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6-09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20篇)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一

2请举例说明在你的课堂上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个人一般是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让他们个人觉得地理无处不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在必修三的产业转移部分。

产业转移,很多学生觉得不知道是什么,离他们好遥远。对女生我就说:产业转移就是你的一柜子漂亮衣服。衣服要紧跟时尚,不断的换款式和面料,还有风格,要注意不同的元素,以及流行的趋势。这就把产业升级理解了。把自己的旧衣服和不喜欢,不合适的衣服送给比你穷的亲戚就是产业转移出去;接受富有的亲戚送你衣服,就是接受产业转移了。衣服的质量,款式,是否合适自己的风格,会有那些好处,坏处,都和产业转移诸多因素是一样的道理了。

女生们很感兴趣。但是男生就不喜欢,我就会换成男生们喜欢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他们就自己能说出来了,比如,爸爸买了苹果5代,他就可以用爸爸原来的4代了。男生们头脑灵活,很多东西就自己对照起来,特别是有个男生就想到自己爸爸给妈妈买了苹果手机,结果妈妈根本不会用,就马上联系到转移对象国在接受转移的时候要注意自身的条件,不能盲目的接受。另一个男生就立马接着说,他哥哥把苹果3代送给他,就是为了让爸爸买新的4代给他。我说,对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这样才能把生产要素都集中在新的产业上啊。这样大家就愉快的学会啦。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零碎,比如,讲因果分析,我会说:是你长的像你爸爸,不能说你爸爸长得像你啊.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二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创造力

从远古走来,无论是人类的进化,还是社会的发展,创造活动一直是作为一种源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进步。当今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对造就富于创造性的人类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国家、社会和家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培养,开发智力潜能,发展无穷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的表现。美术教育活动是要以美为先导,通过展开新奇的想象和自由的表现来进行美的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其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造型的创造性表现活动是经过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境,创造活动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它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表露,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活动中一旦脱离了的学生创造精神,则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也就丧失了,毫无艺术生命可言。

从平时的教学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思维定势”上,学生平时已经习惯于用一种程式化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事物,致使他们在创作中缺乏个性创意。例如:如果让学生随意花一朵的话,绝大多数作品都如出一辙,就是一个花心,几个花瓣,学生绘画时已经习惯于像复印机一样“复印”课本上的范画,不再去思考和探究,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缺乏观察力,往往只会临摹和模仿别人的作品。那么要怎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结合美术七年级上册中《物品上的画廊》一课,谈谈我尝试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对于学生还伴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他们充满了幻想。以好奇心为源动力,会激发学生更为海阔天空的想象能力。上课一开始,首先以一段flash动画(伴随着美妙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开始,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暖洋洋橙黄色的太阳升起来了,青青的河水上面白色的浮冰正在漂走,深褐色的小蝌蚪游了出来,岸边柳树开始抽出嫩黄色的叶芽,地上小草开始泛绿,音乐还在继续,画面到此暂时定格。这个时候,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学生们在老师营造的这样一个场景当中自然会思维活跃,想法连篇,一幅幅春天最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了脑海里。这个时候动画又开始了,出现了一朵小花在慢慢绽放,然后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花的世界…….其实在这个时候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自己最具想象力,最个性化的花的形像和色彩。这时请大家把心中最想表现的花的样子创作出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一朵朵花卉已初具雏形。在这样的一种宽松的,具有启发性教学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幻想,思维可以随意驰聘,创造力也跟着油然而生。

二、敏锐的观察力,培养独创性

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相辅相成的。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难以更充分的想象,观察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见人之不能见,创人之不能创。当课件中一张高清的花的图片展现出来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描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注重花的整体形状,有的注重花瓣的形状,有的能看到花瓣上的露珠,有的可以看到花瓣上的脉络,更有的能脱离于花看到旁边的小蜜蜂。同一朵花基于每个人观察角度和观察力的不同,注重点也就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同。当然在学生创作中表现也就大不相同,在“想象”画花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花卉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各具特色的花就跃然纸上,每一幅作品都会有每个人独有的见解和诠释在里面,是最具个性化的作品,独创性也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1、思维的流畅性。

是指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思考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例如:由春天可以联想到花朵,可以想到花的婀娜多姿,想到花的绚丽多彩。也可以由一朵花的样子想到一簇花、遍地花、满山的花的样子,沿着这个思路你能想多远就想多远,这是流畅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2、思维的变通性。

