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2024-08-06

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16篇)

1.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一

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中国的感恩教育(1200字)

自:互联网

感恩教育观后感,要写感恩教育观后感的同学们可以参照下文,下文是1200字的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中国感恩教育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感恩教育渊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从黄香的孝敬父亲、到朱德回家为母亲作家务,已经有太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母,我们永远应当致以感恩之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更直接地,学校在一个月前请了一位清华演讲家为我们作感恩教育报告。

坦诚地说,并不是他作报告做得不好,我承认他的确很有演讲才能,几乎2个小时的脱稿演讲,说得虽不是文采飞扬却很有条理。很多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被他打动了,我可以很坦白的说,自己大致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启发,而是针对旁人漠不关心地做作业,偶尔不屑地说一句:又是这样的无聊发言,发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渐形成了致富的意识,尤其是现代都市快餐生活已经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几乎就没有认真对待过,累了常常趴在桌上闭一下眼。这还是对自己,那么孩子呢?

有好几位朋友曾经羡慕我有个很关心我的妈妈,说她再忙都要赶回来给我做饭,我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回到家自己做饭的情况(声明一下我还是会做饭的--)。琳常常很眼馋地听着我按门铃就能有妈妈为我开门,而自己却要自己开门独自在家里坐着。冬干脆是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妈妈就住在邻楼,永远开着车到处处理事情,很难和她一起住。试想,她们没有我这样的体验,又怎能听懂演讲者“想想你一进门妈妈迎面而来,为你端上你喜欢吃的茄子”“好

好想一下,父亲又是怎样与你一起谈心的”云云。不是我们没有想感恩的心,太多时候,还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为了生存,时常忘记了我们。可他们,也是无奈啊!

但是你要让一个很少接触父母的孩子想到这些,除非他是天生的一副善解人意。

上次就听校长在大会上说到开龙溪大道一块地给我们停车时,曾说过我们在座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很有权位的。权利是白拿的吗?就算你不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事,起码也要不时地去赴宴。最起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另外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我们太缺乏陪伴了。除了给我生命,没有什么特别令我感动的事情。自然,听那些报告,只是觉得在说教,哪里能够起得到预期效果呢?

为什么我忽然想说这么多。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苍天,悲悯我让我和父母除去散一次步吧!

我的心,忽然在那一刻明白,没有感恩的理由。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字。

算是申冤?算是狡辩?

任何定义都不需要下,因为它们全部都只是我片面的观点。

2.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宠爱,小学化,辅导班,攀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孩子是否成才可以说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方法上出现了不少误区, 如果不加以改正, 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过分宠爱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可以说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当然这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 中国的独生子女较多, 孩子自然而然在父母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理所当然的事, 但过分溺爱、过分宠爱将会使父母的爱变得扭曲, 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 使孩子变成温室中的花朵, 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洗礼。但是父母却不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 孩子总要长大, 长期在父母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

一些家长过度宠爱孩子, 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 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 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对孩子百依百顺。专家提醒:家长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差, 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一些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打架去找老师, 当然打人者的家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去找的。在孩子吃亏后家长往往会教孩子怎样去对付别的小朋友。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怎样立足社会?这样的孩子会与别人好好相处吗?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来越严重, 孩子的游戏少了, 作业多了, 考试更频繁了, 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父母要求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 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我的一个侄女从三岁时就背唐诗三百首, 甚至高中的一些诗词也能背上来。但上学后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想起来的很少, 更不要说理解诗中含义了。在日常的生活中, 父母应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左右幼儿的成长,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做某件事情, 当他半途而废时父母给予督促、鼓励, 使他们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做好。还要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 使幼儿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使幼儿的潜力得以挖掘。

三、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位送女儿来学电子琴的母亲说, 除了电子琴, 她还为5岁的孩子报了另外三个辅导班, 每周二晚学舞蹈、周四晚学英语、周六上午学画画, 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像这样的家长并不少, 他们深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了能让孩子步入社会后脱颖而出, 少承受一些父母承受过的压力,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万死不辞”:收入不高, 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要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 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内到外, 用知识全面武装小孩。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 许多家长不惜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去上辅导班, 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 今天送去舞蹈班, 明天又送去书法班, 再送绘画班、电子琴班、钢琴班……家长在选班的时候, 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 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致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失去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 发现孩子的兴趣, 要随孩子的兴趣参加辅导班, 当然, 家长的引导启发也是需要的, 甚至是必要的。

四、盲目攀比心理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这作为一种教育策略, 如果使用得当, 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 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 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 随意选择评价标准, 盲目攀比, 错位比较, 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 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 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 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你看××, 做得多好!多听话呀!”之类的话, 本意是想激发一下孩子, 但是孩子收到的信息却是家长对他的否定。被认可和接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心理需求, 当这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时, 孩子会开始向外寻求认可。

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 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 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家长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 把他们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 将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 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 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 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管别的孩子怎样, 都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比较, 这种比较不但没有激励的作用, 对孩子也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会让孩子有自卑感。

3.读《乡土中国》后感 篇三

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评论感觉甚是恰当,特引用之作为开头:“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这本书写于193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信会有很多人说,近八十年前的理论,还符合现今中国农村的情况吗?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产生影响吧,我相信大家的疑问不止于此。然我却认为费老先生的理论着实没有落后,至少于我个人来说,读后,受教匪浅,感触良多。下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我会就其中一个我个人特别有感触的点,写一点浅薄的感受。

费老先生这本书很精简,一共分为十四篇外加一个后记。费老先生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像我们描述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农民养成的以土地为根,视之为命的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习俗,例如远行的人,带一包家乡的土来防止自己在异地水土不服。私以为,这是全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章。它为下面几章做了开场解释,因为有它,后面的章节才可以自自然然的剖析乡土社会下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文字下乡那么难;为什么法律普及那么难……而且顺利地引出了有变化节奏太慢和流动性甚小特点的乡土社会所产生的特有情况,例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全书结构清晰,围绕第一章进行了完整和精致的剖析。这本书无疑是我们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地认识中国农村的不二之选。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作者说:中国的家庭担负了太多的职责。以至于太过于沉重。”沉重到什么程度呢。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只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作者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然而在乡土社会中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因而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里里外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他笔下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晚上回家自然也是交流不多,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要忙的,他们唯独忘却了感情是需要交流的。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待和保留,不肯象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私以为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夫妇并不算完全或者纯粹意义上的夫妻,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分工合作的一对伙伴。这种分工合作,让彼此都过得更好,感情反而成了一个幌子,反而孩子成了他们之间最深刻的关系和一起走下去的一个最充分的理由。当然在这之前的相亲我们不得不提。相亲呢,顾名思义就是相和亲,相就是男女双方见面,亲就是结亲。但在此之前两个人如何能见面呢?或者说为什么是这两个人见面了呢?好吧,说来也很简单,但细细想来又甚是悲哀。以女方为例,女方到了适婚年龄,根据自己的条件开始在适婚的男子中找合适的结婚伴侣。怎么找呢?她们以男性的经济和外在条件为依据进行初次筛选,然后在优胜者中逐一见面,逐一比较各个条件,最后就像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一样,然后输入一个指令,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在这个各路亲戚活动里,大家都是明码标价,待价而沽,就是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或许这也可以多多少少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夫妻更像好的合作伙伴而不像亲密的爱人一样吧。与其说是耳鬓厮磨,不如说是相敬如宾。在社会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家不能是你的生活堡垒,不能在你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给予安慰,那么家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份责任吗?一份由婚姻和血缘所带来的责任吗?如果说是这样,那么家就是负担,无论对于强势的一方还是对于弱势的一方,都是负担,如果你非要美化它,改为甜蜜的负担,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毕竟美丽的自我安慰多少能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

