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17篇)
1.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一
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上饶县兴园学校王秀红
新课改实施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让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自参加了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后,我积极行动,大胆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将在课堂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以往的教学常常满堂灌,其结果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收效不大。“EEPO”课型方式如旱地里的急时雨,使举步艰难的课程改革充满了生机。听、说、看、想、做、动、静的结合,符合新课程理念,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活力。虽然自己平时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动策略,但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操作起来顾此失彼。而“EEPO”方式中的互动平台、要素组合这些方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能主动收集资料,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学效果显著。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采用“EEPO”课型方式上课后深有感触,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课堂的确“活”起来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约定、角色分工、汇报成果等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好,需要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
在EEPO学习方式训练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有小组合作的指标,课堂活动中的约定等等。其中小组合作又需要学生学会互相关注,互相关照,学会倾听,控制讨论的音量,了解各个角色的任务等等。教师对学生开设专门的学习方式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中所要形成的习惯。教师在训练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当然,这个活动的内容应是有利于学习方式训练的,因而难度要适中,操作起来会比较顺畅。比如“制作爱心卡”、“说说我的成长故事”、“介绍一本好书”、“制作一个读书卡”、“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等内容。训练初始阶段,专门的训练课开始可以每周安排1——2次,以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巩固、强化的过程。待学生的习惯养成以后,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构建优化的学习的平台,是促使学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平台是实现学生充分交流的途径,在学习的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角度的,获得的信息是最丰富的。
经过训练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平台中实现: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效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更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技能,提高对已有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②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积极的群体压力,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达到资源共享,知识共赢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参与面得到了保证,改变了原先教师“把着讲”的局面。经过学习方式训练后,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把学生“放开”,之后又能很快地把学生“收回”。并且,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秩序建立后,教学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参与面大大提高,保证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经过学习方式训练的学生,对自己在大组或小组学习中的担任的角色和任务明确了,不会因为“不会参与”、“不会学”而“学不到”。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后,学习也相应变得更个性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四、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如:课堂上多媒体、大卡、小卡的运用,直观形象有效。如果课堂教学资源贫乏,那么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将无从谈起。因而,重视并加强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要在课堂中灵活运用EEPO方式,适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EEPO方式,方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组织小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又要考虑操作的细节,还要注意适时评价,保证调控自如。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瞎指
挥学生,也不是为了求得课堂热热闹闹而搞形式化。如:每节课一般安排3——5次“小动”,1——2次“大动”,这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字,教师是绝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要根据自己的课考虑清楚;又如:要考虑调节学生进行多向合作,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左右的交流、小组的交流、大组交流等等;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小组学习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促使合作学习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保证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胆探寻语文课程改革新途径的我,一直注重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参与了“EEPO”课型方式的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真的是感受多多,收获多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2.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二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 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 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 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 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3.小学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 篇三
一、引导学生趣味识字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灵魂,识字是人类脱离野蛮,追求文明的第一步,识字的目的就是要抛弃混乱,走向简洁与智慧,成为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在教学中,教师要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得学生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要遵循《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运用基本功训练、汉字规律、识字的主动性及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使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识字方面,我教给学生趣味识字法,这种方法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仔细研究,反复揣摩,又和很多老师仔细地探讨才介绍给学生们的。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识字方法,一学就会,牢牢地铭刻在脑海里。现简单举例数条。
喊:吃了不少咸菜,怎么样?口咸!口咸你才喊。
粮:米良为粮,就是可以吃的粮食;米不良呢?人就不吃了,就喂猪了嘛!
跑:男孩子们总是这样,脚上(足)长了个包,为啥?到处使劲乱跑!
吹:口欠修养为吹,同学们,说话要谦虚,不要口无遮拦老吹牛哟!
这种识字的方法,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幽默,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故事。现在的手机已经司空见惯了,有很多学生把我教给他们的字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给朋友和父母,既能够开怀一笑,也能够学得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教给学生认真阅读
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诗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正确、流利地朗读,划清朗读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每一首现代诗歌,第一遍朗读时,不必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只要能做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要求的——正确、流利即可。首先,让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不添字、不落字,读得顺畅。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行分割诗歌的语言节奏,在学生眼里把诗歌演变成词或词组的排列,按词和词组朗读,使语言节奏分明了然。而且这种划分非常简单,学生尝试几次就顺应了,顺应之后再朗读,状况即刻改观。同时,在这个读的过程,学生也能够初步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
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获得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能够调动起学生阅读诗歌的积极性,能够对诗歌的阅读发生浓厚的兴趣。每一首诗歌都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诗歌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阅读诗歌,能够加深生活的经验,反过来也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因此也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灵感的火花。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一定要找出喜欢的理由,例举出诗歌的优秀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也会有独到而精彩的见解,把这种见解和同学们分享,就会取长补短。
三、要让学生认识到背诵的价值
不管如何年代,不管科技如何发达,背诵对语文学科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只有背诵才能丰富词汇,才能丰富思想。当然,不能局限于课文的内容,要给学生们精心挑选优秀的篇章让学生背诵。
总之,语文学习就是着重读写,着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拿出爱心,争取让学生喜欢语文,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成效。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四
