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2024-09-25

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共7篇)

1.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篇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秋九月,又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来到了红谷一小,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而作为一名一年级新生班主任,我心中既激动又紧张,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怎样让他们愉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习好校园常规呢?

一、和每一个孩子有亲切的眼神交流

一年级新生刚刚进校,往往也是懵懵懂懂,心中也是忐忑的。老师对于孩子们是陌生的,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让孩子们都注意感受老师是不是用喜欢你的眼神看着你的,就这样,我和每一个孩子都有了目光的交流,他们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欢,学生和老师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进行行规训练

行规训练是一年级新生开学的重头戏,开学前两周我们都将行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有时候每天单调地训练,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会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训练行规。比如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坐姿,我先说清楚正确的坐姿要求,让孩子们头正、肩平、背挺直、脚放好,再利用手机计时,进行一个坐姿大比拼,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做的最标准坚持得最久,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似乎更有劲了,效果也较好。另外还有传本子游戏、开火车游戏等等,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常规的积极性。

三、表扬是一剂良药

在到了瓶颈期的时候我会很苦恼,为什么孩子们总是不能达到我的要求,于是开始急躁、批评孩子,但是批评的效果并不好。很多孩子也是“吃软不吃硬”,将表扬落实到一个学生、一组学生身上,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模仿效应,不一会儿,孩子们几乎都能做的很好。于是我认为对于低段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表扬尤为重要。首先是抓住典型进行表扬。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抓住好的典型,在班上进行表扬,例如我的班级中有个孩子非常有礼貌,见到老师会鞠躬问好,我便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当天就有孩子会效仿了。第二是注意被批评被提醒的孩子一定要找机会给表扬回来。孩子犯错十分正常,教师在提醒批评之后应该密切关注该孩子,如果他马上有了改变应该及时表扬,以免打击积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我们老师事无巨细,要注意的有很多,要学习的也有很多,我的经验并不是很足,多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能让我们做得更周全、更好!

2.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篇二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我们当然可以用学术话语去给予论证和解释,但总不免用他人话语说自家心思的“隔”。也许,叙事行为和作品本身的援引,反倒能让我们在“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语)的参详和感悟中有所领会。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一书给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组意蕴丰富的叙事案例。

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心有所念。

该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域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性的文字。她在考察之后总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她在序言中写道,曾经带学生前往欧洲演出,因为“忙于照顾学生”,“当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没有时间及时记录,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现在提笔有些时过境迁了。”“时过境迁”的感受,也从“反向”看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叙事和反思的特征、要求:情境与故事,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作者在情境中体验与反思;作者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正是作者能够沉浸于她的“教育视界”,才有了真实的感性“沉吟”与理性“沉思”。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时,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作者问一位进修中文的女孩在学校6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女孩想了想,没有做出回答,但是这种无声的回答更让我们感到真实”。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作者域外教育访问的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对照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在考察日本教师负担时问出:“对比中日教师,负担都重。只是,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有价值吗?”

该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吉光片羽;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当作者都能在梅西百货采购时从打折里看到“道德教育元素”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这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是通往教育生活的一条需要教师自己踩踏的山径,这条路总是有花草相伴、溪流相随,总是在这里或那里给予我们新的景象,就像作者在该书中给我们打开的“教育视界”一样。

3.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篇三

(一)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难,在她的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在杨绛的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在她的眼中,好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引导孩子好学,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通过杨绛的好的教育启发,我想为父母所谓好的教育应做好三个层面。

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因为她就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从淘气转向好学的,父亲的一句:多读书,读好书。使她从此爱上读书,读好书入迷。同样,她对女儿的钱瑗的教育也是如此,从不训示,言传不如身教,用行动引导女儿喜欢读书。

第二父母要给一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人父母,第一任务就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孩子的成长方向;第二个任务就是和孩子分离,得体的退出,促进孩子独立成长,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现在我们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越界,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尽管我们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令他厌烦的,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而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父母的这种关爱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的爱让孩子幸福,有的爱让孩子痛苦,有的爱可以让孩子心灵飞翔,有的爱却会压断孩子梦想的翅膀。

第三父母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合适孩子的,才是有效的,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是鹿就要让他学会奔跑,是鹰就要让他学会飞翔。

