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12篇)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三年有余,人们对危机的根源与成因的探究仍在进行,对于教训和启示的总结也从未停歇。在几百年的金融史上,此次危机是否真的不同寻常?繁荣和萧条因循着怎样的规律?制度设计能否战胜人性的弱点,进而避免危机的发生?
2008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对投资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演变成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国股市暴跌、经济衰退,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全球金融体系蔓延,并开始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和正在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来说,这场金融危机所蕴含的机遇要大于挑战。我们必须也有责任系统、全面地研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很多理论结论需要重新审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新理论、寻找启迪。
虽然花旗、美林、贝尔斯登、雷曼等名字似乎有些遥远,但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它们的巨亏或破产已经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震撼。而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今天,同样纳入市场供需关系的范畴,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迷茫。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毕业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不少企业停工歇业,大量员工被“裁”等现状凸显在我们面前。不少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采取“自降薪酬”来博取优势,而更多的是自己仍有较高期许的人陷入“供求两难”的尴尬境地。
此次危机使中国很多企业订单下降,甚至倒闭。各个产业发展不景气,给企业带来了不良效应,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题。我国各企业面对危机,调整战略,整合重组,优化队伍的过程中也将大量裁员。很多招聘单位的门槛提高,出于人力成本等原因的考虑,纷纷在提高招聘要求、降低薪资水平的基础上接受应届大学生。这自然也加大了大学生的求职难度。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其次,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危机意识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路何去何从,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
总体的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美国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欧美的全球金融经济核心角色淡化,新兴经济加快崛起,东亚的金融经济地位将会日益重要,这将给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随着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我国将顺利渡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努力捍卫属于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可以迎来更大的曙光。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二
1.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下,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仅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 能够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下应对自如, 在新的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以保证出色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领导原则, 只有依靠人民, 相信人民的创造力, 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抗日根据地建设时期, 刘少奇曾经指出, 所谓中国共产党所秉承的群众观点, 便是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 便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不仅仅体现在相信群众, 同时也解决自己的思想壁垒。中国共产党人倘若拥有这种观点, 有便能够在群众路线中脱颖而出, 同时能够在群众工作中坚持正确的领导方向, 实现正确的领导。因此在新时期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深入到基层组织中, 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解决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 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执政地位。
2. 坚持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方针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正确的统战政策, 积极开展与民主党派的交流, 善于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批评意见, 完善自身的政党建设, 同时完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 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曾指出, 共产党不应该是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党小派,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以开放的心胸, 积极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进行合作交流, 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协商解决。新中国建立之后,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政权的领导权, 不仅要进一步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同时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并且拓宽和各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交流的渠道, 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的党务建设。
二、对台交流与“一国两制”
1. 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
历史证明, 通过和平方式,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解决国共争端, 是可行的, 而国共闹分裂, 归根到底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都不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主题情况下, 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都有强烈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 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切实的体现, “一国两制”毫无质疑是解决政治经济分歧、完成祖国统一的有效途径。
2. 加强与台湾各个方面的交往合作
在经济方面, 海峡两岸应该着力加强经济交流。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经济利益不断合作、做出让步、实现共赢。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 动员广大农民积极进行生产活动, 通过交租交息使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战时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 国民政府则在抗战期间, 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斗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支持。目前两岸的经贸往来频繁, 应继续扩大经济贸易, 加深两岸的经济联系, 以推动两岸政治交流与对话。
