

例 6 下面是由火柴棍组成的十个数字和三个运算符号:

(1)移动一根火柴,使下列公元年份相等。

(2)添上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86

分析与解 (1)移动一根火柴,使左右两个公元年份数相等,就是在一个数字上拿走

一根火柴,放在另一个数字上。

①移动原式中等号左边“8”里的一根,使 8 变为 9;放在等号右边的“5”里,

使 5 变成 9,就是

=1996

也可以移动原式中等号左边“8”里的一根,使 8 变为 6;放在等号右边的“5”

里,使 5 变成 6,就是

1966=1966

②移动原式中等号右边“6”里的一根,使 6 变成 5;放在等号左边靠近 5 的“9”

里,使 9 变为 8,就是

1985=1985

(2)添上一根火柴,就是在原式中的某一个数字上加上一根火柴。

①将原式中的“6”上加一根火柴,使 6 变成 8,就是

18+4=22

②将原式中的“3”上加一根火柴,使 3 变为 9,就是

87

19-7=12

③将原式中的“15”里的“5”上加一根火柴,使 15 变为 19,就是

19×5=95

练习十一

1.请你移动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2.请你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3.请你移一根或去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4.请你用火柴摆成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边形三种图形。算一算,用 35 根火柴摆

10 个图形,每种图形应摆几个?

5.图 6 中是一个用火柴摆成的缺了一条腿的翻倒的椅子。请移动 2 根火柴,使椅

子复原站立,看上去也不缺少腿。

88

6.火柴十四根,摆成房一间。(见图 7)

只要动两根,方向朝左变。

你看怎么动?请来试试看。

7.添上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8.有两堆数目不同的火柴,由两人轮流从其中任意一堆火柴中取出一根或几根火

柴,每次至少要取出一根,而且不能同时从两堆里都拿。谁能拿到最后的一根或几根,

谁就获胜。如果由你先取,你怎样巧取火柴来保证取胜?

十二、一笔画问题

什么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呢?这就是一笔画问题,它是一种有名的数学游戏。所

谓一笔画,就是从图形上的某点出发,笔不离开纸,而且每条线都只画一次不准重复。

按照上面的要求,同学们先看图 1 中的三个图形哪个能够一笔画出?哪个不能一

笔画出?

89

善于观察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了“品”字不可能一笔画出,因为它是由三个不

相连接的部分组成的,这样的图形当然不能一笔画。

像这样没有连成一体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不连通图。而像“田”、“串”这样

连成一体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连通图。

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一个能够一笔画的图形,首先必须是一个连通图。那么,

连通图是否都能一笔画呢?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一笔画?有没有规律呢?这就是本讲要

探求的。

请同学们观察图 2 中的三个图形(以下所考虑的图形都是连通图),我们逐个地来

看它们谁能一笔画,并分析一下画图的过程,从而找出一笔画的规律。

显然图 2(a)可以一笔画成。它的一个画法是:A→B→C→D→A。下面我们仔细分

析一下,从 A 点出发,经过 B 点、C 点和 D 点时,都有画进这个点的一条线,和从这

点画出的一条线,也就是说这些中间点都和两条线连接着。而 A 点呢?它既是起点,

90

又是终点。从它出发时画出一条线,最后回到它时又画进一条线,即它也是和两条线

连接着。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你是否能回答:如果一个图形中的每个点都像图 2(a)

中的每个点那样,全与两条线连接,那么这个图形能够一笔画吗?如果图形中的每个

点都与偶数条线相连接呢?其结论改变吗?

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图形一定能够一笔画。

我们把一个图形中与偶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偶点。相应的把与奇数条线相连接

的点叫做奇点。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凡是全由偶点组成的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可以以

任何一点为起点,最后仍回到这点。

现在我们再来看图 2(b),经过试验后可以发现,它也能够一笔画。它的一个画法

是:B→C→D→B→A→D。这个图中的四个点又有什么特征呢?A、C 两点分别与两条线

相连接是偶点,B、D 两点分别与三条线相连接是奇点,同时 B、D 两点又分别是一笔

画时的起点与终点。想一想,A 点或 C 点可以作为一笔画的起、终点吗?试一试,说

说为什么?

