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精选5篇)
1.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一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在我国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4月16日,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象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东E西W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9、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10、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11、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由于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3、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4、东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他们的中央经线是180°经线。
5、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
6、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7、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和东侧的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当飞机或轮船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退一天,反之,日期要进一天。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1、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东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
8、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1、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如今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新型地图,如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4、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3、四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和北冰(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4、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东是平原和高原。
2、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亚洲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南美洲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非
洲
3、地处太平洋西岸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比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高2190米。
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地壳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形成的五大连池
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
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4、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5、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大西洋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7、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
3、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云层运动的状况的图像。
4、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周)报”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3、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纬度位置是指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三课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个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雨季”。
5、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1、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降水很多,气候湿润,有的地方降水极少,气候干燥,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高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性大陆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5、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其后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
4、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5、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气温下降约6℃。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1、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2、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1、人口增长的快慢,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受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人口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度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3、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
4、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
1、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2、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
3、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中国,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等。麦加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宗教首都。
4、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
1、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与分布也千差万别,有的呈团状,有的呈条带装,还有的呈点状等。
3、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第一课
地区发展差异
1、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3、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的分界线,就是国界。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总编过程领土。
4、世界上还有30多个没有获得独立的移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5、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课
世界合作与国际组织
1、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人口和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贸易的不平等问题等。
2、联合国成立与1945年10月24日,目前联合国有191个会员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3、联合国的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托管理事会、秘书处。
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美利坚合众国。
2.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二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篇三
2. 地图分为鸟瞰和平面两种。
3. 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 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 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4.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四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阅读课本56-64页内容)
1.结合57页图B,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结合57页图B及61页图F,掌握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分界线处山脉的名称)。
3结合57页图B及59页图D,知道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以及主要地形类型。
4.结合58页图C,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及中国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
5.记住课本61页图F五种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16条山脉的大致位置及名称。
6.结合59页图D,记住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的大致位置及名称。
7、结合课本P62-63图H和图J及文字部分,知道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特征,知道我国全国面积最大的、海拔最高的盆地分别是什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阅读课本66-73页)
1.结合67页图C,总结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
2.结合68页绘图题,总结气温年变化规律(最热月和最冷月)。
3.结合70页图G,总结我国冬季(1月)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结合71页图J,总结我国夏季(7月)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5.结合课本72-73页内容,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划分依据。
6.结合74页图O,总结我国降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利与弊)。
7.结合课本75页图P,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8.结合课本76页图Q,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5.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五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远古居民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时间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3万年
发现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造
制造工具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火的使用
知道用火
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人工取火
生产生活
采集狩猎
采集狩猎还会捕鱼
观念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的群居的生活方式,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氏族(血缘、公有、平等)
地位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
其他
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即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3、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5、火的用途: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6、用火的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7、北京人得到火的渠道:
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生火,偶然的摩擦生火。
8、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9、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组织叫做氏族。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10、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北京人在相貌上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4.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而山顶洞人则是按血缘关系结合成的氏族5.山顶洞人已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而北京人不会。6.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山顶洞人不仅靠采集狩猎还会捕鱼
2.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时间
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代表类型
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耒耜
居住情况
住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
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
农作物
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
原始畜牧
饲养家畜;
原始手工业
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代表类型
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收割)
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居住情况
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产生活
种粟(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打猎、捕鱼;
原始畜牧
饲养猪狗等
原始手工业
制造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
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使用工具
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
生产活动
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
生产关系
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3、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世界性贡献:
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很早种植蔬菜。
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那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5、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由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木制耒耜;都已有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会制造陶器;都会建造房屋并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同点:农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为半地穴式房子;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半坡原始居民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6、原始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①原始种植农业普遍②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③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得到发展④出现定居村落。
3.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
华夏族的形成
时间
距今四五千年
活动范围
黄河流域
形成过程
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外一个首领炎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
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
会结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
始
1、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方法)
2、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叫做禅让。
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具体表现:民主推选;没有特权。
推选的原则:选贤与能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06-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0-15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6-28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08-20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11-0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提纲12-01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06-23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09-24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1-17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复习提纲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