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化论文

2024-06-17

茶艺文化论文(精选16篇)

1.茶艺文化论文 篇一

上联: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

下联:远帆无数,坐盈盈酒水从罨画溪来。

上联:溪边奇茗冠天下;

下联:武夷仙人从古栽。

上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黯窦;

下联: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上联:茶亦醉人何必酒;

下联: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联: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下联: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上联:翠叶烟腾冰碗碧,

下联:绿芽光照玉瓯青。

上联:九曲夷山采雀舌,

下联:一溪活水煮龙团。

2.茶艺文化论文 篇二

谈到文化, 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定义, 对文化的定义, 学术界是众说纷纭。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指出, 文化就是涵盖了信仰、知识、道德、艺术、习俗、法律以及其它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冯天瑜在《中华文化辞典》指出, 文化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一种物化形式, 即人类改造社会过程中的效用价值转化为财富的过程, 并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普遍性、延续性、阶级性、规律性、时代性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艺馆是构成茶文化的重要元素, 茶艺馆的发展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茶艺馆的文化功能一方面体现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建筑、书画、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个茶艺馆的延续其实就是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最初的饮茶, 到功夫茶、茶诗、斗茶等茶文化活动的发展, 是对茶文化的创新与丰富;茶艺馆定期举办的茶文化讲座, 是对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茶室内陈设艺术品、布置书画, 并在室内导入古董鉴赏、评书、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 部分茶艺馆还定期开展吟诗词、听丝竹、观茶艺、评茶、品茶、书画展等茶文化相关交流活动, 部分茶艺馆还定期举办专业的茶艺讲座、茶文化学术交流会等。老舍茶馆曾组织过一次民族艺术博览会, 在该博览会上各种戏曲以及各族艺术文化均有机会在老舍茶馆展示。这次博览会除了能扩大茶艺馆的知名度, 吸引顾客, 同时还能起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代茶艺馆的室内及室外空间设计多沿用了中国的传统风格, 一方面, 从文化角度看, 是对祖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经济角度看, 茶艺馆的消费档次也有一个质的提升。

2 当代茶艺室内空间的设计思想

传统文化主要由“释”、“道”、“儒”构成, 当代茶艺馆的空间设计融合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因子, 从本质上说是对“释”、“道”、“儒”三家思想的物化。正是“释”、“道”、“儒”三家思想以及茶文化的综合作用, 当代的茶艺馆空间设计形成了独具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空间形式。

2.1“人境合一”的设计思想

儒家认为“人境合一”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与道德理想, 是调节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一种准则, 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及地位;道家认为“人境合一”是一种自然与人的关系, 其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 追求的是回归大自然。当代茶艺馆空间的性格是高雅、飘逸、独具风情, 这些性格的营造主要建立在合理把握“境”、“人”、“物”、“情”的和谐关系上。首先, “情”是对自然、茶、传统文化的崇拜之情;“物”是指茶艺馆室内空间的一切事物, 这些事物的出现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且与“情”息息相关的事物;“境”是指由“物”与“情”构成的茶艺室内空间, 而“人”是进到茶艺馆的顾客。茶艺馆室内空间所展现出的文化与顾客追求的价值具有对应性, 这种对应性是“人境合一”的精神体现, 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理念的所在。

2.2“气韵生动”的设计思想

“气韵生动”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事物本原美的表达方式, 强调文化就是要展现出元气流畅、生生不息的韵律和节奏, “生动”是气韵的一种状态。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文化描述万物的神态之一, 气韵生动就是要展现出灵动、活生的一面。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所展现出的“气韵生动”主要体现为内在的生命力、韵味和神气, “气韵生动”也是当代茶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精神特征。当代茶艺馆空间设计不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还保持各传统文化间的气脉相连, 将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位顾客。

2.3“文质兼备”的设计思想

文质兼备出自“儒”家思想, “文质兼备”在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兼备“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茶艺馆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祖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体现;茶艺馆的“实用功能”主要是指当代茶艺馆在社会中的效用和功能, 包括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儒”家认为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所体现的“美”的精神与物质属性实质就是“善”、“礼”的体现。当代茶艺馆空间设计所运用符号和语言, 借助色彩、吉祥图案、形态和造型结构等, 营造出“美”的空间环境, 并以此影响顾客。

3 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

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 是指在茶艺馆在进行空间设计过程中的界面装饰、空间组织、陈设、家具等设计中蕴含的文化。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创新, 同时也给顾客营造出一种独具民族精神和韵味的饮茶环境。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对字画的传承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当代茶艺馆的墙面随处可见的是书法作品, 主要采用画框或卷轴装裱。“鹤”、“喜”、“福”、“禄”、“寿”等是茶艺馆经常选用的装饰文字, 选择的装饰文字具有极强的美感和寓意。茶艺馆运用书法装饰重点在于将传统的灵感转化为当代茶艺馆所具有的现代韵味和气质。国画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意识, 展现了大众对社会、自然及其相关联的哲学、政治、文艺、道德、宗教等的认识。国画所强调的是“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 讲究“创制意境, 融化物我”, 要求“画尽意在, 意存笔先”, 从而达到“气韵生动, 形神兼备, 以形写神”的效果。中国画之所以富有极强的装饰性, 常用在装饰茶馆空间和其它空间。中国画对事物的表现手法、形象塑造和认识角度, 体现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和哲学观。中国画的内容和人的审美情趣与社会意识相联系,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以其文化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被越来越广泛的用于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中。

3.2 对吉祥图案的传承

吉祥图案主要采用抽象的手法, 以寓意丰富的植物或动物为基本内容, 形成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或图案, 吉祥图案主要传达“喜”、“寿”、“禄”、“福”等寓意, 反应的是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意识,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吉祥图案在茶艺馆的应用, 主要借助瓦当、陶瓷、屏风、房梁、木罩、织物、栏杆、窗扇等物件起到装饰的目的。吉祥图案是民族的珍贵财富, 在界面装饰及传达精神寓意功能上是十分重要。

3.3 对建筑构件的传承

建筑构件是指构成建筑的所有要素, 主要包括墙体、屋面、房梁、柱子、栏杆、楼梯、地基、门窗等。我国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 从最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当今的砖墙,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体系。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对建筑构件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对门窗、隔扇、罩、栏杆、瓦当、天花、梁架等的“直接运用”。所谓“直接运用”是指将原物直接应用于室内空间, 从而起到装饰室内空间的作用。比如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时对隔扇的运用, 在隔墙中间应用隔扇, 增强了茶艺馆空间的韵味和文化气息。

3.4 对传统家具的传承

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中所应用的传统家具包括床、席、椅、榻、墩、圆凳、案、桌、架格、几、衣架、屏风等。对传统家具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的风格特征。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选择家具时遵循“艺术性”、“实用性”原则, 讲究氛围的“渲染”和文化的“对接”。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 从精神角度讲属于文化性空间, 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传统家具体现的是人本精神, 空间塑造功能较强。在当代茶艺馆空间设计中, 传统家具以其独有的优美造型和传神气质, 营造出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氛围。

3.5 对陈设品的传承

陈设品是空间设计灵魂的使者,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陈设品包括陶瓷、漆器、青铜器、陶器、民间绘画、风筝、中国画、书法、织物、盆景等。当代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的陈设品, 传递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 体现的是传统的民族审美观。一般情况下, 陈设品在茶艺馆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主要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茶艺馆空间。组合的陈设品在茶艺馆室内空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而表达特定的意境情感。

4 小结

茶艺馆是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代茶艺馆的空间设计, 不仅要满足当代社会和群体的消费需求, 还要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代的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 不仅要结合茶文化的形态和茶艺馆的空间特征, 满足和适应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式, 并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要结合时代精神,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性需求, 以创造出更长远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15, 12 (1) :230.

[2]谭秋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世界, 2015, 32 (1) :66-67+69.

[3]卞堃, 陈亚南.浅谈中国结设计元素在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 2015, 16 (1) :204.

[4]李斯娜.基于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 32 (2) :35-36.

