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原理笔记(精选11篇)
1.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篇一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
本周阅读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冯纪忠的文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从空间组合的角度进行设计原理的研究,能使建筑设计更加完美完善。读了本文章,我对建筑的设计,空间的原理及架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谓建筑设计,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设计必须经过思考,提出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方案,再总结的过程。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而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应该有空间理念,才能不致片面孤立地思考和着手某个阶段工作或局部问题,从而保证适用,经济,美观等的统筹解决。而从设计方面来说,一个立体空间用物质覆盖起来,就不得不有所调整,首先是高度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承重问题和功能上分隔联系有矛盾,又要进行调整这时首先是平面的调整。所以说,每实施一步都要考虑各方的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很容易使矛盾不断扩大,导致建筑设计的驾崩。从规划到建筑室内,不是接力棒,而是一棒接一棒,一环扣一环的,上下均有联系,互相承接的。它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不能单从表面而去进行研究。
在空间塑造方面,书中提到形成使用空间的轮廓,并对建筑空间界面提出要求的几点要素,它们是物体与设备的尺度和运输,活动净空,通风采光,视线,音质等。这几个要素,都是建筑居住空间的主要基础。只有这五种空间要素同时存在,才能算得上成功的空间建筑,居住在如此空间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本质。而影响这些东西的,则是空间的结构,空间的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欣赏者的感觉与评价。棱角,线条,纹理,光暗分布设备装修等等使空间的尺度形状的感知性或加强或减弱,使得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的形态。这世界上,空间是独一无二的,从来不存在两处一摸一样的空间,因此,空间的结构与形态美是不会重复的,它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中。
其实,无论是建筑设计,空间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有一项最重要的设计内涵就是要对空间怀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只有拥有创意思维的人,才能设计出不一样的空间,使空间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以及味道。在空间设计方面,还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建筑空间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大,西方建筑多宏伟,东方建筑多宁静;西方居住楼房多不规则,而东方则反之。而设计师价值观的不同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建筑表现得华丽辉煌,而有的建筑则表现出小家碧玉的感觉。所以说,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必须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才能知道其本质以及其所想表达出来的设计师的人文理念,不能只从单单几个方面就结束了。
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必定会继续发展,为创造出宜居城市而不断发展。
2.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篇二
(1) 原理不同:
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将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相互接触进行电子转移变为外电路电子的流动产生电流, 而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是在外加直流电的作用下, 在电解质溶液中两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原电池的正极 (也叫阴极) 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负极 (也叫阳极) 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由负极失去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负极经电池内电路流向正极.电解池的阳极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向电解池阴极;再由电解池阳极流向电源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溶液中没有电子流过, 其电流是阴阳离子定向移动产生的.
(2) 形成条件不同: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 (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形成闭合电路 (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解池的形成条件:①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 (或熔融的电解质) .③形成闭合回路.
二、电解与电离的比较
电离是指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相等, 整个电解质溶液不显电性.如离子化合物NaCl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 共价化合物HCl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ClH++Cl-.
电解是指电解质在外加直流电的作用下在两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时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阴阳两极得失电子总数守恒.例如电解NaCl水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分别为:阳极:2Cl--2e-Cl2↑, 阴极:2H2O+2e-H2↑+2OH-;总的电解反应方程式为:
三、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的比较
原电池:负极 (也可称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 (也可称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镀池可看成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构成的电解池 (特定条件:镀件必在阴极, 镀层金属必在阳极, 电解质溶液必选择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物质作溶质) .
四、电极材料、放电规律比较
(1) 用惰性电极 (C、Pt、Au等) 电解时 (只需阳极是惰性材料) , 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放电, 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放电.
(2) 用金属作电极 (除Pt、Au) 电解时, 阳极金属单质失去电子放电, 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放电.
(3) 阳离子在阴极上放电顺序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 :Au3+>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特例:①Fe3+得电子能力比Cu2+强.②pb2+、Sn2+、Fe2+控制一定条件 (电镀) 也能在水溶液中得到电子放电.③Al3+、Mg2+、Na+、Ca2+、K+在水溶液中不放电, 只有在熔化状态下放电.
(4) 阴离子在阳极上放电顺序:①惰性电极 (铂、石墨) :S2->I->Br->Cl->OH->含氧酸根>F-;②非惰性电极 (除铂、金之外的金属) :阳极金属本身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进入溶液.
五、电解实质 (惰性电极) 比较
注:电解CuCl2溶液, 若不考虑电解产物Cl2在水中的溶解, 则电解后, 由于CuCl2 (水解呈酸性) 浓度减小, 溶液的酸性减弱, pH增大;实际上, 由于Cl2要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酸, 电解后溶液的酸性增强, pH减小.
典题剖析
例1 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Pt为电极, 且互相串联, 甲池中盛有AgNO3溶液, 乙池中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 通电一段时间后, 测得甲池电极质量增加2.16 g, 乙池电极上析出0.24g金属, 则乙池中的溶液可能是 ( )
(A) CuSO4 (B) MgSO4
(C) Al (NO3) 3 (D) Na2SO4
解析:本题若仅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计算, 而未能考虑有关离子的性质, 会误选 (B) .实际上, 因镁、铝、钠等活泼金属的盐溶液电解时金属单质不可能在电极上析出.故 (B) 、 (C) 、 (D) 显然不合题意要求, 所以只能选 (A) .那么A是否符合呢?根据两池通过电子数相等, 如CuSO4足量则
答案: (A)
例2 通以相等的电量, 分别电解等浓度、等体积的硝酸银和硝酸亚汞 (亚汞的化合价为+1价) 溶液, 若被还原的硝酸银和硝酸亚汞的物质的量之比n (硝酸银) ∶n (硝酸亚汞) =2∶1,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在两个阴极上得到的银和汞的物质的量之比n (Ag) ∶n (Hg) =2∶1
(B) 在两个阳极上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不相等
(C) 硝酸亚汞的分子式为HgNO3
(D) 硝酸亚汞的分子式为Hg2 (NO3) 2
解析:通以相等的电量即是通过相同的电子数, 银和亚汞都是+1价, 因此, 得到的单质银和汞的物质的量也应相等;又因电解的n (硝酸银) ∶n (硝酸亚汞) =2∶1, 硝酸银的化学式为AgNO3.故硝酸亚汞的化学式不可能为HgNO3, 只能为Hg2 (NO3) 2.
答案: (D)
例3 用惰性电极电解某硫酸铜溶液, 当通电一定时间后停止通电, 在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0.1 mol Cu (OH) 2恰好完全溶解, 并且溶液的浓度和PH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状况, 则电解过程中通过的电子为 ( )
(A) 0.1 mol (B) 0.2 mol
(C) 0.3 mol (D) 0.4 mol
解析:由反应
答案: (D) .
