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精选10篇)
1.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一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通过“渴望知识的眼睛”的图片,让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地方,同学们说的很好,直接点到了眼睛,并对图片有自己的评价,然后通过我简单叙述眼睛的重要性后提问:围绕眼睛这一主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由于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有关眼睛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接近主题。如:“我想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我想知道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兴趣高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1、使用flash动画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教学人眼如何看到物体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语言叙述较抽象,所以在学生说完后,再观看flash动画,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实效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表述不够具体或表述其它同学没听明白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或flash动画呈现出内容,这样避免了教师板书浪费时间,而且也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幻灯片还向学生介绍了几种特殊的眼镜,这是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这个内容的呈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以后,我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良的用眼习惯,然后再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视力,由于这个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们很踊跃,经归纳后出示眼保健知识须知,通过这个情感教育纠正了学生不良的用眼习惯,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课堂练习的设计,注重人文化,置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在练习反馈时,就练习1.如何区分老花镜和近视镜的问题,学生们说出了不同的方法,如:“把镜片放在阳光下,看哪一个聚光就是凸透镜,另一个是凹透镜。”“用手(垫眼睛布)摸中间厚,边缘簿的是凸透镜,也就是老花镜”,“找个近视眼试戴等”,在老师充分肯定和鼓励下,学生们的思维开阔,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将课堂教学推到一个高潮
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二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资料、不同地图对比,探究影响铁路干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学会探究方法。
2.通过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3.通过讨论我国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及原因。
2.我国重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重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教学方法
【教法】
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含义,详细了解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交通实际情况和我们的需要进行选择。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本节课我们将以铁路干线分布为例,探讨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讲授新课
一、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合作探究:
出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地形图。
1.中国的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哪里?
2.结合中国地形图、人口密度分布图、铁路干线分布图等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进行思维点拨:影响交通干线分布的因素。
(二)学以致用
教师出示家乡烟台的铁路交通图:
烟台原有铁路是蓝烟铁路,为了促进我们烟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拓展我们的铁路交通,你认为哪些地方会对铁路的修建要求比较迫切?你的理由有哪些?
学生合作交流,然后通过“我来验证”环节来证实结论:德龙烟铁路已经通过审批,开始修建。德龙烟铁路的建成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内各县市区的经济联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铁路干线
(一)你说我接
教师说出纵向和横向铁路干线,学生连接城市,熟悉主要的铁路干线。
把主要铁路干线归结到一个地图上,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来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认识主要铁路枢纽
(三)我来观察
1.观察京九线,回答:京九线经过哪些地形区?
2.观察京沪线,回答:京沪线经过几个直辖市?
3.重点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四)知识链接──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五)铁路线的命名
1.合作探究
在图中找到京沪线、湘黔线、兰新线。分析这三条铁路线的名称,看看是怎样给它们命名的。还有其他命名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京沪线:京是北京的简称,沪是上海的简称。用起止点的简称或别称命名。
湘黔线:湘是湖南的简称,黔是贵州的简称。用起止点所在省的简称命名。
兰新线:兰是兰州的一个字,新是新疆的简称。用起点的一个字,用终点所在省的简称。
教师点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命名规则。
(六)巩固记忆
三、探究活动
设计简要的旅游方案:标注家乡的位置;确定图中3个或3个以上城市的路线;确定你选择的交通方式,并阐述理由。
学生设计合适的交通方式,然后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点拨。
四、出谋划策
每年的春运都使我国的运输部门,特别是铁路部门承受巨大的压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为春运支点招吗?
