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咖啡厅现状分析(精选8篇)
1.国外咖啡厅现状分析 篇一
LED照明产品国外市场检测认证现状及分析
一、欧盟市场的检测认证
出口到欧盟各国的LED灯具必须通过CE认证,该认证要求产品需要通过LVD和EMC指令的要求。LED灯具产品欧盟CE认证的LVD指令是2006/95/EEC,主要的测试标准有EN60598-1,EN60598-2系列,EN61347-1,EN61347-2-13,EN62031和EN62471。
其中,EN60598-1是灯具的通用安全标准,对于特定类别的灯具,一般需要将EN60598-1和EN60598-2系列中关于特定类别灯具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考量灯具的安全特性。EN61347-1是对灯控制器的通用安全要求,而EN61347-2-13是针对LED驱动的安全要求。EN62031是关于普通照明LED模块的安全规范,对模块的标志、端子、保护接地、防触电保护、潮态后的绝缘电阻、电气强度、故障状态、结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耐热、防火和耐电痕化、防腐蚀等进行了相关的规定。EN62471是评价灯和灯具系统光生物学安全性的标准,其中的光源包括了LED,但是不包括激光,该标准根据光辐射危害的程度将连续辐射灯分为豁免类、1类危害(低危害)、2类危害(中危害)和3类危害(高危害)等四大类。
对于灯具型式试验中的测试项目主要有:标志,结构,外部线和内部线,保护接地,防触电保护,防尘、防水和耐潮湿,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接触电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耐久性和热试验,球压、灼热丝和针焰测试等。在我们实验室大量的检测过程中发现,一般出现不符合项概率较高的测试项目主要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接地电阻测试,球压、灼热丝和针焰测试,IP测试。
LED灯具产品欧盟CE认证的EMC指令为2004/108/EC。适用的测试标准是EN55015和EN61547,其中EN55015标准考虑的是产品发射(也就是EMI)的要求,而EN61547考虑的则是抗干扰能力(也就是EMS)的要求。如果产品为AC供电或能连接到AC电源上,则还需增加EN61000-3-2(电流谐波)和EN61000-3-3(电压闪烁)这两项测试。
针对灯具产品发射部分的要求,EN55015这个标准中共有三个测试项目:骚扰电压测试,9kHz~30MHz范围内辐射电磁骚扰和30MHz~300MHz范围内辐射电磁骚扰。特别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类产品比较,电场辐射的测试只须测试到300MHz,而无须测到1GHz。
同时该项测试和骚扰电压测试这两个测试项目通常都是灯具类产品容易不合格的测试项目。制造商在做认证或摸底测试时,需要特别考虑。
抗扰度测试共有静电放电,辐射抗扰度,快速瞬变脉冲群,雷击、浪涌,传导抗扰度,工频磁场和电压跌落/电压中断七个测试项目。与一般类产品要求不同的是雷击、浪涌这个测试项目,EN61547中规定的此项测试等级会和产品功率有关,小于等于25W的产品测试等级会低于大于25W的产品,而一般类产品该项测试是和功率无关的。同时,雷击、浪涌这个测试项目也是所有EMS项目中比较严酷的一个试验,很多灯具产品都很难通过该试验。如果产品此项测试不合格,一般在电路上加上压敏电阻就能通过该项试验。除了CE认证中的LVD指令和EMC指令外,欧盟还有一个重要的指令是ErP指令,该指令是欧盟有关能源相关产品的生态设计要求指令,对多种能源相关产品确定了最低能效要求。目前ErP指令对LED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施措施244/2009里,主要对非定向家用LED灯的能效进行要求。
二、美国市场的检测认证
美国市场对LED灯具产品的安全要求主要有UL,ETL,CSA,MET,cTUVus等认证。主要的认证测试标准有UL8750,UL1598,UL153,UL1993,UL1574,UL2108,UL1310,UL1012和UL60950-1等。其中,UL8750是对照明产品中使用LED光源的安全要求,包括使用环境、机械结构、电气机构等方面的要求。在测试评估方面,UL8750的主要测试有:与电击危险相关的测试评估,与热危险相关的测试评估,与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相关的测试评估,与能量危险相关的测试,与防火相关的材料评估,与应用环境相关的测试评估等。UL1598是针对固定式灯具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具皆不带电源线插头,包括台阶灯、吸顶灯、吊灯、壁灯、路灯、柱灯等。UL153是对于便携式灯具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具皆为带电源线插头,包括手提灯、橱柜灯、桌灯、落地灯等。UL1993是对于自镇流灯和灯适配器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内含驱动电路,如LED灯泡、紧凑式荧光灯CFL等。UL1574和UL2108分别为隧道照明系统和低电压照明系统的安全要求。UL1310适用于带2类安全回路的电源供应器,而UL1012适用于不带2类安全回路的电源供电器。UL60950-1对可带LPS安全回路的电源供应器进行了规定。对于LED照明产品做UL认证时,UL8750是必测项目,另外根据产品的类别和电源供应器的类别不同,需要增加相应灯具类和电源类标准的检测项目。对于LED照明产品的安全检测认证,欧盟CE认证和美国UL认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CE认证侧重于产品的防触电安全性,而UL认证则更侧重于产品的防火灾安全性。
美国市场对LED灯具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就是FCC认证。认证测试标准为FCCPART15B,认证类型为VOC(也就是一般的自我验证型式的认证)。与欧盟的CE认证相比,FCC测试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只有EMI方面的要求而无EMS的要求。测试项目一共是两个: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并且这两个测试项目测试频率范围和限值要求也与欧盟CE认证不同。
对于出口到美国市场的LED灯具,除了在安全方面的UL认证和电磁兼容方面的FCC认证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认证是能源之星(ENERGYSTAR)的认证。
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认证是基于产品的UL和FCC认证,主要对产品的光学性能和流明维持寿命方面的检测认证。
对于LED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检测认证,原来主要由美国能源部(DOE,DepartmentofEnergy)负责;而对于传统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检测认证,主要由美国环保署(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负责。随着2010年能源之星计划由DOE向EPA交接工作的逐步完成,目前美国能源之星计划全权由EPA负责。
对于LED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认证的两本重要标准是由DOE制定的,分别对固态照明(SSL,SolidStateLighting)灯具[1]和整体式LED灯(IntegralLEDlamps)[2]的性能参数进行了规定。对于产品性能参数的两本主要测试标准分别为IESLM-79-08和IESLM-80-08,其中IESLM-79-08是SSL产品的电气和光度测量的批准方法,其主要对SSL产品的光电性能测试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要求,测试方法等进行了规定;而IESLM-80-08是LED光源流明维持测量的批准方法,适用于测量LED封装、阵列和模组的光通量维持率,主要对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等进行了要求。IESLM-79-08标准中的测试项目主要有总光通量、发光效率、光强分布、色度坐标、相关色温、显色指数和颜色空间不均匀性等。在我们对大量的LED照明产品的测试数据和美国DOECALiPER计划从市场抽检的LED照明产品的性能数据看出,前期生产的LED照明产品,大部分厂商都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发光效率,而忽略了产品的颜色特性,使得产品虽有较高的光效,而产品的显色性不太好,色调偏冷,不适用于室内通用照明。随着LED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在我们近期检测的一些客户提供的LED灯产品,和DOECALiPER近期发布的几轮检测数据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厂商除了关注产品的光效外,也开始注重产品的显色指数和相关色温,在产品的光学性能设计上考虑到了折中选择。另外,由于LED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以及同一型号LED器件之间的一致性可能不同,这将导致使用这些LED器件制造出的照明产品在空间的明亮程度和颜色特性不同,这方面的性能需要测量产品的光强分布和颜色
空间不均匀性的性能指标来表征。同时,由于LED光源的特殊性,对于LED照明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可以进行加速寿命测试的方法,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测试才能近似评估。IESLM-80-08要求LED光源流明维持测试的最短持续时间为6000小时,推荐的较佳持续时间为10000小时。
2010年10月CALiPER发布的第11轮抽检报告[3]中,对9个LED灯具产品进行了流明衰减测试,对15个LED替代灯产品进行了流明衰减测试。按能源之星标准的要求,在6000小时的工作后,SSL产品如果宣称25000小时的寿命,光输出需要维持在初始值的91.8%以上;如果宣称35000小时的寿命,光输出需要维持在初始值的94.1%以上。根据这一判定依据,这24个LED照明产品的测试情况如表2所示。从测试结果中看出,目前大部分的LED替代灯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还不能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要求。另外,在流明维持的测试过程中,同时需要关注产品的颜色维持特性。
由EPA全权负责能源之星计划后,EPA致力于整合能源之星的标准,EPA已于2011年2月16日发布了灯具的(Luminaires)能源之星标准的V1.0最终版[4],用于取代其原来制定的宅用照明设备(RLF,ResidentialLightFixtures)的能源之星标准和DOE制定的SSL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
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包括的光源类别有:荧光灯、高强度放电灯、卤素灯和LED灯。该标准对于LED灯具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厂商的LED灯具产品需要申请能源之星,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在这个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中还有两个相应的标准需要关注,一个是IESLM-82-11,其是对LED光引擎和整体式LED灯的电气和光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另一个是IESTM-21-11,其是LED器件流明维持寿命的推算方法,可以做为IESLM-80-08测试结果处理的一个补充,从这个标准中也看出,对于LED流明维持寿命的拟合推算只能近似预测产品的寿命,因此目前还不能使用加速老化的方法来预测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另外,EPA也已经声明,将在后续发布灯泡(Lamps)的能源之星标准,用于取代其原来制定的紧凑式荧光灯(CFL,CompactFluorescentLamps)的能源之星标准和DOE制定的整体式LED灯的能源之星标准。
三.俄罗斯:对照明设备和照明用灯做出规定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11年7月20日颁布政府令,批准了对照明设备和在交流电路中使用的照明用电灯的要求。新规则不涉及定向光照灯,以及光通量小于150流明的灯。
根据文件规定,水银灯的能效必须至少达到30流明/瓦特,高压钠灯的能效必须至少达到50流明/瓦特,LED灯的能效在2012年6月30日前必须至少达到50流明/瓦特,从2012年7月1日起必须至少达到60流明/瓦特。
此外,文件还规定了灯的发光持续时间。其中,对普通钨丝白炽灯的发光时间要求是不低于1000小时,卤素灯-不低于2000小时,非定向光LED灯的寿命最长,为2.5万小时。
文件还对不同功率荧光灯的汞和铅含量做出要求。
该政府令将在其正式公布之日起3个月后生效
四.PSE认证最新动态 LED灯具2012年7月1日起需加贴PSE圆形认证标签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LED产值国,据统计,在节约能源的大背景下,LED市场年增长率达70%~80%,2010年市场容量达到11亿美元,未来将达到110亿美元。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11年7月1日公布《关于修订电气用品安全法施行令的部分内容的政令》。根据该政令的最新规定,进入日本市场销售的LED灯泡及LED
电灯器具将于2012年7月1日开始须加贴圆形PSE标志。这标志着“LED灯”及“LED灯具”成为《电气用品安全法》管制对象。
日本LED产品认证的安全和电磁兼容标准目前只有省令1项,省令2项的协调标准尚未出台。因此与LED相关的IEC标准不在《电气用品安全法》接受范围内。从2012年7月1日开始,最可行、最省成本的方法是依据日本省令1项的技术基准制造LED灯泡和LED电灯器具。
管控对象范围限于额定电压为100V~300V,额定功率大于1W的使用50Hz和60Hz交流电路的LED灯具和灯泡。归类为新增设的“LED灯泡”或“LED灯具”的产品有家用荧光吊灯、白炽灯泡、荧光灯等;有些台灯、充电式手电筒、广告灯、装饰灯、手提灯和花园灯虽采用LED作为光源,却并不归类为“LED灯具”。
“修改政令”对“LED灯泡”和“LED灯具”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更改,主要内容有:
1、新增设“LED灯泡”和“LED灯具”个别事项;
a“LED灯泡”的个别事项主要从构造、绝缘性能、灯口的连接强度等进行了限定;
b“LED灯具”的个别事项主要从构造、绝缘性能、正常状态的温度上升、热变形、耐热冲击性和机械强度等进行了限定。
2、追加“LED灯泡”螺口灯口的耐腐蚀性、螺口灯口的旋转强度和灯口尺寸的要求;
3、“LED灯具”根据重量对构造有限制、还对拉线强度和绝缘性能提出要求;
4、追加LED模块长寿命特性方面的性能要求;
5、以至今在电安法规中的照明器具的标准为主体,在既存的电器用品的个别事项中追加了使用LED灯类产品的要求事项。
a灯口等带电部分材料必使用铜或者铜合金;
b光线发出时没有闪烁的感觉
“修改政令”还对新增设的“LED灯泡”或“LED灯具”的产品标示提出要求。按照日本电器用品法的施行规则规定,通过安全认证的电器用品上必须标示圆形PSE标志和申报日本进口商品名称。除此之外,“LED灯具”标示卡上还需标注①额定电压、②额定功率(仅限于有放电灯、变压器及有电动机的灯具)、③适用电灯的额定功率、④额定频率(仅限于有放电灯、变压器及有电动机的灯具)、⑤屋外用灯具(仅限于其他白炽灯具、其他放电灯具)、⑥屋内用灯具(仅限于广告灯)和⑦双重绝缘构造灯具须标示双重绝缘的回标志。