这样结构的家庭组合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最近一直听说一句话:“最好的家教莫过于,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我并没有写错字,不是“友爱”而是“有爱”。而一般来说,这正是普遍中国家庭所缺乏的,我们的家庭关系普遍很严肃,大家长制。一般而言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母亲和子女只有服从,反抗没有意义,交流也没有渠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仅仅是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周六日的时候陪孩子玩,一起做作业,而不仅仅是督促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在他们青春期里,家长又为他们解答过多少迷茫呢?孩子的未来是由他们自己的爱好所决定的还是家长自我梦想的延续又或者仅仅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目的呢?我想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然巨大的惯性,让这一切很难改变。大家都在埋怨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或者说时势下的英雄,最后大家都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然我更想说,这是中国家庭的巨大失败。

当然有人要说了,那总是要生活的吧,父母总是要工作的吧,当然会很忙了。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需要工作。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爱人和孩子与你所面对的外面的世界的关系。又有多少人能够安然享受生活,而非做生活的奴隶呢。

作者简介:王盛蕾(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法专业。

4.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四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我们现在的正楷字,真是“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啊!

祖国也有着艰难的历程,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不愿屈辱活,宁愿壮烈死。黄继光为了祖国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英雄战士董存瑞不顾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为战斗赢得了胜利。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都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信念,我爱祖国!

一首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展开了新的画卷。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历史,新的中国迎来了新的辉煌。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__年在我国72周年生日上进行了一次大阅兵,__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__年8月12日到8月23日在我国深圳成功举行。

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节约水资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读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报效祖国。

5.中国教育报读后感 篇五

最近我读了中国教育报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阐述作者在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后的感想,文章主题就是引导学生自育自学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人,自育自学是教育教学的原点;教育教学都要从这个原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我认为,这鲜明揭示了教育教学本质的理念,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育自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如何达到学生自育自学的最终目标呢?我认为互动课堂就是要实现让传统课堂从厌学走向乐学,从低效走向高效。解决课堂效益问题,解放学生的主权,形成人人参与,各个精彩的新局面,彰显了新课堂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当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现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一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分组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我班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有时,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班级成绩曾一度沦落为全初二的第十四名(初二共计十四个班),在这时学校组织了我们营子的天卉中学去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班级管理模式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多,他们的课堂和班级管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班级的主人,从过去的被动学习着,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的设计者,亲力亲为每一个学习过程。结组学习,对组学习,对组互助,展示讲解,教师点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我,使还在观望的我,下定决心实行圆桌式教学,学习天卉班级管理理念。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而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分组前,要对全班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包括学习基础、原有学习成绩、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绩把学生进行编号123456654321„„标号相同的八人为一大组,这样就做到了各组的成绩基本平衡,以便于激励小组竞争,每大组又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每一桌为一个对子组是班级的最小的学习单位,选成绩好,有组织能力的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

6.中国新教育读后感 篇六

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某种天赋或智能,要去诱导启发他们,不要苛求他们。比尔.盖茨曾对他的母亲说“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里寻找值得表扬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相反,如果家长的要求太过苛刻,就会扼杀孩子身上的某种天赋,压抑某项智能的发展,因而耽误孩子的一生。不要去学鲁迅先生笔下的“母鸡般的爱",要付出真爱,就要理智,要讲科学性。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或老师,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平等对待,而是把孩子作为一种为他人争强好胜的工具,一种体现他们赌人生的筹码,苛求孩子必须这样那样,来满足自己的这样那样的梦想。

二、探究是学习的一种艺术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够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部琢磨出什么,不管多么调皮的孩子,心都是向上的,是“正螺旋状态”。

国际2 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学会认知”,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怎样去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学习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探索、创造的过程,感受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

三、中国的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拔河那样争夺,撕扯着学生和老师。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现在社会一再要求减负,可是情况又怎样呢?语文新教材,课文多又长,生字多而难,知识点繁且杂。数学新教材,知识点增多,又不系统。许多知识像挤牙膏似的,从一年级一点点挤到六年级。在各年级,力大了,学生胃胀,会消化不良;力小了,学生又吃不饱,会营养不良。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比较辛苦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为什么不等到学生有能力学时再去学呢?

四、教育要充满信心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这是作者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希望。那么我想说只要不对孩子失望,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

我们经常这样想,是否应该释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玩耍、欢乐,享受成长的快乐?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八股取士制度在内容和形式虽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本质没有发展,新课改口号喊得地动山摇,但应试教育却稳如泰山,缺乏人性,没有尊重个性。

7.中国式个性教育的隐忧 篇七

“作为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个性教育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 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 主张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1]个性教育既不是对自我的崇拜, 更不是人在集体主义中的消融。良好个性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是在独立人格、主体性发展的同时又不丢弃社会责任感的品质。如何基于国民性视角中人的发展来审视当下的个性教育?我国的个性教育存在着怎样病态发展的倾向?中国个性教育的隐忧倾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中国式个性教育隐忧之表现

1.个性教育中国式病态的表征

(1) 将个性教育消融在集体主义中。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集体主义倾向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是典型的集体崇拜和社会崇拜, 把个人作为社会实在如‘家’、‘王朝政治’、‘朝代国家’整合的对象。这种整合带有和合性压抑着超越性、整体性压抑着个体性、一致性压抑着差异性的特征。”[2]对个性教育中极端自我主义倾向的恐惧使中国社会和教育一直将个体作为集体所征服的对象, 并且对个人主义加以严厉的批评和拒斥。“教育理论与实践并没有把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主体性以及个体通过教育而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力作为教育的内在利益和价值, 并没有把个体的自由、自主、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的教育前提, 反而显在或隐蔽地不承认或不完全承认求教育者作为个体是自由、自主和有尊严的, 否认求教育者的选择自由与选择能力, 否认教育最终的实在是求教育者个人主体, 有意或无意地遏抑个人的自由及自主性。”[2]

