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2024-12-23

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13篇)

1.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一

钳工技能训练教学总结

今学期我们钳工实习组负责11级机械专业汽修专业和

10级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训练教学,钳工生产实习是学生利

用其所掌握的钳工工艺知识付诸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把理论知识结合到生产

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的实践操作结

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从而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习课做各种各样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

复杂的工件,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锯,锉,錾,钻,攻丝,套丝,等钳工操作技能,以及掌握加工各种形状特征并有代表性工

件的操作步骤,加工方法,掌握各种工具,量具, 相关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保养等,熟悉安全文明生产的一般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钳工实习课的一般教学方法,先在课堂教学讲明相关钳工理论知识,工艺要求,工件的加工步

骤,安全生产事项等,然后到实习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讲解

相关理论,工艺知识力求清晰,透彻,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同时,用实物示范操作。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

厌其烦,循循善诱。学生每做完一个工件再到回教室写实习

报告,学生通过写实习报告,可以加深理解实操原理,动作

要领,同时,可以找出不足的地方,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联系书本理论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即从实践

再回到理论中来,用理论来检验实践,指导实践,为下一次实习总结经验,充实,巩固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工艺数据不重视,工

具使用不规范,缺少爱岗敬业精神。只满足于做出一个工件,不管做出的工件尺寸,形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不懂得通过做工件来提高其钳工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生说明做事要爱岗敬业,能吃苦,能钻研,同时要按技术要求来做工件。讲些钳工工作在机械加工,机器的维护保养,机械装配等实例,说明钳工技能的实用性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钳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钳工课的兴趣。通过这些较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的钳工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学们都喜欢上我们的钳工实习课,在钳工实习车间可以看到同学们认真做工件的场面,且大多数同学动作规范,有模有样,不怕苦不怕累,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按技术要求做出工件。也正加此,在二零一一年梅州市技工学校钳工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然,获得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校长们,教务科,实习科科长们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教导。

今学期11级机械专业的学生钳工生产实习共做了三个

课题,第一课题是锉削长方体,第二课题是锉削六角体,第三个课题是制作键形体。前二课题用的是圆铁,工件锯锉的加工量较大,六角体的制作难度比长方体的制作要大。用意

是较大加工量的练习能使一年级的新生打下扎实的钳工操作技能基础,且工件制作的难度、精度一个比一个大。如果说前二个工件练的是平面锉削,那课题三制作键形体练的就是曲面锉削。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刻苦实践,他们的钳工操作技能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做事的信心,耐心,精心,和审美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树立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本学期我们的钳工实习教学任务。

当然,在钳工实习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车

间劳动纪律有时不够好,锯片,钢材等原材料销耗大,车间卫生做得不够干净。这些问题有待我们今后改正,提高。衷心希望学校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2012-1-8

2.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二

钳工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与套螺纹、矫正弯曲、铆接、刮削、研磨、技术测量、简单的热处理等, 并能对部件或机器进行装配、調试、维修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 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常用设备, 懂得常用工具、量具、夹具的结构, 熟练掌握其使用、调整和维护保养方法。

(2) 掌握钳工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并能合理选择切削用量;能根据工件的技术要求编制加工工艺。能安全文明生产。

(3) 熟悉常用典型结构的装配工艺过程, 理解尺寸链的概念, 掌握尺寸链的基本解法, 理解定位、夹紧的概念。

(4) 懂得机床维修的一般知识。

钳工工作泛围广, 锉配是钳工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钳工若不会锉配, 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钳工。以下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 谈谈自己对《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的几点体会。

1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钳工工种占有重要地位

(1) 随着我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的突显, 机械制造领域中技能型人才愈显紧张, 钳工技术作为机械、机电等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技能, 它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从较原始的农机具加工到高科技装备都离不开钳工对零部件的制作和装配。既使当今的计算机以及计算技术带动的高新技术, 其元器件的工作母机, 也离不开钳工的部分制作和组装。是因为钳工对诸多工种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都有所了解和掌握, 否则就无从修理和装配了。因而说它万难并不过分。而在钳工各项基本技能中, 锉配无论是难度和实用性上都当排在该工种之首位。

(2) 当今钳工的专业分工不断细化, 无论怎么细化, 要完成本职工作, 首先应掌握好钳工的基本技能, 而锉配又是诸多基本技能的集中体现, 是基本技能的尖端和最高层次。因此, 不论摸拟训练或实际操作, 都要在训练相关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于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并在提高配合精度和形位精度上下工夫。只有锉配达到一定水准, 才能给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好的基础;才能完成细化了的专业分工所担负的任务。

(3) 一名好的钳工, 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基本功要通过基本技能来展现, 而对基本技能的衡量, 最好的办法是观其锉配水平。锉配是硬指标, 看得见, 摸得着, 是检验钳工基本技能高低、优劣的重要指标。当然, 掌握了锉配技能并不意味着囊括了全部钳工技能, 它是集相关基本技能为一体, 并以这些技能为起点, 难度较大, 涉及内容较多, 要求高的一项综合技能。在重点学习掌握锉配的同时, 还应兼顾钳工其它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2要得钳工技术好、苦练锉配有技巧

机械零件的加工, 首先应按图样要求锉削好外轮廓基准面。达到图样尺寸及垂直度和平行度要求。其次, 按要求划出编号零件加工线, 并钻工艺孔。

加工首要零件的形体面, 根据首要零件的形体各面尺寸精度, 形状、位置度, 锉配次要零件的各形体面。

为了能对各类形体零件特别是对称性的配合零件的对称度进行有效地测量, 在对配合零件实施编号加工的基础上, 各加工部位相对基准的实际尺寸必须测量准确, 并应取其各点实测值的平均数值。

采用间接测量方法来控制工件的尺寸精度时, 必须控制好有关工艺尺寸。这样才能保证对称度的误差, 控制最大、最小对称度误差在实测范围内。

当零件不允许直接锉配, 而要达到互配件的图样间隙时, 就必须精确控制配合件的尺寸误差。

为达到配合后转位互换精度, 在加工配合件形面时, 必须控制垂直度在最小的范围内, 如果配合形面没有控制垂直度, 互换配合后就会出现最大间隙。

在加工垂直面时, 要防止锉刀侧面碰伤另一垂直侧面, 必须将锉刀一侧在砂轮上进行修磨, 并使其夹角小于90度, 刃磨后用油石磨光, 完成其加工。

3要得钳工精, 锉配功夫深

锉配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借助于锯、錾、钻、研磨、刮削等基本功得以实现的。钳工的三大基本技能在锉配中尤为重要, 而锉功显得更为关键, 展示锉功高低的衡量标准则是看其能否以规范的锉姿控制锉刀的平直运作。可以说, (下转第123页) 最难掌握的锉削是平面锉削, 要求最高的锉削还是平面锉削。锉不好平面的钳工就不具备锉配的起码条件。实际操作中的工艺方法有多种, 成功的锉配取决于操作者基本功的娴熟程度和善于动脑筋与否。简言之, 锉配的成功是智力、技巧和以锉削为主各功力合而为一的最佳发挥。

钳工锉配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无论何种形体的锉配都由凹凸两部分组成, 原则上应以凸体作为基准。因为凸件配合部位裸露, 便于加工和测量, 容易精确, 可用先行制作完毕符号图样要求的凸体作为检验尺度, 去测控锉配件, 才能保证较高的配合精度。