2.国外咖啡厅现状分析 篇二
一、美国的数字图书馆实践状况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研究的国家, 数字图书馆在美国被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与应用”中的一项“国家级挑战”课题。1991年美国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1992年美国的17所知名大学和州立图书馆开始合作研制“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计划”, 将17所大学的校园网与州立图书馆互接。并向当地的社区学校、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开放,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子信息检索网络。到1994年, 已累积了2, 000万条书目记录供查询, 这是数字图书馆先期成功的例子。
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年9月,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中心计划署和美国国家宇航局耗资2, 440万美元, 联合资助一个为期4年的6个数字图书馆研究计划的大型协作项目——“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 分别以美国6所在科技领域和图书馆服务较好的密歇根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作为研究基地。研究内容主要有: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研究;信息资源最佳提供模式研究;数字图书馆之间交互操作的协议研究;智能化、分布式电子图书馆运作方式及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到目前为止, 已有33, 614个图书馆连网, 实现了各图书馆的联合采访、统一编目、网上互借、网上资源的共建共享等。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图书馆计划”更为宏伟。1994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该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 到2000年, 将国会图书馆最重要的图书资料, 包括绘画图书、音乐、手稿、照片及运动画面, 全部数字化、通过Internet和有线电视网传播给用户。1995年, 美国在华盛顿召开网络信息联盟会议、由16所主要图书馆成立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其主要任务是在Internet上实现分散式的开放图书馆、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美国文化遗产, 并与全球用户共享。
1995年5月, 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开展的“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等15所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档案记录局共同开展研究的, 计划1999年完成, 致力于开发为公众提供美国历史文化与科学成就所要求的数字化素材, 研究贮存、获取技术及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系统。1996年, IBM公司推出其数字图书馆方案第一版。它是一套可伸缩的多媒体管理方案, 能将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信息转换成数字化形式, 并通过Internet向全球发布, 包括内容的创建和获取、存储和管理、检索及查询、信息发布、权限管理等五项功能。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方案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商品化的数字图书馆系统, 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洛杉矶市立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佛罗里达州立图书馆以及国内一些图书情报机构也采用了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方案。
二、英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状况
欧洲各国也紧随美国之后发展本国的数字图书馆。英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也是从大学开始的。1992年德莫诺英德大学的一所分校就开始研制数字图书馆。1993年6月, 英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实施“存取创新”计划, 包括专利快递等20个子项目, 目的是对其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时所需的软硬件进行研究, 并建立有关信息的存储、标引、检索、传输等方面的标准。目前, 该馆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已远远超过1, 000GB。计划内容大部分已完成, 并已在Internet和馆域网上提供服务。
英国另一个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是英国图书馆研究创新中心资助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计划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Program) 。该计划联合了英国最大的三家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机构和组织, 即电子图书馆计划组织、图书馆和情报学会及联合情报系统协会。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技术、人文、经济、法律等方面, 其目的是为英国教育科研界提供一个经济合作的、内容全面的、易于获取的、高性能的信息网络系统。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全国学习网”计划, 使全国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与“全国学习网”连接, 从而扩大整个社会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达到创造一个网络化知识社会的目标。
三、法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
法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是由法国国家国书馆主持, 其目标是实现馆藏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存取, 为实现数字图书馆打下雄厚的资源基础, 并从事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目前, 法国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资源总存储量在3, 000GB以上, 书目数据达830万条。
四、加拿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加拿大政府也于1996年5月公布了该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计划, 其后又专门成立了“数字化工作小组”, 统筹全国的数字化工作。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的电子馆藏是通过与加拿大在线图书与期刊出版机构的正式合作来进行的。电子馆藏目录上标有网址可供利用, 现有1, 800万条书目数据、55万条著者记录以及由加拿大500个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提供的300万册数字化藏书, 文献按照标题字母顺序排列、并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和全文本格式来组织。电子出版物的全文本格式有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Ascll) 、超文本标识语言 (HTML) 、文本、Word和Word Perfect。
五、日本的数字图书馆研制
日本政府和产业界也非常重视本国的数字图书馆的研制, 并投入大量研究经费建设若干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1990年, 日本国会图书馆开始启动“关西图书馆计划”, 该计划包括试验性电子图书馆、儿童数字图书馆和亚洲信息提供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由国家投资4亿美元, 既定2002年完成一期工程, 其目标是建设成为日本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和亚洲地区的电子文献信息中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制一套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系统;广泛收集和使用各种载体的文献;建立一个与国内外数据库相连的现代化数据库系统。另外, 日本政府还出面组织73个机构、投资15.5亿日元合作开发日文文献数据库, 包括国家联合目录880万条数据的网络试验和日本国会图书馆1, 000万页的数字化馆藏, 以便在Internet上共享。
六、新加坡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新加坡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2000年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 准备建立一个“无边界的电子图书馆网络”, 把新加坡的所有公共图书馆和500多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连接起来。1995年, 新加坡建立了全数字化图书馆, 即国家图书馆的分馆TamPines地区馆。
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实践相比较, 国内数字图书馆项目无论在实施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现有的各类型数字图书馆计划或项目都只能称作是数字图书馆雏形, 还没有发展到真正实用的程度, 考虑的重点几乎都放在馆藏资料的数字化上, 因此, 我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上, 重新定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对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进行适应环境的调整, 出台一系列的计划或项目, 推动数字图书馆向着新的目标和形态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jedl.org/past-event-eonf.Shtml
[2].孙承鉴, 刘刚.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白皮书[N].计算机世界报, 2004
[3].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课题资料汇编, 1999
[4].http://www.ccnt.com.cn/digilib/luntan/xu/xu1.htm
[5].叶峰, 刘小兵.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现状和建议[J].98全国图书
[6].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教育培训部, 2008, 5:212-218
3.国外民间藏档现状及管理经验分析 篇三
关键词:民间档案;国外档案工作
Abstract:The archival work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es, church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families,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typical cases. The archival work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Non-governmental archives;Foreign archives
民间藏档是指社会私有组织(包括虚拟网络组织)或个人建立、收藏和保管档案,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活动。它作为国家藏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际档案界的关注。早在1950年召开的首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把“私人档案(包括经济档案)问题纳入议题,对工业档案、私人档案、经济档案、公证档案、商业簿记以及‘那不勒斯银行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195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也将私人档案问题纳入其三大议题之一,对私人档案的性质和定义、各国私人档案的类型与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讨论。1996年,L·韦斯曼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传统政府部门之外的档案工作的发展》的辅助报告,指出“公共档案馆与私人档案馆在建立规章制度、保密规则方面存在差异,应加强公共档案馆与私人档案馆间的合作”[2]。同在这次会议上,加拿大著名的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提出了“人类档案事业正由‘国家模式逐渐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观点。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和“民间性”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档案界的关注。
1 国外民间藏档机构
