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记叙文

2024-07-08

和谐记叙文(精选10篇)

1.和谐记叙文 篇一

桃之夭夭,纷繁思绪停留过往。

——题记

一次相逢一份暖,一份踏进一树白。

对于一个出生在相对偏远的地方老说,水乡自然是新鲜的。寒假,跟随父亲一起来到水乡,我就惊诧于这里的美了,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真是应了那句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庭院里,倾泻在我的手掌里。流进门槛,流进窗框,流进我小小的心田里。我与外祖母一同走出屋子,仿佛每走一步,都踏进一池月光,给那棵桂花树镀上一层银白色的外衣。

在那棵桂花树下,外祖母坐在那把藤椅上,轻摇着羽扇,而我则依偎在她的身旁,伴随着桂香,伴随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微光晕,目光转向天空。又不知怎的,外祖母是那么的轻柔,以至于我我进入梦乡。

一把藤椅,一把羽扇,构成一道静谧和谐的歌谣。

一桥轻雨一伞开。

小时便结识了不少玩伴,我们热衷那宛如世外桃源的田地里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游耍在池塘中。再也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显示的是如此的寂静,以至于可以聆听到昆虫啃食翠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而随着换来的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回清倒影。的秀丽。一切是那么的惬意。可天空如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便往家的方向跑去。到了桥上,隐约看到那熟悉的朦胧的人影,是外祖母。她撑着一把伞,来接我了。我抑制不住心里的欣喜,奔向她的怀抱。外祖母又生气又疼爱的看着我。叹息了一声,便一同走在那充满泥泞的小路上。伴随着清雾,雨的清香以及两个愈走愈远的背影。这种和谐的场面,我真想永远铭记在心里,慢慢发酵,腐烂在心底。

一张石凳,一份温情。

外祖父仍然抱着那杯茶,叫上我与外祖母,茶在滚烫的热水里翻滚着,随后便是一阵沁人心碑的清香,坐在石凳上,看着那台年代早已久远的电视机,饮用着那一杯清茶,时不时蹦出几声欢快的笑声,在那个本就平常的黑夜,传的很远,很远。

这份和谐,永远属于我们心中宝贵的财富,默默地将它藏在心中,记录下属于我们美好的时光。

《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却道:静谧月,温馨语。

2.和谐记叙文 篇二

当前,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各企业有的从硬件环境入手,通过美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有的从关爱弱势群体入手,通过为困难人员送温暖,找岗位,解决实际困难,构建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有的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在员工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弘扬先进文化理念,夯实创建和谐企业的思想道德基础;有的从履行社会责任入手,通过加强环保治理,杜绝环境污染,尽情勾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面。

毋庸质疑,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我们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可究竟什么才是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基础工作?才是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清本正源?我个人认为,创建和谐企业应该从创建和谐班组开始。

众所周知,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班组和企业的关系,就是基础和建筑的关系。只有基础稳固,才有屹立不动的上层建筑。建设和谐企业,追求的是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市场竞争力、开拓力的不断增强,是保证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基础抓起,用一个个风气端正、管理有序、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环境良好的和谐班组来保证。因此可以说,创建和谐企业必须从创建和谐班组开始。如何构建和谐班组?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班组安全工作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职工的生命受到威胁、健康受到损害;没有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和谐,就不会有企业的和谐。因此,各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职责明确、指挥有力、运转顺畅的管理体系,打好安全基础。要注重安全文化建设,把“安全才能生产,安全才有效益,安全才能回家”的理念融入具体工作;要关注员工情绪变化,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营造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俗话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一种倡导与职工交心的管理模式。它强调以员工为中心,把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融合。把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改变为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这是对严格规范管理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让管理者与员工在彼此间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和信任。各企业应该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为员工着想,使员工时时刻刻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关爱,感受到作为组织一员的温暖和光荣,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通过建立各种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和员工共同探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班组员工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进而激发员工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将工作更好地完成。