学生支招,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以达成对知识的归纳提升。
■课后调查(任选一题)
1.假如你是一名铁路设计工程师,请你自选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其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来设计该国或地区的交通路线,向你的家人、朋友来介绍。
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三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2。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兴趣。【基础知识精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由无线广播发展到电视,增加了图像的信息,但如同人类的进步无法停止,信息的传递继续发展。
信息传输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电磁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
根据电磁波家族成员特点:c=λf可知,波长越短的电磁波,频率越高。相对无线电波,(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波长更短、频率更高,因此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
1微波通信
同无线电波相比,微波的波长更短,在1mm至10m之间,频率更高,在30MHz至3×105MHz之间,一条微波线路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因此可在上面通行几千、几万路电话。
但微波传输过程需要在其中建中继站,因为地球是球形。微波性质更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所以在每传播一定距离后需将微波向地面引,如图9-7所示。根据实际情况必须每隔大约50km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而且传播的越远中继站需要的越多。
图9-7 微波通信受到挑战是因为必须建设中继站,并且在遇到雪山,大洋根本无法建设,这样就受到限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开始有人想利用月球做中继站,但由于月球离我们太远,没有足够能量的微波无法到达月球,更无从谈到携带信息反射回地面。后来人们想在天空中人造一个卫星做中继站,现在已经实现了,这得益于人造卫星的发展。
2卫星通信
航天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已飞出地球,在太空中建立太空站,可以发射人造卫星为我们服务,用地球同步卫星做微波中继站,很好地解决了地面中继站的弊端,实现无障碍中继,覆盖整个地球(360°)只需三颗通讯卫星如图9-8。卫星通讯标志着信息已可全球化。
图9-8 3光纤通信
依然根据c=λf。比微波频率更高的电磁波是光波。能否运用光波传送信息呢?如果用光波传送信息,这条“信息高速路”要比短波、微波宽出百万倍、千万倍。但发展光波通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普通的光源夹杂了许多不同波长的光,难以携带信息或无法从光波中分离出信息。要想解决问题得制造一种单一且方向高度集中的光,作为载体才行。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激光是一种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它携带信息时,可以从中将信息分离出来。
图9-9 激光用于通信,由于携带信息量可以更多,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各个国家都有光缆的通信工程,光缆是光信息的路径,是一种用玻璃做成的光导纤维,光在里面经过数次反射,最终从光缆另一头射出。如图9-9所示。光导纤维内心是空的,外面敷上保护层。由于光的频率很高,所以可以同时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4网络通信
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都已经知道,但信息量的增大使人们面临着管理或挑选的问题,计算机可以处理大量的信息,而且速度快。
把计算机同信息网络连在一起,就叫做网络通信。网络通信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由于计算机介入信息的管理,人们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如图9-10所示,每人的计算机分别跟一个叫做服务器的大计算机相连,这就是平常说的上网。如同邮局与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甲、乙计算机相当于收(寄)信人,而服务器相当于邮局,当甲发给乙一封电子邮件时,他的服务器A把邮件送到B储存起来。一旦乙上网,他就能从自己的服务器B得到这个邮件。每台电脑都有自己的“信箱”,即自己的“地址”,这样“邮递员”才能将信件送到准确的位置。
图9-10 网络通讯的“邮寄员”是集合现在通信载体的优点,他是导线、光缆、微波„的组合体。有时还运用通信卫星等各种通信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沟通可以通过网络达到近乎“面对面”的程度,这得益于网络通信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传送的速度甚至能够满足电视等活动画面的直接需要,我们可以在网上轻松地看电视了。
利用网络通信收发电子邮件是最基本的功能。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信箱,信箱都编有地址名。例如:xiaolin@server.com.cn表示信箱属于一个自称“xiaolin”的人,他的服务器名叫sever.com.cn.其中“cn”是china的简写,表示这个服务器是在中国注册的。
世界上凡是计算机集中的地方,例如企业、机关、某些居民小区等,大都已经把自己的计算机联在一起了。这些网络又互相联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做因特网。因特网已经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基础。全球信息网的建立,使人们通过一台联网的电脑,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通信系统查阅资料、看新闻、购物、进行视频点播,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另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习方法指导】
进入中学生活的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学习方法方面的不适应。
小学的时候是“听课——做作业”的两段学习法,在同学们年龄小时显得较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影响会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违背记忆规律。两段学习法是极不科学的一次性记忆,其遗忘率很高,只是听完课做完作业,考试时再突击复习,在所学 3 知识少且简单的小学还可以,但遇到初中综合及灵活题根本无法解决。
二、两段学习法被动学习记忆,容易挫伤学习兴趣和信心,有的同学之所以厌学就是长期运用此种方法,他们不主动学习和复习,体验不到进步的欣喜,学习情绪很难高涨。
要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不仅涉及学习方法问题,还有学习目的、兴趣、毅力、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以下一一介绍。
科学用脑:实验证明,各学习器官耳、眼、口、手有机的配合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提高记忆效果,更好的发挥大脑的潜能。即上课时力争做到“五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只要肯努力,人人都会变得很聪明。让大脑有劳有逸进行工作;让大脑在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是唯一正确和合乎学习规律的途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的行为有80%至90%受习惯的支配,但人们往往自己觉察不到。
图9-11 如何理解以上漫画的含义?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力求养成习惯把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动力定型(习惯)有优劣之分。建立科学化的动力定型,便可以花费少的劳动去取得较大的成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可以高效率支配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们就全面介绍初中生必须形成的科学的动力定型——五段学习法
1预习:
(1)种类: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
(2)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点、难点,发现问题,培养自学能力,循序渐进,做好学期预习。
不做预习的危害:(1)缺乏准备,某些内容可能听不懂。(2)上课好像听懂,下课很快忘了。(3)做作业困难,错误多。
(4)养成被动习惯,无论做什么事都容易落后。
2课堂学习:
(1)两分钟准备,应做4件事:入室静坐,作好上课心理准备,回忆上堂课的内容,回忆预习中发现的不理解的内容,检查学习用具。
(2)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学习效率:验证预习中自己确定的重点与老师讲解的是否一样?学习老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发现问题,并思维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去思考和研究,才能发明和创造,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巩固70%以上的知识,接受老师传授的方法,做好听课笔记。
3复习:近期复习是指当晚或次晨进行第一次复习。再过2、3天再进行一次复习。长期复习做法如下:按先密后疏规律,安排一周、一月、甚至几个月的复习计划。
4完成作业:复习功课之后方可做作业,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养成严谨的习惯,再求速度,把作业当成考试对待。
5总结:做好当天的小结,做好重要专题的小结,有计划地总结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拓展训练】
微波
微波也叫超高频无线电波,是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一个波段,其波长范围的上限约为几米,下限通常定为1mm。
微波有许多特性,它除了具有电磁波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有波长短、频率高等特点。这些都是一般无线电波无法比拟的,这些特性使它能满足科研、国防、工农业生产中多方面的特殊需要,并逐步为世人瞩目。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微波在广播电视和通讯方面必不可少。其次微波能穿透电离层,而其他无线电波都要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所以只能用微波来进行卫星通讯和地面与卫星、飞船之间的联系。
雷达是微波探测设备,一般雷达的工作频率是3×109Hz至10×109Hz,由于波长短,有利于精确地测量距离和时间;微波与光类似,它是在空间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像光的反射,并且可以用反射镜反射或透镜来聚集微波的能量,雷达所用天线像探照灯一样,把发射功率基本上全部集中于窄束之内辐射出去,还能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从而确定目标的方向、距离,甚至大小和形状。
雷达不仅可以侦察敌情,搜索飞机和舰船、坦克等,还能控制导弹与炮火,跟踪卫星、洲际导弹和宇宙火箭。雨、云、雪、雾对微波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因此用气象雷达 5 可以预报天气情况。现代舰船和飞机上,都装有无线电导航设备,架设在海港、机场上的特种雷达可以指挥它们防止碰撞,并能在恶劣的天气里安全行驶,更高级的雷达还能根据太阳的辐射识别方向并测定自己在海上的位置。
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
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
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五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生甲]“1”的响度大.[生乙]“5”的响度小.[生丙]“1”的音调低.[生丁]“5”的音调高.[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演示]观察波形.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五、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域;能够在政区图中确定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记住他们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点,培养看图、读图、拼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地图了解祖国和家乡,从而热爱祖国和家乡。通过课堂的探究活动,体会地理的实用价值,领悟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情分析
教材和教法分析;本节知识是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起始内容。内容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各省轮廓各不相同,相对位置错综复杂,知识点的记忆量很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力避免单一,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比如竞赛、拼图、唱歌等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地图的世界里感受地理课堂的精彩。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学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轮廓。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疆域,明确了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它的范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国内部各区域的位置。
提问:如果你要给你在外地的亲戚写一封信,收信人地址和寄信人的地址怎么写?(安排学生每人写一份,并选择几位同学来念一念,看看哪些是合理的,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的。)
追问:为什么这些信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因为这些地址在等级上非常清楚,邮递员按照上面一层一层地找,很快就可以找到。)
总结:看来这些等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国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管理上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里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板书讲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级行政区划,这里的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问:重庆市和黄石市是一个概念吗?(帮助学生理解直辖市的级别)。除此之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有关知识。活动2【活动】课堂活动
活动一:读图。幻灯片出示“中国政区图”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熟悉了解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比如“中国最北/东的省级行政区是?”、“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省像什么?”等等。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想象记忆、联想等方法记住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
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中国有多少个省、多少直辖市、多少个自治区,观察它们的位置和轮廓,学会分类记忆。讲解他们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注意两个特别行政区,了解它们的特别之处。
找邻居。要求同学们在地图上迅速找到我们的家乡黄石,学会在地图上准确定位其位置(武汉的东南方向,长江之滨,湖北第二大城市),观察湖北在地图上的位置,找出它的邻居。提问:邻居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谁?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谁?这些邻居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是什么?