(2) 将个性教育发展为极端自我主义。强调个人自由的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强调个人价值的优先性。“主张个人先于整体而存在, 个人既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也是最高的构成单位, 具有至高无上性。”[3]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顺应学生的本性, 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学生成为“自然人”。学生的成长过程像种子自然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一样, 所以教育不能用外力对学生进行“拔苗助长”。那么, 在教育目的及教育过程的问题上, 它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基础。在个性发展上, 会有不少学者赞同西方的个性教育理论, 连同那些对于个性教育产生误解的一线教师也认为既然是个性教育, 那么一切价值都要以个人为中心, 将社会和集体看做是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从而将个性教育推向了一种极端的自我主义倾向。

2.个性教育中国式危机透视

“人是具有‘自然本性’和‘道德本性’双重本性的人, 其中自然本性是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本性, 而道德本性则超越了人的个体存在的界限而成为族类存在的本性。”[4]由此, 笔者从这个角度切入个性教育的危机。

(1) 基于个人发展的自然本性的遗落。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极端的自我主义倾向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之中, 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尊重个人的独特性, 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些虽然都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想看到一个脱离了集体纽带的人带着傲慢的、唯我的态度在虚无主义的文化土壤上肆意嚣张。众多学生“唯我独尊”、“我就是我”的态度在当今社会大有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主、个人意志及个人价值表现却失去了味道。

同时, 集体主义却以公德心的名义掩盖了真正意义下国民个性的发展, 强调人对集体的认同体现了一种专制与集权, 一旦集体主义的统一性要求走向极端, 就会使整个教育中的个体沦落为盲目的人;滋生了思维呆滞、失去积极性的人;个性教育消融在整体之中, 使个体失去了批判问题的意识, 便造成了人自然本性的遗落。

(2) 基于社会底线的道德本性的迷失。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看, 个性教育的极端自我主义倾向容易走向极端的“无政府主义”, 从此人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 为所欲为, 没有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从价值观念上来看, 寻求个人的绝对个性与自由这种极端自我主义的倾向容易将个性推进“自私自利”的危险当中, 最终会陷入“自利主义”的泥潭。同时, 这种极端自我会将集体、社会看成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个性教育的极端自我主义倾向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公共利益的概念, 缺乏公共责任, 甚至没有社会底线, 更谈不到公德心的拥有, 他们族类存在的意识薄弱。这些无责任感的、不健康的个性状态, 凸显出了一个国民道德本性的缺失。

二、中国式个性教育隐忧成因分析

1.不良价值取向导致了个性教育不能健康发展

将个性发展为极端自我主义倾向或者将个性消融在所谓的集体主义之中, 这种表现的内在驱动力便是价值取向的不正确。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热潮给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着变化。“非主流”以大众传媒为中介让更多的青年人狂热追求, 这种所谓的张扬“个性”的背后透视了一种盲目追求的价值取向, 扭曲了个性的真正含义。现代人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种努力的态度是应该提倡的, 但是如果将个人价值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将集体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也失去了个性教育的意义。现代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以社会利益为先的人, 当然这种精神值得提倡, 可是当这种集体主体倾向的文化滋生了一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的时候, 我们应该清醒地面对。

2.教育监督机制影响了个性教育的积极发展

首先, 我国的教育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不存在一个对个性教育进行监督的机制, 更不存在一个奖惩机制对其进行强化或遏制, 个性教育便无从落实。其次, 教育评价存在问题:评价主体单一, 教育评价主体以政府为主, 导致评价霸权化, 个性教育会搞不起来;评价对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的教育大多只对学生进行评价, 缺少对教师、学校乃至一个区域的个性教育的评价, 所以这样不能促进各个主体对个性教育的重视;评价方式单一, 我国的评价方式基本是卷面考试的形式, 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缺乏一定的重视, 这样导致学生只对考试产生间接的兴趣, 而无视对自己个性发展的关注。评价过程的预成性不利于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学校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了个性教育的有名无实, 无法真正地实施。再次, 缺少对教学型教师和管理型教师的培训, 教师不懂得怎么样进行个性教育, 或者对个性教育存在一些误解。最后, 学校注重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 却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强大作用, 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强大力量, 托夫勒曾说:“教育者必须尽量避免把一套死板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但是他们必须系统地组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使学生明确他们形形色色的价值, 使之具体化并加以检验。”[5]隐性课程对于个性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生长。

3.课堂教学及管理的墨守成规抑制了个性教育的发展

有些教师似乎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 教师的职能就是规训学生。教师通过采取规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它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导致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于那些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学生, 教师通过肯定这些特点来达到方便管理的目的, 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也是教师管理的失职。这与其说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还不如说是蒙昧教育。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自然本性或族类本性。同时,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等都在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致学生都像出自一个模子里的螺丝钉。

三、中国式个性教育超越的路径抉择

自我主义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个人理解, 集体主义强调教育要以集体为本位, 可是当面对着“将个性发展为极端自我主义倾向”或者“将个性消融在所谓的集体主义”时, 我们需要思考, 如何在价值取向、机制、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及教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超越。

1.确立价值取向, 指引个性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承认个体差异存在的同时, 要正确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是个体与群体存在的统一。“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任何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都要考虑到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方面。”[3]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必要的张力, 来让二者能够适度、和谐地发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我们必须承认对个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在重视个人品质培养的时候, 也不要游离于社会发展的逻辑之外。我们需要超越极端自我、极端利己、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个人价值取向。正确引导学生对“非主流”看法, 同时也好摆脱对整体“盲目服从”、为了整体而“自我抑制”、“自我舍弃”、“自我牺牲”的取向。我们的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们成为一个自尊、自立、自主、自强的人, 一个对社会充满责任心的人。

2.寻求机制, 积极促进个性教育

首先, 考试观念和制度的改善。提倡将良好个性全面发展作为考试出发点和归宿点为目的的考试。鼓励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做到在个性充分发展上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考试观念和制度给学校的个性教育提供了一个积极健康发展的保障。其次, 要优化课程结构, 找到各学科之间乃至一个学科内部的联系, 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产生最有效的社会效益, 并重视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再次, 要加强对领导、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工作, 从内部观念、外部行为上提供支持与帮助。最后, 应该存在一个对个性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激励的机制, 监督个性教育的不良发展, 防止其形式化倾向或畸形发展。并对个性教育做得好的学校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以促进个性教育更为积极地发展。