再考虑一下: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图形是否能一笔画?若能,画时应该怎样选择

起点呢?

结论是这样的: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必须以其中

的一个奇点为起点,以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91

最后,我们再来考虑:如果一个图形奇点的个数超过两个(可以证明,任何一个连

通图,奇点的个数一定是偶数),它还能够一笔画吗?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一笔画一个图形时,它的中间点必须是偶点,

只有起、终点可以是奇点。所以,奇点的个数超过两个的图形不能一笔画。

在图 2(c)中,A、B、C、D 是奇点,奇点个数超过两个,所以不能一笔画。

到此,你可能会说,已经找到了判断一个图形究竟能否一笔画的条件。不错,我

们是有了非常圆满的结论,但它仅仅是靠观察、试验、想象得到的,所以它还不能作

为一个数学的结论,那么还需要做些什么呢?必须用数学的方法对得到的结论进行严

格的数学证明。这个工作我们目前还无法进行,留待将来去完成吧!

这里,我们主要来学习如何运用这个结论。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开始我们提出的

问题,图 1 中的“田”、“串”能一笔画出吗?

“田”字共有四个奇点,所以不能一笔画。“串”字只有两个奇点,即“串”字

10.奥数教学总结 篇十

教学内容:书P66-67页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够找出题目的规律。

2、学会选择从所给的数比较多的那条线出发,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学会选择从所给的数比较多的那条线出发。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从所给的数比较多的那条线出发。

教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题

师:你想从哪条线出发?为什么?

生1:从3和4那条线出发,因为这条线知道两个数。

生2:从2和4那条线出发,因为这条线知道两个数。

生3:从没有数的那条线出发,可以随便填。

师:我们要从所给的数比较多的那条线出发,可以从3

和4那条线出发,也可以从2和4那条线出发。

学生进行计算并汇报。

生:根据下面一条线,可以求出左下角圆里的数是10-2-4=4;根据右面的线,可以求出上面圆里的数是10-4-3=3;剩下的一条线就是10-4-3=3.

总结:要使某条线、某行、某列上的数相加等于几,我们往往要根据几个数的和与线、行、列上所给的数比较多的算出剩下的数,在进行解答;有时我们还要根据几个数的和先进行适当的分组

练习

1、自主检测第1题。

在下图的圆圈里添上适当的数,使每条线上的3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6。

问:选择哪一条线出发,为什么?

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算法。

2、自主检测第2题。

把2,3,4,5,6,7六个数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10.

问:怎样给这几个数分组?用什么方法?

指导学生用首尾相连的方法给数进行分组。

同一组的数填在同一条线上。

3、完成单元练习6、7题

4、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

合理分组中的学问(二)

教学内容:书P68-69页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判断题中各数的特点,能进行合理分组,再进行解答。

2、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分组。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几个连续数的特点,用大配小的方法进行合理分组

教学难点:会利用加、减法的联系,先转换再分组。

教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

出示几组数:

(1) 2、3、4、5

(2) 2、4、6、8

(3) 1、3、5、7

问:这几组数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把这些数分成两组,你准备怎么分?

这些规律可以在我们今天的题目中运用到。

出示课题:合理分组中的学问

一、出示例1:

把3、4、5、6分别填入下面的□(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使两个等式成立。

□+□=□+□□-□=□-□

问:这组数有什么规律?

等式1是要求两个数和相等,等式2要求差相等。

A、观察:这组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要想和相等可以怎么办?

(最大数和最小数为一组,中间的两个数为一组)

让学生先试着填一填,板书学生的答案。

6+3=4+5

B、要想差相等应该怎么想?

因为这组数每个都相差1,所以可以前两个数为一组,后两个数为一组。

4-3=6-5

还可以隔着看1、3两个数为一组,2、4两个数为一组。

5-3=6-4

C、小结:遇到这种有规律的数,可以怎么组合?