是要求思维能随机应变,不要以僵化的方式看待事物,举一反三。例如:花既然能长在地上,为什么不能摘下来插在花瓶里呢!既然能插在花瓶里,为什么不能画在花瓶上呢!既然都画上去了,为什么不能把它画成五彩斑斓呢……只要你想的到就能做得到,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

3、结合着两种方式就能产生超常的新观念。

运用以上这两种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把花的图案运用到日常的物品上了,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两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流畅性能把思维模式拉长加深,变通性则能把思维模式变宽变阔,真正能使学生思如泉涌,创意也跟着层出不穷。

四、培养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

存同求异是指事物有共同的基础上,更能别出心裁,思考更多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的变化,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例如:

1、数量的不同。

刚才我们讲到可以把花画在花瓶上了,那么同样的花可不可以考虑多画几朵呢,你可以画五朵,也可以画十朵,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2、排列方式的不同。

你可以沿着一根直线围绕花瓶瓶口边沿,我也可以用曲线围绕瓶口延续到瓶底,你可以以线的形式延续一圈,我就可以以面的形式铺满整个花瓶,只是排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表现出来的效果大不相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一样。

3、表现方式的不同。

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同一种花,可以用白描来体现它的线条之美;用色块,可以单色或者多色表现它的绚丽多彩,可以卡通画表现它的顽皮可爱,也可以水墨画表现它的清雅脱俗。

以上这些都是在同样一朵花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各自的想象力,运用各种技法创作出各式各样、各不相同的花的表现形式,达到“存同求异”的效果。这时学生的花卉作品在形、色、神各方面都有极富创意的表现。创造力有时就是在这样的同中求异中进一步达到发扬光大。

最后,既然花可以在花瓶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这些创作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品上了,这样这节《物品上的花廊》一课,也可以基本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在这节课上运用了几种关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虽然称不上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看着学生们一幅幅生动而又具创意的花卉作品,看着学生们很有成就感,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中,我也非常的开心。课后,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他自己都没想到能画出这么美,这么与众不同的画。

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三

一、树立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能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奥妙的方面,如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班级墙报等方法, 是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2、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 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3、加强思想教育,树立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创造良好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敬和亲密之情。

2、强化参与及协作意识

培养深造创造力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协作精神,分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1、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教师要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提倡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不同的答案也能相互启发。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多年来的教学定势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像乌鸦这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这是其深刻思想内涵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从“狐狸如何能够吃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经过多角度的思考、比较,学生明白了狐狸虽狡猾,但也很聪明。

2、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应是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把方方面面的知识讲到、讲通、讲透。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①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标:标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和不懂的字词及课文内容。③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水的“静”、“清”、“绿”,及描写山的“奇”、“秀”、“险”两方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四

【摘 要】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起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并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强化。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被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由内驱力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在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发言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容易激发。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有效策略呢?

一、向学生提出要求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形状与体积》时,要求每个人备一个橡皮泥。“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让学生在室外站成一排,在队伍的正前约20米处放一堆垒球,让学生同时从队伍中冲出,拿到垒球返回原地,看谁先返回。活动过后,学生随即提出抗议,说这样不公平,因为每人走过的路不一样。然后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每人走过的路程相等呢?”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求,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根据在刚才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经过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纷纷提出应站在以垒球为中心的圆形时才能保证每人所走过的路程相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有366多个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过生日,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直说不知道,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导入新课,适当的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例如:组织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组织班会,既交给了他们使命感,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亲友或同学能及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动机“矢志不移”,不会因学生不断“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五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呢?下面就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习的动机首先要激发学生认知的动机

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派生出来的。

1.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好奇心、好胜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起始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产生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亟待弄清的疑问,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巧用多媒体设备,诱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巧用电化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当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时,板书课题后可以设疑:“你能用语言描绘你所见到的景色吗?‘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转化为欲“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认知内驱力。所谓的将乐贯穿于教学之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2.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处理,调动认知内驱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艺术地处理讲课的语速、语调、手势、表情等,不断调节教学节奏,讲到课文的主要地方就把速度放慢;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然听到教师或高昂或低沉,或急促或缓慢的声音,看到教师或喜或悲,或忧或愤的表情时,不禁自问:“咦,怎么回事?”认知内驱力重新被调动,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如在探讨“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深进泥土里”这句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动手作画,凭借简笔画介绍榕树的奇特、繁茂;有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好奇之意、惊讶之感、喜爱之情„„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二、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