老师讲述: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么大的牌照啊!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学生阅读课本资料:简称的由来
老师提问,学生归纳:1.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有哪些?(京、津、吉、黑、苏、藏、浙、陕、甘、青、宁、新、港、台、内蒙古、澳、川、贵、云)2.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有哪些?(闽、赣、湘、皖)
3、用本省的历史名称有哪些?(冀、鲁、豫、粤、琼、渝、蜀、黔、滇、鄂)4.一个省有两个简称有哪些?(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贵或黔、陕或秦)活动
二、填图:学生打开地理填充图册,按照老师的提示填出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纠正学生易错字,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
活动三:猜谜语,调节学生情绪。打一省级行政中心:两个胖子(合肥)、挎抢的人(武汉)、船出长江口(上海)、欧洲无战事(西宁)。打一省级行政区简称:水边人家(沪)、半部春秋(秦)、屋内养蚕(闽)。活动四:拼图
(多媒体出示中国行政区拼板图,注意拼图的规律性)
1、先拼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十三个):在地图上找到辽宁省,从他开始向南找到各沿海省级行政区的模板,拼贴到地图上原来的位置上。老师边讲边拼,并要求同学们说出对应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先老师拼,后学生拼,学生可个人拼,也可群体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
2、再拼陆上邻国接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七个)
3、最后拼陆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活动五:读图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每小组派一名代表答题,答对加十分,答错不得分。第一轮:老师出示硬纸板轮廓图,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
第二轮:老师出示硬纸板图,学生回答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各五分)
第三轮:幻灯片展示空白行政区图,老师说出名称,学生在空白图上指出其对应的位置。第四轮:老师提问,如:黄河入海口位于哪个省?面积最大的省?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学生回答。(老师简评,以鼓励为主。)
活动六:看视频资料,学唱《小苹果》改编的歌曲《大中国》。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知识,更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光靠两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同学们花时间、想办法去记住它们。多看地图、生活中多留意、多积累。
活动4【讲授】板书展示 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赣、粤、冀、黔、内蒙古 活动5【练习】课后作业
描画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填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继续学唱《大中国》。活动6【讲授】教学反思
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七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重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难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2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
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归纳:
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生物(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龙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无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处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不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的理论提供在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恐
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
(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学说
(生物学)
(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恐龙无处不在》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和“火山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被患于未然压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扁
英”——压扁的沙子第二部分(第5~ 的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17自然段):分析
沙问题,支持“撞击说”后才形成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
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
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
被压扁的沙子
―→
——斯石英
恐龙灭绝原因
——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八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对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可能仅局限于身体(生理)健康,一小部分学生也接触过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而对于社会关系健康则更为模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健康的含义,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健康的含义。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健康 思考引入:
1、一个人患感冒了,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生理不健康。
2、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心理不健康。
3、一个人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社会关系不健康。
4、什么是健康?
5、你认为自己健康吗?
6、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10个标准:
1、情绪乐观,从容不迫、勇于承担责任。
2、具有旺盛的精力,能够从事日常的社会、学习和工作而不感到有压力。
3、应变能力强,能够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4、善于修养精力,睡眠好。
5、具有抵抗一般疾病和传染病的能力。
6、体重适中,不胖不瘦,身体好。
7、眼睛明亮且反应敏捷。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有头屑。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牙龈出血。
10、皮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健康下个定义吗?