3.探寻学校制约条件, 提供个性教育生存的环境

首先, 学校要加强教学、教研型教师集体和班主任教师集体的管理工作, 个性教育的最终实施主要依赖于这两类教师。重视对他们进行关于个性教育的培训和指导,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靠教学、教研型教师。而班主任教师对班级班风、学风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次, 课程内容方面, 学科课程要体现多样性, 学校最好增设一些能充分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同时还要增设一些能体现国情、市情乃至乡情的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国民切身真实的责任感;重视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最后, 学校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巨大作用。“隐性课程主要以非学科内容的形态存在, 如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人际关系等, 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 并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 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1]学校的隐性课程, 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而这种文化要体现个人和国民双重身份的自尊、自强及集体责任感的教育。

4.改进课堂教学与管理, 带动个性教育的真正运转

首先, 管理手段要有所改进。管理型教师应该打破通过规范化的裁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的方式, 教师不要忽视那些表现极端自我或人云亦云的学生, 应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其次, 教学模式要多样。教学型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 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方面摒弃统一的模式, 建立有所分别的教学系统模式, 方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 教学方法要灵活。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适合任何一堂课, 教学方法要基于个体发展、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从而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将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个人发展, 不要将个体沦为集体的牺牲品。同时, 重视集体责任感的培养, 不要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最后, 重视教学内容的再次挖掘, 各学科教师要“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6], 按照培养一个优秀国民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公德心。

5.改善教育评价, 巩固个性教育的良性进展

教育评价尺度决定了个性教育发展的趋向。对于个性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与激发的作用。首先, 教育评价主体要多元。我国目前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担任教育评价主体。对于将个性教育消融在集体主义之中的病症, 我们应该将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都考虑在评价主体范围内。以免单一的评价模式将个性教育消融在集权与专制之中。其次, 教育评价对象范围要扩大。传统的教育评价只把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 而对于教师和学校等很少进行评价, 这样会导致个性教育流于形式。如果将学生、教师、学校乃至一个区域考虑到评价范围来, 易激起各角色对个性教育的重视, 促进其活动与运转, 最终有利于个性教育的真正实施。再次, 教育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对于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告别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多元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有特长学生的发展, 增加其自我价值感。对于人云亦云的、缺少主见的学生也是一个引导与激励, 防止其因被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而磨去了棱角、磨掉了自我。同时, 对于那些过于自我的学生也是一个鞭策。最后, 教育评价过程要具有生成性。不可否认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价值, 但是形成性评价对于个性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更容易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不只是关注教师现在的表现, 还比较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同时, 学校是在过程中总结经验的, 这样方便及时调整策略, 从而可持续发展。

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中单个人的特性, 也不是一个群体的普遍性, 它是一个民族的特殊性。我们的个性教育应淡化极端自我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状况, 构建一种基于个性发展的、集体责任心的教育, 担当一份民族振兴的责任。

摘要:个性教育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 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 主张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我国现今的个性教育中, 存在着两种极端中国式病态倾向, 即“将个性消融在集体主义中”及“将个性发展为极端自我主义”。审视个性教育的中国式隐忧, 寻找合适的中国式超越路径, 成为当今个性教育的发展方向。确立价值取向, 指引个性教育健康发展;寻求机制, 促进个性教育积极进行;探寻学校制约条件, 提供个性教育生存的环境;改进课堂教学与管理, 带动个性教育的真正运转;改善教育评价, 巩固个性教育的良性进展。

关键词:个性教育,自我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价值,国民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1997:42;141-142.

[2]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8) :4-5.

[3]卢俊勇, 陶青.“个人主义”抑或“整体主体”:当代教育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11) :2-4.

[4]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 1999 (11) :5.

[5]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100.

8.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篇八

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缺什么?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个人去思索去考虑。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父母对孩子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奈感、没有激情,只有抱怨,再或者就是溺爱,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被你用爱的方式所伤害。接下来我就从五个方面来分享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一个7岁的孩子,经常花钱雇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一位处于花季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上纵身一跳;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学期末把脏被单和脏被套一次性邮寄回家,母亲洗好后再为其换上……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之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作一个圈套。家长的代劳、娇宠和有求必应,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那么爱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便把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溺爱成分,让孩子从小就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练品质与意志的环境,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才能获得竞争与创造的意识呢?

第二,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错误教育模式——经验主义,常常让父母不明就里地照葫芦画瓢。曾经有人向一群孩子发问帽子的用处:5~6岁孩子的答案是扇子、船帆、蚂蚁的船、小猫的摇篮、飞碟等,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回答:“帽子就是戴在头上的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却在减退。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才能的孩子,问题在于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上产生障碍的原因,其实就是大人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孩童时代,孩子们随时都会问出一些离奇或者看似荒唐的问题,而有些家长没一会儿就烦了:“你那小脑袋瓜里面都想着些什么呀?”“你能不能问一些有用的问题?”可能他们没有换位思考过,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些回答意味着什么。等再次想交流时,孩子心里的门已经紧紧地反锁上了。相反,当一个孩子切开苹果时,惊喜地对妈妈说:“苹果里有一颗星星!”妈妈惊讶地回答他:“真的吗?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宝贝你真棒!”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愚蠢的。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

第三,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奖励”这个词语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杀手锏,比如承诺孩子当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就奖励他玩具或者金钱。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是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奖励的初衷,那这样的方式还可取吗?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不局限于眼前的小利益,换一种奖励的方法,也许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比如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参加夏令营,或者带他们去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第四,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孩子是教育的产物。谁都知道,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对的,但对于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急红了眼的家长来说,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的唠叨就开始了:“今天的作业多不多?”“赶紧先做作业,妈给你做好吃的。”“玩什么玩,你这孩子的玩心怎么那么重?”各位家长,这些耳熟能詳的话,是不是已经让孩子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机器”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能力不太优秀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而许多拥有强烈自尊心、良好自信以及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某些学科上还没适应或体现出来天分,就被草率地称为“笨孩子”。当这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优秀的成绩才能得到赏识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但是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时,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可能会随之崩塌,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

第五,教育目标朝令夕改,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

家长一味的代劳和包办模式,让孩子习惯了听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随波逐流,今天学习这个,明天练习那个,并不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及言语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深重的。

教育孩子的精髓是了解并理解孩子。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虽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呼吁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尽量避免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发生,时隔100年之久,我们仍然没有完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是——听话就是优点。然而,好孩子的定义是具有独立性、责任性、懂道理、有主见,未来的人才标准是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反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只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家人教育观念不统一:比如,爸爸要求孩子简朴,妈妈却要求孩子时尚;父母不让孩子随意吃零食,爷爷奶奶却偷偷让孩子吃。家长对于教育的不一致,一是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让孩子学会钻空子,更甚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忽宽忽严,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独立,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义务感以及他们的荣誉意识。

(责编 悬塔塔)