想想我自己做的,也是很惭愧,初

三、初四,正是儿子青春期,因为担心儿子在房间里面玩,就规定不允许他关门学习,以备我随时的抽查,结果他越来越烦我走进他的房间,总是说:“没事快出去吧,别影响我。”就是这样,每天在我的监督管理下,学习成绩依然在一路下滑,毫无起色。我们的关系陷入互不买账的僵局困境,我烦,他更烦。后来他上高中了,住校了,终于摆脱了我的监管,慢慢的我发现在没有的我监督下,他也变的自觉了,用他的话说:这是内力的作用。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被动的让别人改变,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附属;如果能主动从内改变,那么你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没有孩子喜欢被管教,好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和唤醒孩子内力的觉醒,只有内力才是巨大无限的,才会赋予孩子一生用不完的力量。我们做父母的应当适时激发孩子的兴趣、唤醒孩子的内力,适时的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独立,学会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我们的管控,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出空间,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供稿:莱钢医院办公室 鲁丽洁)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二)彥青

《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采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抓住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性,展开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哲学解读。对此,我始终认为: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故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本”.心里雪茄荣格有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健全人格将成为未来全球教育界的新高点。本书中所阐述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也即为健全的人格。

在三位一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仍为知识文化引领的核心。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六个关键词: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再结合本岗位的实际情况,我深有体会。作为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位,作为英语老师,英语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健全人格的塑造让知识更有力量。秉承尊重和解放孩子的天性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不仅让孩子在英语语言能力、学习方式上与世界同步,还在教学中融合特色的“创造性戏剧”的教学方法,()课堂采用“戏剧表演、真实场景角色扮演,音乐律动表演,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采用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辅助教学,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全面激发孩子学习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想象,摆脱中国传统英语的“哑巴英语”、“生活英语”、“老外听不懂的英语”,让孩子真正体验国际领先的快乐英语“烘焙法”.在教学中,充分倡导人格塑造让知识更有力量,旨在培养孩子真诚、乐观、勇敢、自信、独立健全的人格,发掘孩子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感,这才是学生迷恋美好事物,教师心向学生,真正以成就学生为己任。

教育无疑是属于公众的,这个庞大的工程绝非一个人的事,它由个体的成长,延展到国家、群体和民族的成长以及未来,再宏大一些,也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何去何从。此时,再反思教育,不由得竟出一身冷汗。教育的目的或许无法简单明示,但是至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的前进;陷入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

4.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篇四

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06-25)● 曲莉 教育课题 “如果你们做得好,就有糖吃!”幼稚园、补习班里,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循循善诱地劝导我们的小朋友。这个方法似乎很管用。很多家长也用之不疲:“宝贝乖,妈妈就给你买!” 姑且不说这种诱导是否会让儿童早早学会讨价还价,利益至上;也先不去讨论日积月累的糖豆,会不会创造更多的糖尿病人和肥胖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考察一下,承诺奖励是否真的让孩子做得更好。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发展实验室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最近在美国心理学会期刊《情绪》上发表。共有84名K1的小朋友参加了这项研究。在第一个实验里,小朋友的任务是要说相反的词。看到太阳的图片不能说“白天”,而要说“晚上”。看到月亮星星的图片不说“晚上”而说“白天”。虽然这个游戏很搞笑,但要玩好这个游戏并不容易。小朋友要特别专注,要控制自己习惯的反应。 研究者把小朋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研究者告诉他们“如果这个游戏做得好,就会有个特别棒的礼物。”另一组小朋友,事先研究者没有提到礼物(虽然游戏结束,这些小朋友也得到了特别棒的礼物),只是说“现在做这个游戏。”结果,事先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比事先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表现得更好。这证明的的确确,许诺奖励让儿童更专注。 但是奖励真的永远好用吗?我们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给小朋友的项目是需要他们运动其灵活性。一组图片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颜色、形状和大小。一个思考问题灵活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张图片;思想呆板的人,就会只盯着一个方面,而不会有新的观感和发现。小朋友同样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而另一组对奖品毫不知情。结果这一次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的表现,大大超过了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这说明许诺奖励降低了儿童的灵活性。 如此看来,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归根结底,“做得好才有”的许诺可以用,但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情况下。下一次,答应小朋友有礼物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三思而行吧!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 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

5.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五

当朝霞刚刚映红朵朵云彩,晨曦中,我便会面带笑容,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位学生。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迷人的微笑,让学生在微笑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我用微笑对待学生,学生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喜爱。上完一节课,正感口渴时,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你跟前:“老师,这是我给你端来的.水,喝一口吧!”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此时,什么辛苦,什么劳累,我都没有了。每每讲课时学生睁着清澈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你,那眼里包含着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对老师无限的崇敬。

面对这些充满童稚的笑脸,你千万别板着一张严肃的脸,你不妨微笑着赏识每一个学生。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叫丰丰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同学中几乎没用威信,久而久之,造就了他古怪的性格,有时同学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也会使他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