三、关注员工思想

员工思想觉悟的高低,道德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此,企业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重视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要完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开展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道相同、心相印、力相聚、情相融的和谐氛围。只有每人心中真正拥有和谐的概念,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使整个班组产生具有独特内容的文化氛围,构建出和谐高效的班组。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需要是满足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人的原动力越大,则人的潜能发挥越充分。有关调查显示,人的潜能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下,将能发挥80%~90%。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班组员工学技术,比奉献的工作热情,也是构建和谐班组的关键因素之一。各企业应本着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考核制度,动态地考核每个员工的工作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实行考核兑现,彻底消除“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激发员工为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贡献力量。

3.和谐和谐北京奥运 篇三

和谐2008 和谐北京奥运 从神奇美丽的希腊王国,到古老动人的中华大地;从神话般的奥林匹斯山,到屹立千年的万里长城;从遥远的奥林匹亚,到繁荣的都市北京……在河之滨,水之湄,穿越千年,奥运的钟声即将敲响…… ――题记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盛大召开,

和谐2008和谐北京奥运

。208月9日,凝聚着千千万万人的心,令世界瞩目,令世人期待。我们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梦想着圣火点燃那一刻燃烧的.激情,梦想着运动健儿们在红白相间的梦之路上驰骋的英姿,梦想着代表世界是一家的五环旗缓缓升起之时,那超越了地域、肤色、种族的震撼与感动。 然而,就在这全中国都翘首以盼,全世界都热切期待的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们身边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却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在拥挤的车厢中,那些身强力壮的青年竟心安理得、旁若无人地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那些衣着光鲜,打扮靓丽的时髦少女竟不断地从鲜红的唇间吐出污言秽语;在那些名胜古迹之处,例如长城、故宫、天坛……也到处都刻满了“某某某到此一游 ”的字样……朋友,你可知道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的体现,

4.倡导和谐理念 构建和谐家庭 篇四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与东方特色。

中国是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与“国”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特定的社会心理关系,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类型,是其他关系无法弥补或替代的。

家庭和谐的前提是要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也就是家庭伦理道德,它体现了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它可以内化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在自我价值,并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突出几个方面:

第一,“孝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伦理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节俭”,目前社会上物欲横流,消费至上,攀比成风。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非常浮躁,有许多家庭矛盾、社会上的违法案件都是由于对物质金钱的过度追求而引发的。第三,“诚实”,个人的诚实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诚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第一,强调家庭的责任

和谐的家庭关系首先在于家庭的责任。也就是说,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建设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遵守家庭的秩序

不同的家庭之间也有不同的秩序和规范,比如说,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等,一个和谐的家庭必定是一个长幼有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明确各种角色关系,遵守家庭的规范。家庭是爱的学校,家庭是培养成熟的心智和健全人格的地方,而且家庭也是培养秩序和建立理想世界的基础。

第三,珍惜和创造家人共处时间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需要交流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一种信息爆炸的局面,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彼此之间多交流,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有条件的话,全家人一起到郊外旅游,通过这种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消除隔膜,增进家庭氛围,共享天伦之乐。

3、婚姻关系的经营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因此协调好夫妻关系,不管是几代人同堂的主干家庭还是两代人的核心家庭,夫妻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轴心。亲子关系只能从属于夫妻关系。

4、婚姻的责任和包容性

夫妻之间没有矛盾是相对的,而有分歧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

5、平和的心态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改革使得原来的利益格局得到调整,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人们内心的混乱和冲突增加,直接导致心理压力的加剧,影响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因此保持一个平和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如何保持呢?要有一种心存感激的心态,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家人让我们感觉到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感谢邻居,我们有一个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存感激的心态面对我们身

5.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篇五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这一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进党内和谐,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按照党性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要求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由我们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的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党的性质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党员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进而成为社会和谐的表率。可以说,党内和谐是我们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作用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实际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党内和谐,并为社会和谐树起一面旗帜。

从党的宗旨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它所涉及的一切工作都同全体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由全体人民共享。正因为如此,当前我们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党内和谐与促进社会和谐是有机统一的。

