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2024-07-04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共10篇)

1.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一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

同理, ,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2.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仍然以伊春市“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打个翻身仗”的总体工作目标为指针,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为工作中心,力争让已经经历了一个学期中学生活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力争使学生的数学素质有所提高,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培养数学尖子,尽量控制不及格人数。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经常性的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经历了一个学期的中学生活,在其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已经初步拥有。但是有一部份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鉴于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继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继续做到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仍然按上学期的分组方式,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继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七年级沪科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一学期来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

在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和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品质,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研究相应对策。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安排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程序,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课堂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的集中是相对的,分散是绝对的,因此,把组织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主动积极的去引导、启发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并进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个别辅导,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的。

3、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选取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 出现的问题分类总结,然后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课后积极主动的辅导后进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方面解决了学习中产生的 问题,补了基础,教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动积极与同备课老师同事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学校公开课,县公开课教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继续学习,不断扩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学习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指导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本学期,期中考试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存在的不足是,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4.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入手,给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数据,通过对同一组数据用不同统计图描述的比较与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明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通过比较,认识三种统计图,能够根据需要选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或扇形图描述数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能力

3.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重点掌握用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难点:用扇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七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姓名 身高(厘米)王 英 130 吴小平141 孙淑慧 138 王 华 140 王 玲 152

姓名 身高(厘米)吴小芳 154 吴娟娟 131 何伟芳 137 刘 阳 134 张 红 142 „„

1.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2.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七年级一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身高(厘米)记录 人数 百分率 130~134 正正正 17 34% 135~139 正 8 16% 140~144 正正 14 28% 145~149 正 一 6 12% 150~154 正 5 10%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学生仔细阅读统计表,充分讨论,选择描述每个调查项目数据的统计图,通过合作交流与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处理后面“思考”中三个问题时水到渠成,使学生明白同样的数据有时可以选用多种统计图来描述。

(二)学习新课.

课本第142页交流思考(师生互动)

1.扇形是在圆中,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

2.这两条半径所夹的角叫扇形的中心角

(扇形的中心角=360X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

3.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比例关系,即用圆表示总体,用扇形表示构成总体的部分。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学校要订购校服,校服从小到大有5个号码。

(1)根据上面身高数据,按下表的分组统计各组人数,并计算频率。

身高分组/cm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人数/名(2)绘制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3)对订购各号码校服的数量或频率提出你的建议 0

(四)课堂总结.

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布置作业.

什么是扇形?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

五、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44页 练习第1题 选做题:课本第144页 练习第2题

探究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

游戏目的(使学生学会统计的方法,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游戏人数(多于三人)

游戏规则

1.让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站好,将手藏在后面,在喊完“石头剪子布”后,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者“布”,看看谁的大(石头大于剪刀,剪刀大于布,布大于石头).为了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比赛的结果,每赢一次都得大声地叫一下:“啊,我赢啦!”这样玩6次.

2.其他小朋友记下他们每人赢的次数,看看最后到底谁赢,并用不同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最后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

5.2数据的整理

1.扇形是在圆中,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

2.这两条半径所夹的角叫扇形的中心角(扇形的中心角=360 0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

3.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比例关系,即用圆表示总体,用扇形表示构成总体的部分。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udown.net),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5.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五

这是一节教研公 开课,课前准备充分,主要采用启发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反思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图片引入→发现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得到三角形定义→找三角形→导出三角形的表示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习题巩固→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课后问题思考→小结→四句话激励。这种设计引出问题很恰当,操作性强,具有启发性,容量大,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效果好。其中新课的第5环节设计非常巧妙,由一个源图形进行发散,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能跟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也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白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很好的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教学层次巧妙地转换,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思维的发散性。特别是结束语“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不仅教会了学生做人,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此种设计能给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渗透闯关情感与分类讨论思想。”

