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2024-09-1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共10篇)(共10篇)

1.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一

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我校高度重视本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认真学习了下发的相关文件,吃透精神,认真对照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指标,逐条逐项的进行研究分析,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理顺思路,找准问题,制定工作方案,按照上级文件和区教育局安排要求,立即开展自评和整改工作。

一、自评情况汇报

1、课程理念

学校学习课程理念的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为主要内容,搜集、整理相关课改信息,组织学习、研讨交流,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

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各学科教学资料,让教师阅读学习,认真笔记,学年笔记不少于一万字。学校及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个人工作计划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课程开设

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开足课时。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有课程开发计划,有一定数量的学校课程,其中一二年级开设了以听力练习、口语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学。

3、课程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特别是英语、音体美等学科配备专任教师,切实加强对考查学科的管理,努力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任课教师学历达标,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一方面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一方面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六一儿童节、教师节邀请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的相关人员,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4、课程实施

在教学研究方面,教研机构健全,社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学年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本组教研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扎实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大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每学期人人上一节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通过广泛深入的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在细节的研讨中领悟课标的精神,把握其实质。

在教学活动方面,对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与批改,辅导,当堂当课练习与学情检测工作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强化过程管理,加大教学各环节管理的力度,努力使常规教学管理达到精致、精细化要求。

在教育活动方面,充分利用班会、周一“国旗下讲话”集会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和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举办绘画、书法、作文、演讲、小制作等比赛,四月份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每年举办庆“六一”师生文艺汇演,师生体育节,丰富校园文化。

在课业情况方面,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既布置知识巩固性作业,又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保证把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并认真抓好落实。

5、课程评价

学校组织的考试取消百分制,使用等级制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选内容紧紧围绕10个“好”教育活动,即“读书好、写字好、上课好、作业好、唱歌好、画画好、做操好、小制好、卫生好、待人好”,使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张扬个性,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才成人。修订《教 师 综 合 评 价 方 案》,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或奖

惩教师的唯一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学科成绩反思、调整教学。

6、学校特色

学校规划体育特色项目,把最适合校情的全员参与的跳绳活动定为学校的特色体育运动。同时,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形式新颖、简便易行、讲究实效的集体活动,在操场上划分了“踏石过河”、“投活动篮”、“投沙包”、“十字接力”、“打龙尾”等活动场所,每天三十分钟的阳光活动,师生共同沉浸在热火朝天的趣味体育活动中。

学校开设“绘画”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由政教务和教务处牵头,在校内进行讲故事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普通话比赛、广播操比赛等,调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10个“好”活动的热情。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自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上传者:dhxxmh

2.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二

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整体上, 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 充实教学内容,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教学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 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教师应超越陈规和预设, 学会创生课堂, 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

其一, 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切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 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 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 要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 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核心, 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其二, 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 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同这一客观事实, 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照, 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 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 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 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 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 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 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其三,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否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 否则, 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 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学生。

其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 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 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 则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 使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 等等。

其五, 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否适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 (文字和身体语言) 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 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 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 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 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 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 等等。

其六,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 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 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 同样非常有效。

最后, 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 有无个性原发创意, 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 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 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 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 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 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的时机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 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 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一种纵向比较。因此, 与总结性评价的功能相比,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 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 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 也可以方便地建立电子档案袋, 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 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 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相互补充。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的结果的评价, 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 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 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 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 却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 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在评价手段上, 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 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 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在考试方法上, 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 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 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覆盖, 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 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 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 通常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 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 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

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模式;教师发展

一、教师研习、准确定位,崇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师应加强研习,认识到大多数的学校处于信息技术设施不足和缺乏状态,考虑到社会和教师、学生家庭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应明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准确定位,熟悉信息技术应用,熟练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问题。

二、教师树立课程目标,追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促进人的发展,完成课程任务,发挥课程的社会、经济等功能。教师可以树立课程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追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1.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课程内容可通过恰当技术手段的组织和管理,发挥整体教育效果。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形成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整体。

2.加强课程评价的整合

评价是保证整合进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实施结束后的评价。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性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以人为本”要求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我们评价一堂课要重点评价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关键要看兩点:

(1)适应社会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评价中要体现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要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以人出发进行评价,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潜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基本原则,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1.教师要加强任务驱动,促进教学进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知工具”,优化学生学习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要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授业要做到能力和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精化教学结构

课程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它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讲求个别化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营造和谐课堂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后,可整合不同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采用不同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

教师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教师要教育人们协同工作,让多个学生能对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并综合评价,协作完成,这为网络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推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目标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它可分为三种基本的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信息技术教师应追求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以实现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共同进步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工具,进而作用于学习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来看,它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的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教师发展追求高标准、高境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发展是阶段性的。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学生会经历:挣扎阶段,学生心理上抵制技术,处于心理挣扎阶段,被技术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学生学会了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产生了兴趣和感情;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带动了学习,学习环境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接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逐渐带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在其他领域不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施课程整合,不能仅懂得信息技术一门学科,需要既专又博,对其他学科也有所了解,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为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和因势利导,善于处理“突发”的情况,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特灵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评价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发挥自身的科学魅力,以达到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難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用参与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让教师自己动手进行用于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整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8).