(2) 加工界线不是最终成形依据, 完成一付锉配套件的制作, 首先要在毛坯上排料, 确定形体位置、方向和余量的分配, 其次按图样划出加工界线, 并检查所划线条的几何尺寸精度, 形状、位置精度, 再规范的打上冲眼。划线时为减少误差, 应借助辅助设施, 如划线平板、分度头、直角尺、高度划线尺等。既使这样, 划出的加工界线也只是粗加工依据, 在加工至界线0.1~0.3 mm时, 必须用量具检测实际尺寸, 在量具的指示下, 逐步按技术要求去完成锉配:

1) 在锉配前对其基准再做一次精度复查, 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是对称配, 除按技术要求给定的精度项目检测外, 还应测量对角尺寸。两个方向的对角尺寸计数差应小于对称度公差的一半或小于等于配合尺寸公差。其它检测项目也应符合技术要求, 才能成为基准件, 才能作为基准件使用。

2) 细心把握好配入。大体成形的凹件与作为基准的凸件试配时, 先用透光法, 找出余量大的地方, 用粉笔涂上记号, 照记号修配。其过程为:试配 (透光) —涂记号—修锉。待嵌入耳0.2~0.5mm时再改用显点法:既用手锤木柄轻击凸件中部, 使两件硬性嵌入一些, 然后反向敲出, 修去凹件亮点 (磨痕) 。这样经多次显点修配, 凹凸两件完全配合, 锉配基本结束。切忌急燥速成。嵌入敲击时不宜用力过大, 以免拉伤基准件配合面而使基准失真或工件变形。严禁修锉凸件 (基准) 磨痕。

3) 控制好配合间隙是锉配成败的关键。先计算出最大间隙值, 用小于最大间隙值的间隙片轻易塞入, 则间隙可能超差。若用大于间隙值的间隙片塞入, 则此锉配作业件间隙绝对超差。

对常规配合件松紧程度的把握, 以双手持套件, 两拇指加力能使凸件从凹件中推出为度。如需敲击才出, 则说明存在着过盈, 须再度用显点法修配。

4) 清理外围, 在配合达标后, 对外部及相关部位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进行修整以达到技术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锉配件组合的配合部位都是以外部的某边或面为基准。为减小制作难度使锉配成功, 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先完成配合部件的制作, 当嵌入达标后, 再以配合位置为基准, 加工相关部位和外轮廓。锯开后配不进, 锯后配, 有时锯断后配不进。究其原因, 无非是凹件配合部位尺寸小于或等于凸件配合部位尺寸 (单件测量尽管都未超出公差范围)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即把凸件按接近最小极限尺寸制作。

综上所述, 只是个人工作积累的粗浅认识, 但具体实施, 还得靠个人在实际操作中, 在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基础上逐步探索。

摘要:钳工在机械制造业中常被称为“万能”工种, 要想达到最高层次, 必须刻苦训练, 严格要求, 夯实基础, 扎实掌握钳工各项基本操作技能, 熟能才能生巧。其中, 锉配是钳工技能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

3.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教法;理实一体化;分析与实践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和学校对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技工学校的钳工教学和实习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制造技术,必须进行改革。文章针对技工学校钳工教学和生产实习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建立理实一体化的优秀专业教师重视工艺课和实习课的有效结合,如何更好的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钳工实习中,钳工是唯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技能训练工种,但是传统的钳工教学模式总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机械式单调的训练、缺乏新意的课题,难免存在一些教学弊端,总让学生处于一种很被动的教学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钳工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处于比较落后和陈旧的阶段。由于大部分实习内容是传统的简单性操作,与现代化的加工制造技术相差很远,加之实习条件艰苦,学生在学习现代化制造课程以后明显表现出对钳工实习积极性不高,觉得很多钳工操作完全可以用机械设备完成,为什么要去手工锉、锯、錾……而且效果大大提高。他们普遍认为钳工已经与目前高精度、高速度、高性能等机器设备脱钩,应该取消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这种不正确的观点应该引起我们钳工教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会使传统实习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从思想上影响了学生对机械制造的认识,若不及时引导,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误解。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要尝试教学教法改革,现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教学是如何分析探索和实践的。

分析与改革实践

1.突出钳工在机械工艺流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特殊性”

传统加工的基础训练是学生对机械认识的开端,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才能对工艺流程有所了解,对机械制造才会有全面的认识。锉削、錾削、锯削、孔加工、划线、攻螺纹、套螺纹、装配等都是钳工最基本的手工操作,也是钳加工的基本特征,其加工灵活、操作方便,在机械加工中有着其他工种不可代替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最好借助于实践操作进行讲解,且在操作过程中将钳工各种具体操作与其他加工方式一一进行比较,突出其“特殊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对钳工的基础训练和工艺课学习加以重视。通过他们的亲自观察、体验、感受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比单一的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要显著,实习内容和方式都有所改变,主要以指导性示范教学为主,启发和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2.合理设置工艺课和实习课的有效链接

(1)在实习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习课不但要教学生技术,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钳工教学模式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告诉学生实习课题怎么加工,学生就机械般的照教师讲的去做,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局面,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

所谓“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要求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觉得首先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讲解钻头的刃磨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实习教师先讲解各个角度、切削刃、螺旋槽等的关系,然后做个示范,让学生去参照这刃磨,这种方法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我认为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刃磨,然后让他们进行试钻,在钻削过程中发现钻削吃力、单边出屑、孔口不圆、钻头打滑、钻头磨损过快等等问题,这个时候我再把工艺课上教师讲的刃磨钻头方法讲出来,对应讲解钻削吃力主要是切削刃角度未达到要求,应该怎么修改;孔口不圆是因为切削刃刃磨的不对称等等,通过纠正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我感受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然后纠正完这些问题后,最后再次刃磨、试钻,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领悟。这种工艺课和实习课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提高了很多。

(2)与其他学科配合教学是保证钳工成功教学的保证。

在钳工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钳工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它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仅仅从钳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我们灵活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钳工教学。例如,在钳工教学中,讲到螺纹加工时,内螺纹加工采用丝锥配合铰杠加工,外螺纹加工采用板牙二配合板牙架加工,这两种加工方法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加工。而目前机械企业加工螺纹采用专用的设备,如车削、铣削、螺纹滚压等方法,所以在讲解丝锥和拔牙加工的时候加入一些螺纹加工的先进方法,让学生回顾到工艺理论上,有效地保证了理论课和实习课的链接。

3.创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教学安排,对钳工专业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钳工工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小了工艺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围绕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理论讲解——内容分解

动作示范——标准模范

定向模仿——要领提示

熟练迁移——巡回指导

总结点评——由表及里 由点及面 思考与展望

纵观机械制造业,钳工是机械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工种。一些零件的加工如机械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等都需要钳工;一些工、夹、量具制作与使用也需要钳工。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钳工的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专业分工更细,有普通钳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不论哪种钳工,我们都应该掌握各种扎实的技术。

现在钳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材料、加工工艺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发展,作为钳工专业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加工模式和工艺上,而应该不断地充实自我,努力搜集先进科技技术,创新课程内容,填补书本上的空缺。例如现在模具钳工中所用的线切割机床,已经解决了钳工制作中的很多困难,但是书本上还没有涉及到。

21世纪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需要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为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们学院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确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模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钳工教学仅是其机械工种中的一种,我相信在以后的其他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龚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钳工专业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7(6).

[2]赵玉玺,张立莲.浅谈钳工教学的基本模式[J].科学大众,2007(2).

[3]闫洪波.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职业技术,2006(14).

[4]林彬.钳工技能训练课教学模式及方法探[J].西北职教,2006(10).