黔西南普安县三板桥小学 杨丽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的一个瓶颈。老师们普遍反映作文难教,花费时间多,而见效慢;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提起作文,更是避之不及。怎样解决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作文言之无物,言而无序,东拼西凑,敷衍应付的问题?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要多观察,多思维,多积累;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写作素材
在平时的作文课堂上,令学生最头痛的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很简单,就是无米下锅,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作文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密不可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一定会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来。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像密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同学们长期身在学校,阅历肤浅,没有社会经验,又不懂得观察生活,不能及时掌握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正所谓“身在深山不识宝”。因此,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注重分析,注重积累,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的事物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多有少,有简有繁,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先观察一些动态的、明显的、简单的人和事。譬如:“我们的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我们的课外活动”、“我爸我妈”、“难忘的一件事”,如此等等。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充实写作内容,我常常带领学生们春游、参观、家访、街道访问、登山、打球等等。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所得就动笔记,有感受就动笔写。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不懈,学生们就感觉到“有话要说,有事可写”了。另外,我还注意教育学生多读名篇佳作,多育名诗佳句,注重积累语言,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热情 有句名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一句话:“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愉快的事,幸福的事,自豪和骄傲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这样他们才乐意写,积极主动地写,而不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写,甚至是强迫下去写。我们深知,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新奇的事,因此我在授课时,注意语言的风趣幽默,注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挖掘材料,寻找写作素材。记得有一次,我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放风筝比赛。我先辅导学生制作风筝,然后带领全班同学到野外去放风筝。回校后我让同学进行了座谈,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些女同学感谢男同学在技术上的指导;有些同学谈其他同学对自己物质上的支援;男同学则大谈风筝的式样、性能,探讨风筝栽下来的原因;初次放风筝的同学谈了他们的风筝终于飞上天的联想。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感受不相同,他们所留心 的地方也不同,于是我启发大家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结果《放风筝》的作文各有特色,避免了千篇一律。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求不必过死,在启发指导时也要多方法、多途径,随机应变,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作文教学与识字、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为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而阅读教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和发展。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不断熟悉、积累字词句篇材料,并懂得怎样选择素材、组织素材、怎样确定中心。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材料、知识和技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出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就要多读点书,多吸收一些营养,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5.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五
怎样扭转这种局面,还师生一个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宽松、友善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学会煽情--教师的感染力。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感到亲切与善意,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的转变大多开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这正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在一些教师的语文课上,从走进教室到教学结束,一路平铺直叙,一脸漠然,讲解起来刻板、冷漠。学生的情感被无意中压抑,学生感到窒息。大脑岂能兴奋起来?我这些年来,无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怎样的不快和痛苦,一旦踏上讲台,我就必须克制自己,不让学生从我身上察觉出丝毫的不适。更重要的是我往往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自觉调节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教学《爸爸带我去爬树》,开课伊始,我通过聊天的形式开启学生的心声。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真实经历。为解读文本铺平了道路。教学《可爱的中国》时,我用沉痛的语调给学生讲述了关于中国内战的历史,学生在下面听的津津有味,自然对文章的背景有了具体的感触,那么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认为“煽情”关键在于把握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现状。一句话,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亢奋状态,必须在把握准教材的基础上,用适合的语调、语气和语速甚至音质来感染学生,尽快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其次,课堂上教师要对不同气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兴奋型(胆汁质)的学生行为方式特点:态度直率、热情主动,精力旺盛,但情绪容易兴奋冲动,脾气多暴躁,行为易改变,缺乏耐性。对这种气质的学生的教育要以慈爱情理去感化和陶冶,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批评他们。当他们在激动、发脾气时,应该避其锋芒,设法使其冷静、稳定情绪,然后采用商讨式, 消除防卫心理,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教育者,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同时注意 发展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信任,使他们认识到控制感情的必要性和控制感情的科学方法。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积极热情、生气勃勃的人。多血汁(活泼型)的学生行为方式特点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反应迅速,善于交际,易适应环境。但兴趣和注意力易转移,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外倾性。对这种气质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平时要严格要求,防止自由化。这类学生接受道理快,表态快,但也忘得快老毛病易重犯。对个别沾染不良习气的学生,应严厉批评,并说明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他们教育的好,可能使其发展为亲切热情,适应能力强的人;相反则发展为轻浮散漫,精力分散,行动草率的人。对这种人的批评一般可采用震动式批评方式,语调较为激烈,态度要严肃。对有些自我防卫心理强烈、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常常事后否认或搪塞掩饰或嫁于别人,应当采取当时、当场、当事批评的方式。 安静型(粘液质)的学生行为方式特点是:安静稳重、沉着冷静、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但沉默寡言、反应较慢、不够灵活,内倾明显。对这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要逼他们表态,多给他们一些思考机会。但也要防止出现懒惰和冷淡的感情,注重培养他们敏捷、勤奋和进去的精神。引导他们与同学多交往,消除心理障碍。批评这种气质的学生应采取启发式的批评方式,多用暗示、提醒或启示,借助他人、他事的事实,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使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总之,我们应当吃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使用不同的钥匙开启不同的锁。竭力克服简单、一刀切的手段处理课堂行为。只有如此,学生方能放松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加强有效的“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法则。古人总结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今天照样适用。有效教学并不摒弃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一节语文课上,没有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那么谈有效的“学”,简直是空谈。只有把“读”抓实,抓好了,理解、感悟、评价等才能学习行为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读”,不仅要保证读的时间、数量,更要保证读的质量。盲目的读,即便重复多少次,那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反而导致学生厌烦。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爱读,而且每读一次,必有所获。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认识到,唯有反复的读,才会有所得的理儿。以后学习时,遇到困惑,学生便会自主地去读,直到自己读明白了,才肯罢休。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书。例如,每一个单元中的讲读课文,我重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精读、研读,甚至品读。读出个中滋味。而对自读课文,我重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速读,培养学生的迅速抓住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连接的方法,整体感知文本。例如在教学《琥珀》时,我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采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就很快地归纳出了:形成--发现--价值。从而明白了本课旨在介绍琥珀的科学知识,是一篇说明文。那么,下来研究说明方法便是学习的重点了。这样为深入地理解文章节省了时间,使得学生有了充分读书、讨论与交流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了,但并不是说不在进行朗读的训练。必要的时候,朗读还得坚持训练。例如,在教学《爸爸带我去爬树》一课时,“爸爸微笑着注视着我。我来劲了,在这田野里,好像心里特别想玩--我上去就爬,两只手抱紧了树身,两只脚也盘开对蹬在树干上,然后手脚一起用力慢慢往上蹭。”一句,初次学生体会作者不紧张,我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再次体会,学生才明确虽然作者对爬树充满了好奇,但是毕竟是第一次所以他有些紧张、害怕的心理。文章精妙处,需要精读,甚至反复的朗读,才能体察得更深刻一些。又例如《野草》一文,有这么一句“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比较难理解。我引导学生抓住“傲然”“哄笑”两个词进行反复的品读,学生豁然明白,原来作者是在嘲讽那些见不得风雨,需要特殊抚植,苟安于舒适安逸的环境中的反动派的软弱性、依耐性与妥协的嘴脸。热情地讴歌了顽强不屈的“小草”的骨气与气节。总之,我的体会是,整体感知文本宜粗不宜细,默读、浏览的方法比较适合;深入体察文本时,宜细不能粗,朗读甚至需要朗诵。这样方能见微知著,体察入微,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阅读才有效。