3.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篇三
不过,在香港的历史上,其实许多知名的学者作家都与这片土地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关联。散文家小思的这本《香港文学散步》,正是对这些历史的追忆,她将这些人的故事重新进行梳理,还选取了其中的代表作编入其中。
蔡元培:谁人还识蔡孑民
1937年,抗战爆发,蔡元培带着家人南下香港养病。1938年,他撑着病体,在香港的圣约翰教堂演讲,讲的仍然是“美育”和“同情”,因他认为“抗战期间所最需要的,是人人都有宁静的头脑,又有强毅的意志”。1940年,74岁的蔡元培病逝,超过1万人聚集在南华体育场,灵车驶入时,诸人静默3分钟。如今,南华体育场与老照片中看到的开放式景象已经完全不同。围墙将整个体育场全部封闭,里面正在施工,我们只能从缝隙中窥得一点体育场内的样貌。
《香港文学散步》收录了好几位作家寻访蔡元培墓地的散记。我对照书中的描述,第二天独自前往位于港仔的华人永远坟场。坟场位于半山腰,隔着一条大马路的对面是个渔港,无数大小渔船停泊在港口,海鸥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临近黄昏时,风景十分优美。
照着小思的记录,我向保安询问“资”字段的方位,保安反问:“是要找蔡元培的墓吗?”“是的。有很多人来过吗?”“每年总有一些吧,都是内地来的学生。”这里的情况已经与余光中1970年来时大不相同。当时,诗人黄国彬打听到蔡元培墓地所在,通知余光中,他们打电话至坟场守卫处,守墓人十分无知,几经盘问,才问得“也许”他们要找的“蔡老师”的确葬于此地的消息。一群人前往祭拜后,余光中写了《蔡元培墓前》,历史学家周策纵写了《顽石》以示纪念。
我沿着台阶往上走,却迷失在大片相似的墓碑群中,好心的保安带着我来到幾块绿云石拼成的一块墓碑前,上面用金色大字写着:蔡孑民先生之墓。与我一路走来看到的几位蔡姓爵士的墓碑相比,它不仅简陋,而且供奉寥寥。站在半山腰往上看,漫山遍野都是墓碑,瞬间感到一种忧郁。蔡元培这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名字,不过是这成百上千个墓穴中的一个,就如同余光中在40年前所说的,在香港,知蔡元培者已经不多,知蔡孑民者就更少了。
萧红:黄金时代在这里画上句号
萧红最后一部小说《呼兰河传》在香港写成,那时萧红身体极差,却写出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她从东北一路辗转,来到这个南方的小岛,回忆居然那么清晰。表示这个地方的空气也是很鼓励人把所有的生活面放到最大,你可以回头看自己,也可以往前看。”小思说。
1940年,赴港不到两年的萧红因严重肺病,在曰军的轰炸声中客死香港。关于萧红病逝后的故事,还有一段后续。萧红的骨灰其实分了两半,一半被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一起葬在浅水湾海滨的一棵影树下,另一半骨灰被端木藏起,葬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一棵大树下。
浅水湾的这一半,在1957年迁到广州。另一半仍然留在圣士提反。1996年,端木去世,他的遗孀钟耀群遵从他的遗愿,找到一直有书信来往的小思,请她帮忙,将他的一半骨灰撒在萧红埋骨之处。但当时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仍由英国人主持,难以进入。次年,换了一位中国校长后,小思向他提出请求,终于了了端木的遗愿,将骨灰安放在大树下。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片土地
在我看来,戴望舒是《香港文学散步》中最有趣的一个。他两次赴港,前后加起来待了超过10年,却从来只把这地方当作一个暂居地。
对戴望舒来说,祖国是重要的。1942年,香港沦陷期间,戴望舒因为参加抗日活动,被关押入中环的域多利监狱,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和《我用残存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他暗中从事抗日文艺活动的居所,就在不远处的蒲飞路,那座松树环绕的小楼,戴望舒称作“林泉居”,并多次以此为笔名发表文章出版刊物。战火来袭之前,他任职《星岛日报》副刊,风花雪月,闲暇沉浸书海,写下心得散文《香港的旧书市>,连店名都古雅,如今当然皆不复存在:“龄记”、“德信”,还与友人合伙经营“怀旧斋”。入狱之后,身心皆受折磨……血泪的背后是赤子之心,他燃烧着悲愤北望神州,剖白道“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狱中题壁》里,他许下自己死后,希望朋友们不要悲伤,“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的愿望,前后对照,在香港,这位在江南雨巷踌躇的诗人,完成了椎心泣血式的转型。
小思曾于1987年设法进入此监狱,拍下了许多照片。这座监狱现被列为“古迹”,进行了保护,一般人无法再进入了。
1949年10月,哮喘十分严重的戴望舒执意北上,次年病逝于北京。
鲁迅:沙漠也是可以变的
尽管写的是史,《香港文学散步》与传统的文学史,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是一部私己的历史。相对于集体创造、重复与消费的传统文学史叙事, 《香港文学散步》中的呈现,则更侧重个人痕迹,强调小叙事与个别的独特性。这是常常被漠视的,也使得作家们“人”的属性愈发丰满,让读者更易产生同情共感,从而找到切入文学作品的新角度。
像是1927年,鲁迅在香港的两场演讲,随行的许广平任广东话翻译,他“吸一包两角近乎廉价的美丽牌香烟,烟嘴还是套上象牙的”,对香港“文化沙漠”的称呼不以为然,说“沙漠也不要紧,沙漠也是可以变的”,被彼时的几位接待者深深铭记。
4.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篇四
哈耶克及其个体主义知识论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其重要性已经被反复阐述过千万次,尽管诸论者的支撑点、论述路径各有不同。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哈耶克的基本观点是旨在建立一种乌托邦的欧陆自由主义思辨传统“相当唯理、像是有理、似合逻辑”,混淆并取代了 “真正的”、基于有限理性的自由主义,这使得人们无法真正理解自生自发发展的自由真谛。
这一分析自然有其道理,但是思想史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不分析社会历史条件的演变,而仅仅分析观念或学说的演变,很难令人信服。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遗忘”“真正的”自由传统,恰恰是因为对自由的追求并不是人类的唯一本能或最高本能;对平等的要求,对生命的热爱,甚至对自由的逃避,同样都是人类的诸多重要心理结果之一。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一书的意义之所以实现了对唯理的传统自由理论的批判,其实不在自由传统的思想史部分,而在于其个体主义的知识论部分的技术分析。
所谓“个体主义的知识论”,是指人类社会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个体,并不存在无所不知的人;自由使为每个个体留下了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空前的实验和创造的可能性空间,而这种对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对对人类有用或潜在有用的知识的积累,他人和人类社会可能以此来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危险。正因为“每个个人知之甚少,而且也因为我们甚少知道我们当中何者知道得最多,我们才相信,众多人士经由独立的和竞争的努力,能促使那些我们见到便会需要的东西的出现。”用今天的话说,这种充满了多元化和可能性的包容和竞争大大消除了人类和人类掌握的知识的系统性风险。朱苏力曾评述道:“自由在哈耶克那里,不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绝对价值出现的,而是从其对于人类的生存价值上分析的;在这一分析框架中,自由永远是人类生存的backup, 是一种战略储备。”而我还要进一步说,这种backup并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所导致的结果,但对于这种结果而言,自由这一条件未必是充分的却必然是必要的。