3.茶艺演绎大事业 篇三

她的这一演,演绎出一番事业。

陈红雨是万州区人,她曾在昆明做了9年的广告人,空闲时间喜欢与茶为友。为了让自己的茶艺获得提升,2005年她到专业机构接受培训,并获得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此后,客串为当地的茶艺培训单位当老师,由此与茶结缘。2009年初,陈红雨回家探亲,发现重庆茶艺人才的培训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就决定抓住这个商机:租了一套每月1000元租金的房子,就是几套课桌,还有教学必备品,就开始有学生来报名学习了,学员不多,但陈红雨把每一个学员都当成朋友一样的教学和交流,她的学生都当她亦师亦友。

她办茶艺培训,最开始也没有想到能把茶艺当成事业,只是想以茶会友,她喜欢这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的方式,到现在她也还是喜欢这种交谈方式,不论是学员来咨询还是朋友来访,她都是先泡上一壶茶,放上音乐,再才慢慢地进行交谈的内容。她还喜欢没事就约朋友来她教室喝茶,她开玩笑说还有人把她误认为茶托的。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不仅能学到茶叶及茶文化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结交一批爱茶惜茶的朋友。是现代生活修身养性、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的最佳方法。

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真正懂得茶文化的人不多。10月31日,记者应陈红雨老师的邀请去参加了重庆第二届茶友会,据说第一届是今年1月29日举办的,来参加的人有100多,在重庆民间举办这种活动还是首次。

茶艺培训修身养性,白领追捧凸显商机。她在重庆的茶艺培训不仅仅是收学员培训,还有团队培训占了很大的比重。先后培训过的团队有中国银行、重庆市女子监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忆念美美容学校、重庆三闲堂等。另外茶艺表演的市场更大,两年时间来陈红雨做过的表演有10多个企业和团体,每次表演都好评如潮,她在重庆名气渐大。请她表演的团体已排到了明年。

创业需善于变通,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创业思路和服务对象,能变,善变,会变,才能获取市场回报。事实上,把茶艺培训从一个就业培训项目,转变为生活享受的培训项目,陈红雨的成功,就在于她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变通。

相关链接:重庆茶艺网:http:// www.cqtea.net ■编 辑 刘 辉

4.观茶艺感悟茶文化 篇四

为期一学期的茶文化课程结束了,有着意犹未尽的感觉,喜欢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喜欢茶,也是喜欢上课时老师的风趣幽默,喜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很开心能够在茶文化课上亲眼看到大益八式的真人表演,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进行了大益八式表演,并且详细的教大益八式动作详解,同时配有大益八式表演专用的音乐、解说词朗诵等。在这节课上,我不仅仅观看了茶艺表演,学会了茶艺的一些基本动作,还陶冶了身心,下面谈一下我对茶文化的感悟。

大益八式是研修大益茶道的基础方法,包括“洗尘----心去凡尘、入定茶门”、“坦呈----展布茶席、坦诚相见”、“苏醒----醍醐灌顶、醒澈心性”、“法度因发度量、取舍自如”、“养成----水养茶性、养心成道”、“身受----先已后人,益己利人”、“分享----共品佳茗、分享快乐”、“放下-----放下一切、当下放下”八个基本流程,二十五个基本动作。茶道,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节课上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得以通过大益八式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如人生,品味一杯茶,也是在解读人生的繁杂。

我了解到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静让我们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让我们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锻炼人格,超越自我!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自古有之,并通过不断的发展一直影响这世界的茶文化发展。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是充满生命力的。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受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内地茶文化也悄然流行起来。虽然茶文化本身是内敛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将他推而广之。因为茶文化代表着中国5000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很好的体现。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将其发扬光大。

从校内开的茶文化选修课火爆程度而言,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越来愈重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茶文化会被更多人熟知。我个人认为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群体对茶有良好的认识。相信让他们喜欢茶也不是一件难事。

5.首届网络茶艺文化节开幕词 篇五

茶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个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紧绷的心灵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茶文化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茶艺表演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通过欣赏茶艺表演,可以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茶文化,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

陕西绿茶研究所和《烟酒茶新视窗》杂志社经过详细筹备策划了长安首届网络茶艺文化节,本次茶艺文化节将逾越以往传统文化节的现场亲临性,结合互联网的便捷,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消费者欣赏到茶艺表演,了解茶艺文化。本着“普及茶艺文化,倡导和谐生活”的活动主题,将茶艺文化推向大众,这将成为互联网茶艺文化宣传的首个实践者。

茶艺表演网络直播是个新生事物,没有先行的案例可鉴,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网络文化节策划、筹备期间积极配合支持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努力,终于得以让网络茶艺文化节顺利召开。

6.茶艺文化论文 篇六

一杯清茶,三味一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旅途,第二道茶香如生活喜乐与幸福,第三道茶淡如人生的清雅宁静。而学会品茶,也会从茶中细品出人生中的点点滴滴,茶悟人生人生悟茶!

审品杯冲泡所谓的品,就是要让自己喝茶中品出茶叶在杯中的浮沉和变化,演示着人生的浮生得失、起伏,荣辱,苦乐、炎凉。入口时那份苦涩和入口后的甘甜,看那如碧似玉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清香。

茶叶,外国人心里神奇的树叶

茶文化,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泡一壶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女人喝茶,美容美发,男人喝茶,精神焕发。一品香气,二品滋味,三品生活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7.茶艺文化论文 篇七

关键词:茶艺空间,室内设计,文化传承,因素,研究

室内设计主要指利用建筑标准和技术手段, 结合建筑美学理论, 运用不同种类的材质, 依照建筑属性、格局及环境等条件要求, 在现代建筑物中设计并创建合理、舒适、完备的室内环境, 以满足建筑物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要求。茶艺空间的室内设计, 顾名思义即:需要同时兼顾品茶与艺术享受两种目的的室内环境设计。茶作为华夏文明的国饮, 其历史悠久, 内蕴深厚, 文化积淀更远超过其他艺术文化形式, 因此茶艺空间的设计, 更需借鉴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1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原则

“道法自然”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首要原则。茶及其文化在中国传承超过四千年, 其影响早已超越一门一派而涉及到中国历史与儒、释、道三家。儒释道对于茶追根溯源的文化本质与精髓无不是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不刻意、无苛求、道法自然, 是贯穿于茶文化始终的精神。因此, 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也应当贴近茶文化根源的精神实质, 以不露痕迹、自然而无矫饰的设计作为最高设计原则, 在茶艺设计中遵循简约之法营造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氛围。

整体性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又一重要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天人合一”, 是一种站在统观全局的角度把握整体的思维方式, 是古人发现的具有原始辩证统一性质的哲学理念与世界观。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传承文化因素也应当注意秉承整体性原则, 在确定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基调后, 应层层深入、主次适当围绕着这一基调开展设计。

变化性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第三个原则。正所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自然之道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规格模式, 即使是在看似固化的室内空间中, 茶艺空间设计也可以运用或多或少的文化因素, 打破由建筑环境营造出的不动、无变的氛围, 使之富于变化, 产生更加灵活生动的生命力。

2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文化传承因素分类

2.1草根文化

即市井文化、大众文化因素的传承。南方地区许多街头巷尾民居间开设的小茶馆中最常用竹椅、竹桌, 泛黄的竹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饮茶者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引得一片清脆“吱嗄”声作响;而北方茶馆中则常见四平八稳的木质八仙桌和既宽且重的木头条凳, 茶客进出间耳闻得沉闷的桌椅碰撞之音。草根文化因素表面上看似乎由于过于简陋甚至廉价而“上不得台面”, 但在茶香缭绕四溢中, 这些竹或木却往往能显出几分拙朴的意趣, 让人不由得生出些许往夕怀旧的情感。正如曾经被央视报道过的四川偏远县城现存一家文革时期的老茶馆展示的那样, 水泥地面因为被往来的茶客踩踏而起伏不平, 夯土垒起的灶台上铜壶里的开水“咕噜”作响, 午后阳光掠过窗外枝枝枯树投在墙上形成片片斑驳的光影, 一幅毛主席与天安门的巨大画像虽然缺了四角, 却仍然牢牢地贴在墙头……这样的画面让观者犹如走进了历史, 它引发的并不止于茶客们的怀旧情感, 也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一番另类的意境。

