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2024-07-25

小学生身边的科学(共16篇)

1.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一

今天我们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实在是太奇妙了,怎么奇妙了?别急,接着往下读吧!

我们七彩阳光假日小队为大家带来的是“酱油盐水二重奏”。在一杯自来水中加几滴酱油就成了酱油水,再将一些盐加入自来水就成了浓盐水,还要准备一张纸片,我们的实验工具就准备完毕了。

实验开始了。先把纸片盖在酱油水杯上,然后把酱油水杯倒扣在浓盐水杯上,接着把两个水杯之间的纸片抽出来,你会发现酱油水猛地往下一渗,就定在原位不动了,两个水杯之间酱油水和浓盐水黑白分明。

酱油水竟然没有和浓盐水混合,怎么样,很神奇吧?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原理吧:原来,浓盐水的密度较大,酱油水的密度较小,所以酱油水就会浮在浓盐水上。但是,如果把浓盐水放在上面,那么两杯水就会互相混合,变成了浅色混合水了。

还有其他的小队分别带来了“浮鸡蛋”、“刺不破的水袋”、“与众不同的气球”等,个个都让人感到十分神奇,精彩非凡!

这场奇妙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在我们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科学道理。科学是奇妙的,有很多的奥秘等我们去探索,我们要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2.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二

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普遍具有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而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也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承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中小学更是重要的阵地。

不同国家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开展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一种新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北京市开展的“翱翔计划”项目正是建立在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旨在提升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相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为这些优秀的高中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一、践行

作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翱翔计划”项目,通过结合北京市高中、高校课程资源,重视对翱翔学员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翱翔计划”实验培养方案,以培养某个学科领域内的创新拔尖人才。为此,“翱翔计划”的工作包括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联合高校、基地校和生源校对学员进行“三导师”管理和辅导,形成辐射作用,并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科学兴趣,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增强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翱翔学员实现又好又快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即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详述“翱翔计划”具体的践行和特色。

1.创新人才的培养阶段

自我探索期。此阶段以申报翱翔基地校的学员为培养对象,培养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第一学期。学员可根据课题的需要选择所学课程。翱翔基地校的教师通过组织翱翔学员参观高校实验室,让学员了解高校专家的研究领域,并让学生在众多课题中自由选择,在“三导师”的帮助下确定对其的培养方案。

集中训练期。学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在翱翔基地完成基础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高校完成与课题相关联的课程学习。在寒假或暑假举行三校联合冬令营,其承担的课程包括:C++ 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多媒体等专业课程。其中每个模块对应一位教师,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教案和习题等内容,对每位学生进行课后评价。

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即利用开题、中期汇报形式进行才华展示。学员在高校导师的指引下,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学员通过和科学家的交流,深入地了解所选领域,并激发出自己的探索兴趣,开始初步的探索。

创造期。即利用好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课题创作,完成任务。这是酝酿成果的一个阶段。学员通过前一阶段的了解以及科学家的论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创造出自己的成果。

创造后期。即将自己的课题作品进行拓展。学员可以选择参加创新大赛等活动进行拓展。当学员有了自己的课题作品,本项目并没有结束,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成果进行运用和拓展,将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以真正达到计划的目的。

2.创新培养的特色

(1)多元化课程的开发

首先,需要建立课程类型丰富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过渡性课程、考察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我们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信息学奥林匹克程序设计、科学DV制作、人工智能、动漫设计、网络伦理、手机软件开发、黑客攻防等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初级课程,与大学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接轨,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新的技术趋势。在此基础上,以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衔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中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对计算机科学思维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的起点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专业方向,或者运用拥有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能力融入大学期间各专业学科的学习中。

基地校在设计这些课程时特别强调要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课题差异、专业与基础知识差异,为学员提供多样的发展平台;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同时,按照课程的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观察、交流、测验、动手操作、作品成果、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手段,形成多元、动态的发展性学员评价体系。

(2)在科学家身边学习的学习模式

在整个“翱翔计划”中,学员的成长始终有科学家的陪伴。从最初对某一领域的初探到寒暑假举行的三校联合冬令营,其中每个模块对应一位教师,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拟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教案和习题等内容,并对每位学生进行课后评价。这样的学习模式是不同于传统学习模式的一种新型模式。

研究表明,任何领域内创造性产品的形成都是由三个必要而充分的成分构成的,它们分别是: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性有关的技能和内部动机。而学生在科学家身边学习刚好满足了这三种情形。在技能方面,科学家们拥有与该领域创新相关的技能;在激发内部动机方面,由于内部动机有三个标记,兴趣、胜任感、自主性,而整个培养阶段,从初期重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给学生机会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到中期阶段在科学家的帮助下产生胜任感,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二、实践经验