这一方面是一种对自由思想传统的重述,一方面又不仅仅如此。所谓“对自由思想传统的重述”,如他在导论中所说,是无法避免的,“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对人之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人们在过去对旧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尽管这些旧真理赖以为基础的理念之确当性一如往昔,但其语词(甚至当它们指涉的依旧是我们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时)却已不再传送其往昔的信念;其论辩的情境也已不为我们所知悉;而且它们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亦几乎无力做出直接的回答。”哈耶克根据二十世纪的实际情况重构了自由思想的语境,定义自由为免于被强制,亦即“许多事情虽为我们所不喜欢,他人仍可以为之”,这对解决一些时代问题是不无裨益的,传统的政治哲学无力应付更复杂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哈耶克走上了一条超越他的老师米塞斯的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非唯理的,同时也是反唯理的。他选择从个体主义的知识论这一技术角度分析自由的意义,使许多人认为他没有将个人自由的价值置于一个足够高的地位,而只是将支持自由的论证作为一种权宜之策。而他本人则指出:“若我们想使那些尚未赞同我们的道德假定的人信服,我们自己就首先不能视这些假定为当然。”在他的这本书中,自由并非一种先验的、不容置辩的伦理预设。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尽管逃避自由亦然――而这并不会因为学者们的论争聚焦在形而上的领域而加强,也不会因为技术分析过多而削弱。技术分析不是为了背叛对自由的信仰,而是列示切实的支撑路径,为了将信仰与盲信区分开来。自由是不可少的并不意味着自由是完美的,自由的完全实现(如果可能)必然意味着解决了自由问题而不必然意味着解决了任何其它问题――尽管自由问题的解决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并非毫无助益,但自由只是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我们完全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或时段自由着然而同时无力且悲苦着。
自由的创造力与进步的可能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有他这么一位老人家的话)。不论这种说法对人或人类的尊严造成了何等的羞辱,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文明的发展和维系往往不取决于人类智慧的设计,而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为未知与偶然之事象的发展提供最多的机会。无论尽如人意的偶然之事是否适时发生(其实很少会“适时”发生),然而我们必须对它们的发生有所准备。
倘若全知全能的人存在,这当然就是不必要的,然而可惜的是人类仍是一群分散的、各自拥有各自知识的臭皮匠。随着所谓社会的发达和文明的进步,众人的分工也日益深化,许多人常常完全无法理解另一些人在做什么或者为何如此。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依然能从其所未认识到的其他人的知识中获益;我不仅仅能从自由中获得自由本身这一益处,还获得了相当多的因其他人使用自由而产生的益处,而他人这种使用自由的方式一般是我们所无法使用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术业有专攻)。文明社会分工及其体系的好处并非哈耶克自己首先发现,其实亚当・斯密早已《国富论》中就已经详尽阐释;而将之用于自由的支撑论述,从密尔到米塞斯也都做过相近的工作,但实际论述的高度都不如哈耶克,反而从斯密的有限理性道路上偏离开来。在哈耶克这里,自由不仅仅是已有的这些益处的原因,还是未来无尽可能性的活动的源泉。倘若将自由禁锢为一种形而上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那会给自由过多的荣誉,也会给自由过多的侮辱。未来的不可知、不可测造就了无尽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浩瀚面前,任何人为创设的至高无上都是渺小而可笑的,人类需要的自由是向它走过去并且意识到自己在向它走,尽管最后走上的道路可能只是无数多条道路中的一个。这样的结论是很难由唯理主义做出的,因为其核心在于通过预设一种普遍性的原则而非对各种实际问题做出切实反应。
不过,自由只是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开辟了道路,绝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即使自由的演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进步也一定离不开自由(且不论是何种程度上的)。将来的将来未必好过将来的过去,但是更好的状态如果存在也必然在将来的演变中出现而不是在对历史的重复中。人们从来无法证明文明“已然、正在、且将会朝着某一可欲的方向演进”,而只是在无限的可能中不断调适和学习,走上了一条是我们今日看来作为结果和既成事实的道路,因此所谓“进步”,依其性质,是不可能被计划的。
当然,所谓进步也不一定就是一个褒义的词语。我们看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已走过的道路使我们人类成为今日这人类,但新的状态未必就一定比旧的状态好。如何评述过去的过去和过去的将来孰高孰低?哈耶克说道,“假使我们停滞于当前的发展阶段,难道我们就真的比百年前或者千年前拥有更多的幸福吗?这一问题很可能是无从回答的。”所有那些田园乡村的、反对“工业主义”乃至“文化快餐时代”的论点,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抗拒,如哈耶克所说,我们眼下的新的生活方式乃是“人类在经历了五十多万年狩猎生活以后在不久前才接受的方式”,这“导致了种种人类迄今尚无力解决的问题”。
如果放弃自由,人类也就不用再做什么努力,不必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未知的事物,更不要说从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自由至少给了我们一些选择,尽管选择意味着责任,而人类除了追求自由的本能之外还有逃避责任的本能。有的选择为何一定好过没的选择?哈耶克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解答,只是简单地说“进步乃是一种为运动而运动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这其中“享受着人类智能的馈赠”。这一问题未必是我们现在能够解答的。从深海中的单细胞藻类一直发展到今日的智慧人类,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进化史上曾有极多的可能性被试探过,除了我们之外绝大多数都走上了进化的死路。可过去的这一切并不必然预示着未来的进路,历史的经验难免有一天被尚还未知的未来的某些境况所否定。此外,也许有意识的智慧文明本能的会选择自由和自由身后的可能性,不然就会出现自由意志的悖谬,因而“理性”有所不及。
知识的传播与进步中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在进步迅速的社会中才能充分展现出其正的外部性,即其成果为大众所分享。在一个静止没有增量的社会无论多少成功多少失败都只是零和游戏。而一切新知识及其裨益都只能逐渐地传播和获得,不可能由社会成员通过刻意安排和理性设计而为众人分享,因为重大的发现多半只是展开了新的广阔前景,必须长期的进一步努力,例如调适、选择、组合及改进,才能使其得到普遍推广和充分使用。这就意味着,始终有人在他人尚未获益于新成就之前就已经从中获益了。
没有这种不平等,迅速的发展和进步便无法实现。只要新知识不会因为垄断而稀缺,便会造就普遍受益的可能,亦即先行者的成就促进了后继者的发展。以今天的话来说,是因为知识因为具有正的外部性。哪怕很多不自由的国家的进步,及其所谓的后发优势,也得益自先发国家的自由的收益造就的正外部性。不过,哈耶克的这种功利主义的辩护和反复强调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自由只不过意味着进步的可能而非进步的必然,倘若自由是因着进步的实现而变得合理和公平起来的,那么:其一,如果进步或者飞速的进步不再可能,那这种不平等的自由是否还有任何其他的支撑?其二,即便进步可以快速的持续,自由与“进步”是否真的能实现对不平等的补偿?
