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2024-06-27

高考作文素材:理想(精选14篇)

1.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篇一

以“目标”或“理想”为话题作文

生活若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犹如缘木求鱼,终将徒劳无功。长跑赛场上,一运动员偏离了跑道,朝着离自己比较近的一根晾衣绳冲刺,不知是不是他把该绳子当成了终点线?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联想到怎样的见闻或经历?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导写]

这个材料作文内涵不难理解。没有审题障碍,同学们拿起笔都觉得好写。提示语的第一句“生活若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犹如缘木求鱼,终将徒劳无功。”是中心句,也是材料的主旨。可提炼“我们的生活中要有正确理想”“我们的生活中要有正确目标”等观点。也可以“目标”“理想”为话题来写,但必须紧扣材料的主旨或隐含的观点。我们可以畅写自己的理想,讲述他人的志向,都能写出一二,可这个话题难就难在写出新意。如何出新呢?

写人类的理想要写出波澜,一波三折。如果简单的叙写自己的理想是断然不能打动他人的。刘墉的《传家宝》就是叙述了一家几代人为守住一幅王维真迹而活下来的曲折生动故事。给人们带来诸多启迪。赞美了坚守信念的美德。可以从动物、植物的角度,写达到理想或目标必备的要素,或赞美实现理想必备的品质,如端木蕻良的《耐力》,借物抒情,选取具有耐力的鸽子和骆驼两种动物,通过对比赞美它们为达到目标的执着、坚忍、忠诚的品质,实则赞美人类的品质;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比、衬托、拟人突出百合花的追求精神,表达作者的志向。童话、寓言、小说都是出新的较好文体,《走出墙角》就是以童话的形式写出小黄花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例文一]

那截树枝

相传有一只小鸟,它的理想就是飞过汪洋大海。但是一路上有太多的风雨,仅凭小鸟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它选择了一截树枝,以便于自己能够随时休息。最终,这只小鸟飞过了海洋。

实现理想的旅途中总会有许多风雨,你是否会因为那些而偏离正轨?如果是,就请找好你实现理想所必须的那截树枝吧,它会为你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

那截树枝可以是坦言失败。我一直很喜欢沈从文,尤其是沈从文身上所散发出的名家风范。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名为《沈从文“写课”》给了我诸多启示。何谓“写课”?原来是沈从文第一次给同学讲课的时候太过紧张,准备好的一堂课的内容几分钟就讲完了,随后他拿笔在黑板上写了原因,坦言自己的失败。假设那截树枝是坦言失败,我想即使失败了我们也能够重新站起来,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矢志不移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

那截树枝可以是谦逊。中国有句古语:“满招损,谦受益”,所以谦逊是实现理想必要的素质。一个人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步步为营。自然界中有一种很奇妙的现象——静水深流。投身到人的身上也就是说凡是有能力的人从来不显露自己,正所谓“真人不露相”。假设那截树枝是谦逊,我们就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量力而行,将理想一点点转化成现实。

那截树枝还可以是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要想向前走,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信任便是这主要因素。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我们更不可能凡事都自己克服。所以我们需要信任,同他人一起共创美好未来。假设那截树枝是信任,那么为理想奋斗的就不只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实现理想的机率自然而然就加大了。

无论你选什么,但那截树枝绝对不可以是逃避,骄傲与猜疑,否则就像运动员冲出跑道,离理想越来越远。

有一位大师穷尽其一生练就了“移山大法”,但秘决只有一个:“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真正移山是不可能的。理想也正是这样,我们需要自己去争取,而那截树枝使我们不会偏离目标。

去追寻理想,风景这边独好。

[点评]

作者说:写作前突然想起了那个关于小鸟的故事,它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个题目。我思考了一会,发现它正好适合要写的作文,于是我便引用进文章作导入语。由此我想到,不要忽视生活中的任何细节,它对于我们日常的写作至关重要,极有可能成为写作素材。要是我们多关注一下这些细节,选材才真正是“选”。本文中有许多引用,如沈从文写课的事例、诗词俗语及移山大师。我自认为这已经够多了,但遗憾的是由它们而阐发的议论不够深刻。光引用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说理论证,这是我的感受。

文章最突出的问题是语言不够精练,个别语句经不住推敲,有些地方辞不达意。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写作速度太快。还有一方面就是为了充字数。以后要花些时间检查、推敲,改善情况。

同窗说:“坦言失败”、“谦逊”、“信任”这是理想航道上所必需的,作者由一截树枝想到,实现理想的因素,切入角度小,哲理深刻,语言平凡却深刻,引用较多,很能令人信服,以小见大,很有新意。

老师说:你的文章写得较有文采。将抽象的实现理想所必须的因素,化在了那截树枝上,借助小鸟的故事,大师的故事将道理说得生动、有趣。而沈从文的例子,引用的名言又使得说理更有说服力。以小鸟故事始,以大师故事结束,中间从几方面论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被评为一类卷,得分为满分。

[例文二]

走出墙角

墙角边上,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竟然生长出一朵小黄花。

它刚立足于世间,便好奇地环视四周,这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墙角,四周都笼罩在一片晦暗之中。它不禁皱了皱眉头,抬头望了望搏击长空的雄鹰,一种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瞧!它们在那无垠的空中,扇动着雄健丰满的羽翼,自由遨翔。

小黄花很不甘心,同是世间生物,为何自己就要生存于这被遗忘的墙角之中。它并不是自大,只是不想孤芳自赏,它渴望走出墙角,朝外面的世界看一眼,哪怕一眼也好。

小黄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邻居青草,却遭来了它的热讽,“我们就这个命,别怨天尤人了,听说外面危机重重,还不如这里呢!”