[5]张涛.浅谈钳工实习教学与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6]吴光泉.钳工生产实习教学实践浅议[J].现代技能开发,2003(9).

[7]周琴,丁永纯,杨新立.浅谈《钳工工艺学》的教学特点[J].职业,2007(2).

[8]谌少华.钳工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6(3).

4.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四

摘 要:钳工是机械加工中技术性比较强的工种,主要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锉削是钳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方法之一,具有劳动强度大,动作要领不易掌握等特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容易出现姿势不正确、锉削精度低、个别差异大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方法,以更好提高学生的锉削技能水平。

关键词:钳工;锉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按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艺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钳工工作的基本内容很多,纵观各类钳工技能比赛以及钳工等级考试,考核锉削技能的比重是最大的。因此,锉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钳工技能的高低。在钳工实训教学中,锉削技能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锉削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技能。实训教学中,有些学生练习较认真、刻苦,但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与要求的锉削精度总是有一定差距。总结多年的钳工实训教学,就锉削技能教学的常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锉削时平面锉不平

1、类型及产生原因

⑴平面中凸,产生的原因有:

① 锉削时双手用力不能使锉刀在锉削工件表面保持平衡。

② 开始推削时,右手压力大,使锉柄被压向下偏。待锉刀推到1/2时,由于左手压力大,锉刀头被压向下偏,形成前后低、中间高。

③ 锉削时,身体向前倾斜程度过大,控制不住锉刀的平移。

④ 锉削时,速度太快,控制不住锉刀的平移。

⑤ 锉刀本身中凹。

⑵ 对角扭曲或塌角,产生的原因有:

① 左手或右手施加压力时重心偏在锉刀的一侧。

② 工件夹持不正确。

③ 锉刀本身扭曲。

⑶平面横向中凸或中间凹,产生的原因有:

① 锉刀在锉削时,左右移动不均匀。

② 锉削时,每次行程中,两手施加压力不相等。

⑷ 较窄工件长度方向形成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

原因是左右手施加压力时重心同时向一个方向偏移。

2、解决方法

⑴ 锉削姿势不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锉削质量,因此,锉削姿势和锉平平面有着直接关系。影响锉削姿势的因素有:

① 台钳过高,尤其对于身体较矮的女生,两手不能揣平锉刀,建议降低台钳或加脚踏板,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② 站姿,左脚与台钳中心线成30°夹角、左脚与台钳中心线成75°夹角,两脚相距250~300mm。这样与身体、双臂构成一个矩形,身体稳定,上身动作灵活,重心放在左脚,便于双臂用力。在练习时可以再地上用粉笔画上脚位图,让学生养成习惯,另外检查身体重心情况,左腿微曲右腿蹬直,要逐个检查。

⑵ 双手用力不平衡,右手重左手轻,这样锉出的面向一个方向倾斜,建议让学生把工件转180°后再锉,两次锉纹肯定不重合,使之自行调整左、右手的力量。

⑶ 锉刀前后摆动,运锉不稳,形成中凹。初练锉削时,应用较大平面,使锉刀紧贴工件平面,防止前后摆动。

练习锉削分阶段进行,一个阶段确定一种要求,不要急于求成。如第一阶段只要求站姿和握锉,其余不要求。第二阶段,在站姿、握锉基本正确后,要求锉削姿势,不要求尺和粗糙度等。第三阶段,当基本能掌握锉平技术后,可以要求公差较大的尺寸,随着锉削技术的提高,逐步提高要求标准和增加考核项目。

⑷ 用交叉锉法,可以增大锉刀与工件的接触面积,还可锉掉凸高点。

⑸ 用钢直尺或刀口尺检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动调整锉削姿势。

⑹ 减小锉削速度。锉削速度太快,是学生初练时的通病,可让一个学生为练习锉削的学生定时记数,使锉削速度降至每分钟60次以下。

⑺ 锉削行程过短,有的学生短锉削时,锉刀前后摆动,为了限制或减少摆动,用短行程锉削。这种方法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正常练习,所以要求一定要全程锉削。

⑻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互相观摩,相互找出不足之处,或搞一次锉削单项比武,主要考核锉削姿势和锉削平面度,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锉削操作技能。

二、学生掌握锉削技术速度不一致

1、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教师要及时指出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锉不平问题,要及时正确地进行个别示范指导,使学生看清,再让学生模仿,甚至手把手地教,务必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统一的要求。

2、对后进生个别辅导,要注意先指出学生的成绩,再提出不足,使之充满信心,鼓励学生大胆练习。

3、可以组织技术掌握好的学生与后进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使后进生的锉削技术迅速提高。

三、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1、怕苦、怕累。锉削时钳工的基本功,练习时比较单调、枯燥,而且比较艰苦,学生容易产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注意:

⑴ 明确练习目的,向学生反复讲锉削基本功的重要性,它是钳工技术的基础,锉削基本功练习不好,将来很多课题都无法进行。

⑵ 严格要求和鼓励相结合。对学生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要多肯定学生在练习时的成绩,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刻苦练习锉削技术的积极性。

⑶ 适当的分配练习时间,进行交叉练习,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进行相同的练习,学生很容易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就会降低操作练习的效果。应采取各种形式的练习,如练习一段时间,教师进行一次讲评分析,学生既可得到适当的休息,还可以从讲评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经过较短时间的休整,又可集中精力投入下一次练习。

2、畏难情绪。在锉削练习中,锉平面相对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在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部分学生达不到分课题技术训练的要求,便会产生畏难情绪。解决方法有:

⑴ 教育学生打消顾虑,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讲,只要进行认真刻苦的操作练习,任何复杂的操作技术都是可以掌握的,使学生树立练好基本动作的信心和决心。

⑵ 对后进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小的进步,都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实训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在锉削训练中,要把安全教育贯穿始终,给学生讲解锉削时的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串岗。钳工实训一般每人一台台钳,彼此相距不远,由于测量、划线等工作上的需要,学生有时会离开自己的岗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串岗、聊天说笑,容易分散实训精力和出意外事故。为此,教师在组织实训时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给每个学生配备必要的工具,每个台钳配备一定的量具,尽量减小学生走动的机会。

2、打逗。中职学校的学生正是好逗得年龄,打逗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并严格批评。因为实训教室有很多工具、工件,打逗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故。个别学生如经批评仍旧不改时,要停止该学生的实训课题,令其反省检查,以教育大多数。

3、乱摸乱动。实训教室内有各种设备和电器开关,有的学生好奇,乱摸、乱动,这样极易发生事故。所以要及时对学生反复强调,除教师允许外,实训教室的其他设备一律不准学生擅自动用。

总之,在钳工实训锉削技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哪怕是小问题也不能忽视,教师应细心观察,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保证有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5.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五

面对技工学校的生源出现多层次的变化,车工专业生源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局限于以前的初中毕业生,还有从事本工种一段时间的社会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在生源的文化层次上明显地出现了差异。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技工学校机加工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而“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就车工“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实施分层教学谈一下主要做法。

一、分层教学的课前准备

1、分层定组定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将全班学生分为3个层次:A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理论与技能领悟快,重点发挥潜能。通过课题训练和产品件的练习,逐步在工时上由松到紧;在工序上由粗到精;在质量上由次到好,逐步将A层的学生培养成技术尖子。B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技能实践方面差(女生偏多),适当增加实习训练的比重。在刀具、材料及设备使用上增加投入,为B层学生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C层——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差,适当降低难度,以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为基准。在技能上力争和A层的学生看齐;在理论知识方面力争与B层的学生看齐,实施低起点、小步走、多台阶的教学策略使其逐步跟上来。同时,对于C、B层次的学生重点放在“双证”考核及格率上。分层定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每学期都要重新分层,不让成绩好的学生有骄傲感,不让成绩差的同学有自卑感。

