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小学作文

2024-09-21

实验课小学作文(精选8篇)

1.实验课小学作文 篇一

一次有趣的实验课小学作文

“针为什么会漂浮呢?”老师清秀的声音令全班沉思了!

不错,今天我们小青龙来了一次实验。事先准备的东西有:“一杯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实验开始了!老师让同学们围在身边,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叉子,将针倒出来,一下子拿起了针,目不转睛地用叉子夹起来!接着,老师从容地把叉子上的针放在了水面上!“哇!”我们不禁大喊!老师又说:“下面还有更精彩的呢!”我们迫不及待地催促老师。老师拿起洗洁剂,说:“这就是奇迹!”说着,老师居然把洗洁精的一小点滴在了针的旁边。一下子,针居然沉了下去。“哇!”这一次,比上一次还要震憾!接着,老师让我们大家来试试,我一下子就抢到了叉子,所以,老师让我来试试。我受宠若惊,一把拿起叉子,迅速夹起针,可是针好像不听我的话,东躲躲,西闪闪,我好不容易夹牢了!但又夹得太紧,针就“嘭”的一声飞了出去,差一点就刺到人了!那一刻,我可是魂飞魄散了!

最后,我还是以失败告终!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我终于明白原因了!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的重量,使之不会沉下去,表面张力其实是水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的薄膜,它可以托住原来应该沉下的物体,可是清洁剂却破坏掉了水分子的薄膜,所以针没了薄膜,就下沉了!

这次试验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勇于探索实践,不能果断下结论。

2.实验课小学作文 篇二

一实验前有效引导, 明确要求

1. 领会实验要求

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总是和目的性、方向性紧密相连, 如果实验的目的性明确, 必然能激活他们的认知内驱力, 同时也诱发他们探究各类新鲜事物的欲望。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实验的表面, 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能完成实验赋予的各类探究, 也不能高效地整理事实。因此, 在实验前,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点。

2. 学会实验方法

科学探究中, 掌握实验方法很重要, 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教师可以先规范、熟练地进行演示, 并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 学生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的实验, 教师可采用“分步讲解法”, 引导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并要讲清楚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注意点,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

3. 教会分工合作

科学的实验课上, 可以把6~8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开展探究活动。很多实验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进行操作, 很难完成。小组探究既能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 取长补短, 既分工又合作, 使实验高效完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难发现, 每一小组总是只有一半学生充当实验的“主力”, 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比较, 忙得不亦乐乎, 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 这其实已违背了小组探究的初衷。

为此, 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 每小组除设置组长外, 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爱好、学习情况等安排作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观察员、发言员等, 这些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 以便发挥小组探究学习的最大化,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验中细心指导, 亲历过程

由于小学生主体的不成熟性, 决定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引导与支持。科学课堂上实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

1. 材料选择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基本组合、叠放次序,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 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获得科学知识, 提升研究能力, 必须以材料为基本载体, 学生赤手空拳是很难进行科学探究的。

典型材料的组合来源于日常生活, 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 这样的材料才是“有结构的材料”, 才是有用的。它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顺序、认知规律, 还应生动、形象、有趣, 使学生喜爱。学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 借助这些材料来发现、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

2. 有效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近学生, 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对学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关注并思考。

小学生年龄小, 思维还不全面、深刻, 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实验现象很成功, 可记录不完整, 甚至与现象不符合, 有的现象和记录都写得逻辑不清。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述说, 不仅述说实验现象, 也述说实验记录, 述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也是给学生一个纠错的机会,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实验记录要实事求是, 要科学合理, 更要记录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因为记录也是学生思维的再次体现。

3.“节外生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出现操作性的失误是难免的,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随时进行巡视, 确保学生操作的有序、科学、规范, 使实验有效完成。如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 通常喜欢用嘴巴去吹灭, 而不用灯帽盖灭, 教师就应立即纠正。如学生在使用测力计时, 通常读数时视线没有持平;如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了意外,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 也应及时进行处理, 确保实验有效完成。

三实验后分析归纳, 有效提升

3.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篇三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实验;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以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为理念,为作文生活化教学知名了导向。“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都有知识,生活处处都是作文教学的课堂。封闭守旧的教育模式,技能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学生体验不了写作的乐趣,自然谈不上习作的提高。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习作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是呀!没有米怎么能做饭呢?没有内容怎么习作呢?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多着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捕捉生活中的习作材料呢?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丰富家庭生活。如新课改的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前我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特别布置学生在课余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如洗碗煮饭,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等。然后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两分钟自由式的口头作文,轮流让学生把自己怎样做家务以及做家务活后的收获和感受说给同学听,没想到只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说得条条是道,有的说帮妈妈煮饭,有的说怎样洗碗,有的同学还帮同学做补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日记里,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到了习作课时,学生就不用惧怕“没什么事可写了”。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为学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组织诗文朗读比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游戏活动等。如在“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课前,针对学生素材贫乏的问题,我先带领学生玩“贴鼻子”游戏。游戏过后,只需稍微点拨,点明游戏意图,指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讲清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搜集了有关素材,所以作文中能畅谈自己经历和感受,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郊游,这是解决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有一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我带领学生参观了果园,事先我布置了写游记的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点,回校后组织他们谈感受,把自己身边的事讲出来让同学们进行评论,由于同学们参与了这些活动

