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18篇)
1.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一
精选一个陌生人的作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陌生人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1在我脑海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难忘的人。他不是我最熟悉的亲人,也不是我熟悉的朋友,更不是我熟悉的同学,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在茫茫人海中,我在也无法找到的一个陌生人。
那是一个小雨纷纷的下午,我没有带伞,所以只好躲在路旁的店铺屋檐下,慢慢等待雨停止。我想:哎呀!为什么好端端的要下雨呢?又没带雨伞,真倒霉!我看着马路上步履匆匆的行人,不知不觉中,雨越下越大。我想:看来等雨停是没希望了,我还是戴上帽子跑回去吧!于是,我戴上了衣服上的帽子,准备一口气直接跑回妈妈店里。
正当我跑到红绿灯时,红灯亮了。我只好焦急地等待着。这时,一个声音从我身后响起:“小朋友,你是不是没带雨伞?我一回头,看见一个叔叔站在我的身后,和蔼地看着我。我回答他:“对呀!我忘记带了。”叔叔听了,从包里拿出了一把雨伞,一边递给我一边说:“我借给你吧,你要小心,别让自己淋到了。”我接过雨伞,想:这个叔叔可真好,肯借我雨伞,真是雪中送炭呀!于是,我撑起伞,和那位叔叔一起过了红绿灯。
到了对面,叔叔就要走了,我急忙叫住他,把雨伞还给他,并对他说:“叔叔,谢谢你,如果不是你借我雨伞,我早就变成落汤鸡了。”叔叔听了,开心笑了笑,默默地走了……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我知道我和他可能在也不会见面。可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始终是非常清晰的。尽管很陌生,陌生的连彼此姓什么都不知道。每想起这件事,涌在我心间的仍就是一种温暖的感动。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2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
记得在我第一次坐公交时,又害怕又兴奋,害怕是因为我第一次坐公交,兴奋是在公交车上能认识到许多朋友,不用听妈妈的唠叨了。我第一次坐公交那天,放了学便着急地奔出教室,公交车到站后,等待的人你拥我挤。上了公交车我一掏钱,突然发现只有一元钱,我搜遍了几个布袋,可毫无所获。忽然想起上午买了一支笔花了一元钱,我看着那一枚一元钱愣着发呆,不知如何是好。
“快上车,小朋友!”“小朋友还不快上车,干嘛了!”……后面人群的催促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了。我又着急又害怕,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快投币吧,小朋友。你还小,一元就行了。”霎那间,我如卸重担,赶紧投了币,就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我发现这个温和声音的主人,竟是一个戴着眼镜留着胡子的男司机。“叔叔,你真是我的大救星。”我笑着对他说。在整个归程中我一直默默地感谢他。
从那次起,每天上学放学,我经常遇见那位司机叔叔,他也似乎记住我了,总会关心地问一问:“又上学了!”或“又放学了!”而我也遇到了好朋友似的,总会高高兴兴地回答说:“对呀,叔叔!”心里总会知道:又是一段愉快而又舒适的旅程,也是一段有情的旅程。
我天天都会不由地看着这位陌生而又熟悉的司机叔叔,总觉得这位司机叔叔对我的爱一直暖暖地在我的心里流淌。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3今天,爸爸不在家,留下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
突然,门外传来了一阵砰砰响的急促的敲门声。我听了,放下手中的笔走到门边小心翼翼地问:“是谁呀?”站在门外的人和蔼可亲地说:“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
我一听,连忙拿了一张小板凳,站在上面,透过猫眼我发现了一位笑容满面的叔叔站在那里,手里面还拿着一个公文包呢。我想:“我该怎么办呢?”正在我犹豫不决要不要开门时。我突然想起妈妈给我唱过的一首儿歌:“……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于是,我就对那位叔叔说:“叔叔,我爸爸不在家,请你明天再来吧。”叔叔听了,只好转身离开了。我那颗怦怦直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了下来了。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4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很多的人,可是都印象模糊。但是,有一个陌生人却让我十分难忘。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空中飘着雪花,道路上没有一辆车。父母一早就都去上班了,所以我只好自己出去买吃的。突然,一个清洁工映入我的眼帘。我仔细地打量着她,她留着一头长发,用头巾包住,耳朵和脸被冻得通红;身上的工作服脏兮兮的,给人一种厌恶的感觉。我绕开了她,她也看了我一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突然,我脚下一滑,“啪”的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急忙爬起来,忍着疼痛去买饭了。
买完了饭,我走到了家门口,忽然发现钥匙不见了,我赶忙出去顺原路寻找,走到我摔跤的地方,又看到了那个阿姨。我想:她这么脏,简直破坏了整个城市的形象。正想着,那个清洁工朝我走过来,我想闪开,可脚一滑,又整个人摔到了地上。她抓住我的手,把我慢慢地扶起来,并关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没事吧,你父母呢?”她这样对待我,可是我刚才还在心里如此地咒骂她。我鼻子一酸,说:“没事儿……”没等我说完,她就从她的衣袋里掏出了我的钥匙,说,“你刚才摔跤的时候,不小心掉出来的。”接着又把钥匙放到了我的手上。我顿时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望着她那慈祥的脸,心中不如得十分惭愧。我鼓起勇气,问:“阿姨,这雪下的这么大,你怎么还在扫呢?”她说:“现在城市里不讲文明的人很多,不能因为一点风雪而让大家没有好的环境啊!”说完,她就拿起扫帚,向下一个有垃圾的地方走去,她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风雪中……
清洁工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冷,人心不冷。她为了城市的环境,每天日晒雨淋。别人还不看好她,在心中咒骂她,鄙视她,可她却毫不在意,她就是我最难忘的人。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5一天的早晨,太阳放出微弱的光芒,静悄悄的从东边缓缓升起,唤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一个繁忙的一天才正要开始。正当我在餐桌前,漫不经心的吃着早餐,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阵的引擎的发动声,还有一个女孩的哭闹声。我看看时间,再往厨房里的窗口外一看,有一位身穿制服,有着卷发,绑着马尾的邻居,吵着说“我不要上学,我要找来褔。”她的老爸无奈的说“我等一下会沿路上帮你找,你先乖乖的上学。”那女孩搬来附近也半年多了,可能是独生女,很少跟邻居互动。我也赶紧吃完剩下的早点,仔细的再一次的检查书包准备出发。
在学校的一节下课,我在楼梯间瞥见了她的身影,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从我身旁擦身而过,好奇的`我跟在她身后,才知道她原来跟我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学生。耀眼的太阳渐渐的从西边落下,正刚好也是放学的时间。走在途中,我左顾右盼希望能看到一条有着四条腿的腊肠─来褔。我回到家中写完作业,又赶着补习。一直到夜色遮覆大地,月亮倚偎着夜幕,我从补习班回到家时,我又再次遇见她。这时,我给她一个友善的微笑,但她却视若无睹红着双眼找寻她的狗。我希望有一天能打起勇气,去认识她,跟她聊天,成为朋友。
我们每天一出门,都会接触到许多人,有些是一面之缘,有些每天见面却不曾交谈,还有一些人却可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好朋友。从陌生到熟悉,是能由自己决定,多认识一些朋友是有意的。希望每个人能多关心身边的人,使这个社会更美好。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6那个人现在在哪?那个人生活快乐吗?那个人身体还好吗?……她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陌生人。
那是我10岁的事情了吧。那时候我们还有三轮车。每个周末我都要自己打三轮车去上补习班。
每次我打车的时候我都很害羞,坐在车上的叔叔阿姨都望着我,以为我会打他的车,就慢慢的走。可我装做要过马路的样子,他们也就继续开车找“目标”了。
我看了看表,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我一直望着路过的三轮车。我的手不争气,抬不上来。正当我烦的时候,有个温柔的声音传到我耳边:“小妹妹,你要打车吧?”我抬头一看,是一位阿姨。看上去是生过孩子的。大约三十多岁。我吞吞吐吐的说:“是。。。是。。是的。。”她莞尔一笑,说:“我在一旁看你很久了,觉得你要打车。我便过来了。走吧,上我的车子。我带你去!”我那时候没想些什么。她温柔的语气应该不像个坏人。我便坐上了她的车。她问我:“你要去哪呢?”“××××。”“好的。我们出发了!”便带我走了。
到了地点,我下车,把钱给了她,她问我来这干什么,我把补习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她对我微笑,说:“好好补习吧!”我点了头。当天老师考的卷子我是第一名。
放学后,她在下面等我了。我坐上她的车,回到了家。
然后每个周末我一下去或一放学,她都会在下面等着我。每次我都是坐她的车子。
放假了,我就天天宅在家不出去了。可是有了出租车,三轮车被PASS【淘汰】了。
我周末下去,不见了她的人影。。。她在哪?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7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题记
有一天,我模模糊糊地醒来,在一片温暖的汪洋之中,飘飘荡荡,自由自在。万籁俱寂,百无聊赖之中,慢慢地觉得很累,便又沉沉睡去。
又不知过了多久,我在摇晃中醒来,摇摇晃晃,有点晕,但很舒服,我微微皱眉,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去管它了,我伸了伸懒腰,踢了踢腿,咦?好像有什么声音传来,我侧耳倾听,很悦耳,让人听了很想睡觉,我不知不觉又陷入梦乡。
就这样的睡睡醒醒,醒醒睡睡,倒也惬意。只是总有个声音若有若无地在呢喃,好像在对我诉说着什么,我听不真切,只是觉得那个声音很低沉,很温柔,让我沉醉在其中。每每,我在这个声音中沉睡。
渐渐的,我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多,我喜欢仔细倾听隐约传来的声音,有时很吵闹,会不经意吓我一跳,有时也会很安静。吵闹的时候,我会猛的转身表示我的不满。安静的时候,我会咬着手指更认真地去倾听,为什么没声音了呢?好奇怪啊。而且也发觉自己活动的范围好像越来越小了,伸出手去,便能碰到软软的墙壁,我总是好奇地去摸摸它,尝试地推一下。有时兴致一起,会踢出一脚,整个世界都会晃一晃呢,真好玩。这个游戏让我乐此不疲。但有的时候好像有谁在和我呼应,一次,我飞出一脚,我的脚却被人顶了回来,我不服输地又用力蹬,却再被按了回来,我生气地转身,知难而退了。哎?这时,却有人拍了拍我的小屁股,是谁呢?
