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读励志故事心得体会 篇一
读励志故事的感想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了我:做事情要有恒心才能成功;有《悬梁刺股》讲古人抓紧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的故事;还有少年李白《铁柞磨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需下功夫;但有一个《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的感受最深。小时候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读书到天暗下来就只好收起书本。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墙角发出一道光,他想如果把缝扩大一些不就能看书了吗?于是,匡衡就扩大了墙上的洞,果然可以看书了。于是匡衡就在白天晚上不停的看书,家里没钱买书,就向人家借了一些书来看,看完了就再向别人借书来看。在匡衡的努力下,他终于成了一位有名的经济学家。
读了这篇故事,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习条件:在学校里有明亮的教室,有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关心我,学习用品、书本只要我需要马上就会买来。我想:古人匡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在勤奋学习,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那更加要努力学习了!许多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坚持和辛勤劳动。励志故事使我懂得了要做好任何一件事,只要刻苦努力,长期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也使我懂得了爱看书爱学习,长大了才有大成就。
2.每天读点励志好故事 篇二
回到加拿大,他对厨艺的兴趣已经日渐浓厚。对于做菜的热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只有谈恋爱才能找到相同的感觉”。大学时如愿进入加拿大L.C.大学读法式料理专业,他白天上课,晚上到各个餐厅打工,和形形色色的厨师交朋友。
期间,他偶遇加拿大名厨Susur Lee,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位名厨讲起他青年时候学艺的故事,他告诉郑永骏,要成为大厨,不能光从书本上学习,要多出去走走,到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菜系风格,然后把这些变为自己的经验,用不一样的方式创新出风格。
那一刻,郑永骏少年时看过《丁丁历险记》后渴望周游世界的梦复活了。他决定出去旅行,找寻自己的厨师故事。作为环球远行的第一站,他选择了澳大利亚,带着一只几十斤的大包,里面不是日常用品,而是重达6公斤的一套菜刀,几公斤的菜谱和一块滑板。他觉得有了这三件宝,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悉尼东北部的Cairns城,郑永骏品尝到了澳洲的特色饮食——袋鼠肉和鳄鱼肉,这让他无比兴奋。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食物的性味和营养成分,他经常逛当地的市场,与小贩聊植物的种植特点与营养成分。一次,他还特地来到一家橘园打工,帮农民种橘子,熟知了栽培特点和食物属性后,他得出了当地食物最佳的烹饪方案。
有一天,郑永骏在途中遇到同样旅行的雕木头的手工艺人,他们到处拜师访友,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直接去,找当地的木雕师傅一起做东西,不用给他们钱,只要给他们吃住就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离开,再去下一个地方拜师。
郑永骏被这种传统的修炼手艺的方式触动,觉得自己可以用类似的方式锻炼厨艺。事实上,踏上旅程后,他发现“厨师”是颇受欢迎的旅伴。在路上,只要他说自己是厨师,很容易搭到顺风车。人们也愿意留宿他,因为郑永骏会帮他们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只要在旁边打打下手买菜洗碗就行。
以厨艺换免费搭车和食宿,郑永骏很享受这种旅行方式。他跟众多背包客相同的是:以能省则省的原则,不仅要游历更多的地方,还要拥有深度的旅行体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行囊里装着秘制的调料和刀具,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想方设法走进当地人家的厨房,学到主人的独门好菜。作为交换,他也会奉上几道自己的拿手菜。他把这种做法称作“借厨房”。
通过“借厨房”,郑永骏一路走过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中国。他遇见过很有经验的老厨师,对他倾囊相授;也遇见过热情的旅游同好,和他一起寻访美食。
为了学习如何灌制腊肠,他曾千里跋涉,来到广西的一个小山村。制作腊肠的老师傅告诉他,腊肠虽然普通,但想要做得好吃,不仅材料要精挑细选,对刀工、填装、风干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用细致的刀工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均匀切碎,灌进最新鲜的肠衣,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调味。
类似这样看着简单的食物,制作过程都是很严格的,“错一点点都会影响口感”,这个远道而来的小伙子深有感触。几年下来,他收获多多。他在老挝学会了竹筒菜,在越南海边亲自下海捞过扇贝和龙虾,在西藏品尝过酥油茶和牦牛肉干,还亲眼看过天葬。
不过,不是每一次“借厨房”都能如愿以偿,尤其在向厨师同行提出学厨的请求时,接连被拒也是常有的事。作为同行,郑永骏对此表示非常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自学成才,仔细品尝这些厨师的菜品,然后自己推测制作手法。
4年前郑永骏才到中国生活。很早之前他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中国开一家餐厅,让父母不再劳累。
在广西,每天早晨,郑永骏都要去菜市场转转,看看各个摊位上热闹非凡的景象。切肉的师傅刀法又狠又准,砸白果壳的大叔力道精准,杀鱼的大妈身手麻利,这一切都让人惊叹不已。而且,他们几乎都能言善道且热情善良,在得知郑永骏的来意之后,便不断为他推荐各种各样的当地食材和菜式。郑永骏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此行的第一个老师——刘阿姨。她是地地道道的桂林人,这一天正准备买白果给刚生了宝宝的女儿做一道猪肚白果汤。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后,她就答应了郑永骏第二天上门学艺的请求。
这正是郑永骏所期待的旅行:在最当令的季节,到最盛放的产地,从街边市集到田间地头,不仅去挖掘食材的原味记忆,更要寻找平凡食物背后的有趣细节和故事。他的这种旅行理念让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的制片人很赞赏,在一次偶遇之后,他获得了主持《谁借我厨房》的机会。自节目播出以来,郑永骏有了不少的关注者,网友留言说:“看你的《谁借我厨房》,我感到整个大自然都是你的!”