[2]师书恩.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

[3]王鹏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4]钟和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

[5]王静,李葆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国电化教育,2003(8).

4.初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自评报告 篇四

2010.11.03曲阜市息陬镇春秋中学

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现把我校初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自评如下:

1:课程理念

⑴理念学习:我校教师自2003年开始全部参加了济宁市的新课程的培训,培训全部合格。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管理制度等。所有的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业务学习笔记和理论笔记,内容较为丰富。

⑵通过学校的教师全体会和寒暑假的集训,学校主要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报纸、杂志上的与新课程有关的内容,并且学校的校园网也及时转载与之相关的内容。

⑶校园文化上我们依托学校实际设置了论语牌及体现学校管理先进教育思想的文字、图片等。今年为了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在各教学楼和实验楼又张贴了与传统文化、科学家名人名言相关的牌匾。

⑷办学思想依据省、市、县、乡各级要求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省里推进的素质教育开展。

2:课程开设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周课时数34节,音、体、美、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齐、上足、上好,并没有随意增减科目及课时。学校的音乐、美术、安全、计算机等课程都进行学年末的书面考试,成绩都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地方课程依据省市的要求全部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去,由专人负责并按教学常规去做。

学校课程依托本校驻地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现状创设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大力弘扬孔子思想及儒家传统文化。

3:课程资源

我校有教职工83人,教师平均年龄38.34岁。学校现有中学二级教师33人,中学一级教师43人,高级教师5人,学历达标率97%。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学校每年都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每年根据德、能、勤、绩对教师进行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公开,师生满意率高。

2008年国家专门给学校进行了教学仪器更新和农远工程配备,学校建了自己的网页。2009年12月,我校图书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实现了图书更新。2010年5月学校计算机教室里的学生用微机也实现了全部更新。最近学校在教体局的帮助下,新配备多媒体23套。学校功能教室设施完备,都能很好的利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师生满意率高。

学校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大型的家长会,各年级根据学校安排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学校组建了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开会、授课,增强家校互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课程资源开发较好,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效果较好。

4:课程实施

在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的共同管理下,学校教研机构制度健

全,选拔学校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教研租每周都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研究。学校有济宁市课题多项,并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研究,今年并顺利结题。学校教师在多种期刊、报纸发表论文多篇,有多名教师获得曲阜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优质课、基本功等荣誉称号。

教师的教学过程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农远资源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显著。

学校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像主题班会、拾金不昧少年、助人为乐少年、清明颂、国庆演讲、端午节纪念屈原、重阳节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像广播站、文学社、舞蹈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效果显著。在今年的7.5玉树地震中,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捐物。世博会期间倡导教师、学生举行与世博会有关的活动。

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按省里要求:早8点上课,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双休日和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都有两个大课间和一个课外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活动时间超过一小时。学生的作业量由教务处和级部主任共同把握,作业时间不超

过1.5小时,小科尽量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5:课程评价

学校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各种考试。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学生成绩以等级来评定,不对外公布,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考评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依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价,并对外公示,师生评价、社会评价满意度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程,学校评价客观公正,有较好的效果。

6:学校特色

根据地域特色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文化进课堂,班级文化丰富多彩,是学校的一大亮点。

学校提出了“教学生三年,要为他们想三十年,为国家和民族想三百年”的口号,探索实施 “小组协作、集体创优”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星级班级管理为依托,以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为抓手,努力引导学生做到思想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成为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精神底子和文化底子。

5.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五

2011.10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区教育局转发文件精神,根据镇教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对课程实施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使教育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化。

经自查,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课程实施管理: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纲要),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

1、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

学校根据市区级教育局颁发的学校课程开设标准,按照教委要求,严格落实,既不多开课程,也决不少开课程,严把课程关、课时关,并能科学规划,重新设计课程总表,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生命教育、信息技术课,三~六年级开设英语课,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努力配备专职教师,给学生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的自由,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并将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作到“三表”上墙,及时向社会、教师、家长公布,接受各级部门监督,广泛听取意见。

