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
1.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一
实验一
脉冲与双音多频信号的接收实验
(实验指导书中“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脉冲信号与双音多频信号在程控交换系统中的发送和接
受方法。
2、熟悉该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二、实验仪器
1、程控交换实验箱 一台
2、电话单机 两台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连接电话单机;检查实验箱与 PC机的串口连线。
2、打开实验箱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正常状态下,CPU工作指示灯间歇闪动,+5V、-5V、-48V开关电源灯亮,25Hz信号灯闪亮,L11-L14 灯亮,串行通信指示灯亮,四路话机处于待机状态。之后启动 PC 机,选择进入实验界面。
3、脉冲信号发号收号实验
1)设置话机拨号方式“P”。
2)主叫取机,PC 上显示出主叫号码。
19-1 3)主叫听到拨号音后,拨被叫号码。拨号同时观察 PC界面上脉冲拨号波形,当有键按下时可看到拨号脉冲波形。拨号完毕后 PC界面上显示被叫号码(只认前两位拨号)
4、DTMF 信号的发送、接收、编/解码实验
1)设置话机拨号方式“T”。
2)主叫取机,PC 上显示出主叫号码。
3)主叫听到拨号音后,拨被叫号码。
4)拨号同时观察 PC 界面上的双音频信号波形并记录: DTMF 状态: DTMF 状态检测点。当有键按下时,该点为高电平;DTMF信号消失后,该点则为低电平。收号中断: DTMF 发号中断检测点。当无键按下时,该点为低电平; 有键按下时是高电平,同时DTMFIN灯亮。DTMF 输入: DTMF 拨号检测点。当有键按下时有双音频信号;无键按下时无信号。
19-2
4)
按键同时观察发光二极管 L11-L14 与所按键值的关系(BCD 码)。数码管同步显示电话拨号。
19-3
看是否满足表 5-4 所述的对应关系。拨号完毕后,实验界面上显示被叫号码。
四、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在了解仪器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做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仪器充足的情况下并不难实现。这次的实验让我对交换技术这门课有了更多的了解,只是实验课的时间相对别的学科而言比较少。
19-4
实验二
本局及局间通话实验
(实验指导书中“实验十、十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局间信令
2、熟悉局间通话的接续过程。
3、掌握一次呼叫的整个过程。
4、熟悉全过程中的各种信号音及其波形。
二、实验仪器
1、程控交换实验箱 两台
2、电话单机 两台
3、程控交换实验箱 一台
4、电话单机 至少两台 5、20HMz 示波器 一台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连接电话单机;检查实验箱与 PC的串口连线
1、打开实验箱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正常状态下,CPU工作指灯间歇闪动,+5V、-5V、-48V 开关电源灯亮,25Hz 信灯闪亮,L11-L14 灯亮,串行通信指示灯亮,四路话机处待机状态。之后启动 PC 机,选择进入实验界面。
19-5
2、连接局间中继线,局间通信指示灯亮。
3、出/入局呼叫控制实验
1)甲方实验箱用户摘机后,听到拨号音,先拨中继码“0”,再拨乙方实验箱局号和被叫用户号码。
2)被叫摘机,双方通话。
3)主、被叫挂机后互换身份,再拨号进行通话实验。
实验十二实验内容
1、实验准备:连接电话单机;检查实验箱与 PC的串口连线。
2、打开实验箱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正常状态下,CPU工作指示灯间歇闪动,+5V、-5V、-48V 开关电源灯亮,25Hz 信号灯闪,L11-L14 灯亮,串行通信指示灯亮,四路话机处于待机状态。之后启动 PC 机,选择进入实验界面。
19-6
3、通话实验。
1)主叫取机、拨号,被叫振铃、取机。
2)双方通话,在 PC 界面可同步观测交换机通信状态
3)结束通话,观察界面上通信状况变化。
4)选择不同的被叫对象,重复本实验。
19-7
4、外线通信实验。
A、外线呼出实验
1)连接外线,“外线使用” 指示灯亮。
2)主叫取机,听到拨号音后先拨“9”,再拨被叫号码。被叫取 机、通话。
B、外线呼入实验
1)连接外线,“外线使用”指示灯亮。
2)外线拨打本实验箱,用户 1 振铃。
3)用户 1 取机通话。
4)主、被叫挂机。
5)用户 1 取机。
6)外线再次拨打本实验箱,用户 2 振铃。(若用户 2 此时也非待机状态,则用户 3 振铃,以此类推。)7)用户 2 取机通话 8)主、被叫挂机。
19-8
四、心得体会
这个实验需要两台实验仪器一起才能完成。实验室的器材并不是很完善,在实验的过程中也遇到实验仪器损坏而不能实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要比第一个实验相对难度大点。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最终实验结果也相继出来了。这次的实验让我对交换技术这门课有了更多的了解,只是实验课的时间相对别的学科而言比较少。
19-9
19-10
实验三
交换机维护实验
(实验指导书中“实验十四”)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程控交换机的配号工作过程。
2、了解程控交换机的升位工作过程。
3、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改局号工作过程。
二、实验仪器
1、程控交换实验箱 两台
2、PC 机 一台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连接电话单机;检查实验箱与 PC的串口连线。
2、打开实验箱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正常状态下,CPU工作指示灯间歇闪动,+5V、-5V、-48V开关电源灯亮,25Hz信号灯闪亮,L11-L14 灯亮,串行通信指示灯亮,四路话机处于待机状态。之后启动 PC 机,选择进入实验界面。
3、程控交换机号码修改实验。
1)在实验界面中,修改用户号码,并确认。
2)改号后的话机进行通话测试。实验界面显示主、被叫号码。双方通话,测试后挂机。
19-11
4、程控交换机升位实验
1)在实验界面中,为所有的用户号码进行升位。
2)用户进行通话测试。实验界面显示升位后的主、被叫号码双方通话,测试后挂机。
5、程控交换机改局号实验
1)在实验界面中,修改局号,并确认。
2)用户进行通话测试。主叫先拨“0”,再拨修改后的和被叫号码。双方通话,测试后挂
19-12 机。
四、心得体会
这个实验同样需要两台仪器一起完成,在了解仪器的基础上做出实验结果也并不是十分困难。实验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仪器充足的情况下并不难实现。这次的实验让我对交换技术这门课有了更多的了解,只是实验课的时间相对别的学科而言比较少
19-13
实验四
程控交换新业务
(实验指导书中“实验十六”)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新业务。2、体验新业务的使用。
二、实验仪器
1、程控交换实验箱 一台
2、电话单机 三台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连接电话单机;检查实验箱与 PC的串口连线。
2、打开实验箱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正常状态下,CPU工作指示灯间歇闪动,+5V、-5V、-48V 开关电源灯亮,25Hz 信号灯闪亮,L11-L14灯亮,串行通信指示灯亮,四路话机处于待机状态。之后启动 PC 机,选择进入实验界面。
3、呼叫转移实验。
(1)
用户取机,界面上显示用户号码。
(2)
用户设置服务。用户按键“*” +“ 57”
+“*”+目的话机号码+“#”。(例如,设置拨打本机用户的呼叫转移至 12,则按键“*57*12#”)成功后,用户听到催挂音,界面上显示呼叫转移设置成功,用户挂机。若不成功用户则听到空号音,界面显 示设置失败,可以重新设置。
19-14(3)
进行测试。取第三路话机拨打已设置转移服务的话机。测试完毕后挂机。
(4)
取消呼叫转移。已设置呼叫转移的用户按键“#57#”。界面显示呼叫转移取消成功,用户挂机。
19-15
4、免打扰实验。
(1)
用户取机,界面上显示用户号码。
(2)
用户设置服务。用户按键“*56#”。成功后,用户听到催挂音,界面上显示免打扰服务设置成功,用户挂机。若不成功用户则听到空号音,界面显示设置失败,可以重 新设置。
(3)
进行测试。另取一路话机拨打设置免打扰服务的话机,可以听到忙音。测试完毕后挂机。
(4)
取消免打扰服务。已设置免打扰服务的用户按键“#56#”。界面显示免打扰服务取消成功,用户挂机。
19-16
5、闹钟实验。
(1)
用户取机,界面上显示用户号码。
(2)
用户设置服务。用户按键“*” +“ 55” +“*” +闹钟时间(24计时制)+“#”。成功后,用户听到催挂音,界面上显示闹钟服务设置成功,用户挂机。若不成功用户则听到空号音,界面显示设置失败,可以重新设置。
(3)
等待闹铃。预设时间到后话机振铃,摘机则闹铃停。若此时话机处于摘机状态,则取消闹铃服务。
(4)
取消闹钟服务。已设置闹钟的用户按键“#55#”。界面显示闹钟扰服务取消成功,用户挂机。
19-17
19-18
四、心得体会
这个实验的难度也不是很大,在了解仪器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做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仪器充足的情况下并不难实现。这次的实验让我对交换技术这门课有了更多的了解,只是实验课的时间相对别的学科而言比较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实验课的时间,这样能让我们对所学的学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9-19
2.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二
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验环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牢固掌握课堂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普遍课时压缩,教学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实验教学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加深学生对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如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控制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培养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和仿真手段快速检验和实现新的控制理论和算法的能力。