在北京,郑永骏圆了自己开餐厅的梦。每次旅行回来,郑永骏就把沿途学会的美食放入菜单。于是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就集中在了这百十平米的餐厅中,中国的、外国的、各个肤色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再加上餐厅共有四个房间,郑永骏便把自己的第一间餐厅命名为“肆角餐吧”。正如当初Susur Lee大厨对他的建议一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借厨学艺,加之吸收、融合、创新,郑永骏创造出了蕴含多元文化的美食佳酿。
除了做节目、开餐厅,郑永骏一直在和几个朋友计划拍一部美食纪录片,沿着三条丝绸之路的路线,从中国到意大利,拍下一路的饮食变化,试着追溯意大利面、披萨等食物的起源,找寻中意两国美食之间的联系。
3.读励志故事心得体会 篇三
大概从杨逸远正式离开我和妈妈那一天算起吧。杨逸远是我的父亲,只是自从记事起,我从来没有喊过他。我想,我对杨逸远全部的情感,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一个源于血缘和基因、植在血与骨头里的字——恨。
杨逸远在我读小学时与他的初恋情人重逢,从此他就没有在夜里回过这个家了。
那是个寒冬的夜晚,我已经睡下了。模糊中听见敲门声,然后是妈妈与谁在客厅说话的声音。我本能地警醒,蹑手蹑脚地从卧室门背后往外看,居然是杨逸远。
杨逸远说:“求你了。”
妈妈沉默了很久才开口:“已经有几年你都没提过离婚的事,怎么又突然提起?你和我说实话,也许我会考虑。”
这次轮到杨逸远沉默了,空气沉重得凝固了一般,终于他长长叹息:“她怀孕了,她已经快40岁了,这是她最后的机会。”
一周后,晚饭时妈妈突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我说:“我和你爸爸离婚了。这样也好,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大人了,是这个家的男人。”
我没有如妈妈所愿变成她期待的坚强成熟模样,恰恰相反,我由一个公认的乖孩子突然间变成了叛逆少年。厌倦学习,厌倦回家,甚至厌倦有思想。唯一还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玩网络游戏。那年我读高一,15岁。
在妈妈眼里,原先的我懂礼貌、懂事,帮她做家务,认真学习,这简直就是她赖以活下去的全部依靠与希望。可现在呢?
