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2024-08-09

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精选12篇)

1.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一

概述

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按敏感级别和业务类型,可划分为:涉密机要专网、电子政务专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外网是为市民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和网上服务场所的媒体,直接同因特网连接;政务专网上运行关键的政务应用,是为公务员提供协同办公、信息传输交互和业务数据处理的网络平台;涉密机要专网与电子政务专网实行物理隔离、与政府外网实行物理隔离。

2安全建设内容

为了保障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需要为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选择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认证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中实施信息安全工程,保证电子政务三大网络的安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技术和运行体系、系统安全服务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作为一个过程去考虑、设计、实现、执行。只有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行为,形成一个动态的安全过程,才能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它包括:安全方针、安全组织、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的安全、通信与运行的管理操作过程与职责、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业务连续性管理、遵循性与法律要求的一致性。

4技术和运行

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人、技术和运行三部分,其中技术体系包括保卫主机与应用系统、保卫边界、保卫网络和基础设施以及支持性基础设施等部分。

4.1局域网主机与应用系统安全

局域网主机与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比较复杂,数据的计算、交换、存储和调用都是在局域网中进行的,黑客和不法分子常使用的破坏行为就是攻击局域网。局域网环境保护所关注的问题是:在用户进入、离开或驻留于用户终端与服务器的情况下,采用信息保障技术保护其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与机密性。

4.1.1主机防护

主机保护与监控系统用于保护电子政务内部局域网用户的主机,针对连接到Internet上的个人主机易受外部黑客和内部成员攻击的特性,提供对个人主机操作(文件、注册表、网络通讯、拨号网络等方面)的实时监测,有效保障个人主机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1.2非法外联监控

物理隔离网内经常出现私自拨号等非法上网行为,导致物理隔离措施形同虚设,泄密、非法入侵事件时有发生。就需要拨号监控系统可以实时地对这些行为进行监控与报警,并记录操作者的主机名、主机Ip以及拨号时间。

4.2边界安全

保卫边界的目的就是要对流入、流出边界的数据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包括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器、局域网上的病毒检测器等。综合应用以构成完整的动态防御体系,从而对边界内的各类系统提供保护。

4.2.1入侵检测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位于有敏感数据需要保护的网络上,通过实时侦听网络数据流,寻找网络违规模式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当发现网络违规行为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时,网络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反应,包括实时报警、事件登录,或执行用户自定义的安全策略等。网络监控系统可以部署在网络中存在安全风险的地方。天阗黑客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是启明星辰信息技术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了公安部、人民解放军、国家保密局、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的权威评测。产品包括基本型、多级分布型、大规模高速千兆型、主机(ForSolairs,ForWIN,ForAIX)六种适用于不同网络环境的系统。

4.2.2脆弱性检查

网络漏洞扫描系统能够测试和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并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包括网络模拟攻击,漏洞检测,报告服务进程,提取对象信息,以及评测风险,提供安全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功能,帮助用户控制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发现安全隐患。

4.2.3网络防毒

网络防病毒系统加强对服务器进行保护,提供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免疫和对抗能力。在客户端的主机也安装防病毒软件,将病毒在本地清除而不至于扩散到其他主机或服务器。再加上防病毒制度与措施,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毒体系。

4.3网络与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电子政务系统,广域网络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相关基础设施必须受到更深层次的保护。保卫电子政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总的策略是,使用安全性较高的专线和密码技术来传输系统网络节点之间的机密数据,加密方式采用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算法。

4.4支撑基础设施

4.4.1应急响应

设立安全应急小组目的在于:对于网络中的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地响应;减少业务停顿的时间;避免非法入侵对数据破坏;避免主页被黑造成影响;对于已经破坏的数据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恢复;通过培训提高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追踪非法入侵人员。

4.4.2灾难恢复

灾难恢复是在发生计算机系统灾难后,可利用在本地或远离灾难现场的地方的备份系统重新组织系统运行和恢复业务的过程。灾难恢复的目标是: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使电子政务数据损失最少、甚至没有数据损失;快速恢复工作,使业务停顿时间最短,甚至不中断业务。

4.4.3系统备份

建立备份系统的主要目标:避免由于各种情况造成的网络、数据、系统的不可用给网络中运行的业务造成影响,一旦灾难发生,可以通过该系统为网络的恢复提供有力的保证。备份措施要保证主要线路、关键设备、重要数据、重要系统等

2.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思路

电子政务是政府为优化工作结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突破各种限制, 建立的一个高效政府运作模式, 主要是为向社会公众提高更为优质的服务。海事系统是国家为安全管理水上事务建立的部门, 海事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相关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海事部门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我国海事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晚, 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需要不断完善。

1 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1.1 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的特点

1.1.1 服务性

服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 船员利用相关设备接入互联网, 获取相关海事信息服务, 海事部门通过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向相关对象提供服务。

1.1.2 互动性

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各个部门之间, 包括海事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间及海事部门上下级间通过信息化渠道进行交流和沟通。

1.1.3 高效性和节约性

海事电子政务通过内部系统进行传送, 简化了很多环节, 避免不必要的纸张浪费和人力资源消耗, 传送速度加快, 有利于提高海事部门的工作效率。

1.2 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近年来, 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发展较为迅速,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 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风险与挑战并存。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建立水上安全监督管理系统

海事部门已建立从交通运输部到执法站点的网络, 依托海事专网建立海事中心业务应用系统, 有比较成熟的船舶动态管理和海事收费管理, 并形成核心技术。

1.2.2 建立政务服务网站

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我国大部分海事部门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 及时向公众提供各种相关信息, 实行政务公开。

1.2.3 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一些海事机构建立水运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服务效率。

1.2.4 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

全国各级海事部门的日常办公都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 大幅降低了办公成本。

1.2.5 流程设计更加成熟

我国海事部门根据业务管理特点, 进行相对成熟的流程设计。

1.3 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江苏省为例

1.3.1 信息化程度不高, 相关技术不成熟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江苏省海事系统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但与其他省市相比, 江苏省海事系统电子建设的整体水平一般, 缺乏核心技术, 电子政务应用较少。

1.3.2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江苏省水路交通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对电子政务投入不足。就适应水运现代化的要求来说, 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县级以下单位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比较落后, 人才分布差异较大。

1.3.3 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江苏省已经建立了多个水运业务应用系统, 但各级海事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自成体系, 缺乏沟通, 业务数据格式和来源不统一, 给信息使用造成阻碍。信息资源的应用成果没有在全省推广, 形成“部门化”现象, 降低资源利用效率。

1.3.4 公众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注重静态信息服务, 缺乏水情预报、水上交通等相关动态信息, 且提供的信息服务比较单一, 缺乏与公众的互动。

2 加强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思路

第一, 做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力度, 整合数据资源, 优化海事专网;加强港口监管的信息化建设, 强化港口监管, 强化港口安保;加强中心业务软件开发。

第二, 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可以采用光纤接入的方式替代现有的接入方式, 满足数据传输量大的需求。

第三, 统一管理水运资源数据。建立省级海事数据中心, 承担全省的水路运输信息的存储, 方便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第四, 建设海事系统政务应用支撑平台, 为海事系统电子政务提供技术支持。建设的应用平台包括视频监控、港口地理信息和移动执法等, 提高建设成果的利用效率。

第五, 做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的保障工作。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加快推广电子政务的实施标准, 加强人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

3 结语

海事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水运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推动我国海事系统电子政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磊.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 2011.