1.确定合理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可以互相转化,学习目的常常是产生学习动机的诱因,并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学生,并且教学方法也是有变化的,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学生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式,先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一般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摇头或是答出些“擦边球”的话,教师在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应该慢慢引导,多给学生些问题,一步步把其引向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于是信心大增。

6.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六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关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喜爱数学。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做游戏,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去做,精心设置课堂小结。通过以上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关爱 游戏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关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化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解,激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用赞赏的态度,正确的引导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似如亲身父母。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不由自主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引导学生思考:500÷100= 2400÷100= 1200÷400= 3600÷300= 800÷400= 5400÷600= 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先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发言,经过同学们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有一组故意戏弄从不爱发言的杨坤代表发言。他站起来了,但却支吾了半天,吞吞吐吐地小声说了一些。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同学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同学也不耐烦的地埋怨他耽误时间,我看看杨坤同学他满脸通红,低着头眼睛不敢再看老师和同学。我走过去抚摸着他的肩膀,亲切地说:“没关系,你能站起来发言,哪怕说的声音小了一些,也不完全对,但老师也特别的高兴,这证明你和大家一样努力学习了,也说明你是很勇敢的”。慢慢地这位同学爱上了我,喜欢上我的课,一学年下来。期末测试考了64.5分。我觉得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就喜欢你这个老师,就喜欢上你的课,不由自主地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我们要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要给学生自信心。因为关爱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基础,以关爱、鼓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语文那样有生动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客观事物的好奇,爱动的心理特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使学生不是在被动的听数学。而是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如我在教学生认1~9的数字时,为了让学生记住1~9数字的字形,我自编了顺口溜:“1像铅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称钩,6像哨子,7像镰刀,8像葫芦,9像气球”。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三、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好动、爱模仿。不如在教师的组织下人人都动,如让他们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等,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我让每个同学都拿7根小棒,有的同学没带小棒就让他们用水彩笔代替……大家拿出7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他们有的分成3和4,有的分成2和5,又通过总结得出7可以分成1和6,,1和6组成7,7可以分成2和5,2和5 组成7,7可以分成3和4,3和4组成7。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掌握了7的组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活动,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100分抢答游戏,每题5分,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选2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力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地数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又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我引用了帮助小白兔找家的游戏,即:把写有得数的多座小房子图片贴在黑板上,一群小白兔图片的头上有数学题。老师再把游戏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群小白兔外出找食物,在回家的路上迷了路,谁能帮助小白兔找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听了都争先恐后的帮助小白兔找家,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积极动脑筋算题,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计算,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而又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有力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如在练习时,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别学生,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进行同学之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和学具的使用,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教学中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懒散,我想可能是对当时所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就给他们找了一些数学趣味题做,如:

1、一辆公交车里有15位乘客,到站后下去10位乘客,然后又上来8位,现在车厢里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 2、18位同学玩捉迷藏,走了3位男生,又跑来5位女生,现在玩捉迷藏的人还是18人吗?是多了?还是少了?

3、爸爸给小芳14元钱,妈妈给小芳5元钱,买水彩笔用了6元钱,现在小芳还有多少钱?

刚开始做时,大部分同学用两步计算来解题,当发现有人只用一步算式就能解题时,有些同学不服气了,于是积极地去找简单的算法,这样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简单算式。所以,我想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以后我们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练习,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大脑,开拓了思维。

六、精心设置课堂小结,延续数学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是上课伊始调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在课堂结束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新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收获,体会到成功,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以谈话的方式说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老师小结邀请“时光老人”来做客(附)录音故事。“我是时光老人,小朋友们天天都和我打交道,我喜欢一个劲的向前走,从不肯停止,更不愿回头。会利用时间的小朋友抓紧每一分,学习就会有进步。不珍惜时间的小朋友,我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好,我送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有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小格。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一时是六十分,六十分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学得主动,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在“关爱”中带有“语言”,在“语言”中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在“练习”后作“小结”,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钻研教材,以“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七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有了, 兴趣来了, 谁还会担心他们不去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形成的。

通过几年来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实践, 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问题, 培养学习热情