妈妈哭着追问我:“你到底怎么了?”我想了想回答她:“没什么,青春期吧。”
死也改变不了的事情
杨逸远听说了我的事。离婚后,他由每月上门送生活费变成了直接往银行卡里存钱。我明确地告诉过妈妈,我不想再见到“那个人”。
所以,当我在学校大门口看见杨逸远凝重地注视我时,我满脸冷漠,视而不见地从他面前走过。杨逸远常常来,但没有主动开口说话,我用眼角的余光能看到他的表情在发生着变化。由开始做长者状想训斥教育我,变成了愤怒,后来是焦躁不安,再到后来就变成了压抑着的悲凉。
大爆发的时刻来了。那天高一期末考试成绩单出来了,妈妈被学校通知建议我留级。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我做好了思想准备,坐在客厅里等妈妈从学校回来后大哭一场,大骂一次,甚至动手打我。
推门进来的却是杨逸远。第一句话居然是那么耳熟:“求你了。”
我把玩着他的表情:“大教授的儿子被要求留级,觉得面子丢光了吧。”
杨逸远拳头握紧了,额头上青筋凸起。我可不怕他,我已经和他差不多高,虽然单薄了点儿,但我自信力气不会输给他。
杨逸远握着的手居然慢慢松开了。他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转身往门外走,走到门口又回头说:“在你眼里我怎么不堪都不要紧,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女人自始至终都在爱我,她们爱我是因为我优秀。我的无能只在于我没能处理好和她们两人的关系。但是你看看你,你连我的一半都没有,你考得上我当年考上的大学吗?将来会有女孩子爱你吗?所以,现在不是你不想认我当父亲,而是我根本都不想认你这个儿子。”
他摔门而去。我的狂乱青春期莫名其妙地提前结束。
两年后,我以高出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考入杨逸远的母校。报到那天,杨逸远来了。
不等他张嘴,我冷冷地开口了,那是我考虑了几天专门说给他听的话:“不要表功,不要说我是因为受了你的激将法才好好学习,终于考上大学的。你错了。我考上大学是为了长大到跟你没关系。我18岁了,从今天开始,我和妈妈都不再需要你一分钱,我会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请你以后不要来打扰我们。”
杨逸远痛苦地闭了闭眼睛,留下一个存折走了,背影蹒跚,脚步散乱。
我撕掉了存折。
大学期间,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课余还打了两份工。我的状态只能用“拼命”一词来形容,虽然十分劳累但我没有后悔。
然而,我的身体却日渐不适。那都是些说不出口的症状:比如自我感觉尿频尿急,但到厕所却又没有了便意。没有女朋友,却时时觉得身体发虚,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我坐立不安,居然跟杨逸远当年一样膝盖和手脚震颤,无法自控。
妈妈带我上医院检查。看看四周,肾病专科少有我这样年轻的小伙子,我几乎羞愧得想要逃出医院了。我躲在医院外花园草地上,妈妈拿着结果出来了,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担忧。我的心紧了又紧,她说:“还好,不是身体器官的问题。医生说,大概是心理疾病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不过,你爸爸说,心理疾病导致的问题更难治愈。”
我一听就冒火:“我生病你告诉那个人干什么?”
妈妈的嘴哆嗦了几下,却没说出来。
不过,我很快就明白妈妈的苦心了,因为找心理医生治疗实在是件太过昂贵的事情,一小时
200元。
好在给我治疗的这位博士挺可亲的,他很快就确诊了我的病情——焦虑症,并因焦虑情绪导致尿频、尿急、虚脱等诸多躯体化症状。他说,病的起源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关,焦虑很多时候缘于负疚、自责等负面情绪。
我的脑海里蓦然出现了杨逸远留给我的那个背影。
我把血和骨头还给你
如果那位心理学博士说的是正确的话,他的意思是我的身体疾病缘于心理焦虑,而我的焦虑情绪是因为潜意识里我因为自己对杨逸远的态度感到内疚。如果能够消除这种亏欠感,焦虑会消失,身体也会健康起来。
没想到,我很快就面临一个可以彻底消除我愧疚感的机会。杨逸远病了,而且不是小病,是尿毒症,根治的方法只有一种——换肾。
谁捐肾给他?他,孤家寡人一个。据说他的初恋情人,不,应该称他现在的妻子倒是情愿,可惜配型不成功。
这个消息是妈妈告诉我的,我敏感地盯着她的眼睛看:“妈,你也准备去给他捐肾?”
妈妈不说话,只是看着我,目光海一样深不可测,我看不清。我的心一疼,脱口而出:“你别,你应该恨他才对呀。就算要捐,也应该是我去。”
妈妈的眼睛里闪过惊喜:“是吗?你愿意去吗?”
是的,是惊喜。我的心情极其复杂,妈妈到现在还爱着那个负心的男人,甚至超过心疼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
手术前,躺在另一张手术床上的杨逸远就在我身边,他轻声地唤我“儿子”,声音是老人般的哽咽。我的心一时酸痛得不行,眼睛胀得疼,但我忍住了,将头转向另一边,没有看他。
我告诉自己,我是在还债,哪吒一样地将骨与血都还给这个给了我骨与血的男人。从此,我将轻松了,自由了,解脱了。
博士的心理分析的确非常精准,手术后,虽然我失去了一个肾,却明显感觉自己身体好起来了,那些困扰我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甚至消失了。当然,这与我没有住校,每天住在家里由妈妈调养我的身体有关。另外,博士开的治疗焦虑症的药我也在继续吃。
毕业这年,我顺利地应聘到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工作第一天,单位组织新人体检。
B超间,医生沉吟了一会儿问我:“你做过肾移植手术?”