三、适时迁移、操练,形成能力。
现在的语文教材是按主题编排的。每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这利于学生不同特质的发展。因此,从不同的课文学习中,探索不同的吸收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一课一技。例如学习了《养花》一文引导学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成习作。《爸爸带我去爬树》可以指导学生拓展练笔,写写《 带我去 》这样的半命题作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材,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学习了古诗,可以设计一些古诗句运用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巩固。例如,当新学年开始,一名优秀生突然要转学了,临走时,你会对他劝勉 等等。总之,我们活用教材,便会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达到轻负高效。只要我们有心研究教材,便会发现课文值得训练的地方很多,选择一二反复操练,时时更新,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又如,《琥珀》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实物中进行推测,编写故事。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在“读”和“练”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指导,而不是灌输与强迫。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6.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六
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李向阳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优化作文批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我在作文批改的点滴体会:
一、作文批改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如对待一篇写得平平淡淡的文章,某一句写得好,某一词用的准确,可在其下面画上醒目的红圈,并写上一个“好”字,外加一个“!”号。此外,对写得好或写不好的句子应作出眉批,最后结合全文写出总批。这种批改方法不但耗费教师较多的精力,而且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批改除了改正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批改,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怕写作文,会写作文。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有时在学生的习作上批一句“有进步”、“有创意”、“写得不错”或仅仅一个“好”字,学生接到后往往会为之一振,甚至喜气洋洋,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萌发写作的欲望,如果老师能详细、具体批改,找出作文中写得好的在哪里,怎么有创意,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地研究老师批改过的地方,也会研究自己的“杰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篇学生作文,即使有一些缺点,但毕竟是学生的一番心血所在,只要是学生认真写出来的,里面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如有的作文内容无新意,但语句还通顺,有的作文语言一平谈,甚至有病句存在,但内容真实,感受真切等。这些都是“闪光点”,都是老师要着眼寻找的地点,批改有表扬、鼓励性的评语,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当然要多写多练。然而学生写得多了,老师要是每一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浏览一遍,写上简单的评语,把重点放在评讲上。如有位学生在《中秋之夜》中写到:“中秋之夜,我们一家坐在院子里赏月,月亮宛如一个碧玉雕成的大玉盘,月光如水,把院子里的一花一草照得清清楚楚,夜幕上的星星眨着大眼睛,仿佛在与月亮媲美„„”既然“月光如水”,星星怎么可能“眨着大眼睛”呢?这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这位学生文句优美,但是其内容不真实。于是我只是划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修改。
二、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要因人施批,同时要详略得当
老师在考试、竞赛、检查等工作中,对作文的评定坚持同一标准是正确的,也是公认的。这样才能公平、公正。但在平时的练习中,因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单纯的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估、批改学生的作文,肯定会打击一大部队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作文批改应该有所侧重,因人而导,因人施批,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作文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作文,应侧重语白的表达,先过好语言关,再逐步提高。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文,批改时应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写作的方法、修辞的使用、立意深刻等。作文批语只有这样有所侧重,因人而异,针对性强,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作文批改要有启发性,要“授人以渔”
俗话就:“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作文批改正是要“授人以渔”,通过老师的批改、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写的作文哪些为什么不合理,哪些为什么错,如何改正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病句、错别字的批改,最好老师不要单纯地一一改正,而应指出错在哪里,再让学生自己改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出错,写作上的修改也如此。
如李洁同学在写题为《美丽的校园》时,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天下着牛毛小雨,校园里几棵高耸的木棉树,满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红花,更显得雄伟„„。我则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上这样的批语:“同学,你的记叙条理清楚,语句优美„„但文中写到满树绿叶衬托着朵朵红花似乎自然规律,才是好文章”。这样的批语,肯定了她的作文好的地方,也指出其不足的地方,留给她有思考的余地,让她倍受启发。
启发性的批语要中肯、诚恳、亲切,让学生乐意接受,愿意思考,达到修改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作文批改要多管齐下,及时注重评讲
注重评讲,就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评讲的次数,同时在评讲中多花些心思。有些老师评讲时只针对全班总体情况讲个大概,其实这正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注重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及时地“扬长补短”;只有注重评讲,在评讲中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更大的写作热情。我的做法主要有:
1.多用鼓励口吻,消除写作恐惧感。在评讲课上,教师应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遇到作文便头疼,无论教师的批改多么细致,学生要是不想听,那就等于零。于是我提出一套方案。分别挑出优秀生和后进生代表的范文,在班上朗读,然后一鼓励的口吻鼓励学生,唤起他们的热忱,让他们找出文章中使用优美的词语、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文章的立意或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作文也就没有恐惧感了,从中也使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
2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群策群力,分批评讲。采取这种做法,教师应事先把全体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毛病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分批评讲。教师将这些片段交给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如第一类文章逻辑思维有错误,第二类前后不呼应,第三类语言啰嗦、不简洁,第四类词不达意等等,然后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让大家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作文鉴赏行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
3.巧用“面批”,“冷热”结合。一个班级里面,总有一些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及同学的羡慕,久而久之难免会骄傲自满,笔端轻狂。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及时使其清醒、冷静,这便是所谓的“冷”。而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该“冷则热之”、这类学生由于基础差,早已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因此应该对他们加以适当的鼓励。我经常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对某一学生进行“面批”,从很小的角度挖掘其“闪光点”,如某一句写得好,某个标点用得准确,给予表扬,绝不吝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后再提出应该改进的地方,最后鼓励他们。这样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暖暖的关怀,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正,从而对写作有了更大的兴趣。
学生经过构思,动手写完作文上缴,往往总在等待着老师将评价结果反馈,老师应抓住这点心理,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文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的写作热情得以持续,对自己的“杰作”能及时总结,从而提高写作的能力,如果学生上缴的作文迟迟末归,学生自己淡忘写作的印象,老师再好的批改、讲评的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作文的及时批改十分重要。
五、开展分类互评,事半功倍
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写作的技能要求要进一步提高,鼓励和激活只是手段,作品评价效果的提升才是目的。因此,使用适时恰当的批改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在不挫伤积极性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按照新课标“„„交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的要求,我尝试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文按题材类型分组,然后组织同类内容的作者开展交流活动,让他们切磋互评。实战证明此法减轻老师的评判压力,又使学生在作品交流评价中,亲切了解自己作品的优劣,有利于取长补短,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一方面能让老师从倚叠如山的作文堆中解放出来,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地缩短,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也让老师有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六、个别开展面批,做好培优转差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能依据学生上缴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写作的初衷,构思的过程等无法了解,因而老师对作文的批改无法批到该学生的心坎中去。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写作能力较高和写作水平差的个别学生,我采取较流面批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写作思想,再给予评价、点拨、指导,收到较好 3的批改效果,也大大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放开思想,大胆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勤于实践,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和乐趣,才能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要从头抓起,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形成制度。