2 自动控制原理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体系
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可以避免对专用实验场地的依赖,可以进行各种控制试验,完成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既涉及线性时不变系统,又涉及非线性系统,既涉及连续系统,又涉及离散系统。仿真实验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运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完成相应的控制系统的构建和性能分析,一种是采用MATLAB中集成的仿真环境SIMULINK进行模块化设计。该文仅以少学时的自动控制原理中讲到的经典控制理论中的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为例加以说明。仿真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建模;各类模型之间的转化;复杂控制系统的化简;典型输入信号分析;典型环节的响应分析;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特性及频域性能指标分析;系统校正效果分析等。
采用MATLAB语言编写的脚本文件:
响应曲线如下: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体会到,二者均可以有效地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可以有效地达到实验目的。采用SIMULINK构建系统模型更加方便快捷,而采用MATLAB脚本语言则更能锻炼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结语
通过仿真实验,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深入熟悉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而且能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为其以后在测控系统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算法的实现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重要主干课,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是提高基础理论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控制系统深入认识的重要手段。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校情不同,实验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无法进行有成效的在实验台上的实验,而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自动控制原理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体系,只需借助于MATLAB/SIMULINK软件,即可完成各种控制系统的分析、研究和实验。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控制原理,MATLAB/SIMULINK,计算机仿真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李大鹏,张宏杰,等.基于“课程群建设”及“浸润式实践”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40-141.
3.南邮认识实习报告 篇三
校通信展览馆
在美丽热情的展览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就如踩着那时时间脚印的时空旅行者。是谁击起了热烈的鼓点,是谁燃起了慌张的狼烟,是谁托那鸿雁捎来红笺小字,是谁快马加鞭奔驰在驿路......如果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未发明,如果互联网今天才出现,历史将会重写,不经意间,通信改变了历史......展览馆墙壁上这首小小的诗在骄傲的微笑着。
1837年电报发明,1864年电磁场理论诞生,1865年国际电报联盟成立,1874年邮政总联盟成立,1876年电话发明,1877年自建第一条电报线路(中国),1880年第一个电信机构成立,同年建立的天津电报学堂(中国),1889年步进制交换机发明,1895年无线电报发明,1900年第一个电话局(中国),1904年电子管发明,1920年加入国际公约(中国),1927年电视发明,1931年第一条地下长途电话电缆(中国),1931年第一条微波线路,1937年数字通信技术发明,1946电子计算机诞生,1947年晶体管发明,1949年邮电部成立(中国),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集成电路发明,1960年程控交换机诞生,1966年光纤通信理论奠基,1969年互联网起源,1970年第一根光缆诞生,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1991年万维网发明,1999年3G标准诞生,2006年NGN标准诞生......在这面沉淀着时间的醇厚的通信发展史墙壁上,我讶异于通信发展之快,也正是无数先辈的努力,才使得今天我们的生活如此便利。纵观中国通信史,因着清朝的闭关锁国,因为列强们的瓜分蚕食残忍暴掠......历尽苦难的祖国还是迅速的发展了自己的通信科技,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窘境,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百度百科上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练班,1945年7月训练班扩建为“战邮”学校,嗣后,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连等地。在1942年至1947年间,训练班主任及嗣后学校校长均由当时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1948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华东邮电管理总局。1949年8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
1950年12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学校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间,经邮电部决定一度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1954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至1958年7月。1958年8月,国家批准,邮电部以(58)干校字第60号通知:“兹决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将南京电信学校改为高等学校并定名为南京邮电学院,本科设置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报电话通信和邮电组织与计划三个专业;专科所设专业与原专科班同,最终容量定为4000人。为挖掘潜力、节约投资起见,将南京邮政学校并归南京邮电学院。”
由此可见,有着悠久通信史的南邮承担着为祖国通信事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我校在通信发历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校在交换和通信网络领域教学和科技成果斐然:所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邮电部“七五”攻关一等奖一项,邮电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信息产业部和江苏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省部级其他科技成果奖五项。我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智能网和因特网互通的网络结构和业务流程,我校编著了国内第一本程控交换专著。南京邮电大学在推进卫星通信技术进步中的贡献:卫星通信技术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传统和特色专业,是国内同等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越优势的学科方向,而且,是国内高校中唯一能够研发整套卫星通信地球站的科研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在推动图像通讯技术进步中的贡献:我校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发起图像通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1979年中国通信协会组建图像通信专业委员会,直到2000年和信号处理委员会合并,一直由我校担任主任委员单位......我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通信人才,我们有着令我们骄傲的校友,赵厚麟,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前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ITU-T)局长,南邮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是该局历史上唯一一位非欧洲籍局长,197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周德强,中国电信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1968年南京邮电大学有线通信专业毕业......数不尽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用他们在南邮学的真才实学为祖国的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这些学子也应该继承这光荣的传统,努力学习,努力创造,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通信传输方式也在日新月异着,由最初的电话通信、电报通信、传真通信,到载波通信、数字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图像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等等。传输媒介也由有线如铜线、光纤到无线(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输信息)。传播网络由广播电视网,到互联网,到接入网,到互联网等等。在校通信展览馆的墙壁上,这些内容都有着自己的一片空间,记录时代的走过留下的足迹。