所谓“大俗即大雅”, 草根文化在茶艺空间设计中的传承除了可以凸显市井的随意, 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更多生命的活力和无拘束的自由。在这种氛围中饮茶或许会淡化茶在清心宁静方面的意蕴, 却并不妨碍表现茶通融、豁达、既能为士所青睐, 也同样被走卒所钟爱的品性。

2.2商业文化

这是对更能融合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特质的一种文化因素的传承。茶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已经在世界各国贸易中流通了上千年, 作为经济作物的茶本身也并不缺乏物质价值。在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从古到今的商业文化也是一种创意设计思路, 比如在设计中体现更多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 包括驼队、商船、古代的货币甚至于古代茶叶贸易的各种文契等等都可以成为现代茶艺空间设计突出的亮点。而若将商业文化作为设计的文化传承重点,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茶艺空间经营的丰富多样性, 比如更大比例的茶艺表演类娱乐项目, 除了日常茶饮之外增加更多茶餐、茶食、茶纪念品等的经营。

2.3宫廷文化

这种文化传承走的是相对高端和奢华的路线, 在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运用更多具有中国古代宫廷艺术成份的元素, 例如大量的红木甚至紫檀的家具, 饮茶的器具中增加更多金箔类的装饰成份, 茶饮可选择类型则侧重于各类高档茶叶如十大名茶之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甚至可在室内整体设计上采用古代宫廷建筑风格进行规划, 增加更多飞檐、斗拱、彩绘、雕梁。传承宫廷文化应加强前期对于不同年代宫廷历史的考查, 例如唐代宫廷与明代宫廷在家具陈设上就具有明显的差异, 注意避免出现张冠李戴式的历史差错。

3传承文化具体举措

3.1传统建筑形制的运用

有条件的茶艺空间可以适当增加中国古建中传统建筑形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比如雕刻, 雕刻的材质有木、砖、石等, 如梁架、隔扇、栏杆、柱子等均可雕刻, 题材众多, 几乎可以涵盖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哪种材质的雕刻一般都应具备精巧细致、层次分明、富于情趣、清新明快等特点。如果茶艺空间采用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式古建筑如四合院形制的设计, 则“影壁”的装饰可以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载体, 影壁的实用功能在于遮挡视线, 即使大门洞开时外人也不能直接看见宅内的情况。影壁有一字型或八字型, 其装饰雕塑多数是浮雕, 作为茶艺空间的组成部分, 影壁上可以主打与茶有关的装饰内容, 比如茶圣陆羽的画像、《茶经》的节选、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等。彩画也是可以采用的类型, 常见的题材可以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容, 但彩画应契合茶艺空间相对清淡的色彩氛围, 比如各种淡彩花鸟、人物画, 或者可以直接以水墨山水入画。

3.2富于传统文化内蕴的陈列品的运用

绿植是比较适宜的陈列品, 尤其是竹。无论是在茶艺空间入口还是通道或者室内外均可以选择高度和大小适宜的竹作为陈列品, 空间宽阔和需要蔽荫的地方可以选择种植体量较大的毛竹, 利用竹子茂盛的枝叶起到一定的隔断与遮挡作用。如果是景观庭院或者其他更侧重于装饰地方则可选择“湘妃竹”等更有观赏价值的竹类型。室内的绿植陈列品可多安排云竹等盆景类的装饰竹, 由于其小巧体积和翠绿的色彩能够在室内营造出生机昂然的氛围。

盆景是绿植中又一具有设计感的陈列品。有条件的茶艺空间可以根据季节变换不断调整室内外盆景的内容, 比如春季增加更多开花植物的盆景如海棠、杜鹃、月季、梨、杏、桃等;夏季可以用莲花作为盆景的主题, 在庭院中安放几口大缸, 其中种植荷花、睡莲, 室内则可以用体积稍大的陶瓷盆或碗插种一片荷叶、一枝莲花。也可在莲花盆景中穿插摆放茉莉、栀子等有香味的花草丰富内容;秋季可选盆景更多, 比如室内可选秋菊、金桔、桂花等, 室外则较少局限, 视空间大小选择松、柏等均可;冬季植物凋零, 如果没有条件准备常绿植物盆景, 也可参考日本“枯山水”的模式选择形状、样式较独特和有新意的枯枝搭配白石或彩石, 营造出别样的冬日情趣。

传统中国画中的卷轴也是较好的选择。为了突出创新, 不必拘泥于惯常的纸画, 可以更多使用草编或竹编的卷轴画悬挂在通道或室内的墙壁。而安排在室外景观通道旁侧的茶座还可以利用卷轴起到一定的隔断作用。当外界光照较弱时, 将卷轴收起使更多自然光线照射进景观通道, 形成光影交织的装饰景致;而外界日照较强时, 又可将卷轴放下阻挡部分光线, 避免阳光的炙烤影响到茶客休闲品茗的感受。

3.3传统吉祥符号的运用

吉祥符号是中国传统中又一数量巨大、种类繁复的文化传承因素组成。古人在日常生产生活趋利避害的指导思想让不少日常事物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比如葫芦谐音“福禄”, 蝙蝠的“蝠”谐音“福”等。而与茶的精神与气质最贴近的莫过于“莲”的符号意义。饮茶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君子之德”、“君子之风”, 而莲花又被称作花中君子, 因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因为君子的缘故, 茶与莲在精神层面产生了交集。佛教文化中常常将莲花视作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 因莲花独特的生长环境 (在池塘的污泥里发芽) 和生长过程 (到水面开花结果) 使其被理解为从凡尘俗世升华至洁净法界的圣物,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 莲花就被神化为佛国与佛陀的象征符号。相对宗教寓意中的神圣与高洁, 进入世俗社会的莲花则有了其他更生动、更生活化的寓意。莲藕中多孔多丝的特点和莲与“连”谐音让充满想象力的百姓为莲花增加了更多吉祥喜庆的寓意。而“莲”与“廉”的谐音则寓意“一品清廉”、”路路清廉”;荷与“和”、“合”的谐音又寓意“和合二仙”、“合和如意”等。将莲这种传统吉祥符号作为茶艺空间设计中文化传承的因素既可以上升到宗教层面“灵台清静”的高度, 也不乏更多世俗层面“百年好合”的吉祥寓意。

4结束语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化形式, 茶文化在现代茶艺空间设计中的传承较其他产业更为重要和突出。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传承文化因素需要深刻挖掘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既需要提高到哲学境界理解茶在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又不能脱离现实世界普通人对茶的看法与喜好。

参考文献

[1]王海.创艺无止境——记大红袍茶艺苑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 2010, 02:25-27+58.

[2]王周, 向阳, 邱族周.韵味十足万千气象 (下) ——中港城茶艺馆装饰设计格局[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 06:56-61.

[3]陈淑飞.济南六道门茶艺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 04:380-383+396.

[4]韩晓燕.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瓦库”茶艺馆为例[J].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15, 01:60.