民间藏档机构是收藏和保管民间档案的场所。由于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原因,各国民间藏档情况不尽一致。总的来看,如表1,国外民间藏档机构主要有社团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家族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等等。社团档案馆包括政党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研究院所档案馆、慈善机构档案馆等。企业档案馆有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企业档案馆,专门保存本企业、附属公司、控股公司档案,另一类是商业性文件中心,它不仅保管本企业形成的档案,还为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档案保管服务。
表1 国外民间藏档机构
1.1 社团档案馆。社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聚集一起的组织。从广义上看,社团是指除了政府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以外的所有组织的统称。文章在此将重点介绍政党、教会、大学及研究院所档案馆的藏档情况。
1.1.1 政党档案馆。当今世界,政党林立,各国政党制度也不相一致。不同政党制度的国家在政党档案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党制的国家,政党档案和政府档案往往难以区分,纳入官方档案的管理体系中。因此,政党档案馆作为民间藏档机构,更多的是出现在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
英国的劳工党档案馆是比较典型的政党档案馆。该馆位于英国的曼彻斯特,设在劳工党国家历史博物馆里,于1972年建成,次年开始运营并对外开放。英国劳工党档案馆现藏有自1900年成立以来的所有劳工党活动的历史档案,占900多英尺长架位,包括对劳工党的成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1900年~1906年劳工党代表委员会备忘录,3卷吉姆·米德尔顿(Jim Middleton)在任期间留下的1906年至“二战”期间的按主题归类整理的文件,26箱摩根菲利普斯(Morgan Philips)在任期间留下的1945年~1964年的文件,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工人运动记录。此外,该馆还藏有大量的通过购买或捐赠得来的私人文件,如妇女劳工联盟成员的档案、亨利·文森特(Henry Vincent)捐赠的手稿。[3]
1.1.2 教会档案馆。自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欧洲基督教会势力不断发展,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身管理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档案。为便于保管和查用,教会建立自己的档案馆,并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教会档案馆包括教皇档案馆、大主教档案馆、修道院档案馆。教皇档案馆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档案馆,主要保管教会事务、政治事务、教会财产管理等活动形成的文件和教皇国库文件。大主教档案馆和修道院档案馆是地方性教会档案馆,分别保管大主教牧师会档案和修道院档案。此外,世俗封建地主(包括国王)也常将其重要文件放教会或修道院档案馆保管。现存馆藏最丰富、最古老的教会档案馆是梵蒂冈秘密档案馆。该馆源于4世纪达马苏斯一世设立的圣拉夫连契教堂档案库。1611年,保罗五世下令将各处散存档案集中于梵蒂冈,遂成梵蒂冈秘密档案馆。其保存的档案始于4世纪,分别由8个保管部保管,不仅藏有反映本身活动的阿维尼翁档案、原圣安杰洛城堡档案馆档案、拉特兰档案、“祈祷汇集”、法院系统档案、秘书处档案、圣部各机构档案、财政和撤销机构档案,还收藏了一千多年来的捐赠、购买和没收的各种私人档案。这些档案原先仅为教皇服务,直至1878年才向学者开放,放宽利用限制。
1.1.3 大学及研究院所档案馆。大学是综合性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传,公元前387年,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附近建立的“Academy”是欧洲最早的大学雏形。1088年,意大利建立欧洲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随后,“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出现了大学,并积累了丰富的大学档案。例如,牛津大学成立于1214年,在1634年建立了档案馆;图林根大学成立于1476年,在1965年建立了档案馆;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在1938年建立了档案馆”[4]。目前,除美国外(美国的很多大学将档案机构设在图书馆),大多数国外著名大学都建有自己的档案馆。
大学档案馆不仅收藏本校的行政、财务、科研和建设方面的档案,还收集和珍藏许多反映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档案。如,哈佛大学档案馆不但收藏哈佛大学建校375年以来全部行政性文件,还藏有历年哈佛大学出版的书籍及手稿和各种出版物,永久保存哈佛大学退休或逝世后教授的文稿。
研究院所,有时也称为“智库(或智囊)”,与大学相比,它具有明确而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且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联系紧密。每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往往都有很多的研究院所支持,如美国的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英国的皇家协会、费边社,德国的六大经济研究所,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荷兰(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智库”有的设置在政府,有的设置在民间(如高校、企业)。为了便于研究,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保存本所所有档案,还大量搜集和收藏国内外高质量档案,成为民间藏档的“大户”。1919年,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胡佛在斯坦福大学设立的胡佛研究所,收藏有约6000万份档案,其中包括里根总统捐赠其任期内20吨文件和大事记、苏联共产党档案的缩微胶卷10545卷和中国“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档案”[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战”、“二战”和“冷战”档案史料保管基地。
1.2 企业档案馆
1.2.1 普通企业档案馆。历史上,国外的企业档案馆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德国。1905年,德国克虏伯公司成立档案馆,是我们所知的世界上第一个企业档案馆。[6]现在,国外很多大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档案馆,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档案馆、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英国的石油公司档案管理部、法国的电力公司档案馆。据统计,联邦德国在1983年约有300个企业档案馆[7],美国约有258家企业档案馆[8],英国约有8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正式的档案馆[9]。
企业是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组织,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型企业的档案馆(尤其是古老的大型垄断性企业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文件往往是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最全最权威的连续性记录。如1907年成立的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央档案馆,收藏了“40多万张历史图片,近3000部产业、经济和广告影片,近17000件产品”[10],这些历史照片、影片和产品不仅见证了西门子公司的成长壮大,也反映了电子工程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德国100多年经济社会的变迁。
1.2.2 商业性文件中心。商业性文件中心是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为有需要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商业化、专业化的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的现代化企业[11]。它起源于美国,随后在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迅速发展。据PRISM统计,截至2008年,全球各大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商业性文件中心[12],其中美国374家,加拿大27家,英国21家,非洲3家,大洋洲14家。
商业性文件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档案、文件整理与保管中心,它不仅保存本企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也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档案和文件的整理和寄存服务。国外,很多中小企业为节约档案和文件管理成本,不单独设立档案馆,而是将其档案文件外包给商业性文件中心整理和保管,为商业性文件中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的Recall公司是典型商业性文件中心之一,该公司拥有10亿美元资产,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300个运营中心,为全球约8万名客户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文档存储、数字文档管理、数据保护和安全销毁服务,服务行业涉及金融、银行、保险、保健、法律、政府、学术、制造、商务、娱乐以及消费品等。
1.3 家族档案馆。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在国外,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势力,他们依托家族企业控制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脉,支持家族成员竞选政府要员操控国家政治,在整个国家乃至国际都享有盛誉。比较有影响的家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家族,如美国的杜邦家族,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另一类是政治家族,如美国的罗斯福家族,英国的温莎家族,日本的德川家族,印度的尼赫鲁-甘地家族。这些家族在其资产的经营与管理、家族成员的往来联系等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社会文化遗产。他们要么单独建立档案馆或博物馆保存这些档案,要么将档案存放在家族企业的档案馆里,或者将其移交给当地公共档案馆保管。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由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Bauer)创立。早在1850年左右,该家族就积累近60亿美元财富。到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影响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罗斯柴尔德档案建于1987年,分别藏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五大档案馆,包括:罗斯柴尔德银行与其他银行的账户往来记录、罗斯柴尔德家族财产管理记录和家族成员间的联系记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以及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国开办剧院、慈善组织活动和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殖民地进行资产管理和艺术收藏活动形成的两个文件集。这些档案不仅持续性地反映了这个古老家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2 国外民间藏档管理经验
2.1 档案维权与档案监督并重。国外普遍认为民藏档案是藏档者的私有财产,并立法维护民间对其所藏档案的所有权,法国、塞内加尔、联邦德国在其《档案法》中明确规定私有档案的所有权受国家保护,极大地激发了民间藏档热情。然而,国外从未松懈过对民间藏档的监督和管理,法国通过政府登记环节控制着私有档案的转让、持有、出口,意大利、德国成立了专门登记与监督机构,时刻把控着民间档案的流向。这种既承认和维护民藏档案私有权,又通过立法和政府监督牢牢把控着私有档案流通的做法,既确保私有档案的安全,又持续地推动了民间藏档的发展。
2.2 民藏档案内容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国外很多政党、教会、大学、企业、家族档案馆的馆藏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与官方藏档互补互证,不仅填补了社会记忆的空白,还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整个行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历程,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2.3 注重民藏档案的开放利用。提供利用是档案保管的终极目的。藏而不用,档案就会变成一堆“烧钱”的废纸。国外民间藏档机构非常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文所介绍的英国劳工党档案馆、哈佛大学档案馆、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西门子公司档案馆、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馆都是对外开放的,甚至封闭了200多年的梵蒂冈秘密档案馆也从1878年开始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些民间档案馆不仅在现场安排了开放时间,还在线建立了专门网站、论坛或邮箱,提供远程的档案服务,更甚者,像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馆,还资助成立专门的档案研究中心来研究和挖掘档案这座“富矿”。
参考文献:
[1]张恩庆.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简介[J].档案学通讯,1995(1):65.
[2]毕家瑞.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报告综述[J].档案学研究,1996(4):5.
