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2024-10-07

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精选7篇)

1.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篇一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相关原理方法论

注意:记住第三单元单元标题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重要考点和易错易混考点

1、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理解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3、分清发展的总趋势与发展的状态;

4、注意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5、理解并背诵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6、理解并背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重要性;

7、注意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其具体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例题与考法感悟

1.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

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而言,互联网思维是指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概括起来即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

××手机的成功源自于一套用户感知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论坛、预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粉丝跟踪其研发过程,并在系统内进行营销,避免了传统营销的烧钱模式;当传统手机厂商还在依靠硬件利润维持生计时,××手机生产商开发出“硬件+软件+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手机只是一个载体和入口。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硬件圈用户,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行流量变现,这是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思维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到政治、社会等领域。某省“政务服务网”于近日开通试运行。通过这个“政务超市”,网民可以像逛×宝一样逛“衙门”,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一网搞定,并使用××宝缴费。为此,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出:“有些政务网往往成为形同虚设的面子工程,我省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手机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3.【2010 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10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5.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随之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当今人类社会关注更多的是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利用问题,却忽视了历史建筑带给人类社会文化脉络的传承问题。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共识,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成效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也存在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有的地方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仅重外在的规模、形制,而轻视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使其缺少能深入人心的文化内容。有的地方对古建筑机械移植,看似保存下来,但由于其人文内涵和环境缺失或破坏,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

在调研基础上,全国政协办公厅要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相关提案。

结合材料,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委员们在调研中的发现。

6.材料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进入新常态,科学发展的新动力将会显著增强,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阐释“经济新常态”内涵所蕴含的哲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7.材料一

2014亚太经合组织各项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这也恰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活动最后发表声明:我们承诺在亚太经合组织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本着互尊、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材料二

中国梦和亚太梦息息相关,他们互为依托。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亚太梦想,完全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阐述各国承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原因。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中国梦与亚太梦同频共振的理论依据。

选择题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 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2.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目前,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全部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中的哲学智慧有

①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②重视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③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④建立联系改造规律以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漫画《竹篮打水》(图3)启示我们要 ①分清主流与支流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承认矛盾并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图3 4.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在《风景与记忆》一书中写道,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身在木、水、石上的想象建构。这种建构与知识结构有关,更与个人和集体记忆密不可分。这种“想象的建构”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③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总书记在作重要讲话时善于用典,他使用典故,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列总书记使用过的典故,其哲学寓意与相近的是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危机”这个词,一个字代表“危险”,另一个字代表“机会”。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相互陪衬、相互斗争 ③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普遍的、绝对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感觉累的时候,也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发现到达了人生的另 一个高度。下列理解最符合材料的是 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B.过犹不及,要善于把握火候和分寸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始终处于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

8.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这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立足部分,用部分推动整体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9.民主与法治不可分。香港要实现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须捍卫法治这个核心价值。不依法办事,香港社会就会混乱,民主也就无从谈起。这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

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 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11.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加入了三氯生等抗菌物质,标榜抗菌的香皂、洗手液、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并没有起到阻止细菌传播的实质性作用,反而弊大于利。这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C.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2.南通蓝印花布的工艺源于我国古老的镂空花版印染,由于镂空花版工艺纹样不能形成封闭图形,只能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斑点和短线间隔地组成纹样。这一工艺上的局限最终转化为蓝印花布独特的斑点形状及其组织和排列的节律美。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3.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新高考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与现在的高考相似,将两类高考分开。“两种模式高考”的方案,体现了

A.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14.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上海、浙江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区,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这一高考改革的过程设计体现了 A.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B.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5.2014年12月18日,《孔子哲学》新书发布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孔子哲学既蕴育于深厚的中华本原文化土壤之中,又凝炼提升出中华本原文化的精髓,其倡导的许多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相契合。这说明

A.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批判的继承是辩证法的核心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16.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④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因乌克兰问题,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制裁“双刃剑”效应日益显现。据统计,欧盟的制裁预计年内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230亿欧元,而欧盟成员国损失将高达400亿欧元,给脆弱复苏的欧盟经济增添“一片乌云”。这启示我们 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③坚持了规律的客观性,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④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篇二

1.(2011·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2.(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

(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3.(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0等239个西文亭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荚混杂的话吉.”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曲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佯坚持这一原则?(4分)4.(2013·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5.(2014·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6.(2014·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10分)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6分)。7.(2015·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

8.(2015·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分)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汇编(生活与哲学部分)答案

1.2011·全国卷39题(2)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②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

2.2012全国卷39题(2)、(3)答案:

(2)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②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③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3)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

3.2013·全国卷Ⅰ39题(2)、(3)答案:

(2)①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3)①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③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③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④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2013·全国卷Ⅱ39题(1)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②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③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④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5.2014·全国卷Ⅰ39题(2)、(3)答案:

(2)答案示例一: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②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基于落后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④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答案示例二:①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③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6.2014·全国卷Ⅱ39题(2)、(3)答案: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②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3)①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将个人需要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树立和坚定理想。②奋斗: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脚踏实地努力奋斗。③价值:以冯洪钱为榜样,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围绕主题和关键词的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2015·全国卷Ⅰ39题(2)答案: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③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

8.2015·全国卷Ⅱ39题(1)答案:

3.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篇三

1.2014年,日本方面认为美国某出版公司出版的教科书《传统与遭遇:环球视角看过去》中有关“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内容与其立场“有出入”,要求修改。鉴于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历史事实相符,该书作者明确拒绝了日方的“请求”。由此可见()①尊重历史事实是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前提 ②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③历史事实随价值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深受历史观的影响

A.①② C.②③ 答案 B 解析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日方罔顾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是错误的,①正确;②错误,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但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③错误,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而价值判断是主观的,客观事实不会随着主观判断的改变而改变;价值观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在不同价值观指导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故④正确。

2.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形象地说明了价值观是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导,C项符合题意。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A项说法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B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

“乡愁抹不去,乡愁又回不去。”完成下题。

3.人们在感怀乡愁的同时,把梦想留在他乡,把匆匆的背影留给故乡。这说明()A.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B.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 C.奉献他乡才能实现社会价值 D.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答案 D 解析 “把梦想留在他乡”体现价值选择,其基础在于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当选;A项中认为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的说法错误;价值观念影响人的行为选择,B项说法错误;C项的说法绝对化,排除。

B.①④ D.③④

4.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③④错误。①②正确切题,故选A。

5.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B.①④ D.③④

①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②价值判断应基于价值选择 ③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④要用正确价值观指引人生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观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①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②错误;③④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6.漫画“好大的手笔!”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①④ D.③④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背景,考查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价值观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漫画讽刺了某些领导干部在错误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出了错误的行为。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漫画寓意没有直接关系。正确选项为D项。

7.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受贿、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2015年6月11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对人生作出正确选择 ②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④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应追求个人的利益

A.②③ C.①③ 答案 A 解析 ***犯下罪行,主要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个人利益至上,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③可选,①过于宽泛,没有切中问题要害;④完全否定了个人利益,说法不准确。

8.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以来,各地群众踊跃参与,推选出一批感人至深的身边模范。他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的美德善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弘扬的精神能量。越来越多的典型人物被推选出来,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盏盏明灯。这启示我们要()①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③发挥先进意识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消除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

B.①④ D.②④

B.②④ D.③④ A.③④ C.②③ 答案 D

B.①④ D.①③

解析 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引领公民道德建设,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①③可选;②范围过大,没有直接切题;④中“消除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9.中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到2013年底,才实现了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的转变,但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遇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①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启示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否定旧事物 ③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 C.①③ 答案 D 解析 社会存在的变化不一定导致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不选。②中“敢于否定旧事物”观点错误,旧事物中也有合理成分,应辩证否定旧事物。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了③④。

10.2015年11月2日韩国总统朴槿惠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青瓦台举行会谈,其中以慰安妇问题为主要议题,朴槿惠在会谈上提出,日军慰安妇问题是改善韩日两国关系的绊脚石,日本应拿出韩国国民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日本则坚称这些问题已在1965年的邦交正常化条约中解决。这表明()①正确的社会意识建立在对社会存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

②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总是不一致的 ③尊重社会历史事实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前提 ④主体差异性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④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朴槿惠在会谈上提出,日军慰安妇问题是改善韩日两国关系的绊脚石,日本应拿出韩国国民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日本则坚称这些问题已在1965年的邦交正常化条约中解决”,显然日本的做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日本的态度不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应建立在对社会存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之上,①符合题意。尊重社会历史事实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③正确。②中“总是不一致”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确定的评价标准。

11.2015年10月,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A.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B.②④ D.③④

B.②③ D.①③ B.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主动放弃个人利益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D.价值观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 C 解析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A错误;B错在“放弃个人利益”;C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D说法错误,正确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12.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存款到银行”“积蓄不多,没法理财”等传统观念。通过网络来实现财富增值,让自己成为时代的受益者正成为人们的追求。这表明()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③人们的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 ④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必须能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A.①③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原来人们“存款到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今人们改变了一些理财的传统观念,很多人选择了互联网金融,①③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

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分析H市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答案 ①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在实践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握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基层法治体系,改革上层建筑,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依法推动社区协同共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解析 本题设问指向明确,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包括哪些