有一面墙上是写着移动通信的未来:任何人/物,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物,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在展览最后我们看了一个小小的展望通信未来的影片,里面就是实现了移动通信的未来。整个世界,不管哪里,沟通无障碍,通信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一切让人激动,让人渴望......只是在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个人隐私似乎就不那么隐私了,微微有些令人伤感,不过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里,一切的不美好都会变得美好。
参观结束后,已经不是实习任务逼迫我们前进了,是好奇心促使我们开始查阅着我校通信和信息工程学院的风采,开始查阅着通信的知识。
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在原通信工程系(2系)和信息工程系(3系)的基础上2005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具有“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二级学科,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学科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无线通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通信学科”2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与信息处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融合通信技术”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与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联合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设有5个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与技术系、无线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图像与广播电视工程系;设有2个教学中心: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中心、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有2个校级科研单位挂靠在学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和“通信技术研究所”
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学院自然形成了4个重要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方向、网络与交换方向、图像与多媒体通信方向、通信信号处理方向。
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南邮校本部
第二天下午,我们乘着校车前往南邮校本部参观实习。此次我们主要是参观如下几个实验室:参观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微波暗室(吴文俊)、软交换实验室(范山岗)、光网络实验室(成建平)、S-1240实验室(王隽)等、参观物联网学院的校园网中心(胡老师讲解)。
下了校车后,我们在班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校园网中心,给我们讲解的胡老师认真热情的给我这些学子进行着讲解。校园网中心始建于1997年4月,现隶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与计算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校园网已经成为全校师生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辅助工具。及时的,大量的网络信息,为全校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与支持。
校园网中心实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校负责总体规划和建设,校园网与计算机中心负责管理,校园网中心负责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目前校园网拥有以两台ER16路由交换机为核心的近三百台网络交换设备,组成了“万兆连校区,千兆至楼宇,百兆至桌面,出口双千兆”的校园硬件基础环境。学校拥有32个C类教育网IP地址,1个C类电信IP地址,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实现了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场所的全覆盖。形成了教育网与电信网双出口并存的多协议,多层次的网络格局。校园网中心拥有面向全校的各类服务器30余台,网络存储空间约20T,为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研究生部等部门网络服务器、局域网、实验室等提供了网络平台、构建了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校园网的发展规划: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添加必要的网络设备,提高网络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完善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完善数据决策与分析系统,完善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身份系统,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离开校园网络中心后,我们前去科技楼进行参观实习。
我们第一站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微波暗室,微波暗室整个都是覆盖了吸波材料,形成一个封闭的暗室从而制造出一个纯净的电磁环境,在暗室内进行天线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测试可以免受杂波干扰,提高被测设备的测试精度和效率。我们都进去之后,开上门,里面又闷又热,讲解员大致讲了讲,我们就出去了。
尔后我们去了光网络与传输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我们或站或做着听老师讲解,传输方式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有线如光缆,无线则如微波。光纤通信的特点:传输容量大、衰减小、泄露小、保密性好、节省了有色金属、抗电磁能力强、重量轻等等。随着IP业务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各种多媒体应用的实用化,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光纤存在巨大的频带资源和优异的传输性能,是实现高速、大容量传输的最理想的传输媒质,因而成为高速数据业务的理想传输通道。
就当前光网络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来看,为满足人类社会向信息化过渡中对带宽和容量的巨大需求,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对网络结构和功能提出的新的需求,光纤通信网络发生多次重大的变革。首先是1.55m波段传输系统的开发以及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实用化,这在全球干线网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光网络信息传输技术方面的学科技术发展异常活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门学科技术会有革命性的突破。
软交换实验室NGN实验室是学院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接触通信行业的前沿技术,06年从中兴引进了一整套现网刚开始始用的软交换设备后新成立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了NGN网络模型中业务层的智能业务设备、控制层的软交换控制设备,边缘层的中继网关、信令网关、综合接入设备、SIP终端等,完成了和校内资源------校园网、PSTN交换机、敏讯企业级VOIP设备的对接,初步形成了一个下一代网络的实验网。
实验室配备了以资深教授带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面向全院学生提供认知----实践----提高各层次的实验,内容包括软交换技术介绍、大型电信设备的使用、软交换组网实现、智能业务的开发等数十个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软交换的框架和现网的实际使用,进一步对软交换中使用的协议有较深的认识,并在熟悉软交换的基础上掌握新业务的开发流程。最终为学生走向科研或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由资料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依托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建设,是南京邮电大学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基地。目前建设有“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平板显示与固体照明工程中心”以及“有机电子实验室(财政部与地方共建)”等;已建成逾10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逾1000平方米的材料制备和表征实验室以及逾1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中心;拥有逾3000万元的实验设备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拥有一些在国内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型仪器设备,如国内高校第一套LCoS(硅基液晶微显示)中试线和国内高校领先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中试线。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材料化学与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材料科学更高层次进行深造的后备人才。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材料、医药、能源、电子、信息、化工、轻工、环保等诸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