从党的地位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同样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导向,只有实现党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我们党要领导全体人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理想变为现实,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党自身必须是和谐的。我们党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不仅是因为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党内和谐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体现造福于民的价值取向。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增进党内和谐。广大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广泛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他们不仅同各个方面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广大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各种愿望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了解和感受。党内越是和谐,就越有利于把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意见主张通过广大党员传递到党的各级组织,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就越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各级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党委要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从增进党内和谐入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党内和谐了,党的各级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和创造潜能,在工作中自觉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求新规律、开创新局面;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凝聚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才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广大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更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这既有利于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又有利于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把增进党内和谐的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自觉适应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把增进党内和谐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真正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能否实现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增进党内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积极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程序,使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动党内民主决策;积极探索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和办法,使党内民主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愈益完善。通过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使全党形成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和谐局面。

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党内的和谐程度,是同党内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离开了健全的党内管理机制,党内和谐就难以实现。着眼于增进党内和谐建立健全党内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突出规范有序的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依据党内的规章制度加强党内管理,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彰显充满活力的原则,增加党内管理中的民主,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同时,针对新形势下党员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管理手段,使党内管理通达灵便、高效快捷。通过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使全党在秩序与活力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和谐。

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腐败问题是破坏党内和谐的消极因素。增进党内和谐,必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加大力度。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形成全党齐心协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局面;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加大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破坏党内和谐的消极因素。

6.打造和谐家庭 共建和谐社区 篇六

南街西来寺社区,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居民2887户,7076人;其中妇女 人,下设6个妇代小组,辖区共有行政企事业单位38个,居民小组98个,住宅楼68栋,居民院落85处,城镇劳动力4656人,各类从业人员3965人。

近年来,社区妇联突出以人为本,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提高创建实效,把打造和谐家庭作为营造文明和谐社区的中心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性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增强了社区妇联的凝聚力,提高了群众参与和谐家庭创建的意识,在社区营造了浓厚的弘扬和谐家庭文化的氛围。引导家庭和社会成员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自觉地做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是实施“美德行动”积极推动文明家庭,文明社区建设,促进家庭与社区关系和谐。

社区内开设宣传教育专栏,利用社区文明市民学校,每季度分批组织家庭集中学习《公共道德建设及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文明市民行为规范》、等道德规范及现代文明理念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社区道德评议会的作用。把党的意志和反映居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以构 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核心,突出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规范道德评议会的作用机制,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三和”活动为内容,大力开展了“和谐家庭”、“诚信家庭”、“诚信市民”、“好婆婆、好媳妇”“ 敬老好儿女”等争创评选活动。社区先后评选出和谐家庭40户、诚信家庭35户、诚信市民26名,好婆婆28名,好媳妇25名,敬老好儿女32名。并对所有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张榜宣传和表彰奖励,促进了文明新风进家庭、进社区。

二是实施“学习行动”,积极推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建设。促进家庭与社区文化和谐。

围绕提升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营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增强家庭的整体荣誉感,密切了邻里关系。利用寒暑假期组织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与家庭、学校形成“三位一体”管理网络。让青少年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积极开展“书香家庭”、“学习型家庭”创评活动,动员社区每户家庭订购报纸、杂志及图书,努力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居民素质。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开展以学习、创新、诚信服务为目标的岗位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励他们爱岗敬业、争 先创优,提升社区服务形象。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搭建学先进、学典型的新平台。依托社区党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辖区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开展“读书知荣辱、健康伴成长”,“我与社区共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学习内涵,为居民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激励居民群众争做合格父母,优秀家庭成员。全力打造学习型社区,促进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评选出书香家庭18户,学习型家庭20户,巾帼岗位标兵22名,合格父母26名,优秀家庭成员30名,向街道优秀演讲比赛选手4名。从而教育和引导家庭和社区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实施“惠民行动”,积极推动小康家庭、服务型家庭建设,促进家庭与社区生活和谐。

积极帮助弱势群体,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去年以来,先后为86名下岗女工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社区女干部资助女童8人,为社区贫困妇女家庭66户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组织社区党员、退休人员、五老人员、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与困难、残疾家庭结成帮扶队子75对。社区妇联组织居民共捐款1500元,衣物48件,对急需救助的困难家庭组织进行了爱心捐助活动。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优势资源,并对所有的特困母亲、孤儿、零就业家庭建立了信息档案,提供了政策、信息、培训、小额贷款、安置公益性岗 位等服务,解决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搭建了社区与居民的爱心桥。