小黄花不信,它不愿永远做个井底之蛙,在墙角的那边,一定五彩缤纷。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与伙伴们捉迷藏的小男孩竟然踏入了这“人迹罕至”的墙角之中。

小黄花被脚步声惊醒了,突然间它眼前一亮,兴奋得“手舞足蹈”。小黄花轻声叫喊道:“喂——你好。”声音传到了小男孩的耳边。

“你是谁?”

“我是墙角边上的一朵小黄花。”小男孩蹲下身来俯视着小黄花。“叫我有事吗?”“我想,我想让你带我离开这儿,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你是说要将你连根拔起吗?”小男孩吃了一惊,“那样不久你就没命了,还去看什么大千世界,这儿挺好的!”“拜托你了,我——”外面的声音打断了小黄花的话,“我们该回家了。”小男孩立马站起来,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小黄花叹了一口气,邻居青草笑道:“也只有你这么傻,你看吧——你要是什么奇花异草,别人或许还会把你带回去种植,可你——”小黄花不予理睬,以青草的话来说,它又在做青天白日梦,青草无奈地摇摇头。

小黄花每天都在等待着每一个难得的进入者,但青草却讨厌这些不速之客的打扰。小黄花幻想墙角那边的样子,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坪,竞相绽放的花姐妹迎来了一只只嬉戏的蝴蝶……小黄花陶醉其中,它心中的那份信念更加坚定了。

一群红领巾进入了墙角,义务做打扫工作。小黄花彬彬有礼地向他们诉说:“我是一朵小黄花,我想出去瞧瞧,你们能帮助我吗?”

这群红领巾原本还比较好奇,耐心地听着这一切,可仔细一听,笑笑走了。

只有一位红领巾同情地望望小黄花:“好,我答应你!”小黄花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住地道谢。

青草眼睁睁地看着小黄花被放入花盆带走了,羡慕不已,悔不当初。

就这样,小黄花终于走出了墙角,看见了流连溢彩的世界。后来,它竟被发现是一种很好的药材,用于制药。

如今,小黄花的子子孙孙都在谈论着它,就连青草间也流传着……

[点评]

老师说:本文名为《走出墙角》,以童话的形式展示了一朵小黄花追求理想之过程。一朵微不足道的小黄花生于墙角却不甘心总想着走出墙角。我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以植物的角度,突出了人生在世,要有抱负,并为之而不屈不挠地坚持,矢志不移地奋斗。与材料的观点十分吻合。

本文以对比之手法,以青草的三处呼应衬托出小黄花的追求之心。我以记叙为主,并兼有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我这次的情节与上次相比,起了些波澜。本文的语言简练,能够反映出人物个性。但是,本文的详略把握得不太好,有些地方不能做到简洁明了,有待加强。

我这次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详略不当,原来简洁之处却表达得啰嗦了些。这可能是我构思不够全面之故吧,我以后在构思之中要思索文章的详略之处,注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同窗说;你写的文章很有故事性,引人入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人物的语言活现出人物的性格,情节一波三折。笔调清晰、自然,充满情趣,语言细节描写生动。(陈小敏)

老师说:走出墙角实是走出狭溢天地,走向外面世界,小黄花的不懈追求给人们以启示,人应不断追求理想。立意较好,而又通过童话这一文学样式来启示大家,这要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感染力。青草与小黄花的对话更衬出小黄花追求理想的坚定,小黄花最终走出墙角给人振奋。本文重点放在小黄花追求的过程上,详略得当。

本文被评为一类卷,得分为满分。

大山中的母女

她是大山的女儿,在绵延起伏的大别山余脉,青山环抱,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中,生活着几户人家,那儿就有她的家。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早就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时,一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从小她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然而她有一个知情达理的母亲,母亲对她管教有方,因为母亲知道,孩子心中美好的种子,是母亲播种的。

女孩儿五岁时,很平常的一天,邻居家的小姑娘来找她。母亲见小姑娘很着急,便问有什么事?小姑娘说:“刚刚在我家玩儿时,我给她看了我叔叔从外地带回来的一块橡皮,我去给叔叔倒水时,便把橡皮放在了桌子上,可现在却不见了。”母亲带着微笑说:“你再回家找找,看看有没有掉在地上,我去问问她。”母亲送走小姑娘,回屋后,心平气和地拉起女儿的手,问道:“你拿了隔壁小姐姐的橡皮了吗?”回答是:“没有。”母亲说:“如果你拿了,就要还给人家。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你若想要,和妈妈说,妈妈可以让爸爸过年时带回来,但不允许你随拿别人的东西,懂吗?”女孩儿听了,将背在身后白白胖胖的小手伸了出来,手中是那块精致的橡皮,母亲笑着接过小手中的橡皮,送还给了人家。女孩儿站在那里,还在想着什么……