2、分层备课定策略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能使全体学生水平整体得提高上。采用“多元一体”的教案,这种教案实际上就是一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教案中应充分体现各层的教学目的及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重层次和梯度。在以往教案的编写中,增加A层学生的扩展知识及技能;适当增加B层学生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C学生的理论知识等。每一层都要有每一层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这种教案虽然给教师备课增加了工作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麻花钻的刃磨与钻孔”课题中,对B层学生的教学目的及要求,重点放在麻花钻的刃磨和修磨方法上。如麻花钻的握法,刃磨时身体的站法及左右手配合转动等。对C层学生的教学重点放在麻花钻的几何形状上,麻花钻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为让学生弄清楚必须采用实物和挂图等教具,具体讲解螺旋槽、螺旋角及横刃等角度。而对于A层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以上B、C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增加群钻的刃磨方法,教学难点重点放在特种材料钻削上,如:薄板钻削、有色金属的加工等。

问题,要逐一解答逐一纠正。如从表面粗糙度和排屑来给C层的学生分析车刀的刃磨质量;从学生的测量姿势来给B层的学生分析测量误差;在工件的产生次品和废品中来给A层的学生分析工艺安排和综合原因。

3、分层总结各有收获

对与各层学生的练习工件的点评,是分层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工件的实测和巡回指导中各层学生出现的问题逐层点评。比如,对于A层C层的学生要按照工件的图纸的技术要求去总结,可先不要在工时上要求过严,但在质量上必须一丝不苟。以后再逐步再在工时上提高。对于B层的学生要根据课题练习工件的要求去点评,但是B层学生必须要达到课题工件的质量与工时的要求。

三、分层考核,彰显全面,和谐发展

6.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六

。。。

摘要:英语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环节,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强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决定了中职英语教学中,听力的显著重要地位。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面临学生英语基础听力较薄弱的窘境,因此怎样提高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力水平,是中职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本文笔者以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并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听力训练;现状;教学策略

“听力”是英语学习和应用的基础,只有能听懂,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在九年义务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初步实现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且随着世界各国文化共融性趋势的不断深化,对英语技能的提升提出了更现实的要求,不仅要听懂英语,对不同情境下英语的表达更要意会到位,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良好的沟通作用。

一、中职英语学生听说能力现状

从学生个体方面来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高中生薄弱,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到相关的技能,大部分中职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心态上不具有主动性,就英语听说训练来说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加上自身的英语知识基础较弱,比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量等等都缺乏系统的完善,所以,英语学习特别是听说训练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就像啃一块硬骨头,需要决心、意志,更需要老师为这块硬骨头加把“火”。

从中职教育方面来说,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平分天下,并且,学生不面临高考时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淘汰率(相对于中职生升学率),学生只要文化基础课(语数外)+专业课能通过上级学院的考核,就能顺利无忧的升入专科学校,所以中职生几乎不面临升学压力,而中职英语开课数量也往往存在不足,在英语听说训练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往往还是教师放录音,学生听的方式,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活力和兴趣。

学生听力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比如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纠结于一个单词的揣摩意会上,而跟不上听力的步伐,这种停滞在“心译”阶段的听力习惯,会导致学生在听力训练中跟不上语速,而无所适从。

二、提高中职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1、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激发学生听力兴趣

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困境,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产生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完全融入到英语故事的情节中,而不再是心怀忐忑的步履维艰。

英语就像一扇通向欧洲主流文化的天窗,有效的学习和了解这门语言,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修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关于激发学生英语听力的兴趣问题,教师要做的下一步是,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爱好,来甄选英语听力的素材。比如,在授课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触到英文电影时,更愿意选择看原声的而非配音的,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听力并非是从心理上排斥的,只是觉得“这座山太高而望而却步了”,在克服了学生听力上存在的心理障碍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英文听力素材,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猫和老鼠》等等,这种对话相对简练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

还可以借助于幻灯片,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土人情画片,然后再进行听力的训练,比如在讲授《Holidays》一课时,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了西方Christmas、National Days及New Years Day等相关节日的节庆画面,当学生们进入课堂状态后,笔者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搭配相应图片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这个方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这种图文并茂的听力模式,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听力兴趣。

2、溯本归源,巩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

套用一句俗语“高楼大厦平地起”,只有地基打牢了,才能实现上层建筑的发展,同样道理,在英语教育和教学中,针对中职生英语底子比较薄弱的问题,在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其基础知识的不断巩固,在不同的听力素材但基础知识相通的听力训练中,会使学生收获到知识被温故而知新的喜悦。

在这一点上,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固定时间段的专项训练,可以在早读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发音辨音训练,如一些形近音近词eighty和eighteen、slow和snow以及nine和mine等等,在课堂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听写训练,听力素材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爱好,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入听力训练,在听写难度层次上,可以由单词到单句,发音从简单到复杂,总之要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切不可拔苗助长,让学生失去听力的信心和兴趣。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在朗读英文时的技巧和语速,要适时的点拨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通篇略读,体会了文意,把握了文章情境,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找到朗读的感觉和语速,富有情感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其听力水平的提升。

3、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听力效率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一方面在于改善学生对听力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善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

首先,要适时的为学生创设听力的环境和氛围,笔者建议可以尽可能的采用英语化或者半英语化教学,至少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形成师生英语沟通的良好互动,这不失为练习学生听力最简便实效的方式。

其次,在英语课堂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英语进行自由讨论,谈话交流的话题可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是学生自身感兴趣的,愿意用英语表达的都可,教师一旁观摩,亦可加入到学生的“free talk”中,此外,在这个板块中,还可设立表演项目,没有话题讨论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表演课文中的场景选段。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实现英语听力的生动与形象,听力素材可以以朗读、歌唱、表演或是播放的形式体现,多种听力方式的相互融合,避免了听力训练的单一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更利于听力教学的开展和应用。

另外,笔者调查发现,不少班级开设了英语影视欣赏,英语音乐欣赏与学唱等第二课堂以及社团活动,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们摆脱了课堂上固有的严谨和严肃气氛,就像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同学之间的英语交流更加自如顺畅,笔者偶尔能模仿一下标准的发音,亲身体会到了课外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类似活动,不失为练习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第二课堂。

4、以多媒体为依托,开展多模式听说训练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现在的大部分学校都设有多媒体化课堂及教室,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便捷性和实效性,笔者采用多模式化的英语听说训练。

简举几例:(1)个性化点拨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力水平或者爱好,可在自习课或是free talk时段,向老师点播听力素材,教师分别根据学生要求以此类推的进行听说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个体要求调整素材播放语速或是回放等。(2)学生协作模式,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开设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分扮角色进行听说训练,教师可适时加入讨论,并作出整体评估考核。(3)学生模仿实践训练,语音室是一个丰富的多功能专业训练听说的场所,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语言功能环境中,学生可以听到纯正的英语发音,从而有利于学生模仿训练和及时纠正发音训练。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训练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学生不仅动耳,还可以动嘴动手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模仿听力素材故事角色发音时,出现失误会有更明晰的对比性,更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的听力状态。

因此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具有更多听说训练实践机会的多媒体场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借助于开展的多样化听说训练,实现听力水平的提高。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掌握听说技巧