2、校本课程、活动类课程有计划、有组织、有设施、有辅导、有成效。为了开好校本课程,我校充分领会文件精神,做到早准备、早落实,从暑假开始成立班子,进行学生需求调查,各类资源调查等,学习校本课程理论知识,设计校本课程的方案,撰写课程纲要,进行具体教学设计。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点,社会的资源等因素开设了《文明礼仪》的校本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取得一点成绩。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把课程评价、考试、作业关。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单元考查、课堂表现、作业、写字、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期末以书面考查、口语表达构成期末综合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对于地方课程,学校也制定了相应得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形式表达。各学科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课业完全依照省标准执行,严格执行上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息时间的通知》,既要保障了学生早锻炼的时间,也要保证学生回家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从不安排上课。

三、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

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实施新课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学校规定每周末放学后,教师必须参加一个小时的教研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有事必须向校长请假;规定每天晨读各教研组要有短小精要的教学交流会,相互说课。还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必须到课堂听课达1节,所有人员必须上课、听课、评课,到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连校长也不能例外。以教改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实施“抓骨干、带全面”培训策略,构建“生命、个性、和谐”课堂。采用集体教研、结对教研等方式,增强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了教师自主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对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严格落实月常规考核,重点抓好课堂教学

学校始终将课堂常规的落实放在首要任务,制定了课堂常规的管理制度,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⑴、备课

首先要坚持“不备课不得上课”的原则,任何人是任何课都得备课才能进教室授课。其次,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编写教案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中心任务应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要设计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体现个性的教案。废除假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⑵、上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地,是学校工作重点。在执行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要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县“三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师做到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3)、作业布置和批改。

提倡练习性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为主。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作业批改与评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

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师评、立评、自评相结合。等级记录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

五、教材的使用

一切教材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做主,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6.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的文件精神,我校在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工作展开了自查,现就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实施水平的总体评价

通过自评,我校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1.课程理念:我校制定了学习制度;每位教师都有内容丰富的学习记录;通过学习,每位教师的脑海中都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学校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各项计划、总结都能体现先进思想。2.课程开设:我校开全、开齐国家设置课程和地方课程;按国家义务教育规定上足课时,无增减课时现象;按照地方课程指导意见开设地方课程;3.课程资源:我校教师学历达标;我校各室比较齐全,能满足教学所用,利用率高,有相关记录。4.课程实施:我校教研机构健全,有完善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记录详实;有较好的教研成果;教学设计新颖,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方法灵活,引导恰当,注重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互动性强;课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双基扎实;学生作业正确率高,批改、记录详实;能利用班会、校会、升旗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等教育;经常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学生在校时间、睡眠时间、节假日休息,作业量教辅材料的选定,体育活动等均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一致,符合评价指标,5.课程评价:学科统考、学校考试、考试命题、学科成绩组成、学科

成绩反馈、学科考试结果反馈,均符合评价指标,采用等级评价,无分数评价和给学生、班级排名次的现象。

二、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我校常抓不懈,健全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学校每两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全面、先进、贴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教师每周进行2—3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写出学习心得,加强了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同时,教师们能够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基于对学校现状的缜密分析,经过民主协商和科学筹划,更新了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远景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并且积极通过会议、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广大师生宣传新课程理念,营造出浓郁的宣传氛围。

2.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通过理论测试、论文撰写及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对于新的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

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安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一~三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四~五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生命教育、信息技术课、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三~六年级开设英语课,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虽然在师资上,还不能够有专职教师,但与从前相比,实在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3)教师队伍建设上,在配备上我们虽然无能为力,但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为老师都兼带多门课程,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

(4)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右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一部分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

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学校同时开展了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有班会、校会、升国旗制度,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安全、道德法制等活动,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5)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建立是我校目前的薄弱环节,但我教师已经确立了校本课程的研究意识,有的已经起步和成形。我校拟定的以“读高雅书 做高尚人”为主题思想的校本教研课程已初步定稿,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3.课程开设

在课程开设方面,我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够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开齐课程科目并开足课时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依靠本镇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力求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程评价、考试、作业情况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单元考查、课堂表现、作业、写字、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期末以书面考查、口语表达构成期末综合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学生的成绩只是作为调整和改进教

学的依据,不做他用。对于地方课程,学校也制定了相应得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形式表达。各学科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课业完全依照省标准执行,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从不安排上课。作业部置,讲巩固也求实践,严格遵循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布置作业

5.教材与教辅资料使用

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配备,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6.课程资源

我校现有在职教师45人,教师年龄结构虽然趋向于老年化,但是学历达标率100%。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我校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制订了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完善了教师任用机制。充分激发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校加大了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校园网络等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各种设施使用制度完善,使用率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7.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学校资源欠缺和使用面积小,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等都与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没有专职教师。有的学科由于人员不足,兼职较多,教