每个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而起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 在一定意义上讲, 老师的备课主要是准备问题、设计问题, 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能够积极去探索。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论语》十则, 大家对这种简单的问题都乐于回答, 即使答不完整, 教师稍做提示也会顺利完成。如此, 学习新课的紧张气氛都被学生们的热情驱散,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 请学生们介绍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就会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状态下,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有趣的问题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设计学生喜欢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手段,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激发技术。问题的设计既要结合所学内容, 又要注意学生特点, 要做到灵活多样。例如, 同是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 由于一班学生基础较好, 领悟性强, 笔者就要求他们把本文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二班学生相对来说缺乏领悟性和创造性, 笔者就要求他们通过扮角色朗读来领会本文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接受对象的不同而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但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几乎一样, 这足以说明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营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环境就是努力营造人人积极主动学习、相互激励、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感染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青少年容易感染, 良好的班风和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 在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的实验班里, 养成了一种“人人都创造, 不创造者靠边站”的氛围, 在这一氛围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包括许多方面。例如, 教师人格魅力, 教学风格, 独到的见解和科学准确、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一点, 笔者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笔者也注意措辞和语气, 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并努力做到活泼多样, 动静结合,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适当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调节师生间感情, 使感情更融洽。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既陶冶了情操, 又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此外教师授课时表情变化也很重要, 老师表情随着课文内容改变而相应变化, 把自己的感情尽量融合在书本上, 学生会被教师这种认真而丰富的表情所感染,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三、鼓励质疑, 培养参与意识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 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 不应不耐烦, 不应态度冷淡, 不应打断学生的话, 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四、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课堂需要, 因地、因时、因课制宜, 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首先, 合理使用录音和幻灯制作,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语文学科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廉美的典范之作, 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录音和幻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有助于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和直观的观看作品, 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一文时笔者就借助录音播放音乐《月光曲》和制作的幻灯片图片, 让学生把诵读与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接受熏陶感化。兴趣让语文课堂变成了快乐课堂, 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其次, 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的新鲜感。

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仅会让你的教学与时代相融, 而且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每堂课都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讲授《师说》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真正达到图文并茂, 声形合一, 激发了学生的无穷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到生动、灵活、有趣, 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牢固, 语文课堂真正变成“高效高质”的课堂。

8.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篇八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果我们把数学的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就会激发起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该特别注意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的。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感悟。“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外在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真懂”、“彻悟”的境界,提高数学直觉能力。

教师的启发也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首先,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其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其三,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創设安全愉悦、民主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敢问

1.“爱”是敢问的前提。如果我们教师能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应该时刻注意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民主”是敢问的基础。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以自己的参与热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提问。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和情感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以问引问。教师的问题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有多大,也就能提出多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差异。原因在于教师因材、因人设问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而已。

四、向课后延伸,是学生“问”的源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9.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九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10.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仅是教学方法,它的根本内涵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从而提高学习英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许多领域还有待开发,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尤其需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作 者:爨逢春 作者单位: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 创造性思维

1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一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激发,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研究科学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二、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对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看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加课堂表现分并给予奖励。总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地航船,志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进情感的世界,作为教师就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加以正确引导、点拨

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而且始终如一,这样语文教学过程才能浑然一体、趣味横生,一切枝枝节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去探“情”。

探情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自觉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情感互动重点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学生就会回报以丰富的情感,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四、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

现代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把握、点拨,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材创作情感二者的协调、交融。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老师的教学情感,都是为了达到二者的协调、交融。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果教材文本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就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总是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感应,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体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促使双方发生这种交互感应,如果主体没有感受到客体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主体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主体没有特殊体验或缺乏概括的映像,那么再好再美的对象也不可能储存在头脑里。我们常说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就表现在这里。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进行激发训练与培養,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悟性思维 篇十二

一、注重悟性思维的跳跃性特点

跳跃性思维是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 在日常学习中, 悟性思维就会表现为跳跃性的特点, 若在问题拓展方面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 可以开阔思维空间, 增加成功的机率。在写作活动中, 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 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 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若不能合理使用, 则会导致文思不畅。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悟性思维, 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但是目前, 孩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很难做到思维发散。有些学校, 老师兢兢业业, 讲解得非常精辟, 但是他们鼓励学生拼命去挣高分, 不给学生去思考时间和空间, 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 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然而, 悟性中的这种“跳跃”, 有一种特殊的功能, 它跨越时间的限制, 冲破空间的阻隔, 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 摆脱类别的界限,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对的、相反的, 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 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 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拓展