忽然有一天,我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拥着我,我在头晕目眩之中不知所措,对未知的未来有莫名的惶恐,我不想被改变!但身不由己,那力量越来越大,一阵大似一阵,一股力量还没结束,另一股力量又奔涌而至。我很不舒服,扭动着身子想要挣脱,却发现几乎完全无法动弹,我只能轻轻地转头。力量更大了,连头也不能再动,我彻底被束缚住了。不知过了多久,在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之中,我一下子被推倒了一个宽广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好。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8刚走出门,就看见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发黄的柳枝被冷风吹得左摇右晃。由于我穿得很单薄,所以不禁打了个寒颤。可是,我也顾不上这些了,径直向楼下的打印部奔去。
打印部的老板是一个大约三十多的阿姨,虽然我们见了很多次面,可是我至今连她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好吧,那我暂且称这位阿姨为一个很熟悉的陌生人吧。
我心想着,这时阿姨已经帮我打印好卷子,我把手往裤兜里一摸。呀,糟了!我一定是出门太急,忘了带钱。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阿姨好像看出了我的窘迫,便微笑着对我说:“要不下次再把钱给我吧,反正又不多。”我慌忙说:“不行,不行,我现在就回去取钱,卷子先放你这儿。”“没关系了,下次给就行了。”阿姨边说边把卷子往我手里塞。我不好意思的对阿姨说了声谢谢。阿姨仍然和善的笑笑,说了声“不客气”,我也对阿姨甜甜的一笑,便走出了店门。这时候雨早都已刚走出门,就看见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发黄的柳枝被冷风吹得左摇右晃。由于我穿得很单薄,所以不禁打了个寒颤。可是,我也顾不上这些了,径直向楼下的打印部奔去。
打印部的老板是一个大约三十多的阿姨,虽然我们见了很多次面,可是我至今连她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好吧,那我暂且称这位阿姨为一个很熟悉的陌生人吧。
我心想着,这时阿姨已经帮我打印好卷子,我把手往裤兜里一摸。呀,糟了!我一定是出门太急,忘了带钱。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阿姨好像看出了我的窘迫,便微笑着对我说:“要不下次再把钱给我吧,反正又不多。”我慌经停了,但是风还在不断地吹着。看着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我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得回想起那位阿姨对我说的话,心里感到很温暖。是啊,正因为这个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善良地人们,所以才会让生活变得十分美好。
那个很熟的陌生阿姨,真的很谢谢你!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9他,是我尊敬的人,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我们的教官。
暑假时,我报名了去青岛的夏令营活动。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火车。那一夜,是那么漫长。我们终于到达了青岛,去了一个叫作水石尚得军团的地方。我们有两个教官,一个男教官,还有一个主教官是女教官。男教官非常严厉,女教官非常温柔。男教官虽然是助教,却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让我们玩团队接水的比赛,轮到我了,我不小心把水洒了一点点,男教官严厉地说:“你再洒一滴水,就让你把地面上的水给我舔干净。”他的严厉在那个时刻真的是把我吓了一大跳。
虽然他很严厉,但也有一颗炽热的爱心。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因为跑得太快,腿摔得流血了。男教官老师背着这位同学,跑了三公里,也真的很不容易了。由于教官的速度很快,这位同学就及时接受了治疗。同学没有那么痛苦了。他是一个好教官。
虽然这个教官很严厉,但是我很喜欢他!希望有缘再见。
2.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二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相传他是天神宙斯与凡人塞弥丽之子, 天后赫拉设计, 使其在母亲腹中遭受雷击。 塞弥丽化为灰烬, 而狄奥尼索斯被宙斯救出, 并从大腿上使他重获新生。 狄奥尼索斯通晓各种自然秘密, 永远散发着活力与热情。 他作为掌管农事之神, 传播种植葡萄与酿酒的技术, 因而被称之为“酒神”, 而他的死亡与复活, 也成了生命循环的象征。 酒神崇拜与古希腊的狂欢仪式密不可分,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 人们讲述着狄奥尼索斯的故事, 纵饮狂欢, 极度迷狂, 高潮时甚至撕碎人与动物, 饮其血, 食其肉, 藉此与神合为一体, 来纪念酒神的受苦、死亡与复活。
尼采认为, 狄奥尼索斯象征着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奔涌, 在痛苦与狂喜中达到一种自弃状态, 并逐渐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 酒神的本质在于“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1) 。 酒神状态是一种“境界”, 因而“醉”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的一种情感放纵, 并使生命兴奋而丰盈, 在释放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后感到生命的欢畅淋漓。 “酒神”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盈之感”, 是对人生的肯定。在这种“形而上”的“慰藉”下, 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正视困难, 感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与享乐。此外, “酒神精神”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注重人文精神的关怀, 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只注重外部世界的征服、缺乏对人的关怀的弥补, 因而也对整个欧洲思潮产生极大的影响。
首先, 酒神精神体现了人性的自然与神圣。 在纵情狂欢之际, 人忘却自我, 忘却日神的清规戒律, 与自然合为一体, 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与融合。 而个体逐渐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 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在酒神的迷醉状态中, 个体通过自我否定, 重新回归自然。 另外, 在酒神出生时, 因身份不纯而不被众神承认, 他经历重重困难才得以成为正神。 作为奥林匹斯山唯一来自人间的正神, 他诠释了人能够成为自己的神这一概念, 这证明人性与神性同样具有价值。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与人同形同性, 不仅与人的生活习惯相似, 也具有人的优点与弱点, 如善良、宽厚、慷慨与嫉妒、憎恶、狡诈等等。 虽然神也有种种弱点, 但并不影响它们在人类心中的神圣形象。 狄奥尼索斯作为来自人间的神, 与人更为接近, 更有力地说明人性与神性一样, 都具有神圣的意义。 这也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景, 和对人类自身的肯定。
其次, 酒神精神体现了人生的审美价值。 生命本身作为一种冲动, 如果被缚之以清规戒律, 则无法带给人审美的感受。 只有将人性释放, 展现出其本真的需求,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美好。 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痛苦与快乐都应该被接受。 即使外在世界有其丑陋的一面, 人生有其坎坷波折的一面, 苦难仍具有审美意义。 在酒神审美意识的影响下, 人性的激情、欲望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 而个体由于人性的审美价值, 才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能量。 通过酒神精神营造的醉境, 人们可以进入一种形象的意境, 以一种假象来克服自身的痛苦与烦恼。 而只有人生得到审美化, 个体有了审美化的享受, 世界才值得我们留恋, 人生才充满了审美的价值。
第三, 酒神精神蕴含着人强烈的生存意志与生命活力。狄奥尼索斯历经波折, 即使酷刑也无法将其摧毁。 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维护生命权利的精神, 体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即使人生是悲剧性的, 也要以勇往直前的生命动力来维护个体的尊严与生命力, 显示出人性是不可战胜的, 也是不可侵犯的。 酒神精神的乐观同样体现在它肯定生命的同时, 并不否定毁灭。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不会将毁灭视作生命的终结, 而是认为, 生命是永远持续生长、发展的, 生命在扩充自身的同时, 也带有容纳异己的力。 个体的毁灭无损于生命的绵延, 真正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个体会超越善恶, 遗忘现实乃至过去, 在肯定生命提升的同时, 接受毁灭带来的一次对生命的彻底更新。另外, 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初期, 由于宗教与理性主义的蒙蔽, 它备受冷落。 而酒神精神颠覆了原有的价值体系, 将人性作为价值体系的中心, 从这一意义上讲, 酒神精神是尼采肯定人性, 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有力武器。 它肯定现世生活, 肯定个体生命, 提倡高扬个体生命的色彩与活力。
当然, “酒神精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尼采本人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哲学家。 他的一生都独来独往, 离群索居, 不了解世态人情, 因而他的结论难免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忽略了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 如若个人主义的思想过于强烈, 必将形成“自傲、自负、狂妄”的性格, 无法融入社会与人群。 假如个人主义过度泛滥, 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后果。 如《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 由于他个人主义思想至上, 将自己看作可以恣意逾越道德、逾越社会责任的“超人”, 才会一步步走向毁灭。其次, “酒神精神”的理念过度强调非理性的作用, 无法平衡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关系。 一个人想要得到全面发展, 理性思维的作用仍然带有极大的比重。 如果除却理性思维, 单纯强调非理性的作用, 整个世界就会陷入混乱, 严谨的社会秩序也无法继续维持。 第三, 假如依据“酒神精神”, 按照生命力的强弱来判断行为的后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暴力的肯定。 如酒神狂欢时的群情亢奋、忘乎所以, 仪式高潮时甚至可以“撕碎人或动物, 饮其血, 食其肉, 藉此与神合为一体”, 如果这样的“醉境”得到完全认可, 那么一切暴力都有了合法的理由, 而不合理的战争也无需遭到谴责了。 第四, 酒神精神过分夸大了文化与艺术在重建社会方面的作用。 如果单单强调文化与艺术重建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因素, 则犯了片面的错误。