二、出示例2:

把3、4、5、6分别填入下面的□(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对比:这题和上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1+2=3,则3-2=1、3-1=2

所以□+□-□=□可以转换成□+□=□+□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按照上题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再解答。

根据3+6=4+5

所以:3+6-4=5

三、小结

在连续的四个自然数(或单数或双数)中,第一个数和

最后一个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的和,最后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差等于第三个数减去第一个数的差,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的差等于第四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差。

练习

1、自主检测第1题。

提问:这组数有什么规律?

A、填入加法算式,应该怎么组合?

B、填入减法算式,应该怎么组合?

3+9=5+75-3=9-77-3=9-5

2、自主检测第2题。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先写7+10=8+9

再转换。7+10-8=9

3、完成单元练习1、2题 、

合理分组中的学问(三)

教学内容:书P70-71页内容

教学目标:1、能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分类,再进行解答。

2、能利用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进行合理变式,使得两个数和相等

或者差相等。

教学重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类

教学难点:能利用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进行合理变式

教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复习

出示复习题:

把2、4、6、8分别填入下面的□(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使两个等式成立。

□+□=□+□□-□=□-□

提问:你是怎么进行分组的?

一、出示例1

将2、4、5、6、7和10分别填入下面的□(每个数只能用1次),使两个算式都成立。

□+□=□,□-□=□

分析:因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可把后面的等式看作一道加法算式,再把这6个数进行适当分组。

解:通过观察发现:2+5=7,4+6=10

所以2+5=7,10-6=4

或4+6=10,7-5=2等8种填法。

让学生说说解题的过程。

二、出示例2

将2、3、4、5、7、8、9、10这8个数按要求分别填入下面的算式中,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1次)。

□+□-□=□□+□-□=□

分析:我们可以先满足一道算式,再满足另外一道。

□+□-□=□可以改成□+□=□+□

再把分在同一组的四个数按照从小到大排列,最后一个数与第一个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的和。

解:例如分成2、3、4、5和7、8、9、10两组。

写2+5=3+4,7+10=8+9

得到:2+5-3=4,7+10-8=9

同理根据:2+10=3+9,4+8=5+7也可列出8道算式。

三、小结:

把几个数填入算式,使等式成立,我们需要先根据题目进行变式,发现要么是两个数的和相等,要么两个数的差相等,再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自主检测第1题。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自主检测第2题。

提示:一组数变成两组数和相等。

□-□+□=□要用差相等的格式填写。

3、完成单元练习3、4、5题

间隔中的学问(一)

教学内容:书P80-81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有关间隔问题的解题方法,通过学习树的棵

数与树和树之间的间隔数之间关系,解决植树中的间隔问题。

2、通过练习、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

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有关间隔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树的棵数与树和树之间的间隔数之间关系,解决植树中的间隔

问题

教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

师:数学课上,张老师问了小朋友一个问题:把一根绳子剪成4段要剪几次?好多小朋友说要剪4次,也有小朋友说要剪3次,,还有小朋友说只要剪2次就可以了。那到底要剪几次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这有关的问题。出示课题:间隔中的学问(一)

1、出示例1。

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锯几次?

如果锯一次要3分钟,一共要几分钟?

师:我们用图来表示锯木头的过程:锯第一次有了第一段,锯第二次有了第二段,锯第三次德时候有了第三段,锯第四次的时候不仅有了第四段,而且还有了第五段。可以推出锯木头时要锯段数和所需刀数之间的关系,即次数=段数-1。

(1)师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能说说锯成5段,要锯几次的算式吗?

生:5-1=4(次),只要锯4次就可以了。

(2)师:每锯一次都需要3分钟,那么锯4次就需要4个3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应该怎么求?

3+3+3+3=12(分钟)

2、出示例2。

一根钢管锯成2段要2分钟,锯成4段要几分钟?

师:看到这道题,小朋友可能会想:锯2段要2分钟,4段里面有2个2段,所以当然需要2个2分钟,是4分钟。对吗?可是如果我们像“例1”那样先画图,你就会发现前面的分析错在哪里了。

锯2段:

锯4段:师:从图上可以看出锯成4段的时间应该是锯成2段时间的3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锯成2段只要锯一次,而锯成4段需要锯3次,所以锯成4段的时间当然是锯成2段时间的3倍了。

(1)师问:谁来说说锯成4段要锯几次?

