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韵味(精选18篇)
1.女人的韵味 篇一
所谓楹联,就是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据考证,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楹联的起源,古代典籍中有各种各样的记载和说法。《燕京岁时记·春联》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挂桃符的习俗,那时的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所作,上写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避邪。迄今为止已为人公认的有联语在五代已经出现。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寑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种中国古代萌芽状态的楹联几经演变,至今已成为一种不可小视的文化形式。
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随着文化的交流还辐射、传播到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楹联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各式中国民俗文化一道塑造出了一个泛中华文化场。楹联,在中国传统的国学体系中,只处在小小的一隅,却是小中见大,集韵律、趣味、意境和哲理于上下呼应的两句中,意境深遂,韵律和谐,内涵丰富;加上它多是刻于山水之间,庙堂之上,亭台楼阁之中,美景美文相配,更加令人心生敬意,爱慕无比。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追求、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楹联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离开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抒情化的审美习惯、艺术化的生活习尚等就无法理解楹联的文化内蕴。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洋溢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韵,更多的与农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联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应”的传统农业文化心理中,与古人面对自然和乡村,置身熟人社会的传统宗法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多地与古典文化追求群体认同,固守传统纲常,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法则呼应。无论是四川乐山凌云山大肚弥勒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还是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斋堂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无不浸染着中华抒情文化的情韵,与它呼应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审美化的世界,也是一个洋溢着人间气息的伦理化、道德化的世界。楹联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不仅有诗歌的音韵美,还有书法的风骨美,洋溢着抒情文化的气息。楹联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来驱邪祈福的物品。中国民间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乐业也是楹联产生的重要原因,楹联始终与风土人情、人伦幸福相连。
中华民族一直推崇和向往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境界,不仅中国传统的诗乐歌舞戏曲书法高度抒情化,推重抒情写意,崇尚传神写照。就连民居、饮食、衣饰、祭奠也都具有诗情画意,笼罩着浓浓的古典气韵。楹联就是伴随着民居、园林、吉庆而生的,与中国传统的民居文化、园林文化、吉庆文化不可割裂。汉民族的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各种的宅门、殿门、辕门全是两扇。与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不同,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一直以木头为构架主体,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为楹联的悬挂提供了条件。传统建筑的诗意化、艺术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设计的艺术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转流变,还需要楹联的装点。例如,名胜古迹联在历朝历代都十分丰富,大凡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景点都有文人墨客的题赠,这给建筑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如气势恢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让我们抚今追昔,感慨滇池的历史沧桑。婉转轻巧的杭州中山园西湖天下景亭联则让我们陶醉于灵动的诗美和流转的哲韵。在此,楹联与中国古典诗词息息相通。实际上,楹联即孕育于中国古典抒情文化。《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偶诗文堪称是楹联的始祖。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楹联中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楹联字数虽少,却是讲求少而精的规则,它分为平仄层(结构)、对仗层(文字)、文意层(思想),且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品读和解析的时候,先讲平仄(要朗朗上口),再讲对仗(要平仄押韵),最后才理解文字的意思(要言少意丰)。而楹联在撰写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考虑对句。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是与律诗一致的。如: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徐文长杭州吴山江湖汇观楼联)
这一楹联中,上联的“画”为仄声,下联的“台”为平声,是佳对。
又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清风,明月,水山,俱皆意象清明、诗韵盎然。
楹联不仅有诗歌的韵味,还有书法的风采。楹联需要书写,与书法密切相关。书法是汉字都有的书写艺术,楹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因子,二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相得益彰,在今天,书法与楹联已经变得不可分了。例如,古代书法书写时,一般是自右至左,于是以书法为载体的楹联也遵循这一形式。楹联的产生和发展,也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增添了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书法的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对联等,而对联这种格式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草、篆、隶、楷,行、各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在书写格式上也比较灵活,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也可以上下联在一起书写成条幅、横批、扇面等。如果说书法使楹联更具视觉冲击力,那么楹联则为书法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使书法艺术在市井人生、世俗世界大展身手。
楹联的产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这还表现在它与中国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的内在关联上。中国古人更多关注的是“审美何为”,总是立足世俗人生对艺术和审美进行价值论、意义论上的追问,偏重艺术感悟和审美直觉。中国古代血亲宗社生活、农耕生产、古典文化的诗性特质一同造就了汉民族的思维样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着原始思维、类比联想。楹联中保留有中国式的取象思维、隐喻思维、系统思维、情绪记忆、辩证逻辑、整体综合把握世界的审美惯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隐喻类推,抒情写意,重现世人生,轻玄远哲思。中国的文学艺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高格,绘画艺术贵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意象美成了我们的普遍追求。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地体现的是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这在中国诗歌和楹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语言和诗歌、楹联中还盛行互文句式。楹联中这种互文性的句式使楹联不仅有和谐、对称之美,而且别有一种涵咏无穷的哲韵。如相传是中国第一幅楹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蕴含着这种对称美、对照性和互文性。新年不仅与余庆相对,突出了新旧代谢的对比意味,而且与嘉节互含,与长春相合,由此又构成了新年嘉节纳余庆,新年嘉节庆号长春的互文性表述格式。
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一部浩瀚无比的大书,那么小小的楹联就是它的凝缩与升华。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窥见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领略到名家书法、篆刻的风采,品咂出楹联上下两个对句中表现出来的汉字的音律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
摘要: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2.好习惯酝酿女人韵味 篇二
我问:“筱凡,你在哪偷得这股韵味啊?”
筱凡笑笑,就道出了秘密:“容貌是天生的,韵味是靠后天塑造的。将一些健身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习惯中,你也会成为一个韵味十足的靓女。”
“可是,你到底怎么做的呢?”拗不过我的纠缠,筱凡答应晚上将秘诀E-mail给我。
八点钟,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了那个锦囊,并把它发给了我的众多姐妹们:
神清气爽的舒展运动:
清晨,起床前,先做一下深呼吸,再把双臂尽量伸展——弯曲——再伸展。接着,双腿站立与肩同宽,双臂向上伸直、后扬,然后双腿挺直双臂慢慢向下,直到手指或手掌触地。
持之以恒的办公室健身:
上下楼最好步行,走楼梯时尽量挺直腰板,踮起前脚掌。此举不仅可以减少腿部脂肪,还可防止静脉曲张;利用工间休息时间做做操,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坐在椅子上,腰背伸直,脚尖着地,颈肌放松,轻轻下垂到45度角。然后弯腰,直到手能接触到脚尖为止;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右手按右耳,然后尽量将身子向左侧倾斜,直到左手指可以触及地面,然后再反方向做。如此有助于除去腰腹部积存的脂肪。
温文尔雅的坐姿:
不良的坐姿,除在形象上给人以粗俗失态之感外,还对身体健康有害。
女性坐下时,两肩不要用力,下巴微微上翘,腰背挺直,两腿斜向放置呈流水形,样子很淑女也很动人。
亭亭玉立的站姿:
一个完美的女人,正确的站立姿势是:头、颈、躯干和脚在一条垂直线上,抬头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
风度翩翩的步态女性行走时,头部要端正,不要抬得过高,两手前后摆动的幅度小一点,同时注意两腿并拢,碎步前行,走成直线,步态要自如、匀称、轻盈,这样能显示出你的温柔、娴雅的窈窕美。同时,脚步的轻重、快慢、幅度和姿势,要同出入的场合相适应。
快速便捷的化妆美容:
3.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三
秋,似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染红了苹果,一会儿吹开了菊花,它在田野间追逐,在天空中戏耍,连那秋的落叶也情不自禁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秋风来了,它掠过田野,拂过树梢,在人群中穿梭,在树林间盘旋。它卷起夏日的炎热,绽放出秋天的清凉,为大地铺就了一层金纱。孩子们在秋风中玩耍,秋风拂去了孩子们额头上的汗珠,带来一丝秋的清爽。
秋雨来了,瑟瑟的,冰冰的,静静的,浓浓的,带着一丝秋的味道铺卷而来。秋雨时而大时而小,像一首欢快的乐曲,所有的物事都沉浸在蒙蒙的秋雨中。那秋虫的鸣叫,像为秋雨伴奏,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秋色中。
秋天的黄昏,寒意点点,秋风卷着落叶在马路上飞舞。夕阳则好似一个羞红了脸的姑娘,含情脉脉的望着大地。道路上,层层秋叶铺就了一条长长的厚地毯,高高地垒在道路两旁。
秋已经走遍了全世界,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秋天的音韵不断在我们耳边回响。秋风吹开了我们的心田,掠起层层思念;秋叶已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闪耀的金纱;秋雨洗刷了过去那苦涩的回忆;让秋日黄昏那抹娇艳的夕阳照耀我们明天灿烂辉煌的人生!