自2008年3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翱翔计划”以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作为信息学科基地校,逐渐完成了对典型案例、经典课程、学员培养模式的摸索和探究。在办学模式上,学校立足协作体的活动模式,联合高校、基地校和生源校对学员进行“三导师”管理和辅导,形成辐射作用。并形成颇具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依靠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成果转化为生活中可以应用的实例,走进科普场馆进行资源化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具有一定辅导经验的教师队伍,在高校、基地校、生源校间建立协作体,形成顾问团队、专家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翱翔计划”的开展,建立了慕课(MOOC)学习系统,让信息技术学习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也总结了如下一些实践经验。

第一,重视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实践证明,创新人才优秀学生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学生与同伴分享智慧。分享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员可以共同进步。

第二,转变学习模式。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此,在学习模式上,需要创造条件让学员与科学家进行深入对话,将学习模式转变为在科学家身边学习。学员们通过和科学家交流拓宽了视野,对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信息化建设,强调科技成果的共享。在“翱翔计划”中不只学生需要分享彼此的研究经验,协作学校之间也要分享开发经验。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与分享,促进整个团队在合作氛围中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3.发现身边的科学 篇三

本文通过两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科学案例(灯泡的自转、鲜花的保鲜)的解剖,说明了科学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孩子才能乐在其中,也才能发现科学的真知,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

科学 发现 探索

科学就是探索。身边的科学是儿童最想知道的,也是最能激发儿童探索兴趣的。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真知,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案例一:灯泡的自转(大班孩子和爸爸一起写的科学日记)

一天夜晚,我和奶奶围坐在客厅里的碳火盆前取暖。我一抬头,看见了一件怪事,吊在客厅正中戴着塑料帽的白炽灯自动转起来了,而且还围着火盆上方转圈。开始我以为是风吹动的,但观察了一会并不是,就问奶奶这是什么原因。奶奶盯着看了看越转越快的灯泡神秘地说:“要过年了。可能是去世的爷爷回来了。我们明天炒点菜祭拜一下。”当时我想,老师说过世界上没有鬼的。这不就是身边的科学吗?我一定要问爸爸弄个明明白白。

第二天,爸爸出差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昨天晚上发生的怪事。爸爸说:“这是一种正常科学现象,做一个实验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在爸爸的指导下,我找到了实验的材料:酒精灯,一根毛线和一个小风车。我先将风车系在毛线的一头,再将毛线的另一头固定在卫生间的天花板上,使风车离地约一米悬着。然后关紧门窗,这时风车没动,接着我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风车的下面仔细观察,不一会儿,风车自己转起来了。我又将酒精灯移开,过一会儿风车又不动了。我一拍脑袋说:“灯泡转起来,并不是鬼的缘故,而是火烧热了引起的。”爸爸启发说:“再想想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找《十万个为什么》吧!”《十万个为什么》中解释了其中的道理:火使它上方的空气温度升高,而热空气比它周围的冷空气轻,就会不断往上升,就这样在火盆的上方形成了空气的气流圈。也就是看不见的热风,在这热风的作用下,吊着的灯泡当然随着气流而转动起来了。我弄懂了道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案例二:鲜花插在萝卜上(孩子们群体一起写的观察日记)

上星期妈妈生日的那天,爸爸下班回家后像变魔术般从背后拿出一大把鲜红的玫瑰花来,妈妈可高兴了!她把玫瑰花插在一只漂亮的花瓶里,每天都换上新鲜的清水,望着那一朵朵的玫瑰,妈妈脸上滋养着幸福的笑容。可是还不满一个星期美丽的鲜花全都谢了,妈妈为此很难过。于是我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花开的时间变长呢?

不懂就要问,我先去请教了老师,在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鲜花长开不谢的关键。于是我叫了几个小伙伴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以阳台作为我们的实验室,想通过科学实验来寻找答案,可是,怎么实验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说把花插在盐水中,不过马上有人反对,这样会使花凋得更快;有人说,可以把鲜花底部的根烧一烧再放进水里;我突发奇想说:“我想问萝卜借个根,把花种萝卜上。”

大家一致赞成:“先试试吧!”便开始行动了。我去商店买了15枝看上去比较均匀的康乃馨,我把买来的康乃馨重新剪了切口,并把3只烧杯分别编了号,我们在1号杯中插入了5枝鲜花,并加入清水。再把另5支康乃馨的切口放在酒精灯上烧,直到切口部分的水分被烧干后,放入2号杯的清水里。把鲜花种在萝卜上更难了,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剩下的5枝花花茎上切出一个斜面,并在萝卜上也斜切一刀,再把花茎上的斜面紧贴着萝卜的切口插入,用胶带牢牢封住,防止进水,引起腐烂,并把这5枝种进萝卜的康乃馨插入了3号清水杯中,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了。