四是实施“文化行动”,积极推动家庭文化和谐,社区文化繁荣。

社区一直重视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吸引人、教育人、塑造人。社区成立了合唱队,器乐演奏队、舞稻队。先后举办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健康、构和谐”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八荣八耻”演唱会、“迎接十七大再创新业绩”专场文艺晚会,“贯彻十七大精神”演讲比赛,08年迎春暨“和谐家庭创建”文艺晚会,“巾帼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活动。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社保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文体运动会等各种大型活动12场次。社区自己创作了社区之歌,掀起了共唱社区之歌的新热潮。社区设立了文化长廊,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展示一技之长的平台,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创作文明向上的手工制品及书画作品,定期举办展览。让倡导文明、弘扬新风成为社区的主旋律。同时积极开展楼院文化,纳凉晚会和“邻里一家亲”主题活动,在楼院中开展争先先创优活动,用身边的事育身边的人。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

五是实施“环保行动”,积极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促进家庭与社区环境和谐。

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要增加家庭和社区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社区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作为推进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的切入点,将定期卫生整治工作与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卫生评比工作结合起来,经常性的进行卫生清扫整治活动结合起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先后16次组织社区全体妇女、工作人员、中小学生、社区志愿者及部分居民群众,集中对辖区内大街小巷、单位门店、居民楼院的垃圾、乱堆乱放、脏源死角、进行了整治,共清理出垃圾125吨,铲除城市牛皮癣202处。同时以设立宣传点、黑板报、文体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发动家庭和社区成员净化、绿化、美化生活环境,自觉养护花坛绿地,维护社区、楼院的卫生,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树立环保意识,营造了优美舒适的绿色环境空间。

六是实施“平安行动”,积极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建设,促进家庭与社区平安和谐。

社区妇联从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院、平安家庭抓起,全力维护社区稳定。开展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民情日志”等活动,构筑楼院信访员、综治信息员、社区工作人员“三位一体”的信访网络。落实全天候、全方位治安联防巡逻。对吸毒人员、刑事解教人员、原“法轮功”习练者等重点人员,严格落实“四位一体”的帮教措施,开展帮思想、帮就 业、帮生活的“三帮”活动最大限度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开展一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社区实现了“六无”目标:无敌对分子滋事捣乱案件;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法轮功”人员滋事;无群死群伤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特大火灾事故。促进了家庭和社区的团结稳定。

7.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论文 篇七

本文认真分析了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教育与家庭和谐的关系,是解决目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和谐教育是帮助孩子实现人生智慧的导航,和谐家庭是实现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和谐、与人的心灵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基础。

【关键词】社会因素 和谐 家庭教育方式 更新观念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方式,其和谐程度完全受家庭基本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

第一个因素,就是夫妻关系。为什么把夫妻关系的好坏摆在第一位?家庭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稳定。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其基本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一步步学习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天真、好奇、善良而敏感地观看着周围的人们相互之间是如何对待相处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受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尤其是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的影响,接受他们的许多观念和行为方式,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模仿。这些被孩子作为榜样的人可能是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总是父母。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孩子感到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在父母身边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最真实、最细微、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与孩子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因而最能打动孩子,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父母做得好,把夫妻关系处理得合情合理、健康文明,就会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灯塔。要是做得不好,夫妻之间的相处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孩子在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行为上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很难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所以,夫妻关系应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实在至关重要而且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一般说来,孤儿的成长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父母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他们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摸索艰难而漫长。

2.经济因素

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社会生产生活根本价值取向的最初渊源和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规定着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核心目标上,考虑的是怎样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将来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在不断地改善,因此,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成了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首先,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投资情况。一方面,为了能给子女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让孩子不至于因家境不好的困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大多父母终日奔波忙于自己的事业、学业之中,因而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更造成了子女的娇生惯养,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等等。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而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著,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但这些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开始变得不为人们所重视。

3.家庭成员的素质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实践证明: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的苗子,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孩子是站在自己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就有多高,自己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因此,作为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

二、和谐家庭与和谐教育的关系

1.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和谐记叙文 篇八

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1.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1.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2.1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2.2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