4秋天的美妙韵味
任秋风呼呼地吹着,任落叶飘飘摇摇地落下,我总是向前走着。落叶铺满了平坦的地上,走起路来总是发出沙沙的足音。我在寻找一个新的生命。树上,焦黄的树叶从树上摇摇晃晃地飘落下来。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想起妈妈与老师批评我:“你永远是最差的!”我跑了出来,不知去何处,只任自己向前走着走着……
焦黄的落叶找不到自己的去处,就犹如我一样,没有温暖,没有人安慰。我怅望灰天,有两滴眼泪从眼眶里滚了出来。望着这一片片枯枯的树叶,我不再哭。秋天,是多么的凄凉,没有一丝生命。可我想错了,离开这个世界,并不凄凉,只是到了比这个世界更美丽的地方而已。丝丝缕缕的痛和暖都是我此刻的心情吗?我伤心地度过了这一天。
到了第二年春天,树上抽出了新的嫩芽,去年的记忆有点不记得了,我只知道,我不再恨秋。秋天只是一个万物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季节而已。
4.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四
早晨,几声鸟鸣进入我的梦中,走到窗前轻轻的拨开窗帘,突然,我发现窗户上白茫茫的,什么都是朦胧的……
我想:外面是否在下雨,是否应该下楼去转转,我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到鞋柜处,轻轻的穿上鞋,走向楼下,突然一滴雨水滴在雨伞上“吧嘀”一声,向着公园走去,慢慢的,好像雨停了,公园中的草上挂满了珍珠,随着小径向深处走去,眼睛四处张望,突然在草丛深处的一丝颜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轻轻的向它走去,蹲下身子发现那是一朵已经被雨打伤了的小花,雨滴轻轻的在花瓣上滑过,我想:一朵败了的花没什么好看的。所以我继续向深处前进,走着走着,雨大了,雨伞上一滴滴地雨珠向着大地流了下去了。突然寂寞的小径中的我发现一个身影,他飞速跑去,但他还是被我认了出来他就是我们小区的卫生员,他手中拿着一把扫帚,我想:他真是风雨无阻啊!我返回到了那朵小到没有人发现的花那里,突然雾散了,雨也停了,一缕阳光照在小花的花瓣上,我笑了。我想:这朵花用坚强克服它生命中每一次的坎坷,每一次的挑战,我把伞收下,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脚下踩着湿润的泥土,回家后,虽然鞋上像改了颜色,但我的心中多了一个词,趴在窗前我想:那朵花一定再次昂起高傲的头,它那茎上一定更硬了一倍。
秋天的韵味在我的天空中多了一个词,也为我多了一份坚强,当我再次去追寻那朵花时,那朵花已不再是那么的渺小,它的身体中蕴藏着在秋天中最为特殊的韵味。
5.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及韵味 篇五
一、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
我国的民族唱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对发声技巧的教学与研究, 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青“声震林木, 响遏行云”的雄威以及韩娥“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神妙。古人对美妙歌喉的赞语有很多形容, 如“莺声燕语”、“细若游丝”等, 刻画了声音的圆润、细腻与娓娓动听。还有像“声音之道, 畅发天地”、“一声唱到触神处, 毛骨悚然六月寒”等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古时的演唱就已经达到了一种上下贯通、灵活自如、出神人化的境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演唱风格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 在声音技巧上还借鉴了外国声乐艺术中科学的发声、共鸣、气息等方法, 从而使民族演唱风格无论是艺术表现力还是在歌唱技巧上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第一, 民族唱法在用嗓、共鸣、吐字、行腔等方面的丰富变化, 都离不开气息的灵活运用。民族唱法历来强调“气发于丹田”、“发于丹田者自耐久”、“善歌者必先调气”等, 其用气方法与美声唱法所主张的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它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对声带的使用较重, 音质坚实、明亮, 重视咬字吐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语言色彩、情感变化和风格特点, 在气息的控制与运用上又具有灵活性、特殊性与多样性。
第二, 和美声唱法相比, 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 民族唱法在共鸣器官的使用上比较适度, 咽腔开得并不是很宽。同时, 其共鸣腔与共鸣重心的调整也比较灵活, 整体的共鸣型号要比美声唱法小一些, 有利于用亲切如诉的声音形象来刻画民族声乐的语言和旋律的韵味, 使音色形成多种变化, 具有以情带声、以情传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形神兼备的歌唱艺术特点。
二、民族唱法的韵味
民族唱法独特的韵味通常表现在咬字、行腔与音乐风格等方面。
1、咬字
“以字为主”是民族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这种演唱特别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原则。由于我国传统唱法非常注重咬字, 因此民族唱法本身还有一整套独特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戏曲还是曲艺, 都强调字的“劲头”、“口力”。例如“字在嘴里的劲头就像大猫叼小猫一样”、“擒字如擒虎, 每字如圆珠, 咬字千金重, 听者自动容”等等。所以说, 学点戏曲对于歌唱者, 尤其是民族歌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与有益的。我国很多民族歌唱家都是学过戏曲的, 如郭兰英、李谷一、李玲玉等等。
2、行腔