在政治方面, 海峡两岸应该进一步推进交流与合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谈判会议进行政治交流, 不断解决两党之间的分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维持, 也源于双方谈判让步的结果, 促成了合作抗日的最终胜利。台湾现在实行多党制, 执政党依靠选举产生, 中共与台湾国民党改善关系, 制定有利于两岸发展的政策, 一方面可以孤立那些以民进党为首持“台独”态度的政党,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国民党的政治形象, 取得政治营销的效果, 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共赢。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两岸政府应暂时搁置一些敏感问题, 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 为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海峡两岸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文化交流活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成之初, 国民党蒋介石一心反对国共合作, 但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 最终还是搁置偏见和中共走向合作。由此可见, 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两岸人民共同的民族认同和盼望统一的愿望必将成为促使两岸合作的强大动力。目前两岸文化交流颇为密切, 近年来两岸大学生相互交往频繁的现象为两岸文化交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定会对未来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加强两岸人民的文化交往必将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 增强民族凝聚力, 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祖国的统一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云久.第二次国共合作[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3.体育世界的启示 篇三
我一直对投资与体育之间的相似性很感兴趣。它们既给人以启迪,也给人以快乐,这促使我写了以前的两份备忘录:《比赛应当如何进行》(1995年5月)和《你的比赛计划是什么?》(2003年9月)。在后一份备忘录中,我列出了投资与体育相似的5个方面:
竞争性——有人成功且有人失败,泾渭分明。
定量的——结果黑白分明。
精英治理——长期来说,优秀的投资者获得更高的回报。
团队合作——有效的团队能比个人取得更多成就。
令人感到满足和愉悦——尤其赢了的时候更是如此。
此后,我又发现投资与体育之间类比的另一个角度:做投资就像是进行一场永不结束的篮球或橄榄球比赛,也许在临近年底时我们当年的投资回报相当好,超过基准或竞争对手很多,但是当1月1日来临,我们又需要从头开始。直到我们彻底离开比赛场,我们的业绩记录是无法最终确定的。或者就像著名棒球手Yogi Berra(尤吉·贝拉)说的:“比赛不到结束不算完。”
棒球手Yogi Berra
Lawrence “Yogi” Berra(劳伦斯?“尤吉”?贝拉)自1946年开始,在纽约扬基棒球队做了18年的接球手。虽然他在进攻方面很少排名第一,但在击球跑垒得分、本垒打、多垒安打(二垒打、三垒打和本垒打)、安打上垒总数和安打率(每次上场击球所获安打上垒总数)等指标上,他经常位列前十佳球员。他在防守方面更为出色:20世纪50年代,在触杀出局、助攻、双杀、偷垒和击败偷垒等指标上,他经常位列最佳接球手前三名。
Yogi在1948~1962年,每年都入选参加全明星赛。1950~1956年,他在美国联盟最有价值球员评选中每年得票均位列前三,并在其中3年被评为最有价值球员。他效力的扬基队曾赢得美国联盟冠军并14次代表联盟参加世界大赛,其中摘得10次世界大赛桂冠。球队创造了体育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而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而言,Yogi最脱颖而出的地方是他一贯稳定的表现。他不仅在许多不同的指标上有上佳表现,此外:
他在非常辛苦的接球手位置上连续8年带领美国联盟在数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他经常是漏接和失误最少的接球手之一。
多年来他上场击球次数约为450~650次,但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每年的失误次数平均只有24次,并且没有任何一年失误超过38次(1950年,他在近600次上场击球中仅失误了12次。)。因此,1948~1959年,他有10次被评为每板出场失误最少的十名球员之一。
简而言之,Yogi很少出错。
表现稳定和极少出错是Yogi球员生涯中的两个特点,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优势。然而,这不是投资者取得优异业绩的仅有途径:有些伟大的球员失误很多,但却像Reggie Jackson那样击中大量的本垒打。由于他经常在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中表现惊人,Reggie得到了“10月先生”的绰号。他是有史以来最佳本垒打击球手之一。但是他也保持着最多失误的记录,他的失误与本垒打比率为4.61,是Yogi1.16的4倍。投资表现稳定和最少出错一直是我优先考虑的重点,现在仍是。
哲学家Yogi Berra
虽然Yogi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但现在这一代球迷可能并不太记得他的棒球成就,不喜欢体育的人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他说的话也许远比其球员生涯更有名:
这一切仿佛似曾相识。
到了岔路口,走就是。
只需要看,你就能观察到很多。
不要缺席他人的葬礼,否则人家也不会参加你的。
我知道在记录被打破之前,它还是记录。
未来不会是以前的样子。
如果那时我打败了你,你就不会赢。
我从来没说过我说过的大多数话。
我在以前的备忘录中引用过Yogi的话,我还借用了上述清单中Yogi的第一条理论作为2012年一份备忘录的题目。人们常说:“孩子嘴里有大智慧。”对这个没受过教育的棒球手来说也是这样,他许多貌似不合逻辑的言论在仔细琢磨后就会发现其实蕴涵很深刻的道理。
“棒球有90%是心理战,剩下的才是靠体能”,这是Yogi的又一理论。我觉得这对投资非常有用。获得领先投资回报的工作中,90%可能是财务分析,但是你需要用剩下的努力来理解人的行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要想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你不仅需要了解所做的投资,还需要了解人。
我有时会做名为“投资中人性的一面”的演讲,其主要信息围绕的就是这个议题:虽然投资需要会计、经济和金融知识,但也需要对心理学有深入的了解。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的客观性和理性很少能如投资理论假定的那样占主导力量,而常常是人的情绪和“人性”起了决定作用。因此我将演讲的副标题定为:“从理论上说,理论和实践没有区别。但在实践中,理论和实际确有区别。”Yogi也这样说,我觉得这真的很妙。
事情常常不按投资理论所说的那样发展。市场被认为应该是有效的,投资者既找不到过低的价格也避免不了过高的价格,从而没人能获得优于他人的业绩。但是例外情况经常出现,相比计算错误或数据上的疏忽,投资业绩不好通常更多是人为失误而导致的。
这使我想起了最能引人思考的Yogi理论之一,即关于他选择餐馆的理论:“没人再去这家餐馆了,因为太挤了。”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如果没人去那家餐馆,又怎么能拥挤呢?如果很拥挤,你又怎能说没人去呢?
但正如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许多被公认的投资智慧其实并不符合逻辑。也许最大的、也是最有害的问题是:多数泡沫背后往往有着全体一致的狂热。
有人会说,“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大便宜。”但这个说法同样不符合逻辑。如果每个人都相信某个资产的价格很低,那么该资产为什么还没有被人全部买下,从而使其价格提高到不再合算?理性的投资者都知道,那些被多数投资者都认为好的资产并不可能是真正好的投资机会。但多数的泡沫难道不都是因为人们相信是好的投资机会才导致的吗?
1968年,人人都知道美国一家公司的“漂亮50”股票有诱人的价值,即使其市盈率已经达到80或90倍之后亦是如此,但这种看法仅仅维持了一段时间。
2000年,人人都认为高科技投资绝对可靠,科技股只会上涨。人们确信互联网将改变世界,且无论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在何种价位,都值得买进。TMT(科技、媒体和电信)热潮就是这样被推向了顶峰。
2015年,人人都知道社交媒体公司将掌握未来。但是这些公司的估值最终会有担保吗?