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深入研究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整改之处。争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标准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

三、课程实施的各方面今后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差距,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深入更新教师观念,全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扫除障碍,创设最优的环境,推动学校工作水平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良好的工作成绩回报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家长的厚望。

7.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七

一、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为国家、区域 (省、市、区) 、学校三个自上而下的层面。其中, 区域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承上启下, 对课程推动、落实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推进”为题, 就区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发展机理与问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的研究首先应该从系统观入手, 全面考察信息技术课程区域推进过程中的人员与环境因素。其中, 人员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校长、教研员;环境因素既包括设备、设施等硬环境, 也包括政策、课程理解、人们的态度等软环境。经过实证研究,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目标基本实现, 但课程推进不平衡,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 教研部门在政府决策、教研推动、学校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3)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理解与专业知识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学生学业评价是目前课程发展的“瓶颈”。 (4) 一贯制课程标准的缺失, 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差异以及课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

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地调查研究, 更能够帮助教育研究者们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情

/李赫董玉琦李兴保

况, 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成因。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代表们就近年来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调研”、“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分别做了报告。例如, 在2008年4月~5月进行的“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中, 通过对吉林省4个地区3 4所高中1, 7 1 5名学生的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 获得了吉林省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对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来自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机构的研究者还就中学生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博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 为人们呈现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应当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 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黄松爱就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及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1) 由于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以外的工作, 影响了教学本职工作的质量。 (2) 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 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 这是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3) 尚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欠缺是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 (4) 仍存在课时费偏低、教学以外的工作难以得到认可等现象, 导致部分优秀专业人才流失。 (5) 城乡教师数量、质量差异均较大,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与会代表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李岩认为:应从内容与形式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吉林大学教师王秋爽认为:要恰当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职责范围, 依据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杨宁认为:应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 走教研之路和科研之路。

在这一讨论中, 与会代表们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订单式教师培训、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观点和思路, 都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在本次会议中, 与会嘉宾及专委会委员还以大会报告的形式深刻分析并解读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阶段、教育应用的普及阶段, 进入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深化阶段。在总结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提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为战略选择, 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作为战略优先领域;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各领域的协调与发展,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她指出, 今后一段时期, 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探索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2) 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等方式, 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 (3) 充分认识教师的关键作用, 加大对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4) 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 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解月光就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她认为, 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非协调性、低效性、非均衡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2. 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探讨教育中技术的本质, 将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理解技术的教育价值、透析教育系统中技术的应用, 使技术在与教育的互动过程中, 理性展现其人文关怀和价值意蕴。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就技术的定义、技术价值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动态特征等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关键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教育、信息技术、社会三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专委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信息技术教育。他认为: (1) 教育以人为本, 应提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育化”, 让信息与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育, 我们的教师才愿意使用它。 (2) 不是技术决定其对教育的价值, 而是由教师、学校和家长决定其在教育中的价值。 (3) 人类教育团体及体制决定数字技术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3. 适应性学习系统及其基础教育应用研究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环境 (A L S E) 是指, 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 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平在阐明A L S E的理论与特征基础上, 还着重介绍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例如, “Z+Z智能教育平台”以其强大的函数作图、几何变换、动画跟踪、符号运算、自动推理等功能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A c t i v e m a t h”作为一种基于W e b的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 可用于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释放学习潜力。此外, 代数学习软件“Aplusix”、智能教学口语对话系统“I T S P O K E”等也是A L S E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

4.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专委会常务理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兴保就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并介绍了该校研制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教师学习&交流社区”。该平台融合了自主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协同发展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全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便于教师形成持续且动态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8.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 篇八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课程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3-0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两个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意识到,《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性太强,学校很难提供条件组织学生实践。学生一直做模拟练习,题库式的课堂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失去兴趣。这样的结果有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将课本内容通过三个学习板块来体现,设计了三个案例:(1)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网络原理以及应用之玩转局域网;(3)网页设计与制作—— “我爱扬州本土文化”。

二、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案例展示

(一)课程分析。1. 课程来源。(1)结合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中《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相关内容整合开发了《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在高一必修已经详细讲解,同学们已经具备搜索信息的能力。(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或多或少地体验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2. 课程总要求。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完主题后,笔者及时确定本自主课题总要求,主要包括开发目标、内容确定、进度安排、评价标准几方面。

(二)《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掌握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② 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③ 掌握常用的搜索技巧,能够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下载信息;④ 能够对所需的信息进行简单的评价;⑤ 学会演示文稿的整体设计;⑥ 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通过作品制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品质 。

2. 教学重点。(1)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搜索技巧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掌握PPT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方法(文字、图片等对象的编辑)。