我“嗯”了一声。医生笑了笑:“看来你病情恢复得很好,抗排斥药物也不需要吃太多,移植到你身上的这个肾与你的身体机能非常协调,应该是血缘关系的供肾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医院的。
回到家里,我打开妈妈藏在床头的皮箱,里面是一大沓药瓶标签,原来每次妈妈都将抗排斥药的商标撕下,换上抗焦虑的药物商标。我还发现了一张手术协议书,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却关系到两年前我的那次手术。
协议书上说明,杨逸远自愿提供自己的一个健康肾供给——他的儿子。下面是他的签名,我的名字却是由妈妈代签的。
突然就泪流满面。
4.读雷锋故事心得体会 篇四
“我去抚顺看儿子,在这把火车票弄丢了,可火车马上就要到了,身上带的钱又不够再买一张车票。”大娘焦急地说。
雷锋听了,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己的津贴费帮这位大娘买了一张火车票,然后一边扶大娘上火车一边说:“您和我同路,到了抚顺,我帮您找儿子!”大娘听了,对雷锋感激不尽。车上,雷锋一直向大娘询问他儿子的事;下车后,雷锋又费了几经周折才帮大娘找到儿子。
雷锋是多么勤俭节约。雷锋有一个用破木板钉成的小箱子,里面装着一些大大小小的螺丝钉。大家都非常疑惑:一些螺丝钉有什么用?雷锋笑着说:“一颗螺丝钉虽小、不起眼,但机器少了它就是废铜烂铁了。”听了雷锋的话,大家恍然大悟。雷锋的袜子是补了又补但还是不肯扔;雷锋买的香皂都是到过年时才拿出来用一次,平常都是用肥皂洗脸;雷锋的津贴费有一些必须开支,只留少量的钱买一些书籍,剩下的全部存入银行,从不乱花。
雷锋是多么谦虚好学。一天休假日的晚上,同志们都出去了,只有雷锋还在家中看书。指导员从营部回来,关心地对雷锋说:“小雷呀,都快到半夜了,早点睡吧!”说着,指导员就上了床,很快就睡着了。一觉醒来,见室内还亮着灯。一瞅,雷锋还在原位一动不动地看书。
5.读《雷锋的故事》心得体会 篇五
3月5日又是一个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关于雷锋故事的书籍已很多,每个人都应该有阅读过,因为上学时期的教科书上这是必有的文章,我也曾经读过不少关于雷锋同志事迹的书籍,但说实在的现在基本记不起书中的内容和细节了,借着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心中荡起了重温雷锋精神事迹的热情,终于重新又认真阅读起《雷锋的故事》这本书。
《雷锋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雷锋小时候受了很多苦,是共产党救了他,让他有了饭吃,有了书读。雷锋非常感谢共产党救了他。因为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所以他就一直把共产党当成自己的父母来看。雷锋长大了以后当了兵,仅管他非常忙,但是他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看书、学习。雷锋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其中他在日记里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特别爱做好事,有一句话说的好“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是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雷锋牺牲了。他再也听不到他亲爱的战友们焦急地呼喊声了。雷锋那年才22岁。雷锋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毛主席还为提了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每年的3月5日订为雷锋同志纪念日。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这就是雷锋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不也正是我司不断倡导和学习的精神,每年我司党支部、团委都有在3月5日组织公司职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大家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建设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就象雷锋同志那样,只要处处为大家着想,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社会着想,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6.读雷锋故事的心得体会 篇六