7.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七
一、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认识生字
教学伊始, 我提出明确的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认真朗读课文, 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小枣树和小柳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读有所思, 既动口又动脑。这一过程, 我做到深入学生之中, 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读音。我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进行正音指导, 如:“枣, 穿”是翘舌音, “怎, 思”是平舌音, 做好区别, 强调读音准确。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理解课文, 了解字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有限。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插图, 通过反复朗读,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生字的字义。如:教第二自然段, 观察第一幅图, 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小柳树是怎么对小枣树说的?读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读小柳树对小枣树说的话, 通过读, 让学生体会小柳树:得意, 骄傲, 不懂礼貌。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 读到小枣树还“光秃秃的”这句话时, 一边理解“光秃秃”这个词意思, 我让学生看图和实物,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了解这个词中“秃”的字义, 使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第四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读, 抓住“得意”这个词, 再次体会小柳树的骄傲, 懂得: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讲五六七自然段, 观察书中第二幅图, 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习这部分, 我做到充分的朗读指导, 体会小枣树的长处, 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让学生有感情的读小枣树说的话, 体会小枣树的宽宏大量,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此同时, 课件出示, “忍不住, 实在, 温和”等词语, 理解词意, 并且让学生用“忍”进行扩词训练。“实在”这个词含义抽象, 我就让学生用这个词造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了解词义, 把识字同语言训练联系起来, 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培养。
三、朗读课文, 认识字形, 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强化学生的字形记忆, 再进行书写指导。
第一, 范读, 让学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训练, 是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柳树傲慢的语气。 (2) 抓住对话。读出小枣树和气, 友善的语气, 体会小枣树, 宽宏大量, 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二, 读议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 进行说话训练。讨论:你们喜欢文中的小柳树还是小枣树?为什么?讨论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取长补短。
第三, 强化字形。字形的记忆是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具体的我做到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方法一:教学笔画。笔顺规则, 方法二:进行形近字比较。如:教生字“思”时, 我让学生与学过的字“恩”比较字形, 来强化记忆。方法三:结合字形记字义。如:教学“浅”字时, 我强调, 只有在水里才会知道深浅, 所以“浅”字是三点水旁。这样就把字的音, 形, 义, 结合起来了。
第四, 书写指导。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画, 让学生观察每笔的位置, 结构和笔顺特殊的字, 我重点强调指导。如:“穿”和“弯”这两写时注意什么, 我在田字格中写, 最后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写字, 我这时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一类特殊的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与意境可以塑造学生品质和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由于古诗词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来优化教学效果,这对于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1.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画面与意境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的改版与完善,增添很多经典且优秀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通常格律清雅、用语生动,十分符合小学生学习,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出一幅幅充满诤隋画意的景象。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需帮助学生读懂诗词内容,还应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实物教具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画面与意境。
比如,在讲授《村居》时,教师可采用激趣导入法引出这首古诗,开场白: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春景图,学生回答:柳树长出新叶、小草发芽、放风筝、燕子归来、青蛙睡醒等。然后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地面青草生长,空中黄莺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以及飞奔的儿童放风筝,让学生借助这些图片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并体会到诗人将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滿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教师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中。
2.从阅读中领悟内涵渗透人文教育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想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文化应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着手,教师需刻意引领学生主动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古诗词蕴含的深刻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重点关注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深究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同时,教师还应使小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人文底蕴,让他们主动去寻求人文关怀,从而感化古诗词中的人文因素。
例如,在学习《忆江南》时,词这种体裁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第一次出现,这首词主要描绘的是江南美景,教师在课前需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描写南方的资料。在阅读环节,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词句想象画面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重点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并使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也正是这句体现出全词的主旨: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所以,教师应刻意引领学生反复去诵读,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而且通过阅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古诗词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能力即为人们对以往的经验与固有印象进行恰当的改造和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意象。古诗词通常是具有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要想学习好这部分语文知识,学生应合理发挥出个人想象能力,不仅可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与动力,还可拓展古诗词的广阔意境,这对于提升其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结合诗词内容着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将静态文字转变为动态画面,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解释诗意为基础,深度挖掘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文人用词的准确性与艺术性,感受古诗魅力和传统文化。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幅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图片,以题目中的“送”引领学生合理想象诗中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意境,让他们结合诗句大意去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将文字想象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如此,小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将会记忆的更加深刻和牢固,效果更佳。
4.借助古诗词创设情境感受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指导当作教学重点,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人情入境,而且长时间的诵读古诗词可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各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引领学生自主感受古诗词的情景,鼓励他们进入到具体的角色中,从而获得自身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借助古诗词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感受情感。
5.总结
9.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九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更是体现学生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及运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史上的先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的对象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安排要合理、科学,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现在语文教学是花费时间多,精力投入多,学生收效少,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更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之一是阅读课未上好,整体感知课文有待提高。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初步了解,把握文章的材料、主旨、情感倾向和表现形式。强调整体感知是为了消除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就现行教材来说,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言是优美的。又能贴切的反映生活。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什么老是提不上去呢?可以说至少有这样两方面:
(一)是范文注重分析太多,学生缺少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注重考试,分析讲解占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结果学生对语言没有得到深入理解,表达思维就无从发展,能力就不能形成,牵移效果就差。二是阅读面狭窄,不注重积累和吸收。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内的内容,对于课本中的课外阅读的要求就很难做到,更谈不上中外名著的阅
用心爱心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读了,对比古人读书成诵,确有不如啊。朱喜曾就此说过“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大抵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手吾之心。”勿庸置疑这就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拓宽;殊不知“悬梁刺股”、“萤囊夜读”等等故事传为千古刻苦攻读的佳话。而读与写,密切相关。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上第一位的是 “读”,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巧读,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势在必行的当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效率的最终目的就能实现。
鸡西市城子河区正阳学校张姝
10.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点滴谈 篇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仅仅是语文教材和教师这些课堂资源已达不到大纲要求。另外,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除了多读书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广泛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1、课外阅读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50万字以上。” 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会读一本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再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目,多读书。”因而,课外阅读应成为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
2、课外阅读与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看来,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3、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选择精品至关重要。
唐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数,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一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选择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的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向学生推荐精品图书。好的书,特别是名著,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是人类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于人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等方面大有裨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两千册。因此,必须严格地挑选书籍,善于指导青少年怎样去读这些书。”我们小学教材,虽然也选了一些名人名作,但总体数量太少。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向学生提供精品的原则是依据教材内容扩展;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
三、指导阅读、体验成功收效显著。
(一)授之以渔,促进阅读。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1、泛读、精读,灵活运用。泛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是选择的内容要广泛多样,学生的阅读面要广。泛读提升了阅读速度,但要精力集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泛读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细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合理的、灵活的选择泛读或精读,以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效果。同时,学生根据需要,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2、背诵、批注,加深体验。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在每周都安排一节背诵课,同时,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适当的背诵。让学生熟读优秀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名篇佳作的兴趣。他们天天读、周周背、年年记,感受着佳句美文的情怀,积累着语言。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阅读、背诵的时候,让他们圈点勾画、做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摘录、积累,丰富语言。
记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中最普遍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适时的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即读后感。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二)体验成功,养成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如果不加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之一恒的阅读,每学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开展阅读交流会,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等活动。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便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会激励他们更广泛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长此以往,阅读的丰富了,积累的多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课标》中所要求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1.对小学语文课改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才素质,对于老师的教学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产生了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牢牢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何减轻在学生眼中越来越沉重的学习任务并且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呢?
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楚,只会在课堂上传授一些语文基本知识,只能从班级整体方面去教导学生,而不能从学生个体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课堂上,部分语文老师认为教师是核心,忽略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跟着老师的想法走,学生自己不能思考一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被老师们灌输着语文知识。学生常常对于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理解得不全面,所以,学生在使用这些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比较生疏。针对这些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课程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的。
二、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1.小学语文老师认清教学任务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认清自己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思想和自己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一课中,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内容前,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上述情况下,你会怎样去喝水呢?学生经过思考和相互讨论,也许会有将瓶子弄倒和找一个吸管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渐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老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小学生年纪比较小,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将语文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着一个更深的了解。在课程改革中倡导实施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有趣的素材,在课堂开始前就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更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考虑在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这些情景模拟使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地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在学生思考和回答完这些问题后,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同样场景下其他人正确的做法,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做法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学到新的方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将全班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每一名学生的经历、爱好、想法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忽略了小学生之间的差别。为了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老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一名小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独特个性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以达到帮助小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要认清自己的教学任务,树立与小学生平等的思想;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行分层教学,能促进每一名小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段玺琴.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J].学周刊,2011(28).
[3]朱兢.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改反思[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2).