4.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启示 篇四
平凡与不平凡,似乎是两个站在天平两端的词,但没有人规定你生来就该站在哪端。命运终是由自我掌控的,即使刚开始是平凡,但只要拿出足够的力量,挑战不可能,天平就会向你倾斜。你的身后是平凡,但头顶却是一抹蓝天。
在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中,孙家二兄弟孙少安,孙少平就切实地证明了这句话。
老大孙少安从小跟着父亲干农活,帮着操持家事。如果甘于平凡,也许他一辈子都是一个老实的庄稼人,但孙少安没有满足于当前,他知道自己还能再次向前,在经历了无数次磨砺后,终于开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烧矿窑。也许当所有人都停留在平凡的世界时,他迈向了不平凡。老二孙少平在学校吃的是丙等的饭菜,自幼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却因书成为了有文化的人。与他哥哥一样,终不甘平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一名有文化的矿工且收获了爱情。
路遥把目光定在那个遥远而又普通的双水村,发现了其中的不平凡。
成功在你的头顶,你只有下定决心不断向上,才会触到天。平凡与不平凡就在一念之间。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音乐圣人贝多芬,足球天才梅西-----前半生都和我们一样,但他们敢于突破,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成长起来,收集不平凡的力量,终成为了伟大的人。生活在那个穷苦的村庄里的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孙少平,孙少安,因为二兄弟给他们指明了道路。他们的世界也许是平淡的,但他们朴实,憨厚。还让自己的路旁开出灿烂的花。
你无法改变平凡的世界,但却可以去改造那个原本平凡的你,用你的“不甘平凡”去捅破外面的那层茧,去挣脱困住你的不自信。人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一直在原地踏步,就像白领们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做着千篇 一律的事,以平反的态度平凡的活着。但有些人却不甘平凡,总在向前,他们想要鹤立鸡群,想刷新他们原本全灰的世界,而这些人就像花园中那些奇异的花,笑到了最后。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不平凡的书,书中的人,像田晓霞,润叶,孙兰香,用自己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不愿在人身后,在相互扶持与一路坚持中,走向不平凡。
也许不甘平凡,一路向前,才是真正的不平凡。
繁华的大街上的灯红酒绿,人如潮流,车水马龙,却也只是梦。与其戴着生活的假面具,还不如活得朴素实在。
我很喜欢路遥作者的文集。“路遥”二字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也不曾想过要放弃。“平凡”带给我们是内心的安慰,讲述的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历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和烦恼,花季少年步入十七八岁的雨季,这才是我们的成长的风雨。
人生的多雨期免不了有暴风巨浪。它如一条抛物线,即使站到最高点也会摔入深谷的低点,也许你会感到绝望、无助,但是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冷静,平凡的内心世界会为你排除万难,走出深渊,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波折重重,路途坎坷并不意味你就要低头,我始终相信我能让世界为我低头。就像作者眼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一样不曾对生活低头,即使他很贫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因为他坚信既然有了生命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样有一个腼腆羞涩的花季少年成为一个不卑不亢、坚毅刚强的男子汉。不惜背井离乡谋发展,同伴的牺牲,意外的矿难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正是因为一次次残酷使他皮开肉绽,痛不欲生。每每留下的一道痂痕也是练就了他坚不可催的意志。已经习惯了幸福的唾手可得或者是稍众即逝。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平凡。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幸福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诱惑,根本不值得去浪费自己的人生。
现实生活喧嚣浮躁,形形色色的诱惑甚至可以毁掉人的一生。你无法改变世界的繁杂,唯有你去适应这复杂的世界而不是想方设法让世界适应你,不被琐碎所干扰,不被命运所打倒。如果你无法做到,那么你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
笑一笑十年少,愁也一天,笑也一天,何必执意跟生活过不去?何必让自己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毕竟人生只有那么短暂,更何况昙花一现也拼命抓住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不留一丝遗憾。
5.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及启示 篇五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在这篇小说中,作家以他对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了解,以一届平民的视觉,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小见大的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孙少安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做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榜样。而这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生活,质朴无华的语言,感染力丰富的时代与背景描写,也让这部小说具备了感染信心的力量,最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青睐。与此同时也让广大读者认识到那样的年代,在那一片民风淳朴的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勇敢奋斗、不屈于命运、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们,有着这样一股蓬勃向上、勇于抗争、愈挫愈勇的全新力量。
这是一部展现中国一个时代背景与人民胜过全景的记录。全书共三部,一次又一次递进的感情,也让读者们无一不心潮澎湃。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我想,这部小说源于生活,源于平凡,也源于作者自身对这个时代的感受,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与热爱,他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把整个小说的宗旨与质朴无华的情感表露无疑。于是,我们在感动中不禁深思,不禁向主人公致敬,新青年,大学生,在做着描写出那样一个时代,仍然不断向前,突破自己,突破命运,穿过重重困难;我们在读过此书的迷茫中寻觅,这是什么样的力量?把整个家庭团结起来,人们不存在私心,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如此感人而朴实的感情。亲情、友情、和博爱,也许只有在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结局,以及绝不能被遗忘的、从古至今最重要的一群人——劳动人民中才正正好好得到完美展现!
6.《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作者:苗慧
教学要求: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小结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一)出示小黑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师: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①生汇报句子,看出鱼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鱼的大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钓到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肯定很高兴,书上有个词就能看出。结合文中的词语谈一谈。读出作者钓到鲈鱼后的惊喜、得意。(板书得意洋洋)
还可以怎样读呢?
③除了看出这条鲈鱼大,还能看出什么?说说。
(鲈鱼鲜美,营养丰富。《江上渔者》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带着轻松愉快的语气再来读读。谁再过过钓鱼的瘾。
③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得轻短、活泼。
2、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生说难题。
②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爸爸:坚定,从哪儿看出?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a“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b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读指导。
③分角色朗读。
3、父亲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学们,我到底该不该放回去呢?讨论:
要求:小组内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谈,结合实际或者自己的经历,或者结合自己听说过的小故事,要说真心话,不要说大话,空话,假话。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待会儿还要在班级里发言。
3、小结升华: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附: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七
1、世界粮食供求现状
根据美国农业部于2008年7月发表的预测报告,2007~08年度和2008~09年度,全球粮食总产量分别估计为21.1亿吨和21.65亿吨,分别增长5.4%和2.5%;粮食总消费量分别估计为21.1亿吨和21.62亿吨,分别增长2.9%和2.5%;粮食总贸易量分别估计为2.68亿吨和2.67亿吨,分别增长3.5%和-0.3%;粮食年终总库存分别估计为3.45亿吨和3.48亿吨,分别增长0.8%和0.9%。
2、世界油籽和植物油供求现状
2007~08年度和2008~09年度,全球油籽总产量分别估计为3.88亿吨和4.17亿吨,分别增长-3.7%和7.5%;油籽总消费量分别估计为3.41亿吨和3.51亿吨,分别增长3.6%和2.9%;油籽总贸易量分别估计为8942万吨和9056万吨,分别增长7.1%和1.3%;油籽年终总库存分别估计为5666万吨和5765万吨,分别增长-22%和1.7%。全球植物油总产量分别估计为1.28亿吨和1.33亿吨,分别增长4.9%和3.9%;植物油总消费量分别估计为1.27亿吨和1.33亿吨,分别增长4.9%和3.9%;植物油总贸易量分别估计为5174万吨和5400万吨,分别增长6.7%和4.4%;植物油年终总库存分别估计为912万吨和904万吨,分别增长-5%和-0.9%。
二、世界粮油价格迅猛上涨
尽管世界粮油供求总体依然保持平衡,但是世界主要食用农产品价格过去两年间迅速上涨60%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许多国家食品零售价格不断上扬,从而引发世界范围的担忧。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最近表示,粮价上涨是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使一些低收人进口国家面临粮食短缺,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政局动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大豆价格上涨75%,玉米价格上涨47%;截止2007年末,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77美元/吨和367美元/吨,大豆价格也达到过去34年以来最高水平的400美元/吨。2008年初以来,国际粮油价格继续保持强劲上扬。截至2008年6月,国际市场小麦、大豆、玉米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45.50%、65.46%和58.89%。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992~2008年世界食用农产品价格月度指数显示,1999年6月~2008年3月,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升了98%。过去2年间,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升了60%以上,