女孩儿十二岁时上五年级,可以帮妈妈做很多事了。临近期未了,女孩抓紧复习,可这一次考的却很差。成绩单摆在母亲面前时,女孩儿低下了头。母亲仔仔细细地看了试卷和成绩,将女孩儿的错误一一找出,并让她纠正。随之淡淡一笑,将女儿揽在怀时中,对女儿说:“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一次的失败没有关系,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再站起来!”女儿在母亲的怀里点点头。

女孩十六岁,初三了。这些天女孩一直心神不宁,上课也走神,成绩直线下降。老师问她原因,她却吱吱唔唔不肯说。老师便同女孩的母亲谈了谈。母女俩回到了家后,母亲将女儿拉进房,和蔼地问:“最近怎么了?为什么成绩会直线下降?”女孩在母亲面前屈服了:“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每天总是想着他,心神不宁。”母亲想了想,语重心长地说:“母亲不怪你。十六岁花季,这是青春的萌动期,和异性交往是好事,但要正确对待,要使好舵,千万不能误入歧途,不能将自己的前途毁于自己的手中啊!”女孩听了,拉起母亲的手:“妈妈,我懂了。”从此,女孩的成绩又回升了。

十年后,女孩长大了。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一家大型公司工作。她感谢母亲对她的教育,感谢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将父母都有接了过去,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点评]

作者说:这个故事是根据我的听闻改编的,由于感受不很真切,我觉得内容还不够感人。

同窗说:我觉得作者的叙事能力很强,文章内容丰富,但条理清晰,并紧扣题目。不过作为故事,我觉得情节再曲折生动一些也许更好。

老师说:考生有较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文章内容时间跨度大,但作者紧扣女孩的成长阶段来选材,全文浑然一体。对话描写较为成功,使母女的性格得以展现。题目命题较成功,表现出了母亲的淳朴,女孩的清纯。

2.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篇二

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写话。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作文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无话可说,在高考作文中用所给材料凑字数的现象很普遍,如何做到有话可说?笔者认为以乡土素材入题,在高考作文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现存问题

1. 乡土素材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化。

从全国范围看,校本教材及乡土教材的开发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扩充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多地方及学校做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家统一教材的有力补充,但就如何将之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相结合,还有待研究、探讨与深化。

2. 素材繁多,难以取舍。

现在市场上关于作文素材的书籍和资料多如牛毛,让人应接不暇。有的教师对这些素材是不加取舍全部让学生看;有的教师比较好,对素材书籍进行了详细分类,但仍然种类繁多,给学生造成了较重的学习负担。从写作的本质来说,这些手段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反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作文是要用“心”写的,所谓用“心”的材料,即是自己最熟悉、有切身经验与体会的材料,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心手联动。

二、乡土素材与历年高考作文的比较与对应

乡土素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在新课改倡导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今天,开发乡土素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对日常教学还是对备考复习,不仅为阅读教学还是对作文教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迪庆州乡土素材与历年高考作文的比较与对应来说明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有效植入乡土素材。

1.2008年高考作文:关于小鸟放生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纳帕海湿地的候鸟;随处可见的自由自在的鸟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景象等。

2.2009年高考作文:关于诚信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牧场上藏獒对主人的忠诚,即使面对强大对手也要保护主人的财产,对主人不离不弃;草场上的牦牛无人看守,但从不丢失等。

3.2010年高考作文:关于成长与环境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很多学生来自边远山区,有的甚至几乎与世隔绝,到城里读书后的变化等。

4.2011年高考作文: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几年前有的乡村还未通公路,现在铁路、高速路、飞机场、大型电站已出现在高原等。

5.2012年高考作文:一位修船人顺手修补好船上的一个漏洞而救了一家人的故事。

对应乡土素材:高原牧场上的木屋从不上锁,行路人可以到里面喝水或寻找食物充饥;村里看到谁家的牛羊走失主动帮忙赶回家等。

6.2013年高考作文:关于同学关系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很多从牧区来城里读书的学生与城里同学融洽相处的现象;立志走出大山,相互激励,在艰难中共同奋进的同学关系等。

7.2014年高考作文:给保护区里的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话题。

对应乡土素材:白马雪山保护区里的滇金丝猴,野性十足,充满生机活力等。

8.2015年高考作文:“三个人物(大李是科学家;老王练就一身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小刘擅长摄影,留住美丽乡愁)中,谁更有风采”的材料。

对应乡土素材:尼西土陶原来只是本地人煮茶做饭烧制的陶器,现已成为艺术品,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商品;杜鹃花海留影;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美景等。

作为有悠久藏民族文化传统及美丽神奇的诸如梅里雪山等世界级自然景观的香格里拉,相对应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如能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搜集、挖掘、整理,它将是一座十多丰富的宝藏。