[2]周阳.合肥市水运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0) .

[3]林新宇.福建海事局电子政务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3 (34) .

3.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安全 防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1电子政务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现状

在全球信息化形势下,电子政务在扩大民主参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等方面的具有显著的作用。为了加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进而加大各国信息公开力度,所以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政府,使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推动世界各国政务协同合作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信息化程度最高和最早发展电子政务的国家是美国,多达10 000种申请服务项目在国家网站上推出;2005年在所有的英国政府服务领域均能实现上网,英国政府服务的所有区域,均在2005年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服务。日本政府也在2000年3月正式启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这一工程在很大程度是加速了日本政府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属于后来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和法国的网络覆盖率为32%,瑞典的网络覆盖率达到34%。

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社会转型的一种趋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一种新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利与弊都在一念之间。但在电子政务网络被大力发展的同时,各国政府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层出不穷的多种网络安全现状:(1)外网准入控制系统不够完善:非法分子通常就是通过管理漏洞对系统发起攻击,而这些攻击的渠道又多半是外网。所以,要实时关注外网动态,并及时有效的对出现的漏洞进行更新和维护。(2)由于内网具有较强的机密性,所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其安全控制,但其准入行为审计过程中,准入标准没有规范化,导致系统文件缺失,从而方便了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3)缺失网络操作行为管理:因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违规操作和不安全操作等行为无法按照网络内部的要求,来对网络数据进行正确操作,实行有效管理。

目前主要有下列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威胁:(1)非法攻击并入侵电子政务网络接口:互联网仍是电子政务面向公众的网络基础,因此仍然会存在非法分子利用外网、专网的服务器接口进行非法入侵的风险。非法分子经常通过业务系统拒绝服务等方式进行攻击,并依靠猜测来获取其他内部主机的服务访问权限。(2)攻击电子政务网络先天畸形:电子政务网络的很多子系统如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支撑系统等的管理过程和系统配置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会出现固有的安全隐患,而这就成了不法分子用来攻击政务系统的隐秘暗门、使用网络攻击等手段致溢出缓冲区信息、利用“特洛伊”木马程序来非法盗取信息,利用这些漏洞来实现对系统的非法访问和控制,绕过甚至穿透针对安全设施制定的防护策略,并且基于此来继续对其他系统进行攻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較为传统的工作过程被现在独立、集成、全智能化、全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所代替了。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人们生活和工作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世界。但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危害。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教育、政府、科研等等,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能进一步发展。

安全防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安全管理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性的方案,所以现在可以所是一团糟。实施与监管策略不到位,信息安全处理能力较弱。没有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大路,相反只是一味追求部门特色。管理技术和法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准确地区分,没有与时俱进而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导致制度难以完美实施。(2)动态的、中国特色的并包括组织文件的工作流程与防范方法还未建立起来,也缺乏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和资源。(3)信息安全的要点及所要保护的范围还没得到很好的确定,中国特色信息安全评估准则还不够完善,完整、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系统及风险评估和评价体系也没建立起来。(4)只重方法、不重管理,只重产物、不重服务的不好思想一直存在,没有形成较好的信息安全观念。(5)信息管理人才不足,重要技术与相关理论的研究十分薄弱,没有投入足够的专项经费,对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缺乏有效技术改造和信息管理来对信息安全提供保护。(6)缺乏较高水平和质量的信息安全管理产品,通常会以集中配置为主、不重视技术创新,安全管理平台的主要任务是报告状态、管理与策略同时进行,不足的是,产品研发过于滞后。(7)没有特定的具有权威的机关机构来对立法管理组织实现协调与管理,造成了中国现在关于信息管理安全方面的法律不多,水平不够,制度多,结构乱,缺乏严密的体系;多方进行管理,不明确执法主体,各行政部门各行其是,规则不一致,执行难度较大可操作性不强,缺少法律依据;缺少应有的数量,制定周期太长,内容上不全面,不能按时完工;缺乏监督机构,执法不严;信息安全法和电了商务法等专门的信息安全基本法缺乏;互联网多项权力立法不全面;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不强,政府执法力度不够,法律人才不多。(8)我国没有专门制定关于信息管理安全方面的标准,而是效仿国际标准。国家缺乏必要法律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在对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致使用户或企业不执行标准,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问题解决的方法

对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御体系建设进行介绍:(1)对电子政务安全防御体系解决方案的建立,通过电子政务的应用规划、主要技术路线和系统架构进行了比较完整分析,进而明确构建目标。(2)根据政府体系的内部和外部的威胁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所面临的两个主要安全威胁因素的介绍,为我国电子政府的信息系统安全防御建进行了清楚的划分。(3)通过主要对美国政府长期在公共部门信息安全防范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借鉴,对他们的教训和丰富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分析,深入思考信息保障问题,以对比分析来确保,能够建设一支可实施性强的具体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国家战略体系。(4)通过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御系統。并对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系统防御体系核心部分的程序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登陆代码、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实现;通过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的应用及其实现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具体应用,以此进一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的应用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义理.电子政务——理论、应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王长胜,许晓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Wong C,Lam S.Digital signatures for flows and multicasts.Networking,IEEE/ACM Transactions,2009,7(4):502-513.

[4] Fang B.Introducing decryption authority into PIG.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2010:288-296.

[5] 张建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 姚国章.中国电子政务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转型与调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0] Yu H,Jin C,Che H.A description logic for PK1 trust domain model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1:524-528.

[11] 张建伟.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05).