语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然而,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浅尝辄止, 甚至鲜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 将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善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鉴赏与品味, 就要把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 细细咀嚼、慢慢钻研, 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大胆实践, 勇于拓展,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拓展能力, 他在阅读时, 才能读得深、读得透。

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 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 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 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 在拓展过程中, 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 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 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在拓展过程中,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 准确判断, 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踏步不前。当然, 拓展的手段很多, 其中多媒体技术使拓展内容更加直观, 给课外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抓住阅读亮点, 激活思维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承载了阅读教学中的首要职责。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显然, 感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支撑点。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在迷茫中发现可以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激活积累、强化阅读、放飞想象等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其感悟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 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 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和知觉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悟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教师可抓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点、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点、情感价值观的熏陶点、学习方法的点拨点, 通过文本平台进行拓展, 这样的拓展就有明确的针对性, 拓展就会因不盲从而有效。

1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三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1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四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加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语文思维的特点

1.1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2广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无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1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3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5.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五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否积极参与与教学质量、效果有着莫大的关联. 观察力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小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 首先, 通过创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前, 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 告知其任务的目的及要求, 根据学生不同的观察对象进行有序的观察, 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观察结果做讨论总结, 最后对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探究. 例如, 在学习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 学生对围成的概念难以理解, 教师通过准备长度不一的小木棒, 让学生任意选出三根, 然后使其形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使用小木棒摆三角形, 会发现有些长度不等的小木棒无法形成三角形, 学生在自行摆放小木棒后, 发现三角形的两边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长, 否则将难以形成三角形, 同时也能够知道三角形不是随意的三条边就能组成, 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没有认识到自身才是课堂的主人, 难以发挥出主动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一个信息吸收、信息加工、信息处理的过程, 在必要时, 还需将已学过的知识提取出来, 运用知识, 由此可见, 学生信息存储的多少将决定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当学生在需要时将信息提取使用, 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应以加强学生知识的存储为主, 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 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能够自主探究和摸索知识, 逐渐培养出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才能将知识灵活性、合理性地运用. 数学想象是指知识的连接与挖掘事物内在的价值, 为此, 数学想象必须在学生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然后通过知识与知识的构建, 善用观察力、洞察力, 进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先决前提是, 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够找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像或建筑, 使学生在脑海中重新唤醒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然后向学生展示菜园图像, 在形状各异的地块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 有正方形、长方形, 让学生计算这些蔬菜的种植面积,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很快计算出这些形状的面积,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回答出不同的答案, 根据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推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法,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 在板书上一一试验, 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答案给予认同,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勇于探究与摸索的欲望.

三、加强思维训练, 引导提高学生勇于求异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倡导每名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 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怀疑是学生进步的阶梯, 只有敢于怀疑才能积极找寻新的思路, 进而学会创新. 教师通过创建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创新, 鼓励学生运用多方面的思路来考虑问题, 在不同的答案中不断发现与创新, 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 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多层次、多方面的思考. 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式、一题多变式、多题一解式, 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同一数学问题提出更多可能的答案, 当学生对同一类型数学题有所掌握后, 再学习相关知识也会容易一些. 一题多解式的优点在于加深学生记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 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想象空间,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闪光. 一题多变式的优点在于数学题的多变, 变化即是一种创新, 在同一类型数学题中, 经过反复的变化, 起到良好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共性与创新, 继而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多题一解式的优点在于巩固同一知识点,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对数学知识也能有更内在的认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通过创建教学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发散思维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继而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者逐渐重视起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 有利于开拓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其学会发现与认知, 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 学生能够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善于再发现、再创造.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者认为, 可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出发, 在此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再发现

参考文献

[1]刘二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24) .

[2]张卫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16.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六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令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通过激情的导入,来培养学生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具体是这样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家”字,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然后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这个鲜明主题,通过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这一创新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后积极思维,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成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进行《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苏轼在当时的仕途中屡受挫折与困苦,想象诗中春江晚景的图画,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从而也提高了自身对于语文的爱好之情。观察、分析、思考、联想、想象综合运用,相互配合,逐步提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体系。

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这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当代中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就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地营造探索氛围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三.创造教学契机,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是通过“讲故事”、“编故事”、“演讲比赛”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的作文练习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是创造性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你的创造性就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如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就花木兰回家以后在自己的闺房里高兴的情节进行提问:“木兰为什么高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得到了发挥:“因为她活着回来了”;“因为与亲人团聚了”;“因为她打了胜仗”;“因为她穿上了女儿装”;“因为她光宗耀祖了”;“因为她保卫了国家,孝敬了父母,为国家和家庭尽到了责任”……