除以正面乡土素材的运用外,乡土素材中还可以运用反面事例,如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中途辍学的例子,就可以用在2013年同学关系的作文中;还有偷猎现象的事例可以用在2008年的高考作文中。选用什么素材要根据作文的需要而定。因为人类有多种生存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却大致一样,都体现着人类追求的真善美,各地区的乡土素材都可以成为写作中的好帮手,成为自己身边随手拈来的资料库,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三、乡土素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并非有了乡土素材就一定能写就一篇好文章,还要将素材为积极健康的主题服务。好的文章不仅要赋之于形,还要赋之于神,才能体现出素材的价值。如果是记叙文体,可以将乡土素材化为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果是议论性文体还需运用其他素材作为充分的论据。作家乔叶说过:“文学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河床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乡和家园,乡音乡愁永远是我们最熟悉、最感动的情愫,以乡土素材入高考作文最终是要写出最真实、最感人的文章。心由像生,才能避免言不由衷和千人一面的套作及模板效应。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即使是边远地区和农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增强,但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和身边的风物却很少关注,总喜欢与时髦和流行看齐,体现在写作中,总难找到本色作文。殊不知,扬长方能避短,乡土素材恰恰是自己的珍宝,自己的特长,正是人无我有的鲜活材料。以功利之心去取得高分,很多时候文章或面目可憎,或不忍卒读;相反,有时候无心插柳,却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丽天地。莫言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虽然我身居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画面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归根结底,写作的主要方面还是心灵与思想。精神家园丰足了,任何话题的文章都能如汩汩流水,自然流淌。

四、乡土素材进作文案例

“百闻不如一见”,道理听得再多也还需落到实处。笔者曾要求学生到教室外用10分钟时间,观察远处的石卡雪山,用一小时时间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限文体。

实践结果:字数不足800字,内容都为写山的外形、山顶积雪、山上的森林等,无明显与人的联系及无明确的主题。

点评:同学们作文中对百卡雪山的景色做了很好的描摹,也有一定的想象力,如将山的外形比喻为一头雄狮或欲腾飞的巨龙等,但是没有同学把山与人联系起来。教师提问:难道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山没有相似之处吗?经过思考,部分同学有了答案。

同学甲:大山像男人,挺拔、俊美。

同学乙:大山的巍峨象征我们山里人的坚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教师:为什么大家的作文字数没达到800字的要求呢?找一找原因。

学生:因为没有把大山和人联系起来。

教师:对,如果联系起来,大家作文的字数不会达不到要求,文章内涵也会比较深刻。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再次对文章进行丰盈,但由于先前作文中并未涉及这些内容,教师的本意也在于考查学生由材料生发主题的能力,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积累的不足,不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任务。这也给教师提了个醒: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从素材中提炼主题,有了材料的“米”,更主要的还要把“米”做成可口的“饭”。

3.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篇三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

(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

(罗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搞“素材小全”是个细活,需要慢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要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古语“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通过积累,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4.理想信念的高考语文素材 篇四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毅然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战争中。在战火硝烟中,他看清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革命是唯一的出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他一直为保家卫国的理想舍身奋斗。

自由,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宝贵。阿拉法特朝着理想国度勇往直前,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第二年,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19,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连任至逝世。

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阿拉法特的一生,正是对“不自由,勿宁死”的.最好诠释。

5.作文素材理想 篇五

班超一家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由于汉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他们家经常出现衣食不周的窘迫局面。班超没有做官,也就没有俸禄,只好跑到洛阳去投奔哥哥班固。

经人介绍,他终于找到一个在官府中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日子久了,他觉得抄书非常乏味辛苦,而且没有前途。有一天,众人还在抄书,他忽然将笔掷在地上,仰天长叹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抄书这种笔墨营生呢?” 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纷纷取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当班超41岁时,匈奴控制了西域。兴盛多时的丝绸之路为之中断,沿途贸易凋敝,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很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立即加入到西征的队伍里,被任命为代司马,跟随都尉窦固西征。

班超到汉军后,充分显示了他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自公元74年班超抵达西域到公元92年的时间,班超带着36位壮士,以疏勒为根据地,历经无数战役,终于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事业,确定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在他65岁 时,被封为“定远侯”。

班超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班超投笔从戎,秉持建功海外的志向。他曾以三十六骑荡平西域,在大汉的旷远疆土中,他是一个时代的剪影,在《后汉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理想信念的作文素材 篇六

1.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2.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理想信念作文素材。——萧伯纳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4.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运用思路】

理想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不会有人生的方向,就不会有完美的生活。而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为事业奔跑。年轻的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要志当存高远,去摘取人生灿烂的花朵。

【精彩素材1】

藏之名山 ,传之后人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李陵将军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他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宫刑”。

受刑之后,他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文素材《理想信念作文素材》。”

【素材点拨】

理想是人生的一面旗帜,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为信念而活着。司马迁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一个男人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但在书写历史时仍能客观实录,实属可贵。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长吁短叹时,不妨想想太史公《史记》的成书过程,你还想找借口吗?