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从事各种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传统材料的性能改进与新型材料开发与研制、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检测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材料、能源、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
我们在周三下午参观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大致看到了一些先进的试验仪器,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师生做实验的地方,感触颇深。
4.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四
实验报告
(2014—2015 学年 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 单片机原理 实验名称 数码管动态显示实验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
年 级 2012 级 学号 B2012102147 姓名 王 秋 指导教师 杨烈君 实验日期 2015.4.17
实验目的 :
1.巩固 Proteus 软件和 Keil 软件的使用方法
2.学习端口输入输出的高级应用
3.掌握 7 段数码管的连接方式和动态显示法
4.掌握查表程序和延时等子程序的设计
实验 要求:
1.在 Proteus 软件中画好 51 单片机最小核心电路,包括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
2.在电路中增加八位 7 段数码管(共阳/共阴自选),将 P2 口作数据输出口与 7 段数码管数据引
脚相连,P3 引脚输出位选控制信号
3.在 Keil 软件中编写程序,采用动态显示法,实现数码管分别显示数字 1-8
4.实现指定数值的显示 (可使用 缓存数值)
5.实现类似时钟的效果,如“ 13-23-25” 13 时 23 分 25 秒
6.实现时钟的自动计时
7.扩展要求: 结合 LED 显示,实现带数码显示的交通灯
实验设备(环境):
1(计算机
2(Proteus ISIS 7 Professional 应用程序
3(Keil 应用程序
实验内容:
数码管动态显示技术 要求实现:
1(动态显示法,实现数码管分别显示数字 1-8;
2(实现指定数值的显示(可使用 缓存数值)(33355223);
3(实现类似时钟的效果,如“ 13-23-25” 13 时 23 分 25 秒;
4(实现时钟的自动计时;
扩展要求: 结合 LED 显示,实现带数码显示的交通灯;
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步骤:
1、使用 Proteus ISIS 7 Professional 应用程序,建立一个.DSN 文件 2、在“库”下拉菜单中,选中“拾取元件”(快捷键 P),分别选择以下元件:AT89C51、CAP、CAP-ELEC、CRYSTAL、RESPACK-8。
3、构建仿真电路:
连接图
显示 1-8
显示 33355223
显示时间 13.23.25
时钟自动计时
连接图
红绿灯效果图 1
红绿灯效果图 2
4、创建一个 Keil 应用程序:新建一个工程项目文件;为工程选择目标器件(AT89C52);为工程项目创建源程序文件并输入程序代码;保存创建的源程序项目文件;把源程序文件添加到项目中。
5、把用户程序经过编译后生成的 HEX 文件添加到仿真电路中的处理器中(编辑元件?文件路径)2 实验程序 <流程图>
开始
定义数组
开始 Ledcode[]开始
定义数组
定义数组
定义数组
Dispbug[]Ledcode[]Ledcode[]存放指定数
While 定义 Dispbug[]While(1)存放指定数(1)YYFor 定义子函数
ForN(i=0;i<8(i=0;i<8PutTime())),...,调用延 YY 时函数
P3=1< For 调用延时 N 调用延时(i=0;i 开始 P3=1< Ledcode[]i++ 调用延时定义 Dispbug[]函数存放指定数 If(ms>=60)定义子函数 YPutTime()comsec=(com,...,sec+1)% 60;,ms=0 While(1)If(comsec <20) YY Sec1=20-comsec;PutTime()Sec2=30-comsec;R1=1;y1=0;g1=0;r2=0;y2=0;g2=1; YForIf(comsec>=20(i=0;i<8)&& comsec<30)sec1=60-comsec;sec1=30-comsec;Sec2=60-comsec;Sec2=30-comsec;R1=0;y1=1;g1=0;R1=1;y1=0;g1=0;r2=1;y2=0;g2=0;r2=0;y2=1;g2=0; Y If(comsec>=30 If(Comsec>60)&& comsec<50) sec1=60-comsec;YSec2=50-comsec;R1=0;y1=0;g1=1;r2=1;y2=0;g2=0; 程序源代码: 1(动态显示法,实现数码管分别显示数字 1-8;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de Ledcode[]={ 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定义一个数组里面放入 1-8 void delay(uint x) { while(x--); } void main() { uchar i; while(1) { for(i=0;i<8;i++) { P3=1< P2=~Ledcode[i];//P2 口用来显示所需要显示的数值 delay(500); } } } 2.实现指定数值的显示 (可使用 缓存数值)(33355223);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de LedCode[]={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 }; unsigned char DispBuf[8]={3,3,3,5,5,2,2,3};//指定要显示的数的位置 void delay(unsigned int x){ while(x--); } void main() { unsigned int i; for(i=0;i<8;i++){ P3=1< P2=~LedCode[DispBuf[i]];//显示指定数的位置 delay(500); } } 3.实现类似时钟的效果,如“ 13-23-25” 13 时 23 分 25 秒;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de LedCode[]={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 unsigned char Hour=13,Min=23,Sec=25;unsigned char DispBuf[8]; void delay(unsigned int x) { while(x--); } void PutTime() { DispBuf[7]=Sec%10;//取对应秒数的个位放在最右边显示 DispBuf[6]=Sec/10;//取对应秒数的十位放在右起第二位显示 DispBuf[5]=10;//此处表示秒跟分之间用横杆隔开 DispBuf[4]=Min%10; DispBuf[3]=Min/10; DispBuf[2]=10; DispBuf[1]=Hour%10; DispBuf[0]=Hour/10; } void main() { long n=0; while(1) { unsigned char i; PutTime(); for(i=0;i<8;i++) { P3=1< P2=~LedCode[DispBuf[i]]; delay(500); } } } 4.实现时钟的自动计时;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de LedCode[]={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 unsigned char Hour=13,Min=23,Sec=25; unsigned char DispBuf[8];void delay(unsigned int x){ while(x--); } void PutTime() { DispBuf[7]=Sec%10; DispBuf[6]=Sec/10; DispBuf[5]=10; DispBuf[4]=Min%10; DispBuf[3]=Min/10; DispBuf[2]=10; DispBuf[1]=Hour%10; DispBuf[0]=Hour/10;} void main() { long n=0; while(1) { unsigned char i,ms;//定义一个 ms 用于控制秒数加一的延时 PutTime(); for(i=0;i<8;i++) { P3=1< P2=~LedCode[DispBuf[i]]; delay(500); } ms++;//控制加一的时延 if(ms>=20) { Sec++;ms=0; } if(Sec>=60)//表示进位,当秒满六十则向分钟进一,同时秒数清零 { Min++;Sec=0; } if(Min>=60) { Hour++;Min=0; } if(Hour>=24)//当小时数满 24 小时时,则小时数清零,完成计时 { Hour=0; } } } 5.扩展要求: 结合 LED 显示,实现带数码显示的交通灯; #include “reg52.h”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Disp_Null 10 uchar code LedCode[]={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40};uchar DispBuf[8]; sbit r1=P2^0;sbit y1=P2^1;sbit g1=P2^2; sbit r2=P2^3;sbit y2=P2^4;sbit g2=P2^5; uchar sec1;sec2;comsec; void delay(uint x) { while(x--); } void PntTime() { DispBuf[3]=sec2 % 10; DispBuf[2]=sec2 / 10; DispBuf[1]=sec1 % 10; DispBuf[0]=sec1 / 10;} void display() { uchar i; for(i = 0;i < 8;i ++) { P3=0; P1=~LedCode[ DispBuf[i] ]; P3=1< delay(100); } } void main() { while(1) { uchar ms; PntTime(); display(); ms++; if(ms >=60){ ms=0; comsec=(comsec+1)% 60;//定义一个计数变量,使其一直保持在60 内 } if(comsec <20){ //comsec 在 20 以内时 g2、r1 亮 sec1=20-comsec;sec2=30-comsec; r1=1;y1=0;g1=0; r2=0;y2=0;g2=1; } if(comsec>=20 && comsec<30){ //comsec 在 20 与 30 之间时y2、r1 亮 sec1=30-comsec;sec2=30-comsec; r1=1;y1=0;g1=0; r2=0;y2=1;g2=0; } if(comsec>=30 && comsec<50){ //g1、r2 在 comsec 增加 20内亮 sec1=60-comsec;sec2=50-comsec; r1=0;y1=0;g1=1; r2=1;y2=0;g2=0; } if(comsec>=50){ sec1=60-comsec;sec2=60-comsec; r1=0;y1=1;g1=0; r2=1;y2=0;g2=0; } } } 过程总结: 本实验是将单片机的 P2 口做为输出口,将四个数码管的七段引脚分别接到 P2.0 至P2.7.