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精选10篇)
1.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一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4.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黄河对于我们生活在兰州的人来说,谁都不陌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唱着颂歌。同样,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黄河印象
以幻灯片的形式投放黄河的图片。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磅礴(páng)(bó)澎湃(péng)(pài)
气魄(pò)高山之巅(diān)狂澜(lán)哺育(bŭ)浊流(zhuó)屏障(zhàng)2.解释词语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狂澜:巨大的波浪 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 滋长:生长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四、整体感知
1.题目《黄河颂》中关键字是什么?
“颂”——赞颂、歌颂、颂扬。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内容上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
从结构上看又可分为三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即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3.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4.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5.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具体分析
(一)序曲:朗诵词
1.在第一段中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2.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在“中华儿女”上。
(二)主体:绘黄河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5.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6.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板书:绘黄河
7.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2(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8.“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六、词语细读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艺术特色
1.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2.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八、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写心得与感悟。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九、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形象、气势--->巨大贡献--->精神
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二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解诗意。
2、研读,悟诗理。
3、吟读,品诗味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2个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检查预习
1、字词音检查预习
蜕tuì 熄灭xī 缀连zhuì 倔强jué 鬓发bìn 洗濯zhuó
寂寥liáo 诅咒zǔ zhòu 玷污diàn 扒窃pá 扒皮bā
2、作者
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解诗意。
2、研读,悟诗理。
(四)自学指导一:诵读、整体感知诗歌 自学要求:
1、听读、欣赏。纠正读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
1、《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可按照“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将2-11节分成三个部分。
(五)自学指导二:研读诗歌1-7节。
自学要求: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方法指导:概括各节大意,深入探讨诗中比喻修辞的使用。
参考思路: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3)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比较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7)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引导:
(1)运用了比喻、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手法。“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2(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繁荣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从历史的角度谈理想。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六)当堂训练: 使用顶针修辞,仿写句子。
爱心是水,浇灌了幼小的苗; 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
(七)小结:
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品味诗歌的8~12节 自学要求:逐节研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方法指导:概括各节大意,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本诗的主旨。
参考思路: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谈论,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自学指导二:比较阅读:《理想》与《在山的那边》
自学要求:思考《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方法指导:两首诗的内容、主题有何异同?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当堂训练: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板书: 比喻 历史意义(2-3)
理想 人格意义(4-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三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3.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4.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黄河视频,同时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此感染、调动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泛读,感受全诗。2.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4.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5.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6.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1)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2)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4.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四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倡导的探索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1911年2月6日,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中学就读于附过的迪克森镇,然后半工半读完成在尤里卡学院的大学课程。在大学里,他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参加校足球队比赛和校剧社的演出。毕业后,里根成为一名电台体育播音员,1937年的一次试镜使他在好莱坞赢得了一份演出合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
1966年,他以领先票数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70年再次当选,1980年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以489票对49票击败吉米·卡特,当选总统。1986年连任总统,在他任职末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
“挑战者”号是美国研制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与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相比,它在结构、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有一些改进:“哥伦比亚”号不装燃料时重量为75吨。“挑战者”号由于使用了改进的内部燃料箱,重量比“哥伦比亚”号减轻4.5吨,因而能装载更多货物;防热瓦有所改进,采用了新型的加固硅瓦片。此外,宇航员的座椅、着陆系统、仪表盘都有所改进。
1986年1月28日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在以前的飞行中,“挑战者”号曾出现过一些故障,其中1985年7月29日第八次飞行时的事故最为严重。当时,“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升空后不久,机上的三个发动机中的一号主机突然提前停机,宇航员及时启动了机身上的另一个小发动机,才使航天飞行进入地球低轨道,比原定的轨道低了128公里。
一般情况下,航天飞机每次飞行后,经过二至四周的检修,就又可以重新发射升空,可以反复使用100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七名宇航员(其中包含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美国陷入一片悲哀之中,世界也为之震惊。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余暇:空闲时间。梦寐以求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这里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疆域:国家领土(着重面积大小)。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孜孜不倦:勤勉,不感到疲倦。刚毅不屈:刚强坚毅不屈服。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从写作思路上看,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5—13段)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铭记。
第三部分:(13—21段)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课堂探究:
1.里根总统的演讲词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试读读这篇演讲,想想它包含怎样的感情?何以见得?