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酒神精神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一个不知名的女人的动人故事。 这位女子在第一次遇见心仪的男作家R时, 便对他一见钟情, 此后一直默默爱着他。 即使为了这份从未得到回应的爱情, 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 在小说的主人公———这位陌生女人的身上, 体现出酒神精神的狂热与坚强。
(一) 癫狂爱情营造的醉境
酒神的本质是醉, 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将人们带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感受到平常生活中没有的体验, 和一种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的真正的疯狂。 无论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抑或思想与心理已经成熟的成年时期, 陌生女人对R的爱情都达到了这种沉醉的状态。 当她十三岁初次见到R, 就“整天什么也不干, 就是在等着你, 来窥探你的一举一动” (2) 。 作为一个小姑娘的她始终将自己封闭起来, 单单透过门锁来窥探R的一举一动。 她拒绝外在世界, 只在想象中亲近痴慕的爱人, 陶醉在为自己筑造的单独空间里。 “我成天悲愁, 一心只想悲愁;我看不见你, 也就什么也不想要, 只想从中获得某种陶醉。 ” (3) 这种别无所求、一心沉迷爱情的“醉境”给予她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愉快的享受。 “离开了你, 我不愿高高兴兴, 心满意足的生活” (4) , 她拒绝听音乐会, 拒绝看戏, 也拒绝郊游, 女人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享受这种“醉境”, 在爱情中充分释放自己, 全心全意依恋他人。 青年时期的她重返维也纳, 在凛冽寒风中苦苦等候, 为了远远见到他一眼。“我对你的激情依然一如既往, 只不过随着我身体的发育, 随着我情欲的觉醒而和过去有所不同, 它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 (5) 。 直至成年, 她宁愿放弃原本平稳安逸的生活, 也不愿错过与R的一夜相会。 女人完全沉醉于爱情, 沉醉于爱情带来的幸福和满足。受酒神精神影响的人在狂欢和沉醉中, 可以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放纵快乐。 当他们疯狂地沉迷在这种不顾一切的享受中时, 这种沉醉也具有无限的魅力, 将现实生活的繁琐和悲伤释放, 从而享受到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完美的幸福感。陌生女人这份炽烈而痴狂的爱情, 无异于酒神精神的狂放与陶醉, 使她在安静中寻找一种沉醉的疯狂。 尼采曾说, “只有迷醉才是真正的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其余的一切, 无论其为精神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艺术的, 都只不过是达到迷醉状态所要克服的障碍” (6) , “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和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 (7) 。 女人一心沉醉在爱情中, 既感受到全心全意奉献爱情的幸福, 又感受到这份爱情无法得到回报的痛苦, 二者的交织, 恰恰与酒神精神的“癫狂”不谋而合。 另外, 女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R, 未尝不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追求, 而这种忘我的追求已然带上一种非理性的色彩。 卢妍红在 《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中谈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非理性爱情” (8) 。 女人已然将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情视作一种极尽生命去释放的激情, 它狂热、奔放, 恰恰与酒神精神体现的非理性色彩相吻合。 女人酣畅淋漓的爱情体验, 即是酒神精神所代表的忘记一切清规戒律、恣意纵情狂欢的精神。
(二) 直面悲剧人生的坚强人格
为了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几次相会, 女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而她的一生, 也完全是一场痛苦的悲剧。 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 首先遭到的是外界对她的遗弃和孤立隔绝。 她缺少父爱和母爱, 也缺少同龄的玩伴。 只有在搬到因斯布鲁克的前一天, 母亲才勉强“温柔地”吻了她。 而邻居的孩子对她也只有辱骂和殴打。 她倾尽全力, 试图将对R的热恋掩盖所有的苦难, 以这份情感寄托支撑起内心的信念。 然而, 她遭受到的是R对她的一再遗忘和抛弃。 她不愿加重R的心理负担, 宁可自己默默忍受怀孕和分娩时的痛苦。 即使产房里地狱般的经历, “穷人不得不遭受的凌辱, 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耻辱” (9) , 她都毫无怨言。 甚至“要是我还得再去一次这样的地狱, 并且事先知道, 我将受到什么样的折磨, 我也不惜再受一次, 我的亲爱的, 再受一次, 再受千百次” (10) 。 以至于成年之后, 女人放弃了她安逸富足的生活, 忍受病痛带给自己的折磨, 孩子离世带给自己的孤独, 也丝毫没有抱怨。 相反, 她将自己悲惨遭遇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 并且因为能与R有短暂的相会感到知足。 “即使在我的身体因为阵痛扭作一团的时刻, 即使在痛苦把我的灵魂撕裂的瞬间, 我也没有在天主面前控告过你;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那几夜, 从来没有谴责过我对你的爱情” (11) 。 虽然这份错误的爱情让自己身心俱伤, 陌生女人依旧乐于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活力去享受。 她尽管痛苦、挣扎, 仍然以爱和奉献包容R所有的冷漠, 坚强度过重重困境。 这种宽容与坚强, 这种直面悲剧的乐观精神, 也正映衬了酒神精神的自尊、坚强与活力。 在酒神的狂欢状态下, 人们进入了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状态, 一切都发生改变, 黑暗和虚伪都化作虚无, 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让人充分享受到一种和谐的快乐。 尼采也这样描述, “希腊人的酒神宴会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化日的意义。 ……其表现是:痛极生乐, 发自肺腑的欢喊夺走哀音;乐极而惶恐惊呼, 为悠悠千古之恨悲鸣” (12) 。 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 酒神获得了充分释放, 而人们学会了如酒神般释放生命中的痛苦和悲伤, 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于是, 忍受生活的痛苦和悲伤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个体将暂时遗忘人生的苦难, 而感悟生命的欢娱与狂喜。 这恰恰是酒神的悲剧意义———使人拥有坚强的意志, 感受到生命的欢畅。 陌生女人将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意义, 视作之高无上的激情, 而她一心钟爱的作家R只把她当做过眼烟云, 这是女人的爱情悲剧, 同样也是她的人生悲剧。 但是女人正视悲剧、超越悲剧, 以自己无悔的人生态度面对所有的灾难与不幸, 在悲剧人生中享受爱情为自己带来的狂喜, 同时也保持了人格的尊严和独立。 因而尼采也高度赞扬这位陌生女人, “这不仅仅是奉献, 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 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奉献。 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 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13) 。
(三) 生命的超脱与升华
小说结局是陌生女人在孤独与病痛中离开人世。 “只有我死了, 你才会收到一个女人的这份遗嘱”“要是我还得再活下去, 我就把这封信撕掉, 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就像我过去一直沉默一样” (14) 。 然而, 这位女子虽然肉体死去, 但她在精神上得到永生, 完成了生命的超脱与升华。 女人已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自由奔放的爱情, 永远萦绕在R心中, 因为“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漂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15) 。 生命虽然消逝, 但不朽的爱情永存。 这与酒神精神倡导的生命活力是相符的。 陌生女人将爱情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通过留存于世间的热情, 显示了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 一种无论受到外界怎样的压抑, 也要释放人本性活力的生命热情。 生命与死亡是生命现象的两极, 女人虽然死去, 可她同时获得了永远的新生。 这同样诠释了酒神精神“毁灭是对生命的彻底更新”这一概念。 酒神精神是对生命的无限肯定, 它追求超越, 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而反对弱小、平庸、安逸和悲观。 它肯定生命的张力与永恒, 提倡人们去实践生命的意义,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将超越善恶, 遗忘过去, 永远提升自己的生命力。 至此, 酒神精神以独特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力量:即使人生是一场悲剧, 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 不要失却它的壮美。 女人尽情释放自己热烈的爱情, 将肉体生命化作一曲悲壮的颂歌。 而肉体的毁灭, 恰恰是精神的永存。 她已然超越生死, 将生命热情永存于世。因此, 卢妍红的论文《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 中这样总结, “‘陌生女人’不愿放弃的不仅是具体的爱的对象, 更是在爱的心灵世界中蕴含的理想的生命境界。 正因如此, 她的爱情具有了无条件性, 不管对方如何, 不管有无回应, 她都执著地爱着, 在爱情中通过沉迷于另一个人来达到最高的生存。 爱情铸就的个体生命的光辉, 使她的爱超越了所爱的对象, 甚至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男女关系而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穿透时空, 凌驾于真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关系之上, 应和着人类从古至今始终不灭的追求。 ” (16)
茨威格笔下的陌生女主人公, 依靠自己富于激情的生命, 以强烈的人格魅力直面薄情的男子与无情的人生, 最终超越时空, 以凄美的方式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剧。 尽管结局令人唏嘘, 但女人身上表现出的癫狂、自尊、坚强与超脱, 体现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价值。 而这位陌生女人也凭借自己这份饱含激情、凌驾生死的爱情, 永远存活于历代读者心中。