活动2【讲授】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正常(或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 健康的三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1、生理健康--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生理健康的标准: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只有生理健康,人才有精力完成每天的工作。思考:如何确保生理健康?
要合理膳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足够的睡眠,要避免有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 环境,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 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 生活。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 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 自各方面的压力。
3、社会关系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含义:社会关系健康 是指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关系是指:
(1)与家庭和亲属的关系;
(2)工作、学习中与同事、同学的关系;(3)亲密的朋友和熟人的关系;
(4)社团活动,如参加俱乐部、协会等组织;
(5)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如到动物园、美术馆去的情况。
讨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健康的三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案例:适应不良
小悦第一次坐在咨询室时,双手紧抓着放在并拢的腿上的书包,眼神迟疑。她说她心情很坏。她家在内地,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S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几乎喜 3 极而泣。
然而,当她步入大学后,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在她寝室8个同学中,有6个是上海人。她觉得她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说着日语一样的上海话,知识丰富,活跃兴奋,变着花样玩儿。在她们面前,她自己就像一个10岁不到的孩子。而老师在课堂上讲着一些莫名其妙又深不可测的东西。上课时,她喜欢坐在僻静的角落里,许多人在一起时,她从不找别人说话,也没有人理她。到食堂去买饭,有那么多人排着队,她就只好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连价钱和菜名都搞不清楚,所以吃的东西常常是又贵又难吃。她生活在苦恼中。苦恼着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这段时间,她常想到死亡,整晚整晚地睡不着,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她说她的生命中除了痛苦还是痛苦。她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
她说她找不到自己。“我到哪儿去了?我该怎么在众多天之骄子的狭缝中生存?我的价值、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她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我害怕,我害怕自己要疯掉了。” 二:提高健康水平
思考下列问题: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1、你是否每天进食早餐、中餐和晚餐?
2、每天你是否吃了蔬菜、水果、谷类等多种事物? 3、你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4、你每天是否有8小时的睡眠? 5、你是否不吸烟、不酗酒?
6、你是否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压抑的状态? 7、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否快乐?
8、你遇到问题时,是否有朋友和家人可以求助?
对照人体健康的标准,一个人能做到的上述项目越多,说明人越健康。讨论:你能猜中图中的意义吗?
讨论:1、哪些因素会使人不健康?―――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空气污染、化学药品中毒、遗传、受伤和发育不良,吸烟、酗酒、吸毒、压力过大等等。归纳不健康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生活方式因素; 3)、环境因素; 4)、保健设施因素。2、你有不良习惯吗?
讨论:
1、怎样做会提高你的健康水平?
2、怎样做会降低你的健康水平? 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 降低健康水平
提高健康水平很不健康 既不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
思考:1、为什么“老年病”会提早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不良生活方式是老年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主要原因
2、什么是亚健康?
所谓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
“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你该注意健康了。比如说,张某,你说有病他又没什么大问题,你说没问题他又无精打采做人都没味道。甚至时常听到一些人叹气:“哎呀!我全身没劲,我要死了。” 思考:“亚健康”有哪些症状?