过了9天1号杯中的鲜花枯了,其中2枝花,没有开全。第15天,2号杯上的花也谢了,其中有一枝花没开全。而3号杯中的花一天比一天开得艳,并且全部盛开了,格外鲜艳。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不经过处理直接插入清水里的鲜花花茎的切口处会流出原有的养分,这些养分会使细菌在切口处大量繁殖,在失去养分的同时也影响了水分的吸收,鲜花很快就会枯萎,如果烧干切口,花茎中的水分和养分就会被封住,能使鲜花较长时间不凋谢。而种在萝卜上的鲜花,因为不仅能吸收到萝卜内的大量水分、养分,而且新鲜的汁还能防止细菌的繁殖,这样鲜花就会更加美丽长久了。

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那一套套系统的知识是科学的成果,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还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科学之可贵正在这里: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从而发现自然的性质和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理性化的解释,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科学奇迹。这种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的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案例中以自然现象:“灯泡的自转”“鲜花的如何保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查阅书籍等实践研究行动,了解了热风形成的原理,知道了鲜花“保鲜”的原理,这就是科学的内涵。孩子们在实践行动中逐步学会了这种本领,那就不仅是一个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者。这就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即通过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科学”的实践行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从小养成爱科学的风尚。

发现就是探索。发现无非是解决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的,三是为什么。第二方面又包括两层:一层是指事物的外部特征是怎么样的,这是感性认识,再一层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是怎么样的,这就是科学。发现是逐步的,不断深入的。“案例2”中孩子首先研究鲜花为什么“不鲜”,观探讨“保鲜”的道理,再实践保鲜的方法,逐步从感性到理性,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应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在引导儿童进行身边事物的探索活动中,要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不须灌输,不必说破,而只是领着儿童去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把他们对自然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求知欲”引导到科学的研究道路上来。“案例1”中儿童有了疑惑,爸爸不去说破,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查阅资料自主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逐步引导他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要让儿童发表他们的探究结果。发现的过程应是儿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发现中大人不要去当裁判,要尽量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解。有不同认识就会有争论,真理越辩越明,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集体讨论辩论、集体讨论,才能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案例2”中他们发现“保鲜”的道理就是经历了互相交流、相互提高的过程,他们从中获得了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4.身边的科学学生作文 篇四

我就问妈妈:“妈妈,酱油瓶怎么拧不开?你能帮我拧开吗?”妈妈说:“你自己去动脑筋解决,不要什么事都找我。”看着妈妈坚决的脸,我虽然有些不高兴,也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于是,我就不高兴地开始翻起我曾经学过的科学书。突然我想到了上次和妈妈去图书馆看科普书时,有一篇《热胀冷缩》的知识,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感觉马上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就试试这个热胀冷缩吧!”说着,我就走到厨房里去试一试。先打点热水,将酱油瓶口在热水里浸泡五分钟,然后又用凉水冲了一下,结果一下子就拧开了。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想:原来我们的生活当中隐藏着这么多科学知识呀!这些科学知识是不是就等着我们来挖掘呢?这颗小小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篇四:身边的科学细留心科技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也离不开科技,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身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多多的学习关于科技的书籍;多参加科技活动;在平时还可已自做一些小发明等等。

科学是伟大的,现在我国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比如;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2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土豆可以发电于是我也试着动手作,但是我失败了,心里有一些灰心,但是失败是成功的母亲嘛,下次再接再厉。之后我就看了很多的科技书,让我知道了一些关于科技的知识,比如;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人的一生大约要喝80吨水;火力、水力、风力可以发电;如今世界缺水现已今影响到80个国家;臭氧屋离地面有20到30公里;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大家一定要记住植树节,多种一些树,绿化我们的身边的环境。

在如今的世界上科技已今很发达了,科学家们在1946年2月15日发明出电脑又称‘‘计算机’,开始普及。现在,电脑上有许多的软件正是这些软件做出了许多的动漫人物,有了许多部好看的动画片。如果你们也想自己做一些动画片就多看一些关于科技的书,这样就可以了。

5.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五

《我们身边的物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6.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六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1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气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继续游戏:讲解新规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换一种吹法,让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学生演示,验证猜测。教师引导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二)新课教学――科学在我们身边

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奇妙的大自然:(播放课件)(1)不明飞行物(2)壮观的火山岛(3)珍贵的间蜂猴(4)美丽的含羞草

2.仔细观察不断变化的自然界:(1)种子发芽了(2)雨后出现了彩虹(3)大雁等等待南飞(4)筷子在水中“弯折”了

(5)中国赠送给日本的朱鹮孵化出第三代幼雏(6)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7)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昆虫蜕皮

青蛙冬眠

刮风下雨

潮起潮落

…(8)请你欣赏

速度冠军猎豹

跳高冠军跳蚤

游泳高手海豚

企鹅的行走和游泳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课题),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3.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 4.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因为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气机

小结: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5.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思考: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 实验1:会沉浮的气球。