人类社会近四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并不是接下来的四百年繁荣与发展的充分条件。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解决着旧有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地造成新的问题,人们从不曾给出充足的理由证明这一动态的演化和循环是良性的,无论这里所说的是良性的可能性,还有良性的必然性。内生的结构问题和外生冲击都是非全知的我们所无法全然预知的,前者可能长期存在但直到某一时刻才为人们所知,或者人们长期知道但轻视了它的严重性,抑或人类无法彻底了解自身因此直至灭亡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原因。后者则可能完全意外地出现,再准备也来不及。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因为无尽的存在于未来的可能性中是否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虽不能证实,但也无法否证;这尽管不够科学,却未必不是真理。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尽管哈耶克是从个体主义的知识论出发分析自由与进步的助益的,但他的结论却是一个整体主义的辩护。他没有讨论平等的损失为何是可偿的,也没有讨论这种可偿为何一定能通过自由与进步来实现,更何况知识传播的时滞性导致平等的损失是现时的,该损失造成的自由与进步的助益却是延后的,无法既时对应。他只是说“这种不平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才能被视为合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可行的判准尺度”,“长远来看,一些群体先于其他人而发展的现象,显而易见,实有利于后者”,却不说在他前面论述中贡献了各自知识的一一个体此时无法从自由与进步中获得即时的一一对应的对不平等的补偿。即便这种补偿或者所谓“助益”能够实现且合意(或者从某一方面而言不合意但总体来说仍是最优解),他也没有讨论这是如何完成的;这意味着他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
这种整体主义辩护的无力为相反的观点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它使得自由展现了自己的先进而非普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哪怕很多不自由的国家的进步,及其所谓的后发优势,也得益自先发国家的自由的收益造就的正外部性。但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倘若能够选择,为何不能选择一个更平等而缺乏自发进步的政治体系和制度,通过仰赖先发的自由的国家的正外部性而实现被动的模仿和进步?我如此问并不意味着我一定支持这种政治选择,但我至少无法从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中找到足够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来批驳这种不够“自由”的价值观念――即便我真心想要做这种批驳。
5.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篇五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6.《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篇六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7.常见的几种无子果实的原理比较 篇七
现实生活中有些生物的果实是没有种子的, 这些植物的花不经过受精, 也能由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叫做单性结实。
单性结实可分为自然单性结实和刺激单性结实两种。刺激单性结实是指外界给予某种刺激, 如冷、热、光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等刺激而诱导形成无子果实。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有些植物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自发形成无子果实。
如香蕉、菠萝等。香蕉是天然的三倍体, 由于不能形成正常精子和卵细胞, 因而也无法进行受精作用形成种子。
2. 通过某种外源生长素刺激而获得无子果实。
无子番茄的获得即属此类。我们已经知道:子房的发育离不开生长素。农业生产上经常利用外源的生长素类似物 (如2, 4-D, 吲哚乙酸等) 来代替幼嫩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刺激未受粉的花蕾柱头来获得番茄无子果实。
3. 利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子果实。
如三倍体无子西瓜。这种无子果实的获得跟香蕉差不多, 只不过是通过人工诱导形成奇数倍体导致生物不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是人工诱导的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而成, 在形成配子时,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因此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也就不能形成种子。
8.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篇八
【关键词】诗骚传统;抒情性插笔;行走文学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艾芜的《南行记》成为现代边地文学的代表作品,他本人也被誉为行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作家在对外来文学样式的借鉴之上,又对传统中国小说的叙事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使该文本形式极大地表现了它的张力。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由于创作个性、身世经历、文化传统、描述对象等的不同导致了风格的不同。影响文体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在主观方面,作家个性的差异是导致二人的文本风格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资禀性情和身世经历决定艺术家在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时所表现的趣味和倾向。
屠格涅夫幼年的生活环境和被控制的成长状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暗的记忆,使其养成了忧郁敏感的性格。他的创作是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缩影,他笔下的人物是如此。他热爱草原和土地,却不愿囿于专制和落后;离开了散发着苦艾和黑麦芳香的故地,却日日夜夜殷忧祖国而寝食难安;反对农奴制,可是当贵族自由主义运动威胁到“温和君主贵族的宪制”时,他又倒戈追随亚历山大的改革了。他深切同情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希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取得解放。但思想上的自由主义使他既反对农奴制,同时又害怕革命。他终生找不到明确开阔的道路,终生感到自己和所爱的人民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1]他具有矛盾的性格和犹豫的行动,始终在为前途和未来的选择而摇摆。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他的胸中蕴藏着当代的一切哀愁和麻烦。”[2]可是,却不能选择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来行走。所以,他只能生活在他国,遥望屡遭磨难和罹遇的故国人民。
艾芜的《南行记》虽然写的是边地人民的艰难生活境遇,但由于作家积极、热烈的主观色彩的注入,整个文本显得明丽和生气勃勃,明显不同于《猎人笔记》中沉静和忧郁的格调。艾芜的个性,我们从他的本名——“汤道耕”来看:“道”字寓意秉承道学传统,以儒学正道为修身己任,精神构架中充盈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国为民奋争的气质;“耕”字传达出的是他的成长与土地的深厚情谊,肥沃土壤的厚重让作家对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关爱,对滇缅边地人民生活的恶劣自然环境、不合理旧制度压迫下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与笔下的人物能够在悲惨的境地之下共生,却能够保持一种蓬勃的气质,应对大自然和旧社会的挑战。他的第一种身份是一位流浪者,第二种身份才是一位作家。
文体是文本的表达方式和组织方式,这只说出了文体一方面的属性,另一方面,文体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文体总要表现客观外部世界(要打上创作主体的主观印记)和主观精神世界(常常表现为二者兼而有之),直接或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人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个价值世界;对于什么是美善丑恶的判断。而价值世界就是文化的核心。说文体是一种文化形式,就表现为文化对文体控制和操纵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最终要受到总的文化背景的制约。