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童话、神话、科幻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17.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七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传授,使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项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而发展智力必要涉及到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方式,对其加工、推理和获得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

这就是说,思维是间接认识事物,是通过感知与被直接认识的事物有着合乎规律的联系的另一个对象而现实的。所以,思维要依靠感性认识,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思维,但思维又远远超脱于感性认识的界限之外,可以认识感觉器官感知不到的对象和现象的那些方面。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哲学笔记》)。这也是思维的本质。

我在平时的作业、练习、试卷的批改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在计算时把加号写成减号、乘号,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比如在列竖式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或余数当成商写在横式上,在应用题求解正确后,答的时候把答案写错,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前我把这些都归结为是由“粗心”、“马虎”“笔误”造成的,其实不尽然吧。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够严谨,不够缜密。作为他们的教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发现在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并能够在教学具体内容时可以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把不良的品质扼杀在萌芽状态!

把这种缜密严谨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我的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我的最终目标。下面谈谈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

一、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要做题,首先要读题,而且要读得透,吃得准。有些差生就是读得一知半解,题意还未审清,就做了。导致应用题得分少得可怜,甚至全军覆没!

我在教学中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具体的做法是:

(一)读熟题目,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要求在应用题上比较困难的学生至少读满三遍,再开始做题。

(二)批划读题,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将题中表达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我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划出来,帮助列表解题,效果很好。

(三)推理读题,弄清楚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思路的指向。比如: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个问题,要找到“行了几小时”、“几小时行的千米数”然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一题多问,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经常让他们对着统计表或统计图互相提问,再解答。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想和推理。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和基本关系运算顺序、生活中的经验等,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去寻求各种解答方法,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晓威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从以上的条件中,你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

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根据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和剩下135页,可以知道这本书的总页数;

(2)从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这一条件可以知道9天内平均看多少页数;

(3)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剩下的135页分了9天看完,可以知道这本书晓威看了几天;

(4)从(1)和(3)可以知道晓威平均每天看多少页(5)解答:(1)135╳2=270页 或 135+135=270页

(2)135÷9 = 15页(3)1+9 = 10天(4)270÷10 = 27页

通过训练,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更宽,更灵活,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常摸不着头脑。有时做对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要求他们说出每一步的意思,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符合题意,列式是否正确地反映各数量间的关系,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合理正确。

18.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八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素材和机会,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想学、愿学,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 者:潘孝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石浦中学,山东象山,31573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6)分类号:H31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 激发

19.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九

对于幼儿来说, 让他们敢于拿起笔大胆作画时关键的一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了解本班幼儿已能熟练画出的线条和图形, 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赋予这些线条、图形以意义, 也就是说, 要把幼儿画的线条与想象的形象或事物联系起来。3~4岁幼儿是波形涂鸦阶段, 即最初画的是波形线。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生动的情境, 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宽阔的场地和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大胆涂鸦。比如在一节绘画活动中, 我先以游戏的方式让玩具小鱼在水里游, 支持幼儿把波形线与水、鱼联系起来, 形成一幅有意义的画面。然后拿着课前准备的小鱼图片, 对孩子们说:“我是一条快乐的小鱼, 我要找我快乐的家, 哪里是我快乐的家呢?”孩子们都说水里、河里。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给小鱼画些水, 当做他们的家。有的孩子拿起了笔, 有的孩子似乎还有顾虑。于是, 我在孩子们中间扮作小鱼游来游去, 并不停地启发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开始画水波纹了, 我就赶快把准备好的小鱼贴在他们画的水波纹中间, 并鼓励他们说:“快乐的小鱼住我家!”旁边的孩子羡慕极了, 也央求着我说:“小鱼来我家吧。”我马上对孩子说:“你家有水了, 小鱼就搬到你家去。”这样一来, 孩子们就赶快拿起笔画水波纹了。

这种做法符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水平, 可以使他们觉得波形线是有意义的, 因为那是小鱼的家, 孩子们在情境教学中, 不再有顾虑、胆怯, 会竞相为小鱼营造家园。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作画, 就巧妙解决了他们不敢动笔的问题。