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

小结:鱼能在不同的水层中上下游动,是因为其体内有一个鳔,它的体积变大,鱼就可以上浮,若要下沉则体积变小。实验2:“喷泉”实验

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小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观察现象——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7.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七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提高方法

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负责监护的爷爷奶奶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加之其他的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理想。对于这样的情形,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的重视,教师积极地为学生进行指点和辅导。

一、留守儿童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方法

( 一) 制定学习计划

学校每个学年开设的课程,教师每周、每日的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没有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制定学习计划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科学。留守儿童要制定两种学习计划: 一是短期的计划,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制定每天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保证充裕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二是制定长远的计划,通常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对各个学科和课程进行全面统筹的安排,在期末时要求自己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学习计划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制定,确保其切实可行。目标的设立不要过于超前,以免自己达不到目的时产生丧气的心理。保证计划的灵活性,能够随着教师教学计划的调整而调整,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 二) 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

听老师授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课堂中,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听。听讲必须要认真,把握老师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充分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教师明确表示“这个知识点十分重要”时,务必要全神贯注,仔细记忆。

2. 看。老师板书的内容要看清楚,尤其是老师用彩色粉笔标注或是多媒体屏幕上中突出的部分要认真观察、领会和理解知识。

3. 记。教师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复杂的知识点,一定要随时做好笔记,以便于之后的复习理解。

4. 思。除了接受和理解知识外,还要积极思考,多质疑、多问老师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以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解题当中能够举一反三。

( 三) 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

有效的复习方式分为课后复习以及系统复习。课后复习能够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而系统复习是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对每周、每月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统一的复习,能够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系统复习的实质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复习的方式主要有:

1. 整理课本以及笔记。对照课本以及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明确自己已经掌握和未能掌握的知识点,让复习具有目的性。对笔记中不完整和不正确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 课后作业与测试。课后作业与教师的测试都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在整理课本与笔记的内容之后开始完成作业,以及进行系统复习之后开始测验。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测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个步骤: 一是审题,理解题目以及题目的要求,抓住解决问题的中心点; 二是认真表述,以正确的思路和规范的书写方式答题,保证作业干净利落; 三是认真检查,在书写完毕之后,再次检查题意以及自己的解答过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发现错误的地方立即进行修改。在教师批阅之后还要仔细查看教师的批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师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方法

( 一) 深入调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两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而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和组织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在班上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成绩偏低又是共同的。要提高留守儿童的成绩,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外,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开展家长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谈心等活动,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同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因为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自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对学习生活产生厌烦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单单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应该扮演留守儿童的保护人、学习的引路人以及生活的知情人的角色。

( 二) 优化教学方法

“学贵有方”,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辅助设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英语的对话课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优美的英文歌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上,然后播放课程的教学视频,或者制作相应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还能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对话。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目的。

( 三) 心理辅导

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许多留守儿童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应当秉承“有爱才有教育”的理念,关爱和重视每一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大多脆弱、敏感,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多给予他们理解、帮助和鼓励。对于学习成绩或者其他方面取得进步的学生一定要在班级上予以表扬,通过眼神的交流、语言以及肢体活动对他们进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在课下,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的伸出援手。对于犯错的学生,纠正的态度不要过于激进,“堵不如疏”,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沟通,在纠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三、结束语

8.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八

【关键词】感受 科学 培养 科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8-02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也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所以,作为科学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课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直观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景趋向生活化,打消学生对科学课的畏惧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缩短科学课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还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课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科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的课堂不单单在教室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好奇心重,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室外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小学科学教学又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把学生带出外面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上科学课。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科学课的很多内容、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室内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商场、工厂等地方去上课,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而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越是学生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四、让学生把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要把所学新知识再应用到实现生活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例如,在学到《杠杆》这节时,我让学生们在家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它的作用。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

9.作文 身边的科学 篇九

我今天发现了一个科学的秘密,这件事发生在我吃鸡蛋的时候„„ 我今天早上趁妈妈不注意,拿了一个鸡蛋,哎呀,真烫!我用左手不停地甩着,嘴巴不停地吹着左手。你们会说右手在干嘛呀?哈哈!右手当然在剥鸡蛋呀。可是,我越剥越生气,因为鸡蛋似乎在跟我作对,蛋壳紧紧贴在蛋白上,我都把蛋白剥下几片了。妈妈看见了,拿了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水里,过了几分钟,妈妈把鸡蛋给我,我没有费力气,轻轻地就把鸡蛋壳剥开了,我惊呆了,剥开的鸡蛋又光滑又整齐。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科学。

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身边的科学

有一天,爸爸买来了许多盆枝繁叶茂的植物放在家里,我问爸爸:“你买这么多植物干什么呀?”爸爸说:“因为植物可以帮我们制造许多氧气,让我们呼吸更多新鲜的空气。”