行腔是指演唱乐曲旋律时夸张了的一些装饰音、倚音、滑音等处理, 俗称“拐弯”。这种旋律的“带腔性”是我们华夏音乐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民族唱法非常讲究歌唱的“韵”, 常用韵味的浓淡来衡量歌手的歌唱表现力, 而“腔”又是组成韵的关键。我国民族唱法的润腔丰富多彩, 如装饰音润色润腔法、旋律进行的连腔润腔法、断腔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以及用节拍和速度的变化来润色和处理唱腔等等。以情润腔、润而生味的唱腔音色技巧, 是形成民族声乐韵律的抑扬顿挫、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3、音乐风格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因此各地区、各民族在风土人情、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性格特点与演唱内容上也各有差异, 从而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北方的民歌高亢明快, 如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江南的民歌细腻柔和, 如歌曲《茉莉花》、《太湖美》等;高原民歌高亢挺拔;黄河下游的民歌舒展自如;牧区草原的民歌自由辽阔。这些风格特色, 是中华民族独特韵味的丰富因素, 也正是这种风格上的差异, 才促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歌曲目和多种多样的用嗓方法。作为一名演唱者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部民族声乐作品, 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 因为民族歌唱不能脱离其民族的语言特点、民族个性与民族的演唱风格, 如果脱离了这几点, 就谈不上民族歌唱了。
结束语
6.远逝的韵味 篇六
在之后漫漫的岁月,虽历经不同的韵味,甚至有过呯然心动,有过眩晕,但那定格在脑海深处最初的韵味,律动着,鲜活着,依旧清新、馨香。
那时,我已是一个懂得爱慕的少年了,喜欢读闲书,便多了本能以外的梦幻。躲在房顶烟囱后偷偷地看《青春之歌》,读着,读着,便倾慕起主人公林道静来;读《红旗谱》,为严萍的优雅大方陶醉,甚至悄悄地欣赏电影中的女特务,隐隐地感觉,她们身上,言行举止,有一种乡村女孩所没有的韵味,不仅仅是优雅,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韵致,以及想像中幽蓝的味道,是我做梦都喜欢的。
我常常独坐田埂上,嗅着泥土禾苗的芬芳,仰望着遥远的天幕,心,便湛蓝起来,五颜六色的光点,跳跃着,虹一样架在我的心头。甚至莫明其妙固执地相信,会像保尔一样,等到美丽的冬妮亚,觉得那个冬妮亚始终可爱,尤其是那令人痴迷的韵味。
正是这时,天随人愿,涧芳出现了。城市姑娘,就是那么靓丽。那时,我感到她的名字也是那样美,美得不同凡响,涧和芳连在一起,就有了一种说不上意境,尤其是和妙曼的她联系在一起,何止蓬壁,连天地都生辉了。后来,我才知道,大概那就叫爱屋及乌。
那天,阳光明媚,升腾的地气形成的热浪,一波一波滚来,舌干口渴,不时直腰瞭望。远远地,看见一位大姑娘,仿佛仙子从天而降,雪白的衣袂飘逸着,肩上的扁担颤颤悠悠,两只水桶起起落落,轻盈的脚步,仿佛随着音乐的旋律在舞蹈。我眼睛一亮,看见一张娇美的粉脸,笑靥如花,乌黑的长发辫梢系着的手绢,蓬松着像一只大彩蝶,翩翩漫舞而来。那韵致,绝不是乡村姑娘所有的,虽然学着村姑的扮饰。生产队长说,她呀,是从城里新来的下乡女干部,叫宋涧芳。
那笑容,不是堆出来的,朝阳下的花朵一样灿烂,不是野山花,是电影中绽放的红牡丹。光洁的额头、脸庞上,沁出细小晶莹的汗珠,像绿叶上的晨露,闪闪烁烁。倏然,我嗅到一种从未闻过的淡雅的香味,若隐若现,幽幽地飘来,令人沉醉。我断定,这香是从涧芳身上散发出来的。我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给人们盛水,我感觉,在她身周围有一层看不见的光晕,随她的身姿起伏收缩,那味道,便是从光晕中飘出的。我想走近,更近些,却不敢走近,直到接过她递来的水瓢,我还是痴傻地笑看着,水洒了一脖子。我舔着唇边的水,那水,也有了她的味道,分外甘冽,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年,似乎从未喝过如此清凉甘爽的井水。一股清流,缓缓地渗入我的心田,流淌着,润物无声。
那走在田埂上袅娜的身姿,挑着水,小白兔一样蹦跳的裸足,像在舞蹈。这形象活跃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是谁,又不会着迷呢。
几天后,在大戏台前的村民大会上,见识了涧芳另一种形象,那韵致更加浪漫,更优雅大方。秀发飘飘,如旧年的软缎,如瀑布,披在丰润的香肩上,秀眉轻轻一挑,从雪白整洁的牙齿里,飘出美妙动听的歌声,意韵正浓,戛然而止,她在领唱。军绿的衬衣,是那么合体,女性的曲线美闪现无遗,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她却浑然未觉。
不仅仅是我,许多青春萌动的少年,都为她的风采折服,但似乎仅仅是暗暗倾慕,远远地悄悄地观赏,没有谁敢走近。我虽生性腼腆,但忽儿不知从哪里借了另一副胆子,有一天放学后,躲开小伙伴,竟冲进大街面她居住的排房宿舍,嘴唇颤抖着,对她说:“涧芳姐姐,我喜欢你。”她依旧笑着,有些讶然,走近我,双手捧起我的脸颊,低头看着,摇摇头:“你还小。”我感受着源自她手掌的温润和弾力,源于她身体的幽幽馨香,久久,久久,时光仿佛凝固,也许很短暂,还是掉头逃跑了,我感觉,她温情纯洁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
独自坐到了河边,我的心仍狂跳不止,我不知道,我怎么会如此鲁莽,光天化日之下,向一位自己深深敬爱的神仙姐姐,说出那样亵渎的话,甚至有些后怕,怕她找到学校,找到家里,哭诉我的下流无耻。然而,忐忑中,几天过去,什么也没有发生。
村里难得轮到放回电影,涧芳找到我的女老师,让我给她们搬凳子占位子。我纳闷,涧芳是城里姑娘,在影剧院看惯了电影,难道也喜欢乡村的露天电影?电影开演前,她来了,将我放在一边的小板凳,拉到她坐的骨牌凳前,又将我按在她膝前,挨着她坐下。手伸到我面前,让我从她的香帕上选糖吃,是村里供销社没有的水晶纸糖块,我拿了一块,她笑了,糖一样甜甜的笑,另一只手又抓给我几块,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不时闻一闻糖香味中混杂着的她的体香味,那感觉很美。然后,她和我们老师一起看电影,有说有笑,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我感到,有一种气息,涧芳姐姐的气息,始终笼罩着我,轻轻抚摸着我。我浑身渗满汗珠,有些燥热。偶尔低头,我看见她穿着凉鞋的裸足,雪白,粉嫩,秀美颀长的足指上的指甲,闪着光。真的,长这么大,我从未见过如此净美润泽的裸足,我的手颤抖着,攥紧,自己都感觉得到手心浸满热汗。昏昏欲睡,不知几时,我竟靠到她腿上,透过她豆青的确凉裤子,我觉出她腿的温热柔滑。她没有动,毫无察觉,似乎默许了我静静地靠着,直到影幕发白,才轻轻拍拍我的脑袋,示意我该回家了。