广袤的俄罗斯草原与华夏民族虽同为大陆型农耕文化,但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极大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和宗教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主要散居于森林、沼泽、草原中。试想摆脱孤独的渴望、对于被遗弃的恐惧以及对可怕自然现象的畏忌,迫使他们寻求聚合。于是,个别地方的居民、个别的部落,根据共同的符号结合起来。多个部落图腾崇拜的集合,在广袤的平原上就产生了对多神的崇拜。严格地说多神教不是宗教,也不是一种学说,而是各种仪式和一系列崇拜对象的集合体,农耕生活对东斯拉夫人的信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农业完全受到大自然的摆布,收成的好坏取决于天气:炎炎烈日可以晒死禾苗,阵阵大风经常毁坏庄稼,绵绵阴雨又会使谷物霉烂。而东拉斯夫人又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认为这些力量都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把它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东斯拉夫人相信,威力无边的主宰者无所不在,森林中有林神、鸟神,水里有水妖,家里有家神。多神教的偶像崇拜、祭祖以及婚丧大事时举行的各种典礼和仪式,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成长。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童话、传说、劳动歌曲、谚语等等也相继产生了,在文本《猎人笔记》中均有反映该文化意识的表现。
第二个方面,拜占庭基督教文化深深浸润了俄罗斯人。对穷人的怜悯是基督教的重要准则,在弗拉基米尔时期,平常的慷慨变成了仁慈、怜悯、善良等基督教的美德逐渐为社会认同。基督教所倡导的苦修和节欲也在罗斯得到体现,自11世纪的洞穴修道士始,编年史上说“修道士们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俄罗斯”。苦修和节欲的精神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尤其是经常赋予民间的受官方压制的思想和运动以神圣的色彩。为了生存而进行同自然界的斗争,对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善于应付一般的危险和困难,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幸具有坚强的忍耐力。克留切夫斯基曾说,在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像俄罗斯这样不娇生惯养、不奢望贪求、不期待自然和命运的恩赐。[3]由于居住分散,同外界来往更少,他们养成了比较内向、谨慎、喜欢独自内省的习惯。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议论过去多于设想未来,关注后果而不是设立目标,而在一再的失望之后则不顾一切地向命运挑战。
较之于罗斯文明形态,华夏文明早在西汉时期大一统的历史局面就已经形成。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和封建皇帝家天下的统治,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泛神论产生的可能。浸染知识分子内心的是为国效力、为民争先的精神。当他们置身贫苦百姓中时,一种发自肺腑的关爱、体悯劳苦大众的感情,便体现出来了。作家主观性气质就体现得尤为强烈,契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由于中华民族有过极长极发展的农业经济,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人与土地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人对土地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由于农业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而家庭关系以血缘关系来维持的,社会是以家庭模式为基础建立,社会伦常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政治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我实现之路,把政治观念与亲族观念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诗教传统必然给生活在以儒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的人以深刻影响,并且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伦理政治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原型,把一切统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上。中国文化的诗教传统把伦理、政治、文艺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是主观性的东西,但古代诗人并不把他视为个人情感,而是更多地把它与政治伦理与情操联系起来,凝聚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在《南行记》中,就可以发现作者艾芜主观性色彩强烈,如“这世界,该翻个身了!”(《人生哲学的一课》)“我以为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松岭上》)“看见这可怜的人吐出可怜的声音,我便不由得转成另一种心情原谅他!”(《我们的友人》)“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啊!”(《我的爱人》)……。endprint
屠格涅夫的抒情性源于其独特复杂的自然观,而艾芜文学创作的抒情性来源于中国两千年来强大的诗骚抒情传统。小说的抒情性体现在诗的核心要素——诗意对小说的渗透,使得情绪和意绪在小说中大量出现。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形成强大的抒情成规,这种成规就像一列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停车以后仍有强大的惯性。所以诗对该时期小说的渗透不可否认有这种惯性的作用。文体变异一个常见的途径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体之间的交叉、渗透实际上是多种结构规范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妥协和相互驯服。鲁迅小说对中国“抒情诗”传统的自觉继承,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与古典文学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民族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除鲁迅外,吸取古典诗歌传统以开辟小说新文体的现代作家还有郁达夫、废名、艾芜、沈从文、孙犁等。[4]诗骚传统之移入小说对文体的转化主要是突出了情调、意境、抒情,大大降低了情节在小说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小说结构的非情节化。
两个文本都表现出明显的抒情色彩,《猎人笔记》抒情性刻画体现在屠格涅夫对草原、树林环境的准确细腻描述上,这是典型的俄罗斯抒情插笔。在《白净草原》篇中,屠格涅夫用了暗红的太阳、淡紫色的云雾、柔软的白边的金灰色的云块、蔚蓝色的天空、迎着落日的云彩形成了玫瑰色的团块、鲜红色的光辉照临着渐渐昏黑的大地。语言平实、优美异常,这抒情性表现在对风景的描绘,完全表现出屠格涅夫独特的自然观。屠格涅夫完全是醉心于大自然,自己完全融入其中。由此可看作屠格涅夫的自然观,他把人和自然一样地平等和自由。
俄罗斯抒情插笔是俄国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表现在对风景的抒情描写时总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评价。而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普希金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一开始就与当时巴尔扎克或者是狄更斯的细节描写不同,它虽然也是以再现生活环境和人物行动为目的,但又不是客观的描写,而总是渗透着作者的感情的评价。果戈理作为“俄国散文文学之父”,他的天才表现在用幽默和讽刺的表现手法嘲笑俄罗斯的全部丑恶。想来,果戈理的小说规模大、展示了深广的社会画面,也更为猛烈和直接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但值得一提的是,果戈理在《死魂灵》第一部结尾处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的喷发,书写了一段洋溢着激情的“抒情插笔”,这一点与普希金流派又交汇到了一起。
文学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符号的重要方面,文学文本作为所有文化文本的精华之一,集中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受着文化的制约;而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符号的结构范型,同样既表征着文化也受文化的制约。著名艺术史家伍尔夫林深刻地指出:艺术风格的变化总是能成功地表现其时代的生活理想、感觉方式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因为对艺术史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和各个时期的风格作比较更合乎情理的了”。[5]前苏联的学者卡冈与鲍列夫也曾对风格的文化意味给予特别的关注。卡冈指出:“风格的结构直接取决于时代的处世态度,时代社会意识的深刻需求,从而成为该文化精神内容的符号。”[6]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就透露出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社会情境,贵族的作为和农奴的命运。屠格涅夫与下层农奴们的接近,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处世态度和文化理想。艾芜的《南行记》对边地生活的全景式展现,同样表达出新的一代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的血肉相连的情谊。在同样对于旧社会秩序进行批判的立场上,他们也都鲜明地体现出了自己的个人风格。鲍列夫则认为:“风格是某种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使该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风格是表征一种文化的构成原则。”[7]一个对象一经得到了风格上的表现,同时也获得了文化上的意义。风格是“被艺术再现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世界面貌的模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观念、理念、选材的一个开放、革新、变革的时代,也是文体变革的一个时代。当代文学正继续着这场文体革命,将近一百年现当代文学几乎学习借鉴了西方数个世纪的文学实践,尽管成就各有千秋,但从文体学的意义来说,这些借鉴和创造充分体现了现当代艺术家们对文体的重视。也正是这样,中国文学才融入了世界文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