第二天,爸爸不知道从哪儿抓来了几只小老鼠,放两只在鱼缸里,然后用保鲜膜密封起来。小老鼠一开始还是欢蹦乱跳,可过了一会儿就无精打采,奄奄一息了。于是,我揭开保鲜膜,放进其他几只小老鼠和一些绿油油的植物。我观察了很久很久,小老鼠仍然活蹦乱跳。通过这个实验,我才发现植物可以产生动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爸爸还说:“人和动物如果一两天不吃饭,不喝水,可能还不会死,但是一旦离开了氧气,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了。”

植物的作用如此巨大,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和各种植物“做朋友”。

身边的科学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奶奶家。天黑沉沉的,这时,我发现地上有许多小蚂蚁在搬家了!我说:“妈妈,为什么蚂蚁搬着食物往外走呢?”妈妈说:“因为它们知道天快要下雨了。”我不相信,突然天空飘下了几点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才让我不得不相信妈妈的话,看来蚂蚁是天气预告专家。

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发现金鱼死了。我大声喊:“妈妈,妈妈,金鱼死了。”妈妈说:“早上我还看见它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呢,怎么回事呢?”妈妈看了一下,笑着说:“金鱼不是死了,是在睡觉呢。”我好奇地说:“金鱼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会是睡觉呢?”妈妈说:“金鱼是没眼皮的,只好睁大眼睡觉。”我恍然大悟:身边的科学真不少,让我们好好地去发现吧!

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为什么牛奶加热后会有一层皮,你知道吗?

我每天的早餐是牛奶加面包鸡蛋。一天,妈妈给我热奶,我发现牛奶上面有一层皮。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牛奶上会有一层皮呢?”妈妈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我们问问“老师”吧。”我们打开电脑,用百度进行搜索,噢,原来是这样:浮在牛奶表面的皮是凝固了的蛋白质,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一旦受热就会凝固,凝固后就成了一层皮。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你细心观察,总会发现的。

身边的科学

以前,我以为科学离我们很远,如今,我知道了科学其实离我们很近。生活处处有科学呢!

过新年啦!我和姐姐一起装饰我们的小房间啦!我们拿着一个小气球来打气,不一会,装饰我们的小气球就打好了,可是,我们拿着小气球直发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我们要在墙上摆图案,家里没胶条,该怎么办呢?我们想啊想,可就是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我们向妈妈说了我们的烦恼,妈妈听了笑了笑,说:“把气球放在头发上蹭几下,放在墙上就行了。”这个办法还真行,可是这是为什么呢?我和姐姐上网,终于查到了,原来是静电的原因才吸上去的。

只要细心观察就感觉生活处处有科学。

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我知道为什么牛奶加热后会有一层皮,你知道吗?

我每天的早餐是牛奶和面包鸡蛋。一天,妈妈在给我热奶时,我发现牛奶上面有一层皮,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牛奶上会有一层皮呢?”妈妈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我们问问“老师”吧。”我说:“老师是谁呀?”妈妈说:“老师就是电脑呀!”

我们打开电脑,用百度进行搜索,噢,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浮在牛奶表面的皮是凝固了的蛋白质,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一旦受热就会凝固,凝固后就成了一层皮。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你细心观察,总会发现的。

身边的科学

只要你留心,科学无处不在。

星期六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做一个科学实验。我想了想,决定做一个鸡蛋会浮起来的科学实验。

准备一个杯子,一个鸡蛋和一些盐。先往杯子里放上水,放上鸡蛋,再加上盐。真奇怪,这个时候鸡蛋没有浮起来。我一想,就一勺一勺地往杯子里加盐。加了好几大勺,我发现鸡蛋开始慢慢地浮起来了。渐渐地,鸡蛋就像坐电梯一样,慢慢升到了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从盐水里浮起来呢?因为水加了盐以后,盐水的密度就变大,密度大浮力就大,浮力大就能把鸡蛋托起来了。

10.身边的科学 篇十

一个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一天,我来到作文班,看见老师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壶黄色的水,一张长长的纸片,我心里想:今天是不是要做实验?

上课了,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实验。”果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左手拿着杯子,右手拿着水壶倾斜,只见水像小溪一样流进了杯子里,渐渐地,水马上倒满了,可老师还在倒,就差1毫米了,同学们大喊:“停、停、停!”连我也在喊,最后,老师停下来了,接着老师把纸片放在杯子上面,杯子好像带上了一顶帽子,按住纸片来了个180度的旋转,水没有漏,老师把手移开了,纸片竟然没掉,水没有泼出来,这时,我心里冒出了数不清的问号?老师说:“是空气顶住了纸片,水的压力小于空气的压力,才不会流出来。”