3. 教学难点。(1)运用网络搜索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如何运用演示文稿准备表达主题;(3)分工合作完成整个自主学生课程。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5.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6.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明确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6-7为一个小组,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个学生出任组长。创设活动经费作为激励,学生自发筹集120元。

【第一课时】分组、确定主题、明确分工。第一组:让iphone也疯狂。第二组:T.SHOW(GOOGLE GLASS)。第三组:仿真游戏。第四组:新校园,新教学。第五组:虚拟建筑物的设计、展示与参观。第六组:在家开飞机了。各小组接受任务后分工,填写表1

表1:分工明细表

【第二课时】设计、搜集素材。组织学生根据主题,上网搜集素材: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特别提醒学生借助网络,理解各个主题的涵义,如何运用自己的思想表达、诠释主题,教师发放PPT设计进度表并填写此表。

表2:PPT设计进度

【第三-五课时】制作、完善作品。搜集素材的同学根据制作的新动态不断更新素材;处理文字的同学不可直接复制网络文字,需要提炼;图片处理的同学图片要吻合设计的主题;制作的同学要根据设计意图表达好作品;发挥组员的最大潜力。

【第六课时】作品展示及评价。每组同学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作品并诠释作品内涵,教师请来学校领导、班级教师、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对作品评价,现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选出优秀作品,并发放奖状和奖品。

三、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之学生自我评价

1. 教学模式的肯定。对于这种自主学习的课程,不仅新鲜,而且有效,学生仿佛就是一个工作者,利用网络带着目标处理团队分配的任务。

2. 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使我们的作品更加新意,这次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到的作品,更多的是友情,团结、智慧的结合 。

3. 各方能力的提高。很多同学提高了各种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

1. 教学重点与对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提供更多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导航,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 分工协作与策略。完成此教学任务特别强调分工合作,组内各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教师要让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协商,必要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达成目标。

9.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篇九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趋向 合理,具备了多科性普通本科系部的基本框架,为学院和系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历史旅游文化系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培育,制定了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专业自评机制,开展了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的遴选。2007年,历史学专业被立为校级重点专业,确定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为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内涵的改造,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筹备建立皖中农耕文化展览室。历史学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为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与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积极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管理。经过五年的建设,历史学已全面完成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专业实力打造得更强,专业基础更加扎实。2010年,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被立项作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周期为2011-2015年。团队建立了以“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领衔的以“职业技能为引导、专业教学为主体”的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核心,以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目前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各项建设正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经过7年的精心孵化和培育,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被立项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周期为2011-2015年。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为根据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特色专业。并确立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方向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六块分项建设目标。目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正稳步进行,其中2011年进展情况获得了校级检查组对好评,2012年9月又得到省专家检查组高度评价,总评结果为优秀。

2、培养方案

(1)广泛调研论证,明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近五学年,历史旅游文化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全面的修订,形成了2008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计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修订2011年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和《历史旅游文化系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法》要求,制订或修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强化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教育、突出特色、整体优化等原则。《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修订2011年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和《历史旅游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法》则要求,依据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和历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以综合为基本取向,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历史学专业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充分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扩大专业课程选择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是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历史学专业开设大量的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大量的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课程。

(3)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等构成,历史学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3部分构成。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70%;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任意选修课及延伸课程构成,占总学分的30%。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文化素质选修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修满4学分以上。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4)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 比例

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历史学专业平均19%,旅游管理专业平均25%,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7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设立课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5)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培养方案的执行程序和调整程序。通过教学进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学期教学小结、学生教学状态信息员反馈等多种形式,及时监控培养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2008—2012学年历史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均严格执行,未出现变动,效果良好。

3、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1)制订实施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历史旅游文化系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

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网络课程为辅助的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了合格—优质—校级精品—省级精品—国家级精品的分类建设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按比例予以配套资助。现建有校级优秀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2)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教学改革整体方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稳步推进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删除陈旧过时和过深过难的内容,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合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

(3)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

严格执行《历史旅游文化系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实施办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教学 大纲规范完备,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执行情况良好。

(4)科学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与评估

严格执行《历史旅游文化系教材管理规定》,优先选用获奖教材、教育部规划或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注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近3学年优秀教材选用率平均65.87%,主要课程选用近3年出版教材的比例为94.97%。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鼓励、组织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和特色教材,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和校级特色教材建设项目。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教材评估办法》,分别确定了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及课件的评估标准,系部和教研室定期对符合条件的教材进行评价或评优。

(5)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加强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实施办法》,教师自制和开发CAI课件30个。经常举办或参加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近3学年共有5件作品获奖。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班、现代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近3学年历史学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平均为96%,课件设计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平均满意率为89%。