4.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四

竞争性谈判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云南省政府采购条例》等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云南元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受石林县彝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该单位的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DSLGT-服务-E2010109)进行竞争性谈判,欢迎具有相应资格和完成该项目能力的谈判申请人参加。

1、谈判申请人资格要求:

(1)参加谈判的单位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投标人必须具有国土资源行业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经验或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从业资质及项目经验;

2、项目编号:YDSLGT-服务-E2010109;

3、项目内容:见竞争性谈判文件;

4、发售时间:2010年5月14日起。(法定节假日正常休息)

5、谈判文件费用:每份200元(特快专递另加10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

6、谈判文件索取方式:云南元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业务部

7、谈判申请文件递交时间:2010年5月20日上午8:30~9:00(北京时间)

8、谈判申请文件递交地点:云南元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二楼开标室

9、谈判时间:2010年5月20日上午9:00(北京时间)

10、谈判地点:云南元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二楼开标室。

11、谈判要求:本次招标为整体投标。

12、项目地点:石林县国土资源局。

13、谈判文件如有变更,将主要以网上公告形式发布,请各谈判申请人在递交谈判文件前经常访问“云南省政府采购网”获取最新信息。

招 标 人:石林县彝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联系电话:0871-7796710

招标代理:云南元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昆明市白云路13号(省交警培训中心正对面)

联 系 人:宁清、李繁

5.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五

是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今年工作计划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严明党的纪律,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以党风廉政建

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进一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确保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把手全面负责中心管理办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各负其责,实行“一岗双责”。要切实把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签订责任书,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坚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开展“廉政活动”进中心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政策学习和当前形势宣讲相结合,强化政治学习,教育干部职工树立全局观念;以党纪法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意识;以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促使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3、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五方面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行政服务和招标投标交易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紧紧围绕窗口审批服务和招标投标交易服务中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推进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堵塞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漏洞;紧紧围绕政务公开推进制度创新,让行政审批权、人事管理权、项目安排权、行政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紧紧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制度创新,保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紧紧围绕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

4、扎实推进牵头任务的落实。围绕十大体系建设中的政策法规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几方面的任务,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扎实有序推进,确保完成任务。

5、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诫勉谈话、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制度。

二、积极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1、加强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个集中”改革、并联审批工作、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大对窗口审批办证的监督力度,促进审批行为规范、廉洁和高效。

2、加强对招标投标交易服务重点环节的监督。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强对产权交易、土地交易和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认真执行重大事项会审制度,加强对中心工作中重要决策、干部任免、财务开支等情况的监督。推进政务、党务公开,加强廉政监督检查。

三、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工作力度,严肃惩处违纪违法问题和腐败行为

1、严格依纪依法办案。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严格依法依纪查办,绝不姑息迁就。将查案工作与源头治腐和廉政教育相结合,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线的目的和效果。

2、做好人民群众信访举报的调查处理工作。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严守信访工作纪律,维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群众的信访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有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风清气正的行政服务中心形象

1、继续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继续治理“门难进、验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四难现象,严肃查处“吃、拿、卡、要、报”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损害办事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6.建设局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汇报 篇六

建设环境保护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全会精神,围绕“保速度、扩总量、惠民生、促和谐”的12字发展目标,从推行政务公开入手,打造阳光政务,促进廉洁高效的机关建设。

一是确定政务公开“十项内容”,给群众一个知情权。这10项内容包括:公开各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联系方式和信访、投诉举报方式;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公开各行业有关方针、发展战略、社会管理等重大政策;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依据、标准;公开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的审批结果;公开工程建设标准与定额目录;公开房地产、建筑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发展、改革和监管措施与结果;公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监督管理情况;公开建设系统牵头调查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有关情况;公开有关行政许可的内容、依据、条件和其他应公开事项。

二是建立政务公开“四个平台”,给群众一个参与权。建设环境保护局积极探索政务公开的形式,方便群众参与,主要建立了“四个平台”:一是建立网络公开平台。组织专人对全局多个行政权力事项和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在《xx县政务公开网站》上公布。二是建立电视公开平台。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适时发布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三是建立政务服务大厅平台。建立政务服务窗口,对各项服务项目进行集中公开。四是建立公开栏平台。全系统建立政务公开栏16个,对重要事项一律在公开栏公示。

7.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七

1 相关概念

1.1 大数据

大数据 (Big Data) 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08年9月的《nature》杂志上, 随后此概念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从数据量方面来看, 当数据达到PB级别以上, 即可称为大数据, 传统数据处理工具将无法有效处理分析, 且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增加, 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工具, 进行有效的处理。关于大数据的概念有许多, 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认为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科学方法。麦肯锡公司认为, 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综合以上概念, 本文从大数据的本质、功能和潜在价值角度来下定义, 认为大数据是用于从高密度、多样性以及可重复使用, 并且成爆发增长的半结构化数据基础上, 运用数学算法与统计学理念, 以量化的方式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科学方法与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 各国政府都开始积极支持大数据研究。我国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中把大数据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1.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指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向其他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或自其他政府部门获取政务信息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可以划分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三个主要方面。尤其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 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的数据要求具有权威性, 不同部门之间提供的数据要具有统一性, 需要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公用, 在统一协调下对公众发布, 需要对公众提供的数据具有统一性。

2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 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一项非常基础性工作,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点。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与大数据技术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 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前期建设和发展为大数据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大数据为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深入发展指引了方向。

自2000年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始建设以来, 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各级政府部门都建立门户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称为政务信息公开阶段。 (2) 政府各项管理实施在线处理, 实现了业务办理信息化, 称为业务处理信息化阶段。 (3) 利用多级网络和中心数据库实现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整合, 称为纵向信息整合阶段。 (4) 实现跨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 称为横向电子政务系统整合阶段。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 仅限在部门内部有限使用, 信息价值远远低于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发挥的作用。

信息共享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制度建设缺失。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首要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2015年7月1日新的《国家安全法》实行, 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核心环节的安全可控, 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利益。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依然缺位。第二发展规划不详尽, 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建设标准。虽然我国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等, 但是大多数是原则性、指导性的, 缺少统一详尽的标准, 不具备强制力的要求, 与国外发达国家完备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差距。 (2) 投入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方面, 我国财政资金是按行业划拨的, 行业部门各自组织系统内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建设进度不一、重视程度不一、资金分散、多头建设、重复建设以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壁垒。第二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问题。我国虽然对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有规划, 但是由于各地网络建设进度不同, 各行业还有行业网络系统, 设备分散, 形成了物理上的壁垒, 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 (3) 信息技术队伍建设的问题。缺少统一的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 以部门为单位设立信息技术部门,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并会出现从本部门职能和利益出发, 导致人为出现数据壁垒。政府工作流程未进行再造, 信息化不过是原有流程的再现, 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造成数据共享积极性下降, 数据共享意识薄弱。 (4) 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共享安全制度建设不重视, 重视硬件建设, 忽视软件建设。第二是重视防范外部危险, 却对使用者的监管力度不够。第三是重视数据积累、不重视分级保护, 数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理, 导致数据泄密等情况。最后, 重视安全事件的应对, 预防工作不到位。