后来,她和我的老师成了闺中蜜友,住在一起。排演节目,我有机会走进她们宿舍。我看见,涧芳的褥子铺在炕上,被子叠得像士兵一样整洁,一尘不染,旁边是一只绿色的装完子弹的木条箱,那块初见她时系在辫梢上的手绢,折叠成小方块,压在枕边不起眼的地方,露出一角。我不知道,如何鬼迷心窍,竟会起那样龌龊的念头,趁人不备将手帕藏在怀里,然后借故溜到野外,迫不急待反反复复地嗅着,和她身上散发的味道一模一样,有些浓郁的香皂味,混合着她淡淡却独特的体香味。怕弄脏,我将手帕夹在一本闲书里,走走站站抱着书包。虽然有些舍不得,特喜欢那味道,但我还是决定,找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手帕放回原处。那天,涧芳也在,说她的手帕不见了,问我们老师,我指着炕边席子一角,说:“那不是嘛。”涧芳拿起,朝我笑笑,说:“可不是嘛,几时丢在这儿了。”
那天,她借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郭沫若自传第一卷,一本是鲁迅先生的《吶喊》,两本书都是簇新的,还散发着油墨的香味。我读着,如痴如醉,尤其是读郭沫若自传,读到他七岁时想吻他嫂子红润的手时,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在那段文字隔一页,我发现有一张二寸彩色小照片,是涧芳的,秀发飘飘,笑靥如花,上边有几个白色的小字“青龟童鹤”,是她十八岁生日留影的。我小心翼翼地端详着,怕手指污了照片。那神韵,真的让人爱不释手,我很喜欢。但还是夹回那一页,将书原封还给了润芳。她手一缩,书险些掉到地上,而夹在书页间的照片却掉了,面朝下,原来背面还有字,是两个大字“惠存”,下边是年月日,时间正是我借书的前一天。我忙捡起照片,拍拍上面的土,还给她。涧芳笑着接过,欲言又止,依旧夹回书页间。多少年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张珍贵的小彩照,本来是她有意送给我的,让我作个永久的留念,但因为我的迟钝,或者说单纯,失之交臂了,不,是当面错过。
不久,我升学离开村庄,因匆忙,或者是害羞,竟没有向她告别,等我寒假回来时,跑到排子房,已人去屋空,村人说,她回城了。
之后,一晃三十年过去,我再也没有机会见过涧芳姐姐。她大概早成了孩子的姥姥了,将无意掠过青春期的一丝风缕,潮晕,早忘记了。或者像那张她十八岁生日的丽影,依旧夹在书页间,躺在书柜的一角,多少年却没有翻开过,和书一样,发黄了。但她形象的韵味,一直珍藏在我脑海深处,那韵,那味,一如当年,还是那么有味。在阴雨天气,一个人躲在书房,不由地想起那遥远的、流逝的岁月,那清晰如昨天的韵味,心清如水,静静地,静静地,流淌着。
7.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七
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田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风儿不时地掀起一层层金黄的稻浪。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好像在等待人们来收割。高粱好像醉酒的大汉,红着脸,叉着腰,在风中摇摇晃晃。玉米也赶忙举起金色的玉米棒子,向人们炫耀自己丰收的果实。
走过田野,秋姑娘来到五颜六色的果园里。梨树上黄澄澄的鸭梨挤在一起,好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苹果树上的苹果好像小朋友的脸蛋那样甜美。黄澄澄的大柿子也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火红的石榴更是乐开了花,露出红玛瑙似的石榴子儿,小小的石榴子儿迫不及待的蹦落到了地上游玩儿。果园里可真热闹呀!
欣赏了果园,秋姑娘又来到五彩缤纷的公园里。你看,花池子里的菊花开了,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这些菊花有的好像锦球合抱,有的好像圆盘平托,有的好像彩色的丝带在空中飞舞,有的又好像妈妈的卷发妩媚多姿。你再看,树林里,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地上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这时,如果你在林中散步就好像进入了童话中的仙境。
8.春天的韵味散文 篇八
春天如约而至。
你读懂了春天的符号吗?
列车奔驰在广袤的平原的时候,我发现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从车内人们的谈笑之间,温暖已经悄悄地藏在每个人的心头。
春天的符号,是第一抹从雪地拔节的麦苗的嫩芽,还是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是关于新年的.祝福语,还是寺院里悠扬的钟声。
春天的符号,应该从阅读春天的使者开始。
谁是春天的使者?
你可能会说,雪。
瑞雪兆丰年,你只是说对了一半,春天,迎接它的是热情。雪,纷纷扬扬,它只是一个舞者,雨哗啦啦,他,才是歌者。
生长在春天里的是热情,春雷才是春天的使者。
一声春雷,它唤醒了一切。
春天,她的脚步近了:她包裹着热情而来的,花之语是热情的使者。
春天,她的脚步近了:她包裹着热情而来的,鸟之语是热情的歌者。
田地里,犁,刨开了一陇陇泥土,似音乐课本的空格,
春天,用她的热情,填写着一首首美好的歌。
谁是春天的使者?
春天是一粉红的世界,桃花依然笑东风。
桃花,你诱人,你神秘,你充满活力;
桃花,你牵动风的心,你吸引光的注意,你涌动着青春的活力;
桃花,你是春的衣襟,你是冬的背影,你是万物的灵魂!
桃花,你是春天最美的韵律!
谁是春天的使者?
是孩子们,他们才是春天真正使者
校园里,传来幼童那朗朗的读书声,他们在过着人生的春天。
他们象春天的小草、小花贪婪地吸吮着绵绵春雨,偷偷地探出了自己的小脑袋,好奇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坐在草坪上,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的景色映入眼眶,翻着一首首诗,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令人感觉仿佛是骑着一匹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散步,别有一番风味。
我爱春天!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宛如诗一般美丽的季节。因此,我喜欢这个美好的季节。湖水是软的,微风习习,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一群跳动的音符!顿时我不由感叹道:多么有趣的春天呀,也许这就是春天那种独特的韵味吧!