【适用话题】

“理想”“信念”“立志”“苦难与成功”等。

【精彩素材2】

驴背上的兄弟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甘城村李佐鹏、李佐斐两兄弟不甘贫困,自强不息,在2006年的`高考中,兄弟俩双双考上了大学。李佐鹏和李佐斐的家乡甘城村是宁夏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为了分担父母的压力,也为了免于辍学,兄弟俩用驴驮水卖水,一驮就是十年,被媒体誉为“驴背上的兄弟”。目前,兄弟俩又背上行囊来到建筑工地打工,他们希望能在开学前靠自己的汗水挣够上学的路费。李佐鹏说:“不管道路如何艰难,我们比成绩,我们比奉献,决不会放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两兄弟都在为理想而奔跑,为人生而歌唱。

【素材点拨】

7.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篇七

1.平日不注重积累, 或者说常被大量的作业挤占了时间, 没时间读书;2.思维的惰性, 写作文老想着以前写过的, 想走点捷径, 或套作, 或想原来的例子拿来即用;3.有资源可用, 但没能很好地挖潜, 没能找到与作文的转接点, 为我所用。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1. 发潜教材资源, 积累素材

我们平日里读语文课本 (读本) , 多是从主旨内容、语言、文章特点等角度去读的。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 充分挖掘教材作为我们的一个作素积累。事实上我们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 其中古典诗词, 古代文言名篇很多。如果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单纯为完成背诵任务去识记, 而是自觉地积累, 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做到融会贯通, 作文的写作内容会丰富很多。 (1) 以教材里的人物资源为着眼点, 着眼于一些反映人物的情节片段、事件。人物资源包括有两方面。一个是作家资源。一个是作品中的人物资源。前者如杜牧……这些封建时代、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或是文学人物, 或是历史贤达。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 生平事迹等;将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样的名句积存起来, 作为素来资料。杜甫的《登高》时了解的作者一生的经历思想品格及创作文风, 了解到诗人的伟大的人格, 爱国忧民的思想, 及“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都积累下来。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 我们又积累了很多素材。同样, 由作品当中的一个人物, 理解积累与他有关的历史或诗词, (2) 积累教材里的精彩片断, 记下来, 储存起来, 可引用, 也可转述。我们非常提倡, 用学生可触及的资源。以古诗词为例, 或引用, 或化用, 为我所用。

2. 细心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 鼓励孩子们多走出家门, 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 多看、多听、多思。不仅只是注重玩赏, 也要引导孩子观察、体会, 不但“看热闹”, 而且要“找门道”, 虽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学生们兴趣浓厚, 观察得就仔细, 记录得也认真, 从而积累了大量真实的资料。去公园、滨湖游览;去大山名川去领略独特的景色……去领略百花盛开的时节, 让学生到田野、路边、草地、小河等地方观察万物复苏的景象及人们的活动, 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在清澈见底的溪边、湖旁, 观察鱼类的安闲、游弋;在碧绿的原野观察小草的生机、活力和蝴蝶的舞姿……从各个角度广泛地观察, 积累材料。我们身边人, 身边的事很多很多,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的作文素材也就会很多。过去的的每一年发生的都很多, 很多的事情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比如火灾、地震救灾、水灾让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也涌现出了很多好人好事, 也有反面的例子, 我们都可以积累成素材。并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便及时地记录下来, 久而久之, 那个小本就成了你素材的仓库。再者写日记,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而且学生还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学生通过写日记, 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 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 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日积月累, 写作素材多了, 情感丰富了, 记写真实生活的习惯也养成了, 文章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3. 开阔视野, 积累素材

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课外时间去有目的性的阅读些好的书籍。多读书, 勤动笔, 吸取素材。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 并不断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视野, 写文章便有了素材,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还得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的意义, 在于储存备用, 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 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 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古诗词、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 积累文言名篇、经典文段等, 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

4. 积极参加活动, 创造素材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有目的地多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如充分利用游园活动、元旦文艺晚会、体育运动会、安全自救演练以及各种节日开展的献爱心活动、语文课开展的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等, 在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从中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中。

5. 利用网络资源和好的电视节目积累素材

现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网络资源, 给自己建立几个文件夹, 平时上网时看到的一些事情, 有价值的, 可以多收集些, 整理成素材。从好的电视节目中积累。比如《201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百家讲坛》《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等等。

结语

8.高考作文素材规范运用例谈 篇八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训练一直被视为高三作文复习的重头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从平时的训练来看,能恰当应用在文章中的却不多。为帮助考生解脱“心中有料,笔下无言”的困境,我在指导考生素材训练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规范运用素材的基本结构,分别是:引——议——联——结,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

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

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

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

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观点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阐释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材料句)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分析句)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结论句)。

说实话,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9.小升初英语作文素材:理想篇 篇九

IDEAL 理想篇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W.)

Don’t part with your illusions . When they are gone you may still exist , but you have ceased to live. (Mark Twain , American writer)

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I want to bring out the secrets of nature and apply them for the happiness of man . I don“t know of any better service to offer for the short time we are in the world .(Thomas Edison , American inventor)

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T.)

Ideal is the beacon. Without ideal , 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 ; without direction , there is no life .( Leo Tolstoy , Russian writer)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 L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P. B. Shelley , British poet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诗人, 雪莱. P. B.)

If you doubt yourself , then indeed you stand on shaky ground .(Ibsen , Norwegian dramatist )

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 (挪威剧作家 易卜生)

If you would go up high , then use your own legs ! Do not let yourselves carried aloft; do not seat yourselves on other people’s backs and heads . (F. W . Nietzsche , German Philosopher)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德国哲学家 尼采. F. W.)