9.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九

回想起开学之前,父母为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开学清单,可是我的心思却还放在玩上面,丝毫没有上学的表现。几乎每到放长假的时候,我都是浑浑噩噩的状态,在返校当天,内心对暑假还有诸多的不舍。暑假的生活确实让人很舒服,没有老师的管教,也没有作业的烦恼。每天睡醒就是玩手机,打电脑游戏,父母平时上班忙,虽然出门前都会叮嘱我不要一直打游戏,但我还是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相信大家都有我这样的经历,放假的两个星期,父母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话语。但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父母恨不得想要送我们去上学,整天在家里度日子,哪里还有学生的样子。越是到开学的时间,父母就会替我们着急,担心我们没有准备好开学的物品。说实话,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虽然内心比较激动,但还是不想这么快就返校。

开学啦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经历过今年的疫情,就算再怎么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观看开学啦的时候也是全神贯注的看完。如果只是平常的上课方式,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比如新学期里面,老师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就开始讲课,下面的同学估计都走神了。

10.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十

试观历史上的卓越人才,例如孟子、岳飞、鲁迅、钱钟书等古今中外的英才,他们的成功,莫不是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孟母择邻,岳母刺字,鲁迅、钱钟书家庭的书香韵致,无不助推了这些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的民主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影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师的教育却往往只是伴随孩子一个时段的。看看那些问题孩子,往往背后就是一个问题家庭。

家庭的因素很重要,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家长却往往存在一种误解和偏见,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而主观地夸大和依赖学校教育。他们觉得通过“择校”等方式,把孩子交给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所谓名学校就似乎了事,就万事大吉,这是错误的。孩子的受教育途径有三条,这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立交桥。忽视了家庭教育,就出现了教育短板,这是极其错误的。还有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将孩子送往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将尚处于懵懂期的孩子与家庭完全割裂开来,更是弊病百出。生活即教育。饮食起居、待人处事、生活能力也是教育的一种,这些更应该在家庭中学成,但是这种割裂的教育方式,无疑弊端重重。

《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无疑就是一剂良药,是广大家长的清醒剂。还是一种方法论,告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炼就成英才的策略。中国科学院博士王金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郭铭联袂推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对家长而言,当读此书。这是让孩子成为英才的智慧良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英才”,这是这本书的教育出发点,但这种英才是“潜在”的,需要家长的发现、挖掘、开发、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譬如,就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只有家长才是孩子前程、全程的规划设计师。孩子一生的大方向向哪里走?需要从小注意挖掘、捕捉哪些亮点因素?这就需要把孩子的潜能从摇篮开始开发,而不是把孩子的潜能扼杀在摇篮里。又譬如,家长在一定意义上说更是孩子成长的心灵导师。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造成孩子心理焦虑,在教师的疏导之外,家长的角色更重要,民主的家庭气氛,在生活中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成为孩子的心病灭火器,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智慧型家长在家庭中会要提前设计孩子的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问题虽然没有科学性,但是孩子的未来跑向何处的问题则是一个大问题,是需要家长提前帮着策划的,读后感《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起跑时,孩子们之间是几乎没有差距的。关键是起跑后,孩子会逐渐出现差异。因此,起跑后的引导很关键。孩子面对岔道,该走那些路线?哪些是应避开的凶险?哪些是可走的捷径?那些是应克服的弯路?何处是最佳的路线?这些,做为旁观者清的家长,做为心智成熟的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导员了。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让孩子追求完美结果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沟通”术,来及时调整孩子的良好心态。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完美人生,孩子的成长道路更是跌宕起伏。面对成长中的窘境,家长是打,是骂,是过激,是冷漠,是把孩子骂出家门,还是束手无计?“沟通”很关键,不必苛求孩子的成长完美无缺,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多点沟通,多点理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理论用至此,同样适用。对家长而言,要保持时刻温暖的沟通对话状态,宽容要比反击更有力量,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成长机会,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永远是“理解”。面对问题,家长要把孩子拉进家庭的温暖港湾,而不是生硬地把孩子推向社会和学校,让孩子自己去找情感安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爱心加技巧,这样的家庭才能创造孩子成功的奇迹。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有责任在家庭中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人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关键。譬如,家庭中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网的问题,读书的问难,饮食起居的问题,做家庭作业的问题,等等,看似很小的这些细节问题,其实都不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大家都懂。这些细节,要通过家长的监督教育,逐步成长为孩子的“规定动作”,即习惯。譬如:当睡当起的习惯,不磨蹭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合作的习惯,爱心助人的习惯,表达的习惯,自制的习惯,等等,都会惠及孩子终生。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还要学会的一个法则就是“激励”法,老百姓的话就是学会给孩子打气,也就是奖状上印刷的那句“以资鼓励”。这是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针对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缺乏的不是斥责,而是赏识与鼓励。俗话说:“数子千过,不如褒子一长”。孩子的很多缺点,也完全可以通过赏识法来改正。有一个家长的故事。孩子好动,教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上班总做小动作,一节课40分钟,坐不了20分钟。”母亲本来是想对孩子发火的,但是却撒了谎:“孩子,这次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已经能够在班里认真听讲20分钟了,还说,你以后还会表现得更好。”孩子听了,自信心上来了,上班就努力克服好动的习惯。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也就是端坐了15分钟。老师找家长后,家长对孩子说:“这次老师又表扬你了,说你进步很快,已经能够积极主动了,已经能够端坐30分钟。再努力一下,一节课40分钟就都能好好听讲下来了。”孩子还真进步很快,终于克服了好动的坏毛病。

有人或许会说:你看多少家庭,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很多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孩子不是照样成为了英才。是的,有这个现象,但是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虽然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对孩子充满了爱,家庭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这些父母是暗合了家庭教育规律。现在,我们担心的是那些“半瓶子醋”家长,这些家长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一些文化的,对孩子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教育效果却恰恰相反,不“教育”还好点,对孩子的喋喋不休的“教育”,却让孩子距离家长设定的目标愈行愈远。说到底,这些半瓶子醋家长的教育是一种反教育。所以说,“怎样做家长”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中国英才家庭造》就可以说是众多家长要成为好家长的一部好教材。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这句话是成立的。

11.中国式选秀还得“再教育” 篇十一

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重启战幕。于是,不断有人追问,为什么中国经历了如火如荼的选秀热潮,女性选手中至今依然罕见“苏珊大妈”这号人物?