在前文中笔者提到,导致英语听力能力薄弱的原因中,不良的听力习惯占主要因素,良好的听力习惯不是一时形成的,不良的习惯亦是,所以在这一点上,教师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俗语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时,教师一定要怀着耐心和细心逐步开展进行,并且要因材施教,“一视同仁”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听说水平的良莠不齐甚至会出现后进生厌学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分层个性化的评估,在纠正学生个体错误时避免“黑脸式”教育,可以“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听力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或者反复出现的错误,只有做到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爱戴,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老师的听力训练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首先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英语听说理念,在英语听说训练中要有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多听多读,从听入手,以听促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方面接触配有英语专业人士发音的素材或者影像作品,并鼓励学生跟着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严密关注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或者重音等等影响听力的关键元素,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先从外国人之间见面打招呼、寒暄问候、生活起居或是致谢告别等等生活化场景入手,规范学生用纯正的英语发音并做到口语表达流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英式的文化与生活,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英语的语感。

在做听力训练前,教师要为学生留出短暂的阅读听力题目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学会预测听力内容或是大致语境,这样在听力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便会相对放松,心神则更容易集中在“听”上,在听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抓关键字词和关键句,并养成作简单笔录的习惯,这样便会弥补听力过程中前后信息差异造成的干扰,提升了听力的准确度,从而增强学生听力的信心,激发了学生进行听力的积极性。

三、笔者开展听说训练的成效分析

1、学生语音语感明显优化

通过对笔者班级50位学生的英语听说训练,学生对英语听力已不再是以往的倦怠状态,虽然还有个别学生对英语听力存在不积极,但至少不排斥了,整个班级的听力训练都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语感明显增强,在阶段性不同时间段的反复训练下,班级学生整体的发音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是一个提升英语听力水平的良好开端。

2、学生对听力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开展英语听力新的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学习英语感受英语文化的兴趣逐步提高,并且意识到只有练习好听力,才能真正实现英语的沟通作用。笔者开展的英语听说课堂,因其趣味性和生动丰富性,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之一,在课堂上同学们时常会因为其他同学“可笑”的发音,而爆发出愉快的笑声,英语听说训练由原来的“硬骨头”变成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开展英语听说训练成为一种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结语

针对中职生英语听力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上几点看法,正所谓万物相生相长,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实施要因地制宜,看对象选时机,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笔者的看法仅供参考。

总之,提升中职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教学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渐进的长期过程,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随着国际化语言环境的日新月异,英语的听说训练和环境亦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以改以往传统古板的教学风格,时刻关注网络媒体中出现的英语新词汇或者新含义,适时的传达给学生,或与学生交流,这样更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在英语听说训练中,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尤为重要,笔者深知,只有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实现学习的自强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才能促使教师更顺畅的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听说训练,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舞台上最亮丽的色彩,为学生们今后人生舞台上更精彩的“表演”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7.浅述钳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 篇七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职业类学校中学生的素质和普通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对机械专业而言,学生基础多数较差,且有一定的厌学情绪。一些同学具有作风懒散的坏毛病,有的同学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这样下去,根本达不到实习的要求。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一方面,实行“双证”制度,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也要在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升学。另一方面,给学生分析我国目前的形势是缺少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今后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分解钳工实训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只知道终极目标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对实训的分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操作的重复练习感到枯躁单调,而是按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具体说,在开始练习前,将以前参加技能鉴定的工件展示给学生观看,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与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他们应掌握的钳工技能有个初步的总体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要掌握的技能。比如第一周的课是锯割练习,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锯割方法,保证锯割尺寸误差小于一个毫米,锯缝与基准面垂直度误差小于一个毫米。第二周锯割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半个毫米,并向学生指出,如果锯割尺寸误差不能准确控制,过小导致工件报废,过大则增加锉削工作量和劳动时间。

三、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与否,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攻丝等。其中的锯割和锉削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以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太重视,凭着一股冲劲,一口气锯下去,不一会儿就累的胳膊、手发酸,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实际上,正确的锯割动作,从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站立的位置,身体与胳膊的配合,用力的速度与大小,眼睛的注视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正确动作的掌握,可以使学生节省很多体力,这样才能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

四、培养感觉技能,锻炼反应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培养出一定手感就更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工件的质量和加工速度,体现着学生的技能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思考,多观察,通过科学训练,熟能生巧,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

五、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小钉锤,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六、对学生的成绩及时做出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积极性。

8.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八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的训练

六十七学时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零级:无行为;

初级:简单运用,如放幻灯; 中级:所用媒体突出重点与难点。高级:所用媒体突出重点与难点。

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掌握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使用、操作及保养方法,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参加Intemet 网使用和网页制作培训,能通过网络了解最新教育动态,直接利用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1、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对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中文处理、PowerPoint、影音播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用课件开发工具的使用、课例的拍摄技能、课例的编辑制作技能等内容进行培训。

2、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学习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网上下载等网络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网络安全赏识与防护技能,使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一个总体了解。

3、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室的正确使用、服务器的简单管理与维护,网上求助、网上批改、网上家访。

4、基于实验室的人机教学模式。

三、教育论坛与教育博客的使用

基本操作:注册与登录——发表主题或日志(文章与图片等、注明原创与转帖)——上传文件——发表评论(回复)与留言。

教师的教育博客日志(Blog)实际上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放在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并参与交流和讨论的一种方式。关于博客的一些说法和比喻有:

1、博客是继E-maill、BBS、OICQ之后再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2、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3、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4、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尝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

5、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版”:旧媒体——新媒体——自媒体。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角色转换

六十八学时

在信息技术目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他们的思维难以想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部表情等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能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地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经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数不能被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念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进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为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学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学校要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印发学习资料,组织专家讲座,开展专题讨论,拟定心得体会等途径,促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力,使教师明确:如不能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观念的革新,会使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情有独钟,很多教师自费添置电脑,业余学习,乐此不疲。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2)

六十九学时

1、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 这个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实验基本清晰的教学课题,首先要充分运用真实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围绕实验做教学设计,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或观察演示实验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工信息。如果属于学习者通过做或者看真实的实验完全能获得认识、理解新知识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实际能力的课题,那么在新知识学习课(包括自主研究性学习)里就不一定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含有操作技能培训的实验,切不可用计算机模拟代替。

有些实验虽然基本清晰,但实验过程复杂,涉及参量多,从实验直接获得的感性认识到需要学习者理解掌握的规律之间的跨度比较大,这就形成传统教学里的难点。教师要考虑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用形象处理叠加分析信息,解决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的桥,帮助学习者解决分析理解的困难。

实验不够清晰或受到时空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课题,需要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用模拟予以补充。如化学课程里的“原电池”,虽然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好实验,例如用西红柿电池实验等,但都不能“观察”到其本质的电化学过程。在组织学生围绕原电池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清华同方教育资源库”提供模拟演示素材,在演示基础上以动画叠加两个电极上电子得失,引导学生通过动态视觉信息与实验信息“整合”来认识原电池,干电池、感性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的原理。

2、语言、文字能力型课程——包括语文和外语

这两门课更突出了培训运用语言和文字作为获取、交流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当然,能力是以足够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分别提出一般高中毕业生(八级)和高标准高中毕业生(九级)应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但不是“背下来”或者“写出来”就算达到要求,关键是在识字基础上同步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高中阶段语言类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学习能力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明显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性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这类课程的“整合”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的力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能力提高。如在“庄周家贫”等这类文言文里设计了由学生自主断句的交互式练习,通过断句提高诵读的理解能力,完成练习后有正确断句的答案和用纯正普通话诵读的音频资源;又如英语资源库除了提供英语专家的通读、交谈示范之外,有很多“任务驱动型”课件,用多媒体资源设置情境,支持以不同领域里运用语言和文字获取信息和表述的能力。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3、4)