It is at our mother’s knee that we acquire our noblest and truest and highest , but there is seldom any money in them.( Mark Twain , American writer )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Alexander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French Writer)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 (法国作家 大仲马. A.)

10.高一关于理想的议论文作文素材 篇十

17岁那年,陈向东工作了,在一个乡镇中学。但是,陈向东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直到1991年,他如愿考入河南教育学院,专业是电子技术。在河南教育学院,陈向东又有了考研的梦想,于是每一天都泡在图书馆。他又先后考了三次研究生,都没成功。索性,他住到了北京的地下室。1998年,他第四次考研成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的研究生。那年,他27岁,在班里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学生。在读研的日子里,他看到同学都在忙着准备出国,他也做起了出国梦。于是,他明白了红宝书、新东方。在同学的鼓动下,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陈向东竟然成了新东方的兼职老师,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业。

11.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篇十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命题解读】

命题①从材料内涵上看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阅读到“‘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写作,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形式下的发展要求。无论阅读文本还是春晚上激情的老腔演唱,都能触发考生的思考和体悟。

“老腔”只是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当下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考生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就应该由这一艺术形式,转向其他的诸如京剧、皮影、泥人等传统艺术,甚至太极、易经、老手艺等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考生可以由老腔的魅力思考到其他艺术的魅力,思考、探讨传统文化迷人之处。也可以对比当下有些艺术形式被人淡忘而老腔震撼人心,从而思考探究新形势下传统艺术的发展问题。所以,从素材角度看,常读常新的经典、百看不厌的杂技、被人淡忘的乃至失传的手艺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要“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则必须重视事实论据和高站位思考。

【高分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几个拿着锅碗瓢盆儿敲打的乐手,几个抽着烟卷穿着坎肩儿的听众,就这样在老头儿疯狂摔打长条板凳的声音中欢呼。弥漫着汗味儿的干燥空气,掺杂着呼喊声,飘向关中高远的天空。

老腔,以对苦难生活的热爱震撼人心。

【素材运用亮点1】场景描写先声夺人,不仅本身震撼人心,而且突出老腔内在的魅力——对苦难生活的热爱,点明了主旨。

我曾着迷于米勒的《晚钟》,农民夫妇的苦难生活感化着每一位观者的心。夕阳照在无边的农田上,发出烫金色的光。一对农民夫妇擦着汗,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不远处的小教堂传出了晚钟声,与眼前生活同样沉重的晚钟声。夫妇放下锄头,双手合十,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他们俨然成了铜铸雕像。苦难生活中对将来美好的祷告,感人肺腑。

【素材运用亮点2】由观点生发开来,联想到米勒的《晚钟》,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却感人肺腑。相似联想的运用,打通了材料间的联系。“感人肺腑”非“令人震撼”,则为下文开拓了空间。

感动于《晚钟》的沉重,我却总觉得米勒名作少了一分力量,少了一分震撼。直到在阿姆斯特丹遇到梵高的《播种者》,我终于找到了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播种者》正是以《晚钟》所缺少的热爱震撼人心的。同一抹夕阳,同一片麦田,夕阳却不再是铜铸的金色,而是换以大红和柠檬黄,辐射着爱与希望;麦田也不再是收割中的土地,而是洒满种子的田野,播种着生活的念想。播种者不是雕塑般站立着祈祷,他蹦跳着,飞舞着,就像麦田上的一只蝴蝶。汗水,农活,同样苦难的生活,播种者却播撒着热爱。这欢快的热爱不仅未破坏人们对苦难的感动,更是增添了苦难给人们的震撼。

【素材运用亮点3】两个材料的比较,道出艺术震撼人心的原因,有力论述了观点。

《播种者》具有的震撼一如老腔给予听众的那份震撼。热爱生活的人,总能从生活中挖出点儿力量来。关中平凡粗犷的生活,苦难,却不失精彩。关中人用热爱挖掘出这份精彩,用热爱把它唱出来。感人至深,却更能震撼人心。

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土屋升起了一抹炊烟,劳累的声音尽力吼着几句不成调儿的老腔。

那唱的分明是“我爱这生活”。

【素材运用亮点4】由“老腔”到《播种者》,结尾打通了两者的联系,进一步上升到“热爱生活”的高度,由此回应了题目,老腔也好,文学作品《播种者》也罢,九九归一,原因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阅卷总评】

本文以立意、素材和语言见长,最大的亮点是认识水平高,由“老腔”说到“老腔们”,对苦难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尤见功力。论证上,开篇情境入题,然后由此及彼,最后再回扣材料,《晚钟》与《播种者》的对比论证较为充分,素材的选择和运用颇见功底。语言干净,富有文采。作为一篇非典型议论文,这样写既险又巧。但不可否认,阐释还不够透彻、有力。

编辑/李跃

12.高考作文素材名言素材 篇十二

2. 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哈菲兹

3.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4. 妒忌的沉默是太吵闹了。——(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5. 嫉妒者的特性在于因别人窃取他们的幸福而憎恨别人。——(法国作家)乔治·桑

6. 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诧摩武俊

7. 不曾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不足以成为一个良好的顾问。——拿破仑

8.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周国平

9. 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卢梭

10. 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 ——拉丁谚语

11. 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 ——刘白羽

12. 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为他人逆境只是过渡,黑暗也只是一时的过程。 ——罗兰