很多欧美选秀节日之所以历经数年还表现坚挺,受到广泛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我想正是观众还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原生态的草根精神,一种对艺术之梦的追求和尊重。

反观今日国内的选秀节目,几乎完全沦为艺术院校学生和未成名的酒吧歌手出人头地的平台,越来越职业,也越来越功利。在“歪瓜裂枣、南腔北调”的海选被限制播出之后,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选手们越来越相像:年龄相仿;成长经历大同小异;服装、发型经过统一包装;表演、选曲如出一辙;连选手们所谓的“坎坷遭遇”听上去都是那么“耳熟能详”,更别提什么刷票黑幕、不和传言。这些铜臭味浓厚、远离比赛初衷的炒作伎俩,只能使人倦意横生。

每一次拷问“快女”,其实就是在拷问我们当下社会的包容度和多元性。看完老外的选秀节目,你会发现,他们真诚地崇拜那些唱歌剧、音乐剧、赞美诗的普通人。我相信,中国也曾有“苏珊大妈”参加过“快女”,可惜“深谋远虑”的评委们考虑到将来的签约、后续的商业运作,一句话就把她打发了:“你唱得很好,但是我觉得你没有什么市场!”

12.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十二

“不要把自己的信念挂在墙壁上。”抚松教育人迎着霞光实干, 用扎实而坚韧的行动、丰富而厚重的业绩, 生动地诠释了“用心去做”的内涵。

“用心去做”, 是一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一种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在位于长白山林区深处的只有两名学生的西岗村小学, “陆老师正在上课”, 虽然只有两名学生, 老师教得一丝不苟, 起立、问好、教学常规也不因为只有两名学生而被省略。与老师平等讨论, 甚至不经老师同意就直接跑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 40分钟的课, 全然是师生互动的课, 平等对话的课, 质疑争辩的课。没有复杂的教学设备, 没有眼花缭乱的教学辅助手段, 有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是对心灵的激活, 是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守护, 质朴而真挚, 严谨而坚韧。

“用心去做”, 做出专业的标准和高度。“用心”就是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抚松教育人有很多做法, 很感人。县教育局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参加听评课比赛, 一个都不能少。听课完毕, 现场抽签, 即时评课, 评委打分, 公布名次, 逼校长们研究课堂, 研究教学, 研究学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合唱活动, 所有学校开设合唱课程, 成立教职工、学生合唱团, 所有班级定期开展合唱活动, 全县定期举办年度合唱比赛, 举办全县合唱节。合唱的歌声袅袅不绝, 他们把合唱唱到了北京, 唱到了香港, 引起了轰动,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乡村儿童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抚松十中的生物组是个小教研组, 中考也不考生物, 按说这样的学科会比较轻松, 可三个人的生物组自己给自己找事干, 愣是跑到深山老林, 采集了长白山中的几百种植物, 在学校建起了生物实验基地。最危险的一次, 为了采集一种长在峭壁上的罕见花卉, 一个老师用吊绳吊着自己, 一寸寸地挪, 两个小时才挪到花的旁边, 底下的人都吓出了一身汗。用心做事, 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用心去做”, 做出爱的深沉, 做出新老传承的信任与尊重。退休告别, 本是常事。但从一位女教师发来的手机短信中, 抚松三中的张传荣校长读出了失落、惆怅、无奈和眷恋。于是, 他精心策划, 举行了一个主题为“退休不退步, 离岗不离情”的退休典礼。有退休教师精彩生活的回顾, 有学生的祝福, 有全体在职教师的签名赠言册, 有学校领导的祝愿词及纪念匾牌, 有学生聘请退休老师当课外辅导员的聘书, 更有专门为退休教师布置的”桃李芬芳”荣誉展室。仪式, 令退休教师感到职业的崇高、生命的价值, 终生难忘;仪式, 激励在职教师”为退休作准备”———如果没有什么业绩, 退休时挺尴尬的。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 真正的生命教育, 它尊重人, 理解人, 温暖人, 鼓励人, 成就人。没有爱心, 是不可能做得如此精致的!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

“用心去做”, 敏感好奇, 见微知著,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从不同角度推问, 多寻根究底, 不断发现新问题, 找到新思路、新方法。

“撕不完的旧书本, 吃不完的散伙饭, 仇视老师和学校, 聚众打架结仇怨。”这是以往毕业生离校前后的真实写照。怎样改变呢?抚松三中的张传荣校长进行认真的调研, 与学生推心置腹地聊天, 与同事仔细琢磨, 带领学校行政班子对毕业仪式进行颠覆性改革:把毕业典礼由一次大会延长为一周, 开发成一个综合的毕业教育课程, 内容包括感恩班会、毕业演出、篮球友谊欢送赛、全校师生列队欢送。把毕业典礼办成离校课程, 变成学生三年初中生活所接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动情的教育, 令人赞叹。

就是最普通不过的开学仪式, 抚松教育人也把它办得各具特色, 寓教于乐, 妙趣横生。兴参小学开学典礼上, 副校长为寒假里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奖, 奖品是一本本童书。奖项设计有:读书郎、创意小能手、礼仪之星、幸福娃娃、孝心之星、快乐剪刀王、点子大王、爱心传递使者、还有街坊推荐的好小孩奖。此外还颁发了最有毅力个人奖———给两位戒掉了几十年烟瘾的老教师每人奖励一双运动鞋。这些奖项的设置, 是足以给人启发的。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 而是做人的培养, 教育不只是说教、训诫, 而是关爱、温暖, 是对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倡导、引领。把校园生活最不起眼的细节用仪式来强化, 用仪式来点亮, 在师生的心灵里播下温暖、感动的种子, 期待着绮丽花朵的绽放, 这就是“用心去做”谱写的精彩乐章!

“用心去做”, 是一种恒心。“沿河而下, 苟不止, 虽有迟疾, 必至于海。”用心去做, 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不折不挠。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学校, 科技实验、科技制作基本被人遗忘, 然而, 抚松第四小学却因科技制作而声名远播。何因呢?就在于用心去做。学校里有个吴鹏老师, 爱学习, 爱动脑, 爱钻研, 机灵有点子, 他自告奋勇担任学校科技制作小组的指导老师。为提高指导水平, 暑假里, 一个人自费跑到长白山市, 向享有盛名的专家、吉林省科技航模协会秘书长曹元庆教授请教。没摸清底细的曹教授当然不肯收徒。吴鹏干脆在曹教授附近租了间民房, 每天躲在曹教授和市航模队后偷偷学艺, 观察航模如何上天。曹教授被这个执著的年轻人感动了, 收下了徒弟, 传授了很多独门秘籍。此后, 他又向国内顶尖专家求教。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吴鹏和他的伙伴克服种种困难, 建起了科技展室, 制成了火箭航模、无线操纵特技飞机等一系列的航模品种, 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孩子欢迎的“科技七巧”课程。2010年, 学校荣获全国”2010年创新型学校”称号。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不放弃的坚持不懈, 成就了抚松第四小学的不凡事业。

13.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十三

今年4月8日18时接大队指挥中心报警:青塔乡青双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电动自行车在骑行中被不明车辆撞倒,骑行人倒在血泊中,肇事车已逃逸。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后,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事发地是一条僻静的乡级公路,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证人,逃逸车辆散落物里仅有一个大众车标。现场有价值的线索很少。