讨论并归纳:
(1)悲痛的感情。第1、2、3、段主要抒发悲痛的心情。
(2)赞颂的感情。第4段之后,歌颂英雄的精神,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实现向太空进军的目标。
2.里根总统的演讲词为何如此感人?
讨论并归纳:
(1)因为里根是代表全美国人民的总统,代表人民说话,因此,演讲必须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讲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2)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使人感到,这些英雄原来也是活生生的凡人。
(3)总统对每一位宇航员都非常熟悉,因此,他的演讲才是感人的,平易近人的,发自内心的,而非客套的。
3.“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讨论并归纳: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4.宇航员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5.航天英雄的献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告诉我们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6.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讨论并归纳: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我们应该借鉴,学习这种精神。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有何新的见解?
2.学习了本文有哪些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倡导探索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辞,要注意借鉴里根在《真正的英雄》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这篇演讲词虽然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布置作业:
预习《短文两篇》,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里根简介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年2月6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坦皮科2004年6月5日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贝莱尔。美国政治家,第三十三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演讲家。在踏入政坛前,里根也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电视节目演员和励志讲师,并且是美国影视演员协会的领导人。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历任总统之中,他就职年龄最大。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里根是创下最多纪录的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由影坛跨入政坛的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且最长寿的总统;他是中美两国建交后首位在任时访华的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他是最受共和党人推崇的20世纪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最喜欢的20世纪共和党总统。1989年他离任时的支持率高达63%,是继富兰克林·罗斯福1945年去世以来的最高纪录。2005年,他被美国在线探索频道评为“最伟大的美国人”。
里根的故事
责任
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正与他的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小男孩将足球踢到了邻近一户人家的窗户上,一块窗玻璃被击碎了。
一位老人立即从屋里跑出来,勃然大怒,大声责问是谁干的。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然而,老人却十分固执,小男孩委屈地哭了。最后,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钱赔偿。
回到家,闯了祸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其年龄还小而开恩,却是板着脸沉思着一言不发。坐在一旁的母亲总是为儿子说情,开导着父亲。过了不知多久,父亲才冷冰冰的说道:“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他闯的祸,就应该由他自己对过失行为负责。”停了一下,父亲还是掏出了钱,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你必须想法还给我。”小男孩从父亲手中接过钱,飞快跑过去赔给了老人。
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还父亲。由于他人小,不能干重活,他就到餐馆帮别人洗盘子刷碗,有时还捡捡破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挣到了15美元,并自豪地交给了他的父亲。父亲欣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许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 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沟通者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里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里根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多变的,他运用强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言词来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尤其是在第一届任期时。
但他也能唤起人们将美国视为自由捍卫者的印象和观念。在他于1964年11月27日的演讲中他将演讲题目取名为“一个选择的时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广为人知的著名用词“命运的结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讲中他称美国为“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称美国人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胆勇敢的、正派的和诚实”的市民并且拥有“梦想英雄目标的权利”。