[3]Ilaria Favretto.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archives: An exemplary case [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1997,18(2):205~213.
[4]方瀛.国外的大学档案馆[J].北京档案,1987(4):31.
[5]彭宏艳,赵光秀.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概览[J].湖北档案,2006(3):30.
[6][7][10]张斌、徐拥军、杨青等.德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及其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2(2):89~92.
[8]詹姆士.福格蒂/王瑞敏,译.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和企业文件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4(2):3.
[9]企业与知识研究中心.英国的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实践以及新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ea7890100pv1c.html.
[11]黄霄羽,陈香.商业性文件中心之典型调查及思考[J].中国档案,2009(5):55.
4.国外模具的现状和发展 篇四
一、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一)CAD/CAE/CAM的广泛应用,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
在欧美,CAD/CAE/CAM已成为模具企业普遍应用的技术。在CAD的应用方面,已经超越了甩掉图板、二维绘图的初级阶段,目前3D设计已达到了70%~89%。PRO/E、UG、CIMATRON等软件的应用很普遍。应用这些软件不仅可完成2D设计,同时可获得3D模型,为NC编程和CAD/CAM的集成提供了保证。应用3D设计,还可以在设计时进行装配干涉的检查,保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数控机床的普遍应用,保证了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30~50人的模具企业,一般拥有数控机床十多台。经过数控机床加工的零件可直接进行装配,使装配钳工的人数大大减少。CAE技术在欧美已经逐渐成熟。在注射模设计中应用CAE分析软件,模拟塑料的冲模过程,分析冷却过程,预测成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缺陷。在冲模设计中应用CAE软件,模拟金属变形过程,分析应力应变的分布,预测破裂、起皱和回弹等缺陷。CAE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意大利COMAU公司应用CAE技术后,试模时间减少了50%以上。
(二)为了缩短制模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普遍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高速切削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加工效率比传统的切削工艺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欧美模具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高速铣,三轴联动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是五轴联动的,转数一般在1.5万~3万r/min。采用高速铣削技术,可大大缩短制模时间。经高速铣削精加工后的模具型面,仅需略加抛光便可使用,节省了大量修磨、抛光的时间。欧美模具企业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设备折旧期限一般为4~5年。增加数控高速铣床,是模具企业设备投资的重点之一。
(三)快速成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技术获得普遍应用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快速成型和快速制模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普遍应用。在欧洲模具展上,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制模技术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有SLA、SLS、FDM和LOM等各种类型的快速成型设备,也有专门提供原型制造服务的机构和公司。
在所考察的模具企业中,有不少是将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制模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模具制造,即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造产品零件的原型。再基于原型快速地制造出模具。许多塑料模厂家利用快速原型浇制硅橡胶模具,用于少量翻制塑料件,非常适合于产品的试制。
二、欧美模具企业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一)人员精简,“瘦”型管理
欧美模具企业大多数规模不大,员工人数超过百人的较少,所考察的模具企业人数一般都在20~50人。企业各类人员的配置十分精简,一专多能,一人多职,企业内部看不到闲人。精益生产、“瘦”型管理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二)采用专业化,产品定位准
所考察的模具企业,大多数都是围绕汽车、电子等产业对各类模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模具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并都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欧美大多数模具企业既有一批长期合作的模具用户,在大型模具公司周围又有一批模具生产协作厂家。这种互惠、互利、共赢、共存的合作伙伴关系,有的已持续了30~40年。
(三)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
欧美的模具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模具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等,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公司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四)工艺管理先进,标准化程度高
与国内模具厂大多采取以钳工为主或钳工包干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同,欧美的模具生产厂家是靠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工艺路线确保零件精度和生产进度。每副模具均有详细的设计图,包括每个零件的详细设计,并且都制定了详细的加工工艺。我国模具要走向世界,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出口。
5.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五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6-20 10:54:10)
印度
目前印度居全球第二产茶大国的位置,也是世界茶叶出口的第四大国。在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以上要进入拍卖市场(也有介绍说是75%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印度作为茶叶出口大国,受西方茶叶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以及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加上国内消费的增加,近年来茶叶产量持续下跌,从1998年的8.7亿公斤减少到2004年的8.2亿公斤,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出口量也逐年下滑,茶叶出口量也从2002年的2亿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1.45亿公斤。1公斤高品质的阿萨姆茶5年前售价100卢比(约合2.3美元),现在跌到75卢比(约合1.72美元)。除去不利天气的因素,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原因。为挽回印度茶叶昔日的辉煌,印度茶叶企业一面不断开拓新兴红茶市场(包括中国在内);一面也在改变其产品结构,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西方社会的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印度茶商纷纷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让优质茶叶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一些茶叶研究机构也正在加紧开发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并帮助茶厂进行生产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印度政府于50年代通过了《茶叶法》,该法是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法律依据。印度商业部代表政府依据《茶叶法》对茶叶的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监督。商业部下设国家茶叶局,茶叶局是实行具体行业管理的机构,具有管理生产、出口和制定发展计划等行政职能,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茶叶局在国内主要茶区都设分支机构。国外在莫斯科、汉堡、伦敦、纽约、迪拜等设立代表处或常任代表。茶叶局官员由政府任命,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但总的来讲茶叶局职能在慢慢弱化,而茶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在加强。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茶叶产业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斯里兰卡国内每年大约消费茶叶2万吨左右,斯里兰卡一直在与肯尼亚开展激烈竞争,争夺国际茶叶出口霸主地位。尽管2004年实现出口茶叶29万吨,不及肯尼亚茶叶出口量(32.6万吨),但斯里兰卡仍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斯茶叶出口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83%,并呈现出三年连续小幅稳步增长的态势。期间,斯里兰卡还进口茶叶719万公斤(占其茶叶产量的3%),主要用于拼配茶和再出口。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仍是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
肯尼亚
茶叶是肯尼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每年为肯尼亚带来约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茶产业在肯尼亚为50万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为2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连续十年来一直居斯里兰卡之后。排世界茶叶出口第二位的肯尼亚,2004年茶叶出口量较上年猛增了21%,跃居出口第一。根据肯尼亚茶叶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肯尼亚出口茶叶34.9万吨,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肯尼亚蒙巴萨市是非洲茶叶的出口港市。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聚集了来自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其他产茶小国的茶叶。因此,在这些国家生产的茶叶可能就被统计在肯尼亚的茶叶出口中。
日本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由农协统一购置生产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组织化程度很高。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划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近年来因茶饮料的倍受关注,使日本茶叶行情一路飘红。但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后一段时间,茶市场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绿茶加工厂、茶商都将因库存量多大而一筹莫展。主产地之一的鹿儿岛县茶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成。最大产地静冈县预计下跌300日元左右,跌幅为3成。在日本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越南
6.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现状 篇六