面对全球性粮油价格上涨,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性措施。例如:一些传统粮油出口国(例如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于2007年秋天开始限制出口数量,取消出口补贴,增设或提高出口税,甚至干脆禁示粮油出口;一些进口国家(例如印度、欧盟、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等)则于2008年初开始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增加储备,甚至以国家财政补贴消费者。出口供应减少,而进口需求加大,导致世界粮油价格在2008年4月进一步上涨。
三、世界粮油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导致全球粮油价格迅速上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供应和需求这两个方面。
从供应角度分析:
一是部分国家轻视农业发展,全球粮油供应增长缓慢。过去20年间,全球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因此,近年来一些国家发展战略出现偏差,对确保粮食安全重视不够,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粮油作物单产增长缓慢;一些国家每年都有部分农业土地转向其它用途,导致粮油作物产量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应对异常天气变化的准备不足,排涝抗旱能力欠缺,导致农业生产极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一些国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缓冲库存,导致国内粮油供应应急能力下降。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近30多年以来,全球粮食和油籽产量增长率逐年下降。全球粮食和油籽产量年均增长率1970~1990年间为2.2%,1990~2007年则为1.3%,2009~2017年预计为1.2%。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增长缓慢。1970年以来,全球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1970~1990年间为0.15%,1990~2007年则为0.14%,2009~2017年预计为0.39%。粮油作物单产增长率对全球粮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一直大于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但在不断下降。全球粮油作物单产年均增长率1970~1990年为2%,1990~2007年则为1.1%,2009~2017年预计为不足0.8%。
二是恶劣天气频现,部分粮油主产国大幅减产。2006~2007年间,干旱、水灾、严寒等恶劣天气导致部分粮油主要生产国(例如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欧洲、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产量急剧下降,导致全球粮油产量出现罕见的连续第二年下降,粮油库存/使用比进一步下降。
三是全球粮油库存持续下降,担忧情绪日益增长。2000~2007年间,全球粮油消费量有7年时间超过全球粮油生产量,导致全球粮油年终库存不断下降,从而导致粮油进口国因担心未来能否获得足够的粮油供应,而急于扩大进口量,以满足未来食品需求。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全球粮食与油籽年终库存量以及库存/消费比,1987年分别为近6亿吨和35%,2007年分别下降至3.8亿吨和14%,分别为自197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全球性通货膨胀日趋明显,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自2002年以来,美元对其它外币不断贬值,促使生产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部分国家农产品进口也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日趋明显。
从需求角度分析:
一是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扩大全球粮油需求。过去10年间,随着世界经济强劲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需求扩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不但增加了主食消费量,同时还增加了肉类、奶制品和植物油消费量。肉类和奶制品消费的扩大,反过来也刺激畜牧业粮油消费量不断增长。
二是世界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增加全球粮油消费。尽管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是世界人口目前仍然每年净增加7500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最多,导致食用农产品进口不断扩大。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全球人口增长率1970~1990年间为1.7%,1990~2007年间为1.4%(高于同期全球粮油产量1.3%增长率),2009~2017年间预计为1.1%;与此同时,全球人均粮油产量增长率1970~1990年间为0.56%,1990-2007年间为0.11%,2009~2017年间预计为0.02%。
三是生物能源迅猛发展,加剧全球粮油供需紧张。自2000年以来,出于原油价格迅速上涨、环境保护等原因,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特别是美国和欧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和油籽消费量迅速增长,并且将在今后10年间保持增长势头。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球生物燃料原料作物种植面积约为2100万英亩,约占全球粮食、油籽和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3%。2004~2007年间,全球生物燃料原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100万英亩,占全球粮食、油籽和棉花种植面积增长总量4500万英亩的24%。2002~2007年间,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和乙醇生产消费分别占全球小麦和粗粮消费增长总量的44%、27%和30%。
2002~03年度,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为10亿蒲式耳,占其玉米总消费量的10%,2007~08年度则分别迅速增长至31亿蒲式耳和2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自身需求扩大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和出口减少,自然也波及国际市场价格。2007~08年度,欧盟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菜籽油占其菜籽油消费总量的66%。
四是投机行为猖獗,助长恐慌心理。2006年以来,一些国际基金以获利为目的,利用全球性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的发展趋势和公众担忧日益增长的市场氛围,在包括农产品、金属和能源在内的商品期货市场上大肆进行投机交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迅猛上涨。
四、世界粮油价格未来发展趋势
鉴于以上导致世界粮油价格迅猛上涨的大多数因素均为刚性和结构性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本轮全球粮油价格上涨很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和美国农业部2007年上半年所做的预测,未来10年,如果目前基本形势没有重大变化,全球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保持不断上涨势头。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于2008年7月12日预测,高粮价将至少持续至2012年。
五、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解决“三农”问题和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0年以来,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2008年中央财政先后安排“三农”投入共计5877.5亿元,使得国家农业投入创历史新高。我国现有近2亿吨粮食库存,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目前,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我国粮食供求则显得相当“从容”,粮食自给得到基本保障。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油供需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国粮食产量目前年均近→(下转第41页)→(上接第34页)5亿吨,人均粮食拥有量约为400公斤。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近15亿,粮食产量必须增长至约6亿吨,才能保持目前人均水平。此外,我国油籽和植物油过度依赖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已存在严重的战略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政府须进一步增强以下措施:
1、继续完善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须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长远战略和政策,以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2、继续加大投入,增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农业支持仍然偏低。须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范围内加大和改进国内支持力度,继续增加“绿箱”政策支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用足“黄箱”政策,完善价格支持机制,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改进农作物种植结构,平衡粮油作物生产。
粮食安全包括食用植物油安全。因此,须改变对粮食与油料作物认识与政策上的偏差,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油料作物生产。对油料作物生产,须立足国内、主攻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扶持力度。
4、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耕地和淡水资源十分有限。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普及,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加速器”作用;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发展常规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培育出抗极端环境、抗害虫、抗病毒、抗杂草、高产、营养含量高、效益/成本比率高的粮油新品种。