2.4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的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的程度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学生思想领域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因而效果会更好。

2.5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该花大力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心态,情绪积极向上。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3.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

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的可操作性,增加实际演练环节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实际演练活动,开发他们的心智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应做到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因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学本身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各科特点,可以适当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深入,内涵丰富。例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在体育课中加入挫折教育的内容,比如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意加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但可以扩展心理教育的范围,也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把知识和技能升华为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

3.4合理发泄或转移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发泄,就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求合理的发泄途径,鼓励他们尽情倾诉,把心中的问题都讲出来,并

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引导他们将情绪转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取代消极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建议他们多听悠扬舒缓的音乐,用优美轻柔的音乐抚慰受伤的心灵,调节情绪。让他们在娱乐之中使心理压力得以排遣,心灵得到熏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的思想价值观,使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德育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德育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魏书敏,刘君雯;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韩媛媛,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3]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4]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浅析和谐家庭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篇九

【关键词】家庭;文化;和谐

一、和谐及和谐家庭要义

“和”者,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就是指世间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和谐”是一种状态,“达到和谐”是一个努力的过程。所谓和谐家庭,主要是指以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系统和谐。它以家庭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一)家庭成员的和谐内容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心理和谐、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婆媳关系的和谐等。我国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都说明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家国之说,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在家庭和谐的各种要素中,个体心理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本条件,它要求家庭成员心理成熟、人格独立、表达流畅、认知准确、具备适当的情感情绪的控制和宣泄能力、有爱和被爱的能力。只有家庭成员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心理和谐能力时,各成员才是成熟和独立平等的,也才有可能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核心,在家庭和谐诸因素中,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恩格斯在《神圣家族》论文中指出了女性与社会进步的天然关系。他认为某一历史时代发展。总是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的:“人对人直接的,自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1〕其次,由于夫妻关系是链接上辈和晚辈的中枢,承接着教育和影响子女的使命,显得至为重要。这对关系要求夫妻双方在各自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具有同样的生命意义、同等的生存水平、同等的参与机会、同等的社会回报与同一的舆论评判。其和谐的前提是独立,条件是平等,两性是否都能得到全而而自由的发展是依据。它负有传达对长辈的感恩和爱戴,对晚辈的平等与慈爱的使命,因此显得格外关键。

亲子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财富,也是营造和谐文化的要素,它使得和谐能以动力原理流动,从而代代相传。夫妻和谐是亲子和谐的保障,是子个体心理和谐的必备条件。而社会、文化、家庭、亲人对其的影响和教育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身心的和谐质量。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所说: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对家庭成员的照顾以及维系上下两代感情的主要责任由女性承担。家庭是女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经营婚姻家庭过程中的态度和能力至关重要,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注定了其对家庭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优势作用。女性在亲子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表现为:尊重儿女的个体独立性,重视对其进行爱的感受和能力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爱国家、爱家乡、爱人的能力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养分。

婆媳和谐、翁婿和谐是指家庭中以夫妻为主体的人群与他们长辈的和谐关系。孔子说:慎终追远,是我们人类个体特有的,保持自己源自哪里要往何方的追问和反思,才不至于做人做事只顾自己罔顾他人。只有这样,家庭主体才会真正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有爱心有孝心,关注他们的心情、理解他们的行为、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给自己的生命;并保有自己的人格独立与完整。也才会将这样的美好情感通过自己的行为传递给下一辈。

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作为人类生命的孕育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存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亚里斯多德认为生育对于人类、动物与植物都是一样的,深植于生物的本能与冲动之中,根据男女受理性或生理功能支配程度的不同,女人“生来”就更亲近于“自然的”或生物功能,即生育、烹调食物和护理。〔2〕女性主义者谢里·奥特纳全

面地阐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首先,妇女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更密切地卷入、花更多时间与‘生命物种’联系;养育人类未来的正是妇女的身体”〔3〕。