12.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十二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体会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识字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死板, 教学中没有将生活结合起来,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一、生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利用生动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可以将生字生词编成口诀进行教学。例如, “朋”是“两个月亮交朋友”、“种”是“禾苗种在水田中”、“碧”是“王白石合成壁”等。其次, 教师还可以猜谜语为学生解释汉字的意义。例如, “四张口、一颗心”、“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十万人、排出八万去打仗、留着两万守城门”等谜语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拆分法、象形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结合生活强化拓展识字范围
在小学生的生活过程中, 随时可见汉字的身影,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汉字进行学习, 不仅学到了活灵活现的汉字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 无论是校园中的标语、黑板报、宣传栏, 还是生活中的超市、带商标的家用电器、药品盒上的说明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平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学习汉字, 多请教他人, 促进学生学过的汉字记得更牢, 未学过的汉字慢慢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三、阅读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劳心理, 单一的识字教学让学生乏味, 也很难真正记牢汉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汉字对学生进行识字教育, 从阅读氛围中来学习某个汉字, 既能够体会到了汉字运用的准确性, 又能够有效地认识汉字组合等, 促进学生学到了更多的汉字知识。
1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爱写作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素材的积累,为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我总结了过去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
1、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生活内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写亲身经历的事或积极参与的游戏,以“熟”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开心,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我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之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会写,从而引导他们由“怕写”向“要写”,再到“乐写”的过渡。
3、随文小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时练笔,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克服了怕写作文的心理。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特点。
1、指定观察训练。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嬉戏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提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指导学生从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例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又例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校园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际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瑞雪图》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下雪天,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下雪的情景,以及下雪前前、下雪时和雪停以后周围的景色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进而将优美语句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积极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启发诱导用好素材,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作为叶老那样的大作家,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对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1、自念自改。把写好的文章至少念两遍,边念边改。
2、互念互改。在自念的基础上,找你的同桌,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他听,然后再修改,满意了,又读给对方听,请对方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交流。要求说出修改过程和理由。重点引导学生从内容、语句等方面进行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提高写作质量。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适当地欣赏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对学生的文章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即使表扬,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4.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十四
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运用新教材实施教学中,首先要学会走出原来的教材,摆脱旧观念和旧方法的束缚,只有走出才能进入,自己在进入新教材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就自己如何运用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实施教学与大家商讨。
新教材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产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看起来很浅,挖起来却很深。有些任课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很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快就上完了,简直不够上。其实这种反映了新教材的一个优点——不繁不难,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我说新教材很浅,是说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接受;说新教材挖起来很深,是说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几乎每节似乎很简单很浅显的教学内容都连带着或暗示着丰富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同时,新教材还为教师挖掘数学学习资源,开拓数学学习视野,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教师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指点给学生取水的方法,教师就必须善于寻找水源。
传统教学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头至尾自己讲述。课本内容是讲清楚了,但收效甚微。整节课气氛安静,学生反映被动。而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提倡活用教材。新课改教师独立一个人在讲台上单项讲授将大为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的互动将大为增加,甚至成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某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能完全是一个配角。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社会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其价值取向是“人本与发展”,实现全人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评价体系中它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必须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以全新的思想面貌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启蒙和精心呵护学生的探索意识,细心培植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促成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善于合作和分享。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设计,精心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和发散点。
(1)概念发散:尽量让学说属于某种概念的外延中的事物,要求他们多举例;(2)语言发散:对于同一问题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3)条件发散:让学生设想出能达到规定结果的各种条件;(4)问题发散: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5)方法发散:一题多解。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要渗透到学生作业中去,比如教材中的想想做做。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特别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素,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上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向上,积极的进取。”
人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动力,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巧”,在教学中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问题有意识的通过故事、谜语、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送小动物回家去”的游戏,用硬纸板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并写上加法算式,再在黑板上画好标有号码的房子,计算动物纸板的算式得出得数后,对号贴到小房子上。并编出儿歌“小动物迷了路,我们赶快来帮助,请你快快告诉我,它的房子是那间?”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游戏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发挥,并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同时,还可以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在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时,设计“摘苹果”、“对口令”、“找朋友”、“放鞭炮”、“挂灯笼”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并提高了教学能力。利用口算卡片、口算表或小黑板上抄好的题进行试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有时通过“找朋友”——把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接起来练习口算,有时用“动脑筋”等方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选择方法注意搭配得当,动静结合,简便易行,讲究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教改的一项重大内容。教学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它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自然,新课改更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体验相互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宽容、民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课改给孩子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放飞了孩子的想象,正如雨果所说的:“想象就是深度”。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已成为必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教学领域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科学依据。这些理论改变了人们头脑中认为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与学的新模式——立体化教学。这种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一改过去教学的单一性,把教师的传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到一个立体化教学中去。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了善于合作与共同分享!
15.小学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 篇十五
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了爱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只有拥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因而,我以此为基础,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他们,和学生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平等、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
培育集体———班级管理的根本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生成。一个具备凝聚力的班集体是在以班主任为龙头、以班委会和积极分子为先锋、以全班同学为主要力量的每一位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充当着“总设计师”的角色。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我在选举班干部前组织学生召开竞选班会、演讲会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选举办法,从中选拔那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特长的同学的担任班干部。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我还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从而培养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要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还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保证班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围绕学校工作,我制定了班规,考勤、清洁卫生检查、三操监督、课间纪律等,都有专人负责。在每天的晨会课上,班长要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在班内组织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开展活动———班级管理的切入点
优秀的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下逐步形成的,有了集体活动才会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才会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荣誉,因此,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与一体的各种活动,不断加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于是,我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一起拟订活动方案,发动全班学生献计献策,结合自己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在各项活动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我的坦诚也带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什么活动,学生们都乐意参与,并能认真训练,活动效果总是那么突出。
16.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年级;互批互改;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即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摒弃传统的教学定势。《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本本文就通过研究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修改作文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能对提升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所裨益。
1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学生互批互改的意义
1.1有助于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尊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偏远的学校尤为突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不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从而导致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远离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平凡的感情,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我们不少的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具有人文气息、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应该改革,采用互批互改的小组模式,提高大家对于写作的兴趣,既解放了教师单一的批改,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1.2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些目标也就是在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易行高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快速发展中,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等作文能力的培养,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评改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从开始写作文就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高效地指导小学作文教学。
2 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互批互改能力的方法
2.1审题
组织学生审题,让学生从写作要求入手,注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从文章的立意、题材、选材、语言、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进行思维大碰撞。此环节重在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2成立评改小组
评改小组可以是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学生作文基础成立评改小组。各小组之间交叉评改,根据本次写作的训练目标及在例文评改中的要求,给每位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并组织评改。每位学生针对自己所改的文章写好评改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评前指导,指导学生要结合同学的实际,尊重原意,多就少改,提出恰当的建设性意见,批语要精当,有启发性和导向性,适当保护同学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学生的习作优点和缺点是同时并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评改时,教师要根据本次写作的目标,多引导学生发掘其优点,帮助被评改学生改正不足;
(3)注意细节。一篇文章的优劣,除了从立意、结构、选材等方面评改外,还要注意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有无错别字、有无病句、标点是否正确、过度是否自然、文面是否整洁和前后是否照应等方面。教师还要在例文引路过程中,适时详细地给予指点,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又如何才能评改好一篇文章。
2.3共同评改有代表性文章
各组推选出一到两篇极富代表性的文章,各组组织本组学生对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情感、版面等各个方面进行评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按“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做旁批。评改完毕后,各小组组长根据讨论结果给每位被评者的作文进行总评并按中考要求拟定一个分数。
2.4收交评改报告单,反馈修改情况
各小组评改完后由组长汇总填好评改报告单上交,习作返回各位学生手中进行修改,这时教师可仔细审阅各小组评改情况,及时公布表扬评改认真的小组及个人,对评改不认真,批改重点把握不准的同学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帮其及时改正。
3 结束语
让学生参与“评”,仅仅是从让学生知道习作的成败得失,而让学生参与“改”则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完善美,加工美,创造美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应改变作文评改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过程,自觉地发现和改正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冯东升.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作文评改[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第07期.