3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共享问题解决策略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 需打破传统以地域为主的行政区划, 全国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才能正真挖掘数据的真正价值。本文从机构建设、资金投入、技术实现形式等方面, 讨论构建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

(1) 机构建设方面:在政府信息共享方面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也设置相应的机构, 也相应成立对应的机构。因为需要协调部门众多, 主要领导可以为国家级领导。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机构进行统一立法、发布全国大数据建设和数据共享的准则和标准, 相关项目的审批, 数据权限的设定, 对下级政府数据共享进行评估、指导和监督以及资金、人员、设备等资源统一调配问题。省级、市、县级分别对应国家层面设立相应的部门。

(2) 资金投入方面:由于资金的分散化使用, 造成资金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重复建设, 低水平重复建设, 人为设置数据壁垒等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 资金投入应该由国家层面信息化主管部门分配。各部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主管部门提出需求计划, 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后, 方可组织建设。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和本级信息建设的需要, 向本级政府申请建设资金。系统建设统一由本级行业部门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申请, 经审批后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 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度一致, 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消除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另外, 还需要建立完备的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保证资金的有效、科学使用。

(3) 技术实现形式方面:在大数据时代, 我国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也发生变化, 由原来部门之间协商的“部门-部门”, 转变为依赖中间大数据平台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 以实现数据的权威性与统一性。数据平台上的数据采集可利用云计算技术, 整合各级政府的硬件和数据资源, 在物理层面一些基础设施仍可由部门保管, 逐步实现将各级、各部门数据实现在大数据平台上集中, 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服务器和存储资源的统一调配, 实现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未来建立起为各部门、各级政府存储、查询、分析数据的云端平台。

参考文献

[1]宋伟东, 孙尚宇, 耿继原.用大数据思维建构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J].测绘科学, 2014, 39 (5) :18-22.

[2]张锐新.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10) .

8.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八

公共行政的第一次现代化使公共行政实现了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转向韦伯式的官僚化;第二次现代化,正使公共行政实现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基本范式是转向新公共管理(或如毛寿龙所言“治道变革”)。

抓住电子政务的这个政务定盘星非常重要。日本桥本政权改革失败与中国行政改革的胀缩循环,对电子政务提出一个重要的启示:变革缺乏明确统一的基础支撑,必会走向来回反复之路。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混合型现代化运动,即工业化与信息化二次现代化的杂交。这决定了电子政务的行政基础,很可能将是韦伯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杂交变种。任何背离这一规律的理念,都难以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稳定范式。

第一次现代化的行政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第一次现代化是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文化从封建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变的过程。我们通常用工业化来做总概括。第一次现代化中,许多国家的行政现代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现代化。例如,希腊和中国在工业化中,由于行政建设受到政治动荡波及,官僚制都不成熟,还在补法治的课。对此类国家来说,第一次现代化意义上的行政现代化均还没有完成。由此可见,不能认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就一定是工业化的。那么,什么样的行政状态算是完成工业化,或者说“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呢?过滤掉行政学的细枝末节后,我们主要看两个主干: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二是官僚制。

由威尔逊、古德诺总结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是工业化行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逻辑起点。政治与行政二分,在经济中相当于市场与企业二分,是斯密揭示的专业化分工这一工业化特征的典型体现。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之前,政治只是权利交换(或者说是交换与增值不分的状态)。工业化开始后,行政作为中间环节独立于政治与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之独立于市场,是同一历史趋势的不同领域表现。市场主要依靠等价交换,企业却主要靠资本增值。通过企业对于市场的价值迂回,社会从农业直接经济发展为工业迂回经济。同理,行政是政治的迂回。通过行政独立,政治发展为迂回政治。这意味着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是公共行政学天然公理,而是工业化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学的特殊定理。从经验观察,前现代公共行政的特点,常常表现出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特点。

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在价值迂回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在于以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谋求专用性资本(政治资本即权力、经济资本即投资)的增值及利得。行政的独立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但这种独立性一旦走向极端,又会失于政治性和公共精神的衰退,形成一种异化于社会的官僚主义力量,带来典型的“工业病”。注意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这一工业化性质,对于我们后面理解第二次行政现代化(新公共行政)扬弃这种二分的理由,是十分重要的。

行政官僚制的工业化实质

当斯密指出专业化分工的工业化性质时,他只是在市场的意义上指出了工业化特征,直到科斯揭示了交易费用规律后,企业何以分层这一工业化的另一大特征,才被人们理性地加以认识。在识别分层结构这一工业化特征上,行政学比经济学幸运,因为出了一个天才的韦伯,提出了系统的官僚制理论,从而使政府组织理论,提前于企业组织理论发现了科层制这一工业化规律。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不同于行政学界的普遍看法。行政学界往往以韦伯式的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来划分公共行政的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其中,把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改革,归于新公共管理的广义范畴。行政学界这种划分过于注重了学科技术性的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现代化大背景。大背景是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分野。

我认为应当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选择理论划入官僚制理论的大范畴之内。理由是公共选择理论没有突破科层制这个大的历史范式。公共选择理论主张的扁平化不是建立在流程再造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职能划分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理论所主张的“小政府”只不过是“小企业”化的政府,仍然是一种科层制下面的制度设计,只是组织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举例来说,对于奥斯特罗姆夫妇把他们归于公共选择、新公共行政还是新公共管理,学界各种说法都有。公共选择与新公共管理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属于公共选择,而不属于新公共管理;奥斯特罗姆在“民主行政”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与弗雷德里克森强调“公共性”意义上的新公共行政,也具有本质区别。奥斯特罗姆作为新公共行政,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按照工业化这样一个大范畴进行区分,实际有两种意义和阶段上的官僚制: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制,一种是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映射到电子政务的政务观上,如果信息技术与韦伯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不触及现有政务职能划分的单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政府上网工程;如果信息技术与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结合,意味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模式,是在职能转变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绩效模式上看,两种官僚制的共同点在于效率导向。这也是被公共行政学界普遍认为的这种模式的传统性所在。韦伯式的官僚制是大政府模式,支持这种模式的电子政务,如同其政务本体一样,侧重在将政府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只考虑效率不考虑成本,搞的完全不是有效益的信息化。公共选择式的官僚制是小政府模式,这种模式及其信息化实践往往在受到财政压力情况下,把成本控制当作了首要任务,追求将效率建立在成本控制之上。