为找出肇事车辆的蛛丝马迹,我们当即扩大了走访摸排范围,在距现场约1公里路边的一个养殖场,终于找到了一个监控探头。一直等到晚上11点多,才见到前来值夜的主人。通过查看监控,一辆路过的黑色捷达轿车纳入视野,从经过时间、车头痕迹等因素综合研判,初步确定为嫌疑车辆。后对监控视频图像进行技术处理,查询车辆登记信息后发现,该车为假牌照。根据监控,确认此车为02款捷达车型,目前任丘市状态正常的此款车型仅有十几辆,查询行车轨迹并询问这十几个车主,全部排除嫌疑。

我们把现场情况通报给受害人家属时得知,受害人已经在医院不治身亡。由于受害人人品很好,案件发生后,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说法在村里蔓延,有的人说“被撞的老人脾气特别好,到了享福的年纪出了这么大的事儿,太可惜了。”也有的人说“听说撞人的车是辆报废车,警察估计也没什么好法儿”。大队的每一个人倍感压力,但是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破案的决心。厘清侦查思路后,我们决定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挨家挨户走访,顺着捷达车的行驶路线,挨个调取沿途的全部监控。

探头虽然不少,但都是民用的,存在像素低、存储时间短。为了赶在各个监控存储时限内查看相关视频内容,我们只能和时间赛跑,白天尽能力顺着肇事车的轨迹调取监控资料,晚上查询车辆档案,吃在车里,住在单位,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时值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会上恐惧心理普遍存在,我抽空回家取东西,七岁的孩子几天没有见过我,我刚进家门就又要走,依依不舍,在门口给我戴上口罩,用他稚嫩坚韧的眼神看着我说:“爸爸,我不缠着你,你一定要把坏蛋抓回来,我在家等你!”

查找线索过程中,我每天微信运动步数都在3万步左右,朋友圈总是第一名,大家连续几天见不到我,便调侃说我是不是在疫情期间偷偷出去旅游了。殊不知,那几天我和我的战友们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案情当中。以事发点为起点,慢慢扩大搜索范围,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我和我的战友都记不得跑了多少户人家、查了多少个监控,嗓子哑了,因为每天都要盯着监控眼睛也花了,不停地流泪,但我们还依旧咬牙坚持着!终于在搜索到距离事故现场十公里左右的一个水泥砖厂时,案件终于再次有了突破:经过调取监控,那辆的黑色捷达车终于现身,在事发前十分钟从该厂驶出。经询问得知,黑色捷达车的驾驶人王某,保定安新县刘李庄镇人,在水泥砖厂打工多年,这两天既没请假也没上班,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我第一时间把情况向大队领导进行汇报,王某涉案嫌疑很大,决定对王某立即实施抓捕。当我们到达保定王某家中,发现王某案发后早已外逃,我们对其家属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次日,王某迫于压力投案。

起初,在我们第一次对王某进行讯问时,王某谎称肇事报废车连同假牌照卖给了一个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沿街收废品的人,现在已经无法说出肇事车的去向。我们立即对王某的供述反复推敲,从中发现多处破绽。最终,在铁证面前,王某交待了车辆的去向,并交待了肇事逃逸后将假牌照扔到自家西侧水坑的事实。

起获肇事车辆和牌照后,王某对自己无证驾驶假牌报废车肇事逃逸的行为供认不讳。得知案件告破,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含泪说到“出事后,村里的亲戚朋友安慰我们说,报废车不好找,警察也没什么好法儿,但你们工作的认真劲儿,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下老人也能入土为安了。”我和战友的心中倍感欣慰,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升。奋战五昼夜终于得到了回报,我感到作为一名事故民警,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为受害人讨回公道,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我的奋斗目标。让正义的力量得以彰显,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14.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十四

3月15号和16号两天,我去参加了在成都市教育宾馆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重点,采取名师现场教学真实观摩、真实案例、名师分析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临现场的名师专家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钱守旺、黄爱华等老师,这些名师不但给来自本省市的几百名数学老师亲自示范数学课堂,还给老师们带来最前沿、最前线的数学思想的指导。

倡导“简约教学”的徐长青教师指出:学科教学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跟老师们分享了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的宝贵建议,以及“立教为师,自觉觉他”的教育思想,让老师们终身受益。徐老师潜心研究“最近发展区”理论,倡导并践行关注生命发展的生态教育,在为成都小朋友们上《烙饼问题》的课堂上,徐老师亲和、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快速运转,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精彩的言语表达、大方的自我展示,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听课的老师们尽享了一场“玩转数学”的精神盛宴。掌声一次次为老师和学生响起,会场笑声不断,惊喜与赞叹声不绝于耳。课已尽,意无穷。徐老师用绝妙的课堂教学很好地诠释了他的教学理念:数学很好玩,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

引领标杆,解读新《课标》的钱守旺老师以概念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为例。为一线老师解读了新课程的重大变化以及新课标的思想,倡导教师们要注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概念教学,钱老师指出:概念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为理解而教”的蔡宏圣老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向听课老师阐明了让学生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蔡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六个“善于”道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课中,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思考的过程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的下一秒也许就是精彩!

活动结束了,但成长无止境,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颗种子,在数学教学的滋养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每个老师都可以是一个引路人,举起火炬,山一程水一程地,带着孩子们回到数学的本质。

家相中心小学 张茂

15.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 篇十五

今年11岁的梁同学读小学五年级了, 然而胆子却很小。梁爸爸介绍说, 小梁是家中两代单传, 所以, 小梁自出生以来就备受宠溺。小时候, 不敢让他做这做那, 生怕磕了碰了, 没想到胆小的性格就这样养成了。另外, 小梁体质也很弱, 感冒发烧的小病常缠着他, 梁爸爸认为这与小梁平日过于挑食、较少运动有关。

梁爸爸坦言, 小梁是奶奶的“心头肉”, 平日里小梁犯了错误他都不敢批评, 奶奶甚是护着, 早就成了家里的“小祖宗”。也正因如此, 放学后小梁不喜欢去小区里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除上补习班的时间外都在家中看书或上网。

如今, 梁爸爸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坚强自立, 其家人也正通过集体外出等形式带动小梁多出门、多运动。

其实在中国, 像小梁一样喜欢“宅”在家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了,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本来就缺乏与外人交流的主动性, 加之父母的宠溺和不放心, 导致孩子们放假常在家中不出门, 每天在家写作业、看电视、看书。慢慢地, 他们不运动、不爱搭理人。其中以女孩居多。