4-1=3(次)

(2)锯一次要几分钟?

2-1=1(次)2分钟

(3)锯成4段要几分钟?

2+2+2=6(分钟)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讲的间隔问题是锯木头和锯钢管,如果是剪绳子的问题,要把一根绳子剪成4段,绳子和木头、钢管不同,它可以对折,把一根绳子对折,最少剪2次就可以了。如果不对折,则需要剪3次,像开始时有些小朋友说的剪4次肯定是不对的。

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讲的例题,你们听懂了吗?

老师想考考你,看看你们听懂了没有?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自主检测1和自主检测2。有问题的话下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讨论讨论。

排队的学问(一)

教学内容:书P87-88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排队问题。

牐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排队问题中以一人作为标准的两种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何时加1,何时减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

小朋友上了小学以后,放学的时候都要排着队伍走出校门,你们可知道,在排队中也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排队中的数学问题。一些同学排成一行或一列,以其中某一人为标准,知道这个人从左、右或从前、后数的位置,就可以求到这一行或一列的人数,这类问题就是排队问题。

1、在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出示题目。(小朋友们排队去公园游玩,小力看了看他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有用的信息?以小力为标准,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要求这队有几人,关键要注意什么?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排队去公园游玩,小力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5人,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学生讨论关键要说出要算上小力自己,列式时要加上1.)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小力,“☆”代表其他同学,动手排一排。

(2)小组交流:怎样排的?

(3)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生:小力前后共有的小朋友数是5+5=10人,再加上小力自己是10+1=11人.

2、过渡:又有另外一群小朋友也要去公园,排队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帮他们解决好吗?

3、出示情境图,小朋友排队去公园,从前往后数小力排在第5个,从后往前数,小力排在第6个,这排队伍一共有几人?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小力,“☆”代表其他同学,请同学们动手操作摆一摆。

(2)小组讨论如何列式。(关键要说出小力算了2次,列式时要减去1.)

(3)汇报讨论结果。

生:从前面到小力有5人,小力后面有6-1=5人,一共有5+5=10人,或小力前面有5-1=4人,小力后面有6-1=5人,一共有4+5+1=10人。

4、总结:请学生比较这两题的异同,明确何时加1,何时减1.

1、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小刚发现小明的前面有2个人,小明的后面有8个人,问有几人参加百米赛跑。

问:做这道题关键要注意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式。

2、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小刚发现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2个,从后往前数,小明是第8个,问有几人参加百米赛跑?

问:做这道题关键要注意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式。

总结延伸

牐犖颐窃谇笠慌哦游橹幸还灿卸嗌偃耸保以一人为标准,要弄清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尤其是作为标准的这个人是加上还是减去是解题的关键。

排队的学问(二)

教学内容:书P91-92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继续体会排队问题的解题方法--画图法。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画示意图和总人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学画示意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一人为标准的排队问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以两人为标准的排队问题,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学的更好。

1、在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出示的题目。(一(1)班的同学排成一队去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力是第20个,从排尾数起,小雪是第22个。已知小力的前一个是小雪,问这队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有用的信息?要求这队有几人,我们借助什么方法比较方便?

2、学生体会画图法解题。

(1)师:用“●”代表小力和小雪,用“○”代表其他同学。师在黑板上示范如何画图。

(2)请学生模仿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3)师:通过示意图同学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几个标准人?从排头到小雪有多少人?从排尾到小力有多少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生:从排头到小雪共有20-1=19人,从排尾到小力共有22-1=21人。

(4)生列式算出这一队的人数。

生:总人数是19+21=40人。

3、过渡:画图解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自己试一试。

(1)出示例2,学生读题。(一(1)班的同学排成一队去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力是第20个,从排尾数起,小雪是第22个。已知小雪在小力的前面,而且中间还有2个同学,问这队共有多少人?