七十学时

3、突出思维训练的课程——数学

数学无所不在,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上都充满数学,但数学又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无论其产生还是发展都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持,使得学好数学有相当大的难度。由小学进入中学,数学课的难点主要发生在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飞跃过渡,发生在由静态图形研究到动态图形研究的过渡,由平面图形研究到空间图形研究的过渡。形成难点的原因除了知识本身的深度之外,传统教学受到落后教学手段的制约,在思维训练问题上存在片面的理解,忽视形象思维,忽视“数形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一张嘴、一枝笔、一本书”的低效率模式关系密切,阻碍教学的动态形象信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要求,正是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图形显示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用智能化的科学动态模拟解决三种数学“语言”的同步与转化,为讨论式教学法、自主“研究性学习”等改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信息技术与社会调查整合并进行加工研究,是全面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要培训的重要能力。将学生“封闭”于校园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状况及发展脱节是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病之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同样要加强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这就要加强社会调查活动,具体的模式应考虑是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做不同选择。对于基本上没有时空局限的课题,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如政治课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沙尘暴问题和商品价值问题等,都是社会调查与其他信息技术的“整合”的课题。

在网络即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必需的时候,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它,与孩子一起学习,给孩子一起学习,给孩子以关心和帮助。网络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但却不会改革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是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活动的选题突出了农村特色,考虑了家长和社会因素,触及了难点,拓展了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

二是活动过程以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没有包办代替。

三是活动评论以学生为本。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正面评价为主,不求全责备。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2、3)

七十一学时

1、多媒体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取代课堂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是运用的多媒体越多,学生可能性就越感兴趣,甚至还有人整堂课就是看电影。缺少现代教育理念,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例如,以传统教育里就是错误的“满堂灌”或“题海”战术做指导原则,从教师语言灌、书本灌发展为计算机灌,由“人灌”发展为“电灌”,更加重学生负担的片面应试教育。这类例子也很多,主要是只注意“信息技术”,忽略了更新教育理念和研究教学方法。

2、避免多媒体只为公开课教学服务的现象

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不足以外,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匮乏,自制又有困难。针对这些,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了,学校适当购买一些,还可与兄弟学校交换使用。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可进行重新组合。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mare、Direetot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再辅其他工具制作完成。一般的课件可用户Office中的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面面俱到。

3、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他常规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甚至干脆用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挂图。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心理学、现代教育学证明,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教师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没,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教学。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5、6)

七十二学时

4、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谨防“以电脑为中心” 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的课便成了“流水课”。这实质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恰当、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好主导作用。

5、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而被忽视。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掂一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角和物体的角时,要让学生动手触摸、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和物体的角。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这样教学,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6、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下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而是冷冰冰的“你错了”。这种设计就缺乏人性化,阻碍了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感情的交流不畅也会阻碍知识的交流。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7、8、9)

七十三学时

7、要避免滥用多媒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容易忽视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更多的有意注意与无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涵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知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

8、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多媒体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

9、多媒体不应仅仅运用于课堂之上

信息技术应该是贯穿于老师整个的教学活动之中的,不仅仅包括课堂,还应该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在备课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很多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我们通过输入一个简单的课题名称就会有许许多多源源不断的资料涌进来,经过我们的筛选,去粗取精,做到最佳的课前准备。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探究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面对面、书面式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谈,在论坛上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感受进行充分的展现,学生们也把平常不敢跟老师说的话在上面肆无忌惮地讲出来,那时,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关系,这时师生之间可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当前应解决的问题

七十四学时

一、破除现代教育技术难以掌握的观点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学化时代,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只有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才会有主动权。师资问题并不难解决,可先培训用骨干。事业心强、好学上进的教师,通过短期培训就可初步学成,自学也并非很难。待骨干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阵容。

二、重视软件开发和应用

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研究将会推动教育改革,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不仅仅需要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为学校、为家庭提供足够数量和适用的硬件设备,还需要在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后一点容易被忽视。重硬件轻软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使宝贵的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未能发挥其社会效益。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作用,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者信息技术与整合同样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作用,只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不重视造就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向学校投入的任何现代化设备都只会是浪费投资,是“见物不见人”倾向在现代化进程里的重新抬头,值得警惕。

三、传承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

备课强调不仅仅要务教材、备大纲,还要备学生和其他研究参考资料,理化生教师还要备实验,综合思考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值得强调“备学生”,不能满足于将发达城市优秀教师的课直接播放给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并将其称之为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做法即使是在远程教育中也多有存在。

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批判能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无穷无尽,虽然存在大量的对学生学习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也不能排除大量的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发达国家、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现代信息技术落后基本普及到学校和家庭之后,用于“自主学习”的倾倒不是很多,多数用于玩游戏和下载mp3,其中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那里的教育界的重视。现实情况是,全世界的网络里信息垃圾比有用信息多,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就让青少年学生“自主”地到“垃圾堆”里“畅游”,其社会效果将难以想象。

五、法律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也会带来许多版权、知识产权、黑客与电脑病毒的问题。

信息时代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每个老师做一个课件可以要花很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学校每一个教师能够做一个课件,那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课件库。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成就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更能成就学生对老师的共享,一些名教师上的课我们就可以远程教育听到,甚至还可以缩短空间的距离,坐在中国就听到国外的课,这样的课堂是非常美妙的。网上阅卷、网上答疑、网上批发、网上家访等,这样的前景对我们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让我们共同祝愿,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作业设计改革的走向

七十五学时

我国基础教育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而任务型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任务化、标准化已成了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其中关于该给学生设计怎样的作业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许多作业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

(1)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过分强调“熟能生巧”的误区,让我们的孩子终日陷于“题海”,苦不堪言,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钝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因此受到遏制,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

(2)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导致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造成一批平庸者。

(3)作业形式、内容呆板单调、冰冷无情是一些枯燥纯粹的知识、概念。它使我们的孩子感觉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或反感,并出现抄袭、马虎应付的情况。

新课标的颁发给作业形式、内容、实施改革带来了生机。作业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走向”上:

1、以人为本,从整体划一走向自由发展 每个学生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对作业的表达形成、目的、内容、要求不同。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有个性的作业,以最终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

2、以发展为本,从封闭走向开放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素的现状,给作业设计带来新天地。作业设计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的不同需要。学生作业应从学科作业封闭型走向整合作业开放型。

3、协调发展,从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标提出的目标之一。传统作业都是学生用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于课后独立思考,单一地写写、画画、算算完成的,它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是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这样的作业缺乏沟通、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针对这一弊端,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采取查阅、收集、实验、调查、统计等形式多样的多元化作业,体现学校、家庭或社区等与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合作性作业。

可见,新课标下的作业是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有效作业设计原则

七十六学时

一、作业向生活开放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二、作业向思维开放

理科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充分利用理科各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多思多想巧做,不断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创新高度。有效作业设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不能局限于例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补充条件、提问题等题型。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先思考后动笔,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作业向个性开放

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知识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等过程中,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方式,恰恰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导致了尖子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智力发展受到限制;差生跟不上节拍,最后落伍掉队,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厌学。为了减少“一刀切”作业带来的不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作业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分层题,让学生选择地做作业,设计个性化作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设计作业题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等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教师可设计有难有易的选答题。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自主性作业

七十七学时

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设计学生思路,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分为:

一、自主选择作业

1、量度自选: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因此在作业量方面,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选的方法。

2、形式自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为各方面的学生提供几种适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作业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交。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3、难度自选: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考试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二、自主设计个性化作业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学习经验各异,对作业的需求是个体性的。要使作业成绩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必须改变作业统一布置与评价方式,由教师设计改为学生自主设计,由教师评价改为师生共同评价。设计作业从学生自身对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出发,明确哪些需要进一步加深,哪些需要巩固深化,哪些需要应用,应用到什么情境中去;更重要的是哪些需要发和创新,以及怎样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有关,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历经反复参与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先由师生合作设计作业,然后再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阶段。

为保障作业质量和效益,须制订一定评价激励机制,将问题意识、问题的独特性、问题价值大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独特、新颖和多样作为评价的标准。可制订每周一次作业反思自评制度,结对相互检查并相互帮助矫正落实制度,每周一次班级作业展评制度和星级作业评选制度。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开放性作业

七十八学时

开放题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背景新颖,贴进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有文字、表格、图画、对话等,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单一呈现,叙述呆板;解法灵活,不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获得多种结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

具体来说,开放性作业可有如下形式“

1、实践性的作业

设计有利于学生操作实践的作业,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

2、延伸性的作业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延伸性的作业,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

(1)扩展阅读。(2)再造课文。(3)知识延伸。

3、调查性的作业 在数学学科,我们设计有利于学生社会调查的作业,强调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去看看、听听、问问、想想、做做,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名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品性作业(1)诗、文配画。(2)办手抄报。(3)编撰书稿。

5、探究性作业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假期性的作业

七十九学时

每年一度的寒暑假来临,为了使学生度过一个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我们可为学生设计四种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完成。

1、设计知识性作业。

按照不同年级分学科设计不同惊层次、难度、数量的书面作业,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写了自学指导提纲,并对中小学生提出为办手抄报的要求,每名学生至少要完成2张;可以去寻找本学期文化课的疏漏点,同时归纳成功的学习经验,在假期中与同学交流。尔后多读课文,有序完成规定的暑假作业。

2、孝心作业。

学校为学生设计好家庭劳动岗,要求学生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弟弟妹妹的事情帮着做,家里的事情抢着做”,并要求学生对父母长辈问寒问暖,学会关心。

3、实践性作业。

努力开展好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和绘画三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科普读物、文学书刊及身边的报纸杂志,尝试写一篇题为《与外星人对话》的科幻小说等。

4、英语特色作业。

坚持以礼貌用语和日常用语为重点,学校编写了《礼貌用语和日常用语手册》,并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广泛应用,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展示学校的英语特色。为保证四种作业效果,学校于假期前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安排在暑假结束后进行检查总结。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讲:陈莉

内容: 有效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八十学时

新课程理念下对作业进行有效设计使学生受益匪浅,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适当控制作业时间

教师应该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不要让学生做力不能及的事,即使作业本身难度不大,但数量也要合适。如果学生需要花很多时间方能完成,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产生厌烦逃避心理,那么结果就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预计一下完成作业可能所需的时间,作业要有但不要多。

处理好单科与整体的关系,协调好各学科的作业量。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可是很少考虑其他科目的作业量。

二、合理分配作业类型

自选型合问答型作业布置频率应该稍高,可结合每课教学内容加以使用;而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开放性强,强调写实情景,完成时间所需较长,一般以每隔两周布置一次此类作业为好,可依次交替进行。这样既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做作业的积极性。

三、及时创设作业交流平台 学生花了大量心血完成作业,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就会失落,以后会丧失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如果教师只布置作业而不看重效果,学生也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应付。因此通常在完成一周的作业后,教师应该用不少于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尤其是对于注重过程学习的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更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受别人的关注,从而提高日后学生的参与者度和支持度。

四、积极提供作业指导

9.钳工一体化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九

关于钳工一体化教学评价的思考

吕明

摘要:一体化教学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实现评价过程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体化模式过程评价提高综合素质竞争能力

自开始,我校开始试点一体化模式教学,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两年有余。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钳工一体化教学方面积累了些经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开展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素质能力。其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以往职业教育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实现“使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顶岗实习两个阶段的相一致”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完成学校安排的必修课,学校的重点是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一些专业课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存在距离,不能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评定主体单一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以学期的理论或实践考核为依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虽加大了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但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选拔,不注重态度和能力的发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未能很好衔接

近几年的就业招聘会上,许多企业不看重学生学业成绩,而是考察学生能力,学生学业成绩对企业招聘而言,只是参考,甚至形同虚设。对企业来说,他们重视的是学生职业素质及个性特点等。

综上所述,要想使这些矛盾获得解决,必须要建立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一体化模式”的教学评价内容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教学评价重点有所不同,在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应从课程反馈、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四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反馈

即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主要方法是在课程结束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教师授课过程评价表,征求反馈意见,包括对课程组织的反应、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反应、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反应、是否能在将来工作中用到所学知识和技能等,

(二)学习收获

即确定学生是否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得到了提高。确定到达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对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核对。它可以体现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但无法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行为变化

即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行为改进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使用到新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尽管很难,但是意义却很大。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后期相应课题任务进行检验,或通过下厂实习、产品加工经历及相应的生产条件等外部条件实现。

(四)工作绩效

即了解学习带来的绩效改变。它意味着从劳动市场了解课程对学生职业成长和就业的促进作用,这里的评价对象不仅是学生本人,而包括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构建多元化、开放的评价体系

按照教学目标,将实践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实行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可采取笔试,零件制作,产品加工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任务情况。同时评价学生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及学生实习中的同行、顾客,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这样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参与考核评价

10.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十

【关键词】中职 会计技能比赛 综合能力

一、广西区中职会计技能比赛的情况简介

全区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会计技能比赛是一项考察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比赛。010年,由银行学校联合厦门网中网软件、用友财务软件合作举办了第一届中职会计技能比赛。该比赛分为两个项目,一个是会计电算化竞赛,一个是手工账务处理竞赛。纵观这几年的比赛,每年规则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赛的内容范围也有所变动,这给指导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增加了难度。以2012年全区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比赛中手工账务处理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运用厦门网中网竞赛平台模拟一家制造业企业某年一月的经济业务资料,依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和现行税法处理经济业务、翻打传票(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翰林提T96BW专用输入设备及配套传票)、单指和多指点钞(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统一印制的佰元面额练功券)等三个内容。手工会计业务处理用时180分钟、翻打传票用时10分钟、单指和多指分别用时5分钟,加上赛前准备,要求全部要在一天内完成,这对参赛学生的体力和心理上都是极大的挑战。而2013年,手工账务处理比赛则由原来一个人变为由三名选手组成团体形式,分别担任出纳、会计、会计主管三个岗位,内容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纳税申报表等内容,同时也取消了传票和点钞两部分内容。分岗形式的比赛时间虽仍为180分钟,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选手间的配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比赛的一个难点所在。

二、选手竞赛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选拔选手的难度大

中职会计专业最重要的两门课程是《基础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由于课程设置过多,重要课程的课时被迫缩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重难点内容。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训课程难以开展,加大了选拔选手的难度。

(二)竞赛器材及软件准备不及时,利用不充分

学校未能在培训前及时购入竞赛器材和软件,并且器材软件购回后,大都处于闲置状态,等到要开始训练时才开始教学生使用,使得训练时间过短。

(三)选择选手过于注重成绩,忽略心理素质

选拔选手时,过于注重平时成绩或某次测试成绩,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潜力。在训练时如果出现学生懒惰或想退出训练,特别是后期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素质问题,对比赛极为不利。