[2]陈雅婵.浅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第02期,181-183.
[3]陈玉英.高年级语文作为评改教学中小组合作方式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17.指导小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点滴体会 篇十七
(此文非常好,值得大家一读!!)
随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课余以书为伴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同学得到向往已久的书就爱不释手,有的同学一回到学校就直奔图书廊,甚至有少数同学就是课间也要到图书廊驻足阅读一阵子。可惜,我们发现其中不少同学阅读书籍,往往只追求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许多精彩描写,往往一跳而过。如此读法,尽管一本本书读得很多,却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不少老师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都会提议孩子们做读书笔记。
然而,我们也可以听到不少呼吁:“别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如果一读书就要求做读书笔记,这书还有人愿读吗?”甚至还听说有名师明确提出不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确实,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总是与好词佳句的摘抄、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沉重负担可能会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如果不写读书笔记就一定能让读书活动持之以恒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已经几年了,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坚持得好的同学,几乎也是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因此,读书笔记并非阅读持之以恒的必然障碍。我想问题不在于读书笔记本身,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布置和评价的策略!
一、体会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让学生愿写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说的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但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阅读时曾经如丝弦轻触过你的瞬间,也会由于笔录而永久停驻在你人生的情感历程中,成为美丽的永恒。
1、讲名人故事,触动孩子的心灵
西方有句名言说得好:“成功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名人们不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读书故事,古今中外名人做读书笔记的典型事例也可以随手拈来。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却勤于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我国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记忆力惊人,甚至有外国学者形容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做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由于后来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想引用或运用而“不得”时,他逐渐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每读一书,都做好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受到迫害的日子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他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
列宁、托尔斯泰、钱钟书先生他们尚且如此,对于我们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不做笔记,在书海寻觅到的珠贝不就白白地放归苍海了吗?同学们听了名人们与读书笔记的故事后,对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受鼓舞,有不少同学有了想做读书笔记的动力。
2、结合学习得失,推动孩子的行为
孩子读书,大多是随兴而至,遇到特别吸引他们的人物,跟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气呵成地就读完了。读完后,典型人物与精彩故事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印象应该会深刻些,但一些拨动过他们心弦的小细节,一些引起他们惊叹的绝妙表达,虽然也会雁过般留下一丝痕迹,但因为这些本身就不太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印象太过轻浅了,很容易就烟消云散,了无一丝踪迹。
我们常常发现,同样的阅读内容,经过读书笔记思索再强化的孩子,无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升华还是行为的潜移默化、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更有收效。我也发现,在我的班上有几个特别爱看书却
不愿写读书笔记也懒得动笔写作业的孩子,他们因为大量的阅读,写文章洋洋洒洒不愁没话可写,但他们在习作中想引用书中的某些词语时,写出来的字却似是而非;想运用某句名言或某种句式时,用起来却不伦不类,因此,习作表达仍然是有数量没质量。于是,我常常在作文讲评时,对这些孩子们说:我知道你想用什么词语,是这个,对吗?我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积累下来的,要是摘录下来想用时查一查就不会写错了,那该多好呀!有时候,发现有的同学及时把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好开头、好结尾、好句式恰当地运用了,我也会马上范读他们的作品,直接表扬他们,或请他们介绍一下写作心得。得失比较,哪个上进的孩子不动心?一部分自我意识强自我要求高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自觉地坚持写开了。
3、教师亲身示范,与孩子携手同行
其实,我们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在阅读过程中一些曾经拨动过我们心弦的瞬间,遇有疑问时、偶有心得时、突发灵感时,如果能及时旁注,读后再稍事整理,那书林漫步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因为我们的心语笔录,而定格在心灵成长的历程中,每每偶然翻阅,都会撩起心底的温情。我常常也会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带去班上,一时兴起,便给孩子们读上一段,告诉他们读书笔记带给我的好处:有了读书笔记,这次,我又准确无误地找回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一回两回,你会惊喜地发现,不断地又有孩子加入写读书笔记的行列了。
二、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会写
不愿做读书笔记的问题解决了,但只有会写读书笔记,并让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充满儿童趣味,适合儿童特点,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精心设计读书卡,对低年级孩子手把手地扶一程
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说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浑浑然不知
怎么下笔,不知何时值得动笔,书中什么内容值得记下来,到底该如何记,就必须要教师手把手地扶一程了。
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对低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看书的兴趣是容易激发起来的,相对而言,要让阅读后的孩子在愉快的玩乐中回味阅读的趣味,并主动把阅读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记录下来,难度就要大得多。因此,许多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卡来吸引和帮助孩子做读书笔记。我们见过不同的读书卡,大多以摘抄好词佳句、记录主要内容、心得感想为主,有的还鼓励学生给读书卡配上色彩斑斓的图案,让孩子在心旷神怡的感受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的动力。我校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过一套读书卡,以帮助刚刚起步的孩子们。
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样的读书卡,始终有相当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学生所读的书内容千变万化,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各不相同,值得记录的内容必然也有所不同,但为读书卡的版面和内容所限,无话可说时却需勉为其难,有话要讲时又嫌版面不足。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中高年段的孩子都放弃了读书笔记卡,使用了最简单最常态最容易长期保存下去的读书笔记本,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们仍然坚持用读书卡,不过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读书卡供孩子们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喜好选用,有的积累性强一些,有的趣味性强一些,有的兼顾阅读调查,有的分阶段性进行多元评价;孩子们可以进行摘抄,可以涂抹,可以画人物、画物件,并为图画配上自己最想说的话。由于读书卡规格统一,内容填写简易,加之容易呈现以便评比和展示,在读书活动推动之初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2、结合课内教学,指导中高年级孩子更有效地做读书笔记