从这个实验中,我明白了,空气是个宝。

11.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十一

前些日子, 我上了一节《我身边的小能人》的作文课。课上, 我努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回忆生活, 感受习作的乐趣, 领悟作文的真谛,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是一段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课始, 我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 讲述自己身边的小能人, 用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 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回到那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去小河里钓鱼是怎样的兴高采烈, 去划船又是怎样的狼狈不堪……这样, 学生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搜索自己的记忆, 同时感受到叙说的乐趣。各种各样的回答, 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将生活和课堂紧紧地连在一起。时空消失了, 学生津津有味地回顾生活:会编篮子的钓鱼大王王刚、小画家园园……生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 学生回到了生活之中。

二、能人就在我们身边

顺其势表演, 能人就在身边。让学生现场表演自己的绝技, 或画一条灵动的龙, 或折一只会蹦的青蛙, 或拉一曲世界名曲……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高兴,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小能人!因为他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小能人。此时, 不用教师提醒, 学生就会仔仔细细地观察, 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会加速碰撞, 发出异常灿烂的思维火花。“在这种特定的言语环境中, 学生的语言会变得十分清新和流畅, 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就变得极其自然。”当然, 表演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及时的“冷处理”会让学生的思考由感性走向理性。此时, 对能人的采访, 对能人发自内心的赞叹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对此,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行家一伸手, 便知有没有。”看到这一切, 你最想说什么?

2. 你能想象他的邻居们看到后, 会说些什么吗?

3. 你想请教什么?

说是写的基础。只有说得充分, 说得扎实, 才能更好地书面表达。要说得充分, 就要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改正的机会, 就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敢表达;要说得扎实, 就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就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能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写作的小能手。我们有能力将自己的生活描写得生动、精彩。”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跃跃欲试:他们卷起书本当做话筒去采访, 他们弯腰驼背模仿老人去表扬, 他们展开联想去回顾……精彩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教师相机点评让学生更加放开了, 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

三、意外生成精彩

课堂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元素。正确地利用生成, 使之不着痕迹地为学生服务, 才能使课堂更为精彩。在说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听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听中理解、听中辨别、听中思考, 之后, 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少数学生对身边的小能人并不服气, 认为“他还不如我呢”, “表演中还有一些不足”, 并不愿意请教。此时, 我不作任何评价, 鼓励他们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 示意大家谈谈看法。于是, 大家看到了小能人的刻苦与努力, 懂得了“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的道理。再如学生并不愿循规蹈矩地想象邻居的语言, 而更愿意用表演的形式, 一对一地当面交流。对此, 我在鼓励表演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比比谁演得像, 比比谁说得更好”。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以说促写的目的。

四、我们自己的标准

讨论、表演过后,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景, 这样, 就把学生从感性的自由发挥引向了理性的思考和细节叙述中。对于一个优美的句子, 对人物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叙述, 对小能人成功的感悟……要因势利导, 根据课堂需要灵活改变课堂程序, 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引进课堂评价机制, 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受益。此时, 教师合适的提问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适时的点评让学生有了标准, 也有了追求的目标;而适度的探讨, 让学生解除了心头的疑惑, 从而更自信、更有个性地叙述内心所想。之后, 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点评方式学习点评同学作文, 把修改作文放在“说”的过程中。这样, 既引导他们注意了同伴习作中的优缺点, 相互学习, 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我手写我心

相互的交流, 让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积淀, 学生的心中有了许多的话想一吐为快。但究竟怎么写,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此时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整理一下, 既可以在心中想, 也可以编写一个提纲, 然后, 有顺序地写下来。此时, 我告诉学生, 作文其实并不可怕, 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 只要我们愿意写, 将我们心中的所想写出来就行了。

12.我身边的科学15 篇十二

小学六年级 林丽幼

“喔喔喔”公鸡刚刚叫明,辛苦的农民就得着装报到。瞧,这不„„

天刚刚亮,邻居的大伯便挑起两只喷水桶,借着一点点亮光,一步一步的走向田地。大伯望了望天空,无奈地说:“趁着太阳还没升高,快点给咱红萝卜浇水吧!”年迈的大伯挑起水桶,走到池塘边,艰难地从池塘里舀起了满满两大桶水,和着扁担晃悠晃悠的节奏走到两畦地之间的水沟,沿着水沟小心翼翼的开始浇水。望着大伯写满沧桑的脸,我似乎听到了大伯的心声:科技,科技,日新月异,啥时候这股风才能吹到我们这被人遗忘的农村来呢?哎„„可望而不可及啊!是啊,科技,何等的神奇,何等的神秘,怎么会到我们农村来呢?殊不知,“科技”就在我身边。

说“科技”,也不是什么大科技,可是对农民来讲,它可“神”了。一个劳动力就可以很轻松的照顾一大片的庄稼,既省劳动力又提高了效率。到底是咋样的“科技”呢?且听我细细道来吧!原来农民在每两畦地之间都安装上一条塑胶水管,每条水管每隔一定距离就戳一个小洞,然后每根水管再由一个分支的阀门控制着,最后再由一个总阀门控制所有分支的阀门。这样,只要把抽水机连接总阀门,插上电源,水就可以通过总阀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条分支的水管。水管里的水由于压力的作用很自然的就会从戳破的洞口往外喷。霎时间,水花四射,不用几分钟,一大片的红萝卜就能够完成灌溉。自从有了这玩意儿,农民们甩掉了那两只粗笨的水桶,再也不怕那炎炎的夏,凛冽的冬了。