发表演说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战者号意外坠毁后,他延迟了他的新年国情咨文演说并改向全国发表关于意外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形容那些罹难的太空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也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因为就在今天早上,他们准备出发并且向我们挥手道别,接著‘脱离了阴沉的大地束缚’而‘触摸了上帝的脸庞’”(在这演说中里根引用了美国诗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诗句)今被选入初一人教版语文下册24课《真正的英雄》。
赢得爱戴
或许是里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话,消除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并使他广受大众喜爱。在1984年总统选战语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的电视辩论中,在讨论到他的年纪时他如此妙语道:“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谈到他的职业时他开玩笑道:“政治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
乐观态度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里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里根语录
“布林先生,我正为这个麦克风付钱。”———1980年里根参加总统初选辩论时,有人试图关上他的麦克风。
“我们必须前进,但我们不会让任何人落后。”———1980年7月,里根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
“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1981年1月20日,里根发表总统就职演说。“亲爱的,我忘了蹲下。”———1981年3月30日遭枪击后,里根在急救病房里对妻子南希说。“我总是说,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接近永恒的是政府的计划。”——1986年4月。
“现在冻结(核武器)将是极其危险的欺骗行为,因为那只是和平的幻影。事实是我们必须通过实力找到和平。”———1983年3月,里根向全国新教会协会发表演讲。
“如果你寻求和平,如果你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请来到这扇大门前„„打开这扇门„„推倒这堵墙。”———1987年6月,里根在柏林墙前发表演说。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1985年1月21日,里根第二次就职演说。
“用武力解放和用武力征服在道义上存在巨大差别。”——1984年6月4日,里根在诺曼底登陆4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
“向贝鲁特派遣海军陆战队是我最大遗憾和最大悲伤之源。”——里根在《里根自传》中论及1983年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爆炸事件。当时爆炸造成241名美军士兵死亡。
“几个月前,我告诉美国人,我没有用武器换人质。我的心和美好意愿仍告诉我,这是真的。但事实和证据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你一直好好活着,就一定犯下许多错误。所以你学习,从长远考虑。你集中所有精力。你出现变化,你向前进。我的美国同胞们,我要在未来两年内同你们、为你们完成一个大交易。主啊,那就是我想做的。”
———1987年3月4日,里根承认以武器换取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质。
“那么,你们可以看出,对我而言,过去8年的经历和总统职位远远超出了个人忧患。这是一个更广泛经历的延续,是关于一个民族和一个理想的经历„„对人类自由的渴望、追求和实现是美国式的传奇。”——1989年1月14日,里根在总统任期内最后一次发表广播讲话。
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当演员时,我脸上哭,心里笑。当总统时,我脸上笑,心里哭„„
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美国总统里根访华逸闻
《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吴德广、刘一斌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均为我国资深外交官,该书生动叙述了他们参加国宾访华接待、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作为驻外大使亲历驻在国的各项礼仪活动时的种种礼宾故事。本文作者施燕华,为我国前驻卢森堡大使。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我国领导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重视。
美国方面为准备总统的访问,先后派了三个先遣组。有安全方面的,有管总统夫妇饮食起居的,还有管总统交通的„„这位超级大国的总统出行,排场大,要求高,安排复杂,给礼宾司增加了不 少工作量。
同先遣组的谈判十分艰苦,美方对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
第一次谈判,美方就提出了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的问题:里根要坐自己的凯迪拉克防弹车,因为他不习惯坐别的车。去西安和上海时,也要坐美方的专机“空军一号”,理由是总统是三军统帅,必须随时与国内保持联系,轿车及专机内都有先进的通信设备,而且安全性能可靠。
美方先遣组还提出,从钓鱼台国宾馆到长城,从西安的闫良机场(当时咸阳机场尚未建设)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车都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根据美国总统保卫条例规定,总统旅行20分钟以上,必须安排另外一种交通工具备用。为此,美国要运来两架直升机,北京、西安各一架。当总统前往参观长城和兵马俑时,直升机在空中陪同前往。
美方把总统旅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急救设备,最近的医院,途中的安全情况„„从交通工具到人员部署,都做了精心策划,做到万无一失。美方对总统的安全如此重视,不是没有原因的。1981年3月31日,里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才坐了70天,就在前往一个会议发表演说的途中,遭到枪击。这次事件对总统的警卫人员压力很大,每次总统出行,他们的神经都极度紧张,恨不得把总统关进保险柜。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领导人出访,在东道国内应该坐东道国提供的交通工具,听从东道国的安排。这也是对东道国的尊重。美方这些要求显然是对我方的安全不信任,对我国主权不尊重,我们不能同意。我方主管礼宾的韩叙副外长驳斥了对方的论点,并说,至于安全问题,中方完全有能力充分保证总统的安全。