摘要:斯·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她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一名根本记不起她相貌的男子, 临终前以一封催人泪下的信表白自己毕生的爱情。这位陌生女人忘我、几近病态的爱情, 恰恰体现出尼采的酒神精神。而她自尊、坚强的个性, 以及内在的生命活力, 都与酒神精神相吻合。
关键词:酒神精神,陌生女人,悲剧,生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茨威格, 张玉书, 译.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弗里德里希·尼采, 周国平, 译.悲剧的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4]卢妍红.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华中师范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给陌生人一个温暖的方向 篇三
商店位置的确不错,人来客往的,而且不远处是一个长途汽车站。
一晃两年过去,二哥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我也在休息的时候过去帮忙。
每天从店里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我发现,有来买大枣的真正顾客,但更多的是操着不同方言的外地人,进店问路。每次,二哥总是热情地帮人指点迷津,尽其所能地告诉人家,什么路该怎么走,到什么路转乘几路车。
一天上午,我和二哥正往货架上上货,进来一个拎着鼓鼓囊囊蛇皮口袋的中年人,怯生生地问:“大哥,到火车站咋走?”我刚要开口,只见二哥停下手中的活儿,微笑着走出店门口,抬手指着正西方说:“一直往前走,过两个大路口、一个小路口,右拐大概800米就到了。”二哥回来后,我不屑地对他说:“二哥,干吗如此麻烦呢,告诉他一直往前走就得了,或者到路对面坐公交车,不就行了。现在的人,没一个傻子。”二哥不急不躁地说:“老弟,现在公交车上车最少得一块钱,我给他指清楚了,不就省了他一块钱吗?”
也就一顿饭工夫,又有三四个外地人来问路。二哥仍然是立即放下手上的活儿,而且指路的时候因人而异:衣着光鲜、急着办事的,他就指点他坐出租车,也就是起步价;携家带口投奔亲戚的,他就建议人家如何坐车,换乘的车次也说得清清楚楚。指路又不收费,何必如此认真、上心呢?我又一次开始埋怨他,这样会耽误生意的。
我这么一说,二哥抚着我的肩膀说:“三弟,你大概很少问路吧,你不知道人家是提了多大的勇气才向你张口的。我刚来这里时,经常找不到路,有时问路,好多人都是冷冰冰的。那一次我骑车给客户送货的时候,因为不熟悉路,问路时又听错了别人的指点,等我满头大汗赶到时,人家早已启程回广州了。不要小看这简单的指路,你知道吗?我每给人指一次路,这个城市就会少一个迷路的人。”
我站在二哥的店铺门前,看着繁华的大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身边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行人,眼睛和内心一下子潮湿起来。在这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里,城市的道路使多少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找不到奔波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像二哥这样心地朴实的人,他们才得以找到投奔的亲人,找到自己要寻找的梦想,甚至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给陌生人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他们感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4.一个印象深刻的陌生人作文 篇四
暑假时,我报名了去青岛的夏令营活动。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火车。那一夜,是那么漫长。我们终于到达了青岛,去了一个叫作水石尚得军团的地方。我们有两个教官,一个男教官,还有一个主教官是女教官。男教官非常严厉,女教官非常温柔。男教官虽然是助教,却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让我们玩团队接水的比赛,轮到我了,我不小心把水洒了一点点,男教官严厉地说:“你再洒一滴水,就让你把地面上的水给我舔干净。”他的严厉在那个时刻真的是把我吓了一大跳。
虽然他很严厉,但也有一颗炽热的爱心。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因为跑得太快,腿摔得流血了。男教官老师背着这位同学,跑了三公里,也真的很不容易了。由于教官的速度很快,这位同学就及时接受了治疗。同学没有那么痛苦了。他是一个好教官。
虽然这个教官很严厉,但是我很喜欢他!希望有缘再见。
5.一个陌生人作文 篇五
我们这时正在同德城的沃尔玛超市里,暖气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冬天。我穿了三件厚厚的衣服,所以特别热,再加上人流多,这里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个火炉了。当我们买完东西时,我已经热坏了,旁边的购物车发出的声响,像一个老人沙哑的呼喊,听起来更是烦闷。
我,心里很不舒服。感觉更热了,仿佛到了火焰山,热得喘不过气——我想找一个地方脱了中间那件棉衣。这时妈妈叫到“双鱼”那里买件衣服,到了门口,我看没多少人,就准备脱了,没想到一脱,带着最里那件贴身的上衣也顺势跟着往上扯了——我穿的三件都是套头的衣服。我一惊,急忙又穿了回来,我想:想脱都脱不了呀!不知道以前听谁说过,冬天的热,比夏天的热更让人难受,今天我可真的是感受到了。
我实在热得受不了,都已经感受到脊背的汗一条线地流了下来。在一些玻璃橱窗那里,我都看到了自己涨红了的脸。我还是决定脱了,可还像刚才那样,哦!露出肚子了。这时,有一只手在后面帮我拉了拉贴身的那件衣服——是妈妈吧!我抓住外面的两件衣服,终于顺利地,一下子脱掉了。脱完之后,真是雨后小清新!可舒服了。我拿着衣服,放在了购物车上。咦?妈妈正在选着衣服呀!是谁拉的呀?我看了看旁边,只见一个推售员姐姐站在我身旁,是她吗?只见她望了望我,好像点了点头,我刹时感到一股暖清流在我身上穿过。
6.一个陌生人作文 篇六
一天的早晨,太阳放出微弱的光芒,静悄悄的从东边缓缓升起,唤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一个繁忙的一天才正要开始。正当我在餐桌前,漫不经心的吃着早餐,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阵的引擎的发动声,还有一个女孩的哭闹声。我看看时间,再往厨房里的窗口外一看,有一位身穿制服,有着卷发,绑着马尾的邻居,吵着说“我不要上学,我要找来褔。”她的老爸无奈的说“我等一下会沿路上帮你找,你先乖乖的上学。”那女孩搬来附近也半年多了,可能是独生女,很少跟邻居互动。我也赶紧吃完剩下的早点,仔细的再一次的检查书包准备出发。
在学校的一节下课,我在楼梯间瞥见了她的身影,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从我身旁擦身而过,好奇的我跟在她身后,才知道她原来跟我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学生。耀眼的太阳渐渐的从西边落下,正刚好也是放学的时间。走在途中,我左顾右盼希望能看到一条有着四条腿的腊肠─来褔。我回到家中写完作业,又赶着补习。一直到夜色遮覆大地,月亮倚偎着夜幕,我从补习班回到家时,我又再次遇见她。这时,我给她一个友善的微笑,但她却视若无睹红着双眼找寻她的狗。我希望有一天能打起勇气,去认识她,跟她聊天,成为朋友。
我们每天一出门,都会接触到许多人,有些是一面之缘,有些每天见面却不曾交谈,还有一些人却可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好朋友。从陌生到熟悉,是能由自己决定,多认识一些朋友是有意的。希望每个人能多关心身边的人,使这个社会更美好。
7.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七
一、独特的情节结构: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是叙事学中的概念。根据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嵌入叙事是指“叙事中的叙事”, 与之相对的是框架叙事, 即为嵌入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这种叙事结构类似于略萨所说的“中国套盒”, 特点是故事中套故事。
小说中故事正常的发展顺序是 (1) 女人遇见、迷恋、委身于R先生, 生下他的孩子但选择隐瞒, 而R先生只把她当作一夜风流的对象, 从未记得她。 (2) 女人的孩子死去, 自己病重, 写信给男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爱恋。 (3) 女人去世, 男作家收到来信, 阅读后思绪万千。但在小说中, 作家为追求艺术效果对事件顺序进行了变动, (1) (2) 合并于女人的信中讲述, 女人的信则在 (3) 男作家读信的过程中呈现, 由此便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结合具体文本来看, “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他开始往下念.....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2]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长信, 读完信后感慨万千。这就是小说的框架叙事部分, 出现在小说的首尾。陌生女人长达一生的爱情故事则作为小说主体, 以书信形式嵌在这一基本框架之中, 构成“叙事中的叙事”, 即嵌入叙事部分。
二、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的区别
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的设置, 将小说划分为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这两个相关联的部分, 文本内容决定了这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中不同叙述手法的运用, 使小说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式面貌, 提高了文学的表现力。
1. 多变的叙述时间
情节的核心问题是对时间的驾驭, 涉及到如何处理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时间的创造要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需要, 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的主要人物不同, 所采取的叙述时间手法也就有所区别。
从时间顺序看, 小说的基本框架即R先生收信读信的过程, 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嵌入故事讲女人对自己一生爱情的回顾与倾诉, 主要采用了插叙手法。“我的孩子昨天死了”是信的开头, 后文每插叙一段回忆, 作者都会用这句话再把时间拉回到女人写信的当下。
从时间速度看, 小说的框架叙事部分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延绵, 即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主要体现为结尾对R先生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从而突显这份爱情给他带来的巨大震撼。嵌入叙事部分则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压缩, 即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 女人数十年的岁月在一封信里集中展现, 给读者留下陌生女人一生都只用来迷恋R先生的痴情印象。
2. 双重的叙述视角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是根据某种眼光, 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独特的叙事结构设置使作者在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中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