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西方,独立董事是指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不再担任该公司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妨碍其独立做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当它被当作一帖灵丹妙药引入我国时,人们希望它能解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小投资者保护等问题。因此,了解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的最新动向,借鉴它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将对国外董事制度的学术研究、国外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状况做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模式下,这一问题主要是由董事会来解决,即董事会通过选拔、监督经理人员,把握公司的重大方针,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践中,一般的董事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股东根本无法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企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像企业董事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等内部人实际上操纵着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常进行关联交易并严重影响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种情况是董事会成员自己为自己制定报酬。基于上述诸多情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他们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不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与公司没有关联的利害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可以更加客观、独立地考虑公司的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公司的重大决策失误。2000年5月,一些学者向韩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指出,韩国公司治理结构弱化是导致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在报告中又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在韩国企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很多国家的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大部分国家都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62%;英国 34%;法国为29%。美国是施行独立董事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全国公司董事协会(Na— 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在1996年就曾指出,董事会的成员应当大多数是独立董事,甚至还建议在公司中只需设立一名内部董事,即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ricer,以下缩写为CEO),其余的均可为独立董事。①这一点可以从1997年标准普尔(S&P)公司对美国500家企业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在当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将近56%的董事会其成员大多为独立董事,内部董事只有1—2名;而仅仅有2%的企业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内部董事组成;在大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构成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majority);还有不少企业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②另外,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委员会(Council of lnstitutional lnvestors,1998)在其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要求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至少应该占三分之二。
二、有关独立董事问题的学术研究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1.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
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其职责是积极维护股东的利益,能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发表独立意见,在选派经理、制定报酬、评价业绩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实践中,独立董事的任命通常由企业原来的董事会成立专门委员会提名,然后由股东大会进行选举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常常会介入到独立董事的提名中来,而且企业的CEO经常是“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或者类似于CEO的企业经理能够控制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经过这种程序选拔出来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作用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Hermain和Weisbach(1988)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了企业在选拔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时的决策特点。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当一家企业的CEO快要退休时,他常常会指派更多的内部董事;而如果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时,企业的经理层则会指派或者增选更多的独立董事。Lorsch和Maclver(1989)的调查报告表明,在美国,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往往在选拔新的董事会成员方面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Gilson(1990)的研究又发现,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则其经理层往往很愿意提名一些银行家和其他外部股东作为企业的独立董事。Kaplan和 Minton(1994)研究了日本企业的董事制度之后,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时,其经理层常常会增选独立董事。之后,Tejada(199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独立董事经常批评企业内部的经理层,那么在这些独立董事的任期满后常常会被解聘;相反,那些对企业内部的经理层不进行挑剔的独立董事将会得到连任。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独立董事的增选大多数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或者发生财务危机时进行的,也就是说,独立董事的就职与企业股票的市场回报率有一定的联系。Anil和Yermach(1998)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的反应远远小于非经CEO提名任职的独立董事。也就是说,由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这类企业的股票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波动。因为这些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不会有所增强,企业经营业绩也不可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股东权益也不可能得到最大化。而那些非经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独立董事工作业绩出色,股价会上扬;反之,股价会下跌。
2.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角色
关于独立董事能承担什么角色,目前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监督角色。Fama和Jesen认为:独立董事通常有资格来选择、监督、考核、奖励和惩罚企业的经理层,其职责是通过减少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因而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代理问题。(2)战略角色。Brickly和James的研究显示:独立董事可以运用他们丰富的商业经验、掌握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知识,来帮助企业经理层解决经营上的难题;独立董事还可以帮助企业构建重要的商业战略。独立董事一定是独立的、不在企业中担任其它职务。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主要是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其中,前两类人士是最受欢迎的独立董事,因为这两类人士对管理大公司具有一定经验,其提供的建议十分中肯、详细、实用。(3)政治角色。Anup和knoeber(1998)的研究发现:当政治因素对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的影响较大时,即当企业同政府的贸易合作增多、企业向政府销售物资、企业需要向政府游说取得有利的经营政策、企业的出口贸易受到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时,企业中常常就会有很多具备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相反,如果企业由于环境污染或者垄断问题而同政府存在较多分歧时,企业中具有律师背景的独立董事就会增多,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意见,帮助企业分析和预测政府的相关行为。
3。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因企业而异,有些企业偏高,而有些企业则偏低。这除了受一些法律因素(如有些国家的公司法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最低比例)影响之外,还可以从下列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1)独立董事的更迭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相关。Hermailin和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当大企业业绩恶化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会略微上升。这说明,企业的业绩会影响董事会的构成比例。但是Denis和Sarin(1999)的研究却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董事会中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比例会逐步下降;而低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会逐步提高。(2)独立董事和经营环境的关系。Ronald(1998)的研究表明,在经营业务比较广泛的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当企业处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的经理层便会增选具有政治背景和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3)独立董事和行业的关系。Kole和Le-hn(1999)曾经对航空工业解除管制以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对企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构成比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4)其他因素。Hersbach(1988)、Denis和Sarin(1999)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创建者在企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者企业的CEO拥有较多该企业的股票,那么该企业很容易形成以内部人为主的董事会体系。相反,在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或者历史较长的企业中,管理层主要为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的企业股票数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中则容易形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体系。他们还发现,在那些有财务危机或者削减股利的企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往往很少,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较难聘请到独立董事。