由于电路中采用共阳极的数码管,所以当 P2 端口相应的引脚为 0 时,对应的数码管段点亮。程序中预设了数字 0-9 的段码。由于是让八个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值,所以要用扫描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可定义扫描函数,接到单片机的 P3 口。 在实验中,预设的数字段码表存放在数组 LedCode 中,由于段码表是固定的,因此存储类型可设为 code.在 Proteus 软件中按照要求画出电路,再利用 Keil 软件按需要实现的功能编写 c 程序,生成 Hex 文件,把 Hex 文件导到 Proteus 软件中进行仿真。 心得体会: 实验数码管显示程序的编程方法 1)先准备好要显示的数据,放入相应的显示存储单元中。 2)根据要使用的数码管的具体位置来确定扫描初值和扫描方向。 3)根据使用数码管的个数来确定扫描的位数。 4)查表将要显示的数据转换为能使数码管正确显示相对应的段码。 5)分时送段码和位码,数码管开始循环显示。 指导教师评语: 1、完成所有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2、完成绝大部分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3、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评定等级:A(优秀)B(良好)C(中等)D(及格)E(不及格) 成绩评定 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调整 1.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 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 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3-6-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移动通信系统 1.1.3 实验作业 1)根据信道参数,计算信道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fm=200;t=[0 4e-06 8e-06 1.2e-05];p=[10^0 10^-0.3 10^-0.6 10^-0.9];t2=t.^2;E1=sum(p.*t2)/sum(p);E2=sum(p.*t)/sum(p);rms=sqrt(E1-E2.^2);B=1/(2*pi*rms)T=1/fm 2)设置较长的仿真时间(例如10秒),运行链路,在运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瑞利信道输出的信道特征图(观察Impulse Response(IR)、Frequency Response(FR)、IR Waterfall、Doppler Spectrum、Scattering Function)。(配合截图来分析)Impulse Response(IR) 移动通信系统 从冲击响应可以看出,该信道有四条不同时延的路径。多径信道产生随机衰落,信道冲击响应幅值随机起伏变化。可以看出,该信道的冲激响应是多路冲激响应函数的叠加,产生严重的码间干扰。Frequency Response(FR) 频率响应特性图不再是平坦的,体现出了多径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移动通信系统 IR Waterfall 频率展宽后,信号的冲激响应不再平坦,是由于多径信道中不同信道的叠加影响 Doppler Spectrum 由于多普勒效应,接受信号的功率谱展宽扩展到fc-fm至fc+fm范围。 移动通信系统 3)观察并分析信号在经过瑞利衰落信道前后的星座图变化(截图并解释)。 前 标准的QPSK星座图,4个相位 后 移动通信系统 信号经过多径信道后,相位和幅值均发生了随机变化,信号不再分布在四个点附近,可以看出信号质量很差。说明多径信道对信号产生了巨大的干扰。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1.2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1.2.1实验目的 掌握基于simulink的BPSK、QPSK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信号在AWGN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1.2.2实验作业 1)基于simulink搭建BPSK/QPSK通信链路,经过AWGN信道,接收端相干解调,仿真并绘出BPSK和QPSK信号在EbN0为0~10dB时(间隔: 移动通信系统 1dB)误码性能曲线。仿真参数: a)仿真点数:106 b)信源比特速率:1Mbps。 Bpsk通信链路 QPSK通信链路 BPSK AWGN参数 移动通信系统 QPSK AWGN参数 用bertool画出BPSK信号的误码率曲线(0~10dB) 移动通信系统 由此可见BPSK和QPSK的在同一Eb/No时误比特率基本一样,这与理论分析一致 2)在1的基础上,信号先经过平坦(单径)瑞利衰落,再经过AWGN信道,假设接收端通过理想信道估计获得了信道衰落值(勾选衰落信道模块的“Complex path gain port”)。仿真并绘出BPSK和QPSK信号在EbN0为0~40dB时(间隔:5dB)误码性能曲线。信道仿真参数: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0Hz。 BPSK通信链路 移动通信系统 QPSK通信链路 瑞利单径信道参数 移动通信系统 QPSK AWGN参数 移动通信系统 BPSK AWGN参数 BPSK/QPSK 0-40db误码率曲线 BPSK和QPSK在同一Eb/No的误比特率基本一致,这和理论基本一致 移动通信系统 2、分组题目 2.1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2.1.1实验目的 1.掌握基于simulink的单发多收(SIMO)16QAM仿真通信链路; 2.仿真SIMO 16QAM信号在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2.1.2实验内容 1.掌握单发多收的原理,利用分集技术,搭建单发多收通信系统框图。2.利用MATLAB中simulink所包含的通信系统模块搭建基于各种分集技术类型的单发多收通信链路。 3.比较分析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2.1.3实验原理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号受到严重的衰落;阴影效应会使接收的信号过弱而造成信号的中断;信道存在噪声和干扰,也会使接收信号失真而造成误码。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一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其中,多天线分集接收技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法。 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分集技术总体来说分为两类,针对阴影衰落的宏观分集和针对微观衰落的微观分集。本实验主要注重微观分集。分集技术对信号的处理包含两个过程,首 先是要获得M个相互独立的多径信号分量,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以获得信噪比 的改善,这就是合并技术。合并方式共分为三种,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 比值合并。 选择合并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所接收的多路信号中,合并器选择信噪比最高的一路输出。最大比值合并会将所有路信号的能量和信息都利用上,会明显改善 移动通信系统 合并器输出的信噪比。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大比值合并把各支路信号加权后合并。各路信号权值用数学方法得出。等增益合并性能上不及最大比值合并,但是却容易实现得多,其主要思想是将各路信号赋予相同权值相加。2.1.4 实验仿真 2.1.4.1实验框图 系统整体框图 移动通信系统 接收分集 二分集等增益合并 移动通信系统 三分集等增益合并 二分集选择合并 三分集选择合并 移动通信系统 二分集最大比值合并 三分集最大比值合并 2.1.4.2 仿真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通过等增益合并方式能够显著的减小误码率,并且随着Eb/N0 的增加而更好的显示出性能优越;相对比不同的分集数可看出,分集数的增加能 有效地减小误码率。 移动通信系统 由图可看到,三种合并方式都能显著地减小误码率,在分集数为二的情况下,效果最好的是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次之,都优于选择合并; 2.1.5 实验结论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道受到严重的衰落,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抗衰落的措施来提高系统性能。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小组学习研究了对三种不同分集合并技术在改善系统性能方面的效果的课题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得出的不同分集的误码率,分集技术能有效地减小误码率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而通过对误码率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三种分集合并技术,等分集前提下,最大比值合并优于等增益合并优于选择合并;而对于同一合并技术,增加分集数能优化其性能。 2.2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2.2.1实验目的 1)了解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原理 2)基于simulink搭建直接序列扩频仿真通信链路,仿真分析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3)观察体会直接序列扩频对误码率的改善程度 2.2.2 实验内容 1)搭建基于simulink搭建直接序列扩频仿真通信链路,观察频谱和波形 2)仿真分析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移动通信系统 2.2.3实验原理 所谓直接序列扩频,就是直接用具有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在发送端去扩展信号的频谱。