小说的基本框架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非介入型叙述视点也就是零聚焦。“著名小说家R·到山里去进行了一次为时三天的郊游之后, 这天清晨返回维也纳, 在火车站买了一份报纸......‘四十一岁了’, 这个念头很快地在他脑子里一闪, 他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3]叙述者叙说、报道、描述或者展示所发生的事件和场景, 也能够自由进入R先生的内心世界, 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 但并不介入事件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利用这一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交代R先生的个人身份、生活情况与读信前后的心理感受, 为陌生女人的来信提供了背景并进行一定补充。
小说的嵌入故事是书信体, 因此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参与型叙述, 视点也就是固定式内聚焦。“我要和你单独谈谈, 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这种期待的心情, 使我四肢酥麻, 我正担心, 我不得不停住脚步, 心简直象小鹿似的狂奔猛跳———这时你走到我旁边来了。”[4]在嵌入故事中, 陌生女人身兼叙述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她是这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承担着叙述的任务。信的全部内容都是从她的眼光来观察、以她的口吻来叙述的, 主观情感色彩极为浓厚。作者利用这一视角直接表现陌生女人的所思所想, 细腻地刻画其心理活动, 竭力塑造出一个痴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的互动
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之间存在叙述手法上的区别, 但二者的嵌套模式让彼此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互动与映照, 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文学艺术效果, 具体表现在:
1. 精简小说结构
如果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整个故事, 小说会变得冗长且相对平淡。而如果直接略去开头结尾, 女人信中的倾诉就显得突兀而不真实。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R先生看信的时空、女子写信的时空、女子爱慕男子的时空叠合在一起, 使小说结构在高度精简的同时又不失自然。以一封信的篇幅集中展现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漫长爱恋, 时距上的压缩加强了这个爱情故事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度, 让人在回到R先生读信的时空中时有一种恍惚之感, 和R先生一样陷入长久的沉思。除了使小说结尾余韵悠长外, 这种结构上的精简还构成了小说的悬念。“他的目光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指的是他, 还是一位臆想的主人公呢?”[5]一个疑问未解, 一个悬念又起。“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 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6]双重悬念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吸引读者展开阅读。
2. 增强小说真实性
小说的基本框架交代了R先生的住址位于维也纳, 家中有仆人等细节, 这些细节与嵌入故事中女人信里的叙述相吻合。尽管小说结尾R先生依旧不能完全回忆起这个陌生女人, 但那个摆在桌上的空花瓶无疑证明了这份爱恋曾经真实存在。“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曰老给你送白玫瑰呢?啊,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7]框架内外细节的相互补充印证, 提高了小说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也让陌生女人的爱情更容易打动读者。
3. 丰富读者情感体验
框架叙事结构使小说具有双重的叙述视角。基本框架所采用的全知全能视角引领读者先将目光放在R先生身上, 而随着信的引出, 读者和R先生一样被激起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由看R先生转为受邀站在R先生的角度一起看陌生女人。嵌入故事采用的是书信体第一人称视角, 又加之细腻的心理描写、叙述时间技巧的使用, 读者在读信过程中会不由自主进入陌生女人的角色去看R先生。等信读完, 读者自然又想重新审视R先生, 渴望在他那里得到故事的证实或推翻, 而结尾处基本框架的全知全能视角正好能够满足读者的这一需要, 对R先生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描述:“他从颤抖着的手里把信放下, 然后就久久地沉思。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 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 想起一位姑娘, 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8]小说读完, 读者再次回到旁观者的身份, 既看陌生女人, 也看R先生, 反复回味这个堪称传奇的爱情故事。通过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读者得以站在旁观角度、R先生角度、陌生女人角度全方位地进入并审视小说人物, 由此得到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深刻。
综上所述,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框架-嵌入式的叙事结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小说首尾部分作为基本框架给读者以整体把握, 书信部分作为嵌入故事彰显小说主题。二者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小说的形式面貌, 提高了文学表现力;其互动则精简了小说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丰富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最终使陌生女人的的形象和她的爱情深入人心, 好比远方传来的一曲乐声, 奏响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8.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八
关键词:陌生化 爱情观 叙事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原本来自诗学范畴,本意是“使之陌生”,即通过艺术创造使审美主体从习惯化感知中剥离出来,通过艺术形式的难以理解而使主体增加感觉的长度和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实际上,“陌生化”概念可以广泛引入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创作过程也包括文本阅读的过程。本文拟从陌生化角度探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一中篇小说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效果,事实上,正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陌生化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这部小说在面世近百年之后还依然使读者们回味无穷。
一、陌生化的爱情观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差异、自由,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爱情中,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其他追求,不会为家庭而放弃爱情的独立性。这也是茨威格在其小说中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文化来源,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原著中将此观念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R的温柔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为她所带来的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为了爱情,她不顾金钱、地位、声名甚至自尊,与作家R有数次从陌生到熟悉的感情纠葛,之后又数次被R所遗忘。而女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无视男人的漠视,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使为了养活R的孩子而不得不卖身、卖笑,仍然心无旁骛、淡定执着,直到孩子因病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而作家R对这一切均毫不知情。这等纯粹、偏执的爱情是不寻常和奇异的,因此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读者有惊奇的快感。这种惊奇感打破了读者潜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审美主体面前。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进行描述:“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1]在《来信》中,茨威格将女人性格陌生化,将爱情事件极端化,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曲爱的狂欢曲。在他的笔下,女主人公对男作家的爱并非理所当然——他们年龄、社会地位悬殊,也并非众所周知——女人对他偷窥,凝视和仰望以满足其暗恋心理。尽管困难重重,女子对作家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激情,就像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反顾地表达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裹挟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令观众为之惊愕、动容又扼腕。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丝毫不知羞耻地哭了起来。”[2]
这种艺术家的“奇异表现力”正源于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从而与其他非文学性作品相区分,同时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则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以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3]从这一点来看,高尔基对女主人公的感受不但已被唤醒,且早已达到共情的阶段,而这正是茨威格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陌生化叙事结构