13.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

14.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但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巴尔扎克

15.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理查德·斯蒂尔

16. 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德·托克维尔

17. 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经过克服的困难,不但给了我教训,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 ——巴夫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9.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13.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迹素材 篇十三

35岁的约翰·康缇斯已经成为了世界级“激励大师”。从26岁到现在9年的时间里,他到过190多个国家演讲,世界各地有350,000个人、企业及社团听过约翰·康缇斯的演讲。他一直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激励和感动别人。他的演讲慷慨激昂,震撼人心,每到一处都掀起泪海与热潮。

约翰·康缇斯说:“一个人必须勇于面对,勇于尝试,如果赢了,则赢了,如果输了,就是输了。不管怎样,都好过你一屁股坐在家里面,因为那将一事无成!我每天的目标是尽力做到最好。如果我每天能激励哪怕一个人尽力做到最好,热爱自己的生活而且喜欢自己的身份,接受并迎接前面的挑战同时相信自己,昂首挺胸,那么这就是美好的一天。”

约翰·康缇斯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平常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例如散步、游泳、潜水、一些体育运动(打乒乓球、举重等)、开着汽车到处跑,他以真实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他人:“我行你也行,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无论你觉得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强;如果你想要突破极限,如果你想彻底自信;当你早上面对镜子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你要保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乐趣;你必须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归根结底,你最需要讨好的人就是自己。”

约翰·康缇斯所经历的逆境与成功,令我们惊叹、震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感召。让我们以超强的自信心,迸发生命的激情与动力,超越自我,迎接挑战,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那么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有幸福的,就有不幸福的;有快乐的,就有痛苦的;有幸运的,就有不幸的;有富有的,就有贫穷的;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生活就是富有多样性,而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出现一些烦心的事情,导致我们痛苦、不幸、贫穷和失败等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自己和怎样对待自己,我们既不能等,也不能靠,一定要靠自己去思考、去努力、去探索。只要正确地认知自我,敢于真实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就会突破现有局面,打破以往的僵局,使我们走进一个崭新的生活领域。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这是约翰·库缇斯穷其一生经历不断求证的一句话。“既然我能做到,你们也一定能做到。”

约翰·康缇斯出生时,仅有矿泉水瓶那么大,他的脊椎下部没有发育,两条腿细得像豆芽,根本没有成型,既无法行走,也无法安装假肢。17岁时接受截肢手术,29岁时罹患癌症,一个出生时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的残疾人,一直顽强生活到现在……他从12岁起就开始打室内板球。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和轮椅橄榄球运动员。他还能潜水,甚至还考出了驾照。

阿赫瓦里

马拉松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只代表祖国参加了一届奥运会

ash;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在全部75名参赛者中垫底,在此之前、之后他也并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绩被纪录,这在长跑高手层出不穷的非洲可谓平平无奇。但就是这样一位垫底者,却获得了比不少奥林匹克冠军更响亮的名声,和更广泛、更深久的影响力,如今时过境迁已近40年,人们仍忘不了他,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奥林匹克名人录,成为北京奥运系列节目《英雄之歌》的一分子,在他的家乡坦桑尼亚,一个“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正开足马力运作,以为那里家境贫寒、但有运动潜力的田径新苗提供资助,他曾被法国《队报》誉为“最美的垫底者”。

奥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强么?这位垫底者究竟做了些什么,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话说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是第一次在高原举办的夏季奥林匹克盛会,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那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好戏连台,出现了许多空前的好成绩。相形之下,马拉松比赛的成绩太一般了,冠军、埃塞俄比亚人马默.沃尔德的成绩2小时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两届奥运金牌得主“赤脚大仙”阿贝贝.比基拉在4年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2小时12分 11秒2差了一大截,亚军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军新西兰的迈克尔.瑞安2小时23秒多的成绩更是平平无奇,记者们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颁奖式,最多关注一下因伤只跑了17公里便颓然倒地的“赤脚大仙”比基拉,对其他选手并未太在意,观众们也没对马拉松投注过多热情,等颁奖式结束,场地内其它项目都已比完,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组委会开始通知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开始撤离,结果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有个选手还在跑!

原来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5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过了半小时,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继续着。由于剧痛,他的慢跑比寻常人散步还要慢,他的膝盖不住流淌着鲜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派我来墨西哥城,为的不是只是让我起跑,而是要我跑到终点”。被深深感动的记者不但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还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14.高考作文素材:理想 篇十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素材视点】

①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课堂的时空有限性,对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影响。

②课外大量阅读。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及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可延续性及松散性和不可操控性等弊端。

③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社会生活实践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佳作借鉴】

语文素养之花

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一考生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经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過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的积累,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于触碰心灵的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写道:“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川端康成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揭示了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居然孤芳自赏,而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还原链接】聚焦“素养”,暗引“经典”。考生以“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为“语文素养”的叙议铺垫,随之巧妙暗引了体现学生涵养文学积累的多个经典素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时的洒脱,“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meiya《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时的释然。由此,考生“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的深切感悟,在读者眼前如有温度的清泉,自然流淌。