《猎人笔记》促进了年轻的高尔基的精神发展,他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中叙述他读过“异常卓越的《猎人笔记》”和其他一些优秀作品后的情况,他说:“这些书洗涤了我的身心,像剥皮一般给我剥去了穷苦艰辛的现实的印象。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好书,我感到自己对于好书的需要。”同样今天的我在读到《猎人笔记》和《南行记》时,听到高尔基的话就如同邂逅知音般的感动,知道了什么是好书,知道了好书为什么能够拥有浩大的读者群。因为好书在展现艰难现实的同时,还能带来睿智的幽默的含蓄的体验,带来勇气和鼓舞。此刻我有着对草原树林的向往,也有着因为生活在今天的边地油然而生的亲切与喜悦。
参考文献
[1]王智量,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2]布罗茨基.俄国文学(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3]克留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2013.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伍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译本)[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卡冈.文化系统中的艺术[J].世界艺术与美学,
[7]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9.《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笔记 篇九
《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
第一章 广告文案
第二章 广告文案的立足点、创作原则和要求
第三章 广告文案的写作准备
第四章 广告文案的构思和思维激发
第五章 广告文案标题和标语的写作
第六章 广告文案正文和随文的写作
第七章 系列广告文案的写作
第八章 广告文案的语言艺术
第九章 不同广告媒体的广告文案写作
第十章 不同内容广告文案写作
第一章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广义的指广告作品的全部,不但包括文字,而且包括图画等部分;狭义的指广告作品语言部分。我们认为,广告文案不仅包括已完成的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还包括以语言文字为广告作品的最终完成提供蓝本的那一部分。
*广告文案的市场取向:
一是促销力,即能够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有效的促进产品销售的能力;
二是塑造力,即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为产品长期销售奠定基础的能力。
广告文案的符号特性:
信息性;理据性;情感性;生命性。
广告文案的文化意蕴:
1、广告文案受制并体现特定民族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想方式;
2、广告文案需尊重诉求对象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广告文案需符合道德伦理,遵守法律法规;
4、广告文案与流行文化的互动性:广告文化可以创造一种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广告文案的创作。
广告文案的审美效应:
格调美;形象美;意境美;谐趣美;韵律美。
韵律美是语音形式上所体现的一种美感,要求音节相称(如双音节词相称)、平仄相间、合辙押韵、叠现有致(叠韵、叠音)、响度适宜。
广告文案结构及分类:
结构:AIDCA模式
标题——引起注意——A(attention)
副标——保持兴趣——I(interest)
正文——挑动欲望——D(desire)
口号——建立信心——C(conviction)
随文——促使行动——A(action)
第二章广告文案的立足点、创作原则和要求
*广告文案立足点:
为沟通物性(产品个性)和人性(消费者生理需求和心理渴望)寻找巧妙的语言表达。
方法:
1、从产品中寻找独特的功效和利益来吸引消费者,以物性诱发人性;
2、发掘产品个性和消费者个性的共鸣点,或者说探求物性与人性的共鸣点;
3、如果同质化产品较多,就要想办法在物性上附加人性的内涵。
*广告文案的创作原则:
1、真实性原则:实事求是地描绘;准确清楚;
2、实效性原则:实用有效,找准卖点;拉近距离,亲和力强;
3、原创性原则:要求广告文案写得新颖独特,既不能重复和模仿别人,也不能重复和模仿自己。对于这一点要有正确的理解,他不是抛开广告目的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真实性、实在性基础上的一种自由创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
4、和谐性原则:适合文化语境;符合整体构思。
*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
KISS公式:Keep it sweet and simple.(令其甜美并简洁)
简明扼要;打动人心;通俗易懂。
第三章广告文案的写作准备
广告活动程序:
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创作——广告发布——效果评测
广告文案写作程序:
准备——构思——撰文——修改
*广告文案写作准备阶段:
1、对产品的理解和把握:认识产品特性与功能;明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
2、对市场的认识和分析: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对象;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
3、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把握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购物动机和接受心理。
4、对客户要求和感觉的把握:
第四章广告文案构思
广告文案构思与广告创意的关系:
创意:表现广告主体的新颖构思、意念或主意、点子。
1、从过程来看,广告创意先于广告文案的构思;
2、从作用来看,广告创意制约和影响着广告文案的构思;
3、从操作上看,广告创意大多是集体讨论来确定的,广告文案构思则基本上由文案撰写者本人完成。
信息的梳理和主题的提炼:
梳理:
1、解决那些信息需要表现,那些不需要表现;
2、区分那些信息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
广告主题:广告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一公式:广告主题=广告目标+信息个性+消费心理
广告主题要求准确、深刻、新颖。
诉求方式的选择:
*理性诉求:通过说服、讲道理的方法,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购买商品的理由,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或忠诚于该商品的一种广告方式。
*感性诉求:通过感情的渲染、情感的撩动,让消费者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或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反应,从而
使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广告方式。(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情)
情理结合诉求:
文案风格的确定:
豪放型;稳健型;婉约型;朴实型;幽默型。
广告文案的思维激发:
1、抽象思维的运用:概念的阐发;判断的形成;推理的渗透;逻辑规律的制约。
2、形象思维的展开:从表象到意向的转换;抽象的意念具象化;巧妙的联想;丰富的想象;
3、灵感思维的诱发:特征——突发性、非自觉性、独创性;阶段——蓄势、专注、顿悟。
4、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经常运用横向思维思考问题;注意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开发;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第五章广告文案标题和标语的写作
*广告标题:(headline)放在广告文案最前面、起引导作用的简短语句,旨在传达最重要的信息内容或者激发消费者阅读的兴趣。(提示作用、诱导作用、促动作用)
*广告标语:(slogan)又称广告口号或广告语,指表达企业理念或者产品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加深印象、长远销售、树立形象)
*广告标题与广告标语的区别:
1、信息内容上,广告标题侧重于诱导和吸引,输出主要信息;广告标语则是对企业个性或产品特征进行人性化的概括,侧重用最精炼的语言沟通物性和人性。
2、形式上,标语比标题更讲究顺口流畅,言简意赅,易读易记,更讲究句子的锤炼和词语的推敲以及音韵的和谐。
3、表达效果上更有千秋,标题注重短期效果,标语注重长期效果。
广告标语的撰写:
要求:
突出产品个性或企业精神,有强烈的品牌意识;
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简洁流畅,容易背诵,容易流传;
构思新颖独特,不能人云亦云;
契合公众心态,发掘文化内涵。