4.独立董事履行的职责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地行使职责,是独立董事制度本身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独立董事能否独立地行使职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上的约束措施。在国外研究成果中,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用于激励和约束独立董事,它们分别是:(1)法律保证。独立董事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履行其受托责任。倘若独立董事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履行职责,那么他们要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但是,Brook、Rao(1994)和Core(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一些企业的章程中,通常都有这样的规定:倘若独立董事没能履行其职责,则企业可以免除对他们的赔偿要求,这就弱化了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责这一机制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决策很难独立于企业管理层。(2)声誉保证。Fama(1998)、Fama和Jensen(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必须努力维护并能胜任其作为企业经营监督人的声誉。目前,尽管有的企业对独立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都实施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有些独立董事也可以为自己购买董事责任保险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但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投保后,屡屡由于其品德问题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保险公司企业或者股东支付赔偿金,那么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这样的独立董事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3)经济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独立董事可以拥有企业的股票和获得自己的劳务报酬。目前有关专家呼吁,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报酬以激励他们更加尽职。例如,企业可以采用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来鼓励独立董事能够像企业的股东一样思考问题,从而减少独立董事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等人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拥有的股权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关系。同时,Herma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能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
(二)独立董事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独立董事与企业首席执行官(CEO)的关系
独立董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推选出更能推动企业发展的CEO。Michael 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经营不佳的企业里,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超过60%以上,那么该企业可能更换CEO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那些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企业。同时,他认为,当企业的经营恶化时,独立董事会做出快速反应,此时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要更换CEO的概率显著大于独立董事比例低的企业。而对业绩高于同行业水平的企业,CEO更换的概率则大大地降低。但Kenneth和 Kleidon(1994)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的企业,当企业的 CEO被更换以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反而比那些拥有独立董事比例较少的企业下降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Kenneth和Kleidon所选的研究样本在时间上具有局限性,他们所选择的样本都局限在1983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内。这是一个企业兼并、收购高潮时期,因而得出企业业绩和管理层更换具有负相关性的结论。如果延长他们的考察期,那么这个负相关关系就不存在了。不过,总的来讲,现在国外的大量研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与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上是有所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根据目前的证据和研究结果还没有定论。
2.独立董事和管理层的报酬水平问题
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是令人棘手的问题。然而,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报酬标准往往是董事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监管部门,往往希望企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因内部董事进人报酬制
定委员会,会产生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从1992年开始就鼓励企业组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对报酬制定委员会中有内部董事成员的企业,SEC要求更详尽地批露有关报酬信息。美国税务局(1RS)从 1993年开始也要求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的比例要高一些。政府监管部门都在力图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管理层的报酬水平,同时也希望达到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目的,但相关的研究结果却不支持这些观点。
在国外,企业通常都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compensation committee),由他们来决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尽管Catherine、Jonathan、Alan和Dal— ton(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高低和CEO报酬水平没有什么相关联系。但是,目前国外大量研究都证明,企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有关企业CEO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就被制定得越高。John,Holthausen和Larck— er(1999)的研究也发现,在企业里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往往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担任其他企业 CEO的人,他们把企业CEO的报酬标准制定得较高,目的是对他们自己也有利。另外Core、Holthausen和Larcker(1999)的研究结果也说明,当企业董事会的成员以独立董事为主时,该企业CEO报酬水平和企业未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CEO报酬越高,企业经营业绩越差,这说明独立董事所制定的报酬计划仍有待改进。至少从目前看来,这种报酬计划并未能激励管理层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独立董事在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里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些企业给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股票期权的可能性就越小。
3.独立董事与企业购并
独立董事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决定企业是否可以出售,以怎样的价位出售。Kini、Kracaw和Mian(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以后,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例就会增加;而当一个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就会增加。但总体而言,被收购企业在独立董事占多数的情况下,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此后,Cotter、Shivdasani和Zennr(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在企业董事会里,如果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那么当该企业被收购时,其股票的回报率比其他企业大约高20%左右。这说明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被作为目标企业时,能向收购者索取更高的价格。另外,Lee、Rosenstein、Rangan和Davidso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当管理层要收购其他企业时,则收购的价格就会相对较高。因为相比之下,在独立董事占较少比例的企业里,管理层更容易以非公平的、较低的价格来收购其他企业。
4.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业绩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是目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都集中在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经营业绩上,但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大量国外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度微乎其微。有些研究甚至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和人们事先的设想是背道而弛的,按照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设想。
尽管Baysinger和Butler(1985)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它所采用的业绩计量指标是单一的,而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时滞效应,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又比如,Hermalin和Weibach(1991),以及Mehran(1995)等人的许多研究都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有什么显著的相关关系。之后,经济学家又不断地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其业绩反而更差。例如,David(1996)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托宾Q(计量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之间呈反比关系,而与其他业绩计量指标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关关系。随后,Agrawal和Knoeber(1996)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后来,Millstein和 Macavoy(1997)的研究结果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独立董事的企业比那些没有独立董事的企业运行得更好,拥有独立董事企业的投资人得到了比其他企业更为显著的正回报。然而,Ronald(1998)对单一经营业务的企业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一些财务业绩指标呈反比关系。
7.国外咖啡厅现状分析 篇七
云南省是我国咖啡优势产区之一, 全省热区土地面积753.75万hm2, 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多达40.2万hm2, 主要分布在德宏、保山、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红河、文山等区域和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元江等干热河谷地区。区内具有充足的光、热、水, 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小粒咖啡生长, 而且由于云南省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使得咖啡豆内的营养成分更高, 造就了云南小粒咖啡“浓而不苦, 香而不烈, 略带果酸味”的特征, 并以此获得世博会“尤利卡”金奖和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 并被国际咖啡组织评为一级产品, 享誉世界。
为充分发挥云南省这一自然条件优势, 加快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步伐, 早在“八五”末期, 云南省政府就将咖啡列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18生物”工程之一;1998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政发﹝1998﹞116号) , 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咖啡产业的培育力度, 云南省咖啡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2003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把小粒咖啡列为云南省重点发展的优势农产品;2009年制定的《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20) 》中, 把咖啡列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2011年3月出台的《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将充分利用云南省现有的稀缺咖啡种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瞄准国内外咖啡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的开阔市场前景, 改变以低附加值原料出口为主的产业现状, 做强、做大、做精咖啡产业, 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截至2011年底, 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6.16万hm2, 投产面积为2.95万hm2, 产量约为6.51万t, 产区主要分布在普洱市、德宏州和保山市。同年前8个月中, 全省咖啡出口额就创下1.2亿美元的新高, 首次成为了全省跨亿美元的优势特色出口农产品, 成为了云南省继花卉、烟草之后的第三大主要出口农产品。
2 德宏州咖啡产业的发展情况