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易患感冒、心烦、出汗、体温异常、甲像异常、面色灰滞、性功能低下等。思考:为什么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造成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二是营养不全,三是噪音郁闭,四是空气污染,五是逆时而作,六是练体无章,七是乱用药品,八是内劳外伤,九是六淫七情。
3、你知道国际上有哪些和健康有关的节日吗?设定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节日:
1.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国际睡眠日: 3月21日 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24日 4.世界卫生日: 4月7日 5.世界哮喘日: 5月7日 6.世界红十字日: 5月8日 7.世界牛奶日: 5月16日 8.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9.世界禁毒日: 6月26日 10.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 11.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第一个星期 12.世界心脏日: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3.世界聋人日: 9月28日 14.国际老人节: 10月1日
15.世界人居日: 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6.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 17.世界盲人节: 10月16日 18.世界传统医药日:10月22日 19.世界防治糖尿病日:11月14日 20.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11月20日 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 12月1日 22.世界残疾人日: 12月5日 23.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5日 24.全国爱耳日: 3月3日 25.全国爱国卫生月: 4月
2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至4月21日 27.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5月5日 28.中国学生营养日: 5月20日 29.全**乳喂养日: 5月20日 30.全国助残日: 5月第三个星期日 31.全国爱眼日: 6月6日 32.全国爱牙日: 9月20日 33.全国防治高血压日: 10月8日 34.全国男性健康日: 10月28日 35.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第一周
为了保持健康,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时需要及时地作出明智、有效的决定。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1、健康的生活方式;
2、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保持心理健康;
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3【作业】健康
9.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九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2学情分析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通过学习已获得了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本课时是本章电和磁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探究,向学生介绍有关磁的一些基本知识:磁性、磁体、磁极、磁化,为本章后续研究磁体作准备。教材编写怪实验为基础,通过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3重点难点
重 点 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难 点 磁化的概念 4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学时难点
难 点 磁化的概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
(一).【引入】抛出问题: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生回答】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二)介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司南是磁石做的,司南柄可以指南,罗盘比较重,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接着出示现代指南针,追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指南针可以用来指南北。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指南针是否可以指南北?
一、观察规律: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
1、不要让其它磁体靠近它。
2、多做几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现象: 让学生现场感受指南针的指向。
【活动二】用手头的所给的器材给磁体找朋友,还可以从我们身边来找。
二、实验活动:哪些物质可以被磁铁吸引
实验材料:①回形针,②铝片、③铁钉、④塑料瓶盖、⑤铜片、⑥牙签 比一比哪组最快给磁铁找到朋友,磁铁的朋友是。你身边的哪些物品也能被磁铁吸引。
【得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
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介绍几种几种常见的磁体:条形磁体、U形磁体、针形磁体、柱形磁体,并要指出各自的N极和S极。
三、探究活动: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先设计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回形针、磁体,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操作:使回形针分布均匀,然后把条形磁体放在回形针上面。
3、实验现象:观察到回形针主要分布。
【得出结论】:磁体的磁性不同,我们把磁性最强的部位称为磁极。
四、如果将两个磁体互相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五:【开动脑筋】如何将我手上的铁钉具有磁性?
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讲解书上实验:把一根条形磁铁靠近铁屑的上方的一根铁棒,观察铁棒是否能吸引铁屑。并指出被磁化后的南北两极如何分布。
板书5.磁化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六.磁体的应用:(1)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磁卡、磁铁外,(2)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并提出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七.再次点题:通过地磁场的讲解,最后得出指南针能指方向的原因。本节课的总结 磁体的性质:①指向南北 ②吸铁 ③ 磁极间相互作用
(五.课堂练习)
1、物体能够吸引含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_磁性 具有这一性质的物体叫做_磁体_____。
2.一根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是__磁极____,分别叫_N___极和__S__极。3.用一根细线系在一根条形磁铁的中间,悬挂在空气中静止,可发现条形磁铁总是指向__南北__方向,条形磁铁的N极指_北方___,S极指_南方___。
4、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C)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5、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小 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A)A、一定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6.弹簧秤下挂一铁球,将弹簧秤自左向右逐渐移动时,弹簧秤的示数 [ C ] A.不变 B.逐渐减少
C.先减小再增大。D.先增大再减小。
思考题:
1、有一条形磁体的N、S极的标记模糊不清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将它的两极判别出来?