写作过程:
第一步确定最重要的信息内容;
第二步寻找最能与消费者沟通的表达方式;
(返璞归真法;幽默引人法;唤起共鸣法;烘云托月法;正话反说法;赞赏顾客法)
第三步提炼最精粹最到位的语言。
切忌自吹自擂、空洞无物、牵强附会、文字游戏和格调低下。
广告标题的拟定:
形式:单行题、复合题;直接标题、间接标题。
表达技巧:新闻报道法、利益承诺法、悬念吸引法、问题引发法、品牌断定法、效果感叹法。
第六章正文和随文的写作
正文结构:开头、主题、结尾。
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平行结构等。
如何开头:
1、注意与标题的衔接;
2、从目标消费者的难题或目标消费者的关注点切入;
3、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受众的关注与思考;
4、通过具体的情景描绘,给整篇文案创造一种氛围,定下一个基调;
5、以概括性的语言说明产品或企业的整体水平,给受众以总体的印象。
主题展开:
1、承接开头进一步延伸;
2、回答开头提问展开;
3、与开头内容形成转折;
4、加小标题以平行叙述展开。
如何收尾:
1、语言要简洁有力,一两句话即可;
2、内容要有鼓动性和煽动性。
正文类型:说明型、记叙型、描写型、论证型、感化型、对话型等。
随文内容:品牌全程、企业全称、地址等;关键要确保每条信息清楚无误。
第七章系列广告文案写作
系列广告文案:指内容上相联系、风格上保持一致的一组广告文案。
特点:内容密切相关;风格和谐一致;结构相近相似。
展开方式:重心转换式;角色更换式;整体分解式;化解难题式;悬念吸引式;类比展开式
写作注意事项:注意语言的相互呼应和风格的一致性;选择适合产品或企业自身特点的展开方式。
第八章广告文案的语言艺术
1、广告文案的语言规范
(1)用字正确,消灭错别字;
(2)遣词准确,避免用词不当。
(3)造句合理,防止出现病句。
2、*广告文案的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的内心深处。
(2)广告主视角。以诚相见,金石为开。
(3)消费者视角。诉说内心的感受与渴望。
(4)产品视角。让产品站出来说话。
(5)广告作品的元视角。反顾自身,调侃自己。
(6)旁观者视角。漫不经心,一矢中的。
(7)利益相关者角度。巧设利益连环套。
(8)几种角度的综合使用。
*叙事角度:作者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进行叙述时采取的视角、口吻或立足点。
3、广告作品的叙事人称
第一人称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情景感;第二人称能给人相互交流的平等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给人的距离感较大,但它能与全知视角结合起来,扩大了叙事空间,适合时空跨度大的叙述。
4、广告文案的修辞技巧
比喻;双关;对偶;排比;引用和仿拟;夸张;对比和反衬。
第九章不同媒体广告文案写作
报纸广告文案写作:
1、标题要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与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标题;能挑起人自负心理的标题;能吸引读者好奇心的标题;富有新闻性的标题;
2、正文要更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3、随文要更有驱动力。
4、正确处理篇幅和版面的关系。
杂志广告文案的写作:
1、语言要符合杂志读者的品位和文化素养;
2、内容详尽具体,讲究实效;
3、理性诉求为主;
*电视广告文案写作:
1、写作步骤和格式:
(1)步骤:产品定位——电视广告创意——文字表达——修改完善
(2)格式:通常写成创意脚本;还有分镜头剧本。
*创意脚本:电视广告文案的一种,即将画面部分和音响部分分开来写,中间用一条竖线隔开,每一个镜头表上序号。
*分镜头剧本:电视广告文案一种,要把镜号、镜位、摄法、画面、音乐、音效、画外音、片长等因素分开来写。
2、电视广告文案的制约因素:
(1)对象的制约;
(2)市场的制约;
(3)费用的制约;
(4)时间的制约。30秒最多16个镜头,130汉字;15秒最多8镜头,60汉字;5秒之能表现产品外观和标版。
(5)社会的制约。
3、具体要求:
(1)注意以动态的视觉形象诉说产品和企业的信息重点;
(2)树立“声画对位”的观念;
(3)语言要在画面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4、电视广告词的应用:
*电视广告词:电视广告作品中语言文字部分,即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
(1)以人物语言或画外音引导观众注意画面,揭示产品的内在特性。
(2)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以字幕和画外音强调企业名称和品牌名称。
(4)以广告语树立品牌形象,强化受众的记忆。
5、画面的语言描述:
(1)注意语言描述的视像性;
(2)运用蒙太奇思维;
(3)运用画面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6、电视广告文案写作类型
实证型;推介型;情节型;场景型;意境型;幽默型。
广播广告文案写作:
写作要求:亲切自然;形象可感;避免误听;适当重复。
常见文体:说明体;对话体;小品体;相声体;快板体。
第十章不同广告内容文案写作
1、消费品类:
(1)食品:营养、健康、味道;
(2)饮料:营养、健康、格调品位;
(3)酒类:品质、文化、个性;
(4)服装、鞋类:时尚、品牌、审美情趣、个性、质地、身份象征;
(5)化妆品:美化功能、护理功能;
(6)日用小商品:功能诉求、营造日常生活气氛、增加产品新信息
(7)药品:熟悉法律;健康
(8)家用电器:品质、功能、价格、服务、品牌、企业实力
(9)房地产:品质、地段、价位。功成名就的回报、都市中的一方净土、文化氛围。
2、生产资料类:
(1)内容上以质量、功能、价格和服务诉求为主,强调产品给企业带来效率,以及如何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难题;
(2)方式上以理性诉求为主,适当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以增强权威性和专业性。
(3)语言上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或相关人员,给人以诚实感和信誉感。
3、旅游广告:要以旅游地本身的特色作为诉求重点,然后以煽动性的语言来鼓动消费者。
4、交通运输广告:快捷、舒适。
5、饮食服务:独树一帜的风味、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
6、信息产业:
(1)渲染信息产业的时代感、趋势感,让受众有一种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的紧迫感;
(2)强调信息业务能为单位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利润,或者为个人带来方便;
(3)注意将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与消费者的个性融合在一起。
7、企业形象类:
8、社会公益类:
(1)避免用说教的方式或训斥的口吻与受众说话;
(2)诉求集中单一,正文非常简短,以少胜多,甚至不用正文,仅用标题和口号;
10.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篇十
科学研究的方法:
1.提出理论 2.收集资料 3.分析
4.证实或证伪;
关键概念(Key Concepts):
1.循环流向图circular-flow diagram
a visual model of the economy thatshows how dollars flow throughmarkets among households and firms.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a graph that shows the combinationsof output that the economy canpossibly produce given the available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availa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3.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y-widephenomena, including inflation,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growth.4.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interact in markets.5.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describe theworld as it is 6.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the world should be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既可以作为科学家来观察世界,也可以作为决策者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时,是科学家;改善世界时,是决策者。
一、经济学家如何运用科学方法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他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生物学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样:他们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二、考虑假设和模型如何阐明这个世界
1、假设的作用
使问题理想化和简单化,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影响;
2、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用模型来了解世界,通常包括了图形和方程式。