从事二十多年教育工作的韩老师告诉记者, 当今, 孩子们越来越缺乏主动性, 依赖父母、长辈的心态极其浓重, 这主要与父母的宠溺有关。小时候, 父母不放心孩子出去玩, 整天看护着;长大后, 孩子的孤僻性格养成了, 家长又开始试图撵孩子出去, 但这个时候, 往往已经撵不出去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 很多家长已意识到家庭教育中“体育”的重要, 很多家长除了日常“赶”孩子多出去以外, 也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登山、跑步等, 学会“沐浴阳光”。

16.宁国涛我眼中的中国式家庭 篇十六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样的传统出现在中国式的家庭在正常不过了,尤其是现在的家庭更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式家庭组合大多是两个独生子女加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看似七个人的生活,底下却是暗流涌动。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大环境,所以也应运而生了许许多多反映中国式家庭生活的作品,不过在这其中,却有一部有点与众不同,那就是由宁国涛创作的《两个人的婚姻,七个人的饭桌》。

“家庭有了矛盾,一定要沟通,要坐在饭桌前平心静气地好好沟通。”

为什么说宁国涛的这部作品“与众不同”?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看过这部作品,一定会发现它的关注点很特别,如今的家庭伦理题材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在儿女的婚事上,或者父母参与儿女婚姻的经营上等等,涉及到养老的很少很少。而他的这部小说主要讲的就是养老。当然了,除此之外也涉及到婚外情、职场、创业、教育等等一些时下很流行的话题,和非常多的现实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如果一本书被摆放在书架上,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试问你会如何在众多书中一眼决定它。我想,自然而然是书的名字了。就像这本《两个人的婚姻,七个人的饭桌》,看表面虽然知道是讲家庭伦理,可它的名字却让人很想探究其中。

询问宁国涛为什么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两个人的婚姻,七个人的饭桌”,他略微思考了片刻,说道:“其实,饭桌不但是吃饭的地方,并且还是沟通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饭桌上解决好的,很多分歧也是在饭桌上谈拢的。家庭矛盾更是如此。要沟通,要坐在饭桌前平心静气地好好沟通。这本书写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父母因为儿女的婚姻而居住在一套房子里,加上孩子,这就是七个人的大家庭。如果亲人们有矛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坐在饭桌前好好沟通,这是这部小说名字的由来。”

“家长里短虽然很琐碎,但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我们无暇顾及别人,过好当下,孝敬父母,夫妻和谐,孩子快乐,这就够了。”

工作之余,宁国涛喜欢和朋友们小聚一下,聊聊各自的生活近况。因为朋友大多都有家庭,久而久之他也在朋友相互的倾诉中得到了很多“信息”,也萌生了创作一部小说的念头。“在我的一些朋友中,他们有些人的生活就是‘四老人加年轻夫妻加一个孩子’这种七人大家庭的模式。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等等,这种家庭有着大大小小各种矛盾。”

“2+4+1”的家庭组合在中国很普遍,毕竟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结合毕竟会带来这样的家庭模式。不过,七个人一起生活在一套房子里,在如今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在宁国涛看来,这种家庭组合,对一部分老人来说算是无奈之举。“因为老人和年轻人一样都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为了避免产生不愉快,很多老人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更何况还是和亲家住在一起。但是,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女,因为受到高房价的限制,一般家庭支援儿女买一套房子都非常吃力,哪有钱买两套甚至更多的房子呢?因此,这种七人组合的大家庭,很多时候,对老人来说是无奈之举。”

虽然说生活多有不易,但总归是有办法解决的。虽然这种七人式的家庭多有不便,但家庭成员相互理解,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采访中,宁国涛也说其实写这部作品只是想告诉大家,生活中遇到问题了,互相体谅、宽容、沟通才是法宝,要懂得经营婚姻、经营亲情、经营职场,这些都很重要。

“写作根本没有功德圆满这么一说,对于我来说,写作是我一辈子的追求,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小时候的宁国涛很喜欢阅读,从上小学开始,他就经常买《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样的刊物,看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想要自己动笔写一写。他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时候,“当时还是信封投稿,当我把写好的文字投递出去的那一刻真的很紧张,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在本市的晚报上发表了,真是让我欣喜万分,从那时起也奠定了我写作的兴趣。”

之所以称之为“兴趣”,是因为直到今天宁国涛也没有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而是边工作边完成着自己的写作爱好。在宁国涛眼里,虽然作家这个职业是个好职业,但是,也是个很苦很累,难以养家的职业。“毕竟在中国,版税还很低,稿费也很微薄,靠这个养家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强调写作应该当作业余爱好来长期坚持。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有一个写作爱好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还能获得一些稿费来辅助养家,我觉得这样的‘黄金搭档’非常好。当然,作协里拿工资的专业作家生活状况会更好一些,拿着工资在家里写作,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但是,这种幸福只能是少数专业作家享有的。于我而言,还是老老实实边上班边写作才是正事。”

从开始写作到现在,虽然宁国涛创作的作品不少,但问及他最满意哪一部,他摇摇头说:“我不会有最满意的一部。我对写作的态度很端正也很虔诚,我最讨厌的就是文人相轻。我从来不把任何人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也从来不轻视任何人的文章,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写作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不是说套话,我内心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我也是这么做的。写作上,我从来没有轻视过任何人的文章,哪怕他是刚刚学习写作的新人,我还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我说这些,就是想说,学无止境,写作上更是如此,写作根本没有功德圆满这么一说。于我而言,写作是我一辈子的追求,生命不息,写作不止!如果非得让我回答,那就是下一部,永远是下一部。“写作,是业余爱好,是精神生活,也是我缓解工作压力的办法。”

看过宁国涛作品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作品很接地气,那是因为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需要为事业打拼,为家庭为生活奋斗的人。“我来北京已经12年了,我很适应北京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工作要讲究效率,生活也要讲究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我首先要在大脑里规划出需要多少时间。在北京,我的时间观念比较强,我也是一个很守时的人。在我看来慢生活是一种有时间思考的状态,而我更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毕竟这让我感到很充实,也代表着有繁忙的工作去做,有工资和奖金拿,这些都是生活需要的。”

不过,宁国涛心中也有他理想的慢生活,“上班和下班不要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在路上,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听音乐、阅读书籍、喝咖啡,或者思考,或者散步。都市人应该有效地利用时间来享受生活。不过现在很多人变成了网络的俘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浏览那些垃圾信息。倒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读读书,或者是出去锻炼一下。”

虽然为了生计宁国涛也需要忙碌的工作,但他的内心却是很充实的,他也在这种生活中渐渐体会到了幸福感。“在我看来,幸福感就是过得充实,不为生活发愁,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幸福感也可以来源于外界,例如工资和奖金的增长,也来自于自身的满足感。如果生活有保证,一家人吃的好穿的暖还有钱出去旅行,这肯定会让我感觉到生活很幸福。但是,也要懂得知足常乐,这种精神上的幸福感也是我们需要有的。”

上一篇:关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的要求下一篇:市级骨干教师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