小说《来信》的表层结构为平铺直叙的线型结构,男女主人公如何相识,之后分离,再聚复又分离的故事;而其内层结构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它隐藏在故事情节的字里行间,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的不断变化,情绪的不断累积,心理伤痛的不断加深而发展,最终伤痛不治。其结构的层次分别由四段以“我的孩子死了”的段落标明:
第一段: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三天三夜我为这个娇小虚弱的生命进行了斗争;四十小时,当这个可怜的浑身滚热的孩子忍受着高烧的折磨时,我没有离开过他的床铺。”
第二段:
“我的儿子是昨天夜里死去的,如果命运注定我还要活下去的话,那么如今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第三段:
“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甚至在短暂的偶然相遇的时候,你都目光也从未掠过你所生的这个花朵儿似的小东西身上。”
第四段:
“我的孩子去世了,我们的孩子,如今除你之外,在整个人间我没有人可爱了。然而你,从来也不了解我,从我身旁走过如同走过一池透明的清水,踩上了我就像踩上了一块石头一样,你走了,越走越远,使我陷入永世期待之中。对我来说,你是谁呢?”[4]
这样的叙事手法首先使小说结构分明,叙事段落得以明确区分,同时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每一次的回环往复,写信者的情绪都有变化且不断积累,伤痛加深且加剧。这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得到依据。现代心理学表明,审美的实现来自审美主体的两种心理唤醒: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5]。在渐进性唤醒中,情绪的紧张度逐渐递增,情绪高度水到渠成。而兴奋性唤醒中,超过适当程度的情感剧烈上升,在唤醒下降时得到解除的愉悦。对应《来信》可以看到,上文所引的一到四段为低层次的渐进性唤醒,通过前在的已有的语言重复:“我的儿子死了”进行有规律的逐渐变化,而这种唤醒极为短暂,所以要佐以兴奋性唤醒。这种高层次的心理唤醒在小说中由情节的发展逐一实现,依次出现在每一次“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的段落之后。
在第一段之后,女主人公回忆与作家的初遇,受母亲的阻挠,及作家与其他女性的交往,标注着爱情的开始,伤痛的开始。在第二段之后,女主人公成年后与心上人重逢,感情深化,伤痛加剧,因为作家根本就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的少女,而在缠绵之后,作家显然也没有将狂欢的对象放在心上,伤痛加深。在第三段“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之后,女主人公与作家再度相逢与缠绵,但事后男主人公又将热恋中的女人抛之脑后,他当然不会认识自己的儿子!非但如此,作家还将女人热烈的献身当做是妓女的例行公事!这等伤痛如何能忍受?第四段“我的孩子去世了”之后,故事即将接近尾声。孩子死了,女主人公也将在伤痛中离世,要同自己毕生期待却有缘无份的爱人永别了。而通过对这四段的斟酌会发现,小说的情感基调和内在主题也由渐进性和亢奋性唤醒的交替出现而浮出水面:从第一段的平静语调和对爱情的希望到第二段的激动和沉郁,在爱情中挣扎,到第三段再被遗忘时,女主人公的感情疲惫和充满愤懑,对爱情日渐绝望;第四段临近结尾处,一句“对我来说,你是谁呢?”,虽然语调平静,却充满疑惑与沧桑,这疑问既是作家收到信之后的疑问,更是女主人公对情感、对人生的哀婉地叹息,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凝结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亢奋性唤醒引入奇异的令人有惊讶或复杂之感的语言表现形式,极有可能维持审美主体的注意,同时因其模式不可能很快使人适应而迎合主体的逆反心理,诱发其对文本进行不断地玩味和揣摩。通过对熟悉事物,如文中“我的儿子死了”这一事件的“难化”和“陌生化”,营造轰轰烈烈的让人心潮激荡的观赏效果,以诱发接受者的惊奇感和惊异感,使其有強烈的探究到底的好奇心,最大化地维持审美主体的关注度,茨威格做得相当成功。
注释:
[1]张黎编选:《布莱希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尔基:《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Julie Pivkin:《Russian Formalism·Histoty-Doctrine. The Hague》,Mouton, 1955年版。
[4]韩耀成:《茨威格精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9.一个陌生人作文 篇九
去年国庆节,生态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我独自潇洒去游了一回。
在去往生态公园的大巴上,我的目光落在过道边的一个中年男子身上——别人都带饮料、零食,他脚边却放着一个蛇皮袋,还有一把黑乎乎的长夹钳。这人想干吗?我正诧异,他转过脸来,瞟了一眼我手中的矿泉水瓶,面无表情,样子有点吓人!难道……真让人读不懂!
不到半个小时,生态公园到了,我赶紧下车。穿过长长的“森林长廊”,我决定先去名木区看看那些珍贵的名木,便向左拐。我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那个中年男子,只见他一手拎着蛇皮袋,一手拿着夹钳,直奔小山坡。突然,他停下来,夹起一个卡在树枝间的矿泉水瓶,麻利地塞进蛇皮袋里,接着又寻找起来。哈哈,原来是个捡废品的。
名木区名木繁多,让人叹为观止;名花区虽然正开着的花不多,但朵朵争奇斗艳,令人流连;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名卉区,许多小草我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过说,它们是那样纤弱可爱。
3个小时后,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观海台,登上3 0米的高台,凭栏远望,景色非常壮观。我正尽情观赏,那个陌生的中年男子再次进入我的眼帘,他正在观海台下捡垃圾,有的用钳子夹不起来,就用手掏。为了多赚钱,这人也是蛮拼的!我决定逗一逗他,把还有半瓶水的瓶子扔了下去,正好砸在他的脚前。本以为他会非常高兴,毕竟又多了几分钱收入,谁知他却狠狠地望过来,我吓得赶忙缩回头。这人真是太奇怪了!
大半天的游玩终于结束了,傍晚我疲惫地坐上了回家的大巴。真是冤家路窄,那个中年男子竟然坐到了我身边,那一蛇皮袋的矿泉水瓶卻不见了。我吓得躲到一边,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可躲是躲不过去的。那个中年男子转过头对我说道:“小姑娘,以后出去游玩可不能乱丢垃圾,没喝完的瓶子更不能乱丢,既污染环境,又浪费。”
咦?拾荒人怎么会说这种话?这太让人读不懂了。正在这时,又有一个小伙子上车,他对那个陌生男子说道:“老刘,你收获怎么样?”陌生男子苦笑了一下说:“太多了,看来我们这些志愿者不能只顾着去捡垃圾,也要主动做宣传,告诉游客要保护生态公园的环境……”
啊?他们居然是环保志愿者!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瞬间读懂了他。
10.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十
人间处处有真情,到处都有温暖的爱。虽然,世上有坏人,可还是好心人多,使我感受到不尽的温暖,许多的感动……这次,我要讲的是一个难忘的陌生人……
记得那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
买完后,我哼着歌准备回家。可就在这时,一辆自行车疾驰而来。
“我的东西!喂!前面那个人!你别走啊!你给我回来!”虽然没伤到我,可他却把我的袋子挂到了地上,头也不回地骑走了。我心中气愤不已,丢下东西,追了上去。“喂!你给我停下,把我的东西收拾好再走!”那个人刹了车,转过头恶狠狠地跟我说:“是你自己挡我道的.,东西掉了关我什么事,怪自己倒霉!”我听了,强忍住泪水:“哼!我已经很让你了!你脸皮真厚!”说完丢下他,捡东西了,心里特别难受。
突然,一只手伸了过来捡起东西,帮我整理好。我抬头一看,是一位大姐姐,她正关切地看着我:“你没事吧?怎么哭了?谁欺负你了呀?”她语气温柔地问。看到她这么关心我,我感觉好温暖。原来,我的眼泪已不知不觉地落了下来:“嗯——那个,我没事,没关系,只是有一个可恶的大哥哥,撞掉了我的袋子,还强词夺理欺负我。”“哦?是吗?他怎么这么可恶啊?不过,好了,你也别哭了,这种人没有好报的!”大姐姐安慰我说,看到她呲牙咧嘴比我还愤怒的表情,我忍不住笑了,她擦擦汗,说:“你终于笑了!”我耸耸肩,问:“请问你的名字是——?”“这,做好事不留名嘛,那我先走了,你别哭了啊!”说完,她一溜烟跑了。“喂喂!那个,总之谢谢你了!”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整理好情绪,回家了。
1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十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绵长凄婉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名为R.的著名作家在他4l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信中,这个女人倾诉了她从13岁起对这位作家至死不渝的爱情。18年前,13岁的她就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对她来说,作家是神秘世界里面的人物,她对他既崇拜又爱慕,后来,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是她始终无法忘记这个曾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并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对女孩来说,他是她感情的全部,但是对风流成性的作家来说,她却不过是他千千万万的女人中的一个而已。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虽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但却从此杳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女孩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他们的孩子患上流感死去,这个女人在绝望和病痛中将自己这一生的爱情写到信上,寄给了这位她苦恋了很多年的男人。
作家看完了信两手哆嗦,他长时间的试图在记忆中去寻找关于这个女人的记忆,但是记忆却是那样的模糊,女人深沉的爱让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都涌进他的心头……
經典词句:
1.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2.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点评:
12.一个陌生人的作文 篇十二
徐静蕾与许鞍华同为国内著名女性导演。两位导演除了性别之外还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 那就是她们的作品中都折射出了其女性意识的表达。
“女性意识是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以女性的眼光来体察生活中的一切。当这种女性意识深入到电影里, 以女性的眼光看女性的婚姻、恋爱、家庭等生活现象, 便无疑不仅使中国的女性电影开拓了表现的视野, 同时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完整的女性形象。”[1]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与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以下简称《来信》) 是标准的女性电影, 两位导演对女性意识的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在这两部影片中展现的十分充分。
一、艺术风格的异同
(一) 平淡的节奏, 含蓄的表达以及对女性个体命运的关注是她们的共同点