经济学家用假设撇开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的许多经济细节。所有模型都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三、两个简单的模型——循环流向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1、模型一:循环流向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2、模型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并澄清一些基本思想。我们已经用它来说明第一章简单地提到的一些思想:效率、交替关系、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五、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作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评价规范表述涉及到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不能判断的规范表述。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许多经济学仅仅是努力解释世界的运行;但经济学的目标往往是改善世界的运行。
六、经济学家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经济学家认识到在大多数政策决策中都涉及到交替关系。一项能提高效率的政
策以损害平等为代价。一项政策会有助于子孙后代,但伤害了现在的一代人。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和决策者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著作间接地影响政策。
七、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分歧
有三个基本原因: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经济学家可能实际上是一致的,但一些不懂装懂的人或古怪的人的建议混淆了这种共识。
八、凯恩斯的忠告
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些忠告:
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下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学科吗?一门容易的学科,但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各种天赋的罕见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为着未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果断而客观的情绪;像艺术家一样冷漠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
11.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篇十一
考虑具有固定时刻脉冲的控制系统
undefined
式(I)中undefined。u是控制向量,Δx(tk)=x(t+k)-x(t-k)。f,Ik为分段函数并使控制系统(I)的解存在。
同时考虑如下纯量常微分系统
undefined
式(II)中g∈C[R+×R+×R+,R+],λ0(t)∈[R+,R+]为一给定的函数。为方便起见,引入下述记号和定义:
记K={σ∈C[R+,R+],σ(s)严格单调递增且σ(0)=0};
CK={σ∈C[R+×R+,R+],对每个t有σ(t,s)∈K};
v0={v∈PC[R+×Rn,R+],关于x满足局部lipschtz条件且undefined
S(h,ρ)={(t,x)∈R+×Rn:h(t,x)<ρ};
E={u∈Rm:U(t,u)≤λ0(t),t≥t0}。
其中U∈C[R+×Rm,R+],且对每一个undefined存在。r(t,t0,w0)为比较系统(II)在[t0,∞)上的最大解。若λ0(t)≤r(t),则此时控制集合E就是以往考虑的控制集合Ω。
设对应于一给定的u∈E,控制系统(I)的解为x(t,t0,x0,u)。
定义 设h0,h∈Γ,对每一个控制向量u∈E,称相应的脉冲控制系统(I)是
(h0,h)-稳定:如果对任意ε>0,t0∈R+,存在δ=δ(t0,ε)>0,使得当h0(t0,x0)<δ时,有h(t,x(t))<ε,t≥t0。
引理[5] 设
(i) m∈C[R+,R+]且
undefined,其中g∈C[R+,R+];
(ii) r(t,t0,w0)为常微分系统
undefined
在[t0,∞)上的最大解,则m(t0)≤w0意味着m(t)≤r(t),t≥t0。
利用引理,我们可证得如下新的比较结果。
定理1 假设
(i) m,v∈PC{σ:R+→R+在(tk-1,tk]连续且σ(t+k-1)存在,k=1,2,…},g同系统(II)中的假设且有
undefined
(ii) g(t,w,v)关于v非减;
(iii) λ0(t)∈[R+,R+]为一给定的函数,且有v(t)≤λ0(t),t≥t0;
则m(t0)≤w0意味着m(t)≤r(t),t≥t0,其中r(t)为比较系统(II)在[t0,∞)上的最大解。
证明 当t∈(t0,t1]时,记g0(t,m(t))=g(t,m(t),λ0(t)),由条件(i),(ii),(iii)知
D+m(t)≤g(t,m(t),v(t))≤g(t,m(t),
λ0(t))≡g0(t,m(t)),
由引理,得m(t)≤r1(t,t0,w0),其中r1(t,t0,w0)为系统(II)在[t0,t1]上满足r1(t+0,t0,w0)=w0的最大解。再由m(tundefined)≤m(tk)及上式推知m(tundefined)≤wundefined,其中wundefined=r1(t1,t0,w0)。
当t∈(t1,t2]时,再利用引理,得m(t)≤r2(t,t1,w+1),其中r2(t,t1,w+1)为系统(II)在(t1,t2]上满足r2(tundefined,t1,wundefined)=w1的最大解。这样继续下去,可得
m(t)≤rk(t,tk-1,wundefined)t∈(tk-1,tk],k=1,2,…。
其中rk(t,tk-1,w+k-1)为系统(II)在[tk-1,tk]上满足rk(tundefined,tk-1,wundefined)=wundefined的最大解。
定义
undefined
易知undefined为系统(II)的解且undefined,又r(t,t0,w0)为系统(II)的最大解,所以m(t)≤r(t,t0,w0),t≥t0。证毕。
借助利亚普诺夫函数和定理1,我们得到如下关于脉冲控制系统(I)的比较定理。
定理2 假设
(i) h0,h∈Γ,h(t,x)≤ϕ(t,h0(t,x)),(t,x)∈S(h0,ρ0),ϕ∈CK;
(ii) V∈v0,且存在a∈CK,b∈K,使得
V(t,x)≥b(h(t,x)),(t,x)∈S(h,ρ);
V(t,x)≤a(t,h0(t,x)),(t,x)∈S(h0,ρ0),ρ0<ρ;
(iii) (t,x)∈S(h,ρ0)时,
h(t+k,x(tk)+Ik(x(tk)))≤ρ;
且当(t,x)∈S(h,ρ)时,
D+V(t,x)≤g(t,V(t,x),U(t,u)),t≠tk;
V(t+k,xk+Ik(x(tk)))≤V(tk,x(tk)),t=tk;
其中g(t,u,v)对每个(t,u)关于v非减。
则由系统(II)的零解的渐近稳定性可以得到对于每一个控制向量u∈E,相应的脉冲控制系统(I)为(h0,h)-渐近稳定性。
证明 (1) 以稳定为例。任取0<ε<ρ<ρ0。
由式(II)零解稳定,存在δ1=δ1(t0,ϵ)>0,当w0<δ1
w(t,t0,w0)
取δ=δ(t0,ε)<ρ0,使得ϕ(t0,δ)<ρ,a(t0,δ)<δ1设u∈E为任一控制向量,相应的系统(I)过(t0,x0)且满足h0(t0,x0)<δ的解x(t)=x(t,t0,x0,u)。由定理2条件(ii)知
b(h(t0,x0))≤V(t0,x0)≤a(t0,h(t0,x0))
所以h(t0,x0)<ϵ。
下证h(t,x(t,t0,x0,u))<ϵ,t≥t0。否则,必存在某一u0∈E,相应的控制系统(I)过点(t0,x0)且满足h0(t0,x0)<δ的解为x(t)=x(t,t0,x0,u0)。存在t1>t0,tk
h(t1,x(t1,t0,x0,u0))≥ϵ,h(t,x(t,t0,x0,u0))<ϵ,t0≤t≤tk。
由上式及条件(iii)知,h(tundefined,x(tk)+Ik(x(tk)))≤ρ;
故存在t0:tk
(t,x(t))∈S(h,ρ),t0≤t≤t0。
取w0=V(t0,x0),令m(t)=V(t,x(t)),t0≤t≤t0。
由定理2条件(ii),(iii)及定理1知
m(t)≤r(t,t0,w0),t0≤t≤t0 (2)
式(2)中r(t,t0,w0)为比较系统(II)在[t0,∞)上的最大解。这样由式(1),式(2)及假设得
b(ϵ)≤b(h(t0,x(t0))≤V(t0,x(t0))≤
r(t0,t0w0)
矛盾,故对每一个控制向量u∈E,相应的脉冲控制系统(I)为(h0,h)-稳定。
(2) 以渐近稳定为例。
假设系统(II)的零解为渐近稳定时,由(1)可知系统(I)是(h0,h)-稳定的。即对于每一个控制向量u∈E,相应的脉冲控制系统(I)的解x(t)=x(t,t0,x0,u)。当h0(t0,x0)<δ时,有h(t,x(t,t0,x0,u))<ϵ,t≥t0。从而由定理2的条件(i),(iii)可得式(2)对所有t≥t0均成立,即
m(t)≤r(t,t0,w0),t≥t0 (3)
由系统(II)零解吸引的定义可知,存在T=T(t0,ϵ)>0,当w0<δ1时,过(t0,w0)的任一解w(t,t0,w0),有w(t,t0,w0)
b(h(t,x(t,t0,x0,u))≤V(t,x(t,t0,x0,u))≤r(t,t0,w0)
从而h(t,x(t,t0,x0,u))<ϵ,t≥t0+T,由定义知脉冲控制系统(I)为(h0,h)-渐近稳定,证毕。
参考文献
[1] Liu Xinzhi.Practical stability of control system with impulse effects.J Mathanal Appl,1992;166:563—576
[2] McRae F A.Practical stability of impulse control system.J MathanalAppl,1994;181:656—672
[3] Lakshmikontham V,Matrosov V M,Sivasundaram S.Vector Lya-punov function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nonlinear systems.The Neth-erlands:Kluwer,1991:119—123
[4] Lakshmikontham V,Leela S,Martynyu A A.Practical stability ofnonlinear systems.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1990:15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