水管的运用,为农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农民们都乐呵呵地说:“有了这新“科技”,就算太阳再毒辣,风再猛,水再冻,我们也不怕了。哈哈哈„„” 现在,邻居的大伯也养尊处优了。

13.小学生身边的科学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 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 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 但是,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 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 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燃烧”内容时,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 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 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 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 比如, 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 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比如, 在学习天气知识时, 从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络、电视天气预报入手, 让学生回忆不同的气象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并说说这种天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 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不再觉得是枯燥的学习, 而是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常识, 趣味性大增, 能起到优化学校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 比如, 筷子放到一个有水的碗里, 从视觉上看是折的;电扇转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虚圆;有过游泳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人在水里会有一种力向上托起人的身体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 都能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3科学教学要立足发展能力

科学教学不是向学生传达科学信息、阐述科学原理, 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和现象, 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或者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提高生活品质。因此, 科学教学的重点是立足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如, 不倒翁是小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不倒翁不到的科学原理, 而是从不倒翁不倒的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科学原理, 或者鼓励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以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比如, 学校较长的教学楼中间会流出一道缝隙, 中间加上塑料泡沫。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个现象, 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的生活现象, 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其原因。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 探究科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科学教学要倡导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学习不能靠背课本、记概念, 而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到丰富的感性知识, 进而概括总结升华成科学理论, 成为学生常识的一部分。比如, 在学习“摩擦起电”内容时, 除了操作传统的实验“用玻璃棒摩擦毛皮, 然后通过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来证明摩擦起电”外, 教师来可以让一位长发学生到讲台上来, 教师用塑料梳子为学生梳理头发, 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干燥的头发随着梳子不停的飘动。此时, 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成因。学生很快想到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块儿化纤布料上反复擦手, 然后让学生去接触金属物品, 学生会发现自己有被电的感觉, 有时还能听到“啪”的一声响。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 并利用科学术语表达出来。

这种借助动手实践拓展科学视野的学习方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热情, 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14.我身边的科学作文 篇十四

假如你们有机会和爸爸妈妈去钓鱼,可千万要注意,你们的鱼竿不能碰到电,要是碰到了电,你就会被电到,你连逃都来不及。

有一次,我把一个盒子的一面剪了下来,然后贴上了一张白纸,另一面掏了一个洞。我拿着盒子往窗外望去,我看到了窗外的景物。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因为窗外有阳光,阳光把景物反射到了纸上,所以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也有一次,妈妈煮粽子的时候,在锅里面放了几个鸡蛋,粽子煮好了,妈妈把鸡蛋拿了出来,我一下子就闻到了粽叶的味道。我问妈妈:“为什么会有粽叶的味道?”妈妈笑着说:“这是因为鸡蛋和粽子是一起煮的,粽子的味淡散发到了鸡蛋的内部,所以就会有粽叶的味道了,你明白了吗?”

今天我就说到这儿了,以后要是你们发现了什么好玩的科学,可一定要告诉我哦!

★ 作文科学就在我身边

★ 科学在我身边的作文

★ 科学就在我身边话题作文

★ 身边的科学作文

★ 爱在我身边小学生作文

★ 身边的科学作文二年级

★ 科学在身边作文350字

★ 身边的科学学生作文

★ 身边的科学二年级作文

15.身边的科学 篇十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本课的设计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以交际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双向互动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图体现真正意义的交际。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思考、交流、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在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提高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王国”

1、谈话导入: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科学。今天我们要去“科学王国”走一走,长一长见识。同学们带上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王国”一定会非常有趣。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

2、演示激趣。

老师这里有许多剪得碎碎的小纸片,老师不用胶水直接可以把它粘在手上。不信你们看(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双手使劲摩擦,然后张开,纸片纷纷粘在手上„„)

3、制造悬念: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特别奇怪?想解开这个迷吗?