◎素材还原现场二:屈原的《离骚》等给人以文学营养、语文内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即为《离骚》,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极为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无比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如此表达,不仅情感抒写引人共鸣,诗意转折更令人荡气回肠。

【还原链接】强化“素养”,渲染文气。为了印证“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这一实践性结论,作者浓缩了语文阅读体验的美感:“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其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凸显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等古代经典,正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一个极佳凭借。

nlc202309091304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的积累。相比浓缩有限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是更广阔的世界,是更博远的无限清景。广博的课外阅读,便是帮助慢慢理解的过程。课本中看到孔子的“仁”和“礼”,我们或许需要读完整部《论语》来找一个答案;当读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唐诗、宋词典籍便会成为不离手的宝物。在街边的旧书店里,在高大静肃的图书馆里,我们获取了更多的语文精华,以此填补、完善自己的思想与人生观。

【运用亮点】紧盯语文课外阅读,巧妙对接素养提升。围绕文题材料,引用古诗比喻提升途径,暗用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类比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阐述形象生动,寓理恰到好处,给人深刻启示。

【高考真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素材视点】

①在远与近之间游走。游走一座高山、一湾浅滩,只有走进去,趟过去,方可感受其瑰丽和委婉。审视一个人,无论视频中如何生动,都不及一次现实来得真切。

②活在虚拟时代的真实中。活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抱互联网世界,拒绝互联网即拒绝现实。拥抱虚拟时代的到来不等于和现实世界隔离,虚拟时代需要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巨大想象。

③依靠虚拟世界但不依赖。网络等虚拟工具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必须承认其中的益处并合理运用。但在从虚拟中得到便利的同时,应向现实中投入更多精力和热情,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佳作借鉴】

虚实之间,理性相待

一考生

虚拟现实为人类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我们的生活。然而虚拟终究是虚像,不能成为现实,更不能沉溺其中。安·兰德说:理性是不在任何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下的一种道德。面对虚拟现实,我们要保持理性,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生活在理性的穹顶之下!

逸仙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坐在井底望天只会让你更落后于时代。拥抱这个新时代吧,正如《天堂电影院》中所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是全世界。虚拟现实呈现的虽是幻影,但这将为人类社会打开全新的领域!《三体》中曾预言着将出现虚拟现实的游戏,而不久前在日本举办的Animer Japan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拥抱新世界是大势所趋,生命需要尝鲜来保持着青春与活力。

但是如果选择过分亲近虚拟带来的快乐,那么幻觉会替代视觉,所有的真实都将变成虚拟世界的代码。《菜根谭》曾言“世人被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花迎鸟笑,静心焉尔矣”。理性会帮助我们留守心灵的纯净,保持内心世界的真实。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能让我们保持真实的自我,从自我的角度审视这个社会,让社会笼罩在理性的穹顶之下!虚拟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还干净。顾城要让人活得干净,因为只有干净的心才能保持理性,才能穿梭于虚实之间而不被虚幻与泡沫缠缚了身心。

而保持理性取决于我们自己。雨果曾说: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开我的未来,也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让我们打开未来的,是我们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以及时刻清澈的理性光辉。那些虚伪、虚荣都是外表光鲜内心腐烂的苹果。对于这些,尽早远离且越远越好。新世界中少不了浮夸与名利和诱惑,而保持一颗理智的心,透视世界的真实与虚幻亦是我们的使命。一如那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束光,或许就是穿梭于虚实之间,让你在迷茫中不至于走失的理性之光吧!

虚拟现实设备会融入生活,但不可能代替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容混淆。然而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是理性引导之下作出的抉择。虚实之间,以理相待,可以让科技弥补我们体验与感知的不足,亦可以让我们得到真实世界里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虚实之间,请以理相待!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三体》是刘慈欣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作者通过虚幻创作,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讲述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生动地反映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于2015年在美国出版,因“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而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还原链接】 虚实之间,彼此穿梭。考生先用“虚拟现实呈现的虽是幻影,但这将为人类社会打开全新的领域”一句提纲挈领,理性表达,继而推出典型素材进行例说:“《三体》中曾预言着将出现虚拟现实的游戏,而不久前在日本举办的Animer Japan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其前后的“拥抱这个新时代”“拥抱新世界是大势所趋”之语,凸显了作者的思考。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科技信息时代,人类享受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虚拟的网络世界与虚拟体验,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能够畅想VR带给我们所有的美好,正如之前畅想网购、网聊将會改变我们的购物与社交方式一样。虽然虚拟的势头不可阻挡,但是并不代表人类就必须要抛弃现实体验。虽然虚拟技术能够改变我们许多生活方式,但是它永远无法替代现实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美好。人类离不开虚拟,但更离不开真实。虚拟,说到底只是从属于技术的范畴。更多的回到现实,我们或许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运用亮点】 认可“虚拟”,更重“现实”。作者将网络世界、虚拟体验与人类现实生活相融并生的关系分层阐发,肯定人们畅想VR带来的美好,也否定了人类会无端抛弃现实体验。文段由例入理,表达看法,得出结论:“更多的回到现实,我们或许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具有积极的现实启发性。

编辑/李跃

上一篇:三创结题报告导师意见范文下一篇:建筑项目资料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