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进行解扩,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直扩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由接收机对干扰的抑制产生的,如果干扰信号的带宽与信息带宽相同(即窄带),此干扰信号经过发送机伪噪声码调制后将展宽为与发送信号相同的带宽,而其谱密度却降低了若干倍。相反,直扩信号经伪噪声码解扩后变成了窄带信息,从而使增益提高了若干倍。 实验原理框图 伯努利信源b(t)x(t)s(t)信道r(t)e(t)Tby(Tb)dt判决0y(t)c(t)cos(wct)c(t)cos(wct)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2.2.4实验仿真 直接序列扩频simulink仿真通信链路 a.伯努利序列参数和PN序列参数: 伯努利信源100bps 移动通信系统 PN序列2kbps 移动通信系统 b.扩频前后频谱变化: 扩频前频谱: 类似sinc函数的频谱 扩频后频谱: 频谱明显展宽 功率谱密度降低 移动通信系统 扩频调制后波形: 移动通信系统 解扩解调波形: c.误比特率 AWGN信道(仿真点数1e6) 移动通信系统 BPSK理论误码率(-7到10dB的误比特率曲线)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的内容又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抽象、难学的一个知识环节;尤其是比较典型的非线性环节——继电特性,更是学生感觉不易理解的内容,而这一概念在《运动控制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却会用到。因此,通过相应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方面的理论知识尤显必要。 2 现状 现有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都有继电特性的模拟实验内容,且通常都采用如图1所示电路。 这种电路虽能显示出继电特性曲线,但一般都只能模拟一个理想的继电特性,即回差m=0、放大系数K=1的情况,其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这种电路有一定的实验局限性,学生只能观察理想继电特性的曲线,无法调节m、K的值,这样实验得到的数据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 m、K可调的继电特性模拟电路 基于多年的实验经验,本文设计了能满足特性曲线可调的实验电路。 图3是一个具有典型继电特性的非线性部件的模拟电路图。图中运算放大器1组成回差可调的斯密特电路,其输入输出关系如图4(a)所示。 输入电压Ui从放大器的反相端加入,输出电压经反馈电阻ηRw1送到放大器的同相端,组成正反馈回路,稳压管稳压值加上相串的二极管正向电压使放大器1的输出电压Ua只有两种状态,即Ua=Um或Ua=-Um。当Ua=Um时,放大器同相端电位为: 要使放大器输出从Um转换到-Um,输入电压Ui必须增大到U+1=Um才行;同理,当输出电压Ua=-Um时,同相端电位为:′ 要使放大器输出从-Um转换到Um,输入电压Ui必须降到U′+1=-Um才行,改变电位器Rw1的值(即η从0变化到1),即可改变回差。 运算放大器2也是组成回差可调的斯密特电路,同理可推出其输入-输出特性如图4(b)所示。运算放大器3组成一个加法器,它把Ua和Ub两个信号进行代数相加,然后在电位器RW3中间输出。由于RW1、RW2采用双层同轴电位器,故可得出图4(c)所示的输入-输出特性,其中m=2η-1。m可取-1到+1间的任何值,K可以取0到1间的任何值。 用图3所示的模拟电路,可以得到放大系数K、回差m均可调的典型继电特性,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m、K值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4 实例 下面介绍一个具有典型继电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实验的例子。 先将图3所示电路的m、K值调为某一数值,比如取m=1、K=0.5,然后将该电路接入一个二阶系统,如图5所示,则该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典型继电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其模拟电路图见图6。 我们要研究的是具有不同性质奇点的非线性系统在某个初始状态下的相轨迹曲线。由于输入信号γ=0,所以偏差e=-c,e&=-c&;以-c为横坐标,-c&为纵坐标(即以-c、-c&分别作为数字示波器或函数记录仪的X轴、Y轴输入),则可以在直角坐标平面上记录下系统在某一初始状态下的自由运动轨迹(即相轨迹图)。 此系统有两个可调的主要参数(m和K),其中回差m可取-1到+1间的任何一个数值,线性部分的放大系数K可以取0到1间任何一个数值,它们的取值,对系统的运动性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改变m、K的值,则可以得到拥有不同性质奇点的系统在某个初始状态下的相平面图。 5 结语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之一——相平面分析法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放大系数K、回差m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彭康拥.自动控制实验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教材供应中心,2002:276~284 [2]彭康拥,陈来好,等.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22~366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评分分为五部分: 预习20%,考勤10%,实验操作10%,实验数据处理40%,思考题20%。 1.预习评分标准 进实验室之前,仔细阅读实验讲义相关内容,认真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完整的预习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实验名称、实验班级、姓名、学号以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基本原理、设备流程(设备工艺流程图)、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缺内容者酌情扣分。 2.考勤评分标准 按时到实验室签到,着装整齐者为10分。每迟到一分钟扣一分。 3.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正确操作实验装置者得10分。 4.实验数据处理评分标准 实验数据及中间处理过程表格化,每一计算步骤需要有详细的计算举例,计算公式正确,结果合理40分。 5.思考题评分标准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实验电路: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CPTH 用74HC574 来构成寄存器。74HC574 的功能如下: 系统清零和手动状态设定:K23-K16开关置零,按[RST]钮,按[TV/ME]键三次,进入“Hand......”手动状态。在后面实验中实验模式为手动的操作方法不再详述. 将55H写入A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将66H写入W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6H 将11H、22H、33H、44H写入R0、R1、R2、R3寄存器将 二进制开关K23-K16,置数据分别为11H、22H、33H、44H 置控制信号为: K11、K10为10,K1、k0分别为00、01、10、11 并分别按住STEP 脉冲键,CK 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0、R1R2R3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分别亮,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被写入寄存器。注意观察: 1.数据是在放开STEP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K1(SB),K0(SA)用于选择寄存器。 读寄存器 置控制信号为:K11、K10为01,K1、K0为00时,读R0,这时寄存器R0 的红色输出指示灯亮,R0 寄存器的数据送上数据总线。此时数据总线指示灯L7...L0为:00010001.00110011.01000100.寄存器MAR原理图 连接线表 寄存器OUT原理图 寄存器MAR,ST,OUT写工作波形图 K14(MAROE)为0,MAR寄存器中的地址输出,MAR 红色输出指示灯亮。将K14(MAROE)置为1,关闭MAR输出。 将34H写入ST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4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 脉冲键,CK 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ST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ST 寄存器。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4H被写入ST 寄存器。将56H写入OUT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6H 置控制信号为: 1实验电路:CPTH 中的运算器由一片CPLD实现,有8 种运算,通过S2,S1,S0 来选择,运算数据由寄存器A及寄存器W 给出,运算结果输出到直通门D。 连接线表 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寄存器。放开STEP 键,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 被写入W 寄存器。 置下表的控制信号,检验运算器的运算结果 注意观察: 运算器在加上控制信号及数据(A,W)后,立刻给出结果,不须时钟。实验心得: 实验三 PC 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模型机中程序计数器PC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程序执行过程中顺序和跳转指令的实现方法。 PC 原理图 在CPTH 中,PC+1 由PCOE 取反产生。当RST = 0 时,PC 记数器被清0 当ELP=1 时,LDPC=1,不允许PC被预置 当ELP=0 时,LDPC 由IR3,IR2,Cy,Z确定 当IR3 IR2 = 1 X 时,LDPC=0,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0 时,LDPC=非Cy,当Cy=1时,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1 时,LDPC=非Z,当Z=1 时,PC 被预置 连接线表 每置控制信号后,按一下STEP键,观察PC的变化。 