5、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我国粮油生产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由于天气情况变化多端,各地粮油产量起伏较大;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缺乏可靠的保障;由于收入提高和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担忧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国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同步增长,确保食品安全,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摘要:近两年世界粮油价格迅速上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许多国家食品零售价格不断上扬,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从而引发世界范围的担忧。认真分析全球粮油价格迅猛上涨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发展长远战略、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粮油,价格上涨,分析
参考文献
[1]USDA.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R].Washington. DC:USDA,2008.7。
[2]USDA.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Commodity Prices [R].Washington.DC:USDA,2008.7。
[3]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关于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建议”,[EB/ OL].http://www.agn.gov.cn。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中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中和”之道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髓。《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简言之,“中”为体,“和”为用。“中”是形而上者,“和”是形而下者。二者的统一就是“中和”之道。
一、“中”与“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整部思想史都贯穿着“中”与“和”的思想。《周易》强调“中和”的思想,在儒学和道学中都得到了极力推崇。儒学崇尚“中庸”之道,更是“中和”思想的具体衍化,或者也可以说“中庸”之道是秉承易学“中和”之道,并且以“中和”之道为其思想的内核。《易》乃经之统宗,其学理之广大精净,连孔子都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堪称中华文化之源头。于生生通变之中守“中和”之道,为易道之本,其中所言知易以执中的思想之美亦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始终。故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和”思想的源头活水即从《易》中来。
“中”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最适当的点以及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最和谐的状态。《礼记·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种内在的性情在自由意志中处于和谐的适中状态,就是“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把握住其最适当的点,就是“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处事不偏不倚,既不“左倾”,又不右倾,叩其两端,执两用中,就是“中”。
“和”是指使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及其发展过程达到适中和谐的状态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交互过程。简言之,适中即为“和”。内部的自由意志外化为现实性存在时能“发而皆中节”也是“和”。天地相合而化育万物,万物各归其类并相互运作生长,就是最广博意义上的“和”。
简言之,“中和”思想包容天下万物,故《礼记·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中和”之道的价值追求及其规则
和睦相处,于大和谐中使全世界人民都享有自由、和平和安定的幸福,这是全人类普遍的情感渴求。《联合国宪章》指出,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此处所提倡的“容恕”和“善邻之道”思想,与“中和”之道思想的形而下是互相吻合的。“中和”之道所蕴含之真理对世界各国如何力行容恕与善邻之道具有重大的文化参考价值。
当代世界的文明进程中,推崇“中和”之道,其价值追求可以归结为是在全世界人民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定。故《周易·咸·彖传》有言: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天下和平方有可能趋向于《周易·乾·彖传》所言:“保合大和”。“大和”即“太和”,“太和”乃至善之和谐,是和谐的最完美的状态。至太和则“万国咸宁”。
如何才能使人类趋于“太和”这种高度和谐的状态,这就要求世界各国都能“终日乾乾”,并能“与时偕行”,“因其时而惕”,“夕惕若历”。简言之,就是能日乾夕惕以自强不息。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故“中和”之道强调“时中”,适时而变,强调“日新”,于生生变化中“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因而守“中和”之道,还必须深知“唯变所适”的规则,以适应和驽驾天下通变的事态。得此道者,必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之强健,生生不已。
那如何才能日乾夕惕,适时而变呢?首先要能得中居正以观天下,以“中立而不倚”的心态才能真正适时而中,不出其位。而“中立而不倚”的前提就是“和而不流”。在人类交往过程中,能尊重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保持自我,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或者说,遵循“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处事规则,以求“和而不同”。“和”即是在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下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从国际社会的层面上说,就是在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下,互相尊重各自的国情及其差异性。更进一步讲,就是主张在多元主义前提下追求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推崇“中和”之道的背后是多元文化的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并对各种文化的自由发展推行循其自然的无为之道。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宽容精神。也正如《周易·睽·象传》中所言:君子以同而异。基于此,再次思考周恩来在国际社会中所提倡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就更能体会到它高超的智慧和伟大意义。求同存异的思想与“以同而异”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是客观的,如何在尊重各国差异性的前提下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秩序,使之趋向于“和”的美好状态,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而这点特别要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大小强弱之间的关系。老子这样论述到:“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如果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皆能相互信任,彼此谦让,以下处之,求共同发展,那么在这种国际关系中,各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一定有如《周易·乾卦·文言》中所言:“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大国沙文主义和小国民族主义是两种极端,特别是要防止大国主义,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国家交往中若双方皆能善以下处之,谦下为上,那么才可能在各得其所求之时维护国际社会的长久和平。
如何谦下呢?《周易》损益两卦提供了最为精微的指导。《周易·损·象传》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者对上者有所奉献,便可取大国。但是这里的“损下”并不是随意地减损自己,而是强调“损而有孚”,守持正道,那么自然就可取信于上者,以得其所欲了。《周易·益卦·象传》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下上上,其道大光。”上者施利于下者,天下民众自然无比欢悦。故《周易·谦卦·象传》亦指出:“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减损多者,增益寡者,那么全世界的资源分配,特别是国际权力的配置就会趋向于“平”的和谐之状了,这是一种均衡秩序的自觉追求模式。
三、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心理
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华民族有一种典型的文化心理——“以和为贵”。“和”不是忍气吞声,不是萎缩和柔弱,相反,是将不平以一种适中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就是行使表达自由权利的体现。而鸣不平的文化心理显著的表现之一是对贫富悬殊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痛恨。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思想就包含社会资源和权利分配的一种匀称与和谐。孔子“患不均”的思想忧患的是:不安分守己,不遵循社会活动的公平规则而分配社会资源或者获得社会财富。所以“均”在这里最确切的理解是“均匀”,而不是“平均”。而“均”又是“中和”思想的具体化运用,对处理人类资源配置问题和各国利益多元化追求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人类是有欲望的社会动物,其趋利性是近似于无穷大的。因此任何国家基于公共良心和法律的正义必须对人类的这种求利的天生属性因势利导,使之趋向于“善”。当然,回到“人”本身这个问题上,一个国家之所以有国家利益的整体追求,从应然的角度思考,就是基于这个国家整体性社会心理引导下的共同意志对国家政策的作用力。因此,每个国家必须以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利益追求为国家行为的目的。人心之所向的国家行为不会出现偏颇,它代表人类历史的方向。正是因为人类心灵的相通,才有了全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同时对“枪杆子中出石油”的国际战略和“石油换食品”等丑陋现象全人类会基于普遍的良知都表示憎恶。
在国际社会中,判断一个国家利益追求的正当和合理与否,其衡量标准是不伤害别国应得的利益和不威胁到全人类的公共安全、公共福利以及后代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维护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性和秩序。这种合理的衡量标准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表达就是国家利益的取得是否符合“义”。因为“利者,义之和也”,而“利物足以和义”。所以“义”是“和”的标准,而“利”是“和”的实质内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心理其实就是一种执中的义利观。在“义”与“利”之间居处“中和”以守正道,这是人类的美德。如果各个国家获利以“义”为标准,那么国际社会的资源分配就必然处于均衡的和睦状态,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国际化意义。
四、居处“中和”以求“大同”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在中华文化的思想中这种美好的共同目标,就是出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大同”思想对世界政府理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一个有着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家和世界,人们之间心怀“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情,相互信任而和睦相处,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生命价值得到自由实现,这样的世界距离“大同”还会很远吗?