8.“中国茶艺”较量“洋咖啡” 篇八

茶艺馆的暴利之嫌

记者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了解到,全国目前有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室等5万多家,产值约100多亿元。仅上海就有茶馆1000多家,北京有500多家。其中,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地茶馆数量较为集中,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北京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茶楼风,目前稍具名气的要属五福茶艺和茗仁茶艺两家连锁企业。五福茶艺兴起于1994年,至今已在北京开设了12家连锁店,是京城连锁店最多的茶艺馆。茗仁茶艺开始于1999年,如今已经有7家分店。

一位经常光顾茶艺馆的商界朋友告诉记者,那里的平均消费一般都在300元以上,而市场上极品人参乌龙茶的价格是360元/500克,一般的人参乌龙茶是100元到200元/500克不等。冲泡一壶极品人参乌龙茶最多需要茶叶50克,成本为36元,其利润高达5倍以上。

业内有一种说法是,目前茶馆投资失败的比例是1:1,就是说有两家茶馆里就有一家会倒闭。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暴利,茶馆的价格贵,客人少;客人越少,资金就越少,自然走上了死亡之路。对于茶馆的暴利问题,有些业内人士并不赞成,他们认为茶馆经营本身投入的资本就大,除去租金以外,营造文化氛围的装修费用、茶艺师的工资、茶叶的成本都是大笔开支。而且茶馆和餐馆不同,不可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服务员比顾客多是常有的现象。由于现在酒吧、咖啡馆等同类场所的竞争,茶馆的生意变得很难做。

采访中,一家高档茶馆的经营者徐先生告诉记者:“茶馆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一壶茶的利润至少300%。特别是高档茶馆,针对的消费对象都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在茶馆里谈生意,生意谈成了,根本就不会在乎价钱。但是一些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茶馆,消费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对价钱的计较。所以如果想赚钱就要开高档茶馆。”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暴利之外,茶馆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茶馆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茶馆工作人员比一般餐饮服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一般服务行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茶的知识、茶文化的知识以及各类冲泡茶的方法,甚至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外语以便应对前来喝茶的外宾。但目前有的茶馆员工大都是初中文化水平,招来就上班,缺乏统一的培训,对茶的知识一问三不知,把此茶当作彼茶的笑话很多。由于现在尚未实行茶馆持证上岗的要求,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部分馆主就免去了员工培训的工序,顶多找个一知半解的人来辅导一下。然而做得好的一些茶馆还是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员工素质高,茶馆的客源自然也就多。同时,馆主的素质也必须提高,只有自己懂茶,茶馆才能办好。

另外,茶馆作为企业,加强有效的经营管理也是不可偏废的。货源的管理,茶叶、茶具的品种、质地、价格都不可忽视,在经营中可以适当打特色牌,推出更多口味上乘的新特产品;还要加强人才管理,只有具备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茶艺队伍,才能保证茶馆的服务水平;关键的一条是抓品牌管理,以过硬的品质、服务以及独特的文化理念,实现标准化管理,开展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影响。五福茶艺馆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开连锁店,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模扩大,原料成本就降低,利润自然就增加了。现在,五福已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开辟了1500亩有机茶场,自供部分茶叶。

没有打好茶文化牌

星巴克咖啡店可谓是发展势头迅猛,现在星巴克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有连锁店6200多家,职员达到6.5万人,去年第四季度营销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盈利高达8000万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从味道上来讲,星巴克绝不是最好的咖啡,其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星巴克文化”的塑造和传播的成功。

全球品牌网品牌专栏专家李海龙指出,其实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胜的法宝,这也就是其引以为豪的并且实实在在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星巴克文化”了。光临星巴克咖啡店的顾客,可以一边惬意地喝着咖啡,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或店堂内备好的电脑浏览互联网,而且不需要电话线,电脑成为星巴克的“咖啡伴侣"。诸如此类的为品牌文化“加注”的策略创新,在星巴克十余年的发展中不断注入活力且历久常新,因此星巴克咖啡馆能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

与来自西方的咖啡文化相比,我国的茶文化无论是从历史起源还是从其中蕴涵的文化元素来说,都比“星巴克们”的咖啡要来得厚重和有内涵得多,在中国市场上理应更具有优势。可是尽管如此,国人引以为豪的茶文化在目前显然难抵以星巴克等为代表的“洋茶”的迅猛发展势头。李海龙表示,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中国的茶饮企业没有从古老的茶文化中找到适合自身提升和拓展的、具有较强内涵和外延空间并且能够据此建立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事实上,这完全是能够办得到的,譬如,虽然咖啡在西方已有数百年之久,但是新入行的星巴克却依然能够从中突围,并成为全球咖啡业中令人瞩目的黑马。

目前,总部设在上海的避风塘茶楼在全国门店总数已近200家,遍布16个省市。一直以来,在避风塘茶楼下棋打牌是许多年轻人钟爱的休闲娱乐项目,18元既能畅饮又能过牌瘾,这在其他餐厅是不敢奢望的,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经营风格才使避风塘茶楼发展势头看好。不过,光顾过避风塘茶楼的顾客普遍对其喧闹嘈杂的氛围不满意,另外,装修风格过于简单,饮品及菜品粗糙,也是避风塘茶楼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中国茶的历史要比星巴克咖啡久远得多,中国茶能防病健身,而中国的茶文化是无可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茶还有广大的消费者,即十亿计的中国人、亚洲人组成的庞大消费群体。然而,目前多数的茶文化经营者都普遍存在固步自封的弊病,时常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所谓业绩,没有从茶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形象,实在可惜。再者,外国的咖啡能打入中国,中国的茶为什么就不可以到外国去发展呢?

9.茶艺师工作总结_茶艺师工作总结 篇九

二、认真落实学校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增进班级凝聚力。

为了让全体同学团结一致,经常配合学校举办各种活动,尽可能的让全体同 学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所以不论是学校开学典礼,还是各项活动,我班都能 认真的对待,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觉得,这对于好多散漫,根本不参加班级活动 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大进步,也是良好的班风带给他们的影响和力量。

三、认真组织教学,和任课教师及时沟通 新班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在什么地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我 从学生着手,另一方面就是及时和科任教师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 激发科任教师的教学动力。这样互相促进,在本学期期末阶段班级学习氛围浓, 许多同学互相督促,提醒,考试中有些同学的成绩明显提高。

四、规范管理,制度严明。

主动贯彻落实学校各个阶段和突发性的工作要求, 做到坚决服从、部署到位、落实有策,经常性抓好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经常性加强 对学生的早读、早操、卫生清洁、晚自习等督促检查并考核登记,经常性、随意 性地观察其他课任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 力求更多的感性掌握第一 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动态管理,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及时 了解、关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之示范 效果。

五、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有力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有力配合了 对学生的教育。

六、积极、依时参加学校、年级(组)召开的各种会议,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及时上传下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依时完成学校、级组的各种材料 汇报和上交事务。

10.茶艺茶道感受 篇十

茶艺与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我已学习了2个学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茶具、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门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注重的是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老师先是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接着让我们看视频,然后亲自给我们做示范。最后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悬念进行学习和表演。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所以我们对这些茶具都特别感兴趣。老师激发了我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感受求知带来的快乐。另外,江老师教学方法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有创意的。她让我们4人一组,通过每个同学都担任一次主泡、副泡、解说,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信心,让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这样,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茶的泡法——绿茶、乌龙茶、花茶。

记得第一次绿茶实训表演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有些主泡同学的手都在发抖,毕竟以前从来没有做过。我第一次是担任主泡,的却有些紧张。第二次乌龙茶,我担任的还是主泡。虽然泡茶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更多表演出安然自若,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过程当中,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茶艺表演,令我的心灵更加纯净,令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从第一次绿茶的生疏,到第二次乌龙茶的从容,再到第三次花茶的得心应手,我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第三次的花茶由我讲解,没上场的时候还很紧张,不知为什么,一上台,反而镇定自如了。泡茶,就是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展示优雅!