美方商量后表示,如果不允许美方的直升机入境,将不得不取消去长城和西安的安排了。怎么办?请示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从中美关系的大局考虑,批准允许美国在中国境内使用其专机及直升机,在中国境内飞行时,美国总统专机上要有中国的领航员。
没想到两架直升机中,有一架还真派了用场。里根在长城参观时,随行采访的中外记者不下百名。长城上空间不大,陪同人员、警卫、安全人员几乎把总统夫妇隔离了。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往前挤。混乱之中有一位记者被他同行的大机器撞了,前额撞出一条大口子,鲜血直流。安全人员想到了那架直升机。于是立即把他送上直升机,运到首都机场,北京医院的救护车已奉命等候在机场,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美方甚至提出,要派特工人员下厨房监督厨师做菜。理由是他们总统吃的东西都必须经过特工人员检查。这简直是荒唐的要求!美国人也太不了解中国了,难道我们会让政治上不可靠的人进厨房给领导人做饭?韩叙副外长听了哭笑不得,坚决顶了回去,说:给美国总统吃的东西,我们领导人也同样吃。如果总统不放心,可以不吃。
大概美国人自己也觉得这要求太荒唐,因此不再坚持。在中方的宴会上,里根夫妇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在他们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12号楼,则就“另起炉灶”了。剃着平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年轻士兵几乎把12号楼当做白宫了,从可口可乐、橙汁、去咖啡因的咖啡等各种饮料,到麦片、咸肉、香肠等食品,全是从美国空运来的。其实,这些饮料我们都有,知道里根只喝去咖啡因的咖啡,我们也准备了。但是,中方在总统套房备餐间安放的各种物品全被“扫地出门”,搬到了走廊上。早餐及没有宴会时的饭菜全由总统“御厨”做,好像中国的食品全有毒似的。对于国宾馆来说,接待这样的贵宾还是第一次。
接待这么一位超级大国的领袖,特殊的地方还真多。在国内,这位总统到任何地方参加活动,很少走正门,安全人员总是找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入口让总统进出,地下车库、旅馆厨房的后门„„ 在美国安全人员的眼里,似乎遍地是要对总统“下手”的坏人。我方负责安全的同志说:“这样可能不太好吧,显得对总统不礼貌似的。”美方安全人员说:“没关系,我们总统已习惯走边门了。”
在里根夫妇整个访问过程中,安全措施十分严密。道路要提前很长时间清场,弄得北京老百姓怨声载道。从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出来,要参观一个市场,为此,还在博物馆内找了一间窄小的房间,给里根穿上防弹背心。博物馆只有一个较干净的厕所,里根还没到,打前站的两个美国大兵早就给“占领”了,谁都不让进,说这是“总统的洗手间”,连国务卿舒尔茨也不得不上外面老百姓用的厕所。我方陪同团长朱穆之想上洗手间,这两名“御林军”死活不放。我方警卫看了忍无可忍,两个人架一个,把这两个“御林军”拉开了。
从兵马俑博物馆到机场,一路上空空荡荡。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和主管美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同坐一辆车。他对章部长抱怨说:“一路上不但田里没人,连牲口也看不到了。”章部长回答说:“因为路上要戒严,群众都被隔离得老远,当然看不见人了。这是你们安全人员要求的!”
4月26日下午2时零5分,里根的专机抵达首都机场。里根坐着红旗轿车来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他们在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在仪仗队后是少年儿童欢迎队伍,孩子们举着花束和两国的国旗。等里根夫妇来到他们面前,这些孩子们就像按了电钮一样,齐声喊道:“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有的还挥舞着彩带跳起舞来。
5.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五
教学目标
1、记忆、理解“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认物形象,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诵读,体验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音乐:彭丽媛的《父老乡亲》 背景图片:北运河风光。
一、阐释课题,走近作者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 蒲柳人家。1.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说会写些什么?
蒲柳人家指普通贫苦农家。小说会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几个普通人。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2.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注释和前言。
3.不错。能运用课文信息。让我们先看看作家情况。
生齐读: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多媒体展示)补充: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多媒体展示)
二、抓住文眼,以点带面
1.课文《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但它相对独立完整。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我认为是这一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贱扣儿。因为出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友韦围绕它展开。
齐读: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多媒体展示)
2.读了这句话,请你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先说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a.人物的角度:
何满子是个怎样的人?爷爷何大学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何满子、何大学问。这件事还和谁有关?也就是说,一丈青大娘是个怎样的人? 引出了另一位人物。板书:一丈青大娘。b.再看情节的角度。
何满子为什么会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
c.环境的角度呢?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社会环境如何?