“大同”思想对世界政府理论的启示并不是说要对全世界人民和国家强制性地建立一个一致性的全世界共同体,也不是说要确定一个世界领袖对世界人民和各国强加一种全体一致的社会模式。至少世界政府理论的理想追求是以多元化的自由主义为前提的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是为各国和平解决国际争议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一个全球性为中心的理想化模式,是为各国及其人民平等地谋求自由和发展的机会建立和平和安定的世界秩序。
总之,以“和而不流”的自我意识,做到“中立而不倚”;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规则,“与时偕行”,实现“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义以制事,以求其所得。所以说,“中和”之道是宇宙万物,天下万邦和谐相处的普遍法则。至“中和”则“天下大行”也。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四书校注[M].岳麓书社,2004.
2、陈戍国.礼记校注[M].岳麓书社,2004.
3、馮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篇九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4、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促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证明: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经济社会的长期持久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滞后,是导致资源和消费矛盾突出,带来经济危机,甚至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性危机又常常催生科技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是真正引领人类走出危机的根本因素。因此,从中学到的启示,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促发展:抓住机遇,努力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人类正在面临着一次科技方面的重大整体性突破,已经成为很多战略家的共识。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功在千秋。在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过程中,我国要提高紧迫性,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总量丰富、专业门类齐全等优势,紧抓当今发达国家在科研条件削弱、人才吸引力下降的战略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充分吸纳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中长期工作围绕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努力诱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突破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为中国未来百年兴盛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打基础:高度重视基础性、关键性、共性和战略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现代产业的基石是科学技术,且更加侧重于技术层面。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唯有建立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支撑体系方能发展健壮的现代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如:重视形成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上述技术支撑体系。这也可为我国国际科技外交博弈提供坚实支撑。在各国普遍重视低碳经济的趋势下,高度重视新能源研究突破方向的战略选择。注重一些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如深层矿产开采技术将开采深度从几百米提高到4000多米,则可以大幅提升矿产资源可采量。
重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坚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观念绝不动摇。长期以来,存在较为严重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太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机制不相适应有关。要密切关注先进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结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及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规律,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增职能:在科技主管部门设立服务技术司和产业技术司,并同时强化科技人才工作。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 75%,其中科技服务业占美国服务业的比例高达 72%,且发展速度超过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以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健康等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必要加强相关工作。设立服务技术司,加强科技服务业有关政策研究和协调,有利于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世界第一的优势,做大做强我国科技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我国行业共性技术沉积减少,研发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一些行业跨越发展的瓶颈。而当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更需要统筹协调产业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需要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强技术支撑。这些都要求适时建立相应管理协调机构,有必要成立产业技术司,推进相关工作。在科技人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加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处工作,统筹协调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环境。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十
当前世界经济在发展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背景下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在全球一体化这一历史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多元化特点: 科学技术进步俨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大国,都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强合并、跨国兼并方兴未艾,这是更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率放缓和通胀率居高不下并存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目前,处于调整中的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世界经济治理的——特别是欧美各国变革出现了一些新迹象,面临一些难题:
一、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速缓慢,国家出现高额赤字以及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美国主要面临的经济问题如下: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美国多个季度GDP增速未达到预期水平;美国经济尚未走出困境。目前美国的经济虽然在增长,但远没有走出困境,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和9.7%的失业率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自欧盟成员国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后,西班牙等国也相继爆发出债务危机,严重的拖累了欧盟经济的复苏。投资者对欧盟经济的整体信心被严重挫伤,大量资金逃离欧元区,同时欧元短期信誉也受到影响,新增欧元储备比重骤减。此次危机暴露出欧盟经济三大问题:内部发展失衡;欧元区双层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欧元区的成员国仍掌握有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自主权,在行使国内政策的同时,各国步调不一致,结果导致出现问题;欧元区管理存在巨大漏洞,希腊债务危机之后曝光的希政府为了掩盖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而捏造统计数据丑闻,凸显欧元区对成员国监管严重缺失。
那么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中的前车之鉴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一、准确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存在物价上涨、通胀预期、房地产市场萎靡等问题;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债务危机与高失业率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
三、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近期,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