实验心得 实验四 存储器EM 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程序存储器EM 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实现程序存储器EM 的读写操作。实验电路: 存储器EM 由一片6116RAM 构成,是用户存放程序和数据的地方。存储器EM 通过一片74HC245 与数据总线相连。存储器EM 的地址可选择由PC或MAR 提供。 存储器EM 的数据输出直接接到指令总线IBUS,指令总线IBUS 的数据还可以来自一片74HC245。当ICOE 为0 时,这片74HC245 输出中断指令B8。 实验1:PC/MAR 输出地址选择 置控制信号为: 0,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01H 置控制信号为: 按STEP键, 将地址1 写入MAR 将数据22H写入EM[1]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22H 置控制信号为: 按STEP键,将数据22H写入EM[1] 实验3:存储器EM 读实验 将地址0 写入MAR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00H 置控制信号为: 按STEP键, 将地址0 写入MAR 5实验4:存储器打入IR指令寄存器/uPC实验 将地址0写入MAR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00H 置控制信号为: 按STEP键,将地址0写入MAR 读EM[0],写入IR及uPC 置控制信号为: EM[0]被读出:11H 按STEP键,将EM[0]写入IR及uPC,IR=11H,uPC=10H 7实验五 微程序存储器uM 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微程序控制方式模型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微程序存储器uM的控制方法。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实现微程序存储器uM 的输出功能。 实验电路: 存储器uM 由三片6116RAM 构成,共24 位微指令,采用水平型微指令格式。存储器的地址由uPC 提供, 片选及读信号恒为低, 写信号恒为高.存储器uM 始终输出uPC 指定地址单元的数据。 uM原理图 连接线表 实验1:微程序存储器uM 读出 置控制信号为:K0为1 uM 输出uM[0]的数据 按一次STEP脉冲键,CK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uPC 被加一。uM 输出uM[1]的数据 按一次STEP脉冲键,CK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uPC 被加一。uM 输出uM[2]的数据 实验2:使用实验仪小键盘输入uM 1.连接J1, J2 2.打开电源 1实验六 《通信原理》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实验二 数字调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绝对码、相对码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 2、掌握用键控法产生2ASK、2FSK、2DPSK信号的方法。 3、掌握相对码波形与2PSK信号波形之间的关系、绝对码波形与2DPSK信号波形之间的关系。 4、了解2ASK、2FSK、2DPSK信号的频谱与数字基带信号频谱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绝对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2、用示波器观察2ASK、2FSK、2PSK、2DPSK信号波形。 3、用频谱仪观察数字基带信号频谱及2ASK、2FSK、2DPSK信号的频谱。 三、基本原理 本实验用到数字信源模块和数字调制模块。信源模块向调制模块提供数字基带信号(NRZ码)和位同步信号BS(已在实验电路板上连通,不必手工接线)。调制模块将输入的绝对码AK(NRZ码)变为相对码BK、用键控法产生2ASK、2FSK、2DPSK信号。调制模块内部只用+5V电压。 数字调制单元的原理方框图如图2-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2-2所示(见附录)。 晶振÷2(A)滤波器CAR放大器2PSK调制 射随器2DPSK÷2(B)滤波器CAR/22FSK调制CAR2FSKNRZAK BS码变换BK2ASK调制2ASK 图2-1 数字调制方框图 本单元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CAR BK 2DPSK信号载波测试点 相对码测试点 2DPSK 2FSK 2ASK 2DPSK信号测试点/输出点,VP-P>0.5V 2FSK信号测试点/输出点,VP-P>0.5V 2ASK信号测试点,VP-P>0.5V 用2-1中晶体振荡器与信源共用,位于信源单元,其它各部分与电路板上主要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 2(A) 2(B) 滤波器A 滤波器B 码变换 2ASK调制 2FSK调制 2PSK调制 放大器 射随器 U8:双D触发器74LS74 U9:双D触发器74LS74 V6:三极管9013,调谐回路 V1:三极管9013,调谐回路 U18:双D触发器74LS74;U19:异或门74LS86 U22:三路二选一模拟开关4053 U22:三路二选一模拟开关4053 U21:八选一模拟开关4051 V5:三极管9013 V3:三极管9013 将晶振信号进行2分频、滤波后,得到2ASK的载频2.2165MHZ。放大器的发射极和集电极输出两个频率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这两个信号就是2PSK、2DPSK的两个载波,2FSK信号的两个载波频率分别为晶振频率的1/2和1/4,也是通过分频和滤波得到的。 下面重点介绍2PSK、2DPSK。2PSK、2DPSK波形与信息代码的关系如图2-3所示。 图2-3 2PSK、2DPSK波形 图中假设码元宽度等于载波周期的1.5倍。2PSK信号的相位与信息代码的关系是:前后码元相异时,2PSK信号相位变化180,相同时2PSK信号相位不变,可简称为“异变同不变”。2DPSK信号的相位与信息代码的关系是:码元为“1”时,2DPSK信号的相位变化180。码元为“0”时,2DPSK信号的相位不变,可简称为“1变0不变”。 应该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相位变或不变,是指将本码元内信号的初相与上一码元内信号的末相进行比较,而不是将相邻码元信号的初相进行比较。实际工程中,2PSK或2DPSK信号载波频率与码速率之间可能是整数倍关系也可能是非整数倍关系。但不管是那种关系,上述结论总是成立的。 本单元用码变换——2PSK调制方法产生2DPSK信号,原理框图及波形图如图2-4所示。相对于绝对码AK、2PSK调制器的输出就是2DPSK信号,相对于相对码、2PSK调制器的输出是2PSK信号。图中设码元宽度等于载波周期,已调信号的相位变化与AK、BK的关系当然也是符合上述规律的,即对于AK来说是“1变0不变”关系,对于BK来说是“异变同不变”关系,由AK到BK的变换也符合“1变0不变”规律。 图2-4中调制后的信号波形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相位,BK也可能具有相反的序列即00100,这取决于载波的参考相位以及异或门电路的初始状态。2DPSK通信系统可以克服上述2PSK系统的相位模糊现象,故实际通信中采用2DPSK而不用2PSK(多进制下亦如此,采用多进制差分相位调制MDPSK),此问题将在数字解调实验中再详细介绍。 AKBK-1+TSBK2DPSK(AK)2PSK调制2PSK(BK) 图2-4 2DPSK调制器 2PSK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S(t)= m(t)Cosωct 式中m(t)为双极性不归零码BNRZ,当“0”、“1”等概时m(t)中无直流分量,S(t)中无载频分量,2DPSK信号的频谱与2PSK相同。 2ASK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与2PSK相同,但m(t)为单极性不归零码NRZ,NRZ中有直流分量,故2ASK信号中有载频分量。 2FSK信号(相位不连续2FSK)可看成是AK与AK调制不同载频信号形成的两个2ASK信号相加。时域表达式为 S(t)m(t)cosc1tm(t)cosc2t 式中m(t)为NRZ码。 fc-fs fc fc+fs f2ASKfc-fs fc fc+fs2PSK(2DPSK)f fc1-fs fc1 fc2 fc2+fs2FSKf图2-5 2ASK、2PSK(2DPSK)、2FSK信号功率谱 设码元宽度为TS,fS =1/TS在数值上等于码速率,2ASK、2PSK(2DPSK)、2FSK的功率谱密度如图2-5所示。可见,2ASK、2PSK(2DPSK)的功率谱是数字基带信号m(t)功率谱的线性搬移,故常称2ASK、2PSK(2DPSK)为线性调制信号。多进制的MASK、MPSK(MDPSK)、MFSK信号的功率谱与二进制信号功率谱类似。 本实验系统中m(t)是一个周期信号,故m(t)有离散谱,因而2ASK、2PSK(2DPSK)、2FSK也具有离散谱。 四、实验步骤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及数字调制单元。 1、熟悉数字调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接通电源,打开实验箱电源开关。将数字调制单元单刀双掷开关K7置于左方N(NRZ)端。 2、用数字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CH1接信源单元的(NRZ-OUT)AK(即调制器的输入),CH2接数字调制单元的BK,信源单元 的K1、K2、K3置于任意状态(非全0),观察AK、BK波形,总结绝对码至相对码变换规律以及从相对码至绝对码的变换规律。 3、示波器CH1接2DPSK,CH2分别接AK及BK,观察并总结2DPSK信号相位变化与绝对码的关系以及2DPSK信号相位变化与相对码的关系(此关系即是2PSK信号相位变化与信源代码的关系)。注意:2DPSK信号的幅度比较小,要调节示波器的幅度旋钮,而且信号本身幅度可能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输。 2DPSK AK 2DPSK BK 4、示波器CH1接AK、CH2依次接2FSK和2ASK;观察这两个信号与AK的关系(注意“1”码与“0”码对应的2FSK信号幅度可能不相等,这对传输信息是没有影响的)。 AK 2FSK AK SASK 5、用频谱议观察AK、2ASK、2FSK、2DPSK信号频谱(条件不具备时不进行 此项观察)。 条件不具备 五、实验报告要求 1、设绝对码为全 1、全0或1001 1010,求相对码。绝对码全为1时,相对码为:1010 1010 绝对码全为0时,相对码为:0000 0000 绝对码为1001 1010时,相对码为:1110 1100 2、设相对码为全 1、全0或1001 1010,求绝对码。