二、反思实施过程: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吕老师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师生间的亲切情感,再利用胡适先生的《兰花草》以及龙川胡氏宗祠导入,这一别具用心的情境创设,恰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得教师与学生较快的融为一体,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的讲解一直也是一个较难突破的问题。吕老师在探寻三角形定义时,给出六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并从中归纳出三角形所具备的条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已有知识来定义三角形。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学生间的互帮、互辩、互评是一种对等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正因为这种“大胆”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涌动,从而迸发出创造性的想法。这整个过程吕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性。一图多用,一题多变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发散性。学生认真练习,特别给不同答案的学生创设发言的机会,分析出错的原因,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更能锻炼胆量,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时,老师“预设”的错误 1

答案(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是9cm和4cm,那么其周长是22cm或17cm),来试探学生,让学生从中收获惊喜,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由这一预设的“我的错误”让学生意识到思考的完备性,并由此反衬了学生的成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最后,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上,师生互辩的设计也很新颖。老师以 “反对”语气来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来完善对结论的不完整表述。始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平等的新课堂理念。让我感触较深的还有,老师的表扬,这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我的想法

对于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谈谈我的想法:

(1)在导入课题是所出示的图形应更具有代表性,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得出隐含的图形。如人字形屋顶、教具三角板等。

(2)三角形岸边分类时,可尝试图与学生已有旧知联系,后师生共同讨论,并画出相应的图形,这样更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3)本节的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真实情境。可以尝试让学生搭建三角形,再用度量的方法寻找出具体的关系并得猜想,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路程问题去验证猜想,最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理论说明。

6.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六

24.2圆的基本性质(4)

【教学内容】圆的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并掌握它的运用.

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

了解反证法的证明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确定条件。

难点:圆的确定条件、反证法。【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圆的两种定义是什么?

2、爱好运动的小华、小强、小兵三人相邀搞一次掷飞镖比赛。他们把靶子钉在一面土墙上,规则是谁掷出落点离红心越近,谁就胜。如下图中A、B、C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 【情景导入】

自学教材内容,尝试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思考:平面上的一个圆把平面上的点分成哪几部分? 各部分的点与圆有什么共同特征?

【新知探究】 探究

一、探究、实践、交流:(1)、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已知A点的圆有 个,圆心为(2)、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已知点A、B的圆有 个,它们的圆心分布的特点是(3)、平面上有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分为两类:一种是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的圆有 个,圆心为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经三点 作圆。上述结论用于三角形,可得: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作圆。3有关概念:

①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圆,这个圆叫做 .

②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 . 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的 离、相等。

4、想一想

①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有几个?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有几个? ②什么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的第一步是什么?

5教师提示: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而定。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们分享。【随堂练习】

1、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7.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七

5.1 数据的收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学习设计调查问卷,体会并掌握数据收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也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据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这些数据.问题展示:1.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代表举手发言.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文艺节目;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处理;第六步:得出结论.师:此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 学生看书、交流,并举手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与时间等.二、新课讲授 像上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出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1.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教师指导、评论.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实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师: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1)你班中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师: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学生讨论,并举例回答.师评: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师:下列问题也适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三、变式训练

下列调查中,不适合普查而适合做抽样调查的是()A.了解全班每位同学的家庭住房面积 B.了解某种型号电池的平均使用时间

C.了解某幢楼20户家庭某天丢弃垃圾袋的个数 D.了解约90万顶救灾帐篷的质量

问题探究:在考察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任意抽取30只进行试验,指出此项调查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师: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师: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四、课堂小结

8.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将14×6这类表外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能力目标] 感知乘法分配率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教学重点:

会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教学难点:

如何找到简单方便的分拆方法。教、学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5×8+4×8= 4×7+6×7= 3×9+6×9= 寻找这三个算式的共同之处,指名学生回答。

2.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从海南运来了一批无籽大西瓜,仔细看图。小组讨论: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能讲个数学小故事吗? 3.看看熊猫乐乐提了个什么问题?思考:你能解决吗?

二、探究尝试: 1.可以怎么列算式?