之所以要区分奥斯特罗姆式的策略与新公共管理策略,是因为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要注意,第一,公共选择理论对应政府职能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应政府流程再造,如一站式服务,二者在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意义完全不同;第二,“公共选择牌”的新公共行政所主张的民主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完全无关(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奥斯特罗姆所谓“民主行政”,说的不是政治,而是行政本身。是指以“经济”手段代“行政”手段这样一种“民主”。所以,它与“电子民主”不是一回事。现在许多人都混淆了民主行政与电子民主的区别,这容易造成定位不清。第三,奥斯特罗姆理论作为公共选择与新公共行政的一个交集,在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问题上,具有新公共行政的一贯风格,但其动机与弗雷德里克森有本质区别。其新公共行政立场是服从服务于公共选择动机的,是传统的、向后看的,因此其大范畴还是隶属于工业化传统。

9.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九

行政审批报批资料要求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电子版)

1、建设单位报批申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3、建设项目技术评估报告

4、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5、拟建项目排污执行标准的确定函(地方)

6、拟建项目排污许可总量

7、拟建项目概况可能的环境影响情况及拟采取措施的公示结果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电子版)

1、建设单位报批申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专家审批意见

4、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5、拟建项目排污执行标准的确定函(地方)

6、拟建项目排污许可总量

(三)环境影响登记

1、建设单位报批申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登记表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专家审查意见

4、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5、拟建项目排污执行标准的确定函(地方)

6、拟建项目排污许可总量

二、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变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超过五年

(三年)方开工建设的重新审核

(一)重新报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1、建设单位书面申请材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3、建设项目所在地市环保局初审意见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报告

(二)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建设单位书面申请材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排污许可证核发

(一)排污许可证核发

1、申请报告

2、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3、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和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会议纪要、监测报告等相关材料

4、总量批复文件

5、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相关材料

四、(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防治污染设施的拆除或闲置批准

1、建设单位报批申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登记表

3、建设项目技术评估报告

4、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5、拟建项目排污执行标准的确定函(地方)

6、拟建项目排污许可总量

7、拟建项目概况可能的环境影响情况及拟采取措施的公示结果报告

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审批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审批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文件(必须通过申请验收监测,并经现场审查后符合条件的会议纪要)

2、建设项目环评批复文件

3、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文件(经试生产的)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合法的监测(调查)单位编制]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报告(建设单位编制)

六、建设项目试生产、试运行申请审批

(一)建设项目试生产、试运行申请审批

1、建设项目试生产申请文件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文件(报告书)

七、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转让、进口以及装备有

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审批备案

1、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

2、转出、转入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3、转入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4、转让双方签订的书面转让协议

八、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变更,注销

(一)辐射安全许可证新申请

1、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表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正、副本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3、由许可证颁发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有或拟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明细表

5、放射工作人员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证

6、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7、事故应急响应机构及应急预案

(二)辐射安全许可证变更

1、许可证变更申请报告

2、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正副本

3、许可证正副本

(三)辐射安全许可证延续

1、许可证延续申请报告

2、监测报告

3、许可证有效期内的历年辐射安全状况年度评估报告

4、许可证正副本

(四)辐射安全许可证注销

1、部分变更或注销许可证申请

(五)辐射安全许可证重新申请

1、部分变更或注销许可证申请

全部项目报批需提供三个复印件:(到省环保厅办相关手续的必须证件)

1、组织机构代码

2、营业执照

10.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十

市政府:

实施和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依法行政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配备专业人员,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本着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现将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㈠明确整体建设框架和建设思路

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年,为全面统筹和规范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多方论证,我局编制了《XX市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为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描绘了一幅蓝图。该方案第一批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并被评为一等奖。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明确了今后5~**年内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基础先行,突出重点,为指导全市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㈡全面建成全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网络工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XX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是XX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也是上与省厅、下与各县(市)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各种信息内部流动和外部输出的通道。我局于20**年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网络。20**年加快了县(市)、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了《XX市市县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方案》,启动了县级国土资源网络中心、数据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建设工程。目前,我局已建成了含有一个中心机房,5个分支配线间,487个信息点的局域网,实现了广域网的连接,并按省厅要求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20**年3月开通了省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主干网,按照省厅要求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并成功召开了10余次视频会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20**年4月止,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也全部建立了局域网,市局与县(市)、区局采用专线连接,初步建成了一套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㈢完成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

我局和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已全部建立了数据中心,市局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中心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我局于20**年开始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结合外业地面测量,对市区326平方公里进行土地利用和权属调查,20**年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建设全市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到20**年5月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3s技术,通过多源数据集成,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动态更新。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区326平方公里,主城区1:500,其他地区1:1000的数字地籍。市辖各县(市)土地利用数据精度为1:1万,城镇地籍数据精度为1:500或1:1000的数据库也相继完成。现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已全部覆盖全市11258平方公里。20**年,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优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金奖。目前,我局正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投资3600万元的市区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实施。㈣网站建设日趋完善

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我们把网站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质量、联系社会群众的抓手,作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我局网站于20**年开通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行政过程透明化、行政结果公开化、加强社会服务、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通过网站这种最广泛、最迅速的手段,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在网站进行宣传,把国土部门应该办什么事、怎样办事,告诉老百姓;另一方面,通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将所有事项全部推到大众面前,让群众来监督,让基层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判,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XX市国土资源网站作为“中国徐州”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州国土资源部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目前,徐州国土资源网站紧紧围绕“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的宗旨已形成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投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土地市场、党政建设等几大板块,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在网上公布,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宣传,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起到了较好地宣传作用。现在,XX市国土资源网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网站之一,在20**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联合举办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十佳网站评比中,获得第2名,为我市国土资源“阳光行政”争得了荣誉。