二、提高绘画技巧, 增强幼儿创造力

幼儿善于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为基础, 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仍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 即只能停留在涂鸦期、象征期, 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 增强表现力, 使幼儿保持对绘画创作活动稳定兴趣的内部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能更好的激发小班幼儿的创造欲望。

方法一:用写生画的方式突出主体形象, 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幼儿抓住特征。例如, 当幼儿画鸽子遇到困难时, 教师就带孩子去观察鸽子, 引导孩子认识和描述鸽子身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以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 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勾画鸽子的形象。这样, 孩子们就知道如何下笔了。

方法二:用描轮廓画的方式降低绘画难度, 为幼儿围绕主体形象添画和自由表达提供支持。例如, 当幼儿画“大恐龙”遇到困难时, 我为孩子们准备恐龙模板, 给他们的自由表达提供具体的支持。

方法三:用投放纸型的方式做铺垫等活动, 让孩子熟悉主体形象的轮廓动态和不同动态, 为学画人物动态积累经验。

三、赏识教育, 鼓励幼儿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 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幼儿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被同伴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 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 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 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 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 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 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 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 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 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 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 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 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 是真、善、美的体现, 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 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 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 我们提倡幼儿有创造意识, 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孩子, 尤其在评价作品时, 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 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 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 评价“像不像”、“美不美”, 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 循序渐进, 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做到了敢想、敢画, 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提供幼儿创造的源泉

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 幼儿对生活直接的体验是幼儿创造的源泉, 是发挥想象的基础, 丰富幼儿的创作源泉是创造的关键。所以要让幼儿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 去观察, 去体验。我们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旅游, 使他们出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 观看人们的劳动, 看看季节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等。春天到了, 带幼儿去田间、公园找亲身的体验, 故画出了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画面, 有“柳树姐姐梳辫子”、“青蛙在田里歌唱”、“小草扭动着舞姿”、“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穿梭”等, 诗一般的画面, 充分表现了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

秋天到了, 让幼儿画“秋叶宝宝”, 我们就带幼儿园去拾落叶, 通过观察落叶不同的颜色, 有黄色、枯黄色、褐色、褚红色等, 再让幼儿抛一抛落叶, 感受落叶从空中飘落下来时优美的姿态, 从而得到经验:树叶总是斜斜飘落下来的。由于幼儿有了亲身的体验, 在绘画时显得很自信、自如, 画面上树叶飘落的方向各不同, 倾斜角度不同, 颜色不同, 千姿百态、充满生气。

让幼儿欣赏那些贴近孩子的生活, 又比较容易理解的优秀画家的作品, 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 其好处在于除了激发美感外, 还可以对作品的主题以及美术知识有所了解, 从而使幼儿能依据美的造型原则作出一定的分析评价。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饱和鲜明、与幼儿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名画。如梵高的《向日葵》, 齐白石的是蟹、青蛙, 迪斯尼画的米老鼠、白雪公主, 张乐平画的三毛, 在欣赏活动中, 你会惊奇地发现, 这些名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意料。在欣赏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模仿名画中色彩的搭配关系, 并适当地将它们反映到自己的画面上来。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 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 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 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 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 以发展其创造力。

摘要:美术活动是引导幼儿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的最佳途径。在科学引导幼儿美术的教育活动中, 应重视启发幼儿的想象、质疑以及操作探索。本文主要从激发幼儿兴趣、提高绘画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赏识教育四方面阐述了有效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造性思维,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吴颃琛.二十一世纪幼儿素质教育: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20.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二十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兴趣,鼓励想像,埋下创造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二、创设情景,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很自然的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突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思考状态。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或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情境、扮演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想像因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想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想像有多种途径。可以抓关键词进行想像;可以抓矛盾处进行想像;可以抓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想像;可以抓结尾进行想像;还可以利用书上插图进行想像等。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紧紧抓住“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一关键环节来进行品读赏析,品出了语文味:“读月下刺猹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闰土?”(英勇机智、聪明伶俐……)“而中年闰土又成了怎样的一个人了呢?”(麻木、饱受苦难、有封建等级思想……)通过这一读一品,闰土的形象前后判若两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也就呈现了。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中咬文嚼字、品味课文。

三、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像

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老师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像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对事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像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让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自由发挥。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置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置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是广阔的、发散的、灵活的。可见,启发质疑是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好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划生育药具资金管理下一篇: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五官科护理》课程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