黄昏时节,夕阳西下,但我仍然陶醉于其中,继续追寻着。感受着,那浓浓的春之韵。
9.小学诗词的韵味教学 篇九
关键词:古诗;艺术;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67-01
古诗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他以简练、形象的的语言来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优美的意境,他主要是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勾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这些表达出深挚的情感,古诗他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艺术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都是最好的时期,他对于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让学生挖掘古诗中的那种高雅的内涵,对于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举止有教好的效果,对学生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而不是会背会写就可以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诗词里的那种启发的思想,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从而获得一个好的体验。
一、认真诵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和文字凝练。小学生因为刚步入学堂,对于很多的字词来说还是很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古诗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在基本的条件下,老师在教学古诗上,应先注重拼音的运用,把要上的古诗都标注上拼音,先让学生进行诵读。诵读的意义很大,第一,诵读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学生如果很熟练的朗诵我们的古诗文,就可以较好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到我们故事里面的情感熏陶,这对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二,朗诵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多种学习 知识的能力,古诗在语文课本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停的朗诵古诗可以潜移默化的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形成诗的意境,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于学习古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二、了解历史背景
每一首诗上基本都有它的典故,所以老师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包括他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古诗创作,是诗人的独特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文字化。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所以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是学好古诗的一个关键。老师要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来教学,如果是有条件的孩子,老师可以在教授前先叫孩子们自己去动手查资料,自己动手的效果要来得快一些。如果没有条件,那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好资料,到课堂的时候,老师先介绍作者的情况,让孩子们在听完过后先自己去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而后老师通过发言等方式再以老师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既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又可以牵导孩子们向正确的方向出发。
三、品景悟情
古诗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诗中的意境。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欣赏诗中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古诗本身的平仄、押韵连起来就是一首柔美的歌,老师们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放一些符合那首诗的音乐,轻缓、优美的曲子从学生们的听觉上去刺激大脑,让大脑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中的场景,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人们常说触景生情,如果你没有进入到诗中所布置的那种场景,那你就无法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你所理解的就只是文字表面是上的意思,达不到对学习古诗的要求。小学生本身的想象力就比较丰富,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可以触及到那种场景,从而加深对诗的了解和加强记忆力。
四、审美观
阅读古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古诗中本身的语言就很有独特性,它以简练、情韵并美为主要特点,而他对语言的运用技巧也很到位。老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从每个词中去联系整首诗,让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从每个词开始。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到古诗中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到古诗中的优美意境,提升对诗的审美观。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先为表率,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看到那种审美的标准,进而去感受、去学习。
10.女人的韵味 篇十
一、字的韵味
字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最基本条件, 也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基础, 只有掌握好字, 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作曲家有很多, 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表演过程中, 这些歌唱家、作曲家十分注重中国戏曲的吐字清晰韵味, 因此, 从这一角度看, 中国戏曲艺术的“重字”韵味不仅为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明确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
字的韵味即咬字的标准,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就是咬字清晰, 对于字韵, 必须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在语言规律, 将字的首、腹、尾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保证观众了解歌词的意思, 所以民族声乐艺术的字韵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清晰、晓义上面。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咬字艺术是最基本的审美原则, 以汉语歌词为例, 在进行歌曲演唱时, 表演者需要将汉语的声、韵、调等特征准确的唱出来, 这样才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声乐艺术中的韵味。
二、声音的韵味
在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时, 仅仅做到咬字准确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做到声韵美。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 经常会发现, 一字发出以后, 字和声音需要延长很长时间, 而字和声的延长必须用歌唱技术进行修饰, 这样才能使得吐字清晰, 声音优美, 这样才能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声韵美。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声韵美, 可以从字重声轻、以字带声、字声流动、字正腔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是指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 强调字开头的力度, 从而维持呼吸的稳定, 带动呼吸、声音的良好结合。字重声轻要求咬字在口, 喉咙发声, 字前声后, 通过喉、齿、唇, 交代清楚字音。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说:对于字头, 可以在嘴唇的任何部位, 而声音需要引导在通道里, 随后放松嘴巴。其本意就是说字重声轻、字前声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表演中, 字音准确、声音连贯。
2. 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通俗的讲就是音乐化语言, 表演者在进行歌曲演唱时, 通过唱明字头, 带动声音进行音律快慢、强弱等的变化。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 声音会将歌词韵律、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体直观的展现出来, 这也是表演者实现“以字行腔”的重要环节, 表演者需要对歌词语调、语气、情感等进行细腻的处理, 将字词因素和音乐旋律的韵律更加细腻的表现出来, 以字带声, 用声传义, 实现字、曲、声的有机结合, 让观众在字、曲、声中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 并从中得到审美感受, 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3. 字声流动
对于声乐艺术, 必须保证字声能随着音乐旋律起伏流动, 这样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并产生特殊的美学特征。对于同一首歌, 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十分单调, 但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则韵味十足, 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者在音腔变化掌握方面有差异, 表演者必须加强日常训练, 掌握多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 从而轻松的实现字声流动。
4. 字正腔圆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 最基础的常识就是字正腔圆, 但是字正未必就是声美, 咬字清晰与歌声的美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观众看来, 美妙的歌声, 不仅仅是咬字清晰, 还需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这就需要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 充分运用音乐旋律、节奏及表演技巧, 优美动听的将曲调唱出来, 实现字正腔圆, 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特色形象的展现出来。在创造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时, 最关键的就是保证行腔美、音质美、表情美, 对观众来说, 只有通过优美的声音、表情, 才能深入体会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
三、情的韵味
字的韵味和声音的韵味是实现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重要基石, 而情的韵味则能是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完整、动人, 因此, 要想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 还需要做到字、声、情的全面结合。在民族声乐表演中, 只有利用情感来体现字韵、声韵, 才可以将技巧、感情、韵味融为一体, 才能达到动人的效果。在民族声乐艺术中, 有“动人先有情”的说法, 这就是说只有融入感情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表演者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 对作品进行演绎, 才会激起观众的情感, 才能达到“百听不厌、绕梁三日”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四、总结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言, 从韵味的角度看, 仅仅依靠字韵、声韵、情韵的某一部分是很难创造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只有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才可以达到动情、传神、悦耳的效果, 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十分深奥, 浓厚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各种人民的创作结晶, 也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对民族声乐艺术而言, 不同民族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韵味美作为最古老的一种艺术美, 从韵味角度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金满喜.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音乐大观, 2014 (23) .
[2]赵超.从“韵味”的角度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J].华章, 2014 (02) .
11.家乡的韵味作文 篇十一
我的家乡也称得上世外桃源吧!在早上,一阵有一阵那清新的空气像我的鼻子猛扑过来,那一群小鸟在大杨树上又唱又跳,大公鸡在叫懒人起床,人民开始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早晨的天空总是朦胧,云好像被什么东西压着,十分沉重。路旁边的小草有一些摇来摇去,天好像想大哭一场,其实这只是阴天而已,可能是太阳公公太顽皮了,叫乌云帮他值班,太阳公公也太懒了吧!
九点钟以后,阳光明媚,我见天气那么好,想起爬一下那座山,我听说这一座山可以看到家乡的全部风景,我就想起看一看。我踏上山路,山路真难走,但是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让我有信心走下去。小草翠翠的气息像我的脸扑了过来,这味道还有点甜,那参天的大树,让我感到了这座山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山。走啊走,我感到了风越来越大了,我不惊得在想:那到我差不多到山頭了嗎?
我走到了山头,往下一看,一条有一条的小溪湾湾曲曲,那一片的农田被农夫整理的井井有条,那些水稻开始慢慢的长大,孩子们在大街小巷的玩游戏,大人们在辛勤劳动,这一片地方都是那么的热闹,有的人在卖东西,有的人在亭子里悠闲的看报纸……好热闹啊!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那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否浮云好像是大自然的灯笼,红的活,那些“火烧云”慢慢的消失,他们一直伴到晚上。放学的孩子马上放下书包,陈黄昏这一段时间,疯狂玩一会儿,让他们高兴坏了!