许鞍华的《女人四十》作为其代表作之一, 用安静的镜头语言细致的记载了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故事。为了家庭和生活奔波的阿娥和老公孩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 住在一所拥挤的两层小房里。婆婆去世, 公公老年痴呆, 工作又遭遇变故, 一系列的打击连贯发生, 阿娥靠着自己的善良和坚持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最终和家人一起回归了和谐的平静生活。电影真诚的刻画出了女性在生活中始终存在的无奈和挣扎。舒缓的节奏和对情感的含蓄表达给了观众一个自己去发现和领悟的机会。
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的《来信》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回忆了她终其一生对一个男人的爱的故事。整部电影以一封信贯穿始终, 信的内容和节奏, 就是电影的叙事顺序和节奏。 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自比的白玫瑰“淡淡的气息”, 电影通篇都弥漫着这股“淡淡的气息”。这种气息, 将观众引入了这个女人隐秘而长久的爱情之中, 并为之动容。
电影《女人四十》和《来信》都讲述了关于女性命运的故事, 展现出了传统背景下,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女性坚强、 独立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许鞍华和徐静蕾作为女性导演,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及理解。
(二) 叙事手法的不同展现出了她们对电影表达的理念的不同
《女人四十》中, 许鞍华没有刻意的去安排一个有趣的故事, 反而只用平凡的情节组合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她以独特的的女性视角, 凭借着细腻、 琐碎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了具有着独立个性, 甚至比男性角色更具有领导力和更为坚强的女性形象。对于她来说, 重要的是情绪和视点的表达。
《来信》是一部把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这和徐静蕾坚信“好看的电影首先要会讲故事”密不可分。从童年时期的情愫暗生到青年时期的疯狂爱恋, 再到中年之后的期待和解脱, 《来信》讲述了一个迷人又特别的爱情故事, 很好的满足了其商业吸引力, 而她也通过这个故事, 颠覆了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 女性个体变成了自己爱情的主导者, 这场爱情里的男人是模糊的, 边缘化的, 病态的, 女人自己才是坚强、勇敢的, 敢于与命运抗争为自己创造幸福的。
二、创作心理的异同
(一) 共有的女性主义思想倾向使她们创造出了颠覆以往的女性形象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是一位干练又具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传统女性, 她同时也显示出了强于男性的领导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如, 影片中阿娥的婆婆去世了, 本应是由她的老公来主持后事的场景里, 是阿娥在操持着大大小小的事情;阿娥的公公误食香皂后, 她的老公也躲到一边不知所措, 阿娥又成了那个最终站出来解决问题的家庭主心骨。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 许鞍华的内心是有着男女平等, 女性甚至能比男性做的更好的思想存在的, 而这正是女性主义思想倾向的体现。
徐静蕾在《来信》中刻画出的女性则更为颠覆传统, 女主人公没有家庭的束缚, 甚至反对家庭的束缚, 她自己掌握自己的爱情和命运, 从一个“他者”转变为了主体。这种独立和勇敢也正是我们能从徐静蕾本人身上所探查到的。同时, 她在《来信》中所刻画出的男性病态、模糊的形象也同样体现出了她的女性主义倾向。
(二) 不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她们不同的创作心理定势及动机
“创作心理定势是创作主体个人的人生经验, 艺术积累, 知识素养, 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长期储备的结果, 并由创作者的提升概括, 抽象内化而凝固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2]就许鞍华和徐静蕾的人生经历来说, 许鞍华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导演经验的历练, 在她的文化背景里混合了中西方的思想和理念, 因而后来的她作品更为冷静而淡然, 动机以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为主。徐静蕾作为70后新晋导演, 她的作品在平静之下依然显示出了一丝掩盖不住的浓墨重彩和激情洋溢, 她的所要表达的是成长与爱情。
参考文献
[1]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M].浙江大学学报2012 (03) .
13.描写一个陌生人-作文 篇十三
走在半路上,我遇到四个中年男人,其中三个人坐在路牙边,一个人背靠着树站在那儿。
背靠树的那个人问我:”小朋友,你要干什么去啊?你在哪个学校上学?上几年级了?“我一一回答后,连忙跑向球馆,我怀疑他们是坏人。
终于奔到球馆,我朝后瞄了一眼,没人,哎,吓死我了。
一个多小时的紧张训练,眨眼间就结束了。
……
我拿好东西,准备回家,在拐角处,我又遇到了那四个人,我心里暗想:”他们怎么还在这儿?“他们看见我来了,对我笑一笑,看我大汗淋漓的样子,又拿饮料给我喝,我谢拒了,然后飞速地奔回家。
14.一个陌生人作文600字 篇十四
陌生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擦身而过的人,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但我不同,我对每个陌生人都十分好奇。
某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独自一个人去逛街,直到下午4点才回家。走到半路,几滴晶莹的水滴滴在了我的嘴角,接着,就是一场出人意料的雨。我跑向路边,躲避这场雨。我不禁担忧起来,怎么办,这里离家还有一个红灯路口,若小跑回家,也会被淋湿的。。。 这时,一把橘红色的伞出现在我的上方,“借你吧!反正我又不用用到,你到时候有来,再把它还我就行。”一个低沉声音的从我身后传出,这时一个百发苍苍的老伯,他独自一个人在那生活,靠买伞来过生活,我也有些疑惑:“为何他要借我伞,难道他就不怕我一走了之不再还他伞?”我茫然地看着他:一副和谐可亲的样子,那皱纹遍布的脸上写满了对我的信任与助人为乐的快乐。她脸上的笑容,犹如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里的谜团,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伞,匆匆地说了一声谢谢,就转身离开了,消失在雨中。。。。。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作文
雨晴了,天空中挂着一条彩虹。我拿起那把橘红色的雨伞,穿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到老伯店的门口。“老伯,老伯你在吗?我是那个小姑娘,来还伞了。”我喊到,老伯走了出来,他脸上依旧保持着笑容,我说:“谢谢您。”我也笑了。我边走边想:“是啊,因为老伯的笑容温暖了我的心,所以老伯才会有如此真挚的笑容。助人为快乐之本!”
15.王业:节目能否给陌生人一个微笑 篇十五
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王业几乎天天在《北京新闻》中与观众见面,记者采访得知,他是个典型的京城土著,一向对京城的年节文化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当了新闻主持人这十几年里,自己从来没有在春节期间有过完整的假期,他和同行以及新闻中心的同事们常开玩笑:我们这北京新闻节目就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尤其春节假期里,平日里十分热闹的电视台里显得特别安静,有一种“一个人的电视台”的奇异感觉,挺好玩。
说到对春节的文化感受,王业说:春节假期,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过法,常规的民俗的那些林林总总的讲究、老礼儿,都曾从小到大不断经历,都是那些热闹、都是那些人、那些事。惯性下来,到了春节的时候很多该做的民俗方面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他告诉记者,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自己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买一些春联、剪纸、福字等贴在家里,还要在家里的走廊里挂上红灯笼,营造出浓浓的喜庆气氛,他说,过年嘛,图的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其乐融融的味道、一种全家人团圆在一起的喜悦。有意思的是,这些事情,年年都在做,却每次做的时候都兴趣盎然,丝毫没有觉得枯燥,这可能就是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节目特有的魅力吧。
采访中,王业特别提到,他认为春节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味道可以仔细品味和挖掘。比如短信拜年,前些年很是风行,但太功利的这短信拜年新民俗未必能走得多远。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在英国伦敦留学时,他有这样一个印象,在英国的圣诞节,大家走在路上都会互相微笑示意,由此他建议说:这个春节,让我们不仅忙活着那些民俗礼数,也试着把微笑除了给家人和亲朋好友之外,也给你遇到的每个陌生人吧,这样,我们的春节一定会更纯粹、更温暖。
16.一个陌生人作文500字 篇十六
一个陌生人 我在放学的时候看见一个男人和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而那个小孩却自己在步履瞒珊的走着路,并没有人扶。我感到很疑惑,便走了过去。 当时风很大,而那个小孩却没有人管。看到那小孩可怜的样子,我顿时心软了,便向那个小孩走去。不料却被那个男人拦住了。他像一只老鹰一样盯着我,我在那一刹那开始心惊胆战。由于心理作用我只好站在一旁静静看着, 我并不知道那个男人有什么企图,难道是想折磨那个孩子么?还是想锻炼那个小孩的意志……千百个问题困扰着我。忽然,那个小孩重重的摔在地上,他开始嚎啕大哭。过了一会儿他感觉没有人去理他便停止了哭闹。而那个男人却始终若无其事,继续看着。可我忍不住了,想去搭把手。但又想起那个男人的面孔让我无法面对。只见那个小孩双手按着地想站起来,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出他想站起,终于他站了起来!但他受伤了,站起来不一会儿就又摔倒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站起来。 那个男人说话了,他鼓励的说:“孩子,你肯定行,站起来继续走。”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被深深的震撼着,这个男人无疑是孩子的父亲。虽然他没有去扶起孩子,虽然他很严厉,但他却是为了孩子能更快的学会走路。 我静静的走回家,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又想到那个男人的行为和那句话。是啊!家长们有时对我们严厉,但为的是自己孩子能尽快长大,能更好的去成长。我突然想起自己看过的一句话:“世上没有人会把你打倒,只要你有站起来的勇气!” 一个陌生人的做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坚强和独立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良苦用心。
17.一个陌生人作文 篇十七
哦,多累啊!我妈妈和我正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哦,不,我太累了!我瘫倒在地上。
“今天的年轻人真的没有意志力,把我当成一名军人,每天要跑几英里。但是我没想到今天的孩子在跑完百米后会如此娇纵和疲惫。他们真懒!”