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社会环境是1936年,也就是抗战前夕。还可以从42页的“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看出来。
三、解读人物,感受个性
1.我们要善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引出了一大串的问号,也找出了三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中,你觉得谁刻划得最有个性?一丈青大娘。
a.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一丈青。
一丈青是梁山第一美女,与好色的王矮虎结婚。后来,在征讨方腊时,为救王矮虎而亡。扈三娘外号一丈青,属地慧星。使两口日月双刀,有用绳套捉人的绝技。
一丈青是一种大蛇,长一丈余,色黑,非常吓人。这说明水浒中的一丈青武功很厉害。“天然美貌海棠花”,“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最英雄”功夫“十分了得”。
《水浒传》第41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二打祝家庄。(多媒体展示)那么,一丈青大娘和一丈青有哪些相似呢?我们先来看她的外貌。“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可见,她是个高大勤劳的人。“一双大脚”还可以看出她不愿裹脚,有反叛精神。
b.一个大手大脚的一丈青大娘!她和一丈青的外貌可谓天壤地别。那么,这位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一丈青武艺高强,一丈青大娘能打善骂,三五个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
c.欲知详情如何,请看6、7、8小节。请同学们用批注法默读,并准备用下列句式说话: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 ”,可见。(多媒体展示)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可见,她泼辣胆大,善于骂人。
板书:泼辣
“雨打芭蕉”是很有诗意的,“鼓点”是有节奏的。可见,一丈青大娘骂人比唱歌还好听。“四六体”指骂人时词汇丰富,语气连贯。“不倒嗓门”说明她有一副骂人的好嗓子。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可见她心灵手巧,十分能干。
板书:能干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可见她泼辣胆大,刚正不阿,性格豪爽,武艺高强。
板书:豪爽
打人怎么还是刚还正不阿的?从“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凶狠地对待纤夫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大姑娘小媳妇,她会为别人着想。
有道理。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丈青大娘,却怕她的小祖宗何满子。怎么个怕法?请找出句子品味。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写出了奶奶对何满子的溺爱。这些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小,更加突出奶奶对他的宠爱与重视。
板书:宠爱
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从“只得”、“不是„„就是”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视孙如命。
这个“小祖宗儿”,是不是用粗大的嗓门叫出来?谁来读一读。宠爱,还有无奈。真是一个小祖宗啊。让奶奶爱得提心吊胆,却又那么心甘情愿。
2.了解了这位泼辣、能干、豪爽又宠爱孙子的一丈青大娘,再让我们看看另两位人物:何满子和何大学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完成句式:
说起,那真是一个字。他。(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野”。他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板书:野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灵”。他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板书:灵。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强”。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回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板书:强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义”。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而且,他还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师:讲得真好。既有小义,又讲大义。板书:义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豪”。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上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多少,也不点数儿。板书:豪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孝”。原来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何满子心疼起爷爷来,想进屋去把爷爷哄开心。可见,何满子是有孝心的。师:看得真仔细!板书:孝
四、着眼情感,以读带写
三大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他们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家刘绍棠深厚的感情。(多媒体展示)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 为粗手粗脚的爹娘画像。学生齐读。
清代表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多媒体展示)
是真挚朴实的情感,造就了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下面,且让我们模仿课文的写法,描绘你身边的一位个性人物。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构思你的大作。
五、寄语生活,延伸课外
师:不错。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猜出来。可见,抓住了特点,人物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多媒体画面:师生在校园里的合影。上有“教师寄语”、“我爱同学,我爱生活。”)(在舒缓的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中,多媒体画面缓缓出现下列文字:)无论是古代,现在还是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乡土的魅力总是无穷的。愿同学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写出更多的生活作品。
阅读小说全篇,摘抄精彩语句,收集家乡俗语。学生在音乐声中摘记。《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6.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六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
“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7.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七
《竹影》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1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 2 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8.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象、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封建统治,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纪录片《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片段,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鸿章。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却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鸿章的步伐,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了解一下李鸿章的另一面。
【课内探究】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将学案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照课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标注课本时给大家几个建议:注意:(展示幻灯片:标注提示:1.2.3.4)
教师:巡视课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找到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标注法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统一答案,并记忆基础知识。
3、学生自己根据大屏幕对答案,看标注得是否准确。
4、精讲点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有疑问吗?老师有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朝内外交困,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生共同探讨此问题)
环节二:篇章学习
(一)李鸿章之识 —— 洋务运动的兴起
教师过渡: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集团不得不深思,该如何摆脱困境呢?作为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倾听李鸿章的心声一:“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认识到了什么?