通过一个学期的茶艺茶道学习和表演,我对如何将茶艺表演做得更好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准备工作必须到位,要准备好一切表演所需的茶具。其次,衣着应得体、端庄、大方,展现优美的仪容仪表和姿态。然后,表演环境应无嘈杂之声,干净、清洁,所选音乐应该与泡茶主题相符合。最后就是适时精辟的解说词。解说人员要声音适中,语调柔和,口吃清晰。茶艺表演过程中,古典清幽的传统音乐,悦耳动听的茶艺解说,加上主泡的精彩表演,副泡的密切配合,使茶艺表演到达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身获益匪浅,学到的不仅是茶艺茶道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耐心,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达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当然,这和江老师的细心教导是分不开的。不知是何缘故,第一次看见江老师,她就给我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她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当然,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一切,就如品茗

11.音乐与茶艺——浪漫绝配 篇十一

1.用料:上好的热红茶1壶,情人梅或相思梅适量,蜂蜜1汤匙,每杯红樱桃两粒,玫瑰花1朵。

2.制法:将相思梅或情人梅用冷水洗净后泡进滚热的红茶中,待茶温自然降至40℃以下后即可取用。每杯中放入蜂蜜和两粒樱桃,然后冲入泡制好的红茶,杯边点缀一朵玫瑰花。

3.风味:甜蜜蜜且带一点情人梅的酸味,杯中两粒红樱桃如两颗碰撞的心,品起来十分可口而温馨。

《心雨》——毛宁、杨钰莹 唱

1.用料:上好的红茶1壶,糖桂花以丹桂为佳少许,冰糖适量,柠檬汁适量。

2.制法:先将冰糖和柠檬汁放进玻璃杯中,冲入红茶,最后当着客人的面用银匙在杯中撒入糖桂花。

3.风味:酸甜适中,桂花在玻璃杯中纷纷下沉,好像是一阵花雨。

《海韵》——邓丽君 唱

1.用料:威士忌25ml,竹叶青酒5ml,柠檬汁5ml,方糖1块,冰红茶35ml,柠檬1片,冰块适量。

2.制法:把配料放进调酒器摇匀后,倒入鸡尾酒杯中,杯沿卡上柠檬片,加入冰块即可品饮。

3.风味:酒香浓烈,混合液呈晚霞色,柠檬片像在海上升起的月亮,很有韵味。

《祝福》——张学友 唱

1.用料:上好红茶1壶,每杯金橘5个,桂花少许,时令鲜花1朵。

2.制法:把金橘洗净切片,放入玻璃杯,分别加入冰糖、桂花,冲入热茶泡几分钟即可。

3.风味:我国民谣讲:“桂花开放幸福来。”桂花象征幸福,金橘与吉谐音,代表吉祥如意。而且桂花具有养颜、顺气的功效,金橘可止咳、解郁、化痰。这种茶男女老少皆宜。

《忘情水》——刘德华 唱

1.用料:白兰地酒20ml,玫瑰红酒5ml,冰糖适量,红茶汁25ml,柠檬1片,樱桃1粒。

2.制法:将白兰地酒、玫瑰红酒倒入鸡尾酒杯中加冰糖后搅拌,最后倒入红茶汁,用柠檬片和樱桃装饰。

3.风味:酒香浓郁,色彩艳丽。若加入冰块饮用,风味更佳。

《明月心》——叶倩文 唱

1.用料:情人梅泡红茶1壶,红葡萄酒20ml,观音醇5ml,鲜草莓1粒,柠檬1片。

2.制法:将情人梅或酸梅、话梅与红茶投入壶中用开水冲泡,放凉后备用。将红葡萄酒与观音醇倒入鸡尾酒杯调匀再放入草莓,倒入调好的红茶汁,用柠檬片在杯口做装饰。

3.风味:香、酸都有,柠檬片如圆月,鲜草莓在杯中晃动如一颗不平静的心。

《水中花》——谭咏麟 唱

1.用料:胖大海、杭菊花、方糖或蜂蜜适量,温红茶1壶,冰块适量。

2.制作:将杭菊花少许,胖大海1粒及适量方糖放入玻璃杯,冲入温红茶到七分杯,放置五分钟,饮用时再加冰决。

3.风味:清凉、生津、消暑。胖大海泡开后也像1朵花与杯里的杭白菊相映成趣。

《英雄泪》——王杰 唱

1.用料:玫瑰红酒25ml,高粱酒15ml,红茶汁20ml,柠檬1片。

2.制作:首先把玫瑰红酒与高粱酒倒进鸡尾酒杯混合,接着沿杯壁缓缓倒入浓汁红茶,配上柠檬片作装饰。饮用时取下柠檬片,挤入柠檬汁。

3.风味:酒味烈,色血红,象征男儿流血不流泪。

《故乡的云》——费翔 唱

1.用料:红茶、方糖、鲜奶、柠檬1片。

2.制作:先将方糖溶于红茶并调匀,倒进玻璃杯。用柠檬片装饰。鲜奶在饮用时再沿杯边缓缓倒入。

3.风味:这是一杯鲜美的奶茶。杯中的红茶艳如晚霞,当倒进牛奶时,洁白的奶汁在杯中如白云翻滚,故名《故乡的云》。

《少女情怀》——石小倩 唱

1.用料:玫瑰花干5朵,相思梅两粒,时令鲜花1朵,上好的甜红茶1壶。

2.制法:先把玫瑰花干和相思梅放入怀中,冲入泡好的甜红茶,点缀上鲜花即可。

3.风味:开始品时甜且带有浓郁的玫瑰花香,越到后来相思梅的滋味越浓。

《相思的烈酒》——李翊君 唱

1.用料:威士忌酒10ml,玫瑰红酒10ml,红葡萄酒30ml,红茶汁30ml,每杯红樱桃或鲜草莓两个。

2.制法:先将玫瑰红酒、红葡萄酒和红茶汁调匀后,倒进玻璃杯,用红樱桃或鲜草莓装饰两颗用牙签串在一起,在饮用时,再缓缓地从杯边倒入威士忌酒。

3.风味:酒香而醇,色、香、味均醉人。

《永恒的诱惑》——杨钰莹 唱

1.用料:玫瑰红酒20ml,红葡萄酒10ml,冷红茶30ml,蜂蜜适量,柠檬两片但不可切断,红樱桃1粒夹在柠檬中间并用牙签穿好,冰块足量。

2.制法:首先将各种原料调匀倒进玻璃杯,以柠檬片含樱桃为装饰,饮用前加冰块。

3.风味:甘甜醇爽,色泽诱人。

《无言的温柔》——韩宝仪 唱

1.用料:肉桂棒、热鲜奶、滚烫的药茶、方糖。

2.制法:将热红茶、方糖、鲜奶调制成热奶茶,然后分别倒进白瓷咖啡杯。每一杯加上一根肉桂棒,即成肉桂奶茶。

12.茶艺服饰的美学原理 篇十二

根据现代茶艺事物的发展, 主体研究人对古代、当代、现代服饰在茶事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茶艺术与服饰艺术的关联体系, 重点研究茶艺术的作用力和服饰艺术中的哲学思考, 表现美的茶艺术哲学和美的服饰艺术原理。茶艺服饰的美学基础有美的实质、也有审美的必然, 审美对象决定于审美人物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等等。

1、茶艺服饰美学通常分为茶艺的美学、服饰的美学、人的美学和茶艺服饰的社会公共美学。茶艺的美学包括了茶文化的哲学美学和人的社会学美学, 服饰的美学包括了服饰精神美学和服饰心理学的美学。

2、茶艺服饰的美学, 是与茶艺术、服饰艺术、人文艺术、环境艺术、生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而茶艺服饰的美学就必然地存在下去, 且广为实用和收藏。茶艺服饰美学划分为实用美学这一大类, 它包括了茶艺术的装饰美学基础、茶艺术的技术美学原理以及茶的社会化育美学态度。茶艺服饰美学成其为多数与茶产生的类别分支内, 其关系密切又相联, 提炼出的每一分支美学都可以成为一组美学学科, 其定义也多为大众所接受。那么, 研究茶艺服饰美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茶艺和服饰的审美方法, 达到公众的审美观点基本统一为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3、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就是要求茶艺服饰在多元审美活动中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观点, 但又具备其他艺术的审美属性。茶艺术为审美的主体, 服饰艺术为审美的直观对象, 二者结合形成共同的审美基础。单独的一件茶艺服饰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进入审美对象范畴, 他与其他服饰一样, 都是与人体或其他艺术体有机结合, 方能成为艺术审美而被列入审视和欣赏的美学范畴。