相对码全为1时,绝对码为:1000 0000 相对码全为0时,绝对码为:0000 0000 相对码为1001 1010时,绝对码为:1101 0111 3、设信息代码为1001 1010,假定载频分别为码元速率的1倍和1.5倍,画出2DPSK及2PSK信号波形。 4、总结绝对码至相对码的变换规律、相对码至绝对码的变换规律并设计一个由相对码至绝对码的变换电路。 规律:相对码的码反变换规则为 “比较相对码本码元与前一码元 电位相同 绝对码为0,否则为1”,反变化与之相反。 5、总结2DPSK信号的相位变化与信息代码(即绝对码)之间的关系以及2DPSK信号的相位变化与相对码之间的关系(即2PSK的相位变化与信息代码之间的关系)。 2DPSK 信号的相位变化与绝对码(信息代码)之间的关系是:“1 变0 不变”,即“1”码对应的2DPSK 信号的初相相对于前一码元内2DPSK 信号的末相变化180º,“0”码对应的2DPSK 信号的初相与前一码元内2DPSK 信号的末相同。 一.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的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指定寄存器的内容读到数据总线DBUS上。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模型机中多寄存器接数据总线的实现原理。 2、了解运算器中移位功能的实现方法。 三.实验电路:CPTH 中有7 个寄存器可以向数据总线输出数据,但在某一特定时刻只能有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由X2,X1,X0决定那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 数据输出选择器原理图 连接线表 四.实验数据及步骤: 实验1:数据输出实验 置下表的控制信号,检验输出结果 实验2:移位实验 ALU直接输出和零标志位产生原理图 ALU左移输出原理图 ALU右移输出原理图 直通门将运算器的结果不移位送总线。当X2X1X0=100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直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同时,直通门上还有判0 电路,当运算器的结果为全0 时,Z=1,右移门将运算器的结果右移一位送总线。当X2X1X0=101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右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具体内部连接是: Cy 与 CN →DBUS7 ALU7→DBUS6 ALU6→DBUS5 ALU5→DBUS4 ALU4 → DBUS3 ALU3 → DBUS2 ALU2 → DBUS1 ALU1 → DBUS0 Cy 与 CN → DBUS7 当不带进位移位时(CN=0): 0 →DBUS7 当带进位移位时(CN=1): Cy →DBUS7 左移门将运算器的结果左移一位送总线。当X2X1X0=110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左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具体连线是: ALU6 →DBUS7 ALU5→ DBUS6 ALU4→ DBUS5 ALU3→ DBUS4 ALU2→ DBUS3 ALU1→ DBUS2 ALU0→ DBUS1 当不带进位移位时(CN=0): 0 → DBUS0 当带进位移位时(CN=1): Cy→ DBUS0 将55H写入A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S2S1S0=111 时运算器结果为寄存器A内容 注意观察: 移位与输出门是否打开无关,无论运算器结果如何,移位门都会给出移位结果。但究竟把那一个结果送数据总线由X2X1X0输出选择决定。 五.心得体会: 一、摘要 本实验在了解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实验装置测定干燥速率曲线,物料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干燥实验中通过计算含水率、平均含水率、干燥速率来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和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实验中通过计算标准状况下空气体积、使用状态下空气体积、空气流速来测定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 2、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KX。 三、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床层压降,得到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如图)。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床层空隙中流过,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C段),床层开始膨胀,空隙率增大,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将不再成比例。 当气速继续增大,进入流化阶段(CD段),固体颗粒随气体流动而悬浮运动,随着气速的增加,床层高度逐渐增加,但床层压降基本保持不变,等于单位面积的床层净重。当气速增大至某一值后(D点),床层压降将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入了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的流速即被称为带出速度(u0)。 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气速的关系线将沿图中的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将无法按CBA继续变化,而是沿CA’变化。C点处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umf)。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气速应介于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此时床层压降保持恒定,这是流化床的重要特点。据此,可以通过测定床层压降来判断床层流化的优劣。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的干燥条件下,测定被那干燥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得到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见下图)。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率对物料含水量作图,即为干燥速率曲线(见下下图)。干燥过程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物料预热阶段(AB段) 在开始干燥时,有一较短的预热阶段,空气中部分热量用来加热物料,物料含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 (2)恒速干燥阶段(BC段) 由于物料表面存在自由水分,物料表面温度等于空气的湿球温度,传入的热量只用来蒸发物料表面的水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成比例减少,干燥速率恒定且最大。 (3)降速干燥阶段(CDE段) 物料含水量减少到某一临街含水量(X0),由于物料内部水分的扩散慢于物料表面的蒸发,不足以维持物料表面润湿,而形成干区,干燥速率开始降低,物料温度逐渐上升。物料含水量越小,干燥速率越慢,直至达到平衡含水量(X*)而终止。 干燥速率为单位时间在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量,用微分式表示为式中u——干燥速率,kg水/(m2s); A——干燥表面积,m2; dτ——相应的干燥时间,s; dW——汽化的水分量,kg。 图中的横坐标X为对应于某干燥速率下的物料平均含水量。 式中——某一干燥速率下湿物料的平均含水量; Xi,Xi+1——△τ时间间隔内开始和终了是的含水量,kg水/kg绝干物料。 式中Gsi——第i时刻取出的湿物料的质量,kg;Gci——第i时刻取出的物料的绝干质量,kg。 干燥速率曲线只能通过实验测定,因为干燥速率不仅取决于空气的性质和操作条件,而且还受物料性质结构及含水量的影响。本实验装置为间歇操作的沸腾床干燥器,可测定达到一定干燥要求所需的时间,为工业上连续操作的流化床干燥器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 四、操作步骤 1、将450g小麦用水浸泡2-3小时后取出,沥干表面水分。 2、检查湿球温度及水罐液位,使其处于液位计高度1/2处。 3、从加料口将450g小麦加入流化床中。 4、启动风机、空气加热器,空气流量调至合适值,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 5、保持流量、温度不变,间隔2-3分钟取样,每次取10克,将湿物料及托盘测重。 6、装入干燥盒、烘箱,调节烘箱温度125℃,烘烤一小时,称干物料及托盘重量 7、干燥实验过后,关闭加热器,用剩余物料测定流化曲线,从小到大改变空气流量10次,记录数据。 8、出料口排出物料,收集,关闭风机,清理现场。 五、实验设备图 1—风机; 2—湿球温度水筒; 3—湿球温度计; 4—干球温度计; 5—空气加热器; 6—空气流量调节阀 ; 7—放净口 ; 8—取样口 ; 9—不锈钢筒体; 10—玻璃筒体; 11—气固分离段; 12—加料口; 13—旋风分离器; 【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报告-列车控制06-15 自动控制原理案例教学07-22 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下载08-18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原理测试题及答案修改10-01 机电系统控制实验报告09-15 机械自动控制简历09-10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11-11 煤矿自动化控制06-24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方法08-19 交通信号灯PLC自动控制06-115.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篇五
6.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六
7.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篇七
8.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篇八
9.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九
10.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篇十
11.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 篇十一