二、表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不是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不能只谈生活,不谈技巧,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随时随地尝试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既可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收效甚多。

首先,让学生勤于动笔。不拘形式,不设条件,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抒发灵感。可以是短句,可以是洋洋洒洒上千言;无论是片段无论是心中闪过的灵光。无形之中,一切都在成长。其次,让学生善于表达。除了注重素材收集整理,一词一句,布局谋划方面的指导。还要改变过去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动口,确立以体验为主的作文教学。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构思写作。最后,学生写随记时。充分体现层次性,既有“扶着走”的方法,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对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要求,使学生都不畏困难,快乐习作。

三、感悟生活,活跃思维

以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理解作文生活化的意义,让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继而又深入生活,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让习作走进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总是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作文生活化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自我表现、是生活真实写照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需要感悟,需要激活。只有生动感人的语言找到火热的情感,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丰富的积累,让学生领悟生活之美,有强烈的写作冲动,顿生“一写为快”之念。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 在实践中,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互改→誊写→再改……”,不受时空限制完成习作,大胆张扬其个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秘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屠丽琴.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04).

4.实验小学作文 篇四

总算拿到了那个令我好奇的小瓶子。这个小瓶子很可爱,只有茶杯那么大,外面还有很多小花。我捧着这个“宝贝”来到我的“实验室”――书房!这个小瓶子里装了一种“不明液体”,是蓝色的。我拧开瓶盖,闻了闻,“啊!真香!”我不由自主的说。我望着这瓶怪怪的东西,顿时产生一种念头――做试验!

我端来一大堆工具,什么自来水、纸杯、勺子等等。尖声说:“来了!梁大人!你要的我全部拿来了!”有用另一种声音说:“好!就放在这里吧!”我喜欢这样自言自语的对话!对别人来说肯定觉得我特无聊……其实我也有点!

我先把这“不明液体”放进纸杯里,又在另一个纸杯里倒进两厘米的自来水,用勺子舀了一勺那个蓝东东放进这个装有自来水的纸杯里,一倒进去,那蓝色的“不明液体”便像丝带一样在自来水里面扩散开来,马上就不见了。不过,这杯自来水比以前要蓝一点。我又想:不如,做杯饮料吧!

我赶快下楼买了一小瓶橙汁、一包豆奶。跑回家后,把豆奶袋撕开一角,把豆奶倒进装蓝色“不明液体”的纸杯里,又橙汁倒进装自来水的纸杯里。我用勺子舀了一点放了橙汁的水,倒进放了豆奶的“不明液体”,有一点点变化!然后,我就这样放啊、放啊……最后放完后,那杯装有“不明液体”的杯子里已经是一杯“饮料”了!是我研制出来的啊!捧着我研制出来的“饮料”,心里可乐了!

晚上,妈妈回来了,她放下包,在厨房里翻东西。我说翻什么?她说:“我那个香水呢?蓝色的?你看见了吗?”我想:糟了!是不是那个“不明液体”啊!我偷偷的溜进房间。妈妈察觉到了什么,跑到我跟前,说:“是不是你拿走了?那么贵重的!”“是……的!”妈妈发火了:“在哪?快拿出来!”我像犯罪嫌疑人一样,紧张的拿出“赃物”给老妈看。

5.实验小学作文 篇五

一进校园,我们就像插上音乐的翅膀一样,踏着音符小路,听着熟悉的歌曲,在跳动的音符中徜徉。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一响,大家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准备上课,班里安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开始读课文了,大家一起认真地大声朗读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渐渐地,我们读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感情,同学们自己都陶醉在这优美的读书声中了。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大绳,有的打地鼠,有的跳飞机,还有的打乒乓球。一阵风吹来,把大树吹得沙沙响,一定是它也很喜欢我们正在做的游戏吧!

6.小学实验作文 篇六

在老爸的帮助下,我把针穿过蜡烛,架在两个杯子上,我期待着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可是蜡烛好像不听我的话,在那一动不动地躺着。我试着拨弄一下,可是蜡烛晃了晃,没有丝毫要坐跷跷板的意思,我使劲儿地摇晃蜡烛,可蜡烛就像吃了秤砣,硬是不动。啥?刘老师骗人也不至于骗到这种地步吧,难道是做蜡烛是冒牌儿的?我心里一边暗暗猜测,一边打开手机重新看要求,原来蜡烛两边还要点上火呀!