2.1 德宏州自然条件情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 东面与保山市相邻, 南、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 国境线长达503.8㎞, 全州国土总面积11526k㎡, 2012年末总人口122.94万人。德宏州的地理位置, 呈现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干湿分明,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日照充足、霜日少的气候特点, 具有适宜咖啡种植的天然资源条件, 利于其蛋白质、脂肪、糖以及淀粉、葡萄糖、咖啡碱等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德宏州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104.23万hm2, 其中热区土地面积67.66万hm2, 《云南省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把德宏5县市均列入小粒咖啡生态最适宜区, 具有种植优质小粒咖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被星巴克、麦斯威尔、德国NEUMANN、瑞士ECOM、雀巢等国际知名咖啡品牌公司及采购商列为重点采购原料地区。
2.2 德宏州咖啡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咖啡产业是芒市的重点生物产业, 自1997年确立以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推动咖啡产业发展以来, 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和“返租倒包”的运作模式开发,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生产技术不断成熟, 发展措施不断完善。2011年全市新植咖啡约为0.15万hm2, 全市累计咖啡面积约达0.556万hm2 (其中投产面积约为0.14万hm2) , 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 涉及咖啡种植农户1.8万户, 共计约为7.5万人, 投产区人均咖啡种植收入850元, 2010年国务院授予芒市为“咖啡之乡”荣誉称号。年加工咖啡豆1.6万t的后谷咖啡公司, 占全国产量的81.25%, 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2.7亿元。
数据来源:德宏州芒市农业局
3 德宏州咖啡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原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规模小而散
在德宏州咖啡产业其他环节起步之初、力量比较不足的情况下, 能否通过打牢种植基础、帮助推动其他环节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虽然德宏州是全国咖啡生产优势区之一, 全州大部分山地均可种植咖啡, 但是由于德宏州山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是山区林地内多为毛路土沟, 交通不便和排灌不畅的因素制约了基地规模化建设的进程。并且基地内基础设施的破旧缺失, 将难以应对近几年来我州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 导致咖啡种植风险增加。目前后谷公司虽在我州通过土地承转包、承包、流转等途径, 建立咖啡专业合作社130多个, 拥有1.37万hm2的生产原料基地, 并有效地改善基地内基础设施条件, 但从原料基地规模来看, 平均每块基地面积为107.2hm2左右, 最大的一块为260多hm2, 而小的仅有10多hm2, 并且公司在土地流转中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交涉, 由于涉及农户较多, 流转难度比较大, 因此, 通过流转获得地块难以实现规模集中连片开发。
3.2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高利润环节力量薄弱
德宏虽然是我国咖啡的主要产地之一,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拥有国内4个咖啡深加工工厂之一, 加工能力居全国乃至亚洲领先行列, 但全州咖啡产业的力量优势只局限于种植、加工等产业链的中上游, 而在利润空间最大的销售环节, 德宏州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80%的产品以咖啡豆或咖啡粉等加工产品进行出口, 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中, 又有绝大部分属中间原料供应给其他咖啡企业, 高增值环节的利润和税收都流向州外。因此, 为抢抓机遇, 提高产业利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 德宏州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决定向产业链下游的高利润环节进军, 但是在此过程中, 后谷公司遇到两大困难, 极大制约了产业链延伸速度:一是企业资金不足。后谷公司一方面迅速推进原料基地扩建, 另一方面加快了深加工能力建设, 同时还向产业链高利润环节进军, 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前期农资赊垫、鲜果收购、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 这与公司现阶段的实力有较大差距, 并且由于投入周期较长, 公司负债率长期处于60%以上, 持续还款能力较弱, 难以继续从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发展速度受到限制。二是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公司已具有国内领先的深加工生产线, 但因缺少深加工环节的高端技术人才, 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 增值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 在公司将发展战略重心由原来的原料生产、加工环节向销售环节转移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方面的技术人才, 销售网络建设进展缓慢。
3.3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虽然在竞争优势理论中, 政府并不是产业发展的四大决定因素之一, 但作为重要辅助因素, 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对咖啡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 但对产业的支持主要还是以资金补贴为主, 而像开放资本渠道、颁布竞争条例等企业和农户无法涉入的领域中所需解决的问题, 还未采取实质性措施。并且, 从地方政府来看, 德宏州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较为困难, 仅能对新植咖啡园进行每公顷12.06元的物资补助, 相比咖啡前期的投入需求,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而且由于受近年来物价上涨因素影响, 这一政策的扶持力度正在迅速降低。另外, 政府对咖啡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 现行政策中仅对种植环节进行扶持, 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缺少政策引导, 导致咖啡产业的长远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
3.4 国内咖啡市场建设滞后
尽管当前我国咖啡产量和消费均在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通过与国外成熟咖啡市场比较可发现, 我国咖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当前, 我国咖啡产业管理尚未规范, 产品质量标准尚未建立, 导致国内咖啡消费市场中品牌竞争力占优, 而德宏州优质的产品由于缺少相应指标支持, 在国内消费市场中知名度较低。另外, 云南作为全国咖啡主产地和输出地, 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但目前国内、省内尚缺与世界接轨的国际性物流网络和专业的咖啡交易平台, 增加了咖啡交易成本, 使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宏州咖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4 德宏州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针对德宏州咖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全州咖啡产业做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加工企业, 确保资源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4.1.1 种植面积布局。
在确保甘蔗、粮食两个主产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 根据咖啡生长习性和咖啡种植及管理要求, 结合全州各县市的热区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当地劳动力素质情况, 科学规划咖啡种植区划布局。主要利用轮歇地、荒坡、老化橡胶园和茶园, 采取等高带状开梯、挖沟种植, 切实解决农业产业争地的矛盾, 将新植咖啡面积集中规划在热区资源丰富, 土地面积相对多的芒市、盈江县、陇川县, 并在每个咖啡乡镇重点选择扶持5户管理水平较高的农户, 建立丰产种植示范基地, 提升示范带动效果, 同时有计划地打造种植面积335hm2以上的咖啡乡镇, 实现咖啡种植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发展规模化。
4.1.2 加工企业布局。
初加工:每667hm2咖啡种植基地规划建设1所咖啡初加工场 (脱皮) , 以就近、就便为原则, 选择交通条件好、取电方便、收果距离相对短、集中的地点, 建设初加工所。全州1.67万hm2, 共建设250个咖啡初加工场。龙头企业加工给予每个加工所一次性2万元的补助;为了减轻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对农户扶持的负担, 也可适当引进1~2户初加工企业到陇川县、芒市进行扶持咖啡发展。深加工:根据全州咖啡种植空间来看, 全州原则上以现有咖啡龙头企业为依托, 仅建设1户深加工企业即可。而目前后谷公司所拥有的1.3万t的深加工生产线, 年需咖啡豆近4万t, 相当于目前德宏州咖啡园全部投产后所生产的原料, 因此, 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 德宏州还需加强深加工能力, 以保证产业发展的需要。
4.2 加快咖啡原料基地建设
为解决当前咖啡原料基地小而散的问题, 加快咖啡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步伐, 笔者认为德宏州可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 大力推广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成功经验, 以“承租反包”为主要形式, 稳步推进咖啡种植的土地流转;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咖啡种植, 加快建设咖啡基地, 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咖啡, 对种植面积达33.5hm2以上连片基地要给予奖励, 对万亩基地要给予重奖;积极建设万亩咖啡乡镇, 千亩咖啡村的基地, 每年对咖啡乡、咖啡村要给予重奖。围绕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按照“走出去”思路, 在边境一线缅甸境内条件适合的地区, 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 发展适度规模的咖啡种植, 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建设中缅合作特色产业示范平台。
4.3 努力延伸咖啡产业链, 全力打造后谷咖啡品牌
针对德宏州咖啡产业链结构不合理、高利润环节力量薄弱的问题, 德宏州应尽快调整产业发展重心, 鼓励企业尝试进入高利润的下游环节。因此, 笔者建议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认真分析咖啡国内市场格局与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引导消费新尝试, 研发高、中档终端消费产品, 努力延伸咖啡产品链,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结合“后谷”的品牌定位、速溶咖啡的消费群体和德宏小粒咖啡的质量, 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策略, 积极参与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竞争, 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因此, 德宏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努力引导“后谷咖啡, 香溢世界, 现代饮品新时尚”消费理念, 进一步打造“后谷”咖啡品牌, 发挥后谷咖啡品牌效益。
一是由州政府向省政府申请共同打造“后谷”咖啡品牌。在芒市建设一个中国最大咖啡销售批发市场, 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批发、零售市场。整合全省咖啡资源, 以后谷咖啡有限公司主办, 于每年咖啡丰收季节的11月在芒市或盈江县举办一次中国咖啡博览会或咖啡发展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德宏研究论证咖啡的发展, 并在会期中召开咖啡新闻发布会, 努力为“中国咖啡之乡-德宏”造势;由省政府帮助企业争取将“后谷”咖啡列入北京钓鱼台和国宾馆外事礼品, 使后谷咖啡走出国门, 飘香海外。
二是从政府层面加大后谷咖啡的宣传力度, 将政府及部门会议室增加“后谷”咖啡的供给, 咖啡用具采用“后谷”咖啡的标识;政府及宾馆以放置盆栽咖啡树为主, 加大咖啡的影响力;把后谷咖啡作为州委、州政府接待专用礼品, 形成“品咖啡、赏咖啡、送礼送咖啡”的系列宣传效应。
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做大做强德宏州咖啡产业