3月5日是学雷锋日,在这一天我决定做一件好事,那就是:打扫楼道。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也要认真完成。上午8:00我准时拿着扫帚、簸箕上了顶楼,准备从上往下打扫。平时不怎么打扫卫生的我,扫起地来慢得像蜗牛爬,扫了半小时,却只扫了两层楼。中途妈妈上来看我扫了多少地方,我无奈的告诉她:“只扫了两层楼。”妈妈对我说:“不要着急,我来教你。”妈妈拿起扫帚说:“像这样,退一步扫一步。要把扶手下面这些边角的缝隙扫扫干净,通常这里有烟头。”我照着妈妈的方法把扫帚竖着伸进了缝隙里,利用底下的碎毛,果然扫出了不少烟头、纸屑。有了这些“战利品”我扫得更起劲了。在打扫中我还遇到了一位阿姨,这位阿姨牵着两条小狗好奇地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我如实回答:“我在清扫楼道。”阿姨听了笑眯眯的说:“小朋友们要是都能像你一样从小学习雷锋,多做好事,那多好呀。”我听了阿姨的夸奖,尽管是满头大汗,但心里喜滋滋的。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在如今的社会上,尽管有人因为工作的繁忙丢掉了助人为乐这一可贵精神,但是发生许许多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说明雷锋精神仍在发扬光大。这些可敬的人是在为社会服务,也是在为我们服务。
我决心要向他们学习,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3月5日是学雷锋日,在这一天我决定做一件好事,那就是:打扫楼道。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也要认真完成。上午8:00我准时拿着扫帚、簸箕上了顶楼,准备从上往下打扫。平时不怎么打扫卫生的我,扫起地来慢得像蜗牛爬,扫了半小时,却只扫了两层楼。中途妈妈上来看我扫了多少地方,我无奈的告诉她:“只扫了两层楼。”妈妈对我说:“不要着急,我来教你。”妈妈拿起扫帚说:“像这样,退一步扫一步。要把扶手下面这些边角的缝隙扫扫干净,通常这里有烟头。”我照着妈妈的方法把扫帚竖着伸进了缝隙里,利用底下的碎毛,果然扫出了不少烟头、纸屑。有了这些“战利品”我扫得更起劲了。在打扫中我还遇到了一位阿姨,这位阿姨牵着两条小狗好奇地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我如实回答:“我在清扫楼道。”阿姨听了笑眯眯的说:“小朋友们要是都能像你一样从小学习雷锋,多做好事,那多好呀。”我听了阿姨的夸奖,尽管是满头大汗,但心里喜滋滋的。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在如今的社会上,尽管有人因为工作的繁忙丢掉了助人为乐这一可贵精神,但是发生许许多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说明雷锋精神仍在发扬光大。这些可敬的人是在为社会服务,也是在为我们服务。
7.职场励志心得体会短故事 篇七
男孩终于考上了大学。躺在铺上,他美滋滋谋划,业余时间打点工,争取在四年后毕业时挣够钱买辆奥拓。
然后,他听到下铺同学在电话里一句话实现了他的愿望:“爸,让司机把我的车开宿舍楼下吧。。。。。。”
这时候,这个男孩子才意识到,与他近在咫尺的地方,还有一个他遥不可及的世界。
生活的艰难,不过是刚刚拉开序幕。
王思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感谢老天让我选择的easy模式。小王确实应该感谢老天,因为老天给更多人的是diffculty。
生下来手无寸金,活下来拼尽全力。
那些出身easy的人,可以在应聘的时候对996果断说不;
8.职场励志心得体会短故事 篇八
这让很多考研的小伙伴羡慕不已,好像表妹的考研之路特别顺遂,轻轻松松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如果不是跟表妹一起生活了几天,我也认为她是因为学习能力强,脑子灵活,才这么容易通过考试的。
表妹在月子期间就没间断过学习,婆婆说看书伤眼睛,不让她看,她就用听的,不是听英语,就是听专业课,手机上的学习软件从来没摁过暂停键。
出了月子,她就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哄娃的时候听讲座,等娃睡了赶紧做习题,就连给孩子喂奶的时间,都用来默背提纲,所有的碎片时间,都没有放过。
表妹说,自己的考研是咬着牙扛过来的。中间很多次想过撂挑子不考了,可是想想,放弃了还要重复之前的不甘,就继续下来了。
煎熬是痛苦的,可是熬过去,就会一身轻松,实现人生自由;放弃的那一刻也是轻松的,但是此后也只能羡慕着别人的成功。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9.关于职场励志心得体会故事 篇九
春明,我的第二任上司,与老卢不同,他是个如邻家哥哥一般亲切的人。
我从没见他发过脾气,当我们在各地被客户折磨得死去活来时,他一次次奔赴现场支持,与客户斡旋,打通内部隔阂,确保客户满意度及项目执行。
每次来,都是热情满满,令人如沐春风。
印象中,春明总是慢悠悠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工作无非为了生活,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他始终对整个部门践行这句话。但凡任何人有事,就算他自己往上顶甚至不惜得罪客户,也会优先顾及下属利益,让我们离岗先处理好自己的私事。
没有人能料到,就是这样一个人,的五一期间,竟从公司顶楼天台跃下,没留任何只字片语。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第一眼看到公司群发的通知邮件时,内心的惊愕与茫然,还有久久的不肯置信。
因工作压力而轻生的事情并不鲜见,可,怎么能发生在春明身上?怎么能?!