4、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出台了《历史旅游文化系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教研活动情况列入本系教学工作考核的范围。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2)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充分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提倡使用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方法。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设立教改及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专项基金,给立项改革的课程以经费资助。近3学年立项各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5项。三是通过各种评选与考核,鼓励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学奖评选、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3)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向探究性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朱定秀教授主持的《历史学依托下的旅游专业内涵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张安东教授的《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松水教授的《高校地方文献课程群建设与教学研究》、雷若欣副教授的《应用型高校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等省级教研项目,积极探索历史学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多样

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考试管理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教考分离实施办法》、《历史旅游文化系关于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实施办法》等。目前,我系考试方式方法有口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学习笔记、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以及若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5、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初步开展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处在初步开展阶段,已有30%以上的课程都安排有20-30%的实验课时,实验开除率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目前,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已经建成,安排在学校电教馆网络教室,自2009年开始开始投入使用,用于实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实验项目,其它课程的实验项目未能全面开展。导游实验室和酒店管理实验室尚在申报阶段。

6、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

(1)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历史旅游文化系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近三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共有近500人次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为3家合作单位培训技术人员100人次。

结合历史学专业特点,探索教育实习新途径。2009年制订了《历史旅游文化系历史学专业师范生集中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到合肥市各中学进行集中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共有120余人参加了集中实习。

6(2)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经费有保证

严格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安排实习实训,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历史学师专业形成了见习、研习和实习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习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半年综合性实习,并有一定量的课程实习、考察、实训等。按照学校拨划的教育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实习实训等专项经费,完全用到实处。

(3)校内外实习指导到位,考核严格,效果较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在安排实习实训教学任务时,要求各专业选派实践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采取笔试、口试(答辩)、评阅实习报告等方式考核实习实训效果,并规定校外实习实训应履行审批手续,从而有效地完善实习实训监控体系。

7、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形式多样,效果较好

历史旅游文化系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精神,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计划。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育人为目的,从职业素质养成出发,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就近就便、小型分散、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在支农服务、国情省情考察与政策宣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学研合作、就业形势分析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三年,累计参加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师达150人次,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10000余人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上交率达到95%以上,先后获得省级社会实践集体荣誉14项,省级社会实践个人荣誉19人次。

(2)社会实践规定学时学分,教师指导活动纳入工作量

历史旅游文化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和人物要求。系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三下乡”等各种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制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 7 障,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改革方法过程。

8、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1)加强选题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充分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 根据《历史旅游文化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选题程序,把好选题关。近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占350%,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占48%;选题难度一般的分别占60.90%、62.70%,工作量适中的分别占81.00%、82.20%,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的分别占35.96%、50.60%。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

我系对毕业论文工作十分重视,由于制度保证和措施得当,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组织保障上,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组员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实施工作。在工作开展上,我系制订了详尽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具体落实,从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选题、指导教师选派、中期检查一直到毕业论文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按照时间节点,有序地开展毕业论文各项工作。在质量监控上,我系积极落实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规定和办法,如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控制5-10名;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学生选题与实习岗位和教师研究课题相结合;规范的中期检查制度和评阅制度及答辩程序;在答辩过程中,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严把合格关,控制优良率,近三年学生毕业论文优良率严格得到控制。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1)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我系本科专业中,历史学专业为办学时间较长的师范专业,但专业发展空间不大,在以历史学办旅游专业的指导思想下,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但面向地方服务的旅游专业发展缓慢,专业单一,相关的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休闲旅游等专业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群,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受得了一定的限制。二是缺乏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虽然历史学和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分别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但与省内同等院校如合肥学院、黄山学院相比,整体社会影响力不大,对全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

(2)原因分析

一是办学历史的特殊性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学校由专科层次师范学校升本而来,学科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升本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历史旅游文化系在专科阶段长期只有政史一个专业,升本后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由历史学专业的教师地动,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没有抓住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积极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数量,使我系专业建设整体受到影响。

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水平不高,内涵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不适应旅游行业不断更新的需要,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深入,特色还不够鲜明,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很难显示自身优势。

三是历史学专业没有及时向应用型-素质型培养方向转型,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扁平,使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出现危机。