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我们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十一
透过这一系列抛售收购的硝烟,我们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资源整合,国际大势所趋。全球财经新闻业中,彭博资讯、路透和汤姆森公司名列三甲。汤姆森收购路透之后,将取代彭博社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新闻和数据提供商,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将升至34%,比目前居第一位的美国彭博社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彭博社提供的一项数据,路透集团2006年收入为25.7亿英镑,其中54%来自欧洲市场,28%来自美国市场,而汤姆森公司2006年收入中,近81%来自美国市场,只有14%来自欧洲市场。对汤姆森集团来说,路透的加盟也将扭转自己在欧洲市场的劣势。
而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则是看中它的专业背景,主要是看重其以提供实时财经报道和市场评论的道琼斯通讯社和发布“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琼斯指数,以及有着全球庞大的读者群、远远高于同行的广告收入、受人尊敬的品牌和逐步递增的网络付费订户、在商业和财经领域以深度分析报道著称的<《尔街日报》等。英国《经济学家》指出,默多克在这个时间提出收购道琼斯,是为年内开播的福克斯电视台商业频道增加信息来源,以挑战其对手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CNBC财经频道。
而培生此次收购哈考特,使培生在美国的考试出版市场中占有了支配优势,培生集团CE0玛乔丽·斯卡迪诺说:“我们一直很看好哈考特的这些业务,此次收购将为培生带来新的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技巧,将进一步推动培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个性化学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综观收购战,借用新闻集团总裁皮特·切尔宁的话说:“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世界,整合是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媒体行业没有任何理由违背这一潮流。”
2、资本是搅动市场最有力的指挥棒。收购大战最有力的武器是资本。新闻集团以50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财经传媒企业道琼斯集团,每股60美元现金或现金加股票的报价,较道琼斯之前的最新股价高出了67%。汤姆森集团以高达88亿英镑(约17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路透,令传媒业大惊失色。而路透第二大股东ValueAct也对该收购价格表示满意。
由于全球资本过剩,资本的逐利性、流动性正在加速度。新闻集团发布收购道琼斯消息当天,在纽约股市(5月1日)收盘时,道琼斯股价比前日涨了47.5%。前不久,在国内证券资本市场上,上海新华传媒因解放日报集团资产的注入而得到垂青,其股价连续上涨了80%。国际资本市场的今天,就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明天。与西方相比,中国传媒业的资本化、市场化才刚刚起步。相比国外巨头动辄百亿美元的资本,我国相对处于弱势。据悉,2007年1月对外资分销市场开放后,今年进入的外资独资、合资的出版发行企业不断增加,现已有40多家,资本掌控渠道,渠道反控上游,未来,国内出版业如不尽快做大做强,很难避免被国际资本收购的可能,因此应该尽快在资本的推动下,通过并购与整合做大做强,以应对国际传媒巨头的挑战。
3、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时不我待。几个收购事件的背后目的,宗旨就是一个: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实现利润增长。反观国内正有不少出版社在撇开自己的传统项目、特色项目、专业项目,专门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内开垦。在出版领域,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出版社熟悉的某一专业领域,实际上也代表着这家社在该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中华书局前几年从开发教辅书的误区中走出来,在古籍与历史传统文化中逐步将自己的优势、长项发挥到了极致,在短短几年中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增长。但也有不少出版社至今还没找到自己的特色、优势领域,东戳一枪,西晃一枪,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无优势产品可言。即便是资本收购,也不可能许以高价。事实上,国内的资本收购已现端倪,如江西出版集团欲兼并和平出版社,深圳发行集团入注海天出版社等都反映出这一现象。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篇十二
黄金拥有悠久的历史, 并且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被众人视为一种特殊的贵金属, 目前仍然是各国所重视的主要国际储备。 同时, 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金融资产, 具有防范纸币贬值和全球经济动荡的作用, 活跃在当今金融投资领域, 特别是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局部战争发生后, 各国纷纷调整储备资产结构, 走多元化之路, 各国央行黄金的购入量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 年官方储备资产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至2015 年12 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 较2014 年减少了0.5 万亿美元。 在我国外储构成中, 美元和欧元资产占比居高不下。 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贬值影响大幅缩水。 黄金的稳定性越发为我国学者们重视, 通过增持黄金对冲美元贬值风险, 许多学者建议在结构上尽快增持黄金在官方储备中的比重。
黄金作为一种国家储备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黄金储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 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优越性和战略意义
黄金具有价值储藏手段和能够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职能, 早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贝托 (1982) 研究发现金本位制时期各个国家物价变动水平相对较稳定, 货币购买力也大致相同。 哈姆斯顿 (1998) 研究了美、英、德、法、日五国的货币价值与黄金储备情况, 发现黄金价格在短期内易波动但长期的确能够起到价值保值的功能。
近年来, 黄金的战略意义也被学者们所重视。 充裕的黄金储备有利于稳定一国货币, 提高国际贸易中的资产信用程度和国际清偿程度。
李南 (2006) 着重指出了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保值增值, 降低汇率风险、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增强对黄金市场的调控能力, 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三方面。 林顺顺 (2011) 则从安全性方面考虑认为黄金比其他储备资产有优势, 并且不同于外汇储备会构成对其他国家的负债。 黄金有效地对冲了外汇汇率风险, 维持币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 起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 特别是我国正努力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杨帆 (2010) 比较了1990 年后中美两国黄金储备的状况, 认为增加黄金储备能够有力提升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得出了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大力提升对黄金储备的管理力度, 两手抓国内产金和国际购金, 利用好机会和方法增加黄金储备的结论。
(二) 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
对于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众多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周洁卿 (2006) 认为当时的最优规模应该保持在1200 吨左右, 吕伟 (2007) 认为我国当时600 吨黄金储备规模偏低, 认为黄金储备的规模应当和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及战略目标相适应, 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GDP、进出口贸易量等指标, 提出我国黄金储备总量可增长至3000 吨。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 学者们对于黄金储备的研究更多考虑了黄金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的作用。 景乃权 (2009) 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黄金储备在官方储备中的占比标准应高于国际10%的平均水平, 可以增加到官方储备的15%。
在提高我国黄金储备的途径选择中, 学者们较多认为应当间接增加我国黄金储备, 可以藏金于民, 藏金于市, 而不是直接大量增加储备。 马晨 (2014) 指出了我国黄金储备的结构性缺陷以及藏金于民对于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我国目前黄金储备的两大缺陷:一是居民黄金投资需求不足, 二是缺乏政策引导。 建议加快黄金市场的发展, 开拓黄金投资产品, 辅以政策鼓励居民进行黄金投资和消费。
二、黄金在世界各国 (地区) 的储备现状