㈤以发证自动化为突破口,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局始终强调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只有应用的好,才能促进工作,才能获得不竭的建设动力。20**年起我局本着急用先行的原则,从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群众最关心的土地登记着手,开始推行土地登记办公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个人办证时间由原来的45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10个工作日和7个工作日,直到部分土地登记发证的当天可取,单位办证缩短到15个工作日,大大地缩短了办证时间,现在每年通过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办理土地证达6万多本。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证,我局网站还开展了网上办证业务,这也是“虚拟电子政务大厅”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申请办证,开辟了土地登记的新渠道。20**年,在土地登记系统成功运行两年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我局着手开发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首先,我局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业务流程梳理小组,对我局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梳理业务83项,编制了《XX市国土资源局内部业务流程》,基本对全局业务做倒了“职责清、情况明、流程畅”,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打下了基础。为配合电子政务系统运行,20**年3月起,我局对办公楼三楼进行了改造,建成了XX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大厅,并于6月25日正式使用,电子政务系统也开始正式投入运行。所有83项业务和土地登记业务都在大厅统一受理,初步实现了电子政务要求的“统一接件、接办分离、限时办结、封闭运作”;同时,我局尽力为群众提供规范有序、优美舒适的办事环境,电子政务的实施,也对全局上下服务态度、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截止到9月底,电子政务大厅共受理业务达1200余件(不包括土地登记)。㈥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含量都很高,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20**年,我局通过市人事局,按照笔试、面试、实践等严格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3名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通过依托高校、采用项目合作等形式,逐步建立了配合默契的“编外”专家队伍,形成了一套可靠、完备的技术支持体系。目前,我局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名。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干部职工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迫切的人才培养问题。20**年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了全局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电子政务知识培训,使大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并组织了全局45岁以下人员参加市人事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20**年在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又对县(市)、区和局内有关人员,进行了为期10天的sqlserver数据库和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认真把关,总计53人参加培训,42人通过了结业考试,成绩合格率80%,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年又举办了“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期专业培训班。20**年8月,举办了县(市)信息化技术人员电子政务培训班。通过培训,全局干部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市政府:

实施和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依法行政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配备专业人员,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本着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现将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㈠明确整体建设框架和建设思路

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年,为全面统筹和规范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多方论证,我局编制了《XX市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为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描绘了一幅蓝图。该方案第一批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并被评为一等奖。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明确了今后5~**年内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基础先行,突出重点,为指导全市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㈡全面建成全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网络工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XX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是XX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也是上与省厅、下与各县(市)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各种信息内部流动和外部输出的通道。我局于20**年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网络。20**年加快了县(市)、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了《XX市市县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方案》,启动了县级国土资源网络中心、数据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建设工程。目前,我局已建成了含有一个中心机房,5个分支配线间,487个信息点的局域网,实现了广域网的连接,并按省厅要求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20**年3月开通了省市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主干网,按照省厅要求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并成功召开了10余次视频会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20**年4月止,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也全部建立了局域网,市局与县(市)、区局采用专线连接,初步建成了一套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㈢完成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

我局和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已全部建立了数据中心,市局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中心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我局于20**年开始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结合外业地面测量,对市区326平方公里进行土地利用和权属调查,20**年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建设全市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到20**年5月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3s技术,通过多源数据集成,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动态更新。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区326平方公里,主城区1:500,其他地区1:1000的数字地籍。市辖各县(市)土地利用数据精度为1:1万,城镇地籍数据精度为1:500或1:1000的数据库也相继完成。现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已全部覆盖全市11258平方公里。20**年,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优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金奖。目前,我局正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投资3600万元的市区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实施。㈣网站建设日趋完善

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我们把网站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质量、联系社会群众的抓手,作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我局网站于20**年开通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行政过程透明化、行政结果公开化、加强社会服务、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通过网站这种最广泛、最迅速的手段,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在网站进行宣传,把国土部门应该办什么事、怎样办事,告诉老百姓;另一方面,通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将所有事项全部推到大众面前,让群众来监督,让基层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判,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XX市国土资源网站作为“中国徐州”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州国土资源部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目前,徐州国土资源网站紧紧围绕“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的宗旨已形成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投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土地市场、党政建设等几大板块,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在网上公布,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宣传,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起到了较好地宣传作用。现在,XX市国土资源网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网站之一,在20**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联合举办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十佳网站评比中,获得第2名,为我市国土资源“阳光行政”争得了荣誉。

㈤以发证自动化为突破口,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局始终强调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只有应用的好,才能促进工作,才能获得不竭的建设动力。20**年起我局本着急用先行的原则,从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群众最关心的土地登记着手,开始推行土地登记办公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个人办证时间由原来的45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10个工作日和7个工作日,直到部分土地登记发证的当天可取,单位办证缩短到15个工作日,大大地缩短了办证时间,现在每年通过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办理土地证达6万多本。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证,我局网站还开展了网上办证业务,这也是“虚拟电子政务大厅”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申请办证,开辟了土地登记的新渠道。20**年,在土地登记系统成功运行两年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我局着手开发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首先,我局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业务流程梳理小组,对我局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梳理业务83项,编制了《XX市国土资源局内部业务流程》,基本对全局业务做倒了“职责清、情况明、流程畅”,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打下了基础。为配合电子政务系统运行,20**年3月起,我局对办公楼三楼进行了改造,建成了XX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大厅,并于6月25日正式使用,电子政务系统也开始正式投入运行。所有83项业务和土地登记业务都在大厅统一受理,初步实现了电子政务要求的“统一接件、接办分离、限时办结、封闭运作”;同时,我局尽力为群众提供规范有序、优美舒适的办事环境,电子政务的实施,也对全局上下服务态度、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截止到9月底,电子政务大厅共受理业务达1200余件(不包括土地登记)。㈥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含量都很高,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20**年,我局通过市人事局,按照笔试、面试、实践等严格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3名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通过依托高校、采用项目合作等形式,逐步建立了配合默契的“编外”专家队伍,形成了一套可靠、完备的技术支持体系。目前,我局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名。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干部职工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迫切的人才培养问题。20**年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了全局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电子政务知识培训,使大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并组织了全局45岁以下人员参加市人事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20**年在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又对县(市)、区和局内有关人员,进行了为期10天的sqlserver数据库和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认真把关,总计53人参加培训,42人通过了结业考试,成绩合格率80%,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年又举办了“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期专业培训班。20**年8月,举办了县(市)信息化技术人员电子政务培训班。通过培训,全局干部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二、电子政务应用效果和社会影响

实践证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提升部门整体形象。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电子政务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局在三楼电子政务大厅设立窗口统一接件,接办分离,封闭运作,每个业务都设定好了工作流程,所有工作人员在进入电子政务系统时都能清楚的看到自己当前要处理的工作,工作人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要处理工作的相关资料,这样节省了过去传递资料所花费的时间,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改变了过去“w”型审批程序,已大部分实现了“∧”型审批程序,即业务由窗口受理后直接提交给处室经办人,再由下至上逐级审批,通过减少非审批性的流转环节,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土地发证办理工作,办理时限由原来的45天,缩短到现在的10天、7天,有的实现了立等可取。现在通过发证系统平均每年发出土地证6万本左右,并且大大降低了办证的出错率。㈡办事公开透明,打造“阳光政务”

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我局全力推行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阳光行政、程序行政。

在电子政务大厅,墙上有电子大屏幕进行政务公开。大厅内设有两台触摸查询屏。在填单区,存放有各种《办事指南》,指南上有查询电话及查询网址,依靠现代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政务公开。