(四)实践教学运用欠缺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欠缺,让学生脱离实践,达不到一个选手的要求,很难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竞赛题目。

(五)技能训练机制不完善,教练团队缺乏交流

针对技能比赛,科组没有建立完善的训练机制和训练指导团队,致使教练间的配合度欠缺,没能从总体把握训练的进程以及缺少对学生的知识巩固程度、素质、情绪等方面的观察、分析,缺乏交流。

三、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综合能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现对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的综合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进行课程开设

把重点专业课程开设的课时分配多一些,并能更好地结合实训软件去教学,使得进入训练环节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更多接近于实践工作的知识,练习更为复杂的题型。

(二)充分利用比赛器材及软件

应对比赛的软件变化,学校应提前购买比赛软件并及时使用。软件购买后,学校应该立即组织专业老师学习研究,熟悉软件和器材后,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前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也可扩大选拔选手的范围。

(三)重视选手成绩的同时兼顾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选拔赛,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情绪变动和他们的掌握进度,逐次筛选选手;形成合理良性的竞争机制,保持适当压力,加强学生对比赛的适应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指导老师精心设计实践方案,让学生到当地的银行、税局、企业去了解、如何计算企业所得税季度的预缴申报表中的实际应纳税额、如何计算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中所得税费用、如何办理支票业务等这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使得选手对整套账务具有完整规范的程序思路,且掌握实践内容和提高训练速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比赛。

(五)关注训练细节,调整训练进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训练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培训情况并做出针对性调整。二是主动了解选手的详细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三是因材施教。如学生打字速度慢,便要加强打字练习并训练快捷键的使用;如学生登T字账总是算不平衡,便要教学生掌握查错的方法,提高细心程度和掌握小键盘指法;如选手容易紧张,便需要与其交流,开导学生放松心情,正确看待比赛。

总而言之,在比赛中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不仅在于指导教师和选手之间的默契配合,还应注重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对专业课程的设计、合理的淘汰机制和选拔方法、各阶段训练目标的设定,以及各选手的情况分析和心理辅导,这些过程对训练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与此同时,不管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选手,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在培训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运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七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刘雪清.会计模拟实训(第三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11.钳工技能鉴定题库 篇十一

机械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个行业对其职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是这样。机械行业职工队伍的一半以上是技术工人。他们是企业的主体,是振兴和发展我国机械工业极其重要的技术力量。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技术工人是企业各类人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有一批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才能支持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机械行业历来高度重视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工人培训教材等基础建设工作,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先后组织编写出版了《机械工人技术理论培训教材》149种,《机械工人操作技能培训教材》85种,以及配套的习题集、试题库和各种辅助性教材共约700种,基本满足了机械行业工人职业培训的需要。上述各类教材以其行业针对性、实用性强,职业工种覆盖面广,层次齐备和成龙配套等特点,受到全国机械行业工人培训、考核部门和广大机械工人的欢迎。..1994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逐步推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始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机械行业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实现机械、汽车工业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我们在组织修改、修订《机械工人技术理论培训教材》,使其以新的面貌继续发挥在行业工人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作用的同时,又组织编写了这套《机械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库》,共87种,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要,职业技能鉴定《钳工技能鉴定题库》。

《机械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是依据原机械工业部、劳动部联合颁发的机械工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编写的,包括18个机械工业通用工种。各工种均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初、中、高三级“知识要求”(主要是“专业知识”部分)和“技能要求”分三册编写,适合于不同等级工人职业培训、自学和参加鉴定考核使用;对多个工种有共同要求的“基本知识”如识图、制图知识等,另编写了公共教材,以利于单科培训和工人自学提高。试题库分别按工种和学科编写。

本套教材继续保持了行业针对性强和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采用了国家最新标准、法定计量单位和最新名词、术语;各工种教材则更加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地融于一体,形成了本套教材的一个新的特色。

本套教材是由机械工业相对集中和发达的上海、天津、江苏、山东、四川、安徽、沈阳等地区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编写的。在此,谨向为编写本套教材付出艰辛劳动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教材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诚恳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前言

使用说明

初级工知识要求试题

一、是非题 试题(1)答案(247)

二、选择题 试题(11)答案(248)

三、计算题 试题(24)答案(249)

四、简答题 试题(25)答案(251)

初级工技能要求试题

一、联接轴制作

二、制作梯形板副

三、制作异形板

四、制作四方镶配件

五、u形板制作

六、方块制作

七、制作凸凹形块

八、制作凸形块

九、制作限位块

十、制作多角样板

十一、制作角度镶配件

12.钳工实训技能考证 篇十二

通过实训能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应具备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掌握钳工常用测量工具名称、用途、正确使用方法、维护与保养。

2. 掌握钳工常用工、夹具的用途、结构、正确使用方法、调整和维护保养方法。

3. 掌握钳工加工中锯、锉、磨、钻等正确姿势、设备及工具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

4. 通过实训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并能根据加工零件图编制钳工加工工艺卡片,能进行工艺分析。

5. 通过实训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金属切削基本原理知识。

6. 能正确使用常用量具(游标卡尺、直角尺、钢尺、高度尺等)测量被加工的工件,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7. 能正确使用划针、样冲、台钻,对加工工件进行划线找正、打中心孔、钻孔。

8.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安全操作、规范操作意识,了解生产技术管理基本常识。

13.关于中技钳工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十三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模具钳工 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境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错位,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课程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面仅以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为例,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1.就业市场需求

通过对模具专业钳工技能市场需求的调研后发现,随着大量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模具产品的零件加工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远远高于传统手工加工。现阶段,企业对模具钳工的主要工作需求就是模具装配调整、维护修理等。

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度高,但是装配后的模具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这就要求模具钳工根据生产要求对模具进行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直至符合生产要求。所以模具钳工的锯削、锉削、孔加工等基本操作技能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对模具的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的能力培养更是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重点学习内容。

2.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钳工技能,并没有能够与模具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造成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钩,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用工。并且,学生在钳工技能训练中没有够感受到钳工技能训练对他们在模具专业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实训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面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的现状,我们在五年制高职模具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钳工技能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具钳工教学指导方案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其主要业务范围是:金属材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解决生产现场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的技术问题,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模具生产中技术性操作工作等。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需求,确立模具钳工技能教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模具装配、调试、检验及维修的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模具制造钳工的框架,达到国家模具钳工中级工的考核要求。

2.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具钳工校本教材

目前,钳工教材很多,但是能与学生实际相切合、与本地企业需求相切合的却寥寥无几。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市场对学生的技能需求,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钳工基础训练、钳工锉配训练、单一冲裁模制作与装配以及塑料模的装配四个项目。通过前两个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钳工的划线、锯、锉、钻铰孔、攻丝、套丝等基本技能,掌握开放式镶配、封闭式镶配的技能,为后续的模具制作与装配的项目打下技术基础。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教师要贯彻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职业实践的工作任务,将项目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把“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梳理、编排。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参考,也有必要参考更多的、优秀的资料。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拿来主义”,不能做简单的 “搬运工”。教师要思考“搬什么”、“怎么搬”的问题。

3.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实施项目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分析论证,提炼模具钳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创设学习单元;参照模具钳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以企业典型实际案例为载体;尊重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由易到难、单一到综合,重组、序化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灵活运用视频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方法,学以致用,教、学、做一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以培养模具钳工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一致性;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

(作者单位:栾玫华,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人民币直存款协议书下一篇:岗位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