(二)李鸿章之才 —— 洋务运动的发展
1、倾听李鸿章心声,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李鸿章等人为了发展洋务,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呢?刚才老师已经强调过,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活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活动名称是:智勇大闯关----倾听李鸿章的心声:这里有李鸿章的几段心声,相信大家都想了解,但内容有限,每个组只能选一段,派一位代表来闯关。
李鸿章的心声二: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为什么?请举出这一内容的具体事例。
李鸿章的心声三:“常存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讲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这些举措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鸿章的心声四:“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为此他有什么举措?请举例。
李鸿章的心声五:“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他有什么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2、教师指导材料题答题技巧
教师:刚才咱们同学了解了李鸿章的几段心声,咱们同学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也不错。那刚才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材料分析题。这是我们考试的重要题型,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多加训练,逐渐积累答题技巧,以便提高答题能力。这里老师有个温馨提示给大家“材料解析题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幻灯片展示)
师生总结:请同学们再次核对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阶段、口号、内容)”巩固一下这一知识。
(三)李鸿章之遇 —— 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过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其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破产
教师: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终破产。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精讲点拨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合作探究:评价洋务运动
教师: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之辛苦为之忙的李鸿章发出了如此感慨: 学生倾听李鸿章的心声六:(视频)“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教师:可见李鸿章承认洋务运动失败了的无奈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呢?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还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具有进步意义。”… …
请根据视频及材料,结合课本30页内容,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教师:(补充提示):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标准有以下三点:(展示幻灯片)材料二、三、四:(见导学案)
3、师生得出结论,幻灯片显示:洋务运动的性质、局限性、积极意义等
教师:提示学生将课本内容标注清楚,便于记忆。
(此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局限性,解决本课难点,并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拓展延伸(布置课后评价李鸿章)
教师:本节课我们倾听了清朝大臣李鸿章的许多心声,也看到了他对洋务运动的付出和对结局的无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出示幻灯片)教师:看了这些,相信同学们对于李鸿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评价一下这一历史人物。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出示幻灯片)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以上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面请你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提示总结所学知识可用不同方式:(出示幻灯片)环节五 当堂检测 环节六 教师总结
一个落后的国家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还要废除落后的社会制度,取得国家独立;洋务派面向世界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值得学习。
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九
课 题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触控一体机。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师:板书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2)王室衰微
师:指名读《王室衰微》部分。思考: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周平王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
师:周王室的地位开展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生:分封制得不到延续,并被逐渐瓦解。生:势力大减,财政陷入困境。
(3)诸侯争霸
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并思考: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2、诸侯争霸使用“尊王攘夷”的口号?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些?
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生1: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生2: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生3:齐、晋、楚、秦、吴、越。生4:地理位置;任用贤才管仲;“尊王攘夷”。
生5:给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僵化、落后的西周体制;实现了局部统一,减少了诸侯数量;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师: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板书设计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精耕细作
2、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
3、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战争
2、争霸战争的影响
1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 篇十
一、导入
同学们,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山川地理,是巍巍嵩山滔滔黄河,祖国是历史文化,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的满腔悲愤,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1分钟)
二、展示学习目标(屏显)(1分钟)
1、反复诵读,说出感情。
2、品味语言,深化感情。
3、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明确了目标,让我们走进文章,走近关东原野,感受那方土地的美丽与屈辱,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并用笔做好勾画。(教师板书课题)
三、教学过程(5分钟)
(一)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关东原野上留下了作者哪些记忆?
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体悟感情
感情的表达需要借助载体,借助语言的描绘,那么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在哪些段落和语句当中体现来呢?