在具体办文过程中,窗口收文后发给服务对象一份《受理回执》,上面有查询电话,注明办理时限,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到时就可以到窗口领取批文。一旦进入办事程序,涉及到哪个处室,能不能办,该怎么办,需要多少时间办好,系统中都明明白白。从领导到工作人员,办文都必须按设定程序办理,同意应有同意的理由,不同意也必须有不同意的依据。通过“窗口”办文,方便了群众办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㈢对全局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在电子政务系统投入使用后,所有业务科室的工作都必须经过电子系统,这样局领导及监察人员可以很方便的从系统中了解到全局所有业务的办理情况,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各项统计数字,方便的领导对全局的掌握,及监察部门对各业务工作的监察。㈣实施电子政务树立了我局良好形象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我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局敢为人先,率先在城乡地籍一体化、网上办证等方面摸索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很快受到国内外专家、上级领导以及同行们的瞩目。20**年11月德国波鸿工业大学奥托、斯太林等三位教授就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来我局进行参观交流。20**年11月23日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与会代表到我局参观城乡一体化系统。20**年4月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局作为全国两家地级市局之一,受邀参加大会并作典型经验介绍。近几年来,先后有来自北京、湖北、湖南、山东、辽宁、新疆、云南、河北、安徽等10多个省(市)30多家单位、400多人次到我局参观学习,我局信息化工作受到同行们的肯定和赞扬。客人的来访,一方面树立了我局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诸多启发,受益颇多。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几年来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是关键。我局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效,第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应用信息化,起到了表率作用。第二是领导亲自抓。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领导都亲自担任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认真抓落实,推进了全系统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领导亲自抓,分解下达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同时建立相应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得工作取得了实效。二是发展思路明确。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冒进,为统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我局编制了《XX市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并从群众关心的土地登记工作入手,以应用促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保障电子政务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龙头”作用。信息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发挥电子政务的“龙头”作用,让信息化的成果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让信息化与每个人密不可分,让每个人感受到信息化的便捷、高效,大家才能不断认同、关心支持信息化工作。

四是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但它要改变人们固有的、习惯的工作模式,开始时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阻力,除了领导的大力倡导之外,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将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特点联系起来,开发研制切合实际工作的应用程序,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难点,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毕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使用者真正体会到信息化的优势时,工作已离不开信息化了,而且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全方位了解全局的总体工作情况,有利于互相借鉴、互相监督。信息化一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有了信息化建设氛围,工作也顺了,成效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11.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一、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通过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事务中的应用,以改变政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效率和服务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政府,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质上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即以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管理领域中运行的传统政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转变为以扁平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新型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

所谓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是指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实现途径,建设模式包括筹资、建设、部署、培训、管理、应用、维护等多方面,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分为项目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三个维度。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分析

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而大规模的展开,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进一步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当前和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问题,如目标模式、组织模式以及管理运行模式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的、长远的规划一直饱受社会各界诟病,对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理论上给出回答,对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范畴较为广泛,本文将从目标模式和项目模式两个维度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

(一)目标模式

电子政务目标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服务导向”,以政府的服务质量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作用,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提高政府内部工作效率,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当然,我们构建应用系统时,在重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不能漠视其管理功能,以构建“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为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模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现实的。

确立和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服务型”目标模式的关键点就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具體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长期性;二是将管理和服务密切的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后续建设。

(二)项目模式

纵观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大致采用自建模式、外包模式和自建外包模式。

所谓自建模式主要就是指政府部门使用自己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筹集资金、设计规划,实现电子政务网的建设。采用自建模式要求政府内部有一支专门负责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设计、规划、实施的专业性队伍,自建模式的优势是政府自己拥有的技术人员对政府职能和工作流程更为熟悉,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能更加注意系统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但采用自建模式的行政成本较高,且在我国公务员电子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完全采用自建模式的难度较大。

电子政务外包是指政府部门与IT企业签订信息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合同,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或外包给专业公司,由他们组织专业队伍,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实践证明,外包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精简机构、减少开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但采用项目外包并不意味着将全部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交给外部企业操作、实施,电子政务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是把大量的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都“外包”,外包的只是不涉及国家机密问题的应用系统开发项目。

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基于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实际,对处于动态改革格局的电子政务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双重属性,相较于其它先进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电子政务推动行政体制变革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也不能过于急切的彻底消除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传统政务模式。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案例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主导,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作为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域名关联度低、信息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既会给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混乱,又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建立健全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快研究制定关于电子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政务公共秩序、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等方面的法规,从法律层面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予以保障和统一。

(三)以我为主,借用外脑,联合管理。

在以“公众导向”的核心理念下,由建设方(政府部门)掌握总体规划、管理规范和建设标准,合理利用非政府部门的技术、专业、管理方面的资源,建立用户方、供应商、第三方(咨询商)之间的共同协商、有好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赢。把单一化的、以政务部门为主体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发展为多元化的、分权参与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12.政务系统建设工作计划 篇十二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的通过纸质文档来进行管理,不便于查找和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不便于对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和变更控制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作流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工作流管理系统已成为整个应用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8]。由于现实的工作流系统可能无法事先确定所有的流程,并且流程之间的关系在执行期间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部门的不同,政策的不同,项目的业务流程呈现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建立在标准工作流模型上的电子政务系统缺乏灵活动态性。以交通局政务审批为例,交通局下属三个部门不仅每个部门的政务审批流程不同,而且同一部门的不同审批项的流程也有所差别,并且时常会因为政策而有所变动,鉴于此本文以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为例,设计了一套基于动态工作流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

1 系统架构及相关技术

1.1 系统体系结构

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采用基于C/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表示层(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访问层(数据表示与存储)。表示层是系统的用户接口,负责参与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业务逻辑层是用来处理表示层提出的请求,然后对请求进行操作。如果涉及数据库的访问,则调用数据访问层获取相应的数据。数据访问层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这三个层次在设计和编程上是独立的,运行也是独立的,这样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1.2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系统采用C++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数据库则由开源数据库MySQL来实现。

C++Builder采用功能组件强大的Visual Component Library (VCL)组建结构,全面实现了ANSI C++标准,提供了自己的扩展,并且兼容VC++[2]。

MySQL是最流行的开放源码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具有良好的连通性、速度和安全性,是为处理大型数据库而开发的。

1.3 工作流相关技术简介

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对工作流的定义[1]是: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工作流的实现需要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支持,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任务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WFMC同时定义了一个工作流的元模型,它用于描述工作流模型内部包含的各个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对象的属性。在工作流中,任务的概念由活动取代,活动(Activity)是WFMC的标准模型元素,是描述流程运转的最小单元。