(二)家庭和谐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封建社会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家庭和谐的经典理论和典型范式,但那种家庭和谐是建立在牺牲以女性为代表的家庭成员的发展、独立的基础上的,虽然也是一种和谐,但家庭各成员并没有达到心理和谐,其经济地位、参与机会、社会舆论、期待不平衡,和谐只是建立在牺牲女性和儿童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地位的基础上,是一种高度粘连的、依附性的、缺乏个体健康发展的和谐。

在这个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社会的变革、网络的加入,让婚姻家庭领域面临着无数种选择困惑,也给家庭和谐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

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加上网络带来的新的交往模式和海量信息,也使得家庭和谐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首先,男尊女卑的文化遗留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了妇女——这个家庭主要成员的地位名不副实,约定俗成的判断和评价会暗示女性: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与男子享有同样的资源,一方面又要依附与男性,论文女性第二性的观念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们的生存方式;二是妇女经济地位一面独立一面被边缘化,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很少占有主导地位,导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平等,家庭暴力时有发生;三是女性地位的名存实弱的局面和物质极端丰富的社会,以及和谐文化导向的缺失,导致女性依附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一部分家庭成员中滋长,侵蚀了部分家庭,家庭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网络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信息的海量,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隐秘化,导致了婚姻家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离婚率升高;由此产生导致单亲家庭等的不断出现,使家庭亲情关系淡化,家庭教育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无法促进和谐文化的生成。

二、关于和谐文化的解释

(一)和谐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所谓和谐文化,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文化既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的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和谐”,不仅指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和谐一致、积极互动的,而且指文化体系与其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的。一般而言,和谐文化应包括多元统一、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兼容共生等内容。多元统一,就是在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价值,使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社会的主导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协调有序,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各种文化资源、文化门类及文化之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满活力,就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文化教育财富不断涌流,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大众共享,指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兼容共生,是指整个社会文化既有多样的文化个性,又有共荣一致的文化共性,并使之相互兼容,互相协调与借鉴,在和谐中共同发展[4] 和谐社会并非没有利益冲突,也并非没有矛盾,构建和谐文化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与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来调节和整合,也需要相应的和谐文化来调节和整合。

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形成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趋向多元化、自主化、理性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宽容体谅的态度处理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对待矛盾,从而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形成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的良好和谐氛围[5]

和谐文化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比较专门的、稳定的、有一定的范围的、相当于某种实体文化的载体。其核心是和谐理念,它的全部内容都围绕着和谐而展开,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各种理念、精神、价值、信仰的思想体系,以及研究、阐释、宣扬、传播、促进和谐的文化载体。比如,研究和谐问题的理论成果,直接宣传和谐理念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维护社会和谐的各种道德律令和制度规范,等等。它们大体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另一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实体,而是渗透和体现在其他种种文化类型、文化形式、文化实体和文化现象之中。无论是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散文,还是美术、雕塑、音乐、舞蹈、体育等,只要贯穿和体现了和谐的精神,有助于弘扬和谐的价值、理念,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对象,甚至也可以宽泛地称为和谐文化。

(二)我国社会和谐文化的优势资源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风尚。

从孔子开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谐的理念清清楚楚。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为实现这些理念,古人还创造了许多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人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行礼如仪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即使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规范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文化,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三)面对传统和谐文化的态度

面对多文化高信息的社会,许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一种虚无的态度。不尊重自己的文化,致使自己生活在一个相互矛盾和混乱的文化悖论中,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成为别国治理国家营造和谐文化的资源,实在是匪夷所思。费孝通先生曾大声疾呼中国人要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认为不如西方文化。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是一个贵和的哲学,现在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甚至未来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增强信心。

当然,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全盘放弃,从新开始,而是要学会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善于扬弃,而且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既要立足国情,又要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只要我们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始终不懈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就一定会以中国特色、民族智慧,对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作出贡献。

三、和谐家庭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家庭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家庭的根基,没有和谐家庭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家庭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

营造和谐家庭,首先要有和谐文化的引导,一个缺失和谐文化引导的家庭,是无法构建真正的和谐家庭的。比如夫妻因物质、权利等驱使,将身心完全投入到其中,就会导致家庭关系中核心关系空

位,会致使儿女教育的缺失,情感的不健全发展,人格独立就将面临巨大挑战;而家庭的不和谐,又会影响和谐文化的传递和构建,所以构建和谐家庭,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家庭越和谐,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芭芭拉·阿内尔·政治学与女性主义[M].东方出版社,2005.

[3]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贾玉娥.以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6-02-08.

10.尊重生和谐,和谐促发展 篇十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更多的机会和足够的空间自由充分地成长。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才,和谐的人才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必须孕育和谐的学校文化之中。我们以尊重理念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确立了“尊重生和谐,和谐促发展”的办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无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教育的力量多大啊,育人于无形,无痕,无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强调无言而孕育万物。强调一种“势”,强调“势”的润育能量。好的教育也应该运生一种“势”,营造一种气候,创设一种环境,确立一种关系,确定一个理念,打造一种精神……这就是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山水涵阳促万物茁生的一种环境、一种气候、一种势。它是各种教育要素和谐的相互关系长期的积淀。符合教育规律的理念是科学的,它能生发出理想的、有特色的、促进学生自由充分成长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文化。和谐教育就是“不言而教”的教育。

学校是最美丽的世界,校园之美在于特色、在于和谐。“一所学校应该以学校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育学生之性,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文化。被广泛认同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在一种理念统领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应该有浓厚的教学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科学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硬件设施水平等等。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早已为人们所重视,众多名校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特色,学校才有活力;学校间有特色差别,教育才有活力;校园文化的积淀就能形成学校特色。不同的校园文化必然形成不同的学校特色。每个学校都在谋求发展,而从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入手,促进学校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些方面已显露出疲软的态势,像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运用不够人本化,造成教职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抵触,有些老师把制度作为工作的标准,而不是底线;育人活动渗透和谐内容不够;对学生的天性、个性发展考虑不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待学生个性发展,不能很好地对待学生的选择权,不能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差异。因此,如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在“尊重、和谐、发展”理念提出后,如何实践便是更为重要的。我们认为,可以分成这几个方面。

一、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首先,制度就是刚性的,一所学校要有健全的制度。制度是告诉学校里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办学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学习,要让师生懂得制度是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底线,师生应远离底线,追求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其次,制度中体现“尊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是我校特色发展的保证。特别是在内容的设定上,体现了学校教育元素的相互尊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

最后,要在理解制度的内涵和精神的情况下去执行。制度就是让人“规矩”的,就是让人遵守的,但人不尊重,不遵守它就是一堆文字;尊重了、遵守了它才体现出价值。制度执行的关键和诀窍在于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调和,硬了,就会有激变的时候;软了,就失去了制度的价值。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权变,体现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文关照。这姑且称为“情治”。与制度的刚性相比,管理的灵活性显得更加重要。

二、人人有自尊,相互要尊重

我们本着“以尊重育尊重”的原则,要求干部教师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以此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时,我们以人为纽带,以学校为支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授课,让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建立起更广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尊重的理念影响到每个人,指导每个人的言行,最终让尊重植根学生心中,并指导自己的言行,以教育者的尊重培育受教育者的尊重。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在这里我们看出,尊重是人必有的心理,是较高级的心理需要。我们提出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种教法

1、每个学生都不同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中强调人的智能有八种:言语一语言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自知一自我认知能力、交往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些智能一方面,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不能说哪种智能好,也不能说那种智能不好。在加德纳看来,影响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智能差异性和影响智能发展的因素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的将来是未知的,不能因为我们的教育而固化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2、社会需要不同的学生

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每个人到社会都应该有一席之地。人除了自身的发展还应该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是复杂的,层次是多样的,每个位置都需要不同的人来填充。学生早晚要走向社会的,他们必定成为社会的一员,不管做什么,都应该起到积极作用。

3、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奔放。老师要知道,创造性只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育,创造性教不出来,但不适当的教育足以把创造性扼杀在萌芽中。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全体学生应该是“生态”式存在的,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挑剔自己的学生。

三、让尊重成为德育内容的基本点

1、学校的每一活动环节都是德育,每一环节都在为学生养成好习惯尽其所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经过每位教师的努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内容是什么,让尊重植根于学生心中。

2、对学生的最大尊重是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自尊及尊重外显形式——言行。

上一篇: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下一篇:旅游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