板书:14×6=?提问:14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2.有没有口诀可以直接进行计算?小组讨论:你有办法解决吗? 3.交流各种算法:

小丁丁:14个6可以分拆成10个6加上4个6。

14×6=10×6+4×6

用心

爱心

专心10×6=60 4×6=24 60+24=84 小亚:14个6可以分拆成7个6加7个6。

14×6=7×6+7×6 7×6=42 42+42=84 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你还有其它的分拆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系统地进行板书。5.比较一下多种算法,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6.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本领(出示课题)。分拆时可以将算式拆成10个几和几个几,这样计算较方便。分拆后计算要先乘后加。看看小巧提醒小胖一句什么话?(轻声读一读)

三、练习巩固: 1.试一试:

14×7 17×5 12×8 7×12 学生独立练习,遇到问题小组商量解决。2.板演反馈,辨析核对。

3.交流:7×12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4.口算小能手(抢答):15×8 4×16 17×6 8×13

四、总结下课: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配套练习册第1页的练习。

用心

爱心

9.沪科版初中数学目录——自会 篇九

专注于理科快速提分

沪科版初中数学目录

备注:

七年级上册:1-5

七年级下册 :6-11 八年级上册:12-16 八年级下册:17-21 九年级上册:22-24 九年级下册:25-27

第1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近似数

第2章 整式加减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法解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4章 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形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 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第5章 数据处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热线:0551—62628360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第6章 实数

6.1平方根 立方根 6.2 实数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 一元一次不等式 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 8.2 整式乘法

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9章 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9.2 分式的运算 9.3分式方程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10.2平行线的判定 10.3平行线的性质 10.4平移

第11章 频率分布 11.1 频数与频率 11.2 频数分布

第12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上点的坐标

12.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1 函数

13.2 一次函数-

教学管理部

思拓教育(STO)

专注于理科快速提分

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21.2 中位数与众数 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21.3从部分看总体

第22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第14章 22.1 二次函数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2.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2.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14.2 命题与证明

第15章 全等三角形 15.1 全等三角形 15.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6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6.1 轴对称图形 16.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6.3 等腰三角形 16.4 角的平分线

第17章 二次根式 17.1 二次根式 17.2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18章 一元二次方程 18.1 一元二次方程 18.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8.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18.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8.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19章 勾股定理 19.1 勾股定理 19.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20章 四边形 20.1 多边形内角和 20.2平行四边形 20.3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20.4 梯形

第21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 21.1平均数

教学热线:0551—62628360 22.4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5.二次函数的应用

22.6反比例函数

第23章 相似形 23.1 比例线段 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3.4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3.5 位似图形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24.1 锐角三角函数 24.2 锐角三角函数值 24.3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25章 圆 25.1 旋转

25.2 圆的对称性 25.3 圆的确定 25.4 圆周角 2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5.6 三角形的内切圆 25.7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5.8 正多边形与圆 25.9 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26章 投影与视图 26.1 投影 26.2 三视图

10.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 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

2、能运用“对顶角相等”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2、想一想: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画一画并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请同学们画出任意两条相交直线

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

两两相配共有几对角?

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2、相关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公共顶点,并且他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邻补角。(找出图中的所有邻补角)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他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找出图中的所有对顶角)

3、想一想:判断下列各图中∠1和∠2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4、猜一猜:请你猜一猜,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AOC和∠BOD这两个角的大小保持怎样的关系?(师演示)

5、量一量: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你刚才画的∠AOC与∠BOD这两个角,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猜想:对顶角相等

6、证一证: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

求证:∠1=∠3

∠2=∠4

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

∴∠1+∠2=180°

∠2+∠3=180°(平角的定义)

∴∠1=∠3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理可得:∠2=∠4

三、巩固新知

例题1(略)

例题2(略)

例题3(略)

四、反思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P121--1,22、课后作业

上一篇:初中军训感想300字下一篇:一年级上美术赣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