(3)改进措施

一是积极申报旅游相关专业,建立合理学科专业群

为适应安徽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积极增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急需,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饭店管理、会展服务、休闲旅游等专业。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提升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历史旅游文化系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历史学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以省级改革试点和重点支持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大改革支持力度,探索符合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全方位深入改革,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高水平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上给予重点支持,使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形成较强的优势,带动全系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需进一步打造(1)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不够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两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使形成了理性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上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需更好反映行业先进水平,注重职业元素的融入;学生任选课程选修空间不够大,难以充分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不够高,推进比较缓慢;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条件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旅行社、风景区、星际酒店等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从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适应性不够,课程教学实践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导游业务》、《饭店管理》等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没能创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设施和教师指导力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场馆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产学研结合不够。我系产学研工作经多年探索实践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发育得不够充分和成熟,促进企业与我系开展合作培养、科技研发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与本系的联系与合作普遍性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较少,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我系专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2)原因分析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受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总认为“学术”比“应用”高,我系办学总是统一规格、模式和类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还不清晰。系部领导和专业教师更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模糊认识,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需要边探索边实践,在探索中作比较、找差距、定目标、寻突破。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时间短。我系有20多年政史专业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对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还是科研工作,都有一个适应、提高的过程。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与就业方向单一,实践基地和实践形式相对稳定,师范教育的传统使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都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而对旅游管理这样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不适应,对应用型专业所必需的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职业经历与技能基础,应用型专业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相对缺乏。

三是区域环境和办学条件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巢湖市的经济产业特征是民营企业为主,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科技水平较低,人才需求的专业分散,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学校在制订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产业和技术支持。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实践教学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学校还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

(3)改进措施

一是积极探索,理清思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桥。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大力支持和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允许学生以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从社会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强化专业实践。完善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实施辅修制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是更新内容,改进方法,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吸收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效性。积极开展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编写校本特色、优势教材,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引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个性风格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是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教育。要深入调研,充分争取地方旅游产业、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重点突破在人才培养过程上的合作局限,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立足点的合作模式。直接依托合作单位完成部分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产学研的结合,着力解决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问题,做到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要加强与韩国和台湾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积极顺应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趋势,引进外资和 外智,增强系部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人才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3、专业发展与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同步(1)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尽管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和社会反响也较好,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基础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旅游观历史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实践教学队伍本身的实践技能差,很多老师没有在企事业单位进行过实践,难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非常滞后,缺乏最基本的实验实习实训场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体现不够。

二是历史学这样的传统专业改造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 我系近几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旅游专业上,对现有的老专业历史学专业的改造重视不够,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交相渗透融合不够,人才培养体系老化,不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融入人才培养;忽略了专业方向的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的优化,致使历史学专业的目标性、针对性、特色性降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历史学专业存在不太重视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专业活力不强,生源和就业压力较大。

(2)改进措施

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量合格的能指导实践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使各项实践活动能够切实开展起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同历史学专业的融合沟通,培养能胜任文化旅游产业各岗位的合格人才。

二是历史学专业加快从师范型向应用-素质性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也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使这样的传统专业在发挥它人文价值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4、教师重科研轻教研倾向明显(1)存在问题 一是重科研轻教研。我系教师在科研方面成果明显,近5年来已获得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科研课题近50项,发表省级以上专业论文100多篇,CSSCI论文30多篇。与之相比,教研课题不到10项,教研论文20篇。教师对教研的热情不高,用教研促进教学的意识不明确。

二是系部在基本教学管理方面做得比较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各环节落实到位,教学秩序运行平稳。但是,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迄今为止仅有一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与我系较强的师资力量的有利条件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我系教师在把课程按规定要求上好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多建设精品课程,把全系的教学学平提高一个档次。

三是重论文写作轻教材编写。我系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论文写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教材编写方面积极性不够,迄今只有一门课程使用的是本系教师编写的教材。

(2)改进措施

一是从意识上入手,通过会议、讨论、宣传、对外交流等形式,使教师们提高对教研、精品课程、教材编写等等重视程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教研和课程建设的投入,系部在学校奖励基础上进行额外的奖励。

5、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对薄弱(1)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相对薄弱。我系的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也较为陈旧,只能利用学校公共的实验设备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较少,学生自主实验还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二是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相对偏少,地域、专业分布不够均衡,基地管理还不到位,接纳学生数量偏少,利用率低,实习实训方式单一,资源共享和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原因分析

一是对实践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14 “实践是教学的附属与补充”的偏颇思想。实验设备的购置添加和更新换代也由于学校财务压力较大而一直拖欠,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绝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手段和方法,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课程设置较少,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造成实践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力度不够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不深。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认识不深。

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学校在引进教师时,重视考核其学历、学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导致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经验不足、水平有限。

三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难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比较复杂,难以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质量标准,受专业、时间、场地、实习单位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安排时有异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难度较大。同时也存在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要求不严格,导致对实践教学过程控制、效果评价与考核难以完全实施到位。

(3)改进对策

一是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探索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推进校外实习实训教育模式为改革重点,结合专业实际,进一步规范、优化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实验、实训和实习各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做实,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落实到位。加强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指导水平。