我一听,急了,对张爷爷说:“哼,张爷爷。别这么说我。我在跑,没做什么重要的事,我跑不关你的事!哼!”说完,我咬牙切齿地走了。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和张爷爷说过话。
那一年的暑假,太阳火辣辣的,火辣辣的。我的父母都出去工作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我觉得房间太热了,所以我拿起遥控器,准备打开空键。但是当我按下开关时,没有声音。发生什么事了?是空坏了吗?结束了。我快热死了!突然,我汗流浃背。不,太热了。当我被酷热淹没时,“咚咚,咚咚”传来敲门声。浑身是汗,我急忙跑过去开门,看见了那张熟悉的脸,张爷爷!张爷爷见我汗流浃背,急忙问:“怎么了,空坏了?”想起上次的时候我不想跟张爷爷说话。但是天空并不美丽,碰巧我被迫和张爷爷说话。我犹豫地说:“我的家庭…空调…坏…坏!”张然爷爷一听,二话没说就进了房间。他把钥匙拆开,小心翼翼地修理了一下...
18.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 篇十八
一、精巧置疑,在熟悉中寻找陌生
任何一个文本,走进中学教材后,都有一个价值转换的问题。无论其原始身份属于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还是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后,其原初的作者意义与文本意义都需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结构需要。顺应这种身份的转换,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也就需要围绕着课程目标而有效展开。此种展开,既要能够引领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象,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内核中,深刻体味文本的意义价值,又要能够贯彻落实语文学科教学的诸多目标,使课堂成为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成长空间。
要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当然离不开学生学习的主动投入。而这主动,又必然需要借助教师的精心构设。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对文本材料展开深入预习的基础上,运用陌生化理论,通过一连串“真问题”的引领,带动学生的思维朝文本的隐喻意义稳步迈进,将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这样的传统课文时,许多老师喜欢抓住几个景物描写的段落一句句分析下去,一会儿研究比喻的精妙,一会儿探究通感的神奇,一会儿又对“泻”“浮”等动词大加赞赏。但许多学生却对这样的教学不买账,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文章,看一遍便可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不着花费太多时间去慢慢玩味那些并不见得多么精彩的景物描写。教学该文本时,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高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从熟悉的文字中,捕捉到学生们没有发现的、完全陌生的问题。
于是,有的教师另辟蹊径,抓住课文开篇第一句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展开考据,用大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政治、精神、家庭伦理、理想追求等多方面,分析挖掘朱自清先生内心“不宁静”的根源。这样的教学,当然也符合陌生化的需要,因为大多数学生确实对此内容完全陌生。但这样的陌生化,显然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宗旨,脱离了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因而,这样的陌生化,形成不了紧扣学习目标的“真问题”,也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内核之中。
回归到文本文字鉴赏本身,《荷塘月色》中可以创设出哪些符合陌生化认知需要的“真问题”呢?
首先,开篇处第二句中的“总该”一词,便很值得引导学生仔细玩味。为什么是“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总该”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平时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使用“总该”这个词?这些问题,都来自熟悉的材料,却又是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认真思考的,于是,陌生化便形成了。
其次,人人尽说月色下的荷塘美,却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月色下的荷塘,和白日里的荷塘,真的有很大差异吗?白日里的荷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月色下的荷塘中的景物,哪些在白日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朱自清只欣赏这月色下的荷塘呢?这几个问题,同样都是从“常情、常理、常事”中,挖掘出“超越常境”的陌生化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如何不去认真思考?
这一类从熟悉的文字中创设出陌生化问题情境的方法,当然不只是适用于《荷塘月色》这一个文本,中学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只要仔细研读,都能捕捉到一些浅层阅读时无法发现的问题。只有把握了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学生们才能算得上真正读懂了文本,也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获得文学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提升语文的各种能力。
二、多元阐释,在另一扇窗口看新景
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条有效路径,是暂且关闭那些总是被打开的窗子,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开设新的窗口,从而使学生观赏到一种全新的景致,以此激发其鉴赏与探究的热情。
哪些窗子总是被师生下意识地打开呢?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几乎每个文本都会打开的一扇窗,是作者简介。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小学便依照“名、时、地、评、作”的五字“真经”,告诉学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这样的话,一直念叨至高中课堂上。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教师却依旧喋喋不休地介绍,如此焉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一扇总是被打开的窗子,是文体知识。教学小说,一定从三要素入手,先梳理故事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然后赏析环境描写,最后归结主题意义;教学议论性文本,则又一定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教说明文则把原本浑然一体的文本拆分成无数的零配件,再一块块地归结其中的说明方法。貌似尊重了文本,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实则味同嚼蜡,全无半点语文的味道。
此外,诸如总是跟着课文内容跑,总是一段段一句句地串讲,总是以粗线条的鉴赏替代深入细致的探究,等等,都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严重缺乏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学生们无法从字里行间体察到细腻深沉的情感,无法聆听到文字背后作者的心跳声,无法获得心灵的共振、生命的启迪,哪里还会有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需要打开另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一种陌生的、能够唤起大脑中的发现与创造的快乐的风景。
比如,教学《雷雨》时,与其纠缠于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情感真伪,不如打开这样几扇窗:三十年前的周朴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和《家》中的大哥觉新相比较,谁更具备反封建的勇气?如果以三十年前的周朴园为主角,写一出话剧,其主题又该是什么?随着这几扇窗的打开,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三十年前的年轻周朴园,能够冲破门第观念,和家中女佣的女儿倾心相爱,无疑具备了一种反封建斗士的品质。而这样一个人,却在三十年的时间内,蜕变成了一个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可见黑暗社会的染缸功能是何等强大。如此,作品的现实批判性也才更加强烈。
再如,教学《祝福》时,有教师以“祥林嫂没有春天”为线索,串联起作品的鉴赏与探究,从而打开了审视祥林嫂悲剧的一扇新窗。在这扇窗子外,原本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及环境,被迅速提纯为“没有春天”这一核心意义。如此,既让教学内容得到了集中呈现,又使学生的鉴赏视角发生了转移,打破了初读时建立的知识框架体系,有利于形成新的审美愉悦心理。
需要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这新打开的一
nlc202309040557
扇窗,必须能够服务于学段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那种不顾教学目标的需要,不顾具体学情的生拉硬拽式的另类解读,固然也能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知识情感体验,但因为无助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无助于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可言。例如,那种从交通规则的角度解读《背影》的阐释法,便是典型的乱开窗。
三、文本互释,比较之中觅陌生
有一些课文,重在传递一种精神或情感。其文本本身,缺乏精致的结构、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这样的课文,读一遍便几乎接受了全部的信息,教学活动中,很难从文本本身创设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自然也就难以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文本,能采用的方法莫过三种:第一,直接放弃,让学生读一遍了事;第二,依照常规授课框架,按部就班地分析阐释;第三,在整体感知文本并鉴赏相关细节的基础上,引入同主题或同结构形式的其他文本,在文本互释中,使思维朝纵深处拓展。
显然,第三种方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这里的文本互释,可以采用类比手法,引入同类型文本中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的文字材料,用以拓宽思维的触及面,使学生得以在文本之外的陌生文字中寻找更深刻理解课文的思维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引入不同立意、不同情感认知、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表达技巧的文本材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角度,从而更全面地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与意义。
例如,学习《安妮日记》这篇课文时,倘若就该文本逐节分析梳理,归纳各节的主题意义和情节要点,研习各节的写作技法,注定无法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也无法很好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拓展性的文本材料。这材料可以是有关二战的史实性数据,可以是有关二战的经典作品节选,还可以是诸如电影剧本《辛德勒的名单》之类的反战主题文学作品片段。这些材料,不但能够从理性的视角,为学生提供品读战争文学的必要背景知识,而且更具文学性或科学性,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也有一些课文,因为只是孤立存在于语文课本中,难以更全面地呈现某个特定时间段内作者思想的宽度和深度。学生阅读时,往往也就容易将理解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深入到文本内核中。学习这类课文时,也需要借助陌生化理论的引领,有意识地引入该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创设出超越原文本的新问题,以此达成在文本互释中使理解逐步深入的学习目标。
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倘若只满足于单文本赏析,抓住“风流”“周郎赤壁”“穿”“拍”“卷”等字词进行解读,虽也能够将文本意义梳理清晰,却无法满足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更深层探究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该首词作的赏析后,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文本材料一起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比较分析相对陌生的新文本和课文间的思想情感的关联点,理清被贬黄州时期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线索,学生便能更好地把握苏轼其人,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这时再读该词,便会发现豪放只是表象,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更多是功业无成的人生感喟,是源白骨子里的生命悲叹。
使用文本互释手法营造陌生化教学情境时,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拓展至课堂内的文本材料,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文的阅读理解。拓展性文本是客,教材文本是主。客为主服务,主因客而深刻、全面。教学中,切不可喧宾夺主,甚至反客为主。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推荐阅读:
我不是一个可以爱上陌生人的人杂文随笔09-1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06-2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台词07-1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1
陌生人的真情作文10-01
【精品】温暖的陌生人作文07-07
来自陌生人的微笑作文08-16
陌生人的作文700字08-20
我心中的那个陌生人作文07-12
忘不了的陌生人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