B.②④ D.③④ 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社会历史性、客观标准等角度组织答案。

14.今年,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展现共同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决心,警示世人勿忘历史,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世界范围内举行反法西斯纪念活动的意义。

答案(示例)①活动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反对侵略、爱好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②活动可以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符合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③活动可以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凝聚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人民的力量,有力促进世界和平。

4.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篇四

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在吸纳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其的改造.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最大的否定之处在于辩证法的前提预设与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内在的否定性的不彻底性,揭示了辩证法内在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把握住了辩证法活生生的力量之源即实践,彻底扭转了以往哲学研究抽象的思想世界的做法,使哲学注目于活生生的人的感性世界,突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作 者:郭增花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吉林,长春,130021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2(4)分类号:B08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实践 辩证法 否定性

5.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篇五

绪 论 第一篇 自 然 观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篇 科学技术 正文+外章+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 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学科 第二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重 点: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学科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

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

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附注:索卡尔事件

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

(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

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

(二)哲学思维的特点 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 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 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 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

(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

1.哲学即哲学史 2.哲学即个人智慧

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 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

第一篇 自然观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三章 自然观的发展 外一章 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第一节 西方古代的自然观

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

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

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

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 第二节 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

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

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 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

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

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 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 1.泰勒斯的水

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 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

(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 1.数是万物的本原

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 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

(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 1.火本原说的进步 2.辩证法思想 3.晦涩的哲学家

(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 1.塞诺芬尼的“一神” 2.巴门尼德的存在 3.芝诺悖论

(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 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

(六)柏拉图的相 1.人类的导师 2.柏拉图的对话

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 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 5.人治到法治

(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 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 2.论本体 3.本体论

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 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 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 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 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 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 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 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 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 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

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恩自然观的产生

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

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 第二节 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运动性

三、运动的规律性

四、规律的可认识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 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

(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

(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 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 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 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 第三章 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自然观的新探索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生态自然观

三、科学家的自然观

四、其它重要自然观 第二节 自然观的反思

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

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 第三节 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

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 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 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

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 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 外一章 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

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

(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 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

(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 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

(三)黑格尔的逻辑学

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

(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

(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

(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 1.病症的物理表现 2.休伯曼的模型 3.模型运行结果

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 5.传统信念

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

(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

(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 1.时间性的发现 2.整体论的出现 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

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 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 第五章 科学发现方法 第六章 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 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 理论建构方法 第九章 技术方法

外二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

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一、科学认识的内涵

二、科学认识的结构

三、科学认识的功能 第二节 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

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 第三节 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

一、科学发现方法

二、科学抽象方法

三、理论建构方法

四、理论实践方法

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

(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

(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 另:技术方法 第五章 科学发现方法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

一、提出科学问题

二、发现科学事实

三、整理科学事实 第二节 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

(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

(二)科学问题的分类

1.劳丹的分类 2.典型分类

(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

(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

(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 第三节 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的概念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第四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一、科学观察

二、科学实验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

(一)科学事实 1.事实Ⅰ 2.事实Ⅱ

(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

(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 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 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

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

(四)结论

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

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 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 另:法律事实亦类似

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

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 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 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

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 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 科学抽象及其进程

一、科学抽象的概念 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

(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

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

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

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

(一)争议的缘起

(二)牛顿的思考

(三)背景介绍

(四)牛顿的独特贡献

1.如何测量r值

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 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

(五)笔者的观点

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 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 第二节 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类比

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

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

四、理想化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

一、想象

二、直觉

三、灵感

第七章 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 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

一、数学方法

二、系统科学方法

(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 2.系统理论

(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

(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

3.系统工程

(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 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

(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

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

(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三、复杂性研究方法 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

(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

(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

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

(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

(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

(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 第五节 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

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

(一)科学假说的概念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 1.科学性 2.猜测性

3.多样性或易变性

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一)解释性原则

(二)对应原则

(三)可检验性原则

三、科学假说的检验

(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 1.逻辑的完备性 2.解释力与预见力 3.简单性

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

(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

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

(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第六节 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问题激发 2.孕育构思 3.潜伏顿悟 4.验证完善

(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 1.研究过程 2.机制解释 3.成果评价

(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3.意识与潜(下)意识

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

(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

(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

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 第八章 理论建构方法 第一节 科学理论及其结构

一、科学理论的概念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

(一)客观真理性

(二)普遍性

(三)逻辑性

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科学推论

第二节 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

一、公理化方法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

一、逻辑实证方法

二、可证伪性方法

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

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

二、科学解释的类型

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

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

第九章 技术方法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内涵

一、技术方法的概念

二、技术方法的本质

三、技术方法的特征 第二节 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 主要技术方法概述

一、技术预测方法

二、发明构思方法

三、工程设计方法

三、技术评估方法

外二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

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

(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

(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

(三)问题:不断革命论

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1.十五年构思 2.两大看点 3.范式困境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