他本是我们所有人心中,至为温暖又阳光的存在;他明明一再和我们说,工作无非为了生活,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所谓take it easy,原来只是对别人说的么?你自己为何扛了所有不能承受的压力,最终还钻了牛角尖?
若干年后,当我自己也开始管理团队,及至现在创业做了老板,才渐渐明白:孤独本是管理者必然的宿命,那些压力与隐忧,确实永远没办法跟下属坦诚分享。
骗下属,是管理艺术;但骗自己,是挽回信心,继续直面生活的艰辛与暴击啊。
春明,你这个骗子。
我多希望你能继续骗我们,骗你自己。可你……却不肯了。
10.职场励志心得体会故事 篇十
很多人觉得作为下属员工,工作能力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
但其实不然。
一个明智的老板,在选人时往往是把态度放在能力之前的。
能力再厉害的员工,如果难以被管理,成天出事情,即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被重用。
因为一个能力牛逼的员工,他心里对老板的要求肯定会高。
他会认为能管住自己的人,起码专业能力上不输给自己,还要有大将胸怀,给自己足够的成长空间,最后还得时不时收到嘉奖和表扬,个人荣誉感也不能少。
能做到以上这些的老板凤毛麟角。
因为老板也是人,也会有短板。
可能员工只需要一项能力特别突出,就能在公司站稳脚跟,但老板为了驾驭住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更多的能力来做支持。
我有一个在上市公司做部门总监的朋友,告诉我自己手下有一个刚来没多久的新人特别厉害,接连帮公司搞定了几个大订单。
但时间一久这个新人渐渐有点恃才傲物,觉得其他同事都不如自己,和大家相处开始变得不那么融洽。
比如和同事开会时,他会不等别人说完就打断说应该怎么怎么做;
或者在一场团队脑暴会议上,完全不给其他人发言的机会,滔滔不绝讲个没完。
当其他同事发表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往往会说:
“这都是来自我成功的经验,你有吗?”
对我朋友而言,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情况。
他既要平复好其他员工的情绪,也要小心翼翼“呵护”这个人才。
我能够想象到的是,如果这个员工依然保持这样的态度去工作,无论他多厉害,最后一定会离开。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靠一个人做起来的。
最后,一定都是团队的力量。
一个100分的人,比不上一群80分的人。
为了一个100分的人,得罪其他更多人,权衡利弊下来一定不值得。
职场是一个高度依靠团队协作的地方。
如果说“能力”是让自己站稳脚跟的硬实力,那么“态度”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扩散甚至升级的软实力。
能力只用通过短暂的摸索和实践就能获得,可态度却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修行。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样的态度老板会喜欢呢?
三个基本点:做事情的态度,做人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态度。
做事情的态度
用一句话概括:即使你不会,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
普通的员工具备现成的能力,厉害的员工具备未来的能力。这个未来,指的就是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因为公司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尤其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替代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的。
就拿我所在的广告营销行业来说,每隔半年就有新概念新技术新平台出现。
去年还在流行的短视频,今年全变成Vlog;
过去如火如荼的线下快闪店,如今演变成各种品牌体验展;
双微一抖已经不新鲜,新平台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些东西都不难,但你会不会主动去了解,主动去研究,主动去掌握?
前百度的COO陆奇,谈到如今的人才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趋势:
整体的需求由原来的技能驱动型人才,越来越往知识和创新驱动型人才转移。所以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创造新的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一个连老板都要不停学习不停前进的时代,作为员工,这种态度就变得更加重要。所谓今天不会不要紧,但明天你一定要会。
做人的态度
用七个字概括:自信而不忘谦卑。
自信的人很多,但自信同时还保持谦卑的人很少。
自信久的人会有一种惯性,名副其实的自信容易变成一种盲目的自信,而谦卑就是把它拉回来的力量。
面对自己了解的东西,坚持立场,不做墙头草;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东西,懂得倾听,不下妄断,回去研究,回来探讨。
做到这些,容易为自己积攒良好的口碑,老板也会欣赏你。
团队合作的态度
用一个词概括:善于激发。
前面我说过,作为老板,他一定看的是大盘面。
他会看一个员工,在团队中是否能够串联起其他人一同高效协作。
比如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会摘取其他成功的案例来给大家作为参考;
比如会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大家避免重复劳动;
又或者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不断用举例子的形式来刺激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