12.有韵味的说说 篇十二
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二、他们说苹果老大宣布出柜是为了防止雷布斯抄袭,真当我读书少好骗么。
三、群山黛新染,蒙气寒郁郁。
四、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恶龙。
五、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着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六、每天保持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悲伤.不超过八个小时的迷茫.不超过二十四个小时的疲惫
七、我从来不敢问她愿不愿意,尝试不再一个人。我喜欢那条去往球场的路,灯光很充沛,人却很少。像是要通向一个光明但寂寞的地方
八、知我容颜减故,想君儿女添新。此夜相思君负我,他日相忘我负君。流年各自珍。
九、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十、你说你孤独,就像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
十一、我曾离去,我入倾城冰冷雨。我欲归来,我与优昙缓缓开。
十二、空负黄花羞短发,寒衣三浣客心惊。
十三、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
十四、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十五、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十六、明月上冈头,绿坠一湖影。来往不逢人,露下衣裳冷。
十七、又是一个多梦的失眠夜
十八、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十九、下午三点突然很想吃鱼,有点奇怪。大概是像及了猫咪的你,偷偷躲进了头脑里~
二十、有时我们万分疲惫的抵达终点,却忘记了行走的初衷。
二十一、我们都心存侥幸,以为人海茫茫,还会再见。却不知,当初一别,以为一时,其实一世。
二十二、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二十三、使爱情的舞台上五光十色烟尘陡乱的,那是种种畸恋,二流三流脚色。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二十四、君自默无语,我自默无语。春雨不曾飘,蔷薇不曾吐。
二十五、泉台纵有翰林封,终是阎君勤笔工。撇此诗囊无债累,何方做鬼不从容。
二十六、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可是总好过于什么都不做
二十七、你的晚安是一根灯绳,轻轻一拉,咔嗒一声,就熄灭了整个城市的灯,然后夜晚才真的到来。(by玍几)
二十八、晚安啦冰冻小星球咔嘣砰枪口蹦出的一支玫瑰花紫色少女的清瘦肩膀琴弦的伤口和泛红的尾骨一颗痣旧唱片的背面爱人的眼泪安眠的梦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二十九、我也在默默等待对过去一切热情的消失
三十、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三十一、经一场大梦,梦中见满眼山花如翡,如见故人,喜不自胜。
三十二、我的眼睛是一汪清泉,嘴唇是晒红的花朵,头发是藤蔓,锁骨是鸟的翅膀。躯干里,飞禽走兽在滚烫的原野上尽情撒欢。我是自然的一部分,撕心裂肺地护佑自然。每每流眼泪,泉水里倒映的月亮就被扯碎了,冲出来,看看这人间。
三十三、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by萧伯纳)
三十四、如果你没日欢乐地迎接白日与黑夜的到来,那么生活就会散发出花朵和香草一样的芬芳,它会变得更有韧性,更加灿烂,更加不朽;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三十五、没有人可以摆脱掉孤独的影子,孤独是绝对的。最深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三十六、冰是睡熟了的水。
三十七、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春和《江海共余生》
三十八、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愿梦想是大地之灯,祝福是最长的河。
三十九、夜骨空盘朔气深,霜灯霓影各浮沉。中天一片无情月,是我平生不悔心。
四十、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出世,达人玩世。
四十一、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四十二、恋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需要,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
四十三、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欧阳修
四十四、研究冷门的学问,追求迟暮的美人,结识落魄的英雄。
四十五、我要发明一个职业叫作幻想家,在脑子里工作自由快活地生产奇妙幻想。可能会穷困潦倒,因为只有遇见喜欢的人才会有打开脑壳让对方看看我引以为傲的作品的想法,乏味愚蠢的人花多少钱也不能答应。太喜欢的人也不行,万一打开脑壳以后被对方发现自己是我大量幻想作品的灵感缪斯,就太难为情了。这样存在着,像杯孤独、古怪又充满爱的气泡水。
四十六、当心触火,用心自疗。――寻宝藏游戏
四十七、宁愿贫贱卑微,穷困潦倒,蒙羞含垢,死在绞刑架下,让野狗啃尸,也不愿卑鄙下流。--雨果
四十八、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四十九、活着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快乐的度过。
五十、生活,就像夏天的柑橘树,挂着青皮的果,苦是一定的,甜也有。《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五十一、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凝。
五十二、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五十三、风雨潇潇洗劫尘,人间天上各栖身。一年悲喜凭谁忆,干里阴晴唯自珍。天地霜余枯木重,江湖日暮病鸥亲。迩来别有沉吟处,岂独伤心为故人。
五十四、都怪我,偏偏要去爱,偏偏要等待,偏偏幻想我会是例外,不知好歹
五十五、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海明威
五十六、谁人新欢不是他人旧爱
五十七、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五十八、怎么感觉一到夏天就犯困呢?这句话你春天也说过。“
五十九、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13.新课改下的课堂应充满韵味和活力 篇十三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备课:鲜活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讲活呢?不充分备课, 没有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那么面对新课程, 教师该如何备课呢?笔者认为, 备课内容应在活、近、新、趣上做文章。
首先要备整体、丰富内涵。即要认准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本节课的位置。纵向位置是指本节课在本学科整体课程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地位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横向位置是指本节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认准了本节课在纵向和横向上的位置, 才能迁移知识, 转换思维, 丰富内容, 吸引学生, 避免照本宣科, 空洞无物, 毫无新意。其次是备学生, 尊重差异。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 我们虽不可能为每个学生写一个教案, 但写教案时又要做到“手中有书 (教材) , 心中有纲 (课标) , 目中有人 (学生) ”,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 防止千篇一律, 变成少数人的课堂。再次要备素材, 活用教本。如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 把有逻辑联系和知识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 让学生比较、揣摩、融合、渗透, 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同时关注本学科考试热点, 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引入源头活水。将课程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也是教材活用的重要表现,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准确, 而且由于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新颖、真实、具体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求激情和学习兴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高中课程“教在书外, 学在书内”, “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的特点。最后还要备“可能”, 机智应变。教学如同一枚硬币, 正面是科学, 背面是艺术。其规律性的一面为备课提供了一般框架, 而学习情境的复杂多变又注定了教学是一门充满教育机智的艺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往往在课前就对学生可能的种种质疑及学习情境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并作好充分准备,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驾驭课堂, 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多维互动:激活的教学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 以教师为导演兼主演, 以少数优秀学生为配角, 多数学生为群众演员的课堂剧的表演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支持性的、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中,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质疑, 敢于挑战权威, 教师也易于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使师生、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 促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资源不断自动生成, 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断得以实现。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 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仅仅着眼于教材, 更应在学生。新课程大力倡导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观。