4、茶艺服饰的承载者主要是人, 一名在视觉艺术上具备完善的公众认知度的人, 就可以成为茶艺服饰组成审美的对象, 而人又在不同程度上往往总是变成美学审视的自然主体, 人的容貌、身高、语音、眼神、发型、学问、技艺等等成了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审美元素。采用黄金打造的茶艺服饰也不能获得审美者对人的审美容忍。这就要求茶艺服饰针对人的取舍上应该做足服饰导航线, 那就人的重要性。

5、由于审美的对象会因审美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产生不同审美观点, 要达到初视、印象、记意、影像、回味、品位、赞许等过程形成一种审美历史观, 那么, 对各种审美的对象、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客体都必须做到影像记意的历史备忘录, 包括审美命题的科学性。否则, 茶艺服饰的审美主客关系始终会导致审美的障碍物, 而不是引导体。

二、茶艺服饰的形式要求

1、茶是我国老劳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饮品结晶, 是世界人民共同热爱的产物。因茶而繁衍出的各种艺术体系名目繁多, 并渐渐形成多位美学思潮。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书画等。茶艺服饰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茶最基本的艺术载体, 是人类认识茶艺术的美学的基础。人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茶艺术, 但惟有茶艺服饰一直成为所有新艺术体的必然也是首要条件。

2、人们对茶艺服饰的审美主要是因人而起, 是人就要分清男性与女性, 这对茶艺服饰的审美起到举足轻重的关系。性别可以塑造和体现美学的审美态度。性别同样具备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精神, 人们对美的追求向来是性别为上, 女性表现出的美学观点占有绝对的审美优势, 男性则长期处于被动审美局面。对于先性别而后内修的认知, 已是世界各美学大师们公认的一种现象, 其原因在于女性性别的崇高美, 早已达到了自然唯美的至高境界, 人们多以对女性体态的审美采用“享受”二字来形容。而男性的体态千奇百怪, 人们无从找到最佳的审美标准进行美学术语的描述和定论。因此, 茶艺服饰的人物基础为女性是极其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3、服饰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主流文化源, 它所拥有的美学原理理论广为第三或第四美学思潮所应用, 人们一生致力于服饰的研究和开发, 对直接和间接的行为美学、思想感情、性别观点、种族肤色、色彩设计、材料科学等等发起一次又一次革命浪潮。最终对性美学的革命达到了!体暴露的历史新高度, 而处于这个高度的中心却是以女性为主, 这说明在服饰包裹下的人体美, 还不足以达到人们对服饰美学的常规需求。

4、但作为一门传统美学中的茶艺, 其对于性别美学的需求还处于高度禁忌和捍卫的时期, 连最基本的尝试都不曾允许过。有些茶的第三方着力点, 如茶楼、茶座这些场所, 也曾尝试过使用酒吧的方式, 将酒艺师和茶艺师在人体美学上下功夫, 但这种收效十分的不明显, 只能算冰山一角。人们对此做法也不以启齿, 有的直接将酒元素定为俗, 茶元素定为雅, 高雅的人体美学是精神的痴情, 俗套的人体美学是视角和肉体的占有。这为多数茶艺服饰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创造和保障机制, 对于茶艺服饰的华彩和庄严有着最为强大的表现力。其基本要求可以分为重女不重男、重古不重今、重雅不重俗、重单色不重多色、重实用不重虚设。

5、为体现茶艺服饰的品位和魅力, 设计师应首先以茶为核心基础, 以人为表现形式。男女服饰的风格还应有实用范畴的基本规律, 男性的应该是阳刚、朴质和庄严。女性的别致、柔美、华贵、丰盈和飘逸。从审美角度上讲, 这样的基调可以表达出最本质的茶艺属性和服饰属性, 为审美程序提供了外在的区别和内在的功能指引。从而达到对人的美学审视提供了较科学的审美程序, 获取较高的认同感和评判。

三、茶艺服饰的逻辑

1、从古至今, 人们对茶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追捧, 以至于形成了茶艺表演、茶艺待客、茶艺职业等社会常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 必然地导致一些激烈的竞争机制, 其逻辑推理中也就出现了茶艺分类的质量和艺迷群体。在各种茶艺活动中又分为了男性和女性的物质。男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职业型人群, 他们的支持者基本处于第三服务业的青年工人。而女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待客型人群, 她们的支持者大多是商业界名流或政客。在茶艺表演这一类别中, 男女艺员都有, 但目前我国很专业对口的艺术类茶艺演员并不多见, 他们的支持者大多是艺术界人士, 观众还处于看热闹的范围。

2、就在这些类别中, 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的大多数茶艺工作者对茶艺服饰的理解还处于一个高度空白时期, 想当然的茶艺服饰层出不穷, 而合格的茶艺服饰却难说有几件。从服饰的美学角度来看, 当前这些茶艺类别中的服饰都没有充分的理由表达出从业者的个性美和人体美。茶艺从业者的服装不论从布料取材, 还是形象设计, 都充满了职业随意性, 造成了不伦不类的审美逻辑推理。如从事乌龙茶艺的人身着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装;从事大唐茶文化的人身着大清王朝的旗袍;从事太极茶艺的人身着青布马褂;从事少数民族茶艺的人身着西装革履;从事茶馆参茶的人身着武术服加上一根武打腰带等等。这对于一个被定格在高雅层面的茶艺来说, 完全是一种超级搞笑。

3、一个具有高品位的行业, 其服饰要求首先要有其足够的本源文化背景;其次要有足够的受众行为目标;第三是要有足够艺术审美自信。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无知无罪的位置上, 逻辑推理自然也就成全茶艺为低劣的艺术板块。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知而不为位置上。逻辑思维会理解为艺术不作为, 并对审美程序结构进行重新评判。

四、综述

茶艺之所以美, 她是女性混合在茶艺服饰中的舞者, 男性是隔着超然的修饰品, 在男女之间, 不能为兴趣定论茶艺服饰的取舍, 较之于日常所见的搞笑服饰搭配。有时想起来, 还真难为了他们长期而无用的表情。一方面是这些茶艺人员在整体文化层面上非常粗浅,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压力, 造成大量茶艺人员急于快速获得经济收入, 想方设法为自己拔苗助长, 从而自定义一些不符合美学要求的服饰登台演出。

我们说茶艺服饰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职业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结合, 对于人的、茶的、物的、行的组合, 都要体现姿态的淋漓尽致, 而姿态取决于所有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创意思想。在茶艺表演艺术中, 演员的服饰在色彩感方面为主旋律, 拥有华丽和清纯的结合方可获得观众的认可, 随后才是茶艺术的表现, 其舞蹈的优美, 茶艺技艺的施展, 步伐的飘然和声色的清脆, 无不由服饰的形式一一表露出来。

在日常工作茶艺活动中, 工作者的服饰应作重于淡雅和整洁, 对于容貌、皮肤、发型、指法等远远高于表演要求, 这才是日常茶艺活动的主旋律, 客人朋友近距离收获的是种原始而又现代的美。

摘要:据统计, 我国自1995年开始有茶艺比赛史到现在, 全国已有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五名茶艺冠、亚、季军, 赛出了一千七百三十名茶王。而自封的茶叶泰斗、茶艺泰斗就多达五千九百多名。这种现象正好反应出茶艺行业的空洞和恐惧感, 如此惊人的数据结果是, 没有一名冠军、茶王或泰斗对茶艺本身负过任何责任。他们还不知道湖北一名服饰设计师设计了三套茶艺服饰, 被日本一家茶道组织以六十万元的高价购得了设计和使用专利权。试问有那个冠军或泰斗动了脑髓在这方面, 又创造了多少经济财富?这就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最大差别, 也是茶艺与服饰最需要推理的方向, 三万多冠军不敌三件服饰本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服饰,美学,茶艺,原理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中国现代科学出版社

[2]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3.中国茶艺[范文模版] 篇十三

项目意义: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

适合人群:所有人群(最适宜成年以上)