工作流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的核心,它是项目经营过程的任务调度器,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资源分配器,项目的业务过程在它的管理监控和调度下运行,因此工作流执行服务的性能和可靠性就直接决定了项目经营过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工作流执行服务由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组成,因此它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实例化及执行过程执行模型,为过程和活动的执行进行导航,与外部资源交互完成各项活动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

2 系统主要功能及设计

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主要划分为工作流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两大块。工作流管理主要包括组织/角色和权限管理、工作流活动管理、工作流流程管理等;项目实施管理则包含项目新建、修改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文档管理、项目监督跟踪等过程实例化时的一些管理,通过项目实施管理功能可以实现项目申请、项目申请处理、申请审查、项目现场勘查、主管领导审批、发放许可、归档、项目暂停、项目撤销、项目查询、项目统计、项目监控等的业务,具体的项目实施业务功能根据不同的流程而有所不同。

WFMC虽然给出了基本的工作流模型和过程元模型,为工作流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标准。但该模型没有涉及到动态变化的情况。本文所设计的动态工作流满足下列的特性:(1)能动态定义、修改工作流的过程定义。(2)能够在工作流执行阶段动态增加、减少以及修改活动。(3)在流程执行阶段可以动态改变工作流的流程,如跳过某段流程、回滚某段流程。(4)在流程执行阶段可以动态改变参与者所拥有的活动实例。

根据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特点,工作流执行服务将由两个工作流引擎组成,一个引擎负责日常业务的从项目申请、项目申请处理到归档的流程流转,是本系统主要的引擎;另一个引擎负责其他异常情况的处理流程,根据具体情况定义和修改,在本系统中可以定义为项目的延期申请或撤销申请的流程处理,这个引擎可以认为是系统的次要引擎。两个引擎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两个引擎根据相应规则协议或者并行运行或者互斥运行,次要引擎由参与者请求或主要引擎触发,运行在次要引擎上的工作流实例必须是主要引擎上存在的工作流实例,实例在次要引擎运行完毕后将结果返回给主要引擎和参与者,主要引擎根据返回的信息调整相应的工作流实例。这样做既减轻了主要引擎的负担,提高引擎效率,又防止主要引擎在某个过程实例化运行过程中崩溃。

2.1 工作流管理

工作流管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负责整个工作流的定义和修改。

组织/角色和权限管理负责定义工作流执行时的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角色以及权限等信息,这样在进行过程活动的定义时,不仅可以指定某个特定的人是这个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可以将活动与组织实体或角色功能关联,在本系统中,组织角色是审批环节中的各个处理部门,如审查活动需要有审查员这个角色完成,这个角色可以是市局窗口人员,也可以定义是区县部门人员,这样就完成了活动与角色的关联。

工作流活动管理提供对工作流活动的新建、修改、删除及查询功能,活动是过程定义原模型的核心,本系统把项目的实例化过程分为项目申请阶段、项目处理阶段、项目归档结案阶段及异常处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许多活动组成,这样将所有活动集中管理,方便操作,在工作流管理中的所有操作将会影响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相关流程。定义一个新活动时,要定义它的相关基本属性如活动名称、活动类型、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流应用数据、活动处理后的工作流应用数据、调度约束参数(如处理时限)等,而活动的其他属性如所属流程信息、活动的参与角色信息、活动的转换条件(如前后活动信息、流转条件、执行条件)等的信息则要在工作流流程中定义;

工作流流程管理则包含了工作流的新建、修改、删除以及查看等的功能。一个工作流包含工作流模型的名称、版本号、过程启动和终止的条件等的基本信息,它由一系列的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相互顺序构成,即一对多的关系,而活动、角色、转换条件之间都是多对多的对应关系。新建一个工作流时,系统管理员或者从流程模板中选取一个已有流程加以修改或者从工作流活动管理模块中已经定义好的活动中选取此工作流所需的活动,并设置活动的所属流程、参与角色以及转换条件等信息,这样就把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工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为一个通过工作流管理新建的交通局运输管理处项目审批流程图。

图中Act1,Act2…Actn(n≥1)表示的是活动,如Act1为活动提交申请,依次类推。当流程有所变动时,如要加入一个活动现场勘查,则在I工作流活动管理中新增一个活动“现场勘查”并设置相关属性,然后在工作流流程管理中选取上图流程模板,并修改流程,修改活动“审查”的下一个活动为“现场勘查”,并增加转换条件,设置活动“现场勘查”的相关属性使其上一个活动指向活动“审查”,下一个活动指向“领导审批”,同样设置转换条件角色等信息,增加活动“领导审批”的上一个活动指向活动“现场勘查”并修改相关属性。修改后流程图如下图2所示,其他情况类似。

图2修改后的审批流程图(参见下页)

2.2 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模块则主要负责工作流实例化时的一些管理工作。新建一项申请时,选择所要使用的工作流流程模板,工作流引擎将对模板的过程定义进行解释,控制过程实例的创建、激活、挂起、终止等状态以及过程活动实例间的转换。同时提供控制管理监督工作流实例的功能。通过项目修改功能可以实现在流程运行阶段对流程进行动态的跳转、回滚、改变活动性质等操作,原理同工作流管理模块中的活动管理和流程管理功能,但是操作造成的影响仅限于此过程实例,不影响其他执行此流程模板的过程实例,这也是区别于工作流管理模块中的操作功能。

3 系统特色

本系统是在WFMC提出的工作流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工作流管理系统,遵循WFMC设计的规范,用户可以通过通用的API (应用编程接口)访问本系统,具有工作流产品之间互操作的特性,其次基于动态工作流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对工作流的更改、添加、删除等的操作,增强系统的可移植性,交通局的其他部门只需修改或者重新创建新的流程即可使用。再次,提供丰富的图形化管理界面,操作方便,用户通过系统生成的流程图可以方便的查看项目流程及进展情况。

4 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流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交通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采用动态工作流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实现了项目流程的自动化管理,使得整个项目流程更清晰、管理更有效。该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移植性、扩展性,可以改变政府职能部门的传统角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运行良好。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社,2001

[2]刘光.C++Builder程序设计导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Sadiq SW.Handling dynamic schema change in process models[C].Australasian Database Conference.2000

[4]缪晓阳,石文俊,吴朝晖工作流过程定义规范.计算机科学,2000

[5]史美林,杨光信,向勇,伍尚广.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计算机学报.1999

[6]Satyanarayanan M.Fundamental Challenges in Mobile Computing.In:Proc ACM Symposium on PODC,Philadelphia,1996.1-7

[7]Imielinski T,Badrinath B R.Mobile wireless computing:solutions and challenges in data management.Communication of ACM,1994,37(10):18-28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下一篇:捕风噬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