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 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体验, 教师此时只是学习条件的创建者和引导者, 问题的激发者、讨论的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比如,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 每组8-10人, 每组设小组长1名, 成员根据程度搭配开来。上课前,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分解给各小组, 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备课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主讲人讲解, 其余同学补充, 形成各组的“最佳答案”。当课堂上出现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场面时, 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点拨。这样的自主式、探究式的课堂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更重要的是学生唱主角, 人人参与, 个个主动, 课堂充满智慧、生机和活力。作为主体者的学生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学会学习的, 同时又体现了“自主、独立、理解、协作”的学习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良性的互动方式应为学生是主体, 积极解决问题, 探求知识;教师是主导, 科学地引导课堂教学流程, 把握方向。当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后,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得以充分展现, 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问题也不一定个个都有价值, 有的问题可能流之于浅, 有的问题可能是学生钻牛角尖, 甚至有的问题会偏离教材的内容, 误导其他学生的思维。因此, 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导”这一角色, 也就是说, 不管学生思维活动这只风筝飞得多高多远, 都始终有一根线牵着。这根线, 就是课程标准, 教师应牢牢抓在手中, 使课堂教学既活泼生动, 又高效有序, 充满活力。
为了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 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课型常变, 手段常新。教师可把课分为讲授型、实践型、质疑型、讨论型、辩论型、讲座型、表演型、角色互换型等多种, 交叉穿插, 经常变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基于情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十分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 经常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名人名言、音乐欣赏等, 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动手、动脑又动情, 这样大大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位和容量, 优化了教学过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与此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激情, 眼里有热情, 语言充满感情, 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景, 激活学生情绪, 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气氛才能真正活动起来。
三.创新思维:灵活的教学评价
教育界普通认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新课程改革以后, 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优质课竞赛, 笔者以为, 许多优质课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一堂课下来学生脑中却空空如也, 知识、能力、觉悟、素质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刻意“做”课, 对学生进行反复排练, 课堂成为戏场, 更是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如何引导课堂真正“活”起来, 且活而有度, 活而有效, 教学评价机制也显得非常重要。首先, 评价对象要多元。积极提倡学生评价学生, 实现学生相互启发, 共同发展;鼓励学生评价教师, 主动向教师质疑, 实现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展;倡导学生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提高觉悟, 自我发展。其次评价重心转移。“活”的标准不仅在形式, 而且在内容, 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 教师要少讲精讲, 做到该讲必讲, 讲后必得, 得后必进。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评价学生既要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 更要关注学生作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错误”答案应该获得积极的评价, 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再次, 评价时机要准确。及时评价, 利于反馈;延缓评价, 利于思考, 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使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突破方寸之地, 把课堂教学由“死”变“活”, 需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理念, 关注考试热点, 占有鲜活素材, 创设教学情景, 营造民主气氛, 调动师生激情, 放飞集体智慧。只要我们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乐于钻研, 把课堂教活, 教出味道来并非很难的事情。
14.自然生成语文的韵味 篇十四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内容,景是形式,从而成“韵”;言为心声,情由心生,才是真“味”。语文教学的韵味来自于情感的自然生成,“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小学语文中除了诗歌外,最有韵味的莫过于词串识字了,而词串又往往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以第三册语文的《识字1》为例,词串介绍了金秋十月,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水乡的秋天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在读中产生一种意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意境,我还将词语进行了扩充,许多四字词语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如“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江南水乡,烟波浩淼。夕阳西下,渔歌唱晚,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万家灯火,荷塘月色。”
我让学生结合曾经学习过的古诗、课文、儿歌等,由这10个词语深化开去:“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古诗,所以当学生发现词串中描绘的意境与许多古诗有关,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首首古诗信手拈来。
说起“江南水乡”,立刻有学生想到了曾经学习过的古诗《江南》,很多学生当即背诵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荷塘美景,拓展开去,大家想到关于荷花的很多古诗,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谈到“烟波”这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语,有位学生背诵了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帮助大家营造一种烟波浩淼的意境来理解。联系水中植物“芦苇”学生想到了上个学期学习到的课文《小池塘》中的比喻句:“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一个学生还打了个谜语:“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词串中描写秋天夜晚的景色,用了“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就有学生自然的想到了《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枫桥夜泊》中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舟夜书所见》中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通过古诗名句的背诵,学生将词串进行了深层次的、有人文情感的丰富,使得词串不只是词语的串联,更是一首包含着情感的小诗,一篇有意境的文章。这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词串的人文理解,闭上眼睛想象并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水乡。孩子们浮想联翩,对水乡充满了向往:一望无边的湖面烟波浩淼,水汽袅袅婷婷,像是给湖面穿上了了一件朦胧的纱衣,仿佛置身于瑶池仙境;金色的桂花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娓娓动听的歌声仿佛从天际飘来,时近时远;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水面,微风拂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满天的繁星闪烁着,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在词串、词语、短句、古诗的描述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金秋水乡那美丽生动的景色被充满立体感地勾勒出来,仿佛看着是一幅画,听着是一首歌,闻着就置身与芬芳甜美之中,闭上眼睛就可以切身体会到,如临其境。
15.冬天的韵味初三作文 篇十五
冬天像一个入侵者,借雪之力一场一场的袭来。飘飞的雪花,如片片梨花,纷纷扬扬,轻轻落满山林。松林静静地张开双臂,接纳雪花。不时有风丛林间穿过,松树不情愿的抖落一些雪花,云雾弥漫的山顶,浓绿的树影在云间时隐时现,洁白的雪花在林间轻轻飘舞,窃窃私语。一朵一朵,素素白白的雪,落满草地树枝。松叶羞涩地和雪花轻吻着,任雪花染白全身。小草匍匐着和雪花轻轻絮语,感谢雪被带来的温暖。