问:这道题以几个人作为标准?要求这队共有几人,关键要弄清从前到小力有几人?从后到小雪有几人?小雪和小力之间有几人?请同学们模仿上题画出示意图。

(2)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画图情况,并说明各部分人数。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从排头数起的20人,把小力、小雪和他们俩中间的两人算了一次;从排尾数起的22人,又把这四人算了一次,所以在算总人数时,应该把多数的4人减去才能算出这一队的总人数。

(3)生列式算出这一队的人数。

20+22=42(人),1+1+2=4(人),42-4=38(人)。

1、一(2)班的同学排成一队去看动物标本展。从排头数起小云是第30个,从排尾数起,小平是第15个。已知小云的前一个是小平,问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问:从排头到小云有几人?从排尾到小平有几人?这队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并解答。

2、少先队员排成一队上街进行环保宣传,小红站在从前往后数的第16个,小英站在从后往前数的第18个。已知小英在小红的前面,而且他们俩中间还有2个人。问共有多少个少先队员上街进行环保宣传?

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问:从前到小红有几人?从后到小英又几人?小红和小英之间有几人?

学生列式并解答。

排队的学问(三)

教学内容:书P91-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理解求两个标准人中间有几个人的排队问题的两种情况。

2、通过学习,巩固学生的画图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个标准人中间有几个人的两种情况。

教学难点:从前面数起的标准人在从后面数起的标准人的后面时,两个标准人中间几人的算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

谈话:今天有一队同学参加拔河比赛,这一队同学在排队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1、在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出示的题目。(在拔河比赛中15个男同学站成一列。从左往右数,小力是第5个,从右往左数,小刚是第6个,问小力和小刚中间有几人?)

小组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有用的信息?谁在谁的前面?你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借助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2、学生复习画图解题的方法:

(1)师:用“□”代表小力和小刚,用“○”代表其他同学,请画出示意图。

(2)学生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3)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力在小刚的前面。用总人数减去第一段(从前面到小力)和第三段(从后面到小刚)的人数就是小力和小刚中间的人数。

学生列式计算人数,并回答。15-5-6=4(人),或5+6=11(人),15-11=4(人)。

3、学生用画图法解决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12名同学排成一队,从前数,小力是第9名,从后数,小刚是第6名,他们俩中间有几名同学?)

(2)师:小力和小刚谁在前面?你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生:用12减去9等于3,再减去6就会出现不够减的情况,这说明题中的两个人中小力在小刚的后面。

(3)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4)根据示意图列出算式。

生:从前数,小力是第9名,可知小力的后面有12-9=3(人),后面包括小力有4人;再根据从后数,小刚是第6名,可知小刚的前面有12-6=6(人),前面包括小刚在内有7人,再有12-4-7=1(人)

生:根据“从前数,小刚是第6名”,可知小刚的前面还有12-6=6人,那么从前往后数,小刚应该排在第7个,再根据“从前数,小力是第9名”,可知第7名和第9名的中间应该有1名同学。

1、20个小朋友排成一列纵队去公园游玩。从前往后数,小东派在第8个,从后往前数,小亮排在第7个。小东和小亮中间有几个人?

问:谁在谁的前面?如何画示意图?

学生画出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列式。

2、10名同学排成一队,从前数,小磊是第8个,从后数,小丽是第7个。他们俩中间有几个人?

问:谁在谁的前面?如何画示意图?

11.数学奥数 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胜不骄败不馁”。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经历,也有遇到失败的苦涩,取得成功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时灿烂的笑容;遇到挫折的时候,有的一败涂地,有的是努力奋进,迎难而上。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应该怎么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和失败呢?