老爸小心翼翼地引燃了蜡烛两头,较低一点的蜡烛开始疯狂燃烧,蜡油啪嗒啪嗒往下掉,好像下一秒就立刻变成了一堆灰烬。而在上面的一头呢,一星火苗摇摇晃晃,似乎一阵轻微的鼻息也能将它置于死地。烧着烧着,在下头的蜡烛慢慢地晃起来,我的心一下子崩得像钢丝绳,怕再出点儿什么差错。蜡烛慢慢地往上翘,不一会儿,一开始在下面的蜡烛就慢慢地翘到上面,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蜡烛烧得越来越短,跷跷板就跷的更快。不一会儿,一支蜡烛便被我折腾得一干二净。唉,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为我干”的精神呀!

7.实验课小学作文 篇七

一、组织观察 (看)

观察是探索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观察引路”教学策略中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参与观察, 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所观察事物的认识, 同时也能增强自身观察能力。我们知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 需要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进行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拟出相应的观察计划, 并能按计划仔细地察看知觉对象, 从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类。自然观察过程既可以在户外, 如到郊外公园去观察落叶、花草、昆虫, 到农场去观察动物的形态;也可以在教室中进行, 如观察在教室中培植的植物, 观察摆放在自然角中的物体等。科学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是基础, 表现为以操作为主的外部活动;思维能力是核心, 对外部活动进行调控;创新能力是诸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组织观察时, 教师一定要做到紧扣主题且细致耐心。在观察变化中的事物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事物分割开来, 而要引导他们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异同, 从而使他们能具体了解“变化”的实际情况。例如种子受湿胀大、吐根、长出嫩叶, 变成幼苗。通过引导学生将每个阶段所观察到的变化联系起来, 从而对种子长成幼苗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 教师在帮助小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时要强化对事物系统地观察, 即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例如, 观察一只公鸡, 可以先看公鸡的整个外形, 然后再观察公鸡各部分的外形特征。当然, 系统地进行观察, 也包括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

总之, 小学科学课中所涉及的实验都属于初等水平的实验, 具有操作的基础性、过程的趣味性和实验的工具性等特点。实验本身蕴涵的自然科学知识、实验所展示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往往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能学会一定的操作技能, 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还将知道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工具和桥梁, 知道应该利用实验手段去认识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因此, 科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年龄小、动作协调性不强、心理承受力较差) , 选择难度适宜的实验操作, 选取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实验,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二、引导思考 (想)

在完成了观察这个最为关键的一步之后,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就更加重要了, 这也是完成“观察引路”教学策略的第二步。可以说, 学生经过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是零乱的, 只有通过大脑思维的加工, 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 思考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 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和组装的过程。这里的“猜想”, 是“科学猜想”, 它往往是科学实验的先奏———有了“猜想”, 才可以产生引发证明“猜想”的实验, “想”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打基础。实践证明, 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之后, 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之前, 引导学生对有关科学规律作出各种推测。事实上, 在观察中和观察之后, 不少学生会自发地对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各种猜想。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既要发扬科学精神, 又要兼顾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鼓励学生敢想、多想、会想。例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这样就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奠定了基础。

科学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不能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正如《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描述的那样:“学科学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 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动手’的实践活动自不可少, 但这还不够, 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

三、探究实验 (做)

看、想都完成之后, 接下来就是做的环节, 这是“观察引路”教学最令学生兴奋的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 其目的就是验证看和猜想的结果。我们知道, 实验是利用一些设备和物品验证某个现象或探求某个答案, 每个实验都将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常用的实验方式有三种:一是演示性实验, 即教师在讲台上做展示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 掌握与当前的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二是自主性实验, 即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分组或独立进行自主实验, 以掌握与当前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 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三是模拟性实验, 即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模拟实验, 让学生通过屏幕, 观察实验过程, 掌握与当前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由于大多数观察会占用较多时间, 所以通常都是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 很少是学生自己做的“自主性实验”。

对于这一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第一阶段的实验进行研究和讨论。不但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研究, 更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 要紧扣实验的主题、原理和结论, 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推断和综合。

四、组织讲评 (评)

讲评是“观察引路”教学策略运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宗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综述实验结果, 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实践证明,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但相对于前三个环节, 讲评的过程耗时较多, 因此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在讲评的过程中, 学生聆听或参与讲评, 是对习作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讲评之中。既然要讲评, 其间必然涉及到成绩的好与坏, 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显然, 要达到上述目的, 教师一人讲评、学生只当听众是不行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的集中讲评。选择自评与互评的优点就在于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对自我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行为的检测、学习过程的反思等进行针对性的评定, 据此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有效地调整与改进, 实现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评价能更具全面性和公正性。

总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 其突出特点就是浅显性、趣味性, 为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的情感和求知欲。科学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要最大程度地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多为学生安排一些现场考察、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小制作、种植饲养、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等活动。此外, 小学科学课程还要关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包括对科学的情感, 即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不相信权威;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与价值观, 即知道应该用科学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 要关注与社会有关的社会问题;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应该珍爱生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当科学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才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郁波.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方红, 常利梅.科学教学实施指南 (小学卷)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吴颍惠, 刘英健.九年义务教育学科活动指导书——科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8.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八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確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下一篇:关于七夕祝福朋友圈话语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