2、两条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条形磁铁,如何鉴别它们? 课后作业:
10.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篇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蕴
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 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一)《归园田居》(其三)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自由背诵。3.检查背诵。(二)《使至塞上》
1.教师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3.竞背该诗。4.抽查背诵。
1.朗读《归园田居》(其三),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4.齐读齐背,体味诗意!5.赏读《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最前线的燕然山。
6.这首五律诗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的爱,是每个离开家乡、暂居他乡的人不变的情感,爱乡、思家,是许许多多作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现在,就随我一起欣赏它吧。
1.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威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两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京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京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成就要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渡 荆门送别》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舟中吟送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时,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一起伤感国事,借酒浇愁,写下数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2.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课下赏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离乡背井的感慨。但诗人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三年”作对,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感受出发,从具体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
1.《渡荆门送别》解读。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落笔新奇有致。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读书、学剑、游览山川名胜,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过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来楚国游览。首联虽是平叙事实,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隐隐的激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形象描绘了渡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具体写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 的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与颔联,把生在蜀中的人初次出蜀,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真切地写了出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写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字意为“仍然、照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5)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诗歌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不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美感享受。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2.《登岳阳楼》(其一)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楼上的帷幔、旌旗一类。这两句,上句写岳阳楼的地处形势,下句是说楼上冷清闲寂。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地处吴、蜀之间。三国时东吴、蜀汉帝在湖北荆州一带进行争夺荆州战,岳阳为东吴屯兵之地。写出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伤情。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危:凭高,这里指登楼。这两句是说,靖康元年(1126年)以来,自己从河南陈留避乱南奔,辗转至此,已行程万里,这三年中,备尝艰辛,于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化用了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楼”的句意。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沧:青。“无限悲”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1.陶渊明归隐山林之后,终于卸去了奔波官场、疲于应付的沉重的心理包袱,南山下的劳作,虽然辛苦,却是苦中有乐,苦中能寻找到曾经失去的自我。实现了自我,不必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就“但使愿无违”了。此句应是诗眼,突出了诗人厌恶混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而这种迥异流俗的精神,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试问,有几人愿意辞官,宁可过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几千年来,陶渊明都被人尊为隐逸诗人,但他身上体现的不愿向黑暗妥协的勇气也许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只以寥寥的10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由烽烟、夕阳、黄河组成的大漠景观图,这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而联系这首诗的背景可以知道,王维虽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实际上是受到了排挤,此时他的心情是孤寂幽愤的,而通观全诗,他的这种孤寂幽愤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可谓含蓄之至。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善于自我排遣的,他虽然处于孤寂的情绪中,却依然敏锐地观察到了大漠风景的奇丽和壮观,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种景象,这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发现美的精神。
3.在诗的王国里,送别诗恐怕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些送别诗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别具一格,因为送别作者的并不是人,而是那在作者眼中似乎有情有义的江水,这给人的感觉可谓耳目一新。
其实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常常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时,往往不说自己如何想念,而是从对方入手,比如杜甫的“今夜郧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还有贺铸的《鹧鸪天》:“空窗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等等。这就是诗人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将它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几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古代的诗人们,尤其是不幸生于乱世的诗人们,在诗中往往将个人身世之悲,国破家亡之痛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痛极、哀极的情感,令无数后人读之感慨万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表现家国之悲的古诗已经距今太远,读了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虽然时过境迁,这些诗人们的悲哀早已随着历史随风飘去,可这种感情却是共通的,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谁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呢?现在我们读这些诗,仿佛能够感觉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所感。体会出这种感情之后,也许身处于安定、和平环境生活中的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躬耕生活,全诗有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于赴边途中,第一、二两句写自己来到“塞上”的原因;第三、四两句将自己比喻为随风而去的蓬草和振翅北飞的大雁;第五、六句描写了大漠中的奇丽风光;最后两句写侦察兵告诉“我”的话。
3.《渡荆门送别》主要有两层意思:作者李白出蜀至荆楚地时见到的壮观景色;从景物着笔,表现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4.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作者登上岳阳楼及见到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归园田居》(其三)用语平淡自然,诗意浓郁丰绮。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朴素如随口而出。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
《渡荆门送别》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眼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象,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登岳阳楼》(其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景因情生,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先写景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使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种种感慨 寄寓景中。又通过自己的经历“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感情的表现达到了高潮。这时,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以两句景物描写结尾,至此情景交融达到了顶峰,使得全诗含蓄深远,意味无穷。
种豆锄草辛勤劳作
归园田居夕露沾衣
无违意愿——甘愿归隐出使经历景色雄浑使至塞上 边塞风光意境开阔
叙事 船过荆门山、江
渡荆门送别写景月、云抒情 思乡之情洞庭湖周边景象——夕阳西下登岳阳楼
日暮登楼抒发感慨——伤时感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推荐阅读: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 质量 教案08-07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0-25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说“屏”》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01-1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苏州园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0-28
七年级数学上册 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01-1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