14.茶艺主持词 篇十四

茶因人而添香,人因茶而增色。说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展示部分,它所营造的唯美意境,传达着悠久的东方神韵。人们都说茶是草中仙,日月光华入芽尖,蒙蒙漠漠香色绝,还需妙手巧烹煎。欧阳修在其《尝新茶呈圣俞》一诗中,说道:“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清新淡雅却不故作清高、圣洁内敛却不高高在上、神采奕奕却毫不招摇,这便是绿茶的品质。而绿茶中又数西湖龙井最为知名。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色香俱浓怡心神,苦尽甘来功自成。说的便是乌龙茶。【出场】一杯春露暂留客,两叶清风几欲仙。茶,自古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乃是天地间之灵物,它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云雾相伴,以明月、清风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青茶,俗称乌龙茶,类属半发酵茶,其滋味醇厚回甘,略带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接下来请欣赏由xx,xx两位同学带来的乌龙茶茶艺表演,所选用的茶叶为安溪铁观音,请大家静心品茗赏艺。关于茉莉花,宋人有诗云:一卉能熏一室香。茉莉花香,因茶香而越发悠长;茶香清越,因茉莉而越发别致。难怪有人曾说:窨(yin)得茉莉无上味,列做人间第一香。福建【出场】是茉莉花茶的主产区,品种繁多,花色分层,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她融茶之韵与花之香于一体,茶引花香,相得益彰。曾经有个外国诗人这样赞美茉莉花茶,从中国的花茶里我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所以在冲泡花茶时也要求有诗一样美的程序,接下来请观赏xxx,xxx为大家带来的茉莉花茶艺之盖碗泡法。

15.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 篇十五

1 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1.1 茶艺英语研究的“ 小众性”

通过数据资料显示, 在2015 年以前, 发表茶艺的相关文章共有13063 篇, 但其中含有英语翻译相关内容的仅占266 篇。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 目前我国的学者多数重视对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艺英语翻译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国的茶艺英语翻译研究的起步也相对较晚, 至今仍处于萌芽阶段。涉及到茶文化英语翻译的文章中都提出了相关问题, 也写出了解决思路, 例如:钟卫红, 古能平等。从文章的比例上我们也能看出, 重视茶学的人数较多, 而重视差异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我国的茶艺活动发展较差的原因。

1.2 茶艺英语研究的“ 必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 在中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 中国对茶文化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外宣传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同时可以让世界更多国家了解茶文化, 学习茶文化。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出版的书籍也以英文书籍为主, 因此茶艺英语的研究十分关键, 同时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它是产业的需求, 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学者杨俊惠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英语在中国茶产业对外交流和贸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茶艺的英语研究是现阶段应该实施的一件大事。经过不长时间,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关于茶艺的英语研究课程, 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求同学们重视这节课, 安徽, 湖南的部分高校开设了《茶学英语》和《茶艺英语》等课程, 一些大学教师也提出了茶学相关专业对英语知识掌握的必要性。石玉涛明确指出:“中国的茶企业需要的是既懂茶学专业知识, 又懂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用英语推销茶产品, 用英语组织差异活动的开展等各项活动, 能够做到最基本的用英语交流, 用英语介绍茶产品以及茶艺活动的事项。宋华英在《高职学生差异技能的培养研究》中提到, 随着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 发展的也越来越频繁, 茶艺英语成为茶艺活动的重要环节, 所以各大高校对茶艺英语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周到, 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越来越重视。

1.3 茶艺英语研究的“ 迫切性”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研究茶艺以及从事茶艺工作的人。随着近几年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茶艺师的需求量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持有专业茶艺等级证书的人还很少。随着近几年国外的大批游客出现在中国各大旅游景点, 许多茶艺馆也涉及对外的茶艺服务, 而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说, 必须要持有茶艺资格的等级证书, 之所以茶艺资源的等级证书少的原因是“茶艺英语”的等级较高, 考试难度相对较大, 导致了许多人没有拿到茶艺师资格证书, 随着一些不法商家的介入, 有许多人花钱办理假的茶艺师资格证书, 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的时候, 露出了破绽, 给中国的茶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如今, 用地道的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成为了中国推广茶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茶艺师的选择上可以为优秀的茶艺师提高工资, 让更多造假的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茶艺师而努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感慨到:“中国是茶文化发展的大国, 同时也是茶叶的发源地, 但近些年来, 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上缺少影响力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推广的意识不强造成的。”也就是说明了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1.4 茶艺英语研究的“ 困难性”

茶艺活动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 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中, 最大的困难就是应该如何保持翻译的准确性。例如:人们经常说的品茗中的品字, 许多商家将其翻译成“savor”, 这个翻译其实是不正确的, 在美国当代英语资料宝库中并没有显示“savor tea”这个词, 而这样的搭配也是存在着语法错误的, 当我国的学者查阅到英国及美国的书籍时, 发现品茗的正确翻译是“sip tea”,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中国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 要明确自己治学严谨的态度, 同时也要考虑到英文搭配的习惯和风格, 还要将中国的特色的茶艺意境传达清楚, 这给茶艺活动的英语翻译带来了如此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茶艺英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茶品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茶艺英语研究的主要方面

2.1 以教学目的为主的研究方式

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对茶艺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规划, 教学的思想不够集中。对茶艺与英语的结合相对较晚, 授课缺少组织性, 学校的茶艺专业教师应组织集体编写茶艺英语教材, 确定茶艺英语的教学目标, 按照计划培养人才。其次, 许多学校的茶艺英语作为选修课, 没有统一的教材, 考试的形式也多以开卷为主, 纵容了学生逃课的思想。另外, 教师讲课过于随便, 没有大框架, 也存在不备课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许多茶艺英语教材内容过于精炼, 不能够突出重点, 例如:在《茶文化与茶艺》一书中, 部分章节涉及的茶艺知识不足三页, 给学生带进了学习的误区。所以, 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自己通过资料进行教学或制作成ppt进行教学,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同学进行交流, 互动。第三是, 教师队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茶艺教师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 许多教师对传授课程的内容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 学生对茶艺英语的了解也就不会深刻。根据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情况, 很多学校安排的是年轻的教师, 许多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教师进行任教, 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较年长的教师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在茶艺英语的口语发音上可能稍差了一些。第四是, 学校对茶艺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涉及的茶叶知识大多数是培养学生栽培, 种植茶叶的, 课程也是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主, 很少有高校开设《茶艺英语》的课程。第五是, 教学的手法相对落后, 茶艺英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多数教师是对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践的机会较少, 导致课堂的气氛非常压抑, 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做着自己的事情, 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的依赖于教材, 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效果。在适当的情况下, 学校教师应改进教学的方法, 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丰富同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茶艺英语。第六是, 加强教师对茶艺英语的认识, 有些教师缺乏国际化的意识, 导致了茶艺英语停滞不前, 教师可以定期到国外进行英语水平的培训, 回归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茶艺活动相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茶艺英语的能力。最后是茶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教师在教学计划中, 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许多专家发现, 茶艺专业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对茶艺英语的学习没有热情。

2.2 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是对茶艺英语成果的展示, 茶艺活动的翻译是茶艺英语研究的重点, 茶艺是中国文化活动之一, 怎样在茶艺活动中将“信, 达, 雅”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国外友人所熟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3 以宣传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在市场上唯一能够找到的《茶艺英语》书籍是林治和李晶欧编写的。这本书不作为大学的教材, 仅仅是作为宣传茶艺文化知识的科普性读物。2009 年2 月此书配有英文的解说, 这本书共发行了三次, 在2014 年再版时却少了音像资料, 是该书的一大遗憾。现如今, 许多外国友人在中国茶馆品茶, 欣赏茶艺活动时,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这需要专业茶艺人才用英语为外国人进行讲解。在讲解前, 专业的茶艺工作人员应该通读一下《茶艺英语》这本书, 目的是与国外游客进行更好的交流, 更好的宣传我国的茶艺和茶文化。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两大方面对茶艺英语的研究进行分析, 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翻译两方面入手的, 提出了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弊端和解决方案。由于茶艺英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 影响的范围也相对较小, 但茶艺英语对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大相关院校也为茶艺英语的研究做了相关努力, 开设了许多关于茶艺英语的课程, 注意到了茶艺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高校而言, 茶艺英语“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怎样实现茶艺英语的有效教学是当务之急。而未来的茶艺英语研究主要是翻译方面, 在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时代, 怎样将茶艺及茶文化宣传出去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何文芳.基于“支架”理论的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2 (01)