三是强化技能训练。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加强对技能训练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努力探索既符合专业实际,又能促进技能提高的训练模式。逐步建立“专业技能合格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切实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托省内外旅游行业,力争每年新建1-2 个校内实训基地,确保该专业有3-5 个稳定的校外签约实习基地。以互动互利、产学互赢为出发点,保证实习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基地的实际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建立一支学科教育和行业教育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开展工学交替、项目化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实习实训。

6、社会实践多指令性,少主动性,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1)存在问题

我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和人物要求。系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三下乡”等各种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制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改革方法过程。但是,虽然有以上的安排,在社会功利性日益趋强的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

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多是学校团委规定好的,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完成什么主题的实践,一些活动多是应时应景安排,意义不大,学生主动策划的余地较小。

二是少数学生中,社会实践活动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搞农村调查却连农村都不去,有的学生托关系找基层单位盖个章就回学校混学分,有的大学生甚至将暑期社会实践变成暑期旅游。开展活动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专业性不强。

三是指导教师不够导致实践活动质量不高。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多,而且多是在假期,因此指导教师由于时间或认识的原因,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得学生实践处在一个盲目的状态。

(2)改进措施

10.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篇十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 负责人:荣志军 邮编:835200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一件日用商品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但任何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其它课程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色相环知识)、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提出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要把信息化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的。

而在以上大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以“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课题的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是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知识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首先,影视广告针对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代表性,因为影视广告本身就是媒体艺术,是各种信息流的综合与协调,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广告的欣赏。

其次,影视广告欣赏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在以往一只粉笔一张挂图式的传统美术课中,影视广告不可能深入开展的,只能一代而过,学生也只能是“望梅止渴”。只有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堂才能使其变成为可能。

再次,影视广告欣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影视广告欣赏符合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影视广告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其审美、社会责任、创新、感受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酝酿期:在2003年正式启动课题前,就利用多媒体教室辅助影视广告教学,已尝试到利用电脑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呈现的多样式及多容量的优势并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发展期:2003年7月以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分类》入手在高一三班开展试验,初步构建基于单机的“情景-探究”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实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深入研究期:2003年11月通过初期的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摆正课件、教学、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创意》中大胆实践课堂模式的改革,引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

(四)完善期:2004年起着手于影视广告赏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深入进程,通过《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典型课例,针对探究式学习展开研究,总结和开创出探索 发现 学习巩固 验证,这一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五.形成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各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比较法、问卷调查法。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在探寻其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影视广告赏析在课堂实践中实践的问题及整合的可行性。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有指导、可实践、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将设想付诸实现,并从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我校影视广告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结果主要是:

(一)完善学习过程,实现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在实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通过改革课堂结构与模式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主动的建构知识,并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合学习和竞赛式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鉴别力。只有老师通过对信息不断处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发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比,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表现经验及情感的积蓄,最后实现应用做一个有审美鉴别力的人。

(三)改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适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感悟及创新的能力,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三节典型课例在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得出以下结果:

(一)教师、学生、课件三者的相应角色 1 教师美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形势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他要给学生在课堂中探寻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更是一个顾问和意见交换者。

2学生 体验者与参与者

作为美术学科,他是一个强调感性与体验的学科。特别关注学生的情趣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可通过实际体验来锤炼悟性和感受力。在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课中,我们模拟拍摄了几个校园公益广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3 课件 教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走出了“为课件而课件”的误区,真正的理解到课件在整体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如:在学生讨论影视广告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后随机播放了教学光碟,没有太多的注解,本着拿来注意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展开,更加感受到课件越朴素越好,越直接越好,让其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1 创设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改革模式,使学生能探究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走出误区,不应“神话”。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猜,这是不科学的。探究也是有尺度的,比如本课中,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是很专业的,对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如:在播放教学片时,除将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完整流程图删除外,部分流程图的片段还是适当保留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加深了理解。

(三)附:运用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1)在没有多媒体教室前98%的学生是在家中欣赏影视广告;(2)91%的同学对自己平时电视上接触到的影视广告不满意;(3)100%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比家中效果好,普遍认为:可以看到世界上更优秀的广告影视作品;加深了对影视广告专业性的了解;为以后欣赏影视广告指明了方向,提高了鉴赏力; 4、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创造力(2)想象力(3)观察力(4)感受力(5)反向思维能力(6)审美力(7)逻辑思维能力(8)表现力。

由此得出结论,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结果,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学生的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可行的。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件辅助还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在多媒体这个教学平台上展开的。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得影视广告欣赏课的开展成为可能,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育所呈现的优点更为突出,好马还需配好鞍,只要好的理念没有好的平台,一切都是空谈。而探究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必然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自身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下一篇:2010计生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