4、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纸片粘在手上的原因。

5、老师揭开谜底:是静电的作用。

这就是科学摩擦起静电,说到科学,大家是不是觉得科学离我们很遥远啊?就像很多同学说长大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一样遥远对吗?其实不是的,科学就在我们身的边,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科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同学们从远古的原始人击石取火,到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电灯;从蔡伦发明了造纸,到电子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自从有了科技后,人类就有了力量,社会也更加的繁荣。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开书第150页身边的科学自由的大声朗读,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三、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课件出示“智慧百宝箱”蓝猫提示语)

1、情境设置:(课件演示生活片段)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请同学看这里这是(1)不张开嘴巴,空气也能把我们的嘴巴涨鼓。

(2)闪电时站在树底下容易被雷击中。

(3)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

2、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动脑想一想,同桌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或合作表演其中一个情景,其他学生补充、评点。(相机指导评议,掌握倾听与表达的要求,注意劝说别人时要把科学知识讲清楚,态度文明。

(3)教师小结。

不张开嘴巴,空气也能把我们的嘴巴涨鼓。是因为嘴巴和鼻子是相通的。当嘴巴闭上时,空气会通过鼻子进入口里。闪电时,我们不能站在树底下,因为闪电通常伴有打雷。下雨使大树具备了导电的能力,当闪电经过时,大树会起到避雷针的作用,将雷电引到大地上,导致在树下躲雨的人被雷电击伤„„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作文相似,它同样也应借助于不同学习之间的互补优势。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生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同学们知道身边有哪些科学现象吗?哪一位同学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分享“科学知识之宝”

如:秋天树叶为什么会掉?

烧上水时,水壶口为什么会喷出白烟?

„„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表达“身边的科学”。既为学习文本服务,检验学生的学生状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具体的人物应该说出的话。学生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无形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脑筋大挑战

同学们的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到了脑筋大挑战的环节,请实验员们拿出你们的小游戏,并一一向大家介绍如何去挑战你们手上的科学小游戏。

(1)挑大梁。用一根棍子同时把这三根筷子跳起来算挑战成功,其中有两根筷子是已经连在一起的。

(2)空瓶下取钱。想办法把压在空瓶子下的钱取出来,而瓶子不倒算挑战成功。

(3)折纸。能将这张纸对折8次后算挑战成功。

(4)用眼前的工具与材料(水、一次性纸杯两个、小勺子、瓶盖),想出一个法子使得瓶盖能平稳地呆在一次性杯的水面的中央,挑战成功。

(5)立在纸牌上的硬币。在不用外力帮助、不能损坏纸牌的情况下,把硬币稳在纸牌上,挑战成功。(讨论并交流)

四、组织竞赛,拓展知识??夺取“科学知识宝藏”

有趣的科学小游戏大挑战告一段落,下面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环节,有奖问答阶段。刚才。

1.问答题:

1、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宇宙飞船成功进行首次交会对接。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是谁?(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4、哪一个国家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

5、“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6、世界水日是哪一天?(A)

A、3月22日B、4月22日C、5月22日D、6月22日

7、蜜蜂中的蜂王与工蜂性别分别是(C)

A、雌蜂雄蜂B、雄蜂 雌蜂C、都是雌蜂D、都是雄蜂

8、人体的血液中红细胞存活的时间约为(C)

A、20天B、60天C、120天D、160天

2、小结: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科学王国中尽情地遨游探索,在这里,讨论问题,解决了疑难;在这里,我们发现和掌握了身边的科学知识,懂得如何表达与倾听,学会交流与合作。

板书“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3、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学习科学,热爱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看科普书籍、报刊;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作文等,愿你们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音乐声中出现结束字幕:科学追求无止境!)

16.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篇十六

一、前概念简介

我们都知道, 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形成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前概念, 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 导致小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 通常不容易摒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 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 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纠正,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学概念的建构。除此之外, 学生的前概念还具有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 错误的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负作用。因此, 教师要想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首先就注意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可以对前概念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可以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访谈法是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的重要方法, 更科学, 层次更深, 灵活性也较大。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 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充分的访谈时机,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 不断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二、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提高科学认知, 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 不断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利用实验, 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 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 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 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 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 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 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 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三、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这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 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那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并不能代表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也不是孩子们真正的前概念水平。作为教师, 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进程, 要让科学概念的构建有一个逐步的递进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慢, 因此, 构建科学概念时, 教师要不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惑,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去理解科学概念, 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学生即可, 不用把学生直接从起点推到终点, 这样反而不利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要让学生自己摸索,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支持, 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到科学概念, 更加容易记忆。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构建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建构科学概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 从学生前概念出发, 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四、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关注前概念。

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 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 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 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 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 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 在讲“水和水蒸气”时,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 比较方便。

2. 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 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我们可以归纳为, 科学概念是内容, 而科学探究是形式,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 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 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 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 在讲“水溶解物质”时, 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 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 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 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 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 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互动, 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 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 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 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 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 在学习“摆”时, 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负责计时的, 有负责操作的, 有负责记录的, 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

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 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 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 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 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 在讲“沉浮”时, 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 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 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 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五、结语

科学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体系, 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重视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 不仅要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现实生活, 还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在科学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盛桂兴.基于学生前概念的科学概念建构策略[J].探秘 (科学课) , 2012, (02) :6-8.

[2]朱颂伟, 周斌.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Z1) :97-98.

[3]吴建春.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7) :34-35.

上一篇:校团委发言稿下一篇:学校如何保护教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