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向同学了解班里的情况,同学们像一只只快活的小鸟和我说这说那。忽然,一个同学说:“咱们班数丰丰差,每次都是他拉大家的后腿。”我微笑着看了看其他同学,说:“谁叫丰丰?和老师认识一下。”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脑袋圆圆、眼睛大大的男孩站起来尴尬地笑了一下,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下意识地走到他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据说脑袋大的人聪明,老师很喜欢你这圆圆的脑袋,相信你一定能行。”也许是从未得到过认可吧,他非常感动,眼里竟涌出晶莹的泪花。他激动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从此,他在学习上特别卖力,成绩也稳步上升,突破了以往不及格的记录,现在,他的目标可大了,说要向80分迈进。

从这个学生身上,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得到赏识的,他们和大人一样,也渴望被尊重、被赏识、被理解、被信任。有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不听话,个别的还很笨。但是只要你想想平时怎样对待这些孩子的,就会明白,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不能盲目攀比,比的结果只能是恨铁不成钢,我们为什么不找找这些孩子的优点呢?从他们的长处发展,不断赏识,使他们找回好的感觉。

6.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篇六

关键词:惩戒教育;实然存在;走向法律的规范化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戒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惩戒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惩戒教育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赞成与反对并存。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惩罚,特别是其正当性大可怀疑的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狠、残暴,一个在儿童时代遭受过惩罚的人,少年时代就不害怕什么儿童收容所、法庭、劳教所。” 从教育前辈们对惩戒教育的对弈来看,支持或者反对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着缺陷,只是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但不管是支持或反对的理论都只是分散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没有形成系统;另外由于教育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教育理念也肯定不同。

现代,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太阳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同时,一些有危机感、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家长,都主动把挫折教育、吃苦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磨难,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群体意识、规则意识,锻炼孩子的自律、自强能力。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义务教育环境和过于严苛的教师问责制度,严格限制了教师对于惩戒手段的使用,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乃至心理,使他们对学生诸多的违纪、违规行为不敢管、不能管、没法管、不愿管。对违纪学生的管理,在某些学校甚至到了谈虎色变、养痈成疽的程度。很难想象,这些温室里成长起来的霸王花,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能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能不能适应国际间的竞争,这都是令家长、教师、学校、国家深思和担忧的!

二、惩戒教育的合理性。

惩戒教育作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其两难处境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终于柳暗花明,基本上达成共识,趨于认同。 一项调查显示,91%的教师、83%的孩子、65%的家长都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某种教育意义上讲,说教和惩戒相伴相生,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一)惩戒教育的存在是教育完整性的需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表扬、有奖励,也应该有批评、有惩戒。如果教育中没有惩戒只有奖励,那奖励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并且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万能的,奖励方式也不例外。所以从教育的整体上来看,可以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宜的惩戒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正如宋晓梦所言:“被百般宠爱的孩子,轻生的事件却一再发生”。所以当学生犯下了较为严重的错误并对教师的劝告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时,适宜的惩戒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夸美纽斯在论述学校的纪律时所论述的“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适宜的惩戒”,不能够惩戒过“度”。那究竟该怎么来掌握惩戒的“度”呢?即究竟什么样的惩戒是适宜的,什么样的惩戒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何齐宗、肖庆华指出:“适宜的惩戒”主要是指“合乎法律规范”、“合乎道德规范”、“具有教育性”以及学生能接受的惩戒。因此,教育者在使用惩戒教育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火候,用恰到好处的惩戒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惩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其实质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的遵守纪律规范。从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来看,人和动物自动出现的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或抑制之后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小。例如,儿童由于玩火,手被烫伤,下次就不敢再玩火了。由此看来对于受惩戒的学生而言,特别是某些适宜采用惩戒而不适宜表扬的学生来说,惩戒教育无疑是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及思想等的良策。而对于没有受到惩戒的其他同学来说,惩戒其他同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间接教育。正如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所描述的,强化原理虽然可以解释人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但不能解释人的全部行为。因为人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听或看等间接经验获得的。也正如涂尔干所说:“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

所以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需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教育工作者在享有惩戒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履行自己的惩戒义务。

三、惩戒教育的实施。

(一)作为施惩方的教师要明确体罚和惩戒的差异。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体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教师以学生劳动作为惩戒。这种做法说轻一点,可能是体罚;说严重一点,这有违党的教育方针。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人施惩。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惩戒学生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四)加强教育立法,让教师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惩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之一,在国内外皆有之。许多国家也都有相关的明确的具体的法律规范。韩国几年前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日本法律规定,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实施体罚,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及什么范围内可使用惩戒;学生犯什么样的错误应该受到什么程度的惩戒等,以法律保障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在我国,教育惩戒法还是空白。作为从事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建议国家教育部门抓紧制定与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相配套的《中小学生惩戒教育规范》等相关的法规性文件,建立起科学的惩戒制度,从而建立起以赏识教育为主、惩戒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只有将教育惩戒合法化和规范化,才能保证其恰当使用,才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促进其健康成长。