这就引出来我今天要讲的主题————“胜不骄败不馁”。古人曾说过:“胜者不骄傲,败者不气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决不可沾沾自喜,骄傲于世,目中无人,而应该总结成功的经验,再接再厉,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当你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时候,决不能灰心伤气,破罐子破摔,而应该仔细检查自己做的事情,从中找出原因,不断总结,就会从一个失败走向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讲得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就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走向成功的吗?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在失败在成功,最终发明了电灯。

爱迪生是这样,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也是一样,他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战绩,实现了亚洲人短跑金牌零的突破,为中国人争了光,也为亚洲人争了光!但是要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多向成功的人士学习,从心理上要认识失败是暂时的,只要你能调整心态,找出问题的所在,在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你一定能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

我们刚刚进行了月考,由于各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心态的同学。考试好的同学会欢欣鼓舞,但绝不可骄傲,还要继续前进;考试暂时不理性的同学不要悲观失望,查漏补缺,终究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通过它反映开学以来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的高低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只要你能从考试中分析自己的失败的原因,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信在以后的考试中你一定会名列前茅的。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我真心地希望每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知难而上,勇攀高峰,力争做到:课前要认真预习,准备好必备的学习用品;课上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课后要及时复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家庭作业。作业书写工整,作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尽量不错,错了要立即订正。我们坚信,只要同学们努力去做,期中,期末考试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胜不骄,败不馁。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奋斗的心,总结今天的成功与失败,展望明天的辉煌,经过大家的努力学习和拼搏,相信大家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

请牢记:“胜不骄,败不馁,”这句名言,相信它会为你的人生带来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12.暑期三升四奥数教学安排 篇十二

第1讲 找 规 律

(一)(1课时)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第2讲 找 规 律

(二)(1课时)

对于较复杂的按规律填数的问题,需要我们灵活地思考,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时调整思路,换一种方法再分析。第3讲 简 单 推 理

(1课时)

解答推理问题,要从许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推理要有条理地进行,要充分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第4讲 应用题

(一)(2课时)

解答应用题时,必须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深入细致地分析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条件进行比较、转化、重新组合等多种手段,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第5讲 算式谜

(一)(2课时)

“算式谜”一般是指那些含有未知数字或缺少运算符号的算式。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运用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确定算式中的未知数字和运用符号。由于这类题目的解答过程类似全平时进行的猜谜语游戏,所以,我们把这类题目称为“算式谜题”。解答算式谜问题时,要先仔细审题,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突破口,逐步试验,分析求解,通常要运用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等。第6讲 算式谜

(二)(2课时)

解决算式谜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 利用列举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理的数字。第7讲

最优化问题

(2课时)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时间最少,效果最佳。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第8讲 巧妙求和

(一)(3课时)

在这一章要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项公式”和“项数公式”。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 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第9讲 错中求解

(2课时)

在加、减、乘、除式的计算中,如果粗心大意将算式中的一些运算数或符号抄错,就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错误。这一周,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利用错误的答案求出正确的结论。第10讲 和倍问题

(2课时)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答和倍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第11讲 植树问题

(2课时)

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 棵数=段数+1;(2)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3)如果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应比段数少1.即: 棵数=段数-1。2.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第12讲 图形问题

(2课时)

解答有关“图形面积”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把握图形特点,合理地进行切拼,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 2.从整体上观察图形特征,掌握图形本质,结合必要的分析推理和计算,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第13讲 巧妙求和

(3课时)

某些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若干个数的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同样要先判断是否求某个等差数列的和。如果是等差数列求和,才可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在解决自然数的数字问题时,应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有时可考虑将题中的数适当分组,并将每组中的数合理配对,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第14讲 数数图形

(一)(1课时)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当这些图形重重叠叠地交错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想准确地计数这类图形中所包含的某一种基本图形的个数,就需要仔细地观察,灵活地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思考方法,掌握数图形的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第15讲 数数图形

(二)(1课时)

在解决数图形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图形的组成规律,根据图形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既可以逐个计数,也可以把图形分成若干个部分,先对每部分按照各自构成的规律数出图形的个数,再把他们的个数合起来。第16讲 应用题

(二)(2课时)

解答复合应用题时一般有如下四个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 3.拟定解答计划,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写出答案。第17讲 速算与巧算

(一)(3课时)

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周我们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根据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从而使计算简便。第18讲

速算与巧算

(二)(3课时)

乘、除法的巧算方法主要是利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积、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将其中的数转化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或者使这道题计算中的一些数变得易于口算,从而使计算简便。第19讲

综合测试

上一篇:复式班教学心得下一篇:问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