(一) 世界黄金储备总量基本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贸易量急剧增长, 黄金的年产量与其作为支付手段的需求量不相适应。 1976 年4 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 使浮动汇率制合法化, 削弱了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这一项职能。 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极力鼓吹“黄金非货币化”, 最终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施以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的决议, 但这种非货币化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00年以来世界官方黄金储备季度数据》整理所得。
从图1 可以看出, 近17 年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经历了由降到升的过程, 2008 年金融危机成为这一过程的分水岭, 可见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总体上偏好于增加黄金储备。 从近10 年各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储备占比的情况来看, 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的比重非常稳定, 保持在10%左右, 其波动受黄金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可见, 即使在当今的信用货币时代, 黄金储备在官方储备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总量相对稳定。
(二) 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地区黄金储备的增减情况差异巨大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SWIFT) 数据显示, 2014 年11 月人民币已经代替加元和澳元, 跻身全球五大支付货币之列, 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2015 年11 月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特别提款权 (SDR) 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将四大国币归属地区作为考察对象, 可以发现各国对于黄金储备的增减情况差异大, 并与其货币地位有一定联系。
1.美国。 美国自1972 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之后, 作为黄金非货币化的积极推动却一直保有8000 吨以上的黄金,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采取了众多“量化宽松”政策却没有选择抛售黄金来弥补流动性不足。 可见黄金仍是第一国际货币美元的重要支撑, 美国不会随意减持已有储备的黄金。
2.欧元区。 欧元区的储金总量巨大, 截止到2015 年第三季度, 欧元区黄金储备量为10789 吨。 可见其黄金储备量近年来虽不断减少, 但仍是全球储备量最多的统一货币地区, 超过世界储金量的三分之一。 从历史数据来看, 自1999 年欧元区诞生后, 该地区的黄金储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特别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比值从2000 年的30%提高到现今的55%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欧元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
3.英国。 英国近10 年的黄金储备吨数基本未变, 保持在310 吨, 数量并不多, 官方储备占比一直在下降。 英镑曾经是最强的国际货币, 如今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地位远低于美元和欧元, 截止到2015 年末, 英镑在SDR5 种货币中比重最低, 占8.09%。
4.日本。日本的官方储金量自2000 年增持至765 吨后变动很小。日本的2015 年末外汇储备总额超过1.23 万亿美元, 虽有所下降, 仍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黄金占其官方储备的比重2015 年第三季度为2.2%。 早在1994年日本开始推行了藏金于民的计划, 其实际黄金存量远超过官方数据。 日本经济已经疲软了20 多年, 近年来的“安倍经济”也是节节败退, 日元却依旧保持了如今的地位, 黄金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 国际黄金储备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6 年2 月的国际黄金储备排名, 前20 的地区或机构所持有的黄金储备总和为28735.6 吨, 而全球黄金储备总和为32739.2 吨, 占全球黄金总储备量的87.77%。 可以发现在这前20名的国家 (地区) 中, 除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和印度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欧洲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
从各国 (地区) 黄金储备的量上看, 全球黄金储备集中于发达国家, 如前五位中的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 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黄金储备量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超过了一半。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6 年2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最多, 约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24.8%, 欧元区 (包括ECB) 占比超过32.9%。发达国家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较高, 其中美国最高, 达到72.6%, 前四位的国家也都在60%以上。
三、中国黄金储备现状
2016 年2 月26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676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6.9%, 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 2015 年我国大幅增持黄金储备, 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5 大储金国, 黄金储备量达1762 吨, 但是仍然仅占世界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5.4%, 与美国相比不到其21.7%。另外, 在官方储备资产中, 截止到2015 年12 月, 我国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的比重不到2%, 与美国、欧元区国家相去甚远, 与我国经济地位、外汇储备量不符。
同时,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资产不断缩水, 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一时期, 美元、欧元、英镑等持续贬值, 越发凸显了黄金储备抵御汇率风险的稳定性。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 增加储金量, 从大国到强国
一直以来, 黄金是唯一不以国家信誉或承诺变现的资产, 也是人类最后的支付手段。 从四大货币地区储备黄金的情况来看, 人民币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黄金的支撑不可或缺, 可以说黄金是一国的主权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物质基础和信用保障。 因此, 我国的黄金储备仍需增加, 为大国到强国之路奠基。
(二) 稳定经济, 抵御风险
增加黄金储备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要求, 还起到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 可以明显发现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对于黄金储备的态度大都比较积极, 全球的黄金储备总量也在这一年后出现回升, 可见增加黄金储备能很好地对冲信用货币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 学习日本, 鼓励民间储金
我国是黄金饰品的消费大国, 藏金于民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且我国居民存款储蓄率一直较高, 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性较高的投资产品适合众多以储蓄养老的居民。 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逐步成熟, 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藏金于民的战略实施土壤。 如果完全依靠央行增加黄金储备, 势必会大幅提升黄金价格, 增持黄金的成本太高。
参考文献
[1]阿尔贝托·夸德里约·库茨奥.黄金问题[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8.
[2]Stephen Hermiston.Gold as a store of value[J].World Gold Council Research Study, 1998 (22) .
[3]李南.我国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39) .
[4]琳顺顺.我国增持黄金储备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 2011.
[5]杨帆.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中国黄金储备问题——基于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J].现代商业, 2010 (20) .
[6]周洁卿.黄金和黄金市场[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6.
[7]吕伟.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
[8]景乃权.黄金储备保障国家金融安全[J].中国黄金报, 2009 (02)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推荐阅读:
什么的启示作文400字 启示07-24
什么的启示作文700字 生活的启示06-27
关于启示的作文:一句话的启示07-31
水的启示06-14
蜘蛛的启示10-20
华为成功的启示06-26
《生活的启示》作文07-11
弹簧的启示作文07-29
狼图腾的启示08-04
汉唐盛世的启示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