7.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 篇七

读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班级管理精华》心得体会

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班级管理精华》一书,感触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班级管理的精华和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为人、为师的道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

《我这样做班主任》全书共六辑。我为什么要当班主任,告诉我们班主任要有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的思考和实践,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与学生成为朋友,提高教师素养;民主平等的育人之道,让管理充满人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反思教育误区;童心是师爱之源,用童心报答童心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共同感动、成长;做教师的四种态度,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才能倾听到花开的声音。

在这本书中的总序中,有一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经过认真梳理,我认为合格、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多种素养,下面我主要从童心、爱心、责任心、宽容心和耐心几方面谈一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一)童心。乐于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是师生平等的感情基础。李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构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所以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自己要喜欢的;孩子们喜欢看的书籍,自己更应该多看、多研究。童心是最好的老师!童心就是最好的兴趣爱好!因此,在课余时间,我也融入到学生中间,有时看见他们在 “掰手腕”,我也会兴致勃勃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一试高下。有时我也会与他们一起跳绳、踢毽子、打篮球,在玩耍中增进了师生情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他们也愿意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二)爱心。“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和爱心,没有情感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爱心是班主任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会促使班主任有一颗童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心决定着爱心。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有一颗童心和爱心。即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播撒爱心。

爱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苦闷。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它就会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催人进取。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来说就更应该有一颗爱生之心。譬如小毛病多的同学要选取其中容易的地方入手,不能一下子的全拿出来批评他们,更不能用放大镜把缺点放大,一味看到他们身上不足,经常对他们批评管制,而看不到他们各自身上的优点。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他们,其实他们中有的劳动积极,有的体育活动表现突出,有的正义感特别强等。如果发现他们的优点,再及时给与鼓励,创设情景展示他们的专长,增强他们的好学信心,提高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扶持,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唤起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促其奋进。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李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为平常的一言一行,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不舒服我会第一时间给他们关爱,及时的送上一杯热水,并告知他们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小窍门;当他们遇到困难向我求助时,我都会尽力帮助,不让他们感到尴尬和难为情,因为他们想到向我求助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

(三)责任心。“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千万不要在他们生命的最初磨灭他们的天赋”,这句话本身就透露出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上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才能排挤掉杂草。因此,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时首先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克服缺点。教会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并保持、发展这种优势,不断自觉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这是思想教育的艺术所在,也是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真正的责任所在,而要真正掌握这门艺术,需要终生的探索和奋斗。

我时常以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守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只是说培养人的长期性,更是强调培养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内在情操潜移默化,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父母是子女的影子”那么教师就是学生的影子,做学生信得过的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履行所提出的道德要求。老师模范遵守、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坚持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去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这是教师责任心的最好体现。为此,要求学生不带手机到学校,首先作为班主任的我几乎不带手机到教室;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自己就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闯红灯,那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宁停60秒,不抢一分钟”;也能及时捡起学生随手乱扔的纸张,最后离开教室或办公室时随手关掉电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微笑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积极去实践。

(四)宽容心和耐心。李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在对待自己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能以一颗理解的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批评也不是说教而是让他当众表演节目,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讲故事、朗诵文章,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自己的错误。他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孩子认为有用的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去做的。所以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面对学生。而我在管理班级时过于简单,不是讲道理就是讲道理,有时还以请家长来吓唬学生。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明白,这样的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有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也懂得了真诚只能以真诚去赢得,而心灵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为---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所以我也尝试着改变了以往的方法,遇到问题不在大喊大叫,而是冷静下来,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同样的错误会在一个学生身上多次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是冷处理,待时机成熟,再与他交流,让他说出对这件事的认识,谈一谈利弊,最后再告诉我他的打算,效果要比请家长好的多。而且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因为学生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不断改正的过程中成长,需要班主任进行多次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我班的张海鑫,他自身小毛病较多,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遇到问题就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因而我先包容他犯得错误,等到情绪稳定时再与他进行理论。时间一长,他自己也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宽容,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比较融洽,班主任工作也就较好开展了。还有我班的郑志瑞、马天瑞、张子扬、张有宏、许明哲等人的学习状况也是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持续时间不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与其他的科任老师一起经常开导、帮助、引导他们,不能说谈了一次话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而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关注,这也再次证明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作学生工作,尤其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要有非常耐心,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作业四下一篇:一级考试计算机基础及WPS Office应用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