赞美、热爱(7分钟)
(那)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那)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那)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
提问:大家非常迅速的找到了这些语句,这些语句都描写了什么?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小组合作讨论)
联想和想象能够为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是对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比如示例:
1、“奔流似的马群”,这“奔流”一词是否使我联想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之水?你的眼前能否展现出在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马群似潮水般奔流而过的场面,那马的数量之多、奔跑速度之快、气势之盛都从这“奔流”一词中体现了出来。
2、我从“红布似的高粱”中看到了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高粱丰收的美景,那是一张多么大的红布啊,那布上的红色都是由熟透红透的高粱米编织而成的;我联想到农民的屋檐下挂满了高粱,粮仓里堆满了高粱;我仿佛看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红高粱米饭,闻到了那香喷喷的高粱酒。
小结:
1、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白桦(huà)林、蒙古狗、高粱、山雕、鹿群等组成一个个叠印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故乡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2、语用排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过渡语:如此美丽的关东大地,如此丰富的物产,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怎样呢?
(3分钟)
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lǒng)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在故乡的土地上上我捉过蚱蜢(zhà měng),在那沉重的镐(gǎo)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女生)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男生)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niǎn)着新谷的场院辘辘(lù)地响着。
(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过渡: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该是怎样的幸福,会有多少的欢乐啊?但是这种幸福和欢乐现在作者还有吗?欢笑被埋葬,留下的只有耻辱和回忆,只能在梦里一遍又一遍的把故乡想起。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补充资料:(图片、音乐)(2分钟)背景音减弱
过渡语:同学们,在你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感受? 是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伤口仍在滴血,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那段历史。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介绍写作背景。
九一八后,作者不得不离开了家乡,在关内流浪,但他何曾忘记自己的家乡?请看他的笔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让我们想起东北黑土地上的——红高粱。红高粱,代表了他的家乡。家乡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乡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头上!
思念、愤慨(5分钟)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赏析词语:最有表现力,比如喷涌、泛滥、无时无刻不等
誓言 战斗(5分钟)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huì)和耻辱。
感情:呼唤—缠绕---不能忘记—为她战斗—付出一切
人称变化:她----你(“她”是远指,而“你”是近指,作者这里运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巧妙地渗透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变化。作者的灵魂早已跨越重重艰难险阻飞到故乡的上空,直接面对故乡发出了自己内心积蓄以久的不可遏制情感和誓言)学生读 老师读 齐读
小结: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力量你们的热情,更感受到了你们那颗火热的爱国心。爱国情可以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可以以散文的形式借助土地来表达,也可以如诗人艾青这样来传递。
三、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1、《我爱这土地》(4分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评:鸟儿就是作者的代言者,通过鸟儿来深情地歌唱,歌唱土地,期待黎明,抒发献身祖国的深沉情怀!爱国情怀在诗人光未然的笔下则又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我们一起来朗读!
2、《黄河颂》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评:赞美黄河,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四、结束语(2分钟)
爱国情感融汇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它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嘶哑的歌唱,是光未然对黄河的热情歌颂,是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对祖国大地的摸索,他可以穿越国界,也可以贯穿古今,是小弗朗士对自己母语的深深眷恋,是花木兰女扮
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之上的豪情,它滋润着各名族亘古不变的魂魄,更汇聚成我们心中一首永恒的歌!
五、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土地 誓言 美丽 战斗
六、教学反思
1、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其主题是“爱国”,其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还有文言文,宏大的主题需要借助载体来表达,端木蕻良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对土地这一载体的深情描绘及回忆基础之上的,把握这一关键才是情感表达不至于空洞。在类文阅读中选择了《我在这土地》和《黄河颂》,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整合,让学生明白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并且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2、从文体上说,《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性散文,对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读,因而本文在教学设计上以读来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中悟、读中品;另外抒情性散文的阅读重在品味语言,因而在教学中借助想象、词语置换、关注修辞、人称变化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之美。
3、目标的设置应该更具体,更易操作和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6.27《斑羚飞渡》学案 新人教版08-08
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复习教案新人教版08-26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新人教版10-1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10-19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级上册教材分析:谈谈如何用好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10-08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0-25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