冬的寒冷如水,从山间流向平原,雪白色在天地之间弥漫,到处都是白银银的雪的世界。白雪覆盖大地、村庄、道路、树林也是银装束裹。北疆大地,在暖融融的厚厚的雪被下,渐渐的睡熟了。
茫茫雪野是踏雪好去处,邀上朋友一起来,厚厚的雪地里,那清晰的脚印,让人兴奋不已。再听听身后那清脆的踏雪声,才叫动听哩!纯净的雪野,白生生地,一丝一毫地净到你心里。你会忘却一切烦恼、嘈杂、功力、诱惑。敞开心扉,静静地躺在雪地里,用心与雪对话交流,心灵在雪感召下升华。你还可以在这圣洁的处女地里,大步而行,能不时回头看看自己前行的脚步,又是何等的惬意啊!最刺激的是朋友之间,互抛雪球,全身沾满雪,雪灌满脖颈,那份热闹,那份欢乐,那份清凉,让人难忘。等心静了,看看被自己践踏成一片狼藉的雪地。又黯然神伤,多美多纯的雪地呀,那种怜香惜玉的情感溢满心头缠绵许久。然而,美丽的雪野,依旧如少女般纯洁。
冬天的原野是动物们的天堂。野兔左顾右盼,轻盈跳跃,在雪地觅食。狐狸一走三停,狡黠地四处张望,找寻目标。野鸡挥动美丽的翅膀,飞飞停停,终于在苇丛找到同伴。一只鹰,静静地站在土包上,凝视着湛蓝的天空,蓄势待发。白雪在蓝天的映照下,愈发耀眼迷人。冬的旋律随西风飘扬在白云间,又随暖暖的`东阳洒在大地上。
冬雪覆盖的小屋,静静坐在冬日里,如痴痴守望冬天的老者,默默无声。小屋是我冬天的记忆,我在小屋的炉火边,唱着一首动听的歌。母亲在一旁纳鞋底。窗外雪花飘飘,屋内爱意暖暖。冬天在我的记忆里,美如爱情。凛冽的寒风,在松林摇旗呐喊。大有封冻万物之势。然而,有母亲温暖的呵护,寒风舞动的冬天,也变得如恋人般温柔可爱。
16.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十六
秋来了,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孩子们趁着秋来之时,走进公园,看着地上落下来的片片枫叶,用自己的小手一片片拾起,在手掌中捧成一座小山,再用力向空中抛洒,“哗哗”,树叶飘飘洒洒,像一场枫叶雨。公园的中心有一条澄碧的小河,人、椅、树、叶、云、小动物……都从河中倒映出来,河面有人们划着小船,每打一次桨,都夹带着秋天的韵味,散发出秋天的光影。这样美丽、幽雅的秋别有一番情趣。
果园也十分热闹。你看,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熟透的葡萄,个个如珍珠玛瑙般晶莹透亮。葡萄有紫的、有绿的,像珍珠、像翡翠……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梨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压弯了,好像吹口气就会断一样。高高的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果子,远远望去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一阵秋风吹过,“啪!”“啪!”熟透了的柿子掉到地上,与地上的枫叶,拥作一团,形成一幅绝美的油画。
秋天的稻田一片金黄,放眼望去,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秋天的雨更是甘甜,一滴滴落下,为秋冬作物的生长积蓄源泉。
秋是神奇的魔法师,它将焕然一新的世界呈现给我们,将丰收的喜悦、丰硕的果实给予我们。
17.掌握诵读技巧品尝古典韵味 篇十七
一.教师范读
老师的范读可以选取古典名著, 有感情地在课堂上范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 去学习人文礼仪, 陶冶情操, 净化生心灵,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 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有人说,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的一生是伴随着阅读不断丰富的,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民族文化遗产, 至真至纯至珍;母语经典书籍, 尽真尽善尽美”, 我们要用雅言浸润学生心田, 从骨子里长成中国人, 血液里奔腾的是华夏文明的血液。
二.学生初次诵读
学生的初次诵读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进行,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某一学生单独完成, 其作用在于校正字音、找准韵律, 让学生可以从自身感官功能出发, 形成进一步的审美期待。当学生完成这次诵读以后, 教师可以进行讲评: 《将进酒》是杂言古体诗, 它具有形式活泼自由的特点, 全篇杂以七言、三言、五言句式, 韵律复杂多变, 音节的分配大致是五言二三读, 七言四三读。在诗里面, 将、还、樽、馔等字需要特别留意其字音。当讲评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师生两次诵读, 画出各句的韵脚, 领悟音韵之后的隽永意味。
三.学生二次诵读
学生再次诵读时就应当读出诗意了, 而且, 在整体的韵律把握上应当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已经能够对诗词从文本到声音上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头脑里面已经可以产生大致的形象, 学生主体与诗意氛围逐步拉近, 语言的隔阂逐步消失, 最初对于古代文字那种陌生感与排斥感正在向欣赏的感觉靠拢。教师此时应当要求学生减缓诵读速度, 用适合自己的形式, 再参考书下注释随意诵读, 在此基础上了解诗意, 使头脑里面已经形成的景象更加具体化。接下来师生共同梳理诗词脉络。
《将进酒》一诗总共可以划分成四层, 第一层两次写了“君不见”, 这一排比句式先用黄河东流比喻人生只有一次, 又用黄河同人生做对比, 显现出生命之短暂, 给人一种巨大的感伤感。第二层却从悲凉转向乐观, 连续短句写出了诗人同朋友共饮之事, 同时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第三层由乐观转向激昂, 用酒后高歌的描写表达了无穷的自我信念。第四层由激昂转向狂狷, 情尚未尽而诗已了, 完全符合诗人那奔流畅快的感情诉求。迨至此时, 审美主体即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 在头脑里面描绘出黄河奔流、韶华易逝、把酒言欢等情景, 让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密。
四.学生三次诵读
在进行第三次诵读的时候, 教师需要注意使学生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诗情与诗气, 可以借用分组诵读的办法, 也可以借用个体分别诵读的办法, 在前两次诵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基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功能对古典诗词进行感悟, 并且能理性客观地对待与把握所接触的感性形象, 同时增加自身审美水平, 让文本物象在头脑中不断再造, 用以达到物我合一, 也就是文、人合一的境界。
按照《将进酒》一诗里面的内容来说, 可以进行如下方式的引导:首层采取慢调渐进的办法, 语气流畅舒缓。次层诵读则可以稍稍减缓速度, 但因为情绪变得热烈, 语调也应该稍稍抬高。面对接下来的几句话时, 语速可以再次加快, 音调更要逐句提升。特别读到连续的几个三字句的时候, 注意这应当是一个高潮。第三层前两句需要平缓且响亮, 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分析, 它的作用是放歌前的声明, 用来引起他人注意。接下来三句, 语气应当低沉平缓, 一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 声调才适宜慢慢升高。第四层, 语速更快、音调更高, 直到结尾达到高潮。
古典诗词的第三遍诵读,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忘掉自我, 敢于释放心中独特的感悟, 与诗人一同沉浸在或高昂激荡、或低徊沉吟的境界之中。
18.青花瓷的文化韵味 篇十八
小巧
品茶,最关键之处莫过于一个“品”字。“品”有三“口”,意在品茶时,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啜慢品。而非“一饮而尽”式的牛饮,因而在品饮器具的选择上就主要着眼于“小”、“巧”,这种器具在功夫茶中颇为常见。清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品武夷岩茶的器具,他品得非常仔细:“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恬情悦性……”“品”之妙处,不言而喻。
这组“四君子(梅兰竹菊)”杯,造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一反品茗杯“口大足小”的常態,消除并统一口、足的界限,使其成为较为规整的圆柱形,显得小巧玲珑。杯身所绘的青花腊梅、幽兰、修竹、淡菊,摇曳生姿,雅意非常,适于品芽叶嫩度高的茶品,如西湖龙井、银针白毫、君山银针、茉莉春毫等。文友、诗友、茶友雅集茶聚之时,各执一杯,啜茗赋诗,尘心洗尽兴难尽,欲辨忘言。
厚重
这组杯具,看起来就很有厚实感,不光光是杯身的厚度,还有杯型。从整体上看,整只杯子看起来有点像玉琮,呈简状,杯唇较厚且略微反口,杯足也较矮,渗透出一种古拙朴质之美。
不过,它们最惹眼的地方还是在于釉里红的纹饰。杯身上,朱砂红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亭亭玉立;淡墨的荷叶随风起舞。这些图案都近似于写意。技法自然飘逸,花、叶、莲蓬天成,线条、苔点不拘一格,颇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笔意,而留白处,空寂枯淡,更是能让人心领神会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此类茶具宜用于品味禅茶,僧人、居士、道人、文士等。择一幽僻之处,盘腿叠坐于蒲团,燃香瀹茗,息心止念,可臻于禅悟之境。
用此杯品茶,亦不宜超过三人,正所谓“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明·陈继儒《茶话》)。一人,焚香夜坐,静参独品漫饮之妙;二人,浅斟低酌,颇得推杯换盏之趣;三人,品茗谈笑,饶有“一杯清茶,喜相逢”的之兴。
修长
大容量的杯具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如开茶话时,一人面前摆一杯茶;家庭生活中,手捧一杯茶,看书读报;企业公司有客来访时,接待人员泡好一杯茶奉上……这些都属于生活茶事。因此,所使用的器具都比较简单,器型也比较单一,如玻璃杯、马克杯等等。从实用的角度上看,生活茶具与茶最原初的本性是非常契合的,即它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尽管如此,有心的爰茶人还是可以把普普通通的日常茶具变得雅致且富有韵味。
觚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饮酒器与礼器,呈细长身的圆筒状,喇叭形侈口,细腰。这两只修长的青花瓷杯,其器型便是模仿觚而制,确切地说,它们是觚的上半截。因为圈足并无外撇,而是略小于杯身。第二种修长器型的杯具则略有不同,敛口,无圈足,杯口略大于杯底,呈水桶状。另外,再一种同类的器型则与上述二种相反,杯腹稍稍鼓起,越往杯底越窄,并且在杯口处还有一个倒三角的缺口。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与公道杯类似,便于饮者啜吸茶汤。再看纹饰,多为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花鸟,如荷塘、林鸟等,笔画亦多以兼工带写为主,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
【女人的韵味】推荐阅读:
爱情文艺韵味的句子10-21
让语文回归本真,绽放语文韵味11-06
精致的女人需知道 做个精致的女人08-01
女人出轨的表现08-03
我的女人诗歌11-07
赞美女人的话11-1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06-29
形容女人文艺的词语07-08
聪明的女人激励男人07-13
女人成功的顶级秘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