[2]陈潇潇.我国报刊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大学英语 (学术版) .2006 (02)

[3]黄淑美, 欧阳中一《.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农业考古.2005 (04)

[4]许瑾.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社会情境因素——从家庭背景看自我概念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内在化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8 (03) :61-64

16.茶具里的中国茶艺 篇十六

关键词:茶艺 茶具 孕育 成熟

在世界历史上,最先认识茶和利用茶的是中国。我国对茶的利用从食用和药用开始,饮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2]。饮茶源起于西汉,始见于巴蜀地区,而饮茶习俗则成形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于唐朝达到鼎盛。追本溯源,“茶艺”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概念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提出,当时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3]。

众所周知“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有好的山泉水,却没有合适的器具,不能够饮得好茶。茶叶千姿百味,其饮用器皿亦是琳琅满目,在人们“闻香品茗,以茶会友”之时,茶艺逐渐形成。茶艺的产生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能从饮茶器具的演变中窥见一斑。

1、茶艺在早期茶具中孕育

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物资贫乏,社会生活简单,所以茶具和饮食器具混用,同时又常与酒器相联系。考古研究发现[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出现剩余,于是古代先民开始酿酒,并且出现了樽、豆、杯等陶制酒器。

《韩非子》中说,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缶同时也做容器用。经考古发现,人们最早饮食使用粗糙的土陶。因此,最早的茶具,应该是陶土制的缶[2]。古代先民的饮食所用器具样式从粗糙到精美、从原色发展为彩釉,技艺逐渐精良,为我国茶艺技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煮茶,并且有专用于饮茶的器具。王褒在《僮约》[2]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表示当时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到了东晋,煮茶用的水和器具、技艺都有专门的要求,杜育作的《赋》中描写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2]此时煮茶内容的具体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闲暇来品茶,而在品茗之时就会有对“煮”茶技艺的欣赏,我国茶艺技术开始萌芽。

2、茶艺在唐宋茶具中形成

唐代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各种文化快速发展,饮茶文化亦是如此。此时饮茶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8],从自然功能向精神和社会功能转变,茶艺就此形成。唐《封氏闻见记》上记载:“泰山灵岩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时人竞相效仿,遂成风俗[2]。出现了六大茶型,即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工夫茶、仕女茶、孺子茶[4]。六大茶型各有讲究,不同的饮茶人,在相宜的环境中,抒发各色的心境。然而品饮的都是茶,表现的也是同一时代和背景下的茶艺文化:文人茶淡雅怡情,禅师茶寂静修身,富贵茶豪华贵重,仕女茶轻盈婉约,工夫茶冲品芳韵,孺子茶寓教于乐。

茶人们在享受茶艺所带来的独特心境时,也很重视饮茶的“器美”。许次纾《茶疏》中记载:“茶滋于水,水藉乎器。”[5]。在民间,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具共有28件[2]。从这数量可观的茶具中,便能看出唐代民间饮茶工序的繁杂性,茶艺展示也就必不可少了。在茶歌和茶谣中,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7],都说明民间茶艺很生活化。而1987年在法华寺发现的铭有“五哥”标记(唐僖宗皇帝小名)的系列茶具,却展现了宫廷茶艺的奢华。这套系列茶具包括:鎏金伎乐纹调达子、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金银丝结条笼、鎏金壶门座茶碾、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鎏金飞鸿纹银匙、系链银火筋、鎏金人物画银坛、盘圆座葵口小银碟、琉璃灯盏、茶托等13件[2]。宫廷茶艺煮饮器具齐全奢华,茶艺技术也相对完善,给人以视觉享受。

到了宋代,茶艺拥有了一定的规范,开始走向成熟。宋代茶艺中,茶具不仅是盛茶的器皿,同时具有审美要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精神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并且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器具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首先,茶具对茶汤要有补色的作用。宋人兴“斗茶”风习,要求茶色洁白,所以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出土的茶具大多为黑釉盏。其次,茶具的精巧神韵,取材自然,形式活泼多样倍受茶人喜爱,尤其是宜兴制造的紫砂壶最具美学鉴赏价值[6],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展现了中国茶艺的艺术追求。

3、茶艺在元、明、清茶具中发展

从饮茶方式看,元代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延续了很多唐代的茶俗[2]。陶瓷出口贸易兴旺,元青花瓷大放异彩。随着青花瓷的大量流出,我国茶具大量进入西亚地区,茶艺也随之传入,实现跨文化发展。

沸水冲泡散茶从唐代流传至元代,而其真正得以大行其道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罢造团茶,改以散茶进贡。使得中国大众的饮茶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2]。人们开始更多的冲茶饮用,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都在与茶具有关的书法、绘画和图案中得以表现[2],此时的茶艺变得更注重于思想性。永乐年间,社会逐渐稳定,经济生产得到回复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再遵循宋、元时欣赏的单一釉色,而是倾向于色彩丰富,生机盎然[2]。

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在学习汉人的诗词歌赋时,也习得了有关茶的诗歌。清代也有关于茶的诗流传至今,如钱塘人称章的《采茶歌》等[7]。清代最高水平的茶具产于“康乾盛世”,对于茶具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画面装饰上,瓷器绘画开始流行,并且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青花瓷茶具,浓淡明净清朗,胎釉光润细腻,白里泛青,绘画技法绝伦;彩瓷绘则采用了多层上色和重复上釉的工艺,红、黄、绿、蓝、黑、紫、金等各色齐备,鲜艳夺目,富有很高的艺术魅力[2]。因“闭关锁国”思想的禁锢,清代社会的发展开始走向落寞,当八国联军撬开中国的大门时,清代的丧钟终究被敲响。自清代以来,西方思想传入我国,近代科学的逻辑思维被应用在生活中,茶艺美学对于诸如:色彩学、几何学、人体工学、动作美学、空间设计等[3]的合理性也开始重视,并将其融入。此时茶艺的跨文化交流已不再是由东方传向西方,而是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自然融合。

4、茶艺在现代茶具中丰富

与古代茶具相比,现代茶具风格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有张扬随性、华丽精致的玻璃茶具,深挚含蓄、坚强醇情的紫砂茶具,快速便捷、现代简约的塑料茶具;温暖甜美的彩瓷,优雅飘逸的青花瓷,混合风格的石壶[2]。人们在追求茶艺美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个性的发展,每一套不同茶具都是表演者文化、气质、人生阅历的体现,是茶艺的具体表现形式。茶具的妙处,在于可玩味,可观赏,可品茶。现代人可以用茶具品茗,也可有它美化点缀自己的家居,无论是田园诗还是洛可可,都说明茶之艺术在以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好茶亦需要适宜的茶具来衬托。一茶在水,一杯在握,岂不是人生茶艺。茶艺既是一套具体的艺术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用具完美搭配、表演者精彩技术的展现。在回顾茶具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茶艺的魅力可以在茶具的发展史上一点一点体现,逐渐的具体化、生活化、合理化,并且在今天的家居生活中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宛晓春,[龚淑英,龚正礼],[等].中国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7.

[2] 杨洋.茶具鉴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

[3] 范增平.茶艺美学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24):58~61.

[4] 郭雅玲.茶艺的类型与特色[J].茶叶科学,1997,(1):71~73.

[5] 龚永新.名茶艺术美的鉴赏[J].茶叶科学,2007,33(4):234~245.

[6] 马小玲.武夷茶艺的美学探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 (4):150~153.

[7] 翁颖萍.“茶乐”浅析[J].茶叶科学,2006,32 (4):239~242.

上一篇:研究生入党志愿书模板下一篇:大班2015年下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