从阅读提升能力的角度说,读书笔记的设计如果不能体现不同阅读内容在体裁与内容上的特点,对孩子阅读能力帮助不大,记下的一些东西积累价值不大,笔记的过程也没有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这样的读书笔记确实是得不偿失。
一位美国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的读书笔记案例启发了我们。这位教师指导孩子阅读一本写人的书,并且要求孩子写读书报告。为了降低难度,老师设计好了一份填空版的读书笔记要求孩子填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
作者:
插图:
这本书是关于:
这个人物出生于:
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在于:
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关于这个人物的两个最重要的事情是: 1.2.你会向你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自然而轻松地就抓住了全书的重点,并且在“你会向你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的问题引领下,毫不困难地把人物的主要精神总结了出来。
而在第二次的阅读中,老师要求学生借一本关于一种动物的书。这次填空版的读书笔记要求则完全顺应了动物类文章的特点,有关于这个动物的出生、主要特征、习性、自然繁殖地、在那里生活、如何生活、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捕捉等等内容。配合读书报告的还有相关的手工制作,阅读写人内容时尚制作木偶人,阅读动物内容时是剪贴一个简易的动物生活橱窗。儿童动手游戏的天性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人物特点、动物的生活习性等重要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活在了孩子的手中,记在了孩子的心中。
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读书笔记的指导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逐渐引导孩子们领会如何记读书笔记的要领呢?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总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哪些词句用得比较好?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段找出来,让他们分析:这些词句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好在哪里?集中讨论分析过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性地动笔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抄下来,抄录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分析——
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慢慢的,学生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方法,慢慢地,学生就能够写“分析性读书笔记”了,不仅有关于内容的理解,也有写作方法的领悟。再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就不会是千人一面的摘抄或不着边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坚持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会逐渐具备不同体裁内容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分析性读书笔记会引导孩子们主动去品味一些好的词句的表达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创新,鼓励学生尝试读书笔记的新模样
传统的读书笔记形式都太过成人化,不受小学生喜欢,多数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同学,即使记笔记,也多是摘录一些词语、句子。而且,记下以后,自己也基本上不能用,久而久之,单一的读书笔记样式一定会削弱同学们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决心,甚至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记性。我们能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呢?
美国的教育专家告诫说,千万不要只是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您可以要求您的学生照着下面的方案让他的读书笔记变得生动可感起来。以下就是几种孩子们可以尝试的读书笔记新样式:(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3)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
(4)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如,如果该书的一个主题是爱,你可以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5)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为图画或图表配上相关的信息。
(6)想象着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有关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对他问任何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
(7)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你认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没趣,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8)将下面这个句子填写完整:“我喜欢(或不喜欢)作者(或某一人物)„„的方式,因为„„”
这样的提示,可以让读书笔记具体可感,降低了难度,不少老师尝试过,学生喜欢,效果不错。
三、坚持展示读书笔记的风采——使学生乐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动容易坚持难,就是一些好学爱读的孩子,可能老师对读书笔记的跟踪有所放松,只要一段时间,可能兴趣就会淡下去。因此,在大多数同学逐渐加入读书笔记的写作行列以后,教师还需要从不间断地利用多元评价的策略,去促进和推进读书笔记的写作。
1、评价与交流,发挥读书笔记的多功能作用
读书笔记也好,日记也好,本都是属于自己私隐的范畴,是写给自己,留给自己的,但率性纯真好表现的孩子们初涉这一领域,可以说,为老师为同学为表现的因素远远多于为自己的成长而积累,因此,孩子们就同写作文一样,写完后,最迫不及待的就是盼望老师们的批阅。然而,如果全面批阅读书笔记,特别是要与孩子们笔谈对话,对于老师无疑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可喜的是,我校却有许多教师都自发地坚持着这一份繁重却十分有意思的工作。我们的读书笔记与日记合二为一,因此,读书笔记本,就是教师理解孩子心灵成长的一扇窗口,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每天必做的事。
也许你会疑惑:老师们哪来那么多时间?老师们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逐渐找到了一些可行的办法:有的教师采用全面批阅,详略结合,详改部分,略改其他,不同组别轮流进行的办法操作,同时对每一次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红旗或小红花小星星奖励,定期对积分多的同学进行奖励;有的教师通过学生自评,教师再批,他们告诉孩子们,读书笔记很简单,“我笔写我心”,最用心的孩子,老师会与你在读书笔记本上交谈,与你做笔友,只要你能打动老师!孩子们是那么真诚地希望能与老师心灵对话,因为他们也渴望着走进老师,于是,一双双稚气的小手记下自己的阅读收获,一颗颗纯真的童心敞开心扉,记下自己阅读中的点点感动。
2、展示与评比,初尝读书笔记带来的喜悦
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的展示与交流,互相观摹学习,取长补短,是延续孩子们写作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当孩子们的读书笔记集中起来时,你会不由得心中十分温暖,充满温馨,溢满感动:这时,你会发现有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或者内容新颖,或者标题醒目,或者编排精美,或者图文并茂。这时,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评议,交流,展览,既可以为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又可以不断带动和吸引其他同学积极加入做读书笔记的行列。
【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推荐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点滴体会08-13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体会12-1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体会》07-14
小学语文外出学习体会刘珊08-09
国培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1-06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07-22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心得体会07-31
小学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08-16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