虽然德宏州地方财政持续困难, 对咖啡产业的支持力度始终不强, 但是从全州范围来看, 还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政策扶持空间。因此, 笔者认为要把德宏州咖啡产业做大做强, 德宏州主要支农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对咖啡产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为咖啡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其中, 土地部门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州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精神, 对于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原料基地的情况, 应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 尽可能简化相关手续办理程序, 避免出现延误种植节令、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发生;水利部门应根据咖啡种植布局, 制定出相应的水利 (如小型水库、河水引流) 设施改善规划, 通过争取相应项目及时组织实施, 或是为企业投资建设提供方案, 以促进咖啡种植基地内灌溉条件的改善;交通部门应将连接主要咖啡种植基地的道路纳入农村公路规范建设范围内, 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或是向上级积极争取有关建设项目, 从而逐步改善德宏州咖啡基地内道路设施, 努力为咖啡产业发展创造运输条件;科技部门要继续做好对咖啡的科研扶持, 严把咖啡种苗质量关, 实现咖啡种植推广品种优良率, 确保咖啡和企业的长期利益;利用各方科技力量, 帮助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提高咖啡加工工艺和水平, 以增加产业经济效益。并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促进咖啡种植水平的提高:凡新种植的咖啡基地, 投产后只要经农业部门验收合格后, 由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资金奖励, 以帮助解决投产前3年贷款贴息问题。
二是银行部门应加大对咖啡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 创新信贷方式, 帮助企业、农户扩大生产。可尝试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加农户贷款模式, 即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 由龙头企业担保统一向银行贷款, 发放给农户, 待鲜果收购后由龙头企业从收购款中扣收贷款, 或是开展与之类似的其他贷款业务;也可成立1家专门服务于“三农”的州级小额贷款公司, 针对合作社、农户 (大户) 、企业等咖啡专业组织, 实行3户以上联保式放贷, 以增强产业资金保障;加大林权抵押贷款, 争取金融业加大对咖啡产业的支持力度。
4.5 引导咖农成立咖啡合作组织
从国内外咖啡文献中可看出, 小散咖农由于种植规模较小, 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没有足够力量与企业展开竞争, 产业链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最容易成为产业危机的牺牲品;而从公司角度看, 与千家万户开展交易, 需进行重复多次的议价、合同签订等程序, 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因此, 为解决德宏州咖啡种植农户规模小且较为分散的问题, 实现农企合作长期公平稳定的目标, 德宏州可通过咖啡合作组织能将小散农户以土地参股或资金入股的形式联合起来, 以有效提高农户在与企业交易中的地位, 促进产业链各主体间地位的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 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链运作效率的提升, 保障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4.6 加大宣传, 提高德宏州咖啡企业知名度
在我国咖啡产业标准尚未出台、德宏咖啡的优良品质还未被大众消费者知晓的情况下, 德宏州咖啡企业应借助当地其他优势特色, 开展多角度宣传。例如可将民族风情、绿色生态、风味独特作为德宏州咖啡宣传的三张名片,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一是根据德宏州建设和工商部门规划, 可在机场、320国道、国道主桥梁、州内3A和4A级景点设立醒目的“后谷”咖啡广告牌, 强力宣传“后谷”咖啡。二是以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为主, 德宏州热带作物研究所为辅, 在网上开设“中国咖啡网”对咖啡种植、加工、销售技术进行推广和探讨, 及时公布掌握的市场购销及价格情况, 设置“后谷”咖啡网上销售业务, 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大最热的咖啡网站。三是积极做好与国际咖啡品牌公司如雀巢、麦氏等企业的联姻和合作, 将国际知名品牌的优势嫁接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 带动德宏咖啡“走出去”, 提升德宏咖啡品牌的影响力, 努力打造“后谷”咖啡品牌, 力争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帮助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完成上市前期准备工作, 尽快实现上市融资, 实现良性资本运作, 缩短规模扩张的时间,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摘要:介绍了云南省德宏州咖啡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对气候环境、消费市场调查分析, 指出其咖啡产业发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存在的优势, 包括生产的地域和气候优势, 同时提出咖啡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包括品种单一、咖啡园面积小、市场不稳定以及病虫害严重等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对做大做强芒市咖啡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发展咖啡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咖啡,高原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容琦, 罗心平, 李国鹏, 等.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3) :209-212.
[2]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4.
[3]芮明杰, 刘明宇, 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满园, 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01) :397-399.
[5]欧阳欢, 龙宇宙, 董云萍, 符红梅.影响我国咖啡产业发展的非传统因素[J].农业与技术, 2011 (02) :12-15.
[6]张媛, 朱鹏.云南咖啡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广场, 2011 (04) :97-100;
[7]李荣福, 李亚男, 罗坤.浅析云南咖啡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05) :71-74.
[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9]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 2004 (06) .
8.国外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初探 篇八
关键词:环境会计;经验;绿色会计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33-001
一、国外环境会计的起源
环境会计的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eil Pigou,i877-1959)在二十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中。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部分会计学者就开始研究关于环境保护与会计处理技术的结合方式问题,他们提出了“环境污染会计”这一概念。在英国《会计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上,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馬林(J·J·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序幕的拉开。
二、环境会计在国外的发展
1、环境会计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作为亚洲唯一世界发达国家,也是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环境会计的发展在亚洲也最具有代表性。
由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及其所引发的严重环境灾害,196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1970年颁布了《水质污染防治法》,1999-2001年日本环境厅发行了三本指南和官方报告,从理论和实务上为树立环境意识和开展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了指导。1999年3月日本环境厅发表了《关于环境保全成本公司指南》;2000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引进环境会计系统指南》,从此企业对环境会计日益重视,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许多报纸和杂志也竞相报道和探讨环境会计的有关问题。2000年5月日本环境厅发布了《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对上一年度发表指南没有涉及和揭示的环境保护效益进行了研讨;7月日本环境厅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通过案例研究和问答的方式回答了有关环境会计处理中的问题;随后环境厅出版了《环境会计指南Ⅱ》,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研究了环境会计的进一步应用,并列举了30家公司的案例。
2001年2月23日,环境省(原为环境厅)发布“环境报告书准则(2000年度版)——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环境省调查结果表明,到2001年3月底已有350家企业采用了环境会计制度,比上一年增加了12倍。另外,环境省为了帮助企业运用环境会计,除了提供“环境会计指南”外,还提供“环境会计帮助系统”这样的软件,企业可以从环境省的网站上下载使用这些软件。2002年,日本发布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达企业总数的70%。2002年10月由名古屋大学主办,在名古屋召开了亚洲会计学会第三届年会,就环境会计、目标成本、亚洲会计实务等进行了研讨。
2、环境会计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由于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担忧也逐步升级,要求控制污染的呼声不断高涨。于是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力求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从1969年开始陆续通过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1970年美国政府设立了环境保护局,负责细化有关环境法规并负责处理具体环境案件。在环境保护局成立最初两年,处理环境案件i000多起,处罚金总额达900万美元,关闭了许多严重污染的工厂,由此许多企业必然通过会计核算处理和报告被处以的罚金和经济损失,关于环境的财务事项也进入了会计核算范围。
美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在负债和支出两个方面:在如何记录环境支出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至今已发布了三个企业环境成本处理公告:第89-13号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会计第90-8号公告《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第93-5号公告《环境负债会计》;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主要从或有负债角度考虑,适用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
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发表了《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环境会计:基本概念及术语》一书,阐述了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并对其他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环境负债补偿状况报告》,它提出了公司在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提供了对补偿责任进行揭示的不同方法。
3、环境会计在加拿大的发展
加拿大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1年出版的会计手册提出了关于为污染场地修复建立储备的建议。该协会还积极研究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相继出台了以下报告:《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该协会还出版了《企业与职业界环境事务指南》、《特许会计师》、《对话》等杂志。
1993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可持续发展专门小组发布了一项报告,在分析了人们在环境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后,提出了会计职业界在环境问题上努力的方向和应该采取的行动。从1995年开始,该协会开始了一项关于完全成本环境会计的新研究课题,并于1997年出版了《完全成本环境会计》的报告。
【国外咖啡厅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07-10
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07-10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09-18
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11-04
咖啡馆营销环境分析06-20
雀巢咖啡竞争者分析08-14
雀巢咖啡市场营销分析10-03
咖啡之翼品牌营销策略分析报告06-29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07-15
咖啡厅辞职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