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

四、各家争鸣时代

(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

(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

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

(一)前期研究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说

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

(二)威尔逊的研究

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

(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 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 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

(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 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

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

(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多元假说方法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 外三章 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 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

二、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

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

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

(一)一级学科:39

(二)二级学科:447

(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建制

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

二、科学共同体

(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非谋利性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

(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 1.伪造与篡改 2.剽窃与不当署名

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 4.科研管理失责

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一)科学发现权

(二)技术发明权

(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

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

(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

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 2.结果及其解释

(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

(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

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

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果

(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

(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

(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 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

(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

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

(1)研究方法

(2)统计分析

(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 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

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一、经济基础

二、文化氛围

三、政策导向

四、法律环境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

(一)带头学科的更替

(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

(三)科学中心的转移

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

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觉醒 1.熊彼特 2.历史演变 3.笔者的理解

(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 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 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 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

(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

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 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

(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 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

18(3)新服务(4)技术扩散 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经济支撑功能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马克思

(二)邓小平

(三)生产力要素说

(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

(五)质疑

(六)笔者的观点

(七)不良倾向

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

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

(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 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

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

(二)高技术“高”在哪里? 1.高技术的概念 2.高技术的特征 3.高技术高在垄断

(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

(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 第二节 民生保障功能

一、提升生活品质

二、强化医疗保健

三、优化服务质量 第三节 精神文明功能

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

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

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

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

(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 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 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 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4.对大陆的启示

(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 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 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 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 4.对大陆的启示

(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 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 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 4.对大陆的启示

第十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价值

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

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

(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

(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

(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

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一)不负责任论

(二)一般责任论

(三)完全责任论

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

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

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

(一)克隆的概念

(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

(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

(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

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

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

(一)人类基因组工程

(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 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

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 外三章 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 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

(一)问题的提出

(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

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 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

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 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

(三)新旧时期的对比

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 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 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

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四)可能的原因及其思考

二、美国科技生产力的两次“发现”

(一)科技生产力模型——生产函数

(二)50年代索洛有关“余值”的发现 1.索洛的余值法 2.余值的推算 3.余值的内涵

(三)90年代中期格林斯潘困惑中的发现

三、我国科技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科技日报》2002年系列文章

(一)创新文化从喝咖啡谈起:中科院的原始创新 1.到哪里去喝咖啡:轻松讨论和交流的场所 2.谁可以来喝咖啡:有限资源分配问题 3.喝了咖啡干什么:建设创新文化 4.咖啡壶里乾坤大:创新文化的三个层面

附注:中国两院成“高官俱乐部”——2009年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

(二)激励机制:一壶难提的“温吞水” 1.给多少钱算奖励? 2.成果评价——倾斜的天平3.宽容失败?

(三)新“学而优则仕” 1.出名即折翅?

2.解不开的“心结”—— “则仕” 3.“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的使用培养

(四)企业技术投入:有人算账,没人埋单

1.企业技术投入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早已是一本明账 2.“不是不想投,而是不敢投、没钱投” 3.政府的角色

(五)教育创新:我们怎样突围 1.创新是教出来的? 2.素质教育的困惑 3.教育创新的瓶颈 4.教育观念的思考 5.退而结网

(六)为了苗壮,多一些沃土

1.对人才的评价管理考核制度简单化 2.不注意充分发挥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3.学科交叉阻力重重 4.项目招标难以保证公平

(七)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管理 1.“多头拿钱” 2.科技投入 3.项目管理

6.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篇六

一、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T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T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T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T5、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T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T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T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T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T11、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F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T。

1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14、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T1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T1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T17、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T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认识。F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F2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T2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T22、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T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T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T25、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T。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F27、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T28、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历史。F29、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T30、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T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

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

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

可比拟的优越性。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

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6)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

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

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

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四,价值具有

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

准”。(理论意义)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现实意义)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答: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

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

思维方式的变革。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

7.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 篇七

常考考点: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2004年湘鄂川渝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2004年两广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B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6·江苏政治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B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04·广东政治卷·17)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B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05·天津卷34.)盆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木,在人的精心雕琢下,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这说明制作盆景重在 D

A. 野趣天成,崇尚自然 B. 直中求曲,师法造化

C. 削繁就简,动静和谐 D. 顺势而为,因材施艺

(05·江苏卷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5·江苏卷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B)